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2024-06-30

数学三年级上册部编版(共8篇)

1.数学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篇一

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20海滨小城)

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沙滩)

2.自由读1-2节,用“”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棕银白白灰金黄)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船队)

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3.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 )“标出。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

庭院--树多花园--树茂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公园()。这里栽着()。一棵棵榕树就像()撑开的(),树叶(),可以(),()。树下(),每逢(),()总是()。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板书设计:

海滨

小城海滨(1-3)大海

沙滩

小城(4-6)庭院

花园

街道美丽

整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此文的写作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同桌间相互交流,结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很多事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才会加强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编辑推荐:小学1-6年级各个版本语文教案汇总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指导我有一个想法》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指导我有一个想法》语文教案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题要求我们写关于生活中的想法。

2.选定内容:自己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呢?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3.表达方式:叙述。

4.表现手法:首尾呼应,开篇点题。

5.结构顺序:在写作文时,首先提出问题,把你的想法写清楚,然后写对这种想法的改进办法或建议。

下水文:

我有一个想法

我有一个关于房子建设的想法。

①我觉得现在自己住的小区里,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没有一个像邮箱一样的收取快递的箱子,如果有这样的箱子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很实用的一个设计。

②因为白天的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家里都没有人在,快递员只好把快递送到物业保管。有的时候回家晚了,物业也就关门了,我们只有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才能去拿。

有的时候,妈妈给快递师傅说,将快递放在我们家的门口就好,可是师傅为难的说,按照规定这样子做是不被允许的,还是要放在物业。

③所以我想,要是家门口有一个带锁的能够放快递的箱子,师傅就可以直接把快递放进去,然后我们回到家就可以拿,这是一件多么方便的事情啊。

④我希望在房子建设的时候,能够在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设计一个快递箱。

①开篇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②指出以前房子建设的问题。

③根据妈妈和快递师傅的谈话以及房子建设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奇特的想法。

④根据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看完上面小作者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写一写吧!

2.数学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篇二

一、创设情境要有趣

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 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过许多与排列组合有关的事物, 见过一些与排列组合有关的现象, 如几个同学照相时的位置安排, 任意三个不同数的排列方法等, 尽管他们不一定知道其内涵, 但 (这些事) 一经唤起, 即可作为他们学习的有用信息。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 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园 (游戏) 活动——数学乐园, 编排几个不同内容的“搭配”,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初步感知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 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算出简单的排列数 (或组合数) 。

二、组织探索要有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学生在探究新知时, 开始会出现某些忙乱无序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序地组织教学, 学生的探究才会收到实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 如研究什么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让学生利用学具 (替代服装) 摆一摆, 探索“2件上装3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要求每一种穿法都只能是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学生有困难, 老师便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继续操作。待学生自主探究有了结果, 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重点展示几份学生的作业,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有的小组搭配重复, 有的漏写, 有的小组在陈述排列的结果时不够简练。为了切实掌握“搭配”的有序性, 发现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或给出答案, 可以总结性提问:怎样才能快速算出2件上装3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再次展开讨论, 通过画图、连线、数、算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大家都期待着上台展示各自的算法时, 教师即可抓住契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在操作中认识, 在实践中提升, 是本环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摆、画等操作活动上, 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学生操作交流之后,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应作启发性、巩固性的讲解, 使操作实践活动得以提升。例如, 上装 (2件) 与下装 (3件) 的搭配, 可以分两步:1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 (3种方法) ;第2件上装又与3件下装分别搭配 (3种方法) , 总共有3×2=6 (种) 方法。如图:

也可以分3步搭配。先选定1件下装与2件上装搭配 (2种方法) , 再用另外2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 (各2种方法) , 共有2×3=6 (种) 方法。搭配图可让学生仿照前面的图试画, 然后由师生共同订正。至于说用“什么”来替代搭配, 如画图、字母、数字等由学生自己决定。

三、合作交流要有效

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篇三

1. 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 ),秒针走一圈后的时间是( )。

2.

铅笔长( )厘米( )毫米。

3.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两块橡皮厚2( ) 妈妈体重54( )。

小军的身高12( ) 王伟每天写作业大约用50( )

长江长约6300( ) 小平跑60米用了9( )

4.在里填上“﹥”、“﹤”或“=”。

50秒1分 70秒7分

9分540秒 3时300分

7厘米70毫米 4毫米20厘米

6吨70千克 9000米9千米

5.两个加数的和是830,其中一个加数是357,另一个加数是( )。

6.小云和小兰约定上午8:40在杏花公园门口集合,但小兰迟到了12分钟,小兰是( )到的。

7.90毫米=( )厘米 200毫米=( )分米

5000米=( )千米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分米=( )厘米

2分=( )秒 8时=( )分

( )分=300秒 540分=( )时

8.每台机器500千克,8台这样的机器重( )吨。

二、我是小法官(5分)

1.小明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大约1小时。 ( ) 2.比308少169的数是239。 ( ) 3.一张银行卡的厚度约是1厘米。 ( ) 4.60毫米和6厘米一样厚。 ( ) 5.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三位数,和一定是三位数。 ( ) 三、我会选(5分)

1.动车每小时可行驶( )。

A.200米 B.200千米 C.200分米

2.妈妈做中午饭用了30( )。

A.分 B.时 C.秒

3.小红的体重约24( )。

A.克 B.吨 C.千克

4.不是给287-160=127验算的算式是( )。

A.287-127 B.287+127 C.160+127

5.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博物馆上午9:00开门,小玲8:40已经到了博物馆门口,她还要等( )。

A.20分 B.30分 C.10分

四、计算题(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

1米-6分米=( )分米 2900米-900米=( )千米

350千克+1650千克=( )吨 3千米+8000米=( )千米

36+54= 80-29= 240-180=

360+240= 200-150= 210+180=

2.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482-256= ※358+587=

369+274= ※800-236=

五、操作题(16分)

1.画一条比5厘米少1厘米5毫米的线段。

2.根据作息时间,在下面的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再计算从上一个钟面到下一个钟面所经过的时间并填在( )里。

六、解决问题(22分)

1.微微超市营业时间是上午8:00到晚上9:00。这个超市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几小时?

2.

电饭煲288元 微波炉599元 电磁炉308元

估算一下,妈妈买这三种商品需要带多少钱?

3.胜利小学原有学生760人,今年毕业了145人,招收了138个新生。现在胜利小学有学生多少人?

4.超市运来5吨大米,第一周卖出1200千克,第二周卖出80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5.28人出去划船,小船每条票价28元,可以坐4人;大船每条36元,可以坐6人。

(1)如果每条船都坐满,有几种租船方案?

4.三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领略歌溪的生命力,体会作者对小溪、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条会唱歌的溪流,它会给村里的人带来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这条欢快的溪流一起去看一看,它会给人们带来哪些欢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互相正音。

3、听课文朗读录音,标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三、生字探究,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拼读、识记。

(1)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2)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重点指导读准下列生字的音。

源:yuán,注意不能读成“yán”。

滑:huá,不能误读成“fá”。

虽:suī,声母是平舌音“s”,不是翘舌音“sh”。

3)同桌互读。

4)“开火车”读生字。

(2)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指导字形及书写要求。

2)老师范写“爬、翻”两个字。

3)学生练习写字。

2、结合课文词语释义、积累新词。

流淌:流动。

文静:(性格、举止等)文雅、安静。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浑厚:朴实雄厚。

四、指导朗读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试着模仿录音朗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5.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理解生词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课前准备:

生字卡、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课文后大家知不知道,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愿意投向调来情况持久讲述交谈

珍惜慢吞吞困境残疾犹豫骤然鞠躬舞蹈

4、理解词义: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困难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主意。

骤然:突然。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英子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英子上台演讲,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1、英子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段。

2、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

(出示:“说也奇怪……”)

(9)英子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那就是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英子感受到了吗?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第一段。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英子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英子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英子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英子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包含着什么?(回顾前面的课文。)

(5)掌声渐渐平息,英子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英子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英子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英子怎样了?

出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

齐读。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英子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英子上了中学,她给“我”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指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次掌声吗?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是呀,当别人需要你的掌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出示: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齐读这一段,把这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把这爱记在心里。以后如果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把这段话送给他;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你可以拿出来看看。记住:还有很多朋友在关心你,爱护你!

板书设计:

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游戏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6.数学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篇六

学科

年级

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9海滨小城

课型

阅读

主备

费海燕

教材、学情分析

这是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笔下的这座每族小城拥有宜人的自然环境,阳光、沙滩、海浪,还有一片海蓝蓝,真是令人向往。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式。第4、5、6段都是围绕关键句写的,每段的关键句,能帮助学生理解一段话的大意

描写海滨小城时,顺序清晰。课文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先写远处的大海和沙滩,再写近处的庭院、公园和街道。作者描写辽阔的大海时,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这些有序描写的方法渗透在文本品析中,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3.能找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4.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课文的丰富的用词,多样的句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调整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刚刚告别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又要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座小城,它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一座靠海的小城,所以我们叫它——海滨小城。“海滨是海边的意思”。(板贴)

2.谁能读好这个题目?强调“滨”是前鼻音。指读,齐读。

3.学习生字“滨”,师范写,生书空。

4.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海滨小城在什么地方?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文中有一句话直接概括出来了,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

出示句子: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原来文章就是围绕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来写的,它是整篇文章的关键句。谁能读好它?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本

过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它又美丽又整洁呢?

1.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请你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地方来展现它的美丽与整洁?读的时候可以圈画出课文中提示地点的词语。

2.检查字词。

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

机帆船

军舰

通过图片认识

随机引出“棕色的机帆船

银白色的军舰”

②桉树

椰子树

橄榄树

凤凰树

榕树

亚热带这些都是亚热带特有的树木

③栽树

满载

渔民

鱼虾蟹

对比分清同音字

④胳臂(强调多音字“臂”)

3.课文描写了哪些地方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边”景色的?(大海1-2

沙滩3)大海和沙滩就构成了海滨。

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城”景色的?(庭院4

公园5

街道6)庭院、公

园、街道构成了小城。海滨和小城两个景点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4.出示四句话,齐读。它们是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三、多形式朗读,感受海滨之美

1.我们先去海滨走一走。指读。

2.我们现在走到了街道尽头,向远处望去,你们看见了什么?出示图片,理解浩瀚。谁能读出大海的浩瀚?(浩瀚的大海)指读,齐读。

放到句子中,谁还有信心读好它?还有什么也是浩瀚的?

3.此时,你眼前的天是什么颜色的,海呢?

4.出示图片,理解“海天交界的水平线”。正因为我们是向远处眺望的,所以远处的海面和天空的边际就连成了一条细线,这条细线就是海天交界的水平线。海上还有什么?(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军舰)让我们用优美的读书声来赞美一下远处的美景吧!

5.美丽的景色不止在眼前,还在头顶!快,抬头看,你们看到了什么?还有呢?(云朵有什么颜色的?)谁愿意和这群可爱的海鸥,以及飘浮着的云朵打个招呼?我们一起和它们打个招呼吧!指读,齐读。

6.早晨海滨是怎样的景色?指读。

7.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这颜色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用读书声来为美丽的海滨镀上一层金黄吧!

8.过渡:我们欣赏完了海上的景物,再来沙滩边走一走吧!在沙滩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它们多得遍地都是呢!

9.见到这么多颜色各异,花纹多样的贝壳,你喜不喜欢?不过啊,这里的孩子见多了,所以他们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

贝壳因为没有小朋友和它们玩耍,所以它们太寂寞了,只能在海滩上睡大觉了!书上是怎么说的?引读:这些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这真是太可惜了!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贝壳,所以海滩多了一份宁静的静态美呢!让我们用读书声和这些美丽却无人理睬的贝壳告个别吧!

10.正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贝壳的时候(播放汽笛声录音)你听,是谁回来了?(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

船上有什么呀?相机出示图片。渔民们真是满载而归呀!

11.说话训练。假如你是其中一个渔民,你会说些什么呀?让老师来采访采访你们。怪不得,你们一回来,海滩就被你们喧闹的讨论声给包围了。

12.指导朗读。谁能来当一当小渔民,把你的喜悦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来当一当收获颇丰的渔民吧!指读,齐读。

13.有别于贝壳安静的静态美,船队回来后的海滩又充满了生机的动态美。在海滩边,我们既感受到了安静的那一面,又见识到了船队归来的热闹场面。文章前后一静一动的对比,让海滨小城更增添了几分魅力,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做动静结合。

14.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沙滩,去往下一站了。各位小游客,让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和沙滩说再见吧!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时候要安静些,什么时候要热闹些。

15.海滨之旅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参观,你能不能向大家自豪地介绍一下这座城市,吸引更多的游客。

课件出示: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

四、品味语言,习得法宝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1-3自然段,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海滨之旅。同时,边读边思考:作者把海滨写得这么美,除了动静结合,还用了什么法宝?

①出示书上1-3自然段,表示表示颜色的词语。(颜色丰富,板贴)

为了表扬你们今天都是文明有序的小游客,老师决定把这些美丽的颜色送给你们。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齐读。

银白色

金黄色

银光闪闪

蓝色

棕色

白色

灰色

青色

2.小结:下次,我们可以试着把“颜色丰富”“动静结合”这两个法宝用到你的写作中哦!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出发去了海滨,欣赏了海滨色彩绚丽而富有生机的美景。下节课,我们就要离开美丽又热闹的海滨,去往城内,请大家先自己根据这节课画的中心句,去试着自学一下4-6自然段,看看文章是怎样表现城内的美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把海滨写美丽的两个法宝是什么呀?(颜色丰富、动静结合)今天我们去小城走一走。课文描写了小城哪些地方的美景啊?

2.友情提醒: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二、抓住关键句,感受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1.自读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里有哪些词语你觉得很重要的,请你在它下面画上△。

2.学生交流分享:“小城里的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关键词是“每一个”“很多”。

3.在这一自然段中有哪些句子让你读出树很多的?学生交流表现树很多的句子。

4.出示图片,认识了解这许多树。师总结:看来小城树的种类很多呢!

5.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①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②“热闹”这个词我们很少用来描写植物,如果让你来写,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凤凰树开花的美景?

③说话训练。透过“热闹”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强调说完整:透过热闹这个词,我看到了……

④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

6.提出质疑:明明是要写树多,但是为什么作者在这一自然段还写了树的香味和花开得热闹?(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树多)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树多呢?

7.此时庭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充满生机)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庭院的美丽与生机。

8.教师总结学法:确定中心句,再找到关键词,然后品读后面的句子,体会特点。

9.根据学法自学5-6自然段。出示学习要求:(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2)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待会儿和同学交流妙处。

10.关注表达,交流发现。

(1)

“更”“也”承接了上文。说明一样美。

(2)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住太阳,挡风雨。

①出示榕树图片,说一说榕树的特点。

②作者将榕树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③这样高大茂盛的榕树除了好看,用处也很多呢,谁来说说?

(3)

除了沥青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①关注拟声词,有什么作用?(使画面有了声音,更显生动)

②明确“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不是比喻,是作者的联想。

11.齐读5-6自然段,读出小城公园的美丽,街道的美丽且整洁来。

三、回顾全文,明确关键句作用

1.通过两节课的旅行,你觉得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广东这座海滨小城的热爱与赞美,对自己家乡又美丽又整洁的自豪之情)

3.回顾全文,发现特点:作者把整篇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放在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把段落的关键句放在了每段的第一句话。看来文章有文章的关键句,段落有段落的关键句,它们出现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有的在出现在开头,有的出现在结尾,还有的文章可能会出现在中间。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来帮助我们理解整段话,甚至整篇文章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课文中有一些新鲜感的词句,抄下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海滨小城

庭院

树多

公园

榕树高大

叶密

街道

干净

小城

颜色丰富

动静结合海滨

大海

沙滩

美丽

7.数学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篇七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要说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首先厘清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和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夏丏尊、叶圣陶先生都曾说过:“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 说起来很多, 可能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 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就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 钱梦龙先生也早有论述:“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一言以蔽之曰: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认为, “学会读书, 学会作文”既是语文学科必须达成的核心能力目标, 也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的核心素养。部编教材紧紧抓住这两个核心要务, 按主题组元, 从语文的具体现象出发, 以阅读与写作的操作流程和逻辑顺序编排, 双线交织, 整体推进, 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引领性。在试教中, 我们也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素养, 读懂教材, 开掘资源, 形成每个老师自己的语文教材。

一、在继承与创新中, 找准“学会读书”的角度

重视阅读是文选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在继承这一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第一, 新教材仍然采用文选式, 但是选文更加注重学生角度。如新增篇目《窃读记》《动物笑谈》都极富儿童情趣, 《植树的牧羊人》《穿井得一人》《诫子书》都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并能带给学生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 在试教中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 新教材仍然采用主题组元, 但主题编排更加集中合理。如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亲近自然、体味亲情、学习成长、人生追求、人与动物、联想想象, 主题呈现阶梯递进的特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将文言文学习、古诗词学习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也都编入单元模块中, 而且基本扣住单元主题, 极大地提升了单元主题的集中度。教师应利用这种编排优势, 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之下比较学习和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之美、不同的文学形式之美。

第三, 新教材强化课型意识, 将单元课文按课型分为“教读”和“自读”。此前的教材按照阅读方式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 这是按阅读方法分类。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按照课型分类更有利于教学实践。新教材还为自读课文编排了旁批, 并在课文旁大面积留白, 这样编排既是示范性批注, 也给学生随文批注留下了大量的空间;教读课课后练习是“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 而自读课则只安排了“阅读提示”和“读读写写”, 体现了两种课型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要求。教师应建立清晰的课型意识, 从教学目标来看, 教读课就是“导法学法”, 自读课就是“知法用法”, 两种课型之间是“导学”与“反刍”的关系, 教师既不能张冠李戴, 也不能越俎代庖。

第四, 新教材注重阅读积累, 通过勾连与拓展巧妙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这一点上, 课文采取了多种策略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一是积累读。如课文《<论语>十二章》是旧教材中的课文, 但新教材编写中在“积累拓展”部分给学生举出“不耻下问”“当仁不让”“诲人不倦”“后生可畏”“温故知新”等从《论语》中演化并固定下来的成语, 让学生课外搜集一下类似成语。二是拓展读。如课文《动物笑谈》, 在课后“阅读提示”中就明确提出:“课文是从《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中节选的, 课下不妨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三是比较读。如课文《猫》, 在“积累拓展”部分明确提出请学生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 与课文进行比较, 体会各自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新增课文, 还是旧课文的重新编排,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四是名著导读。新教材把名著导读直接编入单元主题学习中, 如第三单元后面编排了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实际上本单元编入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学习完这一篇以后, 再读《朝花夕拾》, 以达到“学一知类”的目的, 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五是自主阅读。新教材在“名著导读”后还增加了“自主阅读推荐”, “名著导读一”推荐的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名著导读二”推荐的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李汝珍的《镜花缘》。新教材在阅读内容的设计上形成了一个以教读为核心, 逐渐扩展的涟漪状阅读阶梯, 通过课内教读让学生学而得法, 通过积累读让学生学有所获, 通过自读批注让学生学而反刍, 通过类文联读让学生学有所悟, 通过拓展导读让学生闻一知十, 还为学而不厌的学生准备了“自主阅读推荐”。对于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 教师要绘制图谱, 列出书单, 明确每一项阅读活动的目标, 分层指导, 分类安排,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第五, 新教材注重学法指导, 阅读方法指导散点穿插于教材各处。新教材对阅读的重视还体现在阅读方法指导上, 其阅读要求、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内容适配且自成体系,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为朗读, 第三、四、五单元为默读, 第六单元为快速阅读;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为精读, 第三单元为熟读精思, 第四单元为略读, 第五单元为比较读, 第六单元为扫读。这些系统的阅读方法本身就有很强的学科价值, 而且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对这些读法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建议, 在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中又有更加具体的指导与建议。不仅如此, 在名著导读中还辟出专门的“读书方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读书方法指导。如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从标题上就提示出了读法建议。其实, 朗读、默读、思读、速读、精读、略读、跳读、扫读等都有其特定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穿插、点染、提点、批注等多种方式进行提示与讲解。如第一单元要求“重视朗读课文”, 接下来就给出了“把握好重音和停连, 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的具体要求, 接着在第一篇课文《春》的课后练习第5题中运用题注的方式对重音和停连进行了解释。这些正是新教材的系列化、细致化和明确化的体现。当然, 就阅读方法而言, 有“大法”, 也有“小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大法”的指引下, 开掘出更具操作性的“小法”。笼统地说, 朗读还不具有操作性, 我们又开发出学读、析读、品读、评读、听读、演读等多种课型;就品读一项来说, 我们又明确而细分教学角度, 仅拿第一单元品读角度来说, 就分为品用词之美、品句式之美、品修辞之美、品层次之美、品描写之美、品情景交融之美、品韵律节奏之美、品结构章法之美等。

有一些教材中提到了方法, 但并不全面完整, 也不够深入细致。例如, 新教材对“重音”和“停连”进行了注解, 但是, 我们知道, 朗读的方法绝不是这样的概念讲解就能掌握的, 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与开掘。仅就停顿而言, 我们就提出了“顺应标点的停顿”“显示层次的停顿”“指向强调的停顿”“区别语义的停顿”“表达音节的停顿”等。新教材有很多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但呈现的方式各不一样, 有的在单元导读中, 有的在随文批注中, 有的在课后练习中, 有的在综合性学习或写作指导中。这种散点多元、疏密互见的编排, 是教材编写的艺术, 教师就需要对之进行发现、连缀、补充、拓展、完善。例如, 朗读方法除了停顿、重音, 我们还通过小专题、小讲座的形式补充了语速、语流、语势、语调等知识和训练方法。

二、在整合与拓展中, 找到“学会写作”的门径

在阅读与写作分编多年之后, 人们逐渐看到了分编教材的弊端, 所以, 人教版课标教材就开始尝试添加写作指导的内容, 这一次部编教材在写作指导这一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 阅读、写作双线交织, 更加注重读写结合。新教材在课标修订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写作的重视, 而且单元作文实践的设计与单元主题基本一致, 体现了读写融合的思路。如第一单元主题是“亲近自然”, 单元作文实践第一题就是写季节变化的描写片段, 第二题又建议写“新的校园, 新的环境”或者“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都属于环境描写的写作要求, 体现了读什么就写什么的理念。再比如第五单元写作主题是“如何突出中心”, 在作文指导中, 编者结合《猫》这篇课文谈一线贯穿的方法, 再结合《猫》讲解安排主次和详略的方法, 然后以《鸟》为例谈开篇点出中心的方法, 又以《狼》为例谈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的方法。这样“跟课文学写作”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料, 现学章法, 模仿名作。

第二, 作文与学生生活相匹配, 更加注重生活价值。新教材在单元主题安排上富有生活的逻辑, 所以在作文主题的安排上也与时令合拍, 体现了过什么生活写什么作文的思路。如第一单元作文实践第一题:“片段写作:9月份, 由夏入秋, 天气转凉, 气候不同了, 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了吗?到生活中去细致观察、体验, 选取一个场景, 写一段文字, 描述这些变化。”还有第二单元写亲情故事, 第三单元写熟悉的同学或者偶像, 第四单元多事写一人, 第五单元写“餐桌前的谈话”等, 都是与学生初中生活合拍的一种合理安排。

第三, 作文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更加注重序列化。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序列, 是否存在着科学通用的序列呢?章熊先生认为, 写作是社会生活和个人感受在书面表达方面的反映, 它与写作者的经验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变量, 是随机的、不可预制的;写作教程所能定型和相对序列化的只能是它的技能部分, 它不可能覆盖写作教学的全部。一语道出了作文教学序列化的难点所在, 也道出了各个教学序列化尝试的病因所在。新教材最难能可贵的是做出了这种序列化尝试, 七年级上册的作文主题:“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从收集素材到用好素材, 再到写得有特点、写得有思路、写得有中心, 这就是按照作文成文的一般顺序安排的一个很有逻辑的序列。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写作指导上也是有序列的, 如第一单元作文指导:第一步是“放下畏难情绪”, 第二步是“学会观察生活”, 第三步是“选择有意义的素材”。这些都是符合作文学习规律的序列化作文指导。

第四, 方法指导散点渗透在教材中, 更加重视梯度性特点。第1课《春》课后练习第3题:“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句?你还能发挥想象, 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第2课《济南的冬天》课后练习第5题:“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 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 不少于200字。”第3课《雨的四季》在“阅读提示”中提醒学生:“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这些练习题设计既是写作思维的任务, 更是写作方法的指导。结合本单元主题写作来看, 这些设计也是后面的作文任务的片段练习。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散点, 把它连缀起来, 形成自己的作文梯度训练教程。

第五, 写作要求丰富多元, 更加注重多体写作。以第五、六单元为例, 第18课《鸟》要求学生仿照《猫》和《鸟》中描写动物外形、动作、声音等方法, 为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即为“绘画写生式”写作;第20课《狼》要求学生发挥想象, 充实内容, 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即为“五官刻画式”写作;第21课《皇帝的新装》要求学生改编为课本剧———即为剧本创作;第22课《诗两首》要求学生选择某一个天体, 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即为诗歌创作;第24课《寓言四则》要求学生对某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 赋予新的寓意, 改写成一篇新寓言———即为寓言创作。从这些不同的练笔要求可以看出, 新教材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体裁, 包括传统记叙文写作、剧本、诗歌、寓言等。同时,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 在篇幅上, 从片段描写到小故事再到剧本。此外, 新教材还详细规划了学生写作技巧的梯度化要求, 如第五、六单元作文技法要求是:抓住某个动物特征素描写作———细致刻画人物描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大胆在原作基础上改编, 可以颠覆原作进行大胆再创作。

总的来说, 新教材在读写结合上做足了功夫, 无论是单元写作还是课后练笔, 都充分结合单元课文来设计写作教学和练笔, 要求明确, 层次清晰, 可操作性强。

8.数学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篇八

2012年,教育部开始组织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旨在发挥主流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历经四年半时间,经过十多次评审,2016年秋季全国许多省市中小学正式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先认字再学拼音,新选课文,增加古诗文教学,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部編本”语文教材有了许多新变化,体现了很多新理念。从2014年起,杭州市下城区、江干区、桐庐县等部分学校已经先行试用“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在两年的试用中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我们特地选编了一组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分识字、汉语拼音、课文三个板块编排,其中识字两个单元,汉语拼音两个单元,课文四个单元,写字和口语交际贯穿在这三个板块之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中有哪些特点?如何针对课文的编写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課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备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

,真的像说的,那么

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上一篇:小学作文写作技巧论文下一篇:关于教师爱岗敬业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