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退出案例

2024-07-27

pe退出案例(精选4篇)

1.pe退出案例 篇一

案情简介:

甘肃世恒原有股东为香港迪亚公司,后甘肃世恒为甲方,海富公司为乙方,香港迪亚公司为丙方,陆波为丁方签订《增资协议》。主要约定:乙方对甲方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1885万元不作为注册资本金,作为资本公积金,另外115万元作为注册资本金;甲方增资。也就是说乙方对甲方进行股权投资。该协议又约定:如果甲方2008年实际净利润完不成3000万元,乙方有权要求甲方予以补偿,如果甲方未能履行补偿义务,乙方有权要求丙方履行补偿义务。并约定了补偿的计算方式。另外,还约定了如果至2010年10月20日,由于甲方的原因造成无法完成上市,则乙方有权要求丙方回购乙方持有的甲方的全部股权。后经批准,甘肃世恒为中外合资企业。

后工商年检报告记载,2008甘肃世恒公司净利润26858.13元。

海富公司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世恒公司、香港迪亚公司、陆波想起支付协议补偿款1998.2095万元。

一审判决与主要理由:

(1)关于补偿的约定,违反《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八条净利润根据合营各方注册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的规定。

(2)关于补偿的约定,违反《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一款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损害公司利益及公司债权人利益。

判决:该约定无效,要求补偿的请求失去前提。驳回全部诉请。

二审判决与主要理由:

(1)超出注册资本金的出资部分,即1885万元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二项关于“企业法人、事业法人作为联营一方向联营体投资,但不参与共同经营,也不承担联营的风险责任,不论盈亏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润的,是名为联营,实为借贷,违反了有关金融法规,应当去而合同无效”的情形。

(2)原审认定“关于补偿的约定,违反《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八条净利润根据合营各方注册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的规定,违反《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一款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损害公司利益及公司债权人利益。”准确。

判决:撤销一审,改判甘肃世恒公司、香港迪亚公司返还海富公司1885元及利息。终审判决与主要理由:

(1)海富投资的投资可以获取相对固定的收益,该收益脱离了甘肃世恒的经营业绩,损害了甘肃世恒利益和公司债权人利益,一审法院、二审法院根据《公司法》第二十条和《中外企业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八条的规定认定《增资协议书》中的这部分条款无效是正确的。

(2)二审法院认定海富投资18852283元的投资名为联营实为借贷,并判决甘肃世恒和迪亚公司向海富投资返还该笔投资,最高法认为,此处没有法律依据,予以纠正。

(3)在《增资协议书》中,香港迪亚公司对于海富投资的补偿承诺并不损害甘肃世恒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是有效的。

判决:

1、撤销二审判决;

2、改判香港迪亚公司向海富投资支付协议补偿款19982095元。

2.PE退出新渠道——次级市场 篇二

2008年8月18日,据私募股权新闻(P r i v a t eEquity News)的消息透露,高盛投资银行、瑞士信贷集团联合投资公司列克星敦投资(LexingtonPartners),以及罗素投资集团(Russell Investments)旗下的磐石基金(Pantheon Ventures)宣布将共同募集史上规模最大的次级市场基金(S e c o n d a r yFunds)。2007年,次级市场投资商(SecondariesInvestors)科勒资本(Coller Capital)成功募集48亿美元基金创下了当时的历史纪录,今天这四家公司联合打破了这一纪录成功地募集总额为50亿美元的基金。

次级市场基金是指专门用于购买投资公司所拥有的投资组合公司的基金,这类基金投资那些他们认为价值被低估的企业,为最初的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流动性。次级市场基金的特点是期限短,配备已选定的初始组合并利用杠杆效应,它具有良好的风险回报特性。一个功能完全的PE次级市场能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投资者可自己选择出售时刻,不受基金管理部门以及其他股东的影响,以便在有利的市场环境下提前实现盈利、减低差额上税带来的负担、满足预料之外的流动资金需求或转让财产。

今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人转向PE次级市场寻求新的退出途径,2008年有限合伙人出售其在大型并购基金中股份的销售量已经达到18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约增长了20%。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在PE次级市场中的私募股权基金总额也有了成倍的增长,根据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全球针对次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将达到300亿美元,相当于已募集的并购基金的四分之一。促使专注于次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银行希望能够通过次级市场出售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项目组合。

PE次级市场抢夺战

当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想退出全部或部分他们所持有的基金份额时,这种销售被称之为二次销售。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大多数时候二次销售是不为公众所知的,五年前99%的二次销售交易是秘密进行的,而今天仅有80%的交易是在低调进行的。8月中旬高盛投资集团、高山投资(AlpInvest Partners)以及加拿大养老基金(CanadaPension Plan)便高调地从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集团(Fortis)和西班牙国际银行(Banco Santander)以超过15%的折扣购得从荷兰银行(ABN AMROBank)剥离出的AAC投资(AAC Capital Partners)及其拥有的投资组合,交易总额约为10亿美元。高山投资次级收购团队的合伙人伍特·摩尔(WouterMoerel)指出:“二级销售是希望能够调整资产负债表,这种交易通常比其他交易做决定的速度要快,资产净值的折扣从之前的一位数已经上升到两位数,如此合理的价钱次级市场投资商们又怎么可能错过。”

随着次级市场交易的繁荣,一些专注于这一高成长性市场的次级市场基金也随之成长起来。私募股权咨询公司坎贝尔·鲁坦斯(Campbell Lutyens)的副总裁理查德·古沙维斯(Richard Gusovius)估计目前全球银行欲出售的资产总值约为200亿美元,日渐壮大的次级市场基金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2008年3月,日本野村(Nomura)银行聘请次级市场投资公司绿色公园资本(Greenpark Capital)的乔·托普利(Joe Topley)为其建立次级市场买卖业务,他们相信这是一个进入次级市场的正确时点。该银行将投资5亿美元用于私募股权投资的次级市场交易,一旦该业务部门拥有完整的投资后还将引入第三方投资人,届时野村银行用于次级市场交易的管理资金将达到10亿美元。初期,该团队将专注于欧美等地价值在500万至5000万美元之间的项目。托普利表示:“目前次级交易市场中的项目越来越多,就算是没有深入的参与这些交易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一健康、具有潜力的市场。”

由于资产贬值和经济环境衰退,PE次级市场中最大的变化是2007年公司专注于资产管理,而今年公司将焦点转移到资产重组上。科勒资本的合伙人蒂姆·琼斯(Tim Jones)表示:“由于经济环境的转变,现在投资公司不得不快速地做出抉择。投资公司和投资人开始出售其核心业务之外的资产,并购公司也开始着手在次级市场出售投资组合公司,这将是未来两年的主要趋势。”由于不确定性导致市场需求的变化,现在项目的退出的时间通常情况下会比以前多出一年至两年的时间,因此,通过次级市场出售投资组合公司是私募股权公司和银行最快速有效的退出方式。

近期,英国上市私募股权公司3i开始频频出售旗下投资机构的投资组合公司,这是3i近期剥离旗下中小型企业投资的计划之一。科勒资本也在今年6月收购了英国科技和医药信托公司所有的全部投资组合公司,总价值约为4800万美元。

根据科勒资本最近出具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投资人支持次级销售行为,与仅有五分之一通过次级市场销售资产的有限合伙人相比,有三分之一的有限合伙人都有过通过次级销售购买资产的经历。

尽管有限合伙人认为流动性将是未来几年导致出售资产的重要原因,但投资人对普通合伙人出色表现的期望更是推动次级市场销售的加速器。风险投资公司和并购公司投资人通过次级市场来调整他们的投资组合,是促进次级销售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近年来,次级交易市场中的交易宗数有了明显的增长,出售投资组合公司交易也比去年更具挑战性。在未来的一至两年内,次级市场繁荣的景象仍将持续。

新的退出渠道

经过私募股权投资的繁荣之后,在次贷危机重创下的银行开始出售它的非核心业务以增加资金和资本流动性。从去年七月遭受了345亿美元的损失之后,花旗集团宣布开始出售旗下价值400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私募股权投资的公司组合也在此次销售之列。

其他的银行机构如皇家苏格兰银行、美林集团等也加入了出售非核心私募股权投资的行列。这一切对次级市场投资人从金融机构购买资产来说可谓是天赐良机。专注于次级市场投资的荷兰投资公司高山资本(AlpInvest Capital)的合伙人嘉科·海克特(Tjarko Hektor)表示:“保守的估计2008-2009年次级交易市场中的投资机会约为150亿美元。这绝对是笔可观的数目。”

科勒资本的合伙人蒂姆·琼斯表示:“不论是因为在次贷危机中受到了重创还是因为银行家

们认为现在是调整资产负债表的正确时机,所有的银行都希望能够巩固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将亏损保持到最低限度。”

银行一直都是次级市场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期银行就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摩根大通和德意志银行都在那次动荡中出售了超过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上一次私募股权投资繁荣结束时,投资于科技类初创企业的数十亿美元随着这些公司全球价值的贬值灰飞烟灭,数以万计银行下属的私募股权投资被毫无保留的出售。经济繁荣时期,银行会大举扩张业务,与普通合伙人建立合伙人关系,建立内部运作,一旦当他们当业务过于庞大的时候,资产负债表就会表现的过于繁冗,这时他们就会开始迅速地处理自身的非核心业务。但也有投资人建议银行对于出售资产不应操之过急,应该等待适合他们的定价而不是将资产降价出售。

次级市场交易中为卖方提供咨询的私募股权咨询公司坎贝尔·鲁坦斯(Campbell Lutyens)的执行合伙人安德鲁·西利(Andrew Sealey)指出:“那些面对资本流动性压力的银行表现出在私募股权投资出售方面的新问题,以前银行不需要有流动性方面的考虑,但自从次贷危机之后,这就成为了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同时规则方面的改变也为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定(BaselII)的生效,很多银行持有私有股权资产的成本有所提高,有的甚至提高了一倍之多。”

随着基金投资组合公司平均的盈利能力降低,短期内私募股权投资盈利的潜力也在降低。因此次级市场中一派繁荣景象,与去年相比,今年次级交易市场中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样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基金的规模都有了大幅的提高,这为银行提供了良好的退出机会,同时次级市场提供的价格也是相对合理的。

3.pe退出案例 篇三

曾因“退出难”制约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今天创投机构再遇“退出难”。

作为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基金管理部副总经理,黄韬本以为所投企业可以有10家左右在2011年实现IPO,但是当这一年结束后,江苏高投却只有6家企业如愿所偿。他说:“今年我们已经把发行的节奏放缓了,但还是有4家企业正在排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挂牌交易。”

此前,VC/PE退出方式主要依靠IPO。但是数据显示,今年创投机构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境内外的IPO退出变得越来越难。

IPO预警 VC/PE退出受阻

“投资实现退出很重要。”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仁表示,退出变现是创投行业的生命力所在。

对VC/PE来讲,2011年以前,IPO是退出首选。

但进入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较2010年大幅降低。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普遍疲软,加上欧债美债危机、中概股风波、协议控制(VIE)迷局等不利影响,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面临极大挑战,尤其是中概股在美国二级市场表现不佳,赴美上市几近冰封,2011年下半年到11月30日为止仅有土豆网1家上市,迅雷、盛大文学、拉手网等相继临门收手,推迟IPO日程。因此,2011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下跌,仅有61家中国企业在海外8个市场上市,不足2010年全年上市数量的一半。

与此同时,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境内资本市场,沪深两市自二季度开始持续走低,境内IPO虽较海外稍显活跃,但是上市数量明显萎缩。2011年前11个月,共有263家企业在境内3个资本市场上市,2011年前11个月企业上市数量仅为2010年全年的75.8%。

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介绍说:“2007年,清科集团投资了617个项目,有94家公司成功上市,平均每投100家就有15家公司上市。2011年,清科投资了约2000家公司,却只有154家公司上市。”

记者了解到,2011年不仅所投企业上市数量减少,VC/PE通过IPO退出的回报同比也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前期以较高PE进行投资的创投机构更苦不堪言。”

总体来看,IPO退出的主渠道地位未来将逐渐降低,机构的暴富神话随着退出难度的增加也将逐渐褪色。

募资依然活跃

不过,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的募资并未因为退出难度加大而放缓脚步。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共有204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其中披露金额195只基金共计募集335.82亿美元,均超越2010年全年水平。募资和投资活动均呈现激增。

募资金额增多,投资数量增长,但是退出机会却面临减少,投资人该如何选择?

在清科集团主办的2011年第十一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多数与会的创投界人士认为,并购退出机遇正在酝酿之中。

倪正东表示,2011年伴随全球经济环境的持续低迷,全球和中国的股票市场萎靡不振,市场观望情绪浓厚,VC/PE机构开始考虑多元化的退出方式,并购退出比重逐渐提高。

深圳市松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湘波对《投资与合作》记者说,IPO和并购,可以此消彼长,投资人最好长袖善舞。

王湘波用“在IPO退出的这条路上,确确实实是钱多路窄”来形容目前的状况,但他认为“有一个10年之后也许就没有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他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持续发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优质企业,但是某个行业中通常只有前3名能够IPO,国内充沛的资金要找出路,就可能将某一个行业中的第三、第四、第五名合并到一起后再卖给可以IPO的前几名。

王湘波则将并购形容为“投资人更市场化的退出方式,未来前景不可估量。”

并购退出风生水起

清科研究中心一组新的数据印证了王湘波的判断:2011年前11个月中国的并购市场延续了火爆增长的态势,并购活跃度一路飙升,案例数量已突破一千起“大关”。

记者了解到,2011年前11个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并购案例1040起;披露金额的880起案例并购总额达565.13亿美元,平均并购金额为6,421.89万美元。与2010年全年的并购交易的案例数622起和并购交易总额348.03亿美元相比,已经均实现了大幅度的超越。

湖南湘投高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游念东表示,湘投高科在IPO退出方面的投资回报都在七八倍以上,而通过并购或协议收购形式退出的收益也比较可观,至少在两倍以上,多的达到七八倍。

创投人士也表示:“创投机构转战并购趋势明显,通过并购方式退出获得回报的水平有望不断提升。”

投资机构多方探寻有效退出。浙江浙商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执行总裁刘冬秋认为,并购退出是大方向,但需要时间;目前上市退出还是主流方向。因为一方面新兴行业目前发展得都不错,在整个行业发展的路径上还没有到大规模并购的阶段;另一方面,在国内,并购所必需的中介机构和投行也还在成长提升过程中。

王守仁认为,要积极发展专业化并购投资基金,借鉴欧美国家杠杆并购基金的经验和教训,大力发展各类债券市场,在风险可控和有效监管前提下,有步骤地开展适度的并购投资活动。

业内也普遍认为,对比国际并购退出能采用杠杆收购、或企业控股权收购等模式,国内并购基金兴起存在一定“发展短板”。

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赵辉正在考虑其他退出通道带来的机遇,比如说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随着“新三板扩容”步伐渐行渐近,地方政府已着手布局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设,这将推进具备条件的非上市企业进入新三板进行股份转让。赵辉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帮助VC/PE投资早期科技企业,进行股权交易,并有助于PE、VC公司更早地退出。”

王守仁则希望场外市场能够早日挂牌上市:“毕竟,更通畅的退出是业界期待的。”

4.pe退出案例 篇四

海波重型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波重科”)主营桥梁钢结构工程业务,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桥梁钢结构的制作和安装。该公司近日披露了招股说明书。

令人意外的是,作为海波重科招股书列出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中泰桥梁2013年业绩大幅下滑,陷入亏损境地,但海波重科的业绩却呈现微增状态。

此外,上市前夕,PE的蹊跷撤离令人怀疑其对海波重科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而募投计划的缩减背后,则显示公司未来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

两家PE神秘退出

2005年,海波重科前身海波钢结构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由武汉武昌区迁入江夏区。2008年,江夏区在武汉远城区中率先出台奖励政策扶持企业上市,共有11家企业成为武汉市上市后备企业,海波重科是重点后备企业之一。

政府的扶持也带来了PE的追捧,不过上市前夕却有两家PE退出,其中一家PE的股权退出在招股书中无任何表述,而根据主要股权的股权变化,该PE股权很可能被控股股东回购。

招股书显示,海波重科是于2009年由海波安装以整体变更方式设立的,原海波安装的全体股东即为海波重科的发起人,当时的发起人中有五家PE,分别为湖北科华银赛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科华银赛”)、深圳友安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安投资”)、武汉硅谷天堂阳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谷天堂”)、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工创业”)、优欧弼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欧弼”)。不过最新的股东名单中,上述五家PE中的友安投资和优欧弼已经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华诚恒业和九派创投。记者研究发现,上述两家PE的退出显得格外蹊跷。

招股书显示,2013年1月15日,海波重科原股东优欧弼与九派创投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优欧弼将其持有的全部股份200万股转让给九派创投,转让价格经双方协商确定为5.66元/股。2012年海波重科的每股收益为0.43元/股,此次转让的市盈率超过13倍。

由于招股书并未披露优欧弼的持股成本,记者无法计算其具体盈利情况。不过目前A股同类公司的市盈率普遍在15倍以上,如果海波重科成功上市,优欧弼获得的收益将会更多,在上市前夕,这家PE为何将快煮熟的鸭子转手给他人?

相比优欧弼,友安投资的退出更为神秘。2009年12月,海波重科注册资本增至7680万元。由科华银赛、华诚恒业、硅谷天堂、友安投资、华工创投5名法人股东以货币方式增资1180万元。这是友安投资在招股书中最后一次出现,此次友安投资的具体增资额招股书并没有列出,不过按照其他PE的增资额可算出友安投资此次的增资额为200万元(对应股份为200万股),加上之前持有的120万股,此番增资后,友安投资的持股数达到320万股。不过此后友安投资便再没有出现在海波重科的股东名单里。但巧合的是,此后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海波的股份却由5337万股增至5657万股,增加的股份刚好为320万股。

友安投资是否将手中股份转让给了张海波,双方交易价格几何?招股书中都没有披露。

项目回款艰难坏账大增

由于受到政府财政预算紧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下降的影响,海波重科的项目回款变得愈发艰难。

招股书显示,海波重科于2010年10月承接了长沙福元路湘江大桥项目,该项目工程量2.29万吨(预决算总吨位),工程总价2.54亿元(预决算金额),为海波重科报告期内(2011年~2013年)完工的最大工程项目。但目前该项目仍有超过5000万元的工程款未收回,占2013年已决算项目应收账款余额的63.7%。

公开资料显示,福元路湘江大桥东穿湘江世纪城接盛世路,西接长望路止于银杉路,工程全长3593米,于2012年11月20日正式建成通车。

项目完工超过一年,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应收账款?这与其结算方式有关。该合同约定的结算方式为:对钢梁场内制作所完成的工作量不予计算产值,制作完成运送至安装现场计量至总产值的50%,总包方按照计量金额的70%支付工程进度款。

2011年末,该项目主要进行场内制作,安装工程尚未大规模开始,导致当年项目累计结算1.56亿元,形成应收账款9805万元,占当年在建项目应收账款的91.75%。

2012年12月,总包方与公司办理了工程预决算,但截至年末,总包方的付款审批尚在办理中,形成应收账款余额9081万元,占当年已决算项目应收账款余额70.3%。

2013年末,桥梁总体工程审计决算工作尚在进行中,导致该项目所形成的应收账款余额仍有5081万元,占当期已决算项目应收账款余额的63.7%。

2011年,福元路湘江大桥项目按完工百分比确认营业收入1.2亿元,而总包方根据合同约定当期支付的工程款仅为5762万元,回款金额远低于所确认的营业收入。

虽然该项目回款金额很低,但海波重科却在2011年支付了长沙福元路湘江大桥项目的钢材采购款4376万元。

不仅湘江大桥项目回款艰难,公司其他重要项目也存在类似问题。2013年,泗阳成子河公路大桥项目按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7149万元,但合同约定业主在安装完毕后按照结算金额的50%支付工程款,截至2013年底,海波重科收到工程款仅4000万元;杭州秋石路三期项目确认收入3652万元,而合同约定总包方对于场内制作阶段所完成的工作量按照40%进行计量,并按照计量结算金额的80%进行支付,导致该项目当期收到的工程款仅为188万元。

回款情况的恶化让应收款项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大幅增加,2011年~2013年,海波重科的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分别达到1909万元、2221万元和3061万元,2013年增幅达38%。

过亿存货未计跌价准备

除了应收账款难收回,海波重科还面临着存货大幅上升的问题。2011年~2013年,海波重科的存货金额分别为1.25亿元、0.78亿元和1.38亿元,不过海波重科却并没有为这些价值过亿的存货作任何跌价准备。

在存货跌价准备的明细里,海波重科对原材料和工程施工的零跌价准备做了相应解释,不过这些解释却与招股书里的部分说法自相矛盾。

对于原材料跌价准备计提情况,海波重科表示“(公司)主要原材料为钢材。由于每个钢结构工程项目对所用钢材的型号、规格和材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公司将钢材作为专用材料管理,所采购的每批次钢材基本与已签订的工程项目合同相对应,没有积压风险。报告期各期末,未发现原材料因毁损、报废、过时等原因导致的减值情形,可变现净值不低于账面成本,各期末无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工程施工的跌价准备计提情况,海波重科表示,建造合同通常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固定造价合同是指按照固定的合同价或固定单价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

海波重科表示目前已签订的工程项目合同全部为固定造价合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规定,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海波重科对此表示“由于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均未发生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的情况,故无需计提预计合同损失。”

而根据会计准则,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企业应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实际上,近年来,海波重科的主要原材料——钢材的价格一直处于下跌趋势,且这种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并无回升的希望。

对此,海波重科在招股书中也表示“2013年末预付材料款余额较2012年末减少2580万元,主要由于公司期末已开工项目材料均已采购完成,鉴于下半年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公司为进一步控制工程成本,尚未开始集中采购所致”。

显然,海波重科对于钢材价格的持续走低做了充分的准备,钢材价格的走低将导致公司前期采购钢材减值(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的风险急剧放大,这显然与海波重科宣称的“可变现净值不低于账面成本,各期末无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相矛盾。

募投项目缩减或因前景不佳

在海波重科对募投项目的规划中,核心为“桥梁钢结构生产基地扩建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1.6亿元,建设期为1.5年。项目建成后,海波重科的桥梁钢结构工程年设计产能将从现有的4万吨提升至8万吨,达到中泰桥梁上市前的规模。

招股书显示,“桥梁钢结构生产基地扩建项目”的建设资金将用于2.76万平方米的厂区建设工程相关费用。记者调查发现,这是该项目缩减后的建设面积。

据武汉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网站于2010年底发布的一则“海波重型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江夏区郑店街黄金桥村重型桥梁钢结构总拼及钢管拱(箱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批前公示”显示,海波重科将重型桥梁钢结构总拼及钢管拱(箱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于江夏区郑店街黄金桥村,用地面积为5.3万平方米,建设规模为4.25万平方米。

对比可知,公司上述项目的实际建设面积由4.25万平方米缩减为2.76万平方米,减少了35%,但海波重科在招股书中并未对此作出说明。不过同行及客户的并不乐观的发展现状或许能说明部分问题。

海波重科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中泰桥梁日前发布2014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中泰桥梁的营收由2013年同期的1.6亿元降至1.3亿元,降幅为18.7%。相比营收降幅,净利润降幅更为惊人,公司当期净利润为-1048万元,2013年同期为818万元,降幅达228%。

中泰桥梁的业绩下滑从去年就已开始,中泰桥梁在2013年年报中表示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政府财政预算紧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下降明显并对工程的预算严格控制”。

此外,与海波重科相同,中泰桥梁当年的募投项目同样为桥梁钢结构生产项目,且规模更大(8万吨),不过从目前来看,募投项目并未给经营状况带来改善,反而由于募投项目的建设占用部分生产用地,导致2013年完工量出现下降。

上一篇:千分制考核材料下一篇: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