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共10篇)
1.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一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
3、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游子深厚的情感,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也难以割舍。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是作者人生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谣”是歌谣,是对长城的歌颂。
2、“一片槐树叶”是指作者借夹在书中的故国的一片槐树叶,以此为题目点明诗人吟咏的对象,简洁明了。
3、学习生字:
焉之(yān)隘口(ài)歌谣(yáo)蹲踞(dūn jù)山巅(diān)......焚起(fén)敕勒川(chì)荒莽(mǎng)槐树(huái)蝉翼(chán yì)......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
三、指导朗读:
长城谣(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片槐树叶(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四、学生齐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五、教师小结: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一诗,作者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的追忆、回想,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长城谣》的作者是席慕蓉。席慕蓉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以后一直生活在台湾。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她时刻思念着故乡,遂写成《长城谣》。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 蓉”是“穆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散文集有《有一首歌》《江山有诗》,其中《一棵开花的树》《山路》《出塞曲》《渡口》等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细读品味: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1、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无情”“蹲踞”“冷眼”这几个词的作用?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无情: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然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的伟岸身姿。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写出了长城面对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冷静对待。
2、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明确: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便„„”,“唱”,“写”。总:一直,一向,突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
一„„便„„:突出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已经在作者心中留下了烙印,所以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
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明确: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
应:是诗人的猜测和估计,写诗人想象中故乡夜晚美好的景色,这情景是载不动的深情。
仍然:依旧,写出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时时在诗人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异乡,却心系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流进„„不眠的梦:写思乡难眠,诗人借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大难回” 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明确: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5、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6、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7、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明确:“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四、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长城谣》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外,还是她寄托乡思乡愁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的佳作。
五、教师小结:
《长城谣》中诗人以长城、黄河为载体,抒发刻骨铭心的乡情。承载诗人浓重乡愁的万里长城一贯被视作中华民族文化或精神的象征,长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曾上演了无数悲欢离合,沉浮起落。英雄的壮举,儿女的血泪,在世人眼里,长城早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社稷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千年流淌的黄河同样注入了诗人无尽的情感,它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长城谣
沧桑长城——一部历史;依恋长城——写不成篇;梦回长城——难以成眠。
————心系祖国、思恋故乡。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纪弦已远离故土6年,思想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最敏感的一根弦。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二、作者简介: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主要有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纪弦诗选》《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无人岛》《摘星的少年》等。
三、细读品味:
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1、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这是一片槐树叶”。
2、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
明确:意在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使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了槐树叶的来历。
4、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诗人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文中“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古老的文化,虽然忘却了它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乡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拉开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
5、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全诗以什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一片槐树叶;思乡盼归。
7、“一片槐树叶”为何是“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明确:它捡自故土,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和沉重的乡愁。
8、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字以内)。
明确:诗人初见槐树叶,如回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了现实,心情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有家难归,伤心而又无奈。
9、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明确: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10、最后一节中的“槐花香”能否换为“桃花香”等花香呢?为什么? 明确: 不能,是为了呼应标题,写其他就不合文意了。
本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四、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一片槐树叶》的第二节?
明确: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及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不清是从哪里“捡来的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 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
2、为什么一片“抱抱的,干的,浅灰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明确:这篇槐树叶是故土的槐树叶。它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记忆,它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教师小结:
《一片槐树叶》语言清新,浅显易懂。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然而又寄以深情。诗人偶然发现的书页中的一片来自故乡的槐树叶,触动了他感情的琴弦。他借这片槐树叶尽情地抒发了游子思归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回忆过去——树叶来历;企盼将来——重温旧梦。
————眷恋故国、思归心切。
2.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二
【学习目标】
1.通过棋人棋趣,感悟作者的弈棋观、人生态度。(重点)2.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揣摩文章诙谐生动的语言。(重难点)3.以文中人物的类型为镜子,反观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课程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媒体展示围棋、中国象棋、一盘象棋残局。学生认识两种棋类运动后,师生合作进行残局游戏(教师居主,执红先走,学生居客,推选代表执黑应战,其他同学观战)。教师引导了解“抽车”“当门炮”“跳马”等棋艺术语。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
2.学习下列词语的读音。
噎嗝(yē gé)
诮骂(qiào)
排闼(tà)....鹌鹑(ān chún)卞急(biàn)忻然(xīn)....仆射(pú yè)恚怒(huì)髀肉复生(bì)....自怨自艾(yì)舍车保帅(jū)阒不见人(qù)...剑拔弩张(nǔ)嗤之以鼻(chī)闹市茶寮(liáo)...3.理解词义。
诮骂:嘲骂。诮,讥讽嘲弄。排闼:推门。闼,门。卞急:急躁。恚怒:怨恨,愤怒。
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文中指悔恨。
髀肉复生: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髀:大腿。阒不见人:形容非常寂静偏僻,连人影都看不到。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文中几次提到“下棋却是要争的”“下棋不能无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明确:文章第一段首次提到“下棋却是要争的”,原因在于下棋过程中的“争”能够给人带来胜利的喜悦和满足;文中第二段提到“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过程,能够让下棋者的性情得到展现和释放;末段总结了作者认为下棋之人之所以要争的原因,下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争斗失意后最佳的排遣方式,这种消遣行为符合人们好斗的本能。
2.作者所说的在下棋上“太有涵养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明确:“太有涵养的人”是指面对竞争对手的威胁,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无关痛痒的人。这种表现并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和人下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被对方所窘,只有努力做出不介意状,才能在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痛苦的情况下,消极的减少对方的乐趣。
3.人们常说的“观棋不语真君子”是为什么?作者说“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又是什么原因?
明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棋者比下棋者更容易看清棋局的得失,如若在下棋之人思考如何
落子时,以能者自居,指指点点,轻易打断他人思路,是十分招人厌恶的。作者在文章第三自然段讲了“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的原因,一是“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二是“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最后是“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总结来讲即不吐不快,招怨遭讥,心里受病。
4.作者的下棋观反映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认为下棋符合人类好斗的本性,下棋一定要争且下棋不能不争,因此反对弈棋者过于冷漠,但也反对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反映出作者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既不张扬也不低调的儒家中庸思想。
(二)写法探究
1.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作者对于下棋的感悟,但是并未就此结束全文,而是再添一笔,“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此公深得棋中之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明确:末段作者用一个“斗”字写出了人的本性,正因为如此,下棋才能够使人们抛开现实、阶级和地位,仅仅作为一种消遣而备受欢迎,下棋既满足了自己“斗”的冲动和欲望,又不会有任何的实际损失。作者悟棋之道,但不以此结尾,因此也就没有将“下棋”这个愉快的话题拉入人生而显得现实、沉重。文章以故事结尾,再次将读者带回愉悦的精神世界。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明确:全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类比、排比、比喻、顶真。对七种下棋时窘态的描写,以棋观人时列举的种种类型的人等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下棋时欣赏对方的窘态,与“猎人困逐一只野兔”的感觉相似,这是类比;说对方受窘时“红头涨脸如关公”,这是比喻;说两个人下棋时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这是对比兼比喻;说悔棋之争时“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是顶真。以上种种手法的灵活运用,平添了散文流畅、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
(三)语言赏析
1.作者认为,下棋的痛快之处,无非是看着对手被自己打败,文章第一自然段把下棋之人流露出的各种窘态描写得惟妙惟肖,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作者的描写妙在哪里?
(先由同学们发言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首先,运用排比的手法,用了8个“或”字句,列举受窘者面临威胁、苦闷难耐时的各种表现。第二,用词精当诙谐,将下棋者的窘态展现得生动活现。例如,写神态时,用了“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哭丧着脸”等词,用“咕嘟着嘴”“抓耳挠腮”等词描写动作,用“长吁短叹”“噎嗝”“自怨自艾”等词表达声音,形象逼真的写出受威胁者心急如焚而强作镇定,急于摆脱窘境而又百思不得其招的有趣情态,反映了下棋人受威胁时不服输又害怕输的心理。心理描写丰富细腻,语言表达生动幽默。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如果将“陈列”一词换成“冒”,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明确:如果将“陈列”一词换成“冒”字,显得语言表达普通平实,不会给读者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更不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黄豆般的汗珠”与“陈列”搭配,显得语言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打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弈棋者受窘的模样随着生动的语言表达跃然于读者的脑海中。
四、板书设计
下棋下棋的愉快(1~2段):观对手之窘。观棋的痛苦(第3段):观棋不语的憋闷。悟棋之道(最后一段):符合人类好斗本能的消 遣活动
五、拓展延伸
课文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显示出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请仿照文章作者的写作模式,自己写一段文字,主题不限,300字左右。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下棋》一文文言色彩较浓,生僻字、生僻词比较多,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实行小组合作抢答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对文章思想和语言的理解,采取的是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自由探讨的方式,最后由组长课堂发言并总结集体的交流结果。
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三
湖北省天门市拖市一中国家课题研究组张良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共同探究及讲解,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层次多变、灵活巧妙的多层朗读、朗读语气探讨、动画故事、自述故事、模拟采访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明确“开卷有益”的道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人物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并努力读书。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准备,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将学生分为六组,分组布置预习任务,准备上课时交流展示。第一组:作家、作品介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收集勤学有成的例子。第二组:找出重要的词语句子解释,口述全文大意。第三四五组揣摩人物对话,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解读文本内涵。第六组:模拟记者招待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劝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三国演义》吗?(喜欢)那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点击画面播放)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虎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曾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二、读“劝学”篇: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简介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PPT配合强化三个要点: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1、PPT显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多层朗读:听读课文、自读课文、点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七嘴八舌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的意思。
2、互相提问,落实重点词句。
3、教师提问,查漏补缺,强化重点。
参考问题:
1、通假字:“涂”通“途”,道路“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见:见往事(了解知道)见事(认清识别)
3、古今异义:孤:古义: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儿
博士:古义:学官名;今义:学位名
(四)观看动画《刮目相看》,重温故事
三、悟“劝学”理:精读品析,领悟主旨
(一)导入:孙权为什么劝吕蒙读书?孙权又是怎样劝吕蒙读书的?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一组问题来展开探讨:
(二)说明:探讨的大致方法为:先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关重点语句来回答某一问题,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说说这一句应该怎么读,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围绕导入的问题找出相关重点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话回说,或以读带品,或以品促读,读品结合,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三)探讨:
1、孙权为什么劝吕蒙读书?
重点语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如今执掌大权,管理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读品:这一句应该读出什么语气?从中可以体会当时孙权对吕蒙什么样的情感?(读出了坚决严厉的语气。孙权是一国之君,吕蒙是他的爱将,他用这种坚决的语气要求吕蒙,既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可见关心、厚望。)
2、孙权又是怎样劝吕蒙读书的?
重点语句(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读品:这两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从中可以感受到孙权怎样的心情?这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学的?(先请一个同学读,再请一个同学评析。这句的前半部分是个反问句。孙权作为君主劝将军吕蒙学习,吕蒙找借口不学,孙权不高兴了,于是用一个反问句来责备吕蒙。读这句的前部分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责备的意味,表现出孙权的不高兴。后半部分用了“但当……耳”即“只不过……罢了“这样的句子,语气比前半部分有所减轻,这句是说读书的目的并不要求太高,要吕蒙不要怕读书,带有鼓励期待吕蒙读书的意味。)教师小结(责备之后马上鼓励,可见孙权多么善劝,多么会做部下的思想工作。当然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也得益于读书。下一句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重点语句(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读品:这句应该怎么读?应该读出一种什么语气?从中可以感受到孙权什么样的神态心情?(“卿言多务,孰若孤?”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语气又不能太重,要能表现出一种亲切的口吻。“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要读得恳切,注意“常”、“大有”要读得重些。这句要表现出孙权种庄重又语重心长的神态。)教师点拨:孙权以切身经验劝吕蒙读书。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重点语句:(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读品:这句应怎样读?读出人物的什么神情?(非常吃惊的神情,要体现出鲁肃以前瞧不起“吴下阿蒙”,现在非常佩服才略非凡的吕蒙将军的意味。)
重点语句:(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品:请学生先读该句,并说说应读出什么神情?(自豪的神情,调侃的语气。吕蒙为自己学有所成而高兴、自豪,对鲁肃以前说自己是“吴下阿蒙”有点小情绪,就用调侃的语气,说鲁肃要刮目相待,“大兄”不要见事太晚了!)
(四)小结:
文中写鲁肃过寻阳,不仅赞叹吕蒙的才略,还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而别,文中写鲁肃的这些言行有什么作用?(文中写鲁肃的言行说明吕蒙通过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介武夫变成了文武双全的将军,说明读书能健全人格,也证明了上文“常读书”“大有所益”。)
四、说“劝学”事:讲叙故事,类比深化
1、提出问题:历史上,勤奋学习,学有所成的例子很多,你能讲一个吗?
2、学生讲述:如,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孙康映雪;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3、教师小结:本文描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说明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五、访“劝学”人:模拟采访,拓展延伸
1、展示背景::东吴英雄答记者问(PPT展示模拟记者招待会背景)
2、有关说明:①先由第六小组的同学扮演名人并示范采访,然后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②问题提示:如果你是记者,你准备向谁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吴侯孙权、将军吕蒙、将军鲁肃,你要预先考虑记者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你将如何回答。
3、模拟采访:
参考示例:
记者:吴侯,您好!请问:您觉得吕蒙将军通过学习有了惊人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吴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靠吕蒙将军自身的努力,当然也有我的功劳,如果不是我善劝,
他可能还是不学习,还是一介武夫呢!
记者:吕将军,刚开始,孙侯劝您读书学习,您以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后来主要是因
为什么原因使您开始读书学习的?
吕蒙:主要是因为孙侯以切身经验说服了我。他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话时常
提醒我坚持读书学习。
记者:鲁将军,您是吴国的名将,文韬舞略非常人所比。吕将军虽然也是吴国的名将,但他
只是一介武夫。后来您怎么与他结为朋友了呢?
鲁肃:正如吕将军所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吕将军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已由一介武夫变成了一名儒将。
4、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劝学”篇、悟“劝学”理、说“劝学”事、访“劝学”人,懂得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明白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写“劝学”文:课外作业,总结收获
课外作业:写一篇“劝学”的作文,来激励人们读书。
七、励“劝学”志:老师赠言,巧留余音
结束语:同学们: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在此,我把冰心奶奶的“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名言赠给大家,希望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开卷有益
张良西
4.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四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解题
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2.了解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二、学习课文:
(一)感知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2、范读全文,师生印证。3、自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谪守()朝晖()迁客骚人()霪雨()霏霏()薄暮冥冥()()潜形()岸芷汀兰()()皓月()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浩浩汤汤()()
4、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二)、理解课文:1、对照注释理解课文疏通文意(自主.合作.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作好标记。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立汀兰,郁郁青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乐何极,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⑵通:政通人和()北通巫峡()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空:浊浪排空()长烟一空()
⑸一:一碧万顷()长烟一空()
⑹极: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此乐何极()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今义:)
⑵微斯人(微古义:今义:)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⑸吾谁与归?()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⑵心旷神怡⑶政通人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研读文本:
1、速读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一(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2~4段):____________.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3~4段):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5段):____________第四部分(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题探究::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绩)是什么?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10)、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___________
三、质疑交流
1.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文章主旨:
五.学习小结:
六.拓展延伸:
1.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我们的借鉴意义。(8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达标训练:
1.填空:
(1)《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希文,宋朝________家、________家。
(2)《岳阳楼记》是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________”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________”的远大政治抱负。
2.对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的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的景色),朝晖夕阴(日光)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任太守),百废具兴(兴办)
C.南极潇湘(尽),薄暮冥冥(跟“厚”相对)
D.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________ ②增其旧制________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④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⑤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 ⑥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
4.选出词意、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而:环而攻之而不胜 感极而悲者矣
B.一: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
C.然:满目萧然 然而不胜者
D.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
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_______是极为赞赏的。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________。
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________,“二者之为”是指________。
6.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________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________。
7.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
8.“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
9.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
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
10.第五段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A.设问 对偶 引用 反问B.对比 排比 比喻 引用
C.反问 比喻 反复 排比D.比喻 设问 引用 夸张
11.指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就是。
B.文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水中。)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答案限15字之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段首句中的“二者之为”指什么?(默写)“二者之为”的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他们与“古仁人之心”的区别是什么?
答:
罗惠明
5.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五
据《海南特区报》报道,3月10日下午5时30分,在三位女同学的陪伴下,严利红向记者诉说了信件被拆、丢失的遭遇以及她的担忧。上初一时,她的信被拆开过两次。上初二后,她的三位同学给她来信,她没有收到。去年,她姐姐寄来一件生日礼物,还有一封信,到现在也没有收到。严利红说她所有来信的邮票都被人撕掉。有位女同学的信被别人传看着,害得她学都不想上了。严利红很担心别人把信的内容公开。她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只有一个学生信箱,每个班上都有一把钥匙,但许多同学偷偷配了钥匙。记者问了三位陪伴的同学,她们都点头说有类似的遭遇。
讨论:严利红的权利受到损害没有?你是怎样看待私人信件被拆开之事的?
6.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六
本単元是进入第四学段以来,学生正式接触到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割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二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某种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说记叙文和说明文分别是以事感人和以知授人的文章,议论文则是以理服人的文章。在之前对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学习积累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议论文可以让其从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把握中,更好地体会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学习运用清晰而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对事物的理需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本单元所编排的四篇议论文,充分考虑了八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兴趣。首先,篇幅都比较简短,文字也都深入浅出,学生阅读起来不至于感覚难度太大。其次,文章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要当,论证方法多样,并有抒情、叙述等其把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辅助议论,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极具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学习独立而有逻辑地进行思考。最后,文章的语言有的非常具有个人风格,如《纪念白求恩》的语言具有高屋建瓴的权威性,同时又朴实有力,催人警醒;《最苦与最乐》的语言则循循善诱,慷慨又亲切,本身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鼓舞他们积极生活的热情。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为“我看‘快与慢’”,能够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增强思辨和表达能力。
本単元的写作训练“写一篇议论文”则让学生学习以更严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方言小调査”,可以増强学生调査、分析、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多层次地了解祖国的语言,通过语言来感受民问富有活力的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能够抓住文章的论点、论据,理清论证过程。2.掌握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3.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的严速、准确以及在此之外的丰富性,如可以适当叙述、抒情、运用修辞等。
4.感受议论文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文体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口语交际和写作都围绕议论来进行,进一步培养清晰、连贯、有条理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感受逻辑思维对学习和生活的作用。
7.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七
一、积累和运用(2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6分)荆jí()忸怩()叱()骂凌(侮鼾()息轻xū()厮()守遮蔽()拯()救 窒()息
摇曳()污浊()
2、下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瓦菲:房上瓦缝里长的草。咒语:说希望人顺利的话
B、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C、些微:没有厮守:互相守着
D、典押:典当隘口:山口
3、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关联词语,有三处使用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
工作最多的人往往最珍惜时间,这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不但为了实现
这个目标合理地安排着自己的工作,而且不是在犹豫不决中浪费时间。因此,有效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你的生活中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且也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课文理解错误的是()(2分)
A、《长城谣》抒发诗人对祖国大陆浓浓的思念之情。
B、《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内容带有自传性质,所写都是诗人的真
实经历和真切感受。
C、《樵父,别砍那棵树》本身是写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它所唤起的是人
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D、《致空气》是一首采用了象征手法写成的叙事诗。
5、仿照句子,完成下列诗句。(5分)
(1)妈妈,您时刻都能让我感受到您的爱;
在的时候,在的时候,在的时候。(2)请模仿下列形式,任选生活中事物,写两个句子来借物喻人,要有一定的意义。例:麦穗——空虚者的头,总是昂得最高。气球——总是破,因为有人不停地吹。
造句:1、2、6、下面诗节选自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请将“胆识”、“爱情”、“抱
负”、“性格”四个词语,分别填在各节诗的横线上。(4分)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不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超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二、阅读题(48分)
(一)(13分)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3分)
2、请找出文中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怀念的诗句。(3分)
3、为什么诗人“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3分)
4、揣摩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2)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冷眼看人间恩怨
(二)(8分)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2分)
A.海浪B.海岸C.礁石D.坚强者 2.诗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2分)
A.风掠过B.水蚀过C.刀砍过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个孤傲者的形象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2分)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三)(9分)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中的“无情”?(2分)
2、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3分)
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该如何理解?(4分)
(四)(14分)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就在寻常一天,竞意外发觉县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县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且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险,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4分)
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惊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它的事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请根据文意谈谈这句话的含意。(3分)
3.这篇散文中,①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②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
4、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三、作文(30分)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读懂上述材料,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600字。
答案:
1、棘níchìlíng hān yèzhuó嘘sībìzhěngzhì
2、B
3.①删去“不但”②“而且”改为“而”,或删去“而且”③删去“也”
4、D(抒情诗)
5、(1)在为我做好一桌饭菜的时候,在给我洗净衣服的时候,在给我端来一杯热茶的时候。在我生病您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时候.。
(2)例:篮球——总是堕入圈套,因为有人拍你。竹——每攀登一步,就做一次小节。
6、“性格”、“抱负”、“胆识”、“爱情”。
二、(一)
1、拟人,威武、古老的长城。
2、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3、因为诗人把长城看承祖国的象征,思念祖国的强烈感情使人哭泣、激动。
4、(1)每一个隘口曾经历过多少次战斗,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
(2)无情,没有感情,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对长城来说都只是昙花一现不为所动。冷眼,严峻而冷静的眼光,旁观者的眼光。
(二)1.C2.C3.A4.B
(三)1.古老的长城饱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长城面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长城历经风雨不为所动。2.长城在诗人心中,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3.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乡思让诗人难以成眠。
(四)1.(1)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2)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意外发觉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2、因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而无比灿烂,同时也因步入生命终点而转瞬即逝。3.①要点有: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蔽;它极端美丽;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②表达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答成“恩师的精神品质将一代代传下去”也可以)。
8.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八
新丰初中傅依梅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虚词,熟练地翻译课文。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岳阳楼是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北宋滕子京重修,以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著名。楼体纯木结构,高19.72米。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有机会一定要到岳阳楼上感受名楼的风采。
导语设计2:
滕王阁因《滕王阁序》名扬天下,黄鹤楼因《黄鹤楼》一诗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曾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闻名四方,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倾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的拳拳心语。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
樯(qiáng)楫(jí)冥(míng)
谗(chán)偕(xié)霏(fēi)
(2)一词多义。
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3)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6)词类活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宫。
②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⑥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⑦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心理活动。
2作者名片
范仲淹(989-1025),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公集》传世。
3背景追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全文共6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深层理解
1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自然段作者所提及的登楼者为什么会“多会于此”?
【交流点拨】因为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当时都城通往西南的必经之地,唐宋的贬官大多远谪西南,他们去贬谪之地也好,回京城也好,都得由此经过,因而这座楼看尽人生的失意和得意。
四、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下下 J写景:暗 明
之之(宏伟抱负)抒情:悲 喜
忧乐 K↑↑
而而 议论: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豁达胸襟)
忧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1第3自然段选取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具体的词语加以赏析。
【交流点拨】作者选用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昏暗的天色、连绵的阴雨、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倾斜折断的桅杆船桨,这是白天的景象。傍晚经常听到虎啸猿啼。雨天、傍晚本来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更加渲染了悲凄愁苦的气氛。作者用“霪”“阴”“浊”等词充分体现人物厌烦、悲苦的心情,用“怒”“排”等词,既写出风势之大,浪花之猛,有传达出作者的愤懑、悲痛的心情。
2阴晦的景象引发悲苦的情感,明媚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反应呢?
【交流点拨】因为人的心情与生活经历有关,处于逆境的人,多数心灰意冷;处于顺境的人,多数得意洋洋,因而在观察景物、感受世界时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笔调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迁客骚人们在描写景物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抒情才是主要目的.,所以才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作者详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走进语言
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岳阳楼“壮阔”的特点?
【交流点拨】“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特点,表现了湖的浩淼,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朝晖夕阴”,用词概括、形象,从侧面体现了洞庭湖的壮阔。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交流点拨】“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起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二字连用,更使景物富有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一个“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晖”字会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或”字是一个表示推测的情态副词。“或异二者之为”,意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因为作者对古仁人的心理,只是曾经探求过,所以用“或异二者之为”来表述探求的结论,显得语气比较委婉,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人。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主语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从字面上看,是说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悲伤。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吗?令人悲伤的事只有个人的境遇吗?显然不是。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于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做官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三)走进写法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交流点拨】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情入境。
(四)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三、拓展延伸
欣赏岳阳楼名联
1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2风物正凄然,望渺涉潇湘,万水千山皆赴伐;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9.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九
【学习目标】
1.通过棋人棋趣,感悟作者的弈棋观、人生态度。2.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揣摩文章诙谐生动的语言。
3.以文中人物的类型为镜子,反观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重难点】
1.通过棋人棋趣,感悟作者的弈棋观、人生态度。2.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揣摩文章诙谐生动的语言。课程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媒体展示围棋、中国象棋、一盘象棋残局。学生认识两种棋类运动后,师生合作进行残局游戏(教师居主,执红先走,学生居客,推选代表执黑应战,其他同学观战)。教师引导了解“抽车”“当门炮”“跳马”等棋艺术语。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
2.学习下列词语的读音。
噎嗝(yēgé)
诮骂(qiào)
排闼(tà)....鹌鹑(ānchún)卞急(biàn)忻然(xīn)....仆射(púyè)恚怒(huì)髀肉复生(bì)....自怨自艾(yì)舍车保帅(jū)阒不见人(qù)...剑拔弩张(nǔ)嗤之以鼻(chī)闹市茶寮(liáo)...3.理解词义。
诮骂:嘲骂。诮,讥讽嘲弄。排闼:推门。闼,门。卞急:急躁。恚怒:怨恨,愤怒。
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文中指悔恨。
髀肉复生: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髀:大腿。
阒不见人:形容非常寂静偏僻,连人影都看不到。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文中几次提到“下棋却是要争的”“下棋不能无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明确:文章第一段首次提到“下棋却是要争的”,原因在于下棋过程中的“争”能够给人带来胜利的喜悦和满足;文中第二段提到“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过程,能够让下棋者的性情得到展现和释放;末段总结了作者认为下棋之人之所以要争的原因,下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争斗失意后最佳的排遣方式,这种消遣行为符合人们好斗的本能。
2.作者所说的在下棋上“太有涵养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明确:“太有涵养的人”是指面对竞争对手的威胁,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无关痛痒的人。这种表现并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和人下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被对方所窘,只有努力做出不介意状,才能在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痛苦的情况下,消极的减少对方的乐趣。
3.人们常说的“观棋不语真君子”是为什么?作者说“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又是什么原因?
明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棋者比下棋者更容易看清棋局的得失,如若在下棋之人思考如何落子时,以能者自居,指指点点,轻易打断他人思路,是十分招人厌恶的。作者在文章第三自然段讲了“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的原因,一是“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二是“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最后是“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总结来讲即不吐不快,招怨遭讥,心里受病。
4.作者的下棋观反映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认为下棋符合人类好斗的本性,下棋一定要争且下棋不能不争,因此反对弈棋者过于冷漠,但也反对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反映出作者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既不张扬也不低调的儒家中庸思想。
(二)写法探究
1.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作者对于下棋的感悟,但是并未就此结束全文,而是再添一笔,“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此公深得棋中之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明确:末段作者用一个“斗”字写出了人的本性,正因为如此,下棋才能够使人们抛开现实、阶级和地位,仅仅作为一种消遣而备受欢迎,下棋既满足了自己“斗”的冲动和欲望,又不会有任何的实际损失。作者悟棋之道,但不以此结尾,因此也就没有将“下棋”这个愉快的话题拉入人生而显得现实、沉重。文章以故事结尾,再次将读者带回愉悦的精神世界。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明确:全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类比、排比、比喻、顶真。对七种下棋时窘态的描写,以棋观人时列举的种种类型的人等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下棋时欣赏对方的窘态,与“猎人困逐一只野兔”的感觉相似,这是类比;说对方受窘时“红头涨脸如关公”,这是比喻;说两个人下棋时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这是对比兼比喻;说悔棋之争时“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是顶真。以上种种手法的灵活运用,平添了散文流畅、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
(三)语言赏析
1.作者认为,下棋的痛快之处,无非是看着对手被自己打败,文章第一自然段把下棋之人流露出的各种窘态描写得惟妙惟肖,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作者的描写妙在哪里?
(先由同学们发言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首先,运用排比的手法,用了8个“或”字句,列举受窘者面临威胁、苦闷难耐时的各种表现。第二,用词精当诙谐,将下棋者的窘态展现得生动活现。例如,写神态时,用了“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哭丧着脸”等词,用“咕嘟着嘴”“抓耳挠腮”等词描写动作,用“长吁短叹”“噎嗝”“自怨自艾”等词表达声音,形象逼真的写出受威胁者心急如焚而强作镇定,急于摆脱窘境而又百思不得其招的有趣情态,反映了下棋人受威胁时不服输又害怕输的心理。心理描写丰富细腻,语言表达生动幽默。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如果将“陈列”一词换成“冒”,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明确:如果将“陈列”一词换成“冒”字,显得语言表达普通平实,不会给读者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更不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黄豆般的汗珠”与“陈列”搭配,显得语言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打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弈棋者受窘的模样随着生动的语言表达跃然于读者的脑海中。
四、板书设计
下棋下棋的愉快(1~2段):观对手之窘。观棋的痛苦(第3段):观棋不语的憋闷。悟棋之道(最后一段):符合人类好斗本能的消 遣活动
五、拓展延伸
课文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显示出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请仿照文章作者的写作模式,自己写一段文字,主题不限,300字左右。
六、教学反思
10.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 篇十
“小东西”?那是监视器--一个转盘式的广角摄像头。那是北京某中学用来监视学生纪律的高科技产品,与之相比,原来教室前后门上的窥视孔或玻璃小窗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果然,不久之后的校会上,几个班的违纪行为便出现在政教处制作的录像片中。从此,同学们对“小东西”的关注与日俱增。上课时,同学们不时要向那里看上几眼,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习惯。而每当摄像头转动的时候,全班同学对它行“注目礼”,也就成了班里的一道风景。(《中国中学生报》第1030期)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推荐阅读: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08-26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版10-20
语文版八年级全册教案07-07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字词积累07-17
巴东三峡之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0-31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08-01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百合花》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07-17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07-03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计划08-02
语文版六年级上16课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