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2024-10-31

《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9篇)

1.《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一

第7课时(单元学习检测)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认识了8个方向,是哪些呢?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出来。

()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来绘制的。

3、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后边是(),()是北,右边是南。

1.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40÷5640÷8

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二.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教学反思:

3.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480÷4800÷48000÷410÷22×560÷320×3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297÷4469÷8194÷6

三、笔算比赛:

8÷280÷2800÷28000÷25×840÷545÷5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反思:

4.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5.教学内容:20页例2(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券。观察:共有多少元?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30÷3=10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6.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68÷498÷7864÷4936÷2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2课本第22页教学内容: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52×7=364

296÷4=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350÷7=

16÷4=1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156÷3434÷8605÷5863÷7

2.计算。

176÷2456÷4381÷3495÷5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3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教学反思:

2.《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二

时 分 秒

6060

举例子:

1、填上适当的时间单位。

大树高10()上一节课要40()

2、在○里填上“>”“<”或者“=”。

8分○80秒

3、解决问题:

4、设计一个期末考试的复习计划:

《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计划

广州市天河区陶育路小学严湘婷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分为两部分: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分数意义的理解、读写简单的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数的简单计算(包括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1减去几分之几、用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而且对于后续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又起着铺垫的作用。因此,本单元的复习,从分数的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到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重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知识点列表

知识点 评价要求 题目

1 分数的意义 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是()个,7个是(),()是3个。

(4)()6()()

1====

3()4()

(5)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5份是它的(),正好是5()(毫米、厘米、分米)。

2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6)读作(),七分之二写作()。

3 分数的大小比较 ①会借助示意图比较简单的分数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②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7)看图写分数,比大小。

()()○()()

()()○()()

(8)填上>、<或=

111○123611○11112○71247○67

613○51358○57411○4955○44

(9)

4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小于10) (10)+=-=+=-=

5 用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11)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小红吃了。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12)一包瓜子重千克,比一包糖轻千克。一包糖有多重?

(13)一次,唐僧师徒4人走了整整一天都没吃饭,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孙悟空拿来了三只大小一样的圆饼,师傅说:大家都饿了,平分着吃了吧。你能帮唐僧来分一分吗?每个人能得到多少饼?

三、错例采集及分析

知识点 错例 分析 对策

1 分数的意义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

学生没有考虑到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重要性,直接数整个图形分成6份,取其中的2份。 强调分数意义的理解。

下面的图形哪个表示的是?

(

()()()

2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读作(四分之九) 按照从上到下的习惯来看着写读法 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读分数,可采用同伴互助、开火车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读准分数,并养成怎么读就怎么写的习惯

3 分数的大小比较

①>或<

②><

①没有把和转化为1,直接用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

②做题时没有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进行比较。对于分母相同的分数与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混淆了。 ①

填空:

()6()()

1====

3()4()

判断:与1相等的分数有无数个。()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思维过程:同分母分数比较,分子越大,取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大。同分子分数比较,分母越大,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用顺口溜帮助记忆。顺口溜: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反而越小。

4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0

或空题 没有灵活运用知识,不会把转化为1再计算。 填空:

()6()()

1====

3()4()

判断:与1相等的分数有无数个。()

强化:任何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都等于1;1可以写出无数个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

3.《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三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编排特点及重难点:

1.人教版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个学期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

学期 内容

二年级上学期 表内乘法

三年级上学期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学期 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学期 三位数乘两位数

2.人教版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与原省编教材的编排对比:

(涂阴影处表示原省编教材与人教版的不同处)

⑴口算

①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30×20”和“300×30”,原省编教材放在第六册例8。

②例1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迁移解决“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12×30”(人教版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12×3”在三年级上册解决了)。原省编教材也在此处解决,例3、4及做一做中。

③对口算的整体要求不变,但按难易程度重新调整,加强学生的探索性。人教版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15×3”“150×3”的类型后移至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原省编教材是在六册例1、2解决的。

⑵笔算

①人教版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四年级上册。相应内容都后移如“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都移至四年级上册。

②关于估算。原省编教材是在第六册教学了“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后才安排估算的内容。在人教版中,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从100内的加减法就开始学习估算,加强了估算的教学,具有较强的课程超前意识。

3.本单元编排特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加强了“算用结合”的教学

本单元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性抽取出理性、理性运用于情景。A.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B.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如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等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算用结合”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2)加强“估算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教版教材很有超前预见性,从100内的加减法就开始学习估算。同时估算也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

本单元的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单元的难点:难点一,进位问题;难点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时划分(共8课时):

第一课时: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2、3题………[P58、60]

第二课时:例2、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9题[P59、61、62]

第三课时:练习十四第4、5、6、10、11、12题………[P60、61、62]

第四课时:例1、做一做……[P63]

第五课时:练习十五第1--4题[P64]

第六课时: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题[P65、66]

第七课时:练习十六第3--8题[P66、67]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七第1--4题……………[P68、69]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用”整理出“算”

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例如,口算内容中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笔算内容中妈妈买书的情景……教学时,我们要充分“用”这些感性素材,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不唐突。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探讨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要这样“算”?

2.让学生主动“探”整理出“法”

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学生“估”,鼓励算法“多”。

不说估算是《标准》的要求,其实也是我们现实的要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重视口算、笔算的方法多样和估算技能的形成。

4.处理好三“算”促“共长”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如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口算的技能形成促进估算的有效达成;笔算技能形成又促进口算的巩固和深化,从而达到三“算”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知道什么时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先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

5.重视“基础”保证“量”

虽说这部分内容有了很多的前沿基础,教学的迁移空间也更大了。但迁移归迁移,必要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不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2、3题………[P58、60]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1(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教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境图,这个情景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把乘法口算的教学置入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乘法列式的意义显得非常自然。

2.图下面先出现解决“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的实际问题,并显示出学生自主探讨的计算方法:

A. 300×10=3000

B. 300×30= 的计算方法:因为300×3=900所以300×30=9000

接着,提出“要送多少封信?”的问题,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原知展开新知识教学的探讨。

3.对于口算方法的探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口算方法。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

4.教师要把准二层次的教学:一是教学乘以10的;二是教学乘以是10的倍数的整十数。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简便方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问题和观察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 听算:

20×530×64×70100×53×200

3×200500×31000×623×212×3

7×115×6050×422×315×3

[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2.出示准备题(幻灯逐题出示):

(1)10个1是[],怎样列式?(板书)1×10=[10]

(2)10个2是[],怎样列式?(板书)2×10=[10]

(3)10个3是[],怎样列式?(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呢?

板书:口算乘法

二、情境引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今天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特殊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就是在书58页上。是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左边题

2.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

3.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30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所以300×10=3000(份)

C.300×10300×5×2

……

(6)单项练习:

75×1038×1026×1045×1050×10

63×1072×1055×1018×1068×10

(7)讨论:每一小题的积与被乘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得出:10乘一个数(零除外),只要在这个数末尾加一个0。

4.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表示什么?

B.你怎么口算?

(2)汇报口算方法:A.3×3×1000;B.300×10×3……

(3)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5.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第1、2两题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六、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设置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之后,由学生自主探索口算、估算的方法。学生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口算、估算技能寻找出计算方法。例如,300×30可以由3×3=9→300×3=900,推出300×30=9000;还可以由300×10=3000推出300×30=3000×3……教师尽力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切实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找到新的计算方法,发现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探索、讨论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例2、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9题[P59、61、6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通过创设350名同学来听课安排座位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其实都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确的结果。

例2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开始,教学估算的方法,这里要求不高,只要求他们会把任意的两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例题中出示了3个同学的对话。生1:每排22个座位?生2:一共有18排。生3: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哪到底够不够呢?图下面通过3位学生估计法,这就要看22乘18大约是多少,所得的积是否接近或超过350。不直接计算怎么知道22×18大约得多少呢?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用我们过去学过的算法得出最接近的结果?一般来说学生会把两个因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学生会想到把22(估少)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把18(估多)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也就是在上学期估算的基础上用20乘20得400这就是大约的座位个数。因为400大于350,所以来350个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第二可能就是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如18≈20或22≈20,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在列式计算时应该让学生回忆约等号,并能做到独立列式解答。

在例题的“做一做”题目中,出现了与例题不同情况的估算题,让学生再次经历估算的过程。教材也先出现情景:用“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和“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构成一道生活中的小问题。解答时也有2种思路:第一种把23或22其中一个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就是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接近整十数来估算,但是这样的结果与准确数误差较大。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过程,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初步了解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53×789×5

22×837×3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题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22≈20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师:在这么多的估算答案面前,到底哪一个答案最接近准确值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尽量接近准确数。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0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教学评价、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4.《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四

数学

三年级上册

横沥中心小学

盛洁

2006年11月

课题赌场揭秘

活动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118、119页“掷一掷”。

活动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

3、通过观察、猜想、试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随机现象的体验。

4、通过教学揭示赌场上操作的欺骗性,提高学生的识辨力。

活动工具:每人两粒骰子

引入课题:师在空罐中放入两粒骰子,夸张地摇晃。问:这种招式你在哪儿见过?

师:对!在一些赌场和娱乐场所,有些人这样玩骰子以定输赢。这种玩法里面有许多数学奥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

活动过程:

一、 可能性的猜想

一起掷骰子得到两个数,想一想,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

师引导:不可能有1。

不可能是13。

生猜想:可能有2、3、4、5、6、7、8、9、10、11、12。

二、 可能性的验证

1、理论论证

如果一个骰子的“1”朝上,投入另一个骰子,“1”碰到另一个数可能是什么?(1、2、3、4、5、6。)

如果一个骰子的“2”朝上,投入另一个骰子,“2”碰到另一个数可能是什么?(1、2、3、4、5、6。)

依此类推,用课件依次展现下列网状图:

11

2 2

3 3

4 4

5 5

6 6

将网状图规化成表格,并求和。

骰子1

骰子2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2 3 4 5 6 7 8

3 4 5 6 7 8 9

4 5 6 7 8 9 10

5 6 7 8 9 10 11

6 7 8 9 10 11 12

由上表可以看出,和会出现2、3、4、5、6、7、8、9、10、11、12。

2、实践证明

每人都掷一掷,把面朝上的两个数加起来,记录在纸上。

依次求和是2、3、4、5、6、7、8、9、10、11、12的同学站起来,让老师作统计。

人数

次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一次掷 1 3 5 5 4 6 5 7 3 3 2

第二次掷 2 2 4 6 5 4 7 6 4 3 1

师:通过实际操作,我们验证了我们刚才猜想的正确,即一起掷的两个骰子,和确实出现了2、3、4、5、6、7、8、9、10、11、12的各种情况。

三、 赌场上的数学

师:从上表我们看到,我们一共得到11个不同的和,我们把这些和分为两组,

一组和为2、3、4、10、11、12。(6个和)

一组和为5、6、7、8、9。 (5个和)

现在,我们继续来掷骰子:

凡是和为5、6、7、8、9的同学请都站起来!

凡是和为2、3、4、10、11、12的同学请都站起来!

师根据操作的次数和人数,进行统计。

次数

人数

和 第一次掷 第二次掷 第三次掷

5、6、7、8、9 29人 34人 33人

2、3、4、10、11、12 15人 10人 11人

师:从这个统计表的结果来看,大家能发现什么?

和为5、6、7、8、9的人数总是比和为2、3、4、10、11、12的人数多得多!

师:这就是赌场上的秘笈所在!那些庄家(赌主)利用赌徒的无知,总是很大方地说,“来吧!我只拣五个数字(和),而你们有6个数字(和)。”同学们,谁赢,谁输,你知道吗?

师: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现在回过来再看这张表。

骰子1

骰子2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2 3 4 5 6 7 8

3 4 5 6 7 8 9

4 5 6 7 8 9 10

5 6 7 8 9 10 11

6 7 8 9 10 11 12

(将和为5、6、7、8、9的数字用红色笔突出)用我们最近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就是:

和出现5、6、7、8、9的可能性大

和出现2、3、4、10、11、12的可能性小

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赌场数学!

5.《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五

2、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小数部分的数位是 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小数的最大计数单位是0.1。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整数的最小计数单位是1。个位和十分位的进率是10。

4、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位 … 千

位 百

位 十

个位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

计数单位 … 千 百 十 一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

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读法);再读小数点,再读小数部分。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写法);再写小数点,再小数部分: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写几个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 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

小数点向左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1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100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高级单位改成低级单位:数×进率

低级单位改成高级单位:数÷进率

生活中常用单位的进率:

重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长度:  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xkb1.com

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是要用“四舍五入”的法把小数部分的数省略,要看十分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用“四舍五入”的法把十分位后面的数省略, 这时要看百分位。

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就要用“四舍五入”的法把百分位后面的数省略,这时要看千分位。

4、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未尾的0不能去掉,用来占位。

5、为了读写的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未尾的0,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未尾的0,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新课标第一网

小数的加减法:1、小数点要对齐,为了使数位对齐。

2、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低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作十。

3、算出结果后,对齐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6.《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分一分

课件出示主题图(第91页)。

提出问题:请观察图上有哪些人和物?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重点分析分月饼的过程

演示课件:把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到2个;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1个。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

【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抓“平均分”,如果孩子说到了平均分,教师则问:你为什么认为是平均分?如果学生没有说到平均分,教师则启发:男孩子得到2个月饼,女孩子也得到2个月饼,说明是怎样分的?这样能较好的引出分数做好铺垫。】

板书:平均分

那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呢?

……

【学生说一半是对的,如果说出二分之一也是对的,课件演示得到一半的过程。

如果学生说到了二分之一,教师问:它和以前学的数相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象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分数。如果学生只能说到一半,教师则问:一半是语文中的词语,在数学中用什么数来表示了?从而引入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

二、探索研究几分之一

1、说一说。

刚才分的是什么?板书:一个月饼。怎么分的? 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2份

第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第二份也是这个月饼的……所以用2个字概括是:每份。板书:每份

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

学生写二分之一,读1/2。

现在,谁能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1/2的呢?全班齐说。

过渡:同学们已经能找到一个物体的二分之一了,能不能找到一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呢?

老师手中有一个圆形纸片,说一说怎样能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2.折一折。

讲清要求: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找到它的二分之一,并说一说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

①学生动手折,并涂出1/2。

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反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折法,并让学生感受到:不管怎么对折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两份。】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得到图形的二分之一的?

③展示学生作品。

强调:把图形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得一份,就是它的1/2。

3.想一想。

你能说一说1/2中“1”,“2”,“--”各表示什么意思吗?“1/2”表示什么意思?

四人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

【1/2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初步接触1/2学生的理解很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此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突出小组学习的必要性。通过交流,完善对1/2意义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几分之一的意义打下基础。】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 表示?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要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5.试一试。

(1)折出几分之一。

讲清要求: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每个人至少找2个不同的几分之一;说一说,图形的几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

(2)学生操作。

(3)交流: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教师把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 上,有意识的按正方形、圆、长方形分类贴。

【反馈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把一张纸对折一次,平均分成2份,对折两次,平均分成了4份,对折3次平均分成了8份……,对折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份的好办法,最后在表达上,还是要按照板书标准的说出来。】

(4)深究:(指着黑板上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的1/4 )

提问:观察这几个图的阴影部分你发现什么?

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 表示?

6.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1)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分数?

学生说,老师板书:1/2、1/3、1/4、1/8、1/16 ……  老师接着板书并说明:像1/2、1/3、1/8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2)教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这条线叫什么?(分数线) 分数线表示什么? (平均分)

下面的叫什么?    (分母)   分母是2表示什么?(平均分成2份)

上面的叫什么?    (分子)   分子表示什么?(取的份数)

7.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数。

找一找主题图中的分数。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体会理解学习几分之一的意义和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基本应用

1、学生看书P91-93页,勾画出重点知识点。

2、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四、练习深化

1.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让你想到了几分之一?

2.你能联系你的生活说一说你身边的几分之一吗?

3.估一估。(课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设计:东莞市 南城区  南城区阳光第二小学  陈刚  邮编:523070

7.《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七

电子邮箱shuang97805@126.com

一、 设计思想

《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二、 教材分析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一个难点。所以,教材中将这部分内容专门作为一段,安排在学生掌握了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以便学生集中学习0在乘的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

教材中先讲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在小学阶段包含了0乘非零自然数、非零自然数乘0和0乘0三种情况。对于0乘非零自然数,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即表示几个0的和。

例5教学关于0的乘法,说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为后继教学做好准备。“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个结论在小学阶段包含0和任一非0自然数相乘及0乘0两种情况。对于0和非0自然数相乘,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即表示几个几的和。对于0乘0,就不能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种情况在数学理论上只是一种补充规定,在教学中只能直接告诉学生,不宜作其他的解释。

例5首先呈现了一幅极富情趣的主题图:七仙女向王母娘娘汇报说,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大仙桃也没摘到。由此引出小精灵问:“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的问题。然后通过加法和乘法的计算,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例6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里教材也呈现出了一幅有趣的主题画,老寿星因为天天到公园散步所以才会长寿。他每天都要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公园里步行3圈,从而引出了问题: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要步行多少米吗?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教材出示了学生的两种算法,既可互相对照,又体现多种算法。对于分步计算的方法,因为进位难度降低,所以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从高位算起,直接进行口算。

三、 学情分析

有一个因数是0的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

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一个难点。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以便学生集中学习0在乘的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由于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已能根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使“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的规律呈现出来。学生在出次接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8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对于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加强比较和改错的教学。

四、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

行计算。

3、体验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七、课前准备

例5、例6主题图、投影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2、学生看图,把摘仙桃的情节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一天,王母娘娘派七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的吃着桃子,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仙女们赶快回来向王母娘娘汇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

二、探究体验

(一)关于0的乘法

出示所要解决的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设计意图:运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这个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为新课的学习酝酿良好的情绪。]

(1)上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

0×7=0

那为什么是0呢?你想过吗?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一下。

这么多小朋友已经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2)汇报。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0+0+0+0+0+0+0=0,7个0相加还是等于0。所以0×7=0。(板书)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7=0,那么7×0呢?(板书)=0。又是怎么想的?

(3)像这样0×7=0,7×0=0积都是0的乘法算式,你还能说吗?(10个)

(学生边举例,教师边板书)

(板书出特例:0×一位数,一位数×0,0×两位数,0×0)

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来举个例子:999×0=?0×0=?

(4)小结。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汇报)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5)练习反馈:做一做.

4×0=0×20=0×8=100×0=

0+4=20+0=8+0=100+0=

反馈校对: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区别?

(一个是加法,一个是乘法,答案呢?100×0=0,而100+0,还是等于100。)

小结:说得真好!我们在口算时一定要看清楚运算符号。

[设计意图:由加法过渡到乘法,帮助学生理解关于0的乘法算式的意义,进而理解其算理及算法。]

(二)关于一个因数中间0的乘法

出示例6情景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说说图意,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你们能算出老寿星跑了多少米吗?

想一想:要算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算式?

1、同桌互说。(教师可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列式并能说出算式意义。)

2、汇报交流

请你先估计一下,大约等于多少?(学生汇报)

3、提问: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你能算出它的准确结果吗?自己试试看。(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生1:8×3=24500×3=150024+1500=1524

是一种好方法,其他小朋友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2:508

×3

1524

4、自主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师及时指导。并且可以适当提问“为什么这样计算,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得来的。)

①追问“你是怎么算的呢?”

②0×3是多少呢?表示什么呢?

5、小组交流:各自算法,并纠错。

6、汇报算法。(请几个学生写到黑板上)

7、分析算理:积的1、5、2、4分别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

重点--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3先乘8得24,个位满20,向十位进2。再用3乘十位上的0得0。加上进上来的2就得2,把2写在十位上。最后用3乘5得15。)

8、小结:

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里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板题: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对“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估算、口算以及学过的笔算方法上算法上进行探索,中间有0的三位数都是接近整百的数,这为学生运用估算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估算,能使学生对笔算结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笔算中错误的发生,通过教学,努力使学生感受到:把估算和笔算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逐步培养学生在笔算时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

谈话:现在正是小朋友们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参加体育锻炼呦!今天,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智力长跑,好吗?

1.师:首先进入第一关

苹果后面藏着几?

103109

×2 ×5

2655

为什么这个苹果后面是0,而这个苹果后面是4呢?

想想,什么时候中间会是0,什么时候中间不会是0?

2.师:第一关顺利通过,老师祝贺你们。我们再接再厉去闯第二关。

用竖式计算(在练习纸上做这四题)

205×9203×31002×41007×6

反馈:第一题,对吗?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这个4是怎么来的?

3.判断改错。

请大家用手势来表示,对的,用手势√来表示,你认为错的,用手势×来表示。听明白了吗?好,第一题,开始!

(1)103

×7()

791

(2)409×6积的中间有1个0。()

(3)102乘一位数,积的中间肯定有1个0。()

(当这个一位数是哪几个数时,积的中间肯定有1个0?)

4.解决问题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已经连闯了三关。胜利在望。有没有信心,冲过第四关。(有!)好,进入第四关。谁把题目来读一读。

小牛、白马和骆驼一起运粮食。

我一次能运208千克。我运的是小牛的3倍。我运的是小牛的5倍。

根据上面的这些信息,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做在练习纸上。

反馈:我提的问题是……,我是这样做的,对吗?你们和我做的一样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针对知识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由易到难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表现的都非常出色。请大家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学习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一知识正确进行乘法计算。)

拓展:动脑筋:□里填几?

403 403

×□ ×□

□□0□□□1□

拿出练习纸,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

反馈:第一题,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九、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0+0+0+0=0508×3=1524

0×5=05×0=0508

0×3=03×0=0×3

0×0=01524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十、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一页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探讨]

1、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掌握算法,还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2、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参考资料]

卢江:《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112-114页

8.《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八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对于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的活动,让学生在“猜测-试验-分析数据”的实践活动中感性认识事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然后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的可能性大,什么情况的可能性小,并检测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例4:教科书中在这里设计了另一个摸棋子的试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①首先,让学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与例3相比,增加了一种颜色的棋子,这个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增加到了三个:摸出红棋子、摸出蓝棋子、摸出绿棋子。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例3的教学,学生已经借助试验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盒子里棋子的颜色种类列出这个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再通过试验帮助学生理解。

②接下来,让学生判断摸出各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将三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可能性进行比较,要让学生能够判断出摸出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小。

例5:通过例3的教学,学生已经在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以及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获知了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摸出各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由于学生已经在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获得了一些进行实验的经验,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说一说设计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如“实验的次数要足够多”“每次摸棋子前要将盒子里的棋子摇匀”等,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实验。在各小组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做一做:教科书通过让学生根据摸棋子试验的统计结果来推测袋中何种颜色的球多,并实际验证,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

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袋棋子,注意两种颜色的棋子的数量相差要大一些。然后让学生仿照例3进行试验,再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推测“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最后再打开袋子看一看,验证自己的猜测,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进行汇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统计的结果是什么,自己的猜测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猜。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可能性”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2、学生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件,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件。

3、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有初步的合作能力,对此类学习活动很感兴趣。

4、三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现实起点高于逻辑起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测、验证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思考后回答:在A、B、C3个透明的盒子里,盛有总数量相等、但红、黄两色数量不等的球。“小红希望一次就能摸出1个黄球来,我们建议她从哪个盒子里摸?”“在另外两个盒子里,哪个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通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简捷地复习了第一课时关于“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知识,并顺利地导入了对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的研究。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不了解盒子里装球的数量的情况下,先行预测“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这显然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可避免的含有“碰碰运气”的成份。但是,教师允许学生在观察摸球实验的过程中,修正自己最初的选择,进而让学生体验到,只有根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去进行判断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这个实验初步体验和发现“可能性大小”的规律。

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研究: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强化对“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有关”这样一个结论的认可。

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应用“可能性大小”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应用中深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向课后延伸,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七、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一个盒子里面装有7个黄色乒乓球2个红色乒乓球。

学生:7颗红色棋子,4颗蓝色棋子,1颗黄色棋子。

八、教学过程

一、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复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出示问题:

谈话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

复习旧知: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

ABC

师:草地上有三个盒子,小红希望一次就能摸出一个黄球,我们建议她从哪个盒子里摸?为什么?

师:为什么不建议小红从B盒或C盒摸呢?

2.师:既然B盒和C盒都可能摸出黄球,哪个盒子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3.导入:可能性真的有大小吗?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二、验证可能性的大小。

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1.学生试验前的猜测。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盒子,里面放了红黄两种数量不一样的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呢?猜一猜。

(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①红球②黄球

(3)学生选择。19人

15人

导语:咱们这么猜科学吗?在试验的过程中允许改变自己的选择。

2.学生试验。

师:请大家推选两名同学上来担任记录员,用写“正”的方法来记录大家每次摸球的情况。男女生各选一名同学上来摸球。一名同学负责拿着盒子,每次要把球摇匀。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们每次摸的结果,并大声告诉记录员。

共()次

共()次

3.根据试验结果再次选择。

(1)师:我们已经试验了20次,算一算绿球一共摸了几次?红球呢?看着这两个数据,你们有想法吗?如果再允许你们选一次,怎样选?

(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①红球②黄球

(3)学生选择。34人

0人

4.发现规律。

师:原来选择红球的同学你们为什么都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5.进行验证。

教师揭开盒盖验证。

6.总结规律。

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黄球的数量比红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红球数量比黄球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小。

板书:在一定的条件下:

多大

数量可能性

少小

7.深化结论。

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继续摸下去,结果会怎样?如果只摸一次,一定能摸出黄球来吗?

小结:只有摸的次数越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1.导入: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情况。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

2.出示试验提示:

3.学生小组合作试验。

试验记录表

()个()个()个

猜想: 摸出()的可能性最大;

摸出()的可能性最小。

共()次

共()次

共()次

师:请大家观察统计的数据,结论和你们组原来的猜想一样吗?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

全班汇报。

六个组摸到红球的多,两个组摸到的蓝球多。

学生讨论:两个组摸到蓝球多这种这种情况可能吗?

得出结论: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多大

数量可能性

少小

6.导语:我们在猜一猜,试一试的过程中做出了可能性大小的判断,现在你们能直接根据数量来判定可能性大小吗?

三、应用可能性的大小。

(一)连一连。

每次摸一个球,在每个口袋里都摸30次,结果会怎样?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摸出红球的摸出的一定摸出黄球的摸出的一定可能性大是黄球可能性大是红球

1.每一位学生动笔在小篇上连线。

2.实投汇报。

(二)设计转盘,灵活运用。

1.师:现在如果你是商场这次活动的策划者,打算怎么设计这个转盘?

如果你是一个顾客,你又想怎样设计这个转盘?现在请我们班这部分同学做商场活动的策划者,另一部分同学做顾客,分头设计这个游戏转盘。设计完后整理自己的设计想法,准备讲给同学听。

2.动手设计。

3.学生汇报。

(1)商场策划者。(2)顾客。

4.小结: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转盘设计问题,知道了涂色面大,转到的可能性就大,涂色面小,转到的可能性就小。

5.全课总结。

(三)设疑激趣,引发思考。

1.引入:生活中应用可能性解决问题是很多的,例如(出示两个自制的骰子)--哪个小朋友能用这两个骰子掷出的和是6的话,就能帮助小鸡前进一格,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2.学生实践操作。

3.反馈。

提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

①数字方块为什么不听同学们的话,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②如果想让扔出6的可能性大,应该怎样在方块上标数字呢?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

在一定的条件下:

多大

数量可能性

少小

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十、作业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练习

一、每次摸一个球,在每个口袋里都摸30次,结果会怎样?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二、设计转盘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研讨]

1、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潘小明《“可能性”课堂教学实录》《小学数学教师》第11期

9.《测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2例1、例2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一套、每组学生准备一套衣服学具。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组织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此,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生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今天小丸子要带我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出示:数学广角。

二、情境一服饰搭配

1、探究:既然参加活动,就要穿得漂亮些。衣柜里有这样几件衣服,小丸子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1)观察并同桌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老师为你们准备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每人选择一种搭配方法试试看。搭配的时候要注意怎么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搭配好的小朋友可以和你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看看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等下把你们认为组里面最棒的方法推荐给同学。

2、归纳、演示:

搭配方法一:用学具摆一摆。先确定上装,再确定上装。或先确定下装,再确定上装。

搭配方法二:连线。

搭配方法三:列式

搭配方法四:用编号

[备选]若学生提出其他搭配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3、小结:你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有的把所有的穿法都表示出来了,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还有的用编号的方法,还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算出了有六种穿法。而且一个都没有漏掉,也没有重复。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漏掉?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三、情境2--早餐搭配

1、出发前,小丸子的妈妈还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出示练习题中的早餐图)

2、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看看这儿共有几种不同的吃法?

3、学生独立思考

4、展示学生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搭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5、如果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6、小结:生活中看似平常、简单的事情,都藏着数学知识,可见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像这样的数学问题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四、情境三--游玩数字乐园

1、探究:猜数游戏

这个数是由937字组成的3位数,有几种可能性?

你能不能像刚才穿衣服,吃早餐那样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这些三位数

3、独立思考

再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4、师生归纳:

同学们都能有条有理地思考,不错!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吗?

5、小结:这三个数字可以有条有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排列。可以先定百位,再写十位和个位,这样写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的“排列组合”问题。

6、确定范围:由9、3、7组成的最大三位数

五、情境四--活动乐园

小丸子要从儿童乐园经百鸟园到猴山(电脑出示练习题)在媒体上出示编号①②③④⑤有几种线路可以选择

1、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你能简单地画一画吗?

2、师:是不是这6条路都要选呢?如果是你,你选哪一条?为什么?

师:对,在生活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条最佳路线。

六、情境五--游戏乐园

(一)跑道问题

小羊小猴跟小虎要进行跑步比赛,一人一个跑道的话有几种不同的站法呢?

(二)词语搭配

“小”大搭配河,树,山,船你有几种搭配方法

哪种方法好?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想出不同的方法,并且能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真了不起!

四、情感沟通,全课总结:

1、本次数学广角,你玩得开心吗?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从这里你学到了什么吗?

2、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是不是所有的方案都要选择呢?怎么办?

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学生可以有各自的表达方法,包括数学化和非数学化的表达方式,从而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通过进一步的活动,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体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选择最佳方案,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与语文学科结合,数学的搭配理念也可以拓展到别的学科。

教学片段实录:

小组对衣服的搭配方法交流后归纳、演示: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6种。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红色裤子跟衣服连起来,再把其他连起来。

师:你能上来连一连吗?(生上来板演)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连吗?

生:这样按顺序连不会漏掉

师:这个方法简单明了,确实是个好方法。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写序号,编上1-5号,1号跟3号搭配,1号跟4号,1号跟5号,2号跟3号,2号跟4号,2号跟5号。

师:这个方法很方便,即使我们没有图片也能把他表示出来。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摆一摆

(生板演)

师:请你仔细观察,他刚才是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的?

生:他是先用兰色的衣服跟裤子配,再用黄色的衣服跟裤子配。

师:也就是先确定上装再确定下装。如果先确定下装,你会不会摆呢?

(生板演)

师:他现在是先确定?

生:下装,再确定上装

师:不管是上装不动还是下装不动,这样的搭配方法都非常有规律。

生:我是算出来的,一件衣服可以跟三件衣服搭配,另外一件衣服也跟三件裤子搭配所以3*2

师:他是怎么算的,你们有没有听明白。

生:一件衣服可以配三件下装,两件就是6种。

师小结:你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有的把所有的穿法都表示出来了,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还有的用编号的方法,还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算出了有六种穿法。而且一个都没有漏掉,也没有重复。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漏掉?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教学反思: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执教:潘亚曼

设计:潘亚曼指导:曾秀真

潘亚曼

温州市黄龙第一小学

325000

上一篇:小学生书信作文100字下一篇: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