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共8篇)
1.2我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篇一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近年来,发生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金融业存在的金融风险造成的。因此,在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非常必要。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资本在经营与交易过程中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即投资人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偏差。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巨大,它不但能使个别金融机构蒙受巨额损失,而且还可能破坏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引发社会动荡。对此,以前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等都作了充分演示。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工程,但由于处在特定的转型时期,新的机制远未健全,法律规范尚不完善,加之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个别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利用市场监管和法律调控的疏漏,频繁地进行违规操作,使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隐患日渐凸现。
金融风险是以货币信用混乱为特征的风险,它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特征。正确地认识金融风险的特征,对于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金融风险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有:
(一)客观性
只要有金融活动存在,金融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所谓无风险的金融活动在现实金融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隐蔽性
金融风险往往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存在,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这是由于:其一,因信用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货款此还彼借,导致许多损失或不利因素为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其二,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来掩盖银行事实上的金融损失;第三,因银行垄断和政府干预或政府特权,使一些本已显现的金融风险,被人为的行政压抑所掩盖。尽管隐蔽性可以在短暂时期内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但是它终究不是金融防范和控制的有效机制。
(三)扩散性
金融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突出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的损失或失败,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这就是金融风险的扩散性。
(四)加速性
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它不同于其他风险爆发只在既定范围内匀速变动,而是因风险失去信用基础而加速变动。形成贷款循环困难和恶性循环。所以,一旦金融风险爆发,往往都伴随着突发性、加速性,直到金融危机。充分认识金融风险加速性的特征,对于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五)可控性
尽管金融风险是客观,但是金融风险是可控的。所谓金融风险的可控性,是指市场金融主体依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的化解。正是因为金融风险是可控的,才使得建立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二、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认识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迭起,因违规进行金融衍生交易、资本运作效益低下、金融诈骗发生频繁且高科技化跨国化等而引发的金融风险案令世人震惊。各种金融动荡的后果已不再仅局限于某个金融机构或国家,而且呈锁链式传递或扩散,危害波及周边地区至整个经
济区域。随着世界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的加快、金融创新工具的推陈出新而导致的传统条件
下金融内控制度与监管制度的滞后,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的种种严重问题
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课题。
在中国,目前反映出来的潜在金融风险隐患除了违规操作衍生交易、资产效益低下、呆
帐坏帐率偏高、金融诈骗严重等国际共同的金融风险外,还具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明显特
点,如金融主体资格不健全、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偏低、金融机构设置布局不合理而引发的过度同业竞争、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炒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偏
高等等。检讨中国现有金融风险隐患的成因,不外是体制的不健全与法制的不完备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
(一)制度方面
中国的金融体制尽管已进行了历史性的变革,并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市
场雏形,但这种雏形与完善的市场机制所需要的金融市场差距甚大,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特征。其一,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尚未健全。央行尽管已开始采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间接
调控宏观金融市场,但由于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外汇市场等配套运作机制不健全,央行完
全依赖信贷、利率、汇率等金融杠杆进行间接宏观调控的条件尚不具备。同时,国有商业银
行虽然已向商业化方向转变,但因长期实行的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影响尚存,加之地方政
府干预严重,缺乏对经济利益刺激的反应机制,以致短期内很难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
风险管理为特征的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在这种状况下,商业银行不可能将央行货币政策信号
有效地传导至生产与流通领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央行的间接调控功能。第二,市场
运行机制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是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市场已建立,使金融市
场呈现出资产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是市场运行机制缺乏完整的制度模式和架构,以至出
现了证券期货市场违规行为不断、信托业定位模糊、保险业非均衡发展及过度竞争等问题。
这些不正常现象若长期存在,必将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市场
融资方式趋向单一,并最终危及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法律规定方面
中国的金融法制建设起步甚晚,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同步发展,同时具有“摸着石头过
河”的特征,制度不健全、法律规范的缺位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备在所难免。但从法律与
经济发展的关系不难看出: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规范作后盾,金融市
场的有效运作则必须以秩序为前提。而无论是制度、规范,还是秩序,都是法制建设的基本
任务与目标,因此,金融法制的不健全可以说是形成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隐患的更为主要的原
因。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应以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监管为最终目标,这实质上也是市场
机制合理、有序运行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金融
市场秩序,协调金融关系,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而这些目标,只有在金融法制健全和完
善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这是由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法律的功能所决定的。
三、当前我国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
(一)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以银行的直接融资为
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
干预较大,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在近几年的企
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
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信托
投资公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与分支行建立的规模较为庞大的一类
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运用额仅次于国家银行与城市信用社。这类机构在发展中演化为“金
融百货公司”,不但与商业银行一样从事存贷款与投资业务,也大量染指证券经营业务。与
此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费收入的过程中,不乏随意利用
保单圈套社会资金的较混乱现象。而由于法规制度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费
资金没有适当正常的投资渠道,这其中的风险积累也值得重视。
(三)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
金融资源基本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配置的。就我国目前间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不够,而非国有经济已成为
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金在效率相对低下的环境中运
行,如此信贷资金配置,不仅不符合经济增长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风险也值得关注。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一些银行违规操作、过度投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金融领域内时有发生的大案要案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部管理混乱,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管不力,缺乏行业自律组织。
(五)经济结构不合理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东南亚国家出现的经济结构等总是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存在。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家电、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曾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不少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这些行业便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
场容量相对缩小,从而出现经营困难、职工下岗或就业不充分等现象。另外,一些老工业基
地、军工及老传统行业,企业亏损严重,旧体制的包袱越背越重。同时,沿海地区部分“两
头在外”的外贸生产企业直接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制约,产生新的结构问题。这都构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因素。
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已经实施资本项
目下的自由兑换只是有待时日,研究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使内外资如何更多、更有效、更健
康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主要有:
(一)法制化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金融市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规范运作和稳健发展就显得
更为重要。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依权利法定的法治原则。政府如何运用金融政策
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法律授权,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力、范围、措施及效力均需法律明确规定;
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则需要法律确认,金融市场秩序需要法律建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法制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建设的必由之路,当然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
路。法律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才能实现合理、有序、秩序运行的目标,也是由法律的特殊
功能所决定的。第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
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健全的市场经济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
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规范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使之真正成为具有自觉性、守法性和自律性的合格主体,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纪人”。第二,法
律是合法市场行为的保障。现代市场经济主体间的经济往来,普遍以契约方式完成。契约自
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
第三,法律是金融市场适度竞争和有序运行的保障。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中资源配置的基
本方式,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基础。但良性竞争与公平竞争的实现,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自身力量维系,只能依赖法律的强制力加以调整和保障。只有在通过法律机制确认的政党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主体、行为规则的条件下,公平交易、平等竞争才能切实得到保证。同时,市场秩序虽然是主体共同行为选择的结果,但这种运行秩序的确立只有以信用规则和法律约束加以确认,才能真正为主体自觉遵守。
(二)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
现在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有关会计账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四)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首先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与风险的衡量为主要标准,扩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随着各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真正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各行的贷款计划中,作为中央银行起引导作用的“指导性贷款规模”中也应明确列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意见。其次是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融资市场,特别是对于进入基础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的非国有企业,允许并引导其根据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与此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允许按一定程序与要求发行债券融资,经过市场自律组织的审查,也可上市交易,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五)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当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外资流入已不同于当初纯粹工业资本的引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为内容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入中国,这无论对保持海外工商资本持续投资我国并保障其稳定性,还是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但是,金融资本相比工商业资本的流入,附带着更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的同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六)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
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七)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就必须减少由过分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可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认清我国金融形势,加强金融监管,防患于未然,以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2.2我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篇二
据统计, 2003年至2009年, 北京市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共立案侦查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55件、涉案人员59人。其中, 犯罪嫌疑人为一线经办人员或柜台人员的就有20人, 占到了总人数的33%, 金融系统高级管理人员共有18人, 约占总人数的31%。金融部门如何控制风险, 防范金融部门内部人员作案, 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 已成为当今银行业面临的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是确保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内控建设,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 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落实制度
目前, 有的银行经营管理者仍然错误地认为有了规章制度就是有了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 单纯地认为只要作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履行了内部控制教育和落实了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 这样做只是使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制度的制定和汇编上,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虽然书面的规章制度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 但如何执行落实, 体现规章制度的真正作用, 还需要通过员工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胜任能力, 以及管理层的表率与监控等方面来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保证的, 任何一名员工、任何一个操作环节出现执行不细不严密的问题, 都会对内控系统的运行构成不利影响, 产生业务风险。因此, 必须把内控作为一种思想注入经营活动之中, 把内控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 形成理念, 自觉地行动, 使内部控制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靠操作层员工来完成的, 操作风险也都来源于各业务操作环节。为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水平和工作能力,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必须加强教育和学习。加入世贸组织后, 会计人员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新的挑战, 在会计队伍中要深入开展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会计人员的培训多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形式, 在传授业务技能的同时, “师傅”也可能把违章习惯传授给“徒弟”。会计人员遵章守纪观念淡薄, 按章操作的意识不强, 不仅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也容易为犯罪分子所利用。对此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努力开发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三、有效监督和控制基层网点负责人
现行的内控制度对业务环节的规定和要求比较详细, 内控制度和内控管理行为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 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从近几年的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看, 除抢劫案件外, 几乎是“十案十违章”, 对部分基层营业机构负责人考核不严、监督失控是发案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对管理者的管理机制, 使管理层的业务水平和自律能力成为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 而一旦管理者由于出现疏忽或产生不良动机, 就可能造成巨大风险。部分管理者没有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出现“管理为业务让路”的现象, 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把加强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 片面追求业务扩张, 忽视风险控制, 直接影响了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的执行关键在人, 内部控制只有在具体实施中才能不断健全完善、发挥作用。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 就等于废纸一张, 发挥不了作用。因此, 应建立内部控制的奖惩制度, 按执行内控制度的好坏划分等级, 与网点的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作为考核网点绩效的指标, 与网点和个人的经济效益挂钩。
四、加强内部稽核检查职能, 保持内控部门的独立性
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建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内的全面的内控体系,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可以考虑建立稽核派驻制度, 将下一级的稽核部门作为上一级银行的派出机构, 稽核人员纳入上级银行的管理, 使稽核部门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 确保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具有独立性, 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 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 能真实反映发现的问题, 起到监督制约作用。同时, 要充实和加强内部稽核检查人员力量, 不仅在人员数量上而且要在人员素质上予以保证。内部稽核检查部门员工应该是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品德素质和实践经验等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这样才能将稽核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从而充分发挥内部稽核检查的职能作用, 使内部稽核部门成为加强内部控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明确岗位责任制, 加强各岗位的管理和监督
岗位责任制就是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 实现定岗、定人、定责, 使他们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分工协作, 互相监督。合理有效的岗位分工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 必须实行岗位分离, 以达到相互制约、预防风险的目的。同时, 要对重点岗位和环节实施重点监控。一是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定, 切实解决串岗、混岗、交叉操作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 严格按章办事。二是从严密制度入手, 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 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强化岗位内控机制建设, 解决一人兼多岗或随意顶岗而容易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 对会计岗位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三是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 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支付结算办法、要求办理业务, 切实防范结算风险, 确保国家财产和资金安全。四是严格执行授权制度, 加强现场监管, 特别要对所有重点岗位进行全面控制。
六、健全新业务的制度建设
近年来, 我国银行广泛开展了许多新兴业务, 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 这些业务中所蕴藏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信贷业务, 在内部控制上也体现了新的特点, 需要有新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目前, 针对一些创新业务的内控制度设计不健全、制度执行上存在风险隐患, 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在推出新业务的同时,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 并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七、寻找风险隐患和风险控制点
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业务运营都要以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有效控制风险为主线。近年来, 随着银行业对高自动化信息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以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操作风险给银行业带来的损失大幅度增加, 甚至超过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清楚在经营、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 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根本切入点。因此, 要细致、全面罗列经营业务中的风险要素和风险点, 识别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 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估计风险的概率、频率、重要性、可能性及风险所造成的危害。这样, 才能够在业务开展前, 测定出风险指标, 并能够在业务发生后对风险进行监测, 同时对存在的共性风险问题以及重复出现的风险隐患, 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3.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篇三
一、加强金融部门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首先,要实行决策责任制。金融部门决策人员要对自己作出的决策负责,执行人员要认真实施各项决策,监督人员不仅要对执行人员的实际操作进行监督,而且也要对决策人员的决策进行监督。其次,建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组织体系。按照工作特征和要求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第三,建立违规违章预警预报、处理制度。建立业务主管部门监管制度、报送稽核制度,对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时预警预报。第四,建立违规违章的控制、转化、补偿制度。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控制其继续发展。对已经出现的违章问题,要采取措施立即纠正。纠正有困难的,用现有政策消化。对已经造成损失的,要立即采取保全措施,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妥善处理,以减少风险和损失。第五,建立新兴业务年度稽核制度。按照制度先进的原则对新兴业务加以规范,制度范围外的业务严禁开展,制度边缘的业务控制开展,对已经开展的业务要跟踪监督,防止失控。
二、加强贷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首先要设计好金融部门的信贷内控机制。金融部门信贷内控机制的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控制和分级性控制统一、权责统一的原则。使贷款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各岗位、各权力之间既相互约束制衡,又相互照应合力协作。其次要完善决策、审批机制,提高贷款决策水平。要对所有贷款项目一律实行评估论证,认真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集体审批决策”制度,建立分层分类的贷款决策机制,坚持执行谁决策、谁担风险、谁负责任的贷款决策失误惩处制度,以杜绝乱拍板、乱决策情况的发生。第三要健全贷款约束机制。严格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要有效贯彻三岗分设的贷款制约机制。将贷款的调查、管理、检查、监测等环节职能适当分解,量化责任,以保证贷款投入的准确、安全和效益性。要建立起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约束。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负资金损失责任。第四要健全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确定贷款的风险预警显示指标,建立和完善对贷款用途、效益和贷款质量的日常跟踪监控考核制度,实行量化目标管理。成立专门的贷款风险监测机构,加强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考评,并按照贷款的风险状况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措施。第五要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调研与审查,准确把握住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及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情况,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评估,对评估等级不同的借款人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第六要发展信用保险,抵补风险损失。要求贷款各类资产都必须参加保险,从而相应减少贷款风险。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点预警系统。防范金融风险必须从预防风险入手,建立健全金融点风险预警系统及相关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来确保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一是罗列全面、细致的风险要素和风险控制点,既要考虑内部风险,又要考虑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既要考虑静态风险,又要考虑动态风险;既要考虑操作风险,又要考虑体制和政策风险。二是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识别内部风险的机制是否完善;识别外部风险的机制是否完善;能否识别对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估计风险的概率、频度、重要性、可能性;风险所造成的危害。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活动和措施,针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列出所要采取的活动和措施,控制活动要与风险评估过程联系起来,要恰当实际,要保证管理指令的执行。
四、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金融机构一定时点的资产与负债特别是不良资产清理后,划分为好账户与坏账户,将母体机构的全部或部分不良资产划到或折扣转移到管理公司账户的资产方,冻结并等待重组,一部分经营资本及一些特殊的负债(主要是对应的历史遗留问题)划至管理公司账户的负债方,准备抵扣不良资产,正常的资产与负债留置母体机构的新账户,使母体金融机构轻装上阵,正常运转。二是要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重组新业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国家来讲,一方面,政府要给予金融机构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对不良资产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其降低不良资产,增加呆、坏账资本金的提取,压缩财务开支,追究有关贷款责任人的责任,促其加大不良资产回收力度。从金融机构来讲,一方面,金融机构可通过不良资产项目招标,签订超过处理不良资产基数后给予重奖的目标责任制,制定特殊奖励政策,鼓励业内部门、分支机构处理金融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给相关的内部部门、有关分支机构下达一定的限制性指标,对原信贷责任人施加回收不良贷款压力,对新资产下达贷款风险控制指标等方式,力求在不良资产处理上抓出成效。
五、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为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企业资本金,调动企业活力。企业改革将给金融业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供难得的机遇。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参与企业改制过程,落实贷款债权,落实贷款担保责任,防止企业悬空、逃废债务。
六、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减少对金融微观活动的行政干预。理顺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行为,彻底改变政府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干预金融业信贷的发放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指导性计划等经济手段引导金融业信贷的发放,为金融机构自主放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如何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篇四
【摘 要】 金融会计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到金融风险,人们往往认为是信贷资产风险,其实金融会计风险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其危害性不亚于信贷资产风险。本文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定义、类型、成因及其与信贷资产风险关系的论述,对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金融会计; 金融会计风险; 防范; 化解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
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治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有多种多样。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治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治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治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治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治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轻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最后,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具体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四、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一)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预备金,即将现行呆账预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预备金”;对出现的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非凡呆账预备金”。当这两项呆账预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预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预备金应答应其在税前扣除。
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预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预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
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答应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主权。
(二)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预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预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预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预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预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三)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
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五、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厉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有效地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六、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七、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假如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就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治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治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5.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 篇五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在从事货币经营和信用中介活动中,由于受自身经营行为和相关的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低质量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从而形成的信贷资产风险;违规拆借、非法担保,造成超负荷经营及亏损;有的信用社向“三产”注人资金,用信贷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形成大量资产风险;由于利率结构不合理或利率波动形成的利率风险;由于多种金融案件交替发生,使信用社遭受严重损失;内部控制机制相对滞后,形成管理风险等等。
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农业银行脱钩之前形成的部分金融风险外,目前陆续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五个方面。
1、监管不力。由于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的转换,一段时间对农信社的监管出现空档,给部分信用社不规范经营提供了空间。
2、管理机制落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几乎没有增资扩股,更没有实行民主化管理,过去选举的董、监事会有名无实,信用社领导成员均由上级主管银行任命,因此形成长官意志、个人说了算的陈旧管理模式,很不适应农信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制金融机构的管理要求。
3、组织领导不力。农村信用社的法人称职与否,是决定这个社兴衰成败的关键。由于部分信用社和法人没有选配好,造成部分信用社长期一个人说了算,导致个别信用社主任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大肆违规操作,挥霍浪费,财务费用逐年增大,个别信用社连年亏损,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4、人员素质低。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均达不到从事金融业的基本要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较多;二是管理层干部大部分没有经过专职培训,管理水平不适应现代农村金融经营管理的需求;三是职工来源大部分是“就地取才”、“近亲繁殖”,长期形成的裙带关系难以打破,有人比喻:“一家子银行”,给农信社规范经营造成了许多困难,甚至造成了重大损失。
5、机构设置不合理。许多基层信用社的机构是80年代以前设置的,很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而且部分基层信用社业务量逐年减少,长期亏损,效益很差,一直在吃“大锅饭”。因而造成了“差社拖累好社,好社被拖成差社”的高风险状态。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该采取六项措施。即:建立预警监管系统、提供政策扶持、整顿组织机构、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健全内控防范机制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预替监管系统
各级人民银行要健全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预警系统,明确预警指标。要以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准备率、资产流动率、对短期负债依存率等项指标作为监测重点。对监控指标达到或低于临界点的信用社,应及早制定防范预案,作出限期整改方案,逐步消除隐患。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制,明确监管职责,层层签定农村信用社监管责任书,制定监管考核办法,实行年中通报监管情况,年终考核评比兑现奖惩。要明确专人定期对信用社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间题及时协调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高风险社,要采取一社一策,逐社制定应急方案,从资金需求数量、供应渠道、保卫措施等方面做好可行计划,切实
做到有备无患。
提供政策扶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农村信用社赋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农村信用社早日摆脱金融风险的困惑,增强其经营活力。所谓政策扶持,无非就是从各方面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和消化不良因素的外部环境。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主要有三。一是政府应合理承担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领导体制变动,企业改制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直接形成的不良资产及其损失,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界定,采取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其它有关部门分担的办法;或者单独设立农村金融合作资金管理公司,专门经营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非经营性因素导致的不良资产包袱。以便农信社轻装上阵,步人良性经营的轨道。二是国家应实行有区别的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的特点,对农信社存放央行的资金,实行差别利率政策,进行优惠和倾斜,改变利率倒挂现象。三是实行减免税政策。农信社主要承担支农任务,国家应将其视同其它农业企业,给予减免税政策扶持,特别是对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和资不抵债的高风险农信社,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使之能减轻包袱,休养生息,尽快走出资不抵债的困境。
整顿组织机构
当前,农村信用社整顿组织机构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新构筑农村信用社合作化的基础,把农信社真正办成由社员人股,社员参与的民主性管理模式。应该建成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真正办成“来之于农,服务于农”的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信社只有扎根农村、贴进农民,才能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二是抓紧成立农村信用社行业自律组织。首先,要强化理论的基础地位,重点探索社员结构,民主管理,为社员服务和利润返还等四个方面的有效实现途径。真正体现信用组织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办社原则,以保证理论指导上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强化社员群众的基础地位,要以社员做为农信社改革的主体,始终坚持农信社必须由社员群众参与管理的原则;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的宗旨。其三,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正确处理好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与法人代表之间的关系”。三是科学合理设立基层信用社的机构。随着农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应当适时调整农信社的机构。对那些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金融业务量不断增长的基层社,应适度增设机构网点,以增强收储的能力;对那些金融业务逐年减少、长年亏损、效益差的基层社,应立即撤并,以减少亏损,防范化解一部分金融风险。
强化内部经营管理
各级人民银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严格按照《贷款通则》办事,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信贷投人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确保贷款的有效、安全性,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逐步消化旧的不良货款。要指导农信社进行合规经营,健全规范化经营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环节的任务、权力与责任,要以安全和效益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并统揽各项工作。要督促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不断充实资本金;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费用开支。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削减冗员,提高办公效率、合理开支、杜绝铺张浪费等项措施,从而强化内部挖潜,提高盈利水平,逐步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内控防范机制
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能力,完善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农信社是独立法人的金融组织,逐步实现农信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关键。要实现“四自”目标,其核心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约束机制。而建立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比较科学、规范的内控机制。内控制度建立的核心是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安全防范措施。笔者认为,建立内控机制最主要的是抓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法人代表的约束机制,使法人代表即信用社主任的权利约束在制度规定之
内,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二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实行审、贷分离制和货款责任人终生负责制,对贷款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确保农信社资产安全有效运行。三是建立健全稽核监察系统。稽核监察部门受监事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以实行对农信社法人代表的有效监督和检查。四是加强对高风险信用工具的管理,尤其是各种票、证、印、押和各种担保业务要有效控制,规范操作,杜绝违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计算机风险的管理,从管理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对科学作案的防范能力。五是加强“三防一保”工作和信用社基层网点的管理,防范外抢、内外勾结盗窃库款和各种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六是建立健全农信社的用工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真正实现按劳取酬,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6.2我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篇六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成员,农村经济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其支农服务的主导作用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也日益加强,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农村信用社处于金融风险易发的前沿,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今后的发展和对三农经济进一步的支持构成了较大的制约,因此,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这一方面是当前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如何才能将这项工作做的更好,如何才能抓住农村信用社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加以化解,是每位信用社管理者所要认真对待的。
我们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诸多金融风险进行调研和细分,即可发现由信用社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所形成的信贷风险是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主要风险,正是由于这种风险的存在,诱发了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支付风险以及其它的隐性风险,基于这种认识的主要因素有三:
其一,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历年积累极少,自有资金的比例很低,所有者权益多呈负数,几乎所有的营运资金都是源于客户的存款。信贷风险的产生,贷款的沉淀和占用,实质上是占用了客户的存款,使广大储户对信用社的信用度产生疑虑,导致信用社的信用风险,影响到信用社的到期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
其二,社会信用观念差,众多乡镇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加剧了信用社信贷资金所承担的风险。这一方面是由于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经营困难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管理存在缺陷,如以贷收息、贷新还旧等,助长了一些贷款户的赖债风气,不欠税款欠利息,对信用社的贷款本息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导致信用社的贷款沉淀,收益下降甚至亏损,由信贷风险直接导致了信用社的财务风险。
其三,不良贷款的大量增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使部分信用社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亏完股本亏存款,无法正常经营,无力保证到期支付,进而诱发挤兑风险,危及一方经济的平安。
因此说,防范和化解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是促进信用社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信用社全面降低风险程度,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必由之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应从改善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生存机制和内部发展机制两方面着手。
一、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生存机制
农村信用社自96年与农行脱钩以后,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商业银行相继收缩在农村的服务网点,更突出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农村信用社应正确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立足服务于“三农”经济,以支农求发展、以支农求生存,规范自身的服务方向,推广小额农贷业务,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支持专业村、镇的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业务上自觉接受监管部门的指导,规范信用社的业务操作,为今后信用社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进一步理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大商业银行在业务上实行集约化经营,信贷权力上收,加上组织关系条条化以后,其独立经营的方针更加明显,抵制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经营的能力更加增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定位于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抵御不合理干预的能力差,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自己是广大农户的银行,进一步密切与政府的关系,抓住时机,配合当地政府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落实债权债务,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逃废债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宣传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强调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向当地政府宣传农村金融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最大程度上避免在信用社经营过程中的不合理干预。
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定期储蓄存款这一客观的现实,其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在支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过程中,承担的经营风险大,且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业务,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农村信用社理应得到更多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应借鉴国外信用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实质上的优惠。现阶段应充分考虑信用社的资本金不足的客观现实,以减免的营业税充实信用社的资本金,体现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特点,提高信用社金融风险的能力;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社执行利率方面给予放开,降低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信用社上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的利率,在信用社规范发展的初期,从政策和经营两方面给予扶持,以促使信用社尽快摆脱经营上的困难,化解业已存在的金融风险,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尽快组建省级联社,建立自下而上的经营体系,自上而下的管理服务体系,应采取一种上虚下实的形式,由全国的信合执行机构,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本行业的大政经营方针,再由省级联社确定本地区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重点,并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总体安排,然后督促县联社和信用社具体实现各项经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支农网络,全方位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也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地调度资金头寸,避免单个信用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尽快组建以农村信用社为服务主体的存款保险机构,以及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农业保险机构,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确保信用社的到期支付,提高农村信用社抵预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
二、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发展机制
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外部生存机制是信用社健康发展,减少信贷风险的外界客观保证,而内部发展机制则是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内在根本动力。因此,农村信用社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是实现信用社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实现信用社经营目标的必需。
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要将贷款的“三查”制度切实落在实处,在发放贷款时坚持审、贷分离制度,规范贷款的操作流程,认真执行“贷款通则”及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章操作,以严谨规范的工作秩序,促进信用社规范健康地发展,主动地防范信贷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堵塞一切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漏洞;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使一切在贷款过程中人为的不负责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有效阻止住不良贷款的再发生。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正视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资产存量,向存量要效益,以盘活求生存;在认真把好增量关的同时,以联社为单
位,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对联社辖内的不良资产集中管理,改变目前由信用社负责处置的做法,通过权利的集中、政策的倾斜完成基层信用社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对那些在化解不良贷款工作中,无所作为或存有畏难情绪的信用社领导,要坚决撤换。应尽最大的努力去活化信用社的存量信贷资产,化解信用社现有的金融风险。
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强化信用社的农村市场定位,以服务“三农”经济为目的,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端正信用社的经营服务方向,切实将农村信用社办成广大农户自己的银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优质的金融服务换取广大农户对信用社的信任,彻底改变农村信用社“门难进、脸难看、款难贷”的现象,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创新支农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在发展中化解现有的信贷风险。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信用社,对信用社的各项业务经营指标进行科学地量化,严格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操作信用社的业务,认真测算信用社的保本经营点,掌握信用社的保本生息资产量,量化费用额,合理地设定信用社的人员编制,科学地减人增效;以保本点为基础设立机构,对未能达到保本经营点的一律撤并;对现有的网点以业务量大小为提取报酬的基础,减少不合理支出。才能真正地做到对农村信用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个客观、量化的认识,才能改变过去粗放经营的做法,有的放矢地防范和化解信用社的金融风险。
7.浅议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篇七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概述
在我国现阶段, 金融会计风险是金融风险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并且它所产生的影响力较其他金融风险更大。金融会计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 由于机构会计自身的原因而导致机构资金核算出现错误或者会计信息不够准确等, 从而给机构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或者还可能由于机构自身的会计制度使得还机构的资金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进而严重的阻碍了该机构的发展步伐。这些都是导致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的是, 随着各国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活动, 世界经济已经渐渐的走向了多元化, 经济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促进各个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阻碍各个企业的发展, 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 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金融会计风险, 了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本质, 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有效措施
(一)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型金融会计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的是, 一个健全的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为了更好的防范以及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各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型金融会计管理体系, 并且尽快将这一体系应用到会计的实际工作中。例如, 银行在进行日常的业务处理时, 应该充分的利用银行管理会计的各种理论。同时, 银行企业还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 对银行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所有业务操作过程以及流程进行监督, 一旦发生有不按照体系工作的管理会计人员, 必须要给予他们严厉的惩罚, 从而不断的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外, 银行还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交流会, 然后鼓励国有的管理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银行的经营决策, 从而不断的完善银行现有的会计管理体系。最后, 银行还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会计工作氛围, 严禁出现做假账以及假报表等现象, 一旦发现这种现象, 必须要给予他们严厉的惩罚, 从而不断的提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二) 加强对于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
在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以及化解过程中, 金融会计工作人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 银行的管理人员必须要首先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重要性, 然后不断的加强对于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 从而将他们培养成高素养的一线工作人才。例如, 管理人员可以设立专门的金融会计部门, 并且聘请专业的金融会计人员来担任这些职位, 同时, 还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 从而不断的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外, 企业还应该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 将他们的薪酬与业务素养进行挂钩, 定期对他们的业务素养进行考核, 然后根据他们的考核对他们的薪酬进行一定的调整, 从而促进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积极的学习并且掌握新的知识。最后, 企业还应该定期对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并且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工作素养增加到培训内容中, 从而将他们培养成全面的高端人才。
(三) 构建金融会计内部的控制体系
构建金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以及化解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因此, 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尽快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金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例如, 企业应该首先建立一个有效的银行内部监督体系, 并且将这一体系应用到实际中, 同时, 银行还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 定期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确保各个部门严格按照体系工作。但是, 在选择监督部门的成员, 必须要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进行考核, 然后选择专业素养较好的工作人员, 同时, 还必须要确保工作人员的数量。在进行监督时, 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体系进行工作, 对于不按照体系工作的人员以及部门必须要向管理者汇报。另外, 还应该建立领导人员考核体系, 然后每年年底对所有的领导人员进行考核, 对于考核成绩不及格的领导人员, 管理者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从而确保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最后, 企业还应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企业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
三、小结
总而言之, 我们必须要正视金融会计风险, 认识到金融会计风险的本质以及它所能带来的危害, 然后, 及时的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例如, 各个银行的管理者应该首先提高对于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的重视程度, 然后不断的完善银行现有的金融会计管理体系, 并且尽快将这些体系应用到实际运行过程中。同时, 银行还应该不断的加强对于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 不断的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以及工作素养, 从而将他们培养成全面的高端人才。同时, 还应该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增加企业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 这就渐渐的增加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 金融会计风险的出现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危害, 大大的减缓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甚至给人们的生活我带来了许多困难, 因此, 如何更好的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金融会计风险是金融风险中的一个主要危机, 它与其他类型的金融危机相比较, 给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加巨大, 为了使得我国能够更好的面对并且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首先明确金融会计风险的实质, 然后尽快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快速回到正轨。本文就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以及化解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未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于化解
参考文献
[1]杜宏伟.浅谈防范金融风险的会计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8
[2]李小全.试析银行会计的表现形式及其控制[J].金融与经济.2013.8
8.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探讨 篇八
随着我国的经济趋势日益多元化的发展,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已经不能够只把注意力放在信贷风险和支付风险上,需要对金融风险从多方面和整体上进行分析。金融风险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金融会计风险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信贷风险的危害程度相仿。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需要重点对待金融会计风险这个重要部分。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
金融机构的经验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因会计核算或者会计信息提供等方面的错误造成的决策失误或者条件恶化等情况,造成金融机构资金、财产、信用等方面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金融会计风险。
(一)职业道德不强导致的风险
我国的金融业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营业网点也随之增多,这就使金融机构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短时间内大量会计工作人员的吸收,使会计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方面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一些素质较低的工作人员很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违法行为。
(二)信息提供不真导致的风险
会计信息反映了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活动,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才能够以此为基础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将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运动的安全、流动和盈利状况不能够全面、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来,决策者没有真正了解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情况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1]。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只顾自身的利益,不遵守金融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通过会计信息处理来牟取私利。
(三)内部控制弱化导致的风险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但是面对利益的驱使,有些银行无视贷款总规模限额管理规定,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超出了规定的限额;有些银行通过在会计项目上做文章,将贷款记在内部往来的科目上;有些银行无视法律规定而私自进行拆借,将帐外吸收的资金用在帐外的贷款、投资和核算中,或者将存款不计入帐内,将这些钱私下用作贷款或者当做小金库[2]。
(四)会计结算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风险
对于会计结算的管理存在着复杂性和不健全性,这些缺点和弱点导致在会计凭证和结算中运用隐蔽的、多样的手段对结算资金进行套现、侵吞、挪用等,成为了金融机构面对的主要风险。要通过《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和有效实施,完善会计结算制度系统,加强内部管理。
(五)决策失误导致的风险
金融机构最大的风险就是决策风险,一旦决策层的决策出现失误,就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决策失误主要是由于会计部门没有发挥管理职能,对决策所需信息的提供不能及时、准确,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等。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措施
(一)建立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需要会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运用会计管理的理论与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银行业务经营,尤其是业务经营中高风险的信贷业务,参与到银行管理的决策中,逐步建立管理型的金融会计新体系,使之适应商业化的经营特点。
(二)完善会计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金融风险的方法与化解需要银行内部与外部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都需要及时、可靠、完整。除了规范银行内部的会计信息,对于银行外部的会计信息也应该提出相关的要求,比如对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该要求其具有真实、完整、相关的特性。
(三)改进金融会计制度
通过提高比例、扩大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的方式来改进坏账准备金计提方法。现行的制度规定不能够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坏账损失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两者相互不协调[3]。
(四)构建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都属于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体系。事前监督主要是指制定和考核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事中监督主要是指监控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事后监督主要是指复审检查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和各单位对于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主要的考察内容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监督中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的给出整改建议和措施。
(五)实现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一方面是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系,采用统一的核算软件对帐务进行集中核算,会计资产负债报表和财务报表要实现业务处理、会计处理分离,系统自动生成并上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防止人为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变更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内部重要环节的风险控制,要做到会计核算的双人、双岗和双职,加强对成本和会计核算一系列内容的控制[4]。
(六)推行责任会计,实现会计电算化
责任会计的推行能够对防范金融风险起到很大的作用,将责任中心进行划分分散了金融风险,符合风险控制分散化的原则,将责任、权利和利益小范围充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推行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减少人工核算带来的金融风险隐患。
总结
我国的经济发展日趋多元化,仅仅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和支付风险已经不能完全消除金融风险。金融会计风险也成为了金融风险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还需要重点对待金融会计分析。本文對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会计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应采取建立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完善会计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改进金融会计制度、构建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实现金融风险监控机制、推行责任会计,实现会计电算化等有效措施,以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洁,赫凌敏.对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分析与探索[J].理论观察,2010,13(29):14-16.
[2]王宏新,马艺.入世后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1):24-25.
[3]唐笑炯.浅谈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04):19-26.
[3]朱庆仙.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4):119-123.
【2我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荐阅读:
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09-14
银行金融风险防范06-26
银行防范金融风险09-22
房地产金融风险与防范10-10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培训资料-2基本知识07-06
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07-06
护理风险与风险防范09-04
防范风险合规发展09-29
项目风险防范报告10-02
资金管理风险防范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