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与企业家文化(精选8篇)
1.企业家与企业家文化 篇一
论中国企业家与企业文化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贸易接轨,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驻入中国,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中国的许多小型企业尚未成熟,如何在强手林立的商业市场中生存;老牌的大企业如何在国外企业的强势入侵下依然保持自己的优势;中国企业的软肋在哪里;我们急需什么样的企业家与企业,学习了“企业家与企业文化”这门课程,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一)小型企业面临的问题
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而言,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产业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这就为中国的小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国情所带来的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先天不足,使小型企业难免不能摆脱如老板欺诈职工、干黑活、拖欠工资等恶性现象。有人说,大型企业看文化,中型企业看制度,小型企业看老板,看似中国小型企业的命运,中国小型企业员工的命运,全都维系在了老板手上一样。这显然是不符合企业发展道路的。企业要发展的好,发展的远,与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文化,即文化在企业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组织形式里的特有表现,指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风格习惯,企业做事的方式,团队整体文化取向。企业是一个团队而非个人,一个好的企业是不需要老板的,企业文化像一条纽带,将企业中的各个部分紧紧地连在一起,齐力合作。
(二)大型企业面临的危机
国外企业的强势入侵势不可挡,这对中国的大型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国外企业相对成熟,有较强的企业文化,对国内的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诺基亚、麦当劳、沃尔玛、IBM等。众所周知,IBM的企业文化是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服务客户;诺基亚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不难看出国外的大型企业对客户的重视程度。这也成就了他们独占商业市场鳌头的奇迹。同是手机,我们国内也有很多著名品牌,我自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经常用手机记录一些重要的会议,做成备忘录。然而,国内品牌大都把备忘录放到一个很隐秘的文件夹里,等使用者想起去找备忘录,重要的会议恐怕都早已耽搁了;相比,诺基亚把备忘录直接放置在桌面上,只要打开手机,一眼就可以看到。不论是哪款机型,都有这个功能,十分贴心。这就是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单就这一点,许多国内大型企业就相差甚远。本土的大型企业应该在这企业浪潮中,不断寻求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及时调整,那么只能在市场的运作中被无情的淘汰,无论是多么辉煌的企业。曾是世界电脑领域霸主的IBM,叱咤一时,然而,由于没有及时观察市场动态,调整经营战略,被当时还未成熟的DELL取而代之。原因是DELL及时捕捉到了在电脑配送过程中的效率低下问题,于是将组装电脑和配送电脑合成一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需要,最终共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三)中国企业家、企业的共性问题
就企业家来说,中国企业家具有很强的政治思维能力,胆识谋略过人,想象力丰富,创业、敬业、爱业,职业经营者特征明显,有一套成体系内涵的深刻经营哲学,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较强的个人魅力。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运作经验积累有限,仍存有小生产观念,权利情结严重,作秀重于练内功,缺乏团队意识,不注意培养接班人等。在种种缺陷下,导致中国的企业普遍存在团队意识不强,管理混乱,职工缺乏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等诸多弊病,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营造出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
就连许多著名企业也难逃其害:海尔的骂人文化、华为的加班文化,让许多高素质的求职人员望而却步。
(四)中国企业的希望
现代中国需要什么养的企业家呢?是创新性企业家、能打造和驾驭跨国公司的企业家、创业型企业家、能带领成熟的职业经理队伍的企业家、社会管理型企业家。那么,这样的企业家应有什么样的精神本质和企业价值呢?其精神本质就是创新 ——善于组织管理,同时冒险精神和理智共存。还需具备创新、知识、战略和经营管理能力。同其他职业一样,都要求一定的品格素质、智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企业家精神就是追求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由此,中国企业的希望就在一群年轻的创业型人才身上。面对现今的局势,这正是中国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正是我们年轻一辈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然而,同时现今市场也存在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如创业环境较差、市场环境有待完善。但是作为年轻一辈我们应勇于接受挑战,不畏困难,在挫折中汲取经验,不断反思进取。在科技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多接触国外文化国外企业,在学习观察中不断总结。同时树立自己的远大抱负,在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健全的品格;培养自己的兴趣,多参与相关的活动,在学习中多积累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专业知识,并尽量多的应用到生活中去。锻炼自己的独到眼光,善于发现被人不易察觉的动态。当万事具备之时,更要有胆识、有魄力,不被眼前所迷惑,舍得放弃,勇于挑战。
2.企业家与企业家文化 篇二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灵魂
企业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 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之道、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作风、员工素质和企业形象的总和。企业文化亦即企业经营之道、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发挥着导向、示范、凝聚和激励等重要作用。而品牌是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一种格调, 它的主要特征是与用户共鸣和推动企业的价值取向。在当代, 国际著名的品牌每到一个地方, 都实行文化本土化战略, 意在把当地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品牌中, 以增强用户对其品牌的认同感, 从而促使用户视其品牌为生活的一部分。总之, 企业文化就是品牌的精神力量, 是品牌价值的核心。
知名的品牌都是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撑的。海尔集团通过十多年的市场磨练, 在品牌经营的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海尔”品牌特有的文化体系。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与品牌, 是没有生命、灵魂、气质的, 终归昙花一现。因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是企业给用户的心理感受、心理认同和精神价值, 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层面的满足。实质上, 企业给用户的这种精神满足, 就是企业品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正因为这种文化内涵, 使得品牌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 成为企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反之, 如果一个品牌缺少文化底蕴, 缺失精神价值, 再独特再优秀的产品也是能够被拷贝的, 也将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不堪一击。因此, 只有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生产、产品之中, 才会提升品牌的附加值, 扩大品牌价值的资源, 也才会有高质量的品牌。
企业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不竭源泉, 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信用卡”。当前,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 品牌逐鹿变幻莫测。因此, 如何塑造企业品牌魅力、提炼企业品牌形象、挖掘企业文化内涵, 已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美国的可口可乐, 还是英国的威士忌, 也不管是中国的百年老店, 还是外国的千年陈货, 企业的品牌都是依靠企业文化来作强力支撑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灵魂, 灵魂有多深, 企业品牌就能走多远, 离开了企业文化这块沃土, 企业品牌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毫无生命力可言。“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这句古语, 正是对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真实透视和生动写照。
二、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品牌也是一种文化, 而且是一种极富经济内涵的文化。具有让社会大众和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极高的附加值, 是企业的一笔巨大财富。企业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 它时刻传播着企业的精神文化、道德伦理、哲学理念等, 展示着企业的形象, 表征着企业的素质与实力。同时, 企业文化通过品牌, 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 以对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对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其中企业文化的传播, 也在不断丰富着品牌的内涵、提升着品牌的价值。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公司都密切关注“上帝”的消费心理变化, 开始以满足消费者心理需要带动物质消费。麦当劳提出“我们不是餐饮业, 我们是娱乐业”, 法国香水店说:“我们不卖香水, 我们卖的是文化”。可口可乐、麦当劳、万宝路、海尔等公司之所以家喻户晓, 除了他们的企业形象策略外, 他们还赋予了其企业及其产品、品牌极高的文化内涵。这也就是说, 以优秀文化为支撑的品牌的传播, 展现了企业的独特的文化魅力, 也促进着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良好形象的树立;反之, 则不利于产品的销售, 甚至会造成整个企业的动荡与灭亡。
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 也是对渗透在品牌经营全过程中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团队风格的体现。因此, 当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 企业在产品、价格、渠道上越来越不能制造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时候, 企业文化正好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所以有人说, 未来的企业竞争是品牌的竞争, 更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竞争, 任何一家成功企业都靠着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市场上纵横捭阖。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的必然联系, 事实胜于雄辩。据相关资料显示, 《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均有强势的企业文化, 500强的评委也总结出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是靠文化。GE公司前任CEO韦尔奇也认为, 企业文化是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 企业靠人才和文化取胜。
事实上, 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互相影响, 相互促进。企业不能没有文化, 产品不能没有文化, 品牌不能没有文化;缺乏文化底蕴的品牌建设是苍白无力的, 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去创品牌, 就好比搭建空中楼阁, 建设得越宏伟壮观越容易倒塌。尤其炒作出来的品牌是经不起市场经济的狂风巨浪的, 因为内涵不足, 企业的出发点或者说企业文化与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有冲突。炒作品牌一时能够成功, 但是不能持久, 像当年的秦池、三株、巨人都是强势品牌, 但是红极一时过后结局却是化为泡影, 结束了品牌的生命。在商业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 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竞争, 更是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竞争。因此, 企业必须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 以文化力来提升品牌力, 适应这种竞争局面。未来企业只有赢得文化竞争优势的品牌, 才可以得到世人的瞩目和用户的青睐, 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具有文化竞争优势的品牌, 集中体现在其品牌文化建设上, 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都不可或缺, 同样重要。品牌文化, 是指有利于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 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和品牌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 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都脱离不了文化, 它们的形式和内容与文化都密切相关。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然而, 有区别的是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核心含义不同, 企业文化是企业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重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 是企业生产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品牌文化则以品牌个性、精神的塑造和推广为核心, 使品牌具备文化特征和人文内涵, 重点是通过各种策略和活动使这些消费者认同品牌所体现的精神, 然后形成一个忠诚的品牌消费群体。两者之间的作用也不同, 企业文化是对内的, 主要是为了明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指导原则, 并形成一套以价值观、理念为核心的制度和规范体系, 以此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而品牌文化的作用是为了打造企业的品牌, 主要应该是营销管理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品牌文化本身就是打造品牌的一种方式。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塑造, 其根源都在于对文化的理解, 对文化理解得越深, 越透彻, 越容易把握其中的真谛和关键。因此, 无论是国有企业, 还是民营企业, 在实施品牌战略, 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上,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显得异常重要。
3.企业文化、企业家与企业持续成长 篇三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新经济的发展,市场变化的速度正在加快,竞争的强度也越来越大。一些昔日闻名的大公司陷入困境,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营中小企业,也在经历三五年辉煌之后,或举步维艰,或销声匿迹。无论是在传统产业,还是在新兴的信息产业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这个时代的首要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显示,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40~50年,欧洲与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 215年(阿里·德赫斯,1998);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则不超过40年(殷建平,1999);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4年,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为7~8年(王方剑,2000)。以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为例,从1988年成立试验区到1999年底的12年间,平均每年诞生800家企业,同时又有200家企业歇业或撤销。营业时段为l年的企业占总量的80%,3年的占70%,7年的占50%,10年的只有30%,1988年以前成立的52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比较好的企业只有联想、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几十家。
绝大多数企业何以如此短寿,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纵观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企业内部资源的挖掘得到持续成长(Penrose,1995;伯格·沃纳菲尔特,1984;蒂斯、皮萨诺和舍恩,1990;潘迪安,1992;彼得夫,1993等),基于核心能力而得持续成长(K.Prahalad、Gary Hamel,2001),积累了难以模仿的知识而获得成长(Demsetz,1988),基于战略的成长理论(迈克尔·波特,1997,2001)。上述研究似乎忽略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而人力资本主导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自然也主导了企业的创设、运作、成长与发展(丁栋虹,2002)。
由此,笔者从企业家人力资本角度来探讨企业家与企业持续成长之间的传导机制。这一研究丰富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延伸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研究领域,同时对于我国企业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指导。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成长内在动力
1.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
刘光明(2001)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在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美国麻省理工科大学教授艾德佳·沙因(1985) 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合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根据沙因的研究,文化由三个层次(layer) 组成,这些层次相互作用。在文化的外层,是所谓物质层——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物资层以内是支持性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文化的核心是基本的潜意识假定:潜意识的、暗默的一些信仰、知觉、思想、感觉等。由外到内由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企业文化大致划分为物质文化(外围层)、制度文化(中间层)和精神文化(内核层)三个方面。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外显于厂风厂貌,内显于员工心灵,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易开刚2006)
笔者沿着前人的分析路径,从企业家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同样将企业文化划分为内中外三层,其中内层即核心的价值观本质上来源于企业家的价值观,是企业家对社会、市场、企业本身的基本观念决定了企业家对于企业组织本身的架构、战略方向的抉择、企业社会态度等等。中间层是企业核心价值观走向社会的保证,具体体现为各种约束激励手段、企业大大小小的规章制度、生机勃勃而又训练有素的内部氛围。外层文化体现了企业向社会自我展现,如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产品涉及的人性化、个性化,企业诚信热情的社会形象,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内在价值观通过企业这样的组织形式同物质资本相结合负载于企业产品这样的具体物质形式,达到企业文化的外现。
2.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持续成长的传导机制
企业文化是如何影响企业的持续成长的,它的传导机制是什么,易开刚(2006)认为企业文化从内核、制度与行为、外围等三个层面对企业持续成长产生传导作用,并遵循着“理念—制度—行为—习惯—效率—价值—成长”的企业文化传导机制。可惜作者在此只是做了归纳式描述,并没有作内在的逻辑推理。下面笔者采用追问的方式来探讨其内在的机制。
什么是企业的持续成长?对此直观的回答就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被市场所接受,不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或服务会被淘汰,那么这样的企业也就要走向终结。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能被市场接受?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产品或服务。任何产品都有周期,一种产品在市场一段时间以后将会被另外一种产品代替,科技进步使今天产品换代更新的速度加快,当然我们也见到很多企业也跟着“换代”了。到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是具有生命周期的,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张,组织走向僵化、走向死亡(爱迪思,2004)。或者说企业及时地转化了产品、重新定位了战略企业,获得了重生蜕变(陈佳贵,1995)。但企业组织是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所缔结的契约组织(周其仁,1996)。企业组织的持续成长本质上是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存续,只有与社会相和谐,不断随时代演化的价值观才能存续。当然这种核心价值观必须有企业家注入且有后续的高层管理人员接受传承,才能让企业组织持续成长(荣兆梓,1996)。
企业的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是将企业家的想法通过制度的形式在企业内部传达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企业家创建一家企业也许有多种原因,但他都会按照自己对于企业组织的理解来设计企业的组织架构,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并设立奖惩措施,目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接受他的价值观,按他的意愿行事。这就是企业家将他的价值观内化为组织的价值观的过程。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的价值观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反过来人的行为方式强化了人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经由企业家注入,通过制度化方式内化为组织本身的价值观。建设制度文化的意义在于企业组织基于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组织的效率会更高,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具体体现就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的产品也是不断推陈出新。在今天世界上的企业没有一家始终以一种产品打拼市场而获得持续成长。企业的物质文化也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企业核心价值指引下,企业的一系列产品只是其前进的印迹。如IBM从PC领域的巨人到向联想出售PC业务,但它的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并没有改变。
4.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四
企业文化的西学东荐已经是二十余年前的事情了,但是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热潮方兴未艾,去年中国烟草协会对各地烟草公司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便是明证。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日益关注是一种好现象,起码说明中国的企业开始认真地进行自我思辨和总结。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时警惕中国企业文化热背后的一些误区和错误。
陷入误区的企业文化建设
现在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多有偏差,普遍的误区有二:
1.企业越显得有“文化”,说明企业文化建设搞得越有声有色。
这其实是泛文化的想法在作祟。泛文化使得企业文化的外延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层面,从而以社会文化的思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起码违背了企业文化定义中的第一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固有的属性,而不是通过策划和包装而成。
泛文化的突出特征是把企业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依托,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倡导,从而让企业的文化体系既显得厚重有文,又体现了企业的与时俱进。比如某企业提出“和”文化,为了赋予其厚重内涵,从而寻章摘句于《易经》,引典溯源于《论语》。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觉得倒不如让企业的员工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来的快些。但是如果企业的员工一个个都能熟背四书五经了,中国企业或许真能进入世界500强!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自叹说“相声如果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笔者同样认为“企业如果太文化,就不是企业文化了”。
2.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对企业文化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文化体系(手册)和文化的宣传贯彻三个方面。
首先这个层次的文化建设要比上一个误区有所进步,但是也仅限于此。很多的企业文化咨询公司为企业进行文化咨询,业务大致如此,不出其右。
就像判断管理的效度一样,企业文化有效的标准亦是“有用”,
以此标准判断,企业文化的建设离有用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因为对企业文化进行总结提炼,然后形成文化体系,进而宣传贯彻仅仅是文化发挥作用的第一步,企业文化的更大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企业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处?
文化之用在于管理
其实企业文化的作用,并不像那种普遍的认识那样是用来增加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尽管这是文化的一个很重要作用。但只局限于此的作用,则对企业文化的作用实在小看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其强大的辐射功能到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魂魄所在和调子所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与此统一协调,这就是文化管理的实质所在。
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关系就像木梯的两端,其首要关键在于匹配,而在匹配前提下,文化的作用应该更大的发挥,即战略应为企业文化引领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直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脱胎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说法是欠妥的,因为它忽略了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把企业文化孤立起来,就文化而论文化,为了文化而文化。其实真正的企业文化应用应该称之为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以价值观管理为核心,涉及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品牌等各方面,又与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关系紧密。该理论从探索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开始,从而分析定位企业固有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然后通过相关的行为准则,贯彻于企业的管理诸面,从而系统的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文化管理一经成功,则会迅速提升组织绩效,推动企业持续增长。
价值观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有原因的。虽然埃德加?沙因认为基本假设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其余则为衍生物,但是基本假设不易 作和测量,更谈不上管理。再者,就企业文化的层次理论而言,价值观影响企业的规范、模式,再影响人为饰物,因此价值观是人为饰物、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三层次的形成力量和能量来源,从而把它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无可厚非且可行的。
5.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篇五
提到文化与精神,我最先联想到的是一部电视剧
相信大家对一部电视剧非常熟悉,里面有这样的词句,“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不管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诚然,军队有军队的精神,民族有民族的精神,企业有企业的精神!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精神,它是一种群体意识形态的文化,一般指群体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
一那么什么是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教材给的定义是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的产生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美日比较管理学热潮的兴起。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起源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的思考所引起的美日管理学的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而日本作为战败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曾受到严重打击,几乎到处都是一片废墟,百废待兴。1952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72.2亿美元,而美国则是3457亿美元,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美元,而美国已达到2194美元。但就是这个经济基础几乎为零的弹丸小国,60年代经济起飞,70年代安然渡过石油危机,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300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8.6%,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不但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一大奇迹。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思考日本人凭借什么来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崛起?是什么力量促使了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会远远低于日本?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派出了由几十位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考察团,赴日本进行考察研究。沃格尔在谈到研究日本的目的和意义时,明确表示“是为了促进美国的复兴”[2]。
美国专家学者的考察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原因,不是科学技术落后,也不是财力、物力缺乏,而是因为美国企业的管理与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不同。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两国的文化差异,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腾飞,内在原因是在日本企业内
部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因素在起作用,这个内在因素就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维持一种十分强烈而又凝聚的文化。不仅是单个企业具有强烈的文化,而且企业界、银行界以及政府之间在文化上的联系也是十分强有力的”,日本企业文化从总体来看表现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强烈的团队精神,以及日本人所特有的拚命奋斗、自强不息的创新开拓精神等,日本企业在管理中经常培育职工的这些精神。不难看出,无论任何角度或层面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日本这一因素相关,是日本的挑战逼出了美国重塑企业文化的“管理革命”,是日本企业文化模式构成了美国的参照系和反思源。
企业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美国学者通过对日本的企业文化实践经验的调查、总结、研究、分析,并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使之成为可以指导美国企业管理改革的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管理界接连出现四部关于企业文化的重要著作,被称为企业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这四部著作分别是(1)威廉·大内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作者在美日对比基础上详尽剖析了美国“A型”模式和日本“J型”模式,进而为美国企业构划了一个兼有美日所长的“Z型文化”新模式:长期或终身雇佣制;长期考核和逐级晋升制;培养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树立员工平等观念;企业以价值观为首要目标。[4](2)查理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该书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企业成功不可忽视的七个变量(“麦肯齐7S框架”),即战略、结构、体制、人员、作风、技能、共同的价值观,这7个方面是导致企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中战略、结构和体制是“硬”性的;作风、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则是“软”性的,认为美国企业比较重视前者,日本企业则特别重视后者,注意到“来自我们社会内部价值观转变的挑战,这种转变使人们对企业抱有另外的期望,并想从工作本身寻求另外的意义”,日本企业充满活力、人文色彩浓厚的根源即在于此。[5](3)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这是第一部把企业文化作为系统理论加以研究的著作。作者认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包括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和文化网络五要素,其核心是价值观。书中响亮地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命题。全书从企业表层外部环境到中层组织系统、企业制度再到深层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作了生动而全面的阐述,有较强的权威性。(4)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寻求优势——美国成功公司的经验》(又译为《成功之路》)。[3]
通过对全美62家最成功企业的调查和经验总结,作者归纳出美式企业文化八大特征:乐于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领导身体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简化组织结构与层次;宽严相济,张驰结合。这8条似无惊人之处,但无疑都是以人为中轴的,彼得斯后来将上述八原则进一步提炼成三项:“面向顾客”、“不断创新”和“以人为核心”足以说明这一点 [7]。到1985年美国的托马斯·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又推出了新作《赢得优势》。这几本书以其全新的思路、生动的例证、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阐述了企业文化的理论。其后,日本和西欧各国也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由此逐渐促进了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 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四大功能: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否则的话,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种幻想。以华为的企业文化为例,华为文化之所以能发挥使员工凝聚在一起的功能作用,关键在于华为文化的假设系统,也就是隐含在华为核心价值观背后的假设系统。如“知识是资本”的假设,“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的假设。再如学雷锋的文化假设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本质就是奉献,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奉献,踏踏实实地做好了本职工作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而华为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系统保证使这种奉献得到合理的回报。正是这种文化的假设系统使全体华为人认同公司的目标,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形成文化对华为人的行为的牵引和约束。
2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从1989年~1999年连续10年保持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其内在原因是企业持久的创新能力。该集团提出并实施了“观念比资金更重要”的模式,认为观念是产生生产力和利润的源泉;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确立并有效贯彻了重视危机忧患的“末日观念”,以人为本的“人力与人才观念”,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的“市场与竞争”观念。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 [6]
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对员工设定了很高的任务目标,但是在业绩考核方面却不仅以是否实现了目标为标准,而且将指标与去年同期比较,若没有完成指标,会充分考虑造成指标没有完成的原因,是环境因素还是个人问题。如果是个人问题,分析该员工与以前比较是否有较大的进步,并且以正面奖赏的形式对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进行鼓励。不像有些企业那样员工一犯错误就对其进行惩罚,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因此通用电气的高指标不仅仅是一种考核标准更是一种激励手段。是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1995年LG电子(惠州)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各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及相互协作均无现成的模式,在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公司各部门仅按自己的业务范围制定规章制度,各辅助部门对生产支援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员工对经营理念、生产及品质的管理都缺乏完整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开展了“生产早期安定化”SUPERA活动。这一活动为实现公司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后,又以品质改善为主题,开展了“96我的提案”活动以及以诊治当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影响品质的问题为目标的全方位的质量改进运动。公司也开始起用新口号——“品质靠你、靠我、靠大家”。经过一年多的品质革新活动,公司产品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同年12月韩国LG电子总部的SUPERA’97TEAM决赛中获银奖。
四 心得
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企业这样一种组织创造的文化,它所包含的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以及物质文化,都为这样一个组织所特有,是区别于其它组织的个性特征;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它的文化式样和内涵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性,是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产物,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它是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经验主义管理、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最新的管理理论,是管理发展到文化这一更深层次的结果,是一种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追求和力争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
五 案例
柯达“包容性文化”
在众多全球500强实施多元化用人浪潮中,柯达、花旗、GE、IBM、欧莱雅、雀巢等各领域的巨头都成为胜者。而柯达却早已不满足于多元化,更抢先迈出了“超多元化”的脚步——在公司内部建立“包容性文化”。
包容性文化的含义是指,在多元化(Diversity)所涵盖的民族、性别、宗教与信仰、国家与地区、残疾等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每个人”,认为“一个人就是一种文化”,这是一种完全以员工为出发点的文化,强调尊重个人(而这也正是柯达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柯达的多元化文化已经向包容性文化迈进,已经不仅仅表现在不同肤色、文化等的员工在一起共事,而是表现在柯达会接受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只要思维、行为与工作方式的革新都是为了实现柯达的目标,争取事业的成功。“你自己就是一种文化”——柯达的包容性文化创建计划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告诉每一名员工这点并在组织内部实现。每个人的观点应该被公司听到、尊重、支持乃至于实施,每个人的声音在团队里都是不同的声音,是不可缺少的声音——这就是柯达的“包容性”文化要达到的境界。
现在,柯达正在着手创建“包容性”的用人环境,更加让每一名员工感到自己在受尊重的氛围中工作,每个员工的观点都能够被柯达包容性的文化听到、尊重、支持乃至实施,在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自己观点的重要性。在尊重个人价值观的基础上,升华提高,实现每一名员工的价值。
6.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 篇六
朱必祥企业文化的含义、性质特征、要素结构和作用功能
1.1企业文化概念和企业文化的性质特征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产生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的标志就是1981年和 1982年间美国管理学界出版的四部名著。这四部新著是:
第一部是由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第二部是R.帕斯卡尔和A.阿索斯合写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人》。
第三部是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小罗伯托.沃特曼和托马斯.彼德斯合写的《寻求优势——一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第四部是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两位学者通过大约6个月的时间,对近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后,合写的《企业文化》一书。《企业文化》的问世,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理论全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些著作中,美国学者、专家们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企业的兴衰存亡,居第一位的因素,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更不是电子计算机等硬技术工具,而是企业文化。一切管理方法和工具,只有在优秀企业文化的融合中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他们认为,美国企业必须进行改革并培养以企业精神为主的企业文化,才能超过美国。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还与组织理论的发展有关。
二、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古拉丁语(Cultura),本意是指农业活动,即“耕作土地”,逐渐演变而含有“教习”、“开化”且与野蛮状态相区别的“文雅、修养、高尚”的含义。一般而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 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积淀性、延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三、企业文化概念
关于什么是企业文化如同关于什么是文化一样,众说纷纭,定义解释繁多。我可以从诸多的企业文化定义中,概括归纳出企业文化的基本含义: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四、企业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我们认为要想比较完整地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必须侧重理解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如下性质和特征:
(1)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
(2)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3)企业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
1.2 企业文化的要素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的要素结构
(1)企业文化的要素
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认为,企业文化包括5大要素,即“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R.帕斯卡尔和A.阿索斯在《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人》中提出了企
业管理的“七因素”结构,又称为“7S”结构。
(2)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对应于企业物质文
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物质文化居于外层,也是企业文化的物质
载体;企业行为文化处于浅层,是企业文化的运动过程;企业制度文化居于中间层,是精神观念文
化与行为、物质文化层的转化、过渡的中介与桥梁;企业精神文化处在核心层,它是内在的、观念的、稳定的文化,对其它三个层次的企业文化起支配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最能体现企业文化特征的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形象,这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
容。
(2)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一种企业人格化的产物,是指企业内部绝大多数人
所持有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而优秀的组织总会追求崇高的目标、高尚的社会责任和卓越创新的信念。如美国百事可乐公司认为“顺利是最重要的”;日本三菱公司主张“顾
客第一”;日本TDK生产厂则坚持“为世界文化产业做贡献”。
(3)企业形象
对企业形象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服务(产品)形象。
第二,环境形象。
第三,企业员工形象。
第四,企业领导者形象。
第五,企业社会形象。
1.3企业文化的功能
完整的强有力的与企业组织系统和谐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体现在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包括理想信念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引
导和立场选择。
二、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下,企业文化对组织中的分化、离心及小团体利已主义倾
向起到控制、协调、约束的整合功能。其
一、它可以对企业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起到补充乃至替代作
用,提供“非结构协调手段”;其
二、它可以减弱企业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调整利益关系;其
三、它可以消解组织结构高度形式化、层级化带来的组织内部机制不灵等组织病,提供企业创新的原动力。因为企业规章制度一方面规范了企业员工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没
有企业精神文化的整合,企业规章制度不能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就会起到负面作用。
三、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在于,一方面,它促进了个体激励的效果,有助于企业员工对某些需求感
到满足,因为接受企业文化导向的员工或减少了激励相容的障碍,有利于管理者激励方式的正确选
择;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提供了企业员工的“精神家园”,有助于企业员工产生“安身立命”的归属感,有助于企业员工认识、满足于追求工作的价值意义,使企业的组织行为成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而不是停留在企业员工是只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上,有助于形成企业员工与企业共生共荣的精神文化共同体。
四、企业文化的经济功能
在前三种企业文化直接功能发挥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经济功能。因为企业文化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实施了企业组织战略与计划,实现了企业组织目标;有效地减少、避免了管理监督成本;有效地发挥了企业员工的自觉性,克服或减少了团队生产中的“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的效率损失;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人力资源素质,即提高了企业组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了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产出水平,这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全一致的目标。
2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
2.1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文化不是自然生成的二,是由管理活动的双重性决定的。
三,是由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组织特征决定的四、是由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2.2 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个性原则
二、先进性原则
三、群众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2.3企业文化建设方法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一切任其自然发展的自然主义方法,二是主观主义的“设计”方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一、企业文化诊断
二、企业文化的提炼
三、企业文化的强化
四、企业文化的丰富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中若干问题
一、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
二、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三、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
四、政治文化与企业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联邦德国]E·海能著《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张庆洪等译,知识出版社(上海)1990年6月第1版
2.[美]R·T·Pascale & A·G·Athos蓍《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北
京),1984年第1版
3.[美]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赫斯蓍《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北京),1997
年第1版
4.Charles Hampden-Turner & AlfonsTrompenaars 蓍《国家竞争力》,徐联恩译,海南出版社
(海口),1997年第1版
5.[美]丹尼尔·A·雷恩蓍《管理思想的演变》,孙耀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第1版
6.[美]加里·德斯勒蓍《人力资源管理》(第6版),刘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1版
7. [美]伊查克·麦迪思著《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
年第1版
8.[美]弗兰西斯·福山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宛蓉译,远方出版社(呼和
7.企业家与企业家文化 篇七
企业文化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完全模仿性等特征,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企业文化与绩效关系已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1,2],企业文化对绩效的影响会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3],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文化的适应性。Ulrike和Elko(2004)研究了企业文化、公司承诺资源、高层参与性与新产品开发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绩效最好的公司对软行为环境的因素进行了较好的平衡与适应[4]。但是,国家文化通过影响个人价值观进而影响到员工动机,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5,6]。黄铁等(1997)发现文化差异最大与最小的合营企业的失败率都偏高,而差异居中的失败率却很低[7]。Pothukuchi等(2002)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对跨国合资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效应要高于国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8]。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变革员工价值观、员工士气等变量,来逐渐改变员工的行为绩效(Simon和Kristian,2009)[9]。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变革、文化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重要的作用关系,但是当前相关研究文献偏少,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1 多元文化与企业文化变革作用关系分析
企业文化变革是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将企业发展与环境相匹配,并依据自身性质与特点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不断变革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动的过程。如图1所示,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要不断地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其变革的来源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代理人偏好的变化。在倡导改革的企业文化中,经理人员十分注重企业跨国经营环境的相关变化,并据此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使企业经营、企业文化与国外市场、多元文化保持协调稳定。文化的差异可以全方位地影响企业的跨国经营运作和在组织中发展稳定的组织文化。因此,企业文化的变革是在竞争环境、行业状况、消费者需求变化等诸多外部因素的推动下而产生的[10]。
从内部来看,公司员工经历相似的社会化过程,自然形成了类似的刻板印象。这种共有的刻板印象对同一群体具有巩固团结的功能,它使得同一群体内的沟通变得更为便利,更易形成共同的意见。随着国外子公司雇佣当地员工数量增加,越来越多持有异质文化观念的当地员工进入公司,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存在的差异,这必然与母公司文化倡导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相冲突。进入当地子公司后,这些员工所持亚文化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当员工从一个文化环境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必然会遇到与自己个性特征、价值观念不完全相同的人群,面对异域文化中的陌生行为,难免产生不安感和敌意心理,加上语言差异,使得具有异质价值观的员工是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其行为通常难以被企业的其他员工所接受[11],此时亚文化会产生众多负面影响。当公司主文化偏弱、亚文化过于强势时,亚文化力量便会无限制的扩大,造成公司的整体信念与价值被亚文化所扭曲。同时,强势亚文化会抑制、排斥其它亚文化的发展与主文化的力量,企业就无法获得多元文化带来竞争优势。这就迫使子公司从内部对主文化进行变革以适应本地员工,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从外部来看,随着企业跨国经营深化,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经营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影响,企业依靠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应对国际化市场变化要求。迫切需要企业变革原有文化,实施跨文化管理,来解决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冲突。为增强其适应能力,企业须对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做出相应的变动,以适应国外顾客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调整公司产品或劳务的款式、规模、质量和价格等以更好服务当地市场,满足当地顾客需求。面对存在较大差异的多元文化影响,公司满足当地顾客个性化消费需求使得企业不能像传统方式下那样以单一规则或一致性标准去约束自主工作单元的行为。公司在国外经营的本土化,其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更加符合当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等,这就从外部迫使公司变革原来母公司主文化,对原有文化做适当调整来适应当地文化环境,减少本公司文化与当地文化冲突。同时,雇佣大量当地员工会对子公司原有文化产生变革影响,甚至有可能产生与母公司迥然不同的文化。
2 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影响作用理论分析
2.1 多元文化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企业内部存在多种不同文化,由文化差异会导致员工间文化冲突、员工与企业间的文化冲突,当两种冲突水平过高时,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一般来说,企业文化间差异越大,导致的冲突水平也会越高。同时,这种冲突程度也受企业内部主文化与亚文化强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强势的企业文化往往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的辅助,推动员工的行为动机,对公司的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主文化偏弱,将会导致较高的冲突水平,对企业效率产生消极影响。当企业内的文化冲突阻碍企业绩效发展时,便需要进行文化变革,通过变革企业原有文化,减少由多元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效应。跨文化管理克服多元文化条件下的异质文化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适应和融合,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通过跨文化管理,加强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合作,建立共识和认同,增强异质文化间的适应程度以及文化与企业外环境之间的适应程度,通过缓和文化冲突,进而通过一系列文化整合措施,对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获取由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创新收益,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来提升企业绩效。
2.2 多元文化冲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就必然会面对文化差异、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文化的融合也就成为跨国公司正常运作和成功管理的关键所在。更为激烈国际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技术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求生存,这些技能、知识以及企业获取这些技能、知识的方法,将推进或渐进地促使企业文化的改变。同时,企业员工来自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背景,不可避免的会在企业内形成不同的文化,即企业内存在多元文化,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与母公司倡导的一致性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会导致冲突。如图2所示,由于冲突可以形成持续的争论和广泛交流,文化冲突可以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获得更多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组织的变革创新能力。随着冲突变大,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会逐渐增大,当公司冲突水平处于C0时,公司由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绩效水平达到最高P*,此时冲突水平处于最优状态。但如果文化冲突超过一定限度C0,便会导致沟通中断、信息扭曲、非理性反应和分裂效应等消极影响,这时会造成企业市场机会的丧失和组织效率的低下,对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公司绩效水平呈逐渐下降态势。
2.3 跨文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变革、企业绩效的作用分析
如图3所示,跨文化管理通过变革企业文化,来缓和异质文化冲突、增强文化适应能力和促进跨文化融合,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结构产生积极作用,最终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2.3.1 跨文化管理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纳,不同文化的交融和沟通有利于组织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理解与接受,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创造力,激发技术与管理创新。Hoffman(1999)认为文化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企业的创新。(1)文化直接影响管理实践,而不同的管理实践意味着不同的创新;(2)文化对组织创新带来的影响有中和作用,它能缓和创新带来的冲突,减少创新风险[12]。Nelson和Winter(1982)认为企业的“惯例”(routines)决定(同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演化发展路径,而且是企业能力的核心[13]。“惯例”是在企业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演化的,这个演化过程既是企业对外部文化不断适应,形成和改造企业内部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和变化发展的过程。
跨文化管理具有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理念,易于突破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其企业文化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市场竞争中做到“双赢”乃至“多赢”。跨文化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开放性系统,它要求员工肯于接受外部新的知识,尤其是吸收不同文化的知识精华,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获取新思维、形成新观点。因此,跨文化管理有利于组织成员学习理解和掌握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激发企业的技术及管理创新,提高组织在面临多种需求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14]。
2.3.2 跨文化管理增强企业的学习能力
企业的学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发生变化的过程,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学习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多元企业文化的背景下,实施跨文化管理有助于企业不断更快地学习,建立具有“永久学习系统”功能的学习文化[15]。
跨文化管理使多元文化相互渗透交流,人们能够对他方文化进行接纳和认可,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理解、认同和支持,既能看到自身文化的优点,看到对方文化的不足,又能认清自身文化的缺陷和对方文化的长处,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局面,从而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通过集体化的学习可以使组织内个体和群体之间高效率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指导员工按照企业期望的方式行动,指导企业按照所期望的方向顺利发展[16]。通过组织学习(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和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整合已有知识与新获得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2.3.3 跨文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Porter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产生于对某种特殊资产或者技能的迅速积累,有时也完全来自于更强的自我约束[17]。Dunning和Bansal(1997)进一步指出这种更强的自我约束最好建立在一个特殊的文化价值观上[18]。Kotter和Heskett(1992)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19]。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过去某一时期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是成功因素,但却未必适合企业经营管理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经营面临具有诸多差异的生产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企业必须关注企业文化的变革与创新,并通过跨文化管理,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跨文化管理融合员工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差异,形成“跨文化优势”——从文化及环境差异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拓展市场方面,提高企业对于不同市场文化偏好的应变能力;在资源获取方面,提高企业从具有不同国家背景的人员中聘用员工、充实当地公司人力资源的能力;在成本方面,减少了公司在周转和聘用非当地人士担任经理方面花费的成本;在解决问题方面,更广阔的视角范围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了制定决策的能力和决策质量[20]。类似于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跨文化管理采取积极的解决文化差异的方法,使得总体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优于各部分简单加总。
2.3.4 跨文化管理完善组织结构关系
组织结构是为协调组织中不同成员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框架结构,是指职权与职责的关系、各部门任务分配以及分工、程序控制、信息沟通系统等。在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组织结构调整是企业实施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组织文化是组织结构系统的环境因素之一,是组织结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组织结构各子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必须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倡良好的、富有价值的组织公民行为,塑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组织成员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改善自身的适应力,增强组织结构的柔性,以应对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冲击[21]。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获得生存和经营上的持续成功。
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在于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以维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跨文化管理对不同文化进行沟通、融合,来克服组织内异质文化的冲突,在企业内创造出独特的企业文化,根据企业文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既与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又在相当程度上与员工的文化价值观保持一致。从而规范内外部流程,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3 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模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全球化进程加快与深化,企业必然会面对多元文化市场环境。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主导文化需要容忍不断出现的异质文化或价值观,就需要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创新或变革,适应多元文化冲击和亚文化影响。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会促进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从而促使企业规模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获取较好的经济绩效。但是,多元文化介入,必然会导致文化差异冲突,企业将采用跨文化管理模式,减少多元文化冲突的负面作用,获取差异文化方面竞争优势,来提升企业绩效,这就必然改变企业原有的绩效函数。
C=f(d,b,q,t) (1)
公式(1)中,“C”为文化冲突水平,“d”文化差异化程度,“b”为企业异质文化员工比重,“q”为企业主文化与亚文化强度对比情况,“t”为时间,这几个因素构成影响企业文化冲突的函数。
依据前文分析,我们构建了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关系图,依据图4所示,可以将多元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函数构建为:
P=f(C,M,E,K,L,CA,Y,ε) (2)
公式(2)中,“P”为企业绩效,“M”为企业跨文化管理水平,“E”为环境因素,“K”企业资本,“L”企业员工,“CA”为企业文化变革,“Y”为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匹配程度,“ε”为随机误差项。因此,企业绩效受C,M,E,K,L,CA,Y等因素制约的。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跨文化因素、多元化因素加入,使得企业绩效函数变得更加复杂,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针对跨文化因素、多元化因素,企业如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缓和文化冲突、增强文化适应能力,加强异文化的融合,在企业内建立具有合作、共享、学习和包容性倾向的文化,使得员工肯于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知识精华,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获取新思维、形成新观点,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绩效。相反,如果不进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不同文化间冲突将逐渐扩大,会导致员工之间沟通中断,持异质文化的当地员工出现大规模离职、缺勤、偷懒等消极行为,这会对企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将降低企业运营效率,无法获取多元文化因素带来的差异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
考虑企业文化的路径依赖特征,可以将包含企业文化变革、多元文化差异与企业绩效作用函数调整为:
Pn=f(Pn-1,Cn,Mn,En,Kn,Ln,CA,Yn-1,ε) (3)
其中,“n”为第n期,“Pn”为第n期的企业绩效,“Pn-1”为第n-1期的企业绩效,即企业绩效是受前期企业绩效与企业文化影响的。企业文化也可能影响企业绩效的提高,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的不可管理性使之成为一种惯性或者阻碍变化的来源。此时,企业文化也可能达不到预期要求,并对企业业绩起到消极作用。
4 结 语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已经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整体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结构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应该根据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或创新,提高企业文化的灵活适应性,使变革后的企业文化与外部市场环境匹配度达到最佳,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从而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绩效。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还要注意多元文化因素差异引发的冲突,当企业内不同文化之间冲突水平偏高时,企业要进行改革跨文化管理模式,克服异质文化冲突,有效地降低冲突水平,增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适应,并创造出独特的、适应性强的、学习型和包容型企业文化。通过实施跨文化管理,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并完善组织结构关系,使企业产生持续竞争优势,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摘要: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作用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重点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了多元文化对企业文化变革的影响作用。然后,在对企业文化差异与企业绩效、企业文化冲突与企业绩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跨文化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效应。最后,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多元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变革的企业绩效作用函数。
8.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 篇八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59-02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的总称。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是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使得每一个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么做才能符合企业管理的内在规范要求,怎么做可能会违背企业管理的宗旨和目标。成功的企业文化是组织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1.企业硬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企业软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它是通过影响人的内心、人的思想达到激发人的一种激情,从而外在表现为某种主动性、调和性来实现管理人才的目的,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1)可以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专业水平,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的硬文化行为包括图书馆的设置、某专业相关课题的开设、设置娱乐设施、开展文艺、体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不仅提高了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仅丰富了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素质,更重要的是可培养并加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使职工有一种归属感,使企业形成真正有效的群体。哲学上讲过,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过来对物质有反作用。因此,企业在满足职工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应满足职工精神上的需要。企业硬文化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正是由于它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要,起到了催化作用,职工工作起来就有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可以增进企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及领导行为的影响力。企业的成败关键在领导。领导是企业管理的主体,领导行为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领导决策的科学与否,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2.企业硬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硬文化——生产技术也越来越为企业管理者所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关键还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求改进技术、装备,这一切归根到底离不开科学技术。
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取得这一成果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之间的比例关系。追求经济效益,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提供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科学技术则无论在降低劳动消耗,还是在减少劳动占用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硬文化同企业管理紧密相关,相互作用,它是搞好企业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目前,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企业要增强新产品开发意识,靠新产品、新技术占领市场。首先,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人员,增加科技投入,需要不断开发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努力做到生产一代,投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其次,要借鉴别国的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此外,要走出企业范围,和科研院、设计院及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开发新产品,使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得到快速不断地提高。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2.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
3.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协调作用。为使企业发展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塑造企业职工的团队意识。企业文化建设还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关心人,爱护人,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使每个职工在团队内心情舒畅,从而在行动上更加协调。因此,企业市场竞争力不仅仅表现为单一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运行机制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职工之间的有机融合,是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鼓励职工发挥内在动力,朝着预期目标采取积极的行动,发挥最大的潜力以达到个人心理需求的更高层次。企业内先进评比、技术职称的晋升、各种竞赛活动、技术比武、演讲比赛活动开展等等,以有效的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方式,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优惠的条件和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一是要将企业核心文化全面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中。企业核心文化要全面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中,从而提炼出管理文化,如质量文化、安全文化、营销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可以讲,管理也是文化。现在,我国企业己经进入到文化管理时代,必须高度重视人性与管理的关系,注意培养人的价值观,让各种理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凝聚员工意志、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员工有一个与企业宗旨相一致的事业追求,进而拓展企业与社会的交融,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将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到各项经济建设和管理活动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关系到我国企业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二是抓好企业软文化和硬文化的结合。一方面,在企业文化管理工作中,要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员工具体行为,将企业的软文化融入企业日常工作中去,实现高效的员工管理。另一方面,要在建设软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将将软文化融入到企业科技活动中,使企业的科技人员团队在企业文化的陶冶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当中,为企业科技实力的提高不断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要提高企业文化的管理能力。(1)完善企业文化参与能力。完善企业文化宣传、贯彻、深植推进能力。组织员工学习,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理解企业行为准则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理解情况,通过内部培训、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各自对于企业文化理解的分享。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具体的文化工作要求,贯彻落实企业文化理念,提高职工文化素质。企业文化推广要结合企业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促进企业文化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有效实现企业文化的理念深植。(2)推动企业文化示范能力。首先,推动文化管理方式分享的能力。企业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制定并落实企业文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计划,并定期总结文化管理心得,吸取有益经验,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创新。其次,定期进行企业价值输送,概括企业文化理念,分享价值观念,推动企业文化的理念示范。并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出现的各类典型,进行组织学习讨论。(3)提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增强管理者的文化言行感召力。企业管理者要向员工表达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意愿,形成企业的基本共同理想;根据企业基本理想,具体表述短期目标,让每位员工都能明确任务;践行企业核心文化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其次,进行企业文化管理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员工满意度进行调查,明确员工关心的主要内容;根据对问卷的分析,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满意情况,总结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重点突破问卷中反映的问题,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四、结论
企业文化在是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竞争。虽然企业文化不会直接地看到经济效果,产生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决定着企业能否长期地生存并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延库.刍议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J].人力资源,2012(3)
2.杜宏波.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J].企业文化,2010(11)
(作者单位:余姚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浙江余姚 315400)
【企业家与企业家文化】推荐阅读: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09-10
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发11-08
美国企业文化特点与企业经营理念11-11
党建与企业文化08-21
绩效与企业文化09-09
小议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09-10
企业文化与区域文化10-09
企业文化与员工关怀06-25
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06-25
企业文化规划与执行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