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学生考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专题

2024-09-30

本校学生考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专题(精选3篇)

1.本校学生考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专题 篇一

依照党十七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创业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创业潜力明显,但创业意识较弱,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国外学者比较注重对创业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Elena Ruskovaara和Timo Pihkala选取不同背景的教师,研究他们创业教育的课堂实践情况,发现经过教学培训和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学质量更高[1];Mihai Korka以欧洲为例,探讨了国家政策与20年创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政策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2];Donato Iacobucci以意大利大学为例,分析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3]。国内学者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在创业教育的模式方面,黄兆信以温州大学为例,从全校、专业以及班级三个层面建立创业教育新体系,提出创业与就业兼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的教育模式[4];黄兆信还对比分析了黑龙江大学的融入式模式和上海理工大学的创新型创业教育模式[5];胡超从中美融合的视角,提出适合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创业中心模式”[6];马小辉提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素质和能力,特征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组织形态的多元化、创业资源的开放性、运作模式的多样化、教方法的灵活性、创业教育的学术资本化、创业文化的一体化[7];在课程设置方面,黄兆信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提出我国应在课程理念、模式和体系上借鉴美国的经验,加以改进和完善[8];在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方面,王丽娟、高志宏通过总结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发现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阶段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和师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9]。

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而创业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的指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通过研究旅游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创业教育指导。

1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经过多年发展,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在新的国际发展竞争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动力需要转换,需要追求可持续的新经济动力,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创新性的调整。《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作为《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的主导产业,作为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其大力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十三五》规划强调旅游教育是重要的发展动力,要推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优化旅游教育体系结构,为旅游的发展培养有力的人力资源。因此,各旅游高校培养合格的创业型人才,服务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创新,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1.2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日盛,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国际旅游收入分别为3.4万亿元和0.74万亿元,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13.1%、7.8%。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增至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随着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呈现出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大、需求个性化、管理信息化和国际竞争激烈的特点,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旅游供给总体相对匮乏,旅游人才缺失,因此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和素质较高的旅游专业人才、鼓励创业教育是旅游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旅游创业应首先面向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可进入性强、经营风险低、成功率较高。综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满足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1.3提升旅游专业就业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0.06万人,失业率为18.7%,到2014年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为712.98万人次,失业率为15.9%,虽有所缓解,但失业率仍然很高,面对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其就业前景广阔,在酒店服务业、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国际会展、旅游交通、旅游休闲等方面存在着增长点,这些领域的工作类型多样,就业增长快,带动性强,能够很好的缓解就业压力。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中小旅行社、经济酒店或者旅游餐饮等行业进行自主创业,进而促进就业。因此,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旅游专业就业前景将非常光明。

1.4实现旅游高校培养目标的转变

我国旅游高校教育经历的时间不是很长,读书和积累知识是其传统的教育观,但旅游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却受到忽视,对大学生的旅游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适应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形势,实现旅游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教育比较狭隘,大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实践应用极为有限,毕业后就业方向仅以基本就业为主,因此,旅游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实现从“专门人才”向“复合应用人才”的转变,培养出知识面广、结构合理、能力强、素质高、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

1.5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成熟与发展

创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要素,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这些困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意志,锻炼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旅游创业教育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拥有时代和大局意识,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管理和法律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择业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6旅游高校创业教育优势明显

首先,专业优势明显,旅游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实践经营与操作能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通过专业课程的整合和学习就能够实现,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实践教学上,比如构建景区开发与规划实验课程,创办酒店管理平台等,促进学生能力拓展,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教学成本低,旅游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多数是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资金投入少;在师资方面,大力发展“双师型”专业教师,这类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好,组织协调能力强,拥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行业内经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职业指导。此外,聘用国际视眼开阔的专业性教师,能够促进旅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旅游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师资力量和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由于旅游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其内容又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旅游素养,还要求有深厚的行业实践经验。而旅游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是高校直接毕业,既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没有行业背景,仅仅进行短期的相关培训就为学生授课,容易将创业教育学术化,许多问题仅仅只能纸上谈兵,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发展。

2.2旅游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旅游专业创业课程体系不系统、门类单一,仅仅开设一两门有关就业的选修课,基本是关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差,而关于创业素质、创业案例和人际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课程很少涉及,有的高校甚至一门相关课程也不开设,仅仅以创业讲座和创业活动的形式代替创业课程。同时,忽视了授课环境的设置,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缺乏,运用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课程学习缺乏生机与活力,获得的教学效果比较差,导致学生在学校虽然接受了一些创业知识,但在实践中还远远达不到旅游行业的需求。

2.3旅游创业教育校园文化缺乏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和氛围,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多数旅游高校在创业教育的文化平台方面,并没有积极开展旅游创业研讨会、创业论坛以及创业专家专题报告等,并不能促进大学生的交流合作,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方面,对于学生课余时间兼职锻炼没有积极鼓励,创业的实习岗位提供较少,仅仅集中于酒店方面,也很少邀请旅游创业的成功人士来校授课,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勇于创业的时代精神;在创业教育文化基础方面,基本上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对于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旅游素质方面的培训少之又少。校园文化氛围无法形成,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4旅游创业教育政府支持力度小

旅游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政府的支持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政府对旅游创业的关注起步较晚,虽然出台了一些新的优惠政策,但政策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在政策支持方面存在漏洞,一些政策过于宏观,执行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尤其在税收方面,一些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创办的中小型旅行社、经济酒店并没有统一的税收减免政策;其次,旅游专业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所需的资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政府虽然在一些高校设立了相关基金,但大学生真正想得到这些基金进行创业却是非常困难。政府对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专业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2.5旅游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旅游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将学生、教师、环境、旅游项目和管理融为一体的系统,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业的一个平台。虽然一些旅游高校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充分利用校内旅游实验中心、旅游创业研究中心等与学校合作的资源,但是基地建设仍然存在利用率不高、专业领域狭隘、大学生创新思维局限、创新实践手段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要求。因此,基地建设还需要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加以改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6旅游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弱

据调查,旅游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创业接触非常少,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者进旅行社、星级酒店,对一份稳定工作的追求远远高于创业;其次,多数旅游专业大学生认为自己虽然具备坚持不懈的毅力、团队合作的精神,但是缺乏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不具备创业素质,而创业教育应该针对少数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大学生开展,从而在生活中不注重对自身创业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的女大学生比例较大,她们的创业意愿和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处理事情不够理性,创业能力也比较低,这些因素也影响这女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3.1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具有创业经验的师资,能够将创业的经验和理论有效融合,是旅游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构建创业型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创办培训班,通过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在岗学习或者自主开展创业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总结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有效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带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大聘请力度,聘请星级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开展创业座谈会,讲述自己创业的亲身经历,传授正确的创业知识及规避风险的技能,或者鼓励有创业经历的教师和校友,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旅游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开启学生的创业思路,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强化校内师资和聘请校外专家,建设合格高效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

3.2变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是实现旅游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具备与创业相关的综合知识是基础,学校应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针对性的开设市场营销、财务、税收等方面的创业教育课程;其次,针对旅游专业不同学习者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为以创业为副业的大学生开设经营技能的综合演习型课程,为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素质普及课程,针对旅游专业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设不同教育内容的课程,大一新生注重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在校高年级学生注重创业实践和技能的培养,另外,在旅游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知识,比如在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课程中加入创业理念、创业案例等元素,使他们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此外,还要注重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采取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践平台等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以使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3.3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需要旅游专业全体师生具备创业的思想意识,深入了解创业的价值和意义。旅游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专题讲座,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工具,大力宣传创业知识,以及典型创业者的创业历程,使大学生在全面系统了解创业教育的同时,树立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各旅游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开展创业技能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鼓励学生设计前景良好的创业方案,比如景区景点的开发、旅游线路的设计等,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建立旅游创业者协会,组织旅游实践、管理和设计等活动,渲染创业氛围;此外,对于旅游专业创业教育的软硬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软环境方面,建立由管理类专家、成功企业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既能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教育教学,又能提供良好的实践指导,加强硬环境建设,一方面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创业活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提出的创业项目,经过审核后可以在校内开办公司。

3.4加大政府对旅游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的支持对旅游创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需要扮演好其创业宣传者和政策支持者的角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旅游创业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创业模范,大力倡导创业精神,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思维,树立勇于进取的创业观念;另一方面要制定系统的优惠政策,资金不足是旅游管理专业创业的一大障碍,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建立创业基金的力度,采用创业投资和贷款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在创业税收方面也应该制定统一的税费减免政策,从而有效解决旅游创业的资金问题。各地方旅游行政部门还应积极地与各旅游院校配合,尽可能提供创业就业基地,完善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使优秀的创业大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业方案落到实处,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3.5加强旅游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餐饮服务业和旅行社业等旅游行业息息相关。旅游院校需要加强与校外旅游企业的合作,广泛交流,或者自己创办公司,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训基地,设立多种创业锻炼岗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熟悉的旅游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帮助学生顺利成长。此外,模拟的创业环境也是创业实践基地的一种形式。各院校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开设一些模拟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这些模拟的经济实体投资少、风险小,又基本具备现实小企业的所有要素,其经营管理完全由学生控制,还会请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积累真实的创业经验。

3.6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

培养创业意识,转变创业观念是旅游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的突破口。培养创业意识需要贯穿始终,首先,让大学生了解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通过开展旅游创业教育活动,比如创业大赛、勤工俭学、参观旅游企业等,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最后,通过创业意识教育,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主动创业,树立创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转变创业观念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特定的培养方案,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教育面向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大胆地与人合作,相互交流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共同面对创业中的困难,进而获得成功。

4结论

在国家创业与旅游业发展战略、政策的支持下,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存在众多的创业机遇,,因此亟需对高校旅游创业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系统分析了旅游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从政府、学校和大学生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丰富了旅游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对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另外,在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方面,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研究思路与框架可以应用于其它专业的的创业教育研究,发挥出创业教育更大的实践研究意义。

摘要:在国家创业与旅游业发展战略、政策的支持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众多的创业机会,创业教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然后阐述了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使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促使大学生向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Elena Ruskovaara,Timo Pihkala.Teachers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lassroom practices[J].Education+Training,2013,552.

[2]Mihai Korka,Olav Spilling.Towards a Comprehensive Policy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08,11(528)11(528).

[3]Donato Iacobucci,Alessandra Micozzi.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Italian universities:trend,situation and opportunities[J].Education+Training,2012,548.

[4]黄兆信,曲小远,施永川,曾尔雷.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08:87-91.

[5]黄兆信.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基于两所院校的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141-146.

[6]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49-53.

[7]胡超,苌庆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新组织模式的构建—中美融合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

[8]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96-100.

2.本校学生考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专题 篇二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 职业胜任力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F123.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39—0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让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获得经济或社会利益是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关键,从政府及学校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宣传、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设立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大力表彰、宣传为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及企业。让企业家意识到,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之一,而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美誉度和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一种互惠型的共生关系。因为教学科研层次低的高校很难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形成共生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尽力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合作,要加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互桂.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0,(3).

[2] 李宇红,苏艳芳.工商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07,(11).

[3] 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与借鉴[J].管理评论,2003,(4).

[4]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5] 曾红权.就业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6] 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3).

[7] 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8]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问题探讨[J].开发研究,2010,(4).

Dela Harpe B,Radloff A,Wyber J.Quality and Generic(Professiona1) Skill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0,6(3):231—243.

3.本校学生考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专题 篇三

一、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因素, 笔者对所在高校2013级119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深入的访谈。通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的归纳、整理和分析, 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1.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以及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基本认知是学生转专业的潜在原因。119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只有35.3%的学生是被第一志愿录取的, 大部分学生是非一志愿甚至非志愿 (服从调剂) 录取的, 并且对被录取的专业几乎不了解。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对所报专业完全了解的只占了10.9%, 一点都不了解的竟占了30.1%。同时, 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中, 个人兴趣爱好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6.9%, 其次为高考分数占31.4%。

数据表明, 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基本的认知、兴趣爱好欠缺是学生产生转专业动机的潜在因素。

2.专业学习的现实状况与理想期待有差距, 并由此导致的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不高是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调查数据表明, 目前很多高校传统专业大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专业兴趣不高, 缺乏基本的专业认同感, 因而导致这些学生在进校后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不少学生针对专业学习仅仅是消极地应付, 缺乏主动性。尤其是所学专业非自己第一志愿, 以及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的这部分学生, 入学后学习兴趣不强, 逐渐对本专业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 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较低, 同时仍然对自己第一志愿或其他热门专业心存渴望, 转专业的动机就显得愈发强烈。在被调查的119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 只有12.6%的学生对本专业非常满意, 41.2%的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比较满意, 41.2%的学生对本专业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更有21.8%的学生直接表示对本专业不满意, 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进入大学经过一个学期的专业学习, 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对目前所学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还不高, 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仅占37%, 63%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高, 或不满意。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高, 从“学生专业学习的适应情况”这一问卷选项来看, 14.4%的学生“学有余力, 游刃有余”, 42.9%的学生“学习跟得上”, 32.7%的学生则“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跟得上”, 10.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学习难度太大, 适应不了”。可见, 学生对目前专业的学习适应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 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这一问卷选项, 39.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 认为“一般”的学生占了52.9%, 还有7.6%的学生“不满意”。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低也成为对所学专业整体满意度低的原因。最后, 从“专业教师的上课效果评价”这一选项来看, 55.5%的学生认为上课效果“一般”, 8.4%的学生则“不满意”。可见这也是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同时, 在对“专业教学条件评价”这一选项调查发现, 58%的学生认为目前“本专业的教学条件”一般, 而9.2%的学生对现有教学条件不满意。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 学生在专业学习的现实过程中与理想期待有着较大差距, 从而导致对目前专业的认知度及满意程度低是大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3.往届学生的就业去向与自身就业憧憬差距大所引发的现实原因。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 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 再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对旅游管理119名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调查统计来看, 只有14.3%的学生保持乐观的态度, 43.7%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一般, 34.5%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有严重的危机感, 不容乐观, 另有7.5%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了解。

毋庸置疑, 接受高等教育最直接目的就是谋求好的职业, 这是每个学生的最基本的目标需求, 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较好, 市场需求也相对较高, 对传统专业无疑是一种冲击。但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发现, 传统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被十分看好, 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连续10年就业率达100%, 就业形势大好, 但是深入调查发现, 从专业对口和就业质量来讲,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不高, 调查统计, 2010-2014年以来,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和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达到近70%, 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低年级新生的就业憧憬产生较大差距, 是传统专业新生转专业最现实的原因。

二、传统专业学生转专业的相关对策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以及个别访谈, 笔者注意到很多同学转专业的决定缺乏对专业详细、深入的了解, 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 因此, 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的转专业需要, 院校以及专业系科要结合实际,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1.专业系科应当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引导。主要是要让对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根本就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同学形成专业认同感。因为此类学生大多数是由于高考分数不理想服从调剂到本专业的, 缺乏对本专业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对本专业缺乏认同感, 为此, 专业领导和老师应当进行并强化有关专业优势、专业特色和专业前景等的引导和宣传, 通过优秀毕业生 (成功人士) 的面对面交流和激励等, 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对他们自己所读的专业有憧憬和期盼。

2.专业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手段。专业教师应当采用多重手段从多方面提升教学质量, 如教师教案的及时更新、教师自己的博学多才和人格魅力、有酒店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案例教学等等, 都会吸引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3.团委学工办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各类专业活动, 如专业文化节等, 依此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增加新生对学院和专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等。此外, 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宣讲, 提出往届转专业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和后来的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引导使其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情况, 使学生从思想上对所学专业形成足够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 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传统专业学生转专业行为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在学生填报志愿以及转专业时, 高校、专业系科、教育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应加强沟通, 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 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志愿的填报和转专业时具体专业的再选择。首先, 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传统专业时, 对于学生及其家长, 要充分了解专业的性质、专业的背景以及发展的前景, 要充分认识挖掘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 同时结合专业学习背景、自身学习能力以及专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其次, 对于校方、专业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而言, 应当给予支持并鼓励一些经过慎重考虑和确实有转专业需求的学生, 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促进其未来的健康发展。而对于那些仅仅出于盲目跟风和随大流而想要转专业的学生, 则应当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行之有效的专业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专业认同感, 帮助其形成牢固的专业素养。同时要积极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 充分发挥传统专业优势, 提高传统专业在学生群体中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慧娟, 肖珍教.当前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06) .

[2]张莹.我国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 2014.

[3]王有材.对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35) .

[4]柯璇, 蔡经汉.转专业制度对第二专业的生存状况影响研究——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1) .

[5]王永.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及其发展研究[J].高教论坛, 2008, (01) .

上一篇:一年级经典阅读试题下一篇:生活的剪影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