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2024-07-27

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通用11篇)

1.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一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白塔小学 王冬冬

摘要:语文是一种语言,只有通过说才能体现出实际意义,朗读是语文认识、感悟、理解、积累的重要手段,有效地运用朗读将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朗读是让语文活下去的现实需要也是与英语争霸语言天下的时代要求。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关键字:朗读 语文教学 作用

必要性

语文,何物也?语者,语言也,文,文字也。从某种层次上说台湾的“国文”似乎更符合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的含义,因为这是我们中国国内的语言文字课程,但无疑二者的课程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教国人标准使用本国的语言和文字,既然是语言,自然是要说的,因为只有交流才能体现出语言的意义,否则它就是一种类似甲骨文的符号,只能看不能说,疯狂英语的教学方法就是张开口吼出英语,它的成功正是开口言语教学法的成功典范,哑巴英语不是真正的学英语,同样不开口的语文也不是真正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语文课堂中朗读的不同用法及其作用

(一)快速自我阅读法——识字了大意

在语文课堂新课开始,我们常会引导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内容,这就是快速自我阅读法。快速阅读,这是由课堂时间有限的现实制约,也是出于对学生旧知和新知的一种考验,在语速的催促下,学生对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就是直觉式的认识和记忆。由于少了思考的空间,可以让学生真实清楚自己又哪些词语和语句是理解的,而哪些对他是陌生的,这些陌生的字词才是每个学生的生字,课本上的生字表仅仅是教学程序的识字安排,并不是每个学生真实的需要认识和掌握的字词,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好的学生也许会识字多点,课本上的生字早就在他的认知经验中,而差的同学则会有比生字表更多的生字认识需要,在初步阅读后,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在课文学习中有哪些学习认识的字词的需要,从而在教师范读时候有目的认读“生字”拼音,学习自己知识库中没有的生字。

与此同时,在快速阅读法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自己最初最真实的认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大意认识,带着不同第一印象去接受教师统一的教学,学生会收获不同的新知,理解出不同的新课文,即使学生不在课堂中说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在今后的写作等文字表达中也会显现出“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创新思维,而这是是真正语言阅读的魅力所在。

(二)反复咏读法——体悟增语感

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其本质仍是一种表达方式,但是书面页面有限,不能像平时说话那样随意蔓延,它有精炼的语言的需要,而精炼后的文字则需要品位磨读。“三分文章七分读。”明确指出了朗读数量上的要求,面对一片包含新知的文章,反复咏读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中的重要语段,或词语很准确,或句子含义很深刻,有利于中心思想的准确表达。指导学生读好它们,能够让学生走进文章,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我想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光复”,在朗读前出示资料卡,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之前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中国人可以自己做主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伟大而自豪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炙热的爱国之情不禁湿润了作者的眼睛。而千言万语,都敌不过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单的话,能表达出“我”的当时的心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的雪景描写,儿化音渲染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认真体会,从中感受到雪后的自然美,品味出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自由默读——深入感知课文,留有理解空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相对于出声的阅读,无声的朗读既可以让学生的嗓子稍作休息,于此同时,少了声音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与课文的文字,从而多了几分自我思考的时间,这对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教学是相当有效的。如我在《但愿人长久的》教学中,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感受苏轼和苏辙的手足情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在默读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画面,再让学生说体会,他们的想象空间已经打开,所说的体会也滔滔不绝,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四)诵读法——增强记忆,积累知识,提高写作

记忆是一种思维方式,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要想学生积累知识必须让它把对知识的记忆长久储存,可以拿来就用。大声朗读能让学位集中注意力,加深记忆,巩固记忆,与此同时,感知和想象被唤醒,帮助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常识可知,默背只能在脑中回响,不能说出来,而且容易忘记,只有出声朗读,才能够真正背诵并达到记忆效果。正如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重朗曾所说:“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小学生的记忆力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感受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懂得多种语言表达方式,能够运用所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达自己的感情,达到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

二、语文课堂中朗读的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中高3个学段,对朗读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朗读往往是课堂中的过客,匆匆而过,学生的朗读准确率、流利度、感情等都有待提高。正如课改专家、华东师大X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呢?

(一)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读出层次

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朗读指导要有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有位教育专家指出,一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4个朗读层次:(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2)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首先,初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可以采取自读课文、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相机正音;其次,再读课文,反复读流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同桌练;指名学生读;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互相说说内容;第三,品读课文,学习感情朗读。方法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找寻答案;通过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并展示。第四,熟记成诵,强化阅读积累。通过提示诵读、检查诵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延伸课外,强化积累,并学会运用。

(二)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读出乐趣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变化朗读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避免朗读过程的枯燥乏味,让朗读成为教学中的精彩环节。

第一,示范朗读,激发感悟。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的榜样,这点是示范朗读的一大优势。教师要示范,得现有范儿,所以研读教材是必须的功课,在准备把我课文节奏和感情的基础上,把自己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融入朗读中,让学生从语音语调中得到朗读的启发,从而达到朗读指导的目的。

第二,比较朗读,强化感悟。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增、减词比较和换词比较让学生明白原句的好处和学习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第三,边读边思,加深感悟。在朗读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去寻找答案和体会感情,这样学生朗读有目的,有兴趣。

第四,创设情境,加快感悟。有些课文比较深奥,设置适当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经验,唤起学生情绪和内心想法,真正走进教材。

第五,个性朗读,展示感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读是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主体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客观差异,即使相同的文本在不同的阅读个体中获得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学生具有差异性,朗读的方法自然不同,以鼓励为主,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由发挥,读出自己的特色,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朗读训练是让语文活起来的必须要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传承中华文明是困扰当今众多学者的大难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小学生是传承的接棒者,要他们传承传统文化,开启新文化,就必须先让其掌握已有的一般文化,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首当其冲的,相对英语的工具性,语文的教学更有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意义。实际使用价值的东西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作为我们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语文只有被用起来才能活下去,要用起来就必须表达出来,表达的第一步就是朗读,让朗读激发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兴趣,让朗读促进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让朗读增强学生对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让语文中的精华随着朗朗读书声流芳百世。在英语学习盛行的新时代,要很好的保存我们的母语,我们必须用心把他读下去,读出它的历史,读出它的永恒。

2.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二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 朗读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在朗读过程中, 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悦耳的感觉, 而且还能将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景当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的教学理念要求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适当的应用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并对文章中有韵味的语句进行反复的推敲, 进一步掌握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文章所描写的情景进行充分的想象, 在大脑中勾勒出文章所描写的画面, 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脑海之中, 所以,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一) 教师对朗读教学不重视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告诉我们, 只有将文章多读几遍, 在朗读过程中认真的思考, 就会明白书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只是将朗读作为活跃课堂气氛, 或者是进入到下一课的过渡, 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所以,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二) 学生对于朗读的积极性不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不重视, 所以,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都是采用粗略带过的方式, 使得朗读教学的效果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朗读就是让学生对于所学的文章进行充分的读, 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 以此来帮助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然而, 现阶段,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前没有给出明确的阅读目标, 在朗读中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 在朗读后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 使得学生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 并没有在朗读过程中加以思考。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随意朗读的现象时有发生, 达不到朗读教学目的。

(三) 没有朗读考核体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没有对于朗读的考核体系这样的现象也使得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对于朗读的教学, 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学习的好坏全凭借一张卷纸来评定, 从而形成教师以及学生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朗读教学, 使得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 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差, 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的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当中, 而学校又没有设立专门的朗读课程, 所以, 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完全依靠于语文课堂。当下, 素质教育理念在不断的落实, 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朗读教学理念完全摒弃掉,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并且要及时的拓展教师自身的知识量, 为学生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二) 营造好的语文朗读氛围

想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朗读的积极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好的阅读兴趣的需要在好的朗读氛围下进行培养。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创设一个好的朗读氛围, 只有在好的朗读氛围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到文章中的情景当中, 对于文章所写的内容才能更加的容易理解,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良好的朗读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激发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从而更好的进行朗读。

(三) 制定相应的朗读考核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建立一个关于朗读的考核体系, 使得教师重视起对于朗读的教学, 也使学生更加自主的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所感受到的所有情感都是来源于对文章的理解。没有目标的朗读都是徒劳的, 学生只是机械式的阅读, 并不能感受到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 要建立相应的朗读考核系统, 从多方面对于学生的朗读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机制中的成绩纳入到考试机制当中, 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朗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 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重视小学朗读教学, 并且合理的应用朗读, 才能将朗读的真正效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实施, 教师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是通过语言和声音为媒介来表达文章中作者思想以及内心情感的方式。现阶段, 小学朗读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朗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提高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整体教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钟扬.试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 2012.08:158

3.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教学;语文;朗读;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朗读对语感的培养和训练都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加强朗读的训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尽可能地让学生读通句子。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从而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反复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从而让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学生认识到用排比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是不完全的素质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教会学生审美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在小学的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春》,春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这的确是“春天的脚步近了”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感知语言美,还要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形象美等多方面的美感体验。语文教材中的篇章,无不经过精雕细琢,深入赏析,韵味无穷。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想象,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其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要做到用词准确、恰当,语句通顺、连贯,内容具体、清晰等。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鸟的天堂》一文,巴金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大榕树:“榕树正在茂盛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大榕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奇特美的同时,也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训练,不但能加快、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4.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四

新疆奇台一中

桑伟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走进了重分析轻感知的极端,所以我们要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表现 【正文】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偏重在读。

——夏丐尊

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是重感知轻分析,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注重对文学“分析”的倚重:文学教学的内容少不了作者背景介绍,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分析,艺术特色分析。文学分析成为影响至今的一种课堂范式。我们又一度走进了重分析轻感知的极端。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高中大都在敢课,两年要上完三年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的活动相对较少,特别是文本的阅读,更别说朗读了。最近听课颇有收获,但也感受到了一些缺憾。一位教师上王勃的《滕王阁序》,教学过程流畅,为题设计明确,这堂课的重点在于赏析2、3段写景的句子。她也一遍一遍的引导学生从哪些角度来赏析“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分析的也不错,如此美的段落却只让学生齐读了一遍,实在缺少了些美感。由此我想呼吁各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是朗读。

清末阅读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不能得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朗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他们的节奏”。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下面就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好处,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朗读表现在小说中。小说篇幅较长,在课堂上通篇朗读已不再现实,所以我在授课时选一些精彩的片段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能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如果不是通过朗读学生们不能很好的理解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性格;也不能很好得理解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对上善于阿谀奉承,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对下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第二、朗读表现在戏剧中。我们知道,戏剧的语言与小说不同,它简洁生动,不仅能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可以凸显人物形象,展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戏剧语言中的潜台词的运用,还能帮助读者理解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因此,培养学生鉴赏戏剧语言的能力也成了重点和难点。既然戏剧的语言如此重要,那么我在教授课文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诵读要求。例如我在教授《雷雨》这篇课文时,第一堂课,我就让几个学生站起来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我会播放这篇课文的配音,让学生仔细听,看配音中是怎样朗读剧中男女主人公的语言的,然后,再让同学诵读,通过对比,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好,哪些地方没有读出主人公的心理。这样多读、多念,同学们眼前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形象渐渐地明晰起来,对这篇课文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另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播放电影《雷雨》片段,这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更形象了,对人物的语言也有了更好的把握。我们上完戏剧单元,还组织了一次戏剧表演大赛,通过亲身实践,同学们不仅对所学的课文感受更深了,还了解了许多课外的知识。

第三、朗读表现在诗词中。朗读是诗歌传播的很好的形式,更是诗歌学习的初步和主要途径。朗读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例如,学生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当我介绍李清照写作的该词的背景时,学生势必对词人后半生命运多舛寄以同情,带着这种感伤,再多读几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学生会不自觉地沉浸在李清照营造的“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中,自主地染上了伤感的愁绪。这远比教师那无病呻吟的陈述更具效果。还有在赏析杜甫的《登高》时,学生初读时,对这首诗的基调把握就是“悲”通过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黄河滚滚来”学生再次朗读时就不仅仅是“悲”了,而是能准确的表现出“悲壮”的情怀了。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如果仅仅是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陈情表》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个艰涩的文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高中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他们不知道: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展现不出戏剧角色的个性;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

5.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泗阳县来安中心小学孙红芹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而教师在重视引导精读领悟阶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关键词:感知 领悟 表达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大致可分为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精读领悟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三个阶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引导学生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这两个阶段,孰不知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果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情感升华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课文的意蕴。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感知时间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生怕“浪费”了那宝贵的四十分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还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感悟到的道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 1

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学前我没有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此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文中谁“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在文中指谁?“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段的描述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很多问题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所以,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文章的所蕴含的道理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知识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杨再隋教授对阅读中的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我在教《永远执著的美丽》一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联系,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袁隆平的“美丽”。顺着学生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既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

2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文的语言材料,在学生的朗读、品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形象也呼之欲出。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真情实感,达到情感的共鸣

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量的闪耀情感光芒的语句或者理性魅力的片段都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多方面的思考。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是最真实的理解,是对文章最重要的内容、最重要的句子、最动人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的敏感反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及时抓住学生在阅读时激起的情感的火花,思维的亮点,让它不断深化,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加深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由初读引发的认识更深,体验更丰富,思考更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一路花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想法。然后再次研读文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探究,进一步领会寓言的哲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生活中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自卑,我们要像挑水工那样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其长处,引导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真谛,理解了《一路花香》这个一语双关的题目。

“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能帮助学生再现情境,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一个量化、渐进的过程,必须有针对性,系统化地进行。只有灵活选择,合理切实地运用,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获得精神的自由,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大丰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 2005年第10期、12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篇六

单位:余干六小

撰稿人:李小朋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通过反复地朗读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可能就是我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 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还严重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简单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全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丰富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对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分析把握课文,理解课文情感大有好处。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优秀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记得一次公开课上,示范课老师就一直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那是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用了范读,学生个别读、比赛读、学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熟读中把握课文。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勇于体验。后来教师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借尾巴”。“小壁虎们”有的说:“请问,您可不可以把尾巴借给我?”有的问:“我的尾巴断了,您的尾巴能不能借给我用一下?”还有的说:“您能把尾巴借给我吗?”此时,学生已经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以前所学的语言,来转述自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设计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时,就会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给予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全文,了解三个孩子对幸福的理解,然后设计一组问题,如:谈谈你是如何体会幸福的?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感悟,运用自己的语言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无形当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的识字、识词。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2、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情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尤其像《可爱的草塘》、《鸟的天堂》、《火烧云》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有感情朗读,就是指用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有表情地朗读。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鸟的天堂》中重点段:“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三是要有表情动作配合。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同时双眼射出光芒,右手由胸前往上抬起。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似乎亲眼看到了那茂盛而富有生命力的榕树,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无限美好。再如《再见了,亲人》中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坚定的目光配以右手握拳在..胸的动作。教师一定要重点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通过朗读体会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感受当时当地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教学中,使学生深受感染,并产生强烈共鸣,这样学生才能进入文中情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优秀教师杨军在教学《长相思》时,就要学生用反复的朗读来体会将士们的艰辛。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他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有感受到将士们历经的无数艰辛呢!”于是第二个学生读得有进步了,他又评道:“呀,我终于看到了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的将士们走在飞沙走石的关外,风雪撕扯着他们的面容,思念折磨着他们的灵魂……”杨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将士们的语句又重复了一遍,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其实是强化学生的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心领神会,读得趣味盎然。在读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作为一名教了几年书的青年教师,几年的教书生活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的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起来效果不佳。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

1、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a、朗读的时间不够,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b、朗读的对象不广,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c、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d、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有的教师朗读水平不高,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

2、针对上述存在的几点问题,我总结出几点加强朗读教学的方法:a、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b、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在课堂朗读教学中读好。c、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男女读、小组读、比赛读等,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d、教师自身需提高朗读水平,在课堂上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教师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e、朗读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又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到相辅相成。

四、结语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

7.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七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情感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达到语感、美感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正因为朗读过程中的“有声语言”,能够深深打动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情绪,我的具体做法是:

1. 重视范读作用。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朗读技巧还比较欠缺,但是他们这个阶段的表现欲和模仿力强烈。因此,我们教师的范读很重要。例如,在学习《爱莲说》一课时,我给学生示范朗读,让他们体会朗读的语气、 语音、语调等。当然,也允许学生不要照搬照读,强调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

2. 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交流。虽然学生在生活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但是他们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往往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以便于他们取长补短,带动那些对文本情感体验不深的学生,这样就为学生正确地指明了感情朗读的方向。

3. 创设情感朗读的氛围。情感是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需要激发、需要感染,它随着环境氛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创设一些适当的教学情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一词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轻音乐,他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并与之产生了共鸣。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语言,语言是由语汇、语音、语法构成的,要想让学生得到语言发展,朗读的作用大大超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默读。我们知道,学习语言,不能只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积累与直接感悟。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朗读了解了本文写作手法的巧妙、语言的清丽。通过读, 学生和语言进行着面对面的接触,品尝着语言的“原汁原味”,把作品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渗透在自己的语言结构中,从而用自己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

三、朗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 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朗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例如,在《变色龙》一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根据狗主人身份的不同而表现出对赫留金前后巨大反差的态度,学生通过朗读对比,认识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沙皇警官形象,认识了小市民的卑微麻木,苟且度日, 沉沦黑暗,从而对他们进行审美的正义评判。

五、朗读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及其他情况

其实,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分析便可发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还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其一是对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的反馈。其二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反馈。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朗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文章的意蕴和深情,能感悟出文章中的哲理。如在《芦花荡》的第一段,若从学生的朗读中,能感受到学生对敌人的恨,和对劳动劳动人民的爱,便可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 如果读来语气平淡,只当作纯粹的景物描写,便知道学生对此理解不深; 若语调抑扬顿挫,让人听了感受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斗环境中顽强的生存姿态,则能更胜一筹。其三是对学生勇气、自信、习惯等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发现问题,才可以对症下药。

六、朗读与写作水平息息相关

虽然说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去观察、调查。这就要求我们去借鉴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知识。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无不博览群书,他们不仅精通诗文,而且对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军事经济、琴棋书画等等都有广博的认识,因而写作起来能随心所欲,涉笔成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还得博览群书。多朗读,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 多背诵,就能终身受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8.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八

一、朗读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语言发展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让学生读准字音、不擅自添减汉字、断句要正确、句子要通顺等。小学生在多次的朗读后,会熟记汉字的发音,掌握生字词,做到很好地断句,这样一段文章才会通顺地朗读出来。反复的朗读,可以让小学生读得更准确、读得更流利、读得更有感情。语文教师要在小学生朗读时认真地去听,对于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读得更准确,由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字优美、感情充沛的名家名作,为小学生的朗读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材料。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小学语文课本,积极指导小学生去朗读课文,这样长久朗读下去,对小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它不需要理性的分析,更多的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内容的长期积累。例如,老舍先生的著作《草原》,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广大读者详细而又感情丰富地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小学生所在的年龄段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语文教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课文,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最终熟读成诵,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美和语言的魅力,在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见解。

二、朗读有助于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好多篇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文章。

例如,《火烧云》《观潮》等,这些文章都运用了优美的字、词、句,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自然风光的画卷。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绘声绘色的领读,用甜美的声音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风景的美。《火烧云》一文,“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小学生通过朗读,脑海中就会出现如下——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引导学生亲自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和雄伟之美。这样不仅会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引起共鸣,还能够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瑰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部分诗歌,这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多少年传承下来的经典,它更富有节奏感,充满了音乐美,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诗人的情怀通过诗歌的内容传达给我们的小读者,让我们的小读者在音乐美中去领悟诗人当时的情境。小读者们要想真正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怀,必须多次反复吟诵,让朗读带领我们去往更深的语言范畴,从而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爱美之心。

三、朗读有助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朗读不仅仅是小学生“口”的发音活动,同时还包含着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朗读的过程让小学生对语言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能够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思维迅速发展。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邱少云同志在危急时刻,为了集体、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再如《小珊迪》一课,通过朗读让学生认识到小珊迪命运之悲惨以及小珊迪诚实的品质。在对文章中人物的认知过程中,小学生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在不断提高认知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思想的高度上去认识真善美,让语文课堂发挥其“教书育人”的功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提高对朗读的重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训练要有侧重点,更要有好的方法,这方面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探讨。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小学生将朗读纳入自己的学习范围内。

参考文献:

9.朗读――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九

李海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淡化了朗读这一环节。原因是他们认为,朗读时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愿意起来朗读,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因而朗读在教学中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并且在课堂上的朗读会占用大量时间,妨碍正常教学进度的完成。

然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我国传统的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中,私塾先生往往采取朗读、背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去体悟语言的魅力和文章所隐含的深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也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千法读为本。

由此,重新引起教师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视是相当必要的。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中朗诵这一环节切实有效地一经贯之呢?

一、树立朗读教学观念

教师是否对朗读教学正确而充分地认识,是决定朗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第一环。因此,应当先行的就是树立教师的朗读教学观念,引起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讲解和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说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朗诵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跃出纸外,更好地把教师的讲解加以综合。

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检验教师的讲解效果,发现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与此同时,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凭借朗读过程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才能让学生得以体会。

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诵可以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万不要弃,朗诵教学时也不可囫囵吞枣,草草收兵。

二、注意朗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是任由学生一味盲目地反复朗读,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难以让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示范朗诵

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朗诵要领。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将作为一种信息,即时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易感染学生。

如,朗诵《匆匆》一文,其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话中有多处要求采用轻声的读法,因受方言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出轻声的味道,此时教师的范读便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范读只是起示范、启用的引路作用,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而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遁“自得”而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角色朗诵

通过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各种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朗读《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小鸟与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四次对话,就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来朗诵。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有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可是当寒冬来临时,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无奈、多么的伤感!树和鸟的对话中饱含着请求与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肯定而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因此,在这里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紧接着,后面的三次对话,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而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又是非常焦急的,因此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要读出鸟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的感觉。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又转为忧伤。读时要突出情感的层次性,伤心难过的情感在一层层地加重。

三个角色的回答,因其身份不一样,朗诵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则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则要稚嫩些。

通过这样的分角色朗诵,可以让学生学会情感的酝酿,加深体验,与文中的角色进行心灵碰撞,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朗诵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音像朗诵

使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的视听器官受到复合刺激,目见其形(图画),耳闻其声(音乐)地朗诵课文,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如,《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但是很多学生面对语言文字的描写,难以领略到大草原之美。通过腾格尔的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的MTV,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上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略到课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美丽景色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真实情感。

4.朗诵欣赏

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感觉示范朗读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体会语言的韵味和文章中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诵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观潮》一课的朗诵,在粗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诵欣赏,伴着音乐朗诵,学生犹如亲闻潮来时先是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的声响,亲身感受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气势,亲见潮头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知道了怎样朗诵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此外,朗诵教学中还可采用齐读、领读、自由读等方法。总之,在朗诵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朗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朗诵教学评议

评读亦是取得良好朗诵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主体意志,学生才能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真切表达出其所理解的朗诵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诵,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诵。

参考文献:

10.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十

摘 要:语文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学习的?n程,亦是我们学会交流的基础,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学校中学到实用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做出良好并且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训练 教学育人

在学校中,一个好的教师就像衣食父母,既能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学生,也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可谓是受益匪浅。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刚迈出家门,面对许多事物都不懂,并且孩子天生就具备对新鲜、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于是就很容易对学习中的未知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作为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就必须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若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能够对于教学有些很好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有些很强的兴趣,并且有些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若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观察,做出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方案,就能够更加有利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有些学生具有较好的活跃力、性格活泼好动,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方案中对这些学生加大实践性的课题及作业;有些学生性格文静、善于思考,教师就可以加大对这些学生的思维逻辑锻炼,并且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拥有突出的记忆性能力,就可以在教学中加大对他们的记忆性方面的练习。唯有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就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耐心教学,逐步深入

要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材施教是学生潜力得到提现的前提。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作业以及教学要求,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可急于求快,否则这样的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要负有责任,用心为每一个学生着想,耐心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体会,并且在学习之中可以享受到快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都在成长中得到了提高,在教学时教师亦应该对于学习难度进行逐步的加大,教学的进度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此进行一步一步的教学,学生就能够在最大、最适合的学习层次上对知识的学习得到最佳效果。

三、掌握学习重点,用心体会知识的韵味

根据多年的教学状况得知,若是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去进行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用心去讲解课堂知识,学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氛围不良、学习环境不好等不利因素。因此,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要想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就要尽量让学生融入学习的氛围中,对于知识的讲解尽量抓住重点,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中心思想。作为教师,其主要的作用是对知识进行指导,并非所有的事都由教师来做示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的内在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唯有这样做,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掘,学习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对于学习才会有动力,教师的职责才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

四、教学方式合理,广泛阅读

在阅读课中,读很多书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文化涵养,如果不带感情、盲目的去读书,只会浪费时间,学不到任何知识,唯有投入感情、有选择性的看一些书,这样不仅拓宽了知识储备,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下面就有几种阅读以及教学的方式:

1.积极思考,不盲目的阅读

在阅读中多注重知识的思考,通过思考逐步理解更深层次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为了让课堂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师就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而进行调整,还要对课文的重点进行全面的总结,让学生对其进行一些阅读要求,以便于加强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掌握之后就要进行实践性应用,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合理的安排。

2.教师以身作则,积极指导

若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性格,教师在班上积极工作,善于管理好学生,善于处理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和广阔的知识储备让教学更加容易,而且为学习氛围的营造有些非常有利的作用。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堂知识转化为音频资料或视频资料,这种教学方式优化了以往传统的听觉单一化课程,结合了多方面感官让所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4.读与想共同发挥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它,就需要教师的指导,通过一些必要的指导语言让学生在想象中重现课文的意境。例如,一篇课文表达的情感是离别思念之苦,教师就可以放映一些离别的类似视频让学生有一个真实具体的可参照的事例,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亦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5.加强重点和难点的练习,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篇课文并不是每一句都要进行深入地理解,而是将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进行彻底的解析,往往只要理解了这些就可以知道文章的所有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含义。不仅如此,对课文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学习,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吕艳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科学中国人.2017(15)

11.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在当前很多的教师对朗读的重要作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忽略了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朗读发展的重要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意义

(一)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因此,听觉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朗读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对自身的语言进行听讲,这种方式能够形成学生的一种自学模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去听清自己朗读中是否出现了错误。另外,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自动地去思考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自身的朗读,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锻炼。另外,对于不同的文章,其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且不同的人对其理解存在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和大家的思想感情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锻炼,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赋予文章不同的思想感情,且对于语文中的一些感人或者教育人的文章,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自动去对其进行思考,将其和自身的生活行为进行对比,这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课文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充足的时间去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理解,且通过自身的理解去想象文章中所涉及的画面和事件,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另外,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好的文章结构和构思方式等具有一定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主动地去模仿一些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是非常大的提高。此外,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赋予合适的感情和语气,从而更好地将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这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锻炼,通过这种朗读的锻炼,学生能够在日常的交流中更好地把握话语中包含的感情,并通过对方的一些口气了解其所想要表达的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期的朗读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去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对朗读内容进行理解。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效果的措施

(一)树立全新的朗读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很难安静下来做一件事情,而对于朗读来说同样如此,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往往有很长的时间是在学校呆着的,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而需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语文朗读进行理解和坚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朗读训练,教师需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朗读氛围,像在朗读课上教师可以播放对应的音乐,比如朗读老舍的《茶馆》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配上对应的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通过这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体制,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想要实现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朗读更加具有感情。在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受到了严重的忽视,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对朗读没有一个自觉的坚持。为了帮助我国的小学生更好地坚持进行语文朗读训练,教育部门需要尽快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将朗读教学的评价添加到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中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三、总结

综合上述所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我国小学生更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教育部门需要尽快解决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卓嘎.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7).

[2]宋云宏.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5(1).

[3]袁伦政.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9).

附注:本文系“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编号BY【2014】G020。

上一篇:酒店日例会规章制度下一篇: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