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共11篇)
1.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一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定
一、学生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并按规定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一)受地域限制等条件限制,无法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正式党员至少每半年要向党支部递交一份书面思想、工作汇报,或通过其他形式与党组织保持联系,预备党员至少每季度要向党支部递交一份书面思想、工作汇报。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这,均被视为自行脱党,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提供流动期间个人在工作单位现实表现的证明材料,所在党支部要及时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其转正问题。
(三)自报实际收入,按照党费缴纳的规定标准向所在党支部交纳党费。一般应有党员个人按月缴纳,特殊情况可托人代交、邮寄,预交或补交,但预交或补交但预交或补交的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4)临时就业单位或通讯地址变动后,应及时向所在党支部报告。
二、在学院网站上设置学院党建天地,设“党员教育” 专栏、党总支邮箱,定期把党的组织生活内容及学习材料公布在“党员教育”专栏,流动党员应在每月底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思想汇报材料发到党总支邮箱(jgxydzb@163.com)
三、是严肃党的纪律,坚决处置不合格党员。若流动党员无特殊原因不按期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不及时递交转正申请、不发挥党员作用、无视党的组织纪律,党组织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者,所在党组织要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2.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二
一、流动党员内涵及特点
(一) 流动党员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 流动党员群体也在不断壮大, 目前, 流动党员所指的就是这样一个党员群体, 即因务工、经商、求学、居住等自身原因, 或因原单位改制等外部原因, 离开本人组织关系所在地, 其组织身份游离于流出、流入两个地区之间, 原单位党组织已无法对他们行使有效的管理的党员。为此流动党员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流动党员的特点。
(二) 流动党员特点
从目前的形势来分析, 流动党员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个体差异较大。根据相关调查发现, 与传统形式下的党员相比, 流动党员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个体差异性较大。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党员的身份性来划分, 主要包括了城市社会流动党员、大中专流动党员、农村流动党员以及部分转业军人流动党员等等, 在这些流动党员中,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不同, 另外, 再加上组织教育管理的不同和个人素质文化的区别, 进而造成了流动党员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其次, 认识存在偏差。流动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 由于其脱离党组织, 缺乏足够的党性观念, 造成其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比如:对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一些流动党员根本不愿意参加, 甚至于一些人认为, 参加不参加都无所谓;在组织生活中, 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尤其是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一些流动党员受其负面影响, 其社会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 对于自身要求也逐渐地放松下来。第三, 流动性大, 分布范围广。目前, 我国流动党员遍布全国各地, 一些甚至走出了国门, 走向了世界。一方面, 是由于流动党员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在流动党员工作中, 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较强, 而所从事工作涉及范围也比较广, 有金融、运输、建筑等等。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由于不愿意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 所以, 流动党员无论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分布上, 都极易发生变化。第三方面, 由于人性本身存在着人往高处走的特点, 因此, 使得流动党员在分布上呈现高度分散的形势, 进而造成其组织关系的频繁变动, 所以, 从总体上讲, 在流动党员的管理上, 其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二、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困境
1) 缺乏对党组织的足够重视。某些党组织不够重视对于流动党员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 其教育工作一般都流于号召, 并且倾向于使用老办法和老思路, 没有创新意识。而且, 少数的组织人员还存在着畏难的情绪, 这些组织人员面对流动党员的复杂情况, 对管好流动党员的信心不足, 便索性不作为, 放任流动的党员自行活动。2) 管理方法不到位。管理工作不到位, 部分的流动党员已经游离在组织之外。这些流动党员由于自身的工作地点不固定, 便长期不与党组织进行联系, 成为挂名的党员。而另外还有部分党员在流出或者是流入某个党组织时, 得不到相关组织的有效管理甚至是被拒绝接管。例如某些退休的党员在去外地居住时, 外地的某些组织单位就会以不便管理的原因将这些党员拒绝在组织门外。3) 组织观念和意识过于薄弱。某些流动的党员缺乏必要的组织观念以及理想信念, 在离开某地时不辞而别, 从不主动与党组织或者是原工作单位进行联系。而且这部分党员在某地工作时, 也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党员身份, 为了经济利益而逃避党员的职责。4) 组织管理难度大。某些具备外部发展需求的企业, 会将部分党员派遣到外地进行长期工作, 而这部分党员则在远离党组织的状况下, 不能够正常的参与党组织的各种活动, 从而不利于组织进行管理。5) 流动党员的缴费难度大。流动党员的党费缴纳工作较为困难, 虽然党章对于党费的缴纳具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依然存在着部分党员不能够按时、定期缴纳党费的问题。
三、强化流动党员管理的路径与方法
(一) 强化认识和观念, 增强流动党员的责任感
首先, 要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党政领导干部要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流动党员的观念和认识, 加强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 强化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 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流动党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使得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次, 在新时期下, 重视党建工作, 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各个部门要加强高度配合, 做到对流动党员的齐抓共管, 并且要在此基础上, 加强目标责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落实责任。第三, 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定期考核, 坚持可行、实用、有效的管理原则, 使得流动党员的作用充分发挥。通过以上方法, 切实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到实处。
(二)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管理机制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要想保证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必须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确保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在实践中, 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建立完善的登记、汇报制度。在流动党员外出时, 要对其所外出的时间及时向党组织进行汇报, 并且要说明其去向及其原因, 与此同时, 不论流动党员走到哪里, 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 将自己的情况及时向组织上报, 包括其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 通过电话或者是书信的方式, 传达到管理部门, 与此同时, 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递书信当中向党支部作出陈述。其次, 规范流动党员活动制度, 在流动党员的活动制度中, 其主要就是针对流动党员的所有活动情况进行如实记录, 在进行考核过程中, 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三, 加强联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流动党员管理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双向管理的方式, 一方面, 既要与所在支部进行有效联系, 另一方面, 还要与所在地的党小组取得联系, 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降低对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第四, 加强动态机制管理制度, 由于流动党员存在着流动性大的特点, 因此, 需要为流动党员建立动态档案,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流动党员的管理, 通过动态管理, 对于流动党员的外出情况和思想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另外, 还要完善考核机制, 针对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 从各个方面, 各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 创新管理观念和思路,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
在新社会形势下, 传统形式上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路, 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因此, 需要加强探索, 寻找流动党员管理新思路, 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比如可以通过登门走访的形式, 深入基层, 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与沟通, 将党的政策方针正确及时传达给流动党员, 同时, 也可以通过电话联络、发信函、网络、邮箱等等, 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 并且在第一时间, 将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材料传送给流动党员。
四、总结
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14-01
引言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生党员管理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程度相差很大,因此流动生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也有很多困难,全面分析存在于学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性党员就是指因为一些原因从而导致的学生党组织没有随着学生一同转移,而这些党组织会被暂时保存在学校学生党员群体中,那么针对一部分特殊的党关系,如何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学生流动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1、顶岗实习或者是单位实习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有顶岗实习的计划,因此,一部分的党员学生会在毕业之间,进入工厂或者企业进行实习工作,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党员就变成了流动党员,但是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因此,其党员关系,还需要被暂时保留在学校。
2、待就业学生党员
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
3、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
有些高职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了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就无法把组织关系转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具有年龄偏低,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党员意识薄弱,可塑性强等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
2、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也很难积极的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流动管理困难的现象。
3、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切实得到解决,必然会导致流动党员党组织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掌握基本情况,是目前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要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
强化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提供学生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从实际的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在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的机构,规范党员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要增强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联系制度,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3、创新模式在流动毕业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结束语:
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从目前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 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4.流动党员管理 篇四
运河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对于确保党员先进性。
一是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教育管理上却存在着“五不管”现象,即流动性大、不好管;认识不清,不想管;模式老化、不会管;党员思想复杂、不服管;两地缺乏沟通、互不管。这种情况的存在,势必使党员失去管理和监督,无法保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对此,街道党委坚持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按照“条地结合、内外结合”的模式,先后制订了流动党员和离退休职工党员管理办法,实行由流入、流出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双向管理”,变“两不管、两头松”为“两地管、双落实”,激发了落实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坚持因地制宜,健全基层组织。针对流动党员大多集中在“两新”组织、社区、企业和离退休干部中的分布特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确保科学管理。做到了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清、流动方向清、联系方式清、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清。截止目前,全街所有流动党员落实了“双找”制度,将那些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重新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5.流动党员管理措施 篇五
随着党员不断增加,尤其是部分党员离岗后又在外地自谋职业,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个难题,现就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制定如下措施:
一、对离岗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离岗党员不离党,随时随地不忘共产党员身份,始终保持遇到党组织的联系。
二、要求离岗党员坚持每月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及在外工作情况,接受教育,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三、要求不能按时回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学习的离岗党员,定期写出思想汇报寄给支部同时,党组织把自身现状及时向他们通报,定期给他们寄去学习资料,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党支部每半年举行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以巩固学习成果。
四、建立离岗党员登记簿党支部按月填写离岗党员基本情况,理解和掌握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五、党支部指定专人与离岗党员保持电话联系,主动关心他们的困难和疾苦,让他们仍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6.流动党员管理细则 篇六
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我市司法行政律师等行业流动党员人数不断增多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流动党员是指由于从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第三条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大在律师等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第四条主要原则:一是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二是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三是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责任感。1
第二章流出地党组织的主要责任
第五条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六条流出地党组织接到党员要求流动的申请后,应及时予以答复。对于符合人员流动有关政策的,要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在流动党员外出前,要对其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对不符合规定要求流动的党员,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第七条流出地党组织要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建立临时档案,确定联系人,及时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和地点以及联系方式等情况。
第八条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第九条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流出地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听取党员汇报,及时详细地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第十条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第三章对流动党员的基木要求
第十一条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
第十二条流动党员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未经同意不得擅自离职。
第十三条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按季交纳。党费可以补交,但补交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四条流动党员要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外出地点,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和有关党组织报告。
第十五条流动党员外出返回后,要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第十六条预备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期间,应定期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预备期满,应向流出地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由流出地党组织接规定履行转正手续。
第四章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方法
第十七条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流动党员一般应当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简化《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手续,《流动党员活动证》经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由党支部登记发放。
《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
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耍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八条因私出国出境的党员,其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党组织,党费可委托其他党员或亲属按月代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私出国出境的党员应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出国出境定居的党员和出国出境超过假期一年以上的党员,停止党籍,其组织关系和党籍材料转到县或相当县一级党委组织部门保存备查。
第十九条要创造条件使流动党员参加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回流出地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提前与外出流动党员进行联系,使其按时参加民主评议活动。对因故不能参加民主评议活动的外出流动党员,可利用节日放长假等时间对他们进行民主评议。
第二十条对在流动党员中发现的不合格党员、违纪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向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由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按照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或给予党纪处分。
第二十一条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要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党员信息库的主要内容为流动党员的基木情况和其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奖惩、外出地点变更等情况。第二十二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实行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方便离流出地较近的流动党员回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第五章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三条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强沟通和协作,定期通报和研究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员登记备案中,要增加“政治面貌”内容。各组织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行业管理部门要选派党性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和场所问题。
第二十四条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的登记、联系、汇报、考核、检查等项制度。律协总支和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
登记簿”。党支部还要建立“外出党员联系、汇报登记簿”,对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等情况进行详细记载,作为民主评议和考核评比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挂牌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流动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展示党员身份,发挥党员作用。要把流动党员纳入“创先争优”活动范围,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六条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要作出必要的组织处理。律师党总支每年底要上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局政治部每年要对局系统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组织一次抽查。各基层党组织每半年要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
7.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七
1 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在管理机构和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深化, 高校党建工作队伍人手偏少, 面对每年大量增加的学生党员, 教育和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关于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随着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 部分高校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没有落实到位, 想管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教育、指导、联系又没有专人负责, 经费保障, 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致使一些高校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基本上属于真空地带。
1.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变化, 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就业渠道多、就业面积广等原因, 导致了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分散广。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党员就业单位不固定, 频繁流动, 使得高校毕业生流动快。毕业生党员分散广、流动快的特点, 使得许多高校党务工作者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有“畏难”情绪。且毕业生党员人数只占学生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 认为抓与不抓并无大爱碍, 只要集中精力抓好在校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就可以了, 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党员在毕业步入社会后, 眼界变宽了, 接触的人和单位也多了, 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在像在校时那样“单纯”, 理想化的东西减少了, 更加注重实际和自身的发展。而一些高校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更习惯于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的管理方式, 手段单一、方式简单, 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 与流动党员的切身利益不相关, 针对性不强, 特别是毕业生流动党员分布范围广、从事行业多、需求层次杂, 恰恰高校在教育管理上忽视了流动党员的多元化需求。
1.4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在用人单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 接纳了大量的毕业生党员。由于目前的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多实行聘用制或合同制, 往往只注重其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工作业绩, 很少看重毕业生的政治思想、政治追求、政治表现, 很多私企甚至没有成立基层党组织, 使得毕业生党员无从转入组织关系, 无从缴纳党费, 无从过正常的组织生活, 从而导致了流动党员组织纪律涣散、党员意识淡薄, 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1.5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主观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党员年级轻、党龄短, 大多数是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发展入党的, 在校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的时间较短, 党性意识比较薄弱, 走出校门后, 因为工作环境、经济条件等不断地变化,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 在他们身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弱点往往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容易因心理准备不足而导致行为失衡。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会逐渐放松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 成为了“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和“游离”党员。
2 构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
2.1 健全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体制
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必须要从制度上完善和规范科学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体制。高校的党委必须首先从编制上和经费上予以保障, 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高度重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方式, 创建灵活多样、有章可循的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专人负责制度, 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 建立毕业生党员档案制度, 建立监督管理制度, 全方位地打造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体制。
2.2 提高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认识
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同时也是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 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发扬党员“迎难而上”的特点, 消除“畏难”情绪, 转变以往的工作观念, 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把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发扬创新精神, 及时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和预见性。
2.3 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式
鉴于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大、分布广、流动频繁的特点, 要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就必须创新工作方式, 使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 方式更加灵活化。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 发挥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 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的信息库, 开设网上党校, 实施网上远程教育, 通过网上发布党的最新方针政策, 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网上QQ群、BBS论坛等方式, 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情况, 展开针对性的教育。
2.4 坚持“属地管理、双边负责”原则, 与用人单位共同管理
高校毕业生党员离校走向社会之后, 学校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只是一个方面。要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必须坚持“属地管理、双边负责”的原则, 与用人单位共同管理。构建校内外党组织密切配合, 形成协调通畅、有机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基层组织的完善, 城市的街道、社区相继建立, 也成立了相应的党组织, 使流动党员落户街道、社区成为了可能。同时要加强非公有制单位的党建工作, 扩大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消除流动党员管理的“真空地带”。
2.5 加强流动党员离校前的教育管理, 严把“出口”关
因为毕业生党员离校后有分散广、流动快的特点, 教育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加。尤其是毕业生党员走出校门后, 会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 面对各种诱惑和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些人会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 不履行党员的义务, 所以加强流动党员离校前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党组织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 充分利用离校前集中培训的机会, 让他们增强党性观念, 牢记党员身份, 遵守党的纪律, 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坚决处置不合格党员, 严把“出口”关。
参考文献
[1]夏小和.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19) .
[2]高琼.高校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3) .
[3]祖勤.浅议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4]唐振宇.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 .
8.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对策
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已经毕业走上社会,党组织关系还未转走、挂靠在原就读学校党组织的学生党员。2006年,广东省出台了毕业生在毕业后可将其档案继续挂靠在原学校的管理办法,挂靠期为两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以后出现的新情况,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渠道增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非国有经济组织、非集体经济组织或自主创业,表现出比较大的跨行业、跨地域流动性。这些组织大部分还未建立正式党组织,毕业生党员入职后无法按时转移组织关系,成为流动党员。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不断增强,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管理难度增大。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大部分没有建立正式的党组织,这部分毕业生只能选择将组织关系留在学校、人才交流中心或返回生源地。不论选择哪种方式保留组织关系,由于其具有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使党员教育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管理难度很大。过去在学校里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这一群体的特点,在操作上也不可能实现。这部分毕业生党员急于找就业单位或忙于工作,缺乏组织上的管理和约束,形成了组织上断线、学习断档、思想掉队等现象;管理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后,学校检查落实不及时、不到位,转出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有效的沟通衔接,在管理上出现脱节现象。虽然高校和一部分用人单位已对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等方面均难以落到实处,并未形成一种高效合理的管理机制,造成“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不想管”的普遍现象。
二、健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高校管理机制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离校教育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上党课、开展离校教育专题学习讨论等,让毕业生党员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党的纪律的认识,切实增强组织观念,特别是让毕业生党员认识到党组织关系的转接对自身发展和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杜绝出现一部分毕业生党员不按时转移组织关系而使政治身份飘忽不定的现象,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挂名党员”,提高他们对党组织关系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的服务指导工作,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指导工作,可以结合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向毕业生党员说明办理离校组织关系转移的具体操作步骤。毕业生党员转移党组织关系的一般顺序是:1.就业单位党组织。2.如就业单位没建立党组织,可转移到就业单位所在地的辖区党组织。3.暂无固定工作的,可将党组织关系落实到居住地党组织或生源地党组织。4.档案关系挂靠人才市场的,将组织关系一起转交人才市场托管。5.将党组织关系临时挂靠在就读学校的党支部;延续在校时的集中学习制度,为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应坚持“人走组织生活仍在”的原则,延续在校时的集中学习制度,在学习形式上做适当的变通。比如,将毕业生流动党员按区域科学、合理地设立党组织;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单位,根据人数多少,建立流动党小组、流动党支部或流动党总支,做到哪里有大学生流动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定期组织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建设,确保每位流动党员每季度接受至少一次学习教育,并写出书面学习心得,以供相互之间学习交流;及时在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下,应做到如下几点:
1.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对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通讯地址和联系办法等要进行造册登记。
2.在学校或人才中心网站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专栏。及时发布党内信息,提供党费缴纳查询、学习园地、组织生活等服务,搭建沟通信息、交流体会、征求意见的平台。同时,还要利用电子信息平台、电子邮件、QQ群、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广大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
3.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数据库,做到动态管理。对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要有专人跟进,保持联系,对将组织关系转移到辖区党组织、居住地党组织、人才市场、生源地党组织的要定期回访。
4.推广《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要求毕业生党员持证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写出书面思想汇报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真正履行党员义务。
5.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学校党组织要确定一名负责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跟踪服务。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就业与生活情况,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困难或要求,对有心理负担、思想情绪波动大的党员要及时沟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服务工作水平,增加凝聚力,毕业生刚刚走向社会,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学校党组织应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进而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热爱和信念。比如,学校党组织可通过组织招聘会、培训活动、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培养提高其技能,为就业或转岗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社会管理机制
挂靠期满后,毕业生已逐渐适应工作,基本上度过了刚参加工作时的调整阶段,工作逐渐稳定,跳槽率降低。这时应坚持党组织关系随工作關系走,及时转移党组织关系。同时原党支部负责人要及时跟进党组织关系的转移工作,保证组织关系无缝对接,杜绝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1]胡颖蔓.高职教育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的管理与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郑跃辉.浅析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J].商情,2008,(13).
9.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九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流动党员能够在流动中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先进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党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系统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第三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二)坚持镇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三)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第二章组织关系的管理
第四条我系统具有党员发展审批权限的党委应当认真履行作为流
出地或流入地党组织的双重职责。
第五条建立健全走访慰问、关心流动党员制度。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有条件的党组织可派人员去看望流动党员本人,必要时可派员到外出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考察,了解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外来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热情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第六条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在流动党员流动前、流动期间和返回均要加强教育,做到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接收流动党员的党组织,要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抓住时机开展集中培训、专题教育和组织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三章权利保障
第七条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第八条要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九条没有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在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时,应提前通知外出党员参加,如外出党员确因情况特殊无法到会,经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同意,可不计算为应到会人数,也可通过规定程序办理代理投票手续,委托他人代为投票。
第十条流动党员人数较多的党组织,在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上级党组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时,要注意按照规定要求和程序在流动党员中产生代表。
第四章作用发挥
第十一条 流动党员外出期间要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认真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学习、劳动、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在群众的前头,做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模范。
第十二条 每个流动党员要定期主动地向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可以采取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
第八章组织领导
第十三条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注意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注意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选派党性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10.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篇十
一、支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点,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专人负责,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和信息台帐,按时更新和上报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二、根据流动党员外出时间的长短、地点是否固定等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组织关系的接转。
三、党支部在流动党员外出前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行前教育,帮助他们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四、每月与流入(流出)地党组织联系一次,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参加组织生活和发挥党员作用情况,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同管理。
五、支部委派专人与流动党员结对子,至少每月与流动党员联系一次,了解掌握流动党员本人和家庭情况,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11.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十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校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就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仍相对薄弱,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如下:
1.认识提高难
就流出地高校的党组织而言,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是少数,花费大量精力去管理这个“局部”得不偿失;有的认为党员外出后游离不定,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流入地党组织而言,有的则认为流动党员是外来的,与己无关,不愿管;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不愿“自讨苦吃”。就流动党员自身而言,极少数人则认为公开了党员身份,就要接受组织的监督和管理,捆住了“手脚”,所以有意隐瞒党员身份。
2.情况掌握难
不少学生党员在毕业时,有的给党支部写个便条、打个电话,有的则远走他乡、杳如黄鹤,致使高校很难及时全面把握毕业生党员的底数和去向等有关情况;而对于毕业生党员流入地党组织来说, 因为外来党员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甚至居住场所经常变化,有的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摸清、掌握他们真实的情况。
3.关系转移难
关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中组部是这样规定的:党员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党组织,时间在3至6个月的,应出具党员证明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因就业时间、地点难以确定,多数情况下连毕业生党员自己也不知将落脚何处,其所在高校无法出具党员证明信,更谈不上组织关系的转移;另一方面,少数毕业生党员在外出时虽然所在高校组织部门为其转移了组织关系,但或因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因就业单位虽有党组织但党员自身欲跳槽等原因故不转移组织关系,这样也导致了接转程序的中断。
4.活动开展难
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呈现空白。他们有的远离原籍,居无定所,虽然党组织关系留在原学校,却无法参加原学校的党组织活动;有的虽在原籍,但把自己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既不向学校党组织也不向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情况,对组织生活不闻不问,从而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5.作用发挥难
高校学生党员一般都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学校曾经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然而,由于管理失控,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逐渐丧失了理想信仰、淡薄了组织观念,重经济收入、轻思想建设,宗旨意识弱化、自我要求放松。少数人成为“三不党员”,即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组织分配的工作。因而,他们的先进性不易体现、作用难以发挥。
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主观原因
第一,个人观念淡薄。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下,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为追逐个人的私利而忘记了党的宗旨和原则,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更有甚者,入党动机不端正,抱着“到执政党内来捞好处”的功利目的入党,把党票作为人才流动的就业资本和“敲门砖”,一旦目的达到,党票要不要就无所谓了,甘当党内的党外人士和隐性党员。
第二,组织关心缺少。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帮助关心不够,不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无视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有的存在害怕麻烦、畏惧困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住管好缺乏信心,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毕业生党员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逐渐产生离心。
第三,管理方法陈旧。对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拿不出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日趋深入,使“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一部分学生党员的组织、人事和户籍等方面的联系变得松散,仍沿袭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工作自然难以推进。
2.客观原因
第一,个人流动频繁。一些大学生党员大多自谋职业,就业压力很大,求职很难一次到位,常常南上北下、东奔西跑,变换单位和居住地点。这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党员很少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不愿或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很容易忽视理论学习,进取心衰退。同时,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第二,机制设置滞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就职的行业多种多样。而许多新的经济组织(工业园区、中外合资、外企和私企等)和社区机制设置滞后,尚未建立党组织,高校毕业生党员想接转组织关系,但却无处可转、无处可接,从而脱离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第三,接转手续复杂。目前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复杂,迫使党员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兼之为了在新单位留下好的印象,不被单位辞退,获得今后更好发展,很多毕业生流动党员宁愿放弃组织关系的转移,或者干脆转而不入,成为“隐性党员”或“流动党员”。
第四,场所、经费缺乏。不按要求交纳党费的流动党员占了一定的比例,以及活动场所不能保证提供,使得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很大难度,以致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规范。
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21号)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流动党员队伍的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具有党龄短、可塑性强和整体综合素质高的特点。所以,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尤显迫切。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可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1.完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重温入党誓言”制度。高校党组织应在学生毕业前,对所有关系在校的党员组织他们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言,加强党的组织生活纪律、党员责任和义务教育,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并要求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自觉地学习与工作,接受党组织的管理与监督,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为以后实施教育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高校党组织要严格《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手续。在经高校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由党支部发放,并将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纪录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流入地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活动证,将流动党员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生活。
第三,强化党内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制度。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发展等可以事先通知流动党员尽可能回来参加会议;不能回来的,可以通过电话、E-mail 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能采纳的要认真落实,反之,要向他们说明并通报会议情况。
第四,坚持党员缴纳党费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毕业生流动党员每季度向党组织交纳党费,可以邮寄,也可以委托代交。
2.构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网络
第一,流动前有卡。党员外出前,由所在支部发卡给党员填写外出地点、联系电话、E-mail、QQ号等,并由支委分工确定联系人,由他们与流动党员沟通工作和学习情况,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流动中有证。凭党员证明信、组织关系介绍信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参加组织生活,半年以上的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没有固定工作单位、跨省市外出就业创业不到6个月,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中组发[1994]8号)的有关精神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第三,流动后有音。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的日常联系,强化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要求流动党员思想汇报每月一次,内容包括异地工作、学习和思想动态,汇报方式既可以书面汇报,也可以电话交谈、网上E-mail汇报。党组织要在他们学习和汇报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部门对各个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督促检查。
3.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第一,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虽然流动学生党员毕业了,但在组织关系尚未转移之前,他们仍然是学校应该管理的党员。我们不仅要对他们严格管理,还应热情地与学校就业部门配合,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督促他们依法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做好劳动纠纷调解工作,为他们提供维权服务等。
第二,变单独管理为协同管理。流动党员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流动择业的特点,使得高校党组织单独管理力不从心。为此,应建立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长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协同一致,共同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变单一管理为多项管理。在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基础上,尝试多项管理。我们在这里有个设想,在目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空间里,能否研制一个《全国党员管理系统》,成立“网上党支部”。如同银行用户使用“银联卡”一样,党员持有党员卡就可以交纳党费、汇报思想、转移关系等等。
第四,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毕业生流动党员在不断变化。季节变换、时间推移,每年都有新的学生流动党员增加,也有毕业生流动党员退出。与此同时,他们的工作单位和外界形势也会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经常联系机制,不断更新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推荐阅读: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高校)06-27
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08-17
4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制度09-22
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07-31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08-07
流动党员学习心得08-27
流动人口管理调查报告08-31
甘肃流动人口管理系统09-07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7+5”工作规范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