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精选8篇)
1.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 篇一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必定是痛苦,但唯有痛苦,才显改革的力度,才能加快前进的脚步。任何一种改革都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痛苦必会使人们在原地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这也许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最大促动因素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学校这围成为师生带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应该随着需要发生变化。
2.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 篇二
一、注重教态, 树立形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 很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要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教态、言行举止,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标杆形象。上体育课时, 体育教师衣着要大方得体, 要穿着运动服, 服装整洁;要按照体育教材的要求, 规范运用专业的体育用语, 语言简练、通俗、朴实, 以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二、创建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
目前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 仅仅是队列操、打打球、拔河、跳绳等内容, 比较单一、教学方式也比较机械化。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课锻炼缺乏浓厚的兴趣, 甚至一些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滋生了厌烦心理。教师要想方设法根据体育设备和器械缺乏的状况, 从学校实际出发, 依据体育新课标的目标, 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创建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如:分组开展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趣味活动, 以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教学方式也要不断更新, 尽量多样化。
三、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要引导学生了解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让他们平时就自觉注意锻炼身体, 时刻减少疾病对学习、生活的困扰。体育课堂之外,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平时加强自学、自练, 教育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这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四、精心组织, 用心上好体育课
农村体育课堂, 很大一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都是在操场上进行的。要想实现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 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好辅助教学。首先, 教师的动作讲解要准确、具体、到位, 从学生的个人体验角度去讲授动作。在讲解具体动作时, 教师要准确进行示范, 突出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以便学生们容易仿学。当一个动作学起来比较难时, 教师可以把一个连贯的动作分解, 让学生能够准确看到每一个分步骤的要点。其次, 教师讲授要耐心, 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第三, 教师要对学生抱着负责的态度, 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体育锻炼要领, 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修养。
五、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观
3.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 篇三
一、教育观念时代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以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核心,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竞争精神的新世纪人才。传统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指导思想单一,只注重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心理和社会能力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指导思想要做到全面,树立健康第一、生活体育、终身体育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宗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基础知识为线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从而培养新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教育目标健康化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竞技技术水平、中学体育中考考核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也主要以“三基”为主,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和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避免过分竞技,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掘,同时转变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
三、教学内容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可变性小,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内容不能脱离本年级的教学大纲,从而大大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在原有教学大纲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注意补充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生活经验,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新面貌的知识,另一方面删去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比如:增加了学生如何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如何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等,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生以后走上社会能跟上时代步伐。又如:删除了铅球及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在新课改背景下已不适应学生发展,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也没有大的帮助,对终身体育的教育也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的,也就是说同一年级不同班级教学内容不一定相同,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级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因班而异。但都必须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助人探究。因此,教师必须全面地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理解每个学习领域各水平目标及达到水平目标的学习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精神。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钻研问题,促进健康。
四、教学方法实用化
由于受旧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误导,使得教学方法太单一、太枯燥。体育课基本是同一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或是准备活动—学习动作技术—放松,自始至终都是教师控制,强调动作的技术规范,严重制约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而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与保健课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从事身体活动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练习和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和学生周围的事确定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技术能力和生活态度。让每一位学生在充分的空间发展自我。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促进学智力、心理、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积极运用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总之,广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觉掌握知识。
五、师生关系平等化
传统教学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且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但不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虽不太规范,却完全正确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平等的首席”。教与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实现与补充完善课程标准的过程。
4.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四
【关键字】
大胸怀、高境界观念新、素质高阅历广、知识多有胆识、开放型民主型、有魅力
现在,全国教育界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无疑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编订的实验教科书,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谓“人本”,即指“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人文”即指“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那么,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本思想,发扬人文精神,委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水平。为了避免学生厌恶自己的母语学习,避免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不融洽和“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很厌倦,教师也教得很苦很累很厌倦”的现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对此,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课改后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并提高怎样的素质,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一句话,课改之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呢?
一、一个具有大胸怀、高境界的教师
市场经济之下,作为个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育”也不过是一个行业。但不管是职业定位,还是行业管理,其直接指向的,都是“功利”。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只简单的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歌颂“蜡烛精神”,未免太苍白,太说教,太小儿科,且有“骗人”的嫌疑。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功利”并非教师造成的,而是社会——我们有一些领导,不是屡次呼吁教师要好好对待家长,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种乞怜,甚或一种交易,而教育的精神何在,灵魂何在?教师的光荣何在,高尚何在?
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大胸怀”、“高境界”。“大胸怀”,即心怀高远之心,不坠青云之志;“高境界”,即“位卑未敢忘忧国”;于天地间,有一种悲悯情怀,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未曾泯灭的良知。这绝非形而上的高调,也非脱离现实的清谈,而是针对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功利实足的流俗之态的真实的感慨。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婆婆妈妈的说教上,稍高一点层次,也不过是“为你好”的“恩威并施”,且冠之以“爱”的名义。而千千万万的中学生早就不满于“你还考不考大学”的训诫。教师亦多黔驴技穷,一筹莫展。
有人说,“应试教育”如此,奈教师何?考试制度不改,奈学生何?其实,应试与育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如果教师能有那种“大胸怀”、“高境界”,能给学生以灵魂的教育,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成熟起来,那么,他们的考试又能差到哪去!更何况考上大学的绝非都是人才,而没有考上大学的,说不定就会有伟人和大师。
二、做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当代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过去的教师,在他们脑海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很严峻。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给有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三.做一个阅历广、知识多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正处在青春勃发的时期,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陈旧甚至陈腐,就无法与学生沟通,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非现实所需,更为时代所弃。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是追求理想课堂的前提。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知: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化。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老师创设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备课、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成为我们衡量本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
四、做一个有胆识、开放型的教师。
以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没有主动权。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从此,也学会了总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准备这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也能体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享乐是“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五、做一个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师
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也更突出,老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品德,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完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这,应该就是魅力。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才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而你的魅力,实现了你的教育。
5.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 篇五
摘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发现所学内容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教师角色;转变;素质;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党的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行。它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数学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角色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理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然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师的细心引导和积极提倡,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那么新的学习方式下,数学教师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相比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权威讲授者”和“数学知识的唯一来源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体现在:
1.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数学学习过程不是知识记忆和熟练的解题技能重复,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讨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组织学生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的积极思维等等。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因地制宜的教学情境,组织好数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组织好数学发现过程的认识顺序,组织好教学的课堂环境,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应该体现在全过程中。首先,研究课题的选择应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提出的设想,教师再引导学生确定研究对象后,进行目标实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课,指导而不指令”。当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足给学生提供帮助时,要放下架子,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与学生平等地探讨、学习,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获得提高。实际上教师也从学生的研究中受到启发,由单纯的传授、输出转变为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2.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引导者
在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关于数学的信息,因而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和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被动摇、弱化,数学教学应更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应用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的过理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位监控者,数学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学到自己“想学到”且“能学到”的数学才是职责所在。因而要促成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这成为教师在新的数学教学中所要贯彻的重要思想。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认知结构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是一种主体行为,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实现学习目标。
3.教师是学生数学探索的合作者
探索学习是学习者的主体行为,它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在学生的探索学习中所起的脚手架作用很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脚手架的作用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应该是教师作为学习合作者角色的合理定位。教师参与学生的数学探索的学习,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名学习合作者,是学生数学的支持者和理解者。
4.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的教师角色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评论体系,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论方法,不仅仅依靠考试作为评论学生发展的手段,而要与其他评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改变过分注意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分类的做法。教师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运用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减轻学生的压力。
二、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要使我们学生要在快乐中学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快乐。
1.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
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数学活动化过程。
教学活动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取得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奋和成功。让学生亲自体验,自我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索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最终达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提倡合作学习
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面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数学知识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怎么样让孩子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地探究发现了数学结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学数学,把原来的教学重点改为探索的重点,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空间。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式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的心灵力量。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性,而表现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责任,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地自我学习。把学习和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担起学习的责任,使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数学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立以生为本的“生本理念”是当代教师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6.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 篇六
新田一中李雨翔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教师应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转变错误的观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积极学习补充新知识,新理念,来促成自身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青年教师角色定位
当前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它,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师也成为了其中越发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拟从一个青年语文教师的角度浅谈青年教师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力争与时俱进,真正成为“灵魂导师”。
一、行业观念的角色定位
1、师德的继承者
当前不少青年教师对本行业定位不清,内心浮躁,静不下心来做人做事。一些教师把教书仅仅看成是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实现个人理想、实现人生抱负的事业,没有把职业与事业区分开来。加之教师行业普遍存在着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现状,导致这些青年教师对于工作缺乏热情,怕苦怕累,在教学中敷衍了事,照本宣科,完全背离了新课标的理念,成为了文本与教学资料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连合格都称不上,何谈其成长呢!因此转变观念,将 “职业论”转化为“事业论”成为了每个青年教师的当务之急。只有树立起事业理念才能爱岗敬业,青年教师们才有了成长的动力、才有了成长的契机。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我们爱;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需要倾注爱——没有爱就没有热情,没有热情就没有创造性劳动。教学苦不苦?苦!掌握教学规律需要苦心探索;运用好教学方法需要苦心设计;搜集教学资料需要苦心积累。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八字方针——爱心,良心,热情,激情,这样方对得起寒来暑往的三尺讲台,方对得起嗷嗷待哺的莘莘学子。
2、沉默的奉献者
现在许多青年教师从事本行业非其主观意愿,实在是现实就业压力所迫。当下的教师职业倦怠非常明显,一方面是教师处在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的压力下。虽说现正进行课程改革,但现实教育环境还是应试教育唱主角,对教师的评审还是没改变,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将教师的期望值提得很高,而却离教师实际甚远,高期值与现实的落差距,让教师活在一种光环中,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抑,根本快乐不起来。尤其是青年教师,面对的这一现状,其经济与精神压力都颇为巨大,要改变这一情况,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切实关注教师的生活,制定和落实使教师“安居”的政策,这样才能使教师“乐业”起来;另一个方面,青年教师们应克服心理阴影,对教 1
育事业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坚信自己在从事着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是能够对学生的一生起到积极影响的重要他人,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心灵的引导者,很自然一种甜蜜的奉献之美好感受就会占据心头。此外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势必会产生职业倦怠,青年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当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时候,成就之感自然就会驱走倦怠之心。
二、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
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一、旧大纲“知识中心说”强调学生的倾听权,学生倾听教师分析讲解、课后练习,得“死”的知识。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提出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提法本没有错,可把课堂交给学生这种做法却值得商榷。把课堂交给学生就一定是素质教育吗?这种提法是针对过去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育而言的,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有些青年语文教师,为迎合教**流而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地运用某种理论,片面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或无视教师的参与作用和引导作用,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疏导,以致学生自己都不明白在讨论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习重点在哪里,要探究什么知识,导致整个过程看似颇为生动热闹,实则对学生放任自流。例如有位青年教师在讲解《谈中国诗》时,忽略了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了解全文的行文布局和说明方法的运用,而让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展开讨论,场面看似热闹,实则不着边际。有的教师则在课堂上大搞表演教学,再如有位青年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编排课堂剧,再现当时的场景,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卖力表演,模仿到位,课堂内无人睡觉讲话,看似效果突出,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记住的是精彩的台词、那几位同学的表演功底,而对本文中反映出的人物性格、身份地位,贾府森严的等级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这些出格的教学行为,都是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和生搬硬套。
本人认为教学实践才是检验教育理念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个表达不明确的口号。课堂是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教师和学生都不可独占,否则就不是课堂了。过去教师搞“一言堂”,在讲台上“独领风骚”,这当然不好;但是不能矫枉过正,说课堂就是学生的。事实上真正好的课堂教师起的作用都是很大的,只不过其作用比较隐蔽而已,看似都是学生作主,其实教师的引导暗含其中,恰到好处。
2、教学实践的探索者
当前新课标已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导航仪,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强调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采用讨论、研究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的自主空间,激活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这本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教育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验
证,并且实施者要根据各自教学条件和学生素质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然而当前一种错误的教学观点正在蔓延——唯互动探究论,在一些老师的眼中,互动探究就代表这语文教学的未来,就是治愈语文沉疴的良方妙药。本人认为这实是对新课标的一种误读,新课标只是为我们的教学发展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但具体操作还有待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断的思考摸索,不能一味求新求奇。难道传统教学就应该被彻底摒弃,离开了互动探究就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吗?笔者认为互动探究离不开一个因素:学生的语文功底。对此本人有着深刻的体会,当学习的主动权这接力棒由教师传递到学生手里,往往存在着学生不敢接、不想接、接不了等尴尬场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是学生文化素养较低,这一现象在教育比较滞后的一些贫困地区尤其突出。此外,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一现状,我们也不应忽视。在实施互动探究时,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尖子生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学力中等的学生则是“沉默是金”,完全是倾听者的角色;至于那些学困生只能是看客,无奈的感受一下热闹的气氛罢了。因此面对现实当中诸多的问题,青年教师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明白学生的知识需求,不惧困难、不怕失败,多方法、多手段、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对于学力富余的学生,要鼓励其向更广、更深、更精的层面发展;对于学力不足的学生,则要求其立足于巩固现有的知识,再谋发展。当然这绝非一夕之间所能实现,但无论成败如何,绝对有助于我们锤炼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更能增加宝贵的经验,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3、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现实社会鱼龙混杂,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很可能迷失方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思维的提升、能力的锻炼,更是情感的引导、情操的培养、灵魂的塑造。所以语文老师便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了中学生成长领路人的角色。而在这一方面,青年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年龄,根据以往的经验,教师与学生之间因年龄差距较大的缘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师生关系发展,课堂教育的展开。而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兴趣相仿、认知相似,这在无形当中增强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
那么青年教师应如何利用好这一无形的品牌呢?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所以青年教师应该主动走近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求,对待学生严格而不严厉、亲和而不亲蜜,以良好的文学修养来陶冶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来引导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来感染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自然学生便会“亲其师, 信其道”。青年教师们应学会使用得体的语言, 准确地运用语音,恰当地把握语调, 设置巧妙的语境, 做一名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
理解,让语文课堂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 变得生动、活泼、魅力四射。
三、教学教研中的角色定位
1、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他们是学校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工作者。因此,有无过硬的专业知识是衡量他们称职的主要标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个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全面检验青年教师文化素养的试金石。语文本身厚积薄发的特点也促使青年教师们要不断地充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从自己储备的知识仓库中信手拈来。同时,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生活,从书籍、报刊、影视以及网络中了解汲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力争与时俱进。与老教师之间确立师徒关系,更有利于青年教师们学习宝贵的教学经验,减少失败,规避弯路。
1、2、科研教学活动的生力军
对于学校而言,青年教师就代表着本校的未来的骨干力量。大部分青年教师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知识,但这不代表他们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青年教师很有必要进行科研。通过科研,我们可以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助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从思想境界,理论修养,信息获取,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并可以将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充实课堂教学,大大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富有魅力和个性。
3、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者
新课标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正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多媒体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要引领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将成为评估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标准。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发挥自己懂电脑,通网络这一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从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摸索如何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来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7.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 篇七
一.返璞归真———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领悟
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作了规定和指导:
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作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写作的实质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作文教学课程的具体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是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 改革、创新、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文课程也要以“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来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优化作文教学实施机制。
3.改进作文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保障
新课程实施建议特别注意了评价建议, 优化的评价机制是新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作文教学的成效也和优化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新课程提倡的作文教学评价机制是开放多元的。评价的基本原则应当以课程目标为基准, 面向全体学生。评价的内容应是关注学生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开放的, 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二.注重写作认知规律, 发挥师生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不同功能
在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下, 作文教学必须有所作为而且应该大有所为。新理念的提出尊重并遵守了学生的写作认知规律。写作过程基本规律大多认为是个“双重转化”过程:“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2]新课标对写作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定义照应了“双重转化”的写作规律;同时提出的“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把“双重转化”规律提升到作文教学的更高境界。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依据这一规律, 结合作文教学“三维目标”, 设计以下作文教学思路:
1.牵手———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预设性作文课堂, 导引学生情感经历。情感体验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发现、观察和思考。它是积累素材的过程, 是学生有话可说的前提。情感体验有学生亲身感受客观事物的直接体验和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信息的间接体验。情感体验是作文教学“三维目标”中“能力、过程、情感态度”的具体化, 它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例如在必修一, 《心音共鸣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中, 我把学会运用细节描写作为能力目标;把感情交流作为过程目标;把体验真情、学会感动作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指导学生参与作文活动。一、引导学生学习黄方国的《父亲》、胡适的《我的母亲》, 学生习作《小名》;赏析电影《九香》片断;使学生能在心灵深处同作品“主人公”发生情感共鸣, 学会感动, 获取间接体验。二、然后趁热打铁为学生创造情境设计了“微笑、生气、愤怒———我印象中父亲”三个学生自主练笔活动。活动的主旨在于促进学生收索自己记忆中父亲的情感场景, 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心灵感受父亲, 领悟亲情, 积累直接经验。当学生带着了解亲情、描摹亲情、感恩亲情去体验时, 他们的经验积累一定是丰富而又深刻的。这样的体验能让学生作文文思汩汩, 内容真实而且感情浑厚。学生们所得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2.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设计生成性作文教学课堂, 这是以实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开放式作文教学是指不再由老师制定作文教学目标, 而是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作文教学模式。开放作文包括:一、作文教学目标开放, 学生自己选择;尊重学生的能动性。二、作文教学时空开放, 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尊重学生自主性。三、作文教学形式开放, 可游记, 可小品, 可札记;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四、评价方式开放,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尊重学生个性。这种作文模式生动活泼, 关注的是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我鼓励学生从入学开始写自己的随笔。在随笔里应有他们自己认为最精美的言辞、最诗意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随笔是他们生活的总结, 以是他们写作和源泉。我常用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形容学生的随笔。生活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个人的喜怒哀乐, 社会的万千气象是他们的源头活水。在学生的随笔里, 我能听到他们面对落蕊残花的叹惜, 看到少年失意时彷徨, 感受到社会的变革带来兴奋与忧虑。例如, 在汉江襄阳段崔家营大坝下闸蓄水后, 一位学生在随笔里漫步鱼梁洲, 一边品味“城中湖, 湖心岛”美妙独特的景观;一边畅想天下鱼粱洲的未来;一边诉说对水生态的担心。俨然是位浪漫而又务实的城市小主人。读来让人兴奋。———开放式作文也常结出令人惊喜的果实。
3.激励———发挥教师评价功能, 优化作文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程理念特别注重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践新课程作文教学理念的支撑。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是老师对学生作文的单向评价, 而新课标则要求构建一种多元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对象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作文“教”与“学”的评价都应当尊重作文教学规律, 尊重教学主体———老师、学生的能动性。教学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分析研究, 而不能再用以前简单的“四个等级, 一个分数”的只看重结果的模式。在新课改刚刚起步的背景下, 只有比传统的评价模式更优化的评价系统才能成为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有力支撑。
对于教师作文“教”的评价应注重教师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能力和学识、修养的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 “评价应首先发挥诊断、激励、发展功能, 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的选拔功能”。
为实现评价效用, 我创新评价形式。如开设学生优秀作文展台和班级作文周刊, 将学生们的优秀作文加上靓点评析之后打印张贴, 并装订成集。为了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功能, 让学生推荐命题、评价命题, 让学生互相评价、升格习作。推荐优秀作文到学校甚至社会刊物上发表。这些都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恰如其分的作文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还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对学生习作评价中, 要多从作文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 多写一些具体化的、鼓励性的评语。该修改的地方不要由教师一改了之, 我们可以更多在提出修改原因。如缺少细节的时候, 我会说“老师多想在你的作文里看到生动的表情和对话!”作文修改成功后的二次评价更能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效率体现在学生写作能力有效提升上, 作文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多写”上, 新课程作文教学理念所关注也就是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关注写作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和思想修养, 这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有益的启发。
注释
1[1]除了特别注明外, 引文均出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八
《语言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初中英语教师,更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课程评价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自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行为得到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记得初一第二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有一天我开完教研组会匆匆忙忙赶往教室,上课铃已响了,想回办公室去拿课本和备课本,肯定要耽误时间,这时第二遍铃已响过,来不及多想,我先进了教室。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待我的下文,面对五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英语新课程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Teacher:What will we learn today?
The students answered together and loudly , Unit 1(My New Teacher) Part A Let’s talk .一学生上黑板写下题目,一笔一画,极为认真,颇有老师的架势。
Teacher:Who can help me review the words in Part A Let’s learn?
学生们跃跃欲试,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学生卡片来到讲台前,模仿我平时的样子。先让同学们读一遍,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在一起使用如My Chinese teacher is strong and kind. We all like him.
师(迫不及待):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 What’s he like? Who can tell me?
S: He is our English teacher. He’s young and tall. He’s fun and kind (异口同声)
Teacher:What about your other teachers? Talk about your Maths teacher with your friends.
学生积极讨论,有的准备用对话的形式、有的准备用介绍的形式、有的准备用表演的形式,花样还挺多。接下来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他竟然是位朗读高手。开学半个多月,他从未发过言,上课小动作不断,我曾搞过突袭,可他总是一言不发。今天,他破天荒的举了手,我有些狐疑地叫他试试,没想到他不仅讲的正确、流利,而且还不时模仿老师平时的动作、神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动之余,我不由一阵汗颜。教师不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应用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堂,应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是表演的天才。
没想到,我无意中空手上的一节课,却成了我与学生最快乐、最轻松、最满意的一节课。原来,没有了教本、教案、教参,就没有了束缚。教师就不必随着教本亦步亦趋,学生也不必随着老师预设的步骤就范。没有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教师无所牵挂,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思路走,随即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空手进课堂的感觉真好,不过,这无疑对教师是个挑战,教师必须对课本烂熟于心,必须对教材钻研深刻,必须预先猜测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可能”,必须灵活的应对能力。空手进课堂,绝非容易,功夫还在课外。
教育第一线的中学英语老师,应该努力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蜕变和过度。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解释是片面的错误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科研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的照搬运用的确是不行了。因为这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对的。
【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08-18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08-10
新课标下的英语写作教学09-15
新课标下培养的人才观07-19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22
新课标下校本教材的研发与探讨08-14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09-16
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10-04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次教学模式探讨06-19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