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

2024-07-01

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精选8篇)

1.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 篇一

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慕课”学习方式在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大学生创新教学途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在此环境下,高校组织创新教学很好适应了“慕课”时代的发展需要。在理念方面,要积极地建立网络课堂教学理念;关于教学模式,要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强化高校在线教学管理,有效利用“慕课”优势充分应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以及意识的渗透;关于实现路径方面,应当重点创建高校精品“慕课”课程。本文首先简单地阐述了“慕课”的特点,进而对于现阶段高校创新课程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最后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慕课”;大学生;创新;教育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并将其提高到战略发展层面,要求各大高校着力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开展国家创新教育促进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坚持提升人才质量的基础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相关保障机制,重点改善现有的课程体系,转变当前的人才培养形式,基于课堂、试验以及实习教学改革,不断拓展大学生课外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将创新教育融汇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程,培养和发展具有创新思想、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各大高校开始逐步建立“慕课”教育,不断开拓高效教育路径。“慕课”的开展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可以促进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创新教育挑战。

一、“慕课”的特点

1.大规模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课程门类众多,在国内涉及400多门功课。其二,学习的学生很多。根据对“慕课”平台,尤其是对有名的Coursera等的统计,很多课程在线注册人数达万人之多,任何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进度。

2.开放式

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系统学习来自全球的名师课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一特点极大地便利学生结合自身的爱好免费确定学习课程。假如学生努力学习,同时通过了相关课程测试,就可获得相关课程学习证书以及有关学分。“慕课”这一特点降低了课程学习门槛,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高质量课程,学习自身感兴趣的事物,了解各种思想文化,优化知识结构。

3.课程内容丰富

“慕课”课程研发人员将各项良好的学习资料设计到课程中,课程形式含有阅读材料、视频资料、课堂讨论、测验作业,同时还有相关课程的大讨论区专门组织解答疑问。较之实体课堂,“慕课”相关教师多为名校名师,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可以很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

4.教学方式新颖

“慕课”教学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视频短片的方式展现,每次课程含有几个接近10分钟的视频,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道具组织课程,各个环节都是通过教学明确设计的,讲解课程的方式也非常生动,课程内容通过多个问题进行有机地连接,学生必须正确回答问题才可以继续听课。该模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促使学生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关于教学效果的评估,学生必须在进行学习时通过各项测试,上交课程相关作业,同时通过其他学院的评价,最终才可以获得课程认证。较之传统的教学以及评价方式,该模式更为新颖。

二、“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培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1.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思想观念

“慕课”这一平台多元、开放,对于过去的教学思想以及观念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思想出现了多元化。如果学生自身的自制力不足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对于学生原有的思想形成了多元化的冲击。高校应该在“慕课”环境中组织创新教育,正确使用多元文化,辩证地看待其他的观点和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己所用,为创新教育服务。

2.挑战传统高校教育教学模式

因为条件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在传统思想下,理论课教学常常采用灌输的方式组织教学,鲜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理论学习非常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慕课”存在各种形式的互动,单纯的理论性讲解以及知识的灌输非常少,很显然,“慕课”的教学发展打破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对于创新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此我们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开展具有较高时效性的“慕课”课程,创新高效理论课程教学,提高理论教育的趣味性。

三、基于“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培育路径选择

1.顺应“慕课”发展,创新大学生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人员必须对“慕课”等技术进一步加强认识和学习,充分利用该项课程的优势,积极地去适应新的开放式教学的特点,使得教学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运用该项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拓展教学途径,使学生始终可以获得最前沿的知识理论。现在大学生已然成了上网的主要群体,不同的信息理论以及知识都在不断地加强对学生学习阵地的控制,高校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战略的转移,积极占领网络课堂教学阵地;高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层次以及特点,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创新教学理论,转变过去重讲述、轻引导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增强教学创新理念的影响力。

2.在“慕课”的载体下,积极创新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慕课”作为教学载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不断地转换角色,结合大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学可以不断地吸收“慕课”教学模式的积极理念,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以及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拓展自身的师资团队,增加先进的技术设备,集合专家型教师进行“慕课”课程的制作,有效结合传统以及网络课程,构建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综合教学形式。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行在平台上学习,课堂教学则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有效地分享学习心得。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从外部引进相关优秀的教学课程,从而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

3.积极创造条件,构筑创新教育的网络阵地

高校可以有效地运用“慕课”自身的优势,加强同其他高校的联系,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建立高质量的“慕课”课程;利用“慕课”更好地为学生解答学习难题,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通过自身高质量的课程,引起更多学生关注,增强自身的知名度。现阶段,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慕课”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高校必须不断地强化探索和尝试,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四、结束语综上,“慕课”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好地满足当下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发展需要,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得到相对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其创新教学的路径,对此高校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该项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改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结合“慕课”的特点对现阶段高校课程开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分析,进而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慕课”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5(2):71-75.

[2]王锋锋,段美萍.慕课在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知识经济,2016,(9):178.

[3]郭静.“慕课”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4(5):105-107.

[4]黄玉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慕课的编程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252-255.

[5]诸云,关翔中.MOOCs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5):101-103.

[6]诸云,李涛,关翔中,陈宇.MOOCS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71-74.

2.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 篇二

一、习题讲评课案例及教学过程

随着期末考试时间的临近,期末复习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同学们在完成了单元复习后,紧接着进行综合训练,从基础题到提高题,从解题思路到方法归纳,希望经过最后冲刺能有更大的收获。教师这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大量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并做好记录和分析,为习题讲评课积累第一手素材,以便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案例】已知P=0。1m-1,Q=m2-0.9m (m为任意实数),则P、Q的大小关系为。

从学生做的情况来看,正确率不低,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解法:

解法2:取m=0,则P=-1,Q=0。

很显然 -1<0,所以P

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多选用该作差法。

【预设】为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课上准备利用这两种解法重点讲评一下本题。一是因为作差法平时练得不多,强调一下这是比较两个代数式大小的方法之一;二是想通过一题多解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三是结合其他题的讲评,引导学生注意运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解题正确率和速度。

【生成】课上按预设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评。先找甲同学讲解作差法,再找乙同学介绍特殊值法。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特别是基础较好学生很吃惊地目睹了特殊值法的强大威力,赞不绝口,也对那位数学基础很一般的同学刮目相看。教师顺势告诫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平时同学们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就在笔者沾沾自喜于圆满讲评完本题准备转入下题时,只见数学课代表和坐在他后面的那位上次数学考满分的同学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好像讨论着什么。笔者敏感地觉得他们一定有什么新的见解,不然绝不会这样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于是抓住这一机会,不顾下课时间的临近且还有好几题没讲评的现状,放下进度,以鼓励的目光投向他们,轻轻地问道:“你们俩有什么高见?”课代表立马站起来以探询的口气回答:“老师,这里的P是一次函数,Q是二次函数,我们通过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两函数的图像来解这题,由图像发现不管m为何值,一次函数的图像都在二次函数图像的下面,所以也就得出了P

二、习题讲评后的反思

数学习题讲评课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它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起着巩固、充实、完善、深化和矫正的作用;又是对学生的思维与方法进行梳理、整合、运用和创新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提炼数学思想、探寻解题规律、优化思维品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上好习题讲评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从本题讲评中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及时讲评,事倍功半。习题结束后,大多学生都急于知道自己做得怎样,且对习题及解题思路印象还较深刻,此时讲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中讲评的是学生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学生迫切期待老师能及时反馈。因此,每次习题后,教师一定要抓紧时间批阅,及时讲评,尽快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要和情感上的慰藉。

(2)学情出发,有的放矢。习题讲评课的备课应从批阅作业就开始,要认真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并进行仔细统计分析,如哪些习题答得好,哪些习题失分多;哪些是知识性失分,哪些是技巧性得分;哪些是通用思路,哪些是特殊方法;哪些同学进步了,哪些同学退步了……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地讲评。案例中的题目,虽失分不很严重,但存在部分学生概念建构不强,解题技巧不巧的情况,这些都是要在习题批阅中就掌握的学情,进而才能针对学情,对症下药、切中要害地展开讲评。

(3)一题多解,拓宽思路。习题讲评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更要重视对解题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讲评,这样才能剖析解题过程,揭示解题思路,提升解题策略,交流解题思想,实现个性化思维和合作化共享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案例通过一题多解对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训练,以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

(4)合理运算,提高能力。运算要注重合理性和有效性,合理有效的运算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体现,这可在考试时赢得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较难的题目。那么怎样的运算才是合理有效的?如案例这题,作为填空题,特殊值法比较合理,但作为解答题,作差法就更显高明。再如:已知y=(x-1)(x-3) ,求此二次函数的对称轴。若去括号化成一般形式y=x2-4x+3后再配方写成顶点式y=(x-2)2-1, 从而得到对称轴,那这样的运算就显得不太合理。合理的运算应是看出它是交点式,从而得出此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x1=1,x2=3,再根据对称性得出对称轴x=2。

(5)重预设,更重生成。课堂上出现教师预设外新的生成,此时教师是按部就班地继续讲评,还是利用新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示。笔者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出本题的另一种方法———图像法。虽然没能完成预设的全部教学任务,但这能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来弥补,而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的交流共享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次讲评因图像法的出现而显得更精彩、更透彻、更完整。

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主见,课上他们不一定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发挥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尊重学生的体验,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不应扼杀学生的奇思异想,应还学生思考问题的自由,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见,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和成绩,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要重视课堂预设,但不拘泥于预设;要关注课堂生成,但不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懂通法但不要通法化,懂模式但不要模式化。教师只有协调好结果与过程、预设与生成、通法与求异、模式与求新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新课标理念,才能有效实现“四基”课程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教师要结合数学习题讲评案例及教学过程,从及时讲评,事倍功半;学情出发,有的放矢;一题多解,拓宽思路;合理运算,提高能力;重预设,更重生成五个方面就习题评讲课教学进行探讨。

3.新课标下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创新人格;学生;数学作用

多彩多姿的人性品质是一个民族充满生机活力、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没有优良的人格品质,就没有所谓的创新、进步和发展。可见人格品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成就的大小。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不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培养一般的能力,更重要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向革新方向变动——具有创新人格品质。创新人格品质为人们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新能力并与创新能力协调配合发挥作用。儿童期是人格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创新人格起着奠基作用。

一、萌发认知兴趣,激活创新意识

一方面,学生对某些知识面的浓厚兴趣会促使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反过来不断强化他们认知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小学生虽然缺乏应有的感情色彩,但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着一些十分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是它独特的内在魅力。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认识知识的过程,更是激活创新意识,进行人格感染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装有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颠簸行进的画面,学生看后开怀大笑。我及时引导:“那车轮应做成什么形状呢?”学生异口同声:“圆形的。”“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就不颠簸了呢?”把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起来,进而联系“钟面、硬币”等设计圆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结合圆的均衡、对称、省料等特征,不断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而然把学生带进学习圆的求知活动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来总结全课,鼓励学生的创新成功,促进创新人格的完善和巩固。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激励他们主动地学习,为探究而学习,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有新的发现,产生某种感悟、体验。从这种意义上说,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创新人格的过程。

二、激发成就动机,体验创新愉悦

成就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内心愿望。要想取得某种成就,就要产生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的核心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增强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有了能力,有了成功动机,就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掌握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讨论,学生们研究出不少的计算方法: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过梯形上底的两个端点作垂直于下底的两条高,把梯形分一个矩形和两个三角形。

5.在梯形下底找一点,分别与上底两端点相连,把梯形分成三个三角形。

6.教师提示学生,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引垂线,得两个三角形,剪下后掉头向内拼,变成两个长方形。

创造性地想象,更需要学生创新人格的完备,更需要学生积极地思维,学生从中也能更多地体验到创新的愉悦和欢乐。

三、持续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热情是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比兴趣更为稳固、更为持久的学习情感,是学习主观行为的较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情境教学,在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这样就自然能激发他们身上潜伏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品质。

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现,并适当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情境,学生从而品尝到发现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如,计算一块放入圆柱体水槽中的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老师通过反复将石块拿出、放进的演示,暗示学生联系水槽水位的变化,使学生洞察出水的容积的减少部分,就是不规则石块的容积(即体积)。学生创新人格品质得以充分展现,学习热情大大高涨。

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等教学手段,均能反映出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思维,既拓宽了思路,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增强学习毅力,熔铸创新精神

学习毅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不懈地保持充沛精力,坚忍顽强,不屈不挠地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完成任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优秀人格品质,是学习主观行动的最高境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那些中外著名数学家,面对挫折所表现出的正确态度,知难而进的勇气,克服艰难险阻的毅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毅力、创新人格的极好素材。他们的事例,让学生体味到伟人的人格力量,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受到鼓舞,激发学习动力,从而使创新人格更为完备,增强学习的毅力。

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伟人,如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经历过多次的失败。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执著的追求,辛勤的汗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创新人格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遵循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创新动机,体验创新的欢乐,形成创新能力,最终熔铸创新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创新人格品质。这正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杨飞.浅谈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J].科技致富向导,2011(36).

4.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 篇四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都会学习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建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建立一个层次由浅到深的具体框架体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4]。在对大一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教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了解未来理想职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目的性。对大二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锻炼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给以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大部分大三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他们的选择有:考研、留学以及考公务员和求职,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非常迷茫以及焦虑。这时候就业指导课需要帮助其认识自身所具有的优缺点,教育学生有效结合个人价值以及社会需要来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大四学生将会面临求职就业,所以就业指导课应该重点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解读具体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相關就业权益保护知识以及面试技巧。同时应该对大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排解就业困惑,增加就业信心。

2.2在就业指导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

所谓职业价值观,就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人生目标以及人生态度的`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以及态度、对理想职业的追求以及向往[5]。人们职业期望取决于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在人们选择职业方向以及职业目标的时候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同时通过学习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来影响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职业社会认识、兴趣以及道德认识、自身职业能力。形成一种正确职业价值观以及稳定职业态度和好的择业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对未来职业和发展进行理性规划。

2.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因为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大部分都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的,所以学生也不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来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比如,师生互动、主题活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进行素质提升游戏和情境模拟等。依据学生专业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学习动机以及好奇心,从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实际职场需求来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6]。

2.4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就业指导课属于应用型学科,主要涉及到的有社会学知识、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知识等,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案例、测评工具以及图书资料和网络视频等资源,同时还能够邀请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教学内容处理书本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视频短片、模拟训练以及时间游戏和成功案例等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招聘,预先体会求职经历。

2.5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宏观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其为宏观就业指导的一种延伸以及补充。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条件都不一样,对于职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适宜的环境范围,而每个职业对人才也有各自的要求。对于那些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他们常常会比较自卑,在求职过程中缺少信心,所以教师需要善于找出其优点,同时鼓励其不断尝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进行就业指导的事后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指导具有针对性。

结束语

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和别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这门课不是在有限课时里面学习知识,然后通过考试就能够结束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就会经历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还可能碰到一些问题,依然需要就业指导。所以,这门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同时锻炼自我,最后找到一份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工作,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留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12(7):54-54.[2]陈洪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职场秀”节目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2):78-81.

[3]谢干兰.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科学导报,,23(6):246-246.

[4]陈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03(24):32-35.

[5]钱璐,李晓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基于辅导员视角[J].科教导刊,2014,07(32):228-229.

5.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 篇五

摘 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培养范围小,并且完成质量需要提高。在大学数学的基本课程中选取合适的知识点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将使培养范围最大化,并且在源头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实践课的内容选取除了基于教材,还可以依据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专业来设计。创新实践课的实行模式可以引入“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创新锻炼。

关键词:大学数学;创新实践课;内容设计;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33-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此要求下,全国各大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积极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1-3]。

一、现有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

(一)完成质量需要改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积极倡导学生和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启动了大批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项目实施中出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参加项目的学生各个课程成绩都较高,但是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却较差,只能解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很多项目的完成质量不高,因此,这些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能指望几个项目就有很大的发展,还必须从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就开始培养。

(二)培养范围较小

不管是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还是数学建模竞赛

等,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没有这个锻炼机会。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是希望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具备完成项目的能力,但是因为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报名参加这些项目和竞赛。所以,我们要激发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实践创新思想,使每个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三)学生课时饱和致使不能另设创新实践课

现在的大学工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已经饱和,一天的课程经常在6节以上,所以各个高校正在致力于减课时,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大学工科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一般包括3~4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这些课的课时之和已经很多,各高校不可能另外增设数学的创新实践课。那么,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一些知识点由讲授课直接改为创新实践课。

(四)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易而实施难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主动思考的时间,根本谈不上创新实践。对于此问题,教学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探讨式、翻转式等,还有现在国家进行的“微课”竞赛,也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这些教学方式虽然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但是并没有被大量实际运用,我国高校还是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这说明理论研究易,真正实施难。大学课程繁多,哪些适合启发式,哪些适合探讨式,哪些又适合翻转式呢?而且,就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全部采用一种方式,应该是几种不同方式相互结合。这就需要大量细化的工作,所以真正实施起来必须做好细节方面的问题。

二、大学数学教学引入创新实践课的内容设计

从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看,现在高校启动的创新实践项目,以及一些数学建模竞赛等,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培养范围小,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不占用课时,我们就在大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中选取一些合适的知识点由讲授课直接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那么,对创新实践课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就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筛选课本知识点由讲授改为创新实践课

实际上,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哪些知识点适合由教师讲授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课,在各课程的经典教材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例如,在《高等数学》的同济版教材中,就有“导数的应用”“定积分的应用”等章节,而且关于“微分方程”的内容中几乎每一类微分方程都有物理应用实例,“泰勒级数”“傅里叶级数”更是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所以,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哪些内容可以改为创新实践课并不难确定。

(二)基于教师的科研方向设计创新实践课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一般是由教师提交研究题目和内容,学生报名参与完成。很多教师是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中选取一部分简单的研究内容给学生研究。这些相对简单的科研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一般都包含在大学课程的内容中。比如,应用范围很广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如线性回归、灰色?A测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参数估计就是一个求极值的问题,可以将《高等数学》中的“多元函数极值”这一节内容设计成一次创新实践课,让学生运用极值的理论知识解决线性回归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问题。另外,参数估计需要的目标函数是可以做出多种改进的,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改进创新。根据教师的科研方向将相关课程设计为创新实践课,会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发现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让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这是国内外大学都倡导的本科教育方式。

(三)基于学生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实践课

6.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 篇六

学习课程的目的

1:学习,了解创新性思维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2:掌握一些科学,先进的创新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发明创新实践 3:通过课堂学习与课下实践应用,切实提高我门的创新实践能力

第一讲:导论

a:分析,探讨三个问题

问题一

1:什么是创新能力,2:创新能力与那些因素有关系

3: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问题二

1:为什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2: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问题三

1:什么是创新方法

2:为什么要掌握创新方法

b: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

炜什么华人诺贝奖获得人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华人不够聪明吗?

英国有位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

叫林恩

他在收集研究了130 多个国家的人的智商后

困惑二

国内外专家对中国学生的评价

有个专家对比了东西方教育,举了一个百米赛跑和万里赛跑的例子,很形象的说明了问题,专家认为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接受教育,比如现在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到处都是,有的甚至更极端,小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开始进行胎教,相反,欧美国家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他们都很轻松,他们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老师主要培养他们的兴趣

这好比是赛跑,中国的学生起步很早,在前一百米的时候,中国的学生远远超过了欧美的学生,但是,进入了大学以后,因为大多数的欧美学生,已经了解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便开始沿着自己的兴趣加速学习,并且从兴趣出发,展示出了自己极强的创造力,而中国大多数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并逐渐放松了,创造能力变得不强了,中国学生跑到三四千米的时候就开始掉队了,而欧美学生切能坚持跑到一万米。

困惑三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发明了,但是现在工业革命切没有起源于中国。,然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西方国家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

我们是否还忽视了另外一个,我们很少关注的问题,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多的创造发明成果。但是这些发明创造大多数停留在经验额层面,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没有运用创新的方法将它们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分析案例

思考一:中国出口DVD的利润分配时多少?

据报道:中国出口一台DVD的售价为32美元,这32美元的构成,第一项:DVD的成本13美元,第二项:缴纳专业费是18美元,第三项:企业利润1美元

思考二:

空中客车与普通衬衫?

中国出口多少件衬衣所得的利润,能够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八亿件。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据2005年统计,欧洲人口为7.28亿,这意味着中国给每位欧洲人,还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空中客车主要运用了大量的高新技术, 它属于高科技产品,而中国的衬衣技术含量低,别人是靠知识产权挣钱,我们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来挣钱,其实不仅是DVD 空中客车,我们需要的大多数高精尖设备都依赖于进口,比如我们国家的光纤制造设备100%的知识产权依赖进口。

c:什么是创新能力?

我国学者根据创新能力与智能的密切关系,还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图

1:K可视为一个常量,不同的人这个K会有所不同,2:增加我们知识量

3:塑造创造性人格,培养创造性思维,掌握创新方法。

1:定义:创造性人格是创造者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良的理想 信念 意志 情感 情绪 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

2:创造性人格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例1:爱迪生一生只上了三个月的小学,他的知识是靠他的母亲传授和通过自学得到的,他在发明电灯泡的过程中,他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一般人可能试验了几种材料,一旦不成功他马上就放弃了,但是爱迪生能坚持到底,爱迪生的非智力因素很强,它具有很强的创造人格,对发明创造充满了信念和很强的意志,这些因素与他获得成功是分不开的

案例2:自动摘收番茄问题的解决,我国新疆每年都会大面积地种植番茄用来做番茄酱,但是到了采摘的时候,因为人手不够,短时间内很难将成熟的番茄全部采摘完,很多的番茄会烂在地里面 很浪费,人们发明一种采摘番茄的机器,这个机器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因为番茄皮太薄了,机器夹松了 夹不住,夹紧了 番茄很容易夹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自然可以想到 可以根据番茄的硬度,从控制机器的抓手着手研究一种机器臂或者抓手,让它既能抓住番茄叶又不会将番茄夹碎,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抓力的大小很难控制,即使你做成了,效率也很低,可能还不如人工采摘来得快。这种思维是惯性思维。

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考虑这个问题,番茄会夹碎是因为皮太薄了,我们可以尝试从问题的源头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培养一种皮厚一点的,能够承受机器抓力的番茄,沿着这个思路,人们真的研制了一种硬皮的番茄。

案例3:圆珠笔漏油问题的解决,最早的圆珠笔是匈牙利人拜罗发明的,他当时发明的圆珠笔结构是这样的

圆珠笔前面是一个滚珠,跟现在的圆珠笔的结构式是差不多的,但是它的后面采用的是活塞式的笔芯,里面是油管 可以往里加油墨的,有点类似现在的钢笔,这种圆珠笔用到一种程度的时候,会出现很严重的漏油问题,再加上原来的圆珠笔没有笔盖。所以放在口袋里面很容易把衬衫弄脏了,后来很多人都不用它了。因为这一弊端,圆珠笔在20世纪40年代基本上呗消费者抛弃了。怎么解决漏油问题?

圆珠笔为什么会漏油呢?主要是滚珠磨损了,从前面漏油,我们大多数会按照惯性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既然圆珠笔滚珠不耐磨,我们可以采用耐磨质地好材料制成滚珠,不就可以了吗!后来人们试用了耐磨性能好的宝石或者不锈钢制成的滚珠。

但是,结果也不是很理想,圆珠笔还是漏油,我们

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我们可不可以换个思维方式来考虑这个问题,圆珠笔为什么会漏油,就是因为滚珠磨损了,它掉了,为什么滚珠会磨损掉了。因为它用的时间太长了,为什么用的时间,油太多了.我们可以从控制油量方面入手,去解决我们这个问题.日本有个发明家 叫中田藤三郎,他想了一个很好的方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现圆珠笔一般写到两万个字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漏油,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很奇妙的构想.从控制圆珠笔的油量入手解决这个问题,圆珠笔滚珠不是写到两万个字左右就开始漏油吗?我们让它的笔芯写到一万五千字左右的时候,刚好用完,然后 我们再换一个新的笔芯不就行了吗!这样 圆珠笔又恢复了很强的生命力。我们现在还在用。

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其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这两个案例前面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使用的思维方式,就是利用现有信息进行分析 综合 判断 推理产生解决办法。也就是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我们头脑中过去已经解决的问题作比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圆珠笔漏油问题,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滚珠不耐磨,通过改换耐磨滚珠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质是:通过学习,记忆和记忆迁移等方面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被称为再现性思维,也称为习惯性思维。

这两个案例中的后面的解决办法,他是在已经有经验的基础上,寻找新的途径也就是说从某些事实中探索新的思路,发现新的关系 创造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圆珠笔漏油的问题想到从控制油量入手,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公式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需要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但是我们的思维中存在思维障碍或思维定势,阻碍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要想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不断地打破这些思维定势,突破思维障碍。

1: 定义:创新方法是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和大量成功的创造与创新的实例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如果我们把创造活动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方法和技巧就是我们过河的桥或船。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拿,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笛卡尔认为: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2:案例4:交通工具的发明。

对于马车 人们又许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比如我们可以研究马的育种 饲养 驯服。同时还可以研究轱辘,研究车体的结构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局限在牵引式思维方式的思路下,成果再好也不会超出马跑得速度。

如果我们跳出传统的牵引式思维方式,转向驱动式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就会有现代的蒸汽机 火车 飞机 轮船 宇宙飞船等很多很多交通工具的发明。

3:思考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在评价当时中国科技落后的情况时,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是没有科学的方法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李约瑟悖论所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经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曾经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 如果我们用创新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 中国很早就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中国古代的著名的数学家商高曾经说过“若勾三 股四 则弦五”他被记录在了《九章算术》里面,但是外国人不认可,他们认可毕达哥拉斯定律。因为“商高定律”只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它没有总结出a的平方加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火药,但是中国没有制造出现代武器。而八国联军运用了我们的发明创造,撬开了偶们中国的大门。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指南针,但是中国没有成为海洋大国,就是因为我们没有 科学的方法的原因,导致我们近代的落后。4:创新方法 三阶段

前苏联发明家 阿奇舒勒,通过对250万份的专利文献研究发现,一切的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之中,都有一定的模式可循。

7.大学生科技创新课论文 篇七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概述

以内容和形式为标准, 就业指导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仅仅是给就业人员传递就业信息, 做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内容要丰富许多, 是指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就业技能及组织推荐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一系列就业指导活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广义的就业指导, 它是高等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渠道, 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更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预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指导未能做到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现阶段, 各高校虽然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但多数是在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框架下进行的, 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也更多地迎合着上级文件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 就业指导课普遍停留在就业政策讲解、就业形势分析及择业技巧传授等方面, 课程设置相对落后, 课程内容僵化, 缺乏较强针对性, 且就业指导并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与社会相接轨。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市场偏离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

2. 就业指导忽视对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虽然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培训课等与就业有关的技能培训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然而, 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即使在临近毕业时也未必真正掌握相关的就业技能。对于即将面临的职场仍倍感陌生, 甚至心存恐惧。究其根本, 还在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禁锢, 重理论, 轻实践, 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实践层面真正掌握的技能并不多。对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忽视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甚至择业。

三、改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措施和建议

1. 提高对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方面, 为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应该提高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在对待就业指导课的认识上, 要改变其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尴尬处境, 改变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突击指导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陈旧的现象。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不仅要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入手, 更要充分建立并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辅助制定职业规划、指导求职过程、开展创业教育等, 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为大学生的就业甚至择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 优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结构, 加强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因此, 一方面, 要配备足够数量、符合现实需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从量上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 要优化就业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实践技能, 从质上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 高校的就业指导还要与市场充分结合, 要定期接受市场的检验, 以市场检验的结果作为优化就业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另外, 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聘请外部智囊为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开展就业指导理论和教学研究,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3 (23)

[2]孟超、王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 2013 (28)

[3]剧红、白雷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8)

[4]李燕冰、陆财深、徐芃.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15)

8.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创新能力 重视 新课标 培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做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写。”只会模仿的人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现行的第八次教改就是为此而推行的。那么作为教改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创新优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呢?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氛围,埋下创新种子

1.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常受情绪的制约。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到不体罚,不训斥,不讽刺。学生对问题回答对了固然要表扬,回答错了,也不能批评,应鼓励他们重新思考和回答,力求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积极、愉悦、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使其产生创新的愿望。

2.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先生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这样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要知道,学生的表现欲是极强的,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听、说、读、写、演的教学活动,使之乐学,爱学,善于动手动脑,勤于参加实践,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二、鼓励质疑,开凿创新动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培养创造性思维,始于积极质疑。《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就应有创新型课堂。创新型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质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敢于提问。

三、激发想象,点燃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发明的桥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想象。因此,为了培养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意识的新人,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精心设计,品赏创新成果

上一篇:成都制造2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下一篇:主动捡垃圾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