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现状

2024-10-12

中国环境现状(精选8篇)

1.中国环境现状 篇一

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报告

班级:软件三班 姓名:李晓芳 学号:20132230

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对策

20132230 2013级软件三班 李晓芳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近300平方公里的海域,3200公里长海岸线,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00多公里的海洋大国。中国海域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是中国海洋的富饶,这是近年来我国提出“海洋大国战略”、“走出深蓝的中国海军”等基本的立足点。保护好中国的海洋环境,就是在保护中国以后的资源供给,具有战略性意义。要想了解中国海洋战略,首先得了解中国的海洋环境现状,以及改善的对策,才能真的实现“海洋大国战略”。

关键词:中国海洋环境现状 改善方法 海洋大国 一.中国海洋环境现状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对于我国四海:渤海、黄海、南海、东海,的海水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四个海域中,渤海、东海的海水污染较严重。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三分之二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近几年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并且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以上都是我国海洋环境的现状。

或许是受近代著名的法学家,格劳修斯的“海洋是无边无际,不可用竭”的思想,和近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影响,人类对海洋探索越来越热,渴望从海洋中获取那“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却也因此,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尤其是国家近海领域的污染,给中国的海洋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从我国对渤海黄海南海东海的海洋调查分析中,可明显的看出,我国海洋环境主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状态。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有以下表现: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由于海水的富营养化和营养失衡,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得异常。尤其是我国石油资源的污染,是海洋油污染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石油在海水表面形成油膜,阻止了还洋气体的对流,是海水中溶解的氧减少,引起大面积的缺氧;而且油膜能黏住大量的鱼卵和幼虫,是鱼卵、幼虫,还能引起鱼、贝的畸形,蓄积某些致癌物质,对使用这些鱼、贝的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二.中国海洋环境现状的改善方法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海洋生态问题严重,难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大国战略,我们需要加大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力度,改善海洋环境现状。

首先,从根本上说,我国公民的海洋保护意识不足,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最大根源。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提高公民的海洋保护意识。

其次,从政治层面看,我国应该加强海洋立法的完善,执法的健全。比如,海洋监察手段落后和执行力不足。国家海洋局每年承担常规海洋环境监测,以及两次污染基线调查、陆源污染及重点排污调查、几个海湾的海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调查,以对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目前,海洋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对应关系仍不清楚,还不能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还有,涉海行政部门协调不够。根据现行法规,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总局、交通部、农业部、海事等部门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部门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监督治理。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涉海各部门的职权范围,但各部门职能交叉、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机构间和部门间缺少协作。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海洋污染治理,互相扯皮的现象随之产生,影响了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现在由于钓鱼岛等一系列的岛屿和附近资源的归属问题,我们深刻意识到了,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威胁,在《世界海洋公约》的指导下,加强我国的海洋立法,成为我国执政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多借鉴外国经验,多听取大众意见,争取做出最优的决策,还应该精简机构,明确各个部门责任,以及奖惩措施。

第三、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

再者,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不应仅仅追求GDP量的多少,而更应该加强环境的监管,对于污染较大的坚决取缔,对于排放严加控制。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现代科技在军事之中的应用引起的破坏。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油等所导致外,还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过生物体富集或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比如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对我国的领海环境就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我们在利用科技的同时,也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让科技成为人类自杀的工具。对于在海洋中进行的实验和科学技术的运用,我们应该有严格的“度量衡”,将科学技术污染降到最低,真正做到环保、绿色。

我衷心的希望,中国的海洋环境现状不只是一份由中国海洋局出版的报告,而是我们心中共同关心的问题,就像我们对衣食住行的关注一样;希望以后的中国,是一个拥有蓝色领海的海洋大国、海洋强国;希望那片湛蓝的海域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收获,带给我们生存的资源······

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中国海洋局、社科院等联合撰写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及对渔业的影响》--张田号,王飞--《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论中国的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周衍庆--《人民论坛》,2014,(11)

《中国海洋权益保护路径探索》——马锦程——《法制与社会》,2014,(8)

2.中国环境现状 篇二

1 新形势下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

1.1 大气污染

全球空气在急剧恶化, 由于近些年来工业企业的不同规模的排放和污染, 交通运输的发达加剧了大气污染的步伐, 雾霾的侵袭, 是的人们时时刻刻越来越感到时时处处受到环境污染的侵害。我们呼吸的空气中,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不同程度地超标, 全世界有15亿人口呼吸被污染的空气, 每年有30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大气污染中主要污染物有, 颗粒物、SO2CO它们对人类都具有不同程度而危害:颗粒物呼入体内会在肺部沉积, 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 导致肺部多出疾病。另外颗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 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 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SO2则是一个凶残杀手, 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对于人的眼睛, 长期呼入SO2会流泪, 严重时还会直接导致人类死亡。

1.2 水污染

水是人类每天都离不开的资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人类的体内70%都是水组成的, 水在人类体内是循环排出, 大约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可以置换一次, 因此, 水是人类每天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活动能源和动力, 没有了它则人类将缺乏最基本的能源保障。但是当这种最原始的物质收到污染, 有些外界的物质混入进去, 降低了它原有的能力, 发生了物理变化甚至化学变化, 则水的质量就发生变化, 从而降低了它原本的价值, 水的污染除了生活污水污染外, 还有工业污水污染, 和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污染物有蛋白质和糖类还有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铅、砷、氟等等。铅的危害最大, 它可以损害神经系统, 妨碍儿童发育, 引起胎儿畸形, 这对于孕妇孕育下一代是致命性的伤害。还有砷能够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汞:有剧毒, 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 损害神经系统。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 损害肾脏肌能, 引起关节疼痛, 出现氟骨症。

1.3 噪声污染

当今社会噪声污染逐渐变成被人类忽视的污染源, 随着城市街道拥挤, 工业企业增加, 农村土地大面积工业化, 造成污染则逐渐侵蚀着人类的神经, 造成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了噪声污染。主要危害:损伤听力、使人类耳聋、还有可能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 能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 造成视力减弱, 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噪声还有可能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 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噪声污染下的婴儿听力会受严重到损伤, 从而也会导致智力的发育。在统计的43个城市中, 声级超过55d B的有33个, 其中, 大同、开封、兰州三市的等效声级超过60d B, 污染较重。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超标城市的百分率分别为:特殊住宅区57.1%;居民、文教区71.7%;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80.4%;工业集中区21.7%;交通干线道路两侧50.0%。

2 当前环境保护对策

2.1 加强公众参与力度和宣传力度

环境保护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和参与, 有了人民群众的共同维护, 环境保护工作才可以更广泛的为人类大众服务。人民群众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基本上就没有得到过大众的参与, 同时参与环境保护的群众的因为大致属于浅意识的范畴。因此, 调动大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将对环保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做好环保宣传力度, 让更多人人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才会真正使得大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环保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人类沟渠更大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2.2 环境保护离不开清洁生产的要求

工业企业的发展现实意义中现在离不开清洁生产的开展, 因为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资源匮乏困扰着企业和人们。清洁生产其实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 从源头遏制污染物的产生从而彻底的消除污染环境中的物质蔓延。这样就会使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开展清洁生产对于近几年国内外的许多实践证明, 具有效率高、可带来经济效益、容易为企业接受等特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的进行, 这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和长期发展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因此实行清洁生产则必定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有效手段。

2.3 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责任

3.中国环境现状 篇三

摘 要: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证明,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目前中国不论是环保制度建立还是环境监督,政府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公众的参与存在着环保知识认知较差、参与程度较低且多位末端参与、参与制度不完善及环保民间组织发展面临困难等诸多问题。应通过加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及支持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发展等手段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NGO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66-03

自19世纪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它给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包括加快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而危害生物的健康,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等,并诱发越来越多的利益冲突与利益政治纠葛。目前中国正处在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能源消耗来实现,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争先进位,纷纷将加速工业化作为工作重点,能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很可能呈密集增长的态势,环境保护形势将愈发严峻[1]。

中国对环保的重视始于1978年,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应制定环境保护法。三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如1984年将环保提到“基本国策”的地位,1994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年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然而,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来愈严重,我们治理的速度似乎愈来愈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人们对此也越来越不满,涉及空气、水、土壤的全方位污染,令环境问题成为中国当前最为敏感的社会性问题,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2]。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调查》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34个城市的近80%受访者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优于经济发展,接近一半的民众认为政府应将额外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这一数字超过了用于改善医疗条件、多盖廉租房和发展经济;67%的民众甚至愿意以捐款、纳税和提高水价的方式出资来改善所居住城市水的环境。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证明,公众、政府、企业应共同保护环境,尤其是离不开公众参与。而在中国不论是环保制度建立还是环境监督,政府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公众的参与程度太低。

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现状

1.公众环保意愿较高

环境保护是将环境作为保护对象,以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而采取的各种行为。近几年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公众环保意愿较高,其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新浪环保联合发布的“2010中国公众环保指数”表明,73.2%的公众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会优先选择环境保护,而且86.8%的公众认为我国环保已经紧迫;《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调查报告》也表明,77.2%的民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优于经济发展,并且48.3%的民众认为政府应将额外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这一数字超过了用于改善医疗条件(28.0%),多盖廉租房(9.0%)和发展经济(4.9%)。但这两份报告也显示,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如将生活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而在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

2.公众参与渠道、方式多样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范围主要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参与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过程以及环境保护制度实施过程、组成环保团体、参与环境纠纷的调节、环保请求权及参与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等[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除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条文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条文中列举了“论证会、听证会”以及规定了抽象的“其他形式”方式。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较多,如2012年年初浙江省绍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保公众参与的实施意见》,从信息公开、环保审批、信访处理、环境执法、案件审议、环境维权等10方面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开辟了多条渠道。

3.公众参与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单个法律规定中

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比较分散,仅仅体现单个法律规定中。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环境保护工作,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1条规定:“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将公众参与的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细化。

4.环保民间组织发展迅速

环保民间组织,即环保NGO,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定目的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环保领域的社会活动。近年来,环保民间组织发展迅速,它们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环保参与、改善公众环保行为、开展环境维权与法律援助、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促进环保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2006年4月发布的《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从数量上看,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环保民间团体2768家,其中政府发起成立的1382家,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202家,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1116家,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大陆机构68家。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年10月发布的《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截至当时,中国环保民间组织总量已达3500余家,至2012年则达到4000多家。

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公众环保知识认知较差

《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调查报告》关于环保知识认知方面调查的问题涉及对于节能发电方式的认知、对PM2.5和气候变暖及造成环境污染原因认知、对可再生能源的认知及日常行为对环境影响认知等等。调查表明,民众对环保基本知识的认知度不容乐观,较高认知度仅限于如可再生能源、节能发电方式等常识性部分。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今年雾霾天气席卷我国数十城市,但是民众对于PM2.5认知度不高,54.8%表示不清楚,不了解或者非常不了解。同时,仍有37.4%民众认为自身日常行为对环境不存在什么影响。

2.公众参与程度较低,且多位末端参与

公众参与程度较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新浪环保联合发布的2010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显示,在20项环保行为中,二分之一的环保行为采取率都在30%以下,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从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来看公众参与程度也不容乐观:①从地域上看,中部地区选择从未参加过环保活动的比率最高(18.71%),其次是东部(15.91%)与西部(14.67%);从性别上看,男性中从未参加过环保的占52.01%,女性中也达到47.99%,而且女性在接受高价环保产品方面比率低于男性,但在参加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方面却高于男性;从年龄来看,45岁以上人群未参加过环保活动的比率最高,接近23%,18~30岁人群未参加过环保活动的比率最低,为14.55%;从学历来看,初中以下从未参加过环保活动的比率最高,达到了25.92%,其次为研究生以上学历(21.7%)。

公众参与多为末端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形式可分为预案参与、过程参与和末端参与,末端参与是指公众在环境政策、规划制定和开发建设项目完成之后的参与[4]。大多数居民都是在受到影响后才通过电话、电子邮件、12369环境信访热线、新闻媒体、市长信箱等渠道投诉,或者采取联名书信的方式向环保部门以及上级政府投诉。

3.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在宪法层面上,环境权利缺失,宪法中未赋予公民环境权,各项单行法则无法据以制定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规定。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只有《环境影响评价法》配套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了具体可行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的其他单行法仅规定了单位和个人检举和控告相关污染的权利。该类规定只是一种事后救济,不是公众参与的首选。对于公众如何实施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缺乏相关法律规定。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公众参与程序,通常是首先由各级政府或其环保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对政府的某一环保决策宣传报道,使公众有所了解,然后让公众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进行参与,但最终在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审议中,公众的意见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公众意见处理被形式化。

4.环保民间组织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2010年12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设立了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并把“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改善环保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加强能力建设,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作为其主要任务。尽管如此,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政府和公众的认知程度、经费、参与政策制定和社会监督的能力和渠道、公众参与环保民间组织活动、以及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局限。

三、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对策

1.加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公众参与意识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中,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开展工作。首先,加强对领导决策层的环保宣传,使领导干部切实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地位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到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是显示政绩的唯一标准。其次,加强对企业干部的环保宣传教育,通过对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污染治理的企业受到行政处罚甚至法律制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报道,增强其环保意识和法规意识,提高企业治污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三,加强对社会大众的环保宣传教育,通过运用宣传、教育、法律、行政和舆论等手段,宣传环保意义,介绍环保知识,讲解环保法规,推广环保产品等,强化公众的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第四,加强对学生的环保宣传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和儿童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掌握环保知识,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5]。

2.加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加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有利于激发公众参与热情。首先,要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新闻媒体,及时公布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噪声、城乡饮用水水质等环境信息和污染事故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特别是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尽快告知公众污染源、污染将给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及应该如何防护,引导公众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的应对措施,齐心协力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6]。其次,要加大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和保障制度。要从宪法层面增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权利,地方在制定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时也要以保障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权利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建设。通过立法明确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形式和程序,尤其是要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程序、方式及其效力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第三,要探索建立、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奖励机制,倡导公众及时通过“12345”热线电话和“12369”环境信访投诉热线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鼓励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环保、绿色,激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3.支持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发展,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近十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联合各方力量,通过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为政府建言献策,通过咨询与监督引导企业走低碳环保之路,通过联合媒体、开展环保公益项目提升公众环保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形式,维护公众的利益。这些组织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推动国家环境法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①政府应大力支持、积极引导环保社会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各种环境保护社会团体的成立,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经费困难问题的社会组织也要大力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各级政府要重视来自保护民间组织的声音,多层次地搭建政府与其座谈、对话的平台,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政策、规划与建设项目,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环保民间组织的意见,鼓励其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提供公众参与水平。发挥好环保社团和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对于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益,是政府环保机构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宋马林,王舒鸿.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3,(3):122-134.

[2]刘鉴强.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徐祥民,田其云.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卓光俊.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5]曾宪华.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EB/OL].http://wen

ku.baidu.com/view/667219836bec0975f465e242.html.

[6]温克刚.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R].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2006.

4.中国水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四

吴裕兴

学号:3110817133

中国水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困扰着我们,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过处理就随便排放,我国水环境形势严峻,着实令人担忧。水污染严重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措施治理。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调配能力弱,开发失调,保水节水意识不强,水浪费现象严重,水污染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因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水环境成为威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工业生产的大量污染和城市化进程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水体,影响水环境的质量。据统计,工业排污占污水总量70%,这些污水不仅排放量大,而且还含有害有毒物质,加大了水环境的污染程度。生活污水中的含氮、磷等物质,以及病原体污染物对水环境也构成了很大的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降水可形成酸雨,一方面使水体酸化;另一方面,可溶解土壤中的矿物质,使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和盐浓度增高。另外,大量堆积的固体废物,可通过降水溶解使有害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长江排污量与日俱增,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以上是对我国水环境污染总体状况,现在重点分析重金属对我国水环境的污染情况。影响水质的重金属元素很多,而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水质酸碱特征、水体氧化特征、工业废水的排放等等。因此,不同水体常常存在不同的重金属污染。江西鄱阳湖受江西德兴铜矿开采的影响,目前其沉积物中Pb、Cu、Zn、Cr、bin、Cd、Hg含量均高于正常土壤背景值。其中,以zn、Pb、Cu、cr较为严重,这些重金

属可以随着水体的活动而稀释出来,造成湖水重金属的含量明显增高。浙江于岛湖湖底沉积物中,Cd、Hg、Zn的自然富集系数大于正常值的两倍,呈现Cd、Hg、办污染的迹象。南京玄武湖属浅水型湖泊,湖水主要靠钟山北麓雨水供给,湖底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均超过南京相应地区冲积土中重金属的平均值,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Zn、Cu、Cr、Hg。四川凉山州大桥水库是一座大型综合利用工程,流域内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分布,工业污染源极少,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仅铜元素超标,底泥中重金属检出项目较多,含量大体与上游背景值相近,主要是库区地壳矿物质背景条件偏高所致。长江干流地区重金属污染尚不存在超标情况,但 在某些支流地区仍存在重金属亏染,有的还比较严重,如江西境内铙河cd和Pb超标;赣江cd和Pb超标,靖江六价Cr为主要污染物,长江某些江段即使在丰水期仍有Hg轻度超标。

针对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我们的预防措施又分为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措施和消减底泥中重金属的措施。我们可以采用离子交换法、化学沉淀法、电解法、上浮法、吸附法等方法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生物吸附法是一种新兴的处理方法,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放线菌,真核微,E物中的酵母菌、霉菌都具有吸附重金属的能力,某些海藻也表现出极强的吸附重金属能力。近年来,鸡蛋壳膜、红树叶碎屑也被用于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此外,应加强基因工程研究,构造具有强吸附能力的工程菌,继续加强多组分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和加强生物吸附机理的研究。消减底泥中重金属的对策有:

1、减少外源性重金属的进入。要大力控制污水中重金属的排放,尽可能建立污水处理厂。

2、调节水质的氧化特性和酸碱度。以控制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向水体释放,造成二次污染:

3、对严重污染的戚泥的治理。对E层底泥疏浚,并填入清洁泥沙或碎石,可以有力地抑制底泥对河水的二次污染,若用具有吸附功能的粘土作为铺填物,则有望进一步改善水质。

4、进行水体生态修复、重建。有必要栽培一些耐性较强且速生的植物,攀取底泥中的重金属。

5、开展植树造林,防止水士流失,以减轻重金属污染、迁移扩散。

我们现在重点分析一下长江。在长江干流21个城市江段中,污染带总长452.3km,其中南京长122.8km、武汉77.3km、上海52.3km、岳阳29.5km、重庆27.4km、镇江21.2km。在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21个沿江城市被调查的790km江段中,已形成560km的污染带。水土流失将农药、化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动植物腐殖质带入水体,使水体中悬浮物、BOD、COD、总磷浓度增加。近年来,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流域内地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流域污水排放量已达150亿t,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的45.2%;生活污水量35.8亿t,占全国生活污水总量的35.7%。尤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7个省市为甚,污水排放量共计120.5亿t,占全流域总

量的84.6%。这些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全流域污水排放量以3%的速度逐年递增,其中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排入江。长江干流运输船达10万余艘,绝大部分船只未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和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每年数百万t含油污水,近亿t生活污水和7.5亿t生活垃圾排入长江,构成了长江不容忽视的流域污染源。不仅如此,近年来还不断发生运输化学品船只翻沉事故,大量硫酸、甲苯酚、煤油、原油等化学品倾覆入江,对长江水资源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长江沿岸堆积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是污染长江水质的另一重要原因。这些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经洪水冲刷和雨水淋溶,各种有毒物质极易进入水体,严重污染长江水质。工业生产排放的烟尘、废水,经直接降落或雨水淋洗而流入水体;降雨和雨后的地表径流携带大气、土壤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海水倒灌或渗透,污染沿海地区地下水源或水体;城市地表的污染物进入水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长江水质的污染。

针对长江现状的对策:

1、人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保护水资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

2、完善水环境监测站网,加大水质监测投入力度,提高监测应急能力,优化布设饮用水源地,对重点保护江段和重大排污口的测站或测点,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

3、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的管理,加强对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监督,推进水资源保护建设,加强以源头控制为主的水污染综合治理。

4、完善法律制度,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通过对长江现状对策的分析,以及对中国水环境现状的总结,现提出一些建议。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环境保护规划,分步实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全民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3、要大力做好污水资源化的工作4.建设污水处理厂应与配套管网同步实施,加强对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不适应新排放标准水质要求的老污水处理厂改造项目出台优惠政策,落实污水处理费的收取。

6、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无公害化最终处理,避免二次污染源的产生。

7、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并且积极落实。

5.中国环境现状 篇五

摘要:通过对中国主要百货商店的商务休闲男装品牌进行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分析了中国商务休闲男装的市场环境及现状,为商务休闲服装品牌的运营与建设提供建议。关键词:商务体闲:男装;品牌;市场环境男装作为服装产业中的一大门类,在整个服装产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服装市场上,男装品牌多到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近几年,国外的高档男装品牌纷纷进入到中国男装市场,极大地加剧了国内男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近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男装消费市场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8357万人,占总人口的51.47%,国内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同时,中国城镇人口数量也逐年上升,截至2008年,中国城镇人口数为606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68%[别,中国城镇近男装消费量以年均11%的速度递增,城镇人口的收入在逐渐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提高,由 此可见,国内男装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商务休闲男装既具有商务装的功能,又具备休闲装的随意,提供给人们的是更有品位的生活理念

商务休闲男装市场环境分析

近几年,中高档品牌男装特别是市场上占有率高的品牌男装,销售量增幅较大,据服装行业协会统计,全国排名前十名的男装品牌占据了全国几乎50%的男装市场,有品牌的男装产品正日益得到男装消费者的认可和追随,“品牌”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

策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市场环境特征分析

市场经济对中国商务休闲男装产业的影响原辅料供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资源供给成本明显提高,出口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等影响下,中国商务休闲男装产业为保持平稳发展正在加速调整的步伐。近来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上回暖,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所以,一些服装企业正在努力寻求新的商机。比如一些外贸企业拓宽国

外市场,一些经营加工的企业制订自创品牌计划,一些做国内市场的品牌企业巩固了销售终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加速了男装产业的优胜劣汰,从另一角度看,也促进了商务休闲男装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商务休闲男装产业也必须及时适应竞争,努力调整和提升自己,这样才能赢得新一波发展机遇。

企业淘汰速度加快,企业间两极分化现象加剧

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促进了男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品牌竞争群里,适者生存成为了品牌变异的法则。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商务男装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如何在众多的商务男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制造品牌优势就成为企业制胜的有力武器。小型男装企业仍处于原始资本的积累中,对于市场的把握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足,企业难以跟随市场动态,把握市场动向,难以与国际接轨,市场管理与产品开发大多跟不上大型男装企业。而优质男装企业则能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的销售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式,有效地体现自身品牌价值,同时拥有强大的市场份额。

由生产加工型为主向品牌加工和贸易型转变

目前尽管中国是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而且是最大的服装消费国,但国内人均服装消费量却低于世界水平,内需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商务休闲男装产业加速调整步伐,保持平稳发展,自主原创品牌逐渐崛起。一些男装企业开始由生产加工型为主

向品牌加工和贸易型转变。伴随全球经济~体化的推进,中国男装企业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正步入产业转型与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国商务休闲男装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以江浙地区的上海、宁波、温州为代表的“浙派”男装产业集群,以闽东南的晋江、石狮为代表的“闽派”男装产业集群,以及借助港、澳等海外优势而独立成长的粤南珠三角男装产业集群等。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通过不同的外部资源、行业资源和其他产业资源,各 方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产品体系。

品牌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商务休闲男装品牌除了延续了商务正装的经典传统与理性简约的设计风格之外,也在不断注重科技研发,将创新精神融入产品设计中。目前中国商务休闲男装品牌整体呈现三大特征。

2.2.1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性策略

国外奢侈品品牌出现了针对中国的许多本土化策略,比如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在春节期间营造中国年气氛,选用中国籍的形象代言人等方式,提升品牌对国内消费者的亲和力,使得品牌得以在中国市场推广。而国内品牌则以在国外举办发布会和设立专卖店等方式,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及推广活动,建立国际性思想,探索国际化发展方向,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的 发展。

2.2.2追求不同的时尚节拍

以ZARA、J ACK&JONES等为代表的国内外休闲男装品牌,体现出快速的时尚反应速度,在当今追求时尚的快锯式消费文化的年轻消费群体中具有广泛和强大的影响力。而以ZEGNA、VICUTU等为代表的商务男装品牌,注重品牌文化积淀和产品品质提升,强调高档面料和精致工艺相结合,推崇的是一种以经典风格为发展方向的慢时尚品位,在追求生活品质的中年男士这一类的消费群体中具有广阔的市场。而休闲男装品牌的逐渐崛起也在影响和带动着商务男装品牌向商务休闲男装品牌发展,整体男装市场以商务休闲男装为主流产品趋势。快时尚休闲类品牌以其时尚流行领导力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定位吸引了广泛的受众群;而推

崇经典的奢侈品牌则以“优质至上”原则,推出个性制衣——个性化正装设计和个人化的签名定制等,扩展了传统的定制概念,目的是形成与客户长久稳定的关系,并能不断将客户的创造性想法融入品牌产品。

2.2.3注重装饰性与功能性设计的开发

这几季男装品牌产品最为共性的特点,就是将服装产品的功能性与装饰性相融合,形成了折衷主义的设计特点。随着消费者观念的改变和新科技的应用,无论是面料研发,还是款式创新,或是细节装饰,男装设计在不断探索服用的机能性和视觉的丰富性,形成了一种融入科技化的装饰手法。而从近几季各大男和品牌诉求上[6J。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消费者最看重的是产品的品质,男装的色彩面料款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品质感。国外的男装品牌研发能力较强,目前也有许多定位中高端的男装品牌很多面料都是依靠国外进口,国产面料也的确在时尚性功能性方面与进口面料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研发高品质、高性能、高感度的面料迫在眉睫。同时,消费者对于男装工艺版型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特别是商务休闲男装走的是正装偏休闲的风格,所以对于版型的要求也将更为复杂。

3.3提升品牌档次

国内男装企业需要提升商务休闲男装品牌的档次,内容包括提供给客户更有价值、更体贴的服务,注莺客户维护,提高本品牌的知名度和增加本企业的品牌文化等方面。中国商务休闲男装品牌与欧洲品牌有着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国内商务男装普遍效仿国际品牌,但欧洲 品牌在品牌个性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通过对欧洲成功的高档商务休闲男装品牌与国内高档商务男装品牌的研究比较可见,目前制约国产男装品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标准化而导致目标市场与产品需求的同质化,所以,国内优质的商务休闲男装品牌不能被动地满足市场需要 和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应主动研究、开发新的市场

结语

中国商务休闲男装行业已经进入了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时代。在政策、贸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品牌服装企业的竞争优势格外明显。因此,国内商务休闲男装企业应突破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立足于市场环境和行业的发展现状,对男装产品市场全面了解、深入掌控,同时把握商务休闲男装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使国内商务休闲男装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 1]姚砥丹.男装品牌创新经营的研究[ D].无锡: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2007:1-2.

[ 2] 范重梅,陈艳.中国休闲男装零售市场的消费结构和趋

势[J].山东纺织科技,2003(4):35—36.

[3]万艳敏,蒋智威,常双瑞,等.国内主要服装零售市

场商务休闲男装品牌比价体系研究[ J].东华大学学报,2004(3):35.

[ 4] 贺华洲,陈彬,贺荣洲.品牌个性在商务休闲男装品牌

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J] .山东纺织经济,2009(6):89—90.

[5]PHILIPKotler .MarketManagement(Ni nt hEdi tion)[M].

Shanghai:Shangha iPeopl e’S Publ i shingHouse,1999.

6.中国环境现状 篇六

摘要(Abstract)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愈来愈凸显,环保压力也在持续加大。我国的环境污染大体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光污染、放射性污染)。

关键字:中国 环境污染 主要污染物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一、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mg/L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mg/L。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60mg/L)。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mg/L;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mg/L。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2.污染来源

①能源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自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1997年原煤消费已达13.9亿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14.5亿吨。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细颗粒物(直径小于10μm)和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μm)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它们主要来自工业锅炉和家庭煤炉所排放的烟尘。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大多来自这些排放源。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其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所占份额超过其在燃煤使用量中所占份额。虽然居民家庭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然而其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90年代初,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00多万吨,到1997年,已上升至2300万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2800万吨左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研究表明,我国大气中87%的二氧化硫来自烧煤。我国煤炭中含硫量较高,西南地区尤甚,一般都在1%-2%,有的高达6%。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②机动车尾气: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严重超标,北京和广州氮氧化物空气污染指数已达四级,已成为大气环境中首要的污染因子,这与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密切相关。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负荷的60%以上,其中,排放的一氧化碳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氮氧化物达到40%,这表明我国特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198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仅有300万辆,1990年为500万辆,1997年增至1300万辆,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4500-5000万辆。而目前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低,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中期水平,单车污染排放水平是日本的10-20倍,美国的1-8倍。如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仅为洛杉矶或东京的1/10,但这三个城市的汽车污染排放却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自80年代以来,汽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70%以上,加入汽油的四乙基铅量年均2900吨。含铅汽油经燃烧后85%左右的铅排放到大气中造成铅污染。汽车排放的铅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90%。从1986-1995年10年间,我国累计约1500吨铅排入到大气、水体等自然环境中,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对居住城市的儿童、交警和清洁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污染危害

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疾病调查已发现暴露于一定浓度污染物(如空气中所含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所导致的健康后果,诸如呼吸道功能衰退、慢性呼吸疾病、早亡以及医院门诊率和收诊率的增加等。1989年,研究人员对北京的两个居民区作了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在这两个区域都监测到了极高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估算结果显示,若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11%;若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4%。对致死原因所作的分析表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1倍,则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38%、肺心病死亡率增加8%。1992年,研究人员对沈阳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0mg/L,总死亡率分别增加2.4%和1.7%。城市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其它人体健康损失也很大。分析显示,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医院呼吸道疾病门诊率升高34600例;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导致每年680万人次的急救病例;每年由于空气污染超标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损失达450万人次。

与此同时,室内空气质量有时比室外更糟。对我国一些地区室内污染的研究显示,室内的颗粒物(来自生物质能和煤的燃烧)水平通常高于室外(超过500mg/L,厨房内颗粒物浓度最高(超过1000mg/L))。据保守的假设估计,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而引起的早亡达11万人。由于在封闭很严的室内用煤炉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在中国北方年年发生。在我国由室内燃煤烧柴所造成的健康问题与由吸烟而产生的问题几乎相当。受室内空气污染损害最大的是妇女和儿童。

二氧化硫等致酸性污染物引发的酸雨,是我国大气污染危害的又一重要方面。酸雨是大气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排人大气层,与其他化学物质形成硫酸和硝酸物质。这些排放物可在空中滞留数天,井迁移数百或数千公里,然后以酸雨的形式回到地面。目前我国酸雨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危害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9%左右,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并继续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危害。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PH值为3.5的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7%;PH值为3.0时减产21.6%,PH值为2.5时减产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树叶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据对南方八省份研究表明,酸雨每年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1.93亿亩,经济损失42.6亿元,造成的木材经济损失18亿元。从全国来看,酸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危害甚大。由于机动车尾气低空排放,恰好处于人的呼吸带范围,对人体健康影响十分明显。如排放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能大大阻碍人体的输氧功能,铅会抑制儿童的智力发育,造成肝功能障碍,颗粒物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尾气排放对交通警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有资料表明,交通警的寿命大大低于城市人的平均寿命。此外,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在大气中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其污染范围更广,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大。

二、水污染(water pollution)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长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类水质的河段。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性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2.5%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29.2%的河段为Ⅳ类水质,其余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

淮河于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干流水质以Ⅲ、Ⅳ类为主,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一级支流有52%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二、三级支流有71%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于氨和高猛酸盐指数。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监测的50%的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监测的50%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汞、挥发性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松花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监测的70.6%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和生化需氧量。

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水库污染相对较轻。与1996年相比,1997年巢湖和滇池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太湖有所减轻。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为:滇池最重,其次是巢湖(西半湖)、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博斯腾湖、兴凯湖和洱海。湖泊水库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严重富营养化和耗氧有机物增加。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高猛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大型水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和挥发性酚。部分湖库存在汞污染。个别水库出现砷污染。

2.污染来源

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在淮河流域约有75%的化学需氧量来自工业废水,其余来自生活污水。

①工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②城市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1997年与1990年相比,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整整翻了一番,达到189亿吨,而我国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仅为13.6%。全国各地生活污水对当地水体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山东省生活污水占废水总量的40%,而重庆市生活污水则产生了当地水体中68%的化学耗氧量和85%的生物耗氧量。

③农业废水: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尽管我国的化肥使用量与国际标准相比并不特别高,但由于大量使用低质化肥以及氮肥与磷肥、钾肥不成比例的施用,其使用效率较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廉价低质的氨肥的使用。这种地方生产的氨肥极易溶解而被冲人水体中造成污染。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导致物种的损失(鸟类),并造成一些受保护水体的污染。牲畜饲养场排出的废物也是水体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肠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肉类制品(包括鸡、猪、牛、羊等)在过去的15年中产量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动物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体。在杭州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其水体中化学耗氧量的88%来自农业,化肥和粪便中所含的大量营养物是对该水域自然生态平衡以及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的最大威胁。

3.污染危害

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渔业和农业生产(通过被污染的灌溉水),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

一些疾病与人体接触水污染有关,包括腹水、腹泻、钩虫病、血吸虫、沙眼及线虫病等。改善供水卫生条件可以极大地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同时也可减少幼儿因腹泻而导致的死亡。总体而言,我国此类疾病发病率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低。与其他收人水平相当的亚洲国家相比,我国水供应与卫生条件是好的,尽管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存在一些差异。1990年,我国只有1.5%的总死亡率和3%的总疾病负担源于与供水及卫生条件有关的普通疾病(如腹泻、肝炎、沙眼、线虫病等)。与之相比,在我国,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占总死亡率的16%和总疾病负担的8.5%

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被认为与水污染有关——如皮肤病、肝癌和胃癌、先天残疾、自然流产等。研究人员曾经对水污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但如果没有进行多年的大规模病疫学调查,是很难找到这些疾病的准确病因的。与肠道疾病(如腹泻)不同,与水污染有关的癌症和先天残疾是由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造成。

目前,我国的城市卫生系统正处于过渡时期——由于化肥的广泛使用以及农村收入的提高,用于农业的粪便收集系统已基本消失了,城市污水总量随城市人口的增长而上升,但现代化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尚未形成。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全国范围,尤其是北方地区的肠道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4.污染危害的经济价值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如果按支付意愿价值估计,约为540亿美元/年。约占1995年GDP的8%。而用人力资本价值估计,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则为240亿美元,占GDP的3.5%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solid waste pollution)1.污染现状

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亿吨,其中乡镇企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4.O亿吨,占总产生量的37.7%,危险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约占1.0%。1996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69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占1.3%。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堆存量已达65亿吨,占地51680公顷,其中危险废物约占5%。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亿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近年来,塑料包装物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2.污染来源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1996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不包括乡镇企业)6.6亿吨,其中危险废弃物产生量993万吨,占1.5%;冶金废渣7369万吨,占11.2%;粉煤灰12668万吨,占19.2%;炉渣7759万吨,占11.8%;煤矸石11425万吨,占17.3%:尾矿18857万吨,占28.6%;放射性废渣227万吨,占0.3%;其它废弃物6599万吨,占10%。在产生固体废弃物的工业行业中,矿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的产生量最大,占总量的95%左右,其中尤其以矿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主,占总量的60%。

②废旧物资: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4-1/3,大量可再生资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严重,造成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吨废钢铁、600多万吨废纸、200万吨玻璃未予回收利用,每年扔掉的60多亿废干电池中就含有8万吨锌、10万吨二氧化猛、1200多吨铜等。每年因再生资源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50-300亿元。

城市生活垃圾。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快,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1997年达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440公斤。而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仅达55.4%,近一半的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置,致使三分之二的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

3.污染危害

我国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污染物转移”方式。而现有的垃圾处理场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大部分垃圾仍呈现露天集中堆放状态,对环境的即时和潜在危害很大,污染事故频出,问题日趋严重。

①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于农田,或仅经农民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后果严重。由于这种垃圾肥颗粒大,而且含有大量玻璃、金属、碎砖瓦等杂质,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据初步统计,累计使用不合理的垃圾肥,每0.06公顷达10吨以上的土地,保水和保肥能力都下降了10%以上。重庆市因长期使用未经严格处理的垃圾肥,土壤的汞浓度已超过本底3倍。

②严重污染空气。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老鼠成灾,蚊蝇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仅有机挥发性气体就多达100多种,其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物。

③严重污染水体。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是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任意堆放或简易填埋的垃圾,其含水量和淋入堆放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流入周边地表水体和渗入土壤,会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污染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例如:贵阳中1983年夏季哈马井和望城坡垃圾填埋场所在地区同时发生痢疾流行,其原因是地下水被垃圾场渗滤液污染,大肠杆菌值超过饮用水标准770倍以上,含菌量超标2600倍。

④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垃圾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产生甲烷气体的厌氧环境,使垃圾产生沼气的危害日益突出,事故不断,造成重大损失。例如,北京市昌平县一垃圾堆放场在1995年连续发生了三次垃圾爆炸事故。如不采取措施,因垃圾简单覆盖堆放产生的爆炸事故将会有较大的上升趋势。

四、噪声污染(noise pollution)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71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3.5~65.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56.5分贝(面积加权)。在统计的43个城市中,声级超过55分贝的有33个,其中,大同、开封、兰州三市的等效声级超过60分贝,污染较重。

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超标城市的百分率分别为:特殊住宅区57.1%;居民、文教区71.7%;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80.4%;工业集中区21.7%;交通干线道路两侧50.0%。

2.污染来源

在影响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中,工业噪声影响范围为8.3%;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在5%左右,因施工机械运行噪声较高,近年来扰民现象严重;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大约占城市的1/3,因其声级较高,影响范围较大,对声环境干扰最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逐年增加,是影响城市声环境最广泛的噪声来源,其影响范围已达城市范围的47%左右。据环境监测表明,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据全国统计,在反映环境污染的投诉中,关于噪声污染的人民来信和来访的件数逐年增加,已从1991年的2.78万件增加至1995年的3.90万件,增加了40%以上;而反映噪声污染问题的投诉占环境污染投诉的信访比例则从1991年25%增加到1995年的35.6%,五年中增加10个百分点。这一比例高居各类污染投诉的首位。由于环境噪声污染影响范围较大,近年来因噪声扰民引起的纠纷不断出现,其中以反映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建筑施工场所噪声扰民居多。

3.污染危害

①噪声使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妨碍休息和睡眠等。噪声影响睡眠的程度大致与声级成正比,在40分贝时大约10%的人受到影响,在70分贝时受影响的人就有50%。突然一声响把人惊醒的情况也基本与声级成正比,40分贝的突然噪声惊醒约10%的睡眠者,60分贝的突然噪声惊醒约70%的睡眠者。在强噪声下,还容易掩盖交谈和危险警报信号,分散人们注意力,发生工伤事故。

②噪声引起耳聋。在强噪声下暴露一段时间后,会引起一定的听觉疲劳,听力变迟钝,经休息后可以恢复。但是如果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听觉疲劳就不能复原,内耳听觉器官发生病变,导致噪声性耳聋,也叫职业性听力损失。如果人们突然暴露在高强度噪声(140-160分贝)下就会使听觉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流血,双耳完全失听。在战场的爆炸声浪中就会遇到这种爆震性耳聋。

③噪声引起疾病。在强噪声的影响下可能诱发一些疾病。已经发现,长期强噪声下工作的工人,除了耳聋外,还有头晕、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从而引发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更强的噪声刺激内耳腔前庭,使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还引起眼球振动,视觉模糊,呼吸、脉搏、血压等发生波动。

参考文献:

7.中国环境现状 篇七

1. 整体出口形势不乐观。

空调是中国出口额最大的家用电器产品, 但是, 从目前的整体数据上看, 2009年空调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1月~7月, 中国空调 (整机, 下同) 出口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次寒冬, 出口大幅下降, 出口量同比下降36%, 为2034.81万台, 出口额同比下降35.08%, 为36.78亿美元, 占同期家电产品出口总额的1 8.7 1%。

另外, 据江苏省外经贸厅分析的数据, 为家电出口现状最直观的放大镜的广交会显示一期到会客商显著下降, 展位外商来访的数量普遍比往届下降了2 0%~3 0%。尤其是欧美到会客商数量下降十分明显, 美国客商更为突出。不仅如此, 2009年参展的企业表示, 往年不用出去推销就可以坐等生意上门, 现在即便可以签到出口的单子, 企业也会慎之又慎, 除了要考虑采购商的资金实力, 还会对采购商所在国的经济形势进行评估, 甚至连担保银行的实力都会考虑在内。

2. 主流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2009年1月~7月, 中国经营空调的企业有728家。其中三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同比下降百分比都达到了30%以上, 国有企业甚至达到了4 7%, 具体数据见下表。

同时, 中国空调主要产地的广东, 1月~7月广东省空调出口占全国出口的65%。广东省云集着美的、格力、广州松下、志高、格兰仕、TCL和海信科龙等大型空调生产企业, 1月~7月这7家企业共出口空调1141.46万台, 出口额达21.18亿美元, 分别占中国空调出口总量的56.1%和出口总额的57.6%。但是, 这7家企业无一逃脱出口同比下跌的厄运。

由此可见, 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空调主流企业的影响非常大。

二、中国家用电器产品出口规避金融危机的对策

在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 中国家用电器企业的日子正变得日渐艰难。为了摆脱困境,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从政府、行业、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如下措施:

1.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减少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财政补贴、宽松的货币政策、产业振兴计划、增加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等。

如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利用财政政策杠杆, 引导生产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 完善售后服务, 同时引导经销商健全农村家电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实现了财政政策与生产、贸易政策的结合, 利民、利企、利国, 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这是这项政策的创新所在。

从2009年2月1日起, 家电下乡产品也从过去的四个增到八个, 除了之前推出的“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之外, 又新增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

经过一年的实践, 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数据显示, 试点产品已销售350万台 (部) , 销售额达5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 试点的三省一市家电销售量增长了40%, 增长幅度提高了30个百分点。

因此, 政府应继续实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4方面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正相关的政策措施来规避或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2. 行业应采取的对策。

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考验, 但同时也可以刺激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 而且家电业也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 企业应该抓住当前的机遇,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相结合。

行业协会要围绕家电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为会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满足会员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包括信息服务、市场调查与研究、职业培训、咨询服务、维权服务、贸易促进服务等。

行业协会在信息收集、对策把握、专业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行业协会首先应该继续做好市场调查等基础研究工作, 同时加强其服务职能, 主动为遭受损失的成员企业提供有关服务, 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渡过难关。

3. 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1) 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重大且深远, 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 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 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析企业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 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 (2) 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 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企业只有把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创新能力相结合, 才能真正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 企业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和核心位置。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仅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够的, 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管理创新为保障, 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 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 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应对当前危机和实现企业未来发展都要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李俊王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 2008 (8) .P46~49

8.中国环境现状 篇八

[内容提要]当前,环境合作已经成为FTA协定的重要内容。中国现正面临着严峻的贸易与环境压力,应该在FTA战略实施中强化环境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VIA战略中的环境合作,需要从细化FTA的战略规划、加强FTA的环境评估、推动贸易与环境法律协调、完善环境合作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中国FTA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FTA战略环境合作

中图分类号:F7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5-0096-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稳步增长,外向型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中国目前的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传统贸易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中国对贸易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适当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根据WTO“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全球区域主义盛行等外部形势的新变化,于2007年开始实施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greement,FTA)战略。

作为WTO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Plus),FTA指的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多边承诺基础上,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并以此将各参与方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由于FTA涉及主权让渡少、合作方式灵活,已成为目前区域经济合作中最主要的形式。世界各国纷纷利用FTA获取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通过其中的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还依托FTA框架开展环境合作,共同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追求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作为FTA建设的后来者,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与环境压力,也正积极在FTA战略实施过程中开展环境合作。中国在FTA战略中开展环境合作的必要性

自由贸易协定消除成员间的贸易壁垒,直接促成贸易、生产和消费增加,进而对各成员资源使用和环境产生影响。从货物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实施FTA战略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进口产品替代以及最终消费产生的环境影响、出口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货物贸易运输产生的环境影响等。在总量上,中国出口货物越多,可能产生的污染或其他环境问题就越多。而进口越多的产品,至少在生产环节上,相当于进口环境质量,减缓国内的环境压力。在结构上,矿物燃料等一些初级产品的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出口越多,对于中国的环境压力就越大,另外一些环境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中对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程度都比较低,扩大此类产品的贸易份额有利于缓解中国的环境压力。从服务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实施FTA战略可能产生两个方面的环境影响:其一,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量中份额的扩大,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环境的改善;其次,服务贸易本身衍生的经济活动,可能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作用而引发的环境影响,但具体影响需要对不同的行业或部门进行具体分析。由此可见,中国FTA战略的实施会对中国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由于环境问题自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尤其与贸易问题交织在一起,更容易随着贸易关系的发展由“一国的环境问题”演变为“大家的环境问题”。因此,由FTA衍生的环境问题,需要FTA成员集体行动、共同解决。在中国FTA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非常有必要与FTA伙伴开展环境合作。具体而言,在FTA战略实施中开展环境合作对于中国而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中国解决自身的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中国以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的、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而这一外贸增长模式成为中国目前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加速器,加剧了中国资源环境压力,给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根据环保部“环境与贸易专家组”的测算,中国“十五”期间SO2污染物排放量中,如果忽略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那么由于外贸拉动SO2每年平均排放量约为150万吨,即中国“十五”期间每年对外贸易造成的SO2逆差约为150万吨,占中国每年SO2排放总量的近10%。如果考虑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由于贸易增速远高于生产增速,由于外贸拉动的SO2逆差将更大。面对如此严重的贸易与环境问题,中国亟需与贸易伙伴进行协调,调整贸易结构与方式,分享环境治理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环保理念、法律和法规。此外,有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在FTA实施过程中会帮助其伙伴解决环境问题。中国与发达国家组建FTA,可以为中国环境保护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因此,在FTA战略实施中开展环境合作,对于提高中国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解决自身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助于提高中国FTA战略的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开始涉及环境问题。一些区域贸易协定在正文部分包括主要针对环境合作的环境条款,或在具体章节里分别涉及广泛环境问题;一些区域贸易协定包括环境副约;另有一些区域贸易协定兼有两者,既在协议正文部分涉及一般性环境问题,也在更翔实的环境副约中处理主要针对环境合作的具体问题;有部分区域贸易协定原先并无环境条款,后来又通过了环境协议作为补充。可以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谈判和签署FTA协定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如果不充分考虑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中国很难有效实施FTA战略。

第三,有助于中国树立良好的负责的大国形象。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度不断加深,中国已经从诸多国际秩序的被动适应者逐步转变为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世界重大事务的主要参与者。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均视中国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开始在贸易、环境、地区安全等多个领域寻求中国的合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并以某些政策判断中国的价值取向。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不仅自身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而且还给世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忧虑。2005年6月世界著名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的封面文章。文章指出,如果中国的消费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人类对世界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将增加一倍。2009年7月,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访华时主动向中方提到了碳关税问题,表明中国贸易的未来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中国在FTA战略中积极开展环境合作,可以清楚地表明中国重视环境保护、愿意和贸易伙伴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立场,展现出良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此同时,中国以FTA这个最主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为平台,与周边邻国开展环境合作,通过对话和交流,缓解摩擦、增信释疑,确保在环境保护方面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实现“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将对提升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发挥积

极作用。

中国FTA战略中环境合作开展的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目前,中国已经在全球多边、地区多边、双边等层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合作。由于意识到环境合作在FTA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也在部分已签署的FTA协议中,对环境合作问题进行了约定。截至2009年5月,中国已与亚太贸易协定(Asia Pacific Trade Agreement)、东盟、智利、中国香港和澳门、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等经济体签署了8份自由贸易协定,正在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冰岛、哥斯达尼加、挪威等经济体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并已开始对与印度、韩国等经济体建立FTA展开可行性研究。下表1对中国现已签署的FTA协定中环境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可依据此将中国在FTA战略实施中开展环境合作的现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环保意识不断加深,中国对FTA战略实施中环境合作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强。在FTA建设的早期阶段,中国签署的FTA协定主要涉及关税和非关税等内容,较少甚至没有涉及环境问题,例如与亚太贸易协定、中国香港和澳门等签署的FTA协定。但是随着中国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开始在FTA协定的宗旨和目标中探讨环境问题,并约定在环境领域开展合作。例如在中国一智利FTA协定的前言部分,双方就提及“认识到执行本协定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保护和保持环境的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反映双方对于环境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类似的约定还出现在中国一新西兰FTA协定、中国一巴基斯坦FTA协定之中。在2008年签署的中国一新加坡FTA中,双方还约定将天津生态城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并以类似方式加强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等领域的合作。

第二,FTA战略实施中环境合作由刷边走向全球。FTA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形式,其涉及的合作主要在地理位置临近的国家之间展开。由于地理毗邻的国家通常共享生态系统,环境政策彼此影响,通常需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开展环境合作。因此即使在中国参与令球FTA进程的早期,也在与东盟的FTA协定中提到要开展环境合作。但是随着中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在FTA战略实施过程中,也开始与地理非毗邻国家开展环境合作。例如中国在与拉美国家秘鲁的FTA协定中,就曾约定以“相互交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政策和法律;开展培训计划、实习、专家交流和项目咨询合作;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对缔约双方的公共机构、组织提供建议和技术援助”等形式开展林业与环境保护合作。这些都标志着小国FTA战略中的环境合作由周边走向了世界。

第三,FTA战略实施中环境合作全方位展开,合作伙伴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一般而言,环保理念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火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在FTA协定谈判中越重视环境问题。例如,美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签署FTA协议之前,都会对协定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在中国FTA建设的初级阶段,只有在跟发达国家开展FTA谈判时才可能遇到环境问题。中国甚至一度将此视为发达国家保留贸易壁垒的借口。而目前,中国已在FTA战略实施中开展全方位的环境合作,合作对象包括新四兰等发达国家,也包括智利、秘鲁、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FTA伙伴开展环境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从先进国家借鉴环保理念、环境治理方法以及法律体系,也有利于中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分享环境治理经验,协调环境问题方面的立场,并通过一定形式实现互利,促进中国环境技术和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FTA战略中环境合作开展滞后的表现及原因

中国在FTA战略中积极开展环境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环保事业和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发展。

但是作为FTA战略实施的后来者,中国在利用FTA框架开展环境合作方面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FTA协定中环境条款过于简单,不利于环境合作的切实开展。如上表1所示,在中国已签署的FTA协定中,涉及环境合作方面的内容非常简单,远不及协定中关税、非关税、原产地规则等内容的详细程度。大多数合作条款仅提及开展环境合作的基本意愿或者基本原则,未涉及具体合作内容、方式,使得FTA框架下的环境合作难以真正开展,中国与FTA伙伴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第二,没有明确环境合作的资金安排,不利于环境合作的有效开展。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有效开展环境合作的基础。一般而言,区域贸易协定会对支持环境合作的资金做出简单安排,例如美国一智利自由贸易协定(UCFTA)就约定,由其下属的环境事务委员会根据“各方立法以及可提供的资源”决定对环境合作能力建设项目给予金融支持。但是从中国现已签署的FTA协议来看,基本上没有涉及环境合作支持资金问题。缺乏资金支持,中国FTA框架下环境合作项目也无法有效开展。第三,缺乏制度化的环境合作机制,不利于环境合作的持续开展。目前,大多数区域贸易协定中的环境合作均依据双边或多边的行动计划、宣言、决议、谅解备忘录等开展,原则上要求相关成员遵守。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依赖政府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等组织形式开展合作,有些区域贸易协定还建立常设的环境合作机构用于协调和约束各国的环境政策。例如在NAFTA中,就专门根据北美环境协定(North American Commission for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NACEC)设有环境委员会,负责美、加、墨三国的环境问题研究、信息交流、立场协调或单纯执行特定的任务(如环境监测)。尽管这些环境合作机构并不构成对各成员的硬约束,但是其提供的基本制度构架对于环境合作的开展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相比较而言,中国现已签署的FTA协议基本上没有涉及环境合作的制度问题。显然,制度化环境合作机制的缺失,将不利于中国在FTA框架下开展持久的环境合作。

上一篇:形体训练课程学习心得下一篇:李白与酒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