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全球调查报告

2024-07-17

EMC全球调查报告(通用6篇)

1.EMC全球调查报告 篇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013-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 合同能源管理(EMC)概述 第一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定义

第二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分类情况 第四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第二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第三节 2011-2013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发展概况

一、2011-2013年合同能源管理(EMC)发展分析

二、2013-2018年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机构市场容量概况 第四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合同能源管理(EMC)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合同能源管理(EMC)国内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合同能源管理(EMC)2010-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合同能源管理(EMC)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合同能源管理(EMC)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国内合同能源管理(EMC)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现状

一、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走向分析

1、培训质量将更加全面

2、培训合作将得到巩固

3、认证项目将得到统一

4、培训要求更加迫切

5、培训教育模式将会突破

6、期待资本的融入

第二节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产品技术分析

一、职教与高校互补性加强

二、“知本”时代职业培训理念的创新

三、合同能源管理(EMC)学员消费更加理性

四、就业导向成首要关注点

五、认证培训势头依旧热力不减

六、合同能源管理(EMC)课程标准化成为重要趋势

七、行业将更注重提升就业推荐能力

第三节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合同能源管理(EMC)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二、合同能源管理(EMC)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 对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特点

二、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分析

三、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章 2012-2013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2-2013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3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七章 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合同能源管理(EMC)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合同能源管理(EMC)主要发展策略

第三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EMC)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2013年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合同能源管理(EMC)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

三、2013年合同能源管理(EMC)投资机会

四、2013年合同能源管理(EMC)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九章 2013-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合同能源管理(EMC)发展分析

二、未来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项细分行业领域确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2012年全年电子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IT从业人员将增30万人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2013-2018年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当前合同能源管理(EMC)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规模

二、2013-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和体制风险

三、进入退出风险

1、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第十一章 合同能源管理(EMC)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 A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B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C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d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e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合同能源管理(EMC)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三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四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第五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第六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合同能源管理(EMC)投资策略

二、合同能源管理(EMC)投资筹划策略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2013年合同能源管理(EMC)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合同能源管理(EMC)的规划

二、合同能源管理(EMC)的建设

三、合同能源管理(EMC)业成功之道

第十四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EMC)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合同能源管理(EMC)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合同能源管理(EMC)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项目投资建议

图表略......网 址:

2.EMC全球调查报告 篇二

5月4日, EMC world 2015全球大会在拉斯维加斯正式拉开帷幕。中桥首席分析师将结合EMC world发布的最新技术和中桥最新的中国市场调查, 通过多个系列, 来解读数据中心和IT服务市场及技术格局的发展趋势;以及这一趋势带给中国用户的价值。

相比EMC world 2014以“REDE-FINE”为主题的重新定义数据中心, 新一届的EMC大会有了微妙的变化。“REDEFINE.NEXT”的主题和整个大会的内容, 在快速从以往以数据中心架构为核心向IT管理自动化进行转变。

在数字化经济下, 如何能够让用户在从传统IT向云计算演进中, 既满足传统应用对业务稳定性和安全性需求, 同时使传统应用具有现代化属性, 加大应用协作能力, 还要支持新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从而加快业务响应速度并提高IT对业务的支撑能力, 是IT转化为业务引擎, 实现业务突破创新的关键。

从公司层面来看, EMC进行了战略调整, 从以前的以卖产品为主, 调整到卖方案, 通过对产品进行高度整合, 以方案的形式, 满足用户从传统IT向混合云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业务需求, 通过提供“速度和效率”挑战极限, 实现业务转型, 提升在全球经济环境的企业竞争力。

中桥在过去24个月, 通过对中国用户的调研和深访, 已经看到这样一种趋势:随着数据中心不断演进, 以及云计算、移动化、社交和大数据的不断升温, IT架构正在快速向着“云计算-移动终端 (业界称为T3平台) 转变, 利用各种类型的客户端设备访问企业级应用和数据中心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中桥就企业未来12个月IT战略重点的调研数据也显示, 所有受访企业中, 位列前5位的依次是:IT整合 (应用和业务层面) 、服务器虚拟化、数据中心整合 (架构层) 、云计算、新应用部署。可以看到, 应用和业务整合是从软件层面的整合, 而数据中心层面的整合则是硬件层面, 目的都是为了整合以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提高现有资源使用和管理效率, 提升对传统应用和不断上线的新应用的支撑能力, 同时结合服务器虚拟化, 来实现工作负载和应用与架构的解耦, 以实现资源池化和负载均衡, 提高整体弹性IT的服务交付, 从而实现用户从2.0平台向3.0平台的平滑过渡。

在从2.0平台向3.0平台演进的过程中, 用户的IT环境下, 既有大量的传统应用, 同时新应用也在不断涌现。这就造成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 ERP、SAP等传统应用还是第二平台, 而同时, 移动互联等新属性是在第三平台。所以, 用户需要的是同时具有第二和第三平台架构的属性。针对这一市场需求, EMC第一天的发布, 更多地针对这种2.5平台的挑战, 即将第三平台能力用到第二平台应用, 帮助用户平滑从第二平台实现到第三平台的演进。包括:

●推出了以方案为核心的战略定位, 包括Xtrem IO、VMAX3、VCE、VNX、Data Domain和Data Protection等多款产品的更新。

●应用加速。Xtrem IO 4.0采用40TB X-Brick, 密度是上代Xtrem IO系统的两倍, 从而实现应用加速。同时这款全闪存阵列还能够横向扩展到8个x-Brick集群, 并在线自动均衡;还支持混合云和私有云, 其内置的数据缩减和空间高效的复制, 显著提供了容量效率。

●数据服务。VMAX3.0数据服务平台能够让用户构建灵活的存储架构, 能够根据工作负载需求提供优化平台, 并能够基于其服务级别跨平台进行数据保护和管理。其自动分层可以将数据服务扩展到多个平台, 提高服务效率。

●数据保护。EMC的“protection everywhere”的战略, 结合其新的数据保护平台和服务, 能够为数据中心、云端和云内数据提供全面的数据保护。新的Data Domain软件还支持大数据平台Hadoop和No SQL的部署, 同时EMC Protect Point结合VMAX和Data Domain, 性能是传统备份技术的20倍之多。其Cloud Boost还能够为数据保护套件的用户提供云效益。

●融合架构。EMC推出端到端的融合架构, 包括企业级超融合架构、针对中小企业的架构一体机以及针对业务关键性应用的vblock。关于融合架构产品系列Hyper-Converged RackScale, 中桥将在后面的序列片进行重点阐述。

3.全球家族企业调查报告 篇三

11月3日,普华永道发布两年一度的20全球家族企业调研报告《家族企业如何拉近策略差距-当中缺少的部分》(The ‘Missing Middle’: Bridging the Strategy Gap in Family Firms)。普华永道在年5月至8月调研了50个国家地区超过2800家年度营业额介于500万美元至10亿美元的家族企业,所有受访企业的营业额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1/3受访人士为家族企业的第三或第四代。

报告指出,虽然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全球范围内64%的受访企业业务在2015年实现了增长,20%表示下跌。15%受访企业期望未来5年有更快更积极的进步,70%希望实现稳步增长,13%计划调整业务。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及肯尼亚的家族企业尤其希望业务快速增长,持该想法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4%、35%、29%和29%,对比其他地区,欧洲受访者只有10%,北美地区有12%,全球范围则为15%。

全球家族企业战略计划的主要调研结果如下:

传承:只有16%的受访企业已制定家族内高层管理人员的传承方案,43%的受访企业则完全没有相关计划。

创新:64%的受访企业支出创新是未来5年最主要的挑战。

数字化:47%受访企业表示数字化与新科技是他们的主要挑战之一,只有1/4受访者相信他们非常容易或容易受到数字化冲击的影响。

专业化:约六成企业会引入非家族成员专业人士协助经营业务。

技能:58%的受访企业表示,招募和留住合适人才是他们未来5年最大的挑战。48%受访企业相信他们要比非家族企业更努力才能招募或挽留人才。

财务:3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非家族企业更难获得资金;76%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动用自己的资本去促进业务增长。

网络安全:少于一半(45%)的受访企业相信他们的业务已准备好应付资料被盗或网络攻击的问题。

地缘因素考虑:大部分受访企业在考虑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时,认为政治和经济稳定比增长潜力更重要。

48家中国内地家族企业和52家香港家族企业参与了调研。中国经济正从国家主导、以制造业为主的模式向消费者需求和服务业驱动的新模式转型,以制造业为主的家族企业在经历了曾经的繁荣后需要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调研显示,中国内地家族企业在2015财年的业绩有所下滑,只有73%的受访企业实现了销售增长(在2014年该比例为84%)。与两年前相比,更多的受访中国内地家族企业表示希望平稳发展而非扩张性发展。

在香港地区,2015财年实现销售增长的香港家族企业占比维持不变,但与2014年相比,在2016年出现销售下降的受访企业增加了11%。

在国际化方面,近80%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出口产品和服务,与2014年相比上升14%。在未来5年内,该数字有望上升至88%。3/4香港家族企业出口产品和服务——虽然与2014年83%的水平相较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全球平均值。中国内地和香港家族企业在选择新的出口市场时重点关注其经济、政治的稳定性以及该国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

对于增长战略和投资,大部分受访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计划在现有市场发展他们的核心业务,较少企业计划开拓新的市场和领域。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内地家族企业缺乏相关经验和技能,担心海外国家的政治风险或者缺乏资金。尽管普遍缺乏外部资金,在期望达到10%及以上增长的受访中国内地家族企业中,93%将借助外部融资实现增长,该比例在全球的平均水平为78%。85%的受访香港家族企业将在现有市场发展核心业务作为实现增长的.重要方式,50%左右的企业计划进军新市场。

与2014年相比,中国内地和香港有更多的企业倾向于在将企业所有权交与继承人的同时引入专业管理团队参与企业管理。但调研发现,中国内地和香港仅有10%的家族企业准备了健全的、有书面记录及充分沟通的继任或传承计划,低于15%的全球水平。

在新闻发布会上,普华永道中国税务服务合伙人王蕾表示:“我们2016年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内地和香港家族企业在未来12个月里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市场变化、汇率变动、企业创新、人才招聘和挽留以及行业竞争。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他们应当把焦点放在业务转型及创新,积极应对市场及经济状况改变,也需要招聘或挽留人才,或引入外部专家协助发展。改善盈利能力、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及传承是家族企业的主要目标。”

4.EMC整改 篇四

一般来说主要的整改方法有如下几种。减弱干扰源 在找到干扰源的基础上,可对干扰源进行允许范围内的减弱,减弱源的方法一般有如下方法:

a 在IC的Vcc和GND之间加去耦电容,该电容的容量在0。01μF棗0。1μF之间,安装时注意电容器的引线,使它越短越好。

b 在保证灵敏度和信噪比的情况下加衰减器。如VCD、DVD视盘机中的晶振,它对电磁兼容性影响较为严重,减少其幅度就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但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c 还有一个间接的方法就是使信号线远离干扰源。电线电缆的分类整理 在电子设备中,线间耦合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也是造成干扰的重要原因,因为频率的因素,可大体分为高频耦合与低频耦合。因耦合方式不同,其整改方法也是不同的,下边分别讨论:

(1)低频耦合 低频耦合是指导线长度等于或小于1/16波长的情况,低频耦合又可分为电场和磁场耦合,电场耦合的物理模型是电容耦合,因此整改的主要目的是减小分布耦合电容或减小耦合量,可采用如下的方法:

a 增大电路间距是减小分布电容的最有效的方法。

b 追加高导电性屏蔽罩,并使屏蔽罩单点接地能有效的抑制低频电场干扰。

c 追加滤波器可减小两电路间的耦合量。

d 降低输入阻抗,例如CMOS电路的输入阻抗很高,对电场干扰极其敏感,可在允许范围内在输入端并接一个电容或阻值较低的电阻。磁场耦合的物理模型是电感耦合,其耦合主要是通过线间的分布互感来耦合的,因此整改的主要方法是破坏或减小其耦合量,大体可采用如下的方法: a 追加滤波器,在追加滤波器时要注意滤波器的输入输出阻抗及其频率响应。

b 减小敏感回路与源回路的环路面积,即尽量使信号线或载流线与其回线靠近或扭绞在一体。c 增大两电路间距,以便减小线间互感来减低耦合量。

d 若有可能,尽量使敏感回路与源回路平面正交或接近正交来降低两电路的耦合量。

e 用高导磁材料来包扎敏感线,可有效的解决磁场干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要构成闭和磁路,努力减小磁路的磁阻将会更加有效。

(2)高频耦合 高频耦合是指长于1/4波长的走线由于电路中出现电压和电流的驻波,会使耦合量增强,可采用如下的方法加以解决:

a 尽量缩短接地线,与外壳接地尽量采用面接触的方式。

b 重新整理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线,防止输入输出线间耦合,确保滤波器的滤波效果不变差。c 屏蔽电缆屏蔽层采用多点接地。

d 将连接器的悬空插针接到地电位,防止其天线效应。改善地线系统 理想的地线是一个零阻抗,零电位的物理实体,它不仅是信号的参考点,而且电流流过时不会产生电压降。在具体的电气电子设备中,这种理想地线是不存在的,当电流流过地线时必然会产生电压降。据此可根据地线中干扰形成机理可归结为以下两点,第一,减小低阻抗和电源馈线阻抗。第二,正确选择接地方式和阻隔地环路,按接地方式来分有悬浮地、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混合接地。如果敏感线的干扰主要来自外部空间或系统外壳,此时可采用悬浮地的方式加以解决,但是悬浮地设备容易产生静电积累,当电荷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静电放电,所以悬浮地不宜用于一般的电子设备。单点接地适用于低频电路,为防止工频电流及其他杂散电流在信号地线上各点之间产生地电位差,信号地线与电源及安全地线隔离,在电源线接大地处单点连接。单点接地主要适用于频率低于3MHz的情况。多点接地是高频信号唯一实用的接地方式,在射频时会呈现传输线特性,为使多点接地的有效性,当接地导体长度超过最高频率1/8波长时,多点接地需要一个等电位接地平面。多点接地适用于300KHz以上。混合接地适用于既然有高频又有低频的电子线路中。屏蔽 屏蔽是提高电子系统和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有效的抑制通过空间传播的各种电磁干扰。屏蔽按机理可分为磁场屏蔽与电场屏蔽及电磁屏蔽。电场屏蔽应注意以下几点: a 选择高导电性能的材料,并且要有良好的接地。

b 正确选择接地点及合理的形状,最好是屏蔽体直接接地。磁场屏蔽通常只是指对直流或甚低频磁场的屏蔽,其屏蔽效能远不如电场屏蔽和电磁屏蔽,磁屏蔽往往是工程的重点,磁屏蔽时: a 要选用铁磁性材料。

b 磁屏蔽体要远离有磁性的元件,防止磁短路。

c 可采用双层屏蔽甚至三层屏蔽。

d 屏蔽体上边的开孔要注意开孔的方向,尽可能使缝的长边平行于磁通流向,使磁路长度增加最少。一般来说,磁屏蔽不需要接地,但为防止电场感应,还是接地为好。电磁场在通过金属或对电磁场有衰减作用的阻挡体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衰减,即产生对电磁场的屏蔽作用。在实际的整改过程中视具体需要而定选择何种屏蔽及屏蔽体的形状、大小、接地方式等。改变电路板的布线结构 有些频率点是通过电路板上走线分布参数所决定的,通过前述方法不大有用,此类整改通过在走线中增加小的电感、电容、磁珠来改变电路参数结构,使其移到限值要求较高的频率点上。对于这类干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其影响,就要重新布线。

5.EMC整改步骤 篇五

电磁干扰的观念与防制﹐在国内已逐渐受到重视。虽然目前国内并无严格管制电子产品的电磁干扰(EMI)﹐但由于欧美各国多已实施电磁干扰的要求﹐加上数字产品的普遍使用﹐对电磁干扰的要求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由于啊作的关系﹐经常遇到许多产品已完成成品设计﹐因无法通过EMI测试﹐而使设计工程师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投入EMI的修改﹐由于属于事后的补救﹐往往投入许多时间与金钱﹐甚而影响了产品上市的时机

2.正确的诊断

要解决产品上的EMI问题﹐若能在产品设计之初便加以考虑﹐则可以节省事后再投入许多时间与金钱。由于目前EMI Design-in的观念并不是十分普遍﹐而且由于事先的规划并不能保证其成品可以完全符合电磁干扰的测试在﹐所以如何正确的诊断EMI问题﹐对于设计工程师及EMI工程师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我们如果把EMI当做一种疾病﹐当然平时的预防保养是很重要的﹐而一旦有疾病则正确的诊断﹐才能得到快速的痊愈﹐没有正确的诊断﹐找不到病症的源头﹐往往事倍功半而拖延费时。故在EMI的问题上﹐常常看到一个EMI有问题的产品﹐由于未能找到造成EMI问题的关键﹐花了许多时间﹐下了许多对策﹐却始终无法解决﹐其中亦不乏专业的EMI工程师。以往谈到EMI往往强调对策方法﹐甚而视许多对策秘决或绝招﹐然而没有正确的诊断﹐而在产品上加了一大堆EMI抑制组件﹐其结果往往只会使EMI情况更糟。

笔者起初接触产品EMI对策修改时﹐会听到资深EMI工程师说把所有EMI对策拿掉﹐就可以通过测试。初听以为是句玩笑话﹐如今回想这是很宝贵的经验谈。而后亦听到许多EMI工程师谈到类似的经验。本文中将举出实际的例子﹐让读者更加了解EMI的对策观念。

一般提到如何解决EMI问题﹐大多说是case by case,当然从对策上而言﹐每一个产品的特性及电路板布线(layout)情况不同﹐故无法用几套方法而解决所有EMI的问题﹐但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想要把处理EMI问题并做适当的对策﹐另外也提供专业的EMI工程师一种参考方法。在此我们把电磁干扰与对策的一些心得经验整理﹐希望能对读者有些帮助。

3.EMI初步诊断步骤

我们提出一套EMI诊断上的参考骤﹐希望用有系统的方式﹐快速的找出EMI的问题。我们并不准备探讨一些理论计算或公式推演﹐将从实务上说明。

当一个产品无法通过EMI测试﹐首先就要有一个观念﹐找出无法通过的问题点﹐此时千万不能有主观的念头﹐要在那些地方下对策。常常有许多有经验的EMI工程师﹐由于修改过许多相关产品﹐对于产品可能造成EMI问题的地方也非常了解﹐而习惯直接就下药方﹐当然一般皆可能非常有效﹐但是偶而也会遇到很难修改下来﹐最后发现问题的关键都是起行认为不可能的地方﹐之所以会种疏失﹐就是由于太主观了。因此﹐不论产品特性熟不熟﹐我们都要逐一再确认一次﹐甚而多次确认。这是因为造成EMI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并非单一点所造成。故反复的做确认及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将初步的诊断步骤详列于下﹐并加以说明其关键点﹐这些步骤看来似乎非常平凡简单﹐不像介绍对策方法各种理论秘籍绝招层出不穷﹐变化奥妙。其实﹐许多资深EMI工程师在其对策处理时﹐大部份的时间都在重复这些步骤与判断。笔者要再次强调﹐只有真正找到造成EMI问题的关键﹐才是解决EMI的最佳途径﹐若仅凭理论推测或经验判断﹐有时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步骤一

将桌子转到待测(EUT)最大发射的位置﹐初步诊断可能的原因﹐并关掉EUT电源加以确认。(说明)

由于EMI测试上﹐EUT必须转360度而天线由1m到4m变化﹐其目的是要记录辐射最大的情况。同样地﹐当我们发现无法通过测试时﹐首先我们先将天线位置移到噪声接收最大高度﹐然后将桌子转到最差角度﹐此时我们知道在EUT面对天线的这一面辐射最强﹐故可以初步推测可能的原因﹐如此处屏蔽不佳或靠近辐射源或有电线电缆经过等。

另外须注意的是要关掉EUT的电源﹐看噪声是否存在﹐以确定噪声确实是由EUT所产生。曾见测试

Monitor一直无法解决某一点的干扰﹐结果其噪声是由PC所造成而非Monitor的问题﹐亦有在OPEN SITE测试Monitor发现某几点无法通过﹐由测试接收仪器的声音判断应是Monitor产生﹐结果关掉电源发现噪声依然存在﹐所以关掉EUT电源的步骤是必须的﹐而且通常容易被忽略。

■步骤二

将连接EUT的周边电缆逐一取下﹐看干扰的噪声是否降低或消失。

(说明)若取下某一电缆而干扰的频率减小或甚而消失﹐则可知此电缆已成为天线将机板内的噪声辐射出来。事实上﹐仔细分析造成EMI的关键﹐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式来表示。

任何EMI的Source必须要有天线的存在﹐才能产生辐射的情形﹐若仅单独存在噪声源而没有天线的条件﹐此辐射量是很小的﹐若将其连接到天线则由于天线效应便把能量辐射到空间。所以EMI的对策除了针对噪声源(Source)做处理外﹐最重要的查破坏产生辐射的条件----天线。以往我们最常看到谈EMI对策离不开屏蔽(Shielding),滤波(Filter),接地(Grounding)﹐对于接地往往一块电路板多已固定﹐而无法再做处理﹐因为这一部份在电路板布线(Layout)时就须仔细考虑﹐若板子已完成则此时可变动的空间就非常小﹐一般方式仅能找出噪声小的接地处用较粗的地线连接﹐减低共模(Common mode)噪声。屏蔽所牵涉的材质与花费亦甚高﹐滤波的方式则是常可见Bead电感等﹐往往用了一大堆亦不甚见效﹐何以如此﹐许多时候是我们没有解决其辐射的天线效应。一般而言﹐噪声的能量并不会因加一些对策组件便消失﹐也就是能量不减﹐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如何避免噪声辐射到空间(辐射测试)或由电源传出(传导测试)。在此我们整理了产生辐射常见的几种情形供读者参考。

(1)机器外部连接之电缆成为辐射天线

由于机器本身外部所连接的电缆成为天线效应﹐将噪声辐射到空间﹐此时噪声的大小和电缆的长度有关﹐因电缆的天线效应相对于噪声半波长时共振情形会最大﹐也往往是造成EMI无法通过测试。在解决这个问题前必须要做一些判断﹐否则很容易疏忽而浪费时间。

(a)噪声是由机器内部电路板或接地所产生

此情形为将电缆取下﹐或加一Core则噪声减低或消失。此时必须做的一个步骤是将线靠近机器(不须直接连接)看噪声是否会存在﹐若噪声并没有升高﹐则可确实判定由机器内部产生﹐若将电缆靠近而干扰噪声马上升高﹐由此时请参考(b)的说明。

(b)噪声是由机器内部耦合到电缆线上﹐而使电缆成为辐射天线。

这一点是许多测试工程师容易忽略的。此情形如(a)中所提到的﹐只要将一条电缆靠近﹐则可从频谱上看到噪声立刻升高﹐此表示噪声已不单纯是由线上所辐射出﹐而是机器本身的噪声能量相当大﹐一旦有天线靠近则立刻会耦合至天线而辐射出来。在实际测试中﹐我们发现许多通讯产品有这类情形发生﹐此时若单纯用Core或Bead去处理﹐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2)机器内部的引线﹐连接线成为辐射天线

由于许多产品内部常有一些电线彼此连接工作厅﹐当这些线靠近噪声源很容易成为天线﹐将噪声辐射出去。针对此点的判断﹐在200MHz以下之噪声﹐我们可以在线上加一Core来判断噪声是否减低﹐而对于200MHz以上之高频噪声﹐我们可以将线的位置做前后左右的移动﹐看噪声是否会增大或减小。

(3)电路板上的布线成为辐射天线

由于走线太长或靠近噪声源而本身被耦合成为发射天线﹐此种情形当外部电缆都取下﹐而仅剩电路板时﹐在频谱仪上可看见噪声依然存在﹐此时可用探棒测量电路板噪声最强的地方﹐找到辐射的问题加以解决。关于探测的工具及方法﹐将于后详细说明。

(4)电路板上的组件成为辐射来源

由于所使用的IC或CPU本身在运作时产生很大的辐射﹐使得EMI测试无法通过﹐这种情形往往在经过

(1)﹑(2)﹑(3)的分析后噪声依然存在﹐通常解决的方法不外换一个类似的组件﹐看EMI特性是否会好一些。另外就是电路板重新布线时﹐将其摆放于影响最小的位置﹐也就是附近没有I/O Port及连接线等经过﹐当然若情况允许﹐将整个组件用金属外壳包覆(Shielding)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介绍我们可以了解﹐造成电磁干扰辐射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电线的问题﹐当有了适当的天线条件存在很容易就产生干扰﹐另外电源线往往亦是造成天线效应的主因 ﹐这是在许EMI对策中最容易疏忽的。

■ 步骤三

电源线无法移去﹐可在其上夹Core或水平垂直摆动﹐看噪声是否有减小或变化。若产品有电池设备则可取下电源线判断﹐如Notebook PC等。

(说明)

如前所述电源线往往是会成为辐射天线﹐尤其是Desktop PC类产品﹐往往300MHz以上的噪声会由空间耦合到电源线上﹐所以判断产品的电源线是否受到感染是必须的步骤。由于噪声频带的影响﹐对200MHz

以下可用加Core的方式(可一次多加数个)判断﹐对于200MHz以上的噪声﹐由于此时Core的作用不大﹐可将电源线水平摆放和垂直摆放﹐看干扰噪声是否有差别﹐若水平和垂直有很明显的差别﹐则可一边摆动电源线一边看频谱仪(Spectrum)上噪声之大小有否变化﹐如此便可知道电源线有否干扰。

至于若发现电源线会产生辐射时如何解决﹐一般皆不好处理﹐通常先想办法使机器内的噪声减小﹐以避免电源线的二次辐射﹐而使用Shielded线一般对辐射的影响并不大﹐故换一条不同长度的电源线﹐有时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由这一点我们可知道﹐除了要使可册产生辐射噪声的组件远离I/O Port外﹐其也须尽量远离电源线及Switching power supply的板子﹐以免耦合到电源线上使得辐射及传导皆无法通过测试。

■步骤四

检查电缆接头端的接地螺丝是否旋紧及外端接地是否良好。

(说明)

依前三项方式大略找了一下问题后﹐我们必须再做一些检查﹐因为透过这些检查﹐也许不须做任何修改﹐便可通过EMI测试。例如检查电缆端的螺丝是否锁紧﹐有时将松掉的螺丝上紧﹐可加强电缆线的屏蔽效果。另外可检查看看机器外接的Connector的接地是否良好﹐若外壳为金属而有喷漆﹐则可考虑将

Connector处的喷漆刮掉﹐使其接地效果较佳。另外若使用Shielded的电缆线﹐必须检查接头端处外覆的金属纲是否和其铁盖密合﹐许多不佳的屏蔽线(RS232)多因线接头的外覆屏蔽金属纲未册和连接端的地密合﹐以致无法充份达到屏蔽的效果。

6.全球零售业创新报告 篇六

根据德勤公司《2013年国际零售力量报告:超越零售》, 对全球值得借鉴的主要地区零售业近年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1. 全球零售十强

从2009、2010和2011财年各大零售商的销售数据来看, 全球排名靠前的零售商名单相对比较稳定, 一直是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各占5个席位。

从销售数据来看, 排名前列的企业数据并非一直增长, 很多都经历了高潮与低谷, 只有沃尔玛一直在高位进行较快增长。

2. 主要地区发展状况

(1) 北美地区

(1) 经济现状分析

到今天为止, 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其农产品占据全球农业出口市场一半以上, 汽车、飞机、电子产品乃至旅游业、电影工业在全球市场都有很强竞争力, 为本土创造大量岗位。并且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激发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活力, 因此仍有较强发展底气。美国也有当前最大的资本市场, 其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晴雨表。

美国的商贸服务业占经济比重很大, 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积淀, 目前全国越四分之三的劳动力身在商贸服务业。例如像沃尔玛在全球雇佣了220万人, 在美国本土就有140万人, 每逢大型节假日还会临时雇用5万人-6万人, 是美国最大的企业雇主。

因此, 不难理解, 像2012年的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消费, 并非出口。而且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良好的偿债、失业率的降低以及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甚至房地产市场中频频传来的好消息, 等等因素都对美国的国内需求有着相当好的贡献。另外, 出口额有相对提升———除了对欧洲以外、美元的弱势都在国际竞争中提升了美国制造的竞争力。而对于美国的能源密集型企业来说, 高供给和低价格使他们的竞争力愈发强大。

美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伙伴分布在三个地区:北美、东亚和欧洲。加拿大、中国、墨西哥和日本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其次是欧洲的德、英、法及东亚的韩国、中国台湾。众多美国零售商都对加拿大、墨西哥乃至南美市场进行了渗透。

欧洲危机对美国出口影响很严重, 这导致了美国工业产出的滑坡。大量美国企业都意识到, 必须将目光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但在当前经济危机和民主党执政的背景下, 各方面都在考虑如何强化本土就业局势, 这就导致了美国经济体中的“再工业化”风潮, 也引发了美国各州政府频频向中国企业发出“欢迎投资”信号。尽管荷兰国际集团的分析师们近期在《再工业化革命》报告中指出:美国“工业岗位的增长前所未见……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其实很小。”但工业岗位增多产生的消费需求, 已足以让很多美国零售企业看到未来本土市场的前景, 甚至有少量企业已经从东亚市场撤回发展的脚步。

由于美国零售市场的饱和, 很多零售商依然还会考虑向海外继续扩张。但有些零售商已经开始思考, 以往的饱和是否是真的饱和, 是否仍有通过创新开辟零售蓝海市场的可能。

(2) 主要零售商排名

整个北美地区, 还是以美国为核心, 前六名是没有变化, 其中沃尔格林保持了强劲的势头, 一举超过塔吉特成功进入全球前10, 全北美地区第5。这家药店连锁在最近4年内连续3次被评为“最具创新力公司”。

(2) 欧洲地区

(1) 经济现状分析

一体化促进发展的意识成就了欧盟, 也成就了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这大大推动欧洲内部贸易的迅速发展。因此, 欧盟成员国才能从最初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27个。2013年7月, 克罗地亚加入后, 欧盟成员国将变为28个。

欧盟内部的市场层级化比较明显, 像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芬兰、爱尔兰、比利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人均年收入平均后达到5万美元;塞浦路斯、希腊、斯洛文尼亚、葡萄牙、马耳他等国人均年收入平均后为2.5万美元;后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人均年收入平均后大约为1.3万美元。

欧盟的整体经济增长率一直不高, 但这并不奇怪。普遍来说, 在追求高福利、强体验、个性化的民生基础上, 欧洲企业与追求规模、快速的美国企业不同, 其发展理念相对强调专业、精细和品质。全球业界都认同, 欧洲企业的管理与营销理念, 是对美国方式的有益补充。但很多美国和东亚企业认为在欧洲风格下, 会导致企业乃至国家经济体都缺乏整体增长的激情和速度。

欧洲地区依然存在很多发展障碍, 例如,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主权债务危机仍在持续和深化, 失业率居高不下甚至导致很多突发社会事件, 人口老龄化严重并导致整个社会结构和风气转变。到目前为止, 整个欧洲的经济前景依旧不甚明朗。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都处于经济衰退中, 几乎所有国家都在用提高税收 (率) 、削减开支等手段紧缩银根, 但问题是, 欧盟本来就属于高税收经济体, 增税空间已经没多少了。2013年3月中旬, 塞浦路斯政府甚至史无前例地对该国储户征收一次性“储蓄税”, 这些举措都会影响消费。

另外, 整个欧元区正在逼迫各大银行通过出售资产和减少放贷的方式进行资本结构调整——这依然会导致整个欧洲信贷市场的紧缩。从整体来说, “欧元区即将解体”的恐惧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但这会导致经济体的崩溃。目前, 欧洲央行力挺欧元, 声明其绝不会消失, 这给整个欧元区也带来了信心。总体看, 经济的反复无常和越来越高的尾部风险 (Tail Risk) ——不仅仅是在金融市场中, 在实体经济中也是——这也给欧洲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 欧元贬值对于欧洲的出口是极其有利的, 而且在欧洲南部国家中, 薪水限制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帮助欧洲找回了些许自信。这些情况会导致零售商们重新考虑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我们都看到了, 特易购将自己的企业战略第一条定为“发展英国核心市场” (To growthe UKcore) ;并且家乐福也在从一些非紧要的海外市场撤离。

(2) 主要零售商排名

欧洲区的零售业前列一直为5家企业所把持, 包括法国的家乐福、英国的特易购, 必须提到的是, 德国有三家企业进入榜单, 即麦德龙、施瓦茨和阿尔迪。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 除了家乐福的销售额有一些下滑以外, 其他企业的销售数据都有一定提升。

(3) 亚太地区

(1) 经济现状分析

我们分析两个重点零售市场: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东亚的日本。

澳大利亚自从上个世界90年代以来一直在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目前已经跻身于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大国之一。金融危机带给世界各国或大或小的影响, 但是, 自从去年的金融危机以来, 澳洲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受到的影响却比较小。这要归功于澳大利亚稳定的金融银行体系。澳大利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通过了一系列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 这才保证了国家经济稳定以及社会的发展。当然, 金融危机后澳洲的失业率还是有了明显上升, 而通货紧缩的事情也有所发生。庆幸的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 澳洲的央行连续调低了利息, 因此近期经济也有了明显复苏。澳大利亚近期也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第一个提高利率的国家, 这代表着其经济趋向好转。

澳大利亚在农牧产品、矿产资源及旅游商业等各个领域, 都与中国市场保持紧密联系, 并成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

日本非制造业所占比例是60%以上, 制造业占全产业的21%, 这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是最高了。其制造业力量相当雄厚, 且结构比较高端, 占比较高的产业是汽车、电子、珠宝、生命科学。目前来看, 日本制造业衰退和转型同时在进行, 许多日本产业或企业正进行改革, 彻底放弃生产低附加值最终产品, 把精力放在最高端的核心零部件生产, 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转移。例如在消费量大的中低端家电产品方面, 日本已经远远不如中国企业。不过, 要看到, 日本的技术储备和资金储备实际是在同时上升。

虽然日本是一个不逊色于欧美国家的发达国家, 但也存在国民经济低速增长、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及通货紧缩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日本以前高速发展的后遗症。从近期来看, 由于新经济政策, 短期内会对日本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有人认为, 新经济政策没有对症下药, 解决不了长期问题。从中期来看, 到2020年, 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都跑不起来, GDP平均增长率约在1%以内。从长期和超长期来看, 因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保开支问题, 再加上严峻的国债偿还问题, 使得日本财政难以运转, 利用财政杠杆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日益减弱。因此, 日本经济状况只能是继续相对衰退, 但速度会很缓慢。缓慢的理由是日本长期积累的经济实力, 特别是在科技方面占有的优势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

日本国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仍然很高, 不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失业率相对较低, 2012年11月, 日本的失业率为4.1%, 最高时仅5.5%。日本社会公平化程度位居世界第一, 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高, 基尼系数维持在0.3左右, 贫富差距小;由于耕地少, 农产品价格高, 农民相对比较富裕。因此, 日本国内消费力仍有一定基础。

基于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普遍消费升级, 日本仍然需要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来消纳过剩的产能和大量闲置生产力。同时, 日本本土零售市场已经严重饱和, 增长空间很难挖掘。

(2) 主要零售商排名

亚太地区的顶级零售商主要以日本和澳大利亚企业为主, 他们在近三年以来都有着相当不错的表现, 基本都在稳步前进。而从销售数据来看, 除了日本山田电机 (家电、数码产品专业店连锁, 日本业界也称其为家电量贩店) 2011财年销售数据有所下滑以外, 亚太地区5强企业都在稳步提升自己的国际排名及销售数据。

由于地理和文化的相近性, 以及零售业的历史关联, 我们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下日本零售业情况。

受到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福岛核泄漏后商品供给不足的影响, 2012年日本零售业不断加大商品开发及促销力度, 零售业整体销售业绩较2011年有所好转。据Chain Store Age杂志基于日本TDB的COSMOS2的数据统计, 2012年日本排名前1000家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为67兆894亿日元 (1日元相当于0.06元人民币) , 较2011年的66兆1500亿日元增加了9394亿日元, 连续两年呈现增长态势。

从不同零售业态的增长状况看, 2012年食品超市、便利店、药妆店、服装专门店、家居中心、折扣店等业态呈增长态势, 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为便利店、药妆店和家居中心三种业态。2012年便利店业态由于新店数量增加带来的销售增长, 以及对生鲜食品、日配品的强化使整体销售增加了6322亿日元;药妆店由于大型药妆店开设新店使销售额增长了4795亿日元;家居中心由于东日本大地震后产生的重建需要使销售总额增加了2081亿日元。

2012年家电量贩店业态销售总额减少了6920亿日元, 其中政府刺激需求的一系列补贴政策的终结, 网上商城的价格竞争和3C产品销售的停滞是导致家电量贩店销售不振的主要原因, 并且2013年这种衰退的趋势还会持续。

单位:百万日元

单位:亿日元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排名前10企业所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不断扩大

2012年日本零售业销售额排名前1000家企业中, 排名前10的企业占全部销售总额 (67兆894亿日元) 的比例为22.5%, 排名前20的企业占31.8%。排名前59的企业占全部销售额的50%, 而2008年前64位的企业占50%, 由此可见, 2008年以来, 日本零售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另外,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 2012年日本排名前10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全日本零售总额的14.4%, 这也说明在老龄化、少子化导致的零售市场不断缩小的进程中, 零售正快速向排位前十的大企业集中。

第二, 从2012日本零售业排名前1000家企业的经营状况看, 家电量贩店的销售不断下降。

其中2012年山田电机被永旺集团超过, 由2011年的第2位下降到底3位, 而大型家电量贩店埃迪欧则由2011年的第7位, 下降到2012年的第11位。与此相反, 便利店业态近年来在日本稳步发展, 在排名前十的企业中, 便利店公司就占了4家, 其中7-11日本在2012年2月底其店铺总数已达到14005家店, 仅2012年就新增店铺1350家, 其2012年的销售额也创纪录地超过3兆日元。在1000强中, 便利店业态在2012年稳步增长, 其在1000强中的销售额占比比2011年上升了0.8%。

第三, 大型综合超市的永旺集团在2012年由于兼并了麦卡尔使其销售额超过了2兆日元, 其排名也从2011年的第3名上升到2012年的第2名。

但是总的来看, 综合超市在日本零售业1000强中的地位在不断的下降, 2012年在1000强中期销售额所占比例为11%比2011年下降了0.3%。另外, 2012年日本食品超市的销售额虽然占零售1000强的21.1%, 但是由于日本国内的通货紧缩等原因, 2012年有0.3%的下降。

第四, 药妆店近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1000强的统计表明, 药妆店销售额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6.9%, 上升到2010年的7.3%, 2011年的7.6%, 进一步上升到2012年的9.6%, 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如果保持增长的势头, 不远的将来将超过百货店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零售业态。

二、国际零售业创新总述

1. 为什么要开展创新

零售商都明白, 为了发展和竞争, 必须开展创新, 并且, 零售商都在寻找创新方向———经由对零售关键要素的创新, 可以使零售企业获得市场上更强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对抗能力。但是, 要回答“为什么开展创新”这个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消费者以及相关市场环境的变化因素。

(1) 消费者改变了零售底层需求

结合荷兰外交部下属“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口贸易促进中心”零售商相关报告和全球零售商关注的要素分析, 可以看到有关对零售商影响最严重的一些消费者变化总体趋势:

消费者群体中潜在的人口结构变化。例如在欧美同样严重的老龄化趋势, 使得零售商不得不开展相应的业态创新和品类创新。如果人口结构变化导致消费力持续下降, 则零售商不得不选择到其他地区甚至到海外去开拓新市场。

消费者更加关注可持续性。一旦消费者在店铺的商品或广告中发现非公平交易、非环保材料、高污染高能耗等方面因素, 就会推迟或拒绝购买, 甚至发起对零售商的抗议, 这迫使欧美零售商不得不与上游紧密合作进行相关方面的改进。

消费者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及生活幸福。在经济低谷期的消费者面临巨大心理和生活压力, 因此他们更渴望零售商提供安全、健康的商品和服务, 对于诸如会引发癌症、糖尿病、心脏病、哮喘、肥胖和精神抑郁的因素都应在零售商的管控范围内, 零售商应该为杜绝此类不良后果做出相应改进和创新。

消费者对服务、体验的需求上升。由于消费者在经济低谷期生活的不易以, 因此, 他们更希望在零售店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安慰和更好的精神体验, 甚至需要商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和特色体验, 这导致零售商结合组织改进、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等在实体店、网店的服务方面提供更多创新。

消费者受到自然及社会资源匮乏的约束。石油、水、高端社交等方面资源的限制, 都会导致消费者相应的深层需求, 例如资源紧张导致的汽油价格会刺激他们追求那些便利性业态、水费提高会让他们追求熟食和净菜。另外, 社会资源也是缺乏的, 他们也希望零售商帮他们创造与高端人士、时尚明星接触的机会。

消费者受到政府政策及公众话题的影响。当下社会中有关就业、税收、信仰、思潮、废弃物排放、中小企业生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政策、话题, 都会影响消费者对零售商的选择, 并推动零售商做出回应或改变。

在此基础之上, 根据其他方面的一些信息, 还可以看到其他一些驱动零售商创新的趋势:

消费者希望在日用品购物环节省下更多的时间。相当一部分欧美消费者由于工作紧张而导致休闲时间减少 (很多欧美家庭妇女重新投入工作) , 因此他们希望便利的选址和少而精的品类, 这导致很多小型业态的诞生。这一点也会影响他们在店内的行为, 例如他们会期待更快捷的支付方式, 并且对缺货更加不耐烦, 这些因素会导致整个零售支付技术和供货链条的提升, 例如采用网络预购支付方式、现场无线支付方式和仓库内的无线射频方式来提高结算和供货效率。

消费者使用媒体和沟通的方式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20年前人们还坚守在电视和报刊前面, 但10年前人们逐渐转向电脑, 现在美国和欧洲五强 (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 超过50%的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 而日本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100% (很多人不止拥有一部手机) , 而且手机平台上充斥各种有关价格对比、促销信息、时尚潮流的应用软件, 因此零售商在近几年的多数推广和技术创新都和移动互联网有关。

消费者希望看到更多的商品选择。由于互联网、手机和社交媒体等沟通手段的加强, 消费者可以很快获得各种商品信息, 因此更容易掌握新潮流、新趋势, 也更容易对“老产品”失去兴趣, 这导致了商品更替速度的加快, 同时也对零售商采购和自有品牌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发展到了新的层级。的确, 在金融危机之后, 随着社会两极分化的日益严重, 欧美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 这导致他们更在意一些“低价”或“平价”业态,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沃尔玛和ZARA不断保持增长。但是, 今天消费者的价格关注总是跟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 例如商品质量、品类专业度、品牌情感内涵等等。从这些方面看来, 那些能通过系统模式来大幅度降低商品成本的大型零售商仍有很大生存空间, 但它们必须做的更好、更专业, 例如特别擅长食品品类管理的TESCO, 就在其新的企业战略中强调“就像我们在食品品类的强大表现, 我们要在其他品类同样强大起来”。

上述这些趋势都已经对全球零售商产生巨大影响, 尽管有些零售商最近才开始相应行动, 但各类创新早已开始在每一种业态中蔓延。

(2) 全球化和数字化改变了竞争格局与营销模式

(1) 全球化脚步进一步加深

欧元区的问题导致全球市场的萎缩, 但包括中国、印度等金砖国家的经济逆势高速发展却给全球市场注入活力。零售商们发现如果再偏于一隅, 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大部分企业慢慢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在其他国家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全球顶尖的零售企业大多位于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一类发达地区。以2013年为例, 在德勤发布的《2013全球零售力量报告》中, 美国有76家零售商位于250强中、欧洲86家而日本有40家, 即80.8%的顶尖零售商都位于上述三个地区。这些国家最大的问题是政府限制过多, 例如日本有《大规模零售店铺法案》, 即“所有面积1500平米以上的企业在开设前需经当地零售业者的同意”;美国、法国等国也有类似法案, 这使得零售巨头很难再在本国大量开店, 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扩张。

这些国家地区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 他们的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而人口老龄化现象却日趋严重, 即使对于适龄的劳动力人口, 很多国家的失业率都相当高, 再加上整体信贷环境的收紧, 这一切都使得整个国家的消费能力日益降低, 这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是莫大的打击。此外, 这些地区里零售巨头林立, 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很难寻找到一个新的蓝海。

而新兴市场的特点却几乎正好满足了顶尖零售业对于整体市场环境的一切遐想。这些国家的零售发展处于较为初级阶段, 当地的零售企业经营能力较差, 这使得顶尖零售企业的运营模式在这些新兴经济体中可以迅速占领市场, 成为龙头型企业, 赚取大量利润。

此外, 从政府角度来说, 引进外资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 因此这些国家可能会对外国企业 (不仅仅是零售业) 提供相对优惠政策, 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

(2) 营销沟通渠道不断扩展

正如我们在之前已经说了“消费者使用媒体和沟通的方式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在多渠道的竞争环境下, 这个问题显得更加严重。零售商都担心如果不能跟上这波创新的潮流, 就可能被直接竞争对手和各个领域涌现的网络零售商替代。因此, 它们的基本动作与网络覆盖率、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有着紧密联系, 全球顶级的零售商们都开始在“数字领域”这片蓝海寻求创新。

a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

相较于实体店铺所带来的高额成本, 电子商务以其成本低廉、进入壁垒低, 产品展示量大而受到广大零售企业的追捧, 也慢慢成为各大厂商的必争之地。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 即使没有开辟网上商店, 也都会通过网络来扩展自己的知晓度。目前的一大趋势是, 很多企业在进入一个新市场之前, 都会选择在目标国市场开设一个网络商店, 借此来测试新市场对于企业的观点。目前中国就是一例, 美国的梅西百货和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好市多”都有意通过电子商务试水中国市场。

除了网络商店以外, 各种折扣网站也大行其道, 在这类网站上寻找折扣信息、兑换码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大乐趣。由此可见, 消费者的整个购物体验已经不再是从传统的店内购物体验开始, 而是从网络体验开始的。因此, 对于消费者来说, 多渠道的购物方式已经显现, 例如, 在网上查阅信息、折扣, 然后到实体店中购买;或是先在网络中大量搜寻信息, 然后在实体店内进行实地考察, 最后回到网络进行在线购买。

若企业希望能够从源头就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购物体验, 那么就要把多种渠道进行无缝对接, 进行良好整合, 进而“操纵”消费者的整个购买历程或购物线。

b博客、微博客的快速发展

网络和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给微博等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顶尖的零售商一般都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开设官方主页, 通过举办活动、事件营销, 发布信息等方式自主的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前体验和购后体验。

这类社交网络最大的好处是, 可以面对极大数量的、真实存在的消费者, 在向他们传递最新信息的同时, 还可以和他们进行实时的互动, 有利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像朋友一样的关系。但也要指出的是, 在这些平台上, 绝不可以是企业自说自话, 企业更需要做的是, 对整个平台进行掌控:当发现 (搜索) 到有用户对自己旗下产品、品牌表达不满时, 应及时处理、沟通和解决;如若不然, 社交平台可能会成为企业品牌形象的噩梦。

c手机、平板电脑的软件营销

随着苹果、三星, HTC等电子厂商的异军突起, 智能手机早已进入消费者手中, 而且大量消费者除了拥有不止一台的智能手机以外, 很多还有类似于i Pad这样的平板电脑。这一类设备的最大特点是随身携带, 而且可以连接网络 (包括3G网络和Wi-Fi无线热点) 。

使用这一类手机、平板电脑终端的顾客通常有两个特点, 其一, 目前大量的手机使用人群年纪尚轻, 这个市场的前景可谓十分广阔;其二, 不同手机 (品牌、功能等) 的使用事实上就体现出了消费者的分层, 因此, 若能为不同阶层消费者提供对应服务、产品, 那么零售企业毕竟获得更大利益。

企业不能寄希望于消费者通过手机或者是台式机去打开自己的官方主页, 毕竟这是比较麻烦的, 尤其对于手机用户来说, 较小的键盘设计使得输入网址变成一项很可怕的工作, 还极容易由于输入错误而进入钓鱼网站, 造成损失。

主流的做法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官方的手机应用 (Application) , 使得消费者能在任何时候只需触摸一下就可以了解到最新信息, 这种最新信息甚至可能是只有在手机上使用这个应用的消费者才能接触到的。上述的一切, 既可以是消费者通过点击获得, 更可以通过应用中的推送 (push) 功能而达成。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升消费者的购前体验。美国百货店Bergdorf Goodman就是一例, 你可以轻松在苹果应用商店 (Apple Store) 中找到一款名为“今日一靴 (Bergdorf Goodman Today’s Shoe) ”的应用, 在这款应用当中, 很多产品都可以限时、限手机购买。

企业可以通过一个手机应用优化消费者的购前体验, 再通过手机应用中的“一键购买”等功能简化消费者的操作, 购买体验也就有了提升。

最后消费者通过手机应用 (包括产品应用和一些社交媒体应用, 例如微博等) 发布相关购买信息、产品使用信息, 而企业又与之进行互动、沟通, 消费者的购后体验也必将提升。

零售企业就可以通过整个过程来提升消费者的体验, 使得消费者成为企业忠诚的客户。

通过这种方式, 企业可以让消费者的关注点从价格上移开, 更多的关注整个购买体验, 这对于企业的整体收益将有极大提升。从国际上目前的数据看, 零售企业约5.1%的收入来自于手机, 预计在2016年, 此数据将能达到17%-21% (约6280到7520亿美元) 。

d手机二维码慢慢深入人心

除了手机应用软件以外, 二维码也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 即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获取产品信息、获得产品优惠, 甚至直接购买产品等。

二维码和实体店结合可以产生很多种渠道、促销、推广方式。例如TESCO韩国店最早尝试了在地铁站墙面贴上商品介绍和二维码, 从而吸引顾客直接用手机拍照并下单、借款, 然后到家里或办公室里直接等待收货。

(3) 顾客数据分析成为主流———大数据时代来临

零售企业多年在多年的运营后, 早已通过会员卡 (Loyalty Card) 等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信息, 从这些信息中, 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是对顾客进行精细化分层, 这种分层可以是消费者的年龄段、性别、购买产品类型等, 针对每一个小分层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与策略;其次, 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对消费者的购买进行预测, 甚至提醒顾客购买某种产品;最后, 这些信息在企业内部部门分享, 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决策, 降低成本, 提高回报率。

在这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美国零售商Target, 她发现, 许多孕妇在第2个妊娠期的开始会买许多大包装的无香味护手霜;在怀孕的前20周大量购买补充钙、镁、锌的善存片之类的保健品。然后, 她选出了25种典型商品的消费数据构建了一个“怀孕预测指数”, 通过该指数, Target能够在很小的误差范围内预测到顾客的怀孕情况, 于是, Target实现了早早地将优惠广告寄发给孕妇顾客———只要在平常的优惠券中加入一些育婴方面的优惠券即可。这种间接的优惠引来一个高中女生父亲意外发现自己的女儿怀孕了。此事一经《纽约时报》报道后, 就引起了全美对于大数据的分析、挖掘, 建模和预测的注意。

2. 重点关注哪些创新

在进入21世纪之后, 由于经济环境和市场格局的变迁, 全球对于零售行业演变与创新的研究更加关注。但任何对于零售行业的创新研究项目, 都必须首先确定创新方向或说创新的“落脚点”———即向哪些方向、哪些地方开展创新, 可以帮助零售商取得发展和竞争的成功。有的研究者将这些“方向”或“落脚点”称为零售成功关键要素。

美国巴布森商学院营销系教授德鲁弗·格留沃、迈阿密大学商学院研究教授兰姆·克里斯南教授等人在研究零售演变趋势时, 认为创新往往聚集在6个零售成功要素上:店铺、服务、商品、价格、供应链和技术。我们在进行本项研究时, 基于研究者在零售企业工作、咨询、培训和研究的实际经验, 并结合企业访谈, 将零售创新方向拓展为11个要素:商品、服务、价格、沟通、店铺、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品牌和战略。

限于篇幅, 我们对各个要素不做系统解析。但我们要提醒的是, 这里增加的5个要素对于新时期的零售商同样非常关键, 例如:在沟通创新方面, 面向消费者的精准沟通和情感沟通, 对于店铺林立的成熟零售市场非常重要, 同时借助新媒体和数据库等也可以很轻松实现;在财务创新方面, 家乐福与银行业一同创新开展供应链融资以获得特色商品供应商的紧密支持;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面, 沃尔玛通过尝试一些内部创业机会来提升和保留能力卓越的管理者;组织创新是很多零售商忽视的方面, 但实际上围绕组织制度、部门、层级和文化的创新, 是国际零售商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在战略创新方面, 尽管企业战略具有长期性, 但面对新世纪以来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 很多企业都开始对其整体战略进行改进和提升, 甚至连沃尔玛都将品牌战略从“Always low price” (总是低价) 调整为“Save money, Live better” (更多省钱, 更优生活) , TESCO则在2011年发布了自己包含7个方面内容的新战略, 而很多零售企业甚至直接将“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内容之一。

我们用一个“以顾客为尊、前后台协同”的创新结构示意图, 来系统表现上述零售创新方向:

在全球经济中的各行业领域, 零售业由于最为贴近消费者个人与家庭的需求, 因此对消费趋势最为敏感。也因此, 零售业成为创新活动最为频繁的一个行业, 甚至被直接称为一个“动态产业” (Dynamic Industry) 。但我们认为, 零售企业应系统考虑创新活动的开展, 并思考在企业内部各个专业领域开展专业创新, 以使得创新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同时, 在不同企业内部, 创新目标与条件也并不相同,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创新方向。

本报告将围绕上述创新方向, 基于整体市场变化情况, 简要扫描全球零售企业创新趋势, 以帮助中国零售企业开展系统、全面的创新管理。

三、国际零售业创新案例

1. 前台创新案例

(1) 店铺创新:小型化、专业化、网络化和体验化

店铺是零售商经营的根本, 在这方面的创新虽层出不穷, 但有章可循。店铺创新实际上是拉动所有零售要素创新的纲领。

沃尔玛目前开始在大学校园开设概念性店铺———“小型购物店”。最近她就把店开在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很快还要在佐治亚理工大学等大学开店。这种小型店铺不需很大, 大概只有5000平方英尺 (约465平方米) 大小即可 (佐治亚理工大学的沃尔玛甚至只有2500平方英尺的面积) , 一般只需配备10余名员工就可以开展工作了。其核心理念在于将沃尔玛的低价方便地传递给学生, 毕竟大学生一般都需要在校外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这种方式一来不安全, 二来比较浪费时间, 如果能有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零售商在校园内开设店铺, 对学生也是极大的方便。从商品角度来看, 这种小型购物店主要出售一些药物、食品杂货和便利型产品, 这和便利店非常类似, 可以近似理解为一种便利超市的形式。

除了在学校设立小型沃尔玛购物店以外, 目前企业还在开发中型沃尔玛购物店, 特别是设立“沃尔玛特快购物店”和在社区内建立“沃尔玛邻居市场”。沃尔玛特快购物店一般聚焦于这样一种城市特征:这些城市可能不大, 因此没有必要建立传统的大型店铺;城市很大, 但建立一个大型店铺的可行性较差。这种店铺形似一种中小型沃尔玛, 面积大约15000平方英尺———也就是传统店铺大小的十分之一左右。而“邻居市场”一般只有传统店铺的一半大, 主要的目标人群的特征是:对价格敏感;一次购物量较小, 因此没必要只为了购买一桶牛奶而不得不开着车来到远离市区的传统店铺, 并且寻找半天的人群。企业也是希望利用这种新型店铺来应对折扣店、美元店等低价店铺品牌对于企业的影响。

从企业角度来看, 美国沃尔玛CEO比尔·西蒙说, 在2013财年中, 已经建立了76个中小型沃尔玛购物店, 从销售数据上来说, 这些新型店铺每季度销售额相较于那些传统沃尔玛店铺都几乎都以10%以上的数字飙升, 与此同时客流量也都有明显提升, 特别是在处方药物方面。而且按计划, 在所有2014财年的新店中将有40% (约95至115个) 都是这种类型的店铺;而到了2016财年, 预计在全美将会有500家邻居市场, 并产生100亿美元的销售额。

这个趋势不仅仅出现在欧美。2008年以来, 由于日本伊藤洋华堂主力商品服装的销售不振, 以及销售成本的居高不下, 其销售额和净利润大幅度下降。2011年开始伊藤洋华堂开始以东京市内为中心探索开发小型综超, 以适应老龄化、少子化及小家庭化的消费需求。小型化超市面积在500-900平方米, 主要以经营中高档生鲜食品和日常生活杂货品为主。店铺主要选址为地铁车站周边, 以及老龄化住宅区和都市写字楼集中地区, 未来几年伊藤洋华堂预计要发展100家店铺以上, 形成大都市内部的连锁网络。伊藤洋华堂的小型综合超市可以理解为放大版的便利店, 是一种集便利店、食品超市和综合超市业态特征的新型业态形式。

在店铺小型化、便利化同时, 还有些企业将店铺创新定位于专业化。例如2010年以来, 永旺集团开始将一些部门独立核算化, 并将一些经营业绩好的专门店分公司化。2012年永旺对全国120家综合超市进行改造, 大力推进综合超市各部门的专门店化。目前永旺集团内部有永旺自行车、永旺酒类、永旺宠物、永旺服装、永旺园艺、永旺生活杂货、永旺药妆、永旺熟食等15家专门店。这些专门店除了在永旺全国大型综合超市中作为店中专门店开店外, 还作为专门店在永旺综超之外独立开店。例如, 2013年2月止, “永旺自行车”在永旺综合超市内共开设320家店, 在社会独立开设188家店。永旺主要部门的专门店化不仅提高了各部门的销售和毛利, 同时非常有利于各专门店的PB商品开发。

传统零售商的网络化是一个早就开始的自然趋势。例如美国百货企业的网络化几乎与e Bay、亚马逊等企业同步。在这方面专业店和百货店比超市的创新要快很多, 日本大型百货店网上销售额在2011年增长了30%-40%, 而且呈继续增加的趋势, 让业内非常兴奋。值得注意的是, 英国最大的家电连锁Dixons已经在两年前宣布今后只发展网络店, 而不再开实体店。但沃尔玛这些以超市业态为主的企业也不甘示弱, 这两年大大加快了网络化步伐, 甚至成立像walmartlabs这样的创新实验室, 通过网络信息和工具辅助下的技术和模式创新, 面向网络客群来加大接触、辅助搜索、拉动购买、提升销量。

而面对其他网络零售商的冲击, 百货店一般最常见的应对措施就是提升店铺现场体验, 这一点是网络店暂时较难实现的。2012年名古屋松阪屋百货店、神户大丸店、东京三越伊势丹等大型百货店通过改造和重新调整布局, 增加消费者体验元素, 最终使销售额都有明显的增加。

(2) 商品创新:自有品牌创新不断, 强攻各类细分市场

欧洲市场的自有品牌 (PB) 一直富有传统, 并且像玛莎百货这样的自有品牌百货店零售商, 甚至能与供应商结成百年合作伙伴关系。不过超市更是自有品牌创新方面的活跃分子。TESCO近年开始强化其女装品类, 甚至将该品类的产品推介和品牌传播独立出来, 像一个专业的服装品牌一样进行运作。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品牌是Florence and Fred和Cherokee。Florence and Fred最初是作为办公室白领女装推广的, 但后来扩充到了休闲服、晚会服等各个场景服饰。该品牌在捷克、匈牙利等国甚至成为当地的女装领导品牌。

Cherokee则是主打中挡价位的美式休闲服饰, 并将其目标客群扩展到由主妇负责采购的整个家庭的休闲用装。

日本市场上, 百货店2012年三越伊势丹开始创新导入快捷营销 (SPA) 方式生产自由品牌服装。其方式是首先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呼声进行商品企划, 在自己采购面料的基础上委托日本国内的服装制造商生产, 并全部买断包销。SPA方式原是优衣库等零售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快速反应的企划———生产———销售的联动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回应顾客需求, 在实现百货店差异化经营的同时, 使百货店能够自主地设计商品毛利率和价格, 重新回归百货店的基本经营功能。

日本超市的自有品牌也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例如永旺共有8大品牌PB商品, 涉及5500多种商品, 2011年销售额达5273亿日元, 占当年永旺销售总额的13%。除服装及日用品之外, 近年永旺综合超市PB商品开发与系列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PB商品开发向更广范围拓展。不仅涉及服装、日用品, 还大力开发冷冻商品、休闲商品和主食厨房食品等。特别是面向小家庭化和老龄化而创新的低热量食品、小包装食品、易消化食品、易加热食品等, 充分满足市民群体消费需求。如果将眼光放到其他国家、其他业态,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例如美国沃尔格林药店特别投入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研发药店的自有品牌“仿制药”, 他们认为“为患者推荐更具成本效益的仿制药, 不仅是为了降低药品费用, 也是为了降低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支出。”

———PB商品开发充满多样的创意。PB商品开发概念不仅涉及低价格商品, 同时开发高品质商品、绿色食品、特味商品、瘦身商品等多样性概念的商品。这种研发方向是为了应对越来越细分为各个阶层、各个兴趣小区的市场情况。

(3) 价格创新:你不一定要给出最低的价格

TARGET超市认为“平价”策略要优于纯粹的“低价”策略。平价, 就是在消费者看来与商品品质比较匹配、显得公允的一个价格。而这个价格可以给零售商留出一些利润空间, 来进行商品设计、原料提升、品牌推广等活动, 以提升商品的实际价值和精神价值。

这种平价策略已经显示出威力, 因为它使得那些强调低价的零售商被顾客怀疑在品质上打了折扣 (事实并非如此) 。但改变已经发生, 沃尔玛不再强调自己的商品都是低价, 而是强调帮顾客省钱的同时, 还能提升顾客的生活质量。

(4) 服务创新:让顾客更快付款离开, 或者就近拿到商品

TESCO已经在大范围尝试“顾客自助收银”, 甚至开设样板店来实验完全由客户自助结账方式。当然这种方法也受到一些批评, 因为它节省了大量人工, 因此让劳工组织十分不满。

同时, 沃尔玛也在测试一款名为Scan&Go的i Phone软件, 这款软件可以帮助消费者扫描产品的条形码, 能直接帮助消费者进行自助结账。

另一种创新方式是干脆走出固定店面, 为顾客服务到门。从2012年5月起, 7-11加大配送服务, 凡购物达到500日元以上即可享受免费送货上门服务, 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一日三餐和照顾幼儿的家庭主妇。2012年4月日本全家便利店开始为老年人提供盒饭、包装食品、日用品等免费送货上门服务。OK店则强化店铺周边的走访活动, 为居民提供即时商品、季节商品等。日本便利店的服务创新的主要目的, 一是为行动不变的老年人提供近身服务, 通过送货上门加强与顾客的关系, 挖掘顾客潜在需求;另外一方面是通过服务和商品调整应对急速增加的网购。

(5) 沟通创新:通过媒介和供应商协同强化商品推介和客户关系

沃尔玛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早已开始, 包括通过Facebook主页发起投票, 选出消费者最喜爱玩具, 到Twitter上的产品推荐及客户关系管理。

如今, 沃尔玛又在手机应用软件 (App) 市场上做了新的尝试:Print Plus。这款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将“广告变成产品信息”———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扫描沃尔玛店内广告, 然后将得到此产品的产品信息。

鉴于这些业务需要手机可以和网络进行连接, 如果企业在店内提供Wi-fi热点服务, 那么不仅帮助消费者愿意通过手机软件了解、购买产品, 更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到消费者在店内的动线, 以进行更深入研究。

但你也不要忽视一些传统的沟通创意, 这能大大增进顾客对零售店的情感交流和内心钟爱———但这方面, 通常与供应商协同一起进行结合产品的活动创意会效果更好一些。例如英国著名的针织小帽公益事件, 就是英国第二大超市连锁Sainsbury与英国最有名的思慕雪产品品牌Innocent共同策划的。

这个创意其实很简单, 就是想给老人院过冬的老人募集捐款 (英国冬天湿冷多风) , 因此就把一些针织小帽放在Innocent产品盖子上引发顾客的关注, 结果, 此举引发覆盖全英国的抢购狂潮———因为那些套在瓶子上的针织小帽实在是太可爱了!几乎所有人和媒体在那段时间里都对Sainsbury超市和Innocent品牌交口盛赞。

2. 后台创新案例

(1) 供应链创新:将供应链延伸到顾客家门口

在全球范围内, 电子商务类企业都或快或慢的开始享受到“展览室效应”的影响, 即消费者在实体店铺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产品, 然后再到电子商务网站中下单购买, 亚马逊网站就充分的享受到了这一优势。

从供应链角度来说, 亚马逊网站的一个特征在于其送货业务。在美国, 电子商务网站都是和各大物流公司合作的, 但是由于人力成本较高, 很难做到类似于中国快递行业的第二天送到———即使在购物达到一定限额后。为应对这一问题, 亚马逊首先开展了高级业务 (Prime) , 当消费者给账户购买一个价值79美元的高级业务 (Prime) 权限酒可以没有最低消费限额, 且2日免费送达, 不仅如此, 当消费者订购Prime业务以后, 亚马逊网站上的部分电子书可以免费借阅。

对于消费者来说, 当他们对所购产品不满意时, 只要在网站上提交相关信息, 就可以把不满意的 (部分) 产品重新封装到盒子中, 投入附近街道的UPS (或Fed Ex) 信箱, 等待UPS (或Fed Ex) 的物流车将之取走即可。这也是美国物流体系和中国物流体系的一个较大的区别。

其物流的另一个新趋势是, 设立储物柜 (locker) 来方便消费者自取货物, 这项业务目前已经在美国和英国展开了。当消费者在网络订购商品后, 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储物柜作为收货地址, 当货物到货后, 消费者会通过手机或邮箱收到一个特定的提货码 (pick-up code) , 三天内只要在储物柜的电子屏上输入即可提走货物———这一切都不需要任何费用和其他要求。

这项储物柜主要设立在人流密集的城区、便利店 (7-Eleven等) 或Staple、Radio Shack等商店中, 主要用于满足那些平常上班, 无法在家收货的消费者可以及时收到货物。对于亚马逊网站来说这种方式将配送失败的可能性降为零, 一方面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而且对于与其合作的物流企业来说,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降低多次配送的成本, 因此降低了其在配送协议中的取费系数, 事实上变相提升了亚马逊网站的利润。

除此之外, 对于亚马逊来说, 将储物柜放在商店中的好处在于, 这些商店可能产生“展览室效应”, 即当消费者发现一款自己喜欢的产品时, 可以通过移动应用 (App) 查询其在网站上的价格, 并进行购买。

事实上, 实体店零售商也在呼应这种趋势。去年7-11开始导入流动便利店, 利用超小型电动汽车游走于偏远居住区和老年人集中的街区, 为消费者提供即食商品和生活必需品。这同样是将货架和库存延伸到了顾客家门口。

(2) 财务创新:帮特色商品供应商解决财务问题

财务创新是一个完全躲在零售商身后的领域, 但其实有关这方面的任何创新都对零售商价值重大。

例如, 当家乐福需要在下一个节庆找到一些特色商品的供应商伙伴, 来帮助它提升商品竞争力、建立店铺差异性。但是, 我们都知道, 面对一些大额订单和快速订单, 很多特色商品供应商往往在原料采购、人工雇佣等方面无法调集足够的资金。此时家乐福从财务角度和银行一同开展的一个合作创新, 能够帮助供应商解决问题。具体就是:

在家乐福财务创新策略支持的前提下, 银行将家乐福作为核心企业, 为其上游供应商设计供应链融资模型。此时, 银行结合家乐福财务数据, 根据其和供应商历年的款项来往和合同情况, 在综合评估后给予供应商一个授信额度, 该额度在偿还后可以循环使用。在商品交易和销售完成后, 家乐福将本该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的款项, 支付给银行, 由此完成一个封闭的资金链循环。该供应链融资模型能够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 更帮助家乐福获得了相应的商品供应, 同时也促进银行获取更多的客户。

像宜家这样的零售商, 还会在财务部门组织一些小组, 来帮助自己的重点供应商改善他们的资金使用计划, 以年度为单位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3) 人力创新:通过内部创业计划激发人力价值

如何保留住那些有价值的人才、吸引有特殊能力的人才, 同时又能为顾客提供更多附加价值?

沃尔玛有这样一个创新:在店内设置保健诊所, 并针对此项目从一线挖掘出一大批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在此之前, 由于管理岗位的有限, 沃尔玛部分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提升和能力展现空间。但设置新的尝试性服务或营销项目, 可以使得关键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实, 顾客对此也特别欢迎, “当一位顾客因为咽喉疼痛去店内诊所看了病以后, 他还能在商店里买一包橙汁、一个毯子, 以及咽喉含片……这一切节省了他的时间并且简化了他的生活。”

(4) 技术创新:让技术帮助你精耕不同客群市场

TESCO一直在和它的客户洞察服务商Dunhumby一起进行客户细分和精准营销的研究, 这包括客户分类模型的建立、购物数据分析和精准沟通信息的制作。

如果你在TESCO采购了一包婴儿纸尿裤, 那么接下来收到的优惠券中, 就会包含其他有关婴儿商品的信息。

这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降低了超市的营销成本———因为它不必进行那种广泛的、漫无目标的促销活动, 使得某些泛泛的折扣优惠给予了那些本不该获得特殊照顾的顾客。

(5) 组织创新:让采购组织过程更加专业

采购组织必然随着业态创新和顾客需求在不断改进, 这里包含着大量创新空间。

尽管你认为沃尔玛的采购组织已经很强大了, 但其实它不断在采购组织内部进行新的尝试和改进。最近几年采购组织变得越来越细分和专业, 例如在供应商谈判、价格设置、资金计划和品类管理方面单独设立相应的小组, 并进行相关知识积累和流程管控。

沃尔玛还尝试了一种叫做“时机买手”的制度, 以保证在一些特别采购项目方面获取更多的供应商支持, 最终给市场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

(6) 战略创新:重新明确企业发展重心

战略创新包括战略细节表述的改进、战略发展步骤的调整乃至战略发展方向的转变。这种变化所包含的清晰内容, 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并建立起更明确的行动指南。

上一篇:降本增效经验交流下一篇:学车交规考试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