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2024-07-09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精选10篇)

1.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确定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但是随着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通过对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和实际观察中了解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甚至让有的学生在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了不注意倾听、不尊重他人的坏习惯。我们看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于是我们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这样一个小提出课题进行探索,如今已初见成效。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

二、研究目的

1、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并提高学习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与实践不流于形式,我们坚持理论学习,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等,并将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四、采取的研究方法

我们采取的是案例研究法:课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立足课堂,把每一次的合作课堂都作为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提炼。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挖掘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活动中体悟合作的价值,增强其合作的主动性,使之具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掌握合作技能。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谈谈我们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我们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检查者、记录者、汇报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产生需要合作学习的欲望,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李萍老师执教的《卫星比武》就是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的探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卫星,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而李萍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提高效率,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侦察卫星的特点及功能,再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以四人为一组,采用“读——画——归纳——填表”的方法每组学习一种卫星,然后组长汇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例如:余晓梅老师执教的《西门豹》一课,学生合作表演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她先让学生在组类表演,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并进行了有效指导,学生了解了每一位人物形象,才会表演得栩栩如生。

六、研究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实验近一学期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方法灵活、有深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3、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七、存在不足

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问题,如: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有时很难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往往是好学生发言。

总之,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我们要通过研究,真正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又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要继续加强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研究。

2.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二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 即在承认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由教师引导在小组内部或小组间开展合作, 发挥群体的智慧,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互助性学习。作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地理课堂未来的主要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以及依据

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法, 它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就已经出现萌芽。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关于合作学习思想的阐述:“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这一观点认为, 做学问就是要共同研究探讨, 互相取长补短。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所编纂的《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他认为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 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在教学中孔子经常和学生互相切磋, 交流心得、经验、理想和志向, 并提出“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等有关合作学习思想的论述。由此可见, 我国的教育家们自古就提倡合作学习, 作者认为, 可以把古代教育者们的摸索看作是合作学习思想的雏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未来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载体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使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了调整和改变,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各不相同, 建构的结果就不会相同。有的正确, 有的错误, 有的全面, 有的片面, 有的深刻, 有的浅薄, 这就需要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定义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 旨在促进学生合作, 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从定义中不难看出,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在知识基础、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学习中, 通过分工协作,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互鼓励、相互纠错、相互启发、开拓思维、挖掘潜能、取长补短, 既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合作技巧。所以说, 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载体。

三、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1.小组建设的原则

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 最有效的小组规模是5~6人, 所以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小组建设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编组原则, 根据学生的性别、地理知识基础、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地理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组成若干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 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成员分为A (优秀生) 、B (待优生) 、C (潜力生) 三类, 在学习过程中, 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 加强学习的针对性, 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资源, 实现A帮B、B帮C的目的, 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 达到“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效果。

2.组长的选拔与培训

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 既是教师的小助手, 又是合作学习的推动者与管理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组长的选拔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性格开朗, 态度积极, 乐于助人, 具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2) 成绩优良, 学习习惯好, 学习能力强, 在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3) 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4) 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为了培养合格的小组长, 教师要让其明确自己的职责, 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 解决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 让他们认识到这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并适时加以肯定和鼓励, 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建设自己的小组, 真正地成为小组的领头人, 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高效地进行。

3.小组文化的建设

在小组长的引领下, 小组成员根据本小组的特点, 集思广益, 创设富有特色、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组训、组徽, 并制成标志牌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对小组学习活动中和日常管理中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梳理, 小组成员从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学习纪律、目标达成等方面讨论制定出最切合本组实际的组规, 对小组成员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通过小组文化建设, 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 用文化凝心聚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对地理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多处关于合作学习的要求和体现合作学习的思想, 小组合作学习对地理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的是团队性很强的工作, 这就需要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 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能力较差, 缺乏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机会, 在相互融合中看到同伴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 使学生认识到, 要在学业上有所进步, 必须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取长补短, 实现“在合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中的相互适应, 可以让学生逐步适应大集体,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2.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 在讲到“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时, 以往课堂上教师总是按步骤讲解如何将等高线地形图转绘为地形剖面图, 现在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习小组根据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动画演示, 讨论得出绘制步骤和要领。以后地理课堂上的读图、析图、绘图等过程均可以由学习小组来完成, 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我要学”“我乐学”的主动局面,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增强地理课堂的生命力

传统的地理课堂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 气氛比较沉闷, 师生间缺乏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因为学生数量多所以教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不足,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参与的机会, 在相互交流中充分展现自我。教师则穿梭于各小组之间, 了解学生交流的成果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与小组成员亲密交流, 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师生之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上产生碰撞与共鸣, 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增强了地理课堂的生命力。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让良性竞争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目前的社会竞争激烈, 而这种竞争大都属于排他性竞争, 竞争双方具有对立性、排他性, 这种竞争教育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 往往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而合作学习主张竞争应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 在竞争中既要充分展示自己, 更要学会欣赏同伴, 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

例如, 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 作者采用学习小组内你问我答与小组间竞答的方式, 学生很快便理解并掌握了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及特点。由此可见, 合作中的竞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提高了学习效率, 增强了团队及个人的竞争力, 实现了合作双赢。

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地理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组员在交流中分享经验, 在争论中修正错误, 在探索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长期坚持合作学习, 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会逐渐内化为一种合作品质, 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摘要: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就已经出现萌芽, 新课程改革以来,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由于成效显著, 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作为合作学习的载体, 学习小组的建设对于地理新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了准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合作精神,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殷月如.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析[N].江苏教育报, 2010-04-22 (14) .

[2]刘忠.浅谈新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J].吉林教育, 2011 (26) .

[3]李丹.分布式认知视角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4]林苑.探索合作教学理论,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6) .

3.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三

一、合理分组的方法

分组时,我们不能只采取就近原则,同桌或前后两桌为一组,也不能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寻找伙伴分组,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老师也要调控,并且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条件后进行分组。

(1)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

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课程有不同的兴趣,并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每一门课程都有很高的兴趣,因此,在分组时,老师要针对自己的课程摸清学生,适当调控组内的兴趣,可有意识地对每一个小组安排兴趣浓厚的、兴趣偏低的,以便于在合作学习中带动。

(2)根据学生的性别进行分组

进入初中年龄阶段,学生性别差异逐渐明显,男女生的交往日趋减少,言谈举止也有拘束,在分组时,不能让学生自己选定,全是男生一组或全是女生一组,老师要调控,适当安排男女合作小组,以便于加深学生的沟通,交往。

(3)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组。

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比较大,在分组时,老师要调控组内的基础差异,尽量在每一个组都要有基础较好的,较差的,使每一个组能达到整体实力的平衡,在合作学习中,能起到帮扶的作用,组与组也能展开竞争。

(4)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分组。

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有外向、内向之分;有爱表现、不爱表现之分。在分组时,老师应将不同性格的学生适当分组,照顾每个组分到不同性格的学生,以便于共同发展。

(5)根据学生的出生背景进行分组。

在不同的环境中,造就不同的人,进入初中阶段,来自各地的学生,他们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交往中,可能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比如,有的学生家境一直很好,从小娇生惯养,很难入学生群,出言吐语爱占便宜,而有的学生从小家境贫寒,自卑的心理不能脱离,一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导致平时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现象常有。分组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生分到每一个组内,以便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以上几种分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教师在分组时一般要多种因素同时考虑,尽量做到照顾全体。另外,分组的人数也有讲究,太多,小组讨论时组长无法照顾全体,太少,又显得力量薄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实践证明4-6人最合适。

二、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和引导,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和任务,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中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它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这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如: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小组合作讨论的意识;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

三、科学的评价方法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掌声,鼓励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这毋庸置疑。每次合作学习完成之后,教师都要对各组学习情况做一个总结性评价。首先肯定各组的长处,然后针对个别不足,稍加引导,善意的提醒、点拨,绝不能一棒子打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的热情。

(1)组内成员的互评。

合理评价是小组合作成功与否的保障。其中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评价的侧重点由评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循序渐进。设计组内互评表,让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等作出评价。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对同伴的评价时有据可评,有话可说,同时又可培养了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善于对待他人进步的精神。同伴的坦诚评价犹如润滑剂一般,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教师的适时、合理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我觉得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从三方面着手:

a.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个人进行评价的首要意识是: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实践表明,及时有效地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

b.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合作状况,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即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际合作状况。对于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我对他们的评价是:“你们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动作迅速,而且合作愉快,值得大家学习!”从而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其他小组在先进小组的鞭策下,也积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迅速得出探讨的结论。

c.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产物。它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达到预期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其他同学互助的良性制约机制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即效果良好。

(3)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被评者按照一定评价目的与要求,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基本能力(主要是独立寻求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使他们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学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剂”。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都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重要原则,要以促进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在评价中,要以人为中心,要从合作活动中发掘一切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4.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四

________戴新良

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分别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现将一学期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2、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3、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另外,课上完后即对该节课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的次数很少。这样,就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5.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五

华阳学校 王永平

根据课题工作计划,我们如期完成课题中期的各项工作,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并且结合本课题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跟踪被调查学生的一部分,通过观察课内学生的表现,课后和学生谈心,利用双休日和部分学生的家长沟通,听取同班同学的介绍,课题组成员如实撰写《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案例分析8份。从案例分析材料中看出老师们认真对待此项工作,重点抓住被研究的学生群体的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个案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他们学困的原因所在。为我们下一步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

同时我们在2015年2月份至2015年3月份着手在华阳学校四至八年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学生152名,从调查问卷中的各个围度进行仔细分析形成学困的主要原因,并且根据各调查组的调查情况分段写出《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调查报告6份。《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案例分析9篇。

1、在这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靠近了这些目标:

(1)科学地分析合作学习在当今课堂教学中适用性,班级学生数足的情况下如何编排小组,避免形式主义小组合作。

(2)不断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的程度,改变一些教师顽固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的思想保守观念,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思想、新观念。

(3)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学习自尊心的养成的作用,把学生学习与社会、家庭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不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学习过程中唯一标准。

(4)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的转变与价值观的提高的作用,把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不把满足学生写好作业、听教师的话当作评价一个好学生标准。

2、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了这些内容;(1)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编排

科学、恰当的排编小组组员,以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其极大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机对合作学习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特征

即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必须筛选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主义。

(4)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探讨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献身品质方面的作用。

(5)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 即怎样教育学生尊重别人意见,倾听与思考别人观点,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方面做法,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6)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即教师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形成,改变教师多少年来作有领导者、指挥者和统治者的身份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

3、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总结法。1)教案设计;2)活动记实;3)听课、评课记录。

4、研究过程与效果

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观摩活动,并进行及时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

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相关理论,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合作学习体会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研究的重点,主要抓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合作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编排、小组合作时教师角色的扮演等几个方面研究看对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有什么影响,我们注意到教师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注意到了小组合作中小组的编排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意到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成为学生无结论的口头交流,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反复思考,方法不断改进,工作不断尝试。通过研究,我们在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重点在:“小组编排、方法训练、意识培养、合作时机、教师角色”方面进行尝试。

小组编排,通过研究我们在小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合理搭配划分小组,同时也要注意到组间之间学生学习成绩大体差不多,即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原则,这种方式能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之间合理、公平竞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小组间出现差异,我们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再作适当调整,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整。

方法训练,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方法上除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有意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如测量、郊游、野炊等主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倾听别人意见、如何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如何与他人配合等。

意识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各环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合作学习教育,让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尊重别人发表的意见。

合作时机,即选择恰当时机和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只有恰到好处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的情况下,选择一定知识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合作学习质量高、效果好,又能照顾到一些参与性差、接受知识不太灵活的学生。

教师角色,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候,教师:

(一)、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经;

(二)、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

(三)、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四)、要参与其中,发挥好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五)、要即时的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引导交流总结打好基础;

(六)、要善于小结,要注意:1)积极引导小组间的意见交流;2)指导好小组内的发言补充;3)把握好讨论过程的度,调控好时间分配;4)及时评价学生学习及合作情况;5)引导好总结。

5、研究中期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了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格格不入,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

(4)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5)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合作和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是以优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谦让、相互欣赏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中的竞争是外向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大多是分层次进行的。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优生之间、优差生之间都可以出现竞争的现象,形成一种竞争进步的态势,并在竞争中锻炼其品格,磨炼其意志,培养其人品,“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学会生存》;二是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能强化小组结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认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组织学习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互相拆台的不良现象,注意从正面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公平的竞争,在竞争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使合作学习形成一种“合作——竞争——合作 ”的良性循环,更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竞争成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6)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7)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6、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是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却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只有形式上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1)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但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有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3)教师监控不够。“自然”合作时,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4)合作价值不大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材、教参来设计。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积极性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

6.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六

研 究 工 作 总 结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不但深入学习教学互动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积极探索,还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进行研究活动,加强校际合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不断推进课题研究,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在总结中完善、在交流中探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二、总结得失,进行反思,通过研究课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前集体研究确定教学目标,选定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分头备课,互相听评课,进行反思,取长补短,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促进教学研究不断深入。

三、资源共享,科研合力。

我们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典型课例、心得体会交流。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分教研组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

2、对比研究法: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3、行动研究法: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事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课题组成员在个体的研究实施后,再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五、研究的策略

1、改变以往选取实验班及确定实验教师开展研究的形式,在校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班级、学生作为实践对象,边运用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而进行扩展,把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全体课题组成员为研究者,逐步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2、课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立足课堂,把每一次的合作课堂都作为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提炼。

3、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挖掘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活动中体悟合作的价值,增强其合作的主动性,使之具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掌握合作技能。

4、每个实验教师锁定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跟踪对象,了解实验措施的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实验策略。

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传统的教学观是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搭车现象”。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

在某些数学课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呈现问题后缺少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教师充当积极的旁观者。

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教师良好的监控。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监控,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因而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学习的时候,教师必须要随时进行监控,确切的说,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控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可有的课上,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袖手旁观”,没有参与交流、讨论,或是在参与中没有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同样出现“假合作”现象。更有甚者,学生在一旁热热闹闹地进行合作学习,自己却高踞讲台背教案,思忖着自己下一步该说什么话。

6、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7、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二)解决策略 对策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三方面来操作:

(1)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教师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合作小组组长分配给每一个成员一定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尽力完成,也可以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完成。同时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记录,由专人负责记录。只要有了一定的规则,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好的避免消极组员的产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尊重他人,建立平等、民主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对策二:选择适合的合作内容,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

交流与合作并不是随时随刻都能进行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必要,也不能简单的进行规定。合作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为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或需要合作的内容,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结合数学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是既注意有一定基础性,有要有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愤悱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的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对策三: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

对策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合理评价,并且注意评价的多样化和开放性。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口头汇报,也可书面考查.小组合作评价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我都以充满期待的心里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前进,共同进步的!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以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合作热情,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策五:把握合作时机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怍的精神。

2、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学生学习中出现困难是很经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3、意见不一,有分歧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全班同学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甚至激烈争吵的情景,这时也是一个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很好时机。

4、遇到开放性问题时。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策六: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有意识地加强合作技能的培养。一是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并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组内主要意见等等,从而保证小组合作有序进行,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确立目标→合作探究→组织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检测 教师活动:创境激趣→→点拨解惑→捕捉信息→调整训练→反馈达标 学生活动:自学寻疑→听讲释疑→多向交流→灵活运用→巩固达标

1、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

2、合作探究必须是建立在个体充分的、独立的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之上。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

3、教师必须悉心创设民主交流的氛围,对学生个体的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评议小结是对上一环节中各小组的表现及探究结论进行综合性评价。

5、通过课堂的练习来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是否达标

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推动了我们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积极互动,使校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充满人文情怀。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学生层面上,良好的合作意识已经形成,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健康的情感态度,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均得到提高。他们在合作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在合作中张扬个性,凝聚了内力,学会了合作。

7.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谈 篇七

一、合理分组,增强合作效果

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新理念中所倡导的一种课程改革模式,这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好途径。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可将学生分成有效合作学习小组,每小组由5~6人组成,学习能力强、能够组织探究学习的担任组长,管理能力强的担任行政组长,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记录,反馈员负责把小组内的疑问反馈给教师或其他小组,评价员负责评价所有组员参与学习的情况,收发员负责收发导学案、检测单及作业。合理分组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是增强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师生情感、兴趣、求知、探索高度统一的融洽、民主的氛围,因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兴趣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实质性内容出发,以此作为情境创设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情境中激发创新的思维。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欲望。如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深入理解分数、小数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材创设了较好的学习情境:把一条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两种方法表示等分绳长的结果,得出0.3=3/10,0.6=3/5,进而启发思考: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系小数的意义,我在这里作了一个调整,设计了小组合作情境游戏,随后出示改编的例题:一条绳子长3米,如果平均截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截成10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截成1000段,每段长多少米?操作下来,学生普遍很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欲望,进而逐步总结出“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顺利完成了“小数化成分数”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

三、有序合作,提高合作质量

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有序合作,具体要求是:针对讨论题,小组讨论并选择探究方案;先自学,然后交流讨论学习心得,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组长归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组员交流要求按顺序,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时刻注意倾听,有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关注别人,倾听别人的发言。小组交流后,副组长及时对组员们的发言进行整理,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总结,并交给反馈员,由组长在全班学习时进行交流。

四、引导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如教学“最大公因数”时,先让学生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然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找到18和27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由于给足学生探究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出了好几种方法。

1.列举法:因为 18 的因数是 1 、2 、3、6、9、18,27的因数是 1、3、9、27,所以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9。

2.集合法:

3.筛选法: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18不是27的因数,9是27的因数,所以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9。

4.分解法:18=2 ×3×3,27=3×3×3,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3×3=9。

5.短除法:

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3×3=9。

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广泛地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给足学生时间,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五、质疑问难,提高合作效益

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学完体积的定义后,用课件出示探究题:判断“橡皮擦的体积是10,魔方先生的体积是1”这句话的正误。学生在小组内议论纷纷,大都表示这是不可能的。有的同学说:橡皮擦很小,但体积却是10;而魔方先生看起来比橡皮擦大得多,体积怎么才是1呢?又有同学说:也许是体积单位不同的缘故吧!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再让学生探究体积单位有哪些?学生带着不同的疑问和浓厚兴趣,去探究、去思考,合作得很好。最后,同学们终于收获了知识:原来橡皮擦的体积是10立方厘米,而魔方先生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要多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化学生的思维,让合作走向成功。

六、三个阶段,明确合作步骤

1.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准备阶段。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探究的“果”。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自我探究的方法。

2.分析和解决问题———探究展开阶段。分析和解决问题阶段,即教学的展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探索研究、主动分析和解决发现的数学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为学生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提高。

8.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篇八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思想

(一)明确小组的划分和成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并非简单的小组讨论。要想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根据教学班级情况划分小组,一般4—6人一组为宜,合理搭配;其次,赋予每个小组成员特定的职责。为了适应多个角色,可定期交换分工。最后,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二)准确定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实质是通过学生互动,全员参加,以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我们要想不造成一部分在学习,一部分无所事事的结果,就要分层制定学习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则将会损坏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还要帮助他人,力求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不能只停留在布置任务,游走几圈,听取各小组报告,就宣布结束了。这样会使小组合作学习处于自由放任状态,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要起到主导作用,甚至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了解小组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实现小组目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方法

(一)合理确定小组活动训练的参与方式。可以组内分工,轮流发言,也可以主动请缨,个人表现等等。总之要符合不同年龄组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有满足学生表现欲的作用。

(二)灵活把握小组活动训练的种类。要富有变化,避免简单重复,用活动本身来吸引学生,通过完成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依据完成情况作出相应评价,久而久之,让学生对小组活动产生持久的兴趣。

(三)仔细明确小组活动训练的时效性。要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及时表扬,及时纠正。

(四)认真做好小组活动训练的持久性。要保持一些训练的稳定性,新授课、复习课等都要坚持使用,比如新授课的单词竞赛,对话表演赛,课文复述比赛等等;复习课上开展单元重点自我总结赛,单元话题演讲赛等等。

(五)准确划分小组活动训练的难度。要有梯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习惯,要做到逐步完善其语言认知结构,提高其语言认知能力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方法

(一)合作小组的组建方法

1.分组:按优、良、中、差生合理搭配,同时兼顾性别、视力、身高、特长等,保证各小组有各学科优秀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多少,合理划分,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

2.排位:由传统的插秧改为方阵式,便于1帮1或多帮1。

3.小组长的选拔:①组长要有较强的责任心;②组长成绩比较优秀;③组长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合作小组的管理方法

1.组长管理组员

①组长要善于发现表现优劣的同学;

②组长要善于发现同学的不足,能提出见议和要求;

③组长能评价小组中的同学(点评、抽查、评比排序)。

2.教师做好顾问

①在全班营造一种氛围,想什么说什么,消去畏惧心理;

②培养小组带头人和积极分子;

③教师积极参加评价课堂;

④评选积极的小组和个人,并给予奖励;

⑤利用班会让小组长谈进步、找不足。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一是提高学生的讲解能力,加快学生的活动进度,注重训练时间、训练方法,各科教师要形成合力;

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参加合作的积极性。要从心底尊重、爱护、善待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三是课堂组织要保持动态的平衡,做到动静结合,处理好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关系;

四是加强合作学习。对小组学习中的不合作和假合作,教师要适时灵活地作思想工作,结合评作体系,教师课堂密切掌控;

五是课堂评价,评价细则科学完善,评价有连续性,各科教师坚持评价的公正、公平、公开,并记录;

六是教师的讲解要根据课堂实际,以诱导点拔为主。学生自学不会时要讲,学生讲解不到位时要讲,学生争论不下时要讲。

9.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九

一、问题提出

实际的教学课堂可以看出,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多数学生不能很好的融入小组学习中,往往是优生参与比较积极,学困生无事可干,只能充当一个旁观者,据此我们提出研究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小组差异教学中能真正融入到集体中,既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又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利。

二、基本设想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我们应该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一定的方法,制订符合每个学生的差异的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发挥,能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在试验过程中遵循主动性原则,运用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使学生积极参与。

2、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鼓励性原则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小组合作探讨更加热烈。

3、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使小组间形成良性的竞争,集体性原则就是为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4、在学习中要注意体现情感性原则,不论是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还是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好的情感基础,更有利于小组的合作。

四、基本做法:

1、深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提高认识。课题的研究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组织参与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使参与教师都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习惯和常用做法,进行课题的实验,使我们有的放矢,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制订有效的方法,让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参与小组合作的切入点,不使合作成为空话。

3、以课堂为载体来进行有效的研究,采取多位教师共讲一堂课,从而找出差异,并能找出课堂中有效的方式,大家共同探讨,把好的方法进行试验,总结出适用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4、在教学中,特别是地理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体验,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提供小组合作的切入点,能够给学生提供参与合作的契机,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循序渐进,慢慢使学生能够自主进入小组的合作讨论中。

五、实验成果和体会

经过这一阶段的实验,本课题的研究有了以下成效:

1.小组差异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差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中,使很多学生从局外人转化为局内人,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全面的投入到小组学习中,互帮互助,既提高了自己又帮助了他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小组差异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集思广益,能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所无法想到的想法,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两相对比,更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3.小组差异学习有利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小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10.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篇十

一、学生会分组

学生要分组合作,首先要设立一个科学的小组,这个组内部得有组长、记录员和组员。在组内有合理的分工,组长负责组内的分配与组织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经过合作学习得到的知识,而组员是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与研究的人,在组内各司其职才能有序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否则,小组合作学习也不过是一盘散沙,合作的效率也不高。记得,刚刚开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为了让生尝试一下小组合作学习,于是就自然地以课上的座位为基准,让学生四人一组,并没有给学生明确分工,就开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导致了整个课堂上,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去研究,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结果还是我一言堂教下来的,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也没有达到相应的目的,那堂课成了失败的课。所以,在小组合作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各组员协调合作,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要合作

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何况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原来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主宰下去小组合作活动,他们成为了被动的机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教师要创设适宜学生学习的情境,渲染集体合作的气氛,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要合作的意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的教学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只有在学习对话交流时,学生才会觉得光靠自己的能力可能无法完全掌握,才会有合作学习的意愿,因此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What ’s your name? I’m……”“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等简单句型时,学生就会急于在小组间进行这样的交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学生能合作

上一篇: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下一篇:广告语拟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