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共10篇)
1.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二: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三: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
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2.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二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老师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事先作了大量的准备,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老师风趣幽默地讲解, 和蔼可亲的态度, 对待错误的明察秋毫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敬佩之心,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德育内容并不占明显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着眼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进行勾股定理教学时, 可简介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 让学生明确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平面几何教学中, 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 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 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德育渗透, 如合作性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共享一个观念
学生们一起学习, 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 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学会尊重和倾听, 这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学生来说是大有好处的。
四、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例如在进行统计实例这一节的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例的统计, 我就曾经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有关家庭住房情况变化的数据, 然后在课堂上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或表把它描绘出来, 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住房条件变化的一些看法和体验。由于这个题材是选自于同学们的身边,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结果教学效果远远好于课本上的这个例子。同学们把自己家现在的住房面积和以前的住房面积进行了比较, 也体会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激励自己更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三
一、通过介绍中国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在各个文化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传统数学正是中国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数学之林中最古老挺拔的一枝,它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以自己的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中国剩余定理、祖暅公理、“割圆术”等杰出的成就和刘徽、祖冲之、祖暅、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数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绩。比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介绍中国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
心、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名人效应”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如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朱世杰、贾宪、秦九韶、李冶、刘徽、祖冲之等和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熊庆来、苏步青、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陳景润、丘成桐等和外国著名数学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高斯、笛卡儿、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皮埃尔·费马、柯西等许许多多中外著名的数学家。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与知识有关的中外数学家。让他们通过学习数学家的事迹和贡献,在数学家身上受到启迪,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将来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打下基础,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也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和当前课堂教学所推崇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严重缺乏形成合作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由4人或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都有自己和群体的学习目标,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就会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有些知识问题会引起学生争论,在争论中逐步同化,达到认知的统一,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用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将产生言传身教的作用。而教师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因此,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教书尤其是育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通过表扬奖励、批评处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进行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进行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适时地进行表扬或批评,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认识自己的优点、长处以及缺点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荣誉感、羞耻感、道义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以上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和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德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织金县三塘中学教师张学文
有的同事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的事与我们的其他教师没有关系。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八年级上期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善于找机会进化学生的心灵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紧紧抓住不快乐的理由,无视快乐的理由,就是你总是觉得难受的原因。因此我们在课堂要善于找机会渗透德育思想。如讲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观察俩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时,同大取大同小取小。这就相当于现实中共同利益,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了我们的父老乡亲不受小日本侮辱,因此国军和共军联合共同打小日本。这时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涤进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
德育工作是一所学校的首要工作,一所学校有无生命力就要看它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渠道,它仍然是当前国内外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道德教育与课堂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以少先队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一二九等节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区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正确地面对人生
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人的一生一不是一帆风顺的,伟人亦如此,更何况我们凡人。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如在给学生讲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时,我讲一个人的一生犹如一条抛物线。当他(她)来到人世间的时候,受到父母及其他亲人的百般疼爱,但慢慢地长大之后,就会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尝到成功的乐趣。
四、以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的逻辑思维较强,记得有一个名人曾经说过数学能使变得聪明。社会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讲到圆周率时,我们老师应该给学生讲它的由来,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啊!以次激发数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还不明确,多数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大多数还不晓得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我们老师设法引导学生去乐学。
如在给学生讲黄金分割时,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上有多少个黄金分割点。学生回答二个,然后问学生一条线段上有多少个点,学生回答无数个。然后提问学生黄金分割点多吗?学生回答不多。此时我就说:这说明黄金分割点像黄金一样的重要。然后让学生观察一条琴的琴弦上有多少个黄金分割点,学生回答二个。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立即行动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动吧;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有些人是必须忘记的,有些事是用来反省的,有些东西是不能不清理的。该放手时就放手,你才可以腾出手来,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原本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时的犹豫,留下的将是永远的遗憾。不要等到将来让自己感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如在给学生讲数轴时,我讲成功犹如向右,失败犹如向左。你认为对的事,认准了的事,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去做,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你离开原点向左就会越来越失败,你离开原点向右就会越来越成功。
终上所述,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能更好地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生活。不但要自己快乐,还要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分享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更高境界的快乐。
5.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五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6.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六
万城小学
黄茂雄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大纲指出:“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做为一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教学呢?下面谈谈我自己 的一些做法。
一、与教材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
1.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拓展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
准备课 ”、“ 5的认识 ”、“10的认识”时,我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实行爱学校、爱祖国、团结同学的教育。教学圆周率时,我又向学生介绍这一数据是我国南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第一个推算出来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确定的七位数为圆周率数据,比西方国家早了近三百年的时间。通过这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渗透了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语文,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教育点,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 ” 适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的全过程中,还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教学一年级“方向与位置——前后”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六个小朋友排队卖进入卡钉车赛场的票。华华排在第二位,这时我请学生说出华华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忽然华华的好朋友闹闹气喘虚虚的跑来。他说他是赛场的小记者,马上就要迟到了。请求站在华华的前面。华华答应了闹闹的请求,同时她自觉的站到了队伍的最后。这时我又请同学们说华华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她前面有几个人了,其他人的位置发生变了吗?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其他小朋友的位置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小小的改变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使学生明白了华华是个爱帮助人、热心又守秩序的好孩子。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在教学 “认识人民币”
时,我让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家的钱是怎么来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钱币是劳动换来的。体会到爱护人民币就是对父母劳动的尊重,不乱花钱的就对父母劳动的珍惜。
二、挖掘教材的辩证因素 进行启蒙,渗透教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 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形、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
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以“10以内数”的概念教学为例,为了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我采用电教手段,配上儿童最为喜欢的故事来揭开数字之谜。首先显示一幅原始人类生产、生活、打猎的画面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几万年前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以原始方法计数的情境,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在很早很早以前,咱们的祖先靠打猎、放牧为生,他们为了知道自己捕了多少野兽,放了多少牲口„„想出了好多好多得法子,我边讲边演示用石子„„绳子打结、刀刻木头计数的原始方法,让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个初步的认识,再展示书的符号演变,抽象、统一过程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实物数数,形象数字到抽象符号表示数的大概过程,初步具有了数的感性认识.再此基础上就可顺理成章的进入“1——10数的认识”的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基数、序数及数的组成与分解,加法与减法等概念,完成10以内数概念从感性道理性的认识过程。
2、在观察比较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矛盾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核心观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对立的概念。如加与减,乘法与除法,相等与不相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教学时我充分运用这种特性,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
7.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动态生成,作业设计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老师或许会存在这样的看法: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事情, 与我们其它学科的教师有何关系呢? 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师来说, 同样需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思品教师的力量是远远无法完成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渗透德育。通过长期努力, 同学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得以有效提升。那么, 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下面, 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精心预设, 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例如, 执教《相似》一章的时候, 我给学生们说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一位朋友去超市购物, 临走的时候却被一对夫妻叫住了, 这对夫妻口口声声说朋友的电动车是偷他们的, 因为他们的电动车和朋友的电动车非常相似。朋友万分无奈之下只得打电话叫妻子将电动车的购买发票拿来以示清白。看到电动车发票之后, 那对夫妻灰溜溜地走了, 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请问同学们这对夫妻的做法对吗? 能不能看到相似的东西就硬说是自己的呢?”问题抛出之后,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不对! 不能那样!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感到非常欣慰, 接着说道: “那么, 今天我们就学习新的教学内容———《相似》,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打开课本……”
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 通过有目的的德育渗透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渗透质量。由于课前经过精心预设, 因此同学们对于德育渗透的方式也容易接受,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渗透时应尽量做到精心预设, 使德育渗透达到预期目的。
二、抓住动态生成, 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教师可以预料的。对于某些动态生成, 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把握, 利用动态生成有效提高德育渗透成效。
例如, 执教《中心对称》一课的时候, 我要求同学们用剪刀剪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在同学们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 我突然听到两位同学争执起来, 放眼望去二人似乎就快要打起来了。于是我快步走向前去, 询问事由。方知原来他们二人只有一把剪刀, 都想争着用, 争执不下于是就吵了起来。看到此种情况, 我耐心地说道: “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谦让, 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伤了和气, 那样会得不偿失的。”听到我这样说他们羞愧地低下了头, 表示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并握手言和。这样的德育渗透方式不仅对这两位同学是一次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对于班级内的其他同学来说同样如此。
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时可能会出现动态生成。对于这些动态生成教师不能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而是应该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对初中生实施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所有的教师均能做到如此, 那么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一定会大幅得以提升。
三、精心设计作业, 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初中数学教师也可以借助作业设计有效进行德育渗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作用, 还能有效激发同学们的数学作业完成兴趣。
例如, 执教《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作业: 对于多边形来说, 任何一个内角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内角团结一致, 相互合作, 最终构成了多边形。下面有多个多边形 ( 图略) , 请同学们分别求出其内角和。这样的作业设计, 同学们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团结合作的重要作用, 还可以进一步增添解题的积极性。又如, 执教《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作业: 相交线和平行线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相处一样, 如果两个人能够和平相处那么永远不会吵架 ( 呈现出平行状态) , 如果有任何一方过于较真, 则很容易吵架 ( 呈现出相交状态) 。接下来, 请同学们对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基本性质进行总结。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会设计一些充满德育性质的数学作业, 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开动脑筋, 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渗透德育, 不断提高德育渗透成效。
四、结语
8.高中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研究 篇八
关键词:德育 渗透 美育 逻辑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的获得与提升,主要不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感化修养的过程。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的体现必须依附学科知识,在改善认知结构的同时,抓住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各种思想的、情感的心理运转机制,及时地进行感悟、累积、转化、提高。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进行爱祖国受社会主义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精神上不断充实自已,意志上不断激励自已,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已,实现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优化。
二、以中国数学的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树立远大志向
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的进程中,无数中国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的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如古代秦九韶公式、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的发现,至少要比欧州人的帕斯卡三角早四百年。又如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吴文俊,他担任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席,成为首个担任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主席的中国人,让国人骄傲。以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有时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反映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应用题。通过习题中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逻辑推理、运算结果等使人直接感受德育的体验;或以教材内容为题材介绍英模人物。如立体几何中课本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所成的夹角为例引出了二面角的概念。我根椐这一题材讲述了杨利伟载人航天成功的壮举。以此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旦主體将崇高理想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
三、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又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天线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因此重视教材中唯物辩证思想的揭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优化数学素养的同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全功尽弃。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个辅助平面的作出……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五、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完善学生人格
王梓坤先生总结数学的作用时说:“对全体人民科学思维和文化素养的哺育。”他还进一步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绝非单纯为了获得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将其内化成自已的智慧,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9.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篇九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简介:姓名:漆双双,性别:男,2013年9月参加工作,现在仁怀市沙滩学校任教。
摘要:就当前数学教育的热门话题,本文选择了“德育渗透”之说,结合教学实践又悟到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德育应该注意的十处问题对叫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教学要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就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的一些问题,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思考,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该论点作为当前数学教育的热门话题,虽取得得成果颇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严格遵循原则要求
(一)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2001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新课标明确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丰富的德育要素,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当务之急。
(二)遵循适度性原则
仁怀市沙滩学校第三届教学经验交流论文比赛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年级的学生在年龄、心理、接受能力,以及知识基础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在初中就讲什么‚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是不合适的。那种牵强附会地空喊政治口号,乱贴德育标签的做法,其实是把德育庸俗化的表现。
(三)遵循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也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遵循重点性原则
数学能够用来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很多,为了有效地提高德育教学效果,要遵循重点性原则,即一堂课要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要突出一个重点,使其色彩浓些,力度大些,以求取得好的效果。
(五)遵循榜样示范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育德与教师的师德孰轻孰重,谁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我曾听东北师大的一位教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读中学的孩子回家气冲冲地问他:‚老师在课常上给我们讲‘德’,老师自己该不该讲‘德’?‛。原来那 仁怀市沙滩学校第三届教学经验交流论文比赛
天上午第一节下课后,楼梯口比较拥挤,走到后面的该班数学教师踩痛了一位同学的脚,同学们原以为老师会说‚对不起‛,结果那位老师却板着面孔训斥那个学生:‚为啥不好好走路,太不象话!‛被踩痛的同学很委屈,其他同学都愤愤不平,第二节上课时谁也不想听他(老师)的课。这本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我们教师自身在探讨如何进行渗透德育时,决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言谈同样应成为德育研究的课题。
(六)遵循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的德育教育,必须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就会出现形式主义。
(七)遵循系统性原则
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数学的德育渗透也应遵循教育的系统性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要注意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目标。德育渗透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在保证施教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八)遵照整体性原则
仁怀市沙滩学校第三届教学经验交流论文比赛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讲究的整体性,主要是指把数学学科蕴含的德育内容纳入社会、家庭、学校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工程之中,使其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保持一致性,这样才能实现德育的整体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每个孩子健健康康地步入社会。
二、避免‚表面性‛行为
(一)不搞形式主义
德育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切忌形式主义、牵强附会。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地进行德育渗透,使数学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不定条条、设框框,不搞空洞说教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人才服务。但德育需要采用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仅是教,而且是内化,德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它不能只依靠定条条、设框框,而应把握教学中的各种契机,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此外,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也要讲究艺术性、讲究渗透德 仁怀市沙滩学校第三届教学经验交流论文比赛
育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充分认识到德育渗透的方方面面,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要常讲常新、要讲出逻辑、要显出深度,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德育才会进入新的境界,只有努力将德育与教学融为一体,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0.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如何在教好书的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十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讲授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一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浏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
三、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团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秋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里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四、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五的工具,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笠,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五、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11-25
德育在体育课堂中的渗透途径与方法10-20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活动08-16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11-03
浅谈数学史教学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作用11-1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06-19
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9-26
数学教学德育的渗透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