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

2024-06-2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精选8篇)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 篇一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两份

试卷

(一)一、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前面的括号里(10分;1×10)

()

1、《青春之歌》的故事发生在()。

A.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

B.从“五四”运动到抗战爆发这一历史时期

C.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历史时期

D.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2、新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的作家是()。

A.牛汉 B.穆旦

C.绿原

D.周涛

()

3、《茶馆》中王利发的处事哲学是()。

A.“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B.“实业救国” C.“积德行好”

D.“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

()

4、标志着小剧场运动复兴的事件是()的上演。

A、《茶馆》

B、《陈毅市长》

C、《绝对信号》

D、《野人》()

5、下列诗歌中讴歌了“文革”中被害烈士张志新的是()。

A、《将军三部曲》

B、《小草在歌唱》 C、《致橡树》

D、《一代人》

()

6、被誉为“台湾的鲁迅”的作家是()。

A、张我军

B、白先勇

C、赖和

D、余光中

()

7、将改革文学推向高潮的作品是()。

A、《沉重的翅膀》 B、《乔厂长上任记》 C、《浮躁》 D、《新星》

()

8、标志着新时期文艺界全面“解冻”的一个重要事件是()。

A、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B、天安门诗歌运动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

()

9、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是()。

A、《中国姑娘》

B、《哥德巴赫猜想》 C、《中国的“小皇帝”》

D、《祖国高于一切》

()10.标志王蒙从社会反思进入文化反思的小说是()。A、《春之声》 B、《蝴蝶》

C、《活动变人形》

D、《青春万岁》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空白处(10分;1×10)

1、陆文夫的小说----------通过对食客朱自冶的描绘,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井》则通过-----------的悲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无主名杀人团的罪恶。

2、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代表作是-----------,刘以鬯的-----------则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

3、《关汉卿》一剧有两重主题,政治主题是------------性格主题是------------。

4、《红旗谱》中与朱老忠性格形成映照的农民是---------。5、50、60年代冲破禁区,展示爱情生活本身的美丽、复杂的小说有邓友梅的---------------和宗璞的--------------。

6、我国当代戏曲改革的方针是百花齐放、-------------。

三、名词解释题(15分;5×3)

1、“双百”方针

2、李双双

3、“三个崛起”

四、简答题(20分;10×2)

1、以《百合花》为例,谈谈茹志娟小说的艺术特色。

2、以《受戒》等为例,谈谈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特征。

五、论述题(30分;15×2)

1、试论50、6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缺陷。

2、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代表。请论述他的小说“新”在哪里?

六、阅读分析题(15)

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回答问题:

1、该诗描绘了哪些意象?各有何象征意义?

2、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其感情的演进脉络怎样? 附:原诗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4月

试卷

(一)答案要点:

一、1、A

2、D

3、A

4、C

5、B;

6、C

7、D

8、D

9、B

10、C.二、1、《美食家》、徐丽莎;

2、《孽子》、《酒徒》;

3、为民请命、铜豌豆;

4、严志和;

5、《在悬崖上》、《红豆》;

6、推陈出新。

三、1、毛泽东于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发展文艺事业的方针,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具体内容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2、李准的小说《李双双小传》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村妇女形象:从丈夫的“屋里人”、“做饭的”到走出家门,投身火热的集体劳动,并对大男子主义、明哲保身等陈腐思想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表现出新时代的精神品德。

3、朦胧诗的崛起,曾引发了80年代文坛的一场争论。在80年代初期的几年里,有三篇以“崛起”命题的评论,从不同层面肯定了新诗潮的合理性,后来被称为 “三个崛起”。它们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年第3期《诗刊》)、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1983年第3期《当代文艺思潮》)。

四、1、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鹃短篇小说创作的特色。

①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别致:不正面写战争或社会主义的建设生活,而以其为背景,着力揭示战士和群众的美丽心灵。

②塑造的人物多不是高大英雄,而是平凡的、成长中的人,又多为女性;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③具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须结合《百合花》分析)

2、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谈谈他的散文化和诗化小说的特点。①淡化情节,以散文随笔的笔调,娓娓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②雅化人物,让人物带上自己的文化心理,从而显出审美的氛围,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潜藏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立的底蕴。③诗化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须结合《受戒》等作品来分析)

五、1(1)、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解的简单、机械化。文艺表现政治、革命、战争,文艺为社会的服务直接理解为对政治的服务。文学主要集中与对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战争的表现,有对政策图解的倾向。(文艺政治化)

(2)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现实政策为主要参照点。忽视了社会生活丰富性、复杂性。(题材单一化)

(3)片面追求大众化、民族化,用狭隘的现实主义,使用图解历史、图解政治的方式进行创作,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主要是肯定性歌颂,缺少对生活的深层次挖掘。作家的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手法简单化)(4)主要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形象,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人物形象扁平化)

(5)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具有历史再现性质,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许多成为了“一本书作家”,如杜鹏程、洪波、杨益言等,作家的文学素养不能够支持长期的创作。(作家非专业化)

2、金庸的新武侠小说“新”在哪里? ①主题新。

传统武侠小说多写个人恩怨、帮派争斗,表现忠、孝、仁、义的封建思想。而新派武侠小说主要是通过武侠故事写社会,写历史、文化,写道德、爱情、宗教,进而写人性、人生、哲学。它们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写武侠故事的狭小天地,和整个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使人看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内涵,表现的多是鲜明的现代意识,有的还表现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②人物新。旧武侠小说侧重写故事,以情节取胜;金庸的小说强调写人、写侠。他认为,在小说里面总是人物重要,他写人物重在写出他们的人性和个性,其主人公不是忠君报国、除暴安良的理想化人物,而是充满人性冲突,具有多面性格的立体化形象,往往集武、侠、情于一体,在刀光剑影、森森杀气中,弥漫着友情、亲情、爱情等人之常情。如杨过与小龙女,四离四合,生死无定,聚散无常,历经16年之久,对爱情始终坚贞不贰。③手法新。

金庸小说突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写法,融合了中外小说、新旧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西方现代侦探小说、意识流小说、精神和心理小说以及电影等手法,多姿多彩,灵活生动。他常用“化实为虚”的手法,将历史融入“传奇”,使历史背景与传奇情节巧妙地融合,达到亦真亦假、真假难辨的艺术境界。他对武功描写别具匠心,使其雅化,能凸现人格,或表现哲学精神。他小说的情节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他的语言融现代汉语与明清白话为一炉,典雅蕴藉,又细腻流畅。

六、1、第一节用了工业、农业方面的意象,展现了祖国的贫困、落后及艰难行进的形象;第二节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表示梦想虽好却难以实现;第三节用一组意象,象征祖国的新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厚真挚的热爱以及渴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殷切心意。诗人的感情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最后表示要为祖国而献身;逐层演进,由冷到热,由抑到扬,最后达到了高潮。

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 篇二

从思维意识层面来说, 忽视文学文本的中心地位, 忽略文学审美心灵的启蒙。这种文本本位意识的缺失是互见的, 同时依存于教学主体和客体身上。

就教师而言, 不少教师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时, 往往花费很多的力气和时间去讲述作家的生存环境及作品生成的时代精神、作品的思想意义, 对于作品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特征则说得太少。这种颇具故事性的讲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学生内心深处的审美自觉和审美感悟无法被唤醒, 类似修辞的运用成为研究界的一种时尚, 隶属于文学文本审美范畴内的主题、形式、叙事、隐喻、表现等等修辞则越来越被疏远, 这种文学研究被“空洞化”的现象值得警惕。作为教学者与研究者身份于一体的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 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轻审美、重文化的思潮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现当代文学教学亦陷入了空洞化的困境。

就学生而言, 中学文学审美教育本来就存在一些缺失, 加上现在特殊时代精神的影响, 已经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 学生对于文学审美变得越来越陌生。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 往往会把这种经验带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所以会经常听到一些招聘学校的抱怨, 如某次试讲时应聘学生讲《故乡》, 都一节课了还没有进入正题, 她把时间都花在对鲁迅及鲁学的介绍上了。纵横捭阖, 侃侃而谈, 看似知识渊博, 实则背离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精神实质, 是一种空谈。中学与大学文学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 所造成的审美缺失可想而知。

从操作方法层面来说, 文本细读能力极度缺乏。细读文本是进入文本内部世界和人物心灵的重要途径, 细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主体审美水平的高低。由于在高职师范教学中存在着轻文本的倾向, 细读作为一种审美方法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 作为一种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更重视细读方法的引导, 这样一来即使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 学生也依然能够理性介入文本, 作出有效地分析与解读。

那么, 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该如何去努力改进, 以实现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之间的重合呢?

首先, 改进教学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毕竟有限。在目前课时设置中想完成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讲授, 会显得比较仓促。通过专题课, 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纯粹时间上的增加, 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下工夫, 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里, 笔者试着提出两种文本审美方法:“四步阅读法”和细读引导法。

在培养学生文本审美方面可以四步走:直观感受———细读文本———知人论世———名理分析。四步阅读法侧重于文本审美过程的引导, 而细读法则着眼于文本审美的技巧范畴。如何在课堂讲授中给学生养成细读的良好习惯, 是文学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考虑到教学的实际特点, 还是应该侧重一下细读技巧的培养。教师应该打破“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笼统概述, 具体细致地引导学生如何介入文本, 譬如主题多义性、结构、节奏、声音、作者与叙述人、悖论等等审美关键词都是介入文本的重要提示。这种关键词引导法对于缺乏相关叙事学理论基础的学生而言, 至关重要。因为反复困扰他们的就是, 面对陌生文本, 到底选择怎样的切入口。

当然, 方法不是一元的, 我们还可以尝试其他能够提高学生文本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进行作品选课程教学时, 就某些文本譬如《阿Q正传》《百合花》《铁木前传》等, 要求学生细读后预先进行综述性研究, 这种对于文本接受史的研究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审美理解, 同时也会增强其审美感知力。

创建日常训练与综合考核模式。课堂讲授时间毕竟有限, 对文本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远远不够, 我们应该努力去创建一种日常训练与综合考核的良性模式。日常训练方面, 通过开设《文学评论与写作》《文本细读训练》等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现当代某些细读的经典文本作为范文, 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比较和创造。综合考核方面, 改进考核内容和形式, 祛除死记硬背的弊病, 灵活出题。譬如作品选课程考核, 可以采取作品鉴赏分析的形式, 但并不一定都要以单篇论文来完成, 亦可以几个片断、两三个细节、一两个人物的分析形式进行。

我深知, 问题的提出固然重要, 后期的改革与实践则是重中之重。相信教学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够为我们摸索出更多具体有效的方法,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果鲁伯柯夫.文学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3.文学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学术品格

文学史料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研究必须以文学史料为基础,才能正确把握文学研究的方向。然而当前我国到现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文学史料达到了忽视的地步,没有充分发挥文学史料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摆正方向。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學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罔顾历史史料,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没有尊重史实,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4).

[2]石兴泽,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6).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2011(6).

4.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 篇四

2008年9月修订

3.赵树理《李有才扳话》(节选)对中国农民的关怀,分析“评书”体小说的特点。4.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分析《子夜》选读(3.《黎明的通知》“呼唤式”的叙述语调。

4.冯至的《十四行诗集》之十六,之二十六的“生命体验”

5.《诗八首》中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的现代体验。

四、戏剧部分

一、重点掌握

1.《北京人》 16.《影的告别》《秋夜》《希望》《过客》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17.《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18.“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欣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出自鲁迅的杂文。

19.周作人的《苦雨》是一篇 体的散文。

20.何其方的《独语》,指向内心,也可以说是以 为材料。

21.周作人的《鬼的生长》属于引起很多争议的“____ ______”,亦即整篇文章大部分由抄书而成。

22.郁达夫创作前半段以__________,后半段以_________尤其_______ 为多。23.林语堂是三十年代以提倡“______________”著名的作家

24.《烛虚·五》表现了40年代后期沈从文创作所追求的“______________”。25.郭沫若的《天狗》作于 年。

26.《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选自徐志摩的《 》。27.《红烛》《死水》的作者是。28.《我用残损的手掌》是 所作。

29.《汉园集》是、、三个诗人的诗合集。30.《断章》的作者是。

3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选自艾青的诗集。32.《乐园鸟》可看作是现代人的“__________”。

33.何其芳的《独语》,指向内心,也可以说是以______________为材料。34.丁西林的《酒后》一有一个朋友 的一篇短篇小说产生出来的。

35.曹禺写于30 年代,被研究者称为“生命三部曲”的剧作是、、。36.曹禺在剧作《 》的开头引述了 的《 》中的一段话“天之道积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7.《北京人》是曹禺在 年代的作品。

二、指出下列人物所属的作品

1.福海()2.白流苏()3.吕韦甫()4.李有才()

5.翠翠()6.眉间尺()7.范柳原()8.林佩珊()9.张素素()10.祥子()11.子君()12.潘月亭 13.傩送 14.眉间尺 15.范柳原 16.林佩瑶 17.小福子 18.李石清 19.莫须有先生 20.杜竹斋

21.曹七巧 22.长妈妈 23.吴老太爷 24.黄省三

25.张素素

26.柳原

27.愫芳

28.阎恒元

29.杜竹斋.30.陈聋子

31.顺顺

32.祥子

33.黑的人(宴之敖者)34.曾思懿 35.魏连殳()()()()()()()()()()()()

()

()

()

()

()

()

()

()

()()()()

36.陈小手()

三、指出下列作品所属的作家,并将作品所属作家填入右边的括号里。1.《画梦录》()2.《坟》()3.《湘西》()4.《公寓生活记趣》()5.《随想录》()6.《雁荡山的秋月》 7.《放猖》 8.《鬼的生长》 9.《灯下漫笔》 10.《苦雨》 11.《金锁记》 12.《生死场》 13.《放猖》 14.《赞美》 15.《苦雨》 16.《影的告别》 17.《麦地与诗人》 18.《思维的乐趣》 19.《一只马蜂》

20.《正红旗下》 21.《梅雨之夕》 22.《铸剑》 23.《十四行集》 24.《水里的东西》 25.《尺八》 26.《酒后》

27.《红玫瑰白玫瑰》

28.《霜叶红似二月花》 29.《断魂枪》(((((((((((((((((((((((())))))))))))))))))))))))

30.《生死场》()31.《独语》()32.《放猖》()33.《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34.《雪花的欢乐》()35.《赞美》()36.《太阳吟》()37.《长河》

()38.《桥》

()39.《天狗》

()40.《乐园鸟》

()41.《纺纸记·楔子》()42.《梅雨之夕》()43.《死火》()44.《月下老人祠下》()45.《忆狗肉将军》()46.《“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四、简答题

1.简述《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

2.举例说明张爱玲的《更衣记》特色。3.简析《呼兰河传》的双重视角。4.简析《寻梦者》中诗人的艺术构思。

5.简析闻一多的《发现》一诗的艺术构思及诗歌形式。6.简析卞之琳《尺八》抒情方式的变化。

7.简析《灯下漫笔》三个逐渐升级的论断,怎样构成了作者思维的三大跳?

8、简述鲁迅的《腊叶》写作的特殊的写作背景,分析其构思上的特点。9.简析《北京人》中的愫芳形象

五、分析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题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1.阅读《边城》(节选),并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对《边城》主题的理解。

该 2.《金锁记》是一个关于“禁锢”的故事,而《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比较阅读《金锁记》。并试结合作品来进行分析。《倾城之恋》见教材。

3.阅读分析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分析角度自选。4.分析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音乐式的结构。

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 篇五

A.《九级浪》 B.《第二次握手》 C.《波动》 D.《火神交响曲》 2.《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3.张贤亮有九部著名中篇小说的总标题是()。

A.《初吻》 B.《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 C.《绿化树》 D.《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4.在80年代戏剧舞台上的荒诞派戏剧中,魏明伦的代表是()。

A.《车站》 B.<等待戈多》 C.《潘金莲》 D.《屋外有热流》 5.在冯骥才的市井民俗小说中,刻意表现民间文化中恶俗的小说是()。

A.《苏七块》 B.《酒婆》 C.《认牙》 D.《神鞭》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6.50年代,记叙朝鲜战争的小说作品主要有《英雄的故事》、《上甘岭》、《三千里江山》等,这些作品的作者是()。

A. 王愿坚 B. B-巴金 C.陆柱国 D.杨朔 7.《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是()。

A.邓拓 B.吴南星 C.吴晗 D.廖沫沙 8.预示着当代文学新走向的“三只报春的燕子”是()。

A.《曙光》 B.《班主任》 C.<伤痕》 D.《哥德巴赫猜想》 9.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10.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A.<爸爸爸》 B.<诺日朗》 C.<女女女》 D.《归去来》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

12.茹志鹃的《百合花》几经周折,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

13《青春之歌》描写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中,还有追名逐利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的白莉苹,以及叛变革命的戴愉等。

14.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表了流沙河的散文诗《草木篇》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5.“文革”中著名的“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16.1957年,被列为审查对象的穆旦发表了他归国后的第一首诗作《葬歌》。

17《芙蓉镇》中的“运动根予”王秋赦的形象是古华对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

18.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以《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系列作品。

19.1985年,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

20.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

21.蒋子龙于1979年发表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22.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影响下,在小说创作申出觋一批以“文化化”为特征的系列作品,主要有陆文夫的《美食家》等“小巷人物志”系列等。

23.在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中r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梁》、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24.“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柯云路的《新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25.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6.《林海雪原》与《红日》主要有什么异同? 答:(1)相同的是,都以作家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由被动而主动为故事内容,既塑造英雄形象,也塑造具有艺术个性的反面形象。(5分)(2)不同的是,《红日》主要表现正面战场上的大兵团作战,而<林海雪原》则集中描写解放军小分队的剿匪故事。<红日》以巨构性见长,《林海雪原》以传奇性取胜。(5分)27.“陈奂生系列”作品是如何描写中国农民命运变化的? 答:(1)作家对中国农民的命运采用一种“追踪式”描写方式,并将农民的命运与中国社会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历史命运制约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另一方面,从农民的命运中也反映出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变化。(5分)(2)在《“漏斗户”主》中,主要描写农民的吃饭问题,从《陈奂生上城》到《陈奂生出国》,则反映中国农民在解决了吃住问题后的精神文化追求。因此,“陈奂生系列”作品也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农民的命运史。(5分)28.《白鹿原》在叙事结构和视角上有哪些特点? 答:(1)在叙事结构上,一方面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进的方式,在错综复杂的故事中,还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主线突出、明暗清晰的特点,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不仅展示了白鹿村的家族历史,而且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6分)(2)在叙事视角上,主要采用一种“全知视角”,既不宥于已有的社会历史观点,也不完全依从自己的个人见解,而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叙述历史和故事。(4分)五、分析趣(25分)要求: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

29.《“锻炼锻炼”》是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1957年秋末,“争先农业社”在整风运动中农村干部整治落后农民的故事。故事主要由三次冲突组成。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三次冲突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6.11专1现当代文学期末考查试题 篇六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发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作为现代文学和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次,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经由晚清的白话运动和文学革命对白话文学的竭力倡导,终于在1920年,作为现代“国语”的白话纳入官方教育体制,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这无疑承认了文学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民族文化转型的契机。

第三,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文学革命完全改变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它以极为开放的胸襟持续不懈地翻译和介绍外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化吸收潮流。正是在这种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中国找到了通行的市场,不仅影响和构建了现代文学创作的风貌,也影响和构造着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和憧憬,直到今天。2.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狂人日记的日记体格式和语言特色简析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

此外,作品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凤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笔记体是“采风式”的,章回体是“说书式”的,它们在都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则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

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对白话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

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

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

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3.郭沫若诗歌《女神》的思想成就与艺术特点

1921年8月,郭沫若的《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磅礴的气势,狂热的激情,全新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激进的态度,震撼了文坛,使人战栗,使人惊喜,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其思想意义和艺术水平都超过了胡适的《尝试集》。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初期白话诗”时期的结束。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的白话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那么,《女神》则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成为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女神》《序诗》外,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三部诗剧;第二辑为《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30首具有五四时代特征的作品;第三辑为《死的诱惑》、《日暮的婚筵》、《上海印象》等20首最初试笔和回国后创作的具有优美风格的作品。其中,第二辑最能代表他的成就和风格。《女神》的风格,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豪放”,一是“秀美”,而最有代表性的风格是豪放。以前,人们一直将《凤凰涅槃》看作是《女神》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现在,人们认为,豪放风格的代表应该是《天狗》之类的作品。《天狗》历来被看作是《女神》中最有特色的作品,它与《凤凰涅槃》和《炉中煤》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是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精神,在表现手法上,都是借助某一形象(或天狗,或凤凰,或煤)来表现主题。但是,不同的是《天狗》的感情更为激烈,更为狂暴。正是为了表现这种不可遏制的情绪,诗人没有再选择凤凰这类传说中的“吉祥鸟”,而选择了传说中的“凶神”。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天狗是天上的“破坏者”,天上出现日蚀或者月蚀,便是天狗吞啮了太阳和月亮的结果。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其用意就是要把自己比作天狗,把天狗当作是一切旧事物、旧制度的破坏者来赞美和歌颂。《女神》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而且还在于它以形式上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真正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让人们关于“白话能否入诗”的担心成为了多余,使白话新诗真正取代了传统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自我表现,强调个性解放,强调理想追求。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情感时,常常是直接倾诉,既不着意客观描写,也不顾及读者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一任感情的发泄,完全靠感情去撞击、震撼和感染读者的心灵,以引起共鸣。二是在抒发情感时,常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主要借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然而,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虚幻形象,还是历史故事中的真实人物,都只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他们所唱出的反抗之歌,都是诗人自己的心声。

7.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 篇七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理念, 关于教学的信念, 关于学科的信念, 关于学会学习的信念, 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行为, 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1]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师资, 因此, 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型,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 高师的教学也一定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 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以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教师, 应充分明确“师范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意义, 对师范学生未来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性”。[2]师范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授课, 耳濡目染, 直接地受到教师教育艺术的熏染, 能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据此, 有人认为, 师范教师是一本“活”的“教育学”, 对师范生的职业准备和教育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师范教师有必要持续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教育艺术的研究, 并且把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与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完美地加以融合, “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能力, 以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完美统一,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当前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并且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语文素养的基础层面包括“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水平、文化品位、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研究者”, 引导并组织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与建构知识。如此, 以往的过于单一、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将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应当是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也就是教材的改革。从建国初期至今, 至少有两代专家学者在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方面付出了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辛勤劳动。他们写出了一部部文学史, 编出了一套套作家作品选读本, 凝聚了他们个人和集体的智慧,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这些教材无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的烙印, 所产生的局限也是相当明显的。诚如《文艺报》 (1999年1月7日) 载《开放兼容多元并存》中所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中国高校的文学教材先入为主的东西太多, 政治上的干预也很大, 许多观念是僵化的, 一些基本立论和观点的展开比较单一, 对一些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的评价是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由此可见, 教材的更新是该课程教学改革首要的一项内容。北京大学中文系近年来就采用了一套全新的文学教材。教材的更新, 意味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只有更新教材, 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谈得上有实质性的进展, 否则, 教学改革就只是一句空话。但遗憾的是, 目前高校使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程度不同地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即使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 也依然存在许多陈旧的观点。

当然, 在借鉴综合性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 高师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应改变长期以来高师专业课教学与中学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努力建构本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 使之能胜任未来的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要对目前存在的多种版本的教材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加以选择整合, 以适应高师专业课程的需要。为增强教学的师范特色, 可将中学语文教材作为师范生的课外辅助读物, 了解大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使师范生既能达到该课程的高等学校学习要求, 又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知道将来教什么和怎么教, 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角色意识。

(二)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学, 应消除过去教学的弊端, 努力建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的改革

(1) 讨论交流模式

此模式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 让课堂上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 从时间上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中国现当代文学讨论交流模式, 内容上要立足于教材, 形式上在于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采用讨论交流的模式, 其终极目的是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这是文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回归。

(2) 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一般是在课外时间进行。这种模式很适合涉及面广、背景复杂、知识面宽、篇幅较长的小说、戏剧等作品的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从内容上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 学习重点又是代表作家作品。而这部分的内容在教材中多是以节选或书目的形式出现, 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 学生必须先阅读原著, 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查找相关资料, 而这些都需要充分的时间作保障, 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采用课外课题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式,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又有利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题研究模式中, 学生一般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自由组合、共同设计研究方案—方案设计评审—小组按方案合作探究、撰写研究小论文—论文答辩、总结评价。课题研究的范围原则上限定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具体研究的子课题一般采用教师撰写和学生自由提出相结合、师生讨论整合确定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和可行性。

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 原著导读法

教师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导读及古今中外作品的比较,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题材、风格相同或相异的作品, 扩大阅读视野,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 专题报告教学法

教师可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通过师生双方协商,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申报发言主题。学生在课余进行广泛阅读, 并写出发言报告, 届时在课堂作专题发言。教师针对学生发言, 适时地进行指导、点评。

(3) 多媒体教学法

制作系统、形象、适用的多媒体课件, 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4) 课外实践教学法

结合学生的中学实习见习活动, 加强对课程的理解, 另外, 还可以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三笔字 (钢笔、毛笔、粉笔) 比赛等课外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当然, 以上这些教学改革必须与学科课程的考试改革配套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37, 18.

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 篇八

关键词:《圣经》  文学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  宗教精神  题材  艺术手法

《圣经》作为基督教圣典,其主要内容包括《旧约》和《新约》。《旧约》主要记载耶稣降生前的故事,《新约》记载的是耶稣降生后的事迹。《圣经》在宣扬基督教教义之外,主要以文本记事的形式讲述故事,它在体裁创新、人物塑造、叙述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显示出鲜明的文学性。弗莱曾经说过:“倘若《圣经》本身不具备文学品格,任何书籍都不可能对文学发生那样的影响。”《圣经》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圣经》的文学价值

众所周知,对西方文学艺术、文化和民风民俗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两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希伯来文化主要源于《圣经》,《圣经》文化、文学在欧洲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从宗教信仰角度看,《圣经》所体现出的博爱精神,已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成为基督教神学、教义、教规、礼仪、节庆等的根本依据。从历史及现实看,《圣经》精神已经完全融入到西方人的生活之中,成为西方人的精神归宿;同时其博爱、牺牲、和平、宽容、公平、正义、忍耐、谦卑的普世的价值观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圣经》文学”(the Bible as literature)一词由19世纪中期的英国著名诗人马修·阿诺德最早提出。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埃里希·奥尔巴赫首次将《圣经》与《荷马史诗》提到同等的高度来分析,并且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同时,他也认为“荷马风格”与“圣经风格”是西方文学史上摹仿、表现现实的两种相互对立的艺术方式或传统。自奥尔巴赫后,西方把《圣经》文本明确地作为一部文学名著的研究便逐渐兴起,吸引了无数对西方历史、文化、文学和政治思想理论有兴趣的学者。

我国著名学者朱维之说:《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泉或传统之一,不读《圣经》便难以系统地理解西方文学。[1]作为古代文化典籍的《圣经》,是古代希伯来人和其他民族多种文化共同创作活动的结晶,因而其内容体现了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所以,像《圣经》这样的文化巨著,很自然地包含着欧洲文学艺术的创造成果。因此,《圣经》的精神文化逐渐成为了欧美人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所以,在欧洲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圣经》强有力地约束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各种形式的精神活动,从而使《圣经》与《荷马史诗》一道并肩伫立在西方文学的发轫之地,形成了以“圣经风格”与“荷马风格”为基础的西方文学发展及演变的基本框架。因此,后世作家、艺术家都受到了《圣经》“内容”方面的道德教诲和信仰熏陶;尤其重要的是,这些作家不仅借鉴了《圣经》内容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而且还在其写作技巧及作品的“形式”表达方面寻求灵感。这正如弗莱认为的一样:圣经“既是文学性的,又能使自己完全不成为文学作品”[2]。

二、《圣经》精神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五四”之后,我国民众对《圣经》的阅读开始普遍化,一些现代作家则视之为文学作品,逐渐使《圣经》也成为一些作家精神上的寄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曾经说:“我们不用请教什么神学,也不用依赖什么教仪,也不用藉重什么宗派,我们直接去敲耶稣自己的门,要求他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与我合而为一。”[3]《圣经》作为基督教原始教义,其所体现出的耶稣的博爱、牺牲的精神内涵,影响了许多作家,从而使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显明的基督教内涵。在我国现代早期受《圣经》影响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带有基督英雄的意味,后来,在平凡人身上也显示出基督精神的影子。可见,中国现当代文学逐步受到基督精神的浸润滋养。现代作家在基督人格中吸取可利用的精神资源,历经了曲折、反复的过程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内容,并逐渐融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当中,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许多现当代作家中,很多作品直接受到《圣经》思想影响。以鲁迅为例,他一生坚持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但却将了解宗教文化视为必要的修养,并汲取合理的宗教内涵为创作服务。《野草》在写作风格、文体、语言和精神内涵上就受到《福音书》的影响。《野草·复仇(二)》就是依据《福音书》中耶稣受难的故事改写而成。在这篇作品中,鲁迅高度赞赏了勇于受难、绝不媚俗的基督精神。这也明显体现了鲁迅受到了基督教博爱、牺牲的精神的影响。[4]另外,受《圣经》影响,鲁迅塑造了耶稣这一蒙受苦难的形象,但是又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造,将《圣经》中耶稣牺牲以达到救赎的神圣故事变成了圣人被庸俗的大众虐杀的悲惨情景,这正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同时也体现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和中国实用主义理性对鲁迅的双重影响。

同样,基督文化在冰心的心灵深处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并且对她的创作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如她自己所坦言:“因着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的‘爱的哲学。”正是这种爱的哲学,构成了冰心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5]然而,冰心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审慎而冷静,对基督教思想有甄别有取舍。在冰心许多作品的思想和创作里,耶稣通常都是被当作“人”来崇拜,而不是当作“神”来膜拜。冰心早期所处的基督教文化环境和她对基督教经典《圣经》的研读,对她早期诗歌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基督教徒的许地山,作品中则表现出深厚的“博爱”“宽容”精神。

在当代作家铁凝的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深入融合,丰富着文学叙述的文化语境。她的笔下展示了一些痛苦的灵魂,他们的痛苦更多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来自他们对个人罪责的主动承担。在她的作品《午后悬崖》中,五岁的韩桂心出于对另一名男孩的嫉妒,把他从滑梯上推下来,导致他的死亡。当她意识到自己灵魂深处的恶念的时候,就希望以一种忏悔的方式将过去的罪孽公之于众。她将自己的忏悔录了音,并找到了当年死去的男孩的父亲。相对于传统儒家的“闭门思过”来说,她这种基督式的袒露内心的忏悔要更为艰难,更令人动容,也更令人敬重。小说《大浴女》讲述了一个罪孽与救赎的故事。尹小跳出于对自己内心罪恶的认识,出于赎罪的心理在内心世界中进行着严酷的精神拷问和灵魂审判,最终在对母亲的宽容和对自我的责难中显现了她忏悔的深度,从而实现了心灵的救赎。[6]著名作家巴金的《随想录》也体现了浓郁的“忏悔”意识。

“忏悔”结构也是现代文学的一种结构模式。郭沫若的小说《落叶》《圣者》和自传《漂流三部曲》,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曹禺的戏剧《雷雨》等都使用了“忏悔”的叙事结构。

总之,作家作品中体现的“博爱”“忏悔”“赎罪”等观念,都与《圣经》——基督教精神有着血缘关系。

三、《圣经》艺术对中国现当代作品的影响

《圣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文体,对此周作人曾在《圣书与中国文学》一文里指出:“《圣书》与中国文学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关系,这便因它有中国语译本的缘故。本来两国文学的接触,形式上自然地发生多少变化;其不但本国文学思想丰富起来,而且使其传统的文体也大受影响。”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和《圣经》的汉译,《圣经》中具有浓郁宗教文化的语言、故事及叙事结构逐渐融入到中国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并时常出现在现当代作家的笔下,这一点在冰心、沈从文等人的作品中都得以证实。[7]

冰心的许多作品,如《他是谁》《使者》《孩子》等,其诗题下标都明确标定取自《圣经》,同时她在这些作品中经常引用经文来表达对神的敬仰、对人类的爱等。另外,冰心的诗歌不仅模仿了《圣经》中的各种文体,还直接引用《圣经》语言。[8]如“上帝”多次出现在冰心的作品中,正如冰心所说:“感谢上帝,在我最初一灵不昧之日,已予我以心灵永久的皈依和寄托。”另外,像“十字架”“天使”等词语也经常出现在冰心的散文中,例如:《繁星·春水》《冰心散文》。再如沈从文的《月下》《西山的月》《第二个狒狒》和《神巫之爱》等作品,也直接仿效了《雅歌》的语言方式。

《圣经》所采用的写作方式也被现当代作家借鉴。在沈从文的《我喜欢你》中,作者就借鉴了《雅歌》的写作方式。在《月下》中,作者写道:“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我要在你的眼波中去洗我的手,摩到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9]。这是典型的雅歌句式,通过对白、独自和伴唱的方式表达爱情。由此可见,《圣经》尤其是《圣经·雅歌》对沈从文的影响极大,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随着作家对《圣经》中故事了解的深入,《圣经》中的文本已经成为许多作家写作的素材。现当代很多作品在题注上就引用了《圣经》的原文,用来统领全文,表达文章的主旨。曹禺在《雷雨》里直接引用了《圣经》的七段原文,显然有作“序”的涵义,当然也有象征的寓意。整个戏剧就像一篇周朴园的“忏悔”祷文,作这样的结构处理显然有着“忏悔”的寓意。在巴金的小说《火》(第三部)、张资平的小说《上帝的儿女们》、杨刚的小说《挑战》、苏雪林的小说《棘心》等作品中,也有大量直接引用《圣经》原文的现象。另外,著名作家茅盾也曾根据《圣经》内容写过《耶稣之死》和《参孙的复仇》等两部作品。王蒙在《十字架上》中告诉读者一个不同的耶稣基督的故事,是他想象和理解中的耶稣基督。[10]作者这样的改写是对耶稣形象进行了一种颠覆,虽然许多情节取材于《圣经》,但是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给予了不同的解读。

总而言之,《圣经》的宗教精神、故事内容、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思想、选材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拓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空间,深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涵,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实践。探寻《圣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对于准确把握基督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联系,全面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1]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郝振益译,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1921年,第3期。

[4]刘青汉:《有缘故的爱与无条件的爱——关于鲁迅与基督教文化资源关联的思考》,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

[5][8]韩丽丽,袁洁:《冰心作品中的<圣经>意象》,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6]陈洋:《铁凝作品叙事中的“罪与罚”——以<午后悬崖><大浴女>为中心的考察》,语文学刊,2014年,第8期。

[7]黄勇军:《沈从文早期创作与<圣经>》,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1-15页。

[9]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八),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10]王蒙:《王蒙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上一篇:保障扶贫攻坚组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