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方式的变化(精选4篇)
1.新闻采访方式的变化 篇一
1 新媒体时代下采访所面临的问题
1.1 独家报道难度大
传统的新闻媒体需要记者亲临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但是新媒体时代显然不同, 采访并不需要记者亲临现场, 只需要采访对象和记者通过网络, 在两地, 通过一顿饭的实践即可完成采访[1,2]。新媒体时代下记者的采访虽然能够借助网络的力量进行, 但是也相应的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各个行业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新闻的方式也大多选择网络。这些, 都加大了独家报道新闻的难度。
1.2 高标准的解释要求
新媒体时代下, 信息必须更加具备复杂性和多元性[3]。在新闻报道当中, 真正有质量的信息是对事件的真实分析和解释, 对新闻的解释和分析相对于新闻事件本身更加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只有另类、合理、精辟的分析和解释, 才能够使读者认为报道的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高, 使人心悦诚服。同时, 也能够杜绝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泛滥但质量低下的现象。
2 新时代下采访方式的改变
2.1 新闻采访专业性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下, 作为记者, 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技能专业性。当下记者在采访方式上普遍不及以往的独家性和时效性。对此, 就需要记者重新定义采访的深度、力度、广度和高度, 从而获得优质价值且真实的信息。笔者认为,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提升新闻采访的专业性:1) 强化新闻采访的服务性。需要结合采访过程中获得的实用信息和商业信息, 通过这些全面且周全的服务吸引读者, 从而提高自身的个人采访魅力。2) 增强采访的独家视角。针对当前新时代下信息量泛滥的现象,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必须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和筛选, 尽可能多的选择有价值、独家的信息, 将精力更多的放在新闻解释和新闻追中的深度上。
2.2 新闻采访来源创新
想要加强采访信息的质量, 帮助记者更直接、更快捷的搜集新闻线索, 便可以利用网络。与此同时, 在围绕着某个信息进行信息采访时, 可以利用网络与读者、网民、受众群体拓展新闻采访的生存空间。此外, 还能够通过网络构建具备信息调查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的平台, 使读者从以往的信息观看者转变为采访参与者, 设计能够收集读者意见的渠道, 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开展采访工作, 从而创新信息采访的来源性。
2.3 新闻采访方式的创新
新闻采访方式的创新, 主要是需要记者将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在工作当中。创新思维能够帮助记者提高直觉的灵敏度, 提升采访的质量, 谱写出更加具备个人特色的报道。除此之外, 还能够帮助记者不断的开辟新的信息源, 开阔采访视野。对于如何创新采访方式,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式达成:1) 侧向思维。主要是指在特殊的条件下, 打破问题的结构形式, 将需要获得的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相交叉, 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采访。2)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相对较为开放的采访模式, 需要记者具备相当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散思维主要体现方式为思维联想形式, 从一个问题联想出多个问题, 从起初对一个事件的采访发散到多个事件的采访。3) 逆向思维。想要创新采访方式, 就必须和大流逆流, 摒弃传统的采访模式。对此, 记者便可以将采访的方式进行改善, 主要从因果、状态、功能和结构四个方面进行逆向思考。灵活的使用对立转换法、性质转换法和角度转换法改变采访方式。
3 新媒体时代下思维的改变
只有发展新的思维能力, 才能够胜任新媒体时代下的采访工作。记者认为, 思维能力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1) 立体思维。合格的记者被称为“全感记者”, 其在采访过程中不仅仅运用了听觉和视觉, 还能够灵活的运用味觉、嗅觉和触觉, 从而获得立体信息。对此, 就要求记者具备相应的立体思维, 对信息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记录。立体思维模式主要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角度去分析某个对象和某个事件。2) 动态思维。当代社会的快速变化, 要求者记者需要将以往的静态思维转变为动态思维, 注重事件的连续性和历史性, 不得将动态的事件静态化, 将短暂的形式长久化。假设, 在事件已经有了固定的结局之后在进行结论形式的报道, 只能体现一种静态的展示, 会严重掩饰事件本身的外在普遍联系和内在矛盾, 使事件失去原本应当具备的动力。3) 求异思维。记者在思维过程中应当关注采访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型, 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 挖掘事物的非常规特质, 找寻信息的特异的一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也能够侧面理解为创造思维, 求异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求异思维也是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需要打破已有的结论和惯常的现象, 对结论和现象进行否定和怀疑, 具备反常、自变和越轨的等多种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必须要摆脱思维定势的牵制, 打破传统的思维观念和因循守旧的信息收集模式, 只有勇于涉足于未知角度、未知领域, 勇于否定传统现象和结论, 以多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 才能够真正符合新媒体时代对记者的需求。
4 总结
作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 传统的采访方式和思维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在传统媒体的采访基础上, 合理的运用网络, 建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采访方式和思维方式, 摆脱思维定制的固定, 冲破因循守旧、传统思维观念的采访模式, 是新媒体时代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从而使新闻采访方式和思维变化模式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存的形势下, 新闻采访面临着全新高度的挑战。笔者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采访方式和思维变化提出创新方式, 供相关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采访方式,思维变化
参考文献
[1]牛丹梅, 丁一.新媒体格局下的采访创新[J].探索思考, 2014 (02) :100-102.
[2]程巧.采访是由事到人由人到心[J].都市时报, 2013 (04) :800-801.
[3]余慧, 王晓东.女性话语风格的突围, (新闻调查) 编导范铭、记者柴静作品分析[J].电视研究, 2010 (04) :78-90.
2.新闻采访方式的变化 篇二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采访权具体来讲,记者的角色定位指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要让被采访者接受报道。记者的权利指的是在将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下去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报道的规范进行享有。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体现出来。因此,人们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新闻记者角色的新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新闻节目日趋成熟,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那种模式下,新闻记者只是完成采访工作,播音员来完成报道工作,那么就可以了解到新闻记者主要是将那些新闻采访进行报道的。近些年来,传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那么新闻记者往往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促使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得到增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机结合节目现场采访和节目播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第一时间站在镜头之前,同时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就给现代新闻记者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新闻记者除了要单一进行新闻报道之外,还需要语言发声、语言调整以及播讲等等,在采访提问的基础上,评述和分析新闻事件,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给挖掘和发表出来,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矛盾
新闻记者的工作职业性质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权利都是其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来讲,需要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对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因此,在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进行履行时,就可能会有矛盾存在于其和社会角色之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1)记者角色定位错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新闻记者都将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记者,完全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地加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将事件真相客观准确地报道出来,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在这一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叙述者,针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来力求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报道事件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有矛盾存在于基本人权以及绝对客观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参与者,把自己融入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机地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记者角色的越位。除了上面一个问题,记者角色的越位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所采取的采访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对人态度等都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新闻记者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忽略,对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干预作用,甚至新闻信息的价值趋向都由自己引导,这样就存在着严重越位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新闻记者的角色越位问题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就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众以及全面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职责义务
(1)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指的就是他们对新闻信息自由搜集的权利。新闻记者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是对信息进行搜集。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履行自己的采访权,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自由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权利,可以自主采集新闻信息。同时,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新闻记者需要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社会和公众:首先是在報道事实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中立客观地报道,将更加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其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将新闻知识和新闻背景给提供出来,对大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另外,对政治社会开明自由进行介绍和阐述,对社会法律正义进行有效地维护。在这些要求下,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行使采访权,认真履行采访责任。因此,广大新闻记者就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基层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如果有人干预到了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造成了妨害。因此,新闻记者享有的首要权利就是采访权。具体来讲,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正常享有社会权利和职业权利,那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合法权益不受新闻记者自由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够限制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2)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通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变化体现在这些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履行守法义务。所以,新闻记者就需要结合具体要求来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的维护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记者权利义务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来体现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新闻记者来讲,需要找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促使新闻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李娜,贾都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8(15):188189.
[2] 孟旭舒.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语用角色定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6(19):192193.
[3] 袁雪梅,李嘉,王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3,19(10):103104.
[4] 田林.浅谈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2,26(15):111112.
3.新闻采访方式的变化 篇三
1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结合
民生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点, 而民生与国家颁发的民生政策息息相关, 因此, 社会新闻采访写作应摒弃“民生”或“政策”单线叙述的方式, 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为国家宣传民生政策, 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对民生政策有充分地了解。
以吉林省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为例, 作为中国的人参之乡, 集安市的人参产业历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 受到人参种植广阔前景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人参种植行列,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导致人参的质量受到影响, 使集安市的人参种植产业面临了危机。面对这样的状况, 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记者为了了解发生人参产业危机的症因, 一方面采访专家听取意见, 另一方面进入参农家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调研, 栏目记者掌握了制约当地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先后撰写了《万良人参启示录》《推广老参地、 农田地重茬种植人参》《人参娃娃移居山下林间参农平地致富》等新闻稿件。新闻一经播出, 对当地人参种植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多参农参考社会新闻栏目提出的建议, 改变了人参种植的模式, 最终, 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更推动了集安市人参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 集安市社会新闻栏目将地方民生问题与民生政策结合起来, 为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这种新闻采访写作把握了社会新闻报道的新视角, 不仅解决了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 同时也全面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2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社会新闻因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采访写作在用词上具有抽象性、政策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 很多信息都很抽象, 例如一些数字、政策、 评论、预测等, 这些无法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的信息使社会新闻的线条普遍“偏硬”。因此, 社会新闻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标新立异, 博取更多受众关注, 就要在“软化”报道主题的基础上, 在新闻采访写作的形式上追求突破与创新, 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力争以最通俗的形式将新闻“改造”的有趣生动, 简单易懂。
1) 要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的专业素质与新闻采访的再创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因此, 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是体现新闻采访写作新思路的重要举措。新闻稿件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符合新闻事实, 能够表现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但新闻采访写作却不能照抄新闻原稿, 而必须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再创作。一方面, 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其中, 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公共利益和社会义务, 政治责任则需要媒体坚持党性原则, 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以及弘扬党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因此, 坚持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是新闻媒体落实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 社会新闻栏目在播报时有着时间、 空间、内容等很多的限制, 而新闻原稿或篇幅冗长, 或口语化严重, 因此, 必须要对新闻原稿进行再创作, 才能使新闻稿件符合社会新闻栏目播报的要求。 新闻记者是新闻稿件再创作的主体, 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满足新闻稿件再创作的要求,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质量, 并提升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 要通过新闻采访的再创作赋予新闻更深刻的内容。
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样化, 它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中突出的问题予以报道, 使受众产生共鸣, 通过受众的关注、聚焦从而形成社会舆论, 来影响或消除社会问题。因此, 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应摒弃浅白的描述, 避免直述新闻事件, 而是应当通过再创作赋予新闻更为深刻的内容, 以期能够引起受众共鸣。
例如,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报道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时, 新闻记者可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将留守儿童事件转化为小故事、议论文或评论文等形式, 在表达出核心事件的同时, 对事件予以渲染, 使新闻富有情感。
这种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将单纯的新闻事件演变成带有情节和强烈情感色彩的短文, 既表达了核心事件, 又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同时, 理性的评论也能够代表大众思想,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使受众关注新闻事件, 从而在社会新闻栏目的带领下形成社会舆论。
3阐述新观点, 营造社会新闻品牌形象
要重新审视并定位社会新闻的职能, 表现新闻栏目的新观点, 就必须要对媒体职能与当前现状进行对照、分析并评价, 探索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确立社会新闻报道的可提升空间, 其次履行职能, 以敏锐的视角探求对受众具有实际意义的新闻题材。
首先, 媒体职能要求的核心是真实、全面与快速, 在新形势下, 社会新闻不能局限于家长里短以及一味娱乐化, 而是应当聚焦于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生存权利乃至生命安全等方面, 扩大和利用资源, 强化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例如,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会议或活动都是围绕党的政策方针所开展的, 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而新闻记者要转变采访作风, 不能把焦点仅放在采访领导方面, 而是要注重细心观察和深入发掘, 提取会议或活动的主题, 并在节目中真实而准确的报道相关的内容。
其次, 社会新闻栏目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 从整体来说首先要打造思想厚度, 制作有内涵的新闻节目。面对当前竞争激烈、新闻资源有限的状况, 所谓独家资源、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因此, 社会新闻栏目就要转变思想, 推行转嫁策略, 如从新观点、新视角的角度开展新闻报道, 从而提升社会新闻节目的品质。
4结束语
总之, 新闻采访写作是社会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不仅关系着媒体品牌, 更关系到了新闻媒体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 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写作应积极转化思路, 同时转化媒体本位, 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投入相应的受众行为研究, 运用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观点, 让新闻传播与受众行为的步调保持一致, 让传播内容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从而体现新闻栏目的存在价值, 创设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9) :143-143.
[2]陈潮亮.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突破[J].新闻前哨, 2011 (2) :83-84.
[3]董志浩.谈新闻的深度报道与社会共鸣[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S1) .
4.一堂别致的新闻采访课 篇四
当我用英文大声地朗诵出“南京,中国电——在南京荒废的开罗酒店里的一间昏暗的密室里,坐着一位疲倦的老人,他负责将国民党的首都移交给胜利的共产党”时,西蒙·托宾眉毛一挑,眼睛忽然睁开,双手颤抖地接过阅读材料。周围的学生都听到了他“天啊”的惊叹声。这是前《纽约时报》总编辑、普里策新闻奖管理委员会主席、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西蒙·托宾和夫人——自由摄影记者、作家奥黛丽·罗宁·托宾(Audrey Ronning Topping)访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第二天。这天,我的老师李希光请托宾夫妇来到他的课堂上,与他共同上新闻采访写作课。上课前,李老师神秘地把他头天夜里在互联网上搜集来的这篇故事交给我,让我准备在上课一开始就朗读,说“这是给托宾老人的一份礼物”。
此刻,每一个英文字符仿佛都牵动着老人的每一根神经,带他回到1949年的南京。
我朗读的是一篇写于1949年4月24日,关于南京解放前夕国共两党政权移交的新闻。作者就是当时身为美联社记者的西蒙·托宾。然而,在他向美联社发送完稿子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篇稿件。
二战服役结束后,西蒙·托宾受雇于国际新闻社,于1946年开始报道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通讯。1948年,他又加入了美联社驻南京记者站。他不仅是第一个报道国民党败走南京的记者,而且还在此后六个月见证了新旧中国的交替。
然而,中国带给西蒙·托宾的远不止首份新闻记者的职业荣耀,而且还使他结识了自己的妻子。看到同学们对自己的新闻兴味盎然,托宾马上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身为战地记者时的随身必需品:一台小型打字机、塑料雨披、35毫米相机、手电、军刀、磺胺类抗感染药品(因为当时没有抗生素)、止泻药、一口袋银元和一顶毛纺帽子。“作为战地记者,帽子可不是装饰,很有用。晚上睡觉盖在脸上,可以防止老鼠的骚扰”。
1921年11月11日,西蒙·托宾出生在美国纽约。他是美国记者的摇篮——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生,并于1993年获得了“杰出校友奖”。他曾担任过13年的美联社驻外通讯员,先后到过中国、印度支那、英国和德国。1959年,他加入《纽约时报》,开始了34年的时报生涯。先后担任驻莫斯科记者、东南亚首席记者、海外编辑,直到最后荣任总编辑。
面对新一代中国记者对于“成功记者需具备哪些素质”的提问,西蒙·托宾用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了“敏锐的观察力”的重要性。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西蒙·托宾被派往徐州采访杜聿铭。路过战场时,他被一具国民党士兵的尸体所吸引,这名士兵的后颅骨上有个小拇指指甲大小的子弹洞眼。他判定这是趁士兵不备,从后方打来的子弹,也就是国民党打死了自己的士兵。他马上俯身检查尸体,发现这是个伤势较重的士兵,由此排除了逃兵的可能。
于是,托宾马上转身问随行的国民党军官:“你们为什么打死他?”
军官被问蒙了,一时语塞。托宾又加强了语气追问:“到底为什么要打死自己人?”
军官申辩道,“我们实在没有医生,也没有医疗设备和药品,只能把他打死”。
由此,托宾得到了确切的答案,也了解了当时的战局和实力对比。
但是,令西蒙·托宾一直引以为豪的是,在与法新社记者的竞争中成为全面报道南京政权移交的第一人。
1949年4月23日深夜,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4月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蒋介石“总统府”的门楼上。当时,法新社记者比尔·关(Bill Guan)和西蒙·托宾一起采访完毕,但是,发报机只有一台。这时二人决定投币猜先后。猜中的人先发,剩下的人再发。结果,托宾输了。
激动的比尔·关以最快的速度用英文发出“共产党占领南京”,然后将发报机交给了托宾。但是出乎关的意料,托宾并没有匆忙发报,而是充分利用没有限制的时间,字斟句酌地发了长篇特写。这篇特写最终传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新旧中国政权移交的见证。而清华学生朗诵的、令托宾激动不已的也正是这篇新闻特写。
静静聆听丈夫讲话的奥黛丽·托宾,出生于南京,曾就读于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而且由于拍摄关于长江及长江三峡的图片与纪录片,多年来她一直往来于加拿大与中国。
很多人知道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关于“中美关系应该解冻”的谈话。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在场的还有周恩来陪同下的奥黛丽·托宾与她的父亲——20世纪40年代的加拿大驻华大使切斯特·罗宁(Chester Ronning)。此后不出半月,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至今我还珍藏着一张与加拿大前总理贝鲁多以及敬爱的周总理的合影。这是个关于山羊毛的故事。”奥黛丽·托宾也加入了与同学的交流。“当年我得到贝鲁多总理访华的消息时正在内蒙古草原上拍摄山羊的照片。于是,我马上返回北京。一下火车,我来不及换衣服,就与贝鲁多总理热情拥抱,结果弄了他一身羊毛。之后,贝鲁多又与周恩来亲切拥抱,我从内蒙古带来的羊毛又从贝鲁多身上粘到了周恩来身上。可是大家毫不在意,我们三人就一身羊毛地合影留念了。”
托宾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随即宣传:“我也有两部关于中国的书,《在新旧中国间旅行》(Journey Between Two Chi-nas)(1972)和《北平书信》(The Peiking Letter,A Novel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1999)就要出中文版了。”《北平书信》是一本带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书。
【新闻采访方式的变化】推荐阅读:
新闻采访写作采访提纲09-06
新闻采访论文06-21
新闻采访内容10-07
新闻采访写作基础教案08-19
新闻采访提纲及范例09-03
新闻采访基础理论10-17
校园采访新闻稿范文07-25
新闻采访技巧基础知识08-22
新闻采访与写作—在线作业_A(100分)08-04
新闻联播方式婚礼主持词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