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

2024-06-29

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共9篇)

1.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 篇一

目前, 受教育环境的制约, 我校学生所受教育状况不尽相同, 再加上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导致同一个班的学生水平不等, 成绩各异, 甚至悬殊很大, 教师顾此失彼是常事。由于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 课程的内容、要求发生巨大的变化, 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相继登场, 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一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相对统一性, 导致优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种弊病, 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 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呢?理论上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 通过调查问卷、课堂教学、课余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会诊交流等途径, 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上, 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研究者所实践的ABC分层是在年级以各门成绩综合情况为依据的年级分层的基础上, 在我所任教的初三一班 (普通班) 和初三五班 (管乐班) 展开的。

下面以本人任教的初三一班为例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初三一班情况比较特殊, 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目前看来是按学生的总分成绩年级后三十名组合的, 个别成绩好些的也是属于行为习惯极差的, 但总分不完全代表语文成绩, 更不代表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以下是我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操作。

第一步, 考量学生的语文基础。

复习阶段, 要求掌握的字词和古诗文背诵默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每天课前五分钟训练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些基础知识, 学生掌握的怎么样, 完全可以凭借分数看出来, 把一阶段内 (比如半个月) 的成绩做好统计, 作为分层的依据。比如:华颖、汤靖、邓雨果、李嘉芮、魏宇基础知识的掌握一直较好。

第二步, 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设计两份调查问卷:《语文作业现状调查问卷》、《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其中问题有一些交叉, 但两份问卷所涉及的问题足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学习能力。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做如下汇总。

1.语文学习兴趣:

在“你最喜欢哪门课”“你喜欢语文吗”“喜欢语文课的原因”这几项的调查中, 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基本的掌握, 把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做好分类。

2.语文学习负担:

通过对“完成语文作业所需的时间”“作业量”“做作业的时间”“自我对作业的感觉”几项调查可以掌握学生对语文作业的一些看法, 从而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倾向, 为下一步分层教学做好铺垫。

3.课外阅读与写作兴趣:

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掌握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喜欢的作业类型的调查以及对作文的兴趣, 可以为下一步布置合适的阅读和作文做好前期准备。

第三步,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个别交谈、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等多途径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 再参照语文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把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当然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老师可操作的角度考虑, 最好采用隐性分层的办法, 老师做到心中有数, 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

C层:学生思维敏捷, 学习踏实认真, 听课效率高, 接受能力强, 能很快掌握每节课所学的内容。对C层学生宜采用“小综合, 多变化, 主动走, 促能力”的教学策略。在“情”、“导”、“实践”三个教学环节上对该层次的学生可要求为“立志向、导探索、自己走”。

B层:学生思维敏捷但不太踏实认真, 思考问题不缜密, 对知识理解不够全面。对B层学生宜采用“慢变化, 多练习, 小步走, 抓反馈”的教学策略。对该层次的学生在“情”、“导”、“实践”三个教学环节上的要求, 应明确为“争上游、夯基础、并肩走”。

A层:学生不敏捷而踏实甚至不敏捷又不踏实。这部分学生, 大部分有思想障碍。对A层学生宜采用“低起步, 补台阶, 拉着走, 多鼓励”的教学策略。对该层次的学生在“情”、“导”、“实践”三个教学环节上应使用“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的方法。

针对这三个层级, 分别要求从语文基础知识起步, 对阅读和作文提出不同的要求。

但是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 分化是经常的, 因而, 我们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 作灵活的层级间的调整。因为只有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分层, 才能为今后的教学目标、施教过程、作业、评价分层的科学性提供基础和保证。

二、备课分层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设计教法, 设计分层练习。

(一) 教学目标的分层。

依据《新课程标准》, 对B层学生的目标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基本要求;对A层学生的目标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 甚至还可以适当降低, 对这部分学生要重在抓基础, 要求他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对C层学生的目标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相应提高学习难度, 拓展学习内容, 鼓励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目标分层既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觉得经过自己的努力, “跳一跳, 够得着”, 学习成绩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提高;目标分层同时又为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创造了多学、学深的条件。这样的目标设立也是符合“量其力所能至”的育人理念的。

(二) 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分层是语文分层教学中最难的一环, 教学内容分层包括数量多少深浅程度的不同。孔子有云:“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意思就是说:教人者, 应该视学者资质的高下, 分别深浅来教导, 那么所教的东西学者就容易接受。阅读方面, 在讲授同一教材内容时, 设立三个层次的梯度, 着眼于B层学生, 实施中速推进。

三、施教分层

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上课时, 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 分层钻研、尝试练习、分类指导,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强化学习重点, 强化分层训练, 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 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的活动,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

首先是组织形式分层, 可根据不同的层次, 利用单人单桌可自由组合为不同组别排列的特点。

其次是教师的讲授分层。教师面向全班的讲授时间, 包括前后合起来不应超过半节课, 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边交流和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一边巡视观察一边进行分类指导;为照顾全面, 教师的讲授必须从最低点起步, 重在基础, 适度拓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领悟。

最后是多边交流学习活动分层。教师在备课准备时要分层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 分层设计课堂练习, 分层设计课堂自主学习内容, 在课堂多边交流活动中, 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 个别的问题 (基础问题或拓展问题) 小组讨论或个别指导, 做到“分合”有序;教师的提问, 简单问题要鼓励A层学生回答,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稳定层学生回答。课堂练习或课堂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重点指导A层学生。

四、作业、练习分层

对A层学生要求他们完成基础训练与练习, 难度较大的练习, 如深层次的阅读思考题, 可以不做或有选择的做, 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课后个别辅导, 耐心帮助他们学好教材, 仔细解答他们不懂的问题, 辅之以读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B层学生, 让他们全面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课本知识, 适度的应用训练, 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于C层学生, 在完成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 对简单的练习可以不做或选做, 教师推荐他们阅读和学习经典名著等拓展性材料, 要求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学会质疑, 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会讨论, 寻求解答。

课内外作业, 分基础题、综合运用题, 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 优生“吃不饱”时, 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 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 落实巩固知识自然也要分层。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每个层面学生的需求设计作业,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 给学生以“弹性权”, 实现“人人能练习, 人人能发展”。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宜的作业类型,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解决高一层次的问题, 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作业布置每天都有, 那么如何体现分层呢?

(一) 平时的作业体现层次。

平时每一天都要布置作业, 有笔头与口头之分。例如:将班级分成A、B、C三个层次。那么A层次仅需完成基础的抄写作业, 还可以增大抄写字词的数量。比如诗歌的重点句、古文的关键句等。因为此类学生的基础较差, 所以在考试中要力求拿到基础部分和古文的分数。此类学生经常是背会了诗句, 写不对字, 导致扣分。或是好不容易背会了古文, 很快就忘记。所以只有反复操练。如果能认真完成此类作业, 就能给他们加平时分, 以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C类同学除了基础的作业之外, 还要增大阅读理解训练的力度, 即增加主观题的作业。B类层次的同学基础的作业必须完成, 至于较难的题目, 就量力而为, 老师不人为的进行限定。如果可以完成则加上平时分予以鼓励。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二) 假期作业体现梯度。

以2009年寒假语文作业为例, 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作业布置;

1.85分 (含85分) 以上的同学:

(1) 完成练笔一篇, 500字以上;

(2) 预习八年级下册的内容, 特别是古文单元, 要求熟读, 为下学期的背诵做准备;

(3) 附录里的十首古诗一定要会熟练背诵, 请家长在语文书上签字;

(4) 如有课余时间, 推荐阅读名著《海底两万里》和《名人传》, 希望能摘抄其中名句。

2.80~84分的同学:

(1) 完成练笔两篇, 500字以上;

(2) 预习八年级下册的内容, 特别是古文单元, 要求熟读, 为下学期的背诵做准备;

(3) 抄写八年级下册的十首古诗两遍, 要求熟练背诵, 请家长在语文书上签字;

(4) 如有课余时间, 推荐阅读名著《名人传》, 希望能摘抄其中名句。

3.60~79分的同学:

(1) 完成练笔两篇, 500字以上;

(2) 预习八年级下册的内容, 特别是古文单元, 要求熟读, 为下学期的背诵做准备;

(3) 抄写八年级下册的十首古诗两遍, 要求熟练背诵, 请家长在语文书上签字;

(4) 抄写八年级下册1~4单元的字词两遍, 边抄写边记录字形, 要求字迹工整;

(5) 希望能利用闲暇时间仔细阅读八年级下册的“名著导读”部分, 进行圈点批注。

4.60分以下的同学:

(1) 完成练笔两篇, 500字以上 (允许抄写名篇佳作) ;

(2) 预习八年级下册的内容, 特别是古文单元, 要求熟读, 为下学期的背诵做准备;

(3) 抄写八年级下册的十首古诗三遍, 要求熟练背诵, 请家长在语文书上签字;

(4) 抄写八年级下册1~4单元的字词三遍, 边抄写边记录字形, 要求字迹工整。

这次的寒假作业设置, 研究者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85分以上的优等生, 应该予以鼓励。即使老师不布置许多抄写作业, 他们也不会忽视基础。何必让这些孩子只埋首于繁琐的基础作业中呢?让这一批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看一些优秀的读物, 要求他们摘抄其中名句, 就是考察他们是否认真看了书。对于80分的同学, 增加一篇练笔, 但是阅读名著的量由两本减为一本。70分的同学加大了基础训练的力度, 因为这一部分的失分很有可能是导致他们成绩不如意的原因。但是阅读名著原文, 已经改为阅读名著导读部分,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对于不能达到及格线的同学, 主要是加强基础字词、古文名句、诗歌的训练, 对于作文甚至允许抄写优秀篇目。与其让他随意写一篇练笔, 不如抄写优秀篇目积累语感。

因为作业量是跟成绩高低成反比的, 考得越好的同学笔头作业就越少。这对优秀的同学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将他们从单一的抄写作业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对于80~84分, 特别是70~79分的同学是一个很好刺激。为了下一次能够少做作业, 许多同学很可能会在平时多花些努力。

五、检测分层

本校初中语文组为了体现狠抓基础, 夺取增分点的特色, 采取了课前五分钟检测、周考、单元测试、月考等检测的方式, 为了分层检测, 我们在编制这些大大小小的试卷时, 同一考试卷在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分别给出不同层次的试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C层学生必须作难度较大的题目, 而A层学生只须做较简单的题目, B层学生做中等难度的题目, 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 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其结果是三个层次的学生的相同的分数虽然不代表各自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深浅, 却反映了各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层次的学习要求, 这与教学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一致的。

六、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具有总结、反馈、矫正、提高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前进, 提高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到争取完成学习目标的状态, 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肯定, 给予鼓励,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 不断超越自我的心理品质。

分层教学学生评价的目的正如分层教学的目的, 是为了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其自身条件的全面的发展。评价应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从合理分层、为各个层次制定相应目标, 到具体教学策略的实施、反馈等, 都应当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进程, 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对A层学生, 要多给予鼓励评价,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看到希望, 消除自卑, 在原有基础上努力提高;对B层学生, 采用激励评价, 找出其差距, 指明其努力目标,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层学生, 采用竞争评价, 要高标准严要求, 要戒骄戒躁, 虚心好学, 更上一层楼。

本校还在划分层次阶段引入了学生自我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把学生根据自评选择层次和学校划分层次结合起来, 能保证层次划分的客观和科学。

摘要:我国的中学多存在班级容量较大, 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面对此种情况, 教师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基于此, 本文提出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 引导学生分为ABC三层, 分别对应班上语文暂时落后、中等、成绩优秀三类学生, 进行分层教学, 使优秀生的学习余力得到发挥, 使学困生也能获得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实现最大可能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叶琳, 刘文霞.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J].教学与管理, 2008-03.

2.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策略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30020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提出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学有用的数学.[1]但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比登天还难.原因多种,如农村多数家长对自己小孩的学习不重视,认为只懂得数的加减乘除已足够用一辈子,不用学那么多,早毕业,早赚钱.在这种经济时代,现行的“平行分班”使学生的基础落差大,造成基础好的学生知识吃不饱,久而久之,他们表现出对学习没动力,没进取心,优等生变成中等生最后变成后进生.对于后进生,却又是知识吃不了,觉得自己在咬金刚石,没劲,没趣,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对牛弹琴的滋味,觉得自己没有展示的舞台,从而产生厌学.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几乎为零.最后演变成学困生.上述情况不仅影响了数学学习,也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了使教育面向每位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施行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学生,以实现同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取得好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水平能力没有得到适当教学条件的合理帮助所造成的.[2]这句话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成才就要接受不同的教育,而能实行这一教育的只有分层教育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因为只有分层教学才能使优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他们在每一节课都有各自的收获,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愿意学数学,达到自愿学习的目的.

三、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策略与措施

(一)对全班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接管一个班级时,通过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的测验,摸清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绝密的笔记本里把班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优生、中等生一般占60%,教师要实行分层教学首先应从座位入手,比如把学生座位按优、中、差三人一桌,这样排列两组,另一组只有中和差搭配且优、中、差各层次同列.这样的排列最有利于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其次,这样的编排座位便于学生互助互学,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思想.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困生及优生、中等生的学习情况,使各层次的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而共同奋发学习.这种编排在教师心中要一清二楚.让学生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分层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二)分层做思想

古人言: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这句话说明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放在首位.学生的思想做通了,就像疏通了一条河,这时水就会畅流.也就是说学生的思想做通了,学习便有了持久的动力、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也要进行分层教育,对于优生、中等生要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他们,对于学困生要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真诚的心与他们沟通,这样学生的心里会产生强烈的震动,从而得到最好效果.

(三)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前提.改变过去同一教案的做法,对学困生采用低起步、先慢后快、由浅入深、逐渐引导的办法,把训练教材的题目编排由易到难,经过多次训练使学困生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使优生、中等生精通新课标要求.对优等生还允许他们在完成教材要求下多增加课外的阅读量.各层次的教学要求都不能过多增加教学的难度,因为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负担过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但也不能太低,因为太低没法完成新课标要求的学习任务.这样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能较好地解决优生和学困生同时学的矛盾.如要求每天早读之前用三分钟时间复习昨天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晚餐之前复习一道数学题,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逐渐掌握主要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而那些中等生就会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优等生会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例如,在对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行备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要求学困生能说出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用判定定理进行对简单题目的证明.

2.要求中等生能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它来证明.

3.要求优生能理解掌握各种判定定理的推理过程,

并能灵活地运用判定定理,证明时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分层教学的考核

进行分层教学后,考核手段也要随之更新.但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在同一次测验中有三个层次的试卷,这样影响学生的情趣,造成不应该有的结果.同一张试卷里的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均分为三层次连在一起进行测验,改卷完后对各层次学生应完成试卷进行分析,找出成功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好的加以表扬,不足的一面用婉言加以勉励,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工作要注意时间、地点、方法等.每章要进行三次测验,每次测验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实施结果与体会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更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需要,让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过程也轻松了,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课堂舞台上风风火火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分层教学的办法既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好,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分层教学改变教师原来上课的枯燥无味,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教师改变了以往面向优生、中等生,忽略学困生,忽视全面发展的现象.分层教育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使教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照顾到,这样有效缩小了学生间的学习差距,促使学生的整体优化.

总之,分层教学弥补了平行分班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认认真真地去研究,不断地去探索再探索,从而更好地为建设新时期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服务.

3.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 篇三

“隐性分层”是在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从学生存在客观差异的现实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在讲解、示范、提问、作业和评价等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明确的针对性,又对全体学生有一定的共通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施展的机会。在班级中并不公开学生所属的层次,只由教师把握,做到教师心里有数就行。当然这种“隐性分层”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向显性过渡,并最终成为公开的“秘密”。但这种“保护”可以作为一种过渡也可以作为一种适应,逐步消除中间生和学困生的抵触情绪,让其在时间的磨合、人们的正确看待中顺其自然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一、充分掌握教材内容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并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突出人与生物圈的主题,注重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思想。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二、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

在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原有的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平时课上的.表现以及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来进一步了解学生,以上一学期的生物期末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参考,将全班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分为A、B、C三层。成绩在60分以下的划分为A层即基础层,成绩在60-85分范围的划分为B层即中间层,成绩在85分以上的划分为C层即较高层。这种分层是灵活的,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成绩上可能跃上更高层次,相反,不努力学习的同学,成绩必然下降。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实行流动,即A层次的学生可升入B层次;反之,分在B层次的可降到A层次。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动态管理,同时,也可起到激励和警示作用。

三、科学、合理地制定各层教学目标

各个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内容上应基本一致,进度一致,不然在分层结束后,无法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按班内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确定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对A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了解”水平,对B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理解”水平,对C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应用”水平。技能性目标对A层学生的要求大约相当于“尝试”,对B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模仿”,对C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运用、使用”水平。

情感性目标对A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感受”水平,对B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认同”水平,对C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领悟”水平。后一层目标都是在前一目标的基础上,注意备课时制定的各层教学目标针对的学生只有教师清楚,在课堂上展示时均以1、2、3代表,让学生觉得目标是逐渐深入的,每个人学习起来都是由浅入深。

四、针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上课伊始,教师写出或说明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在授课顺序上,一般可先A目标(对应目标1),再B目标(对应目标2),最后是C目标(对应目标3),由低到高,层层推进。具体在教学中,A层是采用“低起点,多启发,多提问,多鼓励”的方法,使学生能跟得上、愿意学;B层则采用“启发提问、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教师讲解释疑”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学生以“启发提问、思考问题、表达交流、教师补充总结”为主要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分层

教师可以为A层学生选择基础知识点的练习,为B层学生选择巩固提高练习,为C层学生选择拓展训练的习题。作业题目要适量,每次控制在10道题左右,基础知识点占7题左右居多一些,巩固提高练习占3题左右。A、B、C三层统一作业量,要求基础知识点和巩固提高练习每个人必须做,拓展训练适当选择2-3题选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不建议使用适当减少C层作业量,而增加B层、A层作业量,这样做会使学生产生教师偏心的想法,增强B层、A层学生的抵触情绪。

六、评价分层

在对学生评价时,采取平时课堂表现、作业评价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考试试卷用一份。在记分册上分成课堂表现、作业评价、阶段测试和成绩汇总4个方面,课堂表现占10%,作业评价占20%,阶段测试占70%,对应每一项内容及时记录,根据比例得出最后成绩。对待各层次学生的进步,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适当加分,如A层学生平时上课不爱回答问题突然自己主动回答问题,或者是B层、C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出更好的实验方案可以加上2分等等,这样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于实验和探究活动课,课堂表现则是以小组为单位记分,依据是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整个实验操作或探究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以及各小组之间的表达交流。

4.初中英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篇四

摘 要: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却存在着差异性。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态度方面、学习方法方面以及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学习存在差异。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例分析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通过有效的分层教学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把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让学生在分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会学习、热爱学习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我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一般用A层、B层、C层来表示。

被划分在A层里面的学生都是具备一定英语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强、有学习和发展潜力的学生;被划分在B层里面的学生都是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但是仍需要加强和巩固,在不断进行知识弥补和学习的情况下,使这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变成优秀生;被划分在C层里面的学生都是英语基础很弱,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诸多不足的学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我是这样做的:让A层里面的所有学生都做学习组长,然后将B层和C层里的学生平均分配给A层,由A层组长来监督B层学生和C层学生的英语单词默写、背诵英语课文、解决英语难题等等。我对A层里所有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寄予很大的希望,要求他们能够有责任心,能够帮助B层学生和C层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通过尝试,采取这种分层教学方法之后,学生之间相处得越来越融洽,而且全班的英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认知及思维和学习能力都会产生差异,所以会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为了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制订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如,我对C层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让这层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英语教材中的英语词汇、简单的英语句型,同时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我对B层英语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的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除了达到C层学生的要求外,通过多做英语习题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要注重灵活应用和锻炼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对A层英语知识水平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在达到B层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参与英语实践,锻炼他们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创新和实践。在完成全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安排A层的学生在课上编排一些英语对话节目,给其他学生唱英文歌曲,给学生讲一些英文故事等,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提问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我常常在课堂上对课堂问题进行分层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在课上长期坚持要照顾到C层学生的学习感受,进一步对A层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提升,又要调动B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

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用法时,我让C层的学生总结这两个单词有什么区别,然后让A层学生和B层学生一起探讨这两个情态动词在各种句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分层,C层学生对新知识有了新的认识,A层学生和B层学生弄清楚了这两个情态动词的肯定形式是:may/might+do(动词原形,并且与人称和单复数无关),否定形式是:may/might+not+do,疑问形式是:may/might+主语+do.之后,我将may和might的详细用法总结为:may有“猜测”的意思,用于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比如说:“My mother may not go to work today.”而might有“可能性小一些”的意思,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有所怀疑,比如说:“I might pass the exam tomorrow.”

总之,我认为在课上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仅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另外,我还重视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抓住和学生交流的有利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进而完善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理念,同时还能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并实现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5.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篇五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或分得更细,再根据《大纲》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若教师在课堂上施行“齐步起,”“一刀切”,就会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吃不饱”的乏味,“吃不了”的生厌,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而分层教学正是“因材施教 ”,有利于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开发潜能,充分发展。

初中的数学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完成,但我们的课堂只有45分钟,要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真正做到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分组是前提条件,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又是必不可少的。

对学生进行分组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让学生在分组时觉得自己是优越的或者是差的,而要让他们明白到我能不断地进步,我能向更高一层靠近,我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具体做法是

首先,向学生宣传分层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在以上两个条件完成后,我们再细说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具体做法。

一、分层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分层教学的理念更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做好工作。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在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情况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A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C组学生“吃得饱”。

二、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和分层练习是融会贯通于课堂上的

课堂上进行分层授课主要是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分三个阶段,它们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阶段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段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段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总的来说,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完成大纲上的要求,优秀生尽可能地拔尖提高。教师在课堂后15分钟的时间里接触更多的应该是后进生。如在学习初中代数第三册第83页函数的第二节内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第一层次,对简单的函数表达式,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如课本第84页的例2(略):即当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用解析式表示的,则函数中自变量的取范围一般是指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所有取值(单纯地解决问题)。第二层次,对于有实际意义的函数,自变量的取范围要从实际出发来考虑,例如:底边为 的三角形面积是 与这边上的高 之间的对应关系 中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应是大于零的实数,即 >0.如果没有说明是三角形面积,则应认为是一般的整式,这时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并要求学会归纳,总结规律,由自己归纳出应该注意的问题或数学思想方法等,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鼓励或加以完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第三层次,完成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能对复杂的函数表达式,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分层测评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采取如下考查方法: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占80分,拓深题占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6.分层教学的有效实践 篇六

从基础教育本身规律而言,即便是同一所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仍客观存在,有没有一种既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又不违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做法呢?复旦二附中在分层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可能会对各位同仁有所启发。

我校分班的做法是:根据某一门学科的具体情况,教师把排名25~35名的学生作为过渡群体,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申请,自主选择A班或B班。有的学生选择了A班却跟不上进度,自然也会接受去B班学习的事实,而有的学生虽然身在B班,却也如鱼得水,有了足够的自信,学习水平上甚至可以与A班中上水平比肩,他们自然可以在半年一次的调整中进入A班学习。也有的学生乐意待在B班,因为他们感觉很适应,不仅照样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对待学习和生活等的态度都更自信了。

另外,一般家长对分层教学的不理解不放心主要还在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分在学科教学能力较弱的那位教师所在班级。我校并没有这么做。首先,行政班继续存在,只是某些学科授课时分AB班,而教两个班的还是同一位任课教师,只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差异实施了不一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而已。根据程度不同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实践,资源配置更合理,效益也就更佳。

7.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 篇七

一、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看作文分层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语文老师在作文辅导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毋置疑的,但如果一味地注重作文的程式化和常规化训练,就只能墨守成规,造成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我认为,只有实行作文的分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大胆地朝着立意新、结构新、语言新的方向发展。

二、从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的成因看作文分层教学

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之后,跨入中学的大门,但作文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一)学生在认识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中有的观察细致,有的粗浅;有的能较好地集中注意,有的易分散注意;数理学得好的长于抽象思维,文科成绩好的长于形象思维。学生认识能力的个别差异直接影响到写作能力的培养。那些专心听讲,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学生,语文普遍学得好,作文水平也比较高;而那些做事丢三落四,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得很慢。

(二)学生兴趣和才能的个别差异。有的学生喜爱文学,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写作才能;有的擅长绘画、唱歌、跳舞,具有艺术才能;有的学生对理论和规律的知识有兴趣,具有数理才能;有的学生对实际操作和科技活动有兴趣,喜欢做实验,具有科技活动才能;还有的对体育活动感兴趣,表现出体育的才能等等。学生兴趣和才能的差异,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长善救失”,尊重其兴趣爱好,积极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师在作文辅导和讲评方面的偏差。有些老师往往只根据班级中上水平同学的实际,制订训练计划,忽视了学困生的情况,使这部分学生失去自信,渐渐掉队,最后造成强烈的害怕写作和讨厌写作的心理。而那些水平稍好的学生,由于老师的表扬、推荐,一直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写作兴趣愈来愈浓。因此,教师辅导和讲评的失当可能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三、初中作文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定位和定向。定位是指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现状,将全班同学划分为三组,可由学生自愿报名,教师适当调整。三组分别是A为初等,B为中等,C为优等。定位是暂时的、流动的,学生数也不固定。明显进步者,可申请换组,以参与激励竞争、不断进取。定向则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给每个组的同学定出作文训练的目标,不同层次要求不同,要使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胜利的果实”,品尝成功的喜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好的学习成绩这个概念本身也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功。”

(二)辅导和批改。作文的分层教学要求我们在给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辅导。可以针对三个层次出不同的作文题目,也可在同一题目下提出不同层次的写作要求。对A组学生不必提过高的要求,让他们放开胆子写作文,使他们有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而对于C组的学生在辅导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去思考挖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还可在C组学生中组织文学社、兴趣组,拓展寫作思路,提高文学素养。三个层次只有采用不同的要求进行辅导,才能使“A组吃得了,B组吃得饱,C组吃得好”。

作文的批改过程也充分体现着对学生写作的不同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所在层次的目标要求,就应给予较高的分数。因此,批改和讲评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肯定的良机。批阅标准的不同使学生有了信心和动力,选择不同层次的文章来讲评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参照。教师还可利用写作的分层目标,通过互批、自批等手段,加强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

(三)规范和创新。作文分层教学的做法,要求我们在对A组学生辅导时强调“规范”。训练起始阶段,可“解剖麻雀”,手把手地教,多要求写一些重视格式的“强制”作文,夯实基础;B组同学要重点写好规范文章,不断完善,多锤字炼句,争取有创新对C组则要提稍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规范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规范的目标。规范就是要求学生不离文体不离题,做好合格作文。创新要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写出真情实感。

四、实施作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分层教学的目标必须紧扣大纲的要求。分层教学离不开目标,这一目标必须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来制定。如对A组的学生就要根据大纲和其实际来确定最初的目标,不能一味地降低要求,或放任自流;对C组的学生也不可要求过高。另外,分层的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要针对不同的文体,针对学生的进步情况,作适当地调整和补充。只有动态地分层才能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精神。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有一定的量来做保证。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搞好作文分层教学,就要加大作文的训练强度。但是在当前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下,教师不应单纯用数量来压学生,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从而在乐写中增加作文的量。譬如编编小报,写写影评,出本自选集,搞些作文赛,当一天小记者,做一次小编辑。

(三)分层教学要与合班教学相结合。巴班斯基这样认为:教学形式的最优化即坚持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集体讲授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作文分层教学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但它不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补充形式,是针对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出的一种补救措施。因而,在讲授写作知识时仍应以合班教学为主,批改的标准可参照分层的目标,两种方法交替使用。由于分层本身也是动态的,所以当三组间的距离逐渐缩小时,分层也就失去了意义。

8.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 篇八

骆驼实验学校

江明芬

摘要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谈谈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四五十个学生集于一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智力相差悬殊,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就难以应对了。按以往的 “等量、同速、同要求”授课,势必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很不利的。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内学有所得,各展其长,充分发展个性。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老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而定,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至此,我根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目标教学”进行教改试验,经几年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所谓分层目标教学,其主体是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小组教学、个别辅导 互相兼顾的教学形式,是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分层教学是通过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为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分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实施分层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重要的是要优化师生关系,使课堂中有一个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民主的教风与学风,使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个性,并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分层是把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要向差生表明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

用心

爱心

专心

到进一步的开拓,使他们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 集体。

二、分层教学的模式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处在A层次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最大,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学过程中应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理解所学知识、如何掌握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在实践环节上除了加强“双基”规范演练外,还要多提供略有变化的情境,同时加强思路和方法的引导,要求并带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练习。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对该层次的学生在“情”、“导”、“实践” 三个环节上表现为“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处在B层次的学生学习从众性强,往往学习方法会有不当之处,而致命弱点是做事缺乏,毅力与恒心,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时刻为他们鼓励打气,使到他们萌生出一种对社会要有所作为的观念,有不甘人后的精神。在导学过程中首要的是要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是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急于冒进,以扎实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为主,逐步学会灵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在实践还节上应是立足课本,适当补充,注重讲审题、讲思路、讲规律、讲延伸、讲答题技巧,通过选讲“小、巧、灵”的题目,使他们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去认识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所以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对该层次的学生“情”、“导”、“实践 ”三个环节上表现为“争上游、夯基础、并肩走”;(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处在A层次的学生,应注意尽力把学生稳定的兴趣逐步确定为一种终身的志向;在导学过程中要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独立学习为主要目标,着重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在实践环节上则让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只在非常必要时稍加点拔让学生自己领悟其精妙之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所以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对该层次的学生“情”、用心

爱心

专心

“导”、“实践 ”三个环节上表现为“立志向、导探索、自己走”。诚然,在同一年级的学生中,存在这种学业水平、认知能力和动机状态等方面的层次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1、教学目标分层。A、B、C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1)A层次学生能模仿课本例题,做好课本配置的练习题,B层次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C层次学生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2)对A层次学生立足对知识掌握和记忆,对B层次学生着眼于使用知识的培养,对C层次学生着重提高其思维品质。(3)A层次学生应对数学学习减少恐惧,肯记肯做,做到记忆好定义、公理、公式和使用它们的方法; B层次学生应做到基础扎实,有一定的学习热情;C层次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根据以上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A层次学生应是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B层次学生是新课标中所有的教学要求,C层次学生是深化熟练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

2、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3、分层授课。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按下面几个程序进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导入目标:上课开始时,利用2—5道题对本堂课需预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或检测,以便判断学情,创设意境,以旧探新,引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展示目标:讲解新课前,向学生简要地展示各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各组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提高每堂课的学习效率。

③冲刺目标:这个过程很重要,一堂课最终能否使各层学生顺利达标主要看这一环节。首先,教师要针对目标备好课,根据本节内容的要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以目标为导向,有的放矢。一方面精心设计课件,按学生情况设计问题,使各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小高潮。另一个方面,每组问题围绕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使几个小问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并使问题与问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密扣,步步高升,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兼顾局部,做到精讲精导,点拨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向目标奋进。同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小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决集体教学时未能解决的问题。

④检测目标:检测是课堂结束前的反馈测试,测试题目一般为各层次2—3题,当堂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它可以较客观地检测学生是否达标,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

⑤小结目标:对全体学生简要地进行内容、方法、规律的小结,使学生对整课目标有一个完整的理念。

4、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

课堂提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问题可按三层布局,易、中、难有度。让学生作答时按层次“对号入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为了巩固新知识,落实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分层提供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课堂练习可分为两个层次:达标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达标性练习三个组的学生全做,提高性练习鼓励C组学生全做,B组学生选做。题目的安排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提高性练习不宜过多。配制的练习要有利于A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要有利于B组学生有所提高,还要有利于C组学生的充分发挥,这样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5、分类指导。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评价分层。测验、考试原来是全班统一一个标准,A层学生的平均分始 终在45分左右,在测验、考试中A层学生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将时间消耗在超越他们能力的试题方面,这种测验、考试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少学生因此产生了气馁或厌学情绪。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所有学生面对同等难度的试题是不恰当的。后来我们感到有必要改革评价方式,要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的方法。我们的做法是一张试卷中试题从易到难排列,要求C层学生全部做完,B层学生做到某一题,同时教师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往下做,做对的加分,同一层次的考题,A层的得分值可超过B层,B层的得分值可超过C层。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B、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三、分层教学的启示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通过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一方面,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作为教师是辛苦的,需要精力和汗水,需要教师辛勤的劳动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出于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是值得的,分层教学是可行的。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的努力下,这几年期末统考,我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比其他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较大的增长点,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高十几个百分点;

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实施分层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对差生和优生的进步尤为显著,优生会更优,差生会进步。分层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大有好处。

用心

爱心

9.初中作文分层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 篇九

――――读书笔记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 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

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课堂上要求太高差生跟不上,要求太低优生又吃不饱,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二、分层教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学生分层原则。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学生分层自愿。我们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然后每个学生填写分层自愿,并说出其理由,我们将理论分层与学生自愿不相符的学生征求原科任教师意见,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及时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分层教学动机。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

己的位置,各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a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教师配备原则。分层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快慢班办学理念,即用最优秀的老

师教最好的学生,最差的老师教最差的学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在数学上求进步的要求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因此我们根据三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及实验组三个教师的优势进行配备。一般安排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师任教a层学生,安排对课本知识研究较深且善于带优生的老师任教c层学生,二者兼而有之的老师任教b层学生。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课堂标高设置。因为学生层次不同,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每个教师悉心研究所教层次的状况(即层情),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对a层学生主攻基础,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b层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c层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论哪个层次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是课堂的最高追求。

动态管理原则。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由学生申请,每个实验组三个教师协商,对学生所在层次随时进行调整。其目的有二:一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尽量调整到他比较满意的层次,二是在实验中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三、理论上的分层探究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大部分的数学问题是答案唯一,不可更改的。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给学生以经典、神圣、庄严甚至显得“神秘莫测“的感觉;给人以至臻完美、无一缺陷的姿态,对只有少量数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它显得高深。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知识经验差异较大,智商,数学学习的努力层度,学科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的优良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所谓优良、中等,后进生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理论上说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变成优良生,也可以全部变为后进生,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教学的目标是: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这里的“分层”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后进的班级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优良、中等,后进三部分,分的结果不向学生公布,只由教师自己掌握。如果向学生公布那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更有圣者认为老师歧视他们,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不赞成分好、差班进行教学,分好、差班一般是按学生的各科的总成绩进行的分班。好班的教学从深度到广度都要进行拓展,好班中有因偏科数学成绩不好或不太好的,他们跟不上好班的节奏而变成了新的后进生,笔者经历过的三次以分好、差班进行的教学后进班的学生一半以上2 伤失学习积极性,少数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因为分到差班而更差,这是很多做班主任工作优秀的班主任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分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考试成绩等情况对所教班学生分为优良、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此分层不向学生公布,教师自己清楚就行了,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优良层:学生不但能模仿,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中等层:能模仿,有一定的解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后进层:不能模仿,或只能模仿,谈不上有数学能力。

2、教学设计

这种分层最难就是教学关,怎么教,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是不易设计的。

①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作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中等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为前提条件。

②课堂设疑分层次:简单型,较难型,少许难度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优先超越层次答题(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给中等、后进生更多机会,更多的表扬,赞许落在他(她)们身上。

③课堂练习题目分层:分简易题(基础题目),较难题(有一点深度),少许难度题(探究类)。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考虑课堂容量有很多时候不设置探究类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④合作学习:优良学生间相互参与,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生,后进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后生,或后进生互相检查,不会的要讲解,到会为止,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和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必须落到实处,检查时间既可以先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后进行。

3、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是一堂课的核心,数学教育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置,驾御、调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积极投身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严格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4、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简单类,较难类,有时也有难度类。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较难题有记号,可全选简单类,也可全选较难类,还可以选一样选作一点,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选,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困乏,昏昏沉沉,从而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5、课后辅导练习

以落实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3 广度,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

6、张扬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从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一些规律。一位大学生在参加英语演讲时两次忘记了本以记熟的演讲稿评委没有给分数,他伤心之极,演讲完毕后,当评委的一位教授给了这位演讲者一次机会,他精彩的演讲获得听众喝彩,他虽然没有分数,但他战胜困难,获得了自信心,同样,老师要给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机会。

五、教学中我的具体实施方案:

我以前的教学是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教学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中等生的教学上,认为只要中等生和尖子生能听懂就行,备课时,抱着提高中等生的成绩而进行,各种教学设计都是围绕中等生的状况而设计,忽视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培养,以至于尖子生上课没事做,差生没办法跟上来,班上的整体成绩总跃不上去。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变为‘抓两头,促中间’,教学侧重于对尖子生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提高上。在教学中,我发现这种方法比较适用:在我培养尖子生的时候,中等生不服气,开始主动出击,在学习上下的工夫明显多了,因为他们也想成为老师关注的对象,也想成为尖子生,更想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在我辅导后进生,给他们开小灶的时候,不少中等生有些担忧,害怕那些后进生赶上来,而将自己拉下去,于是也鼓足劲认真学习。于是,在我班的数学学习中,出现了一股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班上的整体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中,我班由第八名而一举跃升到第二名。

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三个学习大组,„„‘攻尖组、创优组、发展组’。攻尖组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在数学学习上有钻劲,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创优组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但又不拔尖,在数学学习上有矛盾、课堂上‘刚刚好’的学生;发展组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缺乏主动性、课堂上‘吃不了’的学生。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每一位学生必须而且只能选择一个组,第一次自由分组,走向攻尖组的有二十六位同学,选择发展组的有十五位同学,多数人钟情于创优组。(按:如此看来,这个班至少有67个学生!)

我对攻尖组的要求是:每个人必须在两周之内学会自学的基本方法(当然,我得面向全体学生传授自学方法),然后,在每堂课前必须自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要求他们拓深自学内容,基本也经常给予必要的指点。在课堂上他们只须听一些难点就行,对于他们已经懂了的内容,他们又可以自由安排学习内容,不至于闲着。对创优组的要求是:每个人必须在本期内学会自学的基本方法,每堂课前必须预习,上课必须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课堂上提问,他们组的学生是回答的主要力量,在练习上,他们必须如数完成。对发展组的要求是:每个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上课必须认真听课,在备课时,4 我经常针对他们而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与其他组的学生一起上黑板演练,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

我让各组内部产生竞争,每个大组设立一正二副三位组长,这三个是由学习综合成绩的高低来,学习综合成绩是指学生的课堂作业(按:疑为‘课外作业’之误)、课堂练习、单元检测、快速训练的正确率以及考试成绩来确定的,第一名当选正组长,第二名、第三名当选副组长,正组长任期一个月,副组长任期一周。

对三个大组的竞争我采取升降级制,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即每个大组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改变的,每组在月综合考评中的最后三至五名学生要降组,而每组的前三名至五名学生则升组。

在一个月重新分组后,为了稳定升降组的学生的情绪,我分别找他们谈心,对升组的学生讲明形势,让他们„„通过努力使自己在这一组中生存下来;对降组的学生,我先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然后引导他们找出原因,寻求改正的路子,不让他们因此而沉沦下去。

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学生的学习面貌已大大改观,攻尖组已有了35个学生,而发展组只剩下8个学生了。这时,我感到攻尖组人数有些多,也不利于一部分尖子生的发展,于是又分出一个翱翔组,把攻尖组的前十名列入这个组,而这十名学生成了班上学习的领头羊。”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小河下一篇:《胜利教育》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