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

2024-07-21

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共12篇)

1.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 篇一

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论文

摘 要:跟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建筑职业经济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只给中国的工业工业的发展供给了强有力的后台,并且为社会供给众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促动了有关工业行进,变成中国GDP的发展的支柱工业之一。可是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建筑职业在本身迅速发展的一起,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自然资本的很多耗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这么的严重的社会局势下,需求建造职业火急改变传统的发展形式,向着可继续发展的方向行进。这篇文章客观的对建筑职业的可继续发展方面进行研讨剖析,概述建筑经济可继续发展的路径,寻求一条最佳,最佳的发展建筑经济可继续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可继续发展 建筑经济 考虑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04(a)-0048-01

建筑职业是目前社会发展行进的不行短少的组成部分,为大家的出产和日子带来无穷的便当。当然,一起也给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跟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行进以及大家日子水平的进步,大家对于建筑职业也有了新的知道和了解。大家逐步开端考虑建筑经济给大家的日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开端评论该怎么改变建筑经济的发展形式,使建筑经济可以真实的做到和社会调和发展,股动建筑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起添加,终究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1 绿色建筑经济的意义

所谓绿色建筑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经济的理念,它不只可认为大家供给舒畅,低能耗以及进行经营活动的建筑环境,并且在建筑过程中对大家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充沛使用建筑工业的有限资本。因而,咱们可以了解,建筑经济要想将来发展的顺风顺水,就有必要坚持绿色建筑经济的中心准则。同国外领先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伴跟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节能减排任务的不断完结,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可以真实开端从理论过渡到实习中,完成绿色建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中国绿色建筑经济的现状

2.1 政府有关的部分的重视程度不行

绿色建筑经济作为一种新式的发展理念,而政府部分因为短少对这一理念的深切知道,致使政府并没有加强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办理力度,没有树立一套杰出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保护机制,使得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没有强硬的捆绑力[1]。

2.2 大家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知道不行

在当前社会,大家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知道还不行充沛,并且很多人并没有将绿色建筑经济纳入可继续发展的计划当中,并没有充沛重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

2.3 短少对绿色建筑经济的扶持力度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不仅仅嘴上说说罢了。据咱们了解,绿色建筑经济的原材料本钱很高,如果说,没有强壮的经济根底做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就会遭到很大程度的约束。所以,必需求进步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才可以加快绿色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2]。

2.4 只要单纯的技能理论短少实习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主体在于建筑公司,而在实际日子中,绿色建筑并不仅仅领先技能的堆砌,而是应当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可以到达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别的,很多绿色建筑项目存在虚伪的信息,背面仅仅一些建筑商打着“绿色建筑”的噱头,来赚取巨额的`经济赢利。

3 发展建筑经济可继续发展的办法

3.1 完善政府的资金扶持方针

政府作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隐藏在背面的无形的手,因而,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路途上,有必要依托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愈加趋于稳定。一起,加强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补助水平,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供给关键的物质根底确保,非常好的推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

3.2 积极发展宣扬教育活动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办法就在于做好宣扬作业,进步群众的绿色认识,着力宣扬绿色建筑经济。政府在经过细致的调研今后,可以发展很多的绿色宣扬活动。使用媒体的影响力,经过他们作为载体,将绿色观念在群众中传达和灌注。进步社会上很多组织和组织对建筑经济的绿色化进行重视和传达,进而把绿色经济的主要性和关键性在群众中发展开来,终究促进绿色建筑经济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

3.3 加快训练脚步

当然,仅仅加强绿色建筑经济的宣扬作业,还远远不行。一起,咱们还有必要添加有关的训练作业,经过实体训练,把绿色建筑经济的思维落到实处。一些高等院校可以进步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程度,在教育计划组织中,着力培育绿色建筑经济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使人才可以满意建筑职业发展的需求。别的,在高校里边,咱们还有必要重视教育的根底设施疑问。绿色建筑经济的和一般的建筑经济彻底不一样,不光需求学校装备更多的领先的教育设备,一起创造一个杰出的学习环境,培育出更多综合性人才。使绿色建筑经济理念可以非常好的在建筑经济工业中表现主要作用,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继续良性发展。

4 结语

跟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工业构造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国的建筑职业更是遇到了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和机会。可是,咱们也应当可以看出中国的建筑职业还存在着很多疑问,亟需处理,比如建筑职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建筑工业构造发展滞后以及建筑职业的全体发展水平不高等等疑问。因而,中国的建筑职业要想获得突破性发展,那么有必要坚持可继续发展的中心准则。在具体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要,要加强建筑职业本身的发展水平,联系绿色建筑经济的思维理念,不断优化建筑职业的构造;其次,在绿色建筑经济思维理念遵循根底之上,重视建筑职业本身的投入回报比例,使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益可以有很大程度的进步。只要这么,建筑经济才能有质的改变和发展,使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的路途越走越宽。可继续发展不光请求绿色建筑,可以符合当代人的发展请求,并且还可认为今后的人类生计发展进步保证。因而,坚持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准则,不可是一种经济职责,并且还是一种对社会的职责[3]。

参考文献

[1] 梁春艳.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研讨[J].财经界,,8(10):17.

[2] 张淑芬.对于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探究[J].公司导报,,11(15):112.

[3] 李泽坤.绿色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J].科技与公司,,6(22):286.

2.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 篇二

一、绿色建筑经济本身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使用期限内, 实现节约能源最大化,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降低环境破坏率, 减少能源消耗, 对建筑工程设备和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 提高建筑的品质是绿色建筑的核心。绿色建筑可以实现节能减排, 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基础。

关于绿色建筑经济, 它是一种新的理念, 其不但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还能够降低能耗, 并且这种建筑在建设的时候, 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的小, 想要更好地利用建筑资源, 便必须发展绿色建筑, 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 政府对其不够重视

政府部门在认识绿色建筑经济的时候, 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 这便导致了政府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管理的时候, 力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并且也没有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的建立, 这也导致了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方面, 政府的束缚力不够。

(二) 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认识不够

人是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主体。然而在现代社会, 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甚至很多人并没有把绿色建筑经济归入到可持续发展中去, 并没有重视其发展前景。

(三) 对绿色建筑经济扶持力度不够

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 还停留在嘴上说说的阶段, 并且, 现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时候, 原料成本比较的高, 若是经济基础达不到要求, 那么绿色建筑在发展的时候, 受到的限制便会比较严重, 所以必须提高对绿色建筑发展扶持的力度, 才能帮助其更好地发展。

(四) 依旧停留在理论方面, 实践比较的缺乏

建筑企业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主体, 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绿色建筑仅仅靠先进技术堆砌是不行的, 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 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此外, 在进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候, 有些企业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宣传手段, 来进行利润的获取, 并没有真正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 其建设出来的建筑工程也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无法真正达到建筑节能减排指标。

三、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

目前, 在我国, 绿色建筑经济还在初级的发展阶段, 在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必须通过以下措施, 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对政府资金扶持的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 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所以, 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 政府必须将自己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帮助绿色建筑经济更加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 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经济资金补贴的水平, 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投入, 这样才能够给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物质基础, 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做好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 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 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绿色环保方面的意识, 所以, 应该大力的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政府在宣传的时候, 应该经过调研, 将媒体的力量利用起来, 通过媒体来进行绿色建筑观念的宣传, 这样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很容易提高, 这也能够给绿色建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地认识到其重要性, 才会愿意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更好的实现良性循环。

(三) 加强培训工作

想要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 仅仅通过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好培训方面的工作, 在进行培训的时候, 通过实体培训, 能够更好地落实绿色建筑经济思想。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 确保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 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想要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 必须构建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建筑耗能认证体系、建筑节能认证体系、建筑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等。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可以调动社会积极性, 加快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加强绿色建筑产品的认证, 实施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 推动绿色经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五) 参与到国际交流合作中去, 帮助我国绿色建筑更好的发展

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能够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引入进来, 这对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要提高参与国际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里的国际组织指的是与绿色建筑经济有关的国际组织, 要跟随国际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 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还应该鼓励技术创新, 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 提高自主研发方面的能力, 提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一切技术水平。此外, 参与国际技术合作, 还能够对市场的融合进行推动, 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平。

(六) 坚持可持续发展

我国建筑行业想要更好的发展, 便必须真正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应该不断的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并将其和绿色建筑思想理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不断对建筑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其次, 在贯彻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时候, 还应该重视建筑行业的投入和回报的比例, 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建筑行业经济方面的效益。只有这样, 我国的建筑经济效益才能够提高, 从而发生质的变化, 真正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也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这给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绿色建筑经济发展, 是符合我国建筑发展需要的,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不但应该给其政策上的支持, 还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去, 引进先进的技术, 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 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 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帮助我国建筑行业更好地实现良性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建筑行业的进步不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后盾, 还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 推动了产业的进步。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说自然资源消耗过度, 给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等。人们也愈加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绿色建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也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了。

关键词: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维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J].科技资讯, 2014, 10:48

[2]张淑芬.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 2011, 21:112-113

[3]梁春艳.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5:17+37

[4]任宏, 陈婷, 叶晖.可持续建设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9:8-11

[5]王继旺.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门窗, 2013, 12:368

3.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 篇三

摘 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建筑业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日益加深,绿色建筑概念的产生,建设项目的全面造价管理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论文重点分析绿色建筑的概念及与一般建筑的区别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经济,阐明了其实施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经济 意义 发展趋势

在尽量降低项目对环境和社会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最优目标。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不应该仅仅站在项目自身的角度,只考虑项目自身的财务效益,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一、绿色建筑的概述

1.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地提出来的。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国际上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总之,绿色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应用了资源、环境、经济、健康的集成思想,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低环境负荷情况下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人、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2.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一般建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易出现不同城市建筑雷同,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地域资源、气候差异,因而能够体现建筑文化。一般建筑和绿色建筑都以追求经济性为核心,但绿色建筑强调经济与环境的结构平衡,不是一味只追求经济。 一般建筑的生产、使用忽视能耗影响。绿色建筑则以低能耗满足使用的功能、提高舒适度。一般建筑忽视与环境的沟通。绿色建筑更多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般建筑运行结束固体废料可回收利用的较少,绿色建筑则在设计时就考虑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1.绿色建筑的经济分析

绿色建筑是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取得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对绿色建筑的地域性、亲近自然、经济性方面的考虑较浅、较少。尤其是绿色建筑不能以经济性资料加以说明,也正是阻碍绿色建筑在国内发展缓慢的原因。目前,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开始从经济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一些研究。如运用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等方法,但是经济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很多,如在信息不对称对绿色建筑供给的影响,环境价值理论的经济角度考虑较少。

本文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绿色建筑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绿色建筑的推广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结合信息经济学、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论证绿色建筑推广的意义,消除开发商关于绿色建筑投资回报的问题,用科学资料说明投资回收的可能性。从经济、政策、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开发商在能够获得相对充分的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在看得到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会从被动到主动的绿色建筑行为变化。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推广绿色建筑,有效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受开发商广告轰击下错位的概念,使得消费者不能真正理解绿色建筑,而简单认为绿色建筑等于豪宅。开发商则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增加投资,并不产生的收益,或者仅为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而打出“绿色”广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建筑首先也是一种商品,它从生产到消费背后需要多个群体共同支撑,这些群体同时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作为这一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政府、地产开发机构、研究机构、设计机构、建设机构、产品供货商、行业协会、消费者、金融机构乃至媒体,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同推动力量和影响因素。綠色建筑推广仅靠政府一些强制政策和社会道德力量是不够的。

三、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对策及发展趋势

1.绿色建筑发展的科学化进程

因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局限;发展要符合国情,不能一味追求建筑的“绿色”,忽略建筑的经济效益、开发商的经济承受能力。初期推广阶段,应该在成本与利益的权衡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有规划地进行。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墨西哥绿色建筑协会组织专场演讲会上强调,“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中国提出了建筑节能发展的两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从2005年到 2010 年通过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城镇建筑达到节能 50%的设计标准,其中各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 65%的标准;开展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积 25%,中等城市完成 15%,小城市完成 10%。第二阶段:从 2010 年到 2020 年,实现大部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东部地区实现节能 75%,中部和西部地区争取实现节能 65%。”

2.规划设计合理

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室内通风气流与小区内气流相环接。从而使环境气流、小区气流和建筑换气气流合理组织,避免局部蜗旋或滞流区造成空气质量恶劣和夏季热量滞积。对夏季夜间气流,强化夜间通风,利用室外冷空气降温,可节约空调运行能耗。这里没有做这方面的测算,就不再进行分析。建筑物南北朝向、南北间距宽阔,有利于自然采光和冬季日照,对居住者的眼睛和身体都很有好处。小区内建筑东西紧靠:利于相互遮阳。小区建筑间绿化树林,是阻挡冬季风屏障。屋面蓄水覆土种植。除了能够降温、节能、提高顶层房屋价值,屋面的利用还能给居住者带来美的视觉、小范围的空气净化等作用。小区的山墙、阳台绿化。能够使得建筑室内温度的降低,同样可以改善小范围空气质量。

四、结语

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在工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绿色建筑是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取得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本文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时,并不是单纯对绿色建筑自身考虑的,将绿色建筑市场供给和绿色建筑政策导向也作为绿色建筑外部问题的一部分,对其经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总之,绿色建筑的生产和使用是达到对涉及各方共赢的效果,其经济效益是可以看得到,并能够为各方受用的。

参考文献:

[1]宋建明.绿色楼顶全球很时髦.文摘周报.2007(8).

[2]曹海瑛.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前景探索.小区智能家居.2006(7).

4.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之一 篇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这意味着,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到中国主流经济概念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2003年我国人均 G D P已经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

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又是“矛盾凸显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观,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 G D 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 G D 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

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 G D 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

7.4%%、原煤31%%、钢铁27%%、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增强我国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5.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 篇五

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公路工程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而要改善我国公路工程的成本增大、透支等状况,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是其关键。本文从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公路经济管理地位不高以及资金预算、投资分离、经济管理控制不严格等问题;并且阐述了公路工程计划经济管理对我国经济和公路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论述了从树立经济管理观念、健全经济管理体系等方面提高我国公路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0引言

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的项目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其公路工程建设投资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公路工程管理需要进行全方面变革。我国公路运输事业发展迅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部分。为了更好地进行公路基础建设,实现公路管理的现代化目标,加强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这也是公路工程管理变革的关键环节。

1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

1.1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地位不高

我国公路工程管理主要注重在施工和维修的项目上,而对于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则不是很重视。主要体现在:一是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意识不强。特别是经济管理的上级领导,他们严重缺乏公路经济管理的意识,不能准确地认识和了解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他们对经济管理的成本核算以及预算控制等工作不是很看重,特别是审计工作方面也是敷衍了事。二是资金严重超支。在公路工程中,管理者比较忽视成本开销,更加注重的是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中,经费是由上级通过预算层层下拨而来,而施工经费超支和职工利益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职工他们认为节约成本等和自己没有关系,也没有经济管理的意识,从而造成观念上的错误。

1.2资金预算和实际投资相分离

预算是指对工程项目的开支和成本进行预先核算和计划,它是节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的重要手段。资金投资也是指资金使用的计划,即资金投资在什么地方和什么项目上。预算和实际投资都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管理的关键环节。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公路工程的预算工作和资金安排很难协调。因为筹集的资金渠道很多,但是耗费的时间却很长,而预算已经审批了,就会拖延了工期,增加了工程的费用。而且,资金预算和实际投资相分离的情况也是因为工程期的问题,有些工程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就实行边施工边预算的方法。而这种方法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预算和花费相脱离,根本就不能实现预算的作用,预算人员对工程造价根本就无法预计。

1.3经济管理的控制不严格

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问题还体现在控制不严格上,特别是一些复杂的程序上,为了节省时间、图个方便,管理人员就会敷衍了事。具体表现在:首先,公路工程成本核算不全面。公路工程成本核算是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工程预算方面相联系。按照工程预算的标准,每一项独立的项目都应该进行成本核算。而我国有些公路工程为了节省预算开支,以及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就进行总的成本核算。这样一来,成本核算和预算就相脱离,导致费用不合理。特别是其中还会出现违法乱纪现象,导致支出费用增大。其次,材料核算手续不健全。材料核算手续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关乎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约占公路工程开支的百分之六十。在材料的采购、验收、使用等环节,由于管理控制不严格,就会造成了大量的材料滥用现象。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虚报、假报现象,一旦不能严格按照材料核算手续的过程来,就会造成成本的失控问题,最终加大工程的经济成本。

2公路经济管理的意义

2.1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占决定作用,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则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就必然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我国公路工程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现阶段下也是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体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作为我国经济命脉的公路项目,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所以说,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2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障

我国公路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有经济的成分中占有很大比例。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我国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无论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哪一方,也不管经营主体是谁,公路资产的所有权均归国家所有,对公路工程进行经济管理,则要对国有资产的安全着想。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的资金流动,对工程实施有效的管理,维护公路的质量安全和项目完整性,是对经济管理重要作用体现。

2.3公路工程质量控制的需要

公路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公益性、外部性等特征。我国公路作为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而且在全民交通便利的目标下,公路消费又具有共享性。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工程的质量,从材料源头、施工过程等环节严格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路工程的经济保证。因此,对公路工程进行经济管理也是我国公路质量的要求,也是维护国民交通安全的需要。

3加强我国公路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树立公路经济管理的观念

我国的公路经济管理之所以地位不够高,就是因为其认识不深、观念不够。加强我国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要树立公路经济管理的观念。第一步,抓各级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观念意识。通过培训、讲座等活动,增强领导者关于经济管理的意识。同时,也要提高管理者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第二步,宣传公路经济管理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经济管理观念的宣传,不仅是针对领导,还包括我国公路相关单位的各类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覆盖率。第三步,则是强调经济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相关性。要求各部门和各施工单位签署管理责任书,将其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并且实施奖罚制度,将其提高到与工程质量、进度同等重要的位置,使经济管理的各项内容与员工自身利益相连。

3.2完善公路经济管理的工作

公路经济管理主要包括成本预算、材料管理、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完善经济管理的工作,是加强我国公路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加强预算管理。预算成本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路工程中,预算则是公路工程的产品价格,和工程的质量、进度相挂钩。一个良好的预算工作,则有利于公路工程财务管理工作。施工单位要按照工程预算进行施工,使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相互参照,起到对工程成本的财务监督与控制作用。其次,加强材料管理。材料的采购、验收、核对等工作是材料管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采购环节,采购人员常常勾结黑心商,购买劣质材料,使购买资金进入自己的腰包。因此,要健全材料出、入库管理制度,严格按预算采购,严控质量关键。最后,加强设备管理。施工设备在公路工程成本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应考虑到设备数量的变动和设备维修的花费。对设备调用、维修等工作进行记录,时刻动态把握机器的状况。这也是完善公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有效控制成本支出的重要法宝。

3.3健全公路经济管理体制

健全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是加强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必经之路。健全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健全公路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采用法律的手段,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法律保障机制。法律可以有效地保障公路管理有序、发展健康。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只有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实现公路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主要是明确公路财务管理中相关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有章可循,减少和避免纠纷。二是健全公路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这主要是针对于执法人员而言,只有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执法人员才能够有规则可依。我国公路执法主体繁多、效率低下,是阻碍公路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解决好公路经济管理问题,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个主体都各司其事、各行其职。三是健全公路经济管理的工作标准。公路经济管理有关于公路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材料采购、项目施工、机器维修等。每一项环节都应该制定明确的工作标准,使每一个任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范围。每个员工都按照其工作标准工作,严控每个关口,这样一来,就可大大降低财务危机。

4总结

6.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 篇六

姓名 李青 学号 2010512005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的。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对气候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过度排放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气候异常,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据挪威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措施大力减排温室气体,北冰洋很可能在未来60年内变成一池“死水浑汤”。同时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国内最新研究也表明,如果大气层中CO2浓度不下降的话,中国2100年的地表年平均气温可能要上升2.2℃-4.2℃。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是一种必然选择。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能源需求居高不下,目前已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且,我国的能源消费不合理:能源消耗持续增加;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大;资源约束明显,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我国的石油资源过分依赖进口,受制于国际高油价,海上运输线的安全问题。为有效化解能源危机,我们除了在世界范围内拓展能源供应渠道外,更应致力于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循环、再生”,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而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

当今社会,我国的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仍然占了大头,在产业结构当中仍然是主体,包括钢铁等高耗能工业。调整经济结构,但是不能把这些产业全部从经济当中砍掉或者过分抑制其发展。因为,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行业的需求强度仍将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们不仅要改造和提升传统,还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而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据专家估计,如果措施得当,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将为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不竭的动力。

7.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 篇七

海德格尔以语言先于物的观点,追溯词源,从语言的角度思考存在,海德格尔认为:1)词语让物成其为物,词语缺失处,无物存在。2)词语崩解处,物才存在。即语言作为对物的描述,只有当它回归到原始涵义,才能揭示人如何接近物,接近物本身的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希腊语中“涌现(Physis)”“无蔽(Aletheia)”“聚集(Logos)”这三个基本词汇是对“存在”的描述。海德格尔说,要从存在者之存在角度来思存在者本身,而又使存在者“保持原样”,不受“扰乱”。基于这种对存在的理解,他做出了“真理”之思。尤其从“无蔽”意义上来思考“真理”。

海德格尔所指的“无蔽”,也就是“澄明—遮蔽”的“源始争执”,即存在一方面使存在者彰显,一方面“隐匿自身”。这种存在者的澄明与遮蔽,被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者的真理。存在者一分为二,世界为显,大地为隐,所以,存在者之真理就是世界与大地的争执,真理的发生也就使“隐”通过“显”凸现出来,“显”基于“隐”。孙周兴博士解释为:真理的生成实际上就是从“存在之真理”到“存在者之真理”的发生。存在之真理必定要实现出来而成为存在者之真理。

海德格尔说:“道说乃是大道说话的方式”。道说意即语言,大道意即存在,但这里的语言与存在区别于常用的含义,语言不再是狭隘的人言。它的意义在于,表明了语言根植于大地,展现着存在的方式。正如不同地区方言的差异,体现着这些地方深层次文化传统的差异。作为存在者的语言,其“显”展现着存在的“隐”。

真理从“存在之真理”到“存在者之真理”,可以理解为,存在在“用”存在者,用于化无形为有形,完成“不可说”到“可说”的转换,即“存在之真理”就生成了。

2 栖居的含义——“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

对栖居的理解,同样追溯到语言的源始含义,来阅读作为大地之子的人存在于世上最本质的需求。海德格尔倾听了语言的呼声:“古萨克森语中的‘wuon’和哥特语中的‘wunian’,就像bauen这个古词一样,也意味着持留、逗留。而哥特语中的‘wunian’更清楚地告诉我们应如何经验这种持留。wunian意味着:满足,被带向和平,在和平中持留。和平(Friede)一词意指自由,即Frye,而fry一词意味着:防止损害和危险,‘防止……’也就是保护。自由的真正意思是保护。保护(Schonen)本身不仅在于我们没有损害所保护的东西。真正的保护是某种积极的事情,它发生在我们事先保留某物的本质的时候,在我们特别地把某物隐回到它的本质之中的时候,按照字面来讲,也就是在我们使某物自由(即einfrieden)的时候。栖居,即被带向和平,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das Frye)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在其本质之中。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样一种保护,它贯通栖居的整个范围。”

栖居即人“逗留在大地上”,人在海德格尔眼中是暂存的生物,是“终有一死者”。他是短暂的,是时刻奔向死亡的,那么,对于他而言,栖居的保护作用意味着什么。

“终有一死者”生活在大地上,感受着大地的开花结果、岩石溪流,与之同样的生命力;“终有一死者”生活在天空下,感受着苍穹的无垠和星辰的变幻,“终有一死者”期待着神灵,以安顿自己的内心,“终有一死者”承受着死亡这一自己无法避免的命运。

栖居作为“终有一死者”的存在方式,必然集合了这些需求和特性,而“终有一死者”正是通过栖居实现了他在天、地、神、人间的存在。这样,栖居的保护也是四重的。正是如此,四重保护“集结”于栖居,一体地体现。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就栖居把四重整体保藏在物之中而言,栖居作为这种保藏乃是一种筑造”。

3 作为栖居的筑造——对建筑中人、位置、空间关系的理解

海德格尔提出“作为位置而提供一个场所的那些物,我们眼下先称之为建筑物”。筑造产生一种独具方式的物,它有一个位置,必须可以“集结”四重整体,提供一种场所以融四者为一体。与之相连的是诸空间,诸空间的含义并非多个空间,而是相对于“这个”空间而言的。“这个”空间是数学意义的,它可以有三维尺寸,可数据化测量,是一个直白的描述,但是它不包括场所和位置,在那里,找不到精神,找不到特性。诸空间不同,人通过作为位置的物提供的场所感受诸空间,体验着位置的存在。它是精神意义上的。人要到达一个位置,要穿越诸空间,他首先已经在那里了,只有与之同维度,才有可能到达、穿越。亦即,人感到物的位置与其创造的场所,而非将其数据化,才可能栖居。

也就是说,“终有一死者在栖居之际根据他们在物和位置那里的逗留而经受着诸空间。而且,只是因为终有一死者依其本质经受着诸空间,他们才能穿行于诸空间中。”这种人与位置、空间的关联,就是栖居体现在筑造中的本质。

4 我们在哪——“真理—艺术—技术”的思考

这个“商业—技术时代”,我们处处听到民众谈论住房困难,听到政府提出开发政策,听到专家学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的呼声。但是,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量化,可以用来交换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我们眼里有一块巧克力多少卡路里,有股票涨跌百分比,有房子净面积几十几……忙于计算,忙于纯粹的技术,这种状况下,能够看到的只是长宽高了然于胸的“这个”空间,那里没有位置,没有为了栖居而提供的场所。

跟随海德格尔进行的“真理—艺术—技术”的思考,作为艺术的“诗”与“思”是对存在的“具现”,是天、地、神、人的“集结”,艺术是“存在之真理”的一种“根本性发生”,艺术是对“隐”的“显”,它在“解蔽”,展示着存在。而技术则不同,它不在艺术的对立面,不是为“存在之真理”直接所用的话语,只是对已敞开领域的“扩建”。它们都为了探索、体现真理而存在,但所处位置全然不同。

5一种现象———人在技术层面面对精神问题不知所措

在这个“技术—商业时代”,我们的生活被量化的划分为生产、消费、流通、交换等领域,每一领域被更细的划分。分工细化、技术专业化,建筑功能也如同人被分为医生、律师、工人一样,被清晰界定,物质与技术统治着“世界”,人也是这一庞大技术组织的一部分,而非那个栖居者。人越来越难“达到”物,他们之间有着深深的沟壑,人在规划城市、建造高楼、疏导交通,迷恋于技术层面的结果是忙碌到不用聆听与思考,如同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描述的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人,一整天的流水线工作之后,回到宿舍做“填字游戏”。不是人在用技术,而是技术把人同化了。

6结语

“无家可归的状态乃是把终有一死者召唤入栖居之中的唯一呼声”。古人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终有一死者”的人在大地上的存在依然有效,而思想的深邃正是在于它的召唤力量。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筑.居.思[EB/OL].孙周兴,译.http://www.97renven.cn/forum/showthread.php?t=5196.

[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EB/OL].孙周兴,译.http://www.xici.net/fashion/b2614/b159104/b159104/d37215915.htm.

[3][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孙周兴.在思想的林中路[EB/OL].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szx.htm.

[5]孙周兴.一种非对象性的思与言是如何可能的——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条路线[EB/OL].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szx.htm.

[6]孙周兴.我们如何接近事物[EB/OL].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szx.htm.

[7]孙周兴.我们时代的理论姿态[EB/OL].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szx.htm.

8.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 篇八

关键词 经济法体系 概念 意义

经济法是规范国家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弥补市场缺陷而调控和规制经济运行的法律部门,是保障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衡平协调法。经济法的体系是经济法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经济法体系如何确立,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于经济法的直观认识,间接地反映了该学科的发展水平,科学的经济法体系的建立对于经济法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

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概念问题,法学界是有争议的,从而造成了对经济法体系认识的模糊不清。综观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经济法体系的几种观点,不难看出,学者们大多将其设计得过于宽泛,不适当地将某些本属于商法部门法的一些法律纳入到经济法的范畴之中,且对于社会保障法的归属也颇有争议。也有极少数学者将其设计的过窄,致使人们很难把握经济法的体系。具体说来,法学界对经济法体系的概念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是指将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起各个经济法部门,并使各经济法律部门有机联系起来的经济法系统。

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法体系是指以现行的和将要制定的且具有经济法性质的经济法规为基础,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的经济法规范的有机整体。

不难看出两者争议的焦点在于——将要制定的法规是否属于经济法体系的内容。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首先,根据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应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的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具有密切内在逻辑联系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系统结构。其不包括尚未制定出来的法律,只是对实然的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加以系统化归类。因此基于学理上法律体系的概念,笔者相应地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的法律规范著称的若干分支部门法的总和。其次,尚未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有太多的变数,虽在理论上其所规范的内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但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基于各方利益的考量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法律规范权利义务的设定不免与其理论宗旨产生不一致,从而再将其归入到该部门法当中就显得尤为不适了。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研究经济法体系的意义

根据经济法的研究对象,通常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子部门组成的有

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是经济类规范化文件。对于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有一个大的前提即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否则谈其体系就毫无意义可言,且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其体系中应当包括什么内容以及研究它的意义何在。

(一)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是法学界的基本共识

一个法律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是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部门法,根据部门法划分的通行理论,这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在此笔者认为,经济法法律部门的划分是以其特有的调整对象而决定的,其调整方法对于经济法律部门的独立不具有很显然的意义。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目前学界主要有杨紫煊的“协调说”、李昌麒的“干预论”、漆多俊的“调节说”以及宏观调控说。综观以上各观点,可以说经济法使国家权力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其调整的是与国家干预经济有关的经济关系。至于是“协调经济”、“干预经济”、还是“调节经济”笔者认为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过多的讨论其间的区别,只会陷入文字游戏当中。进一步而言,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关系,主体间具有隶属关系,具体说来即国家在调控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直接决定了经济法的体系

人们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认识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构建,从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这一基础理论在经济法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至于经济法体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本文将在下一部分阐述。在此,我们先来谈谈研究经济法体系的意义。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经济法学的学科建设。经济法体系的发展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是互动的,经济法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必将促进经济法学的发展;反之,经济法学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促进经济法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2. 对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加强经济法制建设。经济法学的系统化、完整化将有利于经济法制的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通过经济法的授权以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这样,经济法的出现就成为必然,对市场进行规范的同时也制约和防止了政府权力的滥用。进一步的,经济法体系所要囊括和解决的也即是以上两个失灵问题,以使经济法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3. 对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国家对经济干预手段的转变,进一步的转变政府职能。这一点尤为明显的体现在国企改革中。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政资分开、政企分开,这是经济法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法还要求政府还权于企业、还权于社会,从目前的现状看来,较之先前已有很大改观,但仍不尽如人意。因此,经济法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漆多俊. 时代潮流与模块互动——“国家调节说”对经济法理论问题的破译 [J]. 经济法论丛. 2007(00)

[2] 刘怡芊. 试论经济法体系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3)

[3] 李颖. 论我国经济法的体系 [J]. 时代经贸. 2006 (04)

[4] 张慧. 现代经济法产生的逻辑起点分析 [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4)

作者简介:

刘 博,男,助教,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

于承良,男,副教授,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

9.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与途径 篇九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与途径

摘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热点.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还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破坏、水和大气污染等问题.通过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低碳生活方式等,实现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作 者:李英    LI Ying  作者单位: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期 刊: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Journal:RECYCLING RESEARCH 年,卷(期):2010, 03(5) 分类号:X5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低碳经济    环境效益    途径   

1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篇十

为了稳定社会的发展次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的健康发展,除了不断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一些法律法规以外,还应该要充分的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从而来保证我国经济不断的健康发展。

一、工商管理的一些基本职能

首先工商管理可以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好的规范和完善的制度。

在工商管理的本身含义当中就包含了对于市场经济的一些规范和制约的职责。

虽然说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着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和内在的运转规律,但是这并不就表示了对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所有现象和行为我们都要采取放任的方式,不去管理。

如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没有相应的一些管理规则制度的话,那么市场经济就很难得到有序的发展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国内的一些企业和国外的企业之间的交流往来也会变得更加的频繁,大量的外部资金的流入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经济的管理措施和制度的话,那么国内的本土经济就可能会发生土崩瓦解的现象。

所以说,其实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保护者,而政府部门在实施相关的工商管理职责的时候应该要把眼光放在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之上。

对于那些市场经济当中的主体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规范,让他们从事的经济活动都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样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之下,商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他们对于社会的回馈和贡献的积极性也就会高一些。

其次就是工商管理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靠依据。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个行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将会面对比之前更多的困难,而之前的一些管理工作也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被淘汰,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要制定一些新的管理措施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是其中的主体,而工商管理的一些经济管理的职能就是在企业当中来发挥作用的。

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是变化不断的,企业将会面对着很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每天都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整改和重组,而这个时候也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最容易迷失道路的时候,工商管理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来为企业解决麻烦,指明方向,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朝着更好的一个方向前进。

除此之外,面对着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遗留的一些规划性比较严重的领域,对于商品在生产和交易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工商管理应该要很好的进行制约,把那些选择的权利留给消费者,让市场经济自己去进行竞争,这样企业在对于自身的技术改革和产品的质量提升方面才有一定的动力去完成,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从而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责。

工商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当中的企业,还应该要积极的对消费者进行一个引导,引导他们形成一个维权的观念,从而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鼓励消费者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懂的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进行维护。

二、工商管理表现的主要特点

(一)在我国,工商管理主要就是用一种积极的行政管理来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方式,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

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和其他的一些政府部门不同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是没有独立的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内容,它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次序,主要就是为了社会和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而综合创作出相应的一个软环境。

特别是在我国要求建立一个开发统一并且竞争有序的市场大背景之下,更是要充分的发挥出工商管理的一些行政职能。

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变好了之后,相应的投资主体才会增加,这样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总的财富也才会累积的更多。

(二)监督的手段方式比较多。

我国的工商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行政处罚和行政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调节以及舆论等来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督,在我国的法律当中,有关工商管理部门执行的法律就占了其中的一半,所以在工商管理的时候,应该要加强执法的力度,对经济市场上出现的一些违反行为应该要依法进行制裁,然后再辅以柔举的措施,维护市场经济的次序。

(三)进行监督的范围比较广。

工商管理在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不仅包括市场经济当中的有形市场,而且还包括了无形市场,包括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入市、竞争、合作、交易淘汰等各个方面。

(四)和市场经济当中消费者的关系比较密切。

工商管理在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最基本的职责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次序。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次序,才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工商管理的很多职责当中,都是和消费者的权益、市场经济的次序相关的,工商管理在对市场次序进行维护的时候,还应该要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一个很好的保障。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一些推动作用

(一)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准入进行了规范。

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推动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和维护市场经济次序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从而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变得更加的合理和规范。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是采用以层层审批、严格审查为基础的企业审批登记制度。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情况之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申请注册、然后进行登记之后就可以获得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资格,而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格的进行审查,对于审批的程序也要做到规范,从而来提高企业登记注册的管理质量,积极的培育那些比较优良的市场经济主体。

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上的积极有效的工作,可以有利于建设比较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从而来有效的维护我国的市场经济次序,最终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11.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绿色施工;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巨大的产业。21世纪的今天,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人类共同的主题,对于建筑业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施工模式转向高效绿色低碳型施工模式,绿色施工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以及社会的稳步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建筑行业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其主要体现在难以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同时整个行业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性,同时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很强,消耗能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根据我国有关的资料显示,建筑行业在我国消耗能源与环境污染方面所占比例较大。人类从自然界中取得的原材料有50%以上是用于建筑行业,消耗了全球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建筑施工污染比例占到了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各种污染总和的34%,并排放出了相当于人类活动垃圾40%的建筑垃圾。由此可见,倡导建筑企业实行“绿色施工”,对于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何等重要。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有利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建筑绿色施工有利于带动城市良性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以正确处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科学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繁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两大目标,也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辩证对待、不可偏废。一方面我们靠基本建设带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环境建设如得不到落实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反作用,如果我们的环境建设保护工作得到落实贯彻,那将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试想一下,城市环境建设好了,那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若是相反,那是可想而知的。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设工程施工是否有效落实绿色施工对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和建筑绿色施工

3.1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想做到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做到对基地环境的尊重,那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详细的规划,将所要保护的地方标明,然后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维护;第二,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将扰动的范围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同时也要做好对临时设施的控制;第三,要做好对废物的处理工作在进行填埋废物之前,必须要确保其对周围的环境是无害的;第四,做好对场地的合理利用,做好场地的隔离工作。

3.2施工结合气候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考虑到气候问题,那么就要注意到以下几点:第一,施工工序要符合实际的气候条件,避免在恶劣的气候到来时,正在进行某项工作的进行,这就要求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对施工地点的气候条件有大致的了解,比如说雨季什么时候来临,这样就可以避免在雨季中施工;第二,考虑到施工场所的降水问题,就要做好必要的排水措施,使得水能够通常的流掉;第三,在场地布置方面,气候条件也起着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工地用水的取水必须要在河流的下游,工地的建设地点不能够设置在上风向,这样就能减小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第四,要考虑到工程的季节性,什么工程适合什么季节进行施工一定要予以区分比如说在进行深基础工程建设时,就要避开冬季,雨季和风季。

3.3节约资源

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合理利用水资源在这方面,可以通过承接雨水和使用流量小的设备来改善水的利用情况第二,做到对电的节约在照明工具和施工机器选择上要选择节能的,同时避开用电高峰期,这样可以电费的支出第三,做到对材料的合理利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对材料的保管,不要进行不必要的包装,做好对材料的多方面利用,要让材料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第四,做好对资源的回收利用这意味在选择资源的过程中,要选择那些可再生的资源;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做好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比如说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对一些木板和铁板重复进行利用,这不仅不会影响到质量,而且避免了这方面的开支。

3.4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环境污染多种多样,不仅受灰尘,噪音的侵害,而且深受有毒气体和废物的茶毒。因此在进行建筑绿色施工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灰尘危害方面,可以通过定时洒水的方式使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沉降下来,减小其危害;在噪音危害方面,隔离防护设备要得到应用,同时在机械选择上也要偏向于那些低噪音,低振动的类型在废物危害方面,要变废为宝,做好对废物的回收利用;在有毒气体方面,要注意的事项就比较多:第一,在材料选择上,要偏向那些低挥发性质的类型;第二,做好对空气的净化和过滤工作;第三,绿化措施要跟上,因为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而释放出氧气,可以改善周边的空气;第四,要做好室内环境的通风工作。

3.5实施科学管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在进行建筑绿色施工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质量在这一方面,就要对企业的管理阶层提出要求,因为他们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施工的具体情况。因此企业的管理阶层在实际情况中,不能够只考虑到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是否会对普通的民众产生不良的影响,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和建筑绿色施工的理念才能在施工领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4.小结

综上所述,要在施工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和建筑绿色施工的理念是势在必行的,因为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虽然短期之内能够受益匪浅,但是长此以往,大自然就会给予惩罚,现实的例子比比旨是,我们应该有所觉醒,将可持续发展和建筑绿色施工进。

参考文献:

[1]梁珍花,谢剑学.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施工管理与技术研究[J].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论文集,2014,07:242-243.

[2]段渭锋.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陕西建筑,2013,11:1-2.

12.论经济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篇十二

中国面临并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经济建设, 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因此, 搞经济建设就不得不谈到经济增长思想。经济增长思想注重经济的总量指标, 是靠“三架马车”, 即出口、投资、消费。事实上, 中国当时只有投资可以正常运转。其原因如下:人民可以支配的购买力也比较低下, 所以谈不上消费;就出口而言, 新中国刚成立, 工业体系还没有建立, 工业基础设施也没有建成, 同时还没有培育出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人, 所以也谈不上出口;就投资来说, 人民占有的资源太少, 民间投资所占的比重就比较小, 而政府拥有大量的资源, 包括权利要素和生产要素, 所以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是政府投资拉动。

建国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说政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顺利地完成了三大改造。政府把大量的资源集中到自己的手里, 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策略, 是行之有效的, 是符合新中国的国情的。正因为这样, 积极作用明显。并且, 新中国得以在外部的经济封锁和内部经济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人把卫星送上了天;把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声传到世界各地;建设了一大批工业基地;修建了一大批的公路、铁路和桥梁,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恢复和重建了中国的工农业体系, 提出了农业支持工业, 工业反哺农业的符合当时国情的有巨大理性光辉的伟大的思想。但是, 历史总是不停步的向前发展, 理论也得不断地创新或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才能体现理论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由于建国初期取得的巨大成绩, 而认为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生产阶段就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提出了“以钢为纲”、“一天等于二十年”、“超英赶美”等激进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采用政府投资, 全民推动的策略, 并没有认识到马恩在论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共产主义必然建立”这两个必然的前提, 即“两个决不会”。故而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脱离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当时中国的国情缺乏一个深入的客观的评估, 而片面的把已取得的成绩认为是达到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件。缺乏对“两个决不会”思想的认识, “两个决不会”就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告诉我们, 发展生产力是重中之重。

前车之鉴, 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刻而深远的。但是, 在改革开放战略全面实施前, 经济增长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改革开放战略的全面实施准备了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

二、经济增长思想向经济发展思想的转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向经济发展转变的第一个要求, 但是要过渡到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发展首先得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几十年, 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改革初期, 邓小平审时度势地提出社会主义分三步走的战略, 并且认识到我们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深刻地把握了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形势, 提出了富有开创性的理论,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战略上的指导。同时, 邓小平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充分的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1987年4月26日, 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 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 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从而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于以上认识, 允许一个地区、一部分人利用已拥有的资源先富起来, 以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对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当时中国的实际, 把国家的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提出“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理论,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从这个指导思想的提出, 中国大地上开始重点示范, 以点带面, 全面推进的经济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 中国的GDP增速一直保持在8%左右, 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明显的提高。2000年起, 中国大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可以说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依然存有一定的问题。比如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的铺开, 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问题愈加加剧。首先, 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 使我们得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高的要求又呼吁新一轮的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延续性。其次, 国内近年来局部地区存在许多矛盾, 并且人民内部矛盾有向敌我矛盾转化的趋势, 在表象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水平东中西差距比较大, 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西部明显的滞后于东部;2、片面的追求GDP, 片面的追求经济总量的提高, 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 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过大, 造成环境问题突出,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恶性循环;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由此导致的人地矛盾严重, 局部地区特别突出;4、部分行业收入差距比较大, 部分人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 失业人员总量不断增加;5、社会公共服务滞后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并且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的收费高昂。从国际上来看, 当今发达国家产业布局中, 工业产值的比重在下降, 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各种国际机构对环境污染问题都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和建议;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 中国的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人民幸福指数比较低。

针对存在的一系列不断尖锐的问题, 2000年之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从战略的高度, 为当今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战略的方向, 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同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从另一个侧面, 呼吁人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 更加的关注与环境、人民生活相协调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使我们能从经济发展的立场重新审视我国取得的进步和不足, 审视以经济总量为评价指标的考核体系, 总结优势和不足, 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中国站在新的起点上, 必须既要抓住不断发展生产力这个要求, 同时又要转变唯GDP论英雄的思路, 把经济建设的重心从经济增长转变到经济发展上来。

三、经济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经济发展思想对解决现阶段中国国内存在的矛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展是一个相互依赖的过程, 而且经济的成功不可能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成就相分离。“每一个国家, 每一个社会, 都不得不处理它自己的问题, 而世界将怀着极大的兴趣注视全方位的发展过程如何在中国展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就为“经济发展”思想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中国现阶段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断地把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国在过去的伟大技术成就, 并不应该成为其忽略欧洲和西方自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大规模技术进步的理由。确实, 中国能够——而且必须——学习其他国家, 特别是欧洲、美国和日本所取得的成就。”这就是说,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阻碍中国看世界的阻力。以世界经济发展史为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历程告诉我们,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是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的保证。要保证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 保证生产力不断的发展, 就是要不断的改革, 变革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 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后, 人才素质的提高, 教育事业的发展。技术引进及二次创新活动的开展, 使技术进步均衡体现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积累上, 带来了新时期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 下一步中国将面临信息革命带来的结构变革问题。中国工业化任务的完成及进步赖于技术体系的知识化, 依赖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以及对信息革命以来的新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全面普及。”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变得尤为的重要。首先, 必须转变中国农业的粗放型为主的发展方式, 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其次, 转变工业的发展思路, 更加注重高科技信息化的自主创新, 更加注重产品上游的开发和研制;再次, 工农业相结合, 共同促进, 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 实事求是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使更多的人享有改革或经济建设的成果。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 同时中国是一个人口占世界25%左右的大国, 在中国搞经济建设, 不可忽视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实际。因为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看来是大问题的, 也许放到中国就是小问题;在世界任何国家看来是小问题的, 也许放在中国就是大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 但不是一个强国。所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中国从一个大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强国, 真正的走上大国复兴之路, 民族复兴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就是要加快我国的产业布局的调整和规划。强调加快, 就是要使我国能够快速的健康的发展, 赶上世界信息化革命的大潮流, 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頥, 于真,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2022学年三年级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为了全面推动全乡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