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24-09-28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0篇)

1.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一

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班级:计本一班

姓名:徐庆地学号:20112212478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日前,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目前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这是就业蓝皮书发布的第五个年度。报告对2013届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业现状?

第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

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这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要教育大学生到西部、到农村、到贫困地区、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就业,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去。大学生要有到哪里去都可以干一番事业的思想,不应目光总是瞄准大城市,不应该一毕业就想着高薪,就想着找一份舒服的工作,要有到困难地区吃苦的勇气。要制定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在招聘公务员时,对主动到西部、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应优先录用等。

第二、大学专业设置应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大学的专业设置不能什么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必须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大学应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需要的人才,而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

第三、重视教学质量,保证学以致用,学能成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来培养人才,千万不能误人子弟,教育部门应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督查,凡不符合要求的,要下决心取缔。

第四、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很好办法,创业不仅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就业难问题。要鼓励大学生不等不靠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在大学里设立创业培训课,指导大学生毕业后,勇于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自主创业,在我国现在的情况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很少,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大学校的课程设置里,必须要增设创业培训一课,通过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共青

团、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培训班,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创业。此外,要在政策、资金、场地、技术、办理证照等各个方面扶持成功创业人士。对于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要免费组织他们参加创业培训,对没有技能有创业愿望而又有培训愿望的大学生,应该免费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对有意创业者,帮助他们拟定创业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帮助他们寻找创业场所,帮助他们办理证照手续,创业资金不足的应提供小额贷款,并给予贴息,有带动就业的,根据他们解决就业的人数给予一定的就业资金补助,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适当的社会保险补贴。

第五、加强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加快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加快完善省、市、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形成多层面的、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增加就业供求信息量,拓宽就业渠道。实行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一站式”服务,改变传统就业招聘程序,节约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各类人才中介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认为通过这五方面的努力,目前的就业难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2.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二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影响

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没有“拼爹”的资本, 也没有啃老的条件, 相对较差的家庭经济条件使他们急于就业自立, 以及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农村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 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 也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1. 农村大学生背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及生存压力。目前,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距明显, 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费用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 他们的学业是在花去家庭多年积蓄甚至举家负债的情况下完成的, 因此农村大学生往往寄托着全家的希望。他们更迫切地期望求得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来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甚至还需要供养弟妹读书, 他们背负着比城市大学生更大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这无形之中也给农村大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 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容易诱发一些心理异常和行为偏差。

2.就业难降低了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意愿。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难导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蔓延。“上了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 “上大学有什么用”, “不如早点儿出去打工”, 这些思想使得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意愿降低, 农村孩子也缺乏学习动力。农村人上大学意愿下降使得高等教育机会城乡不平等持续扩大, 也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初中、高中辍学现象难以消除。这些都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也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国家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关注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体系也经历了从 “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的历程。近些年来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帮扶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协调工作机制以及自主择业权利保护机制不完善, 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大学生无法获取充足的社会经济信息资源, 不仅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取得平等的就业机会, 而且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都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2.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健全, 缺乏针对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很多农村大学生已经开始把就业方向从城市转向农村愿意在农村建功立业。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城市中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 专门针对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很少, 一些农林专业的学生也向往去一些公司或与之相关的行政机关和研究机构工作。同时, 高校普遍对农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重视不够, 针对农村大学生这一更加需要就业指导帮助的群体缺乏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目前, 大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 针对应届毕业生, 通过发布就业信息, 完善就业在线网站, 召开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农村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时的主体性作用较弱。

3. 农村大学生受后天成长环境及经济条件限制, 就业市场竞争力不足。在农村大学生是同龄人的佼佼者, 来到城市农村大学生失去了原有的优势。面对新的生活环境, 他们必须调整和改变自己, 在集体与社会生活方面, 他们表现出热爱集体、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的特点, 但为了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争取更多的奖学金, 大部分贫困学生把时间放在课本知识学习中, 很少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活动, 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在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 农村大学生显得竞争力不足。在职业倾向方面, 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导致他们对就业的期望、择业取向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异。也有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多年在经济上得到各种资助, 潜意识里养成了“等”“靠”的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不积极主动。

三、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透视农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难”问题, 既受国家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 又涉及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机制问题, 同时与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有关。因此, 需要社会和学校不断完善农村大学生就业保障与培养机制形成农村大学生自我调适锻炼机制, 切实改善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1.国家需健全农村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就业问题指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而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国家和各地方及有关部门都没有具体政策出台。农村大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及就业现状等客观条件上处于弱势地位, 而要帮助其突破就业困难, 实现高质量就业还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应帮扶。

第一, 健全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或配套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 消除我们国家的体制性就业歧视, 比如消除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 促进使农村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各劳动力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保护农村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也可以根据不同就业群体的特点, 制定相应就业群体的特别规定, 如制定农村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规, 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第二, 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在人才市场的建设、 信息畅通方面, 政府要做的是进一步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和主观能动作用。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 统筹各方面社会资源, 共享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村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形成统一的有利于毕业生自由就业、流动和公平竞争的服务体系。

第三, 在完善就业市场功能的同时, 还应该协调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各项改革, 切实改善农村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 使市场机制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发挥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改善农村大学生创业环境, 鼓励农村大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职业介绍、指导、培训等, 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2.高校建立有针对性的就业培养和指导机制。高校应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积极主动地收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信息, 在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基础上, 开展大一新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工作, 并积极引导大二、大三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以及科研创新活动中, 不断提升农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在就业指导方面, 高校应该设立专门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第一, 要建立农村贫困大学生档案, 时刻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第二, 优先向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招聘信息, 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大学生, 努力使他们早日就业。第三, 帮助农村贫困毕业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包括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等。第四, 对未及时就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定期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和信访等形式施以援助。

3.农村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学习和适应能力。对高校贫困生就业的资助急需高校和政府建立有关的政策支持, 而贫困生也应该想办法找路子, 不能养成 “等、要、靠”的习惯, 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就业。 第一, 要克服从众心理。农村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就业过程中药克服从众心理, 不与同学盲目攀比, 只有适合自己的地方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正价值。第二, 树立自强信心。农村大学生一定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 强化自信心, 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面试工作之前首先要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了解,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第三, 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 农村大学生也应该面对现实, 在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 要先就业再择业, 摆正心态。

参考文献

[1]徐海燕, 贾小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困惑与出路[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 (1) :68-71.

[2]孙玉雄, 徐艳.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7) :166-167.

[3]刘振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86-89.

3.当代大学生就业难自身因素浅析 篇三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应试教育;整体精神面貌;就业观念;求职技巧

引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啃老族”这样的字眼很是常见,全球的金融危机情况下,700万的高校毕业生,更是给就业相关部门甚至与整个社会出了一道难题:这么多的天之骄子,该如何实现就业呢?问题出现了,社会各界都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大学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以求毕业生们能够从自身角度找出就业难的原因,尽早尽快地实现就业。

一、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相信很多大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告诉自己:终于可以跳出苦读的牢笼,开始自己新的人生了。但是,每年的高考,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高考分数的高低,会直接决定着他们被录取的学校,也会直接决定着他们将来的命运。所以,升学率问题,一直都是初高中比较关注的问题,那么,既然关注这一问题,就要努力提升升学率,那如何提高升学率呢,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阿!所以,初高中的学生们,其实还是生活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情况之下。高考结束后,不管结果怎样,学生们有的是解放了的感觉:“终于可以快乐地享受人生了”。而持有这样的信念,他们在大学里的想法和表现,也就不得而知了。

二、对各门专业不甚了解,导致专业缺乏适合性。

很多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对于要选择的专业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既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也不考虑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往往是家长或者老师,或者随便填个专业算了。这样的选择,就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埋下了隐患,很多学生进入大二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根本学不了那么难的课程。这样也就只能顺其自然,等到毕业的时候,因为学有不专,加上自己不感兴趣,选择其他行业,这样大学所学专业知识一点用不到,这样大学等与白上。

三、当代大学生精神的整体感觉是萎靡不振。

目前的大学生的精神萎靡不振是以高考制度恢复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发愤苦读作参照的。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看未来可谓是一片光明,绝对相信祖国的明天越来越富裕和强大,更坚信自己能随着国家的崛起而水涨船高。现在的大学生可就不一样了,每天过的是无所事事的日子,有的人一提起现在的大学生,就会联想到这样的字眼:睡睡觉,吃吃饭,逛逛街,谈谈恋爱,踢踢足球,打打篮球,打打游戏……有没有理想?有,赚钱。怎么赚?不知道,毕了业到时候再说吧。有了这些“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他们在精神上萎靡不振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认为,如果能从思想上能够让我们的大学生振作起来,从意识上重视起来,那么,离适合的工作和实现人生价值也就不远了。

四、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80后,90后,这些有着时代背景的名词,被人们用一些负面的词汇形容着:“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味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当然,不可否认,这几代的学生们,总体上来讲,还是积极向上,有责任心,有进取心,有爱心的。但是,这些称谓的提出和传播,多多少少代表了当代大学生在整体素质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所以,整体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改变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对于解决就业难这个问题而言,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五、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

当代的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一般对于待遇要求都不低:工资1500元以上,能够缴纳五险一金;工作时间最好是朝九晚五,至少不能晚上加班;压力不要太大,否则会影响我的身体健康;要有正常节假日,最好不要出差……总之,好的事情全部考虑到了,唯一没有考虑到的,就是自己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学生们虽然已经看到了祖国在经济上的繁荣,但总有个人财富与这种繁荣不相吻合的感觉,比如到处都是豪华宅区,但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买得起;发生在身边的大量腐败行为,更是不断地销蚀着他们对民主、法制社会的美好想像和期待。

六、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就业观念不当。

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

八、就业渠道不畅。

拋开学生的就业观念等一些主观因素而言,目前的就业渠道的不畅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大多数的毕业生来说,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而这些,对于我们700万的毕业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想尽办法尽量拓宽信息渠道,多找寻和解读一些有用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贺江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11

4.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己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现状和对其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了浅析,并对当代在校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较为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现状 建议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 2010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1 年的毕业生人数 650 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袁贵仁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适应社会需要。

(1)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2011 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16 日在浙江宁波参加 “2010 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 ” 活动启动仪式时说。650 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3)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4)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1.“ 蚁族 ” 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 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 “ 蚁族 ”,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 10 万 “ 蚁族 ”。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 “ 蚁族 ”,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2.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1)自身原因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原因

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 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 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 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三、作为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和应对当前就业形势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

第二,要有良好身体和道德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

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宜勇.200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傅东“关注民生,促进就业”专题[A].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的政策[G].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8

5.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五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海啸引发经济衰退、高校扩招引发的毕业生人数骤增、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门槛趋高、高校对学生就业规划引导不够、大学生自身素质偏低等原因.一.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外向型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60%。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企业遭受很大影响。按照宏观经济学里分析,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增加一百万个。而2008年GDP比2007年减少了2.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减少了240万个就业岗位。对于逐年增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则意味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高校扩招一定程度上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1998年为108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则为700多万。毕业生人数是逐年递增的,就业难的困境会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

当前,部分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任意开设专业,致使在师资、教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着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大学生的培养周期为四年,在四年中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对职业、职位、岗位需求会发

生变化,由此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在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但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滞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规划引导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一些就业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质的课程,教师由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各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虽然在指导就业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讲解课程时往往理论性太强,操作性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对学生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毕业前举行,学校并未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部分高校还认为,只要学生能找到工作能保障就业率就行了,至于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专长,则很少问津.五.用人单位门槛抬高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面对庞大的毕业生人群,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高.选人用人时不按照岗位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而一味追求选用高学历的毕业生,致使出现用人的高学历趋势.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也要本科生,无形中加剧了毕业生供需的学历层次结构性矛盾,降低了大学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给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困难.六.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低

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专业素质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6.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六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现状,很多的人认为,自己在毕业之后根本就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有很多的人会觉得,自己对于事业和未来的期望值,根本就和我们的预期相互背离的。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要求高,很多人都会表现出好高骛远的心态,这种心态反而会让我们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确,其实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要懂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只有在将心态摆正之后,才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我们在摆正了心态之后,就不会一味的去追求那些高薪而又轻松的工作了,毕竟这种工作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找到的,很多企业并不喜欢聘用那种毕业之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所以作为大学生的你,首先应该要找一个地方先干着,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本文信息来源于wWW.yjSJl.ORg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转载请注明。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改变那种浮躁的精神状态,其实作为一个真正找工作的大学生,最大的禁忌应该就是浮躁了。

求职也会涉及到个人简历制作的问题,现在的人都喜欢在网络上找工作,因为这种找工作的方式比较的方便,你只是需要在求职网站上注册一个账号,再为自己制作一份简单的求职简历就可以了,让后你就可以选择批量投递简历的方式,如果你觉得这个工作好,就投递一份自己的简历,很快就能够看到回应了。

7.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七

关键词:社会类专业,就业难,原因,途径

自中国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 毕业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 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结构性供需失衡的状态, 市场需求相对滞后于供给。社会学等相关专业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的专业, 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但由于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直接影响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以社会学相关专业为例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对策分析。

一、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之成因分析

(一) 招生规模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管理类相关专业教育取得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 很多高校纷纷设立了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社会管理类专业, 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缓解了社会管理对专业层面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然而, 目前我国的社科类专业高等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拥有四年专业背景的大学生, 既不能展开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也缺乏具体的实践领域。究其原因, 首先是受市场的限制, 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 尽管经济高速发展, 但与发过国家相比,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专业社会管理类人才缺乏用武之地。与文科领域同类的经济类、外语类专业相比, 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每年火爆的招聘会现场, 招收社科类的企业或公司也寥寥无几, 为社会管理类的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 专业教育发展与职业教育的矛

盾。社会学相关专业是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基础知识, 并能具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除此之外, 该专业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高校一般实行的是专业化教育, 缺往往忽视了对此类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 近几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就业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继续进行科研活动;二是进入民政或社保类政府部门, 以及社区或基层政府服务部门;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或行政部门。而进入其他相对有竞争力的单位较之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难度很大。目前很多高校对此类专业的教育缺乏“职业社会化”的目标, 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灌输,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较少关注。

(三) 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大学教育趋向“大众教育”。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有所转变, 很多用人单位从实际出发, 不是特别重视学历。而我国专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对大学高等教育提出了一定挑战。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对自我定位和社会现实差距较大。尤其是一些社科类专业的同学, 并受一些保守的就业观念的影响, 希望找到“铁饭碗”、“一步到位”的工作, 而缩窄了自己的就业途径。

二、解决社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 加强实践培训。

我国目前对社会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普遍缺乏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大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 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企业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 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 一般会非常重视他们是否有实践经验。因此, 社科专业大学生除了本专业领域, 应该争取各种实践机会, 更多地与企业或工作接触, 了解当前工作的需要以及自身的不足, 从而毕业后能很快融入社会。高等院校也应该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某些大学生由于受专业所限, 就业观念偏颇, 不愿屈就次劳动力市场, 是导致当前文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又一重要因素。当前, 大学毕业生应当去除“专业对口”以及对名企的挑剔, 转变就业观念, 摒弃社会精英意识, 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参加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先生存, 后发展”的观点。

(三) 关于国家体制方面。

首先, 针对目前一些制度的不合理性, 国家应尽可能地对某些部门进行内部改革, 重组或调整, 引进并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先理念和制度, 从而使中国的社会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化。其次, 针对当今劳动市场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 国家应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除此, 政府要协助高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设置专业招生人数, 以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权.大学生就业指导[M].人民大学民出版社, 2006.

8.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及对策 篇八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称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反映了该校服务社会的方向。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有些专业设置过时、过偏,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性较差,就业也相对困难。很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只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毕业学生理论知识很强,专业技能不够,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不够

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都一再强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由于缺乏合理的操作性,对申请单位和人员有较高的限制标准,各地出台的相应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善,大部分都还停留在政策层面,而很多大学生是初次创业,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使得许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他们身上。

3.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大学里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說话办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交际公关能力较差。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更谈不上获得具体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了。

(2)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企业选择给的薪金是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去了大量的就业良机。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不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也不愿意从薪金较低、工作较辛苦的基层做起,总想一步到位地就业,直接导致了个人职业规划设计过于“理想化”,从而导致了失业人员的增加。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高校应研究大学生就业

为了切实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应转变办学观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列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根据毕业生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求职心理、择业和应聘技巧等方面的辅导。

2.加快大学生就业保障体制建设

着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性机制、就业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政府应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较好衔接,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3.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增强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次,充分认识自我,进行正确的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对自己应有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适合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第三,正确就业定位。求职择业应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不要只想“我要干什么”,而应多思考“我能做什么”,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第四,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应认识到,求职择业不可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总是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和能力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9.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篇九

现今大学生就业前景

姓名:潘升学号:1101510217

【摘要】当今大学生从乌托邦的理想中醒来,摆在面前的是就业问题。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全国各领域的竞争也与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我国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各高校的招生率也日益上升,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心理压力与自身能力不足,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即将就业的我,在就业难的前提下,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对今后就业有一些认识。

【关键词】 就业前景提高自我勇于面对

就业前景:

毕业在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今年,“难”的似乎已不仅限于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了,连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开始感叹“做毕业生,难啊!”那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难呢?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大学的不断扩招造成就业难问题更为明显。在科学进步的同时,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无疑在社会的就业竞争中显得更为突出。然而,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走进了大众化阶段,就业难的问题更为明显。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导致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来,一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和一些工科院校都追求综合发展,学校的热门专业也不断增加,导致这些

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3、薪酬低,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1]据2008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题中,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有67.5%,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500-1800元/月,显然,大学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说明近几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薪酬期望值一直没有降低,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如果不及时调整期望值,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也就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问题。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首先,诚信问题。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勤奋刻苦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打游戏等等,到求职时才发现具备一定的证书、文凭和履历才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此时她们只有投机取巧或造假来欺骗企业的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第二,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加上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经验,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三,自身地位偏高。大学生普遍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大学生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2)多数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而是单纯力足于自身师资条件:并且现在的多数大学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的发展,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等;他们没有思考过怎样设置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让同学更好地接受知识,轻视对学生的教养和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研究型人才与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的机制;各高校的办学水平残差不齐,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扩大、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因素越来越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升高。

(3)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4)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三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1)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2]社会实践活动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它能够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更能锻炼大学生们的意志、品质、能力等方面,同时也是学校向社会、企业推销优秀毕业生的参考。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培训。各高校配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列入教学计划中,制定大学阶段性的就业指导方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择业心理调试及择业技能等各个方面指导和培训。有计划地聘请就业辅导专家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大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3)高校应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各高校先要转变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与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应与社会经济实际相结合,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3]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城市上,大部门毕业生的目光依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东部沿海地区。各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到基层、民营、私人企业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从各角度

来看,不应先看用人单位的工作所在地区或待遇问题,先看是否在工作单位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适合自己的岗位,能够发挥优势的岗位才能够让自己成长,成熟地更快。

四 对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展望

就目前我国现状来看,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庞大的待就业人数、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不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都是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但是,已经回暖的金融危机、国家的经济繁荣、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应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从目前我国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结果来看, 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并做出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有学者指出,[4]就业指导应树立以下几个应有的理念和操作模式:一是就业指导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平等、互动的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专业化和专家化;三是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四是就业指导应使大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四个支柱这四个支柱是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共生活和学会生存。此外,从高校就业指导的研究方法来看,必须注意贴近社会需要实际,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特征实际。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就业心理、就业趋向对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进行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 虽然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晚, 所以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过,就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只要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自身原有能力基础上再从各方面加强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降低自己就业眼光,再在专业人士的就业指导

下就一定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实现自身价值,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

[1]姚文峰.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N].中国科技博览.2009(1).[2]吴克明,孙百才.对用人单位选择偏好的调查与分析——一个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另解生产力研究.2010(4).[3] 刘桂华.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10.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4 篇十

李 瑾,彭建章

(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都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备受关注。结合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积极促进女大学生成功就业。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11)02-0104-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受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受到一定性别歧视,这一群体逐渐成为一个日渐边缘化的就业人群,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笔者以抽样调查和统计资料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电力大学2010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5.2%,其中有效问卷466份,其中男生266人,女生200人,有效率为93.4%。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内涵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内涵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与人口、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有关[1]。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不是说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与同班或同届的男生相比,女生择 业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单位相对较差[2]。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二是指女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就业领域的范围和机会大大减少,并且就业的福利待遇等条件明显低于男大学生。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注解

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3]。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在《人力资本》一书中认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是收益率[4]。即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中,成本和收益是决定人们投资意向的最主要因素。只有良好的收益,才能促进人们对成本投入的积极性,反之则会影响人们对成本的投入。

2.女大学生就业难反作用于人力资本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她们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提升,成为女性中的优秀群体。根据数据统计,女大学生在大学环境中的个人素质不亚于男大学生。四年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升值,女大学生强烈希望能够通过就业将人力资本转化成产品或劳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投入了与男大学生相同甚至更多的成本,却出现了因性别问题而不能就业或不能就好业,这就影响了人力资本合理转化成收益回报,进而影响社会、家庭、个人对女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现

在发达国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美国女大学生协会在2003年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女性在接受大学教育方面已经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地位,而且在过去的20年间,女性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但女大学生能够充分地进入那些待遇好、地位高的行业的几率依然很小。在日本,尽管女大学生的比率逐年增加,但各企业在招聘时对女大学生敬而远之,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每况愈下。从求职、录用人数和供需比率看,女生是1∶0.61,而男生为1∶1.43,有差不多40%的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5]。在韩国,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少,而且结婚后大多数被迫辞职;女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秘书、服务员和一般办事员等工作,很难进入管理阶层。在金融危机下,韩国经济不景气的现象日渐明显,韩国校园出现了“结婚热潮”,用结婚来替代就业。

(二)国内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1.女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就业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1998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重为36.64%,2003年增加到 44.29%,2005年又增加到45.17%。2004年,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分别为139.7万和116.2万,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9个百分点;到2008年男女生数量分别增加到281.9万和277.5万,两者在比例上的差距不到1%[6]。

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是指大学毕业生在离校时,已经确定就业去向的毕业生人数占全体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根据调查统计,女大学生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获得面试机会却少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求职成本高于男大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的时间也比男大学生长。根据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对2002年1 068名本科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在同等条件下,女生一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性别减少了女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概率,降低了签约单位拟付的工资水平。根据数据统计,最近几年的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也低于男大学生(见图2)。

女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持续不断增加,与男大学生比例相差不大,然而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却远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2.女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问题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就业的“量”,即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另一个就涉及到就业的“质”,表现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5]。根据调研数据得知,女大学毕业生中有49.5%的同学想要到大中型城市及沿海地区发展,有35.5%的同学会选择自己的家乡及附近地区就业,只有4.5%的同学选择到西部及城镇或农村发展,说明女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值较高。

此外,根据调研数据得知,65.5%的女大学毕业生想要到党政机关或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仅有 11%的女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外企或乡镇企业,说明女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期望值比较高(见表

1)。

表1 男女大学生对工作去向满意度对比图 %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男生13.4 41.6 21.8 3.5

女生4.5 35.0 17.0 3.0

在调查数据中,三成以上的女大学毕业生把薪资水平、职业稳定度、工作所在地、工作环境、公司职业及个人的发展空间作为择业时看中的因素。女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期望值和实际所获工资直接的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对择业时看中的因素的满意度与男生相比也普遍不高(见图4,表2)。

表2 男女大学生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 %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薪资感觉女4.0 25.5 22.5 6.5

男11.1 40.1 23.7 5.4对单位的发展前景

女 3.5 37.0 14.5 4.0

男 13.4 48.5 16.8 1.9

对单位的工作环境

女 4.0 35.0 17.0 3.0

男 10.3 43.1 21.8 5.4

总体满意度

女 5.0 37.5 14.5 2.0

男11.8 47.7 18.3 2.3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法律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女大学生自身不足的影响。

(一)传统性别歧视观点的延续

中国是从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走来的,必然会带有某些历史性的痕迹。在封建社会留给我们诸多 的、传统的价值观中就有一个在今天仍然有一定市场的、灰色的价值理念:男尊女卑。斯坦福大学理姬薇(Cecilia Ridgeway)教授在其“互动理论”中指出:人们对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行为期望,从而造成了制度化的不平等,形成了两性间显著的差异,造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地位[8]。所谓“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录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女大学生采取了或明或隐的手段排斥雇佣女大学生或者对女生提高准入门槛,附加相应不合理或者男生没有的条件,使她们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和男生享有同等就业机会[9]。

传统的观念不仅束缚着女性而且还影响着男性,男性的这种观念又反作用于女性的价值取向。目前许多女大学生也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的性别观点,并且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识。2008年,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份“女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三成女生表示愿做“全职太太”,问及原因,选择最多的答案是“找工作太难”

[10]。

(二)社会法律缺陷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法律法规是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必要保障。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各项保障措施,但是立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保障制度方面也存在一些空白。

1.法律、法规的缺陷

在保障女性就业的法律条款中,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都有明确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虽然上述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就业权,即男女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一律平等,对性别歧视问题起到了积极的矫正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原则性较强,对性别歧视的内涵和范围界定不清,缺乏操作性及具体的法律责任规定,严重损害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在实际的求职中,用人单位无视法律法规的约束,或明或暗地限制女大学生的就业,而女大学生也无法运用法律法规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国家强制性政策保护的减弱与国家劳动保障政策的不完善,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原因。

女大学生毕业时,大都到了结婚生育的年龄,毕业后工作没多长时间,就会出现休婚假、休产假的情况。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

人单位承担,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再实行强制分配就业,用人单位有了选择的自由,为了节省经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录用女大学生时再三权衡,甚至提出苛刻要求,也是无可厚非的。

(三)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自然附着成本,一般是指由于自然和社会传统的原因,横在女大学生求职路上的与生俱来的生育、抚养小孩、操持家务等问题。首先,女大学生婚育会耽误很长的工作时间。在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仅要支付女大学生休假期间的工资,还需要承担期间岗位空缺带来的额外的成本,以及女大学生重返岗位后的再培训支出。其次,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原因导致的劳动效率的降低。女性在每个生理周期和怀孕前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疲劳及情绪波动,导致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比平常都要低,严重者甚至不能参加工作。再次,女性员工的福利成本比较

高。女性的节假日比较多,比如说母亲节、妇女节等,公司企业在这些节日往往会给女性发放一些福利。女性退休早于男性,而寿命一般长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工作时间远少于男性,却要比男性领取更

长更多的退休金。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额外支出的自然附着成本,是用人单位拒招女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用人单位在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合理”成分。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以及雇主对当前成本节约的偏好,使得用人单位甚至宁愿雇佣能力较差的男生,也不愿雇佣较优秀的女生[11]。

(四)女大学生体能弱、心理差

男女两性平均智力、特殊能力各有千秋。女大学生在体力上处于弱势,有的还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致使许多属于重体力劳动的装卸、搬运、高空等行业都不适宜女大学生工作。在心理上,“跨文化研

究表明,女孩子一般比男孩子更愿接近和寻求帮助,更具养育的天性和忍耐力,另一方面,男孩比女孩更愿吸引别人的注意,维护自己的统治,并采取具有侵犯性的行为”[12]。

基于女性的生理特点而引申出来的一些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同程度的困扰着女大学生的就业。第一,自卑心理。独立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较弱,不愿意从事那些风险大、挑战性高的工作,成为成功就业的绊脚石。第二,攀比心理。很多女大学生习惯于和她人作比照,容易错失宝贵的就业机会。第三,孤傲心理。一些女大学生过分看重自己出众的外表、优异的学习成绩或响亮的学校牌子,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第四,依赖心理。女大学生缺乏积极竞争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一些女大学生过分依赖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一把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而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也是女性在社会中的一种地位的反应。要想消除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改变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重塑性别平等的新理念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North)曾经说过要想彻底解决一个社 会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阻断和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所依赖途径和根源[13]。因此,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对男性和女性定义的差别观念,建立起以人为本,性别平等的新理念,这是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传统的影响。其次,要借助媒体等力量进行性别平等的宣传,增加社会对女性劳动价值的认可,大力宣扬女性的相对优势及对社会的贡献,使得女性能够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加快就业立法的步伐,完善就业保障制度

国家和社会各界应该切实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以此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完善我国各项关于就业和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保护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应该享有的权益。在立法中要加大对

用人单位歧视女性行为的惩罚力度,使得用人单位意识到性别歧视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进而降低性别歧视行为的发生,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针对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是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降低用人单位雇佣女大学生的成本。例如,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给生育的女性提供社会补助,并改革女性员工生育及哺乳期间的工资支付方式。政府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基金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女大学生。

(三)女大学生发挥优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要想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更关键的是女大学生要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认清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扬长避短,培养优秀的就业品质。

与男性相比,女性虽有不足,但是也具有男性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表明,女性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女性驾驭语言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会更强。女大学生可以在文献整理、文字编辑、翻译及教育等工作上发挥自己的特长。第二,缜密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女性在思考问题上更加的细致、周全,具有独特的感性认识能力。这样的优势有利于女大学生从事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第三,亲和的交往能力。女性普遍温柔、和蔼、宽容、感情丰富且善于倾听,更容易与人相处,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调中能表现出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女大学生从事商品推销、签订合同、对外联络等工作具有较大的优势。此外女大学生还具有超强的忍耐能力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因此,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握机会,成功就业。

女大学生要克服各种消极的就业心理,既不能对自己评价过低,对竞争失去信心,也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至于错失良机。女大学生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做好观念、教育、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准备,把握、捕捉新的机会,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需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女大学生们不但会有职业,会有事业,还会有成就,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生。注释:

① 图1的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② 图2的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表3—5,2004—2008年分性别初次就业率情况(%),86

③ 图

3、表1的数据来源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2010届200名女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和实际工作地点的选择及工作去向满意度的评价。

④ 图

4、表2的数据来源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2010届200名女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期望和实际工资的选择及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苏 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2002.[2] 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的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3).[3] 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跨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战略选择的人本视角与考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4] [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国外..[6]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7] 百科名片.工作满意度.http://baike.baidu.com/view/925907.htm,2010-08-02.[8] 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2.[9] 马 斌.西方劳动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5):309.[10] 中国青年报.女大学生为何赢在考试却输在就业 就业难在那儿[Z].2008-03-21.[11] 胡安荣.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J].财经科学,2004(4):36.[12] [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5.[13]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 郁,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A strategic study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female graduates

LI Jin, PENG Jian-zhang

(Student Affairs Office, North-China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Abstract:It is acknowleded that female graduates achieve a lower rate of employment, and that this is

also a social question.This paper offers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with statistics, and

上一篇:妈妈过节作文下一篇:新闻传播学类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