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0-05

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共8篇)

1.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春蕾计划”是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旨在帮助因生活贫困而辍学或濒临辍学的女童重返校园接受学校教育的爱心工程。我镇自1995年以来,“春蕾计划”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我镇妇联通过下乡走访、个别抽查等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调查情况如下:

一、受助春蕾女童情况

从实施“春蕾计划”开始,截止2005年底,我镇受资助女童有15人,目前已毕业7人,其中初中毕业4人,高中3人;在读8人,其中小学4人,初中2人,高中1人,技校1人;共受助金额12500元。通过我们的调查走访发现,受助“春蕾”女童对“春蕾计划”知晓率达86.7%。不知晓的原因主要是有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受助家庭心理素质、家庭分工、文化程度等原因。从目前在校就读的受助春蕾女童状况来看,这些女童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在校读书生活的来之不易,她们很珍惜学习时间,每天比正常学生的学习时间要多出1—2小时。当我们问到她们是否知道“春蕾计划”只针对女童,而目前没有针对男孩的原因时,女孩们表现得很羞涩,近一半的女童认为是计划生育的原因,国家目前对女孩很重视,女孩父母年老享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也比男孩家庭高等等,说明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比妇联大得多。我镇南尖回民村受助女童刁子成是一个父母双方残疾并丧失劳动能力,只能靠年近七十的爷爷奶奶提供生活来源的孩子,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受到镇妇联、市国税局、滁州市农业发展银行等单位的资助,今年已经读初一,成绩优异,而且非常热爱班级工作,特别是学校的公益活动中,她表现突出,总是抢先完成各类任务,平时学习非常刻苦,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当问到她对将来生活的期望时,她说,她将来的理想是当一名女警官,惩恶扬善,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并用她所学到的知识改变更多的人的命运。新河村受助女童曾玉红是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今年十二岁,十岁时做了心脏手术,花了近五万元,她长大后的愿望是做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受到省领导资助的春蕾女童林娟,母亲生前是一名有着严重智障的人,生活难以自理,父亲生病卧床三年,父母均在两年前去世。因为省劳动厅领导的全额资助,目前林娟仍在省明星学校就读,她学的是电算专业,她将来的理想是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回报一直资助她生活与学业的汪杰书记。她还说等她挣到了钱,她也要资助那些跟她一样失去父母,面临失学的孩子。

从我们随机抽查的已毕业的受助春蕾女童来看,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家庭经济仍然非常困难而放弃了继续学业,30%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己不想再读下去。目前已经毕业的受助女孩在乡镇企业上班的4人,平均月工资在千元左右,外出打工3人,月工资在两千元左右。她们的父母都认为,如果没有好心人资助她们读书,他们的孩子可能与他们一样,目不识丁,即使外出打工,也很难找得到好的工作。

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春蕾女童都对资助她们读书的好心人充满感激之情,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与资助她们,让她们完成中专以上的学历,能学成后拥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地回报家庭与社会。

二、贫困女童继续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我国农村妇女占农业劳动力的近70%。她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文明新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农村妇女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劳动力,农村妇女的素质可以代表和决定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和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妇女无疑是主力军。因此,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大力培养新型女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据统计,全国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有2.23亿,其中妇女1.56亿,占70%;6亿妇女中,文盲占38%。而全球生活在极端贫困的13亿人口中,有70%为女性。贫困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封闭无知、无机会、无权利。特别是在农村,为了节省开支,父母可能会决定让儿子受教育,因为与女性相比,男性有更多薪水更高的工作机会。所以在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上,女孩明显处于劣势,大批的女性文盲也由此产生。全世界8.76亿文盲中,有三分之二为女性,并且在未来的二十年中,文盲的数量没有减少的趋势。若她们没有文化,就不知道哪些设施、服务、法律、医疗可以利用;她们也不懂如何教育下一代,她们子女将继续她们的悲剧。另外,贫困会使许许多多的儿童(大部分是女童)被迫离开校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们,很难接受,或者说没有机会接受新观念,因而改变传统的性别定位难上加难。而社会的财产分配不公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当暴力发生时,首先危及妇女和儿童。这些问题得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传达正确的观念,揭露女性遭受不平等对待的事实,引起公众的关注,从而改变传统文化中定位的女性弱势、被颠覆的地位,实现性别平等,提高女性甚至是全社会的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妇女占人口的半数,应该成为新农村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和实施方案重点考虑的群体,应该用积极的发展策略解决目前农村妇女存在的现实问题,使妇女的利益在发展中得到维护。目前农村妇女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制约着城乡和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广大妇女的整体素质放在优先位置。

首先要抓好农村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的基础教育。这是提高未来农村妇女素质的基础。目前,农村妇女整体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我们的走访中,许多村民及贫困儿童的家长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尽快免缴义务教育学费,通过实施“春蕾计划”等多种措施,保证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女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消除女童失学辍学现象,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文化素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女性人力资源。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如果每家每户的新一代女童都能接受到中高等的教育,那么,农村妇女的贫困愚昧就能根除,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其次是不断扩大“春蕾计划”覆盖面,关注贫困女童。对贫困女童进行生活救助和教育资助,不让一个女童因贫困而失学,确保每一个女童及时得到救助。

再次要开展春蕾女童达就业年龄后的技能培训。走访时,大部分村民要求有关部门创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妇女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项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四自”能力、创新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潜力、创业潜能。在培训中要突出抓好30岁以下妇女群体的技能培训,30岁以下的妇女劳动力年纪轻、脑子灵、素质好,思想开放、适应性强,培训难度小,她们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有强烈的创业、致富愿望,把这部分人逐步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投身产业化经营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大幅度提高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能力。

三、“春蕾计划”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建议

21世纪,人类将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内革命性的变化。知识经济一方面给女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提供了在各个领域展示才华的机会,使一些新开发的社会职业由女性担当的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它将使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妇女失去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与被选择权,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

女性占人类人口的一半,也是人才匮乏的一半。女性受教育的水平、发展的水平,从来都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历史的经验证明,社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代替妇女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不能自然带来妇女的进步。提高女性的整体素质,培养大批出类拔萃的女性人才,必须靠教育。因此,可以断言,为新一代女性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将是21世纪倍受重视的课题。

“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则是几代人。” 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直接影响未来全民族素质,扶持女童入学,是提高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基础工程。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女童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过分,但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女童受教育的种种好处,大多数都是社会性的,而且多是在成年以后(结婚后)才会较为明显的表现出来。女童上学的投资却来自未富裕起来的家庭,女童教育的投入与收益问题是吸引家庭投资于女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父母为女童受教育的投入得不到大部分回报,那么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支持女童受教育的积极性。

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我们镇内个人捐助的情况很少,基本上是靠市妇联联系单位与个人捐赠。但是这种费尽周折筹来的捐助款,还不够一个学生一学期的费用,更不要说资助九年义务教育。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多为“春蕾计划”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即资助失学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只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才算得上是完整的“春蕾计划”。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点建议:

1、通过公开信、走访、等各种媒体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春蕾计划”的意义、作用、具体要求和运作方式等,广造舆论,使全社会了解、支持“春蕾计划”,积极参与“春蕾计划”。让每个人都知道资助贫困失学女童,是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宣传它的重要性,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失学女童的现状,引导人们的爱心方向。

2、学校制定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对“春蕾女童”要如实减免学杂费,多余的资助款应及时退还“春蕾女童”家长,特别是学校、乡镇妇联应对“春蕾女童”建立档案,跟踪服务。

3、加强与资助方的沟通联系,争取长期资助。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应负起责任来,要指导女童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成长方面的困惑及时告诉资助者,不断加强与资助人的感情联络,以争取长期资助。

4、“春蕾计划”的实施组织应让资助方与受助方无障碍沟通,提醒资助方不但要从物质上资助春蕾女童,同时应该注意给予受助方精神上的教育与帮助,使受助者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受助女童因为自尊而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她们感觉因为贫困而受到资助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5、制定倾斜政策,开展特色活动,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坚持助学与扶贫相结合。被救助女童都是由于家庭生活贫困而就学困难,因此救助活动仅靠几百元的救助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治标先要治本,扶助其家庭早日脱贫,使贫困家庭女童不再面临失学的境地。

6、加强监督。要想使“春蕾计划”健康持久地发展,离不开监督机制。即监督助学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督失学女童的学习情况,监督失学女童的家庭情况。此项监督工作主要由妇联组织实施。监督助学资金的使用情况,是指对于助学资金学校和女童均不能滥用,学校该减免还减免;监督女童的学习情况,是指对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良的,或虽成绩逊色但非常努力的,要继续支持,对不认真学习,不思进取的学生要马上停止资助,也就是建立奖惩制度,不是终身制;监督女童的家庭是指妇联通过学校、当地街道定期回访,当有些女童家庭经济条件好转,达到一定标准后,就停止助学款的资助。

2.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基本情况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现辖7个县(区)、114个乡镇、2505个村,65.9万户农户,305.8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38.2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2公顷,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48元。

近年来,为了促进我市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础建设和工业基础建设力度,天宝、天定高速公路、扶贫公路、天水机场、天水卷烟厂、大唐甘谷电厂、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等项目建设相继启动,城郊川区村大面积土地被征用,农民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奉献,许多农民成了失地农民。据调查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征用土地2490公顷,涉及人数121658人,其中城市规划区征地1096.7公顷,涉及人数61464人。从被征地人员年龄结构看,16周岁以下为26654人,占征地人数的22%;16周岁~44周岁为50629人,占征地人数的41.6%;45周岁~59周岁人数为27278人,占征地人数的22.4%;60周岁以上人数为17097人,占征地人数的14%。从被征地规模看,被征地后现有耕地0.07公顷以上的农民有52075人,被征地为1163.73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42.8%和46.8%;现有耕地0.07公顷~0.03公顷的农民有15610人,被征地为385.95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12.8%和15.5%;现有耕地0.03公顷~0.02公顷的农民有16496人,被征地259.95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13.6%和10.4%;现有耕地0.02公顷以下的农民有24078人,被征地396.8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19.8%和15.9%;完全失地的农民为13399人,被征地为283.7公顷,分别占被征地人数和面积的11%和11.4%。征地安置以货币安置为主,货币安置人数为98164人,人均安置费10565元。

从调查情况来看,无论是征地面积、征地人数,还是征地补偿标准,各县(区)差异悬殊,情况复杂。从征地面积看,五县两区中麦积区征地面积最大,失地人最多。截止2008年底全区共计征用农民土地1494公顷,造成44600人失地,分别占全市征地总面积和失地总人数的60%和36.7%。征用土地主要流向三个方面,一是羲皇大道、宝兰铁路二线、宝天高速公路及麦积区过境段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征地500.4公顷;二是军事用地征用29.4公顷;三是桥南渭滨新城马跑泉片区开发建设、天水经济开发区、二十铺工业示范区、甘泉现代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和村民住宅建设等征地964.2公顷。其他县(区)的征地用途亦类似于麦积区,主要用于公路、铁路、机场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市供水、供热、供电、道路、城市扩容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道路、村民宅基地、小城镇建设及乡镇企业建设等方面。从农民失地情况看,各县(区)均有农民部分失地和完全失地的现象,其中秦州区农民完全失地情况最严重,该区东团庄、东十里、莲亭、伏羲路、天水郡、七里墩、东方红、金家庄、枣元、石马坪、玉泉、瓦窑坡、左家场等村是征地重点村,如七里墩村先后有61.48公顷土地被征用,东十里村22.2公顷被征用,这些村川区土地已基本征完。从征地补偿标准看,秦州、麦积两区补偿标准较高,亩均征地费5万元以上,人均征地款1.5万元以上,清水、张川两县较低,征地款2万元左右,人均征地款仅为0.3万元左右。

二、所做工作

农民失地问题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我市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保障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不下降。

(一)对失地农民给予补偿对宝天高速公路、宝兰二线等国家重点项目公路建设用地和地方公益性建设用地,按照国家标准,采取一次性补偿办法解决。这些国家重大项目的征地补偿费兑付程序操作都比较严格规范,首先由各地国土资源局按照文件规定标准统一计价,经分管领导审查,局长签字后,分期拨付到被征地乡镇,并按当地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管理兑付规定,由乡镇兑付到被征地村集体和被征地农户,由于县、乡都严格实行专帐管理,封闭运行,土地补偿费由乡级直接兑付到被征地对象,坚持先个人后集体的补偿原则,按照已批准的土地补偿方案该付给农民个人的全部付给个人,该付给村集体的全部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县(区)内发生的城市建设征地各地积极探索,采取了多种补偿和安置方式。如清水县红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为防止失地农户日后生活没保障,经乡政府和失地农户协商,达成征地补偿资金逐年发放,每0.07公顷地每年500元,30年全部发放到位(每0.07公顷地共补偿资金15000元)。大部分县(区)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全额纳入村集体财务统一管理。用银行支付的年利息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帮助为了解决失地农民失业问题,各地千方百计开发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占地企业安置就业。近几年随着新上企业的不断增加,占用的土地越来越多,但不少用地企业都把安置失地农民就业作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为政府分忧的主要措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被占地村组的劳动力就业,确保失地农民不失业。二是号召农民转变观念,开创新业。有一技之长的兴办家庭工业,有的从事商业服务业,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吸纳了不少失地农民,缓解了就业压力。四是鼓励失地农民搞劳务输出。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地后在外务工经商,有的还进入了白领阶层。

(三)向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就我市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秦州区、麦积区是我市确定的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县(区)。两区政府结合各自实际,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对被征地农民的参保范围及手续办理、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养老待遇的计发、组织管理和服务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按照国家和省上政策要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村集体和个人三方承担,其中政府从土地征用总费用中承担30%,村集体从土地补偿费用中承担50%,个人从土地安置费用中承担20%。村集体和个人承担的部分直接从土地补偿费用和安置费用中扣缴,政府补助部分由财政部门从土地出让金中划拨。今年五月份《甘肃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已由省政府下发省内各地正式实施。这项养老保险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这项养老保险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也为我市积极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给失地农民重新调整土地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征地管理,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安置新途径,妥善处理保障经济建设用地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关系。除了货币安置渠道外,还适时进行土地调整,以原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从新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产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等方式辅助安置,使失地农民有地可耕。如甘谷县新兴镇苟家村、卢家崖村、谢家村等村委,由于村集体留有机动地,补偿安置采取将机动地重新调整给失地农户,保证失地农户在承包经营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拨付的补偿资金全额留在村集体,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主要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等。

(五)积极调处征地纠纷近几年失地或无地农民上访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些甚至升级为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为尽可能地化解征地安置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尽力保护农民利益,各县(区)分别成立了土地纠纷问题专项工作组,加大土地纠纷调处的力度。对重点、难点问题,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深入乡村实地调查核实,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三、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广大农户识大体顾大局,对国家集体重大建设项目征用土地都给予了积极配合,大多数农民对补偿安置比较满意。但也有一部分农民因此而失去土地,变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就业无门、低保无份”的特殊群体。

(一)补偿标准不一,失地农民安置费偏低补偿标准问题是农户反映较强烈的问题,由于各级政府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时都把征地用途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造成同一个村,同一地块因公路建设、企业用地、商品房开发用地等用途不同,到农户的补偿费悬殊太大,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补偿标准较其他征地类型相比偏低,都在1万元左右,最低的每0.07公顷6000元,但城区建设用地补偿地价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引起了农民的攀比和不满。同时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农民,按照被征用土地的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制定的补偿标准已远低于经济发展,而且就是这样的补偿费还常常不能全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二)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感到忧虑和担心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农民生存的基础,也是维持家庭生计的最可靠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土地被部分或全部征用,农民的生活势必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会陷入贫困。土地征用前,农民种田收益虽不太高(每0.07公顷地年纯收入约400元左右),但这部分收入比较稳定,为农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其生活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对那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冲击更大,他们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失去土地后成了失地农民中的弱势人群。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

(三)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空间窄,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另外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上级尚未出台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在制定享受低保政策上也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倾斜,所以农民对征用土地并不是很欢迎。据调查,失地农民中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大龄的失地农民,尤其是女35岁、男40岁以上的农民。这部分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在失去了土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和技能等限制,缺乏就业竞争优势,转业十分困难。即便能就近找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也多不稳定。二是被征地前完全依赖土地为生的纯农民。对他们来说,由于总体素质不高,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在调查中,一些外来投资企业和当地乡镇企业虽然征用了大量土地,但是涉及征地的农民却无法在该企业就业,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技术特长,素质偏低,企业无法接受他们就业。特别是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这一部分人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生活在远郊和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相对于生活在城中或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余地小,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也比较保守,因而失去土地对他们就业影响更大。同时,由于我市大部分县(区)是吃财政饭,财政困难,对农民就业培训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对失地农民开展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难度。

(四)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由于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就业、收入等方面的稳定性差,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便成了农民,特别是大龄失地农民一块很大的心病。当前我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存在巨大差距。我市经济欠发达,城乡差别表现得尤为突出。2008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50.24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148元。在城镇,基本建立了面向绝大多数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待遇,部分城镇困难群体享受城镇低保待遇;而在农村绝大部分农民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很容易因为年老、疾病、失地等原因返贫;二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建立。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五县两区只有秦州、麦积两区制定了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规定,由于甘肃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才刚颁布实施,致使各地制定政策无据可依,其他县(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三是农村未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现行政策规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在城市实行,虽然有一部分城郊失地农民也享受了低保,但范围很小,政策控制得很严。

四、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根本措施和途径

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它事关农村和社会的稳定,高度重视先地农民问题,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真正从政策上、制度上予以关注解决。

(一)依法管地、依法征地,完善征地程序建议有关部门严格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规,依法管地、依法征地。要认真分析项目、产业、投资强度等情况,做到用多少,征多少,不断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防止盲目圈地,造成土地闲置、抛荒等现象发生。同时要完善征地程序,特别要保证作为土地权利人的农民,在征地过程中,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在征地之前和征地过程中,均应发出告示,为土地权利人依法参与创造条件,坚决防止“暗箱操作”。要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之间的不同供地方式,对经营性用地加大土地征用税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管理。

(二)建立科学的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应该改变以土地产值确立征地补偿标准,代之以遵循公平原则和市场原则计算补偿费用,明确征地补偿费的价格属性,并明确征地价格的内涵。

第一,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以农民征地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测算能领到城区最低生活保障金作为参照系数,提高现行补偿标准。

第二,坚持以市场化方式确立补偿标准。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征地区位、人均耕地数量、农民人均收入、土地供求关系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等诸多因素,将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区片,每一区片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对于不同区位、不同层次的土地给予失地农民不同的补偿差额。

(三)建立稳定的安置渠道,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目前,我市基本都是以一次性货币补偿方式安置失地农民。应设法拓宽安置渠道,帮助农民寻找新的就业出路。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基金,享受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再就业培训基金可从土地征用款项与集体资产积累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可规定40岁以下无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必须参加就业培训,并且为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可考虑将经过培训作为照顾性工种用工的一个优先条件。从丧失生产资料的角度来说,失地农民与下岗职工的性质是相同的。因此,政府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应给予失地农民政策性扶持。

(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调查中了解到,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来说,养老保障成为最大的问题。大多数老年家庭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一旦坐吃山空,生活就没了着落。因此农户期望在今后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进行“开发式安置”,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以土地换取就业的方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3.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按照省委贯彻中央“两会”精神的要求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最近省人大就业工作视察组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骆德春等陪同下,在长春、吉林等地进行视察和调研。总的看,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我省就业形势还比较好。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其中,舒兰市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把促就业与抓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和鼓励部分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舒兰市城市属于资源(煤炭)枯竭型城市,农村地处半山区,人均耕地少,土地条件和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好,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舒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工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真正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工作来抓。2008年,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13530个,城镇新增就业10048人。劳务输出15534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6%,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47%;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12.89亿元,全市人均增收196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大大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舒兰市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除了和全省各地一样大张旗鼓上项目安排就业和再就业外,我觉得最突出的是在继续搞好传统的“送出去”(劳务输出)的同时,大力开展“请回来”返乡创业活动,推动了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

在“请回来”方面,舒兰市针对一部分输出人员在务工致富后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的实际,因势利导,大力开展返乡创业活动,变返乡潮为返乡创业潮。2008年共动员379名返乡创业人员采取独资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方式创办了317家企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74亿元,带动3177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舒兰市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人员返乡创业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市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事机构,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将返乡创业指标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和部门。二是政策扶持。制定了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收费政策、金融等服务政策5个方面16条的《舒兰市关于推进返乡创业的若干规定》,另外还制定了返乡创业的项目支持制度、培训制度和用工制度。共计为112户返乡创业企业减免税费28.3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6万元,培训有关人员586人次。三是宣传发动。编写了《创业成功项目汇编》,召开了全市返乡创业现场交流会,对10户返乡创业明星企业和30名返乡创业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奖励。邀请80余位域外创业成功人士代表返回家乡,组织召开乡情恳谈会,当场有12人签订投资协议。四是把惠普援助项目培训与返乡创业相结合,积极为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舒兰市采取“请回来”的办法,鼓励本市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招商引资成本低。近年来,各地为了引进域外资金、项目和人才,采取各种办法招商引资,想尽千方百计,出动千军万马,跑遍千山万水,费尽千言万语。舒兰市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做法是有的放矢招商,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解决了后发展地区资金不足和项目难找等问题。二是投资创业成功率高。这些返乡创业人士,对外了解市场,掌握技术;对内熟悉家乡,热爱家乡,既不会脱离市场上项目,也不会“水土不服”。三是示范带动效果好。返乡创业者大多是劳务输出的农民,他们返乡投资创业不但可以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非农产业就业,也能够激发更多的农村富余人员外出打工。四是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返乡创业者在城镇兴办各类企业和项目,就地就近把部分农民吸纳进城,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城镇税收,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方向性措施,是解决竞相发展时期资金不足、项目匮乏、人才少、市场信息不灵的有效办法。舒兰市是全省中等县份,如果全省都能达到舒兰市的返乡创业水平,就可以新兴办1.9万个企业或项目,增加项目投资164.4亿元,安置19万人就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一是各地要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抓发展、上项目放到同等重要位置,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强化措施,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做好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于返乡创业人员,不仅可以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也要享受各地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一些暂时不能给国内外企业的政策给返乡创业者。三是设立返乡创业扶持基金,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融资担保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四是各地要进一步挖掘和树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4.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关于我镇汛期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检查情况的汇报 县民宗局:

根据《关于做好汛期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县民宗局民宗„2010‟22号)要求,进一步提高我镇各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我镇于7月27日对全镇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汛期安全工作专项检查,在此基础上,根据县局通知精神要求,对存在隐患问题的场所责令整治,现将我镇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动员部署

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组认真组织学习县民宗局《关于做好汛期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与会各位思想上引起重视,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从保护国家和信教群众生命财产及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组好各自场所网点的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决不能掉以轻心。会议研究部署安排民宗、综治、司法、安全、公安等部门组成安全检查组,负责对场所的各项安全工作特别是隐患问题进行检查。

会上,下发了《海陵区民宗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宗教活动场所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的通知》。

二、认真检查,及时督察整治

7月27日,民宗、综治、司法、安全、公安等部门组成安全检查组根据要求,对镇辖2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汛期安全工作专项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火灾隐患,部分场所存在没有配置灭火器材老化和不会使用、消防设施及疏散设施建设迟缓,教职人员消防意识麻木,用火用电随意,各种防范措施不到位等安全隐患。部分场所地处居民区中,通道狭窄,仅供单人可行,根本无消防设施。针对存在安全隐患,检查人员现场办公,对不符合安全、卫生、消防条件的场所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通过这次检查整治,检查人员对各个场所有关人员进行了一次广泛深入的安全教育,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主要存在问题

⒈各场所负责人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但个别场所中其他人员消防等安全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各场所的安全制度、值班都制订完善、张贴上墙,但存在着的不完全落实的现象。

2、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消防器材短少,也存在着不会使用的现象。

3、存在电线私拉乱接、装修材料劣质易燃的现象,场所内堆放杂物等可燃物。

4、场所位于居民区中,消防通道不畅,没有消防设施。

5、针对部分场所存在一定隐患。检查人员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王村镇人民政府

5.关于我镇文明村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三大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根据县文明委的要求,我们组成了调查组,对全镇文明村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及我们的建议综述如下:

一、我镇文明村镇建设的现状

近一年来,XXX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以破除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在全镇农村广泛开展了文明村、文明户和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等集中治理活动,逐步建立起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性运行机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发展了农村经济,维护了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加强领导,常抓不懈,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几年来,镇委、镇政府把农村创建活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纳入目标管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镇委、镇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做出了决议,要求把创建活动作为农村工

作的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镇村两级普遍建立了创建活动考评制度,每次集中评选活动结束后,各级都要组织力量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检查验收。镇委、镇政府把考评结果作为对各村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依据。

2、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保持创建活动的旺盛生命力。创建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遵循科学规划高坝店镇的活动程序,让群众自始至终唱主角。我们每年冬季搞一次集中活动。在集中活动中,严格评选程序,突出抓好五个环节。一是宣传发动。每次评选前,全镇统一部署,镇乡村层层召开动员会、干部群众座谈会,广泛进行形势政策、实用技术、法制知识、村规民约等方面的教育,印发评选标准和程序,使评选标准达到家喻户晓。二是民主评议,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村民互相评议,然后由村委会定出初评档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三是民主审核。由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评出评选结果,报所在乡镇党委审核备案。四是挂牌表彰。召开群众大会,对评出的镇级文明户和乡级文明户进行隆重表彰,给他们挂牌。通过文明村、户评选活动,群众的法制观念显著增强,村风、民风发生了明显变化。

3、开展“四评一推”活动。“四评一推”活动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好形式,其内容具体,便于操作,效果明显,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为此我们始终把它作

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认真来抓,在冬季开展集中活动,一年四季抓好落实,从而在全镇广大农村形成了争创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推动了我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4、开展“五乱”集中治理。为使农民群众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镇农村开展了以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为主要内容的“五乱”集中治理活动,举办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知识讲座10余场次,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卫生意识,减少了疾病传播,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营造了农村良好的生活环境。

5、开展“四下乡”活动。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联系,我镇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继续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为主要内容的“四下乡”活动,不断探索完善“四下乡”工作机制,使“四下乡”活动即经常深入又扎实有效。变“四下乡”活动为常下乡、常在乡。文化下乡我们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用健康有益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科技下乡我们注重增强农民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注重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本领。卫生下乡我们注重普及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农民自我保健能力。法律下乡我们注重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政策法纪观念。

总之,我镇的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为我镇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开展,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一是农村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整天忙于抓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较少,阵地简陋,硬件设施较差,致使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较贫乏单调。

三是乡镇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人员,工作运行不正常,促一促就抓一抓,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了次要位臵。

四是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无保证,致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五是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使一些陈规陋习容易反

弹。

四、对策及建议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要确定以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基层精神文明工作组织。要加强各级各部门对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并拨专项经费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确定专人负责创建工作,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政策和经费的落实。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行村务公开。

2、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民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促进农村三大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搞好这项工作,必须把农民动员起来,动员农民广泛参与创建文明户、创建文明村活动。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乐于和便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身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动员农民群众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使群众明辩是非善恶,按照文明的要求逐步规高坝店镇自己的言行。

3、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继续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路,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业加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纽带的农村产业新格局;二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增加农业投

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农村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4、提升农民素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农民素质。要在农村大力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合理调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5、抓好村容村貌整治。重点抓好乡镇所在地的环境卫生,针对部分村存在的“五乱”现象,要及时进行教育或处罚,并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和及时治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抓好乡镇所在地学校绿化和美化,添臵名人雕像,在空地植树植草、对校园道路进行硬化等,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县是农业大县,总耕地面积85.8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2%,人均7.6亩。其中山地73.39万亩,占85.4%;原地5.3万亩,占6.2%;川地7.2万亩,占8.4%。共辖3镇12乡,111个村,646个村民小组。总农户2.46万户、11.33万人。

2009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同比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1072元,占总收入的39.1%,家庭经营收入1098元,占总收入的40.1%,财产性收入211元,占总收入的7.7%,转移性收入359元,占总收入的13.1%。从收入的类型看,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和××县是农业大县分不开的,在粮食增收和草畜产业建设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家庭经营收入肯定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共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2%,这突显了××县农民增收是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相结合稳固增加农民收入为特点的,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渐的增加说明了国家的强农、惠农和各种农业补贴政策成效显著,对××县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县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以下的看法:

一、农民增收。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是不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县农村人口居文秘杂烩网住分散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大凤川的白瓜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

2、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县还不到25%。这说明,我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①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③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④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乡镇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三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纳剩余、闲余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为此,各乡镇应依托本乡镇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乡镇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乡镇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

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5、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知识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科教兴农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6、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创业是富民之基。浙江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7、实施和落实好国家扶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国家每年为“三农”问题出台许多政策,然而在某些方面总会出现政策与实际操作有差别,因此加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而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①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②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③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④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8、加强农村道路建设。交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我们对邻边陕北几个县的考察发现,陕北的市、县几乎都是高速,乡、村基本都是油路,而我县目前乡与村通油路的不算多,交通不仅仅代表着运输业,更是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经济交流的枢纽,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引导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

9、利用自身天然优势发展。××县属于产油大县,全县15个乡镇几乎都有石油,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期,利用各乡镇的暂住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的增加,由乡镇政府带头组织农民搞一些副业和服务业这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路子,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我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安置于油田单位和石油工人一样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中农民是根本,只有农民富了,农村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才能够上新的台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策上要走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实施。产业上继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科技上加强科技兴农的培训力度,保证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充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乡镇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调查了解到,今年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喜人,一、二、三产业全面振兴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已初具雏形。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各乡镇都突破了以粮食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同时,特色农业唱起了主旋律,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畜牧养殖发展势头好。调查中发现,各乡镇在产业化畜牧业发展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势。2009年全县生猪、肉牛、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94万头4.97万头和 36.26万只,增长速度分别为1.7%、88.9%、91.4%。特别是各乡镇的特色养殖也已经悄然兴起。

2、农业科技示范效果好。各乡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建成了一些农业示范园。就对全县全膜双垄玉米的调查,今年××县全膜双垄玉米播种19.11万亩,产量达到79499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4.9%,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目前××县农业发展现状,预测今后农民增收情况,总的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种植粮食品种较为单

一、农作物价格起伏较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虽然“政策刺激”给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增长,但农作物品种单一及粮食价格的不稳定仍制约着农民增收问题。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农产品获利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始终在高价位运行,加重了农民生产成本,进一步限制农产品获利空间,在目前的生产和流通格局中,农民增收的难度也将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难以持续增收。大部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绝大多数转移劳动力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三、建议和意见。

做好明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县是农业大县,从近期看,农牧业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基本保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势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增加粮食总产量。二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优势、专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质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2、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民营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要积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兴办企业。同时,各乡镇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一镇一业”,保证产业链条完善。如白瓜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畜牧业养殖规模也逐步壮大,体系不完整、产业不配套,没有相应的龙头企业做后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市危险,因此,鼓励兴办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

3、是监控农资料价格变化,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从农民生产投入的第一环节对农民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监控,以尽量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民生产投入与增收的不利影响。减轻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费用负担,共同努力从各方面保障农民“节本增收”。

7.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统一生产销售农产品, 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和从事农产品的加工等方式为社员服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下, 提高了全县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 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当前农民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目前, 石棉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处在发展初期阶段, 但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促进了特色产业生产发展和助农增收。

1. 1 组织及规模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成员7135 户, 占全县农户数的26. 81% ; 带动农户13860 户, 占全县农户数的52. 01% 。2014 年, 由政府搭台, 13 个黄果柑合作社自发组阁, 成立了“石棉黄金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1. 2 业务活动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活动范围涵盖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从事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10% , 以生产销售为主的占45% , 以生产服务为主的占4% , 以运销服务为主的占5% , 开展其他服务的占10% 。

1. 3 产业分布情况

按产业划分: 黄果柑产业33 个, 枇杷产业21个, 核桃产业36 个, 蔬菜19 个, 养殖业 ( 草科鸡、猪) 38 个, 中药材6 个, 其他21 个。按经营内容划分: 生产经营型的120 个, 技术服务型的36 个, 加工生产型的18 个; 其中创建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 个, 创建为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 个;专业合作社争取到省级项目资金130 万元, 获得国、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7 个, 奖补资金110 万元。

1. 4 功能发挥与效益情况

通过专合社运作, 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同等条件未加入的农户人均年增收20% 左右, 农资上平均节约成本350 元/667m2。全县合计, 社员户年增收达2800 万元, 节约成本1150 万元, 相当于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93. 75 元。

2 当前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石棉县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已有一定规模, 在组织成员联合发展特色产业, 规模生产, 统一生产标准, 统一创建品牌, 统一标准质量, 将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创市场,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同时在提高农民素质, 推进产业化经营, 将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得到落实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还存在合作社内部运行不规范, 管理机制不健全, 整体水平不高, 规模普遍较小, 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

2.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2. 1. 1 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 石棉县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普遍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内部机构不健全、产权制度不明晰、决策不民主、盈余分配不规范等方面, 拟定的合作社章程及相关制度只是为了满足登记注册合作社而流于形式的纸质材料, 绝大部分合作社未按章程及制度为成员服务, 导致合作社成立后规模小,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2. 1. 2 盲目注册, 组建合作社目的不明确有的为了完成县乡目标任务或为了享受减免税收而成立, 只是一个机构而已; 有的为了争取各级项目扶持而成立, 没有经营活动; 有的顺应发展为产业服务而成立, 注册了很长时间, 一直不知道怎么运作或运作不规范。自2007 年合作社法实施以来, 全县累计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75 家, 除村支两委牵头成立的合作社, 利用村活动室有办公场所外, 现有85% 的合作社基本无办公场所, 纯属名存实亡, 基本未开展业务。

2. 1. 3 合作社与成员之间没有形成利益链合作社内部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 缺少启动资金, 加之决策、议事等内部约束管理机制不健全, 出现合作社组织与成员之间无截然分开, 相互之间基本无利益关系, 截止目前, 无一合作社产生利润。

2. 1. 4 发展层次不高, 带动能力不强石棉县农民专合组织自身经营规模小, 经济实力弱, 服务层次低,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生产组织方面, 一些合作社与成员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他们之间只是物资供应和技术服务等低层次的合作, 不能有效地组织规模生产。在技术组织方面, 由于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试点示范推广机制, 有的合作社成员宁愿相信自己的经验, 也不愿意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上按指导进行管理。在营销组织方面, 相当部分合作社处于生产一线, 营销方面几乎是空白, 缺乏必要的再联合。

2.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

2. 2. 1 合作社法知识学习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发展中普遍存在运行不规范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学习深度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但由于宣传培训不够, 往往停留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领导讲话上, 业务部门也不过1 ~ 2 人兼职熟悉点皮毛知识, 造成干部不知道怎样指导合作社, 农民不知道怎样管理和运营合作社, 合作社缺乏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营销人员。有的合作社拿了营业执照, 多年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

2. 2. 2 制度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出台后, 石棉县未配套出台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 导致各级各部门开展指导工作有些茫然。

2. 2. 3 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管理机制不健全县上无明确总牵头部门, 造成多头管理, 职能职责不明确, 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配合, 加之业务部门未配套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规范运作工作力度不够, 还停留于注册登记、备案管理工作层面上, 对合作社登记注册把关审核不严, 指导不力。如有的提供虚假证件、证明注册合作社, 造成合作社迅速发展, 实际规范运作不到位。

2. 2. 4 农民主体意识不强长期以来, 政府为了引导农民找到一条致富之路, 加快发展步伐, 提升产业, 从制定规划、落实栽植、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大包大揽, 使部分农民养成了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主动性, 主体意识严重错位。

3 规范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1 争取项目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出台后, 国家、省、市每年制定政策, 落实专项资金扶持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基地建设、合作社自身建设和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等项目建设。争取各级项目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有助于规范合作社标准化运作, 更好地为社员服务, 促进石棉县农业产业基地健康持续发展。如2012 年经过农业部门积极争取, 小马黄果柑专业合作社和华荣草科鸡专业合作社, 分别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50 万元, 主要用于合作社自身建设、品牌建设、市场运销以及基地建设。近年石棉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获得各项奖补资金200 多万元, 但总体项目和资金偏少。

3. 2 产业基地建设和品牌统一打造的需要

规范专业合作社管理, 政府可以引导管理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生产组织起来, 形成规模生产, 批量采购生产资料, 降低生产成本, 统一生产标准,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统一打造品牌, 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 建立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 通过市场促进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 扭转产业发展政府主动, 农户被动的局面。

3. 3 确保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 销售农产品与采购生产资料, 交易成本高, 而谈判地位低, 规范专业合作社运作, 将分散的农户交易集中起来,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谈判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群众“卖难”、“买难”的问题, 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农民的收入得到有效保障。2014 年成立的黄果柑联合社在销售过程中, 统一制定指导价, 统一制定果品标准, 订单销售, 黄果柑销售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 2 ~ 0. 3 元/ kg, 增收3200 ~ 4800 万元, 仅销售价格的提高, 农民人均增收400 ~ 600 元,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营销效果。

3. 4 当前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需要规范管理

目前, 全县成立的175 个不同行业的合作社运作不规范, 既存在自身内部的原因, 也有各级各部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不够的因素, 致使合作社管理不规范, 为成员服务差, 效益体现不明显, 成员对合作社信任度不高, 出现合作社发展缓慢, 规模小, 辐射带动能力弱的问题。

4 规范合作社管理的建议

4. 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认识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在中央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 为解决小规模的家庭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并逐步发展壮大的。本质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合作社。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调整产业结构,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全面落实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因此, 建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纳入普法知识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培训、贯彻落实有关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4. 2 健全机制, 规范管理,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建议由县政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石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 指导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建立由农工办牵头相关部门组成专业合作社服务指导协调小组, 定期召开联席会, 研究分析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明确部门、乡镇的工作职责, 制定具体指导合作社发展的工作方案, 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乡镇之间加强协调配合, 依法依规指导合作社规范化运作。各级各部门在引导合作发展的同时, 还要及时解决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鼓励合作社积极申报创建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社, 申报各级项目资金支持合作社基地建设、自身建设、品牌创建、壮大发展,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对已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 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或撤销登记。对未按合作社法规范管理的限期整改。

4. 3 建立完善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奖励政策

鉴于目前全县合作社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 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支持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鼓励科技人员加入合作社指导基地建设, 解决合作社缺技术人员的问题; 二是鼓励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加入合作社, 解决合作社缺能人的问题; 三是制定金融信贷扶持政策, 解决合作社缺启动资金的问题; 四是鼓励合作社树立品牌意识, 积极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统一商标注册, 解决特色产业品牌效益低的问题; 五是将合作社的指导与服务纳入乡镇与涉及部门的工作目标进行考核, 解决部门、乡镇对合作社管理、指导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4. 4 健全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 规范发展

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是农民。要真正达到“民办、民管、民受益”, 确保全体成员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 健全落实制度、强化监督约束是关键。一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组织的性质、经营范围、选举办法、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界定, 做到公开公正、人人接受, 特别是专业合作组织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都要公开民主选举; 二是要民主决策, 充分发挥农民在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主体作用。凡属重大事项都要通过召开全体社员 ( 会员) 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讨论和决策, 使农民自主地开展劳动、资本、技术和营销合作; 三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民主程度。财务要公开、监督审计要透明, 社员要有独立发表意见的权利, 通过表决来形成全体成员的统一意志。

8.县域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情况调研 篇八

关键词:工伤保险体制;健全;农民工;权利保障;加强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通过社会统筹的办法,集中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实用性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种补偿既包括医疗、康复所需费用,也包括保障基本生活的费用

一、目前我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基本情况

随着县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劳动力达50%以上,女性外出务工劳动力达20%,如何解决好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对此,各省市高屋建瓴,适势决策,相继出台了关于调整完善社会保险政策的通知、《关于社会保险费实行一票征缴的通知》等行之有效的文件,为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指明了方向,目前各县域90%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以全部纳入到工伤保险参保范围。

(一)各地的宣传重视,制度不断完善,为工伤保险管理夯实基础。调研中大多数县域人社局都成立了业务科室有专门的工伤保险认定、待遇支付领导小组;宣传力度加大,工伤保险实行单位缴费,个人不缴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宣传的重点放在了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上,通过发放工伤保险宣传资料、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用贴切现实典型的事例教育和引导企业,帮助企业算大账和长远账,使企业负责人真正认识到缴纳工伤保险的好处;制度和流程上不断规范,能够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例如《工伤保险管理内控制度》、《工伤保险业务经办流程》、《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文件先后出台,目前用工单位办理工伤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日益增高。

(二)抢抓机遇、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扩面征缴工作。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和省市相关法规政策,层层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建立长效机制,于每年下达任务指标后,召开全县社会保险扩面会议层层动员部署,并与乡镇、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局班子成员包乡镇、包企业制度,帮他们想办法、破难题,使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三)完善“一票征缴”业务,实现工伤保险应收尽收。自2008年以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开展了社保费一票征缴业务,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一票收缴,促使低风险行业参加了工伤保险,并按月交纳工伤保险金,提高了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四)规范工伤定点医院的管理。严格审批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并签订《协议书》,每年都要对定点医院实行专项检查,针对发现的不规范行为,严格执行《协议书》规定,减少工伤医疗费的支出,使工伤医疗管理进一步规范。

(五)严格工伤认定程序。人社系统严格执行工伤认定程序,对单位或个人报来的认定申请材料认真审核,按规定程序及时作出工伤认定结论并及时送达申请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认真做好工伤认定工作,做到每一个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

(六)适时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根据企业“工伤保险基金偿付率”与“事故发生频率”,用人单位在一个浮动期内一旦超过规定的范围,就要调整其工伤保险费率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给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大大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在现行体制下,当其遭受工作伤害时,相应权利的保障措施仍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性参保现象依然存在。一是受经济下滑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负责人及参保职工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认识高于工伤保险,他们就提出各种原因不参加工伤保险。二是受行业影响,产生参保不对称现象。对于机械制造、建筑、矿山等风险大的行业,企业负责人因利益趋势,产生了只参加工伤保险,不愿参加其他保险的现象;而流通行业及党政事业单位,产生工伤机率相对小,他们不愿参加工伤保险。三是有的企业虽然风险程度高,但企业负责人却只为高风险工作岗位的工人参加工伤保险,而承担管理工作的工人和低风险岗位工人却不在参保范围内。四是民营企业参保率低,民营企业负责人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企业负责人同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企业发生工伤事故的可能性小,参加工伤保险不划算。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意识淡薄,工作流动性大,对自己是否参加工伤保险并不关心。

(二)工伤保险各环节都有可以操作的空间,使欺诈行为成为可能。无论在参保申报环节、工伤认定环节、基金支付和待遇享受等各个环节,都出现过虚报、瞒报、夸大病情和滥用高额医药费等现象。《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提出工伤保险基金可先行支付,虽然有相应的追偿办法,但是过于简单,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企业,追偿难度大。

(三)强制措施力度不够,相关部门缺乏配合协调。 尽管《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都明确规定,对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和企业负责人可以进行处罚,而在实际工作中,处罚往往无法落实到位。

(四)进城务工人员发生工伤事故的几率较高。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相对低,大部分从事高危行业,居住地分散,上下班途中更易发生交通事故,且工伤认定难度较大。

三、建议

(一)加强工伤保险政策宣传,促进企业负责人和农民工政策认知。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或各种方式散发宣传材料,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争取让企业负责人和农民工都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认同工伤保险,继而反推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对务工人员要多宣传工伤保险待遇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待遇的项目多、标准高、时间长等特点,让劳动者心动;对企业负责人要多运用现实中的工伤案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变空洞的政策说教为鲜活的思想触动,让用人单位在依法参保和加强工伤预防方面积极行动。

(二)要切实出台相关政策,打击危害工伤保险基金的各种欺诈行为。要提高工伤保险稽核工作重要性地人事,把好关,守好门;要加大工伤医疗监管力度,切实杜绝小伤大养、过度医疗等现象的发生;要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应由公安、法院、工商、税务、住建、安监、银行等相关部门参与,形成各单位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改变单靠人社部门的现状。

(三)如果相关部门不齐抓共管,采取强制措施形成联动机制,单靠人社局很难将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在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时,明确公安、法院、工商、税务、住建、安监、银行等部门的权责,并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

(四)通过相关制度创新,在现有法律规定下简化理赔程序,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及时实现。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我们希望上级尽快出台相应政策,以此推动基层社会保障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研究》 百度文库

[2] 陈志旭:2012年第9期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 《对于如何加强工伤保险基金安全监管的思考》

上一篇:福山区2011年疾控总结下一篇:工程公司项目经营管理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