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简短

2024-10-20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简短(通用15篇)

1.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简短 篇一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数量和最低数量,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我继续追问,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简短 篇二

一、从外到内完整看图

解题时, 理解题意很重要, 有关统计图的题目, 怎样审题呢?笔者认为应“从外到内, 完整看图”。

如图1, 看外部:从标题得知, 统计的是2011年1~6月京海火车站旅客发送情况, 绘图日期为2011年8月, 横轴表示月份, 由纵轴的数据、单位名称可知, 一大格表示10万人。

看内部:每个点附近的数据表示相应月份的发送旅客数;一月与二月的数据对应点连成的折线呈上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增加, 是由于二月份为春运高峰;二月与三月的数据对应点连成的折线呈下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减少, 是由于到三月份, 春运已过;到五月份, 折线呈上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增加, 是由于“五一”假期中人们回家、出游以及返程等原因。总体走势为:一月到二月发送旅客数增加, 二月到三月, 发送数大幅下降, 三月到五月, 发送旅客数回升, 六月有所减少。

二、由外到内有序制图

折线统计图, 是利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通过“点与点连成的线”的走向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所以, “点”与“线”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部分。如何完成折线统计图呢?可以这样:由外到内, 有序制图。如图2所示。

先完成统计图的外部:标题、日期、横轴、纵轴、单位等。如果这些部分不完整的, 需填写完整。比如图2中, 标题部分填写“四年级二班”, 日期需填绘图当天的日期, 横轴补充“2011”, 纵轴补充“20、25、30、45”, 单位栏补充“台”。

再完成统计图的内部, 顺序是:描点、写数、连线。由统计表得知, 2009年为10台, 就在横轴上“2009”对应数据10的位置“描点”, 在点附近写上数“10”, 以此类推, 在“2010”对应位置“描点”, 在点附近写上数“19”……注意, 写数时, 要考虑相邻两点随后“连线”的走向, 不能和线重叠。最后连线, 需要注意的是, 从一点连向相邻的另一点, 不能跳越, 一段线与接下来的另一段线连接要自然, 不要出现像图2中“虚线”示意的那样, 连接处有交错, 就不美观了。

三、巧分数据熟练画图

通常统计图的纵轴标注数据, 但是在绘制统计图时, 遇到的数据并非正好是所标的数据, 如图3。

已知一月产值610万元, 二月产值540万元, 三月产值350万元, 四月产值832万元……

绘制统计图时, 先根据已知数据描点, 这时, 就需要在纵轴上确定已知数据所对应的刻度线。一月产值610万元, 看纵轴数据得知, “610”包含在“600~700”的这一大格, 而一大格表示100万元, 我们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10份, 这样的一份就是10万元, 600增加这样的一份, 就是610, 这种确定刻度的方法, 不妨说成“十分法” (如图3A) 。二月产值的数据540, 不难发现包含在500~600的大格, 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5份, 这样的一份是20万元, 500增加这样的2份, 就是540, 这是采用了“五分法” (如图3B) 。三月产值的数据350, 包含在300~400的大格, 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2份, 这样的一份是50万元, 300增加这样的1份, 就是350, 这是采用了“二分法” (如图3C) 。有些数据, 还需要结合估算来确定刻度。比如四月产值的数据832, 包含在800~900的大格, 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3份, 这样的1份是33多一些, 比这样的1份少一些, 差不多是32, 只需把“三分法”的一份刻度线下移一点, 就可以作为832的数据线。

另外, 确定数据的对应刻度线, 可以利用纵轴以外的竖向网格线。比如图3中, 描出四月份产值数据的对应点, 可以在“四月”对应的竖线上确定 (如图3D, 根据“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

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64-02

在课改实施之际,智慧课堂的观念为我们树立教学新理念指引了方向:在教学中,学生是自主探究的研究者、发现者,而作为活动的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致力于挖掘新知的成长点,将静态的文本知识结合生活元素,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探究之路,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荡漾起来,在运用中收获智慧的惬意。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研习教材,先通过观察“统计表”,说说获得的信息,继而直接指出“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并出示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后通过回答三个问题,完成读图分析的过程。例题呈现简洁、浅显,那么如何将新知更好地嫁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浅白的例题中,捕捉新知的本源问题,挖掘表面图像以下所蕴含的内在信息,从而体会折线的魅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呢?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立足起点,迁移比较,引领主动思考

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起点,方能让新知的展开更加水到渠成。联系学生已有的统计经验来引出新知识,此时学生对新知会产生这样的好奇:为什么要学折线统计图?它的统计优势在哪里?

层次一:情境引入,探触起点。课始先分析当地室外气温统计表,以“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比较结果?”一问激活学生旧知,进而呈现条形统计图。再通过浏览气象网站,引入发现折线统计图。“生活中统计气温怎么不用条形统计图呢?认识它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自然、简洁的导入,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的关注焦点。

层次二:探究新知,感知特点。和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同样“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怎样让学生从本源出发,有效地感知其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唯有体验、经历,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作用中的“更”字。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经历从条形到折线的演化过程,将分离的直条缩小变成各个点,再将点和点联结起来,形成了各种走势的线段,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每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互不相连的条形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点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可用来描述连续量,更能直观、全面地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多层应用,理性分析,提高统计意识

通过前面的两个层次,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为了让枯燥抽象的统计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把生活融入到文本中去,为学生搭建一个掌握、运用统计知识的舞台,让学生在情境中迸发出生活与学习的激情。

层次一:尝试制图,引领分析。折线统计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统计图,但它与条形统计图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对于条形统计图,如根据数据找出其对应横、纵位置从而确定条形的长短,观察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等,学生已经比较熟练,难点在于怎样准确地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亦是“统计”中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因此,在领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在画图、读图两者中,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在后者。故而在设计“画图”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学习活动,完全放手让学生经历“讨论作图步骤→独立制图→展示交流→分析思考”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折线统计图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层次二:多层应用,走向智慧。“学有价值的数学、必需的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基本理念,更是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在练习的环节中,着重利用“折线统计图”这一载体,创建“人才招聘会”这一交流平台,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法,应聘“气象分析师”“绘图师”“营销顾问”的活动,让静态的数学习题以鲜活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气象分析师”,以启东、南极、吐鲁番三地8月份某天早、中、晚气温变化情况为素材,根据三幅特征明显的折线统计图,判断分别描述的是表示哪个地方?引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教师则随活动的进展,讲解“南极气候、吐鲁番气候”相关的知识,如此选择深化,彰显了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

“绘图师”,这题选自书本习题,旨在通过辨析体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纵轴中曲线部分的形成和含义。先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绘图后交流该图中的有关信息,继而观察图中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动态显示锯齿形部分,互相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再通过出示纵轴完整和纵轴省略的两图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简洁美。

“营销顾问”,根据某电器空调部的一年销售曲线,根据统计图回答:

①说一说这一年空调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想一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每月卖出320台空调便能收回成本,那么有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哪几个月不亏不盈?

③如果你是这个商店的销售经理或者顾客,你会有什么想法?

综合型的变式练习,蕴含了统计知识的多种分析运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学会理性分析,促使学生亲身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学习的内涵则会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个练习,层层深入,内涵丰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到生活因为统计更精彩,体会到统计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升华,开拓视角,丰富统计表象

课末,借助课件安排“漫溯统计”的环节,从《周易》上记载的“结绳记事”说起,感受到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分组统计的意识;经过时光的浸润,演变而成的当今生产、生活中形态万千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学生的思维触角在此过程自然地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更丰富了对统计的表象认识;再结合各自在本堂课中的心情指数,借助手势表示心情折线统计图,从而让《折线统计图》从知识的教学走向智慧的生成。

知识是前进的阶梯,智慧是梦想的手杖。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应该选择从书本上静态的知识走向让学生个性灵动飞扬的课堂,让学生的心智在智慧的课堂中觉醒、生长……相信我们终将看到一个盈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的和谐课堂!

4.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四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二、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是教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统计的知识。

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所以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并不困难。本教案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用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来统计方法要优越,这对于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十分重要。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独立动手画图,并进行适当的计解和点评,不仅可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6.《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六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建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教材上先出示了两个地区各月降水的情况统计图,我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幅统计图,分析表中的数据。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为什么两个城市7、8月份降水量都比较多。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发现7、8月份是夏天,所以降水就多。教材上的还有几幅统计图也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看这些统计图,分析其中的数据,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2、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先出示中国地图,引出两地区的降水量统计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观察完统计图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提一些问题,然后由其他的同学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就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注重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好习惯,我会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可以举手补充;回答的好可以鼓掌示意。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这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我支持他们各自阐述理由,这样其他学生由于好奇就会认真倾听他们的理由。对于一些一听到问题就举手的学生,我便提醒他们要考虑周到。与其鼓励他们没思考好久随便举手不如鼓励他们认真倾听。

二、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7.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简短 篇七

一是让学生明白当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后, 为什么还要学习折线统计图。

二是为什么书上说:条形统计图方便我们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这怎么解释呢?

虽然想在课堂上尽力体现这两点, 但是实践发现, 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操作起来很不简单, 对于其中的“道理”, 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真正从心底里接受这种说法吗?在上完课后笔者给自己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而俞正强老师在教学该课时却那么自然地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被学生所领悟和接纳了。于是, 笔者迫不及待地想记录下这些精彩片段, 供大家赏析。

【教学过程观摩】

环节一:了解起点

学生是这么认为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可以用来表述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 只是折线统计图画起来比较方便。

(和学生一起分析2012年某地月平均气温条形统计图)

师:下面我来变, 变点大家没有学过的。看, 变成什么了? (课件显示:条形统计图的长条逐渐变短直到变成一个个点, 然后将相邻两个点连成线, 见图1)

生:折线统计图。

师:怎么变的?

生:变成了很多点, 再连成线。 (板书:描点连线)

师:这个折线统计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和原先的条形统计图比一比, 折线统计图什么没有变, 什么在改变?

生:横轴、纵轴和格子都没有变, 统计图的意思没有变, 但是样子变了。

师:有小朋友补充吗?

生:统计图上的数据没有变。

师:数据怎么没变?

生:最高还是7月, 最低还是1月和2月, 1月和2月是相同的。

师:既然意思都没变, 那你们有没有产生一个问题啊?

生:数据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生:我没有这个问题, 我觉得是因为条形统计图太麻烦了, 折线统计图画起来简单一些。

师:既然两种统计图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还要学折线统计图呢?刚才这位小朋友说因为折线统计图画起来简单, 你们认为他说得对吗? (大多数学生认同, 有的学生半信半疑, 但又说不上原因)

师:我在其他班上这节课时, 那个班的小朋友也碰到了这个问题, 于是他们就打开书本看看, 书上说:条形统计图方便我们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你们信吗? (学生静默)

环节二:凸显问题

学生不敢怀疑书上说的结论, 但他们真的不认同书上说的结论, 因此, 留了一个空间形成讨论的“势”。

师:还有一位小朋友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猜猜看是什么?

生:不知道。

师:我来启发一下, 你在哪里见到过条形统计图?

生1:书本上。

生2:试卷上。

生3:三年级的数学书上。

生4:老爸的股票上 (真的为俞老师捏了把汗, 终于说出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结果……)

师:你在老爸的股票上看到过条形统计图吗?

生4:没有, 是折线统计图。

师:那有问题吗?

生:没。

师:那你怎么不问股票上为什么要用折线统计图呢? (听课老师都被俞老师的幽默逗乐了)

师:其他班那位小朋友和这位小朋友的问题有点像, 他说, 俞老师, 我经常听到爸爸说一个词, 但是这个词我弄不明白。 (是什么呢?所有学生都好奇地看着俞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走势图”这三个字)

环节三:感悟走势图

条形统计图12个主角各走1个月 (离散)

折线统计图1个主角连续走12个月 (连续)

师:你觉得哪种统计图指的是爸爸说的走势图?走势图表示的是条形还是折线呢? (连续请了三位同学, 都说是折线统计图)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和生2都说是猜的)

生3:因为它们连起来的线会往上走, 也会往下走。

师:哦, 你们都猜是折线统计图。因为它是今天刚学的, 所以它比较有用, 是吗? (学生还是一脸疑惑)

师:那老师问你们, 条形统计图有走势吗?折线呢?

生:条形统计图没有走势, 因为它没有路线。

师:我也是这样和他说的, 我说走势总要有线才能走啊!他说不是的, 你看, 它也在走的啊!

(说着俞老师指着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条柱子:1月份从0走到了5, 然后就停下来了;2月份也从0走到了5, 又停了;……12月份从0走到9, 最后也停了)

师追问:一共走了几次, 每个人走了多久?

生:走了12次, 都是走了1个月。

(板书:12个主角各走1个月)

师:我们再看看折线统计图。

俞老师指着折线统计图, 边指边问:从0开始, 走到几?1走到哪儿了?再从2走到几?再呢? (从3走到4) 再呢……几个主角在走?1个主角走多久?

生:1个主角在走, 走的时间是12个月。

(板书:1个主角走了12个月)

师:这两幅图是怎么走的?大家再说一遍。

生:条形统计图是12个主角各走了1个月, 折线统计图是1个主角走了12个月。

师:同学们, 现在你觉得哪个是走势图?

生:第二幅图 (图3) 。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幅图 (图3) 是同一个主角在走12个月。

师:所以这两个统计图有差别吗?差别在哪里?你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教学赏析】

学生明白了什么?

显然, 是明白了折线统计图的反映增减变化的特性。

我们在进行统计教学时, 通常对其中的“理”不够重视, 一般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一记书本上的规定, 或是让学生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后, 简单地下一个定义。这样的授课, 表面上看, 学生已经懂了, 让他做题目, 基本上也不会出错了。

那么, 这样的明白有意义吗?

课前, 在分析完条形统计图后, 俞老师将条形统计图通过课件演示动态形成折线统计图, 这样做, 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看出折线统计图上表示的信息和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是相同的, 既然相同, 那为什么还要研究折线统计图呢?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样子不同?或是因为书本上所说的“道理”所在吗?

对于这些课堂上学生们都会想到但是我们一般都视而不见的问题, 俞老师没有回避, 也不急着下定论, 而是在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后, 在轻松愉快的对话气氛中让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辨析, 而当有学生说出“爸爸的股票”时, 俞老师就抓住“走势图”做足了文章, 走势图会出现在哪个统计图中, 为什么不是条形而是折线呢?之后, 当学生跟随着老师一起在两幅统计图上“走”了一遭后, 学生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条形统计图的“静”以及折线图动态的优势, 直观形象而不需过多的言语, 虽然学生的表达不够完整、严密, 但是不必经老师点明, 道理就已蕴含其中, 原来“条形统计图是12个主角各自走了一个月, 而折线统计图是一个主角走了12个月”, 对于孩子来讲, 这是多么形象的解析啊, 这比背诵似的准确描述更为珍惜和难得, 这也是俞老师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带给所有听课老师和学生的最大启发和惊喜。

我们都知道:条形统计图中, 条与条之间不相联结, 它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 而折线统计图不同, 它的点与点之间是相互联结的, 可以用来描述连续量。所以, 条形统计图不便说明发展趋势, 折线统计图便于估计没有取得的变量的值, 便于推断发展趋势。这样的道理如果说给学生听, 学生肯定听不懂, 但是俞老师只需几句对话、一个动作, 无需过多的说教, 自然而然地就让学生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把“离散”和“联结”这两重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难怪很多教师在听完这节课后都用“惊叹”来描述俞老师的授课。

8.折线统计图点点通 篇八

【题目】 下面是某地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

(1)( )年雾霾总天数最多,( )年雾霾总天数最少,相差( )天。

(2)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 )。

(3)从图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信息?

【思路点拨】(1)这是一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其中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雾霾的天数,横轴上的数据表示年份,图中的折线反映的是从2005年到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增减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雾霾总天数最多,有80天,2014年雾霾总天数最少,有54天,相差80-54=26(天)。

(2)由于折线总体是呈下降趋势,所以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下降。

(3)折线统计图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除了可以知道一些基本信息,如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的总天数以及每年较上年是增还是减外,我们还可以从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在下降这个信息,知道这个地区的气候情况总体上在好转,并且大部分年份雾霾的总天数处在60~70天之间。还可以算出这10年雾霾的平均天数约是66天等。由此可以想到雾霾天气时尽量少外出,及时关闭门窗,有事外出应使用防尘口罩,平时还要加强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9.复试《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篇九

1、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合理预测。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步骤;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结合今天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丰富多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应该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为达到上述的目标,我就大胆地尝试把教材进行重组.。(教材呈现的是威海市---市区环保建设中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一情景做为例题的,)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枯燥,而且没有亲切感,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今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于是我就特意选取了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金牌获奖情况这一热门话题为例题学习内容,在分析数据后进行预测第30届奥运会将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揭晓预测是否正确,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己练习应用时,创设了今年5月气温变化比较大的几天的最低气温、还有因为气温变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数变化的信息及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这些信息,从而把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带进课堂。让学生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巧设问题,体现统计图的重要性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本课通过设置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一问题,一方面突出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统计;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已有知识中产生冲突,只学习了条形啊)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认识。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设计的非常有序,从零散的7届获得金牌数据,整理到统计表,再整理到条形统计图,最后引出折线统计图,以及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这样的一条教学主线。既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又让新知识出现的很自然,还让孩子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做了初步的比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了解到折线统计图除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外,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为下节课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了知识铺垫。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统计图直观表示出28届到29届的金牌数增加最多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数条形统计图中直条之间相差几个格子这时教师适时出示折线统计图,开始探究新知。这样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由统计表到折线统计图,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顺学而导,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新方法,显示了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3、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折线统计图学习中,从表示数据多少的.点的自主发现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线段的小组交流乃至最后的尝试完成统计图的制作。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和学习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允许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开展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样准确画折线统计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地位。]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制图),去探索(想),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其一,突出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了统计图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0.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简短 篇十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4-27 8:30:51 发布人:韩建平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这两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提高制图的技能。

2、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

3、理解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选择策略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课练习的目的:

1、针对我们同学读图能力的薄弱现象,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两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高制图的技能,同时也要加强我们的读图能力。

二、知识点回顾:

条形统计图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折线统计图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请学生举手回答,明确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三、针对练习:

1、选择策略的练习: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认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合理?(1)、电视机厂去年每月生产电视机产量情况。(2)、六1班第一小组本单元数学测验成绩情况。(3)、病人体温记录。(4)、世界五大河流的长度。(5)、农工商超市去年每月销售情况。(6)、去年各月降水量情况统计。(去年全年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7)、城西村2002----2006年各村收入情况统计。(小曲村2002----2006年收入情况)

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分辨题目要达到的目的,再根据两种统计图的特征进行选择。

2、出示 P35 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问题。(2)校对、反馈

(3)补充: ①体重在35——39千克之间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②体重超过44人数是全班的百分之几? ③你自己的体重在哪个质量段?

3、出示 P36 第2题:

(1)请学生独立制表。校对,制表错误的请同桌指出问题所在。(2)请学生设计问题。

反馈各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例如:01—02年的平均产量? 04年比01年增长的百分数。

4、出示

P36 第3题:

(1)请学生独立制表。校对,制表错误的请同桌指出问题所在。(2)

请学生设计问题。反馈各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补充:请计算大华汽车厂去年的汽车产量? 每个月的平均产量是多少? 每个季度的平均产量是多少?

教师强调必须看清题目要求?

5、出示P40

病员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1)出示图,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书上的问题。

(2)重点讨论:这位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同桌讨论后回答。

6、出示P41第2题

(1)、学生独立制做折线统计图。

(2)、反馈,互相评价。

(3)、请学生设计问题并回答。

(4)、反馈:强调百分数的题目的回答。

教师补充:哪年的涨幅最快?

学生尝试解决后统一意见:涨幅应该是计算百分比,温差才是计算相差数。

四、提高练习:(机动)

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方面得到了进步?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教材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练习安排了2节课,分别放在每一部分的新授课之后进行,这样的安排,确实能使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的各自的特征,制图的要领、方法和步骤能很好的掌握和巩固。但却忽略了对两种统计图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的对比教学。另外,统计图表的重点其实并不在知识,而是技能和能力,因此,还应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应该使学生在制作技能、应用能力和认知结构上均有所发展。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造、重组,先完成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新授,再将两者的练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重点强化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各自的作用,渗透根据实际需要以及两者的各自特征合理选取统计图的意识。试图运用“优化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策略”,改变把练习课上成“做题课”的不良现象。课上完后,反思课堂,感觉这样的调整还是成功的。

优点一: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的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在让学生回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后,我主要补充设计了一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题目(生活情境),让他们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也喜闻乐见,参与度、积极性都很高,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和区别,对两种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也达到了这一环节学习的目标。

优点二:由于在新授课上,重视了对两种统计图作图方面的要求,因此在本节练习课上,把从统计图中 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思考、来解决一些问题作为重点,体现在要求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来解决一些拓展性的问题,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练习设计时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有一定的弹性,有利于暴露差异,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收获。

优点

11.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简短 篇十一

教学片断一:

例1:小明到6千米远的桃花岛去玩, 请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和计算下面的问题:

(1) 小明在路上休息了 ( ) 分钟, 在桃花岛玩了 ( ) 分钟。

(2) 小明去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休息时间除外)

(3) 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 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休息时间除外)

师: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生1:我看出横轴上表示时间, 1时到2时被分成了3小格, 每格表示13时, 2时到3时被平均分为2小格, 每格表示12时。

生2:我发现纵轴表示小明走的路程, 每个长度单位表示1千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像这种表示物体运动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可以按“横轴——纵轴——描述运动过程”的顺序来有序的观察。你能描述出小明去桃花岛游玩的过程吗?自己试试看, 然后和同桌交流。

师:谁能描述出小明去桃花岛游玩的过程吗?

生3:小明在1时出发, 13小时后走了3千米, 他在途中休息了13时后继续走, 又走了13时, 走了3千米, 这时到达桃花岛, 小明在岛上游玩了12时, 然后用了12时, 走了6千米回家了。

师:回答得真不错!接下来请大家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

教学片断二:

师:刚才同学们掌握了表示物体运动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观察方法, 接下来请同学们尝试解决这样两道题。教师出示练习题, 你能读懂第一幅图所表示的含义吗?

1.甲、乙两人比赛120米的滑雪, 乙让甲先滑10秒钟。他们两人滑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

(1) 在滑雪过程, ( ) 滑行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填“甲”或“乙”)

(2) 甲滑行全程比乙多用了 ( ) 秒钟。

(3) 甲前15秒, 平均每秒滑行 ( ) 米;后50秒, 平均每秒滑行 ( ) 米;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秒 ( ) 米。

2.长、宽、高分别为100厘米、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中装有A、B两个进水管, 先开A管, 过一段时间后两管齐开。下图表示水箱中水的深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 这个 ( ) 统计图。

(2) 打开A管 ( ) 秒钟后两管齐开。

(3) 打开A管20秒钟, 水箱有水 ( ) 升。

(4) 两管齐开20秒钟, 能注入水箱 ( ) 升水。

(5) 你还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为什么?

教学思考:

1.数学复习课上, 教师应有怎样的高度与“架构”

笔者以为, 复习课的设计, 教师首先要对复习内容在理解上要有一定高度以及这个高度下的宏观“架构”, 即教师必须深刻地理解复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只有掌握了所复习内容的核心所在, 那么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都将水到渠成, 事半功倍。具体地讲, 在复习“折线统计图”时,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绘制、分析折线统计图吗?还是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果是后者,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关键又是什么?在这一次次的追问中, 我们不断地逼近教学问题的实质。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尝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是我们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在进行折线统计图的复习前, 学生已经学会了绘制、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 然而他们更倾向于绘制与分析一般关于“时间”与“产量”的“静态”的统计图,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对运动变化的“动态”的折线统计图的无奈与无处着手。究其原因, 在于学生对运动变化着的折线统计图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而这个困难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活动的正常开展。基于此, 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读懂这类蕴含着运动变化的折线统计图成为我设计本课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经历了一番思考之后, 我豁然发觉, 既然这类折线统计图是运动变化着的, 那么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的唯一方法必然是让学生学会描述物体 (或事件) 的运动变化过程, 在描述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时间与数量的变化情况。

2.描述运动过程是将数学模型“翻译”为生活现象的核心过程

当我们对折线统计图的复习目的有了明确指向的时候, 我们还必须思考一个问题, 即为什么要让学生描述物体 (或事件) 的运动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描述是否有其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撑。其实, 仔细观察教学片断一中的例题, 我们不难发现, 这个折线统计图将“小明去桃花岛游玩”这一事件中的时间与行程进行了抽象的概括, 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所以, 要让学生解决问题, 首先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翻译”为生活现象, 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而描述运动过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经之路。在描述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我建构, 即注重学生自我独立地将数学模型“还原”、“翻译”为生活中的数学, 在描述运动过程中充分内化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可以说, 描述运动变化的过程, 也是教师注重学法指导的表现。只有让学生经历“观察——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才有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炼学法, 优化思维, 形成能力。

3.复习课设计在题材的选择上要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12.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简短 篇十二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课始,唐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二、 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本节课中,唐老师进行了2次的对比。1、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二次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2、选择用哪种统计图更合理,这是学生对两种统计图区别认识的`一个练习巩固,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三、学习素材符合学生特点,创造性使用教材。

13.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简短 篇十三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统计很好教,教学内容不多,也不难,一节课下来我也很满意,但是学生的作业却问题不断。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统计的应用价值、统计意识不高,所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提供了一幅条形统计图和一幅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单调、枯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呢?我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和学生一起欣赏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作品,使学生感悟科技与生活相关更与数学统计相关,再让同学们回顾了过去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引出学习内容折线统计图,比较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又让同学们交流展示课余搜集到的一些折线统计图。挑选比较典型的同学上台展示。当听到要上台展示时,全班同学都积极举手。这样一来,既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力,又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运用相当的广泛,同时学生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此一来,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二、运用比较策略,感知特点。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一些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折线统计图比它体现的更清楚而已。任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比较重要,就采取了加强对比的策略。通过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思想,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明确的认识。

14.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十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

授课时间:2015年4月21日

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

(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课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的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的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并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画出折线统计图;

2、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3、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4、通过对比,了解并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区别,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更能清楚的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教学难点

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的进行预测,增强数据分析的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数学题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图形(学生说)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踊跃,你们再来看看,屏幕上又出现了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屏幕上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了这种图形,你能给这种图形起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吗?

生自由发言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设计理念:根据北斗七星的形状和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揭示本课的课题,使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科技吗?你们都参加过哪些科技竞赛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最近几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情况统计表?请大家看屏幕!

(屏幕上出示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情况统计表)师:你们在统计表上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把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制作成了统计表,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怎样做?(制作成统计图)

师:我们一起学过一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老师已经把统计表制作成了条形统计图,你能在统计图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生分析统计图,说出统计图的名称,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含义,每一年参赛队伍的多少。师:在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什么?

【设计意图:整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铺垫】 师:我们分析整理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今天我们新学了一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能利用你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画出一张折线统计图吗?请大家拿出第一张题纸,并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特别快的就把折线统计图完成了,你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又快又准确的完成折线统计图的吗?

交流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二)分析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上的特点 师:从折线统计图上你看出了什么?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你能快速的找出哪两年之间参赛的人数增加的最多吗?从哪看出来的? 师:你能快速的找出哪两年之间参赛的人数下降的最多吗?从哪看出来的?如果人数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样表示呢?用你的手势表示出来。

师: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预测下一年参赛的人数是上升还是下降吗? 生:上升

教师总结:看来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帮助我们对事情的发展做出预测,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逐渐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展现出来。】

(三)对比两种统计图,分析各自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学习了两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自己思考。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指导。汇报交流,总结两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还能预测以后事情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明白两种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根据问题的情境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师:我们掌握了两种统计图的特点,你能正确的选择使用的统计图吗?

四、总结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习才是一种成功的学习。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样的自我评价,既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是学生初步理出本课知识眉目的一个好办法。】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特点:数量的多少

数据的变化趋势

画法:描点

连线

15.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十五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地预测和判断,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上,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简单的推测和判断。事实上,统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很容易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这些方面的目标不容易达到。所以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启发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到制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不足:在课后的练习中,我认为还应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的了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上一篇:初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复习 西游记下一篇:新华乡学区教育管理服务站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