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件资料

2024-07-25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件资料(精选10篇)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件资料 篇一

新联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您们好!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新联小学位于纳雍县西南面,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创办于1956年3月,距离纳雍县城45公里左右,离新房乡政府11公里。1、1956年3月,李兴枝在今平硐村新寨用大队集体用房办学。1958年8月,学校随大队集体用房搬迁到今平硐村营上。1961年5月,学校搬迁到今大河坝村龙家岩脚组章家大地(学校原有教学楼也随之拆迁)。1964年3月,学校木楼被拆迁到今瓦厂村周家寨,学校随之搬迁到周家寨,此时,负责人张怀权将学校正式命名为“新联小学”。1975年9月,因学校教学楼是今平硐村集体用房而被拆回办和平小学,学校又搬迁到今大河坝村雕边租借民房和借用雕边集体用房进行教学。1976年3月,学校又租借今大河坝村卢家小岩上卢家几间民房进行教学。1976年9月,县文教局拨款修建的石混结构的198平方米的教学楼竣工,学校搬迁到新教学楼进行教学(此教学楼现已废弃)。1997年9月,县教育局拨款在太阳坝修建的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和厕所,学校搬迁到太阳坝(今学校所在地)进行教学。

2、学校现有学生471名,共设12个教学班。教职工24名,其中食堂工勤人员4名,安保按人员2名。

3、学校服务新房乡四个行政村:平硐村、大河坝村、瓦厂村和三岔河村,较远的是平硐村一、二、三、六组和三岔河村一二三组。

二、办学水平达标情况

1、校园占地面积7542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2477平方米,生均5.25平方米;

2、学校有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一个,乒乓球台4个,体育活动场地面积4500平方米,生均9.55平方米;

3、学校图书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存放和管理,共有图书11423册,生均24.25册;

4、教学仪器值3.6万元;

5、学校有计算机42台,其中办公用机12台,教学用机30台,每百名学 生平均6.37台;

6、专任教师19人,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1人,师生比1:24.8;(预招特岗教师3人)师生比1:21.41

7、现有班班通1套,尚缺11套;(已签订采购合同)

8、平均班额39.3人,最大班额43人。

三、主要做法

1、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执行课程计划的通知》要求,我校克服困难,多方面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本着“相对专兼,错位排课”的原则,开足、开齐义教阶段的所有课程,做到了规范、可行和有效。

2、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就近入学”的原则,做好新生招生工作,确保瞎区内的所有适龄少年儿童都能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3、加强学生学籍的管理。

建立、健全学籍管理档案。各种学籍管理表册、资料按年归档登记,以便随时查阅。教务处负责学籍管理工作,按要求建立和健全学生的档案,并妥善保管,不得公开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信息按所授权限进行管理。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等规定,并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

4、严格控制流失,保证学生受教育权落到实处

学校制定严格的防控保学制度,与班主任签订防控保学责任书,班主任是班级控辍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班没有按时到校的学生,一是摸清去向,二是逐一家访,耐心做好家长的工作,坚决不让一位学生辍学,家访要求有记载,有签名。期初查入学率,期末查巩固率。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认识到位,防辍保控工作扎实有效。

5、狠抓教学常规,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本着减负增效的原则,变“要结果”为“要过程也要结果”,以管促效。采取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抽查月统计,按月对教师常规工作进行考评。通过集体备课、校本教研等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目前我们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外派部分教师到县内外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开拓教师的视野。下一步争取能够“请进来”,邀请专家到我校视导教育教学工作。

6、关注困难学生群体。以德育工作和留守儿童关爱为载体,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每年深入学生家中,对全校困难学生进行认真排查。在学习和生活上开展校领导“一帮几”活动,帮助家庭困难,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每学期分别为他们送去大米、植物油等生活必需品,每年“六 一”活动,校领导为他们购买书包、雨伞、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等,为“困难学生”构筑温暖“大家庭”。

四、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和谐平安文明校园,取得了一些成绩: 1、2012年,“全乡教师教学基本功全员竞赛第一名”。2、2015年,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两批老板总共捐赠价值近10万元的校服1000余套,彻底统一了学生衣服五花八门的历史。3、2016年,政府投资20余万元改造运动场地,使之焕然一新。4、2016年投资10万余元,购置图3000余册,仪器柜书柜20余个,计算机30余台,实验仪器一批,为义教均衡验收夯实了基础。5、2016年,评得县级骨干教师3名,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6、2017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价值4.8万的现代化食堂设备一套,彻底改变了烟熏火燎的做饭模式。

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德育工作示范校”;“平安校园”、“安全文明校园”、“五好关工委”、“教育教学先进学校”、“常规理先进学校”、“控辍保学先进学校”、“校园建设先进学校”、“师资培训先进学校”、“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等称号。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科研力量薄弱,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能力仍相对薄弱,教学中应用新理念的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推进,对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把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量化。

(4)需要抓好教师的学习培训,分层次、分梯队对教师进行外出学习培训,开拓教师视野,解决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设备为高效课堂服务的问题。(5)没有专职的实验员、图书管理员,兼职的老师日常工作量过大。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对照上级要求,直面我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的问题,加快发展步伐。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学校办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让学校成为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的学习乐园。

新房乡新联小学 二0一八年五月三十日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件资料 篇二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政策

近年来,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青海省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青海省的义务教育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从全省看, 不仅各州县、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 就是同一地区、同一民族内部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差别, 农村低于城市, 牧区低于农村。

一、青海省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青海省紧紧围绕“科教兴青”战略目标,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 各类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

截至2009年底, 青海省实现“两基”目标的县 (市、区、行委) 累计达38个, 占总县数的82.61%,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4%。共有小学2047所, 比上年减少509所。受学龄人口减少的影响, 小学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继续下降。2009年, 小学招生87157人, 比上年减少5953人, 下降6.39%。在校生533255人, 比上年减少4938人。小学普及程度继续保持高位小幅增长, 入学性别差异基本消除。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52%, 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小学专任教师由上年的27318减少到26794人, 减少524人, 减少1.92%;生师比由19.70:1上升至19.90:1, 上升了0.20。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58%, 比上年的99.28%提高了0.30个百分点;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又有提升, 全省小学专任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85.09%, 比上年提高2.72个百分点。

2009年, 全省共有初中学校324所 (其中职业初中1所) , 比上年减少29所。由于大部分地区“五改六”学制已基本完成, 以及未“普九”县的义务教育执法力度的加大, 初中阶段招生大幅度增加, 招生78060人, 比上年增加10346人, 上升15.28%。在校生215029人, 比上年增加7798人, 同比增长3.7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42%, 比上年提高了4.67个百分点。全省初中阶段专任教师13797人, 比上年增加118人, 增长0.86%;生师比由15.15:1上升至15.59:1, 上升了0.44。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24%, 比上年的97.68%提高了0.56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59.84%, 比上年提高6.12个百分点。

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44.51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28.35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有所提高。2009年, 全省普通中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分别为561元和240元, 分别比上年增加7元和11元。

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 小学、普通中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不断增加, 小学由上年的4.11台增加为4.80台, 中学由9.72台增加到10.71台。

二、青海省农牧区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海省从人口上讲是个小省, 但从地域上讲, 却是个大省。全省3500多所中小学分布在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教育点多、线长、面广, 办学难度之大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学校的分散性是影响教育规模和质量的重要因素。青海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藏族, 大都居住在远离中心城市、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山区和高寒牧区, 不利于接受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经济与文化教育的辐射, 不利于大中城市对边远地带民族教育的支援, 不利于各种人才交流, 不利于现代信息的传递, 严重制约教育的现代化。同样的教育规模、同样的教育产出, 在民族地区要比内地消耗更多的教育资源。

(一) “两基”攻坚难度大

截至目前, 青海省尚未实现“两基”的9个县均为纯牧业县, 分别是黄南州泽库县, 海南州同德县, 果洛州甘德县、达日县、班玛县, 玉树州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 其人口占青海省总人口的6.5%。这9个县自然条件极为艰苦, 都地处“三江源”核心地带的高寒缺氧地区, 地广人稀, 交通不便, 平均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为-5.6℃-8.6℃, 大气含氧量较沿海地区低60%左右。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9个县中, 6个是国贫县, 2个是省贫县, 90%以上人口为藏族, 大多数群众依然保留着靠天养畜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地方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能力有限, 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据调查, 2007年, 9个县平均初中毛入学率为44%, 最低的为24%, 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4.5年, 青壮年文盲率高达10%。泽库、同德、甘德、班玛、达日五县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36.55%、77.37%、64.8%、83.9%、66.6%, 分别与验收标准相差58.45、17.63、30.2、11.1、28.4个百分点。16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和18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也达不到验收标准, 控辍保学任务十分艰巨。

(二) 师资不足, 生师比例失调

在未实现两基的9个县中, 生师比严重失调。据统计, 泽库、甘德、班玛、达日四县小学师生比分别达1:20、1:24、1:23.7、1:20.5, 初中师生比分别达1:13、1:56.9、1:19.4、1:35.4, 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也十分突出, 英语、计算机、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师较为缺乏, “双语”教师更为紧缺。而且农牧区实行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汉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未受过正规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现有专业知识、语言水平和基本技能难以胜任教学工作。各县通过招聘代课教师以弥补教师之不足, 各县代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高, 其中班玛县高达35%。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汉语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青海省农牧区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玉树州杂多县, 全县小学生师比为51:1 (国家标准为23:1) , 乡镇小学基本上以代课教师为主。多数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偏远农牧区教师的学历大多是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取得, 基础不够扎实;民族地区普遍缺乏合格的汉语教师和“双语”兼通的教师。教师周转房紧缺问题突出。青海省绝大多数县城与农村学校的距离在80公里以上, 70%以上的牧区教师需在校住宿。据对青海省6个自治州的调查, 目前教师人均周转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 且大多是年久失修的砖木房、土木房。

(三) 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牧区中小学“三室” (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室) 建设严重滞后, 大部分学校不具备基本的实验教学条件, 已有的硬件配置标准较低。多数学校没有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 部分学校的数理化试验仪器和音体美教学器材短缺, 无法满足和适应教学需求, 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适用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手段和双语教学软件, 缺乏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师。许多课程教学只能依赖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语言和掌握知识的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

(四) 寄宿制条件不足

截至2007年底, 青海省共有10.2万名寄宿生, 生均宿舍面积为1.23平方米, 离国家标准尚差3.27平方米。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严重短缺, 特别是食堂和厕所的条件十分简陋, 达不到卫生标准, 给寄宿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随着“两基”工作的推进, 农村学生的寄宿需求还将持续增加, 寄宿条件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低,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学校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观念陈旧, 方法落后, 管理工作还没有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目标化的轨道。

(五) 中小学取暖费占公用经费比重过高

青海省取暖周期长, 东部农业区为6个月, 其余6个自治州为8-10个月。特别是牧区教育以寄宿为主, 寄宿生比例高, 取暖经费需求大。由于当地普遍缺乏煤炭资源, 取暖用煤需从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地区运进, 每吨煤目前价格约800元。据调查, 农牧区学校生均取暖费需180元左右, 一些学校仅取暖费就占去学校公用经费的50%以上;有的学校因公用经费短缺, 正常供暖得不到保障, 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六) 观念落后

一方面, 由于地处高寒牧区, 群众居住分散, 加之广大牧民长期以来习惯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农牧区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送子女入学的问题上甚至出现过抓阄、兄弟几个轮流上学或以罚代学的现象, 辍学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等新问题的出现, 许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致使新的读书无用的思想又有所抬头, 严重影响了牧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青海省农牧区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从全省范围看, 近年来, 青海省八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 但地区间差异明显, 全省还处在一个不平衡的发展阶段。

从青海城乡结构来看, 在空间布局上, 先进的生产力和工业大都集中于少数以汉族人口居多的大中城市, 城市经济与地区内部产业的进化还未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工业的优先增长还未能有效牵动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充分发展。从城乡比较上看, 少数民族更多分布于广大农村和牧区, 在城市中的比例相对低一些, 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汉族在“聚居区”外的其它地区, 主要分布在各城镇和经济中心, 从事二、三产业, 与现代经济联系比较密切。例如经济较发达的格尔木市的人均GDP是经济落后的青南地区的7.5倍。许多农民收入非常低, 连温饱都难以满足, 一些边远牧区仍然沿用落后的游牧生产方式, 除了农牧业, 这些地区几乎没有其它产业来支撑经济发展, 乡镇企业几乎是空白, 自然经济条件差,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社会发育程度低。

(二) 自然环境、生存条件恶劣

青海省地处高海拔、高寒地区, 特别是位于“三江源”的3个藏族自治州, 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 条件极其艰苦, 而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等多条河流的发源地, 全省60%以上国土为生态保护区, 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恶劣的地理环境、艰苦的自然条件、交通不便及诸多区位劣势, 使农牧区义务教育处于四个不利的境地:一是不利于接受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辐射;二是不利于大中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的支援;三是不利于人才的交流;四是不利于现代信息的传递。同时, 由于地域辽阔, 学校布局分散, 服务半径过大, 办学规模偏小, 致使办学成本偏高。

(三)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 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截止到2008年底, 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40.4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61.2元, 分别是1984年的17倍和10.9倍。由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因而, 随着青海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青海省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而缩小, 反而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4年的2.4:1, 扩大到2008年的3.8:1, 扩大了58%, 而且农民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于再生产, 加上社会福利及文教事业等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达到5-6∶1左右。

(四) 扶贫开发形势严峻

青海省是全国最典型的特殊类型贫困地区, 扶贫开发形势十分严峻, 农牧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且程度深, 扶贫的难度大。目前青海省仍有15个国定贫困县, 10个省定贫困县, 2274个贫困村。截至2008年底, 全省还有贫困人口75.7万人, 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21%, 远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4.6%的平均水平。由于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 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地区, 扶贫开发成本高且难度大。

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以来, 在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青海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脱贫的速度却不断放慢, 农牧民因灾、因病、因残、因子女上学等因素导致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据青海省扶贫部门统计, 全省农村牧区正常年景返贫率达13%, 灾害返贫率高达25%左右, 高于全国11%的水平, 这尚未考虑因病、因残、因子女上学等因素, 若考虑以上因素返贫率会更高。社会性、政策性致贫因素增多, 实施生态移民、征占耕地、建设水库等产生了新的贫困群体。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下降, 劳务经济发展形势堪忧, 贫困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农畜产品价格、生产成本、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实现贫困人口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此外, 日益增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需求与社会保障功能滞后之间、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机制建设滞后之间、不断拓展的民政任务与基层民政基础建设滞后之间、快速发展的民政事业与民政政策法规建设滞后之间、社会变革引发的问题增多与社会管理手段滞后之间, 均存在较大的矛盾。

(五) 经济对教育的支撑能力弱

近年来, 尽管青海省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政策, 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 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2007年青海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亿元, 财政总支出282亿元, 80%需要通过中央转移支付, 地方经济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撑能力极弱。2009年春季下达的中小学公用经费仍然是以2004年底的学生数为基数, 各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增加较快, 公用经费缺口较大, 泽库县、同德县的生均公用经费达不到省定标准。由于财政收支规模有限, 经济社会各方面所需资金量大, 使得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投入滞后, 无法在短期内为全省公共事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 尤其是农牧区公共事业发展更是缺少资金。

四、推进青海省农牧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1. 解决包括青海省9个县在内的42个未“普九”县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

制订9个县的“两基”规划, 实行“一县一策”, 明确每年的目标和任务, 并细化到县、乡和学校, 使得9个县在2010年实现“两基”。

2. 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学取暖问题。

建议对取暖期较长的地区, 将学校因取暖期长而增加的取暖支出纳入公用经费保障范围, 相应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在保证农村中小学完成国家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采取适当延长寒假、缩短暑假的办法, 尽量减少部分学校冬季取暖支出。

3.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通过寄宿制学校建设, 统筹解决青海省“普九”巩固提高、“三江源”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调整等问题。一是加强已“普九”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建设, 着重解决学生增长带来的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足等问题, 改善寄宿生生活条件。二是异地建设寄宿制学校。结合生态移民工程, 改善迁入地的办学条件, 解决“三江源”地区移民子女就学问题。三是通过寄宿学校建设推动学校布局调整,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利用效率。

4. 加大农牧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

国家在实施“特岗教师计划”时, 应进一步向青海省倾斜;加大对青海省对口支援力度, 为青海省农村中小学补充优质教师资源。继续增加对青海省农牧区教师培训地投入,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 提升现有教师素质。同时, 可以比照西藏,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资金, 在青海省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 并在青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区先期试点, 逐步解决需在校住宿教师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强省级统筹

在争取中央重点支持的同时, 青海省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要求,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等相关政策, 真正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优先解决好“普九”问题;要管好用好中央专项资金, 与其他工程项目一起统筹规划, 使之发挥最大效益;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 防止因过度调整而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新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农牧区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坚持向条件艰苦的偏远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倾斜。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增长机制。落实《教育法》“三个增长”要求, 建立省、州 (地、市) 、县三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监测、评估、公告制度,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州 (地、市) 、县政府要从省对下转移支付中安排不少于20%的资金用于教育发展, 保证对教育的投入, 防止出现“挤出效应”, 确保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努力提高全省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大省级教育奖补力度, 确保省级教育投入逐年增长, 加强对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责任的考核, 并将考核纳入各级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考核体系之中。

(三)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改善城乡不均衡状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力求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各方面办学条件的相对均衡。从目前情况来看, 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市、县、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 省级人民政府应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政府办学情况的评估监督机制, 以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市、县、乡三级政府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订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定期对辖区内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分析, 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布从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一方面, 政府要帮助薄弱学校达标, 另一方面, 政府要防止部分学校过度投资建设, 从而造成新的不均衡。要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监督, 保证中央的正确决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 从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下拨的教育经费真正专款专用, 杜绝教育经费被挪用的行为。

(四) 优化教育资源, 调整学校布局

目前的青海省中小学学校布局不合理,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集约化程度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要调整学校布局, 将分散的学校布局相对集中起来, 搞好配套设施建设, 形成一定的规模。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 解决突出问题, 稳步发展,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根据青海地区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等特点, 普及义务教育必须继续走“适当集中、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时期, 东部农业区各县和牧区人口大县,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 结合实施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 拆并和压缩布点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或教学点, 扩大学校规模, 重点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人口稀少的牧区和边远山区, 按照集中办学、扩大规模的要求, 走寄宿制的办学路子, 有困难的地方要因地制宜办好村小和教学点。乡办好小学, 县重点办好初中。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一批硬件达标、管理规范、质量合格的寄宿制学校, 使其逐步成为一级教育、文化、科技中心。同时, 要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 将管理与研究结合起来, 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情况下研究教学、研究管理, 提高效率, 提高办学质量。要形成一定的辐射作用, 带动其他地区的学校, 形成良性循环。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振兴靠教育, 教育振兴靠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解决队伍不稳定和骨干教师少的问题。省、州、县各级领导要对教师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除了在教师的住房、职称评定、医疗保健、工资待遇、退休安置等方面做进一步努力外, 还应积极创造条件, 设立教师岗位专项资金、建立艰苦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等, 使教师待遇在实际上而不只是在形式上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以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其他优秀人才到青海农村地区工作。考虑农牧区教师学历层次低、教学时间短、业务水平差的状况, 今后教师队伍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严格实行准入制度, 新增教师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 经考核合格后择优录取, 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教师队伍。第二, 加快推进以“五定”、“三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用人机制。通过改革, 把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业务能力差的教师从教学一线调换下来, 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科任教师。第三, 省内在安排各种教育项目, 尤其是教师培训项目时, 要尽可能给农牧区划拨一定比例的校长、教师培训进修指标和经费, 以减轻当地财政的负担。第四, 除采用保送和对口支援等办法外, 还可“实行一定年限轮换”等办法派入教师。所谓轮换制度, 就是指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 首先分配到青南三州或其他自治州工作3-5年, 省内再进行二次分配。由于被分配去的同志有盼头, 就会认真搞好那里的教学工作。这样既解决了边远地区师资短缺问题, 又使得大中专毕业生有了了解省情、民情, 了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机会。第五,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基层学校任教, 创新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逐步解决农牧区中小学教师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学科、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促进城乡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锐, 赵茂林.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83-89.

(2) 石中英, 张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3) 李涛.统筹城乡教育的实践探索 (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0) .

(4) 于瑮.区域人才战略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取向研究 (J) .高教论坛, 2010 (1) .

(5) 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民族教育再上新台阶 (J) .中国民族教育, 2010 (1) .

(6) 秦平.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J) .中国民族教育, 2010 (1) .

(7) 段锡民.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J) .中国民族教育, 2010 (1) .

(8)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J) .云南教育 (视界) , 2010 (1) .

(9) 中央财政下达2009—2010学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工资性补助经费22.2亿元 (J)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0 (1) .

(10) 青海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规划工作会议召开 (J) .中国民族教育, 2010 (1) .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件资料 篇三

在初步实现“两基”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推进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得到了扭转。

第二件大事,是在全国城乡全面实施真正免费义务教育。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推向全国,到2008年城市也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至此,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1亿多适龄儿童少年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

第三件大事,是建立健全国家助学制度。从2006年到2011年6年间,国家财政投入从53.6亿元增加到674.1亿元,累计投入242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从20.1亿元增加到317.4亿元,增加了近16倍。全社会投入助学资金总额更是达到3638.8亿元。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推进教育更好更快发展,让教育更好地惠及全民。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就是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最重要的职责是保基本、促公平。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实事。如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等,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件资料 篇四

Z综合篇

1.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2.学校平面图(显示布局、面积等数据)

3.学校发展规划4、2012—2013学教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2013--2014学教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5.学校日志

6.会议记录

7.各类规章制度(各校复印)

8.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

9.2012—2013学教育年报表

2013--2014学教育年报表

10.上级部门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文件

永昌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督导评估资料目录

T教育特色与均衡发展篇

T1.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三年规划

2.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3.图文资料

4.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T2.高效课堂资料

1.朱王堡中心小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2.高效课堂实施计划、安排

3.高效课堂优质教案

4.高效课堂说课稿

5.高效课堂论文集

6.高效课堂课题研究

7、高效课堂评课记录

8.高效课堂阶段性总结

9、活动图片资料

T3.经典诵读

1.朱王堡中心小学全人教育实施方案

2.经典诵读教材

3.经典诵读活动安排

4.活动资料

5.经典诵读总结

T4.“三风”建设工作

1.朱王堡中心小学“三风”建设实施方案

2.朱王堡中心小学“三风”建设考评细则

3.“三风”建设考评表

4.“三风”建设工作总结

5.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件资料 篇五

检查资料目录

一、县级人民政府应提供资料

1、县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件汇编(含行政区划与校点分布图)

2、县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及报表分析报告

3、县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近三年义务教育经费自查报告,县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自查报告、申报表,4、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资料

5、县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的措施和要求资料

6、县“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建设情况

(一)入学机会

7、新市民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的措施和要求

8、关爱特殊儿童、“阳光儿童之家”建设、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及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

9、“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测查证明与入学情况

10、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的比例

(二)保障机制

11、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情况 12、2012~2014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及使用情况审计报告

13、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完成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情况

14、转移支付、城维税、土地收益金、教育附加按时足额拨付、上级专款及时足额到位情况

15、“校财局管”工作资料

(三)教师队伍

16、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和权利情况

17、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师配备、师生比达标情况

18、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情况

19、教师培训经费拨付和加强教师培训情况

(四)质量与管理

20、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21、小学六年巩固率、初中三年巩固率指标

22、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安排、体质健康达标情况

23、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执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无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基本遏制公办义务教育择校情况

24、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情况,禁止节假日、公休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和有偿补课措施

25、学校安全卫生工作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情况

二、学校应提供以下资料:

1、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2、学校简介(办学特色)

3、小学近六年、初中近三年的在校生学籍册,或所有班级学生花名册

4、办学条件统计表

5、教师队伍情况(花名册与证书复印件)

6、学校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

7、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的措施和要求

8、入(复)学通知书

9、严格执行省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措施,学校开设课程的公示情况

10、关注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措施和要求,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的安排及公示情况

11、教师培训经费使用和加强教师校本培训的落实情况

12、学校安全与卫生工作措施和要求

13、学校营养计划实施情况

14、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15、学校学年报表和固定资产台账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办公室

6.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件资料 篇六

档案建设材料

A1 校园校舍建设B1 生均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建筑面积

1、生均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建筑面积、生均面积(附图片)

2、学校建设规划图

3、学校校舍分布平面图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1 校园校舍建设

B2 体育运动场地面积

1、学校体育场地情况登记表

2、学校体育场所图片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2 仪器图书装备

B3 科学、数学等仪器

1、各科仪器财产登记册

2、各科仪器目录

3、各功能室财产登记册、4、各功能室简介

5、各功能室管理制度、6、各功能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7、各功能室财产借用登记表

8、各专用教室财产登记册

9、各专用教室简介

10、各专用教室管理制度

11、各专用教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12、各专用教室使用记录表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2 仪器图书装备

B4 信息技术装备

1、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财产登记册

2、计算机台数、生机比

3、教学班数、教学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及比例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2 仪器图书装备

B5 体育、卫生、音乐、美术器材

1、各科器材目录

2、各器材室财产登记册3

3、各器材室简介、4、各器材室管理制度、5、各器材室管理员岗位职责、6、各器材室财产借用登记表

7、各专用教室财产登记册、8、各专用教室简介

9、各专用教室管理制度

10、各专用教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11、各专用教室使用记录表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2 仪器图书装备

B6 图书配备

1、学校藏书登记册、生均图书数

2、学校每学期订阅的报刊登记表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3 教师队伍建设

B7 教师编制

1、核编文件

2、现有教职工人数、师生比

3、学校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

4、学校教职工花名册

5、学校教师配备情况一览表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3 教师队伍建设

B8 教师岗位设置

1、本校教师岗位设置情况表

2、本校教师岗位设置的其它材料(包括补岗的材料)

3、教师职称证书(复印件)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3 教师队伍建设

B9 教师学历结构

1、教师学历统计表

2、教师资格证书(复印件)

3、教师学历证书(复印件)

4、教师继续教育证(复印件)

5、教师普通话证书(复印件)

6、校长培训证书(复印件)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1 入学机会

B1 随迁子女就读

1、学校外来工子女就读情况统计表

2、学校外来工子女就读名册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1 入学机会

B2 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1、学校留守儿童情况统计表

2、留守学生档案

3、学校关心留守学生方面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

4、学校开展的家校联系活动资料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1 入学机会

B3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1、学校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名册

2、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照片

3、开展教学活动照片

4、设施设备登记册

5、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项目批文等资料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1 入学机会

B4 学校招生 1、2016年招生计划文件

2、各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

3、各班学生花名册

4、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材料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2 保障机制

B5 责任制度

1、学校安全工作机构和制度

2、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方面的资料(含文字、图片、音像)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2 保障机制

B6 经费保障

1、上级拨款文件资料

2、近三年年拨款票据复印件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2 保障机制

B7 规范经费管理

1、区教育局有关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和制度

2、贫困生学生资助方面的资料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2 保障机制

B8 学校标准化建设

1、《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一览

2、《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表》

3、仪器设备值统计表

4、学校仪器设备登记册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3 教师队伍

B9 落实待遇

1、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2、绩效工资拨款票据、3、绩效工资发放表

4、教师签领单等

5、山区教师、农村乡镇教师享受补助的材料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3 教师队伍

B10 教师配备

1、核编文件

2、现有教职工人数、师生比

3、学校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

4、学校教职工花名册

5、学校教师配备情况一览表6、2016年秋季期教师任课一览表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3 教师队伍

B11 教师交流

2014-2016年校长、教师交流、支教轮教名单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3 教师队伍

B12 教师培训 1、2015-2016学教师参加培训经费统计表 2、2015-2016学教师培训计划 3、2015-2016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记录表 4、2015-2016学教师校本培训记录表 5、2015-2016学教师教研活动资料 6、2015-2016学教师培训经费报销单复印件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4 质量与管理

B13 执行课程计划1、2016秋季期学校课程总表和各班课程表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4 质量与管理

B14 提高巩固率

1、服务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统计表

2、在校学生花名册

3、服务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在外就读花名册

4、学生异动情况登记表及佐证材料

5、辍学学生名册及辍学原因分析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4 质量与管理 B15 体质健康 1、2015-2016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表

2、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资料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4 质量与管理

B16 规范办学

1、本校一年级编班情况资料、表册

2、教育局检查无重点班的资料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4 质量与管理

B17 课业负担

1、学校关于布置作业的要求2、2015-2016学学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情况记录

庆丰镇xx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档案建设材料

A4 质量与管理

B18 督导评估

各级各类督导、督查、检查的材料

备用材料

教师档案(历年)

1、建立教师的师德档案盒业务档案(以教师个人为单位,一人一档)

2、教师受表彰情况(工作获奖、政治荣誉)登记册(附复印件)

3、教师教学教研成果登记表(分论文发表、论文获奖、优质课、课件制作、各类竞赛、指导学生获奖、文学艺术作品发表获奖,附复印件)

计划总结(2016年春季期计划总结、2016年秋季期计划)

1、学校、处室、教研组工作计划(以学期分类装订)

2、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以学期分类装订)

3、学校、处室、教研组工作总结(以学期分类装订)

4、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以学期分类装订)

学校管理制度

1、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

2、教师管理方面的制度(含考核、奖惩、请假、学习、办公等)

3、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含考核、奖惩)

4、各功能室的管理制度

5、食堂、宿舍管理制度

6、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度

7、班主任管理制度(含考核、奖惩)

8、德育工作管理制度

9、后勤管理方面的制度

10、财务管理制度

11、各种财产管理制度

学校2014、2015、2016三年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7.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七

关键词: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育人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公平。历史上教育公平一直被人们提倡, 在中国教育公平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孔子, 当时他便提出“有教无类”这一观点即不应因为受教育者的个人差异、家庭环境、智商高低等等原因使某个人、某类人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到十八世纪末一些欧洲国家也把教育公平立法, 确定了教育公平的法律地位。我国在2010年的7月也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通过分析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政策不难发现教育公平就是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的一种趋于合理、公平的配置规则。这种合理、公平要配适的是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及稳定, 要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即教育公平所涵盖的三个层次:确保所有人都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也就是教育结果的公平。

二、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教育公平观点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它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而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让每公民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教育发展的核心, 把发展人的教育贯穿于教育的目标、过程和结果的始终,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事业, 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 更能够使教育事业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 真正实现教育为民。而教育公平的推进也需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指导思想,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对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限制, 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因此要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律, 坚持用科学的统筹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的、有序的解决教育公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终全面协调地实现全地区、全社会的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有序的推进教育公平, 是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样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乌托邦, 它是建立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等等物质条件不断稳步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的。一方面, 它是建立在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居民生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基础之上, 这些都为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战略目标, 主要源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条件供给的差异性。因此, 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革新的重要基础, 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 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升我国在国际间的综合竞争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教育放在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民生问题之首。推进教育公平, 直接关乎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教育公平统筹协调发展, 才能使得各地区的、城乡间的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到适时的、适需的教育产品及相关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从根本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三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教育公平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平等的公共服务, 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使之成为公平正义坚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现阶段推进教育公平的几点建议

首先, 把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确立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点。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体现, 而只有教育公平了, 才能为人才成长提供公平环境, 才能使社会公平成为可能。当前, 我们要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并使之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飞速发展, 我们更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 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 把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在边远地区、留守儿童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 把我们关注的焦点落在弱势群体身上。

其次, 让政府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人”。使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到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产品、教育机会, 是政府部门不容推辞的责任。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主要政策措施都由政府决策, 离开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因此, 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大财政投入,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相关的教育立法、执法日臻完善,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构建教育公平发展评估体系, 把教育中存在的城乡间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不同校际间存在的差异量化起来, 使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科学的数字保障。

8.推进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县 篇八

理顺机制,保障投人,确保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靖边县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作出了重大调整,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工资发放“四统一”。全面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同时,出台了《靖边县中小学特困学生资助办法》,对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进行补助。落实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教育资助机制。实现了全县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全覆盖、零辍学的目标。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教育发展县级财政拨款主渠道的畅通。至2008年,三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较上年增长15.3%、21.44%、21.9%。做到了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和新增财力的20%用于教育事业。

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努力促进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从2005年起,除教职人员工资外,靖边县累计投入教育发展经费近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3.63亿元。新建校舍96907平方米。高标准为全县中小学校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科技室、体音美教学设施和图书。

二是加强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全县各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面积达到1447亩,办有养猪厂、豆腐坊、印刷厂等,为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中小学劳动实践示范基地1个、市级中小学劳动实践示范基地3个。

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靖边县加强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2009年投資256万元为28所学校建成了教育专网,农村初中及乡镇中心小学校园网建成率达到100%。

四是强化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工作。靖边县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扩大了职业学校对农村学生的招收规模,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体系,着力建好、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扩容至10843人。

五是加强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目前已建成教育强乡镇10个,省级示范农技校10所,省级标准化高中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示范小学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正在申报省级规范化初级中学2所、省级规范化小学3所、省一级一类幼儿园2所。

转变观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9.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 篇九

近年来,我校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内涵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广泛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心校与所辖各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师资配备、常规管理等还不平衡。为了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新实践模式,整合有限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快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加强对各校的监督和管理;

2.加强各校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课时计划的监控与落实;

二、基本原则

1、多点互动性原则。对各校实行办学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中心校的资源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深度发掘各校之间交流互动、经验分享作用,让有限的办学资源成为学校交流共进的平台,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2、任务驱动性原则。加强对各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常规性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鼓 励自主发展的创造性工作,坚持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与奖励绩效挂钩的原则,全面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

3、系统整合性原则。学校实行领导包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跃进小学),严格落实车费和生活补助,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各科教学质量,使其达到均衡发展的预期效果。

三、实施要求

1、规定动作要到位、自选动作更精彩。实施每周包校巡视制度,以此真正带动管理互动、教研联动和课程走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强化特色学校建设。在保证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程,适时举行“才艺展示”活动,要求做到规定动作有特色,自选动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健全机制、加强管理、有序推进。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所辖学校校长为副组长,其他各校教师为成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校德育、教学、安全、素质教育、后勤保障等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对全体教职工的吃、住、行实行统一管理。

四、具体措施

1、以发展促均衡。各校要定期开展教学管理专题研讨会,将重点工作与常规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模式;要强化各校办学评估考核工作,树立积极向上发展的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的力度,加快各校发展的速度,提高薄弱学校发展的程度,规范各校内部管理,缩小各校与中心校的差距。

2、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持久均衡。严格执行每年公用经费的50%用于各校的财务制度,重点放在充实教学设备和文化环境建设上,使各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艺体器材以及其它必要的教学设施达到建设标准,以基本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努力均衡配置师资力量。针对目前各校的师资状况,统筹合理安排中心小学和各校的教师配置,确保村小教师编制配备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特别是音、体、美、科技实验、及计算机教师要尽量配齐。进一步优化岗位配置,逐步做到综合学科教师专职化。加强艺术类教师的师资力量,深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4、加强村小教学常规管理。关注管理的细节,重视过程落实,为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努力营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青年教师要努力具备创新意识,自加压力,树立更高追求目标。

5、全面实施课程计划,推广集体备课。加强对各校的课堂调研,组织教师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推广工 作,努力提高各校课程实施水平,不断增强教师课程实施意识。积极开展学区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举行教师观摩课、示范课等活动,努力搭建教师成长与展示的舞台。

6、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坚持以教育科研统领教学工作,认真探索“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教研、解决即成果”的教科研新思路,积极开展校本研训活动,让广大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不断拓宽教育视野,汲取课改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7.实行中心工作人员包校制度。中心校工作人员每人承包一所学校(园),要求每星期至少一次下校开展调研工作,参与各校的管理。通过巡查、与班主任交流、听课、查资料,全面了解管理、教学等情况,并对学校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工作保障

1、加强领导和评价。继续编制《工作日志》,《工作日志》要以课程教学工作为重点,开展日常工作纪实,并以此作为过程督导的参考依据之一。落实有关交流换岗教师的政策待遇,加强对各校点工作推进的管理、指导、督查、评价和考核。每学年开展一次评优选先活动。

2、注重交流和总结。建立各校管理情况的展示交流和互动研讨机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推广优秀经验,做到一学月一小结、一学期一评估、每学年一总结,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确保工作的深入开展。

3、保证投入和支持。加大对各校的投入支持力度,创造条件保证轮岗走教教师的生活待遇。各校点要积极挖掘资源,关心好交流换岗人员,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性。

青铜峡市沈闸中心小学

10.远安快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十

远安县按照“基础设施现代化、教师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的工作要求,举全县之力,快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大改善、教育内涵大提升、教育质量大提高的均衡发展目标。

一、以建设全省山区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方案,努力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一)高目标定位

提出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工作目标。优质均衡是指标准化建设等硬件建设以及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等内涵发展上的全面高标准均衡。高目标的定位,为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立了方向,也对推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强力度投入

一是条件改善投入力度大。坚持用超前的意识,用教育投入是财政第一投入的理念统领各项工作,力保硬件建设和软件优化齐头并进。近三年软硬件建设共投入资金9350万元,校均投入406万元,生均投入7917元。二是学校运转保障程度高。为提高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县财政每年预算资金1650万元以上,按小学25元/生、初中40元/生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按40元/新生的标准补助课桌凳维护款,按20元/生的标准补助计算机上机费,全额预算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安保人员经费、临时用工人员补助、福利费、工会经费、退休人员活动经费等。

(三)全方位保障

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住建、教育等13个县直部门及7个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制定《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要求,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强力落实。建立县级领导定期议教制度、县级领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系学校制度、县直相关部门发展义务教育工作职责及乡镇党政领导基础教育目标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稳步推进。

二、以基础设施的校际及班级均衡为重点,深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大改善

1、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近年来,远安县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八有”建设目标。一有安全校舍。投资3202万元,新建校舍8671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33789平方米,消除危房43633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无危房的目标。二有标准功能室。投资500余万元,为中小学建有分学科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播放室、体育器材室等。三有人性化宿舍。投资800余万元,扩建学生宿舍洗漱间及卫生间,完善宿舍楼值班室、消防设备和安全设施配置。四有卫生厕所。投资200余万元,通过新建或改造两种方式,为所有中小学建成标准、卫生的水冲式厕所,全面消除旱厕。五有塑胶运动场。投资3500万元,将建成塑胶运动场 15个(2011年已完成10个),新增塑胶运动场面积11万平方米。六有绿化景观。投资800余万元,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校园绿化和主干道、文化墙建设,营造优美育人环境,实现校校有绿化、处处有景观。七有特色校门。投资400余万元,对15所中小学校门进行新建和改造,确保建成后成为学校的景观和名片。八有升降课桌凳。投资400万元,为中小学更新课桌凳,城乡学生都将坐上标准、舒适的升降式课桌凳。

2、着力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

不断加快学校装备建设步伐,投入2200余万元,着力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覆盖率、教师笔记本拥有率、计算机教室配备率、常规装备达标率、学校管理信息化实现率“五个100%”的目标。

3、着力推进后勤保障优质化

投资600余万元,为学校后勤实施设备实行“八统一”配备,即统一配备钢架床、统一配备物品柜架、统一配备餐桌椅、统一配备不锈钢餐具、统一配备进餐刷卡系统、统一配备直饮水设备、统一配备集中供热设备、统一配备办公桌椅。实现城乡学校后勤设施无差异配备。2011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更新各种后勤设施设备10000多台套。以寄宿制管理创新活动和创建“学生满意食堂”、“文明宿舍”、“星级厕所”、“环境优佳校园”活动为抓手,通过管理创新和检查评比,学校后勤管理争先创优的氛围浓厚,后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4、着力推进农村教师安居化

投资1020万元,以“建”、“改”、“退”、“补”四种方式,实现农村教师安居化。建,在校内新建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教师周转宿舍160

套,6400平方米;改,把学校内部原有非产权房维修改造成两人或三人居住,共改造140套,5600平方米;退,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退还“普九”期间通过个人借资建成的教师宿舍,把房子收归学校所有,纳入教师周转宿舍管理;补,通过财政给予适当补贴,鼓励教师在学校附近集镇和县城购买产权房,解决教师住房之忧。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共有教师周转宿舍678套,面积27130平方米,基本解决了教师校内周转住房问题。其中,260名交流教师、支教教师和新分配教师全部入住。

三、以教师援助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教师配置均衡化建设,实现城乡教师素质整体大提高

(一)突出订单式交流,解决城乡学校优质师资差异问题

根据农村学校的需求,订单引进师范类大学本科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学校。近三年来,共引进114人,占农村专任教师总数的18%。根据农村学校需要,每年选派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订单支教。近三年,共组织86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订单支教,占城区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7.7%。根据农村学校需求,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3-4名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从农村学校选派相应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学习。近三年,共组织182名教师试行订单结对帮扶,占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数的6%。

(二)突出区域联谊交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针对同一学校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容易产生思想观念同化、教学方法不易拓展、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组织开展了乡镇小学类教师交流、乡镇中学类教师交流、城区中小学类教师交流三种联谊交流方式。三年共联谊交流教师180人,平均每年联谊交流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近6%。

(三)突出管理干部交流,解决城乡学校管理差距问题

为促进学校优化办校理念和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开展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后备干部交流。三年来,全县76名学校管理干部交流,占管理干部总数的33%。

(四)突出交流保障,解决交流教师激励问题

把交流教师视同农村学校教师,同等享受农村教师津贴,分区域按45元或90元/人〃月标准随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交流教师和农村教师一样,按教龄10年、20年、30年每月分别发放农村教师交通补贴100元、200元、300元。在评先表模、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交流教师。完善和相对较优的交流待遇,有效促

进了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突出交流考核,解决交流教师管理问题

结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强化交流教师师德评价,提升交流教师师德修养。规定交流教师在交流学校所任教班级学生评教满意率达到80%,无严重违规行为,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个人年度考核需进入交流学校全体教师年度考核前60%的序列。交流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者返回原校,考核达不到相关要求的继续安排交流。

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达213人,占教师总数的21.1%。省教育厅2011年第52期简报对我县教师交流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以高效课堂创建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化建设,实现教育质量均衡性大提升

分步转变教育观念。将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实现“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满堂灌”到学生“满堂学”、、“个体教学”到“团队合作” 的转变。教师树立了“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观,落实了“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分类确定教学模式。在借鉴学习各地高效课堂先进模式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实行了模式的校本化、学科化和类别化。分科制定评价标准。确定高效课堂创建基本标准,针对不同学科教学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制定了学科课堂评价指导标准。分层优化教研细节。扎实开展“组内教研”、、“校本研训”、“区域教研”和“课题教研”,针对性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难题,促成教学研究课题化。分级实施课堂达标。学科教研员以“送课到校”的形式到学校上“示范课”,学校组织教师上“研究课”,教师逐一上“达标课”,优秀教师上“竞赛课”,力促课堂效益整体提高。三年的高效课堂创建工作带来了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升、城乡学校互有优势的均衡局面。

五、以实现机会均等及促进心理感受同优为目标,深入推进关爱工程建设,实现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全覆盖

(一)优化学生入学绿色通道

优化绿色信息通道。提前做好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统计工作,确保他们顺利入学。优化绿色准入通道。简化入学程序,开辟高效、便利的入学通道,建立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优化绿色费用通道。对农民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不收取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同等享受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优化绿色管理通道。把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目标

考核,建立师生“一帮一”或“多帮一”的管理体系,对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给予特殊关爱。近几年来,全县有需求的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率达到100%。

(二)优化学生贫困救助体系

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县财政每年落实配套资金57.8万元,和上级资金统筹使用,增加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人数和提高孤儿补助标准,享受生活费补助的学生占寄宿生的比例达到60%,孤儿的补助标准小学达到1200元/生〃年,初中为1500元/生〃年。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在上级补助资金按年度拨付的情况下,坚持由县财政在每学期开学时先预拨资金,生活费补助得到及时落实。2011年,共为3157名寄宿生落实生活费补助307万元。探索性落实交通补贴。2011年,为1000名家庭困难学生落实交通补贴20万元。多形式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县直单位对口帮扶活动、“爱心妈妈”捐助活动等,吸引社会力量和各界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每年资助480 余人,落实资金12万余元。

(三)优化特殊群体关爱体系

构建全覆盖的关爱体系。关爱体系覆盖从农村到城镇、从小学到大学、从残疾学生到健全学生的所有贫困学生,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及家庭享受到教育的公平。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形成关爱的联动机制和网络。学校将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目标体系之中,使学校成为关爱特殊群体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创新关爱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阳光家园”、“爱心妈妈”、“爱心结对、情暖三生”等活动,广泛开展“五个一”、“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自强之星”评选等主题活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简报专门刊发了远安县“阳光家园”经验典型,“爱心妈妈”活动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和肯定。

(四)优化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2011年,投入600余万元进行特殊教育学校移址新建,新校占地面积689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新添置了80余万元的康复等设施,新建了3500平方米塑胶运动场地。县财政、教育部门大幅度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学生全部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县残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万元用于学校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民政部门将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生活低保,学生就读已经达到免除一切费用的要求。

六、以督导评估和管理创新为推手,建立和完善均衡发展保障机

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一)完善督导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各项督导评估机制。先后下发了《远安县乡镇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评细则》、《远安县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方案》、《远安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细则》等一系列督导评估办法。教育督导部门根据督导评估工作要求,每年坚持开展乡镇教育目标考核、办学水平评估和“普九”复查工作。扎实开展“农村小学寄宿制合格学校”、“初中标准化达标学校”和“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活动,全县寄宿制小学和所有初中学校在宜昌市率先双双100%通过市级验收,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扎实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度的监测和分析工作,被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监测样本县,为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政策提供数据分析。2011年,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后两次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有力推进了义务教育向高位和深度均衡方向发展。

(二)探索教育管理创新机制

实行县域教育管理一体化。远安县立足“县域面积小、人口少、农村交通发展较快”的县情,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学校由2001年的163所调减到25所,在宜昌市率先完成布局调整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远安县积极探索出全县中小学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做到“两消除”、“六统一”。即彻底消除教委办和中心校等中间管理环节,全县所有中小学由县教育局直管。实行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以后,工作统一部署,师资统一调配,校长统一聘任,教师统一考核,项目统一建设,学校统一评价。县域教育一体化管理,便于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有效推进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于远安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入强度大、教师保障程度高、教育质量提升速度快,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年会对远安关爱教师工作给予了高度而充分的肯定,《中国教师报》对远安教育发展作了全方位的分析介绍。2010、2011年,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远安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措施进行了推介。

上一篇:吴艳辉巧用课前三分钟下一篇:我想变成一朵云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