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

2024-10-11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精选15篇)

1.《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 篇一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广东省清远博爱学校 马正军

【教材简介】

《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是语文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的三首古诗,本单元以“民族之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被誉为“中国脊梁”的杰出人物,学习他们充满自信、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设计理念】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本文将三首古诗整合进行组块教学,坚持循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民族英雄”来展开话题,力求撑开文本解读的弹性空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性,将主流化解读与深度个性化解读相融合,着眼于学生新鲜感与探究欲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关注诗句背后的人文因素,重精神塑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欣赏美、品析美、展示美的多维活动中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2.《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 篇二

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三大特点:第一, 贯彻、执行新课标精神, 强调““健健康康第第一一””;;第二, 突出强调了田径运动项目;第三, 构建了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共共分分三册: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每册内容包括:各学段全学年教学目标标;;第第一一学学期期教学目标;各学段教学项目的单元教学目标及第一学期16周64-48份教教学学授授课课教教案案, 每课选择一个主教材、搭配一个游戏 (共150个) 及自主学习内容, 图 ( (11008888幅幅) ) 文文并并茂、生动活泼。

《《体体育育与与健康课程教学教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 西安地图出版社印刷厂印刷, 1166开开本本, , 全全书书约约75万字。全套定价120元, 邮寄费10元, 合计130元。欲购从速。

订购办法:

11..邮邮寄寄::西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西安体育学院解群收, 款到立即发书, 单位购书开发发票票。。邮邮编编::77110068.联系电话:029-88409826, 13759923585, 13572571515;

2.银行汇款:收款人:解群账号:6222804221111018937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朱雀路中段储蓄所

3.论教学设计与教案之区别 篇三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62-01

常常听老师说:“教学设计就是教案”。其实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区别之一:概念和对应层次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教学内容文本,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区别之二:元素或组成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课件的使用分析及教学评价等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区别之三:表现形式不同

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呈现形式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区别之四:教学评价不同

教案在编写过程中评价体现不明显;教学设计则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区别之五: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与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宗旨是在对教学内容理解为依据的一种为教而教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

4.竹石 教案 篇四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注意听咯。师:“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师:没错,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师:“岁寒三友” 指的是,哪三友? 这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一起说吧。师生齐声: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哦(感叹!)我们同学的积累可真丰富呀。“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中也有“竹”,可见,竹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竹有关。古诗的题目是?点击课件(生齐答:竹石,教师板书课题再点击课件。)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师:作者是? 生齐答:郑燮!

教师:对,他是清代诗人,郑燮。板书课题,然后(P)师:嗯,不错,看来大家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燮字,是个生僻字,很多人都不会念,同学们通过预习都已经掌握了燮字的正确读音!真了不起!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还有补充的吗?

师:你还了解到了作者的为人。评价:同学们对作者了解得真不少,正如大家所说的,出示课件

教师小结: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现在人们常说的郑板桥指的就是作者。他是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他尤其擅长画竹、画兰。那么,作者的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又是为什么而写呢?下面我请同学带大家了解一下。(P)

(二)解诗题

1、说诗题

师:那么郑燮题写的这首《竹石》,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 生齐答:写竹。(有说写竹,有说写石。)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预习都已经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竹。既然这样,题目《竹石》又该怎么理解呢?谁来说?

教师小结:同意他的看法吗?没错,题目: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齐读课题

教师导语:下面让我们一起齐读两遍课题。手势引导到黑板上自己的板书中

三、品诗句,悟诗情

(一)熟读古诗

教师导入语:那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诗文中去了解吧!

1、初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诗的节奏。开始吧!用时:一分钟

2、指名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来读读古诗?(分一般和较好的学生读)生一:

教师评价语:口齿非常清晰。生二:

教师评价语:不错!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

3、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再齐读一遍全诗吧。竹石,读!教师评价语:读得非常准确,也很流利。4节奏读前两句(小老师评价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可以更有节奏感地读读前面两句诗。出示幻灯片展示前两句

指名读:好,你来!(朗读一般或较好的学生都可以)生一:读前面两句诗

激发评价语: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赞或指正不足:

教师评价语:你听得真仔细!激趣读:你也来试试读读这两句诗,好吗? 生二:读前面两句诗

教师评价语:嗯,你朗读古诗的节奏把握得真好!教师导入语;让我们也像这位同学一样,齐读一二句吧。

5、节奏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读得不错!(回讲台,)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有节奏地读一遍。出示幻灯片点击展示三、四句诗。也可以看你手中的。竹石,读!教师评价语:同学们读得真是越来越有进步啦。

教师导入语:下面,让我们走进郑燮的竹石画。(鼠标点击顶端才能出示朗读页,)听听古诗朗读。播放课件 朗读

教师评价、导入:读得真有韵味啊。让我们也试着把诗的韵味自由地读出来吧。开始吧!评价语:读得真投入!老师也深深地陶醉在同学们的朗读中了。

6、初悟诗意

教师导入语: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还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你不妨也再来读读这首诗,点击幻灯片中的链接返回出示全诗。看看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评价语:你知道了,你通过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哦,你是这样来理解的,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预习就把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了。(就学习态度直接简单评价。)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出了,读出了,读出了。你们多会读课文啊,下面就带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吧。学生:自由读诗。用时 分钟

7、品悟诗意(1)、激趣

教师导入语:现在我们深入到诗的字里行间去,去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再联系自己的经验,把这首诗的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明白。

开始吧!中间提示学生,可以拿出笔圈圈划划其中的关键词句。用时 分钟

(2)、学诗意

方式— :指名说诗意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能读懂吗?谁来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生一: 生二:

评价: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同学想说说吗?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小结: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都基本了解了诗意,正如你说的,全诗写了竹子,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3)、激趣读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引读:竹 石 读

8、品诗句、悟诗情 品读一、二句(1)指名朗读

教师导语:这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只可意会的美。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前面的两句诗。出示幻灯片 你来,好吗? 教师评语:谢谢,你读很非常用心。(2)品词

教师导语: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呢?你说,你来 板书咬定、破岩

a、熟读诗句

教师导入语:为什么大家会关注这些词呢?你说!你说!(注意:是这里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生一:他不容易理解;这些词比较难理解; 师:你发现他们是难理解的词。

生二:读懂了这些词,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师:你想通过这些词来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没错,这些词是我们理解诗意,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词,是诗句的文眼。过度导入:就让我们抓住诗眼把这两句诗读读吧。咬 定 读!导语:大家很会朗读古诗,都注意到了要把诗眼读重音,或者拉长了节奏来读,让老师也来 读读好吗? 师试读

b、解立根、说破岩

师:在这里“立根”指的是——把根扎在„„哪里? 生齐答:破岩中。

师:“破岩”是怎样的岩石呢?你说!生:破碎的岩石。

教师导入语:把根扎在裂开了缝的,断裂的,破碎了的岩石中,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啊。来,自由读读这句,把竹子的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生;自由读文。用时一分钟 c、品“咬定”

教师导入:扎根在这样艰险、如此贫瘠的岩石中,光有勇气和决心也未必能成活啊?诗人笔下的竹能在这山石间开枝散叶吗? 生:(齐答)能!

教师:它靠的是什么?你说!生:

教师:对,它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怎么咬的? 生:

教师: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竹子(教师或者需要提示:把话说完整。)教师:竹子的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 教师:咬什么?一起说!生: 教师:竹根牢牢地咬住岩石毫(决)不放松。幻灯出示该句(强调突出“咬”字)在这里“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

教师:你把换了字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你来!生:读换字句

教师:也请你读读换了 字的句子 生:读换字句 d、悟情

教师:是啊!你看,幻灯出示画面,然后出示句子竹的须根深深地扎入断岩裂缝中,点击幻灯出示:

像 紧紧地抓住岩石,像 牢牢地咬定青山,像 紧紧地攀附岩层断面。在这横线上,大家可以填些什么?去想想。你说!生一:

教师:可以!生二:

教师:也行。

教师:直接就学习态度、效果简单评价,忌讳在此解释词,解句、(学生到底会说些什么?)

导入语:来,大家一起读读这段话 点击幻灯出示填横线上的内容 你看,读!

生:齐读

教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生:坚定

生:顽强(相机板书)生:坚忍不拔或坚强不屈

教师导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如此坚定,这样顽强,坚忍不拔的竹子吧。起读:你看,(幻灯片当中的这句话)生:齐读该段落

教师导入: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指名说,你说)生:钦佩(把话说完整)

教师:请你用钦佩的感情来读读这两句诗。幻灯超链接回到诗句 生:读诗句。

教师:指名谈,你对竹产生了怎样的感情!生:肃然起敬。

教师:也请你肃然起敬地读诗。生:读诗句。教师导语: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竹的钦佩,对竹的肃然起敬来读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诗句。品读三、四句

教师导入语:通过一二句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子的坚定,竹的顽强、竹的坚忍不拔,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的三四句。幻灯出示诗句(1)读诗

教师导入语:请男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读。一起思考: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 男同学准备好了吗?任 尔 读 生:读听诗句思考问题

教师评价导入:男同学读得很认真。(再设计更好的评价语?)(2)感悟“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导入: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引导是否到位?)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简洁,到位)引回诗句中。幻灯强调“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导语:就算是长于庭院,溪流边,哪怕是人们供养、受人庇护的竹遭遇了如此劫难必然是劫数难逃了吧?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到底怎么样了呢?(设计更好的导入语)生: 教师导语:你是怎么知道的?生: 教师:请你用诗句来回答好吗?生: 师:对就是,坚劲 板书(4)、小结诗句

A、悟出竹情(或者以勾践卧薪尝胆、乞丐囝仔)

(再发挥)他依然坚强不屈地挺立着。因为他有不屈服的风骨,因为它有坚强不屈的信念。诗句中那个词可以体现他的这种风骨,这种信念。对就是,任尔 板书

B、小结全诗,明写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1)、试背全诗

教师导入语:让我们怀着对坚韧不拔的竹子的深深敬意来试背这首诗吧。生:自由背? 幻灯链接播放配乐 教师导语: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子,实际上写人。再完善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5.《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 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用一件事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重点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2.学习《我的奶奶》,领悟把人物行动、语言写具体的方法。

3.确定自己要写的人和事,明确在这件事中,人物的哪些言行特别感人。

重难点

用一件事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重点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我的好》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习作要求和训练内容,懂得应根据人物思想品质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注意什么?

(2)讨论明确: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选好人和事,写时要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作具体描写,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必须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3.学习《我的奶奶》这一参考片断。

(1)先自学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章写了一件关于奶奶的什么事?这件事反映奶奶的什么品质?

②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哪些词句是具体写奶奶的语言和行动?

(2)交流汇报以上问题,使学生掌握这篇作文的写作方法。

4.确定自己要写的人和事,明确自己要表现他哪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1)分小组说说自己准备写谁,写他的一件什么事,要反映他的什么思想品质。

(2)进一步说一说,在这件事中,他的哪些语言行动特别感人,最能反映人物的特点。(教师参与交流,作简明的讲评,启迪学生的思路。)

5.学生开始作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对部分作文讲评,学生修改以后完成作文。

重难点

对部分作文讲评,学生修改以后完成作文。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了解作文情况。

2.选评佳作和有问题的作文。

评议标准:

(1)选人选事是否准确;

(2)语言动作的描写是否具体,能否表现人物的品质。

3.学生继续作文,并作修改。

6.绿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六

1.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9个生字:倒、处、找、浅、淡、发、所、静、交”,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处、找、浅、淡”。

2、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本课9个生字。

2、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欣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绿

4、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教学生字:倒、处、找、浅、淡、发、所、静、交

(1)在小组中自学生字: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再说说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2)抽读生字字音。(3)出示“淡、浅”

①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书空“浅”的右半部分。

③说说它们的的反义词?(淡——浓 浅——深)(4)出示“处”

①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外)

②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如“外”伸长手臂“处处处”。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

出了哪些绿色?

2、板:黑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亮,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一节再仔细读读。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和说话练习。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雨中的()是绿色。阳光下的()也是绿色。(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2)指名读,全班读。第四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第五节:

(1)出示说话练习。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8、全文朗读。

四、拓展运用,指导写字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3、试背课文。

4、指导写字。

(1)做写字准备(手指操、写字歌)(2)观“到、刮、浅、淡”4个字。

(3)注意共同点:左右结构:“到、刮”左宽右窄,“浅、淡”左窄右宽。(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7.《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 篇七

要想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满足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各项要求的教案, 第一应当强化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相关认识, 真正地了解到活动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性。首先, 国家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相当重视, 并明确规定:在教学时间安排相关事宜方面, 初中最少需要20%的时间专门进行学生课堂活动以及一些相关实践活动;再者, 在教学方法中, 突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强调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比重, 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的相关活动;在学习评价的过程当中, 着重对学生行为表现以及道德实践能力展开科学评估, 借此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并且创造性学习的良好的氛围。

总之, 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能力目前是整个社会的共识, 不论就政府或者是社会来说, 都需要大幅地强化学生的能力。

二、活动教学教案设计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整个设计需要让全体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以及自我评价。展开之前应当先针对学生展开调查, 综合考虑学生素质展开相应的设计, 此外还应当让学生积极介入, 配合教案的设计, 让他们可以转换为活动教学教案的设计者以及组织者。比如, 在《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的教案设计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全方位地听取学生意见, 将班级中上网频次较高的学生调动起来, 与他们同时探讨怎样展开这堂课。在他们共同的参与下, 最终得出这一活动方案。

活动设计:班级内部调查————“你认为的网络危害”, 包含各个环节。

环节1:针对迷恋网络、网络色情暴力、与陌生网友的见面等问题深入分析, 有重点地讨论“一旦受到了陌生网友的见面邀请, 需要如何应对”?

结论:科学利用网络资源, 合理分配时间, 进行自我保护。

环节2:网络恶搞《网络小胖的故事》

问1:如果你是小胖, 目前的感受是什么?

问2:一个怎样的网民是合格的?

结论:应当做遵守网络规则的优秀网民。

问3:如果你处在一个人人都遵守规则的网络社会当中, 你的感受会是什么?

结论:规则可以确保我们更好地使用网络。

2.教案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考虑到现代社会属于开放性较高的社会, 既给了学生大量的信息, 又提出更多的要求, 需要我们能够有在开放的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的能力。所以, 学校的教案设计应当具备相当的开放性。不但能够内容开放, 也就是及时吸收各类信息以及观点, 并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 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还能够确保过程的开放:活动在设计以及所使用的形式上面存在着相当的灵活性;最后, 还应当满足教案设计的习题答案应当有多样性, 给予各种意见存在的空间。比如,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一课, 就需要教师要广泛利用国际大事, 并提出积极的讨论, 或者进行辩论。教师能够设计更完备的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中国。

(1) 中国产品价格低廉, 质量较高, 让民众受益。

(2) 中国产品协助降低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近年来, 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呈现持续下跌态势, 平均下降幅度大约在2%至4%。在近期的五到八年时间里, 中国产品的低价格已经让美国的通胀率压缩了大约一个百分点。

(3) 中国的高储蓄率大幅降低了世界资本市场的利率。

3.体现趣味性

结合相关的调查不难看出,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际上也属于初中学生兴趣程度较低的一门课, 所以, 要想让学生更加积极地上课, 这堂课就应当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不然, 就算是学生上课, 恐怕也难以真正认真地听课, 这一点应当在教案设计的环节当中就充分体现出来。首先应当去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 学生学”的模式, 选择辩论、角色扮演等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相关学习, 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 务必做到形象、生动、活泼, 把学习活动以及艺术体验交汇融合, 开启学生心灵天窗。

4.效果优先的原则

所有的课程上下来之后, 都要有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课也是, 不管是选择何种教学方法, 最终要满足教学目的, 实现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不然教学方法改革就没有了意义, 活动教学同样如此, 所以, 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务必充分考虑这一点。

总而言之, 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 就应当设计好活动教学的教案, 必须做到教案尽可能的详细而完备, 这样才能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收获相当的效果, 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育出大量的优秀人才。

摘要:国际竞争的激烈逐渐增加, 这也给国内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划定了更高的标准, 这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能够积极地展开教学创新。从活动教学的认识以及原则,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相关活动教学教案设计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

参考文献

[1]杨成军.浅谈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思考[J].才智, 2011 (03) .

8.阅读教学教案设计的返璞归真 篇八

一、教案宜“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授课的“备忘录”。

而课堂实录,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截取,可以是视频拍摄,也可以是文字记录,本文就文字记录而谈。其作用有二:其一,为他人提供样板,当作课堂教学的学习范式;其二,供自己或有关人士反思,以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前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等以预设的文字形式体现;而后者体现在具体的过程中,当然,最终也体现在文字记录上。前者只能估计到师生之间的问答,而后者以记录师生之间的实际问答为主。总之,前者重在预设,后者在预设的基础上结合生成;后者是前者的非必然结果。

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却用大量的篇幅预设师生之间的问答。这些问答究竟因何而来,实在令人费解。或者说,具体课堂教学时,师生间的问答能完全依照预设进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可能,那么作如此细致的预设又起何作用呢?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但显然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在课前要进行弹性预设,为课堂生成留足空白。”也就是说,教案要有“弹性”,就是宜粗不宜细,尤其在教学环节部分,大致交代预设的几个授课步骤即可。就如平常用餐,省去那些相互客套的繁文缛节,在简单而轻松愉快中享受美食。实际上,教案上如挤满了预设的内容,授课时很可能找不到要点,根本起不到备忘提示的作用。

当然,并不反对预设一些提示性的问句,如果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就可预设“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以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领衔之语。(后文将作细述)也可预设一些能估计到的学生的活动,可简写,用括号标注。实际上,这就是对学法的兼顾,是“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总之,不必求一律,视教龄的长短和文本的生熟而异,就成熟的教师而言,教案应尽量粗疏简洁。

二、教案宜“活”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本,基本都有死硬的规定,尤其是教学步骤,硬性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环节;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如此纷繁复杂的死硬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根本无法适从;而对一个有探索精神的老教师而言,则完全限制了他个性的张扬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当然也就难以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教无定法,授课不该有固定的程式;同理,文无定法,教案也不应有“标准”的格式。但几个内容必须具备:首先是学情分析,即“备学生”,能应对各种不同学生的教案未尝闻之;其次为文本分析,即“备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针对不同文本设计的教案不能强求统一;然后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以上即“备教法”。教案中最不应该固定限死的就是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知。宏观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上所说“备教法”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反思”诸层次;而微观的教学环节,即上文所说的“教学步骤”。就目前而言,微观教学环节,即“教学步骤”的优化迫在眉睫。实际上,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案的精华就应在此处,课堂教学的“出彩”也由此决定。过于死板的程式要求,一方面使新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严重地妨碍了成熟教师聪明才智的发展。

因此,最简单、最平民化的做法是,在每个课时中,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就如上文对《药》所设计的四个问题。这四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具体教学过程中,这四五个预设的环节就是“纲”。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织布”,这四五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生成”,这就是“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景,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匹”。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五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教案宜“紧”

设计教案必须时时处处紧扣教学目标,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然而,一些教师设计教案时,却常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上。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设置

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由国家规定,是培养人的粗线条框架;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为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者自己制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见可测量的目标。相对来说,前者属于宏观层面,后者属于微观层面,这三者从抽象越来越趋于具体。前者对后者有制约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仅仅是“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在教案设计中,我们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微观的、能达到的、可测量的,应从“文”(体现知识和能力)和“道”(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虑设置,至于过程和方法,则不必也无法设置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课时设置“文”“道”各一个目标,“一课一得”就足够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就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和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整个教案的灵魂。当然,“我们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分析。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的非线性和语文素养的复合性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元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然而,当今常见的教案上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或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置,或“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并列,或“文”“道”只顾一头;或抽象之至,如“学习本文的叙事特点”……

我们认为,教案的前前后后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尤其是“文”的目标。然而,由于受固定套路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往往脱离教学目标,“绕道而行”,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就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偏偏到四川绕一个大圈子——当然,如时间充足,囊中充实,绕圈领略一下巴蜀风光也未尝不可。然而,我们的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甚至40分钟。更为可悲的是,有些行道者最后的终点竟然不是北京,而是到了西藏或者新疆。

所谓“重点”,指文本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部位,如段落、语句、词语等等,即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研读反复玩味的部分。如把《白杨礼赞》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品味语言深入掌握本文的象征手法”,就得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七自然段(四个排比句段)。然而,笔者所见的很大一部分教案中,所谓的“重点”,就是将教学目标照抄一遍,岂不悲哉!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为本节课的终极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即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阶段目标的实施。如上文所说的从上海到北京,最恰当的路线是从上海出发,沿沪宁线、津浦线北行,必须经过的南京、徐州、济南、天津等几个大站就是阶段目标,经过它们才能到达北京。然而,当今很大数量的教案或教学环节不清,或某些环节目标不明甚至脱离。

还以《药》为例谈教学环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作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期间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有导入语。——此如从上海到南京。

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期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此如从南京到徐州。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期间必须细读文本,也可以拓展延伸,找来其他两条线索结构的文本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此如从徐州到济南。

第四阶段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此如从济南到天津。

到天津后作一下归纳总结,北京也就不远了。总之,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晰,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的是提示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目标作具体的不同的处理。

(三)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也必须紧扣目标,如《药》的作业,应该也必须与两条线索有关。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往往不被正视。

板书(这里指下课前一刹那的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板书逐步达成呈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过程。就如上文的《药》,恰当的板书设计应该如下:

由于受现代化媒体的影响,声、光、电狂轰滥炸,愿意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板书。

结语

由于“学案”的出现,一些地方“教案”被打入了冷宫,甚至有人认为“‘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 理性的教案本身就兼顾着教与学两个维度,以“学”代“教”,岂不是走上了另一条绝对化的歧途?或许是孤陋寡闻,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一般所见到的学案,无非是拓展了繁琐教案中的“作业布置”板块,甚至可以说,那些学案就是“繁琐教案+学生练习”。所以说,以学案替代教案的理由根本不存在。我们希望返璞归真的理性化的教案能坚守自己小小的立足之地,也希望真正意义上的、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产生。

当然,教案的理性化绝对不是公式化,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学情、文本情况和自己的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教案。

9.鸟语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九

1.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联系语境,理解词义:通晓、无拘无束、应验、犒赏、快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仿写小诗。

3、能理解句子中的引号分别表示的的含义。

4、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鸟语中感受到给人的启迪和做人的道理,感受亲近自然的快乐。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体会到作者听到鸟语后的感受,运用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能够仿写小诗。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春来了,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置身于自然,我们到处能看到鸟儿:在枝头上,在草叶间,在屋檐下,在村头寨尾,在湖光山色之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光明媚的大自然,去欣赏鸟语花香,莺歌艳舞的世界!

2、出示四种鸟图

师:谁认识他们?叫叫它们的名字,与它们打个招呼!

交流并板书: 喜鹊

燕子

大雁

苍鹰

3、师:是啊!鸟儿不仅有美丽矫健的身姿,还有歌声和软语呢!

4、师:鸟儿的歌声清脆、悦耳,软语犹如喃喃细语,我们把鸟儿的歌声和软语,称为——鸟语。

5、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他听得懂哪些鸟语,又猜想了哪些鸟语呢?

2、自由朗读,预习课文。

3、检查反馈。交流后归纳:

(1)“鸟语”是鸟的语言,是鸟鸣传递的信息。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鸟语”有了初步的认识。

(2)课文写“我”听懂了布谷鸟、喜鹊的语言,猜想了画眉、黄莺、百灵等的语言。

4、师:我们先来听一则有关鸟语的传说故事。(1)师先说这个故事(第2节内容)。(2)理解“通晓”,后介绍“公冶长”。

(3)这是个有趣的传说故事,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师:文中所说的公冶长的传说虽然有些神奇,却给幼小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开始关心鸟儿,了解鸟语。

5、指名读第三节。

学习“犒赏”、“快意”,分别给这两个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犒赏——赏赐

快意——爽快

6、师:“我”又试探着和哪些鸟儿快乐地交谈,读读全文,说说鸟的名称。交流板书:

布谷鸟

画眉

黄莺

百灵

7、学习第4——9节

(1)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作者详细叙述的第一个有趣的故事。(2)同桌合作读,向大家展示“我”与布谷鸟快乐的交谈。(3)师:多么深情的叫声呀!布谷鸟在深情地催促我干什么呢? 出示:布谷鸟深情地催促我(4)结合交流并板书:勤劳刻苦。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复述“我”和布谷鸟的有趣的对话。

课后习题

四、作业

1、抄写词语:通晓 刻苦 翩翩飞翔

疏忽 喜讯 倍感亲切 击风雨

2、照样子,写词语。例:无(拘)无(束)

无(边)无(际)

无(影)无(踪)

有(始)有(终)

有(声)有(色)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纪律 搏

10.* 招牌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十

1.教学目标

1.认读“翰、售、删、橱、衰、逝”6个生字;辨析多音字“称”。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招牌内容的变化中得到做人的启示。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读“翰、售、删、橱、衰、逝”6个生字;辨析多音字“称”。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招牌内容的变化中得到做人的启示。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在商业化的今天,招牌随处可见,大家说说你见过的招牌,哪些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板书课题 招牌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圈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二)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全班交流,教师点播。

(三)品读感悟,突破重点。

1.招牌内容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招牌改了这么多次,你最喜欢哪一次,为什么?

3.从招牌内容的变化中,你觉得敦特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品读出来的?

敦特先生是个善于经营、性格随和、乐意听取意追求简洁和完美的商人。4.说说你从招牌变化中想到了什么?

招牌固然重要,但出售的商品不好,招牌再好也无济于事;反之,商品质量好,普通的招牌或没有招牌一样能使生意兴隆。

(四)品味重点句子:

1.“尽管店门口没有挂招牌,但由于敦特多年的苦心经营,城里的人们谁都知道这儿出售的鲜花是全城最美的。”

这句话写的是敦特先生在未挂招牌之前花店经营的情况。其实也在暗示读者:他的花品质上好,已经取得了顾客的信任,在无招牌的情况下生意这样红火,可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2.“你的花店位置适中,店铺宽敞明亮,橱窗布置得幽雅大方。你是一个很善于经营的人。”

再一次借“一位官员”的话,点出敦特经营成功的原因,让读者明白为什么“招牌是多余的了”。

3.“路过花店的人们一看到橱窗里摆放着的鲜花,总是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最后,敦特的鲜花远近闻名,盛誉不衰,离花店很远的人,也来这儿买花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敦特先生的店子并没有因为没有招牌而影响生意,反而越做越好。“不由自主、远近闻名、盛誉不衰”等词写出了花店生意的兴隆。这似乎在说明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名声打出去了,不在乎有无招牌。

(五)拓展延伸

讨论:在商业化的今天到底需不需要招牌?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商品质量好,没有招牌也不怕推销不出去。可是,招牌等广告借助语言在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在商业化的今天,已成为店铺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好酒也怕巷子深”。

课后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

销售()

删除(橱窗()

流逝(2.写反义词。

简单——()美丽——(板书

招牌

本店出售鲜艳美丽的花

11.教案的编写与“双案教学”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 教案编写 双案 学案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解题的机器,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调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采用“双案”教学的方式,努力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双案”教学包括“学案导学”和“教案教学”两部分。“学案”是建立在教案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的不同,教案要随之修改。教案设计了一节课要讲什么、怎么讲。教案是指导学案上要体现哪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体现,体现到什么深度。学案发给学生后,课前或课上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反馈信息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所以“双案”教学的效果,直接受教案如何编写、如何修改的影响,教案的编写是“双案”教学的灵魂。

一、通常情况下教案编写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对象状况分析不够

教案是老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但在传统的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具有片面性,不具有针对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本节课对学生来说的难点只是个假想,学生对与本课程有关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对教师编写的教案的实际接受、和本节课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的学习难点是没有办法体现和分析出来的,因而形不成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不能形成动态的方案

传统的教案只是形成的教案是静态的文本,没把它当做动态方案。教案只局限于课前,关于教学的思考与调整没有在课前、课中、课后不断进行,教师的教学记录与修正也没有不断进行,只把课前教案编制当做教学设计的完结,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准绳,导致教案价值的部分丧失。

(三)课堂利用率不高

传统教案由于课前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控的内容较多,并且可能造成学生会的内容花费的时间过多,而学生模糊的知识却没有太多的时间讲解,从而影响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不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传统的教案由于对课堂的情况没有预见性,因此不能很好地设计学生活动,对实现学生为主体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双案教学法下的教案编写过程

“教案”,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是教师教学的“教案”学生学习的“学案”的复合体。针对以上传统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双案教学采用以下几个阶段编写教案,提高教案的实用性。

(一)作好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理解教学大纲对学科内容安排的意图,知道所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领会要经历哪些过程、形成什么样的技能和态度。其次,在理解教学大纲的情况下,精心挑选合适的教材和相应的参考资料,分析整个教材,摸清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章节安排顺序和特点,明确各部分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结构和体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再次,对具体授课的小节作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寻找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对内容中自己的生疏部分做精心准备。最后,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所具有的初始状态,了解学生的准备状况,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阶段对学生的了解是教师根据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情况预设的,与传统教案相同。

(二)通过学案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学案的设计中已经设计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基本与大纲要求一致;与本节有关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以前学过的和本节所学的内容;熟悉基本公式、定理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解决的小练习;课上的部分典型例题,也就是教学重点。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讨论完成。教学目标是根据大纲要求,再结合学案中学生完成不好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的。它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自学可以达到的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就不必提到。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描述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三)明确重点、预设难点

教学重点由知识点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来确定。通常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起核心固定作用,它们是教学的重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全局且具有纽带作用,也是教学的重点;公式、定理的概括过程及其证明思路的探索与发现的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关键要素,这也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但是由于每届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教师这个阶段只能根据经验预设,需要通过分析学案中的小练习和典型例题进一步修改和补充。

(四)通过学案调整和补充教学重难点

在学案中学生不出错的部分课上可以简单提及,不作为教学重点;学案中学生出错较多的、补充进教学重点。不理解的地方作为教学重点仔细讲解。

(五)根据学案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自己会巩固遗忘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课堂上不必再重复,以节省时间。学案的关键是会体现出下面几个问题:(1)哪些基本定义本身学生掌握的不准确。(2)哪些定义、公式本身没问题,而是应用上出错。(3)典型例题中从知识上、解题方法上、解题技巧等方面有哪些问题。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在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

三、双案教学法下的教案的解决的问题

把学案融合到教案设计之中,使教案更有针对性、时效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课堂上注重解决重难点,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通过学案对教案修改、完善使教案的价值得到了完全体现。

总之,“双案”教学模式由重视教法向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转化;由重视教师单动向重视师生互动转化。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为了很好实现这一目的教案的设计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双案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如何把学案融合到教案的编写中,编写好教案是双案教学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王承忠.教案的格式细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

[2]刘旭.听课、说课、上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12.《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 篇十二

1. 在能力目标上:以《废旧电池问题》《<红楼梦>的意义与卓越性》课题研究过程为例,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及问卷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等。

2.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知识、基础程序的基础上, 认识社会调查在课题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让学生懂得社会调查这种基本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发现问题, 确定课题, 广泛调研, 设计问卷, 调查整理, 汇总分析, 得出结论。

【重点】社会调查的三个要素 (调查者、被调查者、社会事实) 。

【难点】社会调查的步骤 (选择课题、确定对象、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结论) 。

【教学过程】

导言:“研究型课题的系列讲座”至今已经进行了四讲, 回顾这四讲的内容, 大致可以理出这样一条线:

发现问题—确定课题—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汇总演示

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社会科学—调查方法

展示实例:——明确:以上案例是以“社会调查”为手段的过程 (边播放“电脑幻灯”, 边解释) 。

教师指导逐步使课题明晰。

展示1:研究的第一过程: (问题——课题) 课题的选择。

计划的制定——研究方案的内容要点:资料和查询的结合。计划来自学生自己, 途径:资料源 (图书、网络) ;指导教师的指导→论证。

展示2:研究的第二过程: (课题——方案) 。

初步的探索:设计研究方案, 明确分工;查阅资料, 寻找可用的资源。

点评: (1) 设计方案与查阅资料可有两种方式:先查后定, 也可先定后查。 (2) 查资料, 要学会利用工具。从学科的性质, 大体可以确定使用的方法。

方案的实施——设计问卷、收集数据、汇总分析。

问卷的特点:依据、来源;信度、效度;对象是否愿意配合。

展示3:研究的第三过程: (方案——实施) 调查取得信息:

设计问卷——使用问卷——汇总分析问卷点评: (1) 设计问卷要考虑:内容的全面性、切要性、明确性。 (2) 使用问卷本身就是一个锻炼, 要选准对象, 知难而上。 (3) 分析问卷不能随意, 而要尽可能全面、准确,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结论的质量。

课题的总结——归纳、总结、展示、汇报。

展示4:研究的第四过程:撰写课题报告;汇总、交流;总结、写作、评价。

点评:汇总时要学会提升。

归纳总结:

1.社会调查研究的定义与特点 (见书上) 强调“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的相同点和区别:相同——要前期研究 (观察、文献) 、有假设阶段、要做出分析解释差异——假设的表现不同 (直接回答/界定范围) 、操作程序不同、结果分析不同。

2. 社会调查研究成果的样式, 调查方案的设计依据;涉及的核心概念的明确表述;调查的实施 (取材对象、时间地点) 。

描述现象——给出结论——做出解释→价值定向——设计方案

(经验认识水平) (理论认识水平)

3. 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要素:谁 (客观严谨) ——向谁 (良好态度) ——调查什么 (界定、分类、关系假设) 。

4.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程序见《研究性学习》P39-P44的内容。

强调:抽样调查 (样本的确定方法:随机法、等组法)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 社会调查研究的关键。

(1) 调查的设计前提:社会事实的特点:

历史性 (历史背景) ——不能不注意当时当地的“大环境”。举例:收入问题。

社会性 (事实之间的关联) ——不能不注意相关事件的制约。举例:校服、废旧电池问题。

随机性 (偶然因素的作用) ——不能不考虑偶发因素的影响。举例:学农调查。

整体性 (各要素的协调) ——不能不考虑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举例:家教问题。

(2) 依据:研究目标的定位 (学科特点、解决的层度等) ;研究的实力状况 (人财物;知识水平) 。

(3) 程序:目的→界定→提纲→初拟→试验→修订→印制。

(4) 要求:问题的范围;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数量;问题的表述;问题的排序;隐含的心理问题。

问题的类型:实质性问题、过滤性问题、验证性问题、补充性问题、调节性问题。

作业安排:重新估量上次所报的课题, 由相同兴趣的同学共同讨论, 形成“课题题目”。

【设计理念】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课程目标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知识、基础程序以及在课题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而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发现问题, 确定课题, 广泛调研, 设计问卷, 调查整理, 汇总分析, 得出结论;二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设计亮点】

1.运用实例,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兴趣更浓, 针对高中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以上几届学生的社会调查《废旧电池问题》和《<红楼梦>的意义与卓越性》两个课题研究调查过程为例, 让学生通过回顾案例研究过程, 认识到许多课题研究都是以“社会调查”为手段的, 甚至许多时候研究过程就是社会调查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了解社会调查对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掌握运用社会调查这一研究方法的兴趣。

2.设计开放性讨论, 活跃学生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 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 突出实践性、自主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因此, 本节课的所有讨论都是开放性的, 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意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 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诸如“对学长设计的《废旧电池问题调查问卷》有什么意见?”“学长对《红楼梦》某一分析是否恰当, 你的观点如何?”“他们分析全面吗?”“他们的结论科学吗?”“他们提出的方法可行吗?”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 利用学过的社会调查知识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 考虑每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多种结果, 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找出最科学的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3.在设计本次实践活动课时, 我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做了认真、细致、深入的思考, 对于高中生来说, 有序地进行小组合作并不是难事, 重要的是要做到有效合作。所以, 在小组合作时, 采用了小组分工合作、民主集中的模式。每个小组10个人, 每两人共同承担一项任务, 这两人又有自己的具体分工, 从而让每个人在小组活动中不仅真正地动起来, 而且时时处处注重合作。实践证明, 当小组内出现问题时能通过讨论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遇到困难时, 大家能互相帮助, 从而增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问题:对现成的课题案例, 学生不熟悉, 不容易把握。

解决方案:把案例制成powerpoint, 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2.问题:设计规范的社会调查问卷要求较高, 学生很难一学就会。

解决方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典型的社会调查问卷, 或预设课题。

【教学效果】

调查过程十分成功:小组合作基本成功;教师指导基本到位。

【教学反思】

本课程还存在如下欠缺之处:一是对课题难度估计不足, 缺少理论的支撑;二是对两者的调查分头进行, 与目标产生差距;三是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 有些指导没到位;四是学生对社会调查活动的具体分工任务不够明确, 教师应当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3.除法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十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除法运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好!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请你帮我分一分。

师:“平均”是什么意思? 师布置任务:帮小熊猫分竹笋。任务要求:

(1)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竹笋?

(2)用小棒代替竹笋分一分,看看到底每盘应放几个?(3)小组讨论,能不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4)小组展示。2.除法意义的学习(1)认识除号

师: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学生反馈:可以用除法表示。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生:3个。

4=3 师:除法算式:12÷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4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师:12÷ 12 ÷ 4 = 3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3、做一做

(1)把10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10÷()=()附答案:5,2,5(2)把10根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10÷()=()附答案:2,5,2(3)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附答案:3(4)

附答案:12÷3=4

(二)教学例5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个竹笋,每 4 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列出算式:

÷ 4 = 5,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能分5份。| | | 被除数 除数 商

3、做一做

(1)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2个,分成()份 每份3个,分成()份

每份6个,分成()份 附答案:6,4,2(2)每个小朋友 2 串糖葫芦,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3)

2=4 每两只一副,一共有几副? 附答案:8÷(4)

(三)课堂练习

1、先用18个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观察图片,你能想到哪些算式?

每堆6个,分成了()堆。每堆3个,分成了()堆。每堆2个,分成了()堆。6=3,18÷3=6,18÷2=9 附答案:18÷2、3=5 附答案:15÷

(四)巩固提升

1、把下面的饮料分给小朋友,每人分3瓶,够5个人分吗?

3=4(人)附答案:12÷

2、星期天,家里来了一些客人,小明准备了14根筷子,刚好够用。吃饭时一共有多少人?

2=7(人)附答案:14÷ 课堂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的收获多吗?快来说一说吧。b师生总结

1、我学习了除法,知道了除法的意义。

2、我学会了怎么运用除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平均分配问题。

板书

除法

14.开启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十四

1.教学目标

1、阅读中认识“稚、倚、厢、奢、侈、罐、颠、撬、嘭”9个生字。

积累“开启、满脸稚气、倚窗而坐、车厢、奢侈、饮料、颠来倒去、易拉罐、记忆犹新”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3、抓住课文中描写中年妇女开启易拉罐时的做法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问题。

4、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互相关爱的美好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男青年尝试开启易拉罐的内容。

2、通过质疑,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懂得保护别人的自尊心”的道理。

3、能根据文中这位中年妇女的举动揣摩她的心理活动,受到启示.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开启”的意思。

1、看老师写课题(板书:40、开启),“开”和“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生:打开)。

2、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文中“开启”的是——(生:易拉罐)指导书写“罐”。(板书: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2、交流自学结果。

(1)课文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

交流板书:一个男青年

一位中年妇女

(2)围绕着“开启易拉罐”发生什么事?你能简要地说一说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你能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件事吗?(一个男青年不会开启易拉罐,一位中年妇女帮助他开启易拉罐。)

3、小结:抓住课题和主要人物,我们就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一)学习1-4节。

1、过渡:“易拉罐”顾名思义是“容易打开的罐子”,但是文中的男青年却不会,为什么呢?读读1-4小节。

1、分节读文。

2、出示句子。

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奢侈的饮料。

(1)“奢侈”是什么意思?(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一罐健力宝三块钱左右,为什么在男青年眼中却成了奢侈的饮料呢?(2)文中哪些句子解释奢侈的意思的? 出示句子

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

师:是呀,一罐健力宝只要几元钱,但对于家境贫困的男青年来说,却成了奢侈的饮料。

3、联系上文体会男孩的家境贫困。出示句子 重点理解“农村娃”、“连火车都没坐过”。出示说话练习

师:男青年生活在一个比较闭塞的地方,不仅家境贫寒,而且见识少。因而他从来没喝过这种饮料,更不会开启。

4、此刻,男青年衣兜里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犹豫再三? “些许”,说明男青年带的钱并不多。“皱巴巴”看出他摸了又摸,不舍得用。

5、出示句子:

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朗读句子,重点指导“终于”“摸出”“皱巴巴”这三个重点词。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教师概括:就是这样一个男青年,在口渴难耐时,犹豫再三才下定决心才买了一罐饮料,却不知如何开启。

2、抽学号轮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填上合适的词。

课后习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辨字组词。

倚()渴()哆()吹()骑()喝()侈()饮()

15.《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 篇十五

一、教学预设被打乱了

《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由于前一节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师是以等腰三角形的边、角、对称性的顺序展开分析的,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PPT的制作还是从边、角、对称性的顺序来展开的。因为刚学过等腰三角形, 预计学生还是会依此学习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第一次教学:

1.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边怎样?角怎样?对称性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探究。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

(1) 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2)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吗?

(3)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探究。

师:哪位同学说说我们应从什么角度来考虑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生:从角和边来考虑。 (教师希望的答案是从边和角来考虑)

师:那你能说一下等边三角形有怎样的判定方法吗?

生:从角来说, 我认为三个内角都是60毅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的预定设计, 打乱了PPT的放映顺序)

师:关于边的研究比较简单, 我们还是先从边开始探讨吧。

生:好。 (学生没有异议, 只能跟着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继续学习)

……

这节课就在教师的引领下按照原有的设计顺序上完了。这位学生无意间改变了预设的教学顺序, 而教师又不经意间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到预设思路上。课后, 在教师之间讨论、自我反思到这一教学片断时, 笔者发现自己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教学设计的执行者, 毫不留情地封堵了学生们自主探索学习的道路。

二、设想与实际差距的反思

回顾当时的上课过程, 笔者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原有基础上, 课改理念与行动没有切实结合, 教学的实施和设想还存在很大差距。

首先, 课前笔者只顾顺着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备教材, 备教法, 却没有备学生, 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路径和思维方式。其次, 课上当学生说可以从三个内角来判定, 思路明显与教学设计顺序不一致时, 只想到重新改变PPT的放映顺序有些麻烦, 于是“自然地”强迫学生改变思路, 而按照教师的由边到角的教学设计进行下去。

这个偷懒的闪念导致了错误的决定, 暴露了笔者的潜意识里自己仍是课堂的主体, 还没有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重新预设, 体现主体

在反思失误后, 笔者在另一个班教学前, 有意识地在课前找学生聊天, 了解到等边三角形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学过, 它的性质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 也能准确地说出来。因此, 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 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原有的设计是通过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比较, 引导学生去思考。现在发现学生已能说出等边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提问显得过多、过浅, “循循善诱”就显得多余, 应让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更好。

(二) 新的设计要有灵活性

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设计的中心, 不能按部就班、一成不变。面对被打乱的精心预设或出现意外的思维火花, 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和教学机智, 给学生留足的自由思维的空间。一是教学内容上要有些弹性, 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 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 避免PPT放映的尴尬。如本节内容就不必预设“从边还是从角开始教学”的先后顺序。二是教学方法上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不能总以讲练结合为主, 而把活动设计停留在表面。要不怕麻烦, 请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探究,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理。

四、活的预设, 活的课堂

带着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预设, 笔者在另一个班开始了新的尝试。

《等边三角形》的第二次教学:

1.复习引入。

(1) 回顾等腰三角形定义、性质。

(2) 观察生活中的等边三角形, 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1) 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PPT显示) :可以从边、角、对称性来考虑。

设计活动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等边三角形纸片, 认真折叠并观察, 小组合作, 互相探讨。一个小组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 其他小组补充, 最后一起归纳总结。

(2)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设计开放性提问 (PPT显示) :你认为怎样才能说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怎样变化才能说明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活动2:小组合作, 互相探讨。教师操作几何画板, 学生也上台操作几何画板, 观察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后成为等边三角形。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能够在折纸操作后很快说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操作几何画板形象地展现变化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和掌握很快且水到渠成。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与第一次教学比较, 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研究氛围浓厚。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敢于发表见解,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该课教学不再拘泥于“死”的教案, 而用活的预设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五、学生的学决定着教师的教

上述教学设计的反思和实践, 使我们对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 教师要从思想和行动上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多年, 我们参加了不少相关的培训, 学到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感悟了许多优秀公开课展示课所体现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但行动却没有完全跟上, 不是亲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缺乏深刻的感受和相应的行动。随着上述案例中的预设一次次被学生打乱, 笔者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并积极反思, 自觉主动地改进教学设计, 真正从学生需求出发去设计教学, 把理念转变与教改行为结合起来。

(二) 在精心备课的同时, 要有以学生为本的预设

有了新的教学观念后要行动起来, 课依然要精心去备, 预设也是不可或缺的。预设越是充分, 课堂就越发灵活。设计了“活”的教案, 就不怕学生的“打乱”。在教学过程中, 要敢于以学生的需要为主, 将探究权交给学生, 而最终学生思路更加开阔, 就会顺利解答疑问。“活”的教学设计不在于能预设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三) 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展示的舞台

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很多的对话过程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火花, 从而有利于学生体现出自我价值。教师要了解学生, 把握生成资源, 重构学习主题, 为学生提供展示思维、交流观点的舞台。在等边三角形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纸质等边三角形就已经有了展示的机会。学生拿出的纸质等边三角形大小不同, 纸张材料也不同, 从中可以窥见学生的手工作业好坏以及对课前作业的重视程度;活动中, 无论是小组合作讨论还是发表结论都是出于高度的探究氛围中;上台操作电脑, 用几何画板来改变图形的活动更是积极参与, 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操作中很自然地获得了新知识。学生可以感悟到原来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 它就在我们的手中!

上一篇:高中数学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时间与目标管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