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八下知识点

2024-06-22

苏教版数学八下知识点(精选11篇)

1.苏教版数学八下知识点 篇一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望岳

(唐)杜甫

七律·长征 岱(dài)宗夫(fū)如何?齐鲁青未了。毛泽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泊秦淮 孤山寺北贾亭西,【唐】杜牧 水面初平云脚低。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几处早莺争暖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宋·陆游 最爱湖东行不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绿杨阴里白沙堤。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登飞来峰 过零丁洋(宋)王安石(南宋)文天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雁门太守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春望》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唐·杜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别云间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已亥杂诗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清)龚自珍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八年级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闻雁

【唐】王勃(唐)韦应物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故园渺何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归思方悠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淮南秋雨夜,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斋闻雁来。八年级上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1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迎燕

【宋】葛天民

咫(zhí)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题红叶 唐 ·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山中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论诗(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2

2.苏教版数学八下知识点 篇二

普通高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伸,它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所以高中教育必须能够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民族精神以及增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规划能力.所以对高中教材的修改必须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200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B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为苏教版、人教A版、B版、湖南版、北师大版)出版的五套试验教材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进入国家基础课程改革试验区,供高中学生使用.

二、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特色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通过审定标志着江苏高中教育已经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建立了符合江苏地域特色、紧跟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紧紧围绕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由单樽教授主编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整本数学教材最突出的特色是通过探索活动和自觉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创造及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教材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课本氛围自然舒适

在人们的印象里数学是一门学术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学教育中,数学课程给学生一种死板冰冷的感觉,但是苏教版数学一改原来数学教材风格,课本氛围更加自然舒适,给学生浓浓的文化气息.如在介绍集合内容中,书本开头用了一段优美的话语描述了大自然的景色,巧妙地折射出集合的思想,“蓝蓝的天空,一群鸟在快乐地飞翔……鸟群就是一个集合……”

2.利用相关性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

新课改下苏教版数学教材秉承着“过程也是教育目标”的理念,让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问题的构建活动中,使学生自觉衔接初中数学课本内容,明确数学研究的思路,多角度、多层次体会数学的思考方法.

3.名人名言,寓意深刻

在课本中大量引用名人名言,让学生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上对数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揭露事物本质而又神秘深奥充满艺术性的学科,重分调动学生的神秘感和兴趣.例如,“一种学科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马克思”

三、苏教版数学题型特点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大致叙述一下新课改下苏教版数学题型的特点:

1.激发型

新课改下苏教版数学教材加大了对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分析、尝试和推理来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和兴趣.例如,“用长为30 cm的铁丝围成矩形,将矩形面积S(cm2)表示为矩形一边长x(cm)的函数,并画出函数的图像.”此题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模型,然后观察图形激发学生推理分析的能力最终得出答案.

2.人文型

数学是解释众多自然学科的重要手段、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改下苏教版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在题型安排上时刻渗透着数学的人文精神,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文化涵养.例如,“从我国辽东半岛普兰店附近的泥炭中发掘出的古莲子还能发芽开发,这些古莲子是多少年前的遗物呢?”学生通过这个题目不仅了解了历史和生物等学科的内容,还引发了学生的疑惑,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在此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些含有经济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问题,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3.生活趣味和启智型

这次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编写阵容十分强大,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还有众多一线教师,所以教材充满了生活趣味性和启智性.具体表现为书中的选题很多是迎合学生心理特点而又紧密联系生活的有趣素材,用这些素材引发学生思考启迪智慧.例如,“中国象棋的半个棋盘上有一‘马’,开始下棋时,它位于A点,这只‘马’第一步有几种可能的走法?试在图中画出来.它能否从点A走到与它相邻的B点?它能否从任一交叉点出发,走到棋盘上的其他任一交叉点?”此题以生活中常见的象棋为素材,激发学生趣味性思考,思考的不仅有数学问题,还有生活中的趣味性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使得课本更有亲和力和舒适感.

4.实践型

在新课程教材中更多地增加了数学结合实际生活的实践性问题,重点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将学生从僵化、单一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为学生个性的释放和数学实践打造一个理想的平台.

四、结束语

3.苏教版数学八下知识点 篇三

关键词:钠;燃烧;对应的;红磷的结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笔者从事高中化学一线教学多年,针对现行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1、化学2中的部分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探讨知识点一

化学1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49页)观察和思考“实验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笔者多次做过此实验,现将主要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1.钠融化成一个发亮的小球。

2.钠在空气中燃烧呈现黄色火焰,并产生大量白色浓烟。

3.在石棉网上做实验,固体剩余物的颜色受到石棉网的洁净程度影响,在旧石棉网上残留的主要是棕黄色甚至棕黑色固体,少量淡黄色固体,在新的石棉网上淡黄色固体会明显增加,部分棕黄色固体,部分棕黑色固体。

4.将石棉网改成洁净的白铁片或者坩埚做此实验,剩余物质主要是淡黄色固体,少量棕黄色固体和少量棕黑色固体。

教科书49页“表2-3钠的性质实验”实验2所留表格太小,不利于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而课本50页第4行叙述“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虽然这句话没有错,但是过于简单,容易让学生误会。

针对上述不足,我的建议如下:

1.增加课本49页的表格宽度,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填写所观察到的主要现象。

2.教师演示时将石棉网改成白铁片,减少干扰,便于学生观察。

3.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根据中学实验室已有的实验仪器,学生做分组实验时可以不用比较锋利的白铁片而使用坩埚。而且改用坩埚也更容易产生淡黄色固体。

4.教科书50页第四行的叙述“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改为“钠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或者改为“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主要是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这样就顾及到钠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的问题了,也在解说反应现象方面更科学、更严谨。

探讨知识点二

化学2专题1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5页)“信息提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中有这样一段话:“通常情况下,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从水中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深入探讨之前,首先明确在中学阶段水化物的含义。水化物简单点说就是与水反应(一般指化合反应)得到的产物。例如,镁的最高价氧化物为氧化镁,硅的最高价氧化物为二氧化硅,氧化镁和二氧化硅与水就很难反应。教科书上说了两次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虽然也没有明显不对的地方,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误解,会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都能和水直接反应生成酸或者碱。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如下建议:

1.在“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加上“对应的”三个字,改为“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2.在第5页书的下面用小字标明“对应的”指与水直接化合或者间接反应,这样就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产生误会。

探讨知识点三

化学2专题1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20页)“拓展视野、白磷和红磷”,教科书对白磷和红磷的介绍分了三节,第一节介绍了磷常见的单质有白磷和红磷,又介绍了白磷的性质。第二节介绍了红磷的性质。第三节介绍了白磷和红磷的部分共性。教科书此处的文字表述部分并没有什么科学性错误,只是有点段落划分不当。教科书所配白磷的插图没有问题,但红磷的插图要再斟酌。

首先明确磷的常见同素异性体的结构。纯的白磷是无色透明晶体,遇光会变为黄色,故又称黄磷。白磷或者黄磷都以正四面体P4分子形式存在。

教科书上所配红磷插图应该是四面体结构的P4分子断裂开1个键之后连接起来形成的长链状巨大分子,但是这种结构并不被公认,只是部分科学家的猜测。至今红磷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分子式,只有一个化学式,用元素符号P表示。

针对此种情况,我的建议如下:

1.将教科书拓展视野文字介绍部分的第一节再分为两节,一

节介绍磷常见的单质有白磷和红磷,另一节介绍白磷的部分性质,

这样段落就更加清楚了。

2.红磷的结构所配插图直接删掉或者说明此种结构只是可能性很大的一种猜测。

科学源于严谨,严谨方显科学。璞玉雕琢方成大器,与同行诸教共勉之。

4.苏教版数学八下知识点 篇四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二、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因此,在教法上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自然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三、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的有关段落,以加深体会(在记叙中运用议论和抒情的写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

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

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附录

茅盾对“楠木”象征意义的解释: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5.苏教版数学八下知识点 篇五

【教学目标】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灵魂”内涵。2.举例论证的多角度和典型性。【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这是一篇立论深刻、论证有力、语言准确概括的说理文章,所以在教授本文时,采用重点研读,自由讨论的方式,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进而能深刻理解和感悟“灵魂”的内涵,学习文中有力的说理。【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谈谈感动自己灵魂的一些人或事,自然引出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2.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思考:(1)积累词汇。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3)理出文章的思路。2.学生讨论交流:(生依据自主学习卡回顾预习内容,交流展示)(1)词汇提示。芦苇(lú)

平庸(yōng)

赫赫(hè)

携(xié).....嘈杂(cáo)

沐浴(mùyù)缅怀(miǎn)萎缩(wěi).....平庸:寻常而不突出;(语言,行为)平凡卑鄙。恶劣:不道德。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2)明确: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论点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观点是通过对名言的申说提出的。

(3)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第二部分(第2—5段):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从论证方法上,并抓住重点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1)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含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作寄托灵魂的所在。

(3)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3.教师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独立思考,然后讨论问题:(1)“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好不好?为什么?(2)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你认为呢?(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不好。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且注重角度的变化。换成布鲁诺的就和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了。且第三段的事例既是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论证很严密。

(2)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重点让学生明白运用事实论据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和全面性。

四、合作探究,能力迁移 1.研读赏析第一段。

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瞿秋白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名言?试加以阐述。

②你认为人的高贵体现在哪里?你能说说具有哪些特点才能称得上高贵吗? ③从平时阅读过的文章中,摘录几句论说人的灵魂生活、精神世界的文字。(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①这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了人最可宝贵的是有能思想的灵魂。与之相比,肉身是脆弱的。是不足道的。

②人的高贵主要体现在精神的高贵。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不为名利缠身,不惧权势,不畏强暴邪恶,关注自身修养,追求精神世界的崇高。

③例:“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2.学完课文,你觉得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有思想;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3.说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动人的光彩”。

引导学生理解“动人的光彩”即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竞争中享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五、布置作业

练笔:从自己的记忆里,选取一则“会闪放出动人的光彩”的平凡事例,写成小文章,字数3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

生活。

教学反思: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

6.三年级数学知识点苏教版 篇六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先得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要是你对某种事情感兴趣,关于这个事情的一切你就会很关注,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锲而不舍地钻研它,思考它,对于它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很容易地记住,完成起它来也很顺手。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要抓牢这一点,让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我们教数学的老师,要是能看到学生在课余总是在读数学书,在做数学题,在思考数学问题;要是能听到学生说,“我最喜欢数学了”,“数学玩最有意思”。那么这个时候,说明学生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做“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到中体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事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就连平时不爱活动不动脑筋的学生也都勇跃参与,而且也很好地掌握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些个用语。这一课我感觉很成功,因为在学生的兴趣中教学会让教师身心愉悦。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还得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7.苏教版数学八下知识点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实践

近年来,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学的重点,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模式上有所改变。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 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老师在不违背二次函数知识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让教与学真正的发挥最大的优势。

一、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1. 教材中的知识更加适用于实际生活

苏教版初中数学的改革存在着特殊的年龄特征。初中这一时期的学生, 还不能脱离问题的实际内容来理解抽象概括的数量关系。改革调整后的苏教版初中数学更加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结合, 这样, 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 可以直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 在整体知识的设计中更加注重逻辑性和整体性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共同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 将数学内容之间进行联系和整合,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每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学习,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不仅方便学生学习, 更有利于老师的教学活动。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不仅实现了教材内容内部的结合, 还同其他学科知识点进行结合, 促进了初中不同学科的共同发展。

3. 教学方式的灵活化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要求老师采用灵活化的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正确的面对学习中的不足。

二、苏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教学实践

1. 对于二次函数的概念, 要深入理解

函数概念放映了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是从一般到特殊, 从抽象到具体, 逐步精确化的过程。在理解二次函数概念时, 必须由浅到深, 给学生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也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 以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老师在讲解经典例题的时, 要在讲解过程中把二次函数的概念渗入进去。例如:给出圆的半径为r, 圆的面积为s, 让学生写出圆的面积的表达式为:s=πr2。在讲解这个公式的时候, 向学生讲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

2. 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时期, 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正确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次函数的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传统仅依靠黑板和老师口头讲解的方式, 不能很好的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 老师可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实现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的统一, 让二次函数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在二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 将数形结合融入其中

在二次函数教学中, 老师要充分利用图像, 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二次函数知识点的掌握。争取让学生在每次遇见二次函数时, 都能迅速并准确的画出相应的草图。并根据草图找出顶点位置、开口方向、顶点坐标等重要信息, 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 快速进行解答。

三、苏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教学实践的注意事项

1. 注意区别二次函数和其他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要不仅仅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还要激发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让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数学内容是一个整体, 不同数学内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同类型例题的讲解, 把二次函数与其他数学内容进行区分。以免学生把二次函数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混淆, 有利于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和认知。

2.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二次函数教学的主要目的, 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这一过程中,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在已知条件下进行不同解题方式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二次函数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二次函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教材比较枯燥, 时间一久,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念头, 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老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同时把实际生活和理论相结合, 用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二次函数作为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老师应根据苏教版初中教材的特点, 综合二次函数的特殊性以及初中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发育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 将二次函数的知识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仲红斌.初中教学函数教学之我见[J].学生之友, 2012 (4)

[2]房玉华.对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实践的分析[J].读与算, 2012 (65)

8.五读苏教版小学数学之“根本” 篇八

如何突破认识瓶颈走进教材,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采用五读法,真正走进小学数学教材。

一、一读教材说明

通过教材说明思考教材中教什么,重建数学知识的结构。在新课程中明确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实际运用中怎样才能用好教材呢?前提是教师必须要走进教材,弄清楚数学教什么。如果教师连教什么都没弄清楚,又怎么去教呢?实施上,教材说明中对需要思考的问题做出了很恰当的注解。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78页中“认识11—20各数”,教材上明确表示:当学生认识10以内数并积累一些数学经验时,采用读数、数数活动来认识计数单位“+”与“-”,理解十个一和一个十相等,从直观上去感知11—20各数的顺序与大小。和后续教材说明联系起来,就能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1)认识10以内的数(昨天),数数与读数(今天),写数、数的组成(明天),计算10加几(后天)。(2)通过数数与读数等各种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与“-”。让学生数10根小棒捆成一个小捆,从操作中认识到十个一就是一个十,就能够直观感受到11—20间各个数的大小与顺序。通过这种活动能够解决“数”和“形”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低年级学生也易接受。

二、二读教学建议

通过读教学建议,就能够思考怎样做,进而构建出教学思路。事实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构建教学思路不仅仅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还要遵循数学知识存在的逻辑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依然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78页中“认识11—20各数”为例,教材中教学建议写着:对例题教学时,在人数活动上组织成三个层次,第一层要认识十个一就是一个十;第二层次要认识十二;第三层次要认读11—20各个数。这就在宏观上提出了教学思路。

三、三读教学情境

通过教学情境思考怎样指导学生观察,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新课程苏教版小学数学编写教材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样的思路编排的。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成为了新课程中的一大亮点。怎样才能够创设情境,笔者认为:其一要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其二要思考怎样指导学生观察。

本文就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39页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为例。书上有一幅图,教师应该这样引导学生:(1)图上都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2)从图中能够获取哪些数学信息?第一个问题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明白图中情境是两位小朋友到玩具店购买玩具。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将思维回归到数学信息上。该图中显示了小汽车、小火车及面包车的单价,是显性数学信息,隐蔽的条件就是男学生和女学生买玩具,这些都给学生提问埋下了信息基础。怎样才能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依据这些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只要遵循了开放信息、封闭式引导、开放式引导原则,做到引导得法、收放自如,就能够增强提问质量,实施有效教学。

四、四读教参

苏教版教材都配套了相应的教学用书,该书不仅仅从微观上进一步解读了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为构建教学思路提出构思,同时还指出教学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给数学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对于上面认识11—20各数,教参书就明确提出:(1)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小棒”与“捆小棒”过程,亲身感受十个一就是一个十。(2)将12根小棒摆出来,让学生知道左边1捆小棒与右边2根小棒合成12根小棒,1捆即为一个十,而2根即为二个一,二个一和一个十合在一起成为12。通过教参提示给教学指明方向,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该教师讲就必须让教师讲,该学生操作就必须让学生操作。这样才能够实现教与学的整合,增强教学质量。

五、五读练习

对于苏教版数学教材而言,并没有将应用题独立安排成一个章节进行教学,将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问题情境之中引入计算问题,从计算学习中形成解决数学问题模型,最后利用模型解决疑难问题,实现从解决问题中掌握计算,从计算中学会解决问题。比如,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71页的“8的乘法口诀与用乘法口诀求商”中,总共安排12道题,1—3题目的在于巩固8的乘法口诀,8—11题是为了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所设计的练习。

总之,教材是数学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解读。对于苏教版而言,教师只要从教材说明、教学建议、教学情境、教学参考及练习几个方面入手,高度重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9.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苏教版 篇九

小数

1、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3、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4、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5、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6、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约分和通分

1、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2、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的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数学0的性质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介于-1和+1之间的整数。

2、0的相反数是0,即-0=0。

3、0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4、0乘任何实数都等于0,除以任何非零实数都等于0,任何实数加上0等于其本身。

5、0没有倒数和负倒数,一个非0的数除以0在实数范围内无意义。

6、0的正数次方等于0,0的负数次方无意义,因为0没有倒数。

7、除0外,任何数的的0次方等于1。

8、0也不能做除数、分数的分母、比的后项。

9、0的阶乘等于1。

小学数学运算定律和性质知识点

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b=1时,省略b)

变式:(a-b)×c=a×c-b×c或a×c-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10.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十

1. 复式统计表的优点:把几张相关联的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后,便于从整体上了解、对比、分析数据。制作时,要注意对表头进行合理分项,算对总计与合计,写出统计表名称和制表日期。

2.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把两张或多张相关联的条形统计图合并后,能更清楚的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更直观、形象地比较多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画图时,首先确定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图例,要画不同颜色或线条的直条,记得标数据。

第七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条理地找出来,从而找出问题的全部答案,这种策略叫作一一列举。列举的方式有:列表、画图、连线、画“√”,也可按一定规律排列出来等。

2. 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要按顺序来排列。

3. 排列(有顺序):爸爸、妈妈、我排列照相,有几种排法:2×3;(ABC、BAC不同)

组合(没有顺序):5个球队踢球,每两队踢一场,要踢多少场:4+3+2+1;(AB、BA相同)

11.例说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篇十一

一、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来展开的,是为学生的发展做铺垫的.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在了首要地位.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讲解系统知识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将两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讲解与动手、动脑融为一体,巧妙地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系统的知识讲解为动手、动脑提供理论基础;而积极动手、动脑又为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提供了保障.在苏教版初中数学必修2“圆与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拿一把直尺,在画的圆上上下移动自己的直尺,这样移动我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并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学生在听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知识的时候得到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应该会表现得很有兴趣.学生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发现真理.通过自己的动手、思考发现有趣的规律,这会让学生对自己信心倍增.在发现规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帮助.在安排本节教材时,编者注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课本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课程标准倡导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在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真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完美结合.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正数与负数”这一节中,开篇就给了生活中的三幅图画,告诉我们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运用生活中的温度、产量增长率等一系列数字阐述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学了数学后,我们更加相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加确信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在有理数的学习中,有一道习题:2006年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减少24毫米,2005年比上年增长8毫米,2004年比上年减少20毫米,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三年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的增长量.这道练习题就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实例,将生活提炼出来转变为获得知识的案例.这充分验证了这句话: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饱含着真理,但是要获得这些真理,需要人们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从小细节中发现大道理.所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不应该错过,只要懂得观察生活,我们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探究能力.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将这一点很好地进行了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动力,很多问题、很多知识并不能单靠教师口口相传.学生自己如果有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效果会更好.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充分注重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设计了很多探究性学习.如让学生摆火柴棒.多少根火柴棒可以摆出多少条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探究,得出结论.那么,20条鱼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这样,学生通过与同学间的交流探讨加上实际操作,很快就能得出结论.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究出结论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团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能让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像这样的实例,教材中还有很多.比如八年级教材中的一道复习题:一个图形是由五张全等的正方形组成,要求学生只移动其中的一张纸片就可以把原图形变成一个对称的图形.这种题目注重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有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好,不需要多长时间的动手操作就可以解决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这样一道探究题,符合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进一步发展.

上一篇:2015年下半年山东省资产评估师《经济法》:买卖合同试题下一篇:初三中考一模考试表彰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