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续写、改写

2024-07-15

我的叔叔于勒续写、改写(共16篇)

1.我的叔叔于勒续写、改写 篇一

回到家后,我们一家人都变得不安起来,害怕于勒回来拖累我们,又害怕被女婿知道这件事,于是妈妈赶紧让二女儿送女婿回家。送走后,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只听得门外的人喊:“有人在吗,我是于勒。”妈妈惊慌失措地小声说道:“快躲起来,别出声,假装我们不在家,于勒他回来了,回来拖累我们了!”于是我们都不出声,躲在房间里。过了一会儿,敲门声停了,父亲蹑手蹑脚地开门往外面望了望,见于勒已经走了,就让我们出来,不用躲了。父亲正想进屋,他突然看到了一个信封,是于勒留下的。他拿起信进了屋,“于勒留下了这信,我倒想看看写的是什么”

于是我们围在桌子旁,听着父亲读信:“亲爱的哥哥菲利普,我在美洲赚了一大笔钱,我得到钱后,就迫不及待得回家找你,在船上,我看见有牡蛎卖,我突发奇想,要不然自己也试试看卖卖牡蛎的感觉,于是我让船长给了我一套破烂的衣服,并让他不要说出我的身份,好让我卖牡蛎卖的更投入。在卖牡蛎过程中,有个男孩不仅给了买牡蛎的钱,还给了小费,对此我感到这个世界善良的人大有人在,如果我再遇到他,我会毫不犹豫得带他去美洲一起去旅行,我喜欢和他做朋友。对于多年前我败光了家产,我感到很羞愧,这信封里有一万法郎,你先拿着用吧,我会定期给哥哥你们家寄钱,以改善家庭条件,好了,就写到这吧,等有机会我会再回来的,不过可能要几年后了,因为我正打算去环游世界。——于勒。”父亲读完后,整个人摊在椅子上,妈妈大叫:“哦!于勒真的发财了,我还那样不待见他,我真是后悔,假如再看到他,我一定会好酒好肉招待他,无论他是穷还是富,再怎么说也是一家人啊!”

父亲呆呆得坐在椅子上,突然想起了什么,从椅子上跳起来,开门并跑出去寻找于勒,找了许久,还是没见于勒身影,父亲灰心丧气得回到家,他宣布说:”以后我们每天都要为于勒祈祷,祈祷他早日回来,外面的世界多危险啊,一定要保佑他安好。“在那天下午,父亲用于勒给我们的钱,买了很多东西,甚至有些是我们没有见过的,母亲感叹道:”有钱就是不一样啊!于勒可真是我们的福星。“

年复一年,于勒没有再回来,只是每年于勒都会寄一万法郎回来,我们的生活在慢慢改善。可惜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叔叔于勒了。我也不知道他过得怎样,上天保佑于勒叔叔吧。

2.我的叔叔于勒续写、改写 篇二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 就问:

“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 有很好的地位, 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 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 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 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父亲坐在长凳上, 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 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 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 低声嘟哝着:

“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 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 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 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 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 就走开了。

【简析】

《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 同学们在下学期的学习中即将接触到这篇课文。

小说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 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无情寡义, 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小说波澜起伏, 情节巧妙曲折, 关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刻画生动, 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有致。

节选文字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 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 “突然好像不安起来”, 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 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瞪着眼”看女儿、女婿, 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行动描写, 加上表情描摹, 层次鲜明地展现了菲利普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 害怕起来, 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那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 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但当她亲自看清楚果真是于勒, 并且等丈夫确认后, 终于暴怒起来, 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非常生动、传神, 让人印象深刻。

链接:

1.赫运, 王振孙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2.李玉民, 柳鸣九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3.李玉民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4.更多莫泊桑英文作品请点击阅读:

3.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篇三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

“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父亲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简析】

《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同学们在下学期的学习中即将接触到这篇课文。

小说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无情寡义,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小说波澜起伏,情节巧妙曲折,关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刻画生动,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有致。

节选文字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描摹,层次鲜明地展现了菲利普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害怕起来,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那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但当她亲自看清楚果真是于勒,并且等丈夫确认后,终于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非常生动、传神,让人印象深刻。

4.我的叔叔于勒改写 篇四

我连忙紧跟着过去,内心的激动也是溢于言表,希望能早点看到我的亲叔叔。这时,一个声音不高不低,恰传到我的耳朵里:“于勒爵士,你看我们的项目如何,是否考虑投资呢?”紧接着,又听到父亲语无伦次的高喊,那声音竟然紧张的又尖锐,又干涩,“于,于……于勒?我,我是你哥哥菲利普啊!”

然后那群人忽地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扭转身子,目光集中在我父亲身上,那眼光中惊讶与嘲讽交织着鄙夷,仿佛在告诉他:于勒伯爵的名字怎么可以由这样寒酸衣着、粗鲁无理的汉子叫出口?

我看见人群里衣着最亮丽那人微微吃了一惊,又微笑的看向父亲,眉眼之间竟与平日里的父亲有几分相像,我惊讶地对自己说:“这一定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敢保证!”

这时,我的母亲拉着我的两个姐姐和二姐夫也走过来了。母亲的脸兴奋的通红,腮庞的肌肉竟剧烈的抖动了几下,然而母亲立刻压制了下来,脸上又立刻堆起谄媚的笑,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柔和的,极力保持一种得体的语调讲到:“于勒、于勒伯爵,方便出来谈一谈吗?”

在于勒叔点头时,我迅速把目光转向父母亲,他们不再担心,脸上洋溢着从没有过的欢喜,仿佛十几年的心事竟刹那间完结似的。当他们听到于勒叔叔还准备给我们十万法郎时,那刚刚放松的表情竟又激动起来,脸上又堆出了被皱纹缀满着的笑容,争着说道:“我就知道弟弟是个善良的人”,“您如此有才华,肯定会有大出息的嘛”……此时此刻,我忽然发现父亲笑脸上的皱纹像爬动的虫子……

5.我的叔叔于勒改写 篇五

在经过那个中年男子的身边时,他忽然觉得面熟。待走近时,父亲望着那人脸的刹那间,几乎是惊呆了!父亲急切的问他:“你是……我的弟弟……于勒吗?”那个中年男子转过头来,看向父亲,惊讶而又兴奋的说:“菲利普哥哥!是我,我是于勒!“

站在远处的母亲,看到了这一幕,飞快的走过来,面对于勒说:“于勒弟弟,你总算是回来了,我们等你很久了。一直想要和你说声抱歉,我们当时不应该把你独自送往美洲的,真的很抱歉。”“我知道,我也想要回来和你们团聚,可是无奈美洲那边的生意太忙,实在无法抽空回去看望你们。”于勒又指了指旁边的那位妇女说:“这是我的妻子,我们这次是要去哲尔赛岛旅游。既然我们在这里相遇,不如一起去哲尔赛岛吧!”我的母亲说:“不不不,这怎么好意思打扰呢!”于勒说:“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有什么打扰不打扰的。旅游的费用不用你们操心,我保证会让你们玩得开开心心的。另外,之前欠了你们的钱,我会连本带利的还给你们的。”母亲面带微笑地说:“好吧!那就这样说定了。于勒,你真是我们的好弟弟!”

6.我的叔叔于勒改写 篇六

父亲直盯着法棍,盯着他熨得极挺的衬衫领子,叮铛的金怀表链不时撞击着西服的铜扣子。他的目光在法棍发灰却涂了发油的头发上停留了一会儿,最终不经意地瞟过他的脸。

只一眼,父亲的汗就出来了,不过那滴汗未能有从额头上流下的机会,原地化作薄气雾干了。

母亲注意到了他的异常,顺着他眼光瞧去,也吃了一惊,她大声道:“那不是于……”

父亲一把捂住她的嘴:“疯婆娘!于勒发了财,倘使不肯认我们了,该叫一船人都笑话!”

“那老二的婚事也吹了。”母亲惊得噤声,“可他好容易回来,总要叫他还了钱,反正他也不缺那点儿,我们也不多要嘛。”

父亲已走向法棍,我也十分讶然,然而他并未攀谈,只径直从法棍面前经过,他去买了几个牡蛎回来,又从法棍面前走回。

母亲大声喊:“菲利普!”

这声喊叫引得法棍终于注意到了父亲,父亲目光也冲撞到了那位贵人。

“于勒!”父亲声音有些变调,“我亲爱的兄弟!”

法棍皱皱眉,一副仔细思索的样子。

“你难道不记得我了么!我可是你最好的哥哥啊!”父亲硬着头皮一把握住对方的手使劲摇了几下。“你创业那阵我还借给你钱了呢!”

7.《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1、准确梳理故事情节, 理解主题思想。2、通过品读人物描写句来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进而深层次的理解小说主题。

教师重点:学会透过细节分析人物特征。

教师难点:结合时代背景, 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激趣入题

同学们, 前些年, 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 大家想听吗? (放歌曲)

歌声中, 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 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 在外流浪多年, 当家人遇到他时, 不但不接受他, 反而骂他, 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了解这个故事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我的叔叔于勒》。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标段序

2、听朗读录音并正音, 注意以下字音

拮据栈桥撬开诧异牡蛎褴褛

3、找了文中的人物, 理清人物关系

三.寻读、梳理情节

1 学生浏览课文, 找出我们一家急节盼于勒归来的句子。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那该叫人多么惊喜呀!”

学生试读此句, 读出期盼的语气。

师述:我们一家为什么这么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我们”的父母以往对于勒态度如何?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我们”一家对于勒的称呼, 并说出你的体会。

2、学生在文中用圆圈标示出对于勒的称呼, 并相互交流。

师述:同学们找出了许多对于勒的称呼, 这些称呼的变化, 与小说的情节有怎样的联系。 (屏幕显示表格, 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思路) 。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个别引导

教师归纳:这些称呼代表了“我们”一家对于勒的不同态度, 而这些称呼因于勒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再次观察表格, 联系刚才的阅读谈体会, 并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文章划层次。

(学生谈体会,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归纳:地位变、称呼变、态度变、亲情也变了, 一切因金钱而变)

三.品读、剖析人物

1学生找出集中描写“我”的父母 (菲利普夫妇) 的段落。

○1自由朗读

○2分角色朗读

教师稍加引导, 注意语气、语调。

2 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 体会人物的性格, 用下列句式表示,

通过某段或某句的描写, 我认识了一个性格的菲利普 (克拉丽丝、“我”于勒)

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解决以上问题

交流反馈,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酷、虚伪、势利、唯利是图;“我”:纯真、善良, 有同情心;于勒:贫穷, 饱经风霜。

四.通读, 领悟主题

学生默读全文, 思考:全文通过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 揭示了什么深刻的主题。

(教师点拨: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尤其是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生讨论后交流结果:

1、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向钱看。

2、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是金钱关系, 没有亲情、爱情。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变化,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教师出示对联:富在千里有远亲, 穷在咫尺不相认。横联:金钱至上。这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五.布置作业

8.《我的叔叔于勒》三度解读 篇八

一.小说叙述者与叙述视角的解读

首先,在课前发下莫泊桑的原作《我的叔叔于勒》(未删节版),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与课文的异同,并把这种异同用旁注的形式写在文章旁边空白处。

一开始,学生会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其实,于勒只是作者设置的一面镜子而已,在这面镜子中照出的是人性的美丑。所以作者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想知道我们怎么看待于勒这样的人。因此小说的叙述视角尤为重要了。在小说中作者虽然是一个隐形的人,但他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感受都加在了这个叙述者身上。小说的叙述者“我”——若瑟夫、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于勒的侄子,还有这个“我”还包括成年若瑟夫(小说开头和结尾),较为复杂(这可能也是人教版编者删除开头结尾的原因,这样叙述者就单一了)。用孩子的眼来看他的亲叔叔于勒,用孩子的口来讲他的亲叔叔于勒的故事,为避免叙述视角的单一,又用成年后的若瑟夫再来回顾这个故事,莫泊桑不愧是一个高超的小说家,文中处处可见他的这种用心。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这种用心,于是,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讨论:

1.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关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是为了找出谁在讲故事,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述视角的效果。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是成年若瑟夫说他小时候所经历的事。在小说开头结尾处,我们看到成年后的若瑟夫毫不犹豫的给乞丐五法郎,他保留了童年的纯真、爱心,仍然帮助像他的叔叔一样的穷苦人,这是人性的光辉,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作者通过成年若瑟夫表达了自己的人道主义之爱,从对亲人的爱扩大到对所有穷苦人的爱。

同时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2.小说叙述者为什么不选择菲利普先生或夫人?

小说叙述者的精心选择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明的艺术技巧。因为叙述者往往承载着作者自己的情感走向和处世态度。如果叙述者是菲利普先生或夫人,小说的金钱味就太浓,人情味太薄,不禁令读者身处冰冷的地窖,感叹世态炎凉,人性淡薄。小说人物和主题就浅显了甚至变味了,情节也变得平淡无奇,根本无法成为一篇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精于讲故事的莫泊桑显然不会如此。

二.小说主要人物的深入解读

与原文比较,课文删去了很多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菲利普一家日常生活的描述,包括平常拮据的、憋屈的生活和周日的散步;菲利普一家想掩饰、想改变这样的生活等方面,可以让学生找出删节的内容读一读,思考一下编者删去这些内容是否妥当?

两文的比较阅读,就需要学生的自主比较,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从作品的完整性、人物的多面性等角度分析均可。让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初步把握小说的主题。

为了更深入认识和评价菲利普夫妇,不妨设置如下两个问题:

1.菲利普夫人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如菲利普夫人:“我的母亲不放心地挽着我那未嫁姐姐的胳膊。”“我的母亲一肚子心事愁得了不得。”“我母亲因为我们生活得不宽裕很感痛苦,时常找着好些尖刻的话,好些遮遮掩掩的和不顾信义的闲话去对付我的父亲。每逢这种时候,这个可怜的男子汉总是一言不发,张开手掌在额头上抹一下,像是要揩掉并不存在的汗水似的。这一动作使我心酸,我体会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

母亲为了不让于勒叔叔发现我们,让我去付牡蛎的钱,并对我多付十个铜子的钱表示生气。

我母亲有点犹豫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的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从以上内容看出,用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来形容菲利普夫人是不够完整的,她固然有可恶、可笑的地方,但也有可悲、可怜、可取之处。菲利普夫人不是自私、冷酷、贪婪的代名词,她还是称职的母亲,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努力保护着自己的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物生活的卑微和辛酸。

通过对删节内容与课文的比读,学生们找出了课文中没有的而原著中写得较精彩的人物描写细节,体会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2.如果你有一个嫁不出去的姐姐,或者有一个败家的叔叔,你爸爸会怎么办?你妈妈会怎么想?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是情感体验环节。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家庭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父母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每个家庭的特点不同,自然,版本也是多样的,家境富裕的可能就宽容大度了,因为不多一个吃闲饭的。家境不佳的父母可能就斤斤计较了,因为经济的拮据毕竟是一个家庭的大问题,根本容不下一个满身是债的亲戚。

王富仁老师在《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文中也写道:“我们与‘我的父母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之处不在于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和金钱的世界上,不在于我们不像‘我的父母那样关心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在于我们没有像于勒这样一个能够从根本上颠覆自己家庭的经济基础、使我们不是越来越富裕而是越来越贫穷的亲人,一个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败家子的弟弟。而没有这样一个人,是无法挖掘出经济世界里的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的,是无法显示出我们成年人心灵的本真状态的。”

希望学生跳脱固有的框架,对菲利普夫妇抱有一定的怜悯,从而感受作者莫泊桑的悲悯情怀。少一些“批判揭露”等单一主题表述,多一些探究作者内心深处比较复杂的情感的眼光。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内心情感才会不断丰润,胸怀才会豁达。

三.小说主题的深层解读

这是一篇让人深思的小说,不是让我们来嘲笑或是一味的谴责某些人,而是真诚的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对于他人的态度里是否还有爱和同情。小说选择若瑟夫作为叙述者,一个充满悲悯情怀的人,他用这种亲情关系看于勒,自然也会用这种亲情关系看自己的父母,所以在文章的叙述中体现了“我”对父母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莫泊桑的同情和情怀。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知道小说的主题并不是在批判菲利普夫妇,而是体现在现实社会金钱关系对人性的破坏上,似乎这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可作者却试图让人性回归爱和同情,所以他让成年后的若瑟夫仍然保留这些人性光辉,正如钱理群教授说的“莫泊桑本质上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钱理群《略说<我的叔叔于勒>》)。改编后的小说情节线索清楚明白,更适合初中生阅读。但改编后的课文淡化甚至改变了原作中成人视角对世界上所有不幸者的悲悯情怀,对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精神世界的理解变得简单化,小说就简单的成为对于勒的同情和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说内部隐含的悲剧氛围也改变了,谴责、鞭挞代替了悲悯,小说的主题也改变了。

所以,在主题的认识上可以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理解原作和课文各自的优缺点,重新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我的叔叔于勒》,你喜欢哪个版本?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用200字左右写出你的理由”来让学生做深入思考。事实上,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理性的陈述,既让学生自己总结了课堂学习所得,又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9.我的叔叔于勒改写「优秀」 篇九

父亲叫我过去,该吃晚饭了,我当然是满怀期待的冲着过去,看看是些什么新鲜东西。就是这一冲,我撞到了一位身穿笔直西装,皮鞋锃亮,手上的手表一闪一闪的无比贵气的先生。父亲看到急了,赶忙跑过来一个劲低头鞠躬赔不是,说:“这位先生,真是对不起啊!撞到您尊贵的身子了!小孩子年纪小,不懂事……”没等他把话说完,这位先生便说道:“哦!是哥哥菲利普您啊!我是于勒啊!不记得我了?”父亲实在是不敢相信,拍拍袖子,揉揉眼睛,仔细看这位先生,叫到:“于勒!对!就是我亲爱的弟弟于勒!我别提有多想你了!我还以为是我这些年太想你所以产生的幻觉,看到谁都觉得像你呢……”

父亲心里很高兴,马上叫道:“老婆!你快来看!我们亲爱的于勒回来了!我们的救世主!”母亲两手抓住裙子,粗鲁的跑了过来,奉承道:“你可算回来了!瞧把我们给盼的!又担心你吃不饱,又担心你没人照顾的……”叔叔于勒问到:“你们可好?是要除外去游玩吗?”母亲像是有奖竞答似的,说到:“我们还是老样子,税收又多,村子里可多人连饭都没得吃了!别提多可怜!家里的嘴巴有多,全靠你哥哥一个人养活。我们这次来是老二嫁人,我们图个热闹,这不!又花光家里仅有的那点积蓄……”父亲拉了拉母亲的裙子,母亲这才收敛了一些。

叔叔于勒说:“我这次回来,是想给你们带一份礼物的,因为我那边的生意忙,我以后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所以这份礼物很厚重。嫂子真的改变了很多,还会为穷人们担忧呢!希望你们会喜欢这份礼物。”说完又接着说:“对了,老二结婚,那我也可以参加这个婚礼吗?”

父亲连忙回答:“当然可以!你可是他们最亲爱的叔叔啊!”说完便拉着叔叔于勒的手走到我们餐桌前,跟姐姐姐夫们介绍到叔叔于勒。

母亲摸着我的脑袋,不停的亲我,说:“小家伙,你说这份礼物是不是一笔巨额呢?”母亲小的跟花似的,我也在心里窃喜。

人算不如天算,于勒叔叔说他临时有点急事,要先回去。我们也急了,这礼物到底是什么?于勒叔叔说:“等你们回到哈弗尔你们就会知道的了。”父亲母亲在船上呆不下去了,连夜赶了回去。

10.《我的叔叔于勒》续写 篇十

惊慌与恐惧是几天来父母脸上最多的表情,不知怎的,我在那里好像看到了一种不安的复杂情绪,为了避免再碰到于勒,我们改乘圣玛洛船,那是一艘豪华的贵族船,为此我知道,下个月我们的餐桌上将不会出现肉排。在船上,父母显得平和了一些,也许他们认为这种高档船是不会接受一个卖牡蛎的乡巴佬,父母的猜想是正确的,船上除了谈笑的贵族没有别的可疑人,于是他们靠在甲板上,露出一种被折磨后却安全逃脱的深深疲惫与庆幸。父亲说:“克拉莉斯,当年,是他罪有应得的对吧,我们没有错,对不对?”他望向母亲,眼中满是期待,像是囚徒等待着被上帝拯救与饶恕。母亲不自然的笑了笑,握紧父亲的手,像是在抚慰父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是他罪有应得,”父亲痛苦的吞咽了一下说:“可我看到他,不知怎么回事,我突然觉得……他不知道那事对吧,所以我盼望他回来,可……”“好了,菲利普,听着,不管他知不知道,我们,永远也不用看到他了不是吗?”母亲的脸上露出一抹艰难的微笑。

“菲利普,别来无恙。”背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我看见父母的脸同时变得惨白,战战兢兢的转过身,母亲在看到那男人的脸时惊呼一声,扑入父亲的怀中,我也愣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高贵的人,淡金的头发,穿着最流行的衣服,修长的手指拿着高脚杯,里面是鲜红的葡萄酒,有阳光射在他苍白的面颊上,透出淡淡的疏离,这张脸,好熟悉,是……“于勒。”父亲惊呼出声,是于勒?那个狼狈不堪的老水手?那个男人笑笑说:“哥哥,这么惊讶?我们几天前不是已经见过了吗?哦,我想起了,哥哥并没有认出当时化了妆的我,难道那个老船长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对哥哥说吗?”他依旧微笑,我却看到那天使般笑容下的冷漠。“哦,那个卖牡蛎的人是你?于勒?不可思议,为什么要扮一个又老又丑的人,怎么样,于勒,这几年好吧?有没有受累”母亲上前摸了摸他的头,仿佛要证明是真是假似的。“我很好嫂子,这是若瑟夫,对吧,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这是你给我的铜子。”他给我一个布袋,我打开,里面是十个金币。

后来,于勒包下了圣玛洛船,带我们一家去他在岛上的别墅,父母却一反常态,一直拒绝,后来也不得不答应,但我在他们脸上看不到应有的喜悦,却是另一种别样的不安。于勒叔叔对谁都微笑却有对谁都保持距离,唯独对我,他十分亲近,在我眼中,他是一个谜样的人,有一天,他洗完澡光着上身出来,我却在他那近乎完美的后背上看到了不下十条鞭痕,而他则无所谓的笑笑又穿好衣服,但我的母亲却昏倒了,父亲扶着船板大口喘气,面色惨白,于勒叔叔并没有关注母亲,反而走到父亲面前笑着说:“怎么了?哥哥,不用担心我,这个不算什么,比起我的知真相后的痛苦,不值一提。”说到后来,他的眼神突然狠厉,父亲大叫一声,眼光突然溃散,疯了,他大声叫着抱歉,手舞足蹈。

再后来,于勒叔叔送父亲去了巴黎最好的精神病院,母亲自愿留下照顾,二姐跟大姐向叔叔要了100金币,走了,叔叔带走了我,在去美洲的路上,他告诉我他以前的事:我18岁以前游手好闲,酗酒赌博,确实颓废了一阵,后来醒悟,恳求母亲原谅,由于手中没钱,母亲便将分给大哥的财产拿给了我一部分,可你也知道,我的名声不好,又有谁愿意与我做生意,时间不长,钱就赔了,可我没想到他们居然将我送去美洲,送行的路上哥哥说他相信我,让我好好干,我虽知他言不由衷却也很感动,可上船后才发现我根本不是去美洲做生意而是被卖进了奴隶营,最开始他们告诉我是中途送错了地方,我为着哥哥的相信,忍了,看到我背上的伤了吧,家常便饭,挨打是常有的事,后来我被一个商人看重,渐渐有了钱,第一个想到的是哥哥,本想去南美旅行后就回去却意外遇见了当时贩卖奴隶的头儿,他告诉我卖我的居然是哥哥,而帮他保守秘密就可以少给一半的钱,若瑟夫,当时,我觉得天要塌了。

叔叔说完后,沉沉睡去,我看着哈佛尔,随着船行,渐渐缩小,最终消失。

我的于勒叔叔续写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停地待遇十分不公平。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想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靠近些看那个水手突然尖叫起来:“天啊!是于勒!”这一声不仅让母亲差点昏厥过去,更惊到了那个水手。他的背明显的抖了一下,但迟迟没有转过身来。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这就是我们一直期盼着早日归来的于勒叔叔,我心里摸摸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于勒突然缓缓站起身,父亲看见了慌张地想逃走,生怕会被于勒认出来,然而于勒并没有朝父亲的方向走来,反而提着东西慢慢地离开了。这让我和父亲都很不解,“难不成这贼没听到么?我还是赶紧走吧。”父亲低估了两句拉着我去和母亲商量起来。

“什么?那混蛋没认出来?会不会是你看错了?”母亲苍白的脸上终于显出一丝血色。“不会啊,要不你一会去瞧瞧?或许真是我看错了呢,这样再好不过了。”父亲也开始怀疑起来,慌张的心也逐渐平静下来。

可是好景不长,半路上竟又遇到了于勒,“真是见鬼了!”父亲用手掩住自己的脸,落荒而逃。“哥哥,嫂嫂。”一直不说话的于勒突然发话了,这让父亲更是恨不得找个洞钻下去。父亲刚伸出去的一只脚勉强地挪了回来,强忍着心里的忐忑不安,挤出一个笑脸转过身去:“嗯,啊?你叫我啊?你认错了!认错了!”“对不起,哥哥。我知道我很没用,我也没打算回来拖累你们,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里遇见你们。看到你们现在好好的我也放心了,再见。”于勒说话的声音越来越沙哑,最后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看到有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转,父亲被于勒的举动弄得不知所措。“别……别听他瞎说,他是想回来吃咱们。”母亲不想失了面子。

“你们不用担心这个,我当初想赚大钱不料……最后什么也没了,我会尽力还你们钱的。”说着往兜兜里掏着东西,父亲赶忙用手臂将我们拦在身后,好像于勒会拿出什么武器伤害我们。于勒翻遍了全身最后掏出一条项链说:“这是我阔绰的时候买的,后来偷偷留下的,本来还有些可是路上都被人抢了去。”于勒伸出他那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颤颤巍巍地递了过来。我们连连倒退了好几步,最后父亲迟疑地借过了项链,又小心地大量了于勒一番,他除了愧疚倒是没什么异样,父亲和母亲终于被于勒叔叔打动了。

父亲缓缓走进于勒,伸手抱住了于勒,“我的好弟弟,是我这个哥哥做得不好,我不该赶你走的。”于勒受宠若惊,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泪水好比给他洗了把脸,划过的痕迹格外的清晰,深深刺痛了一旁的母亲,母亲内心也十分的愧疚,“不管你哥哥的事,都是我的主意,对不起啊。”母亲用手拍了拍于勒和父亲的背。

看到于勒叔叔重回我们家,我心里也很高兴,父亲和母亲也不再厌恶于勒了,带着他一起回到了家。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十一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引发学生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金钱观和亲情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认知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2.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际关系观。

四、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辩论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辩论中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主题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设计理念及教学思路:

1.设计理念: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为教学目的,强调语言积累与表达,培养自信、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因而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的思想,保证教学在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心就像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学生抢答。(设计意图: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理解

(1)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学生归纳后,大屏幕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然后概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味

1.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意图: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1)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了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设题意图: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

(2)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设题意图: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四)感悟:

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谁说点什么?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五)课堂活动:展开辩论

1.辩论的话题:你是否会躲开于勒?

2.想象如果你就是于勒的亲人,有了同样的遭遇后,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根据观念的不同自然分组)

A. 正方:我坚决躲开于勒

B. 反方:我绝对不会躲开

3.展开辩论

(设题意图:这场辩论赛其实是两股力量的抗衡,即金钱与亲情的争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亲情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与小说主题。)

七、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题目: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

(设题意图: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对菲利普夫妇等人物进行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加深对人物描写方法和形象特点的理解。)

板书设计:

12.我的叔叔于勒续写、改写 篇十二

一、菲利普夫妇:势利而可怜

菲利普夫妇真的只是虚荣、贪鄙、冷酷,甚至唯利是图、人见人恨吗?先看看作品中他们实际的性格特点。

首先,实在而节俭。菲利普夫妇只是小职员而已,“刚刚够生活罢了”。故“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不敢答应人家的宴请,日用品是减价的,甚至是交货的,长裙自己做等。有人以此评论妻子爱慕虚荣、吝啬赌钱,其实不然,他们家境本来就困窘,难道非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吗?

其次,幻想而非贪婪。这也算是人之常情了,尤其是处于困窘境地之人,谁不会向往美好甚至异想天开呢?生活拮据的菲利普夫妇更不例外。特别是接到兄弟于勒的来信,知道这个曾是“败家子”的兄弟发财了而且还将补偿自己的时候,夫妇乃至全家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渴盼不已。拮据的生活压抑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现在对身在异乡的据说已经发财的兄弟存着一点阿Q式的幻想,难道就有罪过吗?

再次,菲利普夫妇也有可贵之处。第一,对兄弟的容忍。兄弟是单身汉,作为兄嫂没有丧尽天良地巧取豪夺兄弟应得的遗产,即使后来把败家子的兄弟打发去了美洲,也是按照当地的惯例,迫不得已。第二,他俩也极其关心子女的前途。两个女儿都已成人,因为家贫无法寻到对象,都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全家特别是父母十分忧愁。后来只是同意了一桩可谓门当户对的亲事,甚至为此欣喜不已。在万分拮据的情况下竟还决定到哲尔赛岛游玩,难怪一家人去时“快活而骄傲”。

最后,势利而无奈。菲氏并非完美无暇,笔者也无意庇护,只是不愿苛求于人,主观膳断。有人认为菲氏夫妇对兄弟于勒富而爱、穷而恨,从而评判他俩唯利是图、贪鄙冷酷。其实在金钱和亲人、现实和亲情、可耻和光荣面前,菲氏夫妇选择了前者,固然是为生活所迫,出于无奈才出此下策,但毕竟因此而丧失美好的人性。所以对菲氏夫妇的选择我们可以理解甚至同情,但肯定永远无法原谅。

直面菲利普夫妇,我们无法嘲笑更不会憎恶他们,我们同情而悲哀。因为他们是迫于生活压力的美好人性的失落者。这样的人物绝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是何时何地都可能出现的。

二、于勒:自新而可敬

在作品中,于勒角色很多:败家子、发财者、老流氓、流浪者、孤独者等。不少论者认为他的结局或下场咎由自取、自食其果,不值同情。但细究之下,此人虽有年轻时的荒唐,但他后来身上却也有着动人的美好人性,值得同情甚至可敬。

第一,年轻时荒唐。于勒出身可以,但恶习不少,成年以后,不但未能成家立业,而且“行为不正”,肆意挥霍,把自己应得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且“大大占用了兄长应得的遗产”,最终只得远出流浪。这年轻时的荒唐其实为他后来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

第二,曾经“辉煌”。于勒后来也许悔过自新了,所以不久竟然发财,而且写信回家表示补偿兄嫂。于是他由一个败家子竟然成为了“一个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善良的人”,并且给兄嫂全家带来了“唯一希望”“福音书”。可惜后来不知怎么又“一文不值”了。

第三,善良、倔强。其一,勇于悔过,意欲赔偿兄嫂。于勒可以说是被逼出门,但他在外发财后便写信回来表示要补偿兄嫂。这是一个忘恩负义、薄情寡义者难以做到的。虽然后来因为破产而未付诸行动,但其情可贵。其二,为人着想。细读于勒第二封信及联系后文,可知他这时已经破产,但他还担忧兄嫂为己操心,故写信安慰。这种为人着想的品质确实可贵,也很动人。其三,穷困潦倒,自食其力。于勒在外确实辉煌一时,但很快破产,但他没去偷、抢,也不愿回到兄嫂身边,既不是一个“贼”,也不是一个“老流氓”,而是做水手、卖牡蛎,而且长期如此,是一个自食其力者。

由此可见,同菲利普夫妇比较,于勒虽然曾经荒唐,后来处境狼狈,但他善良、倔强、不愿重新拖累兄嫂,自食其力,身上闪烁着一些美好的人性。可以说,于勒是一个生活、人生失败的美好人性的坚持者。他的遭遇启示后来者,人生并不平顺,往往坎坷多难,但能坚强面对其实也是令人可敬的。

三、“我”:纯真而可贵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其实已被掐头去尾了,笔者以为不妥。因为这首尾的保留不仅关系到叙事手法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作品主题的开掘,特别是影响了对作品中“我”的评判。去掉首尾,作品黯然失色,故应保留原来的首尾。

一般论者认为我在作品中只是一个线索人物。其实笔者以为这个人物不可忽视,作者设此人物用心良苦,大有深意,可以说是作品主题的寄托者。

首先,我的存在使作品中的故事具有了双重评论角度。成人角度:作品的人物特别是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进入了世俗的目光之中。菲利普夫妇因兄弟贫富变化而态度变化,似乎显现了一种唯利是图的嘴脸。而于勒是一个年轻荒唐后来狼狈的生活失败者。儿童角度:以感情来衡量人事。在我的眼中,菲利普夫妇生活拮据、痛苦不堪、无可奈何、辛酸不已。而于勒是孤苦的流浪者,是我日夜思念的亲叔叔,而且不会因贫富而改变。显然,前者是一种金钱现实的眼光,后者一种感情纯真的角度。

其次,作品中我是一个完整发展的人物形象。论者一般仅顾及了作品中小时候的我,实际上在作品的结尾(删去的)中我已是一个成年人了。小时候我耳闻目睹父母的辛酸生活、叔叔昔日的荒唐故事,却始终保持了一颗纯真可贵的童心,更是一颗爱心,闪耀着美好人性的光芒。更可贵的是从作品结尾部分可以看出我长大后仍然保持了那些美好的人性。他说对这个故事会“一直记住不忘的”,他难忘的仅仅是故事吗?不是的,他难忘的是童年辛酸的生活、父母的无奈、叔叔的愁苦。但他并没有长成他父母那样的人,他有时竟会给讨饭的五法郎,这只是一种普通的施舍行为吗?显然不是,是爱心,是怀念,是忏悔,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由他的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判定作品中“我”是一个永远保持美好人性的人,完全不同于他的父母,也不同于于勒。而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作者借助这个人物形象呼唤美好人性,希望我们都能永远保持这种美好人性,而抛弃人类贪鄙虚荣、冷酷自私的兽性。

四、题目:意深而可探

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作为题目,笔者以为大有深意:

其一,悬念作用。于勒是这篇作品的关键人物,起了悬念作用。

其二,对比作用。在作品中,于勒在兄嫂等人眼中一时是“坏蛋”“流氓”“无赖”,一时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一时又是“贼”,但他却永远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暗示了作者的倾向:批判世俗中人们的势利,赞扬美好的人性。

其三,暗示作用。“我的叔叔于勒”在人们看来是可恶、可怜的,不仅外人鄙视,甚至亲人也抛弃他,多么悲惨,人们连猫狗都喂,难道连一个生活的失败者、社会的弱势者都不能容忍吗?但是作者安排了一个“我”,也只有一个“我”对于勒发自内心深处地充满了爱,难道不值得读者重视吗?也许读者以为小孩自然如此,长大了未必。但作品中,后来“我”长大了,显然还是那样一个充满美好人性的人。作品中人物关系是现实的、残酷的、令人失望的,但是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够形成一种和谐、温馨的关系,强烈地呼唤人们尽力保持美好人性。

13.我的叔叔于勒-续写 篇十三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女婿向那个卖牡蛎的年老水手走去。

他突然变得十分惊讶、激动。我循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他正盯着一个略显富态的中年人,这个人中年人正在请一位十分漂亮的女士吃牡蛎;父亲呆滞了一会儿后,又似不确定,又向前走去,想看个真切,随后赶紧向我们走来;他显得十分激动,低声对母亲说道:“太像了!实在是太像了!”,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什么太像了?”父亲说:“那个在买牡蛎的富人实在太像我的`弟弟于勒了!”我母亲也激动了:“真的?走!去看看!”

随后母亲也来到了卖牡蛎那儿,他望着那个戴金项链的男人,脸色也越来越激动,随后他对父亲说道:“我看多半是他,你去试试!”父亲也很是激动:如果这真是于勒的话,一定要让他给我置一所别墅。父亲心想。

“嘿!于勒,我的好兄弟!”父亲笑着对那个富人道。那人似乎没有听见,父亲心想:莫非不是?但还是不死心,走到富人面前说道:“嘿!于勒,我的好兄弟!”;这时富人才看着我父亲,疑问道:“您叫我吗?哦~~我不叫什么于勒,我叫XXX。”父亲赔笑道:“啊?哦~~对不起先生,因为您实在是长得太像我的弟弟了,对不起,打扰您了!”,富人道:“没关系!”;父亲回到我和母亲身边,十分沮丧地说:“不是!”母亲却看着远处那个与美丽女士为伴的富人说道:“我看是他,他肯定是因为欠我们钱,不肯还我们,所以不认我们,他怎么能这样?看我去找他理论!”。

母亲走到富人面前,说道:“于勒,你怎么能这样?发了财就不认自己的亲哥哥!”富人转过头来,当他看到跟在母亲身后的父亲时,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了下来,随后看向我母亲,冷冷道:“您是在叫我吗?”母亲道:”没错!你欠了我们的钱,别以为装作不认识就可以逃过一劫。”;这时同船的游客都被这里的动静惊动了,一个个的都往这看来。富人环视四周有些怒道:“哼!什么于勒的,我不认识。”一边说着一边掏出身份证扔了过来并且说道:”看着,我叫xxx,不是什么于勒,如果你们再来,我就起诉你们!“,当父亲母亲看完后方才确定不是,于是便向那个富人道了歉;这是姐姐们都过来了,询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对着女儿、女婿指着那衣着华丽的富人道:“刚才我将那富人认成了于勒,但不是,我敢肯定,于勒现在一定比他更富有!啊!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多叫人惊喜呀!”

14.我的叔叔于勒改写初三作文 篇十四

又是一个星期日,我们全家仍像往常一样到栈桥上去散步。姐姐的目光不断眺望着海的那边,期待着于勒的归来。但只有父亲,母亲和我才知道真相,父亲和母亲低着头自顾自的继续走路,连眼角的余光都懒得在海面上停留一刻。我,也只能默默的跟上,不敢向姐姐透露一点于勒的消息。

正当我们快步走时,一艘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照旧说着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但他知道,即使于勒回来也只会让人感到不幸,况且,于勒只是一个老水手,他怎么可能会回来呢?突然,只听一声“喂!菲利普!”父亲猛然一回头,只见一个衣着华丽,身材高挑的绅士正在船上朝父亲挥舞着手帕,“那不是于勒吗,他怎么在这儿?”父亲惊讶的问,“咱们之前肯定是认错了,现在这个一定是真的!”母亲大声的回答,快步跑向于勒,激动地说:“我亲爱的弟弟,看到你健康的回来我真是太高兴了,我们等的你等的好辛苦啊!”于勒也非常激动地向我们嘘寒问暖。就这样,在我们的簇拥下,于勒回到了我们的家。

于勒刚一坐下,母亲就已迫不及待的直奔主题。她说:“我亲爱的弟弟,一看就知道你过得很好,但你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拮据,如果父亲留给我们的钱还在的话,我们真想好好招待你。”于勒听了母亲的话后十分淡定的说:“我的生意赔钱了,但……”还没等于勒的话音落下,母亲马上就变了一副嘴脸,她冲到于勒跟前,对着于勒毫不客气地说:“好啊,原以为你是来拯救我们的,没想到你还是要来抢夺我们现在仅有的那么一小点的财产,你真是一个坏蛋。请你马上离开这里,我们不欢迎你!”面对母亲的疯狂,父亲和姐姐并没有阻止,我知道他们也对于勒感到了失望。

我看向于勒,只见他还是那样淡定,他说:“但经过我的努力,我又赚回了比以前更多的钱。”好似有一秒钟的停顿,我们从刚才的失望中一下回过神儿来,脸上洋溢着惊喜。母亲听到这儿,也立即又换上一副讨好的笑脸,说着:“我亲爱的弟弟,真是抱歉,刚才说的话,你千万别记在心上。那只是气话,即使你一贫如洗,我们仍欢迎你。”这时父亲和姐姐也点头应和着,我也在其中。

这时,于勒站起身,他从行李箱中掏出一张支票,交到父亲的手中,嘴角勾起一抹嘲笑,冷冷的看向我们一家人说:“这原本就是你们的,今天物归原主,我会如你们所愿,永远离开这里。”说完,于勒提着行李箱,走向了大门。他挺直腰板大步的走着,没有回一下头。父亲,母亲和姐姐看着他离开的身影,目瞪口呆地呆在了原地,而在转身中于勒脸上的那一抹伤心却让我看得真切……

15.我的叔叔于勒续写、改写 篇十五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 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 不乏人性的美丽, 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 就会发现人性之美, 它不过是埋藏在每个人的心里罢了。那么,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责任就落在教育者的肩头, 基于这种教育思想的引领, 语文教师就应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蓄的人文思想, 施教于学生。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 在享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而《我的叔叔于勒》是篇经典小说, 正是通过塑造于勒、菲利普夫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映资本主义金钱社会里人性的问题,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揭示, 来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在这样的背景指导之下, 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人性之美上, 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 带领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 让学生通过这篇精彩的小说获得对人生人情的体验更加深刻。

同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之下,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 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另辟新径去解读文本。

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经历。

二、案例描述

(一) 情境导入

课间, 播放《流浪之歌》, 感受流浪者悲凉的生活, 为本文的教学奠定情感基调。

师:我们今天要跟着莫泊桑走进一个流浪者的生活, 这位流浪者是谁?于勒。

教师板书, 并投影莫泊桑简介: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 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对后世影响极大,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师:左拉评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 精彩绝妙, 令人叹为观止。下面我们就寻着流浪者的足迹去感受一下他作品的丰富多彩。

(二) 教学流程

1.“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

师:我们来看看于勒走遍天涯的足迹:哈福尔——美洲——哲儿赛岛。那么, 他现在过得怎样呢?

生:穷困潦倒、困苦不堪。

师:你从文章哪里读出来的?

明确后投影:他又老又脏, 满脸皱纹, 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我看了看他的手, 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 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 满脸愁容, 狼狈不堪。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 我的年轻的先生!”

师: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于勒?

一生:勤劳。

一生:知恩图报。

一生:生活艰难。

师:既然, 他过得这么艰难, 为啥不回家呢?

2.“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

投影:船长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 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 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 不过他不愿意回到他们身边, 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

一生:因为欠钱, 不能回。

师追问:那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于勒?一生:有尊严的人。

师追问:他有尊严, 即使在外面过得很糟糕也要自己熬着, 也不愿意回家拖累家人, 所以我还读出了一个善良的于勒。你还从文中哪里看出了于勒的善良呢?

生:两封信。

投影:不久就写信来说, 他赚了点钱, 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亲爱的菲利普, 我给你写这封信, 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 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 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 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解读后, 明确:这是一个善良、有良心、有尊严的于勒。

师:曾经的老流氓已变得有情有义、有尊严、善良, 那么, 你要是遇到他会怎么做?

生:我同情他, 并把他带回家。

师:文中, 老师也读到了这样暖暖的话语, 他是——

生:若瑟夫。

投影: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 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师指导朗读, 重读“亲”, 读出同情的味道。

师总结:读到这, 我不觉为于勒再掬一把同情泪啊!那么, 他的哥哥嫂嫂是如何对待他的?

3.“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

生圈点批注, 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并投影: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 两眼呆直, 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 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我母亲吓了一跳, 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流氓!”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 以免再遇见他。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 教师追问: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菲利普夫妇?

生:自私、冷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师总结, 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如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 冰冷至极, 毫无人性。那么, 冰冷的语言、暴怒的动作背后, 到底掩藏着他们怎样的内心呢?

4. 走进内心……

投影展示: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那时候, 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 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 重读“就”、“不会有出息的”、“唉”、“竟”感受冷酷语言下他们复杂的内心。

生:其实他们心里早就知道于勒没有发财, 于勒没在这条船上啊!

师追问: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二封信。

师生共同解读第二封信, 学生发现了很多疑点。如:生意人怎么可能不管生意, 作长期旅行呢?即使是长期旅行也可以写信啊?

师追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惑?

生:第12节:“果然, 十年之久, 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师:是啊, 漫长的十年等待, 他们就是这样捧着“福音书”自欺欺人熬过来的, 那么, 他们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

生:他们虚荣、想过上高贵的生活。

师:你从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生边找边勾画。投影:毫无疑义, 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可是每星期日, 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师:他们渴望过上高贵的生活, 可是, 他们的现状满足不了, 那么,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

(生找到相关段落, 圈点勾画)

师:他们生活穷困, 就连女儿都穷的嫁不出去, 可见, 他们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啊!他们渴望过上高贵的生活, 改变现实状况, 可是, 他们没有办法, 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其实, 在他们的心中, 于勒已不单单是于勒了, 而是一种信念, 一缕阳光, 是他们艰难生活快乐支柱!

师:学到这里, 我想请同学再来评价一下菲利普夫妇?

生:他们已不再那么令人讨厌, 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啊!

师:现实是残酷的, 一次偶然的邂逅, 如晴天霹雳, 摧毁了他们的信念, 抹杀了他们的希望。学到这, 我忍不住为他们掬上一把辛酸泪!!那么, 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 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展开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讲得真好!我想说, 每个周日的栈桥边, 再也不会出现翘首遥望的一家!

5. 不再呼出“没有一个家”的悲叹

补资料:

左拉:读他的作品, 可以是或哭或是笑, 但永远是发人深省的。

看, 莫泊桑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痛苦多, 欢乐少, 笼罩着一片悲观主义的凉雾的世界, “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久居则有‘凄神伤骨’之虞 (郭宏安《从蒙田到加缪》p185, 三联出版社, 2007.10) 。

师:“痛苦多, 欢乐少”, 你在小说中感受到了哪些痛苦?

生:我感受到是于勒生活艰难, 有家不能回痛苦与无奈。

生:我感受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生活的辛酸与无奈!

师总结:是啊, 我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艰难与无奈, 我仿佛也看到了鲁迅笔下小人物闰土的麻木与无奈啊!这一切谁之过?

生:社会。

投影:《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 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 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 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

师: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 你从文中哪里读出来了?

投影: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 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师:在这种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金钱制度下, 人性已被扭曲, 亲兄弟形同陌路,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但我也从小说中读到了人性的善良, 看到了一缕阳光、一丝温暖?

投影: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 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句话强调了于勒和我们家的亲属关系, 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呼唤, 对人性的召唤。

师总结:莫泊桑终身未娶, 毕生受眼病的折磨, 曾经自杀, 四十三岁英年早逝, 可恰恰是他用一颗最炽热的心让我们对话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希望亲情之光不灭, 希望人间处处有温暖。那么, 流浪者再也不会呼出“没有一个家”的悲叹!

三、案例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这部经典篇目, 解读它的路径有很多, 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不过, 熟悉19世纪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都知道, 这一立意并不新鲜, 不少名家大师都曾为之呕心沥血, 并结出累累硕果。可见,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非仅以立意的新颖和深刻见长, 而是另有取胜之道。如果站位稍高, 从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来再看, 就会发现, 《我的叔叔于勒》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基于这样大胆的解读与尝试, 我设计了上文的教学思路。一节课上下来, 整体感觉还是挺好的,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反思:

(一) 找准切入点, 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我在反复研究教材后决定从于勒的悲凉人生入手, 主题定位为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上。开篇以《流浪之歌》导入, 整个设计的板块都是以曲中词来贯穿, 从分析于勒入手, 看到他身上人性善的一面, 进而唤起学生的同情心, 进一步深入课文, 发现灰色生活中的那抹亮色:若瑟夫身上的善良, 推出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 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由语言的表象初步感知人物的自私、冷酷无情的一面, 在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渗入他们悲凉而又无奈的生活, 同情之音在学生中鸣起, 小说的主题水到渠成地被推出, 在资本主义金钱观念下被扭曲的人性与人性善的一面唤起了学生的同情心, 使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这样的设计可谓环环相扣, 既注重了文本教学知识的渗透, 又是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二) 在老师精心搭建的舞台上, 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在圈点的平台中, 让学生有的放矢, 有话可说, 真正地展开与文本对话, 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角。如在品读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时, 学生抓住关键词, 理解人物的真实内心, 课堂上,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 学生的表现是精彩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 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

当然, 这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 如对金钱制度的解读不够深刻, 后一个问题的抛出都是基于前一个问题, 把学生圈入教师的精心设计中,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这样设计, 从一个点深入下去又该如何解读文本呢?我的疑惑重重, 还需不断思考和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语文教师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 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另辟新径地去解读文本。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进行分析。

16.从人生视角看《我的叔叔于勒》 篇十六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作为经典的小说,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探测到不同的主题,如:通过小说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小职员家庭的贫困生活和艰难命运。如果转换视角从人生角度分析,小说则反映了人性的弱点——趋利性。人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物质和金钱的关系中,而在物质和金钱的世界里,人与人则是各个分离的,它不但区分了富人和穷人,而且区分了这个家庭和那个家庭,这个人和那个人。别人的利益不是自己的利益,别人的体面不是自己的体面,每个人都必须关心自己的利益,并且以个人的得失为得失,甚至在我们对人的关心里也渗透着大量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对金钱和财富的关心。那种完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鲜见的,中国文化的病症在于脱离人性、蔑视人性,故意唱高调,不能正视自己的内心,做不到只好假装伪善。只要我们承认这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不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不论在实际的生活中表现出来还是没有表现出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没有这种对自我利益的关心。由于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于是于勒在“我”父母的眼里是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坏蛋”、“流氓”、“无赖”,但当于勒写信告诉我们说他发了财,要回来和我们一起过快乐日子的时候,这时的于勒能够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带来更优裕的物质生活,于是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成了我们的希望、我们的骄傲。每个星期日,全家人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希望于勒能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在去哲尔赛岛的轮船上偶遇于勒,知道他不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而且会成为我们的生活负担的时候,于勒就是我们的灾祸,“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于是我们回来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菲利普夫妇前后态度的变化都反映了人共同的弱点——趋利避害。这一点从向二姐求婚的那个公务员那里也得到印证。他之所以不再迟疑,也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实际上,想改变自己的处境,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天性,何况精打细算还过着窘困生活的菲利普夫妇。经济拮据的菲利普一家急盼境况改善,这纯属人之常情。

小说还反映出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沉思考,菲利普夫妇是懂得金钱重要性的人,是精于在金钱上算计的人,把每一个小钱都看得非常重要,而于勒并不精于金钱上的算计,这成了他悲剧命运的根源。“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同样是吃喝玩乐,但在有钱人家被称作“花花公子”,在穷困人家就被称作“无赖”了,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于勒并不像我父母说的是一个贼,也不像老船长所说的是个老流氓,只是他不像社会上的一般人那样爱惜金钱,才把自己有限的遗产挥霍罄尽,以致到美洲发了财后不久又破了产,只得在船上靠卖牡蛎而渡残生。从穷到富再到穷,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人生就是这么残酷而富有戏剧性。从于勒的人生命运来看,作者告诉我们生活的残酷性、戏剧性,在经济社会中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的严肃性。

当代阅读更强调读者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所以,作品也就成了一个开放的供作者和读者交流的系统。因此,评价时就应顾及作品具体题材和艺术形象的结合,解读文本所蕴含的全部意义。教师无需强求学生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索和创造空间。

上一篇:储蓄业务新制度复习题下一篇:冷链物流成本控制对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