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组织部2012年工作计划

2024-08-30

学生会组织部2012年工作计划(8篇)

1.学生会组织部2012年工作计划 篇一

2012年工作计划

(团委组织部)

新学年伊始,团委组织部将紧密围绕学院党委、团委中心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夯实我院基层团建工作的同时,努力推动我院共青团工作科学、和谐、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2012年,团委组织部将配合团委带领学院新、老团学干部、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特别是提高对党史、团史的学习;积极响应学院党委和团委的重要指示,坚持不懈的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深入学习团的基本理论知识,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和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加强团员青年和广大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对团员青年和广大同学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促进校风、学风的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团员青年和广大同学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主要工作:

(一)夯实基础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拟定建立

2.做好团证的注册、团籍的整理、团费的收缴和团内统计、团关系的转入转出等基础团务工作;始终做好培养和推荐优秀团员“推优入党”工作。

3.继续深化自主团日活动,广泛动员各级团干部,认真开展好团组织活动,做好安排、督促和检查的工作,争取把我院的“活力在基层”自主团日活动做出自己的品牌。针对于我院的实际情况,号召各基层团组织加强团日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主题的丰富性,摆脱形式,真正做到“讲实效、上水平、重层次”。

(二)突出特色

1.坚持“党建带团建”,认真落实发展新团员的工作,并号召广大团员青年以共产党员作为学习榜样,积极学习党的思想理论知识,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做好准备。

2.通过“五四评优”、“十佳(优秀)大学生评选”等工作,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团员、团干和优秀团支部,从中树立起标榜。团委组织部会认真传达团委的相关指示,积极的做好组织工作,保证工作的真实性与公正性,使工作顺利进行。

3.团日活动是广大团员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

此,团委组织部将主办“活力在基层”自主团日活动竞赛,对优胜的团支部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共青团理论知识水平。

三、部门团队建设

从纳新到稳定的进入工作,这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干事的培养对部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此只有着手抓重点才能使部门正常的运转。新学期团委组织部将加强培养全能型人才,注意新老交替的适应过程,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今年,我部将继续积极配合书记工作,保证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加强与团属各部门、学生会的联系,为我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注:具体活动详见2012年团委组织部工作计划一览表

团委组织部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七日

附:

团委组织部2012年工作计划一览表

2.学生会组织部2012年工作计划 篇二

一、美国

2012年, 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推出联邦机构重组计划以提升国家竞争力;推进环境技术、生物经济、新材料与新药物等领域协同创新;发起制造业创新国家网络计划与先进制造就业与创新加速挑战计划以加快制造业创新;设立大数据研发计划并制定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战略规划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1. 重组联邦机构以提升国家竞争力

为提升美国的国家竞争力, 实现出口翻番计划, 2012年1月, 美国白宫公布了奥巴马政府对联邦机构的重组计划[1]。奥巴马政府提议将联邦政府中与商业和贸易相关的6个机构 (商务部、小企业发展署、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进出口银行、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美国贸易与发展局) 整合为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部, 其使命是帮助美国企业取得成功, 领导并执行政府层面的贸易行动。

根据该计划, 原商务部下属的与竞争力不直接相关的两个管理机构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负责提供环境信息, 管理沿海和海洋环境, 并对生态系统、气候、气象和水资源提供数据和应用科学研究) 与经济与统计管理署 (负责经济分析和美国人口普查) 将分别整合到内务部 (其任务包括保护美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与劳工部的劳动力统计署;原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与美国专利与商标办公室将由新组建的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部下属的技术与创新办公室管辖。通过整合政府的贸易与商业的主要职能, 将汇集多种计划资源以服务国家竞争力战略。

2. 推进协同创新

为促进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加快对环保技术的设计、开发与部署, 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2012年4月底, 美国环保署发布了“环境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路线图”[2], 路线图提出: (1) 设计环保署的政策、法规、标准、许可与程序使其能够拉动技术创新, 开发信息系统使环保署工作人员能够了解新兴技术并考虑其潜在的影响与应用; (2) 与技术设计、使用、管理、开发等利益相关方建立伙伴关系, 加快技术设计、开发与商业化; (3) 利用现有技术转移机制, 加强与其他公共和私营机构建立研发与示范伙伴关系, 促进对突破性技术的跨部门协商、开发、商业化与采用; (4) 与投资界建立联系并改善沟通, 建立可将新技术带入市场的新的公私创新伙伴关系。

为指导联邦机构之间的协同及其与私营部门的合作, 解决国家健康、食品、能源与环境挑战, 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 2012年4月, 白宫发布了美国生物经济蓝图报告[3], 提出: (1) 支持可为美国未来生物经济奠定基础的研发投资; (2) 促进生物研究成果从研究实验室向市场的转化; (3) 制定并改革规则, 从而减少障碍、提高监管程序的速度与可信度;降低生物技术成本, 同时保护人与环境健康; (4) 改进生物技术培训计划与研究机构的奖励政策, 培养学生以满足未来的劳动力需求; (5) 确定并支持建立公私伙伴关系与竞争前合作的机会。

为使新材料的发现、开发与使用速度翻番, 同时成本降半, 2012年5月, 白宫召集来自产业界、学术界、国家实验室与联邦机构领导人参加材料基因组计划研讨会并达成了的多项协议[4]: (1) 由60余所大学与企业结成产业伙伴关系, 通过开展产业、研究与教育活动促进材料基因组计划; (2) 由阿贡国家实验室与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伊利诺伊州的企业结成区域伙伴, 充分利用阿贡实验室的先进材料研发能力; (3) 由哈佛大学与IBM世界公众网络及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 (Wolfram Research) 合作, 使新发现的700万个分子结构能够公开获取; (4) 欧特克公司 (Autodesk) 承诺向教育界开放含有8000种材料资料的电子图书馆, 为教育界提供先进材料教学模块; (5) 参与国家纳米科技计划的联邦机构将共同发起联合计划, 加快开发可预测纳米尺度材料特性的模型、模拟工具与数据库。

为促进制药企业与学术界共同合作加快新药物开发, 2012年5月, 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启动了“为旧化合物寻找新用途”的新计划[5]。该计划将资助8-10个项目, 研究20余种旧化合物的新用途, 每个项目资助2000万美元, 资助周期为3年。NIH已与辉瑞、阿斯利康、礼来三家著名制药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使参加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可以在线浏览三家公司已开发药物的基本信息。如果研究人员的项目申请获得成功, 这些公司将向研究人员提供药物安全性、药动力学、剂量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制药公司保留对原药物的所有权, 研究人员拥有该研究项目的新发现知识产权, 并有权发表研究成果, 此外制药公司有申请使用许可的优先权。

3. 加快制造业创新

为加快制造业创新, 为美国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2012年3月, 奥巴马宣布由美国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与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投资10亿美元发起制造业创新国家网络计划, 在全美建立由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组成的创新网络[6], 使企业、大学、社区学校、联邦机构、州政府联合起来对企业相关制造技术进行投资, 从而为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鸿沟搭建桥梁, 为企业提供可共享资产, 尤其是向中小企业提供前沿技能与设备, 并为教育和培训拥有先进制造技能的学生与工人提供优越环境。15个研究所每个都将聚焦于企业相关制造业挑战的一个技术重点, 如开发碳纤维轻质材料、3-D打印材料、设备与标准、创建智能制造设备与方法等。

为支持先进制造及其集群发展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创新拉动的就业增长, 2012年5月, 美国商务部经济发展署、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能源部、劳工部、小企业署和NSF联合发起了总投资为2600万美元的跨机构“先进制造就业与创新加速挑战计划”[7]。该计划将通过跨机构竞争资助程序选出12个项目, 资助期为3年, 研究人员仅提交一份申请即可得到多家联邦机构对项目的互补性资助, 从而有利于全面支持先进制造业及其集群发展。该计划的项目遴选指导原则包括: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机会, 强化与先进制造企业的联系,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区域创造高质量、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发展高技能、多样化的先进制造劳动力队伍;增加出口;发展小型企业;加速技术创新。

4. 促进信息技术发展

2012年3月, 美国能源部、国防部、NIH、NSF与地质调查局等共同发起“大数据研发计划”[8], 计划重点包括: (1) 发展搜集、储存、保护、管理、分析和共享大型数据所需的尖端核心技术; (2) 利用这些技术, 以加快科学与工程发展的步伐, 强化国家安全, 促进教学变革; (3) 壮大开发和利用这些技术所需的劳动力。NSF和NIH将联合支持推进大数据科学和工程所需的核心方法及技术;国防部将资助开发分析大型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工具;能源部将资助建立可扩展数据管理、分析与可视化 (SDAV) 研究所;地质调查局将重点资助与地球系统科学有关的大数据项目等。

2012年7月,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2012战略规划”[9], 为保持美国在数字领域的持久领导地位, 提高IT研发领域的三大基础能力: (1) 强大的计算能力。包括:扩展人机伙伴关系, 建立更加强大、易用和经济的系统;为人们带来更加强大的数字工具;以及建立新的人机合作形式。 (2) 设计和建造具有较高安全性、隐私性、可靠性和预见性的系统的能力, 以确保数据资源和系统能够可靠地用于预期目的。 (3) 转变教育与培训方式, 确保当前一代人充分受益于网络的能力, 并培养下一代多样化且高产的网络创新人才队伍。

二、日本

2012年, 日本把科技创新作为提振经济的推动力, 从国家层面加强宏观管理, 完善对各个创新环节的总体协调, 加强了科技创新的一元化领导。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加强对科技创新预算, 着眼未来, 制定培养青年科研人员行动计划。

1. 加强科技创新一元化领导

综合科技会议是首相的参谋和最高审议机构。其职责是以制定宏观政策为重点, 确定科技发展方向, 确定国家重大研究领域, 实施战略性综合科技政策。并根据首相的咨询意见, 调查和审议科技政策、预算以及人才分配方针等重要问题。但日本产业界认为, 目前的综合科技会议未能充分发挥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指挥部的作用和职能, 因此提出成立一个权限更大的、更能发挥指挥部作用的新的战略本部, 并搭建一个能充分反映产业界意见的平台——战略协议会。2011年7月日本执政党提交的题为《推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基本方针》的报告中提出了要尽快成立一个可进行科技创新和确保资源分配的一元化领导的“科技创新战略本部”建议。2012年3月, 为加强科技创新司令部的职能, 日本内阁决定成立“科学技术创新战略本部”, 设立科技创新顾问和加强事务局的调查分析。提出应赋予战略本部法律上的相应权限, 如政策制定、预算分配、综合调整等。日本内阁《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报告中提出, 在设置战略本部的基础上, 成立“科技创新战略协议会”, 以构建产学官通力合作的科技创新体制。科技创新战略协议会的职责是: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方面, 从完成项目的角度出发, 超越省厅的局限, 将作为国家推进的战略和项目具体化;提出体制 (规则和制度、促进政策等) 改革的具体方案;总结重要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 并具体反映到科技创新政策之中[10]。

2. 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为应对不景气的经济形势,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对国家科学体系进行改革, 合并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来节约成本。2012年1月, 日本政府出台计划, 拟加强日本理化研究所与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国家地球科学与灾难防御研究所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基础研究实验室网络。日本拟建立一个综合性实体来监管这五个机构, 使得五个机构之间能够共享其研究和管理资源, 并可能弱化五个机构中一些执行主管的权限。由于这一政策计划将影响数以千计的研究人员, 因此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担心。他们认为:这项改革是目前严格的经费削减政策的一剂处方, 但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官僚体制;并且, 因为每个研究所具有不同特点, 较难实现有效的整合[11]。

2012年3月, 日本综合科技会议提出按照目标导向改革现有体制。根据科技基本计划, 除设置“科技创新本部”外, 还设置灾后重建战略协议会、绿色科技战略协议会和生命科技创新战略协议会。其使命包括:制定重要科技政策与行动计划的方案;汇总有关体制改革, 包括规则、制度改革的意见, 向科技创新政策推进专门调查会提出建议方案。设置“基础研究以及人才培养”部门, 其使命包括:根据国际发展动态, 提出基础研究及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政策建议;汇总和制定具体的推进方针, 向科技创新政策推进专门调查会提出建议方案。设置“ICT基础技术研讨工作组”、“纳米技术与材料共性技术研讨工作组”, 其使命包括:把握和分析国内外技术动态, 从国际竞争的视角研究促进ICT及纳米技术与材料技术的发展。设置科技外交战略特别工作组, 其使命是设置“科技外交合作推进协议会”, 依据2010年“科技外交要点”提出具体政策与措施, 并提交科技创新政策推进专门调查会[12]。

3. 加大对科技创新、基础研究预算的投入

2012年, 日本政府继续贯彻“选择与集中”原则和重点化战略来分配政府科技相关预算。2012年的科技预算提高0.6%至3.66万亿日元。文部科学省增长1.5%至2.48万亿日元, 这些预算大部分将用于研究灾害预防和探讨核事故危害的方法。经济产业省下降9.8%至528.7万亿日元, 主要是开发太阳能发电技术和蓄电池组技术等。环境厅增长了89.2%为743亿日元, 增加的预算主要是资助涉及核安全等项目[13]。

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在《2012年科技预算行动计划与重点政策方案》中的主题仍然是绿色技术创新和生命技术创新。总额度为2359亿日元, 包括四个重点领域: (1) 灾后重建与灾害预警。包括对受灾人员提供快速医护救治、社会基础设施重建等; (2) 绿色技术创新。包括保障绿色能源的供给、能源利用的创新; (3) 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创新。包括先进医疗的推进、癌症等的革新诊断与治疗、再生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技术开发、生活护理机器人等医疗辅助技术; (4) 基础研究与人才培育。包括加强世界水平的基础研究、加强独创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人才的培育[14]。

5月, 日本《2012年科学技术战略推进项目》的总预算为63亿日元。社会体制改革与研究开发项目:气候变化对策及相关社会体制改革项目8.8亿日元;健康领域研究成果应用及研发体制项目5.8亿日元;安全安定社会的防恐对策及技术项目9.7亿日元;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体系改革项目2亿日元;应对各种传染病的危机管理体系改革项目2亿日元;遗传基因信息与电子化医疗信息的整合以及染色体组研究项目2.2亿日元。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基地项目12.9亿日元。亚洲与非洲科技合作战略项目:环境技术研发基地11.5亿日元;国际科技合作研究4.1亿日元。科技国际战略推进项目包括:促进发展中国家创新的国际合作项目1.5亿日元;实施评价与成果推广项目2.5亿日元[15]。

日本《2013年科技预算重点及推进方案》中提出将侧重力求稳健的财政政策来确保对科技重点领域的投入和支持。主要集中在复兴与重建、绿色技术创新、生命科学创新以及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

4. 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 日本正面临着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的双重短缺。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确保科技人才的供应, 维持日本的国际竞争力, 保持其持续创新的势头, 构筑安全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是日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4月, 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人力资源开发计划2012》, 旨在培养和支持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该计划由四大板块构成, 每一板块下设有多层次的具体执行计划。 (1) 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 提升创新研究能力。在任期制度方面, 顶尖研究人才的待遇要优于其他研究人员;对于独立行政法人聘用的符合一定条件的任期制研究人员, 可以不将其作为行政改革削减人事费的对象。战略性创造研究方面, 面向经济社会需求和日本重要课题, 开展新技术研发, 推进基础研究;在特别研究员方面, 设立卓越研究奖励资金。 (2) 充实理科与数学教育,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施科学教师培养计划、理科教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未来科学家培养讲座等系列计划。 (3) 强化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 推进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制度。实施海外特别研究员计划, 增加到海外访问研究两年的青年科技人员的数量。加强培养产学合作领域实践型人才的制度。 (4) 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青年、女性以及外国研究人员的作用, 吸纳国际顶尖人才, 促进人才的流动, 施行按成果定报酬的工资制度。国立科研机构必须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目标, 促进研究机构向世界领先研究基地发展, 并以此为平台吸引更多的世界顶尖研究人才。日本政府通过为青年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 更好的发展机会来改善研究环境, 促进青年研究人员独立成长[16]。

三、德国

2012年, 尽管德国创新能力指数在全球28个工业国家中的排名较2011年有所下降, 但德国联邦政府继续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 出台战略性纲领与计划, 加强科技立法, 促进区域创新并积极应对本国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1.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根据2012年12月德国科学资助者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 德国的研发经费已经上升到创记录的746亿欧元, 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9%。德国联邦政府为研发经费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 联邦政府的研发经费支出约为132亿欧元, 比2005年增长了46%。在高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 联邦政府从2010年至2013年将投入270亿欧元[17]。

2. 出台战略性计划与纲领

2012年3月, 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高技术战略行动计划”, 即十个未来研究项目。未来项目遵循未来10-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 涵盖了《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中确立的气候/能源、健康/营养、交通、通信和安全五大需求领域, 是落实德国创新政策的重要手段。德国计划在2012至2015年为未来项目共投资84亿欧元。十个未来项目分别是: (1) 碳中和、高效节能且适应气候的城市; (2) 用可再生原料替代石油; (3) 能源供给的智能化改造; (4) 个性化医疗; (5) 疾病预防和饮食健康; (6) 高龄人士自主生活; (7) 开发可持续性交通; (8) 网络服务; (9) 物联网条件下的工业; (10) 网络身份安全识别。所有参与未来项目的联邦政府部门将与科技界、经济界的重要研发力量合作, 共同开发并落实未来项目[18]。

2012年5月, 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发布了名为《技术激情——勇于创新, 加强增长, 塑造未来》的新创新纲领, 纲领确定了三个目标, 第一, 使德国在2020年成为全球对技术与创新最友好的国家;第二, 到2020年把研发企业和创新企业的数量从现在的3万和11万分别提高至4万和14万;第三, 继续保持并扩大德国技术出口世界第一的地位。为此, 德国将在3个方面采取措施: (1) 提高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对解决具体技术难题的企业或联合研究组给予新的奖励;加强中小学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系, 激发青少年对行业技术的兴趣;启动新一轮宣传活动, 激发民众对技术创新的兴趣。 (2) 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加强行业竞争;继续为研发型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税收优惠;持久保护知识产权, 打击盗版产品;在国际上大力推动使用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通过多种方法提高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利用规范和标准, 把研发成果及早引入市场;降低外国专业人才移民德国的难度, 在中型企业内建立人才保证中心, 为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提供咨询;保护敏感数据和智能基础设施, 建立全面的信息通讯安全与数据保护战略。 (3) 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参与创建创新型企业的私人投资者提供新的风险资本投资补贴;与欧洲投资基金 (EIF) 共同设立总额为6000万欧元的新“欧洲天使基金”;继续实施“中小企业创新促进计划” (ZIM) , 并向较大规模的中型企业开放;对企业发起的创新集群给予专业支持;通过政府采购为创新性产品和服务提供新的激励机制[19]。

3. 加强科技立法

2012年3月, 德国联邦政府联盟委员会决定, 对《基本法》第91b条“联邦和各州在科研领域的共同任务”进行修改, 扩大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科研领域的合作。依据2006年联邦制改革法案对《基本法》第91b条的最新修改, 联邦和州政府只共同资助高校重大的科研项目 (如“精英计划”) 和科研建筑。《基本法》修改后, 联邦政府将不只对德国高校进行项目资助, 而是与高校外科研机构一样, 对其进行长期、稳定的机构式资助[20]。

2012年10月, 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科学自由法》, 即“关于高校外科研机构财政预算框架灵活性的法律”。该法案历时5年才最终推出, 并于2012年12月12日正式生效。根据此法案, 受国家资助的德国高校外科研机构, 如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莱布尼兹联合会、德国科学基金会等9个科研机构在财务、人事决策、投资、建设施工4个方面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与灵活度, 从而达到更有效使用经费、提高科研机构行为能力和竞争力、减少官僚制度的目的。法案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方面, 科研机构可掌管其用于人员、实物和投资的全部预算;人事决策方面, 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使用第三方经费 (即非国家经费来源) 来增加其雇佣的科研人员的薪水, 使科学家的待遇优于其他工作人员, 以此来吸引或留住高水平科研人才;投资方面, 联邦财政部要加速审批过程, 在三个月内对科研机构投资企业的申请作出决定;建设施工方面, 科研机构在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内部监管能力、且遵守联邦政府相关要求的前提下, 有权在没有国家专业管理部门的参与和检查下进行建设施工[21]。

4. 促进区域创新

2012年1月, 联邦教研部公布了第三轮, 也是最后一轮尖端集群竞赛的五个获胜集群, 它们将获得联邦教研部提供的为期5年、总额达2亿欧元的资助 (每个集群获得4000万欧元) 。至此, 在3轮竞赛中共产生的15个尖端集群将得到总计6亿欧元的资助, 加上参与企业提供的6亿欧元, 致使德国对相关创新地区投入的专项经费达到了12亿欧元。本轮获胜的五个尖端集群分别是德国中部地区的生物经济集群、西南电动汽车集群、莱茵河—美因河地区的个性化免疫介入集群、东威斯特法伦州的智能技术系统集群和位于慕尼黑—奥格斯堡—英戈尔施塔特三角地区的碳集群[22]。

2012年8月, 德国政府推出“2020——创新伙伴计划”, 将在2013至2019年共投入5亿欧元支持德国东部新联邦州与西部的合作研发创新项目, 通过多元合作缩小东部地区在研发方面的差距, 提高中小企业参与交叉学科间研发合作的积极性和技术创新能力。联邦教研部将在2013年6月选出10个由新联邦州的创新主体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 和至少1个来自西部地区的合作伙伴组成的联合项目组, 并为每个项目组提供最高4500万欧元的资助。项目组成员通过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合作, 共同确定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并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23]。

5. 加大人才引进

按照德国联邦就业局的估计, 德国每年须有20万的外国专业人才来德国就业才能填补本国人才匮乏的缺口。因此, 2012年, 德国政府致力于吸引外国人才来德国工作, 从而应对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提高德国科研水平。

2012年4月, 德国联邦议院表决通过的《改善国外职业资格认证法》 (简称《认证法》) 正式生效。该法旨在通过简化和加快对国外职业资格和文凭的认证和等值认定程序, 吸引更多专业人才赴德工作, 改善外国人在德国的就业情况, 促进移民更好地融入德国社会。根据该法规定, 各行业协会将在各自行业范围内鉴定国外职业资格和文凭。德国工商会、手工业协会、医生和律师协会等都将承担本行业的外国职业文凭审核任务。德国联邦经济部也在网上建立了信息中心, 使得对国外职业资格的认证过程标准统一、迅速和透明[24]。

2012年6月, 德国联邦劳工和社会事务部、联邦经济技术部和联邦就业局在柏林联合发起一项旨在长期确保德国专业人才的“人才进攻”专项行动。该项行动的核心为建立两个互联网平台, 一个国内平台和一个国外平台。国外平台将首先用德语和英语宣传在德国生活和就业的便利, 吸引外国高水平的年轻人到德国开展事业, 同时为外国专业人才提供具体的职位帮助, 引导他们在德国开展工作[25]。

2012年8月, 德国通过发放“蓝卡”吸引非欧盟国家的专业人才来德国工作。非欧盟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只要在德国找到一份年薪超过44800欧元的工作就可获得“蓝卡”。医学和工程学这些人才匮乏的专业只需年薪达到35000欧元。持“蓝卡”21个月后, 就可到德国的永久居留许可。德国毕业的外国学生在德国找工作的时间也扩大至18个月, 外国学者拥有6个月在德国找工作的权利[26]。

四、法国

2012年, 法国政府选举产生新一届政府, 以促进教育与就业为重点, 大力推进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 促进协同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能源与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发展, 重振法国工业竞争力, 打造创新发展新模式, 巩固并提升法国的实力。

1. 推进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

萨科奇在任期间对法国科研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 新建的一些科研管理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法国国家科研署在2005年至2010年间使每个基础研究项目平均获资助金额增长了52%, 公私合作研发项目数量增长了105%;生命科学与健康研发联盟首创跨机构专题研究院形式, 有效地推动了该领域各机构在制定规划、提供咨询、参与会议时的协同创新。

2012年5月奥朗德总统领导的新一届政府上台后, 对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领域的政策进行了重新定位, 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整与改革。

推动高等教育与研究法令的修订。2012年7月, 法国教研部宣布召开全国高等教育与研究会议, 旨在重新确定相关政策, 并修订《大学自由与责任法》及《科研指导法》。会议提出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的三大优先发展目标: (1) 将促进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成功就业作为首要目标; (2) 推进科研体系的重组, 重新定义法国科研机构的国际战略,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及在社会、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对高校、国立科研机构、新近成立的国家科研管理机构等进行重新定位; (3) 调整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模式。12月17日, 会议提交最终报告, 从预算投入、机构定位、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135条具体建议, 将于2013年正式形成法案[27]。

推进公共科研体系改革。2012年9月25日, 为改变法国公共科研存在的行政程序繁琐、官僚化作风严重等问题, 保持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法国科学院发布报告就法国公共科研体制的改革发表十大建议: (1) 控制科研机构人员费在国家拨款的60%-70%; (2) 保持法国国家科研署对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与项目资助之间的平衡; (3) 撤销法国国家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署, 合并国家科学与技术高级理事会、研究与技术高级理事会、全国高等教育与研究委员会为研究与高等教育高级理事会; (4) 改善未来投资计划的遴选标准与跟踪管理; (5) 完善大学自治管理; (6) 改善大学与科研机构在研究人员聘用方式上的不足; (7) 简化公共科研机构管理与组织结构; (8) 提高科研对青年人的吸引力; (9) 建设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科研环境与人才培养机制; (10) 加强基础研究对创新的贡献[28]。

2. 加强协同创新与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加强技术研究院的作用。2012年10月15日, 法国总理埃罗表示将控制债务, 增加对研究与创新的投资, 通过技术研究院加强公私科研部门合作, 促进创新性科技成果向企业有效转移, 提高法国产业竞争力, 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埃罗提出公私合作研发项目的原则为: (1) 避免单个研发主体的单一创新模式, 集合该地区所有参与主体在相关领域的优势, 共同推进项目成功; (2) 在开展新项目之前对当前的项目进行有效地评估[29]。

推动“巴黎-萨克莱超级科技大学计划”。2012年10月30日, 法国总理表示将以该超级大学为榜样打造“法国创新新模式”。该计划集结巴黎与萨克莱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 形成一个拥有逾万名研究员与教员-研究员、3万名研究生的超级大学, 汇集法国13%的科研力量。法国政府将投入10亿欧元用于机构的不动产建设, 并通过校园计划与未来投资计划分别再投入8.5亿与10亿欧元提供资助。通过该计划, 法国旨在创造出一种最为有效的协同合作方式, 增强该区域的研究活力与吸引力, 全面支持周边企业, 并通过完善交通、住房等配套建设,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与城市创新的典范[30]。

推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举措。2012年11月7日, 法国教研部发布转移转化新政, 旨在应对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挑战, 使研究成为经济增长与国家竞争力发展的杠杆。主要措施包括: (1) 建立新的转移转化跟踪评估指标体系; (2) 在科研机构聚集地创建转移转化战略指导委员会; (3) 简化公共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程序; (4) 支持公共科研机构向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成果转移转化的举措; (5) 国家科研署支持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联合实验室项目; (6) 新建创新经济研究中心[31]。

3. 重点加强能源、环保、与空间领域发展

思考未来能源发展方向。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 法国作为核能大国展开了积极的思考。2012年2月13日, 法国战略分析中心发布“能源2050”报告, 对2050年法国在采取不同能源政策后的多种情景进行模拟, 为法国未来的能源结构与在严峻气候挑战下核能的地位提供建议: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与能效提高方面的研发与创新;继续第四代核电站开发, 延长现有核电站寿命;将二氧化碳排放量、贸易平衡与就业机会等因素纳入到能源决策中;通过国际合作, 重点关注能源的存储与再循环问题;取消原有的能源优惠价格等。2012年7月底, 法国成立核领域战略委员会, 以加强核工业各部门间的伙伴关系。此举将有助于法国更好地管理现有核电站, 同时满足国家对新建核电站的开发需求[32]。

发布绿色技术发展路线图。2012年1月13日, 法国提出87项措施支持生态产业创新、出口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旨在大力促进法国生态产业的发展, 使法国在环境与能源工业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路线图涉及的具体领域包括:水资源及其净化、生态技术人才、工业废物利用、低环境影响住房、可再生能源、海洋能源、生物能源、地热资源、智能电力系统等[33]。

发布空间战略。2012年3月22日, 法国教研部发布该战略, 旨在促进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工业部门发展, 并助力公共实力增长。2007年至2012年, 法国年民用空间预算增长了16%。该战略提出应促进欧盟依靠欧空局与成员国的力量投入新的空间技术开发, 加快高附加值的服务与应用技术的开发, 以空间技术需求带动相关工业发展等。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开展宇宙与地球科学、基础物理学方面的科研活动, 促进圭亚那发射中心发展, 开发阿丽亚娜5系列, 发展电子通信与导航技术、开展地球观测与火星探测等[34]。

4. 培养与吸引人才

2012年法国高等教育投入增加了1.5%, 其中投入大学的经费增长了1.2%。5年内, 法国大学的运行费增长了24.8%, 达到历史高点。这些费用大部分都用于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增加学生奖学金比例, 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与吸引人才。

2012年5月31日, 法国废除了2011年出台的限制留学生在法工作的盖昂通函, 发布新通函为留学生申请工作居留提供便利。该通函针对硕士以上学历留学生, 规定相关部门对其申请工作的审批时间不得超过两个月, 在学生从事首份工作期间延长居留证, 为在获文凭之前找到工作的留学生办理居留证。通函将惠及在法19%的硕士留学毕业生与41%的博士留学生, 为法国各研究单元与实验室带来巨大的活力[35]。

5. 支持产业创新

投资创新型中小企业。2012年2月21日, 法国战略投资基金发布2020计划, 将投入50亿欧元, 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以增强法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该计划由法国信托投资银行负责, 将与企业签订8年长期合约, 实现长效投资机制。该基金上一期计划在2012年圆满完成, 6年间共投入33亿欧元支持1130家企业, 实现逾170亿欧元的交易额[36]。

提升工业竞争力。2012年11月5日, 法国未来投资计划专员发布法国工业竞争力公约, 提出法国工业发展的目标为实现水平升级, 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并加强出口。法国将在5年时间内改善科研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创新型年轻企业的投入;引导公共科研预算向创新倾斜;发展公私合作项目支持将创新产品商业化的企业;未来投资计划在今后将以通用技术、健康经济、能源转型三个领域作为工业与技术研发项目的优先目标[37]。

五、英国

2012年是英国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对科技的支持逐步增加的一年。在这一年中, 英国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非常明确, 主要是按照商业、创新与技能部 (BIS) 在2011年底发布的《面向增长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所提出的路线和措施, 力图通过资助重点的研究与创新活动, 推动对突破性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和技术成果转移与扩散, 从而促进英国的经济增长。为此, 英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措施。

1. 加强科技经费投入

2012年, 随着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和对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认识加深, 英国开始加强对科技的经费投入。3月份, 英国政府发布的2012财年预算中对科研工作的资助总额仍只是保持了2011-2012财年的资助水平, 主要内容包括:维持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恢复经济增长;帮助英国企业, 特别是小型企业取得发展与成功;通过对科学与创新的投资, 推动英国站在新兴技术的领先前沿。

到11月份, 英国财政部长乔治·奥斯本 (George Osborne) 发表讲话, 指出研究表明英国的科学研究不仅占据了大量的政府预算, 也带来了高价值的回报。因此, 政府将强化对科研活动的资助, 同时也将努力促进科学与企业界的互动, 以保证英国经济与创新的全球领先地位。奥斯本指出, 政府将继续推动对企业研发税收的优惠, 同时将从2012年秋季开始, 在2011-15每个财政年度46亿英镑的政府核心科研预算之外新增5亿英镑的科研资金, 重点资助8个领域, 包括:数据革命与高效节能计算、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农业科学、储能和电力贮存、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微型及空间技术的商业应用等[38]。

2. 调整产业创新战略

2012年, 为了鼓励产业界的创新活动, 英国政府的科技领域决策者非常重点对产业创新战略的规划及调整。5月, 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 (BIS) 负责大学与科学事务的副部长戴维·威利茨 (David Willetts) 发表有关产业战略的讲话, 指出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需要英国制定新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战略, BIS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创新与技术中心网络, 联合企业共同支持新的研究项目;实施全球最慷慨的研发税收鼓励政策, 抵免率最高可达225%;在新创企业投资或兼职工作的科研人员仍享有个人税收减免;取消对合作研究组共同申请政府资助的限制;由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 (NESTA) 设立新的创新奖;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小企业的研发;帮助新创企业进行概念验证与市场试验, 获得商业投资;由英国政府在今后4年内投入2亿英镑的风险投资;提高公共研究资助项目的申请成功率;投入7000万英镑促进研究与创新集群的发展[39]。

9月, BIS部长文斯·凯布尔 (Vince Cable) 进一步就英国的产业战略发表讲话, 提出以下战略重点: (1) 建立支持企业创新的金融机制。启动贷款资助计划, 帮助银行增加针对新创企业的金融项目。 (2) 促进重点行业与政府合作。政府通过税收、监管和自由市场等政策吸引各行业建立与政府的长期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重点关注先进制造、航空、汽车和生命科学等行业。 (3) 支持发展新兴技术。着重支持能在今后10年为英国创建新产业的新突破性技术, 继续建设国家技术与创新中心网络以支持创新商业化。 (4) 建立培训工人技能的机制, 帮助企业为雇员提供专业培训。 (5) 以政府采购促进创新链条的发展。未来5年, 政府为13个行业提供700亿英镑的政府采购机会, 以培养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40]。

3. 促进产学研合作

2012年, 英国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 着重支持科学研究跨越创新的“死亡之谷”。4月, 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宣布启动资助总额为1.8亿英镑的“生物医学催化计划”, 以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学术界开发医学领域的创新性实用技术, 推动英国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突破性研究和商业化活动, 使医学领域中有前景的创意和研究成果能够跨越创新活动的“死亡之谷”。

5月, BIS也宣布启动“英国研究伙伴投资基金” (UKRPIF) 资助计划。按照规定, UKRPIF的项目要求大学必须能够从参与合作的企业或慈善机构获得2倍以上的资金匹配。英国政府希望以此来拉动企业对高校研发活动的更多投资, 并强化大学的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目前, UKRPIF的2亿英镑已发放给初步获得批准的2轮共计14个合作项目, 预计整个计划将带动总计10亿英镑的研发投入[41]。

同时, 英国推动建立由产业界领导的新型知识产权中心。2012年7月, 英国知识产权办公室 (IPO) 发布报告, 建议英国建立国家级的、主要由产业界资助并领导的、新型非营利性知识产权中心。报告指出, 产业界应在该中心扮演核心角色, 使该中心成为容纳数字化知识产权交易的市场和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者、持有者及用户交流互动的场所。

4. 强化人才流动与培养

2012年, 随着经济转型的收入, 英国日益认识到强化国际人才流动与本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5月, BIS发布了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小组完成的《关于支持英国学生海外流动的建议》报告, 提出了支持英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获取国际学习经验的相关措施与建议。7月, BIS部长文斯·凯布尔也发表了“科学、开放性与国际化”讲话, 指出促进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将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与水平, 与国外科研机构长期合作英国科学家的研究绩效比其他人要高出75%。因此, 英国需要吸引外国学生来英学习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专业, 英国的高技术产业也需要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交流。由于英国现行的移民政策阻碍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 英国政府将调整专门针对科研人员的移民法规, 并通过强化基础设施投资和国际合作项目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 进一步提高英国科研机构对外国科学家的吸引力[42]。

在推进本国的人才培养方面, 英国科技界也在积极探讨改进的方法。2012年4月, 英国皇家工程院发布的《强化工程教育, 推动创新经济》报告就要求推动对科技教育的变革, 在教学中包含如何进行创新工作的内容, 确保科技领域的学生和职业工程师们能够在英国的创新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该报告建议大力推广各类有效性已经在实践中被广泛认可的教育计划与项目, 促使它们成为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主流课程。

5. 强化研究诚信准则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 由于政府对科研的资助大幅下降, 研究人员的经费竞争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 英国及欧洲多国政府发现, 研究活动中发生的不端行为有所增加。为此, 2012年7月, 英国大学联合会、研究理事会、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联合签署了新的《英国研究诚信协议》, 目的是为英国的科研工作提供诚信标准及执行框架,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在所有研究领域维持诚信高标准。其主要准则包括:诚实、严谨、开放与透明、爱护和尊重所有的研究参与者。 (2) 保障研究过程遵循伦理、法律和职业标准。减少科研活动, 特别是人类的侵入, 对环境和动物的伤害。研究人员必须遵守研究界共同确认的最低标准, 防止犯罪行为, 维护公众的信任。 (3) 建立诚信文化、管理机制、执行规范, 形成良好的科研环境。其主要内容包括:支持科研人员工作的清晰政策及实施体系;保障研究诚信和研究人员行为相关政策得以实施的有效管理体系;建立所有科研人员遵守行为标准的意识;能够帮助科研人员解决研究诚信潜在问题的系统与机制。 (4) 运用透明、严格、公平的程序来处理研究不端行为。当发生相关指控时, 管理机构必须依照适当的程序公正有效地予以处理。 (5) 共同合作强化研究诚信和评估的严格与开放性。科研人员、管理者和研究资助机构都有责任来共同建立研究诚信文化。最为重要的是, 有关各方应互相合作, 不断推广有效的研究诚信工作经验[43]。

六、韩国

2012年, 韩国通过开展科技前景预测研究, 加快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的步伐, 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 制定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战略与政策, 不断增强科技在创造就业和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

1. 预测未来科技发展方向

从1994年起, 韩国每5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技术预测调查, 其预测结果不仅广泛应用于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 而且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提供了未来技术发展的全面信息。2012年5月, 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了2012-2035年“第四次科学技术预测调查”结果。此次预测分析了未来社会的需求变化和科技发展趋势, 分两轮对国内外的6248位和5450位科研人员进行了德尔菲调查, 预测了8个领域的652项未来技术, 以及科技发展给未来社会带来的变化。预测结果显示, 韩国在652项未来技术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全球最高水平的63.4%, 高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科学技术预测的47.1%和52.2%。

与前三次预测相比较, 此次出现的重要变化首先是对未来技术的分析流程进行了改进, 例如, 对前三次预测结果进行了评估, 引入专利趋势分析、论文网络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其次, 增加了从技术领域、社会问题、实现时间、技术水平等不同角度, 对保障未来技术实现的各种政策工具的分析, 以及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 建议对短期内可以实现的未来技术政策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 对长期才可以实现的未来技术政策重点应放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等[44]。

2. 加强基础科学与原创技术的研发

为了实现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2008年在“加大对基础和原创研究投入的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 近年来, 韩国不断加大政府科技预算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 该比重已经从2008年的26%, 提高到2012年的35%, 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还承诺将该比重提高到2017年的40%[45]。

2012年5月,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李明博总统在致词表示, 韩国为跻身一流发达国家之列, 必须依靠基础科学和原创技术来实现创新和跨越。政府将支持该院吸引国内外的优秀科学家, 在2017年前建成世界一流的重离子加速器, 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该院首任院长由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吴世正担任, 总部设在大田市, 该院遍布韩国的50个研究中心将招募约3000名研究人员和员工, 每个中心将拥有100亿韩元 (约合850万美元) 的年度预算, 由聘期为10年的世界一流科学家领导。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将有很大的自治权, 可决定研究中心的科研方向、人员聘用和日常运营等事务[46]。

2012年10月, 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教育科学技术部、企划财政部、知识经济部等11个部委联合制定并公布了“提高国家研发项目挑战性方案”。方案指出尽管国家研发项目的成功率很高, 但重大创新成果不足。为使韩国的研发从追赶型向领跑型转变, 应提高国家研发项目的挑战性, 重点鼓励对于提高公共福利、创造新产业具有重大贡献的、世界一流的原创型研发。

该方案提出:针对各政府部门正在实施的、具有创新跨越性的研发项目每年单独进行招标;在项目遴选时由国内外一流专家组成评审组, 并将研究目标的挑战性和难度作为项目评审与遴选的核心指标;在中期评估时, 要保障项目责任人承担的事务性负担最小化;在结题评估时, 根据研究目标实现与否将项目分为成功和失败两类, 对失败的项目进行诚实性认定。在经费配置方面, 2013年具有创新跨越性的研发项目经费占各部委研发预算的比重应达到15%, 2014年将达到20%, 中长期将达到30%-40%[47]。

3. 培养与引进科技人才

据预测, 到2020年韩国科技人才缺口将达约9万名, 为了加强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 2012年4月, 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了“振兴理工科5大战略”。该战略提出了“保障理工科人才数量的持续性增长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 将实施的5大战略包括: (1) 在理工科人才的教育、求职、工作和退休等各个阶段, 建设稳定的创意型和交叉型教育与研究环境; (2) 为理工科人才创造有前途的就业岗位; (3) 营造有利于理工人才发展的职业环境; (4) 充分发挥全球科技人才网络的作用, 以增强韩国的科研力量; (5) 体现理工科人才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与责任。

该战略提出了15项具体措施: (1) 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 (2) 建设大学和研究生院的项目资助体系, 提高大学的教学力量; (3) 提高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自主性, 以及教育与研究的质量; (4) 鼓励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的研发, 扩大青年人的就业机会; (5) 加大对技术创业的支持; (6) 为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划时代的支持体系; (7) 通过产学研合作, 增强理工科人才的流动性; (8) 提高职业发展体系的效率, 建设人才成长的支援体系; (9) 加强对女性科技人才和退休科技人才的使用; (10) 通过“亚洲开发与环境”项目, 提高国际合作研发的成果; (11) 充分发挥理工科人才全球流动的作用; (12) 在国际合作领域, 开展跨部委的规划与协调; (13) 加强科技与社会的沟通; (14) 扩大科技人才在国家事务中的参与度, 提高其地位; (15) 加大对理工科人才接受教育与提高技能的资助[48]。

在吸引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 2012年, 教育科学技术部还启动了“人才回流500”项目, 计划在2017年前, 为教育科学技术部下属的、新建中的基础科学研究院引进500位论文排名世界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学者和青年科学家[49]。

4. 促进协同创新

2012年4月,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与研发特区支援本部联合启动了“基础研究成果后续研发资助项目”, 主要针对国际科学商业区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技术验证, 探索其产业化的可行性, 发掘未来利用可能性高的基础研究成果, 对基础研究成果的研究规划和后续研发进行资助。项目资助的对象可以是产学、产研、产学研合作联盟等形式, 而且必须有国际科学商业区内的企业参与, 以提高国际科学商业区对基础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目标是将国际科学商业区建设成为以科学为基础的、世界一流的创新集群。2012-2017年, 该项目的总投入将达到220亿韩元[50]。

2012年5月, 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了“通过国家研发项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战略”。该战略指出目前韩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项目均效果不明显, 产学研之间的人才流动有限, 国家研发项目成果与技术产业化资助项目联系薄弱, 研发规划时对市场需求的反映不够。该战略目标是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化, 缩短知识产出与知识利用之间的距离, 提出将在3个领域实施9项措施: (1) 在人才流动领域:利用假期和学术休假形式, 充分发挥大学教授到企业的交流作用;充分发挥国立科研机构向中小企业派遣研究人员的作用;通过在大学、国立科研机构内设立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力中心等形式开展合作研究。 (2) 在知识流动领域:促进产学研联合研发课题的产业化;加强各部委在技术转移方面的中介职能;引导技术转移专门机构 (TLO) 的自主化;增强技术产业化项目与市场的联系。 (3) 在产学研沟通领域:营造产学研间的信任文化;加强产学研间的协作能力[51]。

2012年4月,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公布了从首批申报的42个“产学研联合研究法人”项目中最终遴选的2个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国立科研机构、大学已经拥有的、基础性与原创性成果的利用和商业化, 资助中小企业开发下一代主导产品, 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合作运营的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联合研究法人, 提高整个创新价值链上研发投资的效率。在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批准之后的6个月内, 被遴选的国立科研机构、大学应与投资公司合作完成产学研联合研究法人的注册。国立科研机构、大学通过技术、科研设备、设施等实物出资, 也可以通过现金出资, 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出售股权等, 获得投资收益, 并有责任向产学研联合研究法人派遣科研人员。企业可以以现金、科研设备等注资。在研发成功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收购国立科研机构、大学所拥有的股份。政府对产学研联合研究法人进行机构式的稳定资助, 平均每个法人每年资助5亿韩元, 资助期限为5年。在样品制造等与产业化相关的阶段, 政府将引导民间风险投资的加入[52]。

5. 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2012年2月, 教育科学技术部制订了韩国“第二次核聚变能源开发振兴基本计划 (2012-2016年) ”。根据该计划, 韩国政府将利用全超导核聚变装置 (KSTAR) 和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 (ITER) 项目成果, 正式启动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研发。

为使韩国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五大太阳能产业强国, 2012年年初, 韩国知识经济部表示将建设规模达100兆瓦的太阳能设备, 并在今后5年向韩国太阳能项目综合性研发中心投入1500亿韩元 (约合人民币8.3亿元) , 在短期内创造出内需市场, 以提高行业的开工率, 今后3年将建设总规模达26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设备。

2012年4月, 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了由16个相关部门联合制定的“自由贸易协定时代的国家研发战略”。该战略旨在借韩国与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之机, 提升劣势产业的竞争力, 推动优势产业抢占市场, 特别是重点支持电气电子、汽车、电脑、造船业等韩国支柱产业的开发, 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53]。

七、俄罗斯

2012年, 俄罗斯在改革国家科技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的同时, 在科技、教育、产业发展等领域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 为俄罗斯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导向型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1. 制定科技与教育发展战略

2012年, 俄罗斯顺利实现了总统更迭, 5月7日,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就职当天签署了13项总统令, 其中题为“关于落实国家教育与科学政策的措施”的总统令提出了俄罗斯教育、科学领域的新任务, 要求从创新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教育与科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国家政策, 加强中小学教育及高等教育, 并增加科研经费, 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政府对教育与科技发展的重视。

在科学领域, 该总统令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将增加对国家科学基金的经费投入, 对国内知名大学开展的研发工作加大资助力度。该总统令提出的目标包括:2018年之前, 将国家科学基金的经费投入增加到250亿卢布;2015年之前, 将国内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77%, 将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研发支出中的份额提高到11.4%;2015年之前, 将俄罗斯科技论文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2.44%[54]。

2. 面向2020年的科技发展规划与计划

2012年12月, 俄罗斯政府连续公布了“2013-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基础科学研究长期规划 (2013-2020) ”和“2013-2020年国家科学院基础科学研究计划”等多个重要的科技发展规划。

(1) 2013-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该规划是俄罗斯中长期的科技发展总规划, 将从国家层面协调联邦权力执行机构、国家科学院、重点大学、国家科研中心等的科研活动, 整合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学基金、联邦专项计划、计划外的措施等方面的国家资源, 旨在建设高效、有竞争力的研发体系, 保障其在俄罗斯经济技术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该框架性规划包括6个分规划: (1) 基础科学研究; (2) 问题导向型的应用研究, 发展前沿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储备; (3) 完善科研体制; (4) 发展跨学科的研发基础设施; (5) 国际科技合作; (6) 规划的实施保障。该规划提出2020年将国内研发总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 将非政府科技预算的研发经费比重提高至57%, 将高等教育机构占国内研发支出的份额提高到15%。2013-2020年, 政府将为该规划的实施投入16033亿卢布 (约合530亿美元) [55]。

(2) 基础科学研究长期规划 (2013-2020)

该规划是“2013-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6个分规划之一, 旨在协调全国与基础研究相关的所有参与方的各类活动。该规划的重点任务包括:建设能够保障俄罗斯经济可持续增长、保持其全球科技竞争力的基础研究部门;推动能够在经济现代化优先领域产生科技突破的跨学科研发;培养科研人才和科教人才;使俄罗斯的基础科学与全球科技界接轨。该规划涉及5个方面的计划: (1) 国家科学院所开展的基础研究; (2) 国家研究中心所开展的跨学科基础研究, 国家科学中心和知名科研机构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所开展的基础研究; (3) 联邦大学、国家研究型大学等高校所开展的基础研究; (4) 国家科学基金所资助的基础研究; (5) 根据联邦政府和总统签署的法令所实施的基础研究, 主要资助顶尖学术流派的俄罗斯科学家、研究生和博士生。2013-2020年, 联邦政府将为该规划投入8341亿卢布 (约合275亿美元) [56]。

(3) 2013-2020年国家科学院基础科学研究计划

该计划是“基础科学研究长期规划 (2013-2020) ”所涉及的5个计划之一, 是“2008-2012年国家科学院基础科学研究计划”的延续, 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部会同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农业科学院、俄罗斯建筑科学院、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等6个国家科学院联合制定。该计划确定了每个国家科学院的基础研究方向、各个方向的预期目标、2013-2020年每年的联邦预算拨款方案。2013-2020年, 联邦政府预算将为该计划投入6320亿卢布 (约合210亿美元) , 以保障俄罗斯的基础科学研究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 集中基础科学研究优先领域的资源, 并促进研究成果的开放共享。俄罗斯科学院及其地方分院占该计划预算拨款总额的80.6%, 该计划用文字详细描述了俄罗斯科学院在数学、物理、工程、信息技术、化学与材料、生物、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社会学、历史与语言学、全球问题与国际关系共11个学科的112个研究方向和预期的目标[57]。

3.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投入机制

2012年6月, 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成立“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 并取代原有的“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普京亲自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 总理梅德韦杰夫担任该委员会主席团的主席。新委员会的职能主要包括: (1) 在确定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机制方面, 向总统提供建议并制定相关政策; (2) 协调联邦和地方权力机关、社会联合体、科技组织等机构在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领域的活动; (3) 确定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领域国家调控的优先领域、形式和方法; (4) 负责协调研发工作的开展和研发成果产业化领域相关项目的实施[58]。

2012年7月, 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成立“总统科学与教育委员会”, 并取代原有的“总统科学、技术与教育委员会”。普京亲自担任该委员会主席, 原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部长、现任总统科学顾问富尔先科担任该委员会副主席和主席团主席。该委员会直接向总统负责, 其主要职能包括: (1) 针对科技与教育领域的优先发展方向、机制、政策与措施, 为总统提供咨询和建议; (2) 协调科技与教育领域的中央与地方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大学、资助机构等机构的相关工作, 例如, 跨部门的科研工作与科研基础设施; (3) 审议、研究科学与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59]。

10月, 总统科学与教育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 针对科技界普遍抱怨的科研经费资助体系, 讨论如何完善科研项目资助体系, 提高政府研发预算和各类基金的使用效率, 以及建设新的科技投入机制的法律保障等问题。目前, 俄罗斯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75%, 政府科技预算主要通过切块分配方式直接投向科研机构, 主要用于支付科研人员工资、公共设施和日常维护等“生存经费”, 不足以支持科研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设备和材料的购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所需”。俄罗斯科技论文的全球份额持续下降, 专利产出也表现欠佳。普京指出, 政府科技预算的目的应明确、重点应突出, 应建立清晰和透明的科学家成果奖励措施, 并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预算分配机制。在调整政府科技预算使用与分配方面, 普京承诺, 到2018年将国家各类科学基金的经费投入增加到每年250亿卢布, 并完善基金资助政策, 支持能够产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的全周期重大研发项目, 发挥基金的最大效益。未来将建立预算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努力从企业界筹措更多的研发经费, 以保障科研经费的增长[60]。

4.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2012年12月,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了“国家工业发展和提高工业竞争力规划”, 国家计划投入3.5万亿卢布 (约合1166亿美元) 支持工业发展。该规划包含17个子规划, 涉及汽车、农业机械制造、食品、轻工业、交通机械制造、重型机械设备、冶金、化工等各行业。该规划的宗旨是建立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结构平衡的工业, 使其能在融入世界技术市场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有效发展。该规划还要求研制先进的工业技术, 推动国家经济创新, 并为国防安全提供有效保障[61]。

12月30日, 俄罗斯政府公布了“2013-2020年林业发展规划”, 目的是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 保护和再生森林资源, 在保证俄罗斯生态潜力和森林功能的同时保障消费者需求。根据该规划, 俄罗斯将从林业资源利用方面获取更多收入, 提高木材砍伐量, 并保持森林覆盖率为46.6%。该规划提出的目标包括:出租的森林面积达到25.8%, 速成林种植面积达到10万公顷, 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占林业科研项目拨款的25%[62]。

12月24日, 俄罗斯出台了“2013-2025年国家航空工业发展规划”, 该规划预计耗资1.7万亿卢布, 其中联邦预算拨款1.2万亿卢布。该规划的目标是:使俄罗斯作为第三大航空设备生产商重回国际市场, 到2025年, 俄罗斯民用和军用航空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将达3.6%和11.9%, 其中在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领域的份额将可达到3.2%和10.9%, 直升机制造领域的份额将分别达到12%和16.5%[63]。

12月28日, 俄罗斯制定了“2013-2020年国家航天活动规划”, 其宗旨不仅在于完善俄罗斯航天工业管理体制、提高航天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推动宇宙空间探索, 还在于保障国防安全、发展国家经济和社会民生。2013-2020年, 俄罗斯将为航天业的发展投资2.1万亿卢布 (约合700亿美元) , 用于国际太空站、月球、火星及太阳系其他星体的研究。该框架性规划还包括航天业的其它分规划:联邦航天计划、发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NASS) 联邦专项计划、发展航天器发射场计划、技术更新工业计划的非机要部分[64]。

八、巴西

2012年, 巴西科技创新预算再度缩减, 达到88亿雷亚尔 (约合44亿美元) 。出台的《巴西2012-2015年国家科技创新战略》[65], 强调了科技与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核心的重要性, 着重强调了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对于建设一个公平、稳定的社会和一个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的重要作用, 并计划在下一年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此外, 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促进区域创新、小微企业发展、国家命脉领域的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和科技融入社会。

1. 出台“2012-2015年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2012年3月, 巴西科技与创新部正式出台了“巴西2012-2015年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提出了2012-2015年国家和区域行动的指导方针。“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目标是:有效降低国家经济的外部脆弱性和财政脆弱性, 加强国内市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资助未来的支柱产业, 使巴西为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协助巴西过渡到绿色经济和创新经济;加强建设性融入。具体内容包括: (1) 确立巩固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方针, 集中联邦、州、市、公共和私人各层面的力量, 推动法律框架的完善和国内各种科技创新资助工具的整合。 (2) 对扩大和加强研发基础设施的战略和行动方针提出了建议。例如, 扩大研究生规模、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创新和扩大多用户实验室的资助来源, 强调国家科技与创新部的机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填补国家缺乏竞争力领域的空缺, 为应对复杂研究的挑战和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而重新设置机构。 (3) 扩大和健全聚焦于基础科学和工程学战略人才培养的“科学无疆界”计划。国家科技与创新部与国家教育部将和私营机构开展合作, 提供10万个海外奖学金, 并将与世界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加强交流, 稳步促进巴西的科学研究进入国际研发网络。 (4) 应对和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并将继续强化资助有关生物多样性以及面向自然资源保护的研究。 (5) 对社会包容性给予特别关注, 主要包括将成熟技术向家庭养殖者、小生产者、微小企业、独立创业者转移, 以及发展辅助技术。还应制定科学技术传播政策, 以刺激青年人对科学技术事业的兴趣, 并在“技术淹没”的时代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知识来行使公民权利。 (6) 选择优先计划, 意图全面推动巴西经济的重要链条 (信息通信技术、医药和综合卫生产业、石油和天然气、综合国防工业、航天、核能以及与绿色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关领域) , 同时还确定了现实战略目标和为实现目标的资金预算, 重点在于运行对政策和计划的结果及影响进行检测与评估的有效系统。 (7) 在不降低东南部与南部现有水平的情况下, 提出了加强北部、东北部和中西部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动方案。总之, 科技与创新区域战略将使得资金与人才资源得到优化分配, 有利于解决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8) 改善管理, 寻求政策、工具与机构之间更有效的整合, 并在巴西实施更有效和更持久的、对科技创新行动的结果与影响进行监测与评估的系统。

2. 计划增加科技投入

2012年9月, 科技与创新部执行秘书公布2013年巴西的科技与创新预算为102亿雷亚尔 (约合51亿美元) , 比2012年的88亿雷亚尔增加了15%。其中, 除了人员和维护费用以外的预算从2012年的52亿雷亚尔增长为2013年的67亿雷亚尔, 包括支付给国家科技发展基金, 用于为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预算是45亿雷亚尔。2013年, 联邦政府扭转了2011-2012年科技投入衰退的形势, 回归到了历年对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的轨道上, 而这次预算的增加会为巴西科学的振兴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66]。

3. 改革科技评价体系

2012年6月, 巴西科技部发布“监督和评价政策” (PMA) , 并宣布成立了新的评价机构“国家评价常设委员会”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宏观评价工作。PMA要求政府所投资项目的执行者要定期向“评价常委会”提交必要的数据, 供监督和评价, 提交形式可以是机构和资金的执行报告、研究或调查报告等。“评价常委会”将联合政府各科技管理部门已有的评价机构, 组成一个新的国家级科技评价组织构架, 同时保留这些评价机构的自主权。“评价常委会”还将建立政策评价数据平台, 提供有关政策评估和资源分配的信息。“评价常委会”的另一项使命是对科技部本身进行监督和年度评价, 其运行模式是:每年接受社会监督意见, 在12月发布公开报告评价科技部的政策, 找出潜在的瓶颈和问题, 为下一年的政策优化提供依据[67]。

4. 推动亚马逊地区的区域创新发展

2012年9月, 巴西科技与创新部长发布了两项关于亚马逊地区科研发展的公共政策, 即 (1) 在该地区建立全国性学术光纤数据传输网络, 届时传输速度将是原来的五倍, 由现在的200兆每秒提升到千兆每秒, 并有助于教育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这项基础设施将由国家层面管理大学网络的巴西国家科研网络负责; (2) 通过了一项以经济补助方式资助小企业的一项法令, 由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银行领导的亚马逊基金会提供补助资金, 由巴西科学研究与发展项目资助署负责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 这种无偿的公共资助方式将直接面向企业实行, 与它们共同分担特定活动中的固有成本和风险[68]。

此外, 国家还将设立奖学金吸引科研人员到亚马逊地区, 目标是每年吸引1000名博士, 至少持续5年。预计每年为吸引博士投入1.8亿雷亚尔 (约9000万美元) , 另外为博士在此定居的资金投入预计为2.07亿雷亚尔 (约1.035亿美元) 。

5. 促进产业发展

2012年8月, 巴西科学研究与发展项目资助署 (FINEP) 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银行 (BNDES) 联合颁布了“Inova Petro” (“创新石油”) 项目, 该项目将出资30亿雷亚尔 (约合15亿美元, 两机构各出一半) 用于发展石油与燃气供应链条 (包括设备制造、开采和造船等领域) 。另外, FINEP还将提供1.5亿雷亚尔的补贴。这一项目将获得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Petrobras) 的技术支持。项目预计持续至2017年。该计划目的是提高巴西工业总产值中的国内生产部分, 还将为公司做技术评定, 从而扩大巴西油气产业链的技能和竞争力[69]。

2012年8月, 巴西科技与创新部发布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战略规划”, 并计划到2015年投入5亿雷亚尔 (约合2.5亿美元) 。科技与创新部希望通过该计划加快软件产量的增长速度, 从而实现企业创收并增加技术性就业岗位。政府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1) 利用现有法规刺激软件生产; (2) 国家软件和服务技术认证 (Certics) 计划; (3) 创立四个“企业加速器”; (4) 重视数字生态系统价值; (5) 加强IT领域的专业培训; (6) 建立新的全球研发创新中心; (7) 市场情报计划[70]。

2012年9月, FINEP公布了一项名为“Tecnova” (“新技术”) 的经济补助计划, 该计划将为小微企业提供1.9亿雷亚尔 (约合9500万美元) 补助, 用于新产品、新服务、新方法的开发, 从而提高交易价值和竞争优势。同时, 巴西微型和小型企业支持组织 (Sebrae) 也将提供5000万雷亚尔 (约合2500万美元) 的机动资金, 为选定的企业提供资金用于企业管理[71]。

2012年8月, 巴西“国家风险管理和自然灾害反应计划”正式启动。“风险管理和自然灾害反应计划”涉及了巴西联邦政府的很多领域, 分为四个主题:风险区域地图绘制、监测与预警、应对灾害、预防灾害。该计划总投入为188亿雷亚尔 (约合94亿美元) [72]。

巴西科技部将参与监测与预警工作, 集中由位于国家空间研究所 (Inpe) 的国家自然灾害监测中心 (Cemaden) 履行这一职责, 巴西全国163个城市将被监测。监测地图是由巴西地质调查局 (CPRM) 绘制的。监测与预警活动将获得3.62亿雷亚尔 (约合1.81亿美元) 的资金支持。这笔资金也将用于相关的技术开发[73]。

九、西班牙

2012年, 是西班牙新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上台第一年。本着精简部门、节省开支的原则, 西班牙内阁原有15个部被缩减至13个, 原科技创新部被并入经济和竞争力部, 改为研究开发和创新国务秘书处。西班牙政府在经济危机蔓延和经济颓势背景下选择了缩减科研投入, 与2011年相比科研投入减少了25.5%。此外, 年内西班牙发布了一系列中长期规划, 旨在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强经济竞争力, 解决经济危机等问题。

1. 制定重要科技战略与规划

2012年12月, 西班牙研究开发和创新国务秘书处公布了“2013-2020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74], 该战略规划从宏观上明确了未来八年西班牙科技发展方向, 从基本原则、优先发展方向、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划。未来科技发展重点包括:引进新的投资方式, 如风险投资, 取消僵化繁琐的财务和行政管理流程;重视知识的专业化发展, 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占主导地位;鼓励和推广开放和灵活的知识管理模式, 注重公私部门间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的互动;通过国际上的支持与合作来提高西班牙科技在国际上的地位, 积极参与ERA欧洲研究区计划;建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系统框架;宣传和培养国民科学文化素养, 鼓励创新和创业。为此, 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实施激励机制, 与国家战略政策保持一致, 推进规划战略的完成;开发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管理和评价系统, 增强科研项目的协调性和透明度;完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协调, 简化繁复、不必要的行政管理流程;加强合作, 注重吸引人才, 尤其重视引进非欧盟国家的人才;通过优惠条件招商引资, 吸引私营企业的投资, 以及外国企业的投资等。

此外, 西班牙研究开发和创新国务秘书处还公布了“2013-2016国家科技创新研究计划”[75], 该计划在新出台的“2013-2020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指导下, 明确了未来四年的优先发展领域:卫生医疗及人口结构变化;食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研究;安全、高效和清洁的能源;建立智能交通;气候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和数字化社会;公民安全和自由权利的保障;社会的变革和创新。计划指出, 科技体制管理过程中将更加注重计划制定的合理性;管理流程简单化;计划实施的协调性、高效性和完成性;开展监测和评估;鼓励协同合作;以及加强非欧盟国家的人才引进。

2. 研发投入持续削减[76]

据西班牙国家统计局 (INE) 公布的统计数据, 自2010年, 西班牙科技研发投入比2009年略有下降后, 2012年研发投入持续削减, 从2011年的85.86亿欧元减少到64.39亿欧元, 削减近25.5%。其中, 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民用研发部分, 从2011年的75.76亿欧元下降到2012年的56.33亿欧元, 减少了25.6%;军用研发项目的经费从2011年的10.09亿欧元下降到7.57亿欧元, 减少了24.9%。

2012年预算建议给研究发展创新国务秘书处拨款39.44亿欧元, 包括政府补贴16.42亿欧元与政府贷款23.01亿欧元, 分别比去年减少了4.75亿欧元与9.16亿欧元。由于2011年32.18亿欧元的预算只执行了13.62亿欧元 (42.3%) , 该部分的资金缓解了部分预算缩减所造成的影响。

在此次经费削减中, 西班牙科技研究促进协作项目受到严重影响, 该项目是通过公共资助项目的申报和参与研发创新活动来获得资金的。2012年, 该项目的预算下降至13.94亿欧元, 减少了24.7%。其中,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类的研究经费比2011年减少了17.4%, 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天体物理研究所 (IAC) 的预算从2054万欧元下降至1704万。西班牙国家气象局 (Aemet) 的预算从2011年的1.22亿降为0.87亿欧元, 削减了近28.9%。但西班牙最重要的公立科研机构西班牙科学研究高级委员会 (CSIC) 的预算仅下降了2.8%, 从6.88亿欧元变为2012年的6.68亿欧元, 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3. 完善科技管理与支撑体系

2011年12月, 新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上台后, 本着精简部门、节省开支的原则, 西班牙内阁原有的15个部被缩减至13个, 原科技创新部被并入经济和竞争力部, 改为研究开发和创新国务秘书处 (副部级) 。原科技创新部下属的西班牙科学研究高级委员会、卡洛斯三世卫生研究院、国家农业和食品技术研究所、西班牙能源环境科技研究中心、西班牙海洋学研究所、国家地质和矿产研究所、国家科技馆由研究开发和创新国务秘书处管理, 一同合并进经济与竞争力部。西班牙政府旨在通过重组来刺激经济和减少支出, 解决经济危机, 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77]。

2012年6月12日, 依照2011年颁布的西班牙《科学、技术和创新法》的相关内容, 正式成立了西班牙国家调查机构。自此西班牙也拥有了一项与欧洲其他国家科技体制相似的重要工具。该机构隶属于研究开发和创新国务秘书处, 遵循经济与竞争力部的预算和问责制度, 但在对于知识转让、开发和利用的科研活动的投资、评估和验证上具有自主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更为有效的投资管理方法和机制, 以加强中央政府在科学研究投资方面的影响。这一新的机构将促进竞争性资源配置, 并为投资活动的结果带来质和量的改善[78]。

2012年9月18日, 根据《科学、技术和创新法》第8条法令, 正式建立西班牙科技与创新政策理事会, 以此取代原有的科学与技术总理事会。新成立的理事会设有常设工作组, 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代表组成, 将更加注重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避免目前存在的科技政策分散、重复等问题。其具体职能包括: (1) 协助科技政府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建立相关监督评估机制; (2) 为国家和地区科技政府整理和发布科技报告, 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有效的资源和解决办法; (3) 在尊重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 促进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并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 (4) 促进和开展知识转移等相关创新活动; (5) 研究和整理欧盟资助的各项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等信息, 为西班牙科技提供参考材料[79]。

2012年11月16日, 同样根据《科学、技术和创新法》, 西班牙科技与创新咨询理事会正式宣布成立, 将与9月份新成立的科技与创新政策理事会以及未来将建立的研究道德委员会共同促进西班牙的科技发展。该委员会由14名成员组成, 根据三分之二以上必须为科技领域代表的规定, 其中4名为经济和社会领域专家, 10名为科技创新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企业代表。具体职能包括: (1) 对西班牙科技创新战略和国家科技计划等进行研究分析, 提供修改意见和发展报告等; (2) 向西班牙政府以及科技与创新咨询理事会提供建议, 履行咨询作用, 尽可能广泛地代表各领域和部门的意见; (3) 完善西班牙科技创新体系的评价机制, 来衡量资源的利用率, 使科技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起到互相推动的作用[80]。

4. 支持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为解决经济危机, 提高生产竞争力, 2012年5月, 西班牙创新和竞争力办公室制定了“支持创新和竞争力”行动纲领, 具体包括四项计划: (1) 扶持科技园区的“INNPLANTA 2012计划”:预算投资约1.5亿欧元, 扶持科技园区内公共和私营单位建立与完善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 由欧洲地区发展基金 (ERDF) 为公私单位贷款或偿还贷款, 利息补贴高达75%, 8年还款期限, 最长付息期为3年。 (2) 支持技术研发的“INNCORPORA 2012计划”:投资9120万欧元, 为公私部门、技术中心和商业协会等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补助金, 来进行技术研发、可行性研究;同时也作为培训补助, 支持专业人士进行与研发项目相关的培训学习。 (3) 建立技术平台的“INNFLUYE 2012计划”:西班牙现已建立40个公共和私营部门间的技术平台, 2012年将根据需要建立新的并继续维护原有的的技术平台。通过技术平台来选择某领域所需的中长期优先技术, 采取“产业分析—制定愿景和路线图—平台间协同合作—最终定位”的流程。 (4) 促进合作的“INNPACTO2012计划”:计划投资8.517亿欧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招标项目, 鼓励公私机构间开展合作, 联手进行研发创新活动, 致力于生产部门与科研体系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81]。

2012年7月, 西班牙工业技术发展中心 (CDTI) 批准了122项新的企业研发项目, 总投资额63.24亿欧元。这些企业研发项目将支持社会经济领域面临的结构性转变, 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和结构调整, 直接创造240个就业机会, 间接创造465个就业机会, 以缓解西班牙目前的就业压力[82]。

2012年8月, 西班牙工业、能源和旅游部和国家创新公司 (ENISA) 签署合作协议, 决定为其资助960万欧元, 并增加7410个就业岗位, 用以促进西班牙企业的发展。西班牙工业、能源和旅游部确定了重点发展对象, 将重点资助西班牙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和青年企业家创业, 旨在提高国家经济生产力和竞争力, 解决就业问题。

十、欧盟

2012年, 在欧债问题久拖不决并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 欧盟仍积极推进欧洲研究与创新一体化, 谋划新的2014-2020年研发与创新框架计划“展望2020”的实施, 并加强若干重要领域的创新部署。

1. 积极推进区域研究与创新一体化

为完成到2014年实现欧洲研究区 (ERA) 、形成研究与创新单一市场的目标, 7月, 欧盟委员会与研究型大学联盟等组织签署了联合声明和谅解备忘录, 提出为加快欧洲研究区建设进程, 在2013年前应采取的措施, 包括:通过开放、透明的招聘程序招募高水平研究人员, 通过职业门户公布高水平研究人员的职位空缺, 继续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探索加入泛欧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制定和实施产学流动计划, 为学术界和企业培养卓越的研究人员并提高产学之间的人员流动;促进公共资助研究的开放获取;加强产学合作, 通过知识转移专门机构加强知识转移转化等[83]。

作为促进欧洲区域一体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12月, 欧盟通过建立欧洲单一专利体系的协议, 几十年来的努力将终成正果。单一专利将通过统一的管理程序向发明人提供保护, 由欧洲专利局 (EPO) 根据欧洲专利公约的规定统一授予, 并依照专利权人的要求在25国同时生效。在欧盟27国中, 意大利和西班牙由于不满专利申请书限定为三种语言、仲裁法庭设在德英法三国而拒绝加入单一专利体系。

单一专利于2014年开始实施, 将和成员国专利以及欧洲专利并行, 由欧洲专利局集中管理。单一专利体系还包括建立统一的专利诉讼制度, 专利仲裁法院拥有处理单一专利侵权和有效性问题的专属管辖权。该体系的实施有望有效消除创新障碍, 使欧洲企业、尤其是研究机构和中小型企业大大受益, 从而提升欧洲对创新和投资者的吸引力, 促进欧盟的整合[84]。

2. 以“展望2020”计划谋划未来科技创新布局

欧盟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七研发与创新框架计划 (FP7) 将于2013年结束, 围绕“2020战略”和“创新联盟”旗舰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 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11月推出了2014-2020年的研发与创新框架计划“展望2020”[85]。新计划将涵盖欧盟几乎所有的研发与创新相关的计划, 形成统一战略框架, 包括“研发与创新框架计划”、“竞争力与创新框架计划”中与创新相关的内容、以及“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 (EIT) 。计划要求的投资预算是800亿欧元, 但面对欧盟当前整体预算吃紧的情况, 该计划的最终预算额度仍悬而未决。

“展望2020”计划将卓越的科学基础、领先的产业技术和应对社会挑战三大优先选择作为主线, 要求欧盟及成员国必须增加和扩大研发创新的公私投资强度、统筹和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加强和完善产学研用的密切关系、推进和加速欧盟现代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

在新计划中, 为实现促进增长和应对社会所面临挑战的目标, 引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转变, 如简化实施程序, 扩大框架计划的参与范围, 为从想法到研究成果投入市场的整个过程提供无缝和持续的资助, 给予贴近市场的创新和活动更多的支持等。10月, 欧盟各国研究部长就简化“展望2020”的资助规则达成共识, 重点是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资助额度, 即大学等非盈利机构负责的所有项目的直接成本资助比例都应为100%, 贴近市场和共同资助项目的直接成本资助上限为70%, 间接成本应按照统一比例——直接成本的25%予以资助, 取代全成本计算法。此外, 建议在人员成本中包含对每人每年最多8000欧元的额外资助。

3. 加强重点领域前瞻部署

2012年, 围绕“2020战略”的目标, 欧盟在若干领域部署了新的研究与创新发展计划, 主要包括:

——“欧盟关键使能技术 (KETs) 战略”[86], 督促成员国加强研发创新, 积极推动KETs的产业化, 完善研发创新价值链, 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创新的商业化产品与服务,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战略提出, 将通过整合资源来促进KETs的研发创新与利用, 如在“展望2020”计划中分配67亿欧元用于构建KETs产业能力;实施创新导向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计划;通过凝聚政策支持KETs技术创新;保证欧洲投资银行对KETs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投资承诺;通过政府援助计划促进KETs投资, 以及为KETs未来发展和应用培养人才等。

——可持续生物经济战略与行动计划[87], 目的是确保欧洲智能型绿色增长, 以加强可持续农渔业、食品安全、工业用可再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保障生物多样性并加强环境保护。计划聚焦以下三方面内容:投资研究、创新与技能, 市场开发和增强生物经济领域的竞争力, 政策协调。

——支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蓝色增长战略”[88], 旨在充分利用欧盟尚未开发的海洋、海域和沿海地区资源, 开启欧盟蓝色增长的机遇, 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该战略重点关注五大新兴产业优先领域:蓝色能源, 海水养殖, 海洋、沿海旅游, 海洋矿物资源, 蓝色生物技术。

3.学生会组织部2012年工作计划 篇三

为鼓励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档案法制知识竞赛的单位,市档案局组织召开了北京市档案系统参加全国档案法制知识有奖竞赛活动组织委员会会议,根据各单位参赛人数和宣传组织情况等评奖原则,进行优秀组织奖评选,评选出41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其中,海淀区档案局荣获特等组织奖;朝阳区档案局、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权属登记事务中心档案馆等22个单位荣获一等组织奖;怀柔区档案局、市地方税务局办公室综合档案室等18个单位荣获二等组织奖。

希望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向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单位学习,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履行档案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责,为全市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获得特等组织奖单位(1个)

北京市海淀区档案局

获得一等组织奖单位(22个)

北京市朝阳区档案局

北京市丰台区档案局

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

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

北京市顺义区档案局

北京市东城区档案局

北京市通州区档案局

北京市石景山区档案局

北京市大兴区档案局

北京市延庆县档案局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权属登记事务中心档案馆

北京市工商局档案管理中心

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档案处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档案室

北京联合大学档案(校史)馆

北京市卫生局办公室档案室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档案科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办公室档案室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档案室

北京市环保局办公室档案室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档案室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保密档案处

获得二等组织奖单位(18个)

北京市怀柔区档案局

北京市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

北京市密云县档案局

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

北京市房山区档案局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办公室综合档案室

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档案室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档案室

北京市水务局办公室档案室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室

首钢总公司档案处

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室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室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档案室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档案室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办公室档案管理中心

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档案室

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办公室档案室

4.省委组织部2012年工作要点 篇四

按照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的部署,2012年全省组织工作的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迎接十八大为主线,以服务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为主题,以做好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十八大代表选举、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深化创先争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重点,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继续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提高全省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一、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市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准备和县乡人大、政府与县政协换届工作

1、扎实做好市县乡人大、政府和市县政协换届准备和组织实施工作。坚持早调研、早摸底、早准备,对各市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搞好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换届政策,适时下发换届文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及时组建换届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坚持一抓到底,掌握县乡领导班子换届进展情况,做好换届人选推荐、考察和大会选举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正确对待组织安排,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加强宣传舆论引导,营造换届良好环境。配合中组部做好2013年省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准备工作。

2、着力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注意总结运用党委换届中推进改革的成熟措施,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质量,考准考实干部的德,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尤其要选拔原则性强、对群众感情深,一身正气、敢抓敢管和工作中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贡献大的干部担任正职领导干部。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同时注意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的优秀干部,切实实现中央和省委关于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目标要求。

3、毫不放松抓好严肃换届纪律工作。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严格执行“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换届纪律,继续坚持“四个硬杠杠”。采取专项巡视、派驻督导组、签署承诺书等措施,加强全程督导检查。对违纪违法用人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二、认真做好十八大代表推荐考察和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

4、扎实做好十八大代表人选推荐考察。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做好辽宁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考察工作的通知》(辽委〔2011〕53号)精神,做好我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人选推荐考察工作,全面深入地考察代表人选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作风、工作业绩、履行职责能力等方面的情况,真正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品德作风优良、工作业绩突出、党员群众公认的党员选为十八大代表。注重推荐生产和工作一线先进模范党员作为代表人选,确保实现代表结构比例要求。坚持把发扬党内民主贯穿于代表选举工作全过程,尽可能使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能参加代表人选推荐提名活动。筹备召开省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党的十八大代表,做好出席全国台湾省籍党员代表会议代表选举和十八大台湾省籍代表人选推荐工作。

5、围绕迎接十八大加强组织工作宣传。制定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宣传的意见,适时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十八大前的组织工作宣传。积极宣传十七大以来组织工作的新 1

成绩新经验,宣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十八大代表先进事迹,认真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应对工作,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6、认真抓好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十八大召开后,及时发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举办全省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抓好组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轮训工作。

三、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7、强化宏观指导。研究制定全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部署。注重发现、树立和宣传一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先进典型,推动领导干部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

8、加强理论武装和党性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集中开展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群众路线、优良作风和反腐倡廉等基本教育,着力解决干部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保持党的纯洁性上下功夫。建立务虚研究制度,定期开展对本地区本单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研讨。

9、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特别是换届后新进班子成员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引导领导班子成员顾大局、守规矩、讲原则、听招呼,与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具体的制度措施。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完善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强对民主生活会的指导,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民主生活会测评工作,真正形成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高效运转、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与矛盾的工作机制。

10、加强作风建设。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教育引导干部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加强对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情况的考核,重点考核干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以及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成效,推动领导干部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11、加强干部工作宏观指导。认真做好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并依据考核结果,结合换届需要统筹做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调整充实。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研究制定对市级党政正职、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重点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治庸治懒治散治浮治奢力度,制定出台具体整治办法,加强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组织调整工作。继续做好领导干部任前公示、诫勉谈话、函询、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真诚关心帮助干部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纪念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为契机,全面总结老干部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认真研究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落实离退休干部各项待遇,探索改进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注意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积极作用。

四、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

12、抓好振兴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题培训。围绕省党代会确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系列专题培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驾驭复杂局面、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全年计划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20期,培训县处级以上干部800人。

13、抓好分级分类培训。突出抓好各级党政正职的培训,开展新进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培训。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办基层干部培训示

范班,重点抓好对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域企业党员负责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培训。深入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采取在线学习、巡回宣讲、流动课堂等形式,积极推进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倾斜。继续选派干部到国(境)外培训,以提高干部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能力为重点,抓好中短期培训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14、扎实推进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县级党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基层党校建设。制定在全省干部中开展自主选学的实施意见,举办7期自主选学培训班,培训省直机关县处级干部600人。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在线学习,推进省市干部在线学习网的连通和各市省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教管分中心建设,争取在年底前建成功能完备、资源共享、规范高效的干部网络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质量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建立现场教学实践基地,建成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研究制定《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期间考核办法》,建立市厅级后备干部培训跟班考察管理制度。

五、组织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程”

15、加强总体规划。着眼于领导班子换届和建设的战略需要,严格遵循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制定全省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提出硬杠杠,分层、分类提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筹备召开会议,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16、加大选拔力度。采取公开选拔等措施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特别要选拔一批70年代以后出生的市厅级领导干部、80年代以后出生的县处级领导干部。

17、强化培训锻炼。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身定制、计划到人的原则,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集中抓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强化培训,办好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年培训240名市厅级后备干部和50名35岁左右的优秀县处级领导干部。选送优秀中青年干部到高等院校和境外培训机构学习培训,选派80名市厅级后备干部参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领导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选派130名中青年干部参加在职学习,选派5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赴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进行培训。适时组织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省直单位与市县乡之间、省属企业和高校与党政机关之间的年轻干部进行互派锻炼,选派部分优秀年轻干部到信访部门和重点工程项目、重大活动中进行挂职锻炼。建立健全对年轻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监督等方面的制度,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六、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8、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探索多渠道推荐提名干部,把群众推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自荐等多种提名方式结合起来。科学规范提名程序,完善提拔干部、平级调整干部、主要领导岗位干部、交流提拔干部等提名程序。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落实提名责任,加强对违反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

19、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化、常态化。继续加大公开选拔力度,抓好全省公开选拔的宏观指导。认真抓好《关于积极推进省直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的通知》的贯彻实施,开展竞争性选拔省直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试点工作。普遍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试行差额票决。完善地方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规范常委会票决干部的程序和方法。

20、探索破解简单以票取人问题的有效措施。开展民主推荐中推荐权重比例分配改

革试点,区分领导责任、知情度、关联度等方面的情况,在民主推荐时适当划分权重。建立健全分类选拔机制,针对委任制、选任制、考任制、聘任制的不同选拔方式,科学运用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结果。注意将干部选拔推荐得票情况与平时考核、定期考核等民主测评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把握干部的德才情况。

21、完善干部考察。全面运用“一个意见、三个办法”,探索建立符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推行实绩公示。完善任前考察、改进考核、强化平时考核,开展量化考察试点。落实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探索完善考核干部“德”的办法,坚持正向和反向测评相结合,把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和考核、巡视监督、关键时刻考验等多方面多渠道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历史、辩证、突出重点地评价干部的德,切实把干部的德考准考实。强化干部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制度,探索建立考核结果数据库。

22、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注重面向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经验作为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资格条件严格掌握。加大从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干部中选拔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力度,有计划地开展省市机关面向下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继续从大学生“村官”和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定向考录县乡机关公务员和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开展从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定向考录公务员和选拔街道领导干部工作。

23、切实做好公务员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开展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公务员考录及政法干警专项考录工作。加强对全省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和宏观指导,推进公务员队伍分类管理,进一步健全公务员法规制度配套体系,切实做好公务员考录、培训、考核、奖励、信息统计等方面工作,完善公务员选拔、任用、考核、培训机制。

七、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

24、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力度。组织新闻媒体强化对《干部任用条例》和选人用人政策法规的宣传。将《干部任用条例》和选人用人政策法规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校专题培训的重要内容,分级举办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纪检组织人事干部、普通党员干部专题培训班。综合运用集中检查、重点抽查、专项巡查、自查等方式,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市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干部事后备案等制度。充分运用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指导各地深入查找问题,推动整改提高。

八、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26、组织实施“科学人才观宣传行动计划”。深入总结十七大以来我省人才工作,把好的经验做法提升到规律层面,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宣传普及和贯彻落实先进人才理念,在全社会开展科学人才观大讨论,加强对人才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广泛宣传人才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新经验,注重树立和宣传一批人才工作和各类人才的先进典型。

27、健全完善和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把人才规划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建立人才数量、质量、结构与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逐级制定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建立起覆盖全省、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人才规划体系。围绕三大区域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区域人才合作开发。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机制,研究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实施办法,在全省组织开展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选择1个地级市和2个县区开展人才强市、强县试点。

28、抓紧实施重大人才工程。认真组织实施“115”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选拔10名两院院士人选、100名杰出技术型专家、5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深入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建立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院士后备人选队伍。实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选拔500名企业家到国内外高校、职业经理学院学习,选派2000名企业科技管理人才到国家级省级高新区跟班学习。实施青年英才开发工程,着力培养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制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意见。全面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撑“151”工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乡土人才。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做好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29、加大吸引和使用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和“十百千工程”,全年计划引进省级“千人计划”人选200人。深入实施海外研发团队引进工程,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引进200个海外研发团队落实工作。继续举办中国海创周,举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成果展和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海外人才招聘会,同步组织“海外学子沿海行”、“海外人才沈阳行”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探索建立稳定的海外人才引进窗口和联系点,抢占国际人才竞争主动权。

30、创新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我省10项重大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加强全省人才特区建设的具体意见,建立5个人才特区,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完善人才工作投入机制。根据人才发展规划,研究提出重大人才项目资金匹配办法。

九、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31、围绕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创先争优。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当先锋、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主题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和平安创建活动。开展创先争优理论研讨活动,建立健全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三亮三比两争当”活动,推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选树和宣传一批有群众基础、有生命力的先进典型。扎实开展“三学三送三促进”活动,采取广泛走访、驻点调研、结对共建等方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七一”前夕,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总结表彰。

32、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创新工程,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上水平。认真做好向全省1115个后进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重点选派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设岗定责”、“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活动。以“三有一化”为重点加大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力度,召开全省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制定关于加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县城社区党建工作,探索实施社区工作者队伍职级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党群共建文明和谐社区”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机关、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等其他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分别筹建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省社会组织党工委,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创建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和“四强四优”争创活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省机关党建工作考核评价的意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33、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在青年工人、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适度发展学生党员,统筹做好其他领域发展党员工作,注意解决好个别村民小

组中没有党员的问题。落实党员教育培训规划,探索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完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实施基层党员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育“双育”计划。发挥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和“12371”电话平台作用,筹建省、市、县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

34、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健全党员民主讨论党内重要事项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健全党员信访举报的受理、查核和定期反馈制度。扎实推进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创新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开发党代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代表提案提议、代表管理、代表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

35、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县(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行县(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加强党建研究工作。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评选,建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推进机制。

十、切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36、牢固树立忠诚、公道、务实、创新、清廉的理念,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开展“迎接十八大,争当‘三服务’优秀标兵、争创‘两满意’模范部门”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什么是组工干部的党性”的学习讨论。扎实推进“学先进、见行动”活动,深入开展向杨善洲、郭明义、李林森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上半年评选表彰全省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先进集体、优秀个人、优秀标兵。

37、坚持多学习、勤调研、善思考,大力加强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意见,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实施全员培训。制定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互派干部挂职锻炼计划,采取挂职锻炼、扶贫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锻炼干部,提高抓落实的主动意识和能力水平。

38、推进组织工作规范化,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和选拔任用制度,加大内部交流轮岗力度,探索完善竞争上岗、差额遴选办法。健全完善部机关办公制度和运行机制,办好《辽宁组工信息》和《辽宁党建》,制定实施全省组织系统信息化工作规划,抓好“大组工网”网络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信息库、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公务员信息库、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设。

5.2012年组织部学期工作总结 篇五

经济贸易系团总支学生会

组织部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五日

“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

古人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对于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或是强大的组织来说,每做完一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完美的总结,正所谓“善始才能善终”;因此,我们组织部对这学期的工作做了如下总结:

一、工作方面:

“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人生最大的麻烦和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

众所周知,学生会组织部是协助院团委加强全院共青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及共青团干部培养和管理的重要部门;因此,我们的组织部在起到了联系院团委、院主席团以及学生会各个部门的纽带作用的同时,更好的以服务全院学生为宗旨,全面负责学院学生活动,并且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丰富学生生活,指导加强全院同学间的互动,提高同学的奉献、团结、互助、友爱等精神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根据以上原则,组织部的工作主要分为常规工作和特色工作:

1、常规工作:

(1)干事的例行工作:

正所谓“农时耕种,闲时练兵”;组织部作为学生会中的枢纽,其地位自然不可小视,而组织部的干事,其办事效率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整个学生会的工作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我们组织部中的各位干事在平时也会努力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其工作则包括:

1每周一晚参与组织部内部会议,听取学校、学院近期的○活动情况,并安排本周的工作任务;

2对自己所负责的班级的团支书保持密切的联系,走进同○学,了解他们的所需,给部门的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每月底,当月的负责人需对本月部门所搞的活动作小结,○提出可取之处及不足之处,并做好相关记录,以便于日后工作的有效进行;

4对于每次学院所举行的活动,各位干事需配合好部长做○好各项前期策划,中间参与以及后期的总结工作,完成相应的计划,并将活动策划书与总结书及时的归档,做好保存工作;

5各干事与部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提高本部门在各方面○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2)干事的素质培养:

学生会组织部干事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活动的效率、影响到学生会常规工作的最终落实,可以说,加强干部素质的培养,是学生会成长壮大的关键;因此,在这半年中,我们组织部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培养干部素质:

○1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 每个月,各位干事都会进一步的树立积极工作、主动思考的意识,并积极协助老师和学生会领导及其他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2注重部门成员的沟通

在每周的部门例会以及平时各位干事的交流中,各成员间互相交流、谈心,部长在掌握了各位干事们的思想动态的同时,也培养彼此间的默契程度;

○3培养部门成员的团队精神

通过各项工作培养每个人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增强部门的凝聚力,树立组织部的良好形象;同时,个人的荣辱涉及整个学生会集体,因此,每个人都要关心这个集体、爱护这个集体,进而为这个集体的成长壮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组织协助举办校、院级学生活动以及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并协助做好具体考查工作:

○1与学生会其他兄弟部门共同协助系上举办好各种活动;

○2通知参加党校培训的同学党校的开课时间、地点以及党校的考试时间和党校结业证的领取工作。

(4)做好团组织、团员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做好组织工作的各种数据统计和材料收集工作:

○1将各班的团员档案、团员证收集整理好交由院组织审查后,迅速下发给各个班级; 2将各班要补办团员证的同学的名单上转给院上; ○3协助系党员发展等相关工作。○(5)策划督促各班进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14月份的主题班会内容:

a.加强学风建设,扬我校风; b.爱护校院,从我做起; c.珍爱生命。

○25月份的主题班会内容:

a.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开展“新时代,新青年”主题活动; b.感恩,母亲;

c.5.31世界无烟日”,开展健康普及及教育活动。

○36月份的主题班会内容: a.诚信书写坦荡人生; b.父亲我想对您说!

(6)努力提高组织部各位干事的自身能力及素质;

○1每周一晚参与组织部内部会议,听取学校、学院近期的活动情况,并安排本周的工作任务;

○2与自己所负责的班级的团支书保持密切的联系,走进同学,了解他们的所需,给部门的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进一步培养每一位干事树立积极工作、主动思考的意识。

2、特色工作:

培养部门干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精神:

一直以来,我们组织部都十分的注重部门成员间的沟通以及培养部门成员的团队精神;因此,我部会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每个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如:不定期的举办部门成员间的聚会,如4月份我部成员一同去郊外野炊。

二、自身修养方面:

1、“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

在学生会的工作中,我始终以广大同学的共同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处处从同学们的需要出发,为同学们服好务,以便让他们感觉到快乐的同时,也同样能够让自己的大学之旅变得更加的充实与快乐;

2、“不去议论别人是一种修养,不计较别人的议论是一种胸怀。”

工作于组织部,让我们每一位干事都获得了一个可以与不同人交往的机会,能够让每一位干事的生活圈拓展的更加的开阔,但同时,也难免会与他人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对待别人的过失,不要妄加议论,同时,要善于理解与包容;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定不要妄做小人,有时候,一个人说出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没必要把知道的都说出来,毕竟,忠言逆耳,正如那句话,“人生就像卫生纸,没事尽量少扯。”

3、“学会忘记,让身心轻松;懂得舍得,让生活变得更加美丽。”

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见令我们感到不愉快的或者是很无奈的事情,有工作上的,也有感情上的,这就需要让我们学会取舍;所以呢,一定要学会忘记,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的身心变得更加的轻松,也一定要懂得舍得,因为它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的美丽!

4、“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同样,人生就像是站在十字路口,你永远也不知道在下一个拐弯处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因此,在组织部我们每一位干事都学到了对任何人都施以必要的恭敬;因为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庄重;

5、“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难以控制。”

孟子曾说:“闻伯夷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不紧不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就是说,听到柳下惠的情操的人,贪婪之徒也会清廉起来,懦弱之辈也会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听到柳下惠的情操的人,刻薄者就会厚道,胸襟狭小者就会宽大。可见,古人对“风格”所染,教化必“善”的问题也早有察觉,并做出了科学的总结。在生活中,我们组织部的各位干事也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烦恼与忧愁,但我们各位亲爱的干事都能够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以便能够用更加饱满的激情与活力去出色的完成上级派发的各项工作。

三、工作反思及不足:

“不及尚能补,过之无以救。”

虽然我们组织部在许多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有时候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 如:

对各班要补办团员证的同学未能全如其愿。

以上大致就是我们组织部这一学期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改进的一面。

四、工作期望:

我部门在以后的时间里会扬长避短,好的继续发扬,不足之处也会加以改进;我们会用满腔的热情去做好每一件事,用饱满的精气神去迎接每一份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去更好的服务大家!

最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在认真完成本部门工作的同时,也会主动了解其他部门的需要,并及时给予协助,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力争做到真诚,切实服务于学生会、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同学,与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系发展的更好!

经济贸易系团总支学生会

组织部

6.学生会组织部2012年工作计划 篇六

海赛区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科技创业和实践成才,共青团上海市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12年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海赛区选拔赛。结合上海市通知的相关要求,现通知如下:

一、时间

2012年3月-7月

二、主办单位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学生联合会

三、支持单位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管委会

四、参赛对象

2012年7月1日前在校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硕士(包括MBA)、博士研究生

五、参赛须知

1、报名及提交作品时间:即日起至2012年4月6日截止,团队负责人向学院学生会提交作品登记表及完整、详细的创业计划书(文字版一式五份;电子版一份)。

2、本次竞赛院内设专用邮箱:usstlxysu@sina.cn。需要递交的作品登记表、作品简介、以及创业计划书请发至该邮箱。

3、参赛形式:以创业计划团队形式参赛,填写登记表(见附件1)。参赛者需自行组成学科优势互补、专业配备科学、人员结构合理的创业计划团队,可以跨专业组队参赛。参赛团队的主要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

4、参赛作品应针对一项发明创造、技术专利或服务。具体来源有:参赛团队成员参与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或课外制作;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参赛团队须向组委会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所有人的书面授权许可;一项概念产品或服务。

5、所有完成的创业(商业)计划书要求有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作品正文文档格式要求为:A4幅面,以作品名称作标题(三号黑体),标题下方注明学校以及参赛者姓名(五号宋体), 主标题用小二号楷体,小标题用四号黑体,正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28磅(1.5倍行距),页边距上2cm,下2cm,左3cm,右3cm,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页眉宋体小五号字,页眉内容为完整的作品名称(左对齐)和学校名称(右对齐)。

六、大赛奖励

上海市比赛将设金奖、银奖、铜奖、优胜奖若干,设最佳表现团队、最佳创意团队,分别颁发奖杯、证书;获得本届大赛的创业项目,优先推荐申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

学院联系人:王浩哲 联系电话:*** Email:usstlxysu@sina.cn

相关材料网站:http://lxy.usst.edu.cn/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团委学生会

7.学生会组织部2012年工作计划 篇七

显而易见, 效率就是以最少的损耗、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投入, 生产或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提高效率能够帮助各类机构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 在当今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经济环境中, 效率对于成功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且复杂多变, 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来看,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更多的关键环节,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推进节约高效。

国际标准是帮助各类机构在全球市场上充分发挥潜力的最强有力手段。国际标准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共同制定, 是国际协商一致的最佳实践成果, 可用来检测、比对, 以提高效率, 减少损耗。

例如, 通过制定基础通用的技术规范, 国际标准使不同生产者、销售商的产品、服务和技术能够像拼图一样完美地匹配。国际标准为产品的通用性和兼容性提供支持, 为推动创新、促进新产品市场准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标准还确保不同的国家和组织、立法机构和研究人员避免重复性工作, 可以将节省的精力投入到其它更重要、更核心的优先领域。

国际标准中的先进技术资源向各方开放, 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分享这些技术成果。国际标准能帮助人们更加充分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 显著提高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效率, 增强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实现以更低的损耗快速地为更多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通过这种方式, 标准促使各类机构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同时优化工作流程。立法机构通过引用国际标准, 能更好地体现技术法规在全球范围内的协商一致性;能以国际标准为基础, 制定更贴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技术法规。国际标准还有助于解决产品标签或安全等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增强消费者信心。

8.学生会组织部2012年工作计划 篇八

一、立法工作

1、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地方立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出发,坚持把立法质量放在首位,按照急需先立和“立、改、废”结合的原则,抓紧制定、修订关系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民生、文化发展等领域的立法,增强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落实年度立法计划。全年计划制定、修订法规7件。拟制定林地保护条例、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摊贩管理条例等3件地方性法规;修订消防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4件地方性法规;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19件法规的立法调研论证工作。及时审议批准长春市、吉林市及民族自治地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

3、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和立法咨询员在法规草案起草中的作用,加强法规草案起草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提高法规草案起草质量。

4、拓宽民主立法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采取专题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通过《吉林日报》及省人大网站公布法规草案,公开征求相关意见建议,推动立法工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互动。

二、监督工作

5、加强计划和预算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1—8月份执行情况和2011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批准2011年省本级决算。召开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继续深入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调查,探索和完善部门预算审查工作机制。

6、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公安机关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业集中区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立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基层建设与促进公正执法工作情况的报告。

7、依法开展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对国家河道管理条例和省河道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和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发现和督促解决贯彻实施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搞好对有关法律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

8、就全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调研公益性文化场所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提供、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以及财政保障等方面情况。

9、开展专题询问的调研工作。就询问这种监督形式开展调查研究,规范制度设计,为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做好准备。

10、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认真研究处理公民、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督促有关制定机关搞好规章的清理工作,有效实施法律监督,维护法制统一。

11、依法做好人大信访工作。畅通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渠道,对重大信访事项及时转办交办,加强对信访问题的综合分析和督办工作,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办好人大信访干部培训班。

三、人事任免工作

12、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依法做好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提请的法职人员的审议任免工作。

13、做好代表资格审查工作。认真做好人大代表的代表资格的审查、确认工作。

四、代表工作

14、加强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办理工作。及时召开代表建议交办会,确定10件重点建议,重点办理。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严格按时限、按要求答复,不断提高办理质量。起草制定省人大代表建议督办检查办法。

15、组织好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征求代表对法规草案的意见。组织代表开展“三察(查)”活动。组织开好代表政情通报会。继续办好《代表之声》。

16、加强对基层人大代表工作的联系指导。密切代表同原选举单位的联系,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五、换届选举工作

17、搞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总结工作;做好省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与党委组织部门共同做好我省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

六、调研工作

18、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围绕总结本届常委会工作深入开展调研,总结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对依法履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推动我省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七、宣传工作

19、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重点,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提高人大新闻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做好《吉林人大》、《吉林人大信息》的编发、交流等工作。继续加强机关办公信息化和吉林人大网站建设。

八、外事工作

20、加强对外交往工作。扩大与外国地方议会的友好交往,拓宽交流领域,丰富交流内容,提升外事工作层次,充分发挥常委会在外事工作中的作用。

九、自身建设

21、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按程序办事,不断完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强化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质量和水平。加强会风建设,提高会议质量。组织好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专题讲座。

22、加强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机构的工作制度,健全和规范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委员会之间、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密切配合,互相协调,提高整体工作的合力。

23、加强机关建设。全面加强机关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丰富学习方式和内容,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帮扶”等活动,努力提升执政能力;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导向,加大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制度条件和机关氛围;着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提高机关文化内涵;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做好政务和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上一篇:五好关工委申报材料下一篇:百日安全竞赛评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