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之影视

2024-09-24

文化软实力之影视(精选8篇)

1.文化软实力之影视 篇一

浅谈校园之文化“软实力”建设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是指支撑性实力,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的普遍认同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导向力。民族的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可视为“软实力”。其实,“硬实力”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就是指蕴含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精神力量。“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传导性和穿透力,能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不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问题,一个企业,一所学校,照样存在着由“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的综合实力问题。

当我们借助“软实力”与“硬实力”之分来探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时,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学校在“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方面严重失衡,“硬实力”被高度重视,而“软实力”被严重忽略,从而陷入举步维艰的状态。进一步思考也不难发现,具体化到一所学校,“软实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学校的“文化力”!或者说,要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要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下大力气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冯骥才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江苏无锡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指出:“我们都在用心、用力地发展我们的学校,但我们尚未真正领悟‘软实力’的力量。”“软实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学校的“文化力”。当前,我们许多学校对“硬实力”高度重视,而对“软实力”则相对忽略。

学校文化是学校建筑的柱子、梁子和钢筋,领导学校发展的最大力量是文化的力量。因此,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构建先进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学校的教学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

如今,我们暂且不谈大学以及更高层次的教育机制,就拿我们一路走过来的中小学谈起,有的学校高考研究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教学改革搞得有声有色,有的学校硬件建设红红火火,有的学校一门心思赶进度、设题海……但有一个问题却让我思考了很久:重点中学如果抽掉“中考”与“高考”后还剩下什么?所剩无几!

当我们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学校时,我们会发现,许多学校存在“没有文化”的怀疑!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怎么会没文化呢?但千真万确,“学校没有文化”的尴尬早就出现!当

然,“没有文化”是通俗的说法,其真实的含义是:缺乏高品质的文化,或是缺乏超越世俗功利的文化追求!

企业界早就广泛、深入地探讨企业文化,并达成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要是你家的海尔空调坏了,挂个电话到海尔公司去,公司小姐的回答首先使你有春风拂面的感觉;接着很快就来了维修人员;接着公司又会来电话询问:维修人员到位了吗?他进门脱鞋了吗?他接受你的礼物了吗?……过几天,公司又会来电话询问:您家修过的空调运转正常吗?还需要我们提供哪些服务?海尔公司的员工们胸牌上都写意地画着一张微笑的脸。在海尔园区内,“我是海尔,我微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人们在海尔人的亲切、友善、温暖、自豪的表情上,清晰地读到了“真诚到永远”这五个大字!这一切都渗透着海尔人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品牌意识,体现着“追求卓越”,“真诚到永远”的海尔文化。可是,我们的学校呢,真有如此强烈的文化意识吗?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之外,我们的学校还有多少超越了世俗功利,脱离了低级趣味?对于生命的智慧、人文的关怀、艺术的品位、审美的感动、创新的激情、儒雅的风范、诗性的世界、责任的担当、庄严的承诺、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还有多少的关注?作为学校灵魂的学校文化,是否已经在有意无意中被丢弃了?

再从管理层面来考察文化。企业管理正悄悄地从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并过渡到文化管理。确实,最高层次的管理不是制度的管理、不是行为的管理,而是心理的管理、思想的管理、精神的管理、价值观的管理,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管理。面对着忽视文化的刚性管理所带来的人性的压抑与异化,人们开始关注文化管理。我们现在搞课程改革,就是旨在彰显人的主体性,使被压抑和异化的人性得以恢复和成长,其本质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学校一旦确立起了纯正的、超凡脱俗的高品质文化,必定给学校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管理制度就将不再成为师生的精神束缚而变成激励的力量。现在,办学水平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成绩的竞争、规模的竞争、设施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有了好的学校文化,没有人才也会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进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失去了文化支撑,师生的精神家园将逐渐荒芜,学校的办学层次将流于平庸,学校将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任何建构精巧的课程改革方案都将在学校层次上变味甚至流产!

中国的学校并不缺少先进的理念,缺少的是持之以恒的信仰、承诺、追求和实践。为何执行?执行什么?谁来执行?如何执行?如何保证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执行文化要回答的。而在执行文化层面,又会引发出一对新的文化概念,这就是传承文化(或常规文化)与创新文化。多数学校是常规文化强,创新文化弱。可是如果被执行的只是常规文化,一所学校过三五年都还是老样子;如果能把创新文化融入到常规文化中加以执行,那么,三五年后这所学校从硬件到软件都必定会有显著变化。

学校文化从横向可分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和行政文化。由于这四种文化都对应着特定的组织,必定会形成相应的组织文

化。那么,我们需要有怎样品质的组织文化才能保证组织的健康呢?我认为,至少要有以下五条:

一、干部表率。

二、团队精神。团队要有“三个信”:信念、信心、信任,“三要素”:目标、纪律、协作。

三、追求卓越。力争一流,不甘平庸。

四、积极思维。积极思维就是倡导即使面临挫折打击,也要努力挖掘其背后潜藏的积极因素,着眼于问题的解决。

五、建设性沟通。也就是出于良好愿望进行的善意沟通。在组织内必定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建设性沟通是化解矛盾、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协调人际关系的最有效方法。

学校文化建设,必定要涉及到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也就是上述的精神文化与表征文化的问题,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要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责,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工作中要有竞争意识、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质量意识。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服务,为其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形象是校园中一种流动的精神文化,塑造教师形象就成为校园文化中提升人品位的关键。奉献成就师德。只有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恪尽职守、敬业

奉献、爱生如子就成为教师的人格背景和职业文化景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要让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反思自身行为,不断修正自己。

最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理念贯穿教育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根植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中“人”的塑造,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是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最基本依据,创设一个能够让师生有所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努力探究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升华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目标,就是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全体师生建立起积极的思维模式、健康的行为模式、高效的工作方式、友善的交往模式,也就是期待着学校文化本身成为一种改造人的精神、性格、气质、习惯的强大教育力量。先进文化一旦形成,则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和感召力量。这巨大力量具体体现为: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爱国敬业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勇往直前的竞争意识;诚实守信的合作精神。

学校文化建设,将有效地提升学校“软实力”,进而反作用于“硬实力”,最终达到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2.文化软实力之影视 篇二

文化软实力与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互动关系的主体,虽有着各自的发展路线,但两者间又存在必然的联系。首先,两者都属于文化领域,均作用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其次,两者作用于不同层面,文化软实力创设文化背景,是所有当前文化发展的目标,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文化的具体载体,是实际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手段。本文立足于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因此,分析文化软实力之于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之裨益,可视为首要问题。

1文化软实力将奠定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1 . 1文化软实力将转变民族传统体育落后论

在历经西方文化的数次洗礼之后,我国很多人对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已经产生了“嫌弃”的观念。20世纪初轰轰烈烈的“土洋之争”便可见倪端,当时有的人认为“现在火器昌明,怕你练成铜筋铁骨飞天本领,有了小小手枪,即可致你死命”;还有人认为“国术没有科学化,用以锻炼身体,不及西洋各种体操和运动”;更有人谈到“国术在我国,已成了江湖卖技者流,为高尚人所不齿”。[1]直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土的掉渣的运动”,不足以操练。

文化软实力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恩格斯曾谈到:“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收集,而人则从事生产……生产很快就造成这样的局面: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传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2],这一观念直指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刻下了深刻的文化创造力痕迹,它是民族内在素质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文化软实力的相对于外的内在价值,这也就解释了何为“土”、何为“洋”。“土”并非为世人所庸俗的认为“低贱”,而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与“土”不可分割的历史情缘。就如“国学”与“汉学”两个概念的区别,西方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局外人,称中华民族文化为“汉学”,而“国学”是国人的自称。“汉学”与“国学”是不同文化符号,表达的同样内容,由此何来的文化自卑。“顾今人或自谓火器盛行,懦夫执靶,其效如壮士惟均,此真无所识知之论也。不知古今器用虽异,而有待于骁猛刚毅之气同也。”[3]正是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使得人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有关“土、洋”却无关“贵、贱”。

1 . 2文化软实力将引导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多元化发展”又“取精用宏”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会引导我们在文化继承中做到去除掉糟粕部分,保留民族精华内容,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放在发展的首位。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风俗习惯, 逐步净化和规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库,使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与发展中“取精用宏”。

2文化软实力将保障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基础

2 . 1文化软实力将重塑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既不是简单的体质教育,也不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所传达的公民道德,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民族项目如若离开了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如“自信、自强、厚德”等文化思想价值,便是海市蜃楼。文化软实力背景下,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回归,成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思想价值溯源的灯塔。

2 . 2文化软实力将保证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预示着文化的创新,只有不断求新的文化才有发展的可能,才有文化力量,政策作为行为的指挥棒是创新的根本。有一定的政策才使得文化行为,不至于散漫、无为,使文化变成“语言狂欢”。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在此背景下,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文化地位。

2 . 3文化软实力将促进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阵地,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和继承。例如,成都市回民小学本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理念,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会包含了不少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如哈尼族的抵肩、塔塔尔族的赛跑跳、苗族的竹竿舞、蒙古族的摔跤等。[4]

3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文化软实力发展内涵

3 . 1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搭建平台

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文化之间存在竞争,同时更存在交流。“多元化”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大特点,学校作为文化汇集的场所, 给各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首先,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不同民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其他民族的项目,进而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其次,当前我国学校采用开放办学,各族学生能聚于一堂,这也给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基础推动作用。而文化的相互了解,正是文化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学校给予多元化文化发展的空间,也是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 2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丰富文化软实力形式

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2004年至今,全球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和535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08个国家(地区)。[5]这些孔子学院在不仅进行常规的汉语教学,也常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讲座和课程。

3 . 3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能够落实文化软实力精神内涵

当代学校是文化交流的重地,随着交换生、留学生等交流方式的增加,更多国家的学生到我国学校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承载的民族传统习俗随之也被其广泛传播。这些学生将中华民族民俗习惯带回国家的同时,也将民族传统体育一起传播到各地。对一个国家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既是尊重自身文化的主体性,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举措,切实的落实了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内涵。

4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增强文化竞争力

4 . 1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为文化软实力竞争提供平台

多项目比赛规则过于灵活,这对于文化发展既是发展优势,又是发展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就需要做到既具有民俗风味又不失科学规范。学校这一教育场所,既能接收民族化的文化,又能将其提炼,使其更为规范,进而得到更加科学的发展,为文化软实力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与竞争提供平台。

4 . 2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成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载体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教授学生们基本的技能,还要给他们传达技术背后深刻的思想价值。以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宣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进而充分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内与外相结合,对内加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外提高孔子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内涵的引导和宣传,树立“和谐”中国的文化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任。

5结语

3.文化软实力之影视 篇三

关键词:美丽矿区;文化繁荣;软实力

美丽矿区建设,作为创建和谐社区、创新矿区社会管理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既涉及矿区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又涉及矿区服务、人力资源配置和环境建设的各个领域。同时,美丽矿区建设,作为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不断满足驻矿单位及职工群众热切期盼的民生工程,也必然涉及思想引领、精神塑形、文化支撑等软实力建设的方方面面。

长庆油田矿区立足高远、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美丽矿区建设系统工程。该工程涵盖“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平安稳定、社区和谐、运行高效”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层次深、时间跨度大的系统工程。美丽矿区各个子系统既相互关联,又互为前提,而“文化繁荣”则是其精神内核和动力源泉,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引领、支撑、保障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把握矿区文化建设方向

明确定位:矿区文化是中国石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石油特色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风尚、行为规范、民俗习惯等要素的有机组合。矿区文化有油味有企情、有民意有亲情,是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创新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及长庆文化的重要平台。

体现内涵:矿区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及重要作用在于培育油田人文理念、塑造企业共同愿景,促进矿区成员互通、融洽社区邻里关系,调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矿区和谐的良好氛围。准确把握矿区文化导向性、服务性、普及性、公益性、实效性原则,自觉承担起弘扬和谐主旋律,传播文化正能量的责任。

二、提升矿区文化服务能力

构建体系:以长庆核心文化为基石,融汇石油传统文化、矿区特色文化、陕甘宁地域文化,进一步构建完善以服务文化、安全文化、绿色文化、健康文化、载体文化为主要内容,导向先进、覆盖全面、形式多样,能够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矿区“和谐文化”体系,努力营造社区风尚良好、成员和睦友爱、团队凝心聚力的“软环境”,着力提升矿区发展软实力。

打造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矿区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一方面要善于“请进来”,积极引进社会优质文化资源,打造与社会艺术团体、民间文艺组织长期合作的平台,更好更有效地为职工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努力“走出去”,组织反映矿区工作和生活的文艺精品、优秀团队参加国家、地方或石油系统演展赛评活动,力争每年推出几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强化文化资源建设管理

建好阵地:坚持文化场点“建在社区、小型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实用高效”原则,有序推进“矿区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持续改造完善社区文体活动场所。盘活矿区文化硬件资源,形成矿区内文化阵地互联、文化设施共用、文化活动联办、文化人才共享的格局,使矿区内的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进一步提高矿区文化的整体效应。

培育人才:以离退休人员及社区居民为主体,规范有序地组建群众性文体协会、社团组织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老年大学和社区党校,开设文化娱乐等特色培训班,培养文化艺术创作骨干,培育矿区文化带头人,发挥他们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的优势。完善文化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分类管理指导,表彰激励矿区文化领军人才,宣传展示优秀文化成果。

四、凸显长庆矿区文化品质

总结锤炼:通过再总结、再提炼、再提升,进一步梳理矿区特色服务模式、先进操作法,经验工作法,以及服务规范、工作标准和文明礼仪,形成系统的矿区服务理念体系。规范矿区视觉识别系统,健全完善标识设计、制作方案的审核审批制度。因地制宜,实施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广场、文化景观小品等建设,进一步展示和宣传长庆矿区形象。

提质增彩:以突出价值引导、体现“油味”企情、凸显社情民意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巩固发展近年来的建设成果,不断吸收、借鉴新做法、新经验,创新长庆矿区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和方式方法,积极创建有文化内涵、有品位特色的文化型社区,努力使矿区文化人格化、有形化、故事化,切实发挥文化激励、文化凝聚、文化支撑作用。

五、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拓展内涵:针对矿区职工和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统筹做好传统文化、公益文化、专业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协调,将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科技普及、艺术培训及遵纪守法、孝道感恩、扶弱济困、美化环境、和谐创建等充实到矿区文化活动当中,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切实体现文化活动融洽感情、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本源属性,努力打造一批建筑文化、安全文化、生态文化、科普文化等特色鲜明的示范社区。

丰富载体:发挥文化协会、团队的组织作用,创造条件并鼓励引导职工及社区居民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导自演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普及性高、参与性强的广场文化、出征文化、节庆文化、庭院文化、民俗文化、楼宇文化、标识文化等演展赛评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职工及社区居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构建完善社区文化活动长效机制。

六、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工程

文化铸魂:积极传承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长庆“磨刀石”精神,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和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思想理念,引导职工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进一步培育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典型塑形:持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先进典型挖掘选树和宣传推广工作机制,坚持评选命名矿区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道德模范,坚持开展感动矿区人物、好儿媳、文明楼宇、文明家庭等文明典型评选活动,培育一批叫得响、树得牢,能够代表长庆矿区形象风采的服务窗口、服务明星、道德楷模和先进集体。

4.文化软实力之影视 篇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在他看来,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构成软实力的有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软实力体现为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外交策略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体现。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由“软实力”概念衍生而来。在现实中,人们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方式。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意思是“文化这种软实力”,或者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作为这种观点的体现,人们会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见2006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也便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或者说是“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种理解方式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载体的界定有关。奈认为,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载体或者说资源基础: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和国内政策(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

5.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五

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

我国可谓深谙此道,因而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国际影响力。我国的传统文化 “仁义”等理念在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充分体现。

6.打造文化软实力 篇六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结硕果

...集团是一家具有60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建设、宣传企业文化,使集团的愿景、使命、规划和各种管理理念成为职工的积极追求和自觉行动,成为集团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核心,促进集团实现了规模式扩张和跨越式发展。集团被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企业家协会、省企业文化研究会选树为“省企业文化示范单位”,集团公司及两家子公司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一、深入谋划,战略引领,吹响集团文化建设的“集结号”

集团党委、董事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纳入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部署。一是坚持以战略引领文化,形成凝聚职工的奋斗目标。自2003年以来,先后提出了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海外业务和项目投资“四轮驱动”战略,做实做强、做强做大、做大做优“三步走”战略,打造百亿集团、提前实现集团“十一五”规划的跨越发展战略,母公司经营多元化、子公司管理扁平化、分公司体制法人化、项目部机制股份化,母公司转变为投资决策和战略管控中心的“四化一转”战略,做强两大主业、打造五大板块等战略,1均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全集团万名职工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二是把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与集团发展规划统一计划、同时落实、同步检查,使集团文化建设与集团愿景规划、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精品战略、创新战略等相匹配、相融合、相支撑。三是党委制定集团文化具体实施方案,实施软实力工程,把任务和职责分配到有关部门和人员,明确时限和质量要求,确保集团文化及时提升、各种宣传活动不断创新,建设成效持续改进。近年来,集团文化建设系统成绩突出,为集团获得“省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工会”、“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称号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理念武装,愿景激励,树立集团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集团万名职工发扬“优质、高效、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一丝不苟打造精品,实现了企业兴、职工富,打造了领军河北、多元发展的建工集团新形象。集团先后荣获国家、部、省级优质工程奖...余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项,彰显了集团的综合实力。集团继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位次提升了76位;连续第8次入选中国承包商企业60强,位次提升了9位;市场覆盖面已经扩大到30个省、市、自治区,美誉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强化。

回顾集团做大做强的历程,每当在集团爬坡进位的关键阶段,集团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宣传和树立的先进理念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全员入市的大讨论,催生了全员入市经营开发机制。2002年,党委大力宣传全员闯市场、人人扛指标的理念,重点强调思想入市、行动入市,奖励入市中标承揽工程的部门和主要贡献者。这场讨论促成了集团职工的思想和角色由行政管理主体向市场竞争主体的重大转变,开辟了集团新的发展道路。集团母公司产值规模连年跨越增长,从2002年到2012年扩大了50余倍。二是国有企业体制、民营企业机制观念的大讨论,加快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三项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形成了上岗靠竞争、晋升靠业绩、收入靠贡献的改革成果,成为集团向百亿集团迈进的强大动力,全集团职工年均工资每年增长,住房和办公条件迅速改善;三是产值规模的大讨论,激发了母子公司职工“快鱼吃慢鱼”的危机感和做大做强、争当排头兵的紧迫感,实现了产值连续翻番,8年增长了10倍。四是产品、市场、经营、产业结构单一的大讨论,孕育了“四化一转”战略的实施,当前,集团正在形成以建筑施工、房地产为两大主业,建材物流、设计咨询、科技引领、海外业务、项目投资五大板块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集团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加速器”。

三、海纳百川,鼓励特色,培育集团文化建设的“百花

园”

集团不断整合企业文化,提出了集团经营理念、管理方针、市场理念、人才理念和集团职工行为准则,制订了集团VI系统使用范围和标准,颁行了《集团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范了工地各部位宣传内容和样式,对集团标志、名称等做出了统一规定。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各部室文化,由集团党委统一设计制作并公开张贴。

对于具有五、六十年光荣传统的子公司文化建设,集团尊重历史,鼓励各子公司在集团文化的大原则下进行探索完善,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集团文化、子公司文化、部门文化构成集团文化的立体结构,主次分明、相互映衬,极具企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四、强化阵地,丰富载体,铸就集团文化建设的“桥头堡”

集团母子公司不但建立了报纸、板报、条幅、标语、橱窗、学习园地、图书室、娱乐室等传统阵地,而且利用电子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内外网站、电子屏幕等快捷阵地。利用这些阵地,集团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和发展成果,高扬主旋律,使这些阵地成为职工培养情操、钻研业务、丰富生活、健康休闲的重要去处,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快餐。

集团母子公司党委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领导党群组织创设了书画摄影展、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卡

拉OK比赛及健步走、游泳等文化体育活动载体,定期开展活动。集团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正在组织第6届,成为集团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受到企业内外的广泛赞誉。每年暑期集团分批分期组织职工及其亲属休闲旅游,增进了职工之间、职工家属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企业报均多次被评为省会优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集团一个职工书屋被评为全国优秀职工书屋,多个工地图书室被评为省直建设职工“十佳书屋”。

五、多出人才,多创精品,扮靓集团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人才培养和使用等理念是集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员工,集团确立了“三年独当一面、五年撑起一摊”的理念,完善了青年培养、使用、考核、认定、奖励、淘汰的配套做法。对全体员工,集团形成了赛马场上选骏马、不拘一格聘中层的理念,和三年一竞聘、一年一考核的成熟做法。为加速职工成才,集团坚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逐年提高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学习专业知识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每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各种专业的培训千余人次,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壹级建造师考前辅导,奖励考取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并向其发放津贴。集团与高校联办的硕士班成为青年才俊知识更新的好平台。目前集团共有中级以上技术人员近两千人,其中教授级高工近百人,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人,国家认定的壹级项目经理和壹级建造师近四百人。集团拥有。。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各种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撰写的。。部专著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十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拥有省级以上工法近百项,取得国家专利数十项。广大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这些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既解决了诸多施工难题,也提升了工程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筑造的精品工程既是职工实践集团文化的成果,更成为深化文化创建、扮靓集团名片的新动力。

7.谈档案文化软实力 篇七

一、档案文化是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他认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因为档案的记忆传承,而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我国档案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世界上唯一仅见、经久不衰的档案文化景观。档案文化的传世和传承,使中华民族有了鲜明的个性。档案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就是一种贡献力。这种贡献力就我们今天所说的软实力。档案文化是软实力,是实实在在的一种表现。

二、档案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传承性。

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属性。是档案文化的基本特性。它不是无源之水。历朝历代虽在不断更替,但档案文化的记忆传承却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二)凝聚归属性。

档案文化的凝聚归属性是档案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属性。主要表现为大致国家、民族,小至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存在档案文化的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认同。我们常说,族谱档案也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中国民族档案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家庭档案正是弘扬档案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归属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支撑创造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明确的论述。总的主张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习近平同志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因此,档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有责任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重任,成为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者和传播者。在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发出档案的声音。

三、档案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

(一)是解决国际事务的法宝。

最近,南海岛屿问题、“钓鱼岛”等问题剑指中国,档案的原始凭证功能在为国家有效处理国际事务,化解国际矛盾和纷争,在国际对话中赢得主动和更多的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日本“购岛事件”。面对日本无耻行径,我国政府就是用档案向世界说明事实真相。档案证明中国在15世纪初就已发现钓鱼岛,并将其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进行管辖。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是中国领土。就连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国家级档案馆)存放的多份日本政府的历史文件,也证明日本政府早在1885年已认识到钓鱼岛属中国。

(二)是捍卫文化安全的卫士。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许多文化通过档案演绎流传至今,并有档案记载。如,“四大发明”,《史记》、《孙子兵法》等历史作品都是以档案为基础产生的,是最早的档案文化。但是,就是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现在也受到安全问题的威胁,上演掠夺篡改文化历史的闹剧。韩国学者以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1966年10月)为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铁)活字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实际上,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由毕发明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述了毕发明泥活字印刷及具体工艺过程,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单页雕版印刷品《梵文陀罗尼咒》(公元650~670年)已经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卷子本雕版印刷品《妙法莲花经》,同样可以证明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我们必须高调警惕掠夺和篡改文化倾向。

(三)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的利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纠纷也日益增长。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应诉国外反倾销需要完整齐全的原始档案资料,档案是应对反倾销的利器。如,入世后我国第一场反倾销案———“挡风玻璃案”中国大获全胜。2001年12月,加拿大对来自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产品进行反倾销,初步裁定中国汽车挡风玻璃产品对加拿大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对中国产品征收36%~194%的反倾销税。如果败诉,至少会丧失加拿大市场2O年。最后是完备的财务档案为打赢这场“洋官司”的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百姓利益的守护神。

8.软实力的文化分析 篇八

工业化时代的认同,主要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层面的认同,重心日益转向文化层面。我个人认为,文化是一种“准意识”形态,它包括意识形态未及的“细节”的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生产方式之外的生活方式、正式制度和固化成果之外的行为和过程。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有点象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认同之争,开始从意识形态层,转向潜意识形态层。民族文化与文化帝国主义,开始争夺人们潜意识中的价值认同。

在这一背景之下,文化力,或文化国力,日益成为软实力的主要表现舞台之一。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化国力论》,文化力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和蕴涵的、推动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与物质力的综合结合力。

用什么来衡量文化力的高低呢?文化产品出口,可能是衡量一国文化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直观的指标。因为文化具有国际竞争力,与文化、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产品中,也体现在技术、经济之中。例如,游戏、动漫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争夺的不是技术,而是其中的文化力,或者叫软技术。又比如,体验经济、娱乐经济、休闲经济,所有这些以人为本、突出人性的经济形态,都与其中的文化力息息相关。

按这个标准观察和衡量,形势不容乐观。

一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渐趋明显。第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国内出版社输出和引进版权的比例约为1∶8。第54届书展上,20余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中,国内图书只占786平方米,不足0.4%;参展的34万种图书中,我国图书只有4610种,仅占1.37%。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上签订的82项意向书中,大部分也是“引进”项目。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当我国硬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时,以文化产品出口为标志的软实力,却远远不能与之相称。随着数字电视、游戏产业等文化信息产业日益发展为信息产业的上游,软技术、文化力逐渐取代硬技术,成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软实力上的落后,会直接导致产业的落后。例如,网络游戏市场基本被外国公司开发的软件所占领,DVD的市场节目源也基本依赖海外。

因此从软实力的角度提升高技术产业,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就成为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其中我认为一个重要而被普遍忽视的线索,就是对于信息时代认同的研究。卡斯特把认同视为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曾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认同的力量》中专门讨论。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把认同当作边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多多少少影响了我们软实力的提高。

认同的力量

认同,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问“我是谁”。这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不同时代有不同回答。所有的软实力,都与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有关。作为文化的基本问题,人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准确定位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才谈得上其它。

文化产品要做到喜闻乐见,看似是形式问题、技巧问题,实质则涉及认同问题。接受一种文化,或不接受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麦当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美国文化,迪斯尼文化体现的是美国精神,在形式的接受背后,是价值认同上的接受。软实力就表现在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异国文化的价值观。

准确地适应与把握不同时代的价值认同取向,是文化国力形式的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现代认同的形成: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工业化时代的认同主要围绕“意识形态级”的形而上价值展开。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考察了整个西方思想史后认为,现代人继承的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当然,泰勒也不可避免地看到了这种形而上价值面临着被解构的危险。

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价值认同,要完成非社会化的个人价值向普遍社会价值的归属,使人们的价值观在社会性主旋律上取得一致。但人们也会发现,随着工业化渐进完成,说教式的、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文化产品,越来越不易取得人们的认同。发现认同渐变的新方向,就成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信息时代的认同开始转向,到了吉登斯的“晚期现代性”时期,认同的重心已经从形而上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转向了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吉登斯指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活方式的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传统的控制愈丧失,依据于地方性与全球性的交互辩证影响的日常生活愈被重构,个体也就愈会被迫在多样性的选择中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进行讨价还价。”当人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充满风险的个性化社会中时,他可能会象萨特那样,把他人视为自己的地狱,或如他自己强调的那样体验“个人的无意义感”。这是对工业化矫枉过正的结果,是一种不成熟的状态。

批判和解构的后现代主义,早期对消费文化持一种批判态度,认为广告文化使个人失去主体性,被动认同于生产者提供的价值参照系;晚期则对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本身不再认同,而倾向于碎片化的自我意识。

认同的力量:网络社会的崛起,使现代性和晚期现代性的认同,无论是建构还是解构都遇到问题。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提出了不同于现代性和晚期现代性的路径。卡斯特把认同区分为三种形式,即合法性的认同、拒斥性的认同以及计划性的认同。合法性的认同产生公民社会,拒斥性的认同产生公社与社区,而计划性的认同产生主体。卡斯特倾向于计划性的认同。他说:“主体并非个性,即使它们是由个体所产生。”用杜罕的话来说就是:“从个体转化成主体有赖于两种主张的必然性结合:一个是相对于社区的个人,一个是相对于市场的个人。”卡斯特强调,计划性的认同,“精确地源于网络社会新的特征”。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更强调生活方式和商品消费的积极意义,强调在互联的整体中发挥个体的主体意识,强调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价值认同的新方向。

认同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体在价值认同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的麦克卢汉曾认为,媒体就是人本身。人把自身不同于工业化的有机本质,对象化到媒体之中,并在这个中介之中,找回自己真正的存在。莫利与罗宾斯在《认同的空间》中,从认同的角度,讨论传播媒介在文化认同的重组中的作用。在实践中,人们看到,媒体话语权与文化霸权实际上走到了一起。

媒体至上的看法,很容易助长把话语权的掌握看得比话语更重要的倾向。从长远观点看,它并不构成文化本身的竞争力,也不构成一种真正的软实力。真正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有赖于主体自身的判断。

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就认为,媒介并不是现代文化的中心,它只是中性地、平等地扩散。真正对人们的价值认同产生影响的,是全球化,以及不同国家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发达国家借助硬实力的强大,利用全球化,将消费主义文化推广成一种普世价值,消解着穷国的民族文化。

但事情显然还有另一面,在信息化的氛围中,越是本地的,就越是全球的。本地知识,可能成为一般知识的“此在”,因此更有生命活力。不仅如此,东方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在物质资源和能源越来越稀缺的大背景下,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方面,可能取得不亚于西方话语权的价值认同。而这些都是汤林森的盲点。

中国提高软实力,需要改进认同方式

中国处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历史交汇地带,处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转变时期,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显然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合理选择。从提高软实力来说,这种特点对认同会产生什么样的要求呢?

首先,现代性认同仍然是软实力的主体。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和地区,还处在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变的过程中,通过主旋律使他们认同工业化的普遍价值,仍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对广大农村人口、城市中受教育程度有限的人群以及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尚未经受现代文明洗礼的国人来说,越过工业化阶段,直接向他们灌输后现代文化,结果很可能是画猫不成反类犬。通过现代性教育,克服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仍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我认为出现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本身,已说明我们的软实力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症结在于保守于工业化的传统认同方式,而忽视了信息化的新兴认同方式。对经济和文化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人们输出大道理,效果可想而知。而这一部分经济体、文化体,占了整个社会最重的比重。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是,尽快完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热文化向冷文化的转变(可参考我另文论述),以提高文化竞争力,争取新一代更多的价值认同。在这里,我想强调,引导与不引导,效果将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若不引导的话,新一代自然而然从市场上接受的将是极端利己的解构的后现代文化,即与工业化完全对立的信息化;引导的话,新一代接受的,将是建设性的后现代,即与工业化不矛盾的信息化,是把个人放在互联网整体中的后现代文化。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下一篇:单位纳税人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