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2024-11-01

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共8篇)

1.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篇一

古诗词三首

一、设计意图: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这三首古诗词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渎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2.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对于王安石,你了解多少呢?

1.简介诗人

指名介绍王安石,教师适当补充,特别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析题意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本诗中作何解释?(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

请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1.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3)说说古诗大致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几个字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诗中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师解释: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读什么音呢?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6)谁能把整首诗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 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设计

1.推敲文字(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2.默写古诗

3.作者把思乡情藏在哪些文字里了?

(六)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题

1.板书“秋”,一个“秋”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是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秋天也是万物萧条的季节。古人在造“秋”字时,把“秋”字画成了一个小虫子。当秋风吹起,落叶纷飞,秋虫便在草丛里悲鸣,它的叫声,在遍地黄叶,百草凋零的秋色里显得格外凄凉。所以,“秋”字包含了凄凉和悲哀的情绪。正因为这样,历代的文人经常借秋天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伤感凄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秋思》(板书:思)

2.读题,该怎么读,指名读

“思”读得长一点,带点幽怨和淡淡的忧愁,思念长长,不可短。

(二)读诗,知诗

1.读通诗句,正音“重”,理解为:堆积,一层压着一层,表示很多。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3.你们知道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4.小结:是啊,一封小小的家书,承载了诗人对家乡多少的牵挂啊!

(三)品诗,悟诗

1.你们看,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字,作者把这个思字藏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把它们画下来。然后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品味诗情

(此一环节以“见秋风”开始为好。如果学生先找到“又开封”等,则可让学生将重点词语全部找出再依次品味。)

A 品读“见秋风”“意万重”。

(1)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先说“见秋风”。)

(2)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能看到吗?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啊?在洛阳吗?(4)课件:张籍简介

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人(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5)同学们,张籍的根在洛阳吗?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唤吗?„„

(6)他离家近十年,四处漂泊,就像秋风中飘落的„„(树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花朵)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吗?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写家书。)

(7)可是,离家近十年的张籍,那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同学们,你就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对谁说?

指名回答„„

(8)有这么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这就是——意万重!(板书!)(9)张籍在写下这“意万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10)就请你读一二两句,读出张籍的悲伤; 就请你读,读出张籍的忧愁;

那就请你用朗读表达出张籍的思念;

朗读指导:联系体会到的张籍的心情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注意速度、词气、表情„„)

B 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说不尽”“又开封”。)

(2)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3)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

(4)设计“行人”与张籍的对话: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5)同学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了什么?(6)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就是——

(7)同学们,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这正是——(8)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这正是—— 3.主题升华

(1)捎信人带着信走了,他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走了什么?怪不得孟郊有诗云: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出示)

(2)张籍在瑟瑟的秋风中,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不禁吟诵起:洛阳城里见秋风--------(3)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完,道不尽的思乡情,齐读(配乐)

(4)秋思,不着一个“思”字,却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的心,再读(配乐)

(四)课外拓展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

(4)家,永远的向往 刘和刚的《牵挂》

小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魂牵梦萦,家乡的亲人总让游子牵肠挂肚!同学们,也许今天的你们还不能完全体会这种感觉。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就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家思亲的美好情感珍藏在心中吧!

(五)作业设计

1.找一找现代游子的例子及相关的文章。2.将《秋思》改写成小故事

中秋佳节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月亮格外美丽,它像一块巨大的白玉盘悬挂在天中,皎洁的月光给大地铺上了银装。星星稀稀疏疏、七零八落地只在天边闪闪烁烁。我漫步在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高高的白杨树在风中哗哗作响,几片黄叶极不情愿地离开大树,在风中飘摇了几番,落在了地上。此时此景,不禁蓦生思乡之情,便直奔寓所。

孤孤单单地坐在椅子上,非常烦恼,像蜘蛛肚里抽出的粘腻的丝,一圈圈地在我心上缠绕着,叫我心慌。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我何不写封家书,表达我思乡念亲的心情。便立刻点上蜡烛,铺纸研墨。可正当我提笔准备写下去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了数不清的话语,不知道从何说起。心想:我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多写一些内容。然后,我拿起笔,在那红彤彤的烛光下认真地写着这封信,把自己想到的事,想说的话语,想表达的感情全都写出来„„

忽闻公鸡打鸣,却还没有写完这封信,因为我要写的事实在是太多,我写好了这件事,又想起了那件事,好像永远都写不完似的。直到旭日东升,我才吹熄烛光,搁笔伸腰。尽管弄得我疲惫不堪,但我觉得值,因为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家乡的亲人。

我匆匆来到驿站,找到一位回乡的朋友,托他把信带给我的亲人。当他要走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在匆忙中没把想说的话说完,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看了看,才又封好交给朋友,与他抱拳相别。

此时,天空分外晴朗,白云绽露了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晨风哗哗地鼓掌,几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阵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籍的心里,乡愁就是那一封拆了又拆,有千言万语又无法写清楚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指出词中的上阙和下阙。

4.简介纳兰性德。(课件)

(二)初读,感知意思 1.读诗

(1)自由读,(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正音: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2)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4.读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你知道了什么? 5.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1)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3)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

(2)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四)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读整首词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7.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8.齐读。

(五)配乐读,悟感情

1.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2.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配乐):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3.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4.拓展: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 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六)作业设计

1.三首古诗词的乡愁分别是由哪些自然景物勾起的?

2.三首古诗词表达的主题都是乡愁,但是表达方法却是不同的?分别是怎样的?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或词进行改写。

(七)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系祖国

心在故园(苦)

2.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古诗词教学不同于语文学科中其他知识点的教学,教学中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生毕竟远离古代生活,并且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会产生古诗词比较难学的想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为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笔者者认认为为首首先先应应当当对对小小学学高高年年级级语语文文古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1. 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一些教师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只要让学生明白古诗词的白话意思即可,却忽略了对古诗词意境以及作者情感的剖析,这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完全浪费了优秀的教学资源。事实上,古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技巧才是教学中真正要让学生学习的地方。另外,由于老师对于古诗词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背景介绍得非常少,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可见,注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2. 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涉及的古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叙事为主的古诗句,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传达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至今仍是传达思乡怀亲之情的经典;另一类是以抒情为主的古诗句,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古诗词,其在表达主题时常采用简洁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内涵,每一句都堪称经典,在短短几行字中就寄予了作者无限的情思。并且,古诗词还呈现出注意语言、意境、形态以及音律相协调的特点,这些都使得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古诗词的不同特点,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基于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特点以及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分类教学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在情感的表达上可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借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以及山水田园诗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分类教学法,帮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分类,对某一类古诗词中的经典范例进行赏析,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赏析古诗词的正确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赠友送别诗,有直接抒情: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祝福之情。有间接抒情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写景中寄予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类似这样通过分类教学法会让学生对某一类诗有深入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品词析句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虽然字数寥寥,却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品词析句、逐层分析,在理解每句话的前提下分析整首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比如,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诗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第一句是金陵雨景,渲染气氛;第二句是六朝往事如梦,台城已破;第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这样逐层分析后,学生更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3. 创建情境法

每首古诗词中都蕴含一定的意境,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建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

比如,在学习《悯农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以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意境进行想象并描绘出来——在烈日炎炎的午后,农民伯伯非常辛苦地在田间劳作……从而为学生还原古诗的真实情境。

3.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篇三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此外,新课标还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增加了小学生背诵的篇目数量,还对相关的审美教育以及情感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进行探究,其对于更好地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古诗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其智慧的结晶,集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于一身,有着极强的审美功能,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其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1]。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学习古诗词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文化素养。此外,还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优美,或慷慨激昂,或婉约含蓄,或豪迈奔放,其表达方式与情感抒发独具内化美、意境美和含蓄美。在古诗词中,作者一般会将其思想情感借助一些事物或情境表达出来,即寓情于景、寓情于物,而不会进行直白地表达或直白地抒发[2]。因而,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悉心体会,通过教师的讲解,结合古诗词的时代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相关事迹,展开自主探究,才可以准确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获取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享受古诗词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总而言之,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个注重自主探究及思考的过程。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品读古诗词原文,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语言优美凝练、意境美妙深远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艺术的认识及理解,提高其语言审美情趣。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如何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所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原文,掌握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赏析古诗词。举例来说,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品读这首诗,通过诗句体会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意境。再如,在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品读这首诗,从诗句上体会其语言艺术,在进行诗歌赏析之时,注意强调诗句及其所用字词的妙处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二)重视意境渲染,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诗的最高境界之所在。一般而言,古诗词比较注重追求情景交融、立意深远的意境。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带学生体会和领略古诗词所富有的独特的意境之美。教师要重视对古诗词意境的渲染,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举例来说,在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和展示。与此同时,再绘声绘色向学生描述这首诗的美妙意境,通过意境渲染,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通过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熟读背诵,掌握古诗词的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古诗词熟读背诵,不断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以及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技巧,注意在熟读背诵中体会古诗词优美的语言韵律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举例来说,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首诗的韵律,掌握其蕴含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过渡的层次变化,体会喜悦、欢畅和激动的情感变化。此外,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掌握诗的节奏[3]。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首诗,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交融和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潜移默化的影响浸润下,陶冶情操,增加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四)重视古诗词的拓展,灵活运用古诗词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应重视古诗词的拓展与运用。首先,借助古诗词表达的主题,横向拓展。举例来说,在学习《咏柳》这首词后,教师可以根据这首诗进行拓展延伸,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分别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么,除了能裁出细叶,还能裁出什么?春风除了“似剪刀”,还似什么?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想象,会做出不同的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其次,结合诗词创作背景,纵向拓展。举例来说,在学习杜甫的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一些诗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导入作者创作这些诗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化背景,比如,在创作《春望》这首诗时,作者杜甫经历了战争时期,因而从诗中能读出作者对国仇家恨强烈的感慨。而在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作者久经战乱之苦,因而在听闻河南河北已收回之时,心理波动和情绪起伏较大。通过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学习古诗词,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此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4]。

最后,还要重视古诗词的灵活运用,在学习古诗词后,可以结合实际将其灵活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当中。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之余,进行诗歌创作,以提升其运用古诗词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带来的启发作用也不同。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品读古诗词原文,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其次,重视意境渲染,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再次,熟读背诵,掌握古诗词的技巧。最后,重视古诗词的拓展,灵活运用古诗词。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翠华. 新课标下小学古诗词教学艺术探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36).

[2]齐鸣.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3]胡彦科.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华夏教师,2013(6).

[4]秦晓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教育科学,2013(3).

4.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生字。

4、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暮江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生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1.课件出示古诗《草》并介绍诗人。

2.大家还学过白居易写的诗吗?哪位同学能起来给大家背诵一下。3.背诵古诗。

4、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二、初读古诗 10~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节奏。

3、同桌互相读互相听。

4、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分析古诗(叙述式讲解)14~

1、教学1、2句

(1)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残阳 水 月)(2)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一道)(3)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4)指生说说整句的意思。教师补充: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B、指名读

C、对其进行评价 D、齐读全诗

四、指导背诵 8~

1、教师说意思,学生背诵。

2、指生背诵

五、总结 3~

这首诗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美丽风光的 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5.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篇五

诗意: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注释: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 【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稿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注释:

安仁:县名。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诗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言。

6.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篇六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一、读拼音写汉字。

luò yánɡ yú guān jiānɡ p{n wén zhànɡ

()()()()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昔(猎人)(借债)(错误)(蜡烛)

白()()()()各()()()()俞()()()()半()()()()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钟山只隔数(shǔ shù)重(chónɡ zhònɡ)山 ..行(xínɡ h|nɡ)人临发又开封 .身向榆关那畔(bàn pàn)行 .聒(guō ti|n)碎乡心梦不成 .

四、咬文嚼字(解释加点的字义)

1、明月何时照我还().

2、欲作家书意万重().

3、复恐匆匆说不尽().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秋风”给人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中更能表达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一程,水一程”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词中更能表达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判断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1

1、“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水”当“河流”讲,诗中具体指长江。()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这里当“停船靠岸”讲。()

3、“复恐匆匆说不尽”中“恐”意思是“害怕,畏惧”,“尽”意思是“完,完毕”。()

4、“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书”指书信“重”读“chónɡ”,可以解释成“层,种”。()

5、诗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和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行人”的意思都是指“走路的人”。()

七、选择

1、诗中“一水”指的是:()。

A、珠江;

B大运河;

C黄河;

D长江。

2、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

A、从北到南,先经京口,再到瓜洲。B、从南到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C、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D、从南到北,先经南京,再到北京。

3、“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

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B、意义深远。

C、所表达的意见重重叠叠。

4、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

A、榆关

B、京口

C、钟山

D、洛阳

5、对“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在家书中漏写了一件重要的事,后来又打开信封补上了。B、因为“意万重”,诗人“恐匆匆说不尽”。

C、“临发又开封”,显示出诗人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D、“复恐”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开封”是对人物动作行为细节的描写。

6、古诗词朗读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洛阳/城里/见/秋风

B、风/一更,雪/一更 C、京口/瓜洲/一/水间

D、春风/又绿/江南岸

7、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的诗人是:()

A、白居易 B、王安石 C、张 籍 D、苏 轼

八、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2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对号入座

1、将诗句、题目与思乡的表现连线

《长相思》 《泊船瓜洲》 《秋

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聒碎乡心梦不成 欲作家书意万重

万语千言 归心似箭 夜不能寐

2、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请把下列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连一连。

举头望明月

清泉石上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松间照

低头思故乡

3、将古诗词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静夜思》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张

籍 李

宋 清 唐

十、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十一、课文回放。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3

1、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诗中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但“绿”字显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春天的词语,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首古诗词都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但表达的方法各异:《___________》是写景抒情,《___________》是叙事抒情,《___________》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在这三首诗词中,王安石的乡愁起自满目春色,张籍的乡愁起自肃杀的秋风,而纳兰性德的乡愁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引发的?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4)平生最说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5)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

5、根据不同的季节,抓住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1)《泊船瓜洲》写的是______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___________。(2)《秋思》写的是______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_______________。(3)《长相思》写的是______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_____________。

十二、文学常识

1、《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之一;《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的学生,他的诗颇得___________的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___________”。《长相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清大学士___________的公子,文学成就以___________为最,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那一个成语?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4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十三、品味赏析。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词又叫___________,这一首分为___________两阕。

2、“山一程,水一程” 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叠用,突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榆关”指的是___________,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身”与心相对,那也就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行军途中。“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园”指的是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6、“山一程,水一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一更,雪一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发挥想象,写一写将士们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

8、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这首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5

练习答案

一、读拼音写汉字。

luò yánɡ()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昔(猎人)(借债)(错误)(蜡烛)

白()()()()各()()()()俞()()()()半()()()()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钟山只隔数(shǔ shù)重(chónɡ zhònɡ)山 ..行(xínɡ h|nɡ)人临发又开封;

身向榆关那畔(bàn pàn)行 ..聒(guō ti|n)碎乡心梦不成 .

四、咬文嚼字(解释加点的字义)

1、明月何时照我还(归,回);

2、欲作家书意万重(想要);

3、复恐匆匆说不尽(又)...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秋风”凄凉_,飘泊异乡的孤独寂寞以及,思乡怀亲的心情。2.“山一程,水一程”路途遥远,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判断

1、(√)

4、(√)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这里当“停船靠岸”讲。(×)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意思是“害怕,畏惧”,“尽”意思是“完,完毕”。(×)

5、“行人”的意思都是指“走路的人”。(×)

七、选择

1、诗中“一水”指的是:(D)。D长江

2、诗人“还乡”所经过的方向、路线是:(C)。C、从北到南,先经瓜洲,再到京口。

3、“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A)。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4、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D)D、洛阳

5、对“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

A、诗人在家书中漏写了一件重要的事,后来又打开信封补上了。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6

6、古诗词朗读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C)C、京口/瓜洲/一/水间

yú guān()

jiānɡ p{n()

wén zhànɡ()

7、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的诗人是:(B)B、王安石

八、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唐朝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对号入座

1、将诗句、题目与思乡的表现连线

《长相思》 《泊船瓜洲》 《秋 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聒碎乡心梦不成 欲作家书意万重

万语千言 归心似箭 夜不能寐

2、。请把下列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连一连。

举头望明月

清泉石上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松间照

低头思故乡

3、将古诗词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静夜思》

纳兰性德 张

宋 清

《长相思》

十、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一年一度的春风在一次吹绿了大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思是: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想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情。

十一、课文回放。

1、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诗中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诗句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平生最说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秋声)(5)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梅花)

5、(1)《泊船瓜洲》春季,江南春景。

(2)《秋思》秋季,秋风。(3)《长相思》冬季,风雪。

十二、文学常识

1、《泊船瓜洲》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秋思》张籍,韩愈的学生,他的得白居易的推重,与王建齐名,“张王”。《长相思》纳兰性德,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可以换成吹、过、到等字,但“绿”字显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一碧千里、草长莺飞、千山一碧、柳绿花红等描写春天的词语,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一碧千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符合要求即可)

2、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那一个成语?

山一程,水一程(跋山涉水)

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

十三、品味赏析。

1、词又叫长短句,这一首分为上下两阕。

2、“山一程,水一程” 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叠用,突出说明了身

3、思乡怀亲共同的主题,《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

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榆关”指的是山海关,暗示身向榆关

4、(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

(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

4、从“夜深千帐灯

_”行军途中。“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浮云)

此行队伍之庞大、壮观。

语文5A-5 古诗词三首 练习-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园”指的是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风雪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6、“山一程,水一程”表示遥远,“风一更,雪一更”表示艰难。

7、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

8、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这首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1、指出下面各据分别应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⑴ 老人就象守巢的鸟儿。(比喻)

⑵ 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反问)

2、比较短文和张籍的《秋思》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是写父亲给身在外地的儿子写信;而张籍的《秋思》主要是写游子给家里写信。

3、想一想:下列句子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①树叶变黄了,又一个秋天来了。暗示儿子离家的时间长,交待了父亲给儿子写信的原因

②这时,一阵秋风吹过来,掀起老人头上稀疏的白发,他感到一丝凉意。为下文父亲的“行人临发又开封”铺垫

4、如果我是老人的儿子,我一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篇七

xiaoxue.xuekeedu.com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重点难点:

1.理解三首古诗,了解诗句意思 2.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

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xiaoxue.xuekeedu.com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xiaoxue.xuekeedu.com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指导朗读、背诵。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xiaoxue.xuekeedu.com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xiaoxue.xuekeedu.com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8.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篇八

教学设计一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

“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教学设计二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一篇:走进学生的世界-班级管理下一篇: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2018年下学期九年级下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