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共8篇)
1.公共管理学科 篇一
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公共管理学
(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
一、学科概况
公共管理是人类活动的社会性需求使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公共管理学从公共行政学演变而来,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时间。对于公共部门的专门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7年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行政之研究》一文中,确定了公共行政的基本研究方向,以怀特(Leonard D.White)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威洛比(William F.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原理》两本著作的出版为学科建立的主要标志。从建立到现在,公共管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20-60年代),公共行政学阶段。研究对象定位于行政组织,重点对行政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原则进行研究,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
第二个阶段(60-70年代),公共政策阶段。研究对象从行政组织扩大到公共政策。为了满足政策实践的需要,注重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重点对政策制定和政策设计进行研究。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之后),公共管理学阶段。从关注政策执行效果出发,注重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公共政策和行为的绩效进行研究,超越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线,积极吸收私人部门的有效管理模式和办法,来改进公共管理的行为。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逐渐地引入我国,对于我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引进西方学术成果的过程中,我国研究人员也根据中国
1社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学科本土化的改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过去那种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有效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满足多样和动态需求、高效、透明和问责的政府,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这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今后的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学科内涵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结构、过程、功能,及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包括:公共组织行为、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与第三部门管理、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司法行政、社会保障、教育行政、土地政策等。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理论,反映了人们对于公共管理规律不同侧面的认识,从提出的时间顺序,可以将这些理论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传统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程序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等,代表人物有: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法约尔(Henri Fayol)、韦伯(Max Weber)等人。它从理性封闭系统视角看待组织,探讨实现效率目标的有效组织形式;第二种是人性理论,包括人际关系理论、激励动机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等,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麦格雷戈(Douglas M.McGregor)等人。它从自然系统视角看待组织,超越了“经济人”的看法,关注人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特点,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形式;第三种是系统权变理论,包括系统理论、生态理论、权变理论等,代表人物有:卡斯特(Fremont E.Kast)、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nzwig)、高斯(John M.Gaus)、里格斯(Fred W.Riggs)等人。它从开放系统视角看待组织,探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环境对于组织的作用。上面的理论分类,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公共管理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当然,还有一些理论虽然不宜归入上面的分类体系中,比如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理论等,但也是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基础是人类的全部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公共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与社会科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具有密切的联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方法论等。公共管理学的知识基础,既涉及一般性的管理知识,也与公共活动本身的知识内容有关,比如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土地等。
公共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社会科学的普通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研究人员针对特定的研究问题,在特定的本体论和知识论的思想指导下,从一切可以利用的研究方法中,选择比较适当的方法或方法组合,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以促进知识的增长和实践的改善。可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经验-实证研究、历史-诠释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等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具体而言包括:案例研究、比较分析、假设检验、实验、演绎论证、哲学批判、行政和政策过程分析、调查、资料(内容)分析等方法。
三、学科范围
公共管理活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教育、文化、卫生、科学到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等。与此对应,公共管理学也有不同的分支学科。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以下6个研究方向:
1、行政管理学。以管理公共事务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
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以医疗卫生服务的组织者、提供
者、支付者和消费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生物、行为以及医疗卫生的基本结构和服务过程,以及医疗卫生体系对改善社会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3、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系统和学校组织的运行机制,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筹措、分配、使用及其效果评价的问题。
4、社会保障。研究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
5、土地资源管理。研究人地关系、土地资源的配置规律、土地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探索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与管理技术。
6、公共政策。研究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和政策的效果评估等公共政策过程环节,探索有关公共政策的规律,以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质量。
四、培养目标
各公共管理学科学位点按照国家学位条例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办学目标,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人才。达到相应培养标准的学生,分别被授予管理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公共管理学科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所以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种实践性的工作或者专门研究工作。教学工作要考虑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宽广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方法技能,毕业后要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展创造性的工作,适应学习型和创新性社会发展的要求。
获得学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是,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工作的初步能力。
获得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高级专业工作的能力,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的专业外文资料。
获得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与方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作中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
五、相关学科
公共管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例如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口学、统计学、心理学等。
2.公共管理学科 篇二
一、药事管理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药学科学中, 药事管理学 (The discipline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高等药学的专业分支课程。它主要研究药学作用于社会, 具有一定的行为, 依照法律科学, 有一定的管理方法, 完成一些药学实践, 实行专业服务, 扩大药学科学的影响。做为交叉学科, 药事管理学涉及广泛, 与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文明的提升, 法制社会逐步形成, 人们对于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根据条款执法, 按照法律章程, 根据授权条例, 执行监管任务。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当中, 有很多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分析方法, 足可以为药事管理学科提供服务, 做为辅助, 帮助药事管理学科进行分析。药事管理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他的社会属性, 这就和药学事业的各个层面交叉, 相互佐证。由于有药事管理的各方面的限制, 药学活动得以规范, 严密而有秩序, 并且规律性凸显, 使得药学活动公平合法, 有条不紊。药事管理学科学习的意义, 是让学生对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和药师的职责与行为准则有切实的了解, 谙熟药品的研发特点, 熟悉制作过程, 掌握生产标准以及在流通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事项, 对于质量的保证策略和控制方法, 能够了然;药事管理学科的学习, 对药品安全问题、管理方法问题、药学的社会性、药事管理学科的性质、发展、前景以及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药事管理的趋势都有所涉及, 可以说内容博杂涉及广泛, 有很强的应用型。社会不断地发展, 经济迅速腾飞, 对药事管理学科提出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药事管理学科形成促进, 健全的法律体系对药事管理学科亦形成引领和指导, 药事管理学科逐步完善, 形成药品监督法制化管理程序, 有了更多的保证。问题在于, 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在不断修订, 陆续更新, 要研究药事管理学科, 就要对教材内容不断更新、补充, 使之丰实、与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相匹配。
二、药事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初期, 我国一些高等药学院系陆续开设药事管理学, 当时由于是初步阶段, 课程不多, 仅仅限于“药物管理法及药学伦理”、“药房管理”等几门有限的课程, 随着时代的前进, 课程不断增多和完善。药品规范化管理是当今世界药学三大中心任务之一, 而药品规范化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借助药事管理学来处理, 二者相辅相成, 彼此促进和完善。药品虽然也是商品, 但其因为关系到大众的健康、社会的和谐而具有特殊性, 因此, 药事管理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药事管理学涉及广, 关系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牵扯到大众的健康问题, 甚至关乎生命安全, 这一点业内看法一致, 毋庸置疑。随着与国际的接轨, 药学事业国际化的发展势在必然, 药事管理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西方文化的冲击, 国际市场的严格要求, 国际药事法规的严谨, 任何一项都促进了我们对药事管理学的重视, 这是考验与挑战, 更是机会。药学行业非同一般行业, 药学行业规范、严谨, 承担着重要的职能, 依托这国家的法律法规, 遵照着各种章程制度, 概括的讲, 药事管理学就是药学行业的理论学, 是对药学行业的说明、归纳、引领和指导, 药事管理学与药学行业相得益彰, 彼此促进, 相互作用、相互完善。
三、我国药事管理学科的现状及改进的建议
1) 现状:a.药事管理学研究内容杂乱无序。研究的内容欠缺明朗而准确的定位, 问题不集中, 重点不明, 主次混淆。理论是指导实践的, 理论不明, 存在一定的误区, 就会在管理实践中产生矛盾。b.药事管理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有些院校在药学或者管理学一级学科项下自主设立了药事管理学二级学科, 然而, 作为一个学科地位的标志, 药事管理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学科目录中依然没有一席之地。c.教育人才匮乏, 教育机制不完善。纵观全国医药高等院校, 药事管理学专职教师仍然是远远达不到要求, 无论是数量抑或是质量;有的院校由于无人授课, 就委派其他教师兼职, 甚至是一些行政人员代替, 前景堪忧。
2) 改进建议:a.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从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全面性以及从发展的长远性方向等方面考虑,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实践。改善教育目标与教育规划不相符合的地方, 使其保持一致性。b.学校应将课程设置变得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的案例加以学习分析, 提高学生对药学实践相关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结合各种文献, 借鉴各国的最新知识和方法, 并把它灵活运用在学习工作之中。同时, 设置相关专业外语课程, 为学生与国际接轨打好基础。c.在校设置相关药事管理教育组织, 为教师的交流提供平台, 并可定期举办交流会, 分享经验, 共享资源。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与国际接轨, 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药事管理教学实践体系;设立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举办学科竞赛, 让学生亲身参与, 在实践中提高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该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便老师与学生交流, 与学生一起共同促进该学科建设的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药事管理学是很重要的学科, 是药学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具有社会学性质的边缘学科, 是药学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探索和实践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旭.新形势下的药事管理学建设[M].科学出版社, 2014.
3.公共管理学科 篇三
关键词:建筑管理;学科建设;项目管理
1、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它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强的消费资料和生产条件,所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建筑行业扮演成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管理科学的应用是一个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的建筑管理学科表面上是广博的,但是实际上其中的内容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定,在学科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也是需要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努力解决的。
2、建筑管理学科框架的广义理解
管理是人们在组织和开展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和监督等,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其引入到一个既定的目标当中。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的密切了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学科在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合了各种其他的学科来使自己更加的完善。当前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系统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在各个产业的发展中都在逐渐形成符合产业自身特点的学科框架。
2.1建筑工程管理学——特殊的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学通常是把建筑工程作为实施的对象,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建筑工程自身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去研究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方法和理论的学科。其自身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针对工程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各个生产要素在工程实际建设中的优化设置,同时也为用户提供具备优良性能的产品。该学科研究的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建筑工程从确立到竣工的整个过程。
建筑工程管理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项目管理的一种形式。它是项目管理的一种形式。而我们所说的项目就是指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费用和已知的质量标准下需要完成的一次性任务,简要的说,其有三个主要的特征,一个是一次性,一个是目标的明确性,一个就是整体性。如果按照PMI给出的定义,项目管理就是指将各种知识和能力充分的应用到项目当中,最终实现人们预期的期盼。因为我们的很多活动都可以组建成一个项目,在当今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都已经发挥自己的作用。建筑产品和生产的过程中还能体现出地点固定、产品体积大、生产周期较长等特点,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和普通的项目管理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它在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整个过程都进行管理和控制,直到一个项目彻底的建成。
2.2建筑产业管理学——特殊的公共管理
建筑产业管理学的实施对象是一个区域内的建筑产业。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建筑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管理途径进行研究,对建筑产业的生产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配,从而使得建筑产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应用的过程中,它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一学科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具体化。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建筑产业的管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公共管理,建筑产业的管理实际上也是公共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它在应用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和原则,所以我们才把它叫做特殊的公共管理。
2.3建筑企业管理学——特殊的工商管理
建筑企业管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通常就是将建筑企业作为作用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自身的生产特点和属性,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系统化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一门科学。
建筑企业管理是一种形式比较特殊的工商管理,建筑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源,同时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最终生产出和既定目标比较相符的产品但是因为建筑企业在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上和其他企业的工商管理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是一种特殊的工商管理,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需要和其他行业区别开来。
3、发展建筑管理学科的几点思考
3.1建筑管理专业的学位设置和院系设置
首先了解一下国外几所大学建筑管理专业所在院系的学位设置情况就可以看出,在国外一些著名大学中,建筑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不同学位层次授予权的成熟学科。其建筑管理专业一般都设在独立的建筑管理与工程系、建筑与房地产系或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而在这些学校中均另设有管理学院。在我国,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工程管理”是4个二级学科之一,可授予学士学位。但按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均按一级学科授予。因此,目前虽然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但是在硕士、博士阶段,却只能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或“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授予学位。此外,国内许多高校将建筑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院,而非土木工程类的院系内,更没有设立单独的建筑管理学院,这与国外有很大区别。事实上,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建筑管理学科的地位。
3.2 统一的学科理论体系与前沿的研究方向
从建筑管理专业的教育实践上看,目前还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学科理论体系。高校之间、教师之间、各种书籍教材之间,讲授的建筑管理知识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往往差别很大,对一些建设领域的具体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专业培养和教育中的学科理论不成体系,直接影响到建筑管理工作的实践。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总结、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编写出版一套系统的建筑管理专业教材,建立统一的学科理论体系。
发展建筑管理学科,还应立足前沿,强调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会和协会等与国外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上建筑管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召开学术会议,组织集体攻关,培养学科带头人,对前沿性的课题展开研究。下面是目前国内一些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
3.3 在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实践中重视管理科学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客观规律,城市规划和建设也不例外,它有着科学性、超前性、先进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特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严格遵循《城市规划法》,精心编制长期的城市规划,不论其间政府如何更迭,始终按既定规划执行。相比之下,我国有些城市的总体规划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前瞻性,规划的约束力不强,随意性很大。在具体的项目规划上不重视建筑功能,缺乏技术经济论证,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甚至相互攀比、机械模仿,造成资源浪费和无效投资。种种教训告诫我们,在今后的规划中,应重视管理科学,淡化长官意志,结合各地条件科学定位、慎重决策。
4、结语
建筑管理在我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而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它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筑管理学科体系,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和总结,不断提高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排除发展中的障碍,让管理科学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年第1~6期(总第92~97期)總目录[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06)
4.新兴的学科:公共管理伦理学 篇四
新兴的学科:公共管理伦理学
伦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但公共管理伦理学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的一种新形式,包含人类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公共管理伦理学正是适应这种新型伦理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共管理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依然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但与一般伦理学所探讨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解决公共管理中各种矛盾的伦理方案.
作 者:张康之 ZHANG Kang-zhi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北京,100872刊 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年,卷(期):“”(3)分类号:B82-05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伦理学 公共利益 私人利益
5.小学薄弱学科跟踪管理方案 篇五
近几年来,我校各个学科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对此,学校及时召开了教研会,进行了认真分析、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我校的英语学科相比之下较薄弱。为尽快赶上,提高学生总体成绩,本学期特定以下加强薄弱学科的措施:
一、组织领导
1、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下设立薄弱学科跟踪管理领导小组,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语文组)
(数学组)
(综合组)
2、、各教研组职责就是具体负责该学科的指导及落实。包括师情调查、生情调查、学情调查、计划制定、计划实施等工作。
二、领导重视,群策群力,筹划对策。
校领导召开薄弱学科教师座谈会,薄弱学科教研组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探讨,筹划对策。
三、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通过集会、班会等形式,让学科带头人及班主任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指点迷津。使学生树立信心,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在教学上多下功夫,争当各科全优的学生。
四、加大对薄弱学科的听课、评课力度。
通过对薄弱学科的听课、评课,依此对教师进行教法指导,督促教师认真备课,扎实上课,努力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另外、鼓励教师到利用先进设备设施上课,增强课堂知识容量。
五、开展帮差扶优活动。
开学之初、每位老师要制定出详尽、客观实效的帮差扶优活动计划,教务处不定期予以检查,公布。努力使该活动落到实处。
六、每月周各学科进行抽考,竞赛。
一月组织一次月考,依此检查督促学生,使学生通过各种测试不断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七、、考试后及时召开试卷分析会,英语和语数学科教师座谈会。互
相交流,不断调整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学期将由教务处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和学习,努力提高各科的成绩,使学生各科的学习能均衡发展,力争在本学期缩小与兄弟学校的差距,全面提高教学总成绩。
语文学科培优补差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将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要注重个性化差异,于是培优补差不可省。提高优生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学生的成绩,帮助后进生取得适当进步,让他们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秀学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发掘和培养一批语文尖子,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比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的能力。
二、培优补差对象
培优对象:各年级确定本学科的培优对象。补差对象:各年级确定本学科的补差对象。
三、培优措施: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上的练习做到有梯度,激发优生的思维,活跃于课堂,始终在思考活动中。
作业练习有选择性,难度设计有梯度,优生可挑战自己能做到的作业,即个性化作业设计
多让优生参与班级学习活动,作业批改,学习活动设计等,做小老师,对差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互动中巩固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精心设计“读书郎”活动,开展课外阅读,督促学生多读多写读后感,增进阅读理解能力,吸收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
开展“班级小记者”活动,欢迎有能力的同学在细心观察,注意班级动态的情况下,动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并投在班级投稿箱中,优秀稿件给与一定的奖励 鼓励优生在课外时间多参与一些能够培养创新意识的活动,或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课外练习
四、补差措施:
开展优生差生“手拉手,一帮一”的活动,为每一位后进生配备一位小老师,做他们学习的榜样,请教的对象,开展互动式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统一的课外辅导,(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时间:主要内容为作业本再讲解,朗读背诵,词语检测等基础知识能力项目)
课堂上更加关注后进生学习状态,创造机会,请后进生回答问题,刺激学习兴趣,激发成功体验。对差生的作业难度降低,基础性知识,练习增多,要做到巩固基础语文知识。
多开展学习活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带动后进生加以学习
增进后进生学习自信心,采用多鼓励的办法,放大他们身上的亮点,把工作做到耐心细致,但对因懒惰而出现的问题绝对不纵容。必要时候与家长配合,双管齐下,共同解决后进生教育问题。
数学学科培优补差方案
为了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大力弘扬民族精神,通过体验教育的基本途径,全面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日常习惯,使学生在体验和参与中健康成长,全方位发展。为提高我班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特制定培优补差计划如下:
一、培优补差对象:
各年级确定本学科的培优补差对象。
二、培训目标:
为把我班培优补差工作落在实处,使优生更优、差生有所提高,优秀率、及格率,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原来的基础上各提高5%以上。
三、培训措施:
(1)、培优在平时。
在课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凡在课堂上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启发学生解答、包括课本中带有“*”号的题,必须让他们弄懂、学会。另外,还要从其他一些书、报杂志等资料中搜集一些有关培优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拓宽思路,使优生吃的饱、吃的好,提高语文阅读、写作能力,使我班优秀率稳中有升。
(2)、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补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潜能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自习,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潜能生,介绍方法让潜能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潜能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推理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
英语学科培优补差方案
优生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较好,能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勤学好问,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强;
2、课堂积极发言,课后及时复习;
3、基本上掌握了一定英语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4、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培优计划措施
1、课堂上拓展学生知识面,扩大阅读量;
2、加强基础知识与交际运用能力的训练;
3、对个别突出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4、在每一次的检测练习中,注重对优生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5、多沟通、多鼓励、多关心、多辅导
培优预期效果
通过培优工作,争取使这部分学生的知识面更拓展,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应考能力全面提高。
差生情况分析
1、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习惯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开小差,对基础知识没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2、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态度消极,无所谓的态度很突出;
3、没有基本学习方法;
4、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要求任务。
5、对不懂的知识点也常常不理睬,对知识的应用较差。转差计划措施
1、对书本基础知识点进行过关;
2、上课多提问,抓住差生的注意力,注意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3、要求他们课后及时辅导,并进行检查; 4.抓反复,反复抓,注意差生情况更糟的出现; 5.努力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方法; 6.多沟通、多鼓励、多关心、多辅导; 转差预期效果
6.艺术班级的管理艺术学科论文 篇六
(一)找出原因 对症下药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盲目“烧火”是不行的,必须找出根源所在,“治标治本”才是目的。这类班级的学生大都因初中时期习惯差,进入高中后对于要求自控性强的高中学习难于适应,加上本身学习基础差,没有任何目标地混时间。有的上课睡觉,有的上课递纸条,更有甚者,上课写信,写情书,下课压马路;蒙蔽家长,乱要钱,甚至在消费上盲目攀比;有的拉帮结派,互相包庇,互相隐瞒,对敢于批评的学生打击报复,冷嘲热讽,指桑骂槐,有的甚至于大吵大骂;有的人当着老师一套,背着又一套。对于这样一群学生,找原因,找根源,堵住源头,才能做到解决问题。2002届学生中有很多是因为家长离 异而造成的心理上的问题,了解情况后,找来家长,寻求帮助,家长们也都能很好配合,与子女进行沟通,一次不行两次,以真心诚意换来家长和学生的感动,真正为他们着想,确实起到家长学生沟通的桥梁。对于学生的错误,在理解的同时,教育的同时,该惩罚的惩罚,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有一名女生就 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父母亲在她小学时就已离异,各自又组成家庭。母亲远在新疆,父亲又有了一个儿 子。她只有跟随奶奶生活,缺乏父母爱的她,一个学期上不了一周的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父母对她无可奈何,整天与社会青年玩乐。了解情况后,专程请她家长到校商谈。但她父亲以忙而拒绝,事实上对她 已不再有信心。在一段时间里积极与他电话联系,他终于到校和她见面,二人进行了沟通。经过此次事件 后,她开始有了学习的心思,虽说进步不太大,但有了目标的她,学习起来劲头倒是不小,开始知道着急,忙着找老师补课,忙着找老师咨询各大高校的招生情况。最后在其父母亲的帮助之下,如愿以偿地考上重庆影视学院,皆大欢喜。
(二)纪律严明 树立榜样
一盘散沙聚拢不光需要班主任,也需要一些好的带头人。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接班之前就了解情况得知,虽说班风不太好,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希望好好学习,对现状不满。接班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委以重任,教会开展工作的方法,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鼓舞他们的上进心。班規明确后,确实落实,不说空话,有規必依。同时,在各种场合中,无论是班务会还是个别交谈中,不厌其烦地宣讲我们的目标和任务。以往届学生为例,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纪律严明是学习的根本保证。在班会活动时,宣讲班风好坏对整个班集体的作用,好的班干部的作用,应该鼓励和应该反对什么,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同时,对方法不妥和没有经验的班干部,进行方法指导,让他们真正成为带头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学期一开始,就对上学期所有的班干部进行了考查,从中选出六名纪律过硬,带头作用明显的学生干部,进行轮流值日。因为他们本身的示范作用,同学们在日常规范中有了明显变化,也没有了和班干部抵触的事件发生。每周小结时,对班干部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麻烦,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帮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提高工作效率,掌握工作方法,锻炼他们的处事应变能力。同时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尽量提供学习团校,党校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真正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三)特长为主 文化为辅
艺术特长班的学生并不是都有很好的特长基本功。有很多学生是因为学习较差而对此有一点爱好,就选择了特长学习。音乐生从头开始学习钢琴,声乐等;美术生从怎样绘画开始。完全靠老师从头教起。学习的自觉性,悟性都不一样,老师教起来颇费周折;文化课上老师也感到费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行阶段化的目标实现:要求以特长为主,强化特长学习,要求高二阶段应以特长技能比高一阶段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应以考试目标为新的要求。通过期中,期末集中考试,以高考标准要求,并且请家长到校观摩。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家长充分认识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无数。在配合专业老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和文化课老师也进行了问题分析。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提出阶段学习要求,“因材施教”。
(四)抓好常规 重视个性
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强调整个班级的统一和协调,但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把“管”当成目的,为“管”而“管”,直至把学生管得老老实实,唯唯诺诺,抑制他们个性的发展。艺术特长班的学生如果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生动活泼,就没有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如一味强调个性发展,放开放松,淡化管理,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事实证明,井井有条的常规管理条件下,发展个性一定少不了管理,这两者之间是协调和统一的。常规管理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教育,为的是养成他们文明礼貌,勤奋努力,自觉自律等行为习惯;发展个性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自主,能动,创造,和谐的素质。常规管理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创设条件,而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又为班级常规生活增添活力。
7.公共管理学科 篇七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归属, 目前我国学术界大致形成了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以高等教育活动为前提和对象性的客体。第二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以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自身的理论依据;作为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管理学应以系统管理论与管理职能论作为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第三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高等教育学与管理学的“整体复合”[1]。第四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由教育管理学科派生而来, 而教育管理学科则是由管理学科繁衍出庞大的管理科学族群中的一个支脉[2]。
高等教育管理学究竟源于哪家?抑或是几家学科共同派生而来?本文暂不作讨论。但是分析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有必要考察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有学者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归为既属社会科学研究, 又属应用科学研究, 同时还是综合科学研究 (王洪才, 2007) 。在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上, 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授在《教育管理学导论》中将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定位于社会科学, 也有学者将之定位为应用型科学[3]。在管理学界关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争论也很大, 有学者将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归为介于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如果说一门新学科应该具有其母学科属性意义上的普遍性, 那么人文性、社会性、科学性、应用性等等都当归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但是, 勿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单是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就常受到争议, 其学科性并不被广泛的认同———“‘教育学’是一种次等学科 (subdiscipline) , 把其他‘真正’的学科共冶一炉, 所以在其他严谨的学术同侪眼中, 根本不屑一顾”, “教育学和商科一样, 都只是各种‘真正’学科的大杂烩。在讨论学科问题的真正学术著作当中, 你不会找到‘教育学’这一项目”[4]。教育学尚且如此, 那么目前高等教育学还存在着的学科与领域之争更是不足为奇;发展已近百年历史的管理学科也常常处在激烈的学科属性问题的争论之中。因此, 本文暂不详细探讨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具体是什么, 因为学科属性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哪一种。本文只探究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根本属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根本要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的根本出发点, 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高等教育管理学应该从哪里寻找学科基础?答案是高等学校管理实践。拿管理学学科发展来看,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的实践, 尤其是企业管理的实践。从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 许多有影响的理论成果都是对实际管理活动进行长期研究的结果, 泰罗的《车间管理》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也由此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已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 并被人们普遍认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提供了试验自身理论和方法的最佳场所, 高等教育管理学必须以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为前提和对象性的客体。因此, 笔者以为, 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属于经验分析科学, 而不属于理性思辨科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应该回归实践, 实践任务是第一位的。其最根本的学科属性是实践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生成及发展的问题
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生成及发展过程来看, 却远离了实践性这个根本属性。
从学科生成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生成路径是“揠苗助长”式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增强, 这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但当时高等教育管理的经验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于是, 在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呼唤下, 人们在高等教育管理学所需的知识储备尚不具备的情况下, 通过人为的因素“拔苗助长”地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早产化”:设立学会、创办杂志、设置学位、批准学位授权点、增设图书分类体系 (朱新卓, 2005)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是通过“揠苗助长”的方式完成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社会建制层面的工作———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项目、研究基金、学术刊物、学术文献、人才培养制度等外部建制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不仅有了自己的学会和专业学系, 专业期刊《高校教育管理》的刊出更是标志着其外部建制的最终完善。如此生成路径尽管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具备了学科的行政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 却也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在学术生成上的原始积累不够深厚。
从学科发展来看, 一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远离实践, 只注重政策的解读与阐释。在研究对象方面, 认同权威和中心一直是其主要特征。从解放前对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的借鉴与应用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政策的注解与诠释, 直至改革开放后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 均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研究对象及领域的中心化与权威化。虽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微观层面的高校内部管理实践研究得到了重视, 宏观和微观的研究领域开始向融合的方向发展, 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和范式开始得到发展, 但是, 一些长期被忽视的研究领域还是没有得到重视, 许多本来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关注的内容却迟迟没有进入研究的范围。这不仅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完善性, 也必然阻碍其不断地充实与发展 (吴国娟, 2007) 。另一方面, 即使联系实践的研究, 也只是经验式的研究, 没有进行理论的提升, 没有从研究对象自身抽绎出特有的范畴作为本学科标记, 学科内部建制的确立与完善任重道远。第一, 多年的学科努力只是基本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独立地位和研究问题域, 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范式。第二, 我国学者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学科建设, 在概念和理论体系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如余力教授的理论体系为高教管理的概念、本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原则、管理者、方法论等;王瑞庆教授提出的高教管理学导论、高教管理学史论、高教管理学总论、高教管理学分论“四论”说;薛天祥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系统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理论体系由高等教育系统论、目的论、本质论、规律论以及原则和方法构成, 等等。但多样化的理论体系在彰显研究活力的同时也暴露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体系的不成熟[5]———理论体系随意性大, 基本上还未形成, 主要还是跟着企业管理学科、行政管理学科走, 跟着外国体系亦步亦趋。
远离实践性这一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根本属性, 使得高等教育管理学还远远没有能够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学科的学术合法性是“此”学科与“彼”学科区别的关键所在, 或说是该学科学科合法性的根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所欠缺的就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基础上进行专有概念、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即学科合法性的核心———学术合法性的建设。
三、问题即契机, 抓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契机
问题的存在在另一个方面也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广泛开展了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 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院校研究自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3月建立院校发展中心、2001年正式开展研究以来, 已历时8年。院校研究工作者在学习、借鉴美国院校研究的经验和分析我国高等学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院校研究的论文逐年增多, 学术丛书相继出版 (院校研究书系《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讲演录》、《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院校研究译丛《院校研究译丛: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从战略到变革》等) ;高等教育学院校研究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于2007年正式成立。
各高校开始不同程度地重视和开展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研制, 战略规划的自觉性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学校战略规划的研制工作由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专家主持或参与完成, 采取委托校外规划专家与校内相关部门联手研制的方式。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系统, 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走战略发展之路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很多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者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高校近些年来都在积极开展办学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制定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清华大学制定了发展规划, 坚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展开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全校上下开展了办学模式研究。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研制和实施战略规划的行列中来, 战略规划研制工作已被提上高校的议事日程。很多高校设立了发展规划机构, 保证了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展开。近年来关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论文逐渐增多;《大学战略与规划》、《大学运行模式》等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经典译丛业已出版, 《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一书于2008年得以问世;战略规划研究队伍愈来愈庞大;高校战略规划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如作为2002年教育部首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后续工作之一,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报告, 已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和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整理完成。
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凸显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实践性的学科属性, 其共同特点是立足具体的高等学校, 针对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进行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研究。院校研究以管理研究为主, 为本校工作服务, 以解决本校问题为目标;以实践定向为主而不是以理论定向为主。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要特别重视学校深度信息的采集, 注重系统地研究大学发展历史、现实和未来, 全面地研究大学发展所拥有的外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6]。它们一改过去只注重政策解释与阐述, 或者主观感受式研究和纯个人经验式研究而缺乏反思与批判的状态, 开展问题取向的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 不再表现出将复杂现象简单化同质化的倾向, 或遵循固有思维定式追求必然因果联系的状态;改变了从纯粹概念体系发展基本假设进行纯哲学思辨的理论研究, 而是开展建立在科学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理性研究。值得思考的是, 当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这样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研究渐渐形成一定规模时, 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意义何在?笔者以为, 它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生成及发展是自上而下的, 由行政主导。目前开展得如火如荼的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等高等教育管理实践, 有利于规避以前学科建设中的问题, 为我们提供了学科自主构建的契机, 走自下而上的从问题到理论归纳的学科发展之路。
第一, 院校研究, 高校战略规划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具有推动作用。一方面, 历经8年发展的院校研究、持续发展和深入展开的高校战略规划研究, 在实践的发展中产生强烈的理论诉求, 渴望理论的指导, 而这种实践诉求对理论发展的推动力量非常强。“越是重视实践就越要重视理论。实践越是具有探索的性质, 越是触及社会的深层和人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 就越要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7]只有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诉求下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完善与发展。在解决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具体问题过程中, 若能够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提供一定的实践方略和理论洞见, 如果有意识地将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就可以促进学科知识的积累、丰富和繁荣, 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学科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 大规模的院校研究、战略规划研究能够在实践中产生丰富的经验, 这些经验有待于理论的总结、提炼与发展。正如《开放社会科学》所指出的:“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 应当允许有多种不同解释同时存在,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普遍主义, 才有可能把握我们现在和过去一直生活于其间的丰富的社会现实。”[8]首先, 通过科学抽象过程可以从具体经验中抽象出一般性逻辑, 就能够朝着学科完善应当具备的方向和体系进行逻辑的建构和理论的建设;其次, 在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进行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建构起学科自身特定的话语系统和学术规范;最后, 在实践的基础上, 科学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 对现存的高等教育管理概念和原理进行制度化梳理, 提炼出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构成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
第二, 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在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实践中达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深化。马克思曾指出理论思维形成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 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9]这告诉我们经验体系是理论体系的基础, 理论体系是经验体系的升华, 并且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构, 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对经验体系的回归。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是以实践为定向的, 其成果可以为高等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研究素材———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要解决的是一所又一所不同的学校所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 这些问题更为多样、易变、复杂和紧迫;在对诸如此类的实践问题的解决和研究中, 在逐步厘清问题的过程中, 可加强对高等教育管理若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深化, 并进一步探讨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 集中各方资源重点突破高等教育管理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理论或实践问题, 构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卡西尔说:“与科学的术语相比较, 普通言语的语词总是显出某种含糊性, 它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这么含糊不定和定义不确, 以致经受不住逻辑的分析。但尽管有这种不可避免的固有缺陷, 我们的日常语词和名词仍然不失为走向科学概念之路的路标。正是运用这些日常语词, 我们形成了对于世界的最初的客观视域或理论视域。这样的视域不是单纯的‘所予’, 而是建设性的智慧努力的结果。”[10]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中, 存在很多这样的日常语词, 它需要我们将其引向科学概念之路, 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概念和学科逻辑, 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派别。
第三, 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能够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提供理论检验。一方面, 因为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积累的问题不纯属经验型的, 而是通过长期实践检验获得, 对这样具理论色彩的问题研究更有助于学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 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不断开展, 可以作为科学实验而发挥作用, 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假设的依据和验证的载体。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 让理论、思想、观念长期付诸实践, 并且被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能对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又让理论反复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 并不断修正, 对理论的发展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有意识地将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有助于建立起成熟的学科体系, 可以更科学地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由此这一学科体系不仅拥有系统和稳定的学科知识, 更将具有较高的智力厚度和理论硬度。
秉承学科发展的自觉意识, 应当认识到目前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的契机, 进行有意识的学科知识累积和学科理论建设。高等教育管理学在外力干预下得到了建立和发展;面对院校研究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普遍开展, 可以通过对具体问题的长期研究和点滴积累, 使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名副其实。我们有必要抓住此契机, 以达到潘懋元先生在1987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讨会上提出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目标———提出一个或数个具有中国特色的 (不是照搬国外的) 、科学的 (不是经验性的) 、可行的 (不是纸上谈兵的) 理论体系, 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在科学性上进一步提高[11]。
摘要: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属于经验分析科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应该回归实践, 其最根本的学科属性是实践性。从学科生成及发展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却远离了实践性这个根本属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所欠缺的就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基础上进行专有概念、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即学科合法性的核心——学术合法性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目前广泛开展的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 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有必要抓住此契机, 使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在科学性上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余立,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311—312.
[2]杨天平.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辩证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5) :64-65.
[3]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首届学术会议综述[J].教育研究, 2002, (12) .
[4][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43.
[5]朱为鸿: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形成与学科构建[J].江苏高教, 2007, (1) .
[6]别敦荣.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我们的经验.在北京大学“现代大学治理与运行”研修班上演讲[EB/OL].http://www.shift.edu.cn/xianjiao/pgzhx/content.php?id=115, 2006-12-12.
[7]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47.
[8][美]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刘锋, 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64.
[9][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03.
[1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 译.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3:168.
8.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篇八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质量;学科竞赛;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60-03
一、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特殊形式已经存在很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但是,根据教育部的26号令,要求全国的独立学院在2013年之前,全部限期转设。那么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是否过硬,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在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下有没有综合竞争力,是摆在所有独立学院面前的问题。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一项检验独立学院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学科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综合性赛事,在同一个赛场上,有来自211、985工程的重点院校,也有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这样一个公开、平等、广泛的竞赛环境中,是对全国各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大检阅。通过学科竞赛这样一个真实、有效的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大平台,可以从中看出独立学院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具体状况。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学科竞赛的成绩是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一块试金石。
二、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开展的组织
我校自2008年起,有序地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这些学科竞赛,都是在相关专业领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权威比赛。单以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为例,我校参加了2008年广东中山、2009年湖南长沙、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2011年甘肃兰州的中国机器人大赛,共获得全国冠军3项,全国亚军1项,全国季军1项,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三等奖8项。从取得的奖项中,可以反映我校培养的学生,特别是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本科专业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办学10余年来,学生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当然,独立学院特殊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在学科竞赛方面的开展有别于公办院校。因此以我校参加的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为例,总结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中的工作经验。
1.确定赛事和参赛项目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赛事,并逐年新增了一些新的比赛项目。这些新增项目对所有院校来说都是新课题,可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来竞争。同时,有些项目较适合本科生,且花费的经费较小如双足竞步机器人和机器人游中国等。因此我校在选择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的比赛项目时,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选择的,以求扬长避短,取得好成绩。
2.对学生的选拔与培养
学科竞赛的开展,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怎样将合适、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很有学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时代特质,如果采用恒久不变的选拔和培养方式,是不能适应学生的。因此,对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方法不断变革和更新的过程。我校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的选拔和培训中,逐渐形成了“3+1”的培养方式,即对所有报名参赛的学生进行3轮培训和测试,并逐轮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进行1次假期集训。“3+1”培养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1)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宣讲和理论培训,并组织理论考试。报名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但他们对比赛的性质和具体的比赛项目、规则以及必备理论知识并不清楚。同时,学科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必须通过对所有报名学生的宣讲和理论培训来培养他们的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讲,学科竞赛的开展,在学生中间起到了最广泛的宣传普及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知道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用途、实际意义,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对我校的理论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集中宣讲和理论培训完毕后,进行理论考试。通过考试进行第一轮淘汰。
(2)进行集中面试。理论考试其实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拔方法,学科竞赛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面试对参赛学生进行考查。我校结合每一届学生的特点,设置了面试问题,通过对学生的面试,测试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3)进行实践能力测试。经过前两轮的测试,留下的学生能否成为正式参赛队员进行培养,还必须通过最后的实践能力测试。在这一轮的测试中,根据每年的比赛项目设置实际的测试科目。例如:完成STC89C52单片机小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测试学生对单片机小系统的组成电路的分析能力,电路的设计与焊接能力,电路的调试能力。通过这轮测试的学生已经具备成为正式队员的基础条件。
(4)经过前3轮的测试后,最后入选的学生已经很少了。以2011年为例,报名参加的学生有208人,实际入选的学生为20人,只有将近10:1的入选比例。在接下来的训练环节中,针对实际的比赛项目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职责分工。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擅长的专业技能,将他们分为电路组、机械组和程序组。安排学生组合成各自的项目组。例如:在备赛2011年双足竞步机器人比赛项目时,由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参赛队,既有本科生也有专科生,共同构成一个项目团队。这个团队在暑假期间进行了1次集训。集训的时间根据每年的比赛安排适时调整。一般通常安排在暑假进行。经过这次集训,项目组团队将会产生出技术核心(场上队长),并制作出参赛作品。学生在集训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是大学四年学习中不可多得的锻炼经历。
nlc202309010645
3.参赛的组织与管理
参赛是大赛组织的重要一环,需要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共同配合。要提前做好参赛前的各项准备。例如预订火车票、预先安排住宿等。在比赛现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故障,必须要求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在赛前做好各项技术预案,同时需要参赛师生具备沉着、冷静、灵活的处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根据比赛现场的各种情况,可适时调整和修改技术方案。这个过程最为考验参赛师生,他们必须在极其短暂的比赛时间内,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所长,竭尽全力去争取好成绩。
三、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管理
独立学院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科竞赛的管理及最后的比赛成绩。学科竞赛其实也是一项科研项目,制作参赛作品需要必要的硬件经费。因此,如果学校、系部领导充分重视学科竞赛,在参赛经费上提供较充分的保障,参赛成功就有了基础。目前独立学院基本形成了学科竞赛项目负责人制,由学院领导任项目负责人,由院领导组织教师具体执行学科竞赛的日常组织工作。从这种学科竞赛组织结构可以看到,完成一项学科比赛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指导教师的实际工作量较大。我校为此设置了对学科竞赛的奖励制度。通过对获奖师生的奖励,推动学科竞赛工作的不断前进,并对全校师生起到宣传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风的改变,并鼓励指导教师积极进取。
四、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经费不足和训练不系统。
1.训练经费不足
如果将学科竞赛仅仅视为是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无伤大雅,将直接导致学校经费投入的不足。学科竞赛是独立学院证明学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没有较好的学科竞赛成绩,不足以证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质量。据我校的最终考研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其考研成绩普遍比较理想,而且在录取时,其出众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导师青睐的机会远大于普通考研学生。
2.训练不系统
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毕竟时间不长,没有很强的技术积累,教师也普遍缺乏科研经历,因此在学科竞赛工作的训练中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学科竞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通过坚持开展学科竞赛,不断积累参赛经验,不断积累技术基础,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保证独立学院在学科竞赛上不是昙花一现。
五、结束语
在全国独立学院中,我校办学质量屡受好评,综合实力位居榜首,也离不开学校领导对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的极大重视和支持。在校系两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不畏艰难困苦,在学科竞赛中争取了好成绩,对我校学生的学风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参赛学生在各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但是,独立学院参加学科竞赛,毕竟是从低起点开始起步,参与时间不长。相比于其他高校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独立学院仍需看清形势,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坚持下去必会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刘长宏等.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0).
[2]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5).
[3]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
[4]孟维杰,张晓书.基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1).
[5]何永玲,樊东红.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0,(6).
[6]赵瑞军等.基于学科竞赛平台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7]张瑞东,赵学余.加强学科竞赛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教学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