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香菱学诗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8篇)
1.20 *香菱学诗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一
20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过程与方法
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教学重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三压力较大,不如我们先听一首歌来轻松一下,好不好?(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答:《红楼梦》)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不是贾宝玉,也不是薛宝钗,而是香菱。
二、走进作者: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3]》)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以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本79、80二回均为续作混入)。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阮()庾()
鲍()暧()
诌()颦()臊()纨()榭()坞()缯()鳏()摩诘()揣摩()蘅芜苑()()()
2、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填空。(1)《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________,又名________。全书________回,前八十回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后四十回的作者是________,他们生活的时代都是________。(2)《红楼梦》一书以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3)写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一个故事:林黛玉________________;薛宝钗________________;贾宝玉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请大家速读课文,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3、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五、合作探究:
1、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有哪些。
2、林黛玉在全文中是如何指导香菱作诗的?
3、对我们有何现实的指导意义?
六、精读品析:
找出文中对香菱学诗时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品析作者在用词上的精练。
七、拓展延伸:
试用文中的写诗技巧写一首小诗。
八、反馈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平仄(zã)三昧(wâi)
墟(xū)里 相(xiàng)公
B.请柬(jiǎn)胡诌(zhōu)
画缯(zēng)解(jiâ)元
C.鳏(guān)夫 措(cū)词
诧(chà)异 害臊(sào)
D.暧暧(ài)芜苑(yuán)
摩诘(jí)古砚(yàn)2.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填空。
(1)《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又名。全书以 和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2)请分别写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一个故事: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
(3)课文中提到的“李青莲”是指唐代诗人_________,请写出他任意连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从本文中选取一个人物对出对联。
上联:梦寐以求范进终中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诗中所指人物是谁?(1)在《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梦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指的是
(人名)。
(2)在《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远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路遥。”指的是
(人名)。
(3)在《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指的是
(人名)。
(4)在《红楼梦》中,“桃花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指的是
(人名)。(1)袭人(2)探春(3)迎春(4)李纨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讲究学习方法——善学,2 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
教学反思
《香菱学诗》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从内容上看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但学生要更深入学习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把对香菱学诗的过程、学诗成功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作变教学的重点,对于黛玉这个人物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所预期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对于部分难点,比如文中涉及到的三首诗的理解,没有能很好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强理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有些少,由于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应该学生说,应该学生查的没有让学生说,让学生查,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还做得很不够。还有在语言赏析,讲得太多,让学生读得太少,有时候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往往要比多讲一些效果更好。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选用了一首《红楼梦》的主题曲,学生对这首歌非常喜欢,很好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从教学策略上来说,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让学生与学生交流,相信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2.20 *香菱学诗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二
写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写诗对于古人来说更不易, 黛玉却道:“什么难事, 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平声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 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原本在香菱眼中高不可攀的事物一下子变得矮小了, 在现代看来, 这种做法可以排除香菱的畏难情绪, 放下思想包袱, 激发写诗的信心。
其实, 学生写作也是如此, 作文也是很简单的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下来, 就一定是独特的。帮助学生把那些畏难的情绪丢开, 就会发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当他们扫除心理障碍, 写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了信心就能写好诗吗?不是这么简单的事。首先什么是好诗呢?黛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她与香菱的谈话中有这样的几句, “原来格调规矩竟是末事, 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词句究竟还是末事, 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 连词句不用修饰, 自是好的。”由此可以知道, 诗的立意最重要, 词句修饰次之, 格调规矩是最末手段。黛玉三言两语就指出写作的要诀, 她让香菱明白好诗的标准, 让香菱在写诗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避免陷入误区。
如果把作诗与作文相对应来看, 诗的意趣、词句、格调规矩对应作文的内容、语言和构思, 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内容的真实应该是作文的首要目标, 语言、构思是外在手段。当我们明确了这层关系后, 指导写作时就不会一味地追求语言的雕琢、构思的另类了。当然不是说语言和构思就没用, 它们能像化妆一样, 使文章的优点得到凸显、缺点有所掩饰。当学生明白了这三者的关系后, 自然就会把重点放在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会上, 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独特而有新意的文章来。到底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指导作文时我给学生概括黛玉的绝招:
一、广泛的积累
先看一下黛玉给香菱开的书目吧, “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 细心揣摩熟透了, 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 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就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要香菱看的人物涉及王维、杜甫、李白, 再加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都是名家大腕、诗坛巨匠。诗有田园诗、山水诗, 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真是风格各异。从体裁上看, 有五言、七言、律诗、绝句, 还有古风, 真是变化万千。从数量上看, “一百首”“一二百首”“一二百首”, 再加上“陶”“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作品, 恐怕得有上千首了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肚子里有那么多名家大腕的作品作底子, 怎能不下笔如有神?而且黛玉还提醒香菱, 读诗不可“见了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局, 再学不出来的”。
由此可见, 广泛的积累是写作的前提, 而且积累是有选择的。阅读面要广, 阅读量要大, 阅读倾向要积极健康, 要多读名家名篇,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我们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别期望在短期内会突飞猛进。所以就必须做长期“抗战”的准备, 只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二、仔细品味
当香菱读了一段时间之后, 黛玉就问香菱:“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可见, 读书不是囫囵吞枣就能学到知识的, 还得仔细品味, 才能得“三味”。品味的过程是学习别人长处的过程, 是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分析了解作品的过程, 同时也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三、大胆尝试, 不必过于拘泥
香菱急于想一试身手, 就央黛玉出题让她试写, 黛玉就指定一首写月的诗, “十四寒的韵, 由你爱用哪几个字去。”也不多加约束, 给了香菱很大的自由, 而且当第一次诗作不好的时候, 黛玉又说:“把这一首丢开, 再作一首, 只管放开胆子去做。”这就是黛玉的高明之处。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太慢, 黛玉把写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香菱, 而且一再鼓励她要大胆尝试, 由自己的喜好决定用哪几个字, 不要受别人的制约。
写作教学正需要这种理念, 别人的东西再好, 终归是别人的, 要化为己用就一定得有自己的东西。而发现自己的视角, 就需要大胆尝试, 放开手脚, 跳出所有的框框。
四、反复训练
当香菱第一遍交稿时, 黛玉简单评价后扔下一句“再作一首”。第二遍交稿时, 黛玉说“还得另作”, 至于怎样做, 也不多作指导, 由香菱自己悟去。我想在学生作文时, 也会遇到不满意的情形, 那该怎么办呢?黛玉的做法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学习没有捷径, 唯有苦心孤诣, 反复训练, 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3.《香菱学诗》的教学策略 篇三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阅读需要兴趣,需要进入文本世界中,方能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因而,在教学之初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人为地创设出一个特殊情境,用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在《香菱学诗》这篇课文中,由于课文系名著节选内容,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一个片段,有必要在导学阶段简要地介绍故事的前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教学时间有限,长篇累牍难以实现。笔者依照两点来创设情境:
其一,挑选原著中与课内内容直接相关的部分作为导学内容。课文节选了香菱学诗的一段内容,对于香菱如何进贾府、如何到宝钗房中的情节少作交待,这些内容可留待学生自己去原著中挖掘,而教师可将导学重点放在突出香菱的性格和品质上,这样更突出人物形象,为学生引导一个阅读方向。
其二,挑选最能直观展现教学内容的资源。在课前导学中,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显然不大适宜。为使学生对香菱的性格有所了解,可运用影视作品剪辑的方式,并配以影视作品插曲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可有效营造出学习氛围。学生沉浸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中,对香菱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好奇,并激发起阅读兴趣。
二、深入探究,沿波讨源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鉴赏方法也各不相同。作为小说类课文,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可运用小说三要素作为基础:即人物、环境和情节。
在人物形象剖析方面,学生在导学阶段已对香菱的人物性格有所了解,接下来沿着这一思路,教师运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逐段品读,挖掘次要人物宝钗、黛玉、宝玉等人物对香菱学诗的评价,并一一罗列出来,如“挖心搜胆”、“精血诚聚”、“穿凿”、“揣摩”等具体的动作和表情描写,这样从正面和侧面来深化对人物的了解,从而丰满了人物形象。在环境剖析方面,主要以环境对人物构成的影响作为剖析重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立文本描写的大环境,即明代,荣国府。其次,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贾府浓郁的诗学氛围影响了香菱,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学诗的动力在诚心向学,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只是为了打发在贾府的寂寞时光。学生的回答中已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个人经历与揣摩。在情节剖析方面,需要先提炼文章主线,进而沿着主线深入剖析全文情节,以便分析情节对人物性格展现的作用。教师在导学中虽已确立了香菱学诗的主线,在阅读过程中,还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据这一主线,将全篇文章划分为两大段落,一是学诗,二是做诗,进而再分别剖析两个段落。在学诗中,香菱分几次向黛玉学诗,在做诗中,香菱又做了几首诗才得以成功的。通过分层提炼文章框架,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了深入认识。
课文鉴赏是阅读教学的主干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文本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增加互动性,以适应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互动性还可促使学生之间的协作,帮助学生深究文本,达到沿波讨源的目的。
三、情理交融,反思升华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学鉴赏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勾连个人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进而实现思想上的升华。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反思。
在这篇课文中,香菱学诗既是情节发展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局是香菱学诗成功。那么,在反思阶段中,教师可以此为题,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反思香菱学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将文章重新梳理了一遍,并从文章找出香菱自身资质与学诗氛围熏陶等内、外因。进而,再引导学生剖析作者从香菱人物形象的设定上要表达什么寓意,使学生从感情阅读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次,也提高了文学鉴赏的层次。
4.第20课香菱学诗(九年级上) 篇四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66--175页。香菱学诗,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向往。学诗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揣摩和体味,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完成了由学诗到作诗的迁移。她的学诗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理解香菱“诗魔”的称呼。
2.理清香菱学诗的过程,并且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古诗语言的准确、优美。
2.通过对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把握香菱的痴性和勤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获得启示,达到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一2.通过香菱所学的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之精。
◇难点
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帮助。
◆教学突破
通过对香菱和黛玉的语言、神态的比较,体会两人性格的区别,以及她们对艺术的共同崇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叹香菱》的磁带、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以及关于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
搜集《红楼梦》的资料,阅读关于香菱的评价。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由歌入文,解说诗意,引起学生兴趣。1.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并给予置疑并对作者、作品进行介绍。 和补充。
2.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把握学诗的
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六个阶段。
3.结合学诗阶段,通过人物的表现,感3.从作者描写的细微处,理解香菱和黛
知人物形象。 玉的性格特点。
4.引导学生从香菱学诗中获得启发。 4.能够从香菱学诗的故事中获得于己
有益的启示。
一、由歌入文,理清学诗的过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叹香菱》,并解说诗意,引导学
生了解香菱的性情、才情。
2.结合预习,组织学生交流,回答:香菱
学诗分为几个阶段?
L
1.听教师解析,并结合自己的预习,给
予置疑或补充。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回答:分为六
个阶段。读诗(王维的五律)――讲诗
――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一研
诗―一评诗―一梦中得诗。
二、把握人物行动,分析人物形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有哪些
表现给你印象最深?
2.提问:香菱灯下读诗,读了多少?读
谁的?有什么收获?表现了她怎样
的性格?
3.提问:香菱作诗,黛玉指点“措词不
雅”,作者是如何描写香菱入迷研诗。
的?表现她怎样的性情? 。
4.香菱这样认真地学诗,和林黛玉的细
心、正确的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找
出黛玉给香菱建议的语言,从中体会
她引导的恰当和分寸。
1.回答:灯下读诗;茶饭无心,坐卧不
定;人迷研诗;因“闲”被称“诗魔”;梦
中得诗。
2.回答:凡红圈选的都读了。读的是王
维的五律。“领略了歇滋味”,可以和
黛玉讲诗。表现了她勤奋、持之以恒
的性格。
3.回答:写她的行为:出神、抠土、皱眉、
含笑、嘟哝,表现香菱的痴性,正符合
宝钗称她为“诗魔”。
4.能够体会到黛玉的因材施教和逐步
深人,如读诗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
象、由写实到浪漫。从而领会黛玉的
聪颖、善良和大气。
三、组织讨论,从香菱学诗获得启发(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
就是对语文体会、领悟到迁移的过程。
请学生从香菱的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
获得启发。
各抒己见,能够从学诗的六个阶段
获得启发,如:读诗――读写结合――
写诗,说明阅读与.写作是互动的`,要善
于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技巧。再如,仿
照所读诗作进行.写作,在.写作初期,可
以练习仿写,学会一些好的.写作格式或
方法。
本课.总结
本课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一个身世凄凉的孤苦女子,从出身富家到为奴为妾,她的一生如同浮萍一般悲凉凄惨,因此香菱学诗这个故事,是她的才情、痴性的最大外现。浸淫在艺术的殿堂里,香菱寻回了自己,“诗魔”正是她追求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表达。
5.香菱学诗教案 篇五
后洋中学 董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烦腻、揣摩、诌、诧异、茶饭无心”等词。
2、了解香菱人物形象,学习文章中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香菱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揣摩香菱人物形象,学习文章中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我们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香菱身世简介及相关情节
香菱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悲剧女子。她出身乡宦家庭,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住荣府梨花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把她带进了大观园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她学诗的愿望,她向宝钗求教,遭婉言拒绝。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三)字词积累: 仄(zè)声 应玚(yáng)庾(yǔ)信 蘅(héng)芜(wú)苑(yuàn)三昧(mèi)暧暧(ài)请柬(jiăn)胡诌(zhōu)颦(pín)姊(zĭ)妹 怔怔(zhèng)暖香坞(wù)画缯(zēng)鳏鳏(guān)烦腻(nì)诧(chà)异 揣(chuǎi)摩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 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拜师——初作——再作——三作)(五)、深入探究:
1、香菱是如何学诗的?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1)、“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2)、“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3)、“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神态、动作描写)(4)、“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动作描写)
2、香菱学诗的成绩如何?
第一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观赏,诗意浅显,无余味可寻,第二联措词不雅。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的辞藻,无真情实感。第二首
似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第二首:反复说月色很美,过于穿凿。但已能用花香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有进步。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孤单无依的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鸡唱、闻笛、倚栏”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有情感——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6.《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篇六
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及写作的方法技巧。赏析香菱前后所作的三首诗,重点赏析第三首诗作,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不仅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香菱,一个钟灵毓秀的女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今天我们就透过她,透过她学诗的故事,来感悟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的魅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鄂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结构,概述三要素
1、听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写出来。
2、积累下列词语:
①起承转合 ②以词害意 ③地灵人杰 ④诲人不倦 ⑤挖心搜胆 ⑥精血诚聚 ⑦穿 凿 ⑧揣 摩 ⑨腻 烦 ⑩鳏 鳏
3、再速读课文,探究:
(1)、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书 第1段:读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 第2-3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 第二部分:(4-8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写诗 第4段:第一稿“措词不雅” 第5-6段:第二稿“过于穿凿”
第7-8段:第三稿“精血诚聚”(2)、小说的三要素
A、指名说说小说的三要素
B、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本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可再找其他同学补充。(1)人物:香菱、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2)中心事件:林黛玉教香菱学诗(3)环境:清代、贾府
三、小结:《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它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检查上课时作业,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二、课堂探究
1、香菱学诗部分主要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幻灯片展示)拜师请教→赏析诗歌→苦心创作
归纳:① 拜师;②初作—呆;③再作—疯;④三作:魔,最后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a、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内因)
b、有好老师的指点和大观园这个优雅的环境分不开,环境造就人,在这里香菱得到了精神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外因)
3、香菱能写出第三首成功诗,是她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你能从文章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她苦志学诗的吗?
描写人物用的是什么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师生共同交流。指名分析黛玉指导写诗的部分:黛玉指导写诗主要有三次,这三次分别做了什么?试作概括。(可以引用文章语句)
三、课堂小结: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1、要多读
2、学一流的诗。
3、大胆创作,敢于想象。
7.从香菱学诗反观语文教师素养 篇七
一、高尚的情意素养
情意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 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道德、专业人格和专业自我[2]。笔者认为情意素养应该包括两个必要的条件:爱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只有热爱学生, 才可能切身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神圣和光荣;只有热爱学生, 才会真正投入到教育他们的事业中去, 并且乐此不疲, 甘于奉献;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以民主、尊重、合作的态度去关怀他们的成长。一个缺乏爱心的语文教师可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言、如何评价文学作品, 但他无法开启学生的心智, 抵达学生的内心, 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知识固然重要, 但情感和思想的影响更为深远。
同样, 强烈的责任感也是一个语文教师所不可或缺的修养。首先要对学生负责, 运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去解除他们的困惑, 运用自己的爱心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其次要对教育事业负责, 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热情, 并且坚持不懈, 为国家和社会多培养有用的人才。
下面笔者就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对待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分析, 来具体阐述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情意素养。
1. 对待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和热情。
薛宝钗带香菱进大观园, 香菱对她说:“好姑娘, 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3]她的回答是:“我说你得陇望蜀呢!”[3]这一句话把香菱的求学热情挡了回去, 并且暗示着得寸进尺、自不量力的讽刺。而林黛玉对香菱的请求却欣然答应说:“既要作诗, 你就拜我为师, 我虽不通, 大略也还教的起你。”[3]
薛蘅芜在海棠诗上冠压群芳, 林潇湘则魁夺菊花诗, 两人均是吟诗弄词的高手, 而面对香菱的求知欲, 却表现出不同态度。薛采取敷衍甚至是压抑的态度, “我劝你缓缓”[3], 然后岔开话题, 并且暗示香菱不自知, 这无疑对香菱是个打击。而林却乐于教、敢于教, 表现出与之迥然不同的态度。
对于香菱在学诗过程中表现出的热情和执着, 两人的态度也完全不同。薛说:“何苦自寻烦恼……你本来呆头呆脑的, 再添上这个, 越发弄成个呆子了。”[3]又说:“这个人定是疯了。”[3]还说:“可真是诗魔了, 却是颦儿引的他。”[3]对香菱的痴狂表现出取笑挖苦的态度。而林对香菱的热情求学一点也不厌烦, 说:“圣人说‘诲人不倦’, 他又来问我, 我岂有不说之理。”[3]对于香菱更多的是鼓励:“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敏伶俐之人, 不用一年的工夫, 不愁不是诗翁了。”[3]
2. 对待学生的见解看法和成果。
香菱一面说, 一面作了一首, 先与宝钗看, 宝钗说:“这个不好, 不是这个作法。”[3]一棒子打死, 采取的是生硬批评的方式。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 只是措词不雅, 只因你看的诗少, 被他缚住了, 把这首丢开, 再作一首, 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自然是难为你了, 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还得另作。”[3]采取的是先肯定成绩, 然后指出不足, 再分析原因, 最后进行鼓励的方式。
这固然有教学技巧的因素, 但更多体现的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品德问题。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 断然不会不从学生的感受出发, 一口否定学生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 而又不告知其原因, 只是一味地推脱和打击, 而是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需要, 既毫不吝啬地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 又十分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 并且充满责任心, 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 满含爱心地鼓励他们进步和提高。
由以上对林、薛二人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更加形象地感受到语文教师情意素养的深刻内涵。爱心与责任感绝不是空洞形式化的东西, 而是可以化到具体的工作中去的。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感, 具有崇高品德的语文教师,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涵泳他们的心灵为已任, 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应该是相通的, 而爱心和责任感则是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只有当语文教师拥有优秀的品格、高尚的人格时, 才能和学生真正心灵相通, 真正从心灵上去教育他们, 达到言传身教。
二、扎实的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2]。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 更应该熟练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来优化教学。下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林黛玉所具备的深厚的知识素养。
1. 自我贬低式。
香菱学诗之初, 说:“果然这样, 我就拜你为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3]黛玉的回答是:“什么难事, 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3]此话听起来没有什么深意, 实际上却体现了心理学的奥妙。可以想象, 林黛玉是大观园里做诗的高手, 而香菱只懂得一点皮毛, 必定比较自卑, 没有信心, 更不敢说出自己的见解, “不许腻烦”就说明了她内心的顾虑和担心。黛玉体会到她的心理, 一番话打消了她的顾虑, 把做诗不再看得那么神秘而高深, 无形中增强了她的信心, 从而自然而然地说出自己对做诗的体会。试想, 如果黛玉故作高深, 将做诗说成一件了不得的事, 必定得到相反的结果。
黛玉这种自我降低的方式体现了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它能让学生增强信心, 消除顾虑, 甚至可以给学生带来质疑权威和经典的勇气, 形成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气氛。
2. 扬抑结合式。 (1) 先扬后抑式
香菱将自己做的诗拿给黛玉看, 后者的评价是:“意思却有, 只是措词不雅, 皆因你看得诗少, 被他缚住了。”[3]先肯定成绩, 再指出不足, 语气委婉真诚, 既考虑到香菱学诗之初更需表扬和鼓励的心理, 又本着对她负责的态度中肯地指出不足, 可以看出林黛玉确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2) 先抑后扬式
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3]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 所以见了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格局, 再学不出来的。……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 不用一年工夫, 不愁不是诗翁了!”[3]香菱的看法在黛玉看来是学诗的大忌, 所以她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不当之处, 意在给香菱提个醒, 让她切忌流于浅陋。然后鼓励她不要泄气, 让她保持热情和信念, 既明白自己的不足, 又不丧失勇气, 读者可从中窥见黛玉的真诚与过人的智慧。
先抑后扬或是先扬后抑, 虽然方式不同, 目的却是一样的。语文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灵活运用, 这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前提的。
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窥到作为语文教师所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 进一步而言就是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只有教师熟悉学生的心理, 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合理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在教学实践中栽跟头。
三、创新的能力素养
语文教师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 比如专业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等, 但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创新能力。一个不知创新的语文教师, 纵然可以写出无可挑剔的教学计划, 讲出无可挑剔的课, 但那都是刻板的程式化的操作过程。我们的语文教育并不缺少这样的教师, 因循守旧、固守陈规, 然而他们带给学生的仅仅是死板的知识和无尽的厌倦。创新能力才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早在清代的大观园里, 那些才子佳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黛玉说:“词句空间还是末事, 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 连词句不用修饰, 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3]并不拘泥于传统的“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的做诗规矩之中, 形式固然重要, 但表达情感更为关键, 如果为了符合形式的需要, 而去生硬地改变立意, 就是舍本逐末了。这是教学内容的创新。
香菱说:“我倒领略了些, 只不知可是不是, 说与你听听。”[3]黛玉答:“正要讲究讨论, 才能长进。”[3]并不一味地讲解和灌输, 而是提倡讨论教学, 教学相长, 形成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无疑是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方法。这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宝玉说:“既是这样, 也不用看诗, ‘会心处不在远’, 听你说了这两句, 可知‘三昧’你已得了。”[3]“你已得了, 不用再讲, 若再讲, 倒学离了。”[3]并不以表面上的知识为教学目的, 而是强调领会其中之意。只要明白了诗中的真意和旨趣所在, 其他的倒是其次。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蕴涵在知识中更为深刻而本质的意义。这是教学目标的创新。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力量, 教师素养的提升和教师专业成长成为目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一开始就呈现出以西方课程理论和哲学思潮为依托的倾向, 但与此同时, 若能潜心从中华传统几千年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经典中汲取养分, 挖掘传统中的现代教育意识, 也未尝不可。
摘要: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源, 教师素养的提升是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片段体现了曹雪芹可贵的近代意识和进步教育观。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对待香菱学诗的不同之处, 我们可以明确语文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情意素养、扎实的知识素养和创新的能力素养。
关键词:《红楼梦》,香菱学诗,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 1999:7-8.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73-374.
8.细品《香菱学诗》中香菱的笑 篇八
1、实现愿望之笑。香菱是名士甄士隐的女儿,骨子里流淌着读书人的血液,平日里偶尔也看几首诗,对诗歌有着天然的向往,但周围的环境决定着她没有深入学习的机会。刚进大观园,她就迫不及待地向宝钗求教,但宝钗却婉拒了香菱的恳求。可香菱没有灰心,径直来到潇湘馆,求黛玉教诗,当黛玉答应后,学诗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一直渴慕诗歌的香菱自然禁不住要“笑”了。大观园的生活,吟诗作乐的生活也许对香菱来说是一种奢求吧。而香菱真的在那里,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虽只是短暂的欢乐,但我想,这在她心中,也许是短暂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2、学有所得之笑。原著标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学诗是很苦的,但他却“笑”着学诗,香菱学诗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原因是香菱在学诗之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在别人看来香菱学诗既“苦”且“痴”,但在香菱自己却是渐渐体会到诗歌的妙处,有一种登堂入室的欣喜,这种欣喜是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是对诗歌艺术心仪后会心的笑。香菱一直在被鄙视、受压抑的环境中生活,她渴望自由,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次偶然来到大观园的香菱犹如离开樊笼的鸟儿,有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喜悦。能进入大观园学诗这在香菱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但它不期而至,自己能自由地同园中的这些有着良好文学素养的人们在一起,该是何等幸运和幸福?
3、乐观坚强之笑。苦难会使人坚强,香菱的命运是多舛的,但在香菱的“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饱经困苦的香菱是多么乐观坚强。本来香菱是个做人行事温柔安静的人,但我们看不到她的一丝愁苦,一丝怨恨,眼前只有一位苦志学诗,积极向上的香菱,一位直爽、大方而又朴实可爱的香菱。香菱的“笑”里蕴含着她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她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也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世俗的变相反叛。她是乐观的,既然命苦,就尽量让自己开心一些吧,流泪不是会让人增加痛苦吗?于是,香菱笑了。她为何而笑?也许,她的内心是真的开心,在她饱受命运捉弄的摧残碾压之时,她的心境又是如何?也许这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而我们所知道的是,她的笑,是多可贵,多可爱啊!这样的笑是需要勇气的,也许这个柔弱的女子是世间最勇敢,也是最可爱的人。
4、含泪抗争之笑。脂砚斋有言: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这段话说明,香菱才貌双全。香菱诗才越高,心就越高,面对薛蟠的粗俗凶暴会倍感痛苦,追求与现实将出现更大错位,这样的一个弱女子又有什么办法去改变呢?香菱的笑其实是一种苦笑,是一种无奈的笑,是烘托她一生痛苦的凄美的笑,这种态度也反映了香菱追求心灵的充实与自由,因而,香菱的笑里还有着难以言说的东西,有“苦笑”的成分,是含泪抗争的笑。香菱“笑”的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
在香菱的笑声中,一个聪慧、可爱、好学、自信、坚强、乐观而又凄苦的女性形象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虽然香菱16次笑的内涵不完全一样,但贯穿始终的是“含泪的微笑”,因为香菱是名士甄士隐的女儿,如果不是命运捉弄人,她本可以生活的快乐幸福,学诗这样的愿望可以轻易获得;如果不是命运捉弄人,她天资聪慧,更有父亲这样的名士做老师,想必学诗小有所成也在情理之中吧;如果不是被拐骗,又何需去坚强面对那样苦难的生活呢?如果不是被拐骗,又哪里需要去和命运去抗争呢?所以,无论哪一种笑,都是在那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种饱含辛酸的笑,是笑对生活的笑。
任端巧,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20 *香菱学诗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20《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09-05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共3课时)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08-19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詹天佑》教学设计08-07
《春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8-05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09-16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10-11
《船长》教学教案设计09-11
《掌声》教案教学设计06-30
估算教案教学设计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