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比较阅读(共8篇)
1.小学语文比较阅读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
我学习的是《课改进行时:比较阅读(北京小学语文)》。学完以后,我感触颇深。
比较阅读从形式上来说,丰富多采,诸如:词句比较阅读,段落之间的比较阅读,篇目之间的比较阅读;甚至可以小到修辞手法,表达方法,语言特色,人物形像,篇章结构等方面之间的比较阅读。
语文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改传统的单一阅读为比较阅读,那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6年级的语文我都上过,记得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的阅读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比较阅读。我使用比较阅读法的依据是,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有太多的相似——社会背景相似,家庭背景相似,人生命运相似,所揭示的主题相似。基于此,在同学们熟读课文后,我设计了比较阅读法来学习这两篇课文。
下面是这堂课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
一、读一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或者反复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想一想
1、安徒生爷爷曾经说过: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有活着才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那么小女孩的幸福是指什么?她为什么要和奶奶一起飞走?
2、凡卡为什么那么哀求爷爷把他接走?爷爷会来接凡卡吗?
3、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为什么面对死亡,他们嘴角都挂着微笑?
小女孩死时,“两腮通红,嘴角挂着微笑„„。”
凡卡死时,“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
师:通过这几个思考题的比较,大家终于知道,两个孩子要“走”,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人生太悲惨,他们要逃离现实,摆脱痛苦。微笑与死亡,幻想与现实,美景与悲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添了悲的气氛。
三、议一议
师:是啊,两个幼小的生命就像两颗小星星那样陨落了,掩卷长思,有的是愤慨、谴责、无奈、同情,那么谁是杀害小女孩和凡卡的刽子手呢?(生答)
师:是啊,正是这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情,冷冰冰的社会,制造了这一幕又一幕的悲剧,但是归根结底,黑暗的社会才是杀害小女孩和凡卡的真正凶手!
四、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在新社会,沐浴在阳光下,我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祖国的花朵,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来到我们之间,让我们把劝慰、同情、祝福的话语赠送给他们,好吗?(“小女孩”和“凡卡”走到同学之间,同学争相送上祝福的话语„„„)
五、写一写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任选一篇)
通过想象作文,训练同学们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老师没有灌输知识与强加理论,也没有统一思路,更没有标准答案,充其量只起了个疏通和引导的作用。可是课堂气氛热烈,情绪轻松,思维开放,时时涌现出精彩的言论和闪光的思想。这都是采用比较阅读这一方法的奇妙之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学生课文熟悉,分寸掌握得当,比较对应事例自然,使用比较阅读法,不仅能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灌输式、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小学语文比较阅读 篇二
一、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特征与价值比较
要探析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特征与价值上的差异,首先要从两者的概念入手。
连续性文本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1],以文句、段落组成篇章或者整本书,提供一个完整信息的单元阅读,阅读时采用由左到右的直线型阅读方法;而非连续性文本是以文字说明、表、符号、单和图画等信息为单位,一种或几种信息组合而成,直观呈现信息内容的文本形式,阅读时以非线性阅读方法[1],需要组合多重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做出评价[2]。
1. 特征比较
连续性文本阅读多为文学类阅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抽象性、主观性、文学性、技巧性等特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多为实用类阅读,源于学生将来的成人生活,具有生活性、直观性、技术性和丰富性等突出特征。
2. 价值比较
连续性文本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虽具有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共同价值取向,但是前者更强调人文价值,后者则更追求实用价值。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培养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与品味语言等能力,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拥有阅读体验,提升人文素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注重提高学生“生存性发展”的能力、适应教育生活化的能力和跨学科整合的能力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旨在考查学生为生存做准备的阅读能力。“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信息重整,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应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3]。非连续性文本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中频繁出现并被人们经常使用,适应了教育生活化趋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是单一语文学科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整合。
二、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任务比较
1. 基于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教学任务比较
新课标从第一学段开始就系统地规定了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要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要求在第三、四学段明确指出。在第三学段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要求“阅读有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4]。
基于新课标要求比较,课标规定了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不同学段的目标、内容、建议和评价等方面具体化的要求。但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仅设定了第三、四学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不具体,还缺少阅读方法、建议、评价等内容。
2. 基于教学重难点的阅读教学任务比较
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重点是对文本的语言、情感等阅读能力考查。如何丰富选文类型和让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是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教学难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对文本有价值信息的考查。但在现行教材中,严格意义上,没有一篇真正意义上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如何挖掘现有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和指导阅读方法等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难点。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可行性策略
基于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在概念、特征、价值、教学任务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效果,为小学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效建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1. 明确内涵价值,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教师应深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明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理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关系,寻求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学校要建立阅读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阅读资源,注重对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进行相关培训、指导,重视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发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实用功能。
2. 完善课程内容,增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系统性
新课标对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进行了整体性设计,而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仅在第三、四学段提出要求,还缺乏对其系统性整合及相应教学建议的规定等。
“认真研读教材,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会发现,第一学段其实已经具备了学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萌芽条件”[5]。因此,我们应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第一学段萌芽。在第一、二学段进行课本目录、插图、简单表格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教学。在第三、四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学段目标,注意第三、四学段之间的渗透与过渡。
3. 突出特征,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课程资源
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到阅读文本类型的多样性,尤其是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坚持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并重。
(1)彰显生活性,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与其他文本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那就是生活中很常见,与生活紧密结合,更具实践价值。开发贴近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教材,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一是来自生活的,如商品的说明书、路标、报刊中分类数据和表格等;二是来自教材的,数学、科学、品社等各科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6]。
(2)利用直观性,重视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小学各科教材内容多以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是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7]。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思维力等。在教学写景类文章、说明性文章等连续性文本阅读时,教师可适当增加课文内容,补充图、表等信息直观呈现文章内容。
(3)提升技术性,调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自主性。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可合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关于“汉字的演变”的内容,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和搜集表格中汉字演变的动画或图表,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4)凸显丰富性,整合学科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
教师要自主选择、开发和整合不同学科的阅读教学资源。非连续性文本经常出现在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科学等学科中,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非连续性文本,必须进行学科的整合。教师可以改编其他学科文本,使其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服务。
4. 突破重难点,承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任务
非连续性文本是植根于生活的一种文本样式,教师应运用有效策略突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进而完成其教学任务。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在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场合呈现。从学生喜欢的场合,寻求学生感兴趣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材,生活中的说明书、旅游导览图、安装图、时间表等都可以作为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资源。
(2)问题导向,深入思考。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一般要有一种目的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从文本呈现的图文表格中发现问题所在,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发现[8]。教师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浏览信息,编制独立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3)方法引领,探究阅读。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时,注意关注标题、分类图例、横纵向比较数据、解析相关文字等,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说明书类非连续性阅读时,教会学生通过通读知大意、依问题找项目、选择信息等过程来整合信息。此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尝试推论等方法。
(4)寻求迁移,融合提升。
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往往和连续性文本相互依存出现。我们要有意识地将两种文本形式相互迁移、融合和促进,提升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融合阅读的教学策略,将两者融合在教学突破点、教学空白点和教学提升点上[9]。
(5)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强化非连续性文本的习作意识,将阅读与习作结合,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将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模块中看漫画习作,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它通过漫画考查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有机地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
(6)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课外阅读可以补充一些以读图为主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将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指定为二三年级小朋友的课外亲子读物,将《丰子恺漫画精品集》指定为四五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10]。通过课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一步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阅读面。
(7)评价跟进,强化学习。
PISA阅读素养的评价重视综合分析学生在所得分数中表现出的认知水平以及能够提升进步的空间,并通过问卷方式来了解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态度[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的教学评价可以借鉴PISA阅读素养评价的标准,基于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专家、教师等语文教学研究者不断研发更为鲜活的、生活化、情境化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并对其测评成绩进行综合分析。
从比较的角度出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既可与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融合,又可彼此借鉴,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彰显各自的价值,综合培育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冬岩.非连续性文本的涵义及特征[J].新教师,2013(4).
[2]邱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以长春市初三学生情况为个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3]金荷华,左长旭.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解析与反思[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9).
[4]中华人民井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茜.开阔视野,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第一学段萌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7).
[6]盖鸾英.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
[7]朱玲娟.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5(9).
[8]张年东.非连续性文本及其阅读和表达研究—基于PISA测试的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4.
[9]钟婕.穿行·融合·提升—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融合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5(7).
[10]朱洁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规划与实施[J].全球教育展望,2015(10).
3.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不管学什么,都应该思考,只有去思考了,才能有所收获,否则,任何学习都是徒劳的。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就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实践也已经证明,如果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边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但会理解感悟课文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创造性。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开始,我便会设置几个有关这篇文章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自然会让他们开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这些问题。有了这些问题,学生似乎有了读书的目标,有了目标,就能激发出学生的的潜力,有了潜力,不但会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其它许多问题,而且还会激发出他们的创造能力。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每一篇文章,都像大海一样丰富,里面包藏着许多奇异的珍珠、贝壳……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这些珍宝,那么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阅读时,我便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精彩描写,或者重点词语或者句子或者细节,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精彩描写的理解,达到进一步理解全文的目的。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异常,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但是,既然是文学作品,就一定是由“人”写出来的,因此一定包含着“人”的思想情感在里面,有时虽然有年龄的差距,但是,情感往往是相通的。所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阅读理解文章,不失为一种上乘的方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方面例子很多。如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写出了自己对《石头记》这部书的独特感受;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笔在课本上圈一圈,勾一勾、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出自己的共鸣,甚至由此引发自己思想的野马驰骋到广阔的“草原”。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读书时,调动自己所有的资源,一边读一边思,然后有所所感,有所感悟之后才会圈、勾、画、作批注,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事吗?所以,每每在阅读之前,我都会提醒学生拿出自己的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如果不记录下来,时间久了,便会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两篇文章后必须要写出读书笔记。这样,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便会在心灵深处留下深深地印记,必将会熏陶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洁。
其实,良好的素质来源于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素质只有变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成为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源泉。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我国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4.小学语文比较阅读 篇四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被举用,被选拔)B.劳其筋骨(劳:劳累)..
C.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怠慢)..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
A.恶之如鸱枭B.已而之细柳营C.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③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④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1.选出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欣然起行四望皎然(洁白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即便夜乘小船就之(靠近)
C.积水空明经宿方至(整夜)
D.盖竹柏影也造门不前而返(到)
2.选出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遂至承天寺经宿方至B.欣然起行四望皎然 ....
C.造门不前而返吾本乘兴而行D.因起彷徨因格杀之 ....
3.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并运用了侧面描写;而不同之处则在于【甲】文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乙】文描写较简单些。
B.两段文字都是写月夜找好友,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文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文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C.【甲】文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等表达方式,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D.从【乙】文来看,雪夜喝酒,吟诗,忆好友,连夜冒雪乘舟访友,真是兴致极高。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
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景公好弋D.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时时而间进使烛邹主鸟而亡之B.皆以美于徐公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C.皆以美于徐公以吾君重鸟而轻士D.由此观之使诸侯闻之 ....
3.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不杀烛邹。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
B.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C.甲文中的威王与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为后世所称道。
D.乙文虽然篇幅短小,但给我们的启迪深刻,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译: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节选袁宏道《观第五泄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 ....
C.疾趋,度石罅必为有窃疾矣D.山行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以面受沫”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C.所以动心忍性D.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话虽然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侧面突出了水的清澈。
B.作者写鱼由静至动,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描绘精细,呈现出一幅幅特写镜头。
C.【甲】【乙】两段文字中能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分别是“清”和“伟”。
D.【甲】【乙】两段文字都是借景抒情,但其中分别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
【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4.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②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译: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②,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孟门]原国地名。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焉疏军而去之(散、撤)
B.弗敢加也令以三日之粮(限令)
C.公将驰之得原而失信(信用)
D.彼竭我盈民之所庇也(庇护)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 ....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
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通过场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B.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战前准备,乙文写的是战争过程。
C.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并且遵行这些条件获得了战争的理想结果。
D.《曹刿论战》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 ②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5.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的确,有比较才能鉴别,事物的是非、优劣、高下、异同,通过比较便一清二楚。这样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广度、深度也会增加,所取得的成效也会事半功倍。
就语文教学而言,《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及评价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显然,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合乎新课程标准,合乎课改精神,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及语文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语文实际教学以及各类语文测试中,比较阅读能力的培养及考察一直是重点部分。比较阅读的方法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学生的考试、升学。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课改精神得到具体的落实。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个人的一些鄙陋的做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希望多多批评指正。
一、比文体
1、将不同文体同一话题文章进行比较。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题材或话题相同而体裁却大不相同。例如,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与记叙文《北京立交桥》比较,两篇文章同是写桥,都谈到中国桥梁事业的辉煌,所不同的是前者重在说明,后者重在叙事。初学说明文的学生常常弄不清两种文体的异同,写作时更是容易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而通过比较主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学生对两篇文章的异同就比较清楚,对两种文体的特点就有更清楚的认
识了,对其他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也会更深刻。
2、同一文体同一话题文章进行比较。如: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课文同是小说、同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读书人的毒害。前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和后文中的主人公范进都是读书人,都参加过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所不同的是前者终生不第,穷困潦倒,靠帮人抄书、窃书维持生活,最后被丁举人打折双腿,悲惨死去;后者则一朝中举,平步青云,荣华富贵,飞黄腾达。通过比较两篇文章主人公形象、遭遇及文章的表现手法等,人们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的理解把握自然更加深入。又如,七年级课本中的《安塞腰鼓》和《观舞记》两篇文章同一文体同一话题:均以散文的形式赞美某一种艺术表演,启迪人们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在修辞上,两文都使用了大量比喻和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同的是前一篇文章侧重描写安塞腰鼓所体现出的阳刚之美,后一篇侧重描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舞蹈表演的阴柔之美;后者在正面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蹈的同时,也进行了很多对观众反应的描写,对她们的表演之优美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前者则没有。因为初中学生对艺术的接触比较少,理解比较肤浅,一开始难以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内容及主题。而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的体会更深入了,理解也更形象了,讨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深度了。
二、比结构
不同文体不同话题的文章也可以进行比较。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前者回忆自己小时侯无拘无束、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后者夹叙夹议,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是如何说和做,如何言行高度一致的。两篇文章不同文体,话题相差较远,但写法上却有值得比较之处:它们都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写在百草园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生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先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如何“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后写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如何“说了就做”的;两篇文章每一部分都用三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抒发感情或阐述观点。但因
为不同的文体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用事例具体详细,人物描写形象感人,字里行间充满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所用事例概括性强,语言非常简洁,通过列举他作为学者如何专注于学说研究,取得了哪些另人瞩目的成绩,以此来突出他毫不炫耀的自谦品质,再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闻一多作为民主战士如何冒着随时可能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危险,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突出他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通过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两种文体运用事例的方法,掌握两种文体的阅读及写作方法。
三、比内容写法
同一文章内各项内容写法也可以比较。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与丁举人,同是读书人,两人的遭遇、地位却是天渊之别。通过比较,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社会不公的弊端便更鲜明地凸现出来。又如在《范进中举》中,作者把中举前的范进和中举后的范进在身份地位、生活条件、众人特别是他的丈人胡屠户对他的态度等进行生动的对比,读者通过比较分析,既可感受到作品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更可深刻地感受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差别,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比文章风格
不同作家不同风格文章的比较。如拿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与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进行比较学习,可以看到同是对敌斗争之作,风格却不同。鲁迅文章比较幽默讽刺,洞察深透,入木三分,闻一多的文章义愤填膺,慷慨激昂,锋芒毕露,锐不可当。
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以上仅就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来谈,此外还可以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朱自清的《背影》与《春》,可以对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如《我的叔叔于勒》与《范进中举》,可以是课内外的比较。比较范围可以是文章的主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表现手法;可以是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论点的提出;可以是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还可以是语言特色„„。另外在进行具体
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联系文体,把握各自特点及基本的阅读、写作常识;二,联系文章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并将所读文章的内容放置在大环境中分析;三,细读材料,分清异同,同中找“规律”,同中求“异”。
6.小学语文比较阅读 篇六
摘 要:比较式阅读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掌握语文阅读技巧的能力,本文从分析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入手,论述了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策略。
关键词:比较阅读;效率;扩展;素养;主体;资源;广度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部分,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将接触和学习的知识整合、分析,可达到更高的学习层次,将比较纳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比较式阅读方式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文章、作者、意境、历史、内涵的深入理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一、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教材中同一主体的阅读材料可能会在不同单元内出现,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把主体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学习,例如,《短歌行》和《赤壁赋》同样表达了“人生苦短,功名未建”的思想,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中外同题材文章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发现不同国家之间在风俗民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同”和“异”,让他们在感受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自觉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以点带面”促进知识面的拓展。
(三)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同样重要。通过比较阅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巧用等达到拓展语文学习视野和空间的作用,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二、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策略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已有的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模式中,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是一个多方对话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材编者、阅读内容等,是不同主体之间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阅读的实施,除了可以通过相同或相对文本的比较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与教材文本的比较进行。如在学习《雨巷》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以“我心目中的丁香姑娘”为题写一篇短文,写出自己对丁香姑娘的理解,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朗读课文,交流感受――确定主题――对比课文内容与自己写的短文――结合文本寻找依据这样的环节进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自我认识方面存在的差距或不足,利于学生采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补救,进而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同一作家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
对比同一作家同一时期的作品,能加强学生对作家的了解。尤其是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有更深刻的影响。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脍炙人口,对后世有着极大影响力,对比阅读苏轼的作品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苏轼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在朝为官,颇有报负和理想,所以写的作品大多意气风发,壮志豪情,且文笔犀利,对当世的不满之情。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作品不似之前豪迈大气,偏向人生感悟和自然风光。高中苏轼的作品有很多,其中《赤壁赋》、《念奴?伞こ啾诨彻拧泛汀抖ǚ绮āつ?听穿林打叶声》是同一时期作品,但是并不在同一册课文内,后两首词内容表达更为直观,更容易理解,《赤壁赋》的写作手法更为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将三篇作品对比阅读,让学生对苏轼后期的作品更为理解,加深对苏轼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再通过苏轼被贬初期的作品《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拓展阅读,通过其中作者悲凉的情感,来强化学生对苏轼乌台诗案之后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的理解。
(三)深入挖掘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
语文教学选才内容广泛,不一定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因为受教材整体布局的影响,内容的选取毕竟是有限的,语文教材阅读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而比较阅读可以很好地弥补课文阅读内容不足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扩大阅读量。一是可以把课文与工具书进行比较。如在学习说明文《晋祠》时,通过选取《中国名胜词典》中“晋祠”条目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虽然是在说明同样的事物,但两者在陈述内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然后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明白,不能简单地界定哪种说明方式好或不好,要充分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据不同的写作需要安排内容。二是课文与影视资料的比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拍成了相应的影视作品,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可以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在比较鉴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选取《红楼梦》中的相应片段让学生观看;讲戏剧《雷雨》时让学生观看电影版的《雷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比较鉴赏中深化理解,提高审美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文与挂图资料、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等进行比较,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占敏.析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4.[2]周华贵.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7,48.作者简介:
7.小学语文比较阅读 篇七
阅读教学一直是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翻转式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质不在于使用了哪种高科技信息技术, 而是教学中思维模式的创新, 首先翻转式阅读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的课前预习只是熟悉课文, 目标性不够明确, 而翻转式阅读教学通过移动终端在课前将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 课前阅读知识丰富有趣,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有所选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其次, 翻转式阅读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翻转式阅读教学的课前阅读中, 教育者设计难度不同的思考题, 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提前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困难, 帮助程度不同的学生解决问题;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在思辨中体现价值的多元性。翻转式阅读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阅读过程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和存在感。
翻转式阅读教学是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 通过多种体裁的阅读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发现翻转式阅读教学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提升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翻转式阅读教学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散文在高职语文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多, 叙事散文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情感, 体验文章之美、文字之美。传统教学靠的是教师的绘声绘色, 是语言的生动描绘加上学生的想象力, 而翻转式教学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手段把这种意境、这种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特别是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业化教学模式中, 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符合学生已经养成的电子阅读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议论类散文中表达的观点多接受, 少质疑, 再加上学生的阅历有限, 思辨能力不足, 容易被动地接受观点的传输, 不利于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翻转式教学可以在课前阅读中提供不同的观点交锋。在教学中, 学生可以比较、争辩, 根据说理的充分与否比较取舍, 一则培养其多元化的价值观, 二则提高其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则在比较中学会说理, 学会以理服人和说理的方法。
二、翻转式阅读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教学难点多, 传统课堂上教师很难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和体验, 而翻转式阅读教学优势明显, 首先它的背景阅读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时代, 减少诗歌阅读中常见的隔膜, 过去诗人只是一个冰冷的名词, 现在还原成个性丰富的生命, 学生更容易通过他们触摸、感受传统文化, 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时间感受、享受诗歌中的意境之美, 探索、讨论诗歌的多元解读, 课堂气氛将变得更轻松、活跃。
三、翻转式阅读教学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 传统教学中的挂图早已被各种电子课件所取代, 图文、动漫形象生动, 绘声绘色, 过去需要说明的对象更是一目了然, 客观上说明文这种体裁在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舞台, 不再是了解新事物的重要媒介, 职业学校也要适应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 弱化说明文教学。很多说明文的内容在翻转式课堂模式中显得太容易了, 课前阅读的一个短片就能很清楚地说明客观对象, 因此, 课堂上要重点讨论用文字作说明和其它媒介的差异及说明文文字的魅力, 使阅读从工具性回归到人文性上来。
四、翻转式阅读教学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语文教学中, 小说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样式, 但是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虽然有所思考, 但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是非为准则, 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要求较少。在翻转式阅读教学的预习阶段,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图片、音频视频, 学生在预习时能感受到作品的文化氛围, 激发情感, 增加审美想象和体验, 并且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 安排学生讨论、展示, 继续探究作品, 开展汇报、辩论、表演等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分辨真假、是非、善恶, 培养其判断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翻转式阅读教学在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戏剧的戏剧性就要体现在表演性上, 可是课时有限, 学生在阅读时能接触到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也十分有限, 所以传统课堂上常常把戏剧当成小说来讲, 学生看到的不是可以表演的剧本, 而是充满张力的小说, 因此翻转式阅读着重突出戏剧的表演性特点,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阅读和表演中来, 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戏剧知识会更加深刻, 更能体验到课堂的乐趣和思考的喜悦。在语文阅读学习的同时, 丰富情感体验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所以对于戏剧体裁, 翻转式教学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上有着极大的优势。
实践证明, 翻转的教学模式比传统阅读教学更有效, 能在有限的课时内, 更好地完成各种体裁的阅读教学任务。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只有当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超越单纯的字词句的时候, 语文才能充分发挥其人生教育功效。翻转式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主体身份的认同, 平等的思考、质疑、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教师褪去课堂主宰者的身份, 从重复的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 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虽然翻转式阅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诸多优势, 但它的弊端也是可以想象的, 由于翻转式教学的直观性, 忽略了把文字再加工成形象的环节, 传统阅读中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容易变成一千个观众眼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所以作为教师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文本进行翻转式阅读教学实践, 有坚守, 也有变通。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2]陈怡.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49-54.
[3]郭红娟.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 2006.
8.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 比较阅读
文本内比较 跨文本比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76-02
阅读能力是初中生语文能力的核心。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迫切需要教师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将文本解读推向深入,“比较”就是诸多支点中的一个重要支点。比较阅读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深刻性等显著特点,它可以选取的比较点有很多,能突破文本的局限性,进行跨文本阅读,突破传统教学思维。随着比较的深入,文本中的很多传统阅读教学视域下未涉及的内容被挖掘出来,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更深刻,能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比较阅读主要包括文本内比较、跨文本比较两种类型,前者属于浅层次比较,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需要具有跨文本的思维。
一、文本内比较
文本内比较是指立足于文本本身进行比较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比较的侧重点在于文本内的句子比较与写景比较,文本内比较点如何抓,具体还要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展开。下面筆者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简述文本内比较阅读教学。
(一)比较句子,含英咀华
句子是文本的外衣,透过语言的外衣有助于我们深入文本,触摸作者的情思。在朱自清《春》这篇散文的文末,作者运用了三个比喻句作为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句就值得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这个比喻侧重于表现春天的“新”;“春天像小姑娘”,则侧重于表现春天的“美”;“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侧重点则在于表现春天的“力”。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突出春天之美,避免单调感。三个比喻句又构成排比,水到渠成地突出文章主题: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句子,达到含英咀华的效果,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写景比较,情景相生
一般来说,文章离不开写景,教师引导学生对写景的句段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一般的写景方法,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春》这篇散文,有这样一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段写景语段虽然不长,但是可选取的比较点有很多:写桃树、杏树、梨树,虚实结合,由眼前之景展开联想,“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再写花下,侧重于写动,动静结合;又从侧面来写花,从多个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跨文本比较
跨文本比较是指阅读教学突破单篇阅读教学模式,对文本进行延伸,可以是教材内文本比较,也可以是基于文本的拓展比较。一般来说,可以从主题、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比较。
(一)主题比较:同中求异
主题比较是从文章主题的角度进行比较,通过同一个主题文本的比较,寻找两篇文本的不同之处。基于主题的比较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材文本主题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求异阅读思维的培养。
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朱德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邹韬奋先生也写了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也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通过对母亲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赞美。这两篇文章的主题相同,都是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不同之处:《回忆我的母亲》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进行选材与写作;《我的母亲》则通过撷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形象。此外,《我的母亲》在思想主题方面还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被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教师通过主题比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写法比较:触类旁通
写法比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从分析写法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将写法相同的两篇文章或者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强化学生对某一种写作方法的认识,体会该写法的独特效果,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这种写法进行写作的意识。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海燕、海鸥、企鹅、海鸭、暴风雨、闪电等形象以象征意义,反映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助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地叫喊的形象,来欢呼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除了象征,课文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为了强化学生对象征、对比修辞手法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篇散文,先通过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枝丫聚拢等特点;然后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再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该文与《海燕》在写法上具有很大的相同点,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写法,必然会强化学生对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这两种写法的内化,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语言比较:文采飞扬
语言比较是指从文本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了解语言多样化的风格。语言风格比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优化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语言风格产生的不同效果。语言风格的比较,既可以对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也可以对同一作家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
例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小说通过夸张的手法,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收到了卓越的幽默讽刺效果,创造出一种鲜活灵动、精妙传神的语言风格;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也具有相似的语言风格,小说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在沙皇专制统治下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忠实走狗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这两篇文章通过幽默的语言进行讽刺,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比较”的支点,将文本阅读不断向纵深处推进,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文阅读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实践,不断探索比较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寻找并优化“比较点”。比较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也有助于教师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终身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群文阅读07-24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7-12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方法08-2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0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免费11-06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08-07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案08-19
小学语文精美短文阅读与训练07-04
小学语文微课阅读理解07-08
小学中段阅读如何体现其语文味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