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精选8篇)
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篇一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 作者:陈郑达 指导教师:王世伟 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关键字:医学 影像 发展 正文: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 间的电磁辐射。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内的称软X射线。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今,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超声(Ultrasound,简称US)医学是声学、医学、光学及电子学相结合的学科。凡研究高于可听声频率的声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即超声医学。包括超声诊断学、超声治疗学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所以超声医学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涉及的内容广泛,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中有很高的价值。每秒振动2万-10亿次,人耳听不到的声波称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影像学科,称为超声医学。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目前已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计算机X线摄影(CR)是X线平片数字化的比较成熟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CR系统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成像信息的成像板(imaging plate;IP)作为载体,以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或平片影像。目前的CR系统可提供与屏---
片摄影同样的分辨率。Digital Radiography,直接数字化
X射线摄影系统.。DR 由探测器、影像处理器、图像显示器等组成。透射过人体后的X线信号被探测获取,直接形成数字影像,数字影像数据传到计算机,在显示器上显示,也可以进行后期处理。现在主要的DR探测器为非晶硅探测器和非晶硒探测器,两种探测器获取影像的效果差别不大。其它的还有多丝正比室探测器,这是一种空气探测器。还有一种CCD探测器。非晶硅探测器和非晶硒探测器都被称为平板探测器。核磁共振全名是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海扶超声刀采用超声波做为能源,充分发挥了超声波在聚焦过程中脂肪不过热、测温容易、穿透性能好、指向性强、聚焦性能好的特点,利用现在已发展应用非常成熟的设备,能准确定位,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特别的超声发射器,把数百束声波通过超声通道从不同的方向聚向同一部位(肿瘤),使其转化为热能,在0.25秒左右使肿瘤治疗点的温度达到70-100℃,造成肿瘤细胞的变性坏死。伽玛刀又称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是一种融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和外科技术于一体的治疗性设备,它将钴-60发出的伽玛射线几何聚焦,集中射于病灶,一次性、致死性的摧毁靶点内的组织,而射线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几乎无伤害,并且剂量锐减,因此其治疗照射范围与正常组织界限非常明显,边缘如刀割一样,人们形象的称之为“伽玛刀”。光子刀虽然称之为刀,但实际上并不是人们日常所见到的刀。“光子刀”是“光子同位仪系统”的简称,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刀”,而是一种三维适形技术。“光子刀”能够在计算机的指导下准确定位,自动调节光束,聚焦需要毁损的病变部位,并根据病变的大小、位置、深度来选择不同能量的光子照射,使得能量照射至病灶深层,从而使病灶组织充血、水肿,直至坏死,以及死亡细胞被周围正常组织吸收、分解、排泄。腹腔镜与电子胃镜类似,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腹腔镜手术就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将腹腔镜镜头(直径为3~10mm)插入腹腔内,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然后医生通过监视器屏幕上所显示患者器官不同角度的图像,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并且运用特殊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PET-CT将CT与PET融为一体,由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而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PET-C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PET/CT目前是全球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
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的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一种最先
进的医学影像技术,PET
技术是目前唯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具有无创伤性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最佳手段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的设备越来越先进,手段越来越高超,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应该紧跟科技步伐,开阔视野,为将来走向医学岗位打下基础。
2.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篇二
1 PACS应用现状
PACS虽然应用实践较短, 但已成为了国内外医学影像界开展和钻研的重点, 同时PACS系统在医生之间的远程沟通、远程治疗与诊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虽较晚才应用PACS系统[4], 但随着新医改进程的日益加快, 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已在各大医院较为普及。因此, 各所医院均希望能够较好地管理整合医学影像数字化进程, 目前已有医院将PACS系统与RIS系统、HIS系统相结合, 以便能更好地管理图片信息, 提高其利用率, 进而提高医院整体的办事效率[5]。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06年确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5年来, 在学校统一领导部署下, 强化机遇意识, 制订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 落实建设措施, 大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着力打造专业特色,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取得显著成效, 完成了预期建设任务, 实现了建设目标。根据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思想, 增加实践课学时, 更新30余项实验项目, 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增设了图像处理与分析、信号系统等有关工科内容的实验内容。目前, 牡丹江医学院影像诊断综合实验室现已招标投资建设网络教学系统引进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成医学影像学诊断信息化、数字化及传统胶片化能与国际现代化教学手段接轨的新型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全类似医院影像科的“实战”环境, 使学生尽早掌握现代化数字化影像技术和相关影像学诊断技术, 缩短用人单位培养周期, 为医疗市场培养实用型人才[6]。
2 PACS在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中间学科,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医学影像学的要求较为严格, 希望能通过医学影像学教学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随着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进程的加快, 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方便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由此可见, 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中的作用较为重要[7]。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将PACS系统制作的教学课件储存在网络上, 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沟通、交流。学生还可通过网络来让教师审查与批改学生的作业, 给教学提供较多的便利。
3 讨论
从目前来看, 放射学的主流趋势是数字化放射, 而不再是过去纸张化或胶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医院为了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 不考虑自身的条件, 大搞恶性竞争, 不顾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盲目挑选高端PACS产品, 造成较大的国有资源浪费问题, 再加上这些医院缺乏专业性PACS系统的人才, 很难有效地维护PACS系统。将RIS、HIS系统与PACS系统联合应用, 既能超越这些系统原有各自的功能, 又能较好地发挥其特点。HIS主要是由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医学影像存档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等组成。当RIS系统、HIS系统与PACS系统相互结合之后, 会给电子处方、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等的实施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和数据支持, 既显著提高医技、门诊、临床科室等部门的治疗效率、诊断效率, 又能提高PACS系统的利用率, 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医疗效益。
总之, PACS的开发与应用将为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实践、考核及继续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必将在今后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朝霞, 宗会迁, 秦瑞平, 等.PACS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 2009, 31 (6) :742-743.
[2]孙泓泓, 白芝兰, 王玲珠, 等.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教学改革的设想[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 (5) :333-334.
[3]张立红.适应新形势加强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2) :247-248.
[4]王斌, 吕雪.关于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2) :91-92.
[5]姜志荣, 侯英, 王进庆.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 43 (6) :549-551.
[6]黄丹丹, 容鹏飞, 王维.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 (6) :1973-1974.
3.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篇三
关键词:PACS系统;医学影像学;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4
医学影像学主要是通过影像信息进行诊断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在医院影像学应用中,图像是影像诊断最为主要的前提依据。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又被称作为PACS系统主要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影响图像的方式实现影响学诊断和图像分析的目的[1]。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同医院所具备的医学影像信息化管理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其图像存储显示具有显著的全面应用和存档效果,从而便于图像信息的实时获得。医院影像学诊断这种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设备在PET-CT、DR和高场强MR以及多排螺旋CT等数字化设备大量采用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信息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在PACS系统得到实际应用的情况下,传统的医学影像学应用俨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其需要。因而,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
1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应用现状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实践时间较短,尽管如此,该系统技术却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医学影像学研究和实验的重点进行发展。与此同时,PACS系统在医生之间进行的远程沟通以及诊疗和教学等方面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2]。在我国,对于PACS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新医疗改革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已经在我国各大医院实现了初步的普及和投入应用。为了实现对PACS系统更为广阔的应用,我国各大医院均为更好地进行医学影像数字化诊断的深入实现做出了广泛的努力,目前已经有部分医院通过将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和PIS系统以及HIS系统相互结合应用,从而实现了对图像和图片信息更好地搜集、管理和整合利用。从而使其利用率和医院的整体办事效率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为了实现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实际医学影像学之间的培训教育使用,在某些地方医院内部制定了方案建设和目标实施规划,旨在大力发展推动医学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从而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专业型人才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3]。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努力,我国大多数医院在计划初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建设任务,实现了建设的目标。
2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医院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培养出复合型的医护人才,众多医院在医院内部展开了定期的培训教育计划。以我院在针对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为例,结合PACS系统在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过程中推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培训模式,在理论课程培训的过程中加入了实践的课程,将传统培训过程中的30余项实验项目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更新。在传统的实验基础之上增加了图像处理与分析以及信号系统等内容的实验比例。此外针对综合性以及设计性的试验内容同样有所提升[4]。现如今,我院在影响诊断的综合培训实验室已经成功实现了由投资建设网络化培训教学向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之间的转换,旨在打造出领先全国医院影像学诊断信息化实验和数字化系统的新型实验室,并且能够同国际现代化的新型实验室相接轨。
这种新型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医院培训教学中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医院影像科“实战”场景,从而有利于接受培训的人员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数字化影响技术以及相关方面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使得其能够更好地掌握PACS系统,更加娴熟地将培训所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诊断操作中去。由此可见,PACS系统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实践水平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为医疗市场培养更多更专业的实用型人才。
所谓的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型医学之间的中间学科,特别是在西方发到国家,对于医学影像学的要求较高,因而大多数医院均希望能够通过专业化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特别是随着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使得各个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也愈发地积极[5]。不仅如此,将PACS系统应用在医学影像学中,对于培训教师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同样具有较强的便利作用。PACS系统的应用使得培训讲师可以将课件通过互联网进行储存传输,接受培训的医护人员便可以针对讲师上传的内容进行随时随地地学习、沟通和交流。此外,受培训医护人员的作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请培训讲师进行审查和批改,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便利条件。由此可见,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3 讨论
就目前科技发展情况来看,放射学的主流趋势为数字化放射,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张化或者是胶片化的放射模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医院为了提高其整体实力,不考虑其自身的条件,仅仅是为了医院间的竞争而盲目地挑选高端的PACS产品,不仅不利于医院自身的长远发展,还会造成国有资源的过度浪费,再加上这些医院缺乏专业的PACS系统性人才,從而难以实现对医院现有的PACS系统的有效维护。更不用说针对RIS、HIS系统所提出的联合性的应用。对于有些具备同等技能的医院,适当地引入PACS系统,结合RIS、HIS等系统进行功能的应用和发挥,既能超越这些系统功能各自原有的功能,又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特点,从而取得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PACS系统有所不同的是,HIS系统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信和医学影像存档系统等几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倘若RIS系统以及HIS系统和PACS系统两两之间实现系统彼此结合,便能够自电子处方以及电子病历以及患者的远程会诊等步骤中发挥强大的作用和数据支持。这样一来,既能够提高门诊工作诊断的效率又提高了PACS系统的利用率,从而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医疗效益。
总而言之,PACS系统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将医学影像学的实践考核同理论研究有效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由此可见该系统势必会在今后的医学影像培训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仙,张勇.现代科技革命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215-216.
[2]曹家龙.医学影像中CT与MRI的“PK”[J].新西部(下半月),2007(10):296+291.
[3]唐啸,谭伟,柯要军,兰飞.教学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23):98-99.
[4]孙泓泓,白芝兰,王玲珠,杨全新,付建社.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教学改革的设想[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05):334-335.
[5]张立红.适应新形势,加强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实用医药,2009(12):247-248.
作者简介:刘谦(1987.05-),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运用。
4.医学影像发展的新过程 篇四
关键词 发展 成像技术 数字化
影像学发展概述及特点
影像学诊断是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CT的研制始于世纪6年代。
1967年英国的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开始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
5年代X线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
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
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
CT成像技术的优势:CT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真正的断面图像:CT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
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
密度分辨率高:C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
其原因是:第一CT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第二CT机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器;第三CT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
一般CT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倍。
可作定量分析: CT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
可利用计算机作各种图像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影像学的主要新技术
基于数字化的影像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PAC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
图像信息的获取:CT、MRI、DSA、CR及ECT等数字化图像信息可直接输入PACS而众多的X线图像需经信号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图像信息才能输入。
图像信息的传输:在PACS中传输系统对数字化图像信息的输入检索和处理起着桥梁作用。
图像信息的储存与压缩:图像信息的储存可用磁带、磁盘、光盘和各种记忆卡片等。
图像信息的压缩储存非常必要。
因为一张X线照片的信息量很大相当于15多页字稿纸写满汉字的信息量而一个.8cm光盘也只能存储张X线照片的信息。
压缩方法多用间值与哈佛曼符号压缩法影像信息压缩1/5~1/1仍可保持原有图像质量。
图像信息的处理:图像信息的处理由计算机中心完成。
计算机的容量、处理速度和可接终端的数目决定着PACS的大小和整体功能。
软件则关系到检索能力、编辑和图像再处理的功能。
CT的计算机系统属于通用小型计算机为适合CT机的工作要求CT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具有运算速度快和存储量大这两个特点。
结 语
医学影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每种影像模式都能成功抓住技术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那么这种潜力将会实现这将需要物理学家、工程师、数字家、信息学家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的风险【2】
[摘 要]通过对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区系研究,客观、科学表述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的组成、分布规律,以有效管理和监测媒介生物,提高对媒介传染病可能从国境口岸传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判断及风险分析,保护国境口岸安全和人体健康。
[关键词]风险分析 医学媒介生物 外来有害生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的人员和贸易往来迅猛增长,口岸也随之倍增。
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种群组成发生变化:截止,本项研究初步统计,为11类,760余种,新增250余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超过40种,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中与医学媒介生物相关的疾病越来越重要。
风险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型管理科学,是指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损失的过程。
近年来,风险分析在环境保护、生态学、食品与动植物检疫、生物多样性研究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
一、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又称危害识别,是对风险的感知和发现,是指风险分析人员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暴露等方面的信息,发现导致潜在损失的风险因素。
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风险识别可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群体3个环节进行。
1.传染源
媒介生物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以感染了病原体的脊椎动物,包括野生的脊椎动物和牧养的家畜和家禽为主,尤其是啮齿动物,人类作为传染源的较少。
多数虫媒病原体,动物感染后呈隐性感染,而人体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汉坦病毒,鼠类感染后并无明显的症状,而人类则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源传播的危险程度与传染源的种类、密度、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以及当地当时的.适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有关。
2.传播途径
媒介生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尤其是病毒性虫媒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节肢动物媒介的刺叮吸血而感染。
节肢动物主要包括蚊、蠓、蜱、螨、虱、蝇、白蛉以及蚤等。
病原体被吸入媒介体内,经过一定的发育和繁殖后,再传给另一易感染物或人,有些将病原体经卵传递给下一代完成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循环,如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登革热等。
除外,一些虫媒传染病还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破损的皮肤粘膜等途径感染,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虱传斑疹伤寒等均可通过上述多种途径传播。
在这一环节中媒介生物的风险识别较为重要。
一种生物是否可以称之为媒介生物,可遵循以下判定标准:①生态学方面的联系:证明在自然情况下有嫌疑的昆虫吸食宿主的血液或其他可能有效的接触;②流行病学方面的联系:证明有嫌疑的昆虫在发生的时间或空间与宿主的发病之间有令人信服的关联;③自然感染的一致性:多次重复证明,在自然情况下受嫌疑的昆虫有感染期的病原体;④实验感染:证明在实验条件下,有嫌疑的昆虫有传播病原体的能力;⑤对于主要媒介尚须考虑生物学梯度:有嫌疑昆虫的种群数量大小应与易感宿主发病率的高低相一致。
而媒介生物的生物学信息是风险识别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媒介生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地域性与季节性,媒介效能,预防和控制能力等。
3.易感群体
人和动物对虫媒传染病的病原体各有不同的易感性,如人类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症,只对人类易感,而猴疟只对猴类易感。
这种彼此互不感染性为种属的特异性。
但是这种特异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禽流感病毒,一般情况对禽类敏感,引起家禽和野禽的流行与死亡,对人畜并不构成威胁。
但是由于病毒基因的突变,或由于某种致病因子的改变,使原本对人类不易感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临床症状甚至死亡的例子也屡有报告。
易感性的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毒力强弱和易感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对易感群体的风险识别还应考虑有效疫苗或预防用药的预防措施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的、过去损失资料的分析,估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损失的幅度。
风险估计以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预测指标,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高低或可能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
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也称损失概率,是风险事件发生频率的极限。
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即损失幅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数值。
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危害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的估计,是整个风险分析过程的核心,评估的结论是制订风险管理措施的基础和依据。
三、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在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基础上选择、组合和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过程。
通过危害因子识别,发现了系统存在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评估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加以估计。
然而,要确定是否采取控制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采取控制措施后,原来的风险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风险因素等等问题,都要通过风险管理来加以解决。
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寻找和确定有效的控制和处理这些风险的管理技术,以最有效的手段和最小的成本,达到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降低损失后果的目的,为最终的风险决策提供手段。
四、风险交流
风险交流是风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和其他利益各方就特定风险问题相互交流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风险交流从风险分析之初开始,贯穿于整个风险分析过程,是一项多向性的、反复进行的工作。
五、结论
在危害识别阶段,通过风险交流,可以向有关利益各方收集信息,识别风险问题和来源,描绘风险的概况;在风险评估阶段,通过风险交流,可以促进有关各方对风险评估过程、依据、结果的理解和认同;在风险管理阶段,通过风险交流,有助于有关各方更好地理解各种分歧,更广泛地理解和接受风险管理的决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建芳,夏新生,徐云庆.深圳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控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8(2):79-84.
[2]何耀明,袁志洪,陈国雄,等.新塘口岸媒介生物本底调查[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5,28(2):100-103.
5.医学影像设备与牙科诊所的发展 篇五
方东先生,医学影像学主管技师,口腔执业医师,毕业于山东泰山医学院放射系,医学学士学位。有近10年的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临床工作经历。
相对于颌面外科、牙体牙髓、牙周医学,口腔颌面放射学起步相对较晚,其高设备投入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专业的普及,而大多局限于专业口腔医院。很多牙科医生对口腔颌面放射学及其专业设备了解程度不深、甚至存在误区。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增加同行对某些问题的了解。
口腔颌面放射学的发展
口腔颌面放射学与牙科X线设备的发展已经历百余年的历史,其中有3大重要的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口腔颌面放射学的前身——牙科放射学的出现及牙片机的诞生:1895年底,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2周后德国牙医Otto Walkhoff使用Braun阴极射线管对玻璃感光板曝光获得了2幅类似今天咬翼片的图像,这或许是牙科放射学的起步年。当时获得这样一幅影像,需要进行长达25分钟的X线照射;1905年,第一台牙科专用X线商品机—Pekord,诞生在德国Reiniger Gebbert & Schall(RGS)公司;1913年前后,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成熟,牙片机越来越多地进入牙科医疗领域,当时在美国的售价约为$300/台。
第二个里程碑——全景机的出现及口腔颌面放射学的完善。20世纪40年代末,芬兰的Yrji Veli Paatero博士对X线曲面体层摄影进行了系统研究,1958年首台商业化的全景机上市。其重要意义表现在:全景片成像范围较常规根尖片(即牙片)大大增加,从单纯的牙扩展至整个牙列、颌骨甚至面部,牙科放射学过渡到口腔颌面放射学阶段。直到今天,全景摄影也是唯一能清晰显示颌骨、牙列整体形态的X线成像方法。世界各知名的牙科X线设备生产厂家自20世纪中叶都争相进行曲面体层设备的研发,形成了今天全景机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局面。
第三个里程碑——数字化成像技术在口腔放射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数字化根尖片、数字化全景以及近4、5年间展露头脚并迅速成为热点的牙颌面专用CT,前两者一度被视为高端产品,诊所医疗行业少有问津,但现在也正逐渐被认同、逐步进入普通诊所。
医学影像设备在牙科诊所的现状以及全景机的临床使用情况
对于牙片的重要性,恐怕世界各地的牙医们早已达成了共识,香港大学牙医学院的资深牙髓病专家陈维国医生将“正确的X线影像”列为“高质量根管治疗的十个重要因素之一”,足见牙片以及牙片机的重要性。更加实际的是:牙片机相对其它影像设备便宜得多、技术要求低端得多、经济运行成本小得多、影像阅读容易得多,因此几乎所有的牙科医生对“小牙片”都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异乎寻常的感情,这一点从牙片机在牙科诊所的普及率可以反映出来。相对于牙片而言,全景机似乎因为整机价格、经济运行成本、影像等诸多“令人不快”的因素而倍受冷遇,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牙医认为曲面体层还是不适用于临床、不能创造效益的概念化技术,也有牙医自信地说:我们既不做正畸又不会种植,要曲面体层有什么用?那么,全景机真得只是一种不适用于临床的“赔钱设备”吗?全景片真得只是是种植与正畸的专用技术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全景摄影技术从1946年诞生起,从工作原理的研究到商品机的设计、制造工艺都发生着不断的进步与完善:从单一固定的旋转中心发展到今天的三轴连续转换,由患者旋转发展到今天机架旋转、患者不动,摄影程序由单一发展到今天的多种多样、断层域由固定发展到今天的可根据不同颌弓解剖形态进行调节、机型由粗老笨重发展到今天的简洁美观,影像质量更是从“模糊数学”发展到今天的清晰、鲜明、一目了然。总体来说,各厂家以平均每3-5年推出一款新机型的速度前进着,在20世纪后期至今,全景机机械部分的改进速度趋缓,而转向数字化方案的解决。以上情况完全说明曲面体层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足以满足临床需要。
全景摄影是口腔临床医疗的常规检查,广泛应用于包括种植、正畸在内的广大领域:
1.全景片是观察混合牙列的最佳方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恒牙萌出而同名乳牙滞留”或“乳牙脱落而恒牙萌出延迟”的儿童、少年患者。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当明确诊断恒牙胚的有无及其解剖形态、乳牙与同名恒牙胚的解剖关系、相邻恒牙胚之间的解剖关系,因为贸然拔牙、简单的切开导萌或一味的等待,对患者都会造成潜在损害。这种情况下,拍摄X线片特别是全景片变得尤为必要。因为一张牙片的观察范围仅有非常有限的2×3cm,乳牙恒牙有所重叠、相邻恒牙胚又有所重叠,如果碰巧还有多生牙(这种情况在恒牙萌出延迟的病例中决非少见),那就真得乱成了“一锅牙”,诊断难度大大增加。这时,全景片的优势显而易见:15×30cm的成像范围覆盖范围广、解剖关系准确,不管乳牙、恒牙还是多生牙、埋伏牙全部一网打尽、一览无余,只要会数1、2、3,就会准确诊断乳恒牙的个数、关系,确诊就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全景片对小朋友的牙齿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对患儿家长进行正确及时的指导,哪个牙该补、哪个牙该拔,受到如此贴切关怀的家长们无疑会对医生充满感激之情,因为今天每一个独生子女对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又怎么会斤斤计较诊费呢?聪明人学懒,我们应该做在全景片上数1、2、3的“懒汉”,还是做费尽心思研究小牙片的“智者”?
2.全景片有助于对整个牙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今天的牙科医疗远远尚未达到预防医疗的阶段,病人们往往是小病不治,发展到足够严重的程度才来就医,因此大部分同时合并其它问题。比如一个牙髓炎的患者可能还有其它部位的牙体、牙列缺损或牙周炎,对于这样的病人,医生们肯定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番序列性的“综合整治”,尽可能更多地解决问题,使病人达到最佳状态,留住病人当然就成了序列治疗的关键。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单纯地进行“说服教育”显然不够,因为这样很容易让病人产生“过度医疗”的怀疑——“凭什么俺一个牙疼,还得治其它牙?!”,这时就需要让事实说话,能准确反映全口牙齿的情况,全景片当然是首选——全口牙一次拍片全部显影。与患者交流,告诉他哪里有蛀牙、哪里有牙槽骨的发炎吸收、哪个牙根有炎症需要治疗,哪个残根有必要拔掉镶牙,病人能亲眼看到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加上医生专业角度的讲解,对预后的科学评估。很容易使他认同医生的诊断,自然乐意接受来自医生的治疗建议。因此一张全景片的作用远比口若悬河的高谈阔论大得多。
3.很多疾病需要全景片为依据选择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比如说,一个牙周炎患者来就诊,首先应确定是进展期还是静止期?因为治疗方法截然不同。X线片上牙槽骨吸收边缘及牙槽硬骨板的清晰程度、骨小粱结构是判断进展期与静止期的标准,假如拍牙片,不同牙位需要反复曝光,并且多张牙片难以进行统一的对比、分析,而一张全景片一次曝光即可显示全部牙齿、牙周,使分析更加准确、全面、直观。如果判断为进展期就需要先进行全身治疗,如果是静止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彻底的局部治疗,而如果仅仅是牙龈炎、牙槽骨吸收不严重,一次洁治就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牙周治疗后牙槽骨有无修复表现呢?同样可以在数月后的随访时拍一张全景片,与治疗前的影像进行对比,看看牙槽骨的高度、骨头的密度、龈上龈下牙石的数量,把影像的可喜变化展示给患者,他将对您的医术深信不疑,治疗也从简单的一次性变成了系统而专业的持续过程。
4.全景片使总义齿修复的成功几率增加:总义齿修复牙列缺失是牙科诊所的常见治疗之一,修复前的全景片检查极有必要,因为残留在患者牙龈、牙槽骨内的小根片、残根甚至颌骨内病灶往往对修复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佩戴总义齿后出现局部肿痛,而不得不为了解决相关问题耽误义齿修复、甚至返工,不仅耗费医患双方的精力与时间,也难以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5.全景片可以作为治疗前的原始记录:给每个来诊所就诊病人都建立一套治疗前后的包括临床、影像在内的详细档案并长期存档管理,无论对提高诊所工作的规范化、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水平,还是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某些不必要纠纷的产生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为可以清晰显示全口牙齿、牙周及颌骨的整体情况,全景片无疑是保留原始记录的最佳方法。这在牙科诊所医疗发展相对完善的欧、美、香港等国家地区已成为制度而存在。
6.全景片是阻生牙及其他形态、位置异常牙齿的重要检查手段:阻生牙拔除是很多以牙槽外科为特色的诊所的常规诊疗项目,拔牙前正确分析牙阻力及骨阻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X线片无疑是首选工具。但医生们大概都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拍局部牙片,口内放置胶片时常常引发患者无法忍受的恶心,或者根本没法拍、或者只能拍到近中部位的牙冠而看不到根尖,这样的影像根本无法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全景片则完全不同:阻生牙牙根的数量、形态及弯曲方向,根分叉的大小,阻生牙与邻牙的位置关系、与下颌管、上颌窦的距离,邻牙有无基础病变等情况都清晰地显示在全景片上,使术前预测更加准确、全面,成功率无疑将大大增加,各种并发症也将得到有效避免。
全景机的社会、经济效益
全景机在大多数医生想象中的高经济运行成本,无疑降低了其购买欲望,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以韩国威泰PaX150全景机为例,对其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简单分析:①电能消耗:这款机型功率约为1000瓦,仅仅相当于一台小型家用空调(柜机或挂机)的功率;更重要的是,其单次满负荷有效工作时间(即X线曝光时间)极短,仅有12秒,其余时间可置于关机状态,电损耗为0,也就是说在设备正常使用情况下,拍摄300张全景片仅耗电1度;②冲洗药液:按市场通用的国产显、定影夜计算:50元钱的药液(包括显及定影)可处理胶片200-400张,每张胶片的药水消耗不超过0.20元;③胶片:以日本富士感蓝胶片为例,每张胶片的成本约为2元钱,即便是高档的感绿胶片,成本也可控制在5元以下;④机房及其防护设施:全景机虽然个头比牙片机大,但其各部件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没有伸缩运动,3-4mm2的空间足以满足装机要求,并且X线机房经简单处理后即可兼做暗室,不需额外空间;另外,因为全景机特殊的窄X线束设计,辐射剂量远远小于牙片机,因此X线防护要求不超过后者,也就是说原有的防护措施不需进行大规模的改动;⑤人工及操作难易程度:全景机操作简单,不象拍牙片一样需要特殊的投照角度及体位,只要具备认真的工作态度,不必专人负责、重拍率远远低于牙片。综上,拍摄一张全景片的经济成本一般不超过8元钱。相对于其低耗材,全景片的定价相对较高: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定价因地而异,一般在每片30-110元之间,全景机给诊所带来的远远不止前面所述及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更加深远:
全景机是设备先进程度的代表:诊疗设备的先进程度是牙科诊所综合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当艾迪克、安富士等中高端综合治疗台、光纤手机、喷砂洁治器、预真空消毒炉日益进入私人牙科诊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对于很多诊所,X线诊断设备还是七、八十年代的低端产品甚至是缺失的。当一个初诊患者来到诊所,大多数医生仅仅依靠口镜、镊子、探针进行简单的器械检查,这与数十甚至百余年前的“剃头匠牙医时代”有何区别?设想在一番认真的器械检查后,带患者去“X线检查室”拍一张全景片,因为不用往嘴巴里面放胶片、不会恶心,并且用短得出奇的时间就能拍出全口牙齿,患者感受到的无疑是巨大的“震撼”。根据我们的经验,几乎所有患者在第一次接受全景片检查后都会由衷感叹:这台仪器真先进!这时在患者的心目中,医生无疑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其对医生的信服及认同是不言而喻的。反之一个“口镜镊子牙医”即便花了大量时间成功地完成了治疗,患者也会认为:明明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修修补补,凭什么收如此之高的诊费?这无疑使牙医们处于尴尬的境地。
诊所受众的定位无疑是经营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定位在棚户区还是别墅区?当然,后者是每个诊所经营者所努力争取的目标,因此各种形式的VIP诊室层出不穷,难道VIP仅仅是一杯茶、一份报纸或一番“恳谈”吗?当然不是。VIP服务应该定位于高端的设备、高超的技术以及细致入微的关怀,其中前者发生作用无疑更加直接、迅速而且深刻。象欧美、香港的同行一样把全景片当作正式治疗前的常规检查,现代化全景机带来的震撼力往往是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患者会感受到所享受的是建立在现代高科技基础上、与国际接轨的诊疗,与其身份是相称的,也就更容易对诊所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毫无疑问,这对后续治疗将大有好处,并且每一个感受到诊所先进诊疗的VIP都有机会成为诊所的宣传者、代言人,有利于对诊所创造良好的口碑、提高了诊所的知名度。
全景片图像相对复杂、繁多的解剖结构令不少医生望而却步,对此可能没有更好的“终南捷径”可循,只有靠熟能生巧——看的片子多了,自然会慢慢地熟悉、掌握影像。深圳瑞尔齿科的耿文军主任曾不无自豪的说:看全景片时“感觉”很重要。所谓“感觉”就是经验。其实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就象复杂根管治疗——绝对不会有天生的根管大师,肯定经历了数以千百次的“超充”、“欠充”,经过临床经验的积累,最后才慢慢达到“一次性恰充”的境界。读片子比根管治疗容易得多,有左右对比的观念、有阅读牙片的基础、注意经验的积累,认识全景片图像应该还是比较简单的。
6.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篇六
医学影像学专业就业方向:医学影像学专业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主要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或放射治疗工作或医学教育及医学科研工作,也可到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工作。
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 临床药学 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 顾问 技师、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医学影像学专业就业前景:医学影像是一门辅助临床医学,跟临床有密切关系,考试也是考临床相关,就业比临床好,因为医学影像学专业是这些年才兴起的.,再加上中国各2、3线城市发展起后很多医院都强化辅助科室,进入新科技,这类专业医生比较缺,竞争少,但待遇比不上临床,影像的工作相对也轻松些。
医学影像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医学类中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其中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共17个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在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中排名第12,在整个医学大类中排名第21位。
7.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篇七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授课现状
1.1 主干课程设置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一般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 (或影像中心) 设有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等多个职业岗位。高职毕业生可能会在各级各类医院就业, 有的可能仅在普通放射科、CT室工作, 而没有条件从事MRI、超声等工作。但现有教材《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等四大影像学内容融合而成的, 这显然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主干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有冲突
依据课程内容的前后关系, 学生应先学医学影像成像理论, 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然而, 三年制高职生在校两年学习期间, 上述两门课程在教学进程安排上会出现前后内容在衔接方面的冲突, 因此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1.3 教师授课难度大, 学生难以听懂
在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感觉到X线、CT、MRI、超声等影像内容放在一起讲授难度很大, 不易讲清楚, 而学生则感觉难以听懂, 尤其是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 教学效果差。
2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整合优势
2.1 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的教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X线、CT、MRI等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故在讲授理论内容时, 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为学生学习后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影像诊断奠定基础。但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包含很多物理、数学知识, 对医学生来说, 不太容易理解, 感到知识很“虚”, 成像原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 像在空中悬着。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有很多知识与医学影像成像理论相关联并对医学影像成像理论知识做了进一步验证, 例如“管电压在X线摄影中对照片质量影响”这一内容, 可通过讲解理论, 让学生明白管电压在X线摄影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但是学生无法想象针对不同的组织部位究竟采用怎样的管电压才合适。能否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通过课程融合, 在授完这一理论知识后, 紧接着讲授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中对同一部位用不同管电压对其分别曝光, 得到X线照片让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采用高千伏的管电压摄影时, 图像密度增高, 但影像对比度差;而采用低千伏的管电压摄影时, 图像密度降低, 但影像的对比度好。通过这样整合, 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理解:高千伏和低千伏的管电压会对图像的密度和对比度产生影响, 在实际摄影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管电压进行摄影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照片。
通过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整合能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 有助于其对原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将医学影像技术的最新进展贯穿于教学中, 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学科前沿知识, 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引导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 对未来充满期待[3]。
2.2 使学生理解了数字图像处理的作用及应用
在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实际授课过程中, 有图像重建、图像处理及相关的影像数字技术的专门章节, 这些理论知识既是学生必备的, 又是难理解的, 授课效果不好[4]。为此, 我们通过课程整合, 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简明、典型的示例说明复杂的概念。比如, 在X-CT成像图像后处理的原理中, 采取对表面阴影显示图像重建方法讲授, 避开高深理论, 从影像检查技术的实际应用出发, 配以在工作站的实际操作过程, 学生非常容易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 培养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大型现代化数字影像设备输出的都是数字图像, 在图像采集过程中都要用到矩阵的概念。学生对何谓矩阵、矩阵大小如何影响图像质量感到难以理解。我们通过课程整合, 在MRI影像检查技术的授课中采用现场调节矩阵来观察矩阵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结果矩阵数减少, 扫描时间缩短, 图像空间分辨率就会降低, 整个图像的SNR也会降低, 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因此, 课程整合后, 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 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
3 问题及建议
传统教学分别安排教师对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进行授课, 而课程整合后, 将各种影像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 这样就提高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加大了授课难度 (尤其是专职教师) 。因此, 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水平是一次新的考验。为此, 建议如下:
(1) 在课程整合的最初阶段, 可由多名教师分章节授课, 实验、实训课也可由多名教师带教 (成像原理和技术内容可分开上实训课) 。
(2) 经过2~3年, 将专业课教师酌情安排到医院放射科实践2~3个月, 使每一名教师都熟悉影像技术工作。而对医学影像技术内容熟悉且多年未脱离放射临床工作的教师, 就可以不进行轮训。
总之,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整合可将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中的理论知识, 通过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操作直观地展现出来, 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哲, 袁虎.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J].科技信息, 2011, 33 (1) :624.
[2]汪素涵, 李忻.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5) :2387-2388.
[3]田会, 谢双运, 孟燕军, 等.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6 (6) :625-626.
8.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篇八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比较影像学;重要性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也从传统X线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四大影像技术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综合学科。在该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影响专业教学需求,比较影像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在临床教学中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该种背景,从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入手,仔细对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二、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
1.比较影像学概念。比较影像学是近些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影像诊断模式,其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在临床应用的角度之下,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各个学科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学等多个学科结合在一起,使多种学科以医学影像学为中心组成一个有机的“生物链”进行综合教学的方法。
2.比较影像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一起组成了当今医学四大影像手段,它们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态学检查方面的应用相对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目前各类新的医学功能分子影像层出不穷,如各类组合型一体化设备SPECT/CT、PET/CT、CAT等广泛应用,逐渐体现出了生物医学影像开始出现由分散逐渐走向融合的主流趋势。在该种背景下,比较影像学的出现及其发展开始成为了必然。
3.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在讲授某种影像学技术时,总是放大该种技术的优势而忽视其他技术的特长,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或者造成学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师在讲授医学影像学课程时,需要注意对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讲清各种诊治方法的不足和优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法应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较影像学的应用模式。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比较影像学教学模式中,首先应该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较影像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组病例为切入点对具体的方法进行讲授,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尽量多和学生一起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三、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1.满足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对各个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异常影像的表现等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他影像学的表现很少涉及,显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对疾病的认识进行把握,同时对各种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手法也缺乏系统的认知。目前,随着各种成像设备的横空出世,比如三维后处理软件工作站等,使得影响图像质量和检查范围不断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课中加入其它医学影像学的表现,并对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显著提升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应用比较影像学可以向学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对疾病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在对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时,适当地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展现,能够通过比较来找出该种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在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该种影像,比较适合于学生在本质上对疾病的成因、发展和预后进行了解。可以说,每种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下的图像特征,有利于从全面和多角度下对疾病进行分析。
3.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随着现代化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在实习时面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对CT、MRI、普通X射线以及超声等各种影像学诊断手段时显得无从下手,即使当时掌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被遗忘,从而不得不回到岗位后再重新学习。而比较影像学将从根本上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良好思路,学生在比较影像学的教学手段之下,可以对各种不同医学影像手段进行横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提升了临床教学的效果,从而建立起了影像专业整体框架,能够认识到影像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充满信心。
4.比较影像学的具体应用内容。一般情况喜爱,比较影像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1)影像设备的进步、更新和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这些进步给临床带来的益处;(2)显像剂的发展史及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3)介入显像的发展史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的临床问题;(4)从各影像学各自的纵向发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规律,以预测今后的发展。
其二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横向比较:(1)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原理、方法、适应疾病、诊断效能以及优缺点等;(2)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学比较;(4)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性能及成本比较;(5)创伤性及其不良反应;(6)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疾病决策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提出对某一疾病检查的优选方案。
四、结语
總之,医学影像学作为当今发展迅速的一门医学学科,分散和融合必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应用的必然性,从而为未来培养出高素质医学影像综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芳,王志强,罗红缨,李涛,张盛甫,刘晨. 比较影像学结合CTM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辉,李佳宁,冯方,陈素芸,吴书其,傅宏亮. 比较影像学与PBL教学模式改革在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4:294-297.
[3]杨欣,孙鹏,李丹,潘宁,王薇,卢晓潇,郑春梅,曹霞. 比较影像学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5:20.
[4]李芳巍,胡嘉航,冯冲,徐敏. 比较影像学在影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3:263-264.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景】推荐阅读:
医学影像学综述09-18
医学影像学题免费09-23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10-23
医学影像学课件整理版11-15
医学影像学简答问答08-03
医学影像技术的含义10-03
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0-27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07-26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07-11
医学影像设备学试题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