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本课程

2024-09-12

特色校本课程(通用8篇)

1.特色校本课程 篇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特色种植

李钊庄镇李虎庄中心小学

校园经济是我校的特色。几年来,我校把校园经济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并进行开发,收到了一些成效。下面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一点儿尝试,借此机会,和各位领导交流一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们决定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发校园经济,即“家乡特色作物种植”校本课程。在“立足乡土、突出特色、科研先导、促进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充分挖掘地区资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求一条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之路。

李虎庄小学地处丰润水区,土质贫脊,但特别适合豆角、辣椒的生长。李虎庄小学所辖的四个村,有50%以上的土地种植豆角和辣椒,李虎庄的豆角闻名遐迩,品质优良,以色正、质优、味纯而倍受消费者的好评,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产品远销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等地,受到了客商的青睐,每年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种植作物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每年的春夏季节,大批的客商云集李虎庄及周边的村庄,种植经济作物是家乡人民致富的龙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各家各户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种植豆角和

辣椒中去,当地流传一句“要想生活好,赶快种豆角;要想生活高,就得种辣椒”的顺口溜。豆角的生长期较短,每年的三月地种植,六月初收获。辣椒生长期较长,每年从春季栽种开始,到夏、秋两季的田间管理,直至10月分收获。种植豆角和辣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校开发“家乡特色作物种植”校本课程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校绝大部分教师家居本乡,其家中大多从事农业,因而很多教师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时间参与其中。他们对种植则两种作物非常熟悉,有的老师甚至成了周边地区的技术“权威”。在进行“家乡特色作物种植”校本课程开发时只要对教师稍加培训即可。另外,我校99%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以农业种植为家庭主要产业。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他们对豆角、辣椒种植收获等劳动都非常熟悉,有的同学甚至放学后就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同学们对研究自己身边的资源、豆角、辣椒种植和采摘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这些因素又为我校“家乡特色作物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和便利的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一)、准备阶段,建立研究组织,明确人员分工。

1、成立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2、确定本阶段的主要工作。

⑴、理论学习: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意见和理论资料。

⑵、培训交流:开展“校本课程之我见”、“校本课程纲要制定”等培训交流活动。

⑶、问卷调查:分年级在学生、家长及教师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途径等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分析、提炼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家乡特色作物种植”的相关资源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因素。

⑷、制定方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实验实施管理办法及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二)实施阶段

1、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培训教师。按照方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3、组织观摩、研讨、讲座等活动,反馈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请专家组成员指导,及时调整实施计划,改进实验工作。

4、通过典型引路,全面实施课程开发。

5、做好实施过程的分析与管理。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调查参观,了解种植作物的变迁,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参观、访查、实践、操作,了解豆角、辣椒栽培技术和田 间管理技术,掌握豆角的种植技术和辣椒的田间管理及采摘技术,了解“豆角下种——田 间管理——豆角收获”和“辣椒下种--田间管理--辣椒收获--选择辣椒”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种植农作物的辛劳,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组织学生调查种植大户一年的收益,培养学生勤劳致富意识。通过组织学生为家乡的特色产业作广告语,介绍家乡写导游词等活动,挖掘其文化因素,使学生感受其间蕴含的浓浓的文化气息。

2、研究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兴趣。

①在教育理念上,我们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从事行动研究的“实践型”、“学者型”的教师,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策划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勤于动脑、勇于探究、善于反思。

②在学习内容上,我们遵循教师就是服务者的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学校、农村、工厂等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服务。

③在教学组织中,我们认为教师应成为一名合作者。“传道、授业、解惑”是以往教师的任务。新课程下的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而更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学习方式的确定要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主要包含了以下几项要求:①学生的自主发展。校本课程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指引学生把课程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和创造性行为;②学生的有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实施因地制宜,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发挥,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既要鼓励学生探究新知、学会技能,又要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与共同交往中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能否落到实处,能否使教师接受,学生得益,家长认同,能否真正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持续发展,关键在组织与实施这一环节。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1、利用学校的资源--学农基地,组织学生到学农基地参加实践劳动,从种到收“一条龙”全部学生参与,做到课堂教学与亲自实践相结合。

2、聘请种植大户到学校学农基地作指导,做到由种到收全方位指导,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3、加强培训,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校本课程的原生态为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又左右

着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度,因而,教师的培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把教师的培训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结合起来,帮助教师设计自己的专业化成长规划,培养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搭建平台,为教师显示才华,展现自我创造机会,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中不断进步,从而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4、注重过程管理,把校本课程不断引向深入。学校对教师的课程纲要编写情况,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实行跟踪评估。教导处还定期对教师的教后反思情况进行指导,每周检查、总结一次,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与过程,关注学生的态度、方法与实践的能力,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5、加强课程档案建设

学校指派专人负责课程开发中的档案管理,加强对有关数据的分析、研究、整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价、总结提供依据。

以上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些做法。由于我们的努力,我校先后获得市级“校园经济先进单位”、区级“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只是尝试阶段,肯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校的经验,真正办出具有水区特色的一流学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2012.3

2.特色校本课程 篇二

一、独特性

独特性,即不同与其他任何学校,具有明显的独一无二的特色。常言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这差异性也正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理由之一。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充分挖掘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激发教师的潜力,彰显社区以及家长的独特优势。

首先,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既然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那么校本课程就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课程又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有且只能通过课程得以体现。因此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提炼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文化。

其次,激发教师的潜力。教育学博士徐玉珍说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想要让教师“站起来”就必须给教师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激发教师的潜力,尊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彰显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的地位和角色。

最后,彰显社区及家长的优势。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国家社会密切相关,与所在社区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学校处于社区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的环境中,所以社区的生活性特色也无形中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广泛听取家长的心声,考虑家长的需求,彰显家长的独特优势,提高家长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促进家校联合则。

二、针对性

针对性,即校本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水平的需求,所以,校本课程要关注个性,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多种类型的课程,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从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满足自身的个性发展去求。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追求之一,从而真正落实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目的,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三、适应性

适应性,即适合于学校的各种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实赋予了学校一个创新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办学哲学,确定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机构、师资水平、课程资源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从本校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校的各种条件,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在具有特色化的同时,也兼具适应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学校的长远性发展,使校本课程能真正的做到,根植于学校,依赖于学校,服务于学校,彰显学校的活力和特色。

四、民主性

民主性,即学校要有一个民主自由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长是主导,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体,社区家长是重点,所以校本课程不是某一团体或个人的教育研究成果,而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学校想要进行变革或革新,首先就要有一个民主自由的组织机构,让教师敢于发言,学生敢于说出心声,社区和家长敢于建言献策,营造一个真正的自由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尊重每一个人的智慧;其次要有个性化的管理机构,反对传统的集权领导管理模式,实行多级管理,教师、家长、校长三者之间能够进行不断的对话和合作,广泛征求专家、学生、家长、社区等方面的意见,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形成一种民主氛围。

五、开放性

开放性,即学校要有要有一定的包容性,课程内容能够总览古今,兼并中西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以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但是他所设计的文化内容不应局限于风土人情、历史人物、民间艺术、传统体育、风景名胜等课程资源,还要从地方文化与历史、经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的探究地方文化,探索学校与地方文化的时空互动发展,实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在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时,还应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关知识纳入教学内容;适当引进当前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先进的科学技术,前沿理论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做到博古纳今,环视全球。

六、多元性

多元性,即从多个领域开发课程内容、多个主体实施校本课程、多种方法评价校本课程。

第一,多领域开发课程内容。如果按照学生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自然与科学、人文与社会、身心与健康、艺术与情趣、生活与实践等五大领域。其中,自然与科学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与社会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身心与健康体现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艺术与情趣体现的是人与文化的关系,生活与实践体现人与生活的关系。这五大类既确保了课程的全面性,也确保了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多个主体实施校本课程。成尚荣先生说,课程是跑道,课程是“机会”,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礼物”。这一观点说明课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机遇。既然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礼物”,那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不应该忽视学生的主体角色。跬步课程的实施倡导师生共同参与,把教师和学生都视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追求多元的课程实施主体。

第三,多种方法评价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在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

摘要:现阶段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即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又给学校预留一个创新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办学哲学,确定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创立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主要载体。本文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应体现在独特性、针对性、适应性、民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六个方面。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依托课程基地 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篇三

【关键词】课程基地;特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70-02

【作者简介】黄伟,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9)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作为区域推进课程校本化的一种探索,正走向学校学习场域建构,形成一种新型校本课程开发模型。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设计,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其意义在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2013年徐州高级中学“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项目被遴选为2013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学校以汉画像石为切入点,利用徐州的汉文化优势,以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基础,通过学校汉画像石人文教育基地学科情境、专业特色、课程实施载体的建设、完善,持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先后编写了《汉画像石艺术解读》等校本课程读本,开设了“汉画像石艺术解读”“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汉代三绝”“汉代古乐舞”“汉代车马文化与制作”等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多样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一、搭建课程载体,开发“真”课程

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校本课程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所以校本课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才能成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载体,才能是“真”课程。当前的校本课程多属于“卖方市场”,无论是课程的立项还是课程的具体实施,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长久下来,学生学习热情衰退,学习能力不能得到真正提高,校本课程也就成了“伪”课程。

我们一直以来崇尚“让学生过一种完整的校园生活”,我们主张学生快乐地学习,艺术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课程立项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在开发课程前期我们首先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征求意见,以学生兴趣需求、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确定校本课程开设的范围。在新学期开学之初,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给学生留出选课时间,让学生在网上自主选课,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再组班上课。而上课的地点也多安排在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功能教室,如“汉画像石艺术解读”就在汉画像石人文教育馆里上课,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重视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既包括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也包括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与学校督导评价)。加强校本课程的动态管理,对于评价低的课程,学校采取限时整改直至取消的手段。

二、提供实验平台,打造“好”课程

校本课程应该立足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逐步形成一定的科学素质,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真正走进学生生命的课程。我们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立足学校特色,涉及国学、哲学、历史、艺术、体育、信息、科技等多个层面,课程实施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尽量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科学发展的动态,让学生在“参与—探究—发展”过程中体验成功,提高能力。

我校的“汉代车马文化与制作”课程利用先进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让学生利用电脑软件进行汉车马3D建模,并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采用激光雕刻技术制作零件,再进行黏合、拼装,下一步学校将采购3D打印机直接打印。这一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不仅了解汉代文化知识,还接触了材料力学、热学、化学和物理等学科,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学术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完善课程建模,形成“新”课程

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的主题来源可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可以是单一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无论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都需要从学生发展和学校实际出发,将现有课程基础与开发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不断试验改进,彰显特色,发掘优势,逐步形成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重点,以相关课程为支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型架构。

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遵循“认识欣赏—深入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流程,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建构教学模型。让学生了解汉画像石的相关知识,对汉画像石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和赏析,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应用相关知识,传承和创新这一文化形态。(我校课程基地校本课程的具体建构,请见文末表1。)

四、提供体验平台,构筑成功课程

成功的校本课程应该让学生从行为体验到内心体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事物,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意识,形成优良品质,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一名参加过“汉画像石拓片制作”课程的学生说:“原以为拓片制作就是‘复印一幅图,亲身体验过才知道这是一个悉心研磨、耐心操作的创作过程,看到自己的作品一点一点地成形,一点一滴的喜悦在心中汇聚,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还有一位学生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慢慢体味到汉代文化的美丽,深深为家乡的汉文化感到骄傲。”

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始终以特色课程基地为发展平台,紧紧围绕课程基地建设开展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汉文化中艺术、体育、历史、政治、文学通过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达到综合教育的目的。为探究学习提供实验平台,形成有本土文化的资源,有学校基地特色的课程。当然,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必须要精心设计开发、细致落实完善、耐心监管修正,课程才有生命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斌.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的革命——关于开创高中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3(09).

4.特色艺术剪纸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篇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教学中采取了老师讲解、学生倾听;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老师提问题、学生选答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对我国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了解了剪纸的历史、来源和认识了剪纸的工具、材料,学生还了解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衬色剪纸的特点和衬色剪纸的制作过程,学生们学得高兴,激发了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收获

教师正确的引领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更容易把握学习的内容。依据本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特点,我主要采用“欣赏 ——分析——实践法”。

(一)欣赏讨论

1、展示剪纸作品,分析其制作语言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剪纸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在这些剪纸作品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的东西?

2、经过学生的观察寻找教师作出小结:

(二)探究衬色剪纸——装饰虎头的剪制方法

学生们通过课件展示的虎头结构进行分析。学生们指出虎头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我们原来学过像这种对称纹样,这时我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剪?”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对折剪”。

(三)技法指导

接下来的演示制作是在师生共同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也是一个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过程。我先设计了半个虎头形象,让学生回顾一些剪纸语言(),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帮我设计一下虎头上的花纹纹样,学生们争先恐后想来表现。一位男生高兴地来到讲台的实物投影下,自信的表现出了虎头上的花纹纹样,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设计,并适时地指出纹样之间要留有适当的距离,不能挨得太紧,纹样表现要有变化,这样表现的效果会更精彩。当看到一只设计新颖威武可爱的虎头作品展现在展板上时,我感受到了学生跃跃欲试的态势。

(四)学生实践

老师在学生自由的创作时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学生们年龄虽小,但很能干,他们创作出了新颖的作品。

(五)展评、拓展

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并且从这些作品中挑选出设计好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对学生们的表现做出了评价和总结,还请学生们欣赏了剪纸作品在现代家居、服饰、装饰上的运用,学生们感到很惊讶、兴奋,有点儿急不可待、摩拳擦掌想试一试。

三、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了剪纸艺术,掌握了简单的剪纸表现方法,大胆设计了虎头纹样,作品大胆新颖。通过学习、欣赏、制作,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从而延伸了美学学习的过程。

5.校本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建设策略 篇五

旧城小学

郭海侠

在以“节日民俗”“文明礼仪”为载体的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以及少先队、学科主题活动为渠道的前期实践研究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生、教师、学校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高礼仪素养活动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师生文化底蕴在积淀,我校将逐步向“文明学礼、传承民族精神”靠拢,为努力办好特色校园积极筹划,谋定策略。

(一)校本教材成为师生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

在积极搜集学习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情,我校把“文明礼仪”作为1-3年级学生校本课程教学,从小培养学生讲文明,知礼节的文化素养,主要从实际出发,学习与人如何交流 ;4-6年级学生传授“节日民俗”相关知识,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奠基。两部分内容相互结合,彼此联系。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为了更好地让校本教材走进课堂,我们主要分三步走:

准备厚实。我们首先要通过教研组活动,明确本册教材的三维目标;而后由各年级的备课组长制定年级的三维目标,确定郭海侠、刘长彪两位教师分别负责“文明礼仪”“节日民俗”内容的编排及授课设计。教师把自编教材分发给各位班主任教师共学习、共分享。通过交流和教研活动,教师们自发取长补短,对备课有了更深的思考。最终,紧凑的教学环节,简洁的PPT演示,优美的插图配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授课扎实。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拓展型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元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端午包粽子是传统的习俗之一,教师在执教时,要充分运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源,从“端午节的来历、各地过端午的不同活动以及相关的诗文佳作、民间传说”等几方面,利用媒体形象、直观地对其进行介绍。教师们自己独立制作的教学媒体填补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有效运用教学媒体为课堂服务的效果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课后求实。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以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画笔自办手抄报,分别以“文明伴我行”“传统节日”为题材,使学生既有理性的认知又有感性的体验。

(二)校本教材促使本校构建民族文化教育新模式

我校倡导“厚德载物”的教育理念,把校本教材看作一个支点,创建了“一平台”、“双发展”的教育模式。

1.所谓“一平台”即校园网络平台。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有效地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凸显文明礼仪、传统民族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值得我们去思考。于是,微机老师广泛收集资料,汇总师生活动成果,制作了校本课程专题网站。网页首页分设“校园新闻,节日习俗、文明礼仪、照片集锦、课堂花絮”等栏目。每一个栏目设置了超链接。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2.所谓“双发展”即文明礼仪、民族传统教育双发展。

(1)创建学礼、民俗传承的人文景观 营造学礼的教育氛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创设的教育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氛围的感染和感召下,自然形成行为的约束力。学校从学生迈入校园一刻起,就感受到礼仪、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学校利用橱窗、板报、墙报等宣传栏展示“文明学礼”的必要性及继承性,使学校礼仪、民族文化氛围的创设对学生形成礼仪认知及行为、汲取强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2)开设礼仪校本课,推进礼仪教育

我们把礼仪、民俗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每班每两周各安排一课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礼仪、节日民俗,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及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民族素养得到提高。课堂上,我们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内容、,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行为训练,学练结合,以练为主。训练方式不拘一格,如示范、表演、选择、判断、游戏等,让学生养成文明有礼好习惯,具有民族大儒风范。(3)学科融合,渗透礼仪、民俗教育

文以载道,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的礼仪教育、民族传统文化等因素。在各科教学之中渗透相关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引导与教育,民族精神的渗透与感悟,使礼仪、民俗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我们对每门课程怎样渗透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使教师明确各科如何挖掘教材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教育。寓礼仪教育、民俗传承于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教书育人水乳交融,学生良好的礼仪规范、民族素养才会养成。(4)在校园实践活动中促成文明礼仪、民俗素养的养成

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传承民俗精神,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学礼仪

养习惯”“我知节日民俗”等一系列活动,创编独具特色的校园礼仪课间操和朗朗上口的校园礼仪歌谣,“闪亮2015”礼仪与艺术节展演等活动。为了提升师生内在的综合修养,让心灵沐浴书香,要组织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校园读书郎” 读书比赛活动。为了书法艺术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学校组织举办了软硬笔书法比赛,通过各项涵养心灵的活动,春风化雨般地润泽师生心灵,不断升华师生的内在修养,进而立德、立言、立行。

节日民俗传承方面:

我校本着“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围绕德育目标,学校根据弘扬传统美德,建构生活化道德内容,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实践中反思,寻求学校德育教育的突破口,让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学科、融入校园,融入生活,让民族文化和精神似涓涓细流涌入师生的心田,成为我乡民族精神特色传承教育试点学校。为了推动学校的发展,我们力求在整合上下功夫。

(1)、加强了校本教材与学科主题活动的整合,使传统民俗节日的教育成为了一个整体,形成了全员关注,全体参与的教育格局,推动了师生文化素养的提升。(2)、加强了教师个体与编写团队的整合,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编写能力,以及编写组团队的合作创新能力,以此互补、整合共同提升。

(3)、要加强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学校在有效挖掘校内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文明礼仪方面: 在文明礼仪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基础,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将“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四个内容交叉进行,各年段分别设有重点。

(1)、发挥教师礼仪的“魔镜效应”

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尤其对于文明礼仪的教育,学生从教师的身上更能学到能让他们终生不忘的东西。学校实行的教师候课制度意义也在于此。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努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2)、发挥文明礼仪示范岗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来效仿,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学校可以成立了文明礼仪示范岗,每天早上和中午,队员都准时到学校操场,以标准的站姿,亲切的问候,温馨的微笑,恭敬的队礼迎接同学到来。通过文明礼仪示范岗队员风采展示,为全校学生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的作用。因此,每学期我们都可根据不同年段的评比标准,在全校开展“文明班级”和 “礼仪之星”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的表彰。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班级”,个个争当“礼仪之星”的良好局面。学校通过表彰优秀、树立榜样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实现了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3)、营造文明学礼的班级文化

班级礼仪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中,设立了“文明礼仪示范”值日岗、文明礼仪行为检查岗等,多个岗位融合交叉,检查督导,自评和互评结合,以《文明礼仪通行证》的形式记录学生小学阶段在家庭、学校学习生活的成长历程。

(4)、在生活实践中促成文明礼仪素养的养成

学校制定了”旧小文明公约”,明确细致地提出了学生日常应遵守的礼仪规范要求,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讲文明,讲礼貌。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懂得谦让。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听从父母的教导。平时,经常性的使用礼貌用语,待人接物都做到彬彬有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逐步养成,得到深化,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5)、在家庭教育活动中促成文明礼仪素养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平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家访、与家长通电话、通信等。在相互沟通中,增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6.特色校本课程 篇六

--------2013年民进海南“同心·彩虹行动”培训心得体会沙土一小何勤

有幸参加2013年海南民进“同心·彩虹行动”教师培训班培训学习,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聆听了房娟、王标等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唐志荣、杨慧卿二位老师对学员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令人感慨,让我们全体学员不光学到了理论知识、还感悟到了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与为师真谛。期间,在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和三亚市凤凰镇殡榔小学进行了实践考察,他们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有许多独到之处,让我思绪万千:现就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与大家一道分享,望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滨海九小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之路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我的课程我喜欢”为主题,以“让多彩的课堂伴随孩子的童年,让美丽的校园成为孩子的舞台”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共开设四十多个门类的特色校本课程,涵盖音乐、体育、美术、语言运用、器乐、科学、英语、信息技术、棋类、书法、大阅读、生存教育及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海岛文化涉及10余个学科。海南电视台、海口晚报等新闻媒体对此报道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得到美国教育考察团、国家教育部督导团卫艺专家和省外校长教育考察团的肯定和赞赏。

一、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搭建校本课程整体框架

1、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本校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及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来衡量,采用筛选、改编已有课程或编制全新校本课程三种方式。根据教育对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办学条件等采取相应的课程模式,按照“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进行开发。

2、搭建校本课程框架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三年实施规划,形成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校本课程。其中“生存教育”、“大阅读”、和“人格阅读”为必修课;服装模特、校园足球、合唱、武术等四十多门校本课程为三至四年级选修课。二年级开设舞蹈和器乐特色校本课程班,三年级开设每周一节课的书法校本课程。有校长、副校长领衔参与、学校综合学科的全体教师、五年级语文教师和学校精心挑选综合素质非常优秀的年轻教师,以及致力于学校发展,愿意无偿免费为学校教学的跆拳道、小提琴、葫芦丝等外聘教师共计61人的校本课程队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的空间。

3、课程实施前期准备

先针对教师作一些专题培训。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舞台服装、道具及背景设计制作DIY》等专题。先让教师了解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类型及特点、课程开发的服装、道具及背景的设计,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拍

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培训,通过培训,教师准备了相应的课程开发的资源与能力。

二、多方联动挖掘资源拓宽特色校本课程门类

1、有效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学校目前拥有合唱教室、舞蹈室、电子琴教室、书法室、管乐教室、国画教室、手工室、科学实验室等各大功能室13间,专门网络教室3间、图书室、塑胶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等环境资源,每个班都配有电子白版等显示终端的多媒体设备。

2、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

根据学校中青年教师的特长及专业背景,要求40岁以下的教师都要申报一门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教师们申报的课程及学校环境资源的情况决定开设哪些课程。

3、有效利用周边社区资源

邀请有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如摄影、雕塑等

4、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进行家长问卷调查,有自愿担任校本课程的志愿者,为学校提供教学、场地基地、培训等。如手工制作、小提琴教学等。

5、有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

把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人文文化、特产编入课程内容。采取说一说、做一做、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等综合实践活动。

6、有效利用学校人文资源

开发广播站、小主持人班、小记者班、书法班等校本课程班。

三、自主选择特色展示打造学生个性发展平台

1、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一是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门类的喜好程度,然后学校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二是实行学生自主选修。每周星期五下午是全校校本课程开放的时间,学生各自到自己喜好的课程教室去上课。

2、搭建平台展示特色校本课程

每学年,学校定期举办校本课程汇报展示会,既是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又是检阅教师教学效果的窗口;校园网上开辟的“校本课程大看台”和教学资源库中的“校本课程”专区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强力的支撑。一是搭建展示平台,二是搭建网上交流平台。三是将已经成熟的校本课程,提升为学生社团文化。

四、独具特色评价方式促进校本课程良性循环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

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观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老师撰写课程纲要、设计、反思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采取等级制,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任课老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

考核;四是评选“才艺新星”。

五、校本课程专门研究助力课程内涵科学发展

在原有的网络平台(校本课程大看台、网络社团、资源库)研究是基础上,课题组的教师们在成长博中开辟自己的博客,构建特色课程中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

六、健全课程保障机制推动校本课程常态实施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历躬行。

2、拓宽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各功能教室、网络等设施的建设。

3、时间上保证,在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把每周五下午第一、第二节课定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校本课程我们已搞了不少,教育论文已发表过多篇,最终就是没有他们那种成果,原因在于:

1、迫于学生成绩的压力,教师工作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高低,教师不得不拼命的教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争取在学年统考中,考得过高分,为老师挣得过殊荣,日后教师好评优晋级,教师对此孰重孰轻自然要把握好。

2、没有较好的评价机制,要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与教师上课一样的需要时间、需要精力,甚至要抓出成效还要付出比上课过多的时间,但一学年下来,在教师评价、评比中,抓校本课程的就微乎其微。同时,学校在抓一些什么体育周、艺术周等活动,几乎的一种表面形式,搞的时候轰轰烈烈,时间一过就冷冷清清。始终没有把

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3、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

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于每学期一定要去读一本书、要完成多少万字的作业和笔记。但就收获呢?值得一问。而滨海九小是45岁以下的老师每学期必须完成一课校本课程,完成校本课程的优劣就相当于我们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样,直接关系到看教师的评优晋级。

7.特色校本课程 篇七

一、课程共同体的认识

1. 课程共同体的定义

课程共同体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有某方面特色的学校、有特长的教师和有资源的机构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的合作与管理,不断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优化课程开发与实施,促进学校特色的创建和提升。

2. 课程共同体的类别

“十一五”以来,我区共成立了27个课程共同体,从体教结合、科教结合、艺教结合的角度创建体育联盟、科技联合体、艺术共同体三类课程共同体。体育联盟有同洲手球联盟、学校篮球联盟、学校击剑联盟、学校足球联盟、学校象棋联盟、学校乒乓球联盟、校园跳绳联盟等。科技联合体有气象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无土栽培研究联合体、机械奥运创新联合体、航海模型创新教育联合体、车辆模型创新联合体、发明与知识产权创新教育联合体、无线电科普活动创新联合体等。艺术共同体有学校版画共同体、学校合唱共同体、学校舞蹈共同体、学校影视共同体、学校书法共同体等。

3. 课程共同体的运作

课程共同体的创建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将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特色的学校组织起来,同时也引进相关的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形成团队。团队通过轮值主席的形式让各校来参与和开展管理,通过制定团队章程、规范规章制度、组织研讨交流、开展特色活动等来正常有序地运作课程共同体。课程共同体以常态有效开发与实施特色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共同愿景,以“团队学习,合作互助”为基本形式,以增强校际间的交流为平台,促进共同体中所有学校在共同的学习研究中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二、课程共同体的作用

1. 创建课程共同体有助于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首先,运用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特色校本课程来说,往往具有某方面特长的教师在一所学校中并不多,因此仅靠一所学校个别教师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必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果我们将某一区域有这方面特长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课程共同体,就可以让这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可以弥补个体的不足,使开发的校本课程更加完善。如我区最早成立的版画共同体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初具有版画特长的教师并不多,通过共同体的创建实现了优质版画课程的开发,也培养了越来越多的版画爱好者,有版画特色的学校也越来越多。

其次,引进社会资源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特别是特色校本课程仅仅靠学校的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形成课程共同体不仅能够分享各校的教育资源,而且能够更好地挖掘和引进优质的社会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实践性。我区的体育联盟正是在形成课程共同体的基础上,由区教育局出面联合区体育局共同来打造特色课程,通过区体育局引进了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譬如,我区的篮球联盟请来了篮球明星姚明为师生传授球技;我区中小学航海模型创新教育联合体由区少科站与上海市科艺中心、军体俱乐部、江海模型俱乐部、大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等共同建设,丰富了我区航海模型特色校本课程的内容。

2. 创建课程共同体有助于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

共同体制度规范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学生忙于应付升学考试,往往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常常不能保障课程实施所需的课时。成立课程共同体之后,学校管理者层面、课程执行层面、课程学习层面达成了共识,规定了相应的课时要求,保障了课程的规范实施,形成了长效机制。例如,我区的校园跳绳联盟用一根绳子尽显活力。这正是课程共同体学校将“动感节拍”“天罗地网”“绳彩舞韵”“跃动青春”等一堂堂花样跳绳的技巧课落实到了课表之中,保证了特色课程实施的时间,才取得了这样的教学效果。

联合教研有助于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创建课程共同体,我们解决了特色课程单兵作战的问题。我们通过课程共同体定期开展联合教研,让教师之间有了更好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研讨的平台,更好地保障和提升了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区的足球联盟通过前申花球员姚力君的JC SPORTS体育管理有限公司邀请日本籍教练团队向联盟各布点学校的教师、足球教练员,传授青少年足球训练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联盟学校教师和教练员的水平。

3. 创建课程共同体有助于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

创建课程共同体有助于实施相对评价。如果只在一所学校创建某项特色,那么我们教师的课程实施缺乏相互的比较,这不利于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创建课程共同体后,通过教师间定期的活动交流、教学研讨课的展示研讨等,我们可以对各校教师实施特色课程的情况进行相对的评价,有利于促进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

课程共同体活动竞赛有助于实施评价。借助课程共同体,我们可以在某一区域内或更广的区域内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可以对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宝山区学校篮球联盟每年都组织区域篮球比赛,也积极组队参加了市级运动会的篮球比赛,包括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和大众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课程共同体的成效

1. 课程共同体丰富了优质的校本课程

通过27个课程共同体的创建,我区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利用优质的社会资源,每个课程共同体都开发了满足不同需求的区域校本课程供各校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区优质校本课程资源。如宝山区气象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组建了由上海市气象学会和宝山区气象局等机构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成员学校开发拓展型、研(探)究型课程,走进课堂介绍最新气象研究动态和成果,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联合体的教师们先后编制了《气象风云》《二十四节气科普教材》等气象特色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的《气象小实验》教材,并在宝山区气象局设立了教学实践基地。

2. 课程共同体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坚持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已成为宝山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创建课程共同体以几所实力雄厚的学校为核心,让优秀教师的辐射力明显增强,骨干教师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相互观摩课堂,一起备课,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等。有些课程共同体由小学、初中和高中联合组成,这有利于教师们探索不同学段间教育的更好衔接。2012年上海市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培训班在宝山中学举办,2013年宝山区校园足球联盟教练员培训班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开班,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基层教师的业务培训效率,有效提升了基层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之更能适应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需要。

3. 课程共同体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

通过课程共同体的创建实现了中小学的学段贯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打造了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教育链,形成了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早期发现和教育模式,构建了有宝山特色、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宝山教育通过课程共同体更广泛地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在区、市、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赛事中取得了许多奖项。

4. 课程共同体发展了学校的现代制度

课程共同体由一所学校牵头,一组学校联动,共同培育同一个特色项目;实行轮值主席制度,共同开发区域性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共育、联动发展的态势。作为课程共同体轮值主席,可以发起冠名联赛,为推动课程共同体健康发展确立长效运作的保障机制。宝山区还将完善教育人才交流制度:允许教师跨校互聘、联聘或兼职,探索建立教师轮换制度和定期服务制度,鼓励高中教师到薄弱初中任教等。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各基层学校的智慧和积极性,开展校际、校外的有效合作,从而使工作更具有长期性和专业性。

8.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 课程;特色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以前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一切。现在,课程教材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过去僵化的思维习惯和教育教学方法。而教材的多样化正是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的教育改革。根据校情、生情、学情等情况在有效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以特色办学为方向,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1 特色课程建设概况

1.1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建设的关系。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建设都是课程民主这一课程改革的本质的体现。特色课程是“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主导性校本课程”;课程特色则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校本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质的优异性的特征。二者都体现了“以校为本”的特点。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建设都是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的举措,在本质上,都属于教育教学的创新。二者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只是前者是以开发校本课程为前提而实施的,后者则是主要地针对学校的校情、学情和教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进行校本化的优化、组合,通过对课程实施的策略、手段、方式、方法和评价进行改革,进而达到“减负增效”和追寻课堂有效教学目的的一种“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的创新性路径。

1.2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建设的意义。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决定了其应当、也完全能够在课程建设上走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路子,从而形成“一校一品”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格局。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结构和素质发展水平。特色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特色的建设有助于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提升。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赋予学校以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要求教师摆脱“教教材”的旧习,走向“用教材教”,通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变革,尊重和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落实“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特色课程和课程特色建设有助于培养、锻炼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驾驭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多元化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

2.1对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目标具有导向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校长为首的教师群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理念,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主自发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地域性等特征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教师专业的发展。实践表明,用活动课、选修课等课程形式,通过安排探究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方式,可以使校本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使学校和学生特色发展建立均衡发展。高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能深化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对课程建设具有导向性。

2.2与学生学习需要与个性发展相适应。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是发挥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阵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挖掘学校办学资源,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根本途径。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显现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学校特色鲜明突出。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应当本着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它最根本的目的。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从教师、学校社区等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个性特长出发,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调适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创新品格的形成。

3 特色化课程建设

3.1教材开发。我们制定了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方案,根据方案,我们对学校多年来已经形成的“特色项目”进行分析鉴定,确定构成特色课程的内容。该内容完全是根据学校确定的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理念,能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特色,并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培养需求而确定的项目选题。如我们确定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传承执信文化的系列选题。所以在国学进课堂中,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声律启蒙、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孟子。我们在教材开发中围绕着“仁爱”,设计了“亲子”“孝道”等选题;艺术方面的选题则全是为培养学生兴趣特长而设置。如音乐1+1:1-2年级:1节声乐+1节形体;3-6年级:1节声乐+1节器乐(口风琴);体育2+1+1:1-2年级:2节基础体育+1节足球+1节跆拳道3-4年级:2节基础体育+1节足球+1节篮球5-6年级:2节基础体育+1节足球+1节乒乓球。所有选题都是根据学校文化的核心衍生而成,既能够体现课程的校本特色,又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3.2常态实施。我们将所有校本课程的上课时间都固定安排在了周一至周五。具体策略是分散排课与集中排课相结合。也就是将校本课程中的部分课程分散在周一至周五的课程表中,和国家课程一样,按照常规的课表上课。在教师的选用上,我们学校十分严格,所有执教特色课程的老师都是专业教师。对于那些本校教师无法胜任的项目,我们则采取与校外专业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聘请这些机构的专业教师来学校授课,这样就保证了师资的专业水准,从而也就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教学质量。和常规的国家课程一样,夯实教学常规的管理是确保校本特色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我们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有专门针对校本特色课程管理的制度和管理细则。如特色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直接由教导处负责检查评价,学校开展的教研与科研活动,特色课程教学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4 结束语

在我国,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的新话题。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我国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会呈现出良好质态的。

参考文献:

[1]朱治国,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J].现代教育,2013(5).

[2]张志勇,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民主[N].中国教育报,2014.

[3]屠锦红,“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3(3).

[4]丁念金,西方校本课程决策的新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2012(1).

上一篇:原创入党申请书参考下一篇:高考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