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整理提纲

2024-09-01

政治整理提纲(共6篇)

1.政治整理提纲 篇一

公路内业资料整理提纲

一、路基工程

1、土方路基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 施工组织设计

2. 土的液、塑限指标试验 3. 土的重型击实试验 4. 土的筛分试验 5. 土的含水量试验

试验频率应满足规范要求(3)施工放样报验单

(4)表土清除与堆放质量检验报告单(5)路基施工原始记录 每层施工都要填写

(6)土方路基分层压实度汇总评定表 每层填汇总表,路基完填评定表(7)土方路基现场质量报告单 路基完工时填写

(8)中间交工证书(9)土工试验报告 含:

1. 土的液、塑限指标试验 2. 土的重型击实试验 3. 土的筛分试验 4. 土的含水量试验(10)压实度试验报告(11)路基平整度检测报告(12)路基弯沉值检测报告

2、石方路基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 施工组织设计(3)施工放样报验单

(4)表土清除与堆放质量检验报告单(5)填石路基施工原始记录

(6)石方路基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路基完工时填写

(7)中间交工证书

(8)路基平整度检测报告(9)路基弯沉值检测报告

3、软基处理

1、塑料排水板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 施工组织设计 2. 材料出厂合格证

3. 排水板原材料试验报告(3)施工放样报验单(4)塑料施工原始记录(5)排水板检验报告

(6)排水板现场质量检验报告(7)中间交工证书

2、土工布、砂垫层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报告

1. 土工布质量检验评定 2. 砂垫层质量检验评定

(2)开工报告

3. 施工组织设计 4. 土工布出厂合格证 5. 土工布原材料试验报告 6. 砂的试验报告

(3)施工放样报验单(4)土工布质量检验报告(5)中间交工证书

3、粉喷桩(含浆喷桩)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 施工组织设计 2. 水泥出厂合格证 3. 水泥试验报告

4. 粉喷桩试验检测总结报告(3)施工放样报验单(4)粉喷桩施工原始记录

(5)粉喷桩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6)中间交工证书(7)水泥出厂合格证(8)水泥试验报告

(9)粉喷桩强度检测汇总表(10)粉喷桩强度检测报告

4、抛石挤淤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 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材料进场情况、劳力、机械设备进场情况(3)施工放样报验单

(4)软基处理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5)中间交工证书

5、软基沉降观测记录

(1)软基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观测记录(2)软基深层侧向位移观测记录

(二)排水工程

1、浆砌边沟排水沟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 施工组织设计(3)施工放样报验单

(4)砂浆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5)浆砌排水沟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6)中间交工证书

2、急流槽、截水沟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 施工组织设计 2. 水泥出厂合格证 3. 水泥试验报告 4. 砂原材料试验报告 5. 砂浆配合比试验报告(3)工放样报验单

(4)砂浆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5)浆砌排水沟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6)中间交工证书

3、盲沟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施工组织设计(3)施工放样报验单

(4)盲沟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5)中间交工证书

4、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

5、检查井砌筑

6、上沟

7、跌水

8、排水泵站

(三)涵洞

1、管洞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 施工组织设计 2. 水泥出厂合格证 3. 钢材出厂合格证 4. 水泥原材料试验报告 5. 钢筋原材料试验报告 6. 砂、石原材料试验报告 7. 砼配合比试验报告(3)施工放样报验单

(4)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1. 构造物基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2. 基础垫层(砂、砂砾、碎石)等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3. 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4. 预制圆管质量检验报告单

5. 钢筋加工及安装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6. 结构物回填质量检验报告单

7. 浆砌砌体(锥坡、翼墙、护底等)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5)中间交工证书(6)砼强度试验报告(7)圆管进场质量抽检

2、盖板涵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施工组织设计 2.水泥出厂合格证 3.钢材出厂合格证 4.水泥原材料试验报告 5.钢筋原材料试验报告 6.砂、石原材料试验报告 7.砼配合比试验报告(3)施工放样报验单(4)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1. 构造物基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2. 基础垫层(砂、砂砾、碎石)等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3. 浆砌砌体(管涵)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4. 钢筋加工及安装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5. 盖板砼质量检验报告单 6. 结构物回填质量检验报告单

7. 浆砌砌体(锥坡、翼墙、护底等)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5)中间交工证书(6)砼强度试验报告

3、箱涵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施工组织设计 2.水泥出厂合格证 3.钢材出厂合格证 4.水泥原材料试验报告 5.钢筋原材料试验报告 6.砂、石原材料试验报告 7.砼配合比试验报告(3)施工放样报验单(4)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1.构造物基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2.基础垫层(砂、砂砾、碎石)等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3.钢筋加工及安装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浆砌砌体(管涵)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4.现浇箱涵砼质量检验报告单 5.结构物回填质量检验报告单

6.浆砌砌体(锥坡、翼墙、护底等)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5)中间交工证书(6)砼强度试验报告

4、拱涵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施工组织设计 2.水泥出厂合格证

二、路面工程

1、路面工程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施工组织设计 2.水泥出厂合格证 3.水泥原材料试验报告 4.砂、石原材料试验报告 5.混合料配合比试验报告 6.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报告(3)施工放样报验单(4)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5)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6)中间交工证书

(7)水稳层压实度试验汇总表(8)水稳层厚度试验汇总表(9)混合料配合比试验汇总表(10)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汇总表(11)水泥剂量试验汇总表(12)集料原材料试验汇总表(13)水泥原材料试验汇总表(14)水稳层压实度试验报告(15)水稳层厚度试验报告(16)混合料配合比试验报告(17)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报告(18)水泥剂量试验报告(19)水泥原材料试验报告(20)集料原材料试验报告(21)水稳层平整度检测报告(22)水稳层弯沉值检测报告

2、基层

(1)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2)开工报告 附件:

1.施工组织设计 2.水泥出厂合格证 3.水泥原材料试验报告 4.砂、石原材料试验报告 5.混合料配合比试验报告 6.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报告(3)施工放样报验单(4)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5)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6)中间交工证书

(7)水稳层压实度试验汇总表

(8)水稳层厚度试验汇总表

(9)混合料配合比试验汇总表

(10)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汇总表(11)水泥剂量试验汇总表(12)集料原材料试验汇总表(13)水泥原材料试验汇总表

(14)水稳层压实度试验报告(15)水稳层厚度试验报告(16)混合料配合比试验报告(17)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报告(18)水泥剂量试验报告(19)水泥原材料试验报告(20)集料原材料试验报告(21)水稳层平整度检测报告(22)水稳层弯沉值检测报告

2.政治整理提纲 篇二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动机、策略以及自我调节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 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过程, 是学生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 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学习者在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方面的自由选择程度较高。

二、我校高三学生在政治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 积极性不高, 自我要求差, 学习非常被动, 不珍惜学习时间。。

2、学生无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方法不够正确。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 因此学习目的和习惯都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试卷评讲过程中你能及时做好笔记, 课后不及时复习练题。经过调查, 只有是少数同学能及时把课堂上的知识消化吸收, 其他同学往往慢慢拖延时间, 甚至有人忘记整理。大部分的学生在高三都是死记硬背的学习, 另外, 有的同学是盲目的学习, 没有固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有畏难心理, 怕吃苦。没有自信心, 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严重, 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同学不知道政治学习是一项十分艰苦的活动, 最初以为政治只要记忆就好, 很简单, 越到后期得分率上不去尤其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 政治学习更加枯燥, 越来越没有信心, 逐渐失去兴趣, 直至放弃。殊不知, 政治在文综学习中更须加倍努力, 才能学好。

三、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网络知识, 提高复习效率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 构建知识网络有四点好处:掌握结构, 有助于解释许多特殊现象, 使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助于更好的记忆科学知识;有助于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 达到举—反三, 触类旁通的目的;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高三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完全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价获得成功。作为教师应重视复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教学应由传统教学法的控制与支配向学生自主与发展的转变, 从重教师的中心位置转到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重知识应对型解题指导转到同时注重思维激活型的学习引导, 力求为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1、要从宏观上构建知识网络。复习课要根据各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首先确定核心知识点 (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 在课堂教学中, 时时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 通过知识的纵横联系, 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学生只有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网络的学习与内化, 才可能构建高层次的认知结构。老师在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中要重视从宏观上构建知识体系, 让学生一开始就抓住教材的纲, 通过复习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2、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建立知识线。所谓知识线, 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 形成基本线索。弄清楚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 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零散的记忆是肯定不牢固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越清晰, 知识网络越完善, 知识点组合的角度越多, 想问题的视野就越开阔, 思维就越活, 这样,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也就体现出来了。复习主干知识强调纵向引申和横向扩展, 所谓的纵向引申是指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均达到“领会”和“应用”的层次水平, 所谓的横向扩展是指关注章节、板块、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也要与当前的国内、国际时政背景密切联系, 关注社会热点, 用复习到的理论分析鲜活材料,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巧用思维导图, 构建个性知识体系。

最初阶段的“一轮复习”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回归教材, 找寻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体系构建是从所学教材内容的某个层次 (如模块、单元、课、框题、目题) 入手, 逐级向下一层展开, 理出相应的知识点, 最后形成一个框架图。学生对框架图的绘制受制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不同层级或是同一层级的不同知识点之间容易混淆, 知识点容易缺漏, 思维导图汲取了框架图所具有的条理性和层级分明的优点, 同时又发挥了思维发散性的优势, 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特色衔接,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形成的思维导图, 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牢牢把握知识体系, 而且对于每一个具体知识点也了然于心。在这里, 要特别明确, 思维导图是回归教材本身的知识逻辑, 而非教师消化后呈现出来的。

4、提高复习效率, 还必须把握重点, 避免平均用力。因此, 教师全面研读教材与重点把握教材都很重要, 注意点、线、面的结合, 做到纲举目张, 一连一串, 使学习的内容了然于胸。同时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 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 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

四、以小组为单位, 加强自我评价, 支撑网络,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自我评价教学模式旨在教师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让众多被遗忘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体现自我、个性健康发展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高三学生政治错题的整理与使用 篇三

【关键词】答题“敏感度” 分门别类 提升得分点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60-02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练习试卷增多,学生在作业考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许多题目以前考过的,练过的,自己曾经出过错的,老师也讲过的题目在后面的练习或考试中又做错了,而且有的错了还不止一遍两遍,老师很生气,学生也很急。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这道题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碰到原题或知识点,仍然用原来错误的思维和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的仍然是错误的答案。善于总结错误的人才能离成功更近,学习也是如此。尤其作为政治学科,在江苏高考模式之下,学生的时间有限,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做题的效率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效果,建立一本错题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学生做不做错题整理以及怎样整理错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其实不管哪门学科,做题不在多而在精,不在花了多少时间而在效率如何,不在搞“题海战术”,而在对已做题的掌握和巩固程度。所以教会学生真正掌握已做题的知识和方法并能举一反三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要求的达成,错题的如何整理和巩固非常重要。

高三做很多题目的目的是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在做题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懂得答题方法和技巧,通过对错题的整理,加深了印象,提炼、领悟了答题方法。

当然学生做的试题、练习很多,不可能每份练习每道题都去整理,因此学会整理很重要。到底怎么整理错题?建议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理和使用:

一、整理关键语句、易混知识点,提高答题“敏感度”

在政治选择题中,很多题目是首先要对题目中的选项进行判断正误,正向选择时就要先排除错误观点。而错误的观点大多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判断,因此在教师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去整理和关注常见的观点。

在对选项中错误观点进行排除的时候,首先要对观点进行正确的判断,这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这种积累一方面需要学生对教师课堂上讲的容易混淆的观点进行归纳,另一方面比较好的反映在题目中所涉及的观点,要学生能够利用教材或者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来进行判断。所以这需要学生对这些观点有良好的反应度,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政治观点的“敏感度”,也就是看到什么样的观点就能做出一定的反应,比如我们常见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学生看到“基础性”这样的字眼,就要看对应的主体是不是市场,而不能对应为国家宏观调控。这些观点在每本政治学科教材中都有一些常见的观点,这里列举一些,比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区别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说成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区别于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过程;村(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能理解为基层政权机关,它不是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和人大代表的权利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政府是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执政;……对于这些观点,学生可以专门在错题本中分出一类,可以叫作“错语录”或者叫“错句录”。这种整理是使学生通过这种积累能够对题目中的观点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毕竟政治观点的判断和语文语句的判断是有区别的,政治观点的判断还是要学生基于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形成对一些观点的判断。要学生养成积累观点的习惯,从而提高做题过程中对错误观点的“敏感度”。

二、精选题目,分门别类,领悟答题方法

整理错题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整理,特别是一些题目材料比较长,还有一些漫画或者表格型的题目,学生也不可能一一的整理起来,这就需要学生对错题进行精选、筛选。比如学生可以对材料较长的或者与选项关联不太大的材料进行简化,选择与选项有关的信息进行重整;比如对于一些经典的题目或者常考的知识点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哲学中一些常见的诗词对应的哲理的题目,例如教材中常出现的一些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比如一些新颖的题型或设问方法;比如《经济生活》中计算类的题目和曲线类的选择题等;……对于这些题目,错题中可进行分门别类,比如选择题整理在一起,然后对选择题又可以按照不同教材进行分类,同时又可以细化为是《经济生活》中计算题类、曲线类、观点类、典型题类;《生活与哲学》中教材知识类、教材代表人物观点类、古诗词文言文类、漫画类(不一定要画出,可注明试卷名称、题目序号、漫画标题等);比如文字题可以整理在一起,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类型分类整理,比如同一热点的不同设问,比如按照题型的不同时“评析类”还是“意义类”等可以分门别类的整理在不同板块。在同类题目中注意积累解题方法,还原教材知识点。

三、整理失分多的经典文字题,提升自己的得分点

有同学觉得文字题材料太长,答案太多,整理太花时间。确实如果每次练习的每道文字题都整理那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此选好题,选经典题尤为重要。这一点,老师可以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应有的点拨,觉得哪些题目应该整理可作明确;作为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比如得分偏低的题目,有比较多的点没能考虑上来的题目就是应该整理的。明确了哪些题目该整理,下面要做的就是如何整理这些文字题。对于题目不需要面面俱到的把所有材料甚至图表都抄下来,可以把题目中与设问或答案有关的材料抄下,设问要完整。对于答案,同样不需要把所有的答案都抄下来。笔者在高三的教学实践中,评讲试卷尤其是文字题比较注重教给学生怎么去读题、怎么去分析解题思路、答题技巧和步骤。同时培养学生从设问到材料到教材的思考过程。板书的也是这一题的解题方法和关键语句,也要求学生注意记录答题步骤,对于文字的组织再配以印发的答案,学生通过去读去记忆领悟答题的方法和思路。所以学生在整理文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答题情况,针对经典题中失分较多的且有一定的典型性的题目,能够针对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整理,整理老师讲解过程中的关键审题点、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等。同时可以在该错题的旁边,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及错误的分析,这样可以防止以后重蹈覆辙。

四、整理错误的原因和分析问题的步骤,明确同类题的解题注意点

错题整理主要是整理解题方法而不是题目本身,所以明确每题失分的原因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是最重要的。因此整理错题时可以对选择题和文字题分别进行分析:对于选择题可以不需要直接在题目后标明答案,因为直接写了答案,可能会对后面的再看错题及消化巩固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分析。对一题完整的选择题的整理可以先写好题目,然后只需要写出分析过程,明确是由于审题原因造成的错误还是知识观点上没有作出准确判断,比如是由于审题没有注意选择的范围是《经济生活》,结果选了《文化生活》的选项,这时可以在题干中用红笔圈出“经济生活”这一要求,可以注明“审题错误”,也就是要求自己在以后的答题中要注意审题,明确选择的角度和范围。再比如是由于自己没有对选项观点作出准确分析排除,这时可以注明“知识性错误”,对四个题肢进行分析,对于错误的观点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正确的观点,特别是关键词语或语句的错误可以直接在观点上进行修改;至于答案可以在错题本中这一页的最下方或者专门的地方写出正确答案,这样下次看的时候可以直接领悟答题方法,自己选出答案然后和正确答案进行比对,正确的说明已经掌握。对文字题而言,更要注意不是将题目抄好之后再把答案抄一遍,这样做除了占用较多时间几乎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以将题目简单的关键点抄好之后,写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对于图表类的题型应注意什么,评析类的题型应怎么答题,认识类的题目应答哪些角度等等,不同类型的题目第一次整理时可以这样先写出答题的一般思路。然后针对这一题的特定设问整理出关键点,并对自己失分的情况或点作出说明,这样可以明确哪些是自己没能考虑到的点,为什么要答这一点,在以后的同类题中要尤其关注这样的知识点。

4.政治整理提纲 篇四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葵、海蜇、水螅、珊瑚虫等

2.水螅的生活环境: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3.水螅的体型: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

4.水螅的消化腔:体壁由内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内胚层围成消化腔,消化食物,有口无肛门。

5.水螅的刺细胞是它攻击和防御的利器。

6.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入,残渣从口出。

7.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海蜇经过加工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珊瑚可供参观。

8.涡虫的形态:身体背腹扁平,前端具有眼点

9.涡虫的摄食与消化:口中有咽,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10.涡虫的体型: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1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蛔虫的生活习性: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里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2.蛔虫的形态:蛔虫身体呈圆柱状,大约长20到35厘米,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成体略带粉红或黄色,雄虫尾部常卷曲,比雌虫略小。

3.蛔虫的消化: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只能吸食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4.蛔虫的生殖:蛔虫雌雄异体,雌雄虫在小肠里交配后,雌虫每天可以产下二十多万个虫卵。

5.蛔虫的运动: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在小肠内慢慢蠕动。

6.蛔虫感染人的途径:人吃了沾有蛔虫卵的生的蔬菜,或用占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

7.蛔虫病的预防: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管理好粪便。

8.其他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钩虫、丝虫、线虫等。

9.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10.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11.蚯蚓的呼吸: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只能靠体壁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的体表密布着毛细血管,氧气可以融入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2.蚯蚓的运动:蚯蚓靠肌肉和刚毛协调运动

13.蚯蚓的形态结构:身体呈长圆筒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14.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水蛭等。

1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和疣足运动。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扇贝、文蛤等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3.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的可以食用、药用、装饰等,但有的对人体也有害。

4.节肢动物的种类繁多,是最大的动物类群,有120万种以上

5.昆虫的主要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一般能飞行。

6.蝗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7.蝗虫的运动:胸部有三对足,善于跳跃,能爬行,有两对翅,能飞行。

8.蝗虫的外骨骼:外骨骼包裹着身体表面,起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有蜕皮现象,蝗虫的一生要蜕皮5次才能长成成虫。

9.常见的节肢动物有:蝗虫、蜜蜂、蜘蛛、虾、蜈蚣等。

10.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1.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些可以食用、药用;帮助植物传粉等,但有的也会引起人们患病、危害农作物等。

第四节:鱼

1.动物的种类很多,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它们的体内有没有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

2.脊椎动物:体内具有由脊椎骨组成脊柱的动物,就称为脊椎动物。常见的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这五大类群。

3.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脊柱的动物,就称为无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4.我国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5.常见的海洋鱼有:带鱼、鲨鱼、大黄鱼、小黄鱼等。

6.鱼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7.鱼的体型: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呈流线型,体表有鳞片和黏液。

8.鱼的运动:鱼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和各种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9.鱼的呼吸:鱼用鳃呼吸,水从口进入,从鳃盖后缘流出,经过鳃,完成气体交换。

10.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1.鱼与人类的关系:养殖业和捕捞业,可以食用,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12.鱼鳍可以分为奇鳍和偶鳍,其中奇鳍有背鳍、尾鳍和臀鳍,偶鳍有胸鳍和腹鳍。

13.海马是鱼不是马,娃娃鱼是两栖动物,章、墨、鱿鱼都为软,美人鱼学名儒艮是哺乳动物。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青蛙的形态: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皮肤裸露。

2.青蛙的眼睛后面有鼓膜,能感知声波。

3.青蛙的头部前端,有鼻孔,是呼吸的通道。

4.青蛙的前肢短小,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适于跳跃和游泳。

5.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6.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7.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农田害虫的天敌,应当加以保护。

8.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就称为变态发育。

9.蜥蜴的形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颈可以使头灵活地转动。

10.蜥蜴的四肢短小,贴地爬行。

11.蜥蜴用肺呼吸。

12.蜥蜴的生殖:体内受精,在陆地上产卵,有坚韧的卵壳保护,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13.常见的爬行动物有:蜥蜴、龟、鳖、蛇、鳄等

14.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扬子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动物的“活化石”的美誉。

15.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硬的外壳。

16.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防治林木害虫等。

第六节

1.鸟的体型: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2.鸟的前肢变成翼,生有大型的羽毛。

3.鸟的骨骼轻而薄,长骨中空,具有发达的龙骨突。鸟类的胸肌非常发达,占体重的五分之一。

4.鸟类的消化: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粪便随时排出体外,可以减轻体重,有利于飞行。

5.鸟能进行双重呼吸,有发达的气囊与肺相通,气囊能储存气体,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场所仍然是肺。

6.恒温动物:体温不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就叫恒温动物。

7.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就叫做变温动物。

8.鸟类的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9.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着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

10.是鸟不一定会飞,会飞的不一定是鸟。不会飞的鸟有企鹅和鸵鸟,会飞的不是鸟的是蝙蝠。

11.具有飞行能力的动物有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蝙蝠。

12.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捕食农林害虫,人类食物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

第七节

哺乳动物

1.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非洲象,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鲸。

2.哺乳动物的体表被毛,具有很好的保温作用。

3.哺乳动物的生殖:胎生、哺乳使后代得到很好的照顾和良好的营养。

4.哺乳动物的牙齿具有分化,食草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食肉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和犬齿。

5.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6.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2.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也可以说成是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的。

3.关节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关节囊、关节软骨组成,也可以说成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要的能量,依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5.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提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举重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两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6.肌肉由肌腱和肌腹组成,肌腱可以绕过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

7.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8.动物的运动有利于觅食、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指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3.先天性行为的意义:先天性行为为了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4.学习行为的意义:学习行为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5.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社会行为

1.白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

蚁后:专职产卵

雄蚁:与蚁后交配,交配后就死亡

工蚁:觅食、筑巢、照料蚁后等

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

2.狒狒群体中首领雄狒狒享有特权,它要优先享受食物和配偶,其它狒狒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要表示顺从的姿态。同时,它也有保卫群体的义务。等级制度最明显。

3.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4.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动物可以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

5.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有利于群体内的交流、有利于群体觅食、御敌和繁殖后代。

6.群体中信息交流的应用: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以用来诱杀害虫,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

7.通讯的含义: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收信息的个体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④当某种动物过多会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2.生态平衡的含义: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3.动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4.为什么说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无机盐可以被植物利用制造有机物。

5.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6.仿生的含义:科学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7.常用的仿生技术有: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蝙蝠与雷达,乌龟与薄壳建筑,小鸟与飞机,鱼与潜水艇等

8.生物反应器的含义:科学家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以鸟治虫。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的含义: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冷却④接种⑤恒温培养

3.细菌菌落的特点: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4.真菌菌落的特点:菌落比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5.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些需要氧气,有些不需要氧气。

6.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分布不同。

第二节:细菌

1.第一个观察到细菌的人是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是巴斯德。

2.细菌的形态:根据细菌的外形不同,可以把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

3.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简记为:壁、膜、质、核、液、叶、线)

4.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简记为:膜、质、核、线)

5.细菌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区域,有的还有鞭毛和荚膜,属于原核生物。

6.细胞的营养方式:由于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它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7.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8.细菌分裂的计算公式:N=m·2n(m表示原有的细菌个数,n表示分裂的次数)

9.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度过不良的环境。

第三节:真菌

1.常见的真菌:大型真菌有蘑菇,多细胞真菌有霉菌,单细胞真菌有酵母菌。

2.真菌的结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3.真菌的营养方式:由于真菌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它的营养方式为异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4.真菌的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5.菌丝可以分为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两种。

6.青霉的孢子呈扫帚状而曲霉的菌丝呈放射状。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与动植物共生

2.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的空间。

3.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有三种:寄生、共生和腐生

4.寄生:细菌或真菌寄生在人或动植物的身体上,使其患病,它本身获利。一方得利一方受害。

5.共生: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6.腐生:从死亡的生物遗体上通过分解有机物而获得营养。

7.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引起人患手癣、足癣等多种疾病;棉花枯萎病、水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等植物疾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8.地衣是真菌与藻类植物共同生在一起而形成的。

9.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酵母菌可以用来酿酒、制作馒头,面包等;乳酸菌可以用来制作酸奶、泡菜等;醋酸菌可以用来制醋。

2.食品腐败的原因: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

3.食品保存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或真菌杀死或者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4.食品保存的方法:脱水法、腌制法、渗透保存法、巴氏消毒法等

5.有些细菌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

6.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使之产生治疗糖尿病的物质——胰岛素。

7.甲烷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可以作为燃料用于做饭、照明、取暖等。

8.有些细菌或真菌还能净化城市污水。

第五章:病毒

1.19世纪末,伊万若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发现了滤过性病毒

2.19世纪末,口蹄疫病的研究证明了滤过性病毒的存在。

3.20世纪初,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烟草花叶病毒。

4.病毒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类。

5.动物病毒:寄生在人或动物的活细胞内的病毒。如流感病毒

6.植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

7.细菌病毒: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又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8.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

9.病毒的生活方式:营寄生生活,利用活细胞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环境适宜时,又开始生长和繁殖。

10.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会使人患病,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生物防治、基因工程、制作疫苗等方面来加以利用。

第六单元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植物分类的依据: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主要根据根、茎、叶、花和果实、种子来分,其它植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它们的根、茎和叶。

2.动物的分类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等。

3.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二节:从中到界

1.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的分类单位。

2.生物的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3.“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生物分类的意义:为了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5.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包括的种类最少;同界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包括的种类最多。

6.给植物挂牌的时一般要写植物的名称、国际名称、属于哪个科、分布和用途等。

7.林奈提出的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有时后面还有命名者的姓名。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上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栖息环境的多样性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我国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类、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

4.我国的裸子植物最丰富,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自然保护区的含义: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把含有保护对象中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

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5.政治整理提纲 篇五

考试范围:前七章内容+项目预算+三次课堂作业。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论述。

1、简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的概念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运用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实施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未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简述3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课本P54——P56)

(1)RS技术

在土地整理领域,利用RS 技术不仅能采集地物要素的平面位置信息,而且能获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利用航天RS 技术获取区域土地的宏观信息,为进行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址等提供基础资料;利用航空RS技术,不仅能获得区域土地的宏观信息,而且能获得微域土地的详细信息,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2)GIS技术

土地整理涉及的大量空间信息处理,可以利用强大的空间信息分析和管理能力的GIS来实施。根据RS资料和非RS资料,利用ARC Info、MapInfo等GIS软件,建立土地整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土地整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能很方便地实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图件制作和成果输出等。

(3)GPS技术

GPS主要用于土地整理中的定位。其流程如下: a、选点。GPS测量站应选择在较开阔的地方,而且要避免多路径效应,即反射波对直接波的破坏性干涉而引起的站星距离误差的影响。GPS测站不宜设置在具有强反射的地面和具有电磁波强辐射源的环境。

b、网形设计和时段安排。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法,将欲观测的土地整理区控制点连同必要的已知的三角点和水准点构成GPS卫星定位网。网形设计的一方面要顾及各GPS测站的精度均匀,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构造一些区域性的子环路和全局性的网环路,以利于探测和剔除GPS数据粗差,进行数据质量控制。

c、外业数据采集。每时段观测中各台仪器应基本保证同步观测,各时段安排根据总体网形结构要求而定,但应照顾上下时段的衔接以节省人力和物力。

d、外业检核。GPS数据采集后,采用随机软件进行基线计算。外业检核分为同步环检核和异步环检核。根据土地整理的具体要求,确定某一容差,当环路闭合差大于该容差时,则环路中某条或多条基线可能存在粗差,借助其他异步环可对粗差进行定位,然而对有粗差的基线重新结算。如解算无效,则该基线需要重测。

(4)3S技术合成

a、GIS和GPS结合。利用GIS中的电子地图和GPS接收机的实时差分定位技术,组成GIS+GPS的各种电子系统,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其陆地用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资源勘测、工程测量、规划控制等。

b、GIS和RS结合。对于各种GIS系统,RS是重要的信息源和数据更新的重要手段,同时GIS可以提供RS图形处理所需的一些辅助数据,以提高RS图像的信息量和分辨率,从而提高RS图像处理和解译的精度。

c、3S技术的整体结合。集RS、GIS和GPS技术的功能于一体,构成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GIS,是空间信息实时采集、处理、更新及动态地理过程的现势性分析与提供决策辅助信息的有力手段。

3、简述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内容。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田、地、水、路、林、村的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只是农用地整理潜力;而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包括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和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整理农村用地结构,如归并零星地块、平整土地,农村道路、渠道等综合治理、中低产农用地的综合改造及集中村庄及乡村企业用地、搬迁和内部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等。

(二)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调查和评价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是调查与评价在城镇规划区域内,对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形成的城镇土地利用布局,按城镇发展的规律和新时期城镇发展而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造可增加的建设用地面积。

(三)废弃地复垦潜力

(四)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4、简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程序。

(1)准备工作:成立工作小组;落实经费;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组织技术培训

(2)调查与分析:收集基础资料;确定调查的指标及其权重;整理资料与分区、补充调查;分析与评价

(3)编制土地整理潜力分布图:比例尺:最小1:1万 协调论证:反馈意见,修订结果

(5)调查与评价结果的评审和报批:专家论证;进一步修改

5、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有哪些?

(1)气候因素。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湿润度、干燥度等。

(2)地质与地貌因素。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程度等。(3)土壤因素。母质、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土层厚度、表土含砾、有机质和腐殖质厚度等。

(4)水资源因素。水源保证率、排灌能力、水利设施、地表水水位、流量等。

(5)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

(6)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管理水平、耕地产出率、耕地利用率、耕地中闲置土地比率等。

(7)生态因素。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质地貌环境、农药肥料的输入对土壤、水质的影响。

6、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报告主要包含哪些内容。(第一次课堂作业)(以下仅供参考,可以结合自己当初找的土地整理潜力分析报告回答)

(1)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

(2)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土地整治潜力调查的内涵、土地整治潜力调查的内容、潜力功能区划分;

(3)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分析评价:项目区农用地资源现状、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目标;

(4)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调查分析评价:宜农土地现状分析、宜农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5)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6)土地复垦潜力调查分析评价:采矿用地现状分析、采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7)专题研究成果:文本成果、图件成果。

7、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的任务是什么?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任务是:对区域土地整理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区域土地整理的目标和方向;安排重点整理区域、工程和项目;实施规划保障措施。

内容是:分析土地整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区域土地整理潜力 分析;确定各区域土地整理目标和任务;确定区域土地整理规模布局和项目;分析评价区域土地整理的预期投资和效益;确定实施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的措施。

8、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研究报告主要包含哪些内容。(第二次课堂作业)(以下仅供参考,可以结合自己当初找的土地整理规划研究报告回答)

(1)规划总则: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指导原则、规划范围和期限、规划依据;

(2)规划背景: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

(3)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整治需求: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整治分区、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需求;

(4)土地整治战略:土地整治战略、土地整治空间布局;(5)土地整治目标与任务:规划目标、主要任务;

(6)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整治的后期管护、优化农田的生态景观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7)规范推进城镇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城镇村空间体系、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稳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整治、加强历史名镇名村保护;

(8)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土地生态体系、发挥耕地的生态景观功能、促进水土资源协调、促进林地系统建设、加快土地复垦;(9)土地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示范项目;

(10)土地整治资金与效益:资金需求、资金来源、预期效益;

(1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整治模式和整合整治平台、严格执行规划、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健全实施督管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9、简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内容、方法与程序。

(一)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内容

一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其中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类用地之间的面积比例,而土地利用布局是指在各个项目区确定与其对应的土地利用最优方式和空间定位。

二是规划工程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标准。

(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程序

1.准备工作;2.调查分析;3.拟定规划方案;4.协调论证;5.规划评审和报批。

(三)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1.公众参与方法;2.系统分析法;3.统计分析法;4比较择优法;5.其他:回归分析、数学规划法(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

10、简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成果及要求。

(一)项目规划文本的内容 1.前言 介绍项目来源,项目建设目的和意义;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的批复情况,项目规划的任务和依据等。

2.项目概况

(1)项目区所在县的概况;(2)项目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涉及乡镇、行政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种植情况;(3)项目区基础设施(水利、电力、道路等)现状、对项目建设的影响;(4)土地利用现状(类型、面积、结构和土地权属、项目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土地适宜性分析(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土地利用布局);(6)水资源平衡分析(根据水资源状况,分析灌排方法和技术);(7)新增耕地潜力分析(依据项目建设目的而定)

3.规划目标和方针 确定规划目标(围绕项目建设目的和项目区概况的分析,本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各项工程的配套建设)。根据目标,确定规划院长(各项工程的综合布局原则、技术原则、经济原则等)

4.规划方案

(1)规划标准(工程防洪标准、道路建设标准、灌排标准);(2)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布局(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适宜性评价,项目目标,配置各类用地);(3)土地利用工程布局(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灌排水工程、农田防护工程以及不同类型、等级工程的建设数量;(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根据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初步计算各类用地数量);(5)土地权属调整(由于土地分配是土地开发整理后期的重点,涉及到各权利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规划方案只提权属调整的基本原则、程序、注意的问题等,暂不提出各村、组具体分配的土地数量);(6)投资规模估算和资金筹集使用

5.规划方案评价(1)社会效益;(2)生态效益;(3)经济效益

(二)项目规划说明的内容(1)项目规划过程;(2)项目调整情况;(3)主要资料来源和引用;(4)规划标准与有关技术问题;(5)与有关部门规划(部门意见)的协调处理;(6)规划方案的选择(各主要可能方案的优缺点);(7)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项目规划图件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项目规划图;(3)土地整理工程布局图;(4)单体图。

11、土地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比例、空间布局;(2)确定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选定作物种植结构的最佳方案;(3)确定水利设施建设的数量、等级和位置;(4)确定区内交通道路的类型、数量及位置;(5)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6)确定村镇用地及工矿用地的数量、规模、位置和发展方向。

12、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文本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1)项目简介:项目名称;项目区位置与范围;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目标;项目投资及估算依据

(2)项目背景:项目所在县概况;项目提出的缘由;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3)项目区概况: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灾害;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设施条件;居民点建设发展现状

(4)项目分析:项目合法性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土地适应性评价;公众参与分析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规划原则;建设标准;规划方案比选;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6)土地权属调整方案: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土地权属调整原则;权属调整程序

(7)设施措施与工程管理:实施措施;工程管理

(8)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条件;天然建筑材料;施工布置;主要工程施工;施工进度

(9)投资估算:编制说明;估算费用构成;资金筹措;投资进度计划(10)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经济效益分析;耕地质量等级

(11)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可行性研究结论;建议(12)附件

13、简述土地整理项目中如何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课本P156第二节)

14、简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包括田面高程设计、土方工程量计算、土方调配等;(2)典型田块设计;(3)水利工程设计,包括灌溉渠道、排水沟横、纵断面设计,水工建筑物设计等;(4)道路工程设计,包括道路横断面设计和典型道路纵断面设计;(5)防护林工程设计,包括农日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路、护沟、护渠林设计等;(6)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包括梯田设计、坡地蓄水工程、沟头防治工程设计等。

程序:(1)前期工作:主要包括成立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技术组、对土地整理区域进行实地踏勘、收集工程设计的所需资料等。(2)拟定设计标准:设计标准是开展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前提。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主要涉及到灌溉、除涝、道路等主要方面的设计标准。(3)工程设计:根据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列出所有需要设计的工程名称、设计标准、位置及其注意事项;在全面熟悉设计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搜集所需资料;进行有关参数选取和计算,及单体工程设计;计算单体工程设训工程量。(4)工程量汇总:工程量汇总的目的是为土地整理工程预算提供依据,因此,必须依据预算编制要求,做到分项分类统计,并配有说明。(5)成果整理:主要包括编绘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图册,编写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报告及其他需要提交的重要设计资料并装订成册。

15、土地平整中土方量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种?说明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上机实验有什么感受?)

(1)方格网法:适用于地形坡度变化均匀和能够找到挖填分级诶按的地块,其特点是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方法较为复杂(2)横断面法:适用于高差变化比较大、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自然地面复杂的地区;挖直深度较大,截面又不规则的地区;道路等带状地形,其特点是计算方法较为简单方便,但精度较低。

(3)散点法:适用于非均匀变化的凹凸不平的地面和挖填分界补明显的地段,虽其特点是测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地形情况布置测点。

16、土方调配的原则是什么?

(1)填方、挖方基本平衡,减少运土;(2)填、挖土方量与运距的乘积之和应尽可能小,以使总的运费降至最低;(3)好土应用于回填质量要求高的区域;(4)调配应与地下构筑物的施工相配合,地下设施的挖土应留土用以再填土;(5)选择恰当的调配方向及路线,避免对流与乱流现象,同时便于调配,机械化施工。

17、简述明渠灌溉工程的设计程序?(课本P187明渠灌溉工程设计)

18、渠道(或排水沟)断面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P191—P199 渠道断面设计 P223—P226 排水沟断面设计

19、能够绘制沟渠、道路、或梯田的横断面图。

P191 渠道的横断面 P224 排水沟的横断面 P228 道路的横断面 P240 梯田的横断面

20、列出几种土地整理项目中用到的水土保持工程。

(1)治坡工程:梯田、坡地蓄水工程、护坡工程;(2)治沟工程:沟头防护工程、防冲坝工程、淤地坝;(3)治滩工程

21、土地整理项目预算的构成。

(1)工程施工费: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材料价差、未计价材料、税金组成。其中直接费又包括直接工程费(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措施费(临时设施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施工辅助费、安全施工措施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间接费又包括规费(工程排污费、工程定额测定费)和企业管理费(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需费用)组成。

(2)设备购置费:由设备原价、运杂费、运输保险费和采购以及保管费组成。(3)其他费用:由前期工程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拆迁补偿费组成。(4)不可预见费

6.政治整理提纲 篇六

——浮华与喧闹之后的困学觅知

感谢博雅老师的热心整理

开场白:

我曾策划了上海史学大师与中学历史名师面对面交流活动,总共有30余位名师后备人选参与,延续了四天,得到了上海社科联的资助,中学老师们感觉到与大师们一起感觉自身的无知。这次浙江省历史学会组织的活动开了个好头。

李特首先针对当前课改攻坚中的瓶颈,如何进一步的推进,史学出现了困倦的局面,引用了柯林武德的观点:“历史的过去并不像是自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从一种思想方式到另一种的历史变化并不是前一种的死亡,而是它的存活被结合到一种新的、包括它自己的观念的发展和批评在内的脉络之中。”

然后,李特以上海教材问题为例,列举了历史教育面临着几大苦恼:

1、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2、文明形态还是社会形态?

3、主题结构还是通史结构?

接着,李特就自己多次参加听棵和评课的经历,指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异化现象所产生的几个方面忧思:

忧思 忧思 忧思 忧思 忧思 忧思

1、机械知识梳理和概念到概念的教条主义;

2、眩目模式语境和离散泛互动的形式主义;

3、苍白理论天条和缺匮本真性的随意主义;

4、浅显问题对话和缺失思维度的理念主义;

5、冗繁杂芜练习和缺损感悟化的盲目主义; N、„„„„

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的导引品读教材的时候,丰富的知识却在转眼间变成了教条主义的脚注;当中学生书橱里充斥着五花八门、满目瑕疵的练习或专题训练册的时候,鲜活的知识却在不经意间变成了功利主义的婢女;当我们每每以历史学科如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津津乐道的时候,厚重的文化却在发展中离我们的中学生渐行渐远,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如烟往事和束之高阁的玄学经典。举例了易中天的“三国热”和《夜宴—浮铪背后的五代史》来说明大学史学的普及问题。

进而,李特认为:历史的意韵内在于历史,列举了顾颉刚的质疑和普列汉诺夫的探索;历史的“应然”与“实然”——本真、客观和国家意志的区别;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素材——换一个角度透析历史现象和本质,列举了英国的制度创新和罗马灭亡后的王权和教权。

同时,李特主张常态课有效性的几个“元认识”问题需要明确:

——发轫于教育价值判断的认同前提下。

——皈依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测量基础上。

——植根于教学流程设计的缜密逻辑间。

——凸现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智能内化中

在此要厘清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基于“元认识”的有效性可如下来理解:

知识信息的丰富、清晰、结构特征——有效性的基础性;

认知过程的质疑、诱导、释惑特征——有效性的思维性;

能力转化的迁移、裂变、知新特征——有效性的知本性。

第二、达成“三性”的要件,力求达到如下的途径和境界:

回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斟磨中拓展资源

叩问:“冲波逆折探回川”、“直挂风帆济沧海”——在体悟中企划创意

迁移:“长风破浪会有时”、“更研哲理牖新知”——在运用中返璞归真

第三、设计环节念念不忘有效性:

思维在教材内容回声之中穿梭;灵犀在基础知识内涵之间闪现;智慧在教学流程完形之际跃动

情感在孜孜教化养育之隙萌发;认识在思维困惑探求之后顿悟。

第四、“志於道,游於艺”的意境:

博约之间定格理性命题;机智创生孵化多元智慧;理性课堂必是情入琴丝;有效教化必是情理交融;怀疑是深刻肯定的浮力。

最后,李特语重心长地告诫,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期望在座的历史老师们去努力追求做到:

1、发掘引领一节课的“哲理”

2、寻找统摄一节课的“灵魂”

3、筛选建构一节课的“资源”

4、整合贯通一节课的“流程”

5、巧设激活一节课的“玄机”

6、精选落实一节课的“问题”

在即将结束讲座时,李特谆谆提醒我们:

有人把历史教育当成谋生的职业;有人把历史教育当成追求的事业;我真实地说:历史教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有了历史教育,我的生活才变得不致缺失,也不致乏味。

“烟涛微茫信难求”。教师要思想,因为教书本是厚重的思想之学。当思想敏锐地走动时,教学时空坐标中所注入的生命关照主题才能涌现出来。教师要善于从文化的瀚海中,从貌似常规的现象中,以其独具的慧眼,去发掘那些蕴含着哲思的教育资源,溶入了丰富教育资源的常态教学才能弹奏动人心魄旋律的。

1.[] 李惠军:教师开发课程权利义务 [李惠军][2007年11月5日][184] 简介:无 内容:

课程开发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从马执斌先生的新历史教材观所想到的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李惠军(200333 上海市普陀区)【关键词】 主流意识 主体意识 问题何在 读了关于“鸦片战争是否具有商业战争性质”讨论的所有文章和案例可以发现,一个充满素质„„

2.[] “李惠军工作室”教研活动 3 [李惠军][2007年10月30日][580] 简介:无 内容:

历史教学中展拓学生思维空间探微李惠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思维空间是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思维方式是植根于现代科学沃土之上的它给思维着的精神插上了双翅,使人类可以在新的思维空间自由飞翔。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从单调枯燥的“记忆——显现”型思维中解脱出来,使 之善于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按常规或经验,而且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诸如正„„

3.[] “李惠军工作室”教研活动 2 [李惠军][2007年5月22日][954] 简介:无 内容:

主题:关于儒家文明的认识与教学、复习策略 地点:晋元高级中学第三会议室 主持:李惠军 主讲:李惠军 点评:周飞 „„

4.[] “李惠军工作室”教研活动 1 [李惠军][2007年5月22日][1123] 简介:无 内容:

主题:关于发达国家现代问题的理解与二期课改教材的处理和认识 地点:晋元高级中学第三会议室 主持:李惠军 主讲:李惠军 点评:聂幼犁 与„„

5.[师资建设] 上海李惠军工作室成立 [佚名][2006年11月23日][393] 简介:无 内容:

李惠军w 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2006年被评为普陀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李惠军历史工作室”领衔人,是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位中生代学科领军人物。w现兼任华师大课程系历史教育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社科联世界历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性历史教学专业刊物《中学历史教„„

6.[教学理论] 李惠军:讲述一节课的故事 [李惠军][2006年10月30日][969] 简介:无 内容: 李惠军:《讲述一节课的故事:千古奇案——阿房宫何以悄然消失》 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目标,课程标准为我们明确了“三维”目标,这是一般性的和指导性的规定。每节课都要体现这些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切忌目标笼统化和标签化。一节课目标的确定关乎你所上这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节课“看不见的灵魂”,它在潜移默化的统摄着你所上这节课内容的筛选与组合„„

7.[课程研究] 李惠军:叙事与历史教师的教学科研 [李惠军][2006年10月28日][1019]

简介:无 内容:

一段时间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与教育科研中有一种现象,历史老师热衷于将各种教育理论和模式术语引入、移植到历史课堂,并每每见诸于老师的科研成果或学科教育论文之中。由于新的理论并没有内化为历史教师自身的智慧,所以也就很难真正改变历史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实践。历史教师需要自己独有的理论表达方式,而叙事则通过对往昔教学故事的回味与反思,不仅记录着自己历史课堂教学的心路,而且在“„„

8.[教材理论] 李惠军 聂幼犁:历史教材不可缺情 [李惠军 聂幼犁][2006年10月12日][826]

简介:无 内容:

历史教材不可缺“情” 《中国青年报》2006-09-26 李惠军 聂幼犁 当下正热的“易中天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是可以走下“神坛”、面向大众的。同行中绝大多数人都说《品三国》决不可以成为我们编写中学历史教材、进行历史教育的范式。那么,历史真的是“知„„

9.[] 李惠军:教学研究之“战后两极争霸”一课的教学及联想 [李惠军][2006年9月12日][326]

简介:无 内容:

“战后两极争霸”一课的教学及联想 &nb„„

10.[课程研究] 李惠军: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李惠军][2006年7月13日][1472]

简介:无 内容:

李惠军:略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索,一请教于同行前辈。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说,情感是通过对诸多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有其必要 5 性,那就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而要建立这„„

11.[教学实践] 李惠军:战后两极争霸的教学及联想 [李惠军][2006年2月8日][801]

简介:无 内容: 李惠军:战后两极争霸的教学及联想 中学历史教学与参考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教了二十多年书,自己满意的课好像还没有过,常于“庆幸”与“遗恨”之间,冒出几丝偶感,有些话很想说出来,于是就有了以本课为例所产生的下面这些文字。

一、课前的遐思断想 《战„„

12.[师资建设] 李惠军:我思、我行,故我在 [李惠军][2005年12月28日][12571]

简介:无 内容:

上一篇:2010袍里乡党风廉政建设总结下一篇:诚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