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2024-06-16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共10篇)

1.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篇一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

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梁衡的散文因过于求工而影响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是须先有规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2.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二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2

有一位女性,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她许许多多的作品让人迷恋,堪当美神,她便是李清照。

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

但她的悲惨生活并没有结束她又经过了三重磨难:

1、再婚又再婚,情感生活的磨难,让她心痛不已。

2、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让她瘦弱的身子屡受磨难。

3、超越时空的孤独,这一点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向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我老了。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这位诗人以心抗世,一笔换天,是当之无愧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3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题记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5

我认为中国外国各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是李清照,另一个便是玛丽·居里。

看过小学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我认识了她——一位为寻找“镭”元素的美丽女科学家,但细细品味,她的美丽可不仅于此。更是在于她的伟大精神。

她可以不顾名利:当她得到很多很多具有非凡意义的奖牌时,她并没有珍惜这些名利,而是更上一层,去探究更深奥的科学知识,当她的奖牌被她的女儿玩耍时,她并没有斥责她的女儿,不仅如此,她还将许许多多的奖金捐出去,去捐给科研事业的法国。

她可以不顾外貌:莫泊桑说过:“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门庭的标志!”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当她找到“镭”元素时,她本大大的美丽的眼睛早已凹陷身体虚弱。早已没有了姿色,妩媚。但她为找到“镭”而高兴,为人类付出而高兴。

现在“镭”依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但人们不仅记住了“镭”——略带蓝色荧光,还会自动放热的伟大元素。更记住了“那个淡淡的生活,静静的思考,执着的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的驾驭规律,而永保美丽”的美丽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7

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有这么一个人罢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发展的坛子中。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朵荷花并没有因为无人欣赏而马上枯萎凋谢,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仪态,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种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的但始终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品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未动摇过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如果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若宋朝是一棵参天大树,那辛弃疾则是一片树上的叶子,而且不是长在树的冠头,天天都能够享受阳光的充分爱抚,恰恰是长在最下端的没有阳光没有充分的养料,但就是这样的一片叶子却是不停地向上生长,从未停止过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种追求功业,追求北伐的爱国信念。这种执着又何尝不是可贵的呢?这种执着的心又何尝不是神圣的呢?

也许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的青年人,也应该去试着拥有一颗执着的心呢?试着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一颗种子是怎样的从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钻出来,然后是怎样从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养料从而历经岁月风霜地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困难的,也是阴霾笼罩的。所以,你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它的执着,也勇敢地去尝试!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8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读者题目,就让人产生一片联想:一位壮志未酬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怀着复杂的心情。

看了这篇文章,首先会被辛弃疾的精神所感动,其次就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取得大成就的.却是他的词,这在历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更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深深的让我们折服。正如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能与之媲美,还有哪个词人能写出这金戈铁马的战场场景,谁还能像他那样,有如此深的感触?

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而现实却将这一切无情的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软笔。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一遍一遍的呼喊,一声比一声悲壮,为国为民的心,从来没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那又怎样呢?软弱无能的南宋政府永远不会是辛弃疾那钢刀利剑的盾牌,它也永远不可能打压到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所以在他的诗词当中,纵有悲叹、遗憾、自嘲,大家记住的,最多的还是他沙场点兵的场景,和他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

其实,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实属正常,从辛弃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信仰:对自身责任的担当精神。正是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支撑他勤学苦练保持节操的源泉。现代人如果能从这点上体味自身真正人生价值的取向,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身,哪怕是失败,也失败的荡气回肠,也不会后悔自己毕生的追求,因为信仰的力量足以让他从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这就是辛弃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经常思索,辛弃疾一生坚持理想,坚持信念,面对重重阻力,经历各种失败和失意的打击,仍然能够独自坚守着心中那片绿苗,等待着春日阳光的滋润,到头来等到的却是无尽的苦雨。这样值得吗?这样值得吗?现在我会回答:值得,值得!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现在一无所有,即使是无比失落,即使是被别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梦,我坚信也一定会成功。

看了《把栏杆拍遍》,让我仿佛重回了那战乱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弃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栏杆拍遍。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9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中收纳的是很多个没有关联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这种散文式的文章不是很能引起高度的阅读感。但是,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既然开始了,一定要把它看完。所以,趁暑假出去旅游的时候,在动车上看完了这本书。

一开始,不是很理解“把栏杆拍遍”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其中的一个篇文章,被收进初中的课本。梁衡的很多文章都被录入初中课本,甚至很多领导因他写的《晋祠》让这个景点闻名遐迩而邀请他去旅游、写文章。或许是真的,我们认识“双龙洞”、“三味书屋”、“桂林”等等。

本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阅读伟人”、第二单元“感悟生命”、第三单元“享受自然”、第四单元“行走人生”。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第一篇就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文章《大师与匠人》中阐释大师与匠人的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都是教书匠,极个别成为大师,如果我们多一些创造、多学习理论知识、多总结,肯定会离大师越来越近。

《书与人的随想》中作者引用赫尔岑的一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经极小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以达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中国古代有人性恶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0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

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1

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历史名人,有铁甲烈马,以武起家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

对林则徐的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说他是一位功臣,又为何同时说他是罪人。

在禁烟斗争中,林则徐倾尽全力销烟,但皇帝却在他上任一年半后又将他革职到镇海,此后又被贬至伊犁。在大臣王鼎的保举下方得“戴罪治水”,他又一次尽心尽力,但当治水完毕,所有人都得到奖赏,唯独林则徐得到“仍往伊犁”的谕旨,他就是在一次次打击下被赶出关外的。

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林则徐在西行途中,群众都到他住处慰问,并送鞋、送伞……将他住处围得可谓水泄不通。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酬万金。”途中,官吏、百姓都争相迎送,为他减轻痛苦。

林则徐就像被皇帝甩出的砖头,但这块砖还未落地就被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但恶劣环境的折磨让林则徐吃了许多苦,他“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而让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曾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脱离战场,这种寂寞,常人难以体会。但林则徐却没有被压垮,相反,他却在恶劣的环境中用自身的意志和才能改选了环境,在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他还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哈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农民耕种。林则徐在如此困境中仍为民着想,多好的官吏!

“一个爱国臣子和封建君王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后者爱自己的权位,以天下为己有。”林则徐是爱民的,并一直为国效力,定是一个爱国臣子,我认为他不是罪人,是功臣、是伟人。

漫漫黄沙、大雪纷飞,荒芜大地……这些林则徐用他的意志扛过;痛苦、寂寞、黑暗,他默默忍受。常人难以想象有困难,这位令人敬重的老爷子却毫不畏惧。

我被这位民族英雄深深打动,他能为民族、为人民,置个人安危于不成。他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也被编入教科书,影响着代代学子。

作者梁衡更是亲自探访林则徐所到之处,去感受他的伟大。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同困难斗争,更上一层楼。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相关文章:

1.关于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2.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

3.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4.梁衡《爱国的理由》

5.梁衡的《夏》说课稿

6.《梁衡散文》读后感作文

7.《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

8.《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3.《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篇三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

但她的悲惨生活并没有结束她又经过了三重磨难:

1、再婚又再婚,情感生活的磨难,让她心痛不已。

2、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让她瘦弱的身子屡受磨难。

3、超越时空的孤独,这一点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向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我老了。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4.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篇四

摘自 把雕栏拍遍DD梁衡感想:辛弃疾的一生是壮口难酬心坎压制以及痛楚的一生。虽则他有着出色的才能以及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仍难于在嫉贤妒能的政界上驻足。末极,只能把自身一切的志向以及志向皆倾注到了诗词之中,露得清。在挖词家把雕栏拍遍的振聋收聩的声响中,人们读出了辛取徐实在的庞杂的心境:没有称心、愤懑、焦虑、烦恼、无耐、等待、仰望……这类情感,虽然不是低俗的“所谓的墨客”选一处洼地高声天“啊!”几声来表达“所谓的情感”,那类众多的“情感”几乎便是“阳春白雪”。梁衡的散文是“下里巴人”,他把辛弃疾写天那终有血有肉,他让许少人被辛弃疾的酷爱本人的国度情怀所感动,让很多人被他的才教深深呼引。反不雅观隐今社会形态,也有着很多的“辛取疾”面临着以及他当时同样的运气,我由忠的希望他们可以沉新被细心望,原创-“人生到处何所似”的下句,来他们来当的处所,做他们当做的事,不要让历史再沉演了。

5.《把栏杆拍遍》教案 篇五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二)作者简介、解题: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把栏杆拍遍》题目是辛弃疾《水龙吟》中的一句: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三)预习课文,注音解词:

行伍:泛指军队。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凛然: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磅礴:①广大无边的。②扩展,充满于„的。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雄姿。指战争。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悲怆:悲伤。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闲置:搁置在一边不用。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苟安:苟且偷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干练:精明,有才干和经验。

诽谤: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独裁:①独自裁断权威或权力。②实行专制统治,独揽大权。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顺达:顺利而通行。

委婉:言词、声音等婉转曲折。

诠释:①加进书中的一段评论或解释性的文字。②解说;解释;阐明。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咀嚼:①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②比喻反复体会;玩味。

阅历:指过去所经历的事迹。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谗言: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化身:①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形体。②体现某种抽象事物(如灵魂、思想、原则或典型)的东西。

婉约:①委婉含蓄。②柔美。

浇铸:把液态的金属注入模中,使硬化而具有特殊形状。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

掰开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四)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 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 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 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 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 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 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 《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注意抓住辛弃疾的“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心情,以及这种抱负和心情在词作中的反映。

下列问题供参考。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如果能画出以下关键语句,课文就不难理解了。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

总括起来看,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五)再读课文,体会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联想的作用,可以结合练习二进行。因为文中联想和引用的史料、词作融合为一体,有时难以看出,教者可以适当作一些提示。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联想的作用上,而不要放在联想的分辨上。

(六)向课文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体会到联想的作用后,还可以结合练习四来训练自己在读书,表达中运用联想。

梁衡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并不写他的全部,是专有所取。“像诸葛亮、范仲淹这样的封建官吏,我写他的为人,他的处世,这些目前仍然有现实意义。韩愈被贬去潮州做了一个地方官,只有8个月就干了那么多好事,我们现在,一任官起码有三四年,应该给老百姓干多少事情?林则徐是被发配到新疆去的,一个罪臣,他为当地修了水利,还勘测土地为清政府增加了69万亩耕地的税收。现在的地方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有多少人能为我们的百姓干事?我的散文里面有大量的段落讲这些事情。柳永几次赶考都是落榜的,当时考上进士而当官的有九百多人,其他人都被历史淡忘了,惟有这个数次落榜的柳永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他在青楼与歌女交往,青楼是最能腐蚀人的地方,柳永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就了自己,把中国诗词推上了一个新阶段。文章发表后,当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板给我打了电话,说看了这篇文章大哭了一场,我估计他也是受过点挫折之后又有所成。”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把栏杆拍遍》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

2、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设计:

1、重点

体会“把栏杆拍遍”的内含,引起学生对辛弃疾其人的认识。

2、难点

学习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辛词代表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演示稿1)

2、词人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已八、九年了,却被南宋王朝闲置一旁。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这位江南游子,因为“无人会”,“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演示稿2)把栏杆拍遍。

(二)解读文本。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第15段)

(三)问题设计。

阅读时,学生的思想受到文本内容的强烈震憾:

真没有想到辛弃疾原来是武人出身,还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文章的内容很深,写辛弃疾让我看到了当时宏大的历史视野,作者写辛弃疾,选一些词来写,很新颖;还将辛弃疾和苏轼等人比较,视野宽,有文化气;老师,我不理解为什么题目叫做“把栏杆拍遍”,很特别的„„有了,我不是也被题目吸引的吗?于是,我顺势带出: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演示稿3)学生进入研读、思考、讨论、再研读、再思考、再交流的氛围中。要求:

1、结合文本内容,认读理解表达,提倡见解独到。

2、启发点拨,肯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补提高。落实:

1、介绍《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演示稿4)

2、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注:演示稿(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朗读、感悟)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板书:悲愤)所以,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3、作者花了六年时间解读辛弃疾,还原出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辛弃疾。让我们感受到辛弃疾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其悲愤的血肉之躯中震颤,跳动、呐喊„„ 作者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板书)(演示稿6)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

4、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的人间愁绪。出示《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演示稿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解读时代背景,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内含。

1、示“辛弃疾生平经历”(演示稿8)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在南宋生活了40年,近20年被闲置一旁,在20多年被断断续续使用的过程中,又遇37次频繁调动。每当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

(3)40年间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职,甚至赋用,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明确:

1、辛弃疾这个耿介的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

2、弃疾这个精忠报国的武人,这个亡国浪子,实在太爱国,怨愤“生于所爱”呀!

3、词人甚至自我解嘲自己的姓氏:

(演示稿9)

永遇乐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弃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词人戏赋辛家门这个“辛”字,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辛弃疾天生具有耿介正直的家族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忠心不二,火辣辣的个性就是不招南宋小朝廷的喜爱、赏识。

四、归纳:

1、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演示稿10)

2、朗读课文第17段作结。

五、布置作业:

1、认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精神内涵。

2、拓展比较阅读。(1)辛弃疾与岳飞(2)辛弃疾与陶渊明

(3)辛弃疾与苏轼

3、另举一例,请你阐述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体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雁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本词作于乾道4年~6年(1168~1170)。作者南归已8、9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所以,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败。

“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原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词人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指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用作杀敌的税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栏杆拍遍”--宣泄已郁结心中已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下片:直接言志。11句,分4层意思。(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

典故,晋人能翰见西风起,想起家乡鲈鱼的美味,便弃官回乡。

现在已是深秋时分,连大雁都知道南飞,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A、有家难回的乡思。

B、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买地置房。

典故:三国时许汜去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谈,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将此告之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记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州那样的英雄人物?(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年光如流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典故 《世说新话》: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人怎么能不衰老呢?

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6.把栏杆拍遍教案 篇六

(一)引入课题。

朗读、感悟辛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体会词中炽热的情感,而如今他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二)知识补充

梁衡的散文是大散文,他从人们所熟知的一些事实入手,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挖掘人物的心灵,探究历史的沉浮上,写大人物却从看似很小的个人性情出发,可挖掘出的是历史风云。

(三)整体感知。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

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四)初步阅读。

朗读并翻译文中所选录辛弃疾词作

第二课时

(一)研习新课

文本内容震撼人心,我们看到辛的侠气,宏大的历史视野,辛的悲苦,作

者用八首词串起他的一生,可说的很多,可最终作者用一个动作来概括他的特点,1.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

讨论明确:①、介绍《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②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2、作者花了六年时间解读辛弃疾,还原出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辛弃疾。让我们感受到辛弃疾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其悲愤的血肉之躯中震颤,跳动、呐喊„„

作者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

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

3、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的人间愁绪。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三课时

(一)拓展延伸

解读时代背景,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内含。

1、示“辛弃疾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在南宋生活了40年,近20年被闲置一旁,在20多年被断断续续使用的过程中,又遇37次频繁调动。每当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

(3)40年间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职,甚至赋用,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

明确:

1、辛弃疾这个耿介的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

2、弃疾这个精忠报国的武人,这个亡国浪子,实在太爱国,怨愤“生于所爱”呀!

3、词人甚至自我解嘲自己的姓氏:

永遇乐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弃字,一笑君听取。艰

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词人戏赋辛家门这个“辛”字,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辛弃疾天生具有耿介正直的家族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忠心不二,火辣辣的个性就是不招南宋小朝廷的喜爱、赏识。

(六)课堂总结

1、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

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演示稿10)

2、朗读课文第17段作结。

(七)布置作业:

1、认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精神内涵。

2、拓展比较阅读。

(1)辛弃疾与岳飞

(2)辛弃疾与陶渊明

(3)辛弃疾与苏轼

7.《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篇七

把栏杆拍遍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联想在再先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1.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2.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知识铺垫】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

班级:姓名:组号:

1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佗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自主学习】

1.注音:

行()伍蹂躏()凛()然磅礴()媲()美金戈()悲怆()驰骋()诽谤()遒()劲掰()开诠()释

2.解词:

五内俱焚:

浅斟低唱:

浅尝辄止:

振聋发聩:。

血气方刚:

笔走龙蛇:

【互动探究】

1.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2.是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在文中划出关键语句并归纳概括。

3.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

4.重点讲读第十五段:

(1)这一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赏析“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一句。

(3)作者主要写了有关辛弃疾的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5.“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拓展】

艺术特色: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自主总结】

8.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篇八

基础知识 字词注音

行伍()蹂躏()说服()押解()纸笺()磅礴()金瓯()诠释()浅斟低唱()咀嚼()淬火()遒劲()杖屦()翠奁()炽热()麾下()

成语积累:

马革裹尸 望眼欲穿 浅尝辄止 振聋发聩

作者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兵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后归南宋,力主抗金。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带湖近20年,中间虽短期任官,但很快被罢免。到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

2、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3、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

4、正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提示:把握关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5、“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有几层深刻的含义?

6、文章共选取了辛弃疾的八首词作,连缀成辛弃疾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请用简短的词句概括每首诗所折射的词人的内心世界。①《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②《水龙吟》(楚天千里青秋)③《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④ 《永遇乐》(烈日秋霜)⑤《摸鱼儿》(更能消一番洗清秋)⑥《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⑦⑧《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少年不识愁滋味)

7、梁衡为什么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8、本文多处运用对比,从文中筛选出来,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把栏杆拍遍 导学案答案

1、辛弃疾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为了光复大业”,他决心“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

文章选取了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两件充满传奇色彩的典型事件来突出他的“武人”性格。写法小结: 选用典型事件(细节)

2、“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辛弃疾被任用的20多年期间竟然有37次的频繁调动。“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工作”,简直是个工作狂。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3、作为“武人”,他不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作为“政人”,他虽满腹经略,却招谤被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他只能把满腔的悲愤之情倾泻于笔端,成为“词人”。

4、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5、1)政治是他的词源,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的特殊经历加上政治对他的锤打炼就了他的词魂。

2)辛弃疾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生活哲理,使他的词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

6、①《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豪情。②《水龙吟》(楚天千里青秋)——忧愤孤寂的悲壮呼喊

③《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忧愤。④ 《永遇乐》(烈日秋霜)——为国为民五内俱焚的自嘲。⑤《摸鱼儿》(更能消一番洗清秋)——政治失意的自嘲倾诉。⑥《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壮志难酬,幽居江南的闲愁寂寞。⑦⑧《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少年不识愁滋味)——看透炎凉的缄口沉默

7、因为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所以,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8、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

9.《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九

悲壮?是的,但不止是。

有人说,他不受重用,是朝廷有眼无珠。可能吧。他带的一小支军队,战斗力再大,也势单力薄。显然,他需要皇帝的支持。于是他上书百封,作诗千首,生怕皇帝不知他的爱国之心。可换个角度,皇帝想要的是什么,是安宁,不是打回去。他以此番作为,正直,但并没有最高成效。既在朝中,不仅要为国拼杀,也要通世故人情,想法让皇帝认同自己的想法,要取得他的信任和更多的影响他想法的机会。试想,如果他用了政治家般的手段,又会怎样?

还有人说了,这种做法正是辛弃疾之所以为辛弃疾的所在。并不见得,辛弃疾人格所在,是爱国的魂,不是性情(这只是表现形式)。只要他仍心忧国家,他就是他。为了报国这个志向,他既便无法如前文所说一样,也应该收敛一些,得到更多领兵的机会,同时谨慎为官,使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不再动摇。

于是有人又说,他的热烈的报国之心是无法抑制的。他的做法,应落到报国上,而不是抑制情感上。目标是收回失地,结果若是收复成功,那中途的辛酸也终会为爱国之人所容。毕竟能达到的话,表达方式的改变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辛弃疾,历史长河上如此耀眼的星。如果能稍做改变,也许他在世时,能少几分忧愁,历史上会多一位能臣。至于文坛上那位身披战甲却远离沙场,只能寄情于词话中的诗人会怎样,也就不得而知了。

10.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 篇十

在散文写作势不可挡的时代,在散文写作没有“王法”的时代,在散文写作已经成为许多作家狂欢和作家梦想的时代。

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成为“典范”的“巧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梁衡先生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第一步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表现自己真实本性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总是为他的心而写作。”因此,除了“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注入了无限的感情。

看完散文集《打倒栏杆》后,我觉得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感触颇深:“辛弃疾的文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和剑刻的。”;

别人用笔写字,力量也只到纸上,辛弃疾用笔写字,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离战争最近的地方,吧感情深深的刻在生命和历史的长河里。“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一腔壮志在面对现实时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展示自己的天地,便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他有一颗对国家和民族的心,这颗心比天空更大、更热,他不能放手,也不能关闭;他有无穷无尽的实践能力。他不怕流言蜚语。他用了“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扁”这句话,让人想起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自从我读散文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它了,喜欢它优美的句子和特别的内容,但是当我读到《把栏杆拍遍r》这本散文集时,让我对散文有了不同的感受。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把栏杆拍边读后感06-17

室外栏杆扶手承包合同06-19

栏杆镇2010年试验区建设工作总结08-22

上一篇:高校教学改革问题浅谈下一篇:共有人承诺函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