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教师角色的新思考

2024-07-04

改革中教师角色的新思考(共8篇)

1.改革中教师角色的新思考 篇一

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即将实施。.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多少年来,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教育的主宰,于是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知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其实并不符合实际。教育面对的是人,作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醒悟到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这种醒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中,每 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份,处于一定位置,分担一份责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去约束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由于一个人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也就承担多种角色,如一个教师在学校中充当教师角色,在与其他的教师交往中充当同事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充当父母、丈夫(妻子)或子女角色。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意识,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对学生所起的影响作用。

二、角色的转变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 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

(一)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做为知识传授 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 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

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新教材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逐步过渡、逐进和交

替的过程。

随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变化。如重传授转变为重发展,统一规格教育转变为差异性教育,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融洽,教学模式化转变为教学个性化,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综合信息交流等。教学行为忌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二)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成为学生的 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飞跃与突变。但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播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既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时代性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

从课堂教学与研究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

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善于研究、不断提炼、终身学习,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在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力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题星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五)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从课堂教学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想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去也向学校开发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去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改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走进新角色,教师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就像拥有永恒光和热的太阳,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师生活的每一天,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丰富多彩的生命,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必将成为人们所在地羡慕的职业,他们将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喜悦。总之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这是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改革,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2.改革中教师角色的新思考 篇二

始于2001年秋季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学生的发展目标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观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重大的革新。长期以来, 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 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育观念也要随之更新。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 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 加强师德修养, 调整素质结构,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1. 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做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学校的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 新课程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位,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结构上强调均衡协调的发展, 评价上更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及其发展性, 它必须随着时代、随着学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学校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的, 新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地对话、积极地互动, 这样才能构建对教师与学生都有意义的课程。课程又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 新课程是从原来的教材、知识发展到统整的、建构的课程, 它既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是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桥梁。根据新课程的需要,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 将旧课程中“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清理出局, 使教学内容简化, 贴近学生生活且易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应会变得容易实施和比较亲切, 这种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愉快, 使学校的学习生活变得轻松, 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

2.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做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灵使者和引路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对学生传统的看法, 不再把学生看成是幼稚、无知、听任教师摆布的、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要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人, 他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的、控制的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它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知识;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尊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要相信只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个性差异的人, 不是学习的机器, 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世界, 要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双手和大脑, 让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 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路人, 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扮演好示范者、朋友、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

3. 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 掌握教学技能技巧, 做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者、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教会学生学习, 远比教给学生大量的、现成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 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 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 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导致“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法, 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 既给学生增加了负担, 也给师生双方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 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准确地了解学情, 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学习计划, 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是权威, 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 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启发学生, 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教师的素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而教师角色的转变直接影响到教师素质结构的变化。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由纯粹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具有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综合型教师。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 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那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在培养目标上要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 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变,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观念, 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和敢于创造的能力;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树立教育网络化的观念, 对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要有清晰的认识, 既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积极影响促进教育的最优化, 又要防止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 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首先, 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 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 它对教育研究与改革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 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是保证教育研究与改革的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涉及内容比较多,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方面的知识, 它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与改革的核心知识, 是教育研究与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3. 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型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 包括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 (1) 发现、分析并确定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2) 信息搜集与整理的能力。教师应学会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综合, 并用口头或文字、图形或表格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整理。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 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创新, 并为科研积累有益的数据。 (3) 开拓创新的能力。课程改革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活动, 所要研究的课题通常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 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 (4) 反思的能力。教师必须经常反省自己, 从经验中不断学习, 不断积累。 (5) 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想把自己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报告或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研究成果的作用, 若没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行的。

4. 要强化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道德素质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素质主要是对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与改革活动的特殊道德要求和应具有的行为规范。 (1) 坚持真理, 勇于探索。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 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 教师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 经常要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进行工作, 而且这种劳动和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偿是难以对等的。只有不怕辛苦、不计得失、坚持真理, 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才能投身于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 (2) 实事求是, 严谨治学。科学研究与改革是严肃的事情, 来不得半点虚假, 要坚持科学的治学态度, 一丝不苟, 严肃认真。 (3) 虚心好学,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教育改革过程往往需要教师之间的彼此支持与协作, 只有虚心学习和借鉴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通力协作, 互相配合,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3.改革中教师角色的新思考 篇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师角色;定位

1.引言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教师教学模式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界定,而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上发挥更加多元化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界定和特点出发,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组织者、监督者、促进者和评估者的全新定位。这些新定位都是以自主学习为依托的,而自主学习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具体水平、个人爱好、学习习惯、身体状况等要素的一种新颖而实用的学习策略。它是对于传统教室授课方式的一种挑战。自主学习其本质是形成了一种自治化的课堂控制方式,是对于课堂面授教学的完善和补充,也是教育自由、学习自主的最好诠释和执行。因此,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英语教学的情况属于师生共同进步、共同研究、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内在化的学习能力的养成,使得语言学习变成终身化的经历。这样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才能面对新时代的教学挑战。1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问题分析

2.1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失衡

课堂生态主体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保证学生在课堂所创设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内进行学习。而这种生态主体要保证课堂的语言输入、输出的真实性。在谈到输入的重要性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英语教学研究专家Rod Ellis是这样评价的:第二语言习得只有在学习者有机会输入第二语言时,才可能产生。输入的形式可以是接触自然语言环境,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更为真实化的自然语言课堂环境。而目前课堂的环境往往不能提供这样的语言生态主体,使得课堂的发展更为简单,变成了单纯化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如此失衡的环境下,学生的知识面不能扩展,正确的教育理论也不能延伸,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束缚,而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想脱离,不能展现出课堂教学环境的真实生命力。

2.2教学目标与全面发展的失衡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应付考试为目的,偏重于知识点乃至命题点教学。它的最大负效应是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同时,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发生的偏差,形成了“为了考试,为了毕业而进行的学习”。例如:完成四六级英语考试,其本质就是简单的应试化教育,忽视的往往是学生真实把握学习内容的能力。大学的英语教育应该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从社会需要看,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社会,是需要人才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社会。而教师则必须要树立现代学生观、现代人才观。现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科学技术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又是教育的竞争。同时,学校造就人才进入市场,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教师应具有教育竞争的思想观念,树立教育超前观。

2.3教与学的失衡

在教学教育上大学英语教与学的优势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的方式过于单一,例如: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还有一个明显角色,就是纠错(特别是语音和语法错误)。这导致了课堂上学生不够活跃,由于怕犯错误(尤其是比较爱面子的大学生)而不敢发言,影响了英语交际工具功能的实现。传统英语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机会,缺乏英语作为语言而需具备的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而教学过程中的“学”却没有采用全面化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措施,使得学习的参与者能够在更为广阔地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不断地在语言学习的环境下拓展视野、发展个性、形成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总之,教与学的失衡问题必须要尽快改善,并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下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具有自由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特点,两者结合起来,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教育改革下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后,应该明确地看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定位必须要考虑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进行角色的全新定位。

3.1从“使用者”到“开发者”的新定位

首先,为了转变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失衡状态,教师必须要对教材的应用进行适当地转变,创设更为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因此要从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必须要熟悉教材的主体框架,然后更加框架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备课时应注意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确定哪部分内容适合采取那种教学活动,对于适合采用的教学内容,也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以及学校当地具体条件,确定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同时,要对教材进行拓展利用,要保证教学的基本内容能夠促进所有学生参与到其中,实现第二语言的真实环境创设,保证英语教学任务的设置是对教材内容的全面囊括和个性拓展。

3.2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新定位

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为了实现对教学的全面规划,必须要形成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新定位,从传统的讲授书籍内容转变为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全面化研究。首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要互相合作,探索多种语言教学手段的作用,例如:沉默法(Silent Way)、暗示法(Suggestopedia)、社区语言学习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等。并从这些教学方法中探索出适合实际教学的综合化途径。其次,要对学生的学生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出学习方法的弊端,剔除不良习惯;对学生方法好的学生做经验总结并推广,做为其他学生学习的借鉴。2

3.3从“演奏家”到“指挥家”的新定位

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转变教学目标与全面发展的失衡,必须要进行从“演奏家”到“指挥家”的新定位。传统的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实现对英文语法、阅读、词汇、句子、口语、书写等多方面的讲授,而这种讲授其本质就是一名独角戏的“演奏家”。如今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融合,教师的新定位必须要转变成为“指挥家”,指挥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形成英语学习的能力拓展。对于教学而言,英语教学必须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准确定位,在课堂教学中由主角变成导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新课程、适合于自己、适合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子。例如:英文阅读的教学过程,可以选择英文报刊学习,当然阅读英文报刊的适当选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英文报刊前几版都是登载重大时事新闻,然后是金融市场信息、体育新闻等。要利用从中文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了解到的信息作为基础,再去读英文报刊所刊登的有关内容,这样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阅读,即使再多的难点或生词也能猜出文章的大意,为提高阅读效率做铺垫。总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的在线资源的提供者。

3.4从“讲师”到“导师”的新定位

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转变教与学的失衡,应该从“讲师”到“导师”进行全新定位,21世纪是大规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代,社会对于毕业生英语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重点。大学英语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和基本技能为主。例如:对于听说训练而言,课堂英语听说实践安排加大英语听说实践课时配置,由原来的每周三分之一的听说课时转变为每周三分之二的听说课时。课堂组织实现“老师为主要语言输出”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化为“学生为主要语言学习者”的课堂讨论课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和引导者。

4.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很多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与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角色的位置没有随着教学改革而进行相应的位置转变,应该从教材的应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转换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包一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4):86-87.

2.陈莹,曹家庭,高嵩.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简评[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03):21-23.

4.幼儿园新纲要中教师角色的思考 篇四

《纲要》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对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对幼儿教育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

第十条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教师的角色问题是幼儿教育领域一个基本而有重要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学关系一直是受到极大关注的问题。对教师作用和角色的探讨,也是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研究的趋势之一。教师对幼教理论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育改革,信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F、霍钦斯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在团体里,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份,处于某一位置,或分担一份责任。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里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幼儿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段表述对于教师课程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信息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教师“传授”知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被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学习,自己发现知识所取代,教师也由“知识输出者”转变为给儿童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儿童指导和支持的“导师”。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无比强烈与急迫。如果教师还是一味担当“知识的输出者”的角色,就会抹杀幼儿认识世界的兴趣与积极性。禁锢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剥夺幼儿自己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权利与机会。因此教师要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教师还要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创造者。

一、成为倾听、观察,理解型的教师

“倾听”在教师的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不仅要牢固树立“幼儿是自己生长过程中强大的积极主动的有能力的主角”的观念。而且还必须要在行为上让儿童想念教师确实是这样认识的。倾听、观察行为无疑能向孩子传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和欣赏。“倾听”意味着赋予对方以价值。对他们及他们所说的话持欢迎态

度。因此,“既丰富了倾听者,又刺激了讲话者。”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倾听。倾听、观察并不只是对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知觉和记忆,而且包括对它的意义的建构和解释。

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如:大(2)班孩子在户外活动时,有个孩子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条蚯蚓,并招呼自己的同伴一起过来看,一个,两个,一会儿工夫就围了一群孩子,老师也凑过去听孩子们饶有兴趣地交谈,并能及时地为孩子提供工具,开展了“挖蚯蚓”活动,并且就地而坐一起认识、讨论蚯蚓的各种特点与功效,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师的及时调整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如:中(1)班的语言活动“花母鸡太太和它的两个蛋”结束之后,好多孩子对“蛋”产生了兴趣,于是主题活动“蛋”生成了。孩子们、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有的从家里带来了蛋,有咸的、淡的、生的、熟的,老师也同样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蛋,有皮蛋、泥蛋、鸡蛋、鸭蛋、鹌鹑蛋等等。特别是在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区分熟蛋和生蛋”的过程中,通过让孩子转一转(转转哪个快)、摇一摇、听一听(听听哪个有声音)、记一记(分别在转得慢和有声音的蛋上做记号),再剥一剥、吃一吃,最后让孩子自己发现原来两个记号在同一个蛋上,从而在充分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技能与经验。我想:正是由于教师的留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才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二、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如有一次我带领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自由的玩耍,我发现许多幼儿都在做“踩影子”的游戏,他们对影子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充分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幼儿去找影子,找找自己身边各种不同的影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发现:有的影子在前面,有的影子在后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当幼儿回答各种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并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会这样呢?”,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我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天中,我们的影子总是这样不变的呢?”,这又激起了孩子进一步探索影子的兴趣,推动了活动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支持作用体现为:在活动的开展的环节重,通过观察,倾听,参与幼儿的活动,掌握幼儿活动的脉搏,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通过“抛球-接球-抛球。。’是活动得以开展,维持,延续直至结束。

三、成为合作型教师

1、新《纲要》中指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话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项目作内容。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关系和学习息息相关。关系是互动的结果,互动是有“内容”的,互动的内容往往决定着学习的质量,教师应该同等地参与到他们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的本身进程之中。这种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感受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由上至下的“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儿童,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2、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还应该善于把自我完善和集体和谐统一起来。在这个集体中处处有你可学习和帮助的人,应树立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相互学习和合作是为了共同提高。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学习和培训,要求教师关注教育杂志上的、网络里的可改信息。把平时有关看到的、想到的、读到的等等文章,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在读书笔记中进行摘记和撰写体会,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积累,更是个人素养的一种提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大家都是一个共同体,一起想办法,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给教师松绑,采取宽松的管理方法,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多鼓励、多支持,使教师敢于去实践,为研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对教师教育行为进行公正、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以平等的身份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让教师们深切感受到进班听课的目的不单在于检查教师的工作,关键在于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针对教师的实际需要给予鼓励和支持,提供教育引导和资源服务。此时管理者也成为了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大家融洽地聚合在一起,心与心连接在一起,产生了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文化及共同信息,在幼儿园中处处表现出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教师与领导间的相互协作和支持。“支持、互动”的氛围,会使教师们加深对《纲要〉的认同感、并对《纲要》的实施积极投入与探索。

四、成为创造型教师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发放进步的灵魂”。在这个时代,创造力就是生命力,是一切知识与财富的来源。人的创造性与创造能力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人的创造性与创造能力有一个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

众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创造性与创造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与创造力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首先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成为创造型教师。作为创造型教师,必须树立创造是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当成自己最起码的职责。其次,要树立每个幼儿都具创造力的信念,让具有不同个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幼儿的创造能力都能够自由发展。并让每个幼儿都能创造性地学习、生活和发展。第三,要树立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信念。通过自己创造性地工作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促进他们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把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为幼儿提供各种能亲自操作、探索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落实到实处。

五、成为学习型教师

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来发展自身、完善自我,通过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幼儿教师要成为终生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同时,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受到来自社会生活与环境各方面影响,他们比任何时代的幼儿接触到更多的、更新的事物。因此,他们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疑问也越来越多。这要求教师必须迅速回应儿童的需求。及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维持儿童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探知兴趣,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周围事物。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成为学习型教师。作为学习型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作为对自己职业的要求。其次,必须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也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与儿童的互动,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等日常工作,在不断学习与反思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第三,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从而更好地针对儿童发展的需要,维持他们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探索兴趣,并引导他们对周围环境与事物产生正确的认识。第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不断扩大自身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与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信息,与教师、专家共同探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帮助儿童获得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幼儿一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宽厚的基础。

六、成为研究型教师

在幼儿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能广泛接触到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外教育教学经验,教师要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要成为研究型教师,首先必须对从事科研有正确的认识,教师进行科研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其次要明确哪些是必备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掌握住处与互联网络知识,研究儿童心理以及行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有归纳分析能力,综合创新能力,教师还必须具备总结,撰写教育经验与科研论文的能力。第三,重视与其它教师合作。与其他教师一起讲座研究对儿童的观察记录,分析儿童发展特点与需要,并大力开展社区活动、亲子活动,利用社会、家庭的资源,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由幼儿园、社区、专家以及家长组成的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网络。

5.改革中教师角色的新思考 篇五

吕妮 重庆市第49中学

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 答疑难问题的人。纵观历史,几千年来,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想在此简要谈谈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这个问题。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西方教学最擅长个性、创造性,东方教学最擅长知识性,要是我们能融合东西方教学优势,相信我国的教育水平一定可以更上一层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现在,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新课程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下面,我将结合所任教学科,浅谈一下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者转变为导学者。所谓导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指导及辅导学生完成学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动力,只有喜欢、爱好,学生才会自觉投身于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当然,作为引导者,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研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等。导学和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其一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教学媒体,帮助其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其二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也就是人们常说 的“解惑”。它包括单元的总结。重点、难点的讲解等。教师角色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转变为学生学习中的导演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亦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要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学内容要做到熟练掌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没有教师的引导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导学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导学对学生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一来,在教学中,也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平等,民主的英语学习环境。相互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中英语教学活动正常高效实施的润滑剂。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传统应试教育下尴尬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遇到了多么大的阻力,在学生的消极抵抗下,教师的教学目的也难以完全达到,在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叹息中又加剧了师生关系的恶化。现在也是时候该我们重新审视高中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统关系,以建立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就一改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充当一个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平等的朋友者的角色,指导学生 区分主要信息、次要信息,把握长难句理解规律,并采用以下办法,指导学生阅读理解:1.巧妙创建断点:在创建断点时,没有必要非要按照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来断,要学生谨记:句子语义的完整性才是判断断点的唯一标准。在实际阅读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确定文章的断点。也就是当自己感觉大脑里记住的信息太多时,把正在读的

最后一个意思说完整后就可以断句。2.学会适当加词:把一句英文断成几句中文短句之后,简洁所省略的内容在断句后就会显现出句子翻译的不完整,这时就需要根据中文理解的习惯进行加词,使句子意思更为完整。在给句子进行加词时,要注意所加词一般都是些没有具体意思的连接词,即恢复从句中省略掉的部分使句子的意思更为完整。这样既让前后句子比较连贯,还不会影响句子的整体意思。3.理顺句子语序:在读英语句子时,只有感觉到句子中前面所说的“什么东西/什么人”后面出现说这个东西/这个人“怎么样”的时候,这时一个语意才算是说得完整,就可以在后面断句。而在读句子时,如果“什么东西/什么人”后面还没有出现相应的“怎么样”的描述时,这时我们要意识到前面的句子内容还不可以结束,必须等到后面出现了相应的描述后才可以设置断点。语序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醒我们句子的整体性,特别是在那些主语和其的叙述内容在一句话中间隔很远的时候,一遍就读出句子的前后逻辑关系。语序的掌握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于句子结构分析的依赖,使我们可以做到在第一遍就轻松理解句子中的各层意思,而且绝对不会彼此混淆。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将细节信息与语篇联系,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导读,略读,跳读和细读的训练,并运用限时阅读法,抓首尾句法,三步阅读法和猜词义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加深 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当然,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我也会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并积极参与学生们的分析讨论,适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参与

者和朋友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改变了传统阅读理解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强化了教师学生互动,学生互动,特别是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时效。也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大有改善。当然,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试验的过程中,也许会走许多弯路,也许在具体的细节操作上,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去摸索,去改进,但是我坚信,我们改进后的教学方式会更加行之有效!

6.教师如何转变角色适应教学改革 篇六

摘 要: 教师应以自主探索为突破口,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培养团队精神入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创新能力着眼,树立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师角色 自主学习能力 团队精神 创新能力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注入式”等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应以自主探索为突破口,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这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我们应以何种心态迎接这种挑战呢?这是不可回避的课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所闻所思,谈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从培养兴趣出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逐步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内趋力的环境和氛围。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产生求知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可亲的教态,热情关怀的语言,亲切鼓励的目光,关注每一个目光,肯定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形成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另外,教师要学会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违纪等偶发事件,给学生留有余地,使他们有时间思考,要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能力,并且能自觉地改正错误。

2.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学好一堂课的基础。快乐是智慧的化身,在教学中我发现,师生心情是影响课堂气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正襟危坐,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哪里还有兴趣,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更是无从构建。《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应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为立足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情境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亲切感。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时,我通过下面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从而引出定义:

(1)大家都听说过德国大数学家高斯10岁时聪明解答1+2+3+…+100的故事,说明他从小就善于观察、分析和研究。请你观察其中1,2,3,4,…,100这列数有何特点?

(2)《幸运52》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列数71,51,31,11,…你能说出有何规律吗?

一个是故事中的数学问题,一个是电视中的数学问题。这种设计趣味性强,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自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生能力发挥的保障。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与启发。教师要传播知识,更要育人。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包罗·朗之万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就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从培养团队精神入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与他人交流合作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能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英国的萧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例如为了解全校同学的课外活动情况,需要开展调查。学生必须通过合作,按照所选择的方法进行调查,才能得到相应的结果。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具备的数学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有差异,因此得到的调查结果因人而异,通过交流、合作,才能最终掌握全校同学的课外活动情况。《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从培养创新能力着眼,树立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的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数学知识的代言人,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是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然而,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主动建构。

7.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篇七

关键词:教师,新课程,角色定位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基本的特色, 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期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终身的学习模式。新的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教师要注重和学生互动, 与学生协商制订计划、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发展而非塑造他们。新课程是以学生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核心, 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 以主动参与, 协同合作, 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它的开设和探索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我市实施新课标已经两年。作为丰城一中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同时, 也发现一个新问题, 那就是在这种新的课程中遇到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 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 可在新课程中, 教师对传什么“道”还不清楚, 对所授之业也不精通, 对所解之惑并不明白。学生希望研究的许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 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新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是十分宽广的, 有很多知识是老师本身并不知晓和熟悉的, 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挑战, 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一同探讨知识的奥妙。

第二, 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由幕前引退到了幕后, 改变了以前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 教师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 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 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才是主角,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遵从学生的意愿和思路的,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这种变化教师应积极调整心态, 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来迎接这一新的挑战。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质量观和学生观, 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

1. 更新心理观念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 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你的工作。

2. 更新知识系统

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 自己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 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 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大量知识。此外, 还要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 从电视新闻报道、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财经动态、法律与道德等栏目中获取与所指导的课题有关的知识。

二、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整个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宏观把握新课标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 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 删减了传统教材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 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 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分清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 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 提前拔高。对新内容, 应分析如何引入?该引入多少?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2. 巧妙引导学生

教师是一位引导者, 与学生协商确定计划, 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逐步减少教师的外部控制、增强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给学生以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 如确定学生为完成学业所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学业的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给与一定的检查、评价等, 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有效学习。

例如, 我的学生曾经对《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两个研究角度“悲秋”和“颂秋”不敢肯定, 查找了很多资料也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在他们不敢决定时我提供了这样的诗句引发学生思考, 就是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诗给人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气, 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既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 又提示我们注意另一类独辟蹊径的颂秋诗。这更印证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学生们自己解决了问题, 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3. 评价激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惊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 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 多承认、激励, 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4. 教给方法

它的内容包括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精神及实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例如问卷调查、访谈等;让学生掌握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一般写法, 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方法。

教师角色的转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充分信任学生。

三、教师自我意识的角色转变。

在形式灵活的新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适时的引导,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因而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 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必须要摒弃凭老本干一辈子的思想, 要把“一桶死水”变成“源源不断的活水源”,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应死抱毕业文凭, 要不断接受新知识, 不断充实自身知识结构, 对自己创新。这不仅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在实践中综合应用, 还应了解学科发展的新事态、新发展、新成果, 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唐晓杰, 《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6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

8.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八

一、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讯与网络技术为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知识的生产,更新,转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对教师角色的冲击是巨大的。“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改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促进发展,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

教师要转变角色,应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课堂的统治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维,协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未知领域。因此,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协作,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交流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共同成长。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

新课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留给教师更大的创新空间,课程由统一变为多元。教师要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新课程改革妥善处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把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提上日程,逐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强化了课程意识,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将在地方课程设置,尤其是在校本课程设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意识、实施意识、开发意识、创新意识。

四、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反思者、研究者

面对课堂中生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摆脱自己教书匠的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课堂只是教师教学实施的场所,但是走出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这堂课的教学就已经结束了,实际上,教师不仅需要进一步的反思:这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采取这种方式教合适吗?还有没有更为合理的其他方法?而且还要研究:课堂中有没有意料之外的事情?自己又如何去处理?这样处理合理吗?“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审思、研究;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整改方案,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理论层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的特点,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学知识”。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大雁归来ppt课件下一篇:上传下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