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分析及保护

2024-10-08

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分析及保护(共9篇)

1.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分析及保护 篇一

大熊猫野生种群现状与保护研究概况及今后保护策略的思考 摘要:截至200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所面临的3个方面的挑战,即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以及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的挑战。作者还就我国大熊猫保护前景进行了展望,即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种群数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逐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加剧;圈养种群将形成能自我维持的种群,圈养个体通过培训将逐步放归到隔离野生小种群中以改变其命运。

关键词:大熊猫;野生种群;现状;保护;栖息地;自然保护区

Status,Challenge and Prospect of Wild Giant Pandas

Abstract:Based on the third nationwide survey of the giant panda,the total of wild giant pandas is 1596,and is confined in 45 counties of Sichuan,Shaanxi and Gansu provinces.The total area of habitats summed up to 2304 991 ha Compared to the second nationwide survey,the subsistence of wild giant pandas has been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its wideness of distribution,improvement of the habitat quality and increase of total population size.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future conservation would be confronted great challenges,including from its ow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future fate of small isolated popula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giant panda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y economics.The author also proposed th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giant panda conservation as follows:the total of nature reserve related to the giant panda will be increased and its habitat will be improved;the population of wild giant pandas will graduate increase,but extinction rate of some local small populations wilt be accumulated;the captive giant panda population will become self-sustaining and the reintroduction of captive pandas will be implicated in the near future.

Keywords:Giant panda;Nature reserve;Distribution;Habitat;Population;current situation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珍贵濒危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物种。为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先后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以及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组织开展了3次全国性的大熊猫调查,为大熊猫保护管理决策和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第3次调查是迄今为止,我国对单个物种进行的规模最大、技术方法最先进的一次调查,充分反映了我国大熊猫分布现状与格局。本文在我国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大熊猫的保护现状、面临的挑战和保护前景进行了讨论。野生大熊猫种群现状及保护措施

1.1 大熊猫的生活现状

大熊猫目前已处于极危状态。50年代至今,其栖息地已消失4/5,现仅存一万余平方公里,分布于30多个县境内[1]。种群数量下降到1000多只,且被分割成20个孤立的小种群。这种小种群随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等能力的日益下降。更容易使其陷于极危境地[13]。人为猎杀和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威胁,由于大熊猫完全依赖竹子为生,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对环境中竹种单一地区的大熊猫是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1.2 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为有效拯救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社区群众和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下所采取的举措,对大熊猫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是于1998年开始分期实行的天然林禁伐令。这是一项由中央政府颁布的法令,用来阻止对森林的继续破坏,所有野生大熊猫分布的地区,都包括在天然林禁伐令作用的范围之内。天然林禁伐令的实施,遏止了大熊猫栖息地继续被大规模破坏的趋势[3-5]。虽然在天然林禁伐令颁布之后,仍有少量地区偷砍森林,但在强度和规模上则大不如以前。

1.2.1执法体系日益健全

在完善立法的工作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被依法赋予了行政执法权,并设立了以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保护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市(县)野生动物管理站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体系。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也不断壮大,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及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建立了相应层次的森林公安,基层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 区也都普遍建立了林业公安派出所,依法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在大熊猫分布的三省,绝大部分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还加挂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牌子,行使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职能[6,7]。国家还建立中华人民共积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并在成都、西安等国内中心城市设立办事处,加强了对大熊猫等野生濒危动物及其制品进出口的管理。大熊猫保护执法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体系[2]。

1.2.2广泛开展资源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

建国以来,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1999~2003年组织了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为今后加强大熊猫的保护和管理奠定了基础[13]。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在大熊猫人工繁殖、疾病防治、大熊猫放归野外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

成果。特别是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我国已较好地掌握了大熊猫饲养、疾病防治、人工授精、育幼等关键技术[12,14,15]。

1.2.3 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

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05年底,全国分布有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56处,总面积290104万hm2。这些大熊猫保护区(分布于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凉山山系、大小相岭和秦岭山系)初步构成了一个保护网络[6-9],在保护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发挥了作用。

1.2.4 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得到加强

利用国家工程建设资金及国际合作项目资金,各省狠抓了大熊猫保护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与此同时,为了给保护大熊猫项目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省围绕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开展了长期的宣传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也加强了与周边社区群众的联系,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并且在扶持社区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

1.2.5 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受区位、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保护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较低[10]。为了扭转这一不良局面,国家林业局和地方各级林业部门开展了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的人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职工的业务水平。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员培训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学历教育、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谢、岗位技能培谢、监测技术培训等在大熊猫分布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搞得有声有色。通过培训,起到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等作用[5]。目前,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也已在10余个自然保护区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6 有效遏制了野外大熊猫种群的下降趋势

长期以来,大熊猫分布区的野生动物管理站和自然保护区一直坚持野外巡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和周边丰区按照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巡护计划,防止森林火灾、病虫害的发生和偷猎盗伐等破坏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日寸进行野外病危个体的救护。多年来无大范围的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有效地保护了区内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大熊猫救护工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多年努力,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已出现基本稳定、略有增长的态势。2 大熊猫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为大熊猫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空前契机,如1992年开始实施的“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1998年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以及2001年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

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尽管我国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但大熊猫保护仍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

任何物种的濒危均是自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状况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典型的k对策物种,大熊猫食性单一,其食物组成99%以上为竹类。竹子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低的食物,并具有周期性开花枯死的现象。因此,在竹种单一的区域,一旦发生大面积开花,大熊猫将会出现“饥荒”,这从20世纪70与80年代在岷山及邛崃山系发生的大熊猫主食竹开花枯死事件中可以得到证实[7]。在应对策略上,应有计划地在大熊猫主食竹分布较为单一的地区加强野外巡护与监测,及早发现问题以采取应对措施。野生大熊猫性成熟较晚。以四川大熊猫而言,雌性到6岁半性成熟,而雄性7岁半才性成熟,交配产仔的时间更晚。由于初生幼仔发育极不完善,幼仔在母体身边至少要到1岁半才能独立生活,这直接妨碍了母体在第二个季节的发情并参与繁殖。大熊猫的繁殖率较低,而幼仔死亡率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种群的恢复。

2.2 来自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

从第3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来看,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破碎程度不同。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平河梁”、“天华山+锦鸡梁”、“兴隆岭+太白山”、“牛尾河”及“青木川”等几块;在岷山,大熊猫被分割成A、B、C等几个局部种群;邛崃、凉山和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栖息地较为连续;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大熊猫数量极少。一般认为,影响小种群未来命运的随机因素主要有4类,即种群统计学随机性、环境随机性、灾害随机性和遗传随机性。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表明,对局部小种群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灭绝风险将不断加大,即使其栖息地得到良好保护并将人为捕杀等因素降到最低亦很难保障其长期存活。因此,如何使破碎栖息地中大熊猫小种群在未来免于灭绝的威胁是今后大熊猫保护工作面临的艰巨挑战。

2.3 来自大熊猫保护与社区村民发展经济需求相冲突的挑战

大熊猫的现今分布区域多属经济较为落后的边远山区,其有效保护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支持。受山区地缘经济的限制,当地村民只能从事中山或半高山农业生产。由于亩产很低,村民被迫毁林开荒进行粮食耕种。一些地方由于电力不足,村民尚进山伐木取薪,以为烹调及取暖之用。由于山区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季节性生产的林副产品和中药材便成为当地村民换取现金的主要途径。村民在不同季节进山从事采药、打笋等林副产品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一定的破坏,并对大熊猫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因此,未来的工作应充分协调大熊猫保护 与当地村民经济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前景展望

作为著名的“旗舰”物种,对大熊猫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自然保护和对野生动物管理的水平。在今后5~10年,政府将继续把大熊猫作为野生动物中的旗舰物种给予重点保护。结合国家已制订的政策方针及来自国内外不懈的努力,可以预期大熊猫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3.1大熊猫保护区数量将继续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保护所带来的综合效应,增建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大熊猫保护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估计,到2015年全国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将达到65~70个,保护区总面积估计将达到2300030 hm2。同时,在隔离大熊猫栖息地之间将营建生态走廊带,在扩大大熊猫栖息地的同时,亦使部分隔离栖息地之间的大熊猫种群得以交流。

3.2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在总体上将进一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逐步加剧

对目前拥有较大种群数量及较大栖息地面积的岷山、邛崃山、秦岭等几大山系而言,在不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及尽量排除各种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并有所增长。然而对一些孤立破碎的小种群而言,尤其是大、小相岭的大熊猫种群,由于种群数量少,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与外部种群交流困难,其近亲繁殖及遗传漂变将加剧,灭绝风险将会逐步加大。

3.3 逐步形成能自我维持的圈养大熊猫种群,野外放归大熊猫试验可能将获得初步成功

从目前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来看,到2015年,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将达到400只左右。在保证圈养种群自我维持的基础上,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放归活动将圈养个体释放到野外以复壮野生种群,如大、小相岭的大熊猫种群。目前我国科学家已开始着手从两条途径开展大熊猫的野外放归研究工作:一是对人工圈养出生的大熊猫幼仔进行野化训练,在其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后放归到适宜的目标种群中;另一是在野外抢救的病饿个体得到治疗恢复后,有目的地将其移入一个新的野生种群进行放归试验[17]。未来圈养大熊猫个体的野外

放归,既可降低圈养种群的承载负荷,也为大熊猫局部小种群的复壮与续存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 严旬.冲国大熊猫保护战略探讨[J].动物学杂志,2005,40(5):57-60.[2] 严旬.野生大熊猫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及展望[J].兽类学报,2005,04期.[3] 冯文和,李光汉.拯救大熊猫[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严旬.中国大熊猫保护区的现状、困扰和发展野生动物[J].1990.(6):9—11.[5] 胡锦矗.大熊猫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6] 胡锦矗.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 李欣海,李典谟,雍严格,张坚.佛坪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初步报告[J].动物学报, 1997,43:285-293.[8] 任文华,杨光,魏辅文,胡锦矗.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J].兽类学报,2002,22(4):264—268.[9] 张泽钧,胡锦矗,吴华,侯万儒.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J].生态学报,2002,22:990—

998.[10] 秦自生.大熊猫栖息地竹子开花后的幼苗更新,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四川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4,144—148.[11] 王平.蜀韵旷野—四川自然保护区[M].四川科技出版社,2009.[12] 文榕生.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变迁[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3] 张志和,魏辅文.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6.[14] 赵学敏.大熊猫—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5] 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6] 国家林业局.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M].科学出版社, 2006.[17] 胡锦矗.大熊猫历史文化[M].科学出版社,2008.

2.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分析及保护 篇二

目前,无论是桃花坞木刻年画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具体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与传承领域,其研究成果相对稀缺。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中,研究者或侧重于桃花坞木刻年画历史沿革、生存状态的探讨,或侧重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礼品开发、新传人培养,都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系统论述当前历史环境下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模式。本文将在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保护状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具体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结合模式的构建,并对这种动静结合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立体保护的创新模式加以探讨。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保护状态调研

通过前期调研可知,近年来社会各界围绕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从“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两个方面出发,持续开展了诸多工作,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辑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大量专家学者耗时十年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制作工艺、民俗掌故、代表作等都进行了详尽记述和收录,是目前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权威著作。

2、依托高校教科研优势推进非遗传承与保护

2001年,在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划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开始“由生产经营性转为科研教学型”[1]学院通过开班办学,传承非遗手艺,共举办了5期“桃花坞木版年画研修班”,培养了20位桃花坞木刻年画新传人;通过复刻复印,充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实物收藏;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艺术创新,设计开发了桃花坞相关文化创意产品60余套;通过著书立说,以文字形式留住手艺,陆续编辑出版《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技法、文献》、《新桃花坞六十年》等书籍。

3、征集实物资料建立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

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自2006年挂牌以来已“收藏有600幅珍贵的桃花坞木版古年画,以后还将复制一批流失在国内外的年画代表作,使馆藏数量超过1000幅”[2]。未来博物馆还将被打造成一个集珍品陈列、制作演示、培训经营于一体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平台。

4、认定各级传承人保护桃花坞木刻年画活态文化

老艺人是桃花坞木刻年画活态文化的传承者,他们见证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兴衰与变迁,承载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技艺与文脉。因此,对老艺人开展传承人认定和保护是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的核心,也是决定桃花坞木刻年画能否在当代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努力与积极申报,桃花坞木刻年画现有国家级代表传承人1人(房志达),省级代表传承人2人(王祖德、叶宝芬)。

二、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

以上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原本面临绝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有了在当代传承和延续的希望,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难点。

1、缺乏统筹规划,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在实践过程中,参与保护的各方力量各自为政,都从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出发,开展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复建设严重。如书籍编撰、传承人培养、年画征集等均存在同质同构的问题,缺乏差异化。在理论研究方面,同样缺乏对保护传承工作宏观性的系统、深入的探讨。这就导致了目前保护标准、评价体系等的严重缺失,保护措施随意性大。可见,在当前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工作中,由于统筹规划的缺失,各参与方对其保护模式、保护机制等的认识都较为模糊,既无法形成有效合力,也不能充分开展资源共享。

2、割裂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间的联系,保护方式单一

当前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方式较为单一,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均呈现出单向线性发展的态势,缺乏对两者之间有机联系的探索,存在局限性。诚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措施大多停留在记录和保存的层面,缺乏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深层次加工,更缺乏将这些资源运用于传承实践的途径。

3、缺乏配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保护生态尚未形成

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苏州市制定了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相关扶持政策;并规定文化事业的年度预算经费逐年增长,且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还设立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开展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工作。但具体到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扶持上,只在苏州市的相关规划中提到了要“利用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的支持”等比较模糊的措施,目前为止并未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出台,也没有具体的、持续性的资金支持计划。可见,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上,现阶段都缺乏对桃花坞木刻年画摆脱生存困境,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整体性考量,保护生态尚未形成。

三、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结合模式的构建研究

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在具体实践中各有侧重。如前文所述,现阶段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传承工作同样是从这两个方面平行展开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以档案保存、实物收集、展示等为主的“静态保护”,和以传承人培养、设计创新等为主的“活态传承”两方面。但是,如果我们分析研究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关系就不难发现,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本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为静态保护是活态传承的基础,只有重视静态保护,活态传承才能获得必要的物质依托、传承媒介和创新源泉,才能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边传承边散失的怪圈;而活态传承又是静态保护的延续,只有重视活态传承,静态保护才有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拥有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因此,只有实现“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结合才是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应通过对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实物的档案式保护承续其发展文脉,通过对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的挖掘开发提升其创新能力,通过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场域及人的培育实现其无形的文化内涵、工艺技法等的活态传承,从而达到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统一,构建起适应当代生产生活需要、动静结合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立体保护新模式,赋予其在当代乃至未来不断延续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结合上文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桃花坞木刻年画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的构建。

1、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专题档案的构建

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承担着保存历史和传承创新的双重使命,因此在开展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专题档案构建时,我们应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首先,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在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几经兴废,档案散失严重,所以我们应从深入开展调研和普查工作入手,明确了解现存档案的内容范围、分布状况和保存状态等基本信息;其次,要从保护、传承、开发的综合视角分析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专题档案的建档原则、范围和重点,将满足教学研究、科学决策、咨询查考和文化休闲等各方利用需要作为其建档目标;第三,改变过去被动接收等待档案移交的状态,丰富建档方式,实现新形成档案的收集和归档,散失民间或海外档案的寻访和征集,濒临消亡的实物、技艺等的抢救和保护,相关民俗、记忆等的建档和保存的有机结合,构建起齐全、完整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体系;第四,探索既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又体现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的档案分类整理方案,实现对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的科学管理。

2、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库的构建

一方面,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是数字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按照特殊载体档案优先、珍贵档案优先、高危档案优先、利用率高档案优先等原则”[3],实时做好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库是实现相关信息共享与创新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资源库构建之时,应积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从利用者需求分析出发,进行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的科学组织与分类,最大限度的实现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动态匹配,有效激发用户的潜在利用需求;二是开展桃花坞木刻年画资源的合理评估,以保证资源的全面、准确、有特色并及时更新。三是以用户为中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不断完善资源库的内容构成,不断开发桃花坞木刻年画资源的潜在价值;四是将专业术语与自然语言相结合,提供多角度的检索入口,方便不同目的、不同知识结构的用户的利用,从而使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资源库真正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交流与创新的平台,提升其在新时代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3、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和传承环境的构建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环境建设。首先,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和传承的配套政策、法规等的制定,从而明确各参与方的责权利关系;同时,探索建设符合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传承、开发等实际需要的相关评价标准及监管体系,逐步构建适应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和传承需要的政策环境。其次,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吴地民风民俗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各种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加强受众培养,改变公众对传统的认识偏差”[4],“提升公众尊重传统的意识以及中华文化荣誉感”[5],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和传承工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合理开发和创新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生存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可加强桃花坞木刻年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将桃花坞作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加以推广,通过版权保护、减免税赋、多渠道资金筹措、开拓海外市场等方式,积极培育有利于桃花坞木刻年画创意开发的创新环境。

4、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人培育新机制的构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在人,桃花坞木刻年画亦是如此。正是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脉的延续,因此在传承人的培养上,应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人培育新机制。首先应重视通识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明确表示教育的职责是重要的,大、中、小学都应该参与”[6],可见桃花坞木刻年画要在当代延续和发展,就需要在学校日常的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融入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基本知识、保护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将其转变为一种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文化自觉与认同;其次在从业者培养方面,应当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师徒实践传承相结合,将其培养成适应当代桃花坞木刻年画发展需要的精于技术,长于创新,有文化底蕴,善宣传推广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在社会培训方面,可以采取短期培训、人文讲座等多种形式,吸引那些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潜在从业者或爱好者加深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休闲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桃花坞木刻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保护和传承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下,桃花坞木刻年画要想焕发生机与活力,就不能仅停留在“博物馆”式的保护或“活化石”式的传承,而是应该构建起“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立体保护新模式。这既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以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笔者坚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高福民.桃花灼灼风雨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32.

[2]杜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Z].江苏地方志.2011(4):47.

[3]金波.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3(5):47.

[41周方.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的政策法律环境研究[J].文化遗产,2013(6):17.

[5]周方.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的政策法律环境研究[J].文化遗产,2013(6):17.

3.长江江豚生存现状及保护建议 篇三

江豚曾经的伙伴白鱀豚已经成为了这50年来第一个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的鲸类物种,长江江豚今天的状态,也和2、30年前白鱀豚的处境非常的相似,现在世上所存的江豚,不过1000多头,其中长江干流大概500头,鄱阳湖大概450头,洞庭湖90头,它们的数量已经少于国宝大熊猫。专家们称,如果再不重视江豚的保护,可能最快在10年后,它们的踪迹就会从世界上消失,如果不尽快减缓它们种群减少的速度,它们可能在10-15年内就会与我们告别。

目前,江豚的保护主要有三种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就地保护是指在江豚自然生活的长江流域以及干流主要湖泊中保护它们的生存,减缓物种灭绝速度。迁地保护是指将从长江干流等地捕获的江豚迁移到半自然保护区,在那里让江豚自由的进行繁衍和生活。目前两个主要的迁地保护区分别是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和安徽铜陵保护区,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已经在江豚保护上取得一定的成功,从1992年建立保护区之初的10头江豚增长到如今的45头。人工繁育便是使江豚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延续这一种群,也是物种保护迫不得已之时的最后的策略。其实,目前的三种保护策略都各有缺点不足,就地保护要考虑到目前长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迁地保护虽然还是给予了江豚一个半自然的生存环境,但是近亲繁殖和对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人工环境繁育就更不用说,迁地保护和人工环境繁育其实都是维持江豚物种生存的次要手段,因为最后这些环境下生活的江豚都要进过野化训练,回归自然,重新回到它们自古以来生存的家园——长江。

所以,要想拯救江豚,最重要的是要拯救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长江。长江沿岸的大城市每年向长江内排放250亿吨以上的废水,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重庆下游的水质,甚至有20%连三类水质的标准都达不到。除了水污染外,长江流域内的鱼也在急剧减少,淡水鱼类产量逐年下降,捕捞到的鱼的质量也一年不如一年。各种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屡禁不止。此外,水电工程建设、围湖造田、疏通航道等等人类活动也给生活在长江的各种生物和长江的生态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现在的情况下,要改善江豚的生活环境,切实地做到保护江豚物种的延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江面划线分区

长江中下游是有名的“黄金水道”,每年都有着巨大的航运量,是重要的经济运输纽带。放眼望去,如今的长江水面上来来往往都是船只,不但侵占了长江江豚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它们螺旋桨的轰鸣声也会干扰江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影响到江豚捕食、集群、求偶等一系列生理活动,扰乱它们的正常生活。有时候,轮船的螺旋桨甚至会给江豚带来直接伤害。近几年因为躲避不及被螺旋桨打死的江豚居然不在少数。因此,长江流域航道和非航道的划分十分必要,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交接的水面,目前来看,几乎已经被船只封住,由于江豚生性胆小,对于狭窄的水面有着天生的恐惧,很难通过密密麻麻的船只由湖泊进入长江或者由长江进入湖泊,严重地影响它们正常的迁徙活动。长江的江面需要留出一片天地不被船只占满,分出一块区域让江豚不用生活在螺旋桨的阴影之下。

二、渔业整改和渔民的再安置

长江的渔业这几年光景一日不如一日。2002年以来,由于渔业资源的衰减,长江流域开始在每年4月1日到7月1日之间禁渔,然而因为禁渔期每位渔民每个月只有100元的微薄补贴,根本难于维持生计,有渔民仍无视禁渔期偷偷打鱼。每年长江内都有投放新的鱼苗,但是每年的渔业收成还是越来越少。渔民每年能够打鱼的时间本来就不长,随着鱼的减少,有些渔民甚至采取了一些“竭泽而渔”的极端捕鱼措施,运用电打鱼、迷魂阵、滚钩等大规模的捕鱼方式,大有把鱼一网打尽的架势,而且还影响了鱼的生殖能力,使得可捕之鱼进一步减少。鱼的减少不但影响了渔业的收成,也减少了江豚的食物来源。更令人痛心的是,渔民采用的极端捕鱼工具如电打鱼、迷魂阵等也给江豚造成了直接的伤害。

三、水利水电工程、挖沙等加强限制

有人曾经目睹过,在一次为了建桥的疏通河道爆破后,水面上立马浮起几只江豚的尸体,那画面想着便叫人痛心。如今,各种水利工程建设不但在建设过程中给长江带来了伤害,在建成后,各式水电站改变了长江的洪峰、汛期、水温等等特征,使得生活在水中的各种生物的生活被打乱,难以适应,有时它们更是阻隔了水生鱼类洄游和迁徙的通道。过去,每天早上和下午,在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口,总是能看到大群迁移的江豚,场面十分壮观,然而,在两座大桥在这里架起之后,这一景观却不复存在,大桥密密的桥桩和轰响使江豚望而生叹。

现在的洞庭湖,放眼望去,一艘艘满载而归的挖沙船在水面穿梭,挖沙不但破坏了湖区的生态,还占据了大片的湖面,它们对洞庭湖生态的破坏的影响大得不可估摸。

而这些行为不加强管理,将来的长江便不知会是何种模样,但是不得而知的是,这样的长江,肯定不是适合江豚生存的。

四、提高群众保护意识,争取提高保护等级

对于国宝大熊猫,藏羚羊等濒危动物,人们的了解还算比较多,而长江江豚,这一数量仅在1000头上下的水中微笑天使,这一世上唯一的淡水江豚,大众对于它们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早在2013年就将长江江豚的濒危等级由濒危級升级到极危级,而江豚在中国,仍然只是区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分析及保护 篇四

四川剑阁县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四川省剑阁县已知分布有17种两栖爬行动物,对该县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现状及多样性的威胁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两栖爬行动物分别以蛙科和游蛇科为主,其属、种数分别占该县两栖动物属、种总数的50%和66.67%,占该县爬行动物属、种总数的44.44%、50%.该县两栖爬行动物的垂直分布以及水平分布格局均不明显,存在较严重的威胁两栖爬行动物生存的人为干扰,并提出了保护该县生物多样性的对策.

作 者:孙厚成 刘万成 作者单位:四川省彭州市彭州中学,611930刊 名:中学生物学英文刊名:MIDDLE SCHOOL BIOLOGY年,卷(期):24(10)分类号:Q-9关键词:保护策略 多样性现状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5.浅析我国动物保护现状 篇五

动物行为社会学中期论文

题 目 浅析我国动物保护现状

二 级 学 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专 业 ______金融数学_______ 年 级 ________13级_________ 学 号 _____2013224609______ 姓 名 ______黄豪聪_________ 课 程 序 号 _________62 _______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内动物保护现状

黄豪聪

岭南师范学院 数计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近年来有关动物的热门活动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我国全社会的关注,动物保护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基于对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个因素的考虑,许多国家对保护动物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然而,在我国,动物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一系列虐待动物的事件让人堪忧,立法方面也相对滞后。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动物保护现状的介绍,提出了保护动物的对策,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动物保护。关键词:动物保护 动物福利 虐待动物

近年来,我国连续出现“给活猪注水”、“虐猫事件”、“硫酸泼熊”、“活熊取胆”等等虐待动物的事件,频频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今世界已濒临灭绝的十二大动物如下:刚果瓜兰巴国家公园的北部白犀牛,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的白鳍豚,苏门答腊虎,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奥里诺科鳄鱼,地中海的僧海豹,小嘴狐猴,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兰.坎皮海龟,泰国猪鼻蝙蝠,夏威夷蜗牛,斯比克斯鹦鹉,生活在巴西东北,印度东北部的微型猪,中国的熊猫。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在中国,想要在野外看到这些濒危动物,大多数原有的分布区已很准见到它们的踪迹了,只能在个别原分市区或是在自然保护区内才能见到。目前自然保护区已是这些濒危动物的最后存留地,同时也是中国濒危动物的良好庇护所,濒危动物的野外数量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稀少,而且继续呈下降趋势。不同种类的濒危动物的临危程度不同,因而种群数量有异。大型动物种群个体数少,濒危程度高,数量减少较快;小型动物种群个体数较多,濒危程度尚低,野外数量减少稍慢。动物分布区域或活动区域窄的,数量下降较快,分布区域或活动区域宽的,数量下低较慢。

濒危动物的保护野生动物在受到人类经济活动干扰以前,都是以它们各自特有的生存方式来适应自然界的,由于自然灾害和人类经济活动诸多影响,使得许多野生动物变为濒危动物,如何保护它们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是拯救濒危动物的关键。

为了对我国的动物提供保护,国家制定了一些列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对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发了《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开启了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先河。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禁止猎杀珍稀野生动物。国务院于1985年发布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保护。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环境保护法》《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等法律也规定有动物保护的内容,甚至在我国《刑法》中还规定了有关伤害野生动物的犯罪。

众所周知,我国的动物保护观念还处于萌芽与发展阶段,而部分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模式已经趋向于成熟,因此必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立法方面。首先,发达国家在制定与动物保护有关的法律时,必然结合本国国情。他们会综合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程度及本国民众的动物保护意识水平;其次,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立法是极其完备的,他们几乎为所有受保护的动物都作出了专门性规定,可操作性极强;最后,他们不仅使用了政府的力量,还支持和鼓励各个社会团体与组织积极开展动物保护活动。政府赋予一些非官方组织动物保护的部分监督权与执法权。实践证明,非官方组织的成功参与,提高了动物保护的效率。

所以,在实行我国保护法的同时,我们国家还需借鉴外国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然而,在保护濒临动物的同时,还需保护野生动物。首先,要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最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不要乱砍乱伐,破坏草坪,不要随意堆放垃圾,不要滥用农药和杀虫剂,保护水源和空气也是保护宝栖息地的一部分。其次,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动物,见到违法者立即向野生动物协会反映,拿出我们的爱心和勇气,劝阻亲人和周围和人拒食野味,不去野味餐馆用餐,对于用珍稀野生动物做的制品,如皮衣、药品、补品等,也应坚决抵制。团结起来积极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从家庭做起,培养尊重一切生命的道德观,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公民意识,对违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现象要抵制,举报,监督。

我们应从小养成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意识。既然我们都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应该相亲相爱,不能说人类是世界的主宰,否则,人类将会成为孤单的个体,孤零零的活在地球上,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成为濒临灭绝的最后一个物种。

参考文献:

6.西北濒危动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篇六

综述了西北地区野生濒危动物的.种类、分布、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从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人类的经济活动、保护区管理环节薄弱等方面分析了西北野生动物的濒危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作 者:刘文华 王海燕 王伟峰 钟凌 LIU Wen-hua WANG Hai-yan WANG Wei-feng ZHONG Lin 作者单位:刘文华,LIU Wen-hua(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2)

王海燕,王伟峰,钟凌,WANG Hai-yan,WANG Wei-feng,ZHONG Lin(陕西省林业厅,陕西,西安,710048)

7.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分析及保护 篇七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自然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保护野生动物, 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1]。但随着镇江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乱捕滥猎, 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 加强野生动物的管理与保护迫在眉睫。

2 镇江市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 长江下游南岸, 北纬31°37′~32°19′, 东经118°58′~119°58′, 东西最大直线距离约95.5km, 南北最大直线距离约76km, 辖区面积3847km2, 其中丘陵山区1964km2, 占总面积的51.1%;水域面积526km2, 占总面积的13.7%。全市河流64条, 总长700余km, 以人工运河为多, 长江和京杭大运流经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四季分明, 具有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15.5℃, 年降水量1376mm。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镇江年鉴》记载, 经物种普查, 全市鸟类14目39科170余种, 兽类7目12科17种, 爬行类2目6科17种, 两栖类2目5科6种, 鱼类11目21科115种, 昆虫5目30科60种, 另有浮游动物106种, 底栖动物58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 二级保护动物26种。

3 镇江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现状

3.1 健全管理机构

2014年以前, 镇江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由市农委林业处和渔业渔政处负责管理, 林业处负责陆生野生动物保护, 渔业渔政处负责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深化, 为了适应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经多方努力, 2012年7月镇江市编委批准成立镇江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站, 归属于市农委主管, 主要负责陆生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 并于2014年2月正式独立运作。

3.2 加强保护和管理

(1) 制定有关工作细则。为规范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特制定了镇江市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 明确了各级部门职责和驯养繁殖许可证申领、年检、变更、补证、注销等具体要求, 方便了申请单位和个人办理相关手续。同时对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管理也作了明确要求:各地要有专人负责, 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办理经营利用申报工作, 做好热情服务。

(2) 配合市农委执法支队、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 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 全面整顿和规范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市场秩序, 切实保护镇江市野生动物资源安全

3.3 全力做好野生动物收容救助工作

(1) 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镇江市伯先公园原是镇江市唯一的动物园, 2007年动物园搬迁后, 为了解决部分野生动物救护的需要, 专门成立了镇江市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 并配备专门的野生动物诊疗设备及多名专门的兽医, 是镇江市及时对受伤、迷途、执法没收的野生动物进行收容救护的重要阵地。

(2) 开通市政府热线12345, 强化野生动物保护, 明确救助的责任和救助的相关渠道, 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的知晓率, 及时处理市民的救助请求, 并反馈处理结果。另外, 针对镇江市蛇类救护方面的特殊要求, 专门聘请了两位捕蛇专家能手作为全市蛇类收容救护的应急处置。近几年来已陆续收治收养了市民送来救护的如貉、獐、猫头鹰、陆龟等各类野生动物;根据市政府热线12345, 义务帮助市民捕捉家蛇15次。

3.4 强化宣传教育引导

以每年4月的“爱鸟周”和10月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为抓手, 举办各种形式的“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讲座, 在报刊、电台媒体上设专刊、专栏等宣传国家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在城区和各乡镇集贸市场、车站等地悬挂横幅进行保护鸟类和野生动物的宣传, 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等一系列的活动, 增强广大市民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4 存在的问题

4.1 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市级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 各辖市区除句容市设有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外, 其它辖市区均没有设专业的野保机构, 野保工作都由当地林业部门遇有野生动物须要保护救助时, 临时指定人员处理, 其主要职能不清, 保护意识不足, 工作被动应对, 导致野保工作处于失管状态。

4.2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目前镇江市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都是非野保专业出身, 理论知识不丰富, 实际操作能力弱, 因此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管理时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在野生动物救助时, 无法提供专业性救助。

4.3 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不规范

近年来, 镇江市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单位、个人逐年增加,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无证经营, 由于各种原因, 普遍存在个人和企业不清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长期处于无证经营状态;二是少数企业和个人非法收购、加工、利用野生动物;三是存在超范围 (品种、数量) 养殖和经营现象。

4.4 专项管理经费不足

野生动物保护的专项经费未能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野生动物救助、宣传等工作,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救助手段单一, 日常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宣传、培训、执法以及资源调查等工作都难以开展。

5 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保护意识

野生动物的命运, 取决于人类今天的认识和行动, 提高公众自觉保护和主动参与意识, 是野保事业发展的基础[2]。

(1)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 进一步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形成政府重视、媒体关注、公众参与的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方式, 增加全社会野生动物保护参与意识。

(2) 积极发挥各种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团体的作用。镇江市要积极发挥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及其水生动物分会作用, 开展野生动物知识、保护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咨询服务, 吸引更多的市民主动加入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来, 在全市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

5.2 完善保护体系, 强化管理队伍

(1) 建立县级以及重点林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 完善全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

(2) 在各辖市区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站, 配备专业救助设备和专业救助人员, 提高全市野生动物的救助水平。

(3) 引进专业人才, 加强对各级保护管理人员的能力培训, 不断提高队伍业务素质技能。

(4) 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建立全市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和监测网络, 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5.3 加强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1) 要做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摸底工作, 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明确责任, 规范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行为。

(2) 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 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野生动物违法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

(3) 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 严格控制在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开发建设, 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鱼类洄游通道, 采挖野生植物或者猎捕野生动物, 引进外来物种, 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等活动;同时结合《镇江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江苏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依托水系、丘陵山体和湿地, 构筑贯穿全市的绿色生态走廊, 为野生动物迁徙、栖息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4) 依据我国和江苏省已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实施管理依据, 制定、完善和落实镇江市各种管理制度和规范, 强化其应用和可操作性, 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保障。

5.4 创新投入机制

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各级政府应将野生动物保护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坚强后盾。同时要吸纳社会资金,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野保事业。

参考文献

[1]段艳红, 文博.我国野生动物保护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5 (4) :49~51.

8.沈阳市陆生野生动物的现状与保护 篇八

[关键词] 沈阳陆生野生动物 保护 对策研究

一、沈阳市动物地理与区划

沈阳在动物地理的划分上地处东北区,其最北端属蒙新区的东部草原亚区的辽西北低丘沙地省,其余均属于东北区的松辽平原亚区的辽河平原省见下表。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复杂,因此动物的分布及种属方面均有其特点。详见下表:

1.辽河平原省动物分布特点

本动物地理省位于辽东山地丘陵省和辽西山地丘陵省之间。主要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一般海拔在50米以下。铁岭以北丘陵平原相间,海拔在200米左右。辽河下游为低平的三角洲平原,海拔在20米以下。

本省已知繁殖鸟类97种,占沈阳繁殖鸟类的76.4%。其中风头、小、斑嘴鸭、绿翅鸭、骨顶鸡、凤头麦鸡、黑翅长脚鹬、须浮鸥、大山雀、黑尾蜡嘴雀、三道眉草鹀等在本地理省为优势种。该地区是沈阳乃至辽宁省水禽主要居留地区,是重要的迁徙停留地,其中以康平县境内的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和法库县境内的獾子洞水库最为集中。此地区有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的鸟类渗入。表现种类发砸变化大,但多数鸟类为东北区的鸟类。

啮齿动物有:黑线姬鼠、东方田鼠、黑线仓鼠、大仓鼠、巢鼠、大林姬鼠、小家鼠及褐家鼠,共8种。本省几乎都是开垦过的农田,因而,一些适应农田环境的种类占优势,如黑线姬鼠、黑线仓鼠、东方田鼠、小家鼠为本省的优势种。

2.辽西北低丘沙地省动物分布特点

本动物地理省位于沈阳的西北部鲁尔虎山及医巫闾山山脉北麓及老哈河沿岸沙地,恰为建平、阜新、彰武的北部和康平、昌图的西部地区。少雨干旱,海拔在300至500米之间。局部地区有流沙和黄土复盖,植被覆盖较低,多数形成百里香小丛区。在地势稍低的地方,由白针茅,羊草、冰草、青蒿、白蒿等组成的干草原。东部为辽河沙丘灌丛草原的南部边缘地带。

本省已知的繁殖鸟类34种,占沈阳繁殖鸟类总数的27.3%。其中小沙百灵、毛腿沙鸡为蒙新区代表物种。另外,大鸨、凤头百灵也常在此活动。

啮齿动物有达乌尔黄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黑线仓鼠、小家鼠与褐家鼠,共6种。其中三趾跳鼠、五趾跳鼠是草原及半荒漠地带的代表种类,这些啮齿动物都是营穴居生活的,挖掘活动很盛,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很强。

二、沈阳市野生动物资源相对匮乏,正处于资源恢复期

往年调查结果显示:两栖类有1目4科6种;爬行类有3目4科10种;鸟类有17目48科213种;兽类有6目12科26种。2009年,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对沈阳鸟类进行了调查,调查包括鸟类的群落组成结构、湿地鸟类的季节动态、湿地鸟类的迁徙等。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290种,隶属于17目57科。其中记录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包括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白头鹤和大鸨。记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5种,包括黄嘴白鹭、白琵鹭、白枕鹤、白额雁、大天鹅、鸳鸯、红胸黑雁、凤头蜂鹰、黑鸢、赤腹鹰、苍鹰、雀鹰、白腹鹞、白尾鹞、鹊鹞、毛脚鵟、大鵟、普通鵟、乌雕、游隼、灰背隼、猎隼、燕隼、红隼、红脚隼、黄爪隼、花尾榛鸡、雕鸮、领角鸮、灰林鸮、长尾林鸮、鹰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和短耳鸮。其中红胸黑雁为辽宁鸟类分布新记录。

2009年3月~2009年5月,对沈阳地区兽类进行调查统计,共有兽类31种,隶属于6目13科。其中啮齿类种类最多,共记录18种,占总种数的58.06%;其次为食肉目和食虫目,分别记录8种和3种,占种数的25.81%和9.68%,兔形目为单科单种,仅记录到草兔。从区系来看,古北界种类最多,共23种,占74.19%,广布种为6种,占种数的19.35%,东洋种2种,占种数的6.45%。表明古北界种类是沈阳地区兽类的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绝对优势。而从亚区分布来看,沈阳地区属于东北亚区,但是该地区有华北亚区兽类7种,占古北界种数的46.7%。东北亚区和蒙新亚区分别有4种,占古北界种数的26.7%。这反映了该地区在古北界种处于三个亚区交汇的区域,因此三个亚区的种类均有渗入。

三、本地区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保护区内鸟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在沈阳地区内,留鸟有49种,仅占鸟类种数的16.9%;夏候鸟94种,占鸟类种数的32.4%,冬候鸟21种,占鸟类种数的7.2%。旅鸟125只,占种数的43.1%。由此看出该地区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无论是对于繁殖的候鸟,还是对于迁徙时期在此停歇的旅鸟,都是它们重要的停歇、繁殖地。夏季鸟类组成较丰富,冬季鸟类组成单调,春、秋两季鸟类组成较复杂,原因是两次调查时间均为鸟类迁徙时期,因不同鸟类迁徙时间各不相同,因此,此阶段鸟类组成极不稳定。早春主要由留鸟、旅鸟及晚迁的冬候鸟组成,晚春由留鸟、旅鸟及夏候鸟组成。

四、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现状的影响

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行,加之收枪禁猎,野生动植物资源受到较好的保护,一些鸟类的种类和多样性得以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鸟类的栖息生境被破坏,其种群的种类和多样性正在减少。

五、保护管理建议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沈阳市处东北大平原的腹地,是北方鸟类迁徙的大通道的重要地区,许多在北方繁殖的鸟类通过这个通道往来迁徙。

从沈阳市的自然地理来看,沈阳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区域内河流众多,有辽河、浑河、蒲河、养息牧河、绕阳河、秀水河、北沙河等。其间尚有水库、泡沼数十个,如卧龙湖保护区、獾子洞水库、三台子水库、牛其堡水库、泡子岩水库等。这些水库上游来水处及周边多形成沼泽湿地,这里的水域和湿地成为许多鸟类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如白鹤每年春季迁徙在此停歇长达一月有余,秋季停歇近一个月,数量占全球白鹤数量的一半以上。同时还有大量的雁鸭类在此停歇。

经考察发现,每年在此停歇的白鹤可以根据卧龙湖保护区、獾子洞水库等地的水位的变化来选择停歇地,因此可以说此处是水禽、涉禽、特别是白鹤非常重要的迁徙停歇地。而且白鹤每年在此地的停歇时间长,停歇地点比较固定。因此建议:

进一步加强卧龙湖自然保护区、獾子洞水库的保护管理工作并积极与世界鹤类基金会等国际保护组织联系沟通,加大投入,采取人工措施保证此地适于白鹤的停歇和觅食,打造白鹤长久停歇地,为全世界的白鹤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卧龙湖自然保护区申请建设大型涉禽(鹤、颧、雁等)与水禽保护环志站,为开展大型涉禽和水禽的环志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在我国环志站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市开展此方面的建设,在鸟类的环志研究领域则是开创性的。

参考文献:

[1] 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沈阳市地方志[M]. 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2] 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年鉴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沈阳市林业局. 沈阳市林业局内参.

作者简介:

9.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分析及保护 篇九

年11月25日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引言......................................................3 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4 2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 2.1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不完善..........................................5 2.2宣传力度不足....................................................6 2.3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6 3对于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法律建议....................7

3.1完善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7 3.2加强野生动物管理执法力度.......................................8 3.3加强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宣传...............................8 3.4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9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摘 要

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资源之一,它具有科学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游乐观赏价值、文化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过于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环境的恶化,大量野生丧失了它们的栖息地,同时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了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的现状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关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在法律方面的相关的对策。

关键字:野生动物 现状 管理和保护 法律法规

Abstract

Wild animals resources is reserved for the most valuable wealth of human nature.It is also one of necessary resources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it has scientific value, medicinal value, economic value and ornament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value.So wild animals protection is to protect human oneself.Bu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is too pursui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a large number of wild lose their habitat, and disorderly, and the hunt is the survival of wild animals are facing all kinds of threats.This article from the legal Ang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ild animal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China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wild animals resources protection in the legal aspects of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Wild animals

The status quo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引 言

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管理与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的发展是当今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现状,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与发展对策,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关键。

野生动物是那些生存在自然自由状态下,或来源于自然自由状态,虽经短期驯养但未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有价值的野生动物。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

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约占世界的6.5%,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陆生脊椎推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哺乳类450多种、鸟类118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占世界这类动物种数的10%以上,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还具有特产珍稀动物多和经济动物多的两大特点。据有关数字统计:我国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鳄、黑颈鹤、黄腹角雉、褐马鸡等特产珍稀动物100多种;有熊、猕猴、马鹿、麝、狍子、野猪、黄羊、环颈雉、雁鸭类经济动物400多种。全世界鹤类共15种,我国就有9种;雁鸭类148种,我国就有46种;野生鸡类276种,我国有56种。美国、原苏联、欧洲都没有灵长类动物,我国就有16种之多。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我国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还有一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由于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极其狭窄。由于被分割成互不连接的独立群体,近亲繁殖,品种日益退化。我国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不完善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2004年8月28日颁布,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仅在总则部分第二条中规定了该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范围即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很明显,此处的野生动物并不包括所有的野生动物,是保护范围过于狭窄。目前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指生存于野外的非家养动物,但其中的生存并没有区分是出生在野外还是出生后生活在野外,还有就是如果在野外取得野生动物种源后带回家里饲养的动物属不属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定义没有明确必然会导致平时的一些执法活动无所适从。

我国目前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实行等级保护制,现行法律规定,受保护的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而绝大多数野生动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外,并要求相应制定四个方面的名录。对普通野生动物的保护,该法强调的是行政许可和收费,对那些大量的尚未发现有利用价值或不起眼的小动物,该法根本未予保护,同时该法忽视了对那些所谓的“有害动物的保护,它们对维护生态平衡也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既然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就应该涵盖所有的野生动物。等级保护制对重点野生动物的保护本身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从动物的食物链来看,普通动物是这个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毁掉动物世界的食物链,同样也会危及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2.2 宣传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一部分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成为人们的装饰品,成为高档服饰,野生动物的肉、蛋也成了食客盘中的“美味”,认为野味“时尚”、“药补不如食补”、祛病有营养、对健康有利、可以强身健体等传统消费观念的片面认识,因消费需求,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市场需求。虽然先进的宣传已经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但由于少数非法猎捕者、经营者文化素养低,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加上一些人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不良嗜好,有以食野味“提升身价”的落后观念,造成了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行为难以根治的局面。

2.3 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

野生动物都有它们天然的栖息地,保证着它们的生息繁衍,如果这些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动物的自然存续就面临危机,即使没有人捕食,也难以生存。保护野生动物,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傅芸生说:“每年我们都会接到不少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电话,这说明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提高,但且不说那些蓄意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人,就是想保护的人认识也有待提高,比如人工投喂野生动物、人为建设野生动物园都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态功能,这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保护观念,保护野生动物就应该让它们自由生活在天然栖息地中。”

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和人为开发活动的干扰。大规模改造森林造成树种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森林完整意义上的生态功能,不适于动物生存,也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一种破坏,还有就是对湖泊、湿地的破坏,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野生动物渐渐的绝迹。

而我国目前的法律中,对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强调不够。关注动物栖息地保护和动物的生存权,包括动物福利与伦理等内容,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动物保护法几乎没有这些内容,在立法上存在了很大的漏洞。对于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法律建议

3.1 完善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

由上文可以看出,我国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缺陷。为了保护、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针对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当及时的完善法律体系,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加以建立、修改与完善,同时及时的为野生动物管理保护做出合理的对策。

3.2 加强野生动物管理执法力度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这样的法定刑偏低,不足以威慑犯罪分子。有些犯罪分子捕杀野生动物的数量惊人,手段极其残忍,还有的犯罪分子疯狂捕杀珍稀的濒危动物,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资源,其行为须严厉惩处,仅用有期徒刑这样的刑种来惩治,在情节恶劣的情况下,不足以震慑犯罪分子。所以,我国刑法在惩治该类犯罪行为时,应规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和死刑,以警醒世人。

同时,应该明确森林公安机关的独立执法地位。要保护好野生动物必须有一支高效、有力的执法队伍,为了使森林公安机关能够更加公正、高效执法,有必要明确森林公安机关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刑事、行政执法地位,明确森林公安的财政经费来源,明确森林公安民警的行政编制或公安专项编制,明确森林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等。3.3 加强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宣传

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强全民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改变人们食用野生动物的不文明的餐饮陋习,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自觉同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作斗争。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但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物网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动物对地球,乃至人类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利用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适度、合理、可持续利用。适当的利用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适当的利用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3.4 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加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与重视。根据国际国内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实际情况,栖息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应当包括野生动物国家公园、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重要湿地等其他形式。人工种植的单一树种的树林里很难有动物生存,而没有动物栖息的树林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态系统。因此应该强调对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加入动物福利与伦理等内容,让动物不受人类干扰,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

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以发展为中心的三项原则。在野生动物栖息地要坚持做到“四防、四不准”:防盗、防火、防乱砍乱伐自然保护区的林木、防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不准国家和地区规定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买卖、收购、走私野生动物及皮张,不准进自然保护区放牧,不准随便进自然保护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副业生产。

结 论

野生动物的管理与保护,并不仅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利益,更加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我们的子孙后代关系密切。而如今我国而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现状令人堪忧。因此,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任务,而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与职责。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加以完善,政府加大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力度,同时要求我们每个公民提高自己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重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只有这样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下去,才能为我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人民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最后,我希望人人都能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来保护我们那已为数不多,甚至濒危的“野生朋友”。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丁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丁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丁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参 考 文 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高利红.动物的法律地位研究[J]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网,2003.

[4]孙佑海.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重点[J] .法制日报,2003. [5] 仇永胜, 叶利华.野生动物保护的制度思考 [J].生态经济, 2005,(2)[6] 赵翀.浅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J].山西林业, 2007,(6).[7]魏婉红,我国野生动物园的发展定位思考[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陈文汇,刘俊昌,温亚利,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产业化的认识与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1期。

[9]张谊,韦汉群,龙霞,蔡霞,李洋甫,浅析野生动物园的可持续发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上一篇: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是什么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