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和小浪的说课稿(共11篇)
1.大浪和小浪的说课稿 篇一
《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大浪和小浪》》这是优秀的大班音乐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大浪与小浪》,初步感知乐曲的性质和三段体结构,辨别音乐的低潮和高潮。
2、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能运用肢体动作和借助道具来表现乐曲的变化。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及合作表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大浪与小浪》CD,蓝色绸缎若干,大海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展示大海背景图,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见过大海吗?微风或狂风吹过时,大海是什么样子?
(二)、让幼儿分三段欣赏音乐《大浪和小浪》,(.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感受乐曲ABA三段体结构。
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对乐曲的初步感受;引导幼儿欣赏乐曲前段和后段音乐舒缓、优美的意境,感受中段的高潮部分乐曲的变化。
(三)、完整播放乐曲一遍,让幼儿运用肢体动作表现乐曲中的大浪和小浪。
(四)、出示蓝绸,启发幼儿两人一组合作用蓝绸表现海浪。
(五)、发挥幼儿想象,引导幼儿尝试集体合作表演大浪和小浪出现时的海面情景。
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大浪和小浪》这篇文章共1226字。
2.《大气压强》一节的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以便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教学目标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特点确立的。
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能力目标
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利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教学的重点: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的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使学生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设疑。
2.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3.实验法
利用饮料瓶分组实验,想办法再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即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杯,杯口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下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学习疑问。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第二部分:首先,利用“覆杯实验”的演示,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实验再次证明。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台前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提出疑问,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第三部分:分组探究,估测大气压。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利用公式计算出大气压值。教师根据学生计算大气压值的偏差,因势利导,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得到标准大气压值。由于条件有限,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视频演示。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并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长白山上温泉水沸腾为什么煮不熟鸡蛋?
3.学习反馈
教师出示生活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4.回顾小结
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结合板书,归纳所学知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3.蚊子和狮子的说课稿 篇三
陈永秋
第一版块教材分析部分: 从课程标准、教材地位和特点撒播方面确立了知识、能力、德育、创新、信息素养等五项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本文的情感基础、知识基础、物质基础三方面确立重点和难点。
一.教材分析: 1.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语文教学阅读目标为自己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写作目标中为能根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理想进行读写 2.本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古希腊寓言,这个单元承担着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任务 3.本文虽是远古异域寓言,但是理性无国界,道理无地域。《蚊子和狮子》中形象生动语言也会对学生阅读寓言产生巨大的引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生字词、多音字的写法读音。②进一步了解寓言常识。2.能力目标: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3.德育目标: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4.创新素质目标:从多角度体会寓言的寓意。5.信息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图书、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二.学生分析: 1.初一学生单纯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尤其喜欢拟人化的作品,这是学习本文的情感基础。2.我们的国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寓言资料的国度,学生在小时候就接触了大量的流传于民间的寓言。在小学时,也学习了一些寓言,这是学习本文的知识基础。3.丰富的学习资源,诸如图书、网络等,又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学重点: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2.体会寓言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3.培养学生的多渠道获取的信息素养。教学难点: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语意味深长道理的写法。第二版块教学方法部分: 教学方法:1.四轮阅读法2.再造想象法3.讲解讨论法 依据:
1、屏弃情节分析,采取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理解作者巧妙的构思与合理的想象,我自己把这几轮阅读命名为“四轮阅读法”。
2、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之一是根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在训练了写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由此,我采取了“再造想象法”。
3、“讲解讨论法”,根据本课的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使他们在一定的引导下,自由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在主动、愉快中学习。教学用具:多媒体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2.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讨论提供信息 3.在巩固应用及作业中培养发展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部分:(分八大环节说明)
一.导入新课:(播放寓言动画片《刻舟求剑》,创设情境)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祖国,我们是伴随着许多美好的寓言故事成长的。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五彩斑斓的世界文化长廊,去领略一下世界著名寓言的美好。1.世界寓言的有关知识:世界三大寓言家:①希腊的伊索。②法国的拉·封丹。③俄国的克雷洛夫链接“寓言的发展概况”—— 2.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在中国,先秦诸子灿烂的寓言杰作也横空问世,庄子、老子、盂子。韩非子、墨子等等寓言大匠纷至沓来,极尽世界寓言文学一时之盛。文学史家把古希腊、印度和中国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今天学习《蚊子和狮子》,让我们共同走进伊索寓言。提问:《蚊子和狮子》的作者是谁?简介作者情况。(学生根据提示的注解回答)——
1、创设情境,用一个立体的有声有形的的寓言唤起学生对寓言学习的向往。
2、因为知识是教不尽的,教材仅是个引子,凭这个引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这则寓言,我们要做到引导学生,从对引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古今中外的寓言。
3、运用网址链接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视野投向世界更广阔的文学殿堂,也使学生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求知的工具的便捷性,了解网络,为以后的学习引路。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学会解读寓言的寓意。2.学习借故事寓道理的写法。3.学习利用图书、网络搜集自己需的信息和资料。——教学目标不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制定的,它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目标只有在学习者认可的情况下,才最有价值,最有实现的可能性。
三.整体感知: 1.读提示内容“什么是寓言”,强化对寓言的理解:总结出寓言的三性:“故事性、比拟性、启示性”。2.听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在听中感受故事内容,了解结构特点(强调生字:喇叭;多音字:粘、爪)听后提问:这则寓言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所有的寓言都是这样结构吗?(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第二段是说明道理。第一段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是段议论。不是所有的寓言都这样,有的寓言寓意在故事中,留给读者自己体会。)教师出示送给大家的一句话:“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带着这句话去学习寓言,在学习中理解这句话。——整体感知中把握寓言的特点,初步在宏观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的阅读障碍,为下面具体深入地学习做准备。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了寓言呈现寓意的多样性,通过语言“滥竽充数”和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对寓言关于“身体”和“灵魂”的形象描述,学生从对寓言“身体和灵魂”关系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对寓言故事与寓意的理性认识。
四.学习课文:在四轮阅读中捕捉要求的相关信息(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点拨、总结)1.演读:两组学生分角色读。问题:语段是如何体现寓言的三性(故事性、比拟性、启示性)的?(思考后自由发言)故事性:蚊子向狮子挑战,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消灭了。比拟性:以物喻人 启示性:第二段 2.指名读(故事部分):要求读出蚊子的神态。问题:想象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心情(思考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第一次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流露出骄傲的情绪 第二次获胜后,更骄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3.默读(故事部分):揣摩蚊子的心里。问题:蚊子开始对狮子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自由发言)蚊子了解狮子的短处,也知道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所以才能向狮子挑战,这是它获胜的必然因素。4.齐读(议论部分)问题:这是寓言的寓意部分,是否还能从其他角度有所感悟呢?(思考后讨论)(骄兵必败,一物降一物,人要有自知知明,偶然之中有必然,智者未必常胜等等。允许答案多样化。)——在四轮阅读中捕捉要求的相关信息,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点拨评价总结。这四次阅读的四次设问,是根据课文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初一学生认知能力而设计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做一个导向性的指引。在四次阅读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看他们参与讨论是不是主动积极的自我需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在独立思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应该不断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恰当、充分地肯定。五.质疑与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补充前面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关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为此,我设计了“质疑与发现”这一环节。
六、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粘住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具体描述出你想象中的情景。2.续一则《蚊子与蜘蛛》的寓言故事。3.按照下列网址在网络中浏览寓言故事。——第一、二点是从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写作能力,思维的创新能力方面来考虑而设计的。第三点“按照下列网址在网络中浏览寓言故事”,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与便捷,为学生推荐优秀寓言网址,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了《蚊子和狮子》后能很快地走进网络,利用网络投入到寓言的阅读中,从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七.反思与小结: 1.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说一说:现实生活中有蚊子这样人或现象么? 3.画一画:结合寓言特点和课文《蚊子与狮子》画一画寓言的“身体和灵魂图”。——让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中巩固理解,理清思路,总结经验教训,加深理解。
4.《小鸟和牵牛花》的说课稿 篇四
二、说目标
1、通过重组教材,挖掘和创造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通过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和想象体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学设计及教学感悟。
1、着眼课文空白处,培养学生想象力。
这是本堂课我最感到自豪的一点,因为能够独立的处理教材是一个教师水平的体现,任教四年来,虽然在一直在不停地学习,但直至近来才真正理会“教材不过是模本”,“教材要为我所用”的含义,尝试着对教材通过不同形式的挖掘和处理,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反复地研读,发现文本本身有七个自然段,将近*五百多个字,对学生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就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如果不进行取舍显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我肯定无法进行任何有效地语言训练。考虑到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进行大胆地取舍,选择几个重点段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训练。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选用了符合我教学目标的第一、二、五、六,四个自然段着重展开教学。同时为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还在反复地比较中,确定了几处比较有效的课文空白点,促进学生的想象,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小鸟会与好朋友做哪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小鸟没有生病之前,与伙伴们幸福愉快的生活,为下文能更好地体验小鸟的孤独和伙伴之间深切的友谊做好了铺垫。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畅谈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和想法,由此迁移到小鸟的感受,为指导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而最成功的一处想象,是我挖去了文本的两个自然段,特意创设的。首先我从文本引发:“小鸟那么痛苦,如果你是它其中的一位好朋友,会想出哪些好办法来安慰它?”让学生将自己作为故事的一个人物展开想象,在学生尽情畅谈的基础上,来学习文本中的“牵牛花”一节,在体会牵牛花的坚持不懈和甘为朋友付出一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孩子将想象和仿写相结合,这是本堂课最出彩的亮点。
2、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牵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段,体会牵牛花的精神是本课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牵牛花精神的体会总是不够到位,于是,我就利用自己的范读,让学生在我的读中去感受,这一招果真很效果,学生思维马上就跟上来了,可是我觉得这还不够,于是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牵牛花的这种坚持不懈”,通过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学着牵牛花做动作、让学生想象“牵牛花就象你现在一样头也酸了,背也痛了,她当时会想些什么呢?”的方法,让孩子多维的感知牵牛花的精神,这样他们的朗读才会有真情实感,他们模仿写作的东西才会更有血有肉。
四、说遗憾
一堂课下来,总会留下各种遗憾,我的课也不利外:
1、课时安排比较紧张,许多孩子的习作没写完就下课了,放到后一节课,从连贯的情感上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破坏吧!
5.《比和比例与复习》的说课稿 篇五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说句实在话,今天坐在这里评课,尤其是面对这么多的领导真的有一种班门弄斧的感觉。但是同时心里又有一种自豪,因为我们学校在教改中先行了一步,去河南取得了真经,和大家一起分享,真的很幸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将近一年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来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可以说,作为模式的学习者和实施者,我感觉用这样两句话来形容比较贴切:“看花容易绣花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拿崔老师的这节《解决问题》来说,它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研究的成果。今天,崔老师代表我们年组演绎了一节精彩的课堂,她向我们呈现了一节低年级“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样本。
我们看,她对模式的把握比较准确,对模式的运用比较熟练,对模式的实施也比较到位。
首先我们看板书课题:做到了开门见山,没有了老师激情四射的情境创设,直奔主题。
接下来我们看学习目标的出示,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老师口述的方式。因为一年级孩子小,识字量有限,阅读起来比较难,所以老师的口述节省了时间。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纯属于花架子,形式主义,一年级的孩子即使你说了,也不懂,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目标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累累的果实。所以这种目标意识要从小树立。我们再看这节课的两个目标,制定得准确、清楚,表述具体而又全面,有操作性,整节课都围绕目标展开教学,知识与技能标、过程与方法标融合一体,情感标在老师激励、批评与引导下得到了落实。
我们再来看自学指导与先学环节。我为什么要把这两个环节放在一起呢?细心的老师可能会发现,前几节课的自学指导和先学环节泾渭分明,让看者一目了然,但是这节课的自学指导的出示却有别于其他的三节课,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还没有形成独立看书和独立自学的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逐步培养。
因而崔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自学指导与先学有效结合,崔老师用教领扶的方式,耐心细致的指导孩子看书,从问题入手寻找要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重点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在指导的时候做到了内容的明确,如:看第一个长方形中小女孩的话,第一个长方形中小男孩的话等,学生一听就懂,所以说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同时她做到了方法的明确,如,伸出小手指一指,数一数等,不但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养成了孩子认真,手脑眼统一的良好习惯。其他的两明确在低年级的课堂上需要老师的随时调控来进行。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比如,自学问题出现后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而不应该出示后就指名回答,回答的时候尽量多找几名,这样就把知识点落到了实处,而不是走形式,走过场。
在后教这个环节中,崔老师做到了永威学校教学理念中所提倡的`关注每一个差生,找最差的孩子板演,由于这是已经学过的课,所以板演的学生没有出现错误,但是老师没有至此止步,而是问下面的孩子“有不一样的吗”,她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纠错,但是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能完全集中注意力,没有完全领悟老师的意图,所以没有将不同的做法展现在黑板上,当黑板上的做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完后,同桌互批,然后老师调查学情,我觉得这是本节课最精彩之处,也是体现教师个人能力和素质的环节,当崔老师发现有两名学生没有得100分的时候,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并把错题展现在黑板上,进行纠错,让孩子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找到错误的原因,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兵教兵,老师适当补充总结,整个更正讨论的环节落实得到位,所以这也是值得我们以后学习的地方。
最后我们再看当堂训练,原则上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因为当堂训练是四清的基础,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保障,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这节课的当堂训练只有两道题,从数量上和时间上看,都没有达到训练要求,所以,我们还需要在此环节上不断的改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之所以在永威能开展得如火如荼,能取得成功,在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的课堂学生就犹如上了战场,时刻紧张着,时刻准备着,老师是严肃的,认真的,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表扬的时候不吝啬,批评的时候不委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昨天课上,前半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认真,但是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在后半节课坐不住了,这样就影响了学习效果,也会影响老师讲课的激情,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调控课堂,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是让孩子趴在桌子上安静一下,或者利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孩子的热情,还是背后的奖励机制,抑或严厉的批评,真的是一件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6.生命和健康的权利的说课稿 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生命和健康的权利》,我准备从九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说明: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四、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学法;七、说教学手段;八、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人格权,让学生了解了人格权的内涵及意义;为学习这一单元提供一个框架。其次,阐述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让学生明确了生命健康权的地位;最后,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的相关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这框在第三课中承接前一课“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为下一框《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作铺垫,是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起始课,可见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
二、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身自由权的内涵,特征及重要性。2.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3.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权给予的特殊保护。4.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教学难点:人身自由权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
难点确定的依据是:由于初二学生思维的形象直观仍然占有主要地位,清晰建构起复杂的法律知识框架存在一定难度;又因为把具体的法律迁移到身边的现实生活案例中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待于学生法律意识的不断形成和完善,所以我把教材中这两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学情
1、学生面临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时有发生,对未成年人生命安全、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隐患也经常存在,而作为未成年人,很多学生缺乏安全、健康意识,加上法制观念不强,对生命健康权也了解得不全面,以致自己的生命健康经常受到侵犯或伤害。所以教学中,应突出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并强调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引导学生懂得重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2、学生的需要:
从现实角度看,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伤害未成年人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行为和隐患,作为未成年人有必要对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进行了解,从而对某些行为作出是非辨别,运用法律加以维护。从法律角度看,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受并行使其他公民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未成年人只有全面了解并正确行使了这项权利,才能保证其他权利的实现。从未成年人成长的角度看,正确理解并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有利于生命意识、健康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为了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优选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
1、情景式教学法:旨在通过情景激发导入新课,创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3、读书指导法: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通览并研读教材,发现并提出问题,即找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内容主线;
5、小组讨论法:讨论要在关键处、疑难处,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从而通过优势互补、互帮互学达成共识、完成任务。
7、案例教学法:教师精选案例,巧设问题,进行以案说法、法理结合,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六、说学法
1、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阅读环节。
2、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参与小组讨论和知识竞赛环节。
3、探究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七、说教学手段
本课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强大功能,带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清晰全面的知识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八、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我通过漫画《救命》让学生讨论,激发学生了解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揭示教学目标。通过大屏幕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三、下发导学提纲。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提纲的内容,主要明确生命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的含义、重要性、法律依据、侵权表现、维权途径等。学生小组自学过程中教师参与交流。
四、学习小组展示。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展示任务,小组长进行分工展示,其它小组给予补充,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精讲需要补充或是不易理解的内容。如:人身权利包含的内容、非法侵入和合法进入的区别、未成年人被雇佣的案例、人被狗咬伤的案例等。
五、一课一测。学生在测试时教师监督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由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点评。
7.大浪和小浪的说课稿 篇七
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只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8.大浪和小浪的说课稿 篇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设计理念、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读写一位小数,本节课让学生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本课教材首先呈现了丰富的日常生活素材,依据元、角、分之间及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知识验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同时,教材十分关注分数、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最后,教材的练习部分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把小数应用到生活中,进一步丰富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推理等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知识教学的模式,从只注重知识本身,转化到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合理。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演示法,情景体验法和点拨法。从表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设计层次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法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意、认知、思维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合作讨论法、尝试与体验法、练习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准备 等教具与学具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四点:
(一)、活动化的教学形式。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活动的教学,我会尽可能地创设时空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与探索。
(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我会注重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教育不能禁锢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交流,大胆创新。
(四)、情意化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会注意创设轻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自信心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将它们有机整合在教学中。
四、教学过程
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激趣引思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内化知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我设计了一个冲突情境来引入新课,羊村长带着懒羊羊同学在逛超市,由于羊村长没戴眼镜,想让懒羊羊帮它念出信封的标价,(课件出示信封的标价)而懒羊羊念不出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标价表示什么、该怎么念吗?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帮一帮懒羊羊吧!
【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素材创设情境,关注教学的起点和思维的动点,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让学生感到数学亲切、好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一,直观感知
多媒体出示例1第一幅图。图中的数是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你们会像小羊那样读吗?如果你到也到超市去买橡皮,该怎样付钱呢?
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容易理解:1元=10角,1角=1//10元,3角就是3个1//10元,是3/10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另外两幅图中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交流展示,让学生重点体会到: 0.05元表示的是5/100,0.05读作读作零点零五(在多媒体上演示出0.05的读法);0.48元是48分,48/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48元,读作零点四八,它们都是小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说课稿(二)、教学例2,抽象概念,揭示意义
多媒体出示米尺,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等于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请同学们思考:把 4厘米、9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借助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0.01、0.04和0.09都是两位小数,与它们分别对应的分数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三)深化探索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那么分母是1000的分数呢?
让我们继续观察米尺,把它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课件出示)1毫米是1米的1/1000,还可以写成0.001米。即1毫米=1/1000米=0.001米
那7毫米、15毫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大家试试吧。
小结:请大家观察这一行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小结提问:谁来说说这样的分数与小数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课件出示)
那我们再从右往左看,如从0.3到3/10,0.05到5/100,0.001到1/1000,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适时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具体探究,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甚至争论及教师的适时点拨,借助多媒体上清晰直观的板书,引导学生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地进行比较、迁移、概括、归纳与合情推理,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做课后的试一试 :你会用分数和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 选其中个小数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义。并通过上下对比观察,再次强化: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来表示。
2.快速抢答。练一练中的1、2题和练习五的第4题。
(二)发展性练习
1. 个人自由在一定大小的方格纸上涂色,同桌互相考查,分别用小数表示出涂色和空白部分。
2.纠错能手。家文具店里的商品标价不太规范,请你帮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刀3角 擦皮8分 直尺5角9分
【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开放性、发散性与趣味性,采用口答、笔答、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与游戏中做数学,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体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要求,】
四、课堂总结,拓展参与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要和你的小伙伴分享呢?
今天的课外作业是【小小测量家】查一查我国篮球巨星姚明的身高,和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并用分别小数表示出来。
9.大浪和小浪的说课稿 篇九
----托里二中 雷雪梅
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主要内容是:一 说课程标准,二 说教材,三 说学生,四 说教法,五 说训练,六 说程序。一 说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改进教学方法”等。数学课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思想性的特点。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在引导、帮助学生切实打好基本运算,作图,进行简单的推理知识技能的基础的同时,培养他们思维,运算等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这部分内容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通过利用数轴解不等式组,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的函数及其图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根据本节课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集的含义,会利用数轴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归纳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克服困难的意识,及竞争的意识。二 说教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这一小节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集的含义及利用数轴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总结一般规律,提高,巩固。
1.教材地位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既是不等式的巩固和提高,又是后面知识的奠基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2.教学基础
(1)知识基础 a.不等式和它的解集的含义
b.数轴的概念
(2)能力基础 a.正确,熟练解不等式的能力
b.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能力 c.发现问题,并判断、推理的能力
3.新知要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集的含义(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和步骤 4.本节课重点,难点的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正确地解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进一步训练解不等式的能力,也是初步树立学数学过程中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2)本节课的难点是: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利用数轴找到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确定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初次接触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必须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才能完全领会。三. 说学生 1.学生的基本情况
初一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些中学生的共同特点,但还保留着一部分小学时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主动学习。2.学生分布
在每一个教学班里,上、中、下三类学生的分布不同,但都有分布。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不能习惯于精英教学,起点太高,与学生的实际不符,就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更无法从课堂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3.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困难。
(1)有利因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解法,并且能够熟练的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存在的困难: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还在形成的过程中,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还需要进行培养。四. 说教法
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分散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主要采用了尝试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负担。
这一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传统的 “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通过出示尝试,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等过程。使学生顺利地获取知识,积极思维。在整堂课中,注意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五.说训练
1.训练目的:通过训练是学生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训练方式:自练式、讨论式
3.训练题的设计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把训练进行分层次,在第一次尝试训练中选择简单,易操作的练习,使学生知道如何用数轴解不等式组;在第二次尝试中,则增加一定难度,使学生经过自学,结合例题完成训练,清楚解题步骤;在第三次尝试训练中,则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巩固新知,对所设计的形成性训练则是总结性训练。最后的强化,提高训练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训练或删减。六.说程序
由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及目的要求,我设计了前提诊测,新课引入,展标,达标,形成性测试,小结等环节。
第一环节,首先我复习有关不等式的知识(幻灯片出示),为后面学习不等式组做准备。它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
由诊测的结果引出新课,得出概念,使学生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第三环节。展标
通过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所学内容及要求。第四环节,达标
这一环节以三次尝试性训练为主线,以解一元一次方程组为重点。层层深入,将难点进行分解,从而突破。第一尝试训练题:(1)x4x2(2)
x5x3(3)
x7x1(4)
x0x2
目的“通过前面学生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初步尝试利用数轴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熟悉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各不等式的解集。找到公共部分,进行解不等式组。第二次尝试练习
(1)105xx20x10
(2)6x6
目的:经过自学与第一次尝试,鼓励学生完整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道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进一步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并且使学生掌握规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格式。第三次尝试练习
(1)3x632x43x
2(2)
2x13x4 8x20x1x1x6422x43x
3(4)xx31(3)
42
目的:在学生经过两次尝试练习后,已基本掌握解不等式组的解法。这一次训练是为了及时巩固,加深理解。第五环节:形成性测试
目的:通过达标检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矫正。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进行总结,使学生在三次的尝试训练后,知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其有一整体认识。
作业是P79,A2、3题
10.《读碑》的说课稿 篇十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三维目标的要求出发,“知识与能力”一块设定为: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读碑的感受变化过程,从而弄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在生活中由浅入深的理解和认识生活的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过程与方法”一块设定为:学会重点解读要点内容,根据句段,个体体念联想的方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进而理解主题。同时还要把合作交流贯穿其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块设定为: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悲壮深沉的情感和思想。这是教学重难点。
情感体验是本文教学的一条主线,中国的革命历史对于现在的学生似乎已经太遥远,他们无法体会和理解历史的那份沉重感。在教学时一方面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品味、朗读,领会文章的情感和深刻内涵,让悲壮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中去解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本课的教学过程有三大步。
(一)、设悬念导入:
我根据文本内容本身的一个契机设悬,引带学生进入文本基本内容,可达到一引二入的效率。
(二)、学习课文:
此步骤的目的主要是完成本课内容。它将内容、情感、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协同共进。以问题为载体,体文本特征为内在驱动力,把“南泥湾”一节作为突破口,以文字带动情感,以内容拓展人物,从而丰富夯实学生的内心体验,如问题4、5、6、7、8,形式多样,最终达到作者和读者的共鸣。理清思路是本文的一个不难掌握的点,但发现作者读碑中的理解认识生活的方法是难点,不容易。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答案也许会很不同,教师要充分发挥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生成性),同时更要在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掌控,让课堂实在真是生动深刻。当出现难点问题时,可以给他们时间讨论。必要时,教师应范读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增强文本的感染力。
(三)、作业。课文延伸,题目难以适度,既在学生心里,又有拔高性。
板书的预设:板书是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变动。
四、设计的综合考虑:自觉把握文本特点和采取的相应掌控应该是正确的,也是合乎学情的,只是问题量可能多点,因此课堂上调控好节奏是关键吧?
五、教学后记:课后要即时发现并总结课堂,为以后改进做准备。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说课稿 篇十一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同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种极端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性,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贴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说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有感情朗读课文。
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懂得感恩父母。
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本节课我着力构建“读中悟,悟中读”的“悟学式”教学法。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采用了“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质疑课题
(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三)理解学法,感悟父母之爱
(四)读写结合,情感升华。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了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表扬与批评,从而导出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生活走进语文,进而为整节课教学作好思想和情感上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中,我用了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议一议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把握文章,粗知文章大意,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同时,有机渗透阅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有关阅读的方法,体现了“悟学式”教学法所强调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也是难点。母亲的爱是比较直白的,但要真正感悟到其中的含义也是不容易的。我从感悟这段话入手:母亲一念完寻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架设感悟这段话的连接点是“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使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从“眼睛亮亮地”、“嚷”等神态、动作的描写,也感悟到了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充分体现 了“悟学式”教学法所倡导的“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理性的,不易察觉,学生感悟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架设的连接点是“读一读,理一理”,读一读父母的对话,让学生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而感悟“我”在童年时如何理解父亲的爱以及成年后对父亲之爱的清醒认识。
第四个教学环节是感悟父母之爱的进一步升华。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不能忽视,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议一议,完成填空。(无论是母亲的____________,还是父亲的_________,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___________,此时,我想对巴迪说:“__________。”)除了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之外,还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知识,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体现了“悟学式”教学法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
说教学反思
优点:
我力求渗透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在一个民主的课堂中学会自主,探究,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注重个性化阅读。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不足:
1、课堂教学缺乏激情。本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本身的缺乏激情有很大的关系。缺乏激情,自然地,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
2、忽略感情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被忽视。比如在读到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两种声音时,没能让学生好好品读,从读中父亲的那种严厉,母亲的慈祥,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父母的爱。
【大浪和小浪的说课稿】推荐阅读:
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厅简介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