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2024-07-31

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精选10篇)

1.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一

学工系统召开改进作风专题现场会

为积极响应学校党委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要求,学工系统计划在2013年度改进以往学生工作例会的形式,务实与务虚相结合,采用经验介绍会、基层现场会等多形式,提高会议效率,切实增强会议效果,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3月5日下午,学工系统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召开学生工作现场会议,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布置2013年学生工作。副校长黄燕飞出席会议。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现场会上,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向各学院介绍了2013年即将开展的重点工作;专题分析了近两年毕业生培养质量,促进各学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和准确研判当前就业形势。公布了2012年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喜获第一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获第二名,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并列第三名。

黄燕飞副校长对2013年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扎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到学生中去,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做好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及文体活动。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就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创新、依托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利用入学教育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和感恩意识等方面,向与会者介绍了学生工作经验。

与会者查阅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工作台账,参观了宣传栏和部分创业教育示范点。

2.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二

近年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掌上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 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模式由“基于Internet的B/S、C/S模式”逐渐过渡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移动智能终端”。根据Gartner统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终端销售量为9.68亿台, 比2012年显著增长42.3%, Nielsen发布的亚太地区移动消费者分析报告显示, 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71%。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各类移动应用的使用和创新, 同时据网上调查显示, 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更是接近100%, 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深入学生, 跟着学生走, 实现随时可交流、随处可交流的管理模式, 目前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艺术院校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 追求独特性、新奇性, 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强、富于想象力, 对移动互联网等新鲜事物有较强的适应和应用能力[1],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怎样充分利用学工管理系统, 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 在移动化环境下实现艺术院校学生工作的高效管理, 是目前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学工管理系统中, 无法摆脱校园网络的限制, 受上网地点和硬件设备的限制, 不能随时随地满足学工管理过程中信息双向互动的需求, 因此传统学工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高等院校学工管理的要求, 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工管理需求[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 使得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信息互动由同步发展到异步, 逐渐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有序分离, 为学工管理系统在移动环境下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

二、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兼顾高校学生共性的同时, 还应该根据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开展日常工作,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鲜明特征之后, 才能在学工管理系统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3]。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性较强, 在长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感性思维强、情感丰富、想象力超前, 专业对学生的人格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个性比较张扬、以自我为中心, 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容易产生消极心理[4]。学生在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专业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较为丰富, 因此其独立性较强, 心理承受力较强, 热衷于参加专业社团和学生会活动。普通高校学工管理系统都是围绕学生个体, 缺乏对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的管理;艺术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开始专业学习较早, 深知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积极主动, 但是对其他非专业课程就缺少必要的热情, 投入精力相对较少, 旷课、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 学生管理过程中选修课程的考勤情况需要在学工管理系统中体现, 并可以设置考勤报警阈值, 方便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实时的沟通。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充分利用学工管理系统这个信息化管理平台, 做到辅导员和学生及时沟通, 在线双向交流, 以便于开展心理辅导和个性化人文关怀, 因此学工管理系统要以学生为中心, 做到学生专业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全面进步, 而学工管理者的关键任务应该是在学工系统的辅助下, 提供高效优质的帮助、引导和服务工作。通过分析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不难发现, 学工管理系统的功能必须立足于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准绳, 我们才能高效深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三、学工管理系统功能

在普通高校中,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 学工管理系统可以规范学生工作流程,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其功能基本涵盖学生在校活动的所有功能, 包括奖惩助学贷、通知公告等16项基本功能, 其功能列表如图1所示。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管理工作的需求[6]。

为了进一步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认为艺术院校学工管理系统更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系统支持移动APP (Mobile Application) 。移动环境下, 学工管理系统需要全面支持各类移动终端, 如苹果 (Apple) , 安卓 (Android) , 微软 (Windows Phone) , 需开发支持三类主流终端的APP程序, 该功能是下面各项业务功能的基础和核心。

2.学生辅导员双向互动功能。辅导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 实时与全班同学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打破传统的师生分离、沟通难度大、效率低的现状, 有效帮助辅导员准确及时地掌握专业、班级、单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意见反馈功能。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需提供多种师生之间的意见征集反馈功能, 如投票、问卷调查、评优评奖、先进推荐等, 改变传统班级管理中师生意见征集反馈周期长、时效性较差的管理现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兴趣和参与乐趣,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4.在线评价功能。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可对班级和学生生成报表, 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班级活动组织情况, 为全面评估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系统的数据;学生也可以通过APP程序获得自己的学习状况, 针对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合理调整学习方式方法。

5.教学教务功能。该功能方便学生或者教师查询与自己相关的各种信息, 包括个人信息、成绩、学分等常用信息查询, 以及选修课程信息、课程推荐信息、科研课题信息等内容。该项功能数据来源于教务教学数据库, 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同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对用户敏感信息进行适当的精简, 最大限度地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

6.学生自助服务功能。该功能支持学生查询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服务信息, 并支持与辅导教师和专业授课教师进行电话和短息沟通, 重要公告通知推送, 如选课时间、考试报名等, 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自助服务, 有利于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 提高学生学习自理能力。

综合上述的传统功能和新增功能, 移动环境下的学工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分布如图2所示。

四、学工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学工管理系统的优势, 提高系统的利用率, 下面结合实际工作描述移动环境下系统的实际工作流程。

1.以重要通知公告为例。传统学工管理系统中发布重要通知后, 学生只能被动地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咨询细节, 还需要电话联系辅导员, 同时考虑到艺术院校学生异地实训、专业考级等情况较多, 不能及时登录系统进行查阅, 很可能错过关键的通知如考试报名、补考等, 辅导员也不清楚该信息学生是否已经查阅, 极易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脱节。基于移动APP的管理系统, 可以主动推送重要通知给学生手机客户端, 学生可以直接查看到通知内容, 学生在APP中签到后, 辅导员可以清楚地了解班级学生的查阅情况, 对于通知中的进一步的细节问题, 如请假, 可以直接通过APP程序发送申请给辅导员, 完成申请流程。该功能在方便学生的同时, 也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2.以组织班级主题班会为例。传统的班级主题班会都是辅导员唱主角, 进行讲解, 学生的参与热情较低, 导致主题班会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利用学工管理信息化系统引入移动APP管理系统后, 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对班会主题进行投票打分, 对于感兴趣的主题可以主动要求分享, 辅导员在班会组织过程中就可以组织系统中积极发言的学生展开主题讨论, 既丰富了班会的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 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此种方式不失为主题班会的一种创新形式。

3.以学生心理辅导为例。学生心理辅导是学生工作中的重点, 是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保障。传统的心理辅导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 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 学生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实践证明辅导的效果不是很好。引入移动APP管理系统后, 可以通过师生互动, 对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心理压力较小, 心理辅导的内容可以很方便记录和存档, 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开展一对多、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再对极个别有面对面辅导需求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 可以点面集合达到较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五、学工管理系统特点

通过对移动环境下的学工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工作流程分析, 可以发现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系统具有通用性, 支持苹果IOS、安卓Android、微软Win Phone主流移动设备, 可以覆盖98%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管理人员, 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与常用软件应保持一致的操作风格, 师生用户对于新系统的使用, 没有技术门槛, 无学习成本。学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如课间休息、吃饭时间等, 进行通知公告的阅读, 与辅导员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 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工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系统的统计报表, 查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并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跟踪, 将服务提供到学生身边, 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同时该系统是基于传统B/S学工管理系统, 是对原有工作流程的拓展和补充, 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满足多个方面的需求。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艺术院校学工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学工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六个方面的功能, 并联系实际工作,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工管理中三个重要的工作流程, 并对系统特点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该系统功能的进一步探究, 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艺术院校的学工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军.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 (06) :55-58.

[2]戴莹.校园门户平台学工管理系统的集成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84-87.

[3]余江涛, 刘世勇.学生工作新视角:辅导员的知识管理及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25) :86-87.

[4]刘义.艺术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11, (03) :133-135.

[5]李少峰.Grails框架技术在学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6) :89-91.

3.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三

【摘要】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就业能力需要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进行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高校的团学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对高校的团学工作进行探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开展有效的团学活动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团学工作 就业能力 培养

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毕业人数的逐年递增,越来越严重。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都不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与人选。然而,毕业生业难的原因受到学校专业课的结构以及设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很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不强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高校团学工作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分析

谋职者进行应聘求职并获得就业的机会,进而得到就业职位的能力就是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相当的工作能力。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应该自觉的培养自己学习能力,同时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次,大学生应具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意志与品质。当代人才必有的基本素质就是诚实守信,只有这样也才能适应今天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大学生不能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第三,大学生必须具有协作互助的集体意识。大学生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崇尚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能够有合作意识。必须认识到,成功不是靠个人的能力,而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最后,大学生必须具备勇于创新与善于创新的精神,为自己储备一定的工作经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企业用人的根本是重视大学生的工作经历及工作经验。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与必胜的信心、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坚韧的精神与优异的才能,就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

二、高校团学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与优势分析

(一)高校团学工作的作用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与学校进行协调与配合。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对自己的优势要很好的利用与发扬,弥补自己的短处,主动的哦诶样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而提高自己将来的竞争优势与就业能力,使自己能够对社会的需求进一步适应,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更应注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进一步加大,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条件,创造一定的空间。

高校应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新形势下,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团学工作不仅要教育与引导大学生,而且要关心与帮助大学生。

高校团学工作应对自己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很好的指导与服务。高校团学要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和路径进行积极地实践与探索,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进行积极的构建,对社会上的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落到实处。

同时,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帮助与解决,这也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团学工作的机遇和载体,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很好的增强。

(二)高校团学工作的优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作。高校团学工作是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高校团学有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其次,高校的学生会以及学生团体联合会等学生组织直接受高校团学领导;第三,高校团学活动、宣传阵地以及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同时具有优良的传统;最后,高校团学主要负责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第二课堂工作进行拓展,具有很好的教育引导功能。

三、高校团学有效展开团学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析

(一)高校团学要发挥团学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团学工作的老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变决策者为引导者。培养团学中的骨干大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发挥骨干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对他们进行很好的引导,使其总结经验教训。高校团学工作的老师只有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培养出综合性的优秀大学生,也就为他们的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团学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团学活动积极开展

高校团学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开展校园文体方面,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以及就业讲座等切合符合实际情况的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活动。同时,这些活动应集合多数大学生的思想,要让大学生脱离课堂的束缚,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进行升华,就会提高大学生提前准备的思想意识。

(三)高校团学开展团学活动要以以培养综合性大学生为目的

人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高校团学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进行提高。提高大学生的各种能力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应以教学以及课堂中的培养为主导,团学活动以及课外中的培养为辅助,同时,二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高校团学应对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进行认真培养

现在社会成功者必备的优秀品质就是爱岗敬业与诚实守信。高校团学应通过一系列的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主题教育活动及讨论会、爱国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杜绝实用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四、结论

高校团学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高校团学工作是高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团学只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就能够使大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使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雷.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陈勇.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4.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四

(班长)

因评定学生先进个人奖依托系统综合测评结果,学生需首先在学工系统综合测评管理中确认自己的课程成绩(平均学分绩适用于专科生,智育,即课程平均学分绩点适用于本科生)、德育基本等级分、学院附加分加(减)分、德育加(减)分,体质健康标准成绩,并提交测评申请。学生未提交测评申请,则系统不会计算该生在班级(专业)的综合测评排名。班级或专业综合测评排名仅限于已提交测评申请的学生。

班长负责班级内学生的德育基本等级分、学院附加分加(减)分、德育加(减)分的录入。

测评管理系统操作

1、德育基本分打分

(1)登陆系统,在系统菜单中,选择综合测评(班级测评小组),点击德育基本分管理。

(2)选择测评学期,点击打分。测评学期是指综合测评的学期,而不是当前学期。

(3)逐个选择班级内的学生,在相应学生记录后,点击编辑,选择相应等级(分数说明:A级:90分;B级80分;C级60分;D级40分)。后,点击更新,基本分数自动产生。

2、测评活动管理

(1)在系统菜单中,选择综合测评(班级测评小组),点击测评活动管理,点击新增

(2)在相应加减分项目后,点击选择

(3)在学生基本信息中选择需要加减分的学生

(4)在测评活动信息中,选择测评学期,填写相应项目内容及分数后,点击保存,完成一人一项目的打分。

说明:1)加(减)分项目分数指该项目内所有加(减)分综合。如学院附加分加分指学院规定项目加分的综合。

2)只需为有加(减)分项目的学生填写。加(减)分项目中的分数只能是数值,不需“+”或“-”符号。

(5)若要修改,点击相应学生的相应项目重新录入。

3、确认班级内所有学生德育,附加分无误后,点击完成任务,提交。

5.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五

一、主要的工作内容

1、与产学合作教育带教学生取得联系,确认学生的安置情况,并督促学生按时到岗。

2、与雇主单位保持联络,并积极走访各雇主单位。配合雇主单位共同做好产学合作教育学生的管理工作。

3、对带教学生及时开展安全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做好学生变更雇主单位申请的审核工作。

4、查看学生的工作记录,并结合雇主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对学生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进行成绩评定。

5、及时处理带教学生在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发生各类突发事件。

二、具体的工作要求

1、与带教学生取得联系,核实学生安置情况,提醒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及时到岗参加产学合作教育,并每周在学生系统中提交日常工作记录。

2、自学生工作学期开始后,通过电话、Email、实地走访等方式每周与学生进行联系,询问其工作情况,并在系统查看学生的日常工作记录。

3、协调员每两周撰写一次产学合作教育带教工作记录(具体见使用手册)(共写3次)

4、实地走访1-2家上海的产学合作教育雇主单位,并做好相应记录,留取相应影像资料,填写《协调员走访记录表》,交学院合作教育辅导员。

8、开学第1周收齐带教学生3000字业务报告,在学工系统上完成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成绩评定。并根据学院评优通知推选产学合作教育优秀学员、优秀业务报告候选人。10、9月13日前在学工系统上提交《2015年产学合作教育协调员工作总结》。

三、新学工系统使用手册

1、教师登陆用系统网址:xg.sues.edu.cn/epstar,用户名、密码和OA一致

2、学生登陆用系统网址:cs.sues.edu.cn,用户名密码为登陆学校WIFE账号

3、协调员界面

4、查看学生安置信息:点击协调员确认安置信息,就能看到所带学生

5、审核学生修改的安置信息:将是否待确认调至“是”进行查询,然后按“待确认”查看详细信息,如通过则按“通过”键。

6、查看学生工作记录、成绩录入、学生评优:点击学生成绩录入并按修改键,注意保存

7、填写协调员工作记录及填写工作总结:点击进入协调员工作记录及评优模块,按“+新增”

上半页面用来填写协调员工作总结,填写完后保存即可。下半页面用来填写工作记录:点击“+添加”即可增加工作记录,附件中可上传工作照片,合作教育学段请选“学段E”

2015年艺术设计学院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协调员老师工作要点

各位协调员老师:

2015年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已经启动,学校也加大了对合作教育工作的检查力度,特聘督察员对合作教育工作学期进行全程督察,尤其关注学生到岗率、协调员与学生联系的频率等。为了便于大家的工作,现将今年的合作教育三阶段的工作要点汇总如下:

一、准备阶段 1、6月5日前与所带教学生见面,提出工作要求。

2、登录公共邮箱:hezuojiaoyu2011@126.com,密码:67791082(学办电话),下载合作教育协调员操作手册。

3、进入学工管理信息系统(http://xg.sues.edu.cn/epstar,用户名:工号;密码:(登录校园信息门户的密码),查看所带教学生的安置情况及相关学校通知,并提醒督促所带学生及时安置(6月15日前完成学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http://cs.sues.edu.cn/)安置)。

二、实施阶段(7月22日—9月4日)

1、采取各种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协调员与所带教学生的联系不少于6次,确保协调员学生联系率达100%。及时发现、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工作学期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协调好学生和雇主单位之间的关系。

2、按照工作要求,实地走访雇主单位和学生。协调员老师在学生参加工作学期期间,走访雇主单位了解学生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学生、学校与雇主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负责处理工作学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过程督导,到学生所在的雇主单位,监督学生圆满地完成工作学期的任务。

3、在学工管理信息系统http://xg.sues.edu.cn/epstar网上填写协调员工作记录(两周一次,共三次)。

三、总结阶段(9月11日—9月22日)

1、收集汇总所带学生的《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实绩》和业务报告电子稿作为评分依据,对有缺少材料的学生要督促其及时补全,并于开学后2周内将《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实绩》上交学办(教学楼C111),学生业务报告供协调员老师评分用,无需交至学办。

2、完成学生成绩的评定。在学工管理信息系统(每位协调员都要录入带教学生的成绩)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班导师录入,请非班导师的协调员将所带教学生的成绩归到班导师处,由班导师统一录入)中分别录入成绩,并请班导师填写打印成绩报表一式三份交给学院办公室余江老师。

3、每个班级推荐1名“优秀学员”和1篇“优秀业务报告”,其中,优秀学员的业务报告须达到“优秀业务报告”级别,重复率低于25%。

4、撰写个人工作小结。围绕工作学期的实际工作,请撰写一份协调员工作小结(1000字以内),连同《协调员走访记录表》一同并发至邮箱 544290942@qq.com。

感谢各位老师对学院合作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

艺术设计学院

6.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六

一、基础工作的定型与完善

从基层的班级工作到更高一层的学院工作,平台变大了,工作种类变多了,作为一个新人,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要快速掌握,所以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不仅重视每一次的例会培训,还给自己制定了“多观察,多询问,多实践”的“三d工作法”并在平时的值班过程中加以运用。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我在基础工作的方面基本定型并努力在接下学期的工作中加以巩固和完善。

二、从单向协助到全面配合的跨越

在担任学工助理之前,我担任着我们班的班长一职。除了班级日常工作外,基本上都是在协助自己的辅导员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当得知自己有幸被选拔为学工助理时,我适时地调整了工作的重心,将有限的精力较为合理地分配在了两个身份的工作中。除了继续协助吴老师做一些事情外,我还积极配合郭岚老师、王雪槐老师以及刘丛老师完成了一些工作,实现了从单纯协助辅导员到全面配合各位老师的跨越。

三、不足

在不断的工作中我十分注意暴露出的不足。在获得老师的肯定以及能力得到锻炼的背后仍有许多不足有待发现和改正。如工作的范围还局限在511办公室,有些时候还是不够细心等。所以我仍要积极地向学姐学长学习取长补短,在合作中提高自身,以求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7.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七

一、江苏大学在团学工作中新媒体的使用现状

在团学工作中使用的新媒体主要是各种社交网站及即时通讯媒体, 如人人网、微博、微信、手机报、腾讯QQ等。各种媒体在江苏大学团学工作中的使用有如下特征。

人人网是团学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媒体。所有的团学组织及下属部门都有人人公共主页, 主要发布部门活动信息, 也有一些热点新闻的发布。其中江大校会、江大青年和江苏大学生记者团最吸引学生, 粉丝量已达数千。江大校会每天都会写一些思哲小语, 配上优美图画, 内容发人深省;江大青年时常是失物招领平台, 服务学生;江苏大学生记者团有一个板块为“历史上的今天”, 每天都会回顾历史……各式各样的公共主页, 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微博是团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新媒体。目前, 在上级组织的要求下, 在江苏大学团委的号召下, 每个学院团委都有自己的腾讯微博。其中, 江苏大学团委微博已经成立两年有余, 微博的粉丝已经从零增长到五千多人。除了传统的发布一些活动和引导青年的思想讯息, 江苏大学团委微博还会发布一些实习招工信息。更值得一提的是, 相关部门还借助微博举办活动, 如微博原创大赛等, 同学们兴趣浓厚并且积极参加。

微信是团学工作中“最年轻”的传播载体。江苏大学各个部门的微信平台建立时间都较短, 但是在学生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学生可以和一些校园精英零距离地交流, 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提出, 对学校学院的建设也能够参与其中, 献计献策。微信平台凭借其自身优势在各种新媒体中独占鳌头。

手机报是团学工作中普及率最高的媒体。几乎每一位在校学生都订阅了《江大青年手机报》。每周四的下午, 同学们都会收到一份手机报, 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下一周的天气预报, 校园一周举办的大型活动, 国内外政治热点, 英语美文, 科技知识的介绍, 等等。每份手机报含金量都很高, 是编辑部老师同学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腾讯QQ是团学工作中使用最早的媒体。依照惯例, 每年校级组织都会建立新生群, 让大一新生在还未踏进江苏大学时, 就对学校有所了解。热心的学长学姐还会告诉你一些学习生活技巧及入学注意事项等, 非常贴心。与此同时, 学生还可以认识很多朋友, 扩大了自己的交友圈。

这些新媒体具有直接性、便捷性和广泛性, 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为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开辟了新方向。

二、新媒体在团学工作中利弊共存

(一)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既促进了团学活动的发展, 又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新媒体有以下优点。

1. 真实了解思想动态, 提高活动针对性。

不同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互动的, 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 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借助于新媒体, 普通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这也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 从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 大学生会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 进行交流、讨论, 这都是学生真实思想的流露。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网贴, 从而找出对策。

2. 扩大活动宣传, 提高认知程度。

活动的目的在于影响力, 新媒体加大了活动的宣传力度, 更会加强活动的影响力、发展力, 加强活动的报道力度。现在许多公共主页经常会发一些活动通知, 语言俏皮简短, 富有互动性。这样有利于活动宣传, 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 网络宣传也可以大大提高活动的宣传效率, 提高大家的认知程度。

3. 提供展示的平台, 务实服务学生。

新媒体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零门槛, 人人均可参加。比如, 文法学院2013年举办过评选学霸型院花的活动———“文法有佳人”, 一组美女照片在网上走红, 大家通过网络投票留言参与到活动中。每位参赛选手的外貌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活动也被各大媒体紧跟报道, 体现了新媒体在团学活动中的优势。

(二) 虽然新媒体有许多优点, 但我们不能忽略其弊端。虽然学生加了学院团委建立的微博或其他公共主页, 可是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强制性要求。大多数学生宁愿逛一些可有可无的网站也不会想到去学院微博浏览, 这是目前在新媒体的应用中应思考的问题。

1. 形式多样化不够, 缺乏吸引力。

很多情况下, 思想的传达仅单调的文字, 我们应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各个模块中添加图片、视频或其他内容, 以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相册模块中, 可以上传一些学生活动的照片及趣味图片等。同时, 可以利用网页链接功能, 实现与名人微博或优秀博文的链接。此外, 各种主页的外观也应该有新引力, 可以利用字形、图片及颜色确定外观的整体基调, 尽量避免使用暗色背景、怪异或小号字体, 以确保网页容易被别人阅读。

2. 过分的言论自由容易导致态势失控。

虽然说学院学生的个人素质都很高, 但是不能保证不存在那些会有意或无意发布一些恶劣言论的个体, 误导学生, 破坏学院形象, 造成不乐观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事态, 在不受控的情形下我们很难维持全面稳定。在将新媒体应用作为团学工作的重要途径时, 高校要确保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手段, 强硬的网络技术, 以及网络道德和法律的宣传。

三、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团学工作的机遇

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会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对团学工作产生了相应影响, 我们应该做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预示着人类新的全球性文明。在改善传统传播媒介固定性、局限性、滞后性等弊端的同时, 如何正确发挥用新媒体的传播纽带作用,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是共青团组织急需研究探讨的课题。只要我们扬长避短, 未雨绸缪, 创新工作方法, 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能使当代青年得以健康成长。

1.不断丰富宣传内容, 打造娱乐休闲平台。

新媒体就像一座桥, 要吸引学生上“桥”, 在新媒体上发布有吸引力的内容非常重要。要努力建设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 增强吸引力。网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在扩展好已设栏目内容的同时, 增设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各种栏目, 丰富其内容。具备了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的条件, 互联网这个平台就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拓展他们的事业, 有效地把握团青年发展的风向标, 吸引、凝聚团学青年。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参与, 以新媒体更好地促进现实交流。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宣传方式已经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重要契机。通过网络, 我们找到了新的引导青年的宣传教育方式。运用新媒体平台, 我们以学生感兴趣的、切实为学生服务的话题, 吸引大学生, 凝聚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学校、学院最新的工作精神、活动动态等, 使同学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方便快速地了解到与学生切实相关的各种信息。

3.大力加强思想教育, 推进党的队伍建设。

作为党的助手, 共青团肩负教育引导青年的重任。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是新生事物, 它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可视媒体, 数字化的载体, 进行人机对话, 网上交流, 涉及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 其领域极为广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有利于党的队伍建设, 要了解大学生的网上意识、网上心理问题, 找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法和突破口。当我们的网络成为求知探讨平台、交流娱乐平台、就业创业平台、组织动员平台、维护合法权益和扶贫帮困平台、组织建设与管理平台, 就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 就能利用网络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 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传播先进文化, 倡导科学精神, 弘扬社会正气, 扩大主流舆论, 开辟宣传教育的新阵地。

信息化时代, 我们思想认识要清楚、个人能力要提高、工作方式要转变。阅则思, 思必行, 行有方。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 抓住时代发展的节奏, 运用新媒体工具, 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才能达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行为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 新媒体在团学工作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对提高团学活动的普及率、丰富团学活动的内容及增强团学活动的效果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团学工作,应用

参考文献

8.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八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和学生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大学生中存在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各种情况,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挫折、自卑、攀比等不同的心理要素。高校团学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另外,大学生要规划好自己职业规划,适当时可以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高中阶段中,学生以学习和考取大学为目标,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在步入大学生活后,面对新的环境,往往会出现适应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现象,然而校园活动能促使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今后可以积极改正,使自己的能力有所上升。

2.4沟通合作能力:高校团学活动具有团体性,俗话说:“团结就是胜利”。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是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过程,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完成任务。这可以提高大学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间的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5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社会中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团学工作基本是由学生自主策划开展的活动,活动采纳了大家的想法,突破了课堂的禁锢,消去了专业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少提升。而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

3有效开展团学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3.1增加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团学活动: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中就业的能力,团学工作内容也有了变化,除开展校园的活动外,相应结合就业开展活动,例如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一些职业礼仪的比拼和针对就业的讲座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内涵、就业的形势政策,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身相应职业规划路线,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

3.2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多元化、模糊化的现象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身为团学工作者,应该进行相关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然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正面临就业的学生,综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总之,高校团学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高校团学的主要组织,团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总结语

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我们面对着残酷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争取学好专业知识,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上升。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在能力和心理上要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唐甜甜,姚文锋.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8).

[2]田小平,张治国.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J].就业指导,(20).

9.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九

大学学工部(处)部(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个人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做到坚持“四个自觉性”,即坚持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推进工作的自觉性,提升业务素质的自觉性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一、坚持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参加了全校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远程专题培训、学校“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撰写的《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工作和学生的科学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远程专题培训研修成果》在党委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会分组讨论会上作了交流。系统研读了《马克思传》、《恩格斯传》、《社会发展动力论---从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马克思的幽灵》、《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研究》、《意识形态论》、《哈佛思维》、《哈佛谋略》、《哈佛创新》、《大学生发展导读》和《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著作约30余部。

二、坚持推进工作的自觉性

抓好工作思路设计和落实。秉持发展学生、学生发展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三生•三成”工作机制,即:生命、生活、生存和成就、成长、成功。

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维稳处突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综合事务应急处置体制机制。全面加强了学生节假。

。开展了“龙软科技奖学金”评选工作,7人获得奖金8500元。我校荣获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度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称号。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落实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加快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了“学校---学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管理体制建设,构建了“学校---学院---班级---个人”心理危机四级预警和干预机制。开展了2012级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以“三生•三成”为主题,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全年共接听咨询电话200多个,接待来咨询的学生400多人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淮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获省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出台了《淮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并报教育部备案。选送的9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9项创业实践项目和2项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被教育部列为2012年度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项目经费达20万元。

学生就业。贯彻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共举办5期创业意识培训和1期创业模拟实训,共办班26个,培训学员1830人。我校成功获批淮北市政府认定的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组织学生参加了中国就业促进会第一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共选送了5个项目参赛。切实凝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色。学校就业工作的特色项目是坚持“双基”,促进就业,即:立足基层,打牢基础,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科学化水平。举办了第二届安徽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分赛区决赛。努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全年组织各类校园专场招聘会70场。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人才招聘、2012年淮北市春季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2012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全国教育系统2013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等招聘活动。与马鞍山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淮北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马鞍山、淮北企业2013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就业网站全年累计点击次数达7.8万余次,日均点击220人次,高峰时段400余人同时在线。完成了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嵌入工作。全年共发布1100余家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发送就业信息短信约15万余条,接待用人单位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咨询和现场咨询约4300余次。为“双困”毕业生发放就业帮扶经费39万余元,对23名“双困”毕业生提供了“一对一”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发放毕业生就业奖助金273630元,为27名“双困”毕业生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证》,并为每人申请了500元的求职补贴,为1124名师范类毕业生发放了师范专业奖学金134万余元。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外聘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王少浪教授来校进行了专题培训。举办了分管学生工作党总支书记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鲍勇作了专题报告。推荐2名教师参加了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活动。与校团委联合主办了“移动mm杯”第七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淮北师范大学赛区决赛。与工会、团委举办了“与优秀同行,让梦想起航——优秀成功女性进高校活动报告会”。以“珍藏记忆 感恩母校 开启未来 成就人生”为主题开展了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做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飞工作,我校3名学生成功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并与吉祥航空公司签署就业协议。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崔雅仪获三等奖。这是我校学生首次在这类全国大赛中获奖。在第二届安徽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和最佳组织奖。在“昆山花桥杯”第七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银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铜奖)”、“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之星(银奖)”各1项和最佳组织奖。在安徽省第八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党建工作。加强支部组织建设,完成了支部换届选举。学工处、团委党支部因在学校创先争优和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被学校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三、坚持提升业务素质的自觉性

10.中国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十

关键词:团学工作,高等教育区,发展

“高等教育区”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 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伴随着战后西方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 一批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特殊区域相继而起, 并逐步演绎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发展模式。

对事物的认识, 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 对高等教育区的发展如此, 对大学生的团学工作的思路的转变更应如此。都说“性格决定命运”, 而在高等教育区的团学工作上, 笔者认为“调适决定发展”, 即团学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也应适应大学城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 从而不断推动高教区和区内院校不断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区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分为:新建引校期、自我完善期、稳定发展期三个阶段, 针对区域的不同时期, 团学工作的思路和方式也需要从直接代管到转换回归再到宏观引导的转变。为说明不同阶段团学工作的特点, 笔者主要从学生组织机构建设、社团管理和文化活动等团学工作的三方面为例进行实例说明。

一、新建引校期, 团学工作需要直接代管的创新性

高等教育区建立伊始, 而作为入驻区内的院校而言, 一切从头开始, 从简起家, 院校最为重视的是基本行政机构建设, 入驻学生基本后勤保障、教学人员协调教学设备条件等, 而对于团学工作上则是普遍力度不够, 认识上存在偏差, 专职团干很少并兼职其他工作, 甚至没有专职工作人员, 存在着严重的“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现象。

针对此阶段高等教育区院校“顾不上”的实际情况, 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管理办公室及时成立独墅湖高教区团委 (功能区团组织, 以下简称高教区团委) , 以“稳定、活泼”为宗旨, 通过团委, 组织建立高教区学生理事会, 鼓励学生设立学生社团, 以理事会及社团为抓手, 直接联系每个院校同学, 投入大量活动经费,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群团活动, 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由功能区组建团组织, 并直接管理院校团学工作可说是一项国内高等教育区的团学工作的创举。就是这一创举改变传统观念:院校团学工作独立性, 也改变了高等教育区新建引校其团学工作“需要做”“没人做”的现状, 通过功能区团组织建立区域性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相关工作, 解决了团学工作上“必须做”这一矛盾。

二、自我完善期, 团学工作需要转化回归的平常心

高等教育区经过5年左右时间的运作, 大多高等教育区已进入自我完善期, 期间表现为各院校已适应新校区情况, 人员架构比较完善, 教育教学体系运转良好。此时, 高等教育区院校团学工作的整体特点为:首先是团学组织总体稳固, 各高校基层团组织设置完整, 团学发展总体正常, 专职团学干部总体齐备;其次是学生组织建制完备, 学生社团发展迅速, 能开展一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动, 并大多成为各自院校团学工作上的得力帮手。

在此前提下, 此时的高教团委则是将学生理事会的各项权力“逐步弱化”, 让这一学生组织权力释放, 例如适当减少活动数量, 充分发挥院校学生资源开展各自学生活动, 将全面组织开展区域各项活动, 转向组织开展重点大型活动;让学生社团回归院校, 充分利用院校专业的师资资源, 让院校培育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 高教区团委培育“百花齐放”的氛围。

通过“转换回归”这样的工作思路, 逐步将直接面向大学生的工作转换为各院校团学日常工作;逐步将学生组织、学生活动回归院校管理和开展, 促使各院校团学工作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调整。这是一个权力下放的过程, 也是一个把自己多年建立的工作机制不断打破的过程, 其中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些许衔接和掌控不利的情况,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 这也是一个上升的过程, 只有舍弃掉琐碎的, 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整合资源, 提升团学工作水平, 为下阶段工作做好储备。

三、稳定发展期, 团学工作需要宏观引导的大局观

当高等教育区发展成为一个以大学为纽带, 辐射周边地区, 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 文化氛围浓厚, 科技产业发达, 服务体系完美, 优秀人才汇聚, 高新技术产业云集, 生态环境良好时, 即可称为稳定发展期, 稳定发展期基本理念应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学校自主。此时, 高等教育区内各院校都能结合区域发展大局, 形成符合院校特点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此背景下, 后续团学工作需要更多的改变, 此时, 团学工作的思路和方式的最高境界应是“润物细无声”, 主要方向为:可通过体制机制的转变, 通过团学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各校资源, 把握团学工作方向;将学生理事会学生会转变为学生联合会, 使之成为学生自我交流、沟通平台, 增进区域中大学生的自我联系;将各院校优秀社团的院校指导和区域扶持的方式相结合, 提升优秀社团知名度;并对区内各院校特色活动进行分析、培育, 通过与更多的社会资源合作, 让不同特色的活动都能成为品牌等。

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随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就必须有适合其发展阶段的管理方法。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团学工作历经10年, 与时俱进, 开拓性地开展功能区的团学工作, 为国内高等教育区的团学工作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笔者认为, 目前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的发展阶段应是处于从自我完善期向稳定发展期过渡时期, 团学工作在目前也是最为艰难和充满挑战的时候, 相信他们能不断迎接挑战, 大胆实践, 不断开拓团学工作新局面, 从而为青年学生构建好成才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爱华, 张黎.我国大学城的几种典型模式及其特点, 中国高教研究, 2004, (3) .

[2]于林平, 论大学城一区多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对接, 宁波大学学报, 2008, (76)

上一篇:青年干部座谈会演讲稿下一篇:校园运动会作文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