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创新论文

2024-07-22

高中语文教育创新论文(精选8篇)

1.高中语文教育创新论文 篇一

1.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要根据学校、学生、教材多方面综合考虑,主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感悟法、练习法等等,当然一堂课也可能用到多种教学方法,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兴趣提高,思维活跃,创新的思维不断被激发。

总之,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创新的理论知识,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既学到获取知识的本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造就有用的创新人才。

2.高中语文教育创新论文 篇二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 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 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有关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笔者认为树立“大语文观”也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观念也罢, 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 但它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与农村中学的现状不相适应。一、在农村中学没有推行大语文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二、农村中学学生的生源素质决定了在课堂上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去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

换个角度来看, 长期以来, 围绕语文教学的最大难题并不是语文观的问题而是“学”与“考”的关系问题。正是因为未能妥善地处理好“教什么”与“考什么”的关系, 结果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混乱和语文考试的盲目, 以致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语文课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甚至出现了高分低能和“学得好”却“考不好”的奇怪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在我们农村地区中学语文课程备受各方人士的冷眼和歧视。

二、开展好语文“活动课”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 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 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占据了一席之地, 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作为课程的一部分,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 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 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内容上, 活动课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 内容显得狭窄, 有时也有点陈旧, 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 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 活动课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 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 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 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 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 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从教育学看, 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 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 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 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 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 要熟练地掌握它, 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 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 形成技能, 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 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 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 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为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 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首先,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 美妙的自然风光, 奇特的自然现象, 事物的本质特征, 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 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 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 变小为大, 变快为慢, 变慢为快等等, 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 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 清晰的逻辑, 深刻的印象。

其次,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 大都缺乏学习兴趣, 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再次,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重点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 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 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

最后, 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有效配置时间, 加大教学容量。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 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 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招和高考来学习, 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 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 获取更多的知识, 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扩大了知识面。

参考文献

[1]吴冰沁:《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厉复东:《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 商务印书馆, 2007年。

[3]李平刚、许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和谐天地》, 《读写算》, 2010, (21) :144。

3.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新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26-02

一直以来,高中教育都是偏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人文素养提升,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改革不利,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不够。这种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1 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不清楚教育主体是谁

当前高中语文课上,教师仍然扮演着教育的主体角色,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能被体现出来,致使學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只能机械地重复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老师留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效果,如果不是对文学兴趣浓厚的同学,则很难在这一循环模式中得到乐趣,只能把语文学科当作任务来完成,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知识点、掌握考试技巧,取得满意成绩。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循环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很不利的,学生连积极参与和兴趣提升都谈不到,更遑论语文创新。

1.2 不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高中的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门,传承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重任有很大一部分都落在语文教学上。可是我们应该知道,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不一样,不能单纯地把其理解为名家名作、背诵名家名作,不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点记忆。若教师仅是按标准或者教参的要求来讲述语文课,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很多学生就只能在落后的学习框架内徘徊不前,不知前路之所指。而若是整个民族都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反省与创新能力,那这个民族也一定会止步不产,失去发展的机会。高中语文的教育,注重的不单纯是包括了文字、词汇、语法的工具性内容,更注重的应是包括文学素质、审美能力的人文精神。那种唯标准答案是依、唯考试马首是瞻的教育,完全不符合高中阶段语文人文教育的标准。

2 产生问题的症因

2.1 应对考试的压力突出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所有的学科面临的教育压力都非常大,语文也不能例外。高中语文人文性不应该比工具性弱,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以启发法、开放式为主。可是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理想状态描述在当前以高考为目标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考试分数几乎是衡量学习能力唯一指标,教师与学生都不敢稍有怠慢。如果学生的分数降下来,那么根本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从而人生轨迹都会被改变。而对于教师来讲,班级的总体成绩下降,则会让其奖金等各种保障性待遇标准降下来。考试的巨大压力让教师必须按照考试的目标进行课程讲授。而考试的僵化思维又给每一个语文知识点都固化为有着标准答案的习题,为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标准答案记下来,教师就不得不把课堂变成一个个单独知识点的展览,而不是一个专题的有机整合。这样的知识点背诵方式让学生根本没有余暇来考虑文章尤其是诗歌、古文背后的文化韵味。这样来谈创新教育又谈何容易。而按照这种学习方法,即便掌握了知识点,考取了较高分数,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2.2 传统方法的影响犹存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明确的以教师为中心,不允许学生怀疑文章观点与教师权威。在经济与社会形态发展进步的今天,思想解放早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禁锢的要求没有了生存土壤与现实意义,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维影响仍然存在,教师的威严很难被触动,学生习惯性地把教师讲授的内容当作真理来对待。这种影响应当尽早予以破除,不管从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来看,还是建设公民型社会的角度来讲,学生都应当有独立思考、自由发言的权利,有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的胆识,强制学生按教师一人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是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创新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用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产生灵感,从而起到语文教学推陈出新的目的。

3 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3.1 更新教学理念

当前高中语文创新教育面临的局面较为复杂,其中教学理念落后是根源问题之一,在信息化极速发展的时期,抱残守缺必将会遭到环境的淘汰。科技创新的前提是思维的创新,国家的发展最需要的也是思维创新。所有的集体与个人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不断地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变革行动方案以及新领域的开拓。

总之。创新的重要性已经成国家发展中的主流意识。教育界,尤其是高中教育界,一定要树立教育创新的意识,把它贯彻到教育全过程中来。具体到语文学科,则需要语文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当作自己的终身目标,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当作自己的责任。而学生也要采取行动,不单纯满足于课本上的要求内容。在完成教师作业与其他任务的同时,主动学习、思考,全面提升自己的独立精神和思维能力。惟其如此,才能把创新意识带到全体教师与学生当中去,让教育工作者和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头脑,都能以创新教育的思想意识武装起来。

3.2 更新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能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是妨碍高中语文创新的一大问题。我们的语文教育在课堂上及课堂外,都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个口号已喊了很多年,可时至今日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学生仍然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很少有例外。被动听课、被动接受学习计划、被动完成作业。高中语文有它的特殊一面,如知识含量激增、课文很长,要背诵的文章尤其是古文很多,这些都增大了学习上的难度。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自主权发挥不到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展现。没有了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过程只能变为应付学习。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与语文中独有的文化之美。可是,如果我们把可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起来,教师以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来考虑安排教学目标、内容、进度,或者学生直接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等,无疑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会变得兴趣更足、积极性更强。并且在教学任务以外,学生还能针对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继续研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所难以比拟的。

3.3 更新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的创新教育,在现阶段做得不是很理想,还和相应的配套制度不健全、不支持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有些评价制度从根本上是对创新教育的压制,更是挫伤了教师与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有些评价体系标准虽然看起来已经实现多元化,可是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鼓励。针对这些情况,就要求教育部门把教学评价的体系制度做进一步的更新调整,在目标上更清晰,在过程上更具可实施性。并针对评价体系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比如,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学生在校内再次得到一定的物质鼓励等等。

4 结语

高中的语文学科创新教育对于学生来讲,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而现阶段的学生学习被动、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际情况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群策群力,以观念变革为本,以方法变革为标,标本兼治,让语文创新教育改革得到成功发展。

参考文献

[1] 穆时英.语文教学需要倡导素质教育[J].长沙教育学院学刊,2007(6).

[2] 胡宗贤.新课程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问题[J].教育科学导报,2004.

[3] 郑雨,周世兴.学科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育,2007(6).

[4] 张玉梅.教学评价原则分析[J].高中教学研究,2009(10).

4.高中语文作文题材创新方法 篇四

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运用排比抒情,可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阐释得充分透彻。例如第6、7、8自然段,作者采用排比段,分别列举了“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有这样一棵诚信的树”“有这样

一方诚信的土”,又分别从“它诚信于爱情”“它诚信于友情”“它诚信于人民”去陈述,整齐铿锵,蓄势颇足。

二、精当的比喻,使语言熠熠生辉

比喻,是语言艺术之花,它能让议论和描写锦上添花,可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增强说理。

例如:诚信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 在这里,作者运用暗喻,把“诚信”比作“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虚实转化,具体形象,说理生动。

三、广博的引用,使内容充实丰赡

引用,可使语言凝练生动,增添感染力;可使说理充分深刻,增强说服力;可使文章底蕴深厚,富有文采。例如,第6自然段的“这朵花里,充盈了孟姜女的眼泪,雷峰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蝶双双”,引用了4个典故;“这朵爱的诚信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红豆生南国’”,引用了4位名人的名句,阐述他们诚信于爱情,句式整齐,内涵丰富,选材典型,相当精彩。

5.高中语文作文创新写作技巧指导 篇五

写作是—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高考作文写作的过程中,谋篇布局、文字功夫固然很重要,但形成文字之前的思维技巧更为重要。

作文思维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常用的思维方法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对称思维和非对称思维、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等。这些思维方法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我们应当研究思维技法,努力将这些思维方法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使思路活跃,文思泉涌。

下面,我们择要介绍一些思维技巧。

一、顺向思维

顺向思维是一种从人类已有的成果出发,以人类已有的成果为思维原点,又创造性地推动着人类已有成果向前发展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创造性地运用人类已有的成果;二是对人类已有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完善三是创造性地深化人类已有的成果。

作为写作中的顺向思维,是指在写作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循着命题者的意图、指向去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循着命题者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求同性。你也可以有所创新,但必须在原材料思维前进的.方向上发展创新。

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法、反弹琵琶法。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对某一问题抛开它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换一个角度向其反面去思考,以获得与原材料截然不同的意义,得出不同凡俗、富有创意的思维结果。

三、求异思维人们往往习惯于认识事物的某一面,而忽略了与之相反的另一面,因此,这就留给了人们思考的另一空间。运用求异思维的方式,打破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独辟蹊径,反其道而思之,往往有新颖独到的发现,进而写出好的文章.

四、原点思维原点思维是指以某一原有事物为原点,围绕其所进行的继承借鉴、发扬深化、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有人说。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

五、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它是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因,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井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性,因此很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

6.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 篇六

1.创建教学情境,营造激发学生对思维进行创新的氛围

为了创新高中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创建独特的、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来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并且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比方说,教师在讲解硝酸强氧化性的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提问:酸与不同类型的金属发生反应能够释放出氢气,但是,在制备氢气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使用硝酸,却使用盐酸或者是稀硫酸呢?以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自行寻找答案,教师进行相应地指导。采取此种方式,既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氛围,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创造性[1]。

2.积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由于高中化学教育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对其引起了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机制,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力求培养出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而要想达到此目标,就应该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观念。另外,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就代表他们已经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为培养其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思想观念能够对实践进行指导,将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思想观念作为切入点,可以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3.采取多媒体手段,促进化学教育方式实现多样化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采取新型教学手段,基于对各种元素的展示,让抽象的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促使学生对影像展开联想。比方说,在进行制取氨气和喷泉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将有关视频播放给学生,以此来进行解读;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列和分布时,可以采取呈现图片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以直观的形式了解其情况。采用此种方法,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从而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化学知识。此外,为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还应该加强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发挥出本身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针对课程设置围绕一个主题和学生共同讨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以此来激活教学氛围,在无形中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而不仅创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而且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2]。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在实际开展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既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另外,由于化学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将实际生活与化学进行有机结合还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05:78-81.

7.浅谈高中政治创新教育 篇七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环境宽松、和谐,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启发和锻炼。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 如果课堂气氛压抑, 学生就会出现相应的心理反应, 或不敢发言, 或害怕回答错误后受到同学讥笑。这样, 学生就会畏畏缩缩, 根本做不到畅所欲言, 何谈创新意识呢?因此, 在政治课上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就需要教师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而使学生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 在教师的尊重、关心和支持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教学中, 有经验的教师总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即使是错误的, 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如果学生说出正确的观点或独特的见解, 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创新意识的体现。例如, 学生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改革开放使人民富裕了, 使国家安定、进步和发展, 但同时它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加重了人们的拜金意识。面对学生这样的看法, 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因为学生这种认识是全面的, 是辩证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这位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 并能充分结合实例, 说明这位学生对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 并为其他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教师对这位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能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 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 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发言, 有时会受到不爱发言的学生的嘲笑, 为了使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受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教师就要关注每个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 和这些消极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 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 并为这些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在课堂上发言、参与讨论的乐趣, 鼓励他们合作探究, 从内心里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有了参与意识,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使他们养成敢于发言、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倾向。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处在兴奋的状态中, 就能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可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那么,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 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学科理论性强, 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只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效果会非常不理想, 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因此, 教师教学时一定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美妙动听的歌曲、诙谐幽默的漫画等来讲解政治理论知识, 增加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关注, 把一些理论知识尽量感性化, 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 学生能通过政治学习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获得一种新感觉, 并始终对政治学科保持浓厚的兴趣, 思维也处于活跃的状态, 创新能力也能提高。

(二) 巧妙设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 只学习, 不思考, 就会对知识懵懵懂懂, 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实际上, 教学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 给学生设置良性障碍,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乐于创新。例如, 在讲“商品”时, 我并没有把商品的概念直接讲给学生, 而是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商品的含义。我启发学生思考阳光、空气是否属于商品, 并组织了一个简短的有关超市购物的小品, 让学生弄清楚商品的真正含义, 进而扩展商品的范围。在学生对商品有了清楚的认识后, 我再引入商品的定义: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 (或用于交换) 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这种联系生活设疑的讲课方式, 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形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在解疑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得到锻炼。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所讲内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 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 讲“集体主义”时, 我安排学生结成小组, 让他们自己来制定班级班训和本班发展目标,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集体主义的含义。在讲哲学常识的时候, 我组织辩论赛, 让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辩, 进行知识层次、结构的创新。讲“时事述评”时,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新闻资料和视频,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际教学中, 只要教师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 敢于创新, 就能在教学过程中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总之,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究方式方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敢于创新, 乐于创新, 善于创新,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高中生的特点, 探讨怎样在高中政治课中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高中政治,创新意识,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左宏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 2002.

8.高中数学创新教育探究 篇八

关键词:创新;探究;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思想;观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只有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收获最佳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高中数学创新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所以,课堂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是使学生的学习氛围得到改变的重要途径。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因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与其基础知识和智慧的头脑有关系,而且与其积极的情绪也密切相关,而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充满情感的双方互动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去优化双方的情感,当我们进入课堂时一定要精神饱满,从起立后的第一声问候起,就把自己的热诚体现给学生,并且要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然后把学生循序渐进地引领进知识的海洋里,使教师教的热情与学生学的热情产生共鸣,使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把主体地位充分落到实处。首先,教师要积极采取引导、启发、讨论、质疑等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探索,不笃信书本,大胆质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其次,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缜密度、独创度。既要培养出冒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挑战知识,把数学创新教学模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又不能忽略落后的学生,对于后进生由于平时缺乏自信,所以上课时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大脑活跃不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这就需要教师降低难度,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他们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给他们树立起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参与创新的意识和信心。然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反应,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创设情景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而且新教材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生活实际问题;与讲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有趣的开放性题都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我们把这些源材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精心的加工,效果也许会更好。

二、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課程教材中的“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创设的,它是我国新教材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教材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但由于教育制度尚未改革,应试教育的现状,导致这一改革往往被教师忽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利用星期天、寒暑假,让学生自学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提前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时间进行相互交流,分小组讨论,汇报成果。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是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

现在,我们的新课标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性内容,而是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实际是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窗口,然而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充分根据新教材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实上,课程方案一旦改变,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如果教师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新编教材就得不到充分利用,教材改革的目的得不到充分实现,改革就只会流于形式,最后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目标,充分领会创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落实的好坏关系着我国创新教育改革的成败。

综上所述,教学课程改革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本的形式上和人们的观念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而引起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创新教育落实于教学过程中,使创新教育得到充分展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得到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趣味性、探索性、针对性的情境问题,并做出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计过程,巧妙地将学习目标置于学生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质疑,从而促成对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学生也要发挥解决问题的主体作用。在一节数学课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并且从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西医诊断学复习题下一篇:二实小2013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