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结项报告

2024-10-13

项目结项报告(共11篇)

1.项目结项报告 篇一

一、绪论

说明:在绪论中简要说明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研究设想、方法等。应当言简意赅。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可以适当综合评述。

1. 概述

介绍项目设计的背景,目的、意义,项目的设计环境,项目的应用范围,项目的研究方法等。

2. 国内外现状

说明项目所用技术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应用的产品等。

二、关键技术介绍

说明:对报告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所用的专有名词进行简要的介绍,在报告的其它部分一般不再叙述通用技术。

1. 专有名词介绍

对于报告中出现的专有名词进行介绍,例如SRAM,FPGA,状态机等。

2. 关键技术介绍

对于项目中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例如IP核复用,March C-算法等技术。

三、系统分析

说明:在本部分中分析项目所作测试电路应实现的功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待测的SRAM IP核的结构框图及功能说明,测试电路所采用的算法以及项目的流程图等部分。

1. 项目的功能描述 2.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3. 待测目标SRAM 分析 4. 测试算法分析 5. 测试电路系统流程图

四、系统设计

说明:可分为模块初步划分和模块详细划分,分别说明每个模块的整体功能,端口界定,以及端口功能的详细描述,并且给出这几个模块端口之间的相互关系图和关系的说明等。

1. 初步划分

把整个项目初步划分成几个模块,分别说明每个模块的整体功能,端口界定,以及端口功能的详细描述,并且给出这几个模块端口之间的相互关系图(可从EDA工具中截取,或者用visio软件画出),然后对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

例如本设计可分为Data_Path和Controller两个模块。分别说明。

2. 详细划分

对初步划分的模块进行详细的划分,每个模块又可划分成若干个小模块,详细说明每个小模块的功能,进行端口的界定,并对端口信号进行简单描述,然后给出模块之间的关系图。

2.项目结项报告 篇二

一、项目理念及其落地转化

1. 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与内容从理性向感性的转化,偏向自然美育与情感教育

育儿基地从2009年开始,积极参与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五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基地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逐渐从生态知识的认知转向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的培养; 从理性的规则意识培养转向感性的自然美育、生态德育的生态人的培育。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生态知识和生态理念都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在缺乏知识累积、情感认同、意识不深的前提下,要求儿童践行生态环保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儿童期的生态道德教育应侧重于生态美育、生态德育,理解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认知自然之美是人类精神文化提升的源泉,激发儿童对自然界的兴趣与热爱,提高儿童生态道德意识,从情感、道德、精神层面的建设来激发儿童认知、行为和意志层面的改变。

重视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美育、情感内容还意味着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教师与志愿者必须先具备这些方面的过硬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对生态教育的热情感染儿童和家长; 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注重情感和美感的激发、关注儿童德性与意识的提高。

2. 立足城市发展,推动自然教育,激发儿童与家长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说: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在开放空间玩耍是少年儿童健康发育的先决条件。一些发达国家对此给予以了相当的重视,把社区儿童游戏场所看成是居住环境品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成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标准之一。《雅典宪章》( 1933) 中就提出“在新建住宅区内,应该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造公园、运动场及儿童游戏场之用。”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让人们感受到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信息资讯的便捷、生活质量的改善等,但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减缩与远离,对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儿童及家长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带孩子亲近自然、关注环境保护; 也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关注并致力于自然生态教育,根据家庭需求开展各类活动。

关注并重视城市化进程对儿童的一个重要负面影响———自然缺失症。教育学与心理学认为,大自然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作用显著。但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儿童习惯于城市生活,远离自然。基地在2013年关于《儿童参与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情况调查》中显示,32. 9% 的儿童表示自己更喜欢“宅在家里”。推动自然教育,将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儿童吸引到开放自然环境中,是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上海的自然环境资源在人口集聚的巨大压力下,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但也庆幸地是在《上海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首次提出要“建设儿童友好型生态环境。育儿基地分析上海城市特点,结合当地人文、自然资源以及组织资源,积极推动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儿童及家庭的参与。开展的活动因地制宜、由小及大,带领儿童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领悟生命价值;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休闲价值观与育儿观,指导儿童健康、全面成长。

3. 赋权儿童,贯彻儿童参与,促进儿童成长

提高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儿童参与意识,增进儿童参与程度,将有效提升儿童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兴趣。动手参与是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而通过“做中学”让孩子更好地认知和理解生态环保知识,激发孩子关爱自然、爱护地球的情感,也让孩子自发地愿意去遵守各种生态道德规范。“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见解他们的( 生态农庄) 示意图,让别人更确切地了解他们的意思”;“给我们更多的设计时间”。“老师不是用死板的说教大道理和资料让我们明白,而是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重视儿童在生态问题上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参与能力,看重儿童对家庭成员及其周边成人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成年人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并不比青少年占优势。当孩子成为积极的生态道德宣传小卫士,家庭内成员的行为理念将会受到积极影响。从家庭到社区到学校,儿童的积极有效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儿童生态教育活动的特色与思考

根据项目理念与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儿童发展需求、国家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以及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育儿基地一直在探索和分析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实践方向。从2009年至今,主题从“我的绿色伙伴”“我的绿色生活”“我的绿色责任”“美丽家园”到“自然学校”,教育活动中从偏向儿童生态知识的理性学习,到偏重生态情感培养的感性学习; 从儿童认知规律知情意行的统一和谐发展,到通过美感来激发儿童的理智、意志和情感的发展; 基地的生态道德教育项目从儿童的德、智、体、美多角度切入,可持续发展地培养生态人。

1.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以生态环境知识为基础内容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少家长第一反应是生态环境教育,误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儿童生态道德教育中会以生态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对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的儿童,生态环境教育就是通过基本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培养环境意识以及热爱、珍重自然的美好情感的萌发与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等。随着儿童年龄与认知能力的增长,生态环境教育主要内容涉及生态科学知识,包括地球生态和当前环境科学系统的基本规律的学习等。

“生态学推动了科学从分化走向综合”,如今生态学研究产生的许多思想、观点已为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研究和实践所借鉴。生态学改变了人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也改变了人们对美与善的价值观念。所以,在以生态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中,涵盖了自然、地理、生物、艺术、道德等学科的知识,但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常识教育,而更多地是生态意识的培养、更关注知识背后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及行为改变。

2.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之美育媒介: 自然艺术教育

大自然是伟大的艺术家,从微观世界到蓬勃山河,它赋予世界万物生命与神奇,它赋予艺术家无穷的创作灵感。大自然是一所艺术的学堂,孩子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神奇、艺术的魅力、自然的可贵。艺术是儿童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儿童由于受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限制,他们更善于用绘画、音乐、身体律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知。

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将艺术教育融入自然,让艺术创作源于自然。当儿童领悟到大自然之美、自然艺术之魅,他们会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体悟对美与善的价值观念,实现美育与德育的目的。

3. 敬畏生命是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中,敬畏生命是核心理念之一。生态道德是人类对待自然与环境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儿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希望培养的良好品质之一就是尊重和平等,尊重生命,对待自然采取公正和平等的态度。

生命教育包括几层内容: 其一,是让儿童关注与敬畏个人与他人的生命以及大自然中的生命,认识到大自然中生命的可贵,热爱大自然中一切的生命; 其二,是让儿童了解和体会自然界中生命循环、生物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认识到生态环境大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意识到人类行为对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其三,让儿童关注生命外,培养自身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这是关于全人的教育; 让儿童明白生命的价值,从尊重与认识生命逐渐成长并明晰“为何活着”的意义。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的生命。”若在儿童早期就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儿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良好人格,儿童漠视生命的现象也将逐渐减少。

4. 在自然中锻炼身心: 儿童活动( 亲子活动)

在开放空间玩耍是少年儿童健康发育的先决条件。让儿童接触大自然,有利于其身心、认知和社会能力等的健康发展。城市中的儿童远离大自然,导致了一系列行为、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如肥胖、焦虑、抑郁等。美国作家Richard Louv就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术语,足以看出人类远离大自然会影响身心健康。美国各州普遍开展着“不留一个孩子在室内”的运动就是鼓励儿童到户外、大自然中去游戏和学习。2011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青少年户外健康法案》( The Healthy Kids Outdoors Act) ,就旨在进一步敦促各州和联邦政府让年轻一代和家人走进自然以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支持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自然保护。

基地以亲子活动为载体,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有利于亲子亲密互动的生态游戏活动,目的就是吸引儿童对自然界的兴趣,引导儿童探索自然、健康成长; 引导家长认识到自然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自然界中蕴含着有利于儿童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艺术能力、专业知识等) 培养的丰富知识,以及为儿童创造自然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

5.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延伸: 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生态环境教育发展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共识。《21世纪行动议程》( Agenda 21) 明确提出“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义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的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 ”“从小学到成年都接受环境和发展的教育”。联合国大会也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设定为2005 ~ 2014年的全球发展目标,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

生态道德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蕴含深远。面向( 从学龄前期的) 儿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目的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考量来培养和提升国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改善生态环保行为。在生态道德教育中,让儿童理解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人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让儿童了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人类的发展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道德教育中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是帮助所有年龄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了解一些会威胁到人类未来的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如贫困、浪费、环境恶化、城市退化、人口增长、健康、冲突和人权侵害。

三、2014 年项目情况

基地2014年在“自然学校”的主题指导下,结合传统节气文化、季节与自然艺术教育内容相结合,组织儿童家庭在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自然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策划、亲子游戏,认识大自然之美、了解生态环保之重要。

1. 项目化管理与运作

基地开展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均以项目化管理与运作,每年的生态项目目标明确,活动设计、开展及总结等完整。

每次生态活动开展之前,基地的业务部门会根据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确定对象群体、人数、活动设计、经费成本预算、物资准备、活动效果预估等;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好摄影、录像等跟踪记录工作,收集儿童及家长的反馈信息( 认同情况、参与度、情绪调动、活动收获等) ; 在活动结束后,又会以业务学习的形式对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成功经验、欠缺或遗漏等,为下一次生态活动积累经验。

2. 选择学龄前及学龄前期的儿童为对象

基地开展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主要面向学龄前以及学龄前期儿童,选择该年龄段儿童为对象的原因有几点。第一,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好处于身心发展期,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第二,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影响到了低幼儿童,学龄前期与学龄期的儿童对电子产品的兴趣态势严重影响了儿童户外活动的参与度。第三,面向该年龄段儿童从小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从小对大自然充满兴趣与热情的人,会更多关爱大自然、更能内化生态环保理念。第四,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性、创造能力等处于高峰,思维无定势、不受观念禁锢,有利于艺术教育; 第五,这一阶段的儿童及家长的时间比较充裕,家长也乐意儿童参与与艺术、音乐、健身等相关的活动,家长也更倾向亲子共同娱乐的活动形式。

3. 聚焦自然艺术教育

今年基地生态项目的主题定焦于“自然学校”与“自然艺术教育”,旨在让儿童及家长领悟“大自然是一所内容丰富、知识渊博的学校; ”“大自然中充满了艺术、美与创造,关键是需要有发现的眼睛; ”“自然艺术教育是以艺术教育为载体,开展自然教育。”基地的生态道德教育以季节为纵轴,设计不同内容的自然艺术教育活动。

端午亲子活动: 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以自然主题乐晒、端午香包、康乃馨绘画创作以及亲子植物种植等亲子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绘画、刮蜡、手工、种植,聚焦自然主题( 以自然元素为艺术创作对象,使用自然元素为创作材料等) ,面向学龄前的80余户儿童及家长,共同庆祝端午佳节,并开展自然艺术教育。

夏季自然学校夏令营: 为探索自然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基地设计了农庄观察、乐晒、绘画写生、石头画、树叶拓印、生态舞台剧等内容丰富的“自然艺术夏令营”活动。将艺术教育融入自然生态道德教育之中,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源于自然的艺术创作。孩子们回归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天然艺术,使用最常见的自然材料进行创作等。既让孩子们提升了艺术修养,增强了他们对于艺术绘画的兴趣,同时也让孩子们回归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来自全市各区县的36名中小学生( 年龄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不等) ,以困境儿童为主,这些儿童基本都未接受过艺术教育,此次夏令营艺术创造的成果印证了儿童对艺术绘画的敏感性,以及在大自然中观察、学习后开展艺术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艺术课程: 为寻找与积累自然艺术教育的内容,基地在儿童创意绘画班中,以儿童熟悉的自然主题,开展创意绘画学习。

自然生态理念宣传: 基地为拓展和延伸生态道德教育项目的影响力,以“播种希望的种子”为主题,在科学育儿进社区活动做海报宣传,赠送植物种子,希望植物的种子能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生命的种子,让他们发现大自然是一本蕴藏着丰富宝库的书籍; 认识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是我们人类持续发展的源泉。“播种希望的种子”宣传活动进入十余个街道,覆盖上千户家庭。

四、教师与项目团队的成长

基地从2009年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以来,基地教师团队得到显著成长,表现在: ( 1) 生态道德理念熟悉于心; 基地的教师在开展亲子活动中,都会考虑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在活动过程中,也会以生态环保的行为来言传身教; ( 2) 生态道德教育项目设计能力增强; 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基地购买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专业书籍,积极参与与生态教育相关的培训讲座,了解家长的育儿需求,设计出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颇受儿童与家长的欢迎。( 3)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因为熟悉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活动内容,在活动执行过程中,团队协作性高,实现良好的项目运作效果。

五、社会影响力

3.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鉴定结项表 篇三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所属部门

项目组成员

项目编号

成果类型

成果字数

联系电话

项目内容简介(500 字以上)

结项成果说明(参照附注中的成果类型进行说明。例如论文成果需注明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期数、发表时间、是否进入 CSSCI 目录等)

初 审 意 见

验 收 意 见

备 注

注:根据《AA 学院(筹)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院级科研项目的结项标准为:

1、院级科研项目结项成果形式为论文的,院级重点项目结项为 1 篇刊登在进入CSSCI 目录的刊物的学术论文,或 2 篇学术论文(其中 1 篇刊登在未进入 CSSCI 目录的本科学报的论文,1 篇为其他 CN 刊号的论文),或被正式出版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院级一般项目和院级青年项目结项为 1 篇 CN 刊号的论文或被正式出版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4.项目结项报告 篇四

2018-09-03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结项鉴定由省社科规划办组织实施。在项目研究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应按规定申请成果结项鉴定并提交结项材料。

一、关于申请鉴定的成果:

省社科规划项目成果形式包括: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其中,“论文”由已发表及未发表的论文若干篇组成,内容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项目负责人申请结项鉴定,必须提交与“预期成果”一致的研究成果。如“预期成果”包含两种形式的,则须同时提交两种形式的成果。

二、申请结项鉴定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

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鉴定结项审批书》(含项目经费支出明细、文献查重报告首页等)2套;

2、结项成果6本;

3、电子光盘2张,内容包含:《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审批书》、结项成果和文献查重报告全文。

三、结项材料的装印要求具体如下:

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审批书》用A4纸双面打印,连同项目经费支出明细、文献查重报告首页等附件材料左侧装订成册。

2、结项成果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成册:

(1)内容及装订顺序:封面、目录、项目及成果简介、成果主体部分、附件、封底;

(2)封面须注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字样及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成果形式等;

(3)项目及成果简介参照《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审批书》;

(4)成果主体部分即项目负责人提交结项鉴定的研究报告、论文或专著的稿件,论文如已发表可提供复印件;

(5)附件是其他情况的简要说明,包括:阶段性论文发表刊物名称及时间、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的情况、成果获奖的情况等,由项目负责人视情况决定是否提供。

四、结项成果须进行匿名处理,不得透露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果的姓名、工作单位等相关背景信息。

五、省社科规划项目最终成果通过鉴定结项后方可公开出版。违反规定擅自出版的,不受理结项申请,并视情况作出终止项目的处理。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9月

2018-9-4 14:00:10 规划办钟月仙

各位老师中午好!省社科规划项目中期管理和鉴定结项从本月起实行新的要求,相关内容已经在网站上发布。请各位告知项目负责人,按新的要求、用新的表格申请相关的事项。

项目申请结项鉴定的新要求,请点击链接查看http://

新版的《重要事项变更表》和《鉴定结项审批书》,请在“下载专区”下载。

请各位老师注意以下几点变化:

1、严格执行结项成果先鉴定后出版的要求。新的《重要事项变更表》中已经删除了这一个选项。

2、申请鉴定的成果,其形式应与“预期成果形式”一致。但对于预期成果形式是论文的项目,不再限定发表的数量,而是强调论文之间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项目经费支出明细”和“文献查重报告”作为《鉴定结项审批书》的必要组成部分提交。

4、学术规范声明和论文审查证明不再单独提交,改为在《鉴定结项审批书》中签字或盖章确认: 2018-9-5 12:24:41 规划办钟月 2018-9-5 12:24:41

各位老师,对于昨天大家提出的问题,先简单做以下解释:

1、省项目结项成果包括三种:专著、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研究报告未通过结项鉴定前不能出版。论文以作为一个项目成果应具有的系统性、完整性为考量标准,论文总数量不限,但其中必须包括有已发表的论文,发表的数量也不限。

2、已发表的论文不需要查重,未发表的论文、专著、研究报告都要求查重。已录用的提供录用通知,不用查重

3、查重机构不限定,只要是有资质的查重网站都可以,建议大家选择权威的网站。全国规划办在组织培训时是以知网的操作要求来解释和说明的,大家选用的网站最好不要与知网有太大的差异,以免在有异议要组织复检时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4、查重报告提供的部门也不限定,只要可以提供部门公章的都可以。

5、文献重复率没有统一标准,我们建议是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后的重复率不超过15%,超过太多的视情况可能会被要求提供说明,或被要求复检。

5.项目结项报告 篇五

一、材料要求:

1.《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鉴定结项申请书》(其中“总结报告”内容不少于2500字,“最终成果简介”内容不少于3000字);

2.1000字左右的核心成果简介;

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表》(5名专家鉴定意见);

4.《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审核表》;

5.经审批的《事项变更审批表》(若没有此项,可不附);

6.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汇编和最终成果:

1)论文原件及复印件(期刊首页、目录、文章全文)

2)研究报告,不少于30000字。

3)著作,需原件。

二、材料装订要求:

1.将上述材料装订成册,共2份。

2.最终科研成果如果是著作,可单独附后.三、结项成果要求:

项目最终成果形式为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全文一般要求3万字以上;为专著的,一般要求10万字以上。课题组负责人要在公开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含2篇)与课题内容相关的论文,其中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

人文社科管理办公室

6.项目结项报告 篇六

通过测试,考察城市的CMMB覆盖网络的覆盖质量和水平,为下一步的网络建设和优化工作提供科学的测试数据,为CMMB的实施、推广和普及积累相关经验。

我们负责制定覆盖测试技术方案。由总公司提供测试仪器,天津移动提供TD+CMMB手机。

1 测试要求

1.1 测试场景

测试场景主要包括:室外移动测试、室外定点测试、室内定点测试三种场景。

1.2 室外移动场景

测试移动速度超过每小时20公里/小时。室外移动路线遍历城市区划定义的城区以及城市外环道路,包括主要干道、商业区、居民区等人流密集区以及城区外环。

1.3 室外定点场景

室外定点场景在城区选点,地点选取原则以每个CMMB信号发射站点为中心,避开交叠区域至少选10个点,其中10km为半径选4个点,5km为半径选4个点、发射站附近选择2个点;每两个发射站交叠区域选择2个点。再根据对城市热点地区的考虑,再选至少10个点;10个热点区域的室外定点测试。

1.4 室内场景

天津市不少于20个测试场景点的地点, 选取原则如表1。

每个室内测试场景选点需要选取多种典型测试点进行定点测试。需要选取至少10个点,涵盖空旷区域、封闭区域、走廊、楼梯、拐角、直射环境、非直射环境等。

2 测试设备要求

为保证测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测试仪表包括专用路测仪一台,测试接收天线选取全向接收天线,不同型号手机测试终端三台以上。

手机测试终端要求通过研究院终端测试,并具备能够通过CMMB业务鉴权用户鉴权模块,能够正常观看手机电视的CMMB终端。

3 测试内容

现场测试是在实际传输条件下CMMB系统整体性能的测试。主要测试CMMB系统在开路情况下不同的使用环境中(移动接收和固定点接收)、不同的地形、地物及城市高大建筑楼群等对接收情况的影响。

3.1 天津地区工作参数

频率范围:690MHz (U波段) 。

信号带宽:8MHz。

调制参数:QPSK。

子载波数:4K。

RS编码:(240, 192)。

LDPC编码:1/2。

外交织:模式2。

3.2 测试指标定义及要求

测试分为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

客观测试为CMMB测试仪器每一秒输出一个测试点的测试结果。测试重点关注指标主要包括信号接收电平、信噪比、RS误块率、LDPC误块率、平均移动速度等。

3.3 接收电平的测试

频谱仪的中心频率设为CMMB试验系统的中心频率,接收电平为8MHz带宽内的接收信号功率;对于定点测试接收电平以高于-75dBm作为评判标准,对于移动测试接收电平以高于-70dBm作为评判标准。

3.4 信噪比

对于移动和定点测试信噪比要求不同。对于定点测试信噪比以高于5dB做为评判标准,对于移动测试信噪比以高于8dB作为评判标准。

3.5 RS误块率和LDPC误块率

采用客观判据,RS误块率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误块率小于1%的有效覆盖,认为接收成功。

3.6 主观测试评价

主观测试主要在室外定点和室内测试中进行。

3.7 评判依据

图像:不出现马赛克、黑屏、静帧、闪屏等情况。

声音:不出现噼啪噪音、无声音等情况。

定点测试时间不少于5分钟。当3台测试终端中,2台或超过2台持续出现异常情况3秒以上,进行问题记录。测试以3部终端中的2部以上能够正常收看节目为合格。

3.8 覆盖情况的定义

对于测试过程中的每一个测试点,以上各指标均满足要求则认为该点满足覆盖要求。当测试过程中95%的测试点都满足要求,则认为网络达到深度覆盖;当测试过程中90%的测试点都满足要求,则认为网络达到良好覆盖;当80%的测试点满足要求,则认为网络达到基本覆盖。

3.9 测试方法

测试分为为:室外移动测试、室外定点测试、室内定点测试。每个测试内容都分为主观测试以及客观测试。

3.10 天津CMMB测试数据

天津目前已经建成9个站点,其中天塔作为发射主站,与东行进行解调编码操作,该过程包括ADC、FIR滤波、同步、信道译码等操作,最终还原输出188数据包,数据包处理系统对数据包进行筛选,筛选出的分发信道适配包,有效数据包输出到ASI输出系统,该系统进行数据转换通过ASI接口输出,为CMMB激励器提供信源。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智能监控系统进行全程监控,并对数据包处理系统筛选出的分发信道适配包进行误码率分析,保证系统稳定正常的工作,并通过LED指示灯显示当前工作状态,供电系统负责整个系统的电力供应。

4总结

7.项目结项报告 篇七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

结 项 申 请 书

所在学院: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E—mail:

填写日期:

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印制

填写说明

一、《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结项申请书》要按顺序逐项填写,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填“无”。要求一律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二、“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及成果展示”栏、“总结报告”栏可自行添加页面,无字数限制。

8.项目结项报告 篇八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2项目结项验收和2014项目申请立项的通知

各学院、有关部门:

为保证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学校将对201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结项验收,请承担项目的同学认真填写结项书、撰写结项研究报告和准备相关材料。结项研究报告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和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研究成果可以是论文、专利以及自制设备或改造设备鉴定报告或实物等,统一用A4纸打印,胶订成册。同时,学校启动2014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工作,请有意参加的学生积极准备,按要求认真填报申报书。申报书、结项书和结项研究报告(具体表格及要求见附件)各1份于2014年7月4日(第十九周周五)前以学院为单位送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电子文档发送至sjk@hpu.edu.cn。逾期将不予受理。

—1—

附件: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申请、结项验收相关材料

9.项目结项报告 篇九

1 选煤厂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控制指标

1. 1 吨煤电耗

目前, 选煤厂建设项目中电耗控制指标有以下两种:

( 1)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 ( HJ 446 - 2008) 。该标准中规定的选煤电耗指标见表1。

( 2) 2012 年12 月31 日发布, 2013 年10 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 《选煤电力消耗限额 》 ( GB29446 - 1012) 中, 选煤电力消耗限额指标见表2。

表2 中所示限定值和准入值为强制性指标, 限定值为现有企业限额指标, 准入值为新建企业限额指标。

从上述两个标准指标对比来看, 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对电力消耗的要求更加严格, 指标更加明确, 环保指标只是对吨煤电耗进行分级, 而新标准设定了准入门槛。

1. 2 煤耗指标

北方冬季建筑物及构筑物采暖消耗大量煤炭, 目前还没有单位产品煤耗指标, 但有采暖锅炉热效率指标要求。详见 《煤矿在用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和判定规则》 ( MT/T 1000 - 2006) 。

2 选煤厂电力消耗的计算

( 1) 方法一。按照 《煤炭工业选煤厂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 ( GB /T 50553 -2010) 和 《煤炭工业选煤厂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标准》 ( MT/T 1153 - 2011) 编制设计文件的 《电力负荷统计表》中的年耗电量及吨煤电耗计算方法。

根据 《煤炭洗选工程设计规范》 ( GB 50359- 2005) 中, “电力负荷计算采用需用系数法, 需用系数应符合表14. 1. 3 的规定”, 电力负荷 ( 计算负荷) 的计算由设备工作的容量 ( k W) 与需用系数的乘积得到。全年电耗则由计算负荷 ( 有功) 与最大负荷年利用小时和最大负荷重合系数的乘积再加上变压器和线路损耗得到。全年电耗除以年设计生产能力即得到吨煤电耗。

在此种计算方法中, 因存在人为计算参数选取的不同, 最后导致全年电耗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如: 需用系数中, 重选、脱水、装车系统, 浮选系统, 干燥系统, 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均为范围值, 其中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的需用系数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12. 5% , 其他则相差7% 左右。最大负荷年利用小时, 在 《煤炭洗选工程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 专业教材中列出的经验数据是, 作为选煤厂的两班制企业最大负荷年利用时间为3 000 ~ 4 500 h, 在实际的设计文件编制中, 有采用4 500 h的, 4 200 h的, 4 000 h的, 还有更低的。表3 以实例证明了选取不同参数对全年耗电量的影响。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计算全年耗电量时, 选取各项参数范围值较大时, 吨煤电耗大于准入值, 而选取各项参数范围值较小时, 吨煤电耗小于准入值。因此计算选煤厂全年耗电量时, 计算参数范围值的选取对节能评估最后评判结果有很大出入。只是因为参数选取的不同, 就得出不同的结论, 使其对建设方案的制定和节能设备选型的重要性降低了, 这与国家制定对建设项目进行节能评估的初衷相违背。

( 2) 方法二。根据 《节能评估》 培训教材, 年耗电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与刘介才编写的《工厂供电》教材中的“工厂年电能消耗量的计算”基本相同, 其公式如下:

式中: Wp. a———年有功电能消耗量, k W·h;

α———年平均有功负荷系数, 一般取0. 7~ 0. 75;

P30———工厂的有功计算负荷, k W;

Ta———年实际工作时间, h。

此种方法只有年平均有功负荷系数为范围值, 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7% 左右。

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在于都采用需用系数法, 主要区别在于最大负荷年利用时间和年实际工作时间与有功系数乘积的差别, 根据 《煤炭洗选工程设计规范》, 选煤厂工作制度计算年实际工作小时数为330 d × 16 h /d = 5 280 h, 再乘以有功系数0. 7 ~ 0. 75, 则年耗电量为3 696 ~ 3 960 h, 与最大负荷年利用时间的4 000 h接近。因此, 如采用第一种计算方法, 最大负荷年利用时间设为4 000 h较为合适; 如采用第二种计算方法, 有功系数设为0. 75 较为合适, 这样无论哪种计算方法, 对最终节能评估结果的影响都较小。

3 选煤厂热力消耗的计算

根据 《煤炭洗选工程设计规范》, 采暖热负荷的计算是按照选煤厂建筑物建筑体积的大小, 选取单位体积耗热指标, 再乘以室内外温差及负荷系数, 单位体积耗热指标为范围值, 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10% ~ 20% 。负荷系数采用平均值和按建筑物分别计算也存在一定误差。选煤厂自建锅炉房进行采暖和直接利用热力供暖, 因存在锅炉热效率的计算, 最终采暖耗热量计算结果也存在20% ~ 30% 的差异。因此, 与前述电力消耗的计算结果差异有过之而无不及。

4 结论

由于选煤厂全年电耗和热力消耗的计算方法及参数选取的不同, 最终导致节能评估结论差异较大。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建议有关部门在计算选煤厂全年耗电量和热力消耗时, 设定标准的参数和计算方法, 使项目的建设方案和设备选型的节能评估结论更加客观, 并具有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 (第3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2]周志坚.选煤厂工艺设计中的节能措施[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3 (4) :23-25.

10.项目结项报告 篇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期检查、成果鉴定和结项有关规定

一、中期检查(摘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十四条

为保证研究质量,教育部社科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

1.中期检查由教育部统一布置。一般在每年第二季度下发项目中期检查通知;中期检查的结果,作为后续拨款的依据。

2.中期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是否按计划开展;研究进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原则上至少须有1篇项目责任人作为第一署名人正式发表的论文,并标明“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字样,否则中检不予通过。

3.教育部在每年第四季度公布中期检查结果。对于没有进行实质性研究的项目、无故不接受中期检查或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进行通报批评并停拨后续经费。

二、重要事项变更(摘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十五条 教育部社科项目经批准后不得随意更改研究计划,确需变更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项目依托学校在审查变更申请时应严格把关。

1.项目自批准之日起,研究周期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1~2年,但须经依托学校同意并报教育部批准备案。

2.变更项目责任人或依托学校,须经原项目责任人和依托学校提出申请,报教育部批准。①

三、鉴定和结项(摘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 1 和结项办法》)

第三条 2.一般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由各单位社科研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七条 免予鉴定范围

2.一般项目完成《申请评审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申请免予鉴定:

(1)专著类成果已正式出版;

(2)在SSCI、A&HCI等国际索引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

(3)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或国家一级行业学会三等奖以上奖励;

(4)研究咨询报告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地(市)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或大型企事业单位采纳并取得实际效果;

(5)成果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而质量和水平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第八条 项目依托学校负责鉴定和结项材料的审核和汇总。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统称申请结项单位),由各单位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对鉴定和结项材料进行复审、组织一般项目成果鉴定,然后汇总所有鉴定和结项材料集中报送教育部社科司。

鉴定和结项材料审核的主要内容:

1.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对照《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检查鉴定和结项材料,审核项目研究是否按原计划完成任务,研究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2.按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审核申请材料是否齐全;

3.按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审核是否符合免予鉴定条件;

4.会同学校财务部门,审核经费开支是否合理合法等。

第十三条 成果鉴定方式分为通讯鉴定和会议鉴定。其中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采取会议鉴定方式;基地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采取通讯鉴定方式。

1.通讯鉴定:由鉴定组织部门聘请同行专家,采取通讯评审方式进行。

第十八条 一般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对申请结项单位集中报送的结项材料进行复审和抽查,对确认可以结项者颁发结项证明,拨付项目经费的剩余部分。

1.通过鉴定的一般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

(2)《鉴定意见书(汇总用)》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鉴定意见表(个人用)》附于其后装订;

(3)项目成果原件3套(未出版的书稿报送装订好的打印稿,正式出版后补报样书3套)。

2.符合免予鉴定条件的一般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有关证明材料附于其后装订;

(2)项目成果原件3套;

(3)项目《申请评审书》1份(复印件)。

3.一般项目优秀成果通过由项目责任人申请、依托学校和申请结项单位审核推荐、教育部复审的方式确定。项目责任人在填报《终结报告书》时,提出“优秀”等级申请、注明申请理由,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依托学校和申请结项单位依据申请材料和专家鉴定意见进行审核推荐,随同结项材料一起报送。教育部社科司进行复审和抽查,对确认为优秀成果者予以表扬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做撤项处理:

1.课题组不具备按原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和可能;

2.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责任人或课题名称和基本内容;

3.研究周期内未能如期完成约定的任务,两次申请延期后仍未完成;

4.两次申请成果鉴定和结项均未获通过;

5.项目成果存在严重政治问题或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6.在项目鉴定和结项过程中违反规定弄虚作假。

符合上述情形者,项目责任人和依托学校可主动提出撤项申请。凡被撤销的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进行通报批评,责成依托学校追回已拨经费;项目责任人3年内不得申报教育部社科项目。

①变更项目管理单位必须是高等学校,变更申请必须由新旧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同意并签章。申请人须登陆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www.sinoss.net),下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要事项变更申请表》(http://www.sinoss.net/2008/0716/8152.html),向高校社科管理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后转入新工作单位。课题组成员调整按照以上程序办理。

高校社科管理服务中心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C区1001室,邮编100875。

11.结项论文 篇十一

内容摘要:

江西省是传统农业省份,浙江省是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在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农”工作目标进程中,赣、浙两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的宝贵经验。

江西省紧紧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的农业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粮食等传统传热产业,着力打造现代绿色农业,为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浙江省坚持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着力转变增长方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为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绘就出一幅新景象。

关键词:江西 浙江 农业经济 分析

ABSTRACT:

英文摘要

KEY WORDS:Jiangxi Zhejiang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sis

目 录

一、概况:

(一)江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江西是一个传统农业省份,山青水绿,生态优势显著。近年来,江西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按照“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 和“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改善农业品种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开始向农业强省迈进。

江西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0.05%,总人口4339多万,现有耕地3420万亩(为浙江省的143.5%)。2006年,全省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8.3亿元(为浙江省的81.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86.1亿元(为浙江省的85.2%)。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为浙江省的48.9%),其中,工资性收入1489元,家庭经营收入1922元。

在特色食品加工业方面,食品工业在江西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产值和利税一直位居前列。全省基本建立了与农产品资源相适应的食品加工、制造体系,形成了一批如江西四特酒厂、临川贡酒厂、江西盐矿、南昌亚洲啤酒有限公司、江西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德宇集团、赣南果业、润田、江西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白酒、啤酒分别位居全国14位、15位。全省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900多个,其中食品加工龙头企业362家。今年上半年新增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8家,达522家。累计建立各种基地1280多个,种养面积80多万亩,辐射乡镇900多个,带动农户60多万户,农民人均增收350多元。2006年,江西食品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38.82亿元(现价),主营业务收入329亿元,利税总额58.86亿元。

(二)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浙江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近年来,浙江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适应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创业创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浙江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0%,现有耕地2384万亩,总人口4629万人。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508.6亿元,其中农业711.9亿元,牧业287.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23亿元,其中农业511.7亿元,牧业127.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335元,列全国第3位,其中来自第一产业收入1377元。

在特色食品加工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凭借灵活的机制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利用省内省外两种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食品工业迅速发展,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支柱。除精制茶叶、金华火腿、绍兴黄酒等传统优势产品,粮油、畜禽蛋奶、水产品、果蔬加工等产业迅速崛起。其中茶叶、火腿、啤酒、黄酒、软饮料、罐头、水产品、方便食品、味精及调味品、食品添加剂、食用菌、蜂产品、保健食品等产量居全国前列。2006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39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3.3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92%。产销率96.50%,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35.69亿元(位居全国各省市第6位)。完成出口交货值92.11亿元。全行业完成投资额21.73亿元,新增固定资产2.94亿元。作为华东的兄弟省市,浙江、江西两省在气候、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都十分相似,但是两省农村无论在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2006年,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总收入达到9453.9元,而江西省仅为4555.9,甚至未达到前者的一半;从生活质量上来说,2006年底浙江省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7.72平方米/人,而江西省的这一数值仅为35.91。作为我国东部与中部经济的代表,浙江与江西在农村经济上的发展差距体现了我国东中部农村的现状,他们之间的差距也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缩影。

本文将通过建立严谨的农村经济建设指标体系,系统、全面地比较、分析浙江、江西两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差距,并挖掘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依此提出合理的建议,力求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出有益帮助。

一、赣、浙两省农村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一)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江西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为浙江省的164%),森林覆盖率60.05%,现有耕地3420万亩(为浙江省的143.5%)。2007年,全省总人口4368.41万人(为浙江省的86.33%),其中农村人口2629.78万人(为浙江省的121.43%)。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10亿元(为浙江省的88.78%),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为浙江省的49.58%),列中部六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78平方米(为浙江省的64.46%)。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产业结构不断调优

依托资源优势,江西重点推进粮食生产、畜牧、水产、园艺、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大产业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赣南柑橘主产区、赣北早熟梨主产区、赣中生猪主产区、赣中北绿色大米主产区、鄱阳湖虾蟹主产区、泛鄱阳湖水禽主产区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六大优势农产品产区。2007年,江西全省粮食种植面积3551.9千公顷,实现粮食总产量1904.2万吨,总产量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油料种植面积603.5千公顷,增长0.4%;棉花种植面积81.7千公顷,增长3.6%;蔬菜种植面积500.5千公顷;果业产量达206万吨,同比增长24.1%;肉类总产量247.4万吨,增长3.0%;水产品产量196.1万吨,增长9.0%。

2.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坚持以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6家,达到15家。正邦科技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使全省上市龙头企业达到4家。全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销售、加工等后续环节的利润。2007年,全省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663个,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300个,联结农户316万户,增长11.4%,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300元,增长11%。

3.支农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江西农业总投入12.78亿元,同比增长33.75%。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补贴20.65亿元。通过政府搭台、银企合作、签订融资风险补偿协议,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利用5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撬动了银行贷款资金授信额度2亿元。利用政府贴息贷款资金2900万元,引导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投资60多亿元,用于217个项目建设,江西国鸿、新余润合、南丰汇源、上饶五洲星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整合资金16亿元,新增1万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全年阳光转移培训25.2万人,转移就业人数22.8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0.6%。

(二)、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浙江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江西省的61%),森林覆盖率60.5%,现有耕地2384万亩(为江西省的69.7%)。2007年,全省总人口5060万人(为江西省的115.83%),其中农业人口2165.7万人(为江西省的82.35%)。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025亿元(为江西省的112.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为江西省的14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3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7.06平方米(为江西省的155.14%)。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综合能力稳步增强

茶叶、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竹木加工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养殖业、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710个,2007年接待游客5621.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30.4亿元。一大批重大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并见效,农机总动力达1920万千瓦,66.8%的农田能够旱涝保收。

2.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2002年以来,浙江省制定发布省级农业地方标准509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比例从2001年的8.1%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建成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0余个、示范面积60万公顷。截止2006年底,全省已有72个农产品被纳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单,215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194个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1419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50个产品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推进,2007年投入整治建设资金151.76亿元,累计完成示范村1181个,整治村10303个,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35.39%。全省已有39个市、县(市、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命名,累计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86个、省级生态乡镇450个。建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建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9个。全省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投入496.17亿元,累计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县城、镇)30个,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赣、浙两省发展农村经济的启示

(一)江西发展农村经济的启示

分析江西抓好农村经济的经验,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打绿色牌

绿色农业是江西农业的亮点和优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均连续8年保持两成以上的增速。截至2007年底,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916个,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有机食品数量415个,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有23个县的25个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农业生产基地面积达513万亩,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强。“绿色”带动项目投资。全省新上的200多个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化项目中,有8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项目。中粮集团在江西建立了中国唯

一、亚洲最大的蒸谷米加工厂,年产蒸谷米18万吨,白米6万吨,产品全部出口;进贤粮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1万吨黑芝麻系列产品扩建项目的竣工投产,使进贤县成为全国最大的黑芝麻生产加工基地;上高圣牛米业集团以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支撑,联合当地6家大米生产企业,组建金农米业集团,企业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成为江西最大的米业加工企业之一。目前,全省已有绿色食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产业化企业91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户超过百万户,与传统农业相比,每年户均增收1260元。

2.唱经贸戏

近年来,江西根据市场抓农业、根据需求创品牌。由被动生产到主动出击。2007年,成功举办 “中国江西首届农业博览交易会”、“江西第三届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大力宣传“生态江西、绿色产品”的赣牌农产品形象。两展会贸易成交金额达27.9亿元,意向合同金额49.4亿元,现场销售金额4822万元,签订经贸与技术投资合作项目26个,总金额64亿元,观摩采购群众达30万人次。2007年,全省共引进国内外农业项目524个,实际进资71.6亿元。其中引进合同金额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97个,上亿元的项目33个。农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香港、欧盟、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贸易额2.44亿美元。

3.走科技路

江西提出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科学发展农业。在粮食生产方面,实施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工程、进一步加大“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等推广力度;在油料生产方面,借助“乡村游”、“休闲农业”的平台,开发和培植“油菜花”景观;在经作产业方面,大力开展“1亩园1万元”创建活动,在全省建立了40个省级高效创建点;在畜牧生产方面,新增一级种猪场15个,改良肉牛22万头次。动物免疫保护力均在8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农村能源方面,全省共新建户用沼气池16.14万户,通过能源生态或能源环保模式建设,配套干粪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的推广,逐步控制家畜养殖场的环境污染;在农机化方面,大力推广机械插秧,机插秧比常规栽插平均亩增产38公斤。浮梁县鹅湖镇机插秧平均单产达到471公斤,最高单产达到511公斤。

(二)浙江发展农村经济的启示

分析浙江抓好农村经济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四个坚持”:

1.坚持市场导向,把城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作为发展方向

浙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接受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的辐射,着力推动城乡融合、三次产业融合和国内外融合,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培育流通新型业态,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畅通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扶持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创建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和赢利能力。引导企业“走出去”,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全方位扩大。2007年实现农副产品出口额72.3亿美元,农副产品出口额相当于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30.82%。省外境外开发再造了一个“浙江农业”。

2.坚持提升服务,把科技兴农、合作强农、依法护农作为发展手段

浙江省注重从基础环节着力,增强科技对农业的牵引力。启动了一批农业科技专项,发布省级主推技术24个、主导品种36个,江山、海盐、诸暨、嵊州4个部级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浙江大学等院校、科研单位与市县共建农技推广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成效显著,培训农民157.2万人,培训转移率84%,农民收入的8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从关键环节着力,引导农民和企业走向联合,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合作化提升农业组织化。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0300万个,其中龙头企业50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41家,专业大户26.2万户,带动64%的农户融入产业化组织体系。从薄弱环节着力,不断深化依法行政,强化综合执法,增强法制对农业的保障力,形成合力兴农的良好环境。

3.坚持统筹兼顾,把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作为发展方法

浙江始终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中思考农业,站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把握农业,站在子孙后代发展的大计中谋划农业,促进区域、产业统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资源环境保护。全省初步形成了粮油、水产品、蚕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主导产业带。产业结构、区域布局日趋合理。萧山区以蔬菜、花卉、畜牧、水产和茶果五大产业为主导,海盐县紧紧围绕粮油、畜禽、蚕桑三大传统产业和发展名优水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三个新兴产业,诸暨市重点发展珍珠、香榧、茶叶、瘦肉型猪等十大块状特色农业,通过实施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及“乡村康庄工程”等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产保障等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07年底,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人数3000万人,参保率89%。全省农村低保对象56.2万人,月均补助96.44元/人,支出保障金5.49亿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94.3%。

4.坚持创新机制,把体制创新、方式创新、管理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浙江坚持深化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行政执法、农技推广和种子管理等体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注重精简乡镇机构,稳定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土地规模集聚。2007年,476万亩土地实现有序流转。坚持改进农作制度,推引间作套种、立体经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明确农业首席专家、责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职责,实行“农技大师”、“责任农技员”、“农民信箱”等形式与规模经营大户对接,完善农技110服务,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点组建达99%以上,用户达170万户,启用率93%。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规模经营稳步推进,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上升。

结语 “三农”问题,国脉所系、民生所依。当前,国家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三农”发展,既要从农业自身特点出发思考农业,又要跳出农业谋划农业;既要从农业发展新阶段出发思考农业,又要从城乡统筹发展新趋向出发谋划农业,努力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借代的语篇衔接功能下一篇:我的自画像 - 描写自己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