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024-08-03

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精选7篇)

1.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篇一

萧山区长山小学 俞冬红

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思维的界定是:“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的基本任务就是寻找共同特征、发现内在规律、推断和解决问题。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为了便于科学教师理解科学,并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特征,一些科学家和教育家将自然科学分为四个维度。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是: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一套研究的方法,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要与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思维方式,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科学老师怎么能不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呢!

现实科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我们很多一线的老师,甚至有些有知名度的老师,教学中致力的是教科书内容教学的完整与周到,上课讲授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却很少顾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个性的养成。

也有的老师很注重学生动手做一做,设计很多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其效果并不象我们想象地那么美好。学生很喜欢实验,活动,往往是拿到材料就急于操作。动手,却不问为什么。课堂教学通过类似“烹饪大全”的实验室活动方式,去找出已预先设定好的答案。学生在教师限定的框里有限地进行探究活动。

当然,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活动,这是教育规律使然,我们不能违背。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范围内发现更多,学到更多。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一、打开思维之门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且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我们就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

1.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差距

在《磁铁》一单元的引入时,老师手中握一个乒乓球(乒乓球内有磁铁,老师手指缝中夹小铁片),问学生,如果老师把手放开,乒乓球会怎样?学生根据已有的地球引力知识作出判断:掉到地上。可是当老师放开手时,乒乓球并没有如意料中的那样掉下来。学生就很希望一探其中的奥秘。

2.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比如在上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出示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等物品时,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而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并把猜测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提问“是这样的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验证实验,会更针对性。

3.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一定情境中,可以是直观手段或事物展示,也可以是创设悬念式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想问,并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的思维。比如三年级上册《蜗牛(一)》一课时,把课前捕捉到的蜗牛放在盘子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学生马上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蜗牛怎么爬行的,蜗牛爱吃什么食物,是怎么吃食物的?蜗牛有牙齿吗?等等。

4.发现不同,引发争议

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我们怎么解释其中的原因。把学生的思维紧紧抓到课堂中来,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我们的教学。

教师不管运用何种方法,目的都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思想”去动手,去观察。

二、促进有效思考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被现象所吸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课的实施中,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与思考。思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认识思维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外部的指导来实施,从学生的活动中去识别学生是否在思考。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操作

这里的有目的,并不仅仅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是重在让学生带着自己想要知道什么为目的。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发和促进学生思考。如“你在想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等等。教师通过想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推论或推理来发展他们的思维。

2.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教师有顺序地出示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顺序地观察,观察的发现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也可以是活动中的一些意外情况。因为很多科学的发现都是一种偶然,我们不要抹杀孩子独特的眼光,在一些意外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思维的亮点。在孩子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你还看到了什么?”“这是不是就是妈妈经常说的……?”“与你想的一样吗?”等等。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记录

虽然我们的活动指导希望学生能有顺序地观察,但学生的发现往往是无序的。指导把活动过程中一些凌乱的,无序发现与思考记录下来,使学生又一次审视自己思维的过程。 “我们该怎么记录这些发现呢?” “你认为哪些是重要的?”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与想法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依据。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记录纸,针对不同的活动,设计不同的记录纸,不要每堂课都是同一模式的记录纸。

4.指导学生有针对地讨论

学生在进行了积极和有效的观察和发现之后,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要跟同伴和老师交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讨论话题进行适当分组。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极大的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对参与的活动有了思考。尤其是在教师没有刻意把讨论方向限于得到某种结论时,学生讨论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显得格外彻底。讨论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凸显,情感系统和经验系统的潜能被充分调动,表现出机敏和睿智,甚至是激情和幽默。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记忆也会更持久。

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效思考时,教师只控制问题和现象出现的顺序和出现的最佳时机,学生在观察,发现,讨论时,教师不要为了尽快得出既定的结论而过多地控制和打断学生的思维。这将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老师说什么我们才可以做什么,我自己的发现不是老师所需要的,反而会被老师批评。

三、形成思维习惯

我们来关注一个社会现象:如果一个人开始从事了商业,他的思维就会按照商业模式走!无论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商业思维习惯都在潜意识的影响着这个人!富人用他的习惯去赚钱,新的方法会去尝试。但目的明确,就是赚钱,相比来讲穷人因为怕穷,却束手束脚越来越穷。有很多新鲜的东西他们根本想都不敢想!但却因为这个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让富人赚了又赚!说起来好像有些极端。但仔细观察确实是这样! 一个家庭里会出现几代相同的职业,贫富差距的加大同样都是因为“习惯”!思维习惯。

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思维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有:学会质疑、尊重事实、承认发展、相对联系等。

参考资料:

《科学思维法》作者:周昌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科学大观园》第4期《影响孩子的十六种思维习惯》

2.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篇二

源于生活, 让学生熟悉交换算法

在教学中, 应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进而深入思考、发现规律和掌握精髓。如“交换语句”是程序设计最基本的语句, 在该语句的教学中, 可通过设计一个实验“在A杯里装开水, B杯里装红茶, 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两个杯子里的液体调换”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容易想到利用第三个杯子 (假设为T) , 把A杯的开水倒入T杯, 把B杯的红茶倒入A杯, 把T杯的开水倒入B杯。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一过程转化为V B语句, 表示为:T=A A=B B=T。这样, 学生就能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推理, 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理解、掌握了交换两个变量的值的方法。

基于推导, 让学生领会枚举算法

人们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过程。在教学中, 要从简单入手,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学习。如在枚举算法的教学中, 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鸡兔同笼, 共有1 2只头、3 8只脚, 求鸡、兔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 如果采用数学方法, 学生容易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 但怎样编写程序解题呢?教师可用列表法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程序的求解过程。假设鸡的只数为x, 兔的只数为y。当x依次取1~1 1时, 算出y;全部脚的只数为 (2×x+4×y) , 如下表:

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满足题目要求的解。教师接着提出问题:鸡的数量从1到1 1依次变化, 可用什么语句实现?使头、脚的数目满足要求又可用什么语句实现?引导学生得出求解问题的程序为:

通过以上实例, 引导学生归纳出枚举算法的思想是:用循环语句一一列举可能的解, 用条件语句判断满足要求的解, 二者联合使用, 就可枚举出满足要求的解。

引用故事, 让学生感悟递归算法

适时地引用生活中的故事在教学中进行类比, 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 起到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有效地化解教学的难点。如在“递归算法与递归程序”的教学中, 用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故事里说,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故事里说……”来创设认知情境。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得出, 这个故事在反复调用故事本身。由此得出, 递归算法是一种直接或间接调用自身的算法。如,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N!, N!=N* (N-1) !。因此, 求N!可转化为求 (N-1) !, 这就是递归的描述。教师继续提问:假设用函数F (N) 表示N的阶乘, 当N=3时, 求解过程是怎样的?计算规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递归要有一个结束的条件, 那么, 递归终止 (边界) 的条件是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F (3) 的求解方法以及递归终止的条件 (0!=1) , 并用如下算法实现:

以上通过设置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 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变通, 使学生对递归算法的理解比较透彻和到位。

模拟排牌, 让学生理解排序算法

很多人都有打扑克牌的经历, 排牌是其中的一个必要过程。利用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能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领悟新知识, 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插入排序”教学中, 可以提问学生玩“斗大”排牌的方法是怎样的, 然后模拟玩“斗大”从小到大排牌的方法, 分析插入排序的过程, 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数据后移怎样用数组表示?待插入点前移怎样用数组的下标表示?引导学生得出:数据后移用数组表示为:D[i]=D[i-1], 待插入点前移用数组的下标表示为:i=i-1。将模拟排牌的插入排序过程表示为:假设当第1到第n-1个数据已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存放在数组D中。

(1) 输入第n个数据A;

(2) i=n (预设数据A存放的位置) ;

(3) 当D[i-1]

(4) D[i]=A[找到了A应当插入的位置i]。

通过以上分析, 把“斗大”排牌过程转化为V B程序,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插入排序”算法的含义, 从而能够联系生活实际, 内化新知识。

3.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57-02

数学家华罗庚对他的学生这样说:“学习数学,最好是到数学家的字纸篓里去找材料。”其实,学习物理又何尝不该如此。这些字纸篓里的草稿纸上记录着探索发现的艰辛历程,蕴藏有科学家卓越的智慧、深邃的思想、严密的思维。

以观念建构为本的物理教学理论的核心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概念、基本规律和物理学科特有的认识论、方法论、思维论是物理学科的基本观念,教学活动应以帮助学生建构这些基本观念为目标而展开。因此,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与物理概念产生、建立和发展相似或者相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建构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的逻辑思维,汲取他们的智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还原概念建构情境”的教学策略来充分揭示概念建构的科学思维过程。现结合电场强度的教学实践予以说明。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教材《物理》(选修3-1)是这样描述电场强度概念的建构的:“我们不能直接用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来表示电场的强弱,因为对于电荷量不同的试探电荷,即使在电场的同一点,所受的静电力也不相同。然而,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如果把一个很小的电荷q1用做试探电荷,它在电场中的某个点受到的静电力是F1,另一个同样的电荷在同一点受到的静电力一定也是F1;现在把两个这样的电荷一同放在这里,它们总的电荷量是2q1,它们所受的合力很可能就是2F1。依此类推:三个这样的电荷放在这里,电荷量是3q1,受到的静电力可能是3F1……也就是说,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力F很可能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成正比,即F=Eq ,式中E是比例常数,与试探电荷q无关。实验表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个点所受的力,的确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成正比。实验还表明,在电场中不同的点,F=Eq中的比例常数E一般说来是不一样的,它反映了电场在这点的性质,叫做电场强度。根据F=Eq,我们知道■。”

课堂上,如果按照教材的描述进行教学,绝大部分学生会产生思维障碍,不能顺利地建构电场强度概念。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只知道■是常数,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将F与q相比。这是因为,教材对于建构电场强度概念的描述存在缺陷,没有指出为什么物理学家会想到用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的比值来定义电场强度E。难道就是因为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吗?显然不是,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电场强度E的根本原因是,比较各点电场的强弱必须采取相同的标准,而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的比值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必须在相同的标准下用电场力的大小来做比较, 即领悟为什么要用■定义电场强度E。对此,教材中只是简单地说:“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实际上学生真的会很自然地想到吗?

笔者从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论出发,将电场强度概念建构情境与速度概念建构情境相类比,巧妙地还原了电场强度概念的建构情境,在充分揭示概念建构的科学思维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建构,有效避免了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学的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把同一试探电荷q放在场源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的不同点,电荷q受到的电场力F的大小一般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说明了电场中不同点的电场强弱一般不同。

教师:我们能否直接用电场力F的大小来表示电场的强弱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不能,因为不同的电荷q放在电场中的同一点所受到的电场力F的大小是不同的。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学生: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在距离场源电荷Q近的A点放一个电荷量较小的试探电荷q1,而在距离场源电荷Q远的B点放一个电荷量较大的试探电荷q2,会有可能出现q2受到的电场力大于q1受到的电场力,进而得出距离场源电荷Q远的B点电场较强的错误结果。

教师:既然这样,我们就需要建构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方便地描述电场的强弱。同学们,我们先来完成这样一道思考题:刘翔110米跨栏跑的最好成绩为12?郾88秒,杨扬500米短道速滑的最好成绩为44?郾19秒,他们俩谁更快?

学生:(恍然大悟)可以用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的比值来比较电场中不同点的电场强弱。

教师:为什么?

学生:就像速度这个比值那样,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这里的比值表示单位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比较比值,就相当于比较同一试探电荷q在场源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因此,该比值能够描述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强弱。

教师:以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为例(如图1),分别在与点电荷Q距离为r的A点和与点电荷Q距离为2r的B点放置不同电荷量的正试探电荷,若电荷量为q0的试探电荷在A点所受电场力大小为F0,请同学们根据库仑定律求出电荷量不同的其他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并填入表1中,并根据填表结果分析比值的特点。

表1 试探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

学生:(填表后发现)电场中同一点,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的比值相同,是一个常数;电场中不同的点,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的比值一般不同。

教师:比值的这一特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个比值是一个与试探电荷q无关的量,它由场源电荷Q与电场中的位置决定,即只与电场本身的属性有关。这个比值的大小,反映了电场中不同位置的场的强弱,能够表征电场的力的性质。

教师:所以,物理学家就把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F与电荷量q的比值,定义为该点的电场强度E,写成公式是■。

物理知识的建构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个体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物理知识建构的过程,才可能真正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没有经历物理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学的气象恢宏,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的科学美,更不可能开启物理思维的大门。

4.抽象思维能力训练过程及办法 篇四

那么,什么是抽象思维能力呢?抽象思维能力是指:从具体特例到共同规律的思考过程,是多种具体物的概念提炼。

比如一个青苹果。正常思维看到了,只知道这是一个青苹果。而抽象思维,就要围绕着青苹果,展开更高、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第一可以引出苹果是一种水果,口味是酸酸甜甜的。有脆甜的苹果、有面甜的苹果;有红富士苹果、香蕉苹果、冰糖心苹果等等;产地有哪些、品种有哪些。

第二可以引出,还有其他什么水果是酸酸甜甜的,都有哪些品种、什么口味、产地有哪些。

第三又可以想到,与水果对应的还有哪些类别。如蔬菜、肉类、奶类等等。

所以,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够举一反三,能够根据一个问题把一些列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达到把之前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听的评书是“白眉大侠”。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世外高人。而随着剧情的进展,这些高人又会逐渐变得平庸,被后出现的新的高人所取代。

而白眉大侠徐良,初期武功并不高,他的老师水平也很一般。可是他却一直处于武力值的中游水平,他的功夫不断超越各位老前辈,最后甚至打败了最终BOSS武圣人。

这其中原因就是,徐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都在举一反三。一套武功,他能够梳理变化出三套功夫,他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之强。这就是他不断进化的根本原因。

所以要记住这句名言:“抽象思维决定学习力的高低”。

二、抽象思维的过程

抽象思维的四个步骤:1、观察大量具体事物;2、发现共同规律;3、加以演绎变化;4、找到提高效率、提升效果的方法。

具体的解释,第一步就要多经历、多认识事物。以高中学习为例,就是题海战术。以白眉大侠徐良为例,就是要多经历江湖上的风雨,多见识奇妙的武功。

第二步就是要找规律。做了那么多题,在遇到新问题时,解题的思路应该很快就有了吧。因为你的大脑在题海训练中找到了某种规律。大部分人的思考基本就到此为止了。

第三步是要演绎变化。这就要总结规律,把知识点编制成网,把小网编制成大网。形成这个学习领域的3D知识网络,而且要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就像由一个靑苹果就能梳理出整个水果系统、甚至是蔬菜系统一样,要让每一个知识网眼在用的时候都能捕到鱼。

第四部提升效率效果,这个是最难的。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常说,你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根据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计出数学题。你设计出的数学题,考察的角度越多说明你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越纯熟。

达到了出题人的水平,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说够牛了。大侠徐良,就是自己设计出了“八步赶铲”的特殊武功,多次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如何锻炼抽象思维能力

1、两步锻炼总结归纳能力。

第一步,提炼句子中的关键词。每个句子都有他的中心词语,有的就在句子中,有的需要总结。这一步锻炼就是提炼出这个关键词,在不看原句的情况下,根据这个关键词,回想这个句子。

第二步,提炼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都有他的中心思想,或存在于文章之中,或需要去总结提炼。这一步锻炼,就是要提炼出核心段落、核心句子。提炼以后,在去回想整篇文章。

当你看一遍句子,就能够知道他的核心词语;看完一篇文章,就能够立即提炼出他的中心思想时,你的总结归纳能力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而能够回想出段落、甚至文章的大部分内容,你的记忆能力、逻辑能力就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抽象归类训练。这个主要就是梳理知识点的训练。就行用苹果梳理水果系统一样,用你所学领域的1个知识点,梳理他周围的知识网络。梳理得越细、越全、越大,你的训练效果就越好。

3、要素结构训练。将问题不断拆解、打碎、细分。要做到完整不遗漏、独立不重复。

4、共同规律发现训练。找到大量类似问题。抽象归类和要素结构。发现共同规律。

这些看似很复杂,其实就是要把你的领域拆分得越细化越好,在排列的整齐划一。达到能够随用随取,从容搭配的目的。

四、培养抽象思维的5个方法

1、学习理论加以运用

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概念、理论和概念体系,因为学习源于理论终于实践,只有掌握了概念、理论、体系才能去探索实际活动中的应用过程。

2、掌握好语言系统

在没有接触语言之前,我们就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而语言教我们概括了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书本上的东西,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用自己的词汇去概括和描述,这一点也可参照费曼技巧。

3、重视训练和演算

比如要培养抽象逻辑思维,选择数学习题训练是上上之选,演算能够让你的思维更加的缜密。

4、与思维的基本方法配合运用

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十种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归类法、抽象法、概括法、系统化法和具体化法以及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5、与记忆方法联合使用

与抽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及其他的方法联合训练,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较佳效果,可以参照高效记忆方法。

抽象思维是大脑左半球的主要功能。大量地进行读、写、算,即阅读、写作、计算、分析、逻辑推理和言语沟通等,其过程主要是以语言、逻辑、数字和符号为媒介,以抽象思维为主导。这些活动都是着重于左脑功能的发展。

5.注重科学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篇五

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时。我首先将各种实验材料: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提出的问题: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增强启发性,训练创造性思维。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做个小生态瓶》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瓶子里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的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展示自己试验瓶子的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生态瓶密封的作用和意义,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生态平衡的缘故。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降低思维难度,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中的猜想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如在教学《自行车》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自行车上的齿轮是起什么作用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农作物与土壤》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成分是一样的吗?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关注有效性,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首先应注意实验的规范性。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同时也要多注重观察,如在《鱼》一课中,试验时尽量选择生命力强、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便于捕捉和研究的鱼(如鲫鱼),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学生最感兴趣,短时间内的试验效果明显,用不同方法观察、研究、描述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其次应注意小组合作的有序性。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例如在研究“做个小生态瓶”实验中,教师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然后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其次各小组有秩序的领取不同的材料,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的制作小生态瓶,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再次应注意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蝌蚪、蛙,认识鸟、树、蘑菇,认识桥、农作物,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参加工作起,18年来一直和家庭分居两地,现在孩子上学没有人照顾,妻子没有正式工作,一直在外打零工,家中父母中风年龄大了生活起居不便,妻子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为了工作家庭两不误,为此特向领导申请把工作调动到离家近一点的襄州区天润小学任教,请领导考虑我实际情况予以批准,为谢!

6.揭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篇六

科学教育是一种探究自然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与实验论证,同时也是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其知识体系只是探究活动的结果。因此,科学课标明确地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一核心理念。探究式学习的强调,给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创新创设了条件和提出了挑战。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

一 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环境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愉快的教学环境,学生容易产生兴趣,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此时,大脑中容易形成兴奋中心,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开动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动手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猜想,想得新、想得奇,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解放学生的嘴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我在教学中不设限,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允许争辨,培养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动手,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动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

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加紧活动,甚至产生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和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如我在教《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这一课,同学生共同研究了蜗牛的生活环境、形状及爬行之后,向学生提出:蜗牛能呼吸吗?课堂寂静片刻后,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蜗牛没有鼻子,不能呼吸。有的说:蜗牛是动物,动物是要呼吸的。……学生争论不休,积极性非常高。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于是,学生纷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看有没有呼吸器官;有的用塑料袋捂住蜗牛,看袋子内的空气是否会减少;更有一名学生用细线把蜗牛绑在木棍上,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蜗牛就死了。这样,他们得出了结论,蜗牛是要呼吸的。在回答问题,验证猜测的过程中,学 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实验中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

如在教学《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一课,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得出物体的大小和轻重都影响它的沉浮后,我拿出两条小船做实验,并有意设置障碍,在一条船内放了一块铁块,而另一条没有放。学生在观察时,问题出现了,同样的船,一条沉,一条浮。这时我要求学生找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推断出沉的那条船内有重物。再如,我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我给每个实验组设计划了一个装满铁屑的塑料蛋,在学生玩过磁铁找朋友的游戏后,我让学生看着实验盒

7.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兴趣;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42-01

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邏辑推理来证明。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问题,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呢?下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

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上一篇:第八单元语文教案下一篇:初二地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