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2024-08-16

自动化的发展趋势(通用8篇)

1.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篇一

工业的自动化设备所使用的仪器仪表是高性能的可以自动控制的, 对生产过程测量、显示都需要通过该仪器仪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控制的有效性。通常的自动检测仪表都是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传感器, 二是变送器, 三是显示器。这三部分只有充分结合起来才可以称得上是完整的仪表, 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行。正是由于自动化的检测仪对测量的结果较精确、显示较清晰、操作程序简单, 在工业的生产中广泛的得到了应用。

1 仪表自动化的测试分类

由于仪表独特的优点, 因此我们生活中许多地方多需要使用仪表。工业生产中, 人们将仪表依照测量数据的不同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压力类型的仪表

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仪表是压力形式的, 就是进行生产工业时利用高压来让材料产生变化以期达到生产的需求标准。最早期使用的是压力计, 将导压管道和压力计链接起来, 通过观察知道生产过程的各阶段压力变化。因为在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压力, 但是如果不进行观测就会导致生产设备的损害, 甚至有可能引起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危害。依照测试原理还可以将压力表分为压力传送器、压力传感器等等, 自动化的仪表在测试压力时就是通过压力的调节系统将采样到的信号传输到控制芯片去进行数据的处理。

2) 温度类型的仪表

温度仪表处在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 工业生产中更加必不可少。在一定的压力以及温度下物质会产生某种反应, 以前常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都是热电阻。近些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集成度较高的温控智能系统, 使用总线技术将热电阻的信号传输到电脑芯片中, 进行采样信息处理。

3) 物位类型的仪表

使用物位仪表就是为了探测原料或者产品液面的位置。通常在输油管道、忒到电气工程中都会有所使用。

4) 流量、流速类型的仪表

在一般的工业生产过程中, 使用流量、流速的仪表频率是比较高的, 这类仪表所测量到的数据是一个在单位时间内经过截面的各种流体质量或者是体积的值, 某些时候可能还需要将管道里面的流体所流过的体积以及质量进行累计测量。

压力仪表的一般工作原理是经过弹簧管压力或者真空的作用由产生的弹性变形进一步导致管端的位移, 这种位移要经过机械的传动机构才可以进行不断放大, 然后传递给特定的指示装置, 此时就可以在分度盘上知道测量值。

2 自动化仪表的应用发展方向

实现仪表的自动化控制首先就是要将现代化的仪表改造成自动化的集成系统, 主要分为数据的测量采集、处理、执行。自动化仪表的发展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

2.1 传感器的运用

作为仪表数据采集的单元, 传感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可以说它的发展影响着自动化仪表的发展。如今传感器的类型层出不穷, 其发展方向也是朝着新科技、高集成的方向前进。传感器的使用材料也是新型的, 为传感器发展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为仪表集成化给予了一定的必要条件。

2.2 编程控制器在仪表中的应用

所谓的可编程控制器指的就是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依照原定程序发出命令。这是利用软件代替硬件电路的重要手段之一, 将原本复杂的电路用软件编程, 简化了电路结构, 仪表体积也变得更小功能也多样化, 测量精度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2.3 调节器在仪表中的运用

在80年代, 由于微处理器的不断发展, 在仪表中使用的调节器也开始向着智能型的数字形式发展。也正是由于数字式设定以及运算的功能不断加强使得仪表自动化中的调节器功能大幅度提高, 即使是多种制式的信号也可以同时输入, 由PID自主进行整定,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艺生产的控制度变得更高, 操作程序也变得更加简单。也真是因为通信的技术不断地发展, 使得遥控以及遥测技术形式的数字调节器有了更加广阔的运用空间, 与此同时调节器的发展也正在走向智能全面化。

除此之外, 自动化的检测仪表在进行压力表校准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由于忒太型的冶金企业所从事的工序都是某些连续性较强的衔接作业, 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产生一些现场的压力仪表已经到了检定时间, 但由于不可以停产从而不能从事该项作业。使用自动化的检测仪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 仪表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一个发展趋势就是结构口会更加简洁, 目前发展较快的三种仪表就是电磁、科氏、超声, 这三种仪表的共同特点就是机械的结构十分简洁, 它们的管道内没有转动件也没有节流件。

其次就是自动化仪表的功能会更加完善, 因为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和创新, 自动化仪表的功能也会日益完善, 形式多样。即使是一些机械部分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利用电子软件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智能的电磁流量计, 许多超声流量计都可以进行流量测量, 同时还可以进行流体的密度、热能测量等等。

最后就是仪表的安装程序也会日益变得简便, 同时工业化的自动程度也会不断提高。插入式的产品之所以会受到用户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种类型的产品使用、安装都及其方便。

4 结论

总而言之, 设计出具有新测试策略的仪表不仅要从测试时间降低角度出发, 还要重视测试的效率。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自动化仪表才会拥有更加广阔的使用领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仪表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从仪表自动化的类型、发展方向以及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仪表自动化,工业生产,传感器

参考文献

[1]朱志宏.浅谈仪器仪表的科学化选型[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6 (7) .

[2]琚燕.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发展概况[J].江西化工, 2004 (12) .

[3]沈瑜.化工生产控制自动化仪表探究[J].硅谷, 2008 (9) .

[4]崔倩.总线智能仪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力科学与工程, 2007 (4) .

2.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二

关键词:自动化;机械技术;发展趋势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果企业要飞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机械自动化生产。自动机械化技术就是将与自动化相关的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设备中,促使机械设备能够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高自动化机械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市场的高速发展。及时更新自动化机械的设备,促进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

20世纪20年代自动化机械技术开始发展起来,目前自动机械化技术都是由计算机进行操作实施,由于我国的历史发展原因,导致我国的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并且产业结构比较混乱,所以我国目前的自动化机械技术不是很先进。现在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比较多,但是许多企业都没有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有些企业中还存在有手工劳动力的现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就为我国企业实现自动化机械技术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

二、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机械设备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而且降低了工人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自动化机械技术可以带动企业生产产品的相关技术发展,促进产品进行更新。

(一)自动化技术的检测与装配系统

在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机械制造业中包含复杂的生产设备,以及一些特殊材料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其产量较大,企业对产品检测的难度难度较高,过去传统的人工检测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自动化技术检测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最重要的是不仅可以应用智能的检测设备进行产品检测,同时,还可以应用其他高科技技术来检测产品的破坏程度。

自动化机械装配系统,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需要,把组成产品的零件进行搬运、组合等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最终形成一件完整的产品。一件产品质量的好与坏,主要是通过对产品进行装配来判断,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采用自动化装配系统进行产品装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也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效率。在自动化机械技术中自动装配系统的地位很高。

(二)自动化技术的加工系统以及物流供输系统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自动化加工系统属于自动循环加工产品的一个技术,自动化加工系统不仅能够自动的加工产品,而且还可以自动的装卸产品的工件。人工加工产品被自动化系统所代替,降低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非常高效的确保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自动化物流系统,指的是产品在加工好之后,自动化系统会根据要求将产品送到指定的地点,自动化物流系统是自动化机械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配套发展趋势

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发展,首先,国家应该做好基本工作,来推广应用自动化机械技术。在应用自动化机械技术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发展主机,而且还应该注重把握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以及自动化技术组成元件发展的知识。在未来自动机械化技术主要依靠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技术对产品的生产进行控制。其次,发展自动化机械技术主要指的是,对自动化技术进行实际的研究,促使自动化机械设备生产出优良的产品。在自动化机械进行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自动化系统的性能以及与结构将会对自动机械化技术有一定的影响。最后,自动化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其技术进行更新,来促使自动化机械技术能够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在自动化机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所有的设备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处理,所以应该加大对计算机科技的研发。

(二)绿色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制造业越来越多,导致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的严重污染将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许多大型的产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还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策略也是对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要求。当前,每一个国家都特别重视绿色的自动化机械技术发展,应用绿色自动化机械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有助于企业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应用绿色自动化机械技术主要是为了在产品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的利用率。绿色自动化机械技术是可持续发展一种体现。

(三)实用性发展趋势

自动化机械技术具有实用性价值,自动化机械技术与企业的制造应该是相匹配的。当前,企业只有应用自动化机械技,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讲求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实用性。也可以说,企业应该转变盲目生产的观念,更新自动化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机械设备对社会的实际需要。因为自动化机械设备应该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发展,所以应该将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发展脚步放慢,改进技术讲求其生产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一味要求加快速度。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应该发展好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实用性,不断的更新自动化设备,促进其对社会的实用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中,机械制造業对经济的发展很重要,因此,不仅应该加大对自动化机械技术的推广,而且还应该加强对自动化机械技术的更新。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发展需要技术人员的不断研发,才能提高自动化机械技术的能力以及生产水平,继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一定要注重自动化机械技术发展的趋势,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企业的自动化机械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旭东.浅论自动化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3854-3854.

[2]张德天.机械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J].科学与财富,2015,(6):461-461,462.

[3]刘东利.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4,(11):80-81.

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篇三

早期的变电站远动技术

早期的远动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是在自动电话交换机和电子技术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最早用于电力工业的远动设备便是由电话继电器、步进器和电子管为主要元器件组成的。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60年代开始出现晶体管无触点式远动设备,70年代出现集成电路远动设备。这一阶段的远动设备有如下主要特点:不涉及软件,设备都是由硬件制造的,即非智能硬线逻辑方式;核心硬件是晶体管以及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其中晶体管开始采用锗管,后来过渡到硅管,而集成电路芯片开始采用PMOS技术芯片,后来采用CMOS技术和TTL技术;其设计理念是面向全站,而不是面向元件或者间隔,因此都采用集中组屏方式;置于厂站端的终端设备与置于远方控制中心或调度中心的接收设备均为一对一方式;远动设备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并行接口技术为主,很少或几乎不使用串行接口技术;与远方控制中心或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以电力线载波技术为主,且多为复用;大部分远动设备只完成遥测与遥信二遥功能,少部分具有遥控遥调的所谓四遥功能。

早期的远动设备由被控站远动设备及厂站远动设备、控制站远动设备、远动通道三部分组成。

a.被控站远动设备及厂站的远动设备包括远动主设备、调制解调器和过程设备三部分。过程设备又包括信息输入设备(如变送器等)、信息输出设备(如执行盘等)以及调节器,人们习惯上又将被控站远动设备称为远动终端,即RTU。

b.控制站远动设备包括远动主设备、调制解调器以及人机设备三部分。人机设备有模拟屏、数字显示设备、打印机、记录仪表及控制操作台等。控制站远动设备又称主站,它接收被控站送来的遥测、遥信信息,经处理后反映到模拟屏、数字显示设备、打印机、记录仪表上,让调度员通过操作控制台发出命令,送往被控站,进行遥控、遥调操作。

c.远动通道包括控制站和被控站的调制解调器(MODEM)和传输线路。远动通道又称数据电路,通常通过远程通信系统来实现。

国内早期的远动设备的代表产品有WYZ系列和SZY系列。

中期的变电站远动(监控)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微处理器芯片(CPU)和各种作为外围电路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远动技术从早期方式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同时它又与个人计算机(PC)相结合,出现了所谓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即SCADA系统。广义的SCADA系统不仅包括这里所述的远动设备,也包括调度自动化中完整的主站系统。这意味着远动将向提高传输速度、提高编译码的检纠错能力、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正确性检验等方向发展,这样远动一词也逐渐为监控所取代。中期远动技术有如下主要特点:以单或多微处理芯片CPU(8/16/32位)和嵌入式软件为核心;PC的应用提高了远动设备的应用水平,拓宽了远动技术的应用空间;在采用多处理器设计时,设备内部逐渐从并行接口转向串行接口技术;设计理念仍然面向全厂或全站,所以仍然采用集中组屏方式;厂站端的终端设备与远方调度中心或控制中心的接收逐步从一对一方式发展为一对N方式,即一台或两台前置接收设备可以接收多达32个以上厂站端设备;与调度中心或远方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方式除了电力线载波之外还有了其它诸如微波、特高频、邮电线路、光纤等多种方式;远动功能由二遥发展到四遥且增加了若干附加功能。

当前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由于半导体芯片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已从早期、中期发展到当前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阶段。其重要特点是:以分层分布结构取代了传统的集中式;把变电站分为两个层次,即变电站层和间隔层,在设计理念上不是以整个变电站作为所要面对的目标,而是以间隔和元件作为设计依据,在中低压系统采用物理结构和电器特性完全独立,功能上既考虑测控又涉及继电保护这样的测控保护综合单元对应一次系统中的间隔出线,在高压超高压系统,则以独立的测控单元对应高压或超高压系统中的间隔设备;变电站层主单元的硬件以高档32位工业级模件作为核心,配大容量内存、闪存以及电子固态盘和嵌入式软件系统;现场总线以及光纤通信的应用为功能上的分布和地理上的分散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尤其是基于TCP/IP的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应用;智能电子设备(IED)的大量应用,诸如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电源、五防、电子电度表等可视为IED而纳入一个统一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与继电保护、各种IED、远方调度中心交换数据所使用的规约逐渐与国际接轨。这个时期国内代表产品有CSC系列、NSC系列及BSJ系列。

国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国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西门子公司为例,该公司第一套全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SA678早在1985年就在德国汉诺威正式投入运行,至1993年初,已有300多套系统在德国和欧洲的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运行。在中国,1995年亦投运了该公司的LSA678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SA678的系统结构有两类,一类是全分散式,另一类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两类系统均由6MB测控系统、7S/7U保护系统、8TK开关闭锁系统三部分构成。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亦新建和扩建了多座高压变电站,采用了以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基础的运行支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继电保护装置下放到开关现场,并设置微机控制终端,采集测量值和开关接点信息,通过光纤传输至主控制室的后台计算机系统,开关及隔离开关操作命令亦由主控制室通过光纤下达至终端执行。

保护下放有直接置于各高压开关密闭箱内的(内有除湿用加热器,但不设置空调降温),有置于开关场附近保护室内的。

美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目前投运的大体有三类:一是以RTU为基础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配置微机作为当地功能,并和上级调度中心通信;二是以通用计算机为数据采集设备,不但采集实时数据,而且建立历史数据库,并通过计算机网(以太网)与远程工作站联络;三是采用MODBUS-PLUS(1 Mb/s),保护监控I/O等部件均通过规约转换器接入该网,并通过RTU与调度中心联系,网上标准计算机建立实时、历史数据库和提供人机联系画面等。

近年来,ABB公司、三菱公司相继推出了智能化变电站系统。智能化变电站是把一体化的GIS设备和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综合在一起,采用新型的光电传感器取代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由光纤接口替代了微机测控保护装置的输入输出回路,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向过程层延伸和发展。智能变电站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光电技术,使变电站自动化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分层分布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光通讯技术使变电站控制电缆大幅度减少,安装周期缩短,运行维护工作量减少,可靠性大大提高,是变电站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还跟不上整个电力工业发展的步伐,真正实现自动化和无人值班的变电站并不多,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够显著,这说明我们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并不规范,市场发育也不成熟,这与研制、制造、规划、基建和运行等部门对变电站自动化的认识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国际上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通讯网络的国际标准还没有正式公布,国内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出台。标准和规范的出台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导致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通讯网络的选择、通讯传输协议的采用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在继电保护和变电站自动化的关系及变电站自动化的概念上还存在分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同厂家的设备质量和技术(软硬件方面)差异甚大,各地方电力公司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导致目前国内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千差万别。

4.自动化专业发展趋势 篇四

自动化是指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地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在现人的智能活动。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放大人的功能和创造新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的来说,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点,对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对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2.自动化发展历史

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最先提出“自动化”一词,并用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的过程。

50年代,自动调节器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使自动化进入到以单变量自动调节系统为主的局部自动化阶段。

60年代,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

70年代,自动化的对象变为大规模、复杂的工程和非工程系统,涉及许多用现代控制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促进自动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于是出现了大系统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

3.自动化技术展望

自动化技术发展至今应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然而它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它的未来仍然在不断地开拓者。展望自动化的未来,虽然不能完全预测出以后的自动化技术将会发展成什么样,但是它的一些发展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首先,机器人技术将会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前沿,从上个世纪机器人的产生,到如今,机器人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它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装备,它的应用不仅帮助人们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加方便、轻松的生活。在未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将会更加迅猛,更加多元化,机器人也会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自动化技术将会在虚拟现实技术中有所发展,虚拟现实具有多感知性、临场感、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那么所应用的自动化技术也将得到长远的发展。另外,航天和军事将是自动化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军事技术和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也是各国相互竞争比较激烈的方面,特别是飞机、导弹、航天飞机技术,而这些装置的发展都是需要以自动化技术来支撑的,可想而知在未来飞行器的自动化技术将是各国研究的重点。

当然除了这些方面以外,自动化技术还有很多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交通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发展,高速列车的发展等等,总之,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将是多元化的,它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4.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

介绍完自动化专业以及它的未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动化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了,也可以预测我们未来的就业前景。

由于20世纪下半叶,以信息技术为显著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冲击着全球,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就决定了世界各国能否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我国在改革开放这一大好形势下,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势,迎接着这一挑战。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自动化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巨大作用,制订出了相应的措施,加大对自动化专业教育的投资,在各高校纷纷设立实验室,改善教学环境以培养出更多出色的专业人才。

与自动化专业就业领域相关联的行业在近年来借助市场经济的搞活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民航、铁路、金融、通信系统、税务、海关等部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院所、高科技公司也借助强大的人才优势,发展迅猛。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的日益拓展,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将借助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找到发挥自己专长的理想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自动化专业学生一直以来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因此就业领域也非

常的宽广,比如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总体来说毕业生可以从事以下职业:自动化工程师——从事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优化等工作; 自动化设计师—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软件工程师—处理自动化系统中相关的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还可以从事教学和相关的研究工作。近年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和通信等领域。而历年来,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供求比例一直都保持在1∶10左右。

5.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篇五

刘宗乾

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近些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日渐广泛,其已经成为我国所需要发展的重点学科。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加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更加让其得到人们的钟爱。也正是因为此,在现有基础上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探索,让其在人们的生活中予以更好的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不断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够让其价值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与发展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概述 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目前电气工程中新型且先进的科学技术,新时代下市场经济建设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需求越来越高,推动自动化全面启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身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学科,同时在电气工程发展中又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是依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多种基础技术相结合而成的新型技术,所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若想取得良好发展,首先要对其内部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与搭配,将所含技术不断优化,并不断加强创新与突破,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可持续性发展。

1.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价值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各生产行业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各个企业的生产力,同时也促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的优化与进步。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工业制造、交通运输、民用领域以及通讯设施等多方面作用尤为突出。各领域中采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措施后均有良好的改变,工业制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实现了远程监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完全提高了交通运营管理效率,并且提升了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下,民用配电、安全防预等多方面系统功能明显增强,为人们用电提供方便与安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现代信息通讯上起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效果,实现信息自动化,全面提高国家以及人们的经济效益。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现状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技术领域的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属于交叉式学科,包含学科种类较多,涉及到的技术也比较多样化。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逐渐深入到生产与生活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现代科技发展共进步,对市场经济以及各行业生产力有着很大的影响,自动化目前已经成为当代的主力运行模式。但是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中基础技术还在保持原有的能力中,经过不断加强电子技术的研究,并多次试验与实践,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可实践与应用的学科。

1992年国际电工委员会颁布了IEC6113-3标准,为全球各厂商在可编程控制器上提供了一套标准的国际化控制器编程语言,以实现了计算机系统开发下搭建开放的开发平台,通过几十年的技术经验积累,结合智能仪表、可编程控制器、马达启动与控制器等一系列设备及技术,目前已形成了分布式和现场总线式控制系统,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中,伴随着信息技术对各类设备的深入影响,现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还结合了多种传感器和控制器以实现远程监督与控制,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教育投入长期保持高度重视,建国初期便在整合院校资源时将电气工程作为重点学科单独重组院校,相继建设了三大重点电气工程学校,分别是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和上海电力学院。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几乎成为各理工类高校必设专业,为我国电气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电气工程师。

但伴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节能减排和产业创新等政策的提出,电气工程作为基础性行业也必将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而言,已经暴露出创新实践能力不足,设计开发思路传统,技术平台支持薄弱等现象,这些现象也急需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和高校共同合作解决,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有效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符合实际需求,现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3.1加强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有效减少了企业生产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吗,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对企业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条件影响下,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水平急需提高。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角度来看,加强相关技术开发与创新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控制水平,进而使得企业生产管理控制得到有效的保障。

3.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需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培养。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高校学习培养。目前,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一般情况下,只是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理论知识丰厚,但缺乏实践操作经验[2]。在主要但就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通过高校学习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人才时,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进而使得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3.3健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开发平台

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收益的提高。完善系统开发平台能够有效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发展,因此需要加强系统开发平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技术及人才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及技术开发,以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6.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篇六

1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内涵与功能

1.1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我国配电网络自动化及其管理系统的结构化分是以整个配电网络的规模大小、配电网络的地理分布以及配电网络的机构功能为主要依据的。其主要划分类型可分为三种, 即特大型配网管理系统、大中型配网管理系统以及中小型配网管理系统。我国的配网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配电网络主站、子站管理系统、配电网络远方终端以及配电网络通信系统。我国配电网络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包括两大主要功能, 一是有关于配电网络自动化管理的主站系统的实时功能和管理功能的。这种管理系统式整个管理系统检测、控制以及管理的工作中心。不仅能进行人员、设备、数据、故障的处理管理工作, 同时也能够对系统、设计以及软件进行管理。二是有关于配电网络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中心站设置问题。我国地域辽阔, 东西跨度较大, 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不近相同, 因此在建设配电网络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中心站时应该注意与各个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确保中心站建立的经济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 充分利用中心站对电力数据信息的监管作用。

1.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子站。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子站是为分布主站功能、优化信息传输、清晰系统结构层次、方便通信系统组网而设置的中间层, 实现所辖范围内的信息汇集、处理以及故障处理、通信监视等功能。具体功能有:数据采集、控制功能、数据传输、维护功能、故障处理、通信监视等。

1.3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端。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端是用于中低压电网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 它包括配电柱上开关监控终端、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开闭所、公用及用户配电所的监控终端等。具体功能有:数据采集、控制功能、数据传输、维护功能、当地功能等。

1.4 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中的问题

当代的配电系统自动化, 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个问题:这就是配电系统自动化如何从传统的“多岛自动化”走向系统集成;以及如何考虑电力市场的发展可能对配电系统自动化产生的影响。

2 发展中的配电系统自动化

2.1 SCADA/LM/DMS平台

该平台是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核心和基础, 由于系统中引入了功能较强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如保护的远方监视、投切和定值修改, 故障录波数据的收集等。如果配网的规模相对较小, 也可改由主站的SCADA/LM/DMS平台来完成。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当代的变电站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 (DSP) 技术的发展, 已进入到自动远动、测量控制保护功能集成并随一次设备分散布置, 实现无人值班的综合自动化阶段, 显示出系统集成的高效益。

2.3 环网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系统和许多配电自动化装

置类似, 环网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系统也经历了从免通信的单项自动化向带通信的综合自动化发展的过程。

2.4 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系统。

常规的分时电度表不具备通信条件。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的普及, 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的问世。

2.5 管理信息系统。

如今,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 电力行业进入了由实时信息提供管理服务、管理信息 (包括地理信息) 支持实时应用的新阶段, 甚至发展了SCADA/GIS系统。

3 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实施

3.1 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

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 是实现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基本条件。环网接线是配网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3.2 加强领导, 统筹安排, 分步实施。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必须加强领导,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以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3.3 解决好实时系统与管理系统的一体化问题。

由于配电自动化 (DA) 涉及的一次设备成本较大, 目前一般仅限于重要区域的配网使用, 而AM/FM/GIS则可在全部配网使用。

3.4 配置合理的通信通道。

通信系统信道的选用, 应根据通信规划、现有通信条件和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需求, 确定分层配置、资源共享原则。

3.5 选择可靠的一次设备。对一次开关设备除满足相应标准外, 还应满足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要求。

4 结束语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具有实时性好、自动化水平高、管理功能强之特点, 能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改善对用户的服务, 具有显著的经济优越性和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社会建设力度不断加强, 科学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壮大, 我国国内电力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就目前我国国内电力市场的发展规模、发展模式及其发展特点来看, 我国电力市场正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整个配电网络及其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地改革完善, 在此, 本文旨在分析配电网络体系管理模式及特点, 来进一步阐释说明分析我国电力系统管理自动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7.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篇七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技术;现状;趋势;PLC

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下,我国的工业自动化化控制技术取得了长远的发展,现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将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微电子原理等结合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实施检测、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同时也为决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从而提高了工业自动化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工业经济的长久发展。

1 前言

目前,我国在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上的应用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一路走来大多是先引进成套设备,然后再对引进的设备进行再开发和应用。而本身我国在计算机操控领域已经有很大的领先优势,且应用系统已经形成规模,所以,也可以说我国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稳步发展。

2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概述

2.1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上,目前最常用的技术就是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该种技术采用了数字化运算方式对电子系统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因此,长期以来,PLC始终处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的主捣地位,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了更可靠的控制方案,与DCS和工业PC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同时,PLC也承受着来自其他技术产品的挑战,尤其是工业P,因为不但PC的控制器和PLC一样可靠,而且更容易被操人员作和维护人员接受,所以,更多的制造商最起码在部分生产中已经在采用PC控制方案。因为PC的控制系统更易安装和使用,且有更高级的诊断功能,PC控制成本也比较低,所以导致PLC受PC的威胁最大,所以PLC的生产厂家对PC的应用感到很不安。

2.2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需求,所以促使PLC向微型化、网络化、PC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需求,所以促使PLC向微型化、网络化、PC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由于PLC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早期,由于其体积较大,价格昂贵,所以它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于是近几年来,微型PLC(小于32I/O)已经逐渐开始崭露头角,且价格(大约几千元)也逐渐能被大众接受。随着软PLC(Soft PLC)控制软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安装有软PLC组态软件以及PC-based控制的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

2.3 Ethernet技术也逐渐渗透到自动化控制技术当中

当前,Ethernet技术也逐渐渗透到自动化控制技术当中,且占有率越来越大,因此也促使了PLC的供应商开始提供Ethernet接口。由此可见,PLC将向开放式控制系统方向转型并继续发展,尤其是基于工业PLC自动化的控制技术更是如此。

2.4 现场总线也是工业控制技术发展的的又一种趋势

另外,现场总线也是工业控制技术发展的的又一种趋势。它是指安装在制造区域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的、双向传输的、多条分枝结构的通信网络。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仪表、智能控制器以及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之间的数字通信,从而实现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一些信息传递。现场总线使测量控制系统设备具备了更高的数字计算能力和数字通信能力,从而实现测量传输信号的以及控制精度的目的。近年来,现场总线技术发展在自动化仪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现场总线的应用,不仅标志着信号形式的变化,而且还为实际的管理技术提供了基础,随着时间的变化,现场总线在设备管理、预示并且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被不断的显现出来。

但自动化仪表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资金和市场的缺陷。第一是自动化仪表的新市场用户对产品的价格很敏感;第二是用户更喜欢找更便宜替代品。基于这样的现状,新型仪表的研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许多自动化仪表在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3 小结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变化是可想而知的,任何一个新的东西在推广和应用阶段都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的,而且在实际的使用方面也是存在不足的地方,更何况智能仪表的一些较新的性能也没有得到利用和发挥。所以,应注意几下问题:第一,数字仪表涉及到一些有关信息的保密问题和安全问题;第二,所涉及的程序和软件的一些可行性问题。第三,通信的保密性、安全性和可行性问题;第四,智能仪表可以和控制系统互动;第五,智能仪表提供了更多的、可以供使用的信息。自动化仪表技术包括的内容特别广泛,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应用。

因此,工业自动化控制产业对改造传统产业和提高企业素质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随着工业自动化控制的高端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是帮助的。总之,现代化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发展,将不仅提高了社会总体生产效率,同时也加快了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约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力和资本的投入,有效地提高了恶劣环境中的生产安全性和工业生产效率以及质量。随着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会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芹,提高PLC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措施[J].电工技术,2006(01).

[2]中国工控网.中国自动化市场分析(上)[ 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4(11):69- 70.

[3]胡晓林 廖世海.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刘膨于,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作者单位

8.办公自动化oa系统发展趋势 篇八

以信息化来武装企业,目前已经是大势所趋。轧钢车间里工人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带钢的穿孔、轧制、卷曲等操作;办公室的员工借助电脑和网络高速地处理日常的业务;企业依靠ERP等应用系统来管理物料、处理订单。试想一下,如果硬盘坏掉、网络瘫痪、应用系统崩溃,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都是一场灾难,从这个侧面的确反映出人们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

所谓OA,即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是办公工作处理的自动化,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OA系统也是每个企业信息化初期就开始投入建设的基本系统。从C/S结构到B/S结构,从最初桌面办公软件的应用、收发邮件到后来公文流转、车辆管理、会议管理、网上审批等功能应用,OA已经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最频繁的一个基本系统。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成熟,目前很多企业的OA系统已经整合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日趋变得复杂,也远远超出了传统OA的范畴,集成了人、财、物、信息、知识等诸多企业的资源,逐步成为一个员工办公、中层管理、领导决策的知识协同的平台。而新一代的OA更是融合了协同、知识管理、门户等精髓,OA这棵“老树”开始绽放“新花”,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我们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新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右图所示,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业务操作电子化。电子化即将日常手工事务性工作转变为机器工作的过程;关注个体的工作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该阶段以财务电算化、生产制造自动化等为代表。

# 第二阶段:业务流程信息化。信息化即通过企业的管理重组和管理创新,结合IT优势固化业务流程;关注整个组织的流程,提升组织的效率。该阶段广泛开展流程梳理和信息化建设,例如ERP、CRM、SCM、BOSS系统建设等。

# 第三阶段:业务管理知识化。知识化即让合适的角色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获取合适的知识和资源,系统推动企业管理生态的建立,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业务流程持续改善,全面提升执行力,获得持久的竞争力。该阶段强调实现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真正结合,以KM、协同、门户等为代表。

# 第四阶段:业务决策智能化。智能化即在企业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智能创造、挖掘新知识,用于业务决策、日常管理等,形成自组织、自学习、自进化的企业管理体制。该阶段中,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思想将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中。

二、OA发展阶段

OA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过程,纵观OA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浪潮起伏。如下图所示,不同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也对应不同的OA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文件型OA(1980年~1999年)

我们对OA的初步认识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1985年全国召开了第一次办公自动化(OA)规划会议。那时计算机还是一个稀罕物,初步的办公自动化实际上从单机版的办公应用软件开始,例如WPS、MS OFFICE、Lotus1-2-3等软件,当时许多人把OA称为“无纸化办公”。该阶段主要关注个体的工作行为,主要提供文档电子化等服务,所以我们可以将该阶段称之为“文件型OA”。到了90年代,由于网络经济的到来,政府和一些企业开始搭建网络、建立自己的邮件系统,并借助Lotus Notes等平台做初步的应用开发,一些工作审批、流转也有了初步的雏形,OA的概念开始逐渐形成,但是似乎还没有形成专门做OA的软件厂商。毕竟,当时竞争还不充分,企业的管理比较粗放,软件市场也没有进行细分,而OA的成熟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只有随着竞争的加剧才能得到重视和振兴,因为竞争迫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办公流程,提供工作效率。# 第二阶段:流程性OA(2000年~2005年)

该阶段从最初的关注个体、以办公文件/档案管理为核心的文件型OA,到目前正在成为应用主流的流程性OA,它以工作流为中心,实现了公文流转、流程审批、文档管理、制度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新闻发布等众多实用的功能。

在这个阶段,OA市场才真正兴起,一批专业的OA软件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有蓝凌、慧点、合强、新思创、泛微、点击、红帆、凌科、京华、品高、奥尊、朝华、通达等。在2003年之后,更是出现数百家OA软件公司群雄逐鹿的局面,这一方面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旺盛,OA系统做为基础的系统已经成为各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选;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行情估计还会胶着一段时间,能够专注OA系统、不断升级产品、强调后期服务的OA厂家并不多。有的供应商可能是OEM其它OA的产品,有的可能直接从网上买一套源代码修改一下就发布了,而有的厂商直接干脆模仿一些知名公司的产品了事。这样造成了软件Bug不断、系统质量低下、知识产权存在隐患、低价恶性竞争、可拓展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 第三阶段:知识型OA(2005年~2010年)

随着OA系统应用的逐步深入,企业的员工每天上班做得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登陆OA系统,收一下邮件、看看公司最新的新闻、处理自己今天需要待办的工作等。OA俨然成为一个日常工作的基础平台,企业已经不可离开它了。但是新的挑战又产生了:如何借助这个平台能够让员工合适的场景下,合适的时间里获取合适的知识?如何借助该平台来沉淀组织的最佳实践并传递到整个组织?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员工查找知识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的效率、沉淀组织的知识、提高组织的应变速度,并最终最大化提升组织及个体的产能,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

随着客户这种需求的产生,OA发展也派生出全新的气象。以“知识管理”为思想、以“协同”为工作方式、以“门户”为技术手段,整合组织内的信息和资源发展出来的OA系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型OA”。其中一些企业如蓝

凌、明基逐鹿、华炎、AMT等,也敏锐地洞察了这一趋势,将知识管理的思想融入来日常的办公协同平台软件中去(当然,知识管理更强调综合的因素,管理、文化、IT系统一个都不能少),同时整合进以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为目标的沟通协作软件工具,包括各种通信软件,如腾讯QQ、即时通信、VoIP等;实时会议包括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群组协作如工作流管理、群件、网络化项目管理;联系人管理以及相关的信息安全产品如信息加密、身份认证等。这时候OA系统已经不单单是我们日常协同办公的平台,更是一个企业或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基本平台;传统的OA系统全面蜕变成企业的管理支撑平台,担负起更加复杂、综合的作用:

协同工作平台:通过实时通信、在线感知、团队协同等,将企业的传统垂直化组织模式转化为基于项目或任务的“扁平式管理”矩阵模式,使普通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距离缩小,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协作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和创新,整个组织能够积累基于战略的核心知识资产,为高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情报;业务部门能够结合流程开发出各种方法论和模板,通过基于业务的知识流按图索骥,提升执行力;员工能够根据自己的岗位随时随地使用自己或他人日常工作的积累,对工作做出指导与帮助、提升工作的绩效;

项目协作平台:通过为项目团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沟通、协作平台,提高多项目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项目成员可以在灵活的时间、地点对他人或事务的需求做出即时的响应。实现团队的通信、共享、管理和制订各种项目文档或日程安排,使项目或临时任务中交流想法、共享信息、协同完成任务变得更轻松。

激情管理平台:从企业文化建设着手,提高员工工作激情,营造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共同工作氛围,从而稳定工作情绪,激发工作热情,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价值观,进而产生合力,实现共同目标。

企业通信平台:建立企业范围内的电子邮件和网络通信系统,包括Web Mail、网络会议、实时通讯、手机短信、WAP和传真自动收发,使企业内部通信与信息交流快捷流畅,并且与Internet邮件互通。

信息发布平台:为企业的信息发布、交流提供一个有效的场所,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新闻简报、技术交流、公告事项及时传播,使企业员工能及时感知企业发展动态。

行政办公平台:实现办公事务的自动化处理。通过公文流转改变了企业传统纸质公文办公模式,企业内外部的收发文、呈批件、文件审批、档案管理、报表传递、会议通知等均采用电子起草、传阅、审批、会签、签发、归档等电子化流转方式,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

信息集成平台:现代企业中已存在的MIS系统、ERP系统、财务系统等存储着企业一些经营管理业务数据,OA系统能把企业的业务数据集成到工作流系统

中,使得系统界面统一、帐户统一,业务间通过流程进行紧密集成。

# 第四阶段:智能型OA(2010年~)

随着组织流程的固化和改进、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和提升,最终OA系统将会脱胎换骨,全新的“智能型OA”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该阶段OA更关注组织的决策效率,提供决策支持、知识挖掘、商业智能等服务。

可能它不叫OA,换为更能体现其价值的名称(例如“企业知识门户EKP”、“管理支撑平台MSS”等),这已经远远超出传统OA的范畴,转变成为企业的综合性管理支撑平台。传统的OA功能已经融进这个更大层面的工作平台框架中,有些功能可能在某些的模块还能体现出来,但更多是与其它功能模块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服务的混合体了。

总体来看,未来OA的发展都会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

1、门户导向:未来OA更加强调人性化,强调易用性、稳定性、开放性,强调人与人沟通、协做的便捷性,强调对于众多信息来源的整合,强调构建可以拓展的管理支撑平台框架,从而改变目前“人去找系统”的现状,实现“系统找人”的全新理念。

2、业务导向:加强与业务的关联,在基于企业战略和流程的大前提下,通过类似“门户”的技术对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使得ERP、CRM、PDC等系统中的结构化的数据通过门户能够在管理支撑系统中展现出来;使得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逐步整合,实现企业数字化、知识化、虚拟化。

3、知识驱动: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理念,建立知识和角色的关联通道,让合适的角色在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时间里获取合适的知识,充分发掘和释放人的潜能,并真正让企业的数据、信息转变为一种能够指导人行为的能力。

上一篇:工会委员会选票下一篇:护士职考 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