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进一步推进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建议

2024-08-01

对进一步推进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建议(精选4篇)

1.对进一步推进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建议 篇一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基层科技工作的建议

基层科技工作是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基层科技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各级领导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我市基层科技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1.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到基层,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竞争力,建设创新型乌鲁木齐的内在要求。

3.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能力,解决目前我市基层科技工作中存在的科技管理机构编制短缺、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薄弱、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迫切要求。

二.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我市基层科技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基层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一是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到区县进行调研,了解基层科技现状与需求,指导、帮助基层理清科技发展思路和重点,协调解决科技问题。二是健全市科技局与区县科技会商机制。通过会商,明确基层科技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凝练相关的重大项目,集成市、区县科技资源,共同支持解决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三是加大对基层科技项目的支持。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确定一定的比例倾斜支持基层科技项目,项目申报指南要体现基层科技需求,项目评审要吸收基层专家参加。对基层特殊的科技需求,可采取定向支持的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引导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到基层进行技术服务与辅导,在国家和自治区等科技项目推荐申报中,应明确服务基层的项目内容、实施地点、考核指标和经费分配额度。四是加大对基层科技成果的奖励。积极支持基层优秀科技成果申报自治区和市级科技进步奖。五是鼓励和支持基层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支持并辅导基层积极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鼓励和引导与邻边地州和省市地区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

2.各区县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树立和强化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建立区县主要领导抓科技的工作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本区县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促进本地区科技进步;增强和完善科技管理工作机构与职能,壮大科技管理队伍;提高科技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3.推进科技进步考核与“创先”,开展创新型区县建设试点工作。强化全国及自治区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与“创先”工作,加强我市区县参加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市、区)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街道)创建的工作力度,全面实施地方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抓科技进步的意识和工作力度,推动区县增强和健全科技管理机构,加大科技投入,规范科技管理,提高区县科技进步的总体效果。同时,借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经验做法,选择若干创新基础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实力强、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区县,开展自治区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工作。开展体制、机制、投入、人才、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基层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模式,为建设创新型乌鲁木齐奠定基础。

4.加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壮大基层科技人才队伍。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持续实施“科技兴新素质工程”和“人才工程”,加强城乡实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开展基层科技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畅通渠道,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等农村科技人才参加国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鼓励基层科技人员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加大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科技人员的项目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机构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多种方式,为区县提供技术服务;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区县就业和创业。开展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活动,完善农村科普网络,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文明之风。

2.对进一步推进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建议 篇二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群众充分发扬民主、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渠道,是有效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信访举报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现状

1.信访体系不够健全。我市虽然建立了市、乡、村三级信访网络,但由于机构变动、村级换届、人员调整等原因,一些地方的信访网络体系建设不进反退,有的乡镇、村甚至出现有机构无人员现象,信访网络形同虚设,工作无法落实。

2.举报对象和反映问题相对集中。一是干部以权谋私、贪污、侵占、挪用公款的问题;二是独断专行、处理问题不公的问题;三是财务不公开的问题;四是“三补”资金未到位,群众合法权益受侵害的问题;五是土地征用补偿的政策、补偿款数额及分配方案不够公开的问题等。

3.联名信、重复访、集体访、越级访较多。个别群众有问题不是逐级反映,而是组织群体性上访,或采取越级上访的办法,形成参与人数多、影响大、涉及面广、局面难控制的群体性上访事件。

4.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农村群众信访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多年以前的事情;有些信访问题比较复杂,时间跨度长,经办人员有的已调离原工作岗位或异地任职,甚至有的经办人员已经故世;有些档案资料不全,甚至有的已经遗失,难以调查取证。这给查处工作带来难度,但调查处理信访问题,必须依纪依法办事,在矛盾双方都无法提供有效证据时,导致部分信访人对处理结果不相信,不服气。

5.部分信访人期望值过高,要求难以满足。随着社会分配关系的调整,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差距扩大,在攀比思想的作用下,有些上访者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以致多次重复上访,甚至越级上访。

(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较强。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有的信访问题受历史沿革、体制改革和时过境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同时涉及体制问题、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又因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一时难以解决。

2.经济性增多。近些年,全市处理的信访问题中,80%以上信访涉及经济问题,如财务公开、款物发放、专款使用、土地征迁、房屋置换、教育收费等,大多反映基层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财产、大吃大喝、肆意挥霍、与民争利等腐败问题。

3.时段性增强。从实践看,每当国家或本地有重大会议、活动和重大节日时,如“两会”期间、基层换届选举、国庆、春节前夕等,信访量就会增加,甚至出现干扰机关正常工作秩序或有关重大事项安排的现象,信访者往往希望将所反映的问题搞大,影响面扩大,引起领导重视而达到解决自身利益的目的。2008年全市纪检监察信访机构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239件次,而村级班子换届期间受理的相关举报就有79件次,占全年信访总量的三分之一之多。

4.直接性明显。一是反映问题的直接性。基层纪检监察信访机构本身就分布在广大农村,群众可以随时将他们感受和觉察到的问题直接向身边的纪检监察机关反映。二是处理问题的直接性。基层纪检监察信访机关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往往直接与群众接触,直接与各方当事人见面,直接听取意见,甚至直接进入事件现场。这一特点决定了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密切联系群众,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上。

5.组织性初现。调查表明,基层群众信访出现了由个体向群体转变的势头,集体上访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大规模集体上访发生的情况看,一般都是有组织的上访。有人组织牵头,有人筹集资金,有人计划方案,有人联络协调,有人负责车辆。直接集体上访人员都为妇女、老人和残疾等弱势者,组织者一般隐蔽操纵,不动声色。

6.崇上性凸显。信访高递、人员高访日趋明显。大多数群众认为,机关越大,领导级别越高,阅批的信访件“震动”就大,解决问题才快。因此,不少群众直接向中纪委和省、市领导反映问题。同时,一些信访问题经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批办,也确实得到了解决。于是,信访者相继效仿,引起重复访、越级访日益增多。2008年,我市纪检监察机关收到的上转信有82件,占全市受理总量的34%。

二、做好基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建议

(一)找准立足点——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纪检信访工作的基础就是信访组织、机构和信访网络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关键在于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镇、村纪检信访组织的软硬件建设。配齐必要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和条件,并确保日常经费开支。二是加强基层信访机构建设。确保信访工作有人抓、抓得好,实现镇、村(社区)信访办公室人员齐备,有办公地点,有牌子,有信访工作档案,有效解决上访群众有地方说理的问题。三是加强第一道防线建设。加强村委会、自然村第一道防线建设是夯实基层纪检信访工作基础、固源治本的根本。为此,要使基层纪检信访信息员真正发挥作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纪检信访工作防范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纪检信访事件的发生。结合争创无越级信访村,在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信访安全稳定村”。每个自然村选一名文化和政策水平较高、责任心强、在村民中享有较高威望的村民为信访调解员,负责各种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随时向村、镇干部汇报,对村民的信访事项实行代理制,尽可能的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信访安全稳定村”的建立,进一步完善基层信访工作网络体系,使网络的末稍触及到每一户、每个人,真正形成条条有人抓,块块有人管,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和小事不出自然村,一般事不出村委会,大事不出镇的工作机制,有效控制越级和无序上访。

(二)抓住关键点——与时俱进创新机制

纪检信访工作各项制度是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保证措施,全面落实各项制度是推动信访工作整体上水平的关键。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地推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信访预警机制。信访工作要由被动受理、办理向积极预测预防并及时协调处理方面转移,建立起预测准确、预防及时有效的事前、事中防控机制。

2.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对一些重大而又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信访问题,要确定牵头和参加单位,共同处理解决。

3.建立健全信访办事公开机制。加大信访公开的力度,凡是可以公开的一律向群众公开,增强信访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纪检监察信访部门要结合本地每年制定的重点工作目标制订出本级信访工作目标,年终进行绩效考核。对工作目标完成好的要予以表彰,对完成较差的纳入当地年终综合评定,对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信访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信访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5.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围绕责任主体认真排查化解,围绕历史疑案深入排查化解,围绕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排查化解,围绕社会和谐稳定重点排查化解。深入到侵害群众利益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多发、高发单位和部门,如坑农害农、教育收费、医疗服务、社保基金、环境保护等,及时排查发现问题,依靠党委政府的支持,落实承办责任,力求控制得住、处理得好、化解得了,从而达到息诉罢访。

6.建立健全信访监督机制。一是在强化信访监督手段上下功夫。全面推行“一谈两书制”(信访谈话、信访了解通知书、信访告诫通知书),增强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意识。二是强化监督是最有效的教育的意识。信访监督不能只局限在对信访举报中的一般性问题或轻微违纪问题的解决上,要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坚持以监督领导干部为重点,扩大信访监督的范围。三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深化信访监督的内容。要着眼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督和提醒。

(三)瞄准落脚点——真正解决群众问题

做好纪检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重在解决问题,这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是各级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做好基层纪检信访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加强立案、督办和回访,坚持做到一次调查到位,一次处理到位,一次落实到位,不留隐患。

1.及时调查处理。凡在领导接待日受理的信访问题,事实清楚,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的,而且能够当场解决的,由主持接待的领导当场拍板。当场解决不了的,分门别类进行综合、归纳、整理、立案,然后根据问题性质、类别,分别呈报有关领导签批,按程序转交给相关单位、部门,限期办理报结。做到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2.注重解决积案。对有代表性的重点疑难积案,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组成专门工作组进行专门查处,涉案单位和责任归属单位必须有主管领导参加,认真调查、反复研究、协调,使处理结果符合政策规定并最终达到上访人满意。

3.高度重视群众生产、生活、就业等方面的信访问题。这类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群众个体素质较差,对政策不够理解,要求平均救助,导致心理失衡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失业、病残、灾害等原因使得部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靠自身无法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所造成的。

4.认真解决好因干部工作作风引起的群众上访问题。有的单位和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不能认真把国家的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受益。对于工作中出现的疏漏和错误往往出于保护主义或部门利益角度的考虑,不能正视并及时纠正错误,发现错误一拖、二回避、三留小尾巴,伤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解决这类问题,一是要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力度,真正做到领导有责、管理有序、事财透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3.对进一步推进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建议 篇三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住有所居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建立住房保障制度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城镇人口当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贫富参差不齐,特别是现阶段我市住房价格偏高,超出大多数居民购买能力,这样有一部分群众单靠市场解决不了住房问题,加快构建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解决民生问题,探索住房保障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由廉租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保障、经济适用住房保障等制度组成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一、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把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作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列入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具体实施办法,并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 负责人为成员的“应城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

1、初步形成了城区住房保障体系框架。2007年以来,市政府出台了《应城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应城政办发[2007]61号),《应城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办法》(应城政办发[2008]80号)等政策文件,提出城区住房保障工作要以满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为目标,加快形成以廉租住房为重点,以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综合改造等为辅助的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体系。市房管局和民政局又联合出台了《应城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实施细则》(应房产文[2009]3号)文件和《应城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实施细则》(应房产文[2009]4号),明确了住房保障工作的各项细则,落实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对我市的住房保障工作进行了全面科学细致的安排。

2、城区保障住房需求情况。为全面掌握我市保障住房需求情况,我们一是对中心城区中低生活保障的无房户对象进行全面摸底调查。联合市民政局、相关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社区居委会,采取发放调查表格、深入社区了解、逐户上门核查等方式,分两次对人均10平方米以下和13平方米以下两个层面上的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户数、人员组成及住房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取得了详实的基础数据,建立了纸质和电子档案。二是针对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对象进行专项调查。采取电话预约、网络宣传、入户调查、随机采样、设立 调查咨询点等形式,从申请人的职业、家庭状况、收入情况、付款方式和建设选址、户型设计、建筑面积、公共配套等方面对我市三眼井社区、古城社区、工农路社区和九大、新都、自来水、啤酒厂、房产交易所等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问卷调查样本统计分析整理。三是完成了对全市城镇居民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和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的调查。据统计:我市最低收入家庭户有5100户,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有495户,人均住房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下的有1300户;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有1000户,人均住房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下的有2300户。在为深入开展住房保障各项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

3、“两房”建设的基本情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供应、统一售价的原则,2008年,在城南征地45亩,作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一期占地10亩,1.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于去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小区内外配套建设阶段,即将竣工交付使用。竣工后,可提供经济适用住房141套,套型面积为84-90平方米之间。启动了二期1.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项目,目前已完成地面附着物补偿兑付到村工作,“三通一平”工作正抓紧实施。为保障住房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住房保障投入的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对上申报项目,主动地争取国家住房保障资金。2008年争取中央财政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资金531万元,争取廉租住房建设 补助资金1500万元。同时,通过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筹集资金848万元,分别投入城北膏矿1万平方米廉租房项目,长江办事处1600平方米廉租房项目,工农路5000平方米廉租房项目,春天名苑一期1.7平方米廉租房项目。为确保工程质量,我市保障住房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工程质量管理专班。明确了质量管理责任主体,落实质量责任管理追究制。坚持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严把施工质量关,施工工艺关,施工材料关“三关”,做到材料不送检合格不能用,施工工艺不到位无条件返工,隐蔽工程不签字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质量检查不合格坚决整治到位。

二、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保障住房建设成的最突出问题。政府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主体。我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前基本上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但目前,住房保障资金特别是廉租住房建设资金尚未完全按照“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10%、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规定落实到位,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2、保障性住房建设协调机制不健全。我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体制和运行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完善。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统一 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尚未建立跨部门的住房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导致部门之间无法形成合力。二是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工作机制不完善。对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收入状况及住房需求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查,是开展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的前提,但目前这些个人信息的搜集、核实和动态管理等还缺乏一套比较客观、科学的体系和实施细则,给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分配和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3、低收入群众购买力和当前保障性住房销售价差距仍然很大。我市现有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住房保障政策在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方面,政策性比较强,实施细则制订也比较完善,从而对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家庭收入高于低保收入标准,又达不到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目前住房保障政策还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这部分所谓“夹心层”家庭既无力购买普通商品房,也享受不到相应的住房保障政策,住房困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此外,目前我市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享受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面相对还是较少,保障住房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适用房的投放总量和城市低中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住房保障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进一步完善城区住房保障体系的构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通 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市委市政府围绕“保民生”大局,提出了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要求。笔者认为,加快构建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对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一要在深入开展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普查,全面掌握我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市住房保障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二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区位布局,防止建房选址过偏和过于集中。三要采取新建、收购、改建、配建等多种方式,做到与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相结合,与拆迁安置小区建设相结合,努力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量。四要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严格执行《住房建筑规范》等国家有关住房建设的标准,优选规划设计方案,做到在较小的套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通过不间断的努力,以保证低收入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要想方设法,扩大住房保障履盖面,帮助社会“夹心层”家庭解决住房困难,真正做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保障水平与财政能力之间的关系。经济适用住房是向城镇居民提供的较低价格的 住房,是以政府牺牲一部分财政收入来实现的,例如土地的划拨、地方财政免收土地出让金,小区以外城市配套由政府承担,一些行政性收费免收,经营性收费减半;廉租住房除了政府全额出资建设以外,要求以较低的租金出租,政府还要承担相应的管理和服务。这些情况就要求把握好地方财政能力和保障水平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只讲财政能力不讲保障水平,又不能只讲保障水平、超出财政能力形成失衡。廉租住房建设的规模要与财政现有的支付能力、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公积金净增值收益等因素结合起来,作出科学的、长远的规划和安排。一是将保障住房建设资金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逐年递增。二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全部用于保障住房建设。三是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住房的资金比例不得低于10%,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比例。四是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筹措住房保障资金。五是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和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保障住房建设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广、涉及层面众多的系统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必须加强协作,依法、依规、依程序操作,才能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一要建立互动协作机制。市房管局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均应确定专门机构主管,落实工作人员主抓,市 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协作,做到齐抓共管。二要建立联合审批机制。不断完善群众申报,社区街道初审,民政、房管、等部门联审,市住房保障办审批,张榜公示,社会监督的申报审批制度,严格“入口”关。对弄虚作假骗购经济适用住房和骗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要严肃查处;对工作不负责任、出具虚假证明的,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三要加强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随时了解和掌握住房保障家庭的收入和住房变化情况,做到能“进”“能”“出”。四要加强户籍管理。应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户籍改革政策,注意防止我市既没有住房又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以缓解住房保障工作的压力。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渠道筹集保障住房房源。在保障住房中,廉租住房房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水平。为切实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廉租住房保障方式,突出实物配租这一重点,采取“五个一批”的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全力破解低收入群众住房难的问题。一是在商品房项目中配建一批廉租住房。二是在危旧直管公房改造建设一批廉租住房。三是集中新建一批廉租房。四是支持企业发展配建一批廉租住房。五是腾退直管公房提供一批廉租住房。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保障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加强舆论引导,让群众树立理性 的住房消费观念和行为,从而为住房保障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和需要,主动采取措施,以合理的价格促进商品住房销售。另一方面,衡量住房保障工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认可,我市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坚持“问计于民”,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信息定期披露制度,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有关建设情况的定期报告和监督制度,让群众及时了解我市在住房保障方面制订出台的有关制度、政策以及有关工作进展的情况,提高各项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促进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

4.对我市工业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四

作为全市工业战线上的一员,既是姜堰近三十年工业发展的见证者,又是亲历者。姜堰工业曾经有过辉煌,但是始终未能成为骄傲。这次参加全市分管工业负责人培训班,听了专家授课,参观了太仓、靖江等先进地区,有很多感受。根据个人见解对我市工业经济工作提几点建议,纯属个人意见,有不到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要转变发展理念

这里所说的转变理念并不是说政府不重视工业经济,历届政府对发展工业经济都非常重视,但因为发展理念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效果。80年代,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苏南、上海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辐射;90年代主要依靠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这两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时期的体制,二是以本土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为主。到2000年后,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这一时期政府主要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外来投资为主要抓手。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姜堰的工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发展结果。应该看到,2000年以后随着各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大市内靖江、泰兴等市相比,我市在区位上并不具有优势,招引的企业

- 1 -

数量和质量上明显逊色于两地,工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上述两市,到2010年,我市工业纳税销售和经济总量已居于泰州代管四市之末,工业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当前,必须正视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冷静思考,科学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首先从发展理念入手,在理念上有所创新,用新的理念指导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1、发展理念上要坚持工业经济为主导

我市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全市经济总量的提升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还主要依靠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当前必须倍加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工业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同时当我们谈论工业的时候,不能忽视服务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所面临的产业升级,一定离不开服务业的配套发展。例如现代工业所必须的人员培训、金融支持、物流配送等,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重视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是转变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

2、发展模式上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当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不是简单的规模化工业发展模式,而是一种以工业产业升级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对我市来说,在招商引资时,要坚持“招商选资”的理念,严把企业入门关,坚决限制

- 2 -

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入,要重点招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但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仍要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发展的关系 当前,在重视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推动本土企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为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和更加优惠的政策,充分挖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做大做强姜堰的工业企业,从全市范围看,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强势企业,必须立足资源等综合经济要素,面向省内外,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

在发展本土企业方面,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在培训、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同时,政府和政府相关部门选择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业,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本地中小企业现代化水平。

4、转变工业的管理理念,切实做好服务

当前对工业企业的管理,既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又不能完全放任发展。在管理工业企业的时候,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不缺位

- 3 -

就是企业有需要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应该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不越位就是不干涉、不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不越位处置应该由企业自身完成的事情,做“保姆”,不当“家长”,建立健康公平的政企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要加强规划引导

1、空间布局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明确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产业布局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但是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促进工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针对我市目前工业空间布局分散、同质竞争等特点,建议我市工业空间布局采用优先发展原则,首先让有条件的地区招引和集聚更多的企业,引进、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条件和基础较差地区转移,由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发展,实现产业分布的相对均衡。优先发展原则在当前我市主要表现为全市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姜堰镇工业园区和民营产业经济中心等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园区集中建设,进一步推动全市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全市各个区域按照主体功能进行规划,进一步把全市的空间分割成产业区、生活区、农业区、生态区四个区。

2、产业布局方面

- 4 -

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对我市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有各行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市要进一步完善各类产业功能区的布局,并认真研究分析产业规划中不合理的方面,不断修订完善,重点完善石油装备、机械、电子、纺织、建材、钨钼等原有优势产业集群规划。在完善产业布局的同时,侧重以产业链的延伸为主线,着力培育一批主业明显、分工协作、配套完善、品牌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鼓励市内的大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生产能力,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和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产业关联度大的配套优势产业与中小企业实现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实现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3、功能布局方面

建议我市在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各镇区的功能布局,促进同类企业向功能区集聚,形成集聚效应,避免企业布局混乱分散的局面。我市应重点推进石油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五金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的集中和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功能布局区。在完善工业功能布局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功能布局区周围的现代服务区、产业配套居住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规划,形成合理分区的局面,满足各类功能用地的要求,加强工业园区与外界的有机联系,提高运行效率。

- 5 -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

1、工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管理干部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市内干部人才引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人才的招聘力度。在市内引进人才的同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外公开招聘力度,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

二是加大管理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建议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工业管理干部。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学习,聘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组织工业管理干部到苏南等先进园区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管理办法和工作经验。选派干部到骨干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能力。要通过多岗位交流,不断提升工业管理干部水平。为促进干部早日成熟,要注重将复合型人才、发展潜力大的人才放到多个岗位上锻炼,加强部门之间人才的交流与协作力度。要将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放到工业经济的一线岗位,充分发挥其特长。

2、企业家队伍建设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企业家则是一个地区的品牌形象,作为政府,必须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引导企业家队伍茁壮成长。

一是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功勋企业家评选表彰制度,对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

- 6 -

企业家由市委、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予以奖励。支持更多企业家参政议政,切实提高政治待遇和社会影响力。优先推荐企业家参加“评先评优”活动,提高优秀企业家在劳动模范中的比例。让有作为、有贡献的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荣誉。

二是加强企业家的培训交流。实施人才提升工程,与著名高校及培训机构合作,组织企业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建立交流平台,引导企业间抱团发展,相互交流沟通,相互鼓励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层次。引导企业家协会、商会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要更加关心爱护企业家。大力宣传不同层面企业家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四、要加强政策研究,努力形成政策“洼地”

面对我市区位优势不明显的现状,要重视政策研究,努力打造政策“洼地”。市政府要在原有扶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政策,在税收、政府性基金、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大的优惠政策,努力形成政策“洼地“,这样不但能吸引外地企业家来姜堰投资兴业,也能激励原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始终要将政策作为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的有力支撑。

同时要围绕促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激励引

- 7 -

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创新,完善相应政策环境,出台专门相关的政策文件。要努力营造重视自主创新、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推动自主创新。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

我市的发展定位是建设“适于人居、利于兴业、便于旅游”的新兴城市,因此,我市在发展工业经济时更要重视环境保护。在工业生产中注重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针对我市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积极鼓励企业到市外、省外、国外建立原料基地,开拓原料新领域,实现企业跨区域发展。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搞好节能降耗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环保、清洁生产的标准和政策,巩固工业达标排放成果。继续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

上一篇:恰到好处的欣赏作文下一篇:欣赏月光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