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中学教师请假规定

2024-06-30

洋思中学教师请假规定(共8篇)

1.洋思中学教师请假规定 篇一

“洋思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靖远第五中学 李亚梅

今春三月,我有幸跟随教育局领导去江苏泰州的洋思中学学习,本次学习为期一周,在那里我没有被江南的美景吸引,而是被各位专家及洋思中学的领导、老师的讲座和课堂深深地打动。经过几天紧张的学习、观摩、实践,自己感到受益匪浅。

我校也一直在学习借鉴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和模式,以前自己只能在理论摸索中前行,通过这次身临其境,自己才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同时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已经落伍,我的这张旧船票已搭不上时代的列车,所以我应在以后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转变教育理念

正确认识自己角色理念是根本。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才有先进的教育行动。学校教育的困境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学习洋思的真经,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确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有育人的远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今高效课堂的召唤下,我们不能再重复昨天的故事,清楚的认识教育改革的时代性,首先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知识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的,只是途径,高效课堂已不是学会而是会学,教师应依据课程的三维

目标备好课,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智慧的引导者,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设计者,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以学生发展为本,多从学生认识规律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从文本向人本转变,从规范人的工具性向发展人的目的性转变,从认知水平与能力提高到情感体验,行为改变,以情育情,以情动情。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不断丰富,不断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需要,满足时代需要。

二、正确认识高效课堂,敢于课堂改革

什么是高效课堂?如今的高效课堂已不再是展出去的课堂,案起来的课堂,顺起来的课堂,也不是动起来的课堂,而是让学生动起来,当堂会学并学会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生命色彩,获得知识,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对学生放手但不放任,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

认真领会“先学后讲,当堂训练”这八个字的要领。要下决心解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尤其要在培养学生“会学”、“会做”上下功夫。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的过程。他们的基本思路是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做课本上的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

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在一堂课的内容之中,有一部分学生自学就能学会,另一部分通过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也能够解决,只有剩下的一部分难点才是我们讲解的重点。这样,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因为有检查的督促作用,而且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达到了自己“会学”、“会做”的目的。老师讲解的时间缩短了,需要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缩短了,学生也能聚精会神的去把握重点难点了。自学完后还有相应的检查和辅导。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顺利完成了。

三、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洋思中学的课堂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导演、组织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把教材吃透达到一个高屋建瓴的高度,才能对他们提出适当的自学目标,才能对他们给于适当的指导。通过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减少了教学和学习的盲目性。老师要做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转变。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是洋思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洋思人不仅长期坚持下来了,而且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这种模式看似简单,有效运用不易,长期坚持更不易。它体现了一种前瞻

性的教育思想。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先自学、探索、实践,而教师当“向导”、“路标”,起“引路”、“架桥”的作用。教师从在课堂上“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为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答疑中当“参谋”和“顾问”。“后教”就是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习情况,启发学生交流,解决“先学”中的问题,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仅是学“会”,而是逐步养成了会学,再辅以“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的有效实施,何愁教学质量得不到充分的提高。

学习了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我深深的为洋思人敢于改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所折服。他们构想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们都知道,学生能聚精会神的时间是有限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根本不动脑,也不动手,只是被动的在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减弱听课效果。洋思中学的“先学后讲,当堂训练”解决了这一难题。

四、解读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那如何做到好呢?首先他们以良好的习惯养成抓起,具体表现在抓开学时的规范教育,训练广播体操等;其次以优美的环境文化为熏陶,以

丰富的课余活动为平台,以多元的评价机制为激励。

坚持均衡教育,其中包括师资的均衡,学生的均衡。做到三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选用不同的内容。

总之,洋思中学的学习是愉悦而又充实的,但绝不能机械地照搬,而应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有所取,有所舍,有所增,有所减,活学活用。重点学习洋思人的改革精神,品格,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洋思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的学习,要理解其实质,把握其精髓。下决心根除课堂上的“满堂灌”等毛病。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而努力奋斗。

2.洋思中学教学理念 篇二

学习内容:《洋思中学教学理念》 内容摘要:

洋思中学——“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的当代中国名校,是全国教育的一面旗帜,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现代学校的一面旗帜。

1980年,当时泰兴县天星镇六个村的农民,为了解决子女就近上初中的问题,集资了两万元钱,买了七亩地,建了26间房,办起了 洋思中学,当时只有5个班,13名教职工,220名学生。从那时起,洋思中学就没有让政府投过一分钱。可是,在1982年以前,洋思中学的学生也没有一个能考上高中,参加中考也没有一个学生的数学能考及格。

1982年末,当时的民办教师蔡林森始任校长,局面开始转变。从1987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合格率、巩固率、升学率三个百分之百和优秀率一流的记录,有80%的学生升入省重点高中。这个原本是“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的农村联办初中,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质量。如今已是:省德育先进学校、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模范学校、省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

洋思中学三个百分之百和一个一流的取得,并不是建立在选拔录取优生的基础上,而恰恰相反,他们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建立在被其他学校选拔之后的学生基础上的,2001年入学的学生中有近二分之一的人语文数学两科分数加起来不足120分。就是这样的学生,毕业时却都成了合格生,而大多数竟成为优秀生。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这正是需要我们研究和学习解决的问题。秘诀在这里

秘诀之

一、教好“难教”的学生谈何容易?

为了教好“难教”的学生,洋思中学每周都搞“三清”运动。所谓“三清”,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着不让,一天不松。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做下去,那实在不是一般的难。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只有每堂课都力求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当堂完成作业,那“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日日清”就是每天不折不扣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日日清不了,每天留下的问题积重难返,仿佛“阴天拖稻草”越拖越重,那样“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当堂清不了的学生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帮助他(她)过关。一次“清”不了,就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再由老师帮助他(她)“清”。“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体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南京来的一名学生,有一次周末该清的内容未清,按规定不能回家,但是因为想家,加之父母求情,班主任还是同意他回去了。蔡林森知道后,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家长:洋思不是保险箱,如果不能做到“周周清”,就不能保证有进步。家长听了还是把孩子送回了学校,直到完成“周周清”的任务。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现在,需要周未留下来“清”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秘诀之

二、从“最后一名”抓起

洋思中学教学理念

到洋思中学来读书的学生,除了施教区外,大多是所谓“难教”和“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妙计”。

一是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长、班主任签定“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二是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三是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使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流传着许多“教不好的学生”被“教好”的故事。1997届一位姓凌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两打”——打游戏机、打架。转进洋思一个月后,恶习全改掉了。他告诉爷爷,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在洋思,我们随手翻看了初一英语最近的一次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1分。学科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科”,学校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

秘诀之三:课堂怎样教

到过洋思的人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所谓“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看上去简简单单的8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深刻无比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洋思人看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正如洋思中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先学后教,播下了智慧和希望。”

秘诀之四: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采访中,从我们所听到、看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是这么做的——

在每周初,备课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一起集体备课。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等等,也是教师集体备课必须研究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秘诀之五: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一样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深挖恫”——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成了“听众”、“哑巴”。蔡林森说,其实书本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体会了。

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几乎成了“哑巴”。洋思的课堂上,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因此有人错误地认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洋思的课堂吧。开始上课了,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 怎样教? 其中奥妙无穷。“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此,蔡林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的“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秘诀之六:“兵”教“兵”

在洋思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这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这些学习的“困难户”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救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学教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秘诀之七: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洋思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做。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做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这是一堂化学课。教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时,教师问:“为什么在概念中要强调‘这种溶质’? 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四个字确实不能少吗?”课堂上讨论声顿起:有的说,“在KN03的饱和溶液中加NaCl”;有的说,在KN03的饱和溶液中加KMnO4或者CuS04”。教师因势利导:“下面就请你们做实验,注意要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你们的想法。”话音刚落,学生就分别选出他们所需要的药品来实验。这个环节,学生感悟良多:对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词才能理解透彻;设想必须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要选用能使实验出现明显现象的药品。同时,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多种设计,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自学——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洋思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体现出了明显的后劲。洋思的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考入了某重点中学。刚进校的时候,成绩并不突出。后来生病住院一段时间,由于在洋思养成的良好自学习惯,在投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他通过自学,不仅跟上了教学进度,而且在康复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秘诀之八: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

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老师讲了几分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学,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学得都特别紧张。让学生课堂学得紧张,恰恰是详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玄机”之一。蔡林森将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七能”,即: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仔细思量洋思的课堂,我们发现学生真的都像考试、竞赛一样紧张。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老师上课布置过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洋思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课堂上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学生们说,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得快、学得好,有一种成就感。是啊,通过紧张自主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了学习问题,养成了有效甚至是高效学习的习惯,他们能不快乐吗?!这是“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激发活力,活力带动效率”呀!蔡林森说:自主学习是学习,不是玩耍;越是要减轻学生负担,就越是要每节课都像考试、竞赛一样;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紧张”是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

以上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请各位老师尊重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把教学落到实处,向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这四十五分钟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洋思中学教案-政治 篇三

洋思中学教案-政治

课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教材:江苏人民出版社 日期:二00四年十二月八日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熟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关系,认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必要性。   2.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 二.重点与难点:   l.“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堂堂清练习题 四.学习过程和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第二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学习目标、学生朗读)。   学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家认真、细致的自学,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投影自学指导及目标思考题)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83-84内容,对照下列目标思考题,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  快读,找出相关答案,并用铅笔做好标记,8分钟后检查,看谁回答得快而准确。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怎样?   4.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怎样?   5.如何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进行紧张的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做适当点拨。 (四)教师检查并点拨、更正和补充   方法:学生举手回答,当出现个别不会的,让会的帮助不会的;当出现多数不会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思考题1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最可靠的保证。 思考题2   学生能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出“两个必须”,但不完整,教师可以在此先造成悬念,暗示答案不够完整。(在本课内容新授结束,巩固小结时再点拨、补充第三个“必须”。) (1)必须把“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有机统一起来; (2)必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3)必须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学生能根据课本内容正确回答“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教师点拨: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比作一艘轮船与导航系统,动力系统的关系,对照图示,利用幻灯效果,进行讲解。(投影图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强调:(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方面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思考题4 这一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归纳:  (1)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2)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依赖于改革开放,依赖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没有发展的稳定是难以持久的。  (3)我们必须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在明确了答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图表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教师点拨:(投影图示)     思考题5 学生可能只回答三个“必须”,教师要结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进行引导,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归纳:(1)必须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   (2)必须协调好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3)必须坚持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4)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依赖于改革开放,依赖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的稳定。 (五)巩固复习目标思考题,阅读课本最后一段,完善思考题2的答案。 (六)当堂练习当堂完成堂堂清练习(5.2)

 

4.学思洋思中学心得 篇四

解放思想大讨论

东丰四中 王会良

我在这里就学习洋思中学课改经验见解和大家共同交流分享,本人才疏学浅,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洋思中学的课改经验。但在这里我引用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洋思中学的课改经验,我们都要照搬,正如中国曾经照搬前苏联。照搬式的学习,那很可能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极端。因此,我认为学习洋思中学的课改经验不能直接用拿来主义来完成,而是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这些课改经验,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哪些经验适合我们来用,应该具有选择性,并在洋思中学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有创新,有了创新才能谋发展。

要有发展,我们教师就必须得有所行动——那就是不断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毕竟人无完人。

首先就是我们要学习洋思中学的办学理理念:“尊重主体,面向全体”。这句话真的没什么必要学习的,因为我们东丰四中的办学理念和它的理念在立场上是一致的,在这里真正要学的是洋思中学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如何去做的?洋思中学在师德上、业务上和方法大做文章,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责任心的问题,教师能够认真负责了,教师在师德、业务和方法的问题等问题上就是下功夫去做去专研,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其次就是学习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所谓的教学模式,就是研究这一堂课由哪些教学的环节构成,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洋思中学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从名字上看,应该

是由这么几部分构成:学生先自学,在自觉基础上教学,在学会的基础上巩固”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在学生自学前考虑指导学生自学,如果来指导要求我们确立指导目标,如何制定目标还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由此准备的课的环节是课前加课上再加课后。“课前:了解学生→制定目标;课上:指导自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后: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很不错,但对我们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大费周章在短期内很难有成效,确实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难度很大。我认为把这样繁杂的问题不能用正常的工作时间来做。而是利用假期每周研讨一课,每周一天学生来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学,老师一周上两天班学生一周上一天课,这样就不会影响到正常教学和教师的休息。我们教师和学生就会一点点适应入熟悉和适应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的难题都会得到解决。

再次是我们要学习洋思中学的校本师训,这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过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才不会被现代教育淘汰,目前社会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了现代教学中。即使我们掌握了很多的教学技能,我们还应该学习一门知识就是学习相互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合作密切了在我们教学改革中的阻力就小了,很多事做得就会轻松了。

5.洋思中学经验学习有感 篇五

我对于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的认识最深刻的是它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这是洋思中学的精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八个字至少包含着这样的三层含义:

1、每个学生都能学好。

2、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把学生教好;

3、适当的方法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这个“好”既包括着学习成绩,又包括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等各方面。

其次是了解了洋思中学的教学策略:

① 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

②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③学生自谋自学策略。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教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④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互相提高。

⑤教师精心备课,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课是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去渗透实施。教学模式:范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教学流程如下: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4、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

从学习《洋思中学成功之道》一文中,我了解到教师发挥了如下的作用:

①教师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以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集中解决为什么学,学的效果等问题。

②教师语言准确,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自学内容,自学方法。

③教师行间巡视,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必要的板演与练习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④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

⑤对课堂检测题,教师是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教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借鉴洋思的教学模式在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试行了几节课,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课堂上并没有出现学生要比教师紧张得多的局面!所有到过洋思听课的人都会看到课堂上学生不闲着,特别紧张。课堂效益很高,学生不停地

思考、阅读、提问、解答练习、操作等。但我试行后发现,也许是学生还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堂课教师只讲几分钟,学生主要是自学,不紧张,特别是普通班的学生。接下来,我将进一步从课堂效益:a.一能发现真实的,并加以解决;b.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d.四能真正理解知识,不断提升质量;e.五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学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f.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g.七能确保减轻负担。从以上七能表现,完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从上课到下课,从课内到课外。学生每一节课都象参加考试一样答每一道训练题。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每堂课下来,学生说:真累!然而,课外无作业,无压力,学生都特别轻松。让学生快乐学习,累并快乐着,硕果累累。

6.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反思 篇六

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授课模式大概是:教师首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照着目标进行自学,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对照学习目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并进行及时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少,学生做得多,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的指导。此模式学生很容易接受,省去了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上沟通的时间。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能很快的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从不直接给出答案,有疑意的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教师再给予肯定这一点我非常认同他们校长的一句话:“课堂上教师没有分析解决的权力,而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要将讲、教、学的权力放给学生。”这应该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堂模式。

反思: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渗透:

1、洋思中学的自学方式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授课情况及学生情况,自学方式要有选择性;

2、采取兵教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倾向于个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

3、充分利用同桌的相互教、相互学的这种“兵教兵”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4、课堂上教师尽量要少说,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达到“当堂学、当堂会、当堂学会;人人学、人人会、人人学会”的高效课堂,形成本学科的教学模式。

5、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备课目标和活动要面向中下游,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关注后进生,要做到提问最多的是后进生,辅导最多的是后进生。课后要能对后进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清理,最好做到日日清。要对周测、月考的成绩做出认真的分析,做到周周清、月月清。

6、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行为习惯。细节决定成败,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时时、处处渗透思想教育。

姚春莲

江苏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后进生的问题,全校学生每门课考试成绩都是优秀。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

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不能简单地模仿,否则往往效果不佳,会半途而废。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在学习了洋思经验后,我们不应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应该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许多教师只所以喜欢满堂灌,是惟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明白。考试不及格,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进行到底。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

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后进生问题是个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洋思中学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种负担主要是课外作业。对此,首先是从当堂布置作业开始的,要求老师当堂布置当堂批改,课后不留作业。并且规定每堂课的作业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这样就逼着教师少讲。一开始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是由老师解决,到后来则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每堂课都是自习课,教师只讲几分钟。另外,每堂课的作业练习就是考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也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习,课后轻松,没有作业,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培养各方面的素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前我们应该真正的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讨论,能够把这种教学模式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针对我校学生的底子薄,自学能力差,接受式学习已成主要学习方式的特点,要是完全按照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方法,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在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指引下,开展具有我校特点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7.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简介 篇七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操作流程】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4、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

【模式解读】

一、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二、教学策略

(1)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

(2)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3)学生自谋自学策略。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教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4)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互相提高。(5)教师精心备课,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课是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去 1 渗透实施。

三、备课笔记要求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题、教学内容;②学习重点;③学生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写出指导学生的策略;④课堂检测题的设计。

四、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作用:

(1)教师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以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集中解决为什么学,学的效果等问题。

(2)教师语言准确,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自学内容,自学方法。

(3)教师行间巡视,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必要的板演与练习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4)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

(5)对课堂检测题,教师是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教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

(二)、学生的作用

1、“兵”教“兵”:

(1)“兵”教“兵”也体现在“后教”的环节上。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2)“兵”教“兵”也体现在课后,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困难户”搭配坐在一起,同住一个寝室。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

(3)事实证明,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单能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学优生自己能学习上有紧迫感,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学者提出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2、“做”中学:

(1)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做”,自学不单纯看书,边看边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能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学生做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知识的处我感悟,这本身就是创新。

(3)允许差异。在做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基础。采取不贩方法与途径,只要能达到目标就被充分的肯定,这也是创新。

(4)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5)只有学中做,做中学,才能形成自学习惯。学生不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也养成了做事的好习惯,不依赖别人,什么事都自己动手操作,养成勤快、爱活动的习惯。

五、模式表现出的课堂效益

1.一能发现真实的,并加以解决;

2.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四能真正理解知识,不断提升质量;

5.五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学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6.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

7.七能确保减轻负担。

六、集体备课要求

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2)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

(3)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

(4)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5)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6)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

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8.赴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报告 篇八

2008年11月29日,在教育局的安排下,我们一行70余名校长、教师赴江苏洋思中学实地考察学习,参加考察的同志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蹲点入班听课,像学生一样的虔诚、认真,深入教研组与教师畅谈交流,诚恳谦逊,观摩参观细致入微。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实地蹲点考察学习,由表入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学到了一些真经。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消除了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使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洋思中学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有一个催人奋进的教育理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这八个大字,是洋思中学对社会和家长的承诺,也是洋思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誓言,更是洋思中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功法宝。试想: 1980年的时候,洋思中学地处江苏泰兴市偏僻的农村荒郊,占地78亩、9名教师(其中大部分是民办教师)、26间简易房、200多名学生的六村联办初中,经过20年的努力拼搏,发展到目前拥有60多个教学班、240多名教师、3700多名学生(其中2100多名是外地的交费生)、占地104亩的现代化初级中学。这个曾被称作“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如今已是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示范初中、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是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对此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和宣传,全国各地教育界的同仁纷至沓来,前来参观学习的教育界人士目前已经超过25万人次。在泰兴市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文化产业,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践对社会的承诺,洋思中学在办学行为上一直固守着四个坚持。

(一)坚持不选择学生,不挑剔学生。每年暑期,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早早地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没有只言片语,只在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受”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1998年,洋思中学甚至打算开两个班,专收城区学校不收的所谓“差生”,后来因为难操作才作罢。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洋思人做到了。用该校校长秦培元的话说:“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在秦培元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璞),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最终使他们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风险。洋思人为什么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自信。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似的。洋思的老师听了很不舒服,秦培元听后笑道:大家不要“作气”,应当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风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2001年秋学期,尽管洋思一再扩班,但还是有200多名“特差生”难以进门。这些学生的家长很激动:“我们就相信洋思,来了就不想回去!”“只要收下,给多少钱都愿意!”“你们既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要收我们的孩子!”面对家长殷切期待的目光,洋思领导紧急磋商后决定:全部收下。家长心中有杆秤。曾经被认为“教不好”的孩子在洋思有了长足的进步,家长们打心眼里佩服洋思。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洋思来。

(二)坚持“三清”运动不放松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很难。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否则,课上留下一大堆问题,课后再怎么努力,时间、精力也不够用,“日日清”清不了,“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测试,小组内成员都互相帮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的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在堂堂清、日日清的基础上他们实施的是“周周清”。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验收英语时,只凭课本,让接受验收的学生把两周所教的单词逐一朗读,逐一听写,错一个就在课本上那个单词旁边做上记号。验收数学时,也是凭课本,让被验收的学生逐一讲书上的概念、例题、习题,验收完,在表上填写正确率。“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现在,“三清”已内化为洋思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自觉主动,“清”不了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

(三)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2001年,洋思初一收了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有几十名还是个位数;初二收了200多名插班生,其中也有几十名学习成绩是个位数的学生。即使是对这样的学生,洋思也没有丧失可以教好的信心。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

之一: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20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长、班主任签定“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

之二: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

之三: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教不好的学生”转变的故事。1997届一位姓凌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两打”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打游戏机、打架。转进洋思一个月后,“三打两不”的恶习全改了。他告诉爷爷,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2000届一学生,上小学时数学成绩常常是个位数,进洋思后,进步很快,一年后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思想品德也很好,养成了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家中给他的10元零花钱,几个月未舍得动一分。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在洋思,我们随手翻看了初一英语最近一次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一分。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学校”。

(四)坚持把生活当作一门课程来施教

秦培元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好学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求知,生活是一本书,生活也是一门课程。

秦培元所说的生活课程,是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财务、交际交往等方方面面。

在洋思中学的生活区,随处可见“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等标语,在洋思考察时,我们看到了学生吃午饭的情景:11点15分,下课铃响后,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就餐顺序,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时段走出教室,有秩序地走进餐厅,等本桌的8名同学都到齐了,方才坐下,其中的值日生负责分饭、分菜。楼上楼下2000多名学生同时用餐,听不到任何喧哗,没有人乱跑乱蹿。20分钟左右,所有学生全部吃完,并将餐桌、碗筷洗刷干净。我们注意到,不少餐桌上都有一只插着绢花的精巧小花瓶。司务长告诉我们,那是文明餐桌的标志。文明餐桌有4条标准:

1、分菜公平,2、桌面整洁,3、无剩饭剩菜,4,不讲闲话。要求分菜时,学会关心人,先人后己,不厚此薄彼;吃饭时,先多吃饭少吃菜,再少吃饭多吃菜,最后喝汤,保证不剩一粒米。洋思的学生大多是寄宿生。早晨起身铃响后,先醒的同学必须叫醒同室其他同学,然后上铺的同学先整理床铺,后到水池上洗漱,下铺的学生则反之。这样,2000多名学生20分钟之内都能保证整理好床铺,洗漱完毕,准时到操场上集中早锻。洋思2000多名寄宿生的零用钱都存放在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要用向老师支取,但要说明用途,且无特殊需要,一次支取不得超过10元。

洋思有平等观念的教育,有劳动观念的教育,有勤俭节约的教育,有效率意识的教育,有友爱思想的教育,还有艰苦奋斗思想和理财观念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学好“生活”这门必修课,洋思人很下了一番工夫:一是重视生活指导老师队伍建设。他们挑选生活指导老师的条件近乎苛刻,1999年秋,洋思中学以优厚待遇向社会公开招聘生活指导老师,前来应征的有数百人,经初步考察后,其中50人分批到学校试用。首批10名试用人员中仅录用了1人。洋思的生活指导老师决不是一般的临时工,而是一个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细致、有一定育人技能的高素质群体,他们经过岗位培训后,在洋思中学这个奋发向上、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很快进入了角色。二是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洋思中学没有把“生活课程”的实施一股脑儿推给生活指导老师。学校领导、班主任、课任老师都有明确的责任,谁的环节出了问题,谁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宿舍少了东西,生活指导老师必须赔偿;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学生偷窃,要扣班级考核分数、扣有关教师的奖金。同时,年级负责人(分校长)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三是坚持从点滴做起。比如,新生刚进校,宿舍里垃圾较多,他们就开关于宿舍垃圾的会议,要求学生少吃零食,比哪一层宿舍的垃圾少;吃饭时,桌上只要有一粒米,全桌人都不能离开;天气有了变化,要求学生注意增减衣服,生活指导老师在宿舍门前逐一检查;遇到外来客人,必须笑脸相迎,彬彬有礼。四是及时表扬,树立典型。宿舍、餐厅都有广播。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此外,他们还把“生活课程”的实施情况作为“三好生”的评比条件,“三好生”所在宿舍必须是文明宿舍,所在的餐桌必须是文明餐桌,否则就不能评上“三好生”。

启示之二:有一种实际、实用、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直到化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经过多年探索,洋思中学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抛弃了课堂上的“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普遍地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即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帮助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例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很快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理化课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写实验报告、归纳结论,教师只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政治课、史地课,均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为主,教师补充、更正为辅。这样,各年级、个学科都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使学生从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当然,在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也并没有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揭示课堂教学目标。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如同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那样,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加强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教师一般都说话不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自学之后,即进入“后教”的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明确教学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教。如数学课上,教学“解分式方程”,学生看例题,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发现叙述只在去分母及检验这两步有错误,就只讲这两步,其余几步就不讲。(2)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3)明确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很少,一般不超过4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1)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能够把刚学到的自己转化为能力。(2)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的培养。不搞死记硬背。(3)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作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很有作用。它能及时地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高度紧张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了课业负担。启示之三: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洋思中学的管理机制严格严密,令人叹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层层承包,变坐班为包班,实行一票否决制。

洋思的校长要包学校全部工作到一流水平,其中包括德育工作的创优、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育的达标、学校的安全稳定、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洋思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包学生的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的“四率”达标,包后进生的转化,包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后勤人员要包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如食堂工作人员要包食物安全卫生、菜谱科学合理;包师生准时吃到热饭热菜;保证菜肴烹制味美可口。宿舍管理人员要包宿舍内、浴室内无打闹、欺侮小同学现象,无失窃现象;学生晚上按时睡觉,室内无随便讲话现象。保管室人员要腿勤、手勤、眼勤,保证及时将校园内被散失的校产收入仓库,经常清仓查库,及时修旧利废等等。

洋思中学不实行坐班制而实行包班制,教师、职员无一例外,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即达不到工作要求时,不能奖励,奖金为零。

洋思的承包责任制有严格的措施作保证。近几年来,学校挤出资金,加大了奖励力度。同时,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员工,出了问题,完不成承包任务,都会受到处罚。

其二:以培训为保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洋思的教育方法与要求。

现在在洋思中学工作不超过3年的青年教师超过三分之二。虽然他们是洋思到高校去精挑细选来的,但对洋思经验是陌生的。为了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掌握或基本掌握洋思课堂教学改革,每年暑假,教师提前一个月开学,先学校规、校史、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再进行备课培训,单独备课,全员赛课等一系列的岗前培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备课时,先把去年最好的教师的教案复印给大家,由老教师给大家讲教案,疏通教材;然后大家修改教案,比谁改得火改得好;各自改好后,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执笔、定案;再把定下的教案印发给大家。上课前,个人根据本班实际,再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每节课上完后,必须写好教后一得。授课时,师傅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徒弟的汇报课,及时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评课会、计划会、总结会、考后分析会及各种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地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洋思,许多师傅都是这样将自己十几年、数十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的。集体的智慧、统一的教案,相互间的课堂观摩,再加上这样真诚的协作精神,使新教师迅速地走上一条从模仿到创新、从引进到创造的成功教学之路,青年教师成熟周期大大缩短。

二、学习洋思的几点建议

综观以上的几点启示,觉得洋思中学的可学之处很多。那么,如何把名校的经验有选择地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工作中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效益,这也是我们这次蹲点考察的目的所在。因此,结合我们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建议之一:要结合实际学洋思

近几年来,我县整体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教育管理水平日趋规范和科学。但是,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暴露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茎问题。就课堂教学而言,一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改意识不强。表现在课堂上讲的太多,缺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的后进生,许多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而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上不存在后进生的问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教育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实施的“单元过关测验”、“坚持每月一考”等,与洋思中学的“周周清”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新课改,我们在七、八年级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一种养成教育。对于这些经验,如何结合洋思经验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洋思经验的过程中值得反思和总结的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一哄而起,邯郸学步,搞形而上的简单模仿,这起不到学习考察的目的。

建议之二:抓住重点有突破

洋思中学的亮点和特色是课堂教学上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课堂就是考场。每节所学内容就是考试的习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常说要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如何落实,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上要借鉴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备课上有要求,在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上有耐性。搞好典型课的引路,及时总结经验,及时修正完善。抓住了这一点,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升,就会有质的飞跃。

建议之三:贵在坚持,学会“扬弃”

一种理念的形成,一种模式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洋思中学之所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这样骄人的成绩,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坚持,一种执著。例如:他们开展的“三清”运动和全方位的“包”字评价机制。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用一种“机制”去推动。反思我们的教学管理,差生面之所以越来越大,辍学率居高不下,不是我们的制度不健全,不是我们没有这种意识,根本原因是在落实不力、半途而废夭折了。因此,这次学习洋思经验能否在全县开花结果,关键是在一些管理薄弱环节上能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另外,洋思的发展壮大,也是在“扬弃”中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因此我们既不能过分注重条件因素而畏缩止步,也不能不顾本地实情,照办照抄,人云亦云,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扬弃”。建议之四:借课改东风,强力推行洋思经验的移植和创新

本次考察,机会难得,洋思经验实用性很强,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首先,要加强领导。洋思经验能否在我县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关键在校长、在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能否统一。江苏泰兴市之所以能出现一个洋思中学,是因为有一个蔡林森校长。实践证明: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个好学校。一个好学校的诞生,离不开学校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务实开拓。离开了务实,离开了教学第一线,却要组织教师学洋思、创新洋思经验是万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校长和班子成员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地学洋思,应用洋思经验。

其次,要组织教师对洋思经验的全面学习和领会,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理论去进行教育实践并创新教育实践。

第三,要制订方案,选准学习的切入小点。以七八年级的课堂教学为载体,狠抓几个学科的示范带动,及时总结,及时完善,力争使学习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学得轰轰烈烈,富有成效。实现本次千里迢迢实地考察学习的目的。

最后,用三句话概括此行的感想:

一、洋思并不神秘,洋思可以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二、洋思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值得学习,尤其洋思宽松的办学环境。

三、随着教育的“春天”的到来,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虚心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办法,洋思的今天就是我们蒲城教育的明天。

我非常荣幸能随周丽霞工作室所有成员及区教委总工会主席,沙区进修学校教研员徐军等二十多人,带着几分仰慕和疑惑来到无锡市洋思中学参加听课,与教师座谈,与学生交流,同时也参观和考察了洋思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情,我深切地感到洋思中学的教育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次学习考察,使我受益匪浅,可谓不虚此行。

一、洋思成功的重要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理念:全校老师坚持使每个学生合格,使每个家长满意之信条。他们不挑剔不选择学生,从不放弃一个基础差的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师也把教好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天职。他们认为,教师教不会学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德素质差;动辄体罚学生歧视学生,挖苦学生。二是业务素质差;一个自身素质水平低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三是教学方案差,不讲究学习艺术,不注重自我提高。

2.遵循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洋思中学的主要做法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上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着重帮助解决疑难重点,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注重研究怎样最有效引导学生主动高效的自学,研究学生自学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忧解惑.设计哪些当堂训练材料。其次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合理把握“学”,“教”,“练”的时间结构。我个人理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不只是教师传授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体现了最重主体.面向全体.信任学生.以学定教,从侧促学的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洋思课堂教学流程图:了解学生——目标——指导自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布置作业。

3、学习中的“四清”运动。

我感觉到如果光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洋思是无法取得连续10年巩固率、及格率、升学率100%的骄人成绩的,“四清运动”是洋思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四清运动”,是指对学生实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只有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证。理科的“堂堂清”很好操作,课堂作业或课堂测试卷做得较差的学生,便是被老师或同学“清”的对象。文科讲读课没有课堂作业,一般就让差生课堂上多回答问题,争取不留后遗症。

其次是“日日清”。对那些“堂堂清”“清”不了的学生,学习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两次“清”不了,三次……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清”。

再次是“周周清”。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后者出题),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验收英语时,只凭课本,让接受验收的学生把本周所学的单词逐一朗读、听写,哪个错就在课本哪个单词旁边做上记号。验收数学时,也是凭课本,让被验收的学生逐一讲书上的概念、例题。验收完,在表上填出正确率。“清”不了的学生,再由任课教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

最后是“月月清”,就是月考。月考是洋思责任制考试的重要内容,是教学实绩考核。每月考核一次,命题原则本着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严格按大纲、教材命题,不出偏题怪题,注重代表性,强调覆盖面,以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有了这“四清”,饭后,学生还未到教室,老师已等候在那里;一节课毕,此老师还未出去,彼老师已见缝插针来“清”学生,真是师生丝毫不轻松。正因为有了这“四清运动”,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了及时巩固,学生的成绩也才有了保证。

二、洋思中学的启示

1、洋思中学的办学方向是他赢得社会的根本原因。

洋思中学从一个偏僻的农村小学校,发展壮大为今日的教坛圣地,这是因为他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位家长满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既符合上级部门的精神要求,又填补当今教育领域的空白。而且他们的做法:不分快慢班,不留课后作业等,都是教育界反复提出的。他们不仅做,关键是真的做好了。每年新生入学,各校纷争生源,洋思中学概不参加,学校只是提前一周向社会公告:新生已满,学校概不接受。怕家长门白跑路。

2、洋思人的创新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洋思中学为了实现他们的办学目标,育人理念,并不是四处寻宝,而是扎根于本地,立足于现实,本着一个朴素的想法:怎样做好就怎样做。所以独创了一套很实用管理方法,而且效果显著。如:我们东楚学校借鉴了他们课间时刻的管理方法,食堂就餐的管理方法,现在学生课间以及就餐行为就显著变化了。

3、从严治校,务实管理的方法是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注重过程,突出体现了实--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从实际出发,注重效果;重视细节,将“包”字请进学校,从教育、教学入手,无所不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真正做到管理无空白。

为我们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说,两县的实践使我们不得不改变我们传统保守的教育观念与落后的教育行为,因为我们过去不敢相信的口号在这里已成为现实;我们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们做到了;多少年来一直不能解决的教育难题,他们解决了;我们多年的教育梦想由他们实现了。因此,今天我们学习他们,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重在解读与反思,坚持自己的方向,创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甘肃省会宁县简介

一、地域简介:

地名来历: 据《元和郡县志》卷4会州载: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会师于此,当地人张信倾家产犒劳六军。太祖大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所在地区: 甘肃省白银市

历史沿革: 会宁县: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即有祖厉县建治,属安定郡。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复祖厉旧名。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西晋初废祖厉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于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有“会宁”县名之始。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会州,州治会宁。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的建置。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的建置。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升西宁县为西宁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属陕西布政司。清初会宁隶巩昌府。1913年,改属兰山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于会宁,在会宁曾组建苏维埃政权。1944年会宁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属定西专员公署。1985年8月,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

二、会宁教育:

会宁,这个曾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红色圣地,如今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是中小学教育。这个自古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陇中大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发扬红军会师精神和“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亲友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办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教育的路子。

会宁创造的教育传奇,改变着黄土地上许多人的命运。“状元县”的背后,彰显的是“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团结胜利的红军长征精神,支撑着会宁人在打造教育高地的长征中,永不停歇。

黄土高坡上的“教育绿洲”

汽车一驶出甘肃省兰州市,映入眼帘的就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路旁不时出现光秃秃的山岭,低矮的作物。遍布群山的黄土,干涸的山洞,在八月的骄阳照射之下显得缺少生机。近三个小时后,记者到达此行的目的地———会宁县,黄土高原上的一个陇中大县,70年前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

会宁远比记者想像的还要贫困。8月24日,采访一开始,当地宣传部门并没有先介绍这里如何创造了教育奇迹,而是先递过来一份资料:会宁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以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闻名,年均降水量340毫米,年蒸发量却有1800毫米;会宁穷,工业所占比例极小,农业发展完全靠老天下雨。这个总人口有58万的农业大县,2005年,全县县乡财政收入1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5元。

会宁虽然贫瘠,但却天下闻名:历史上,这里是红军会师圣地,曾见证了会师楼下的猎猎旌旗;如今,这里的人像当年的红军一样勇于拼搏,吃苦耐劳。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制约着会宁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片被称为“陇中苦脊甲天下”的贫瘠土地上,会宁人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不逃避现实,迎难而上,用辛劳的汗水与干旱抗争,用行动在这个贫困的山区创造着奇迹———教育奇迹。

会宁,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名县。2003年,全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会宁二中通过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2004年,会宁一中进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会宁四中通过市一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高中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4万多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200多人,硕士学位者2000多人,学士学位者近2万人。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18万名初中级专业教育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甘肃全省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招生计划减少的激烈竞争下,会宁县本科上线人数、上线率、重点大学上线人数、上线率等与上年相比,均有大幅度增长。今年,全县本科上线1980人,再创历史新高。

在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段兆军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当地政府的首选,他们发扬红军会师精神和“三苦两乐”办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教育的路子。

“会宁之所以有一点小名气,一是因为会师,二是因为穷,三是因为人。”曾有人这么总结,会宁穷,会宁也没什么特产,如果说有,那就是人———会宁教育输送出的大批人才。地处黄土高坡的会宁,虽然自然面貌几千年来容颜依旧,但不向命运低头的会宁人却在这片红色圣地上孕育出了教育绿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会宁教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会宁县各方面共同营造的良好教育氛围,更离不开那种客观存在的学生以学为荣、社会助学光荣的教育环境。”当记者试图寻找会宁创造教育奇迹的缘由时,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段兆军首先给记者提供了这么一组数据:

从2002年到2005年四年间,会宁全县共投入教育建设经费近2亿元,这在会宁历史上是空前的。近四年,共完成城市教育费附加、扶贫、外援等项目投资800多万元,对3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改建、扩建和新建。自2001年以来,经过新建、扩建、改建,全县校舍面积由42万平方米增加到61.9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目前,在全县600多所中小学中,新建学校达到300多所,占一半以上;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中,楼房项目学校40所,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35%,村级六年制小学中,砖混和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总面积的60%;乡镇初中砖混和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总面积的95%。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排危到配套,从配套到达标,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无论城乡,目前建筑最好、环境最好的是学校。

“在会宁,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段兆军介绍,教育,在会宁真正成了最优先排序的部门。有数据为证:会宁县教育支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竟高达57%,接近60%。2002年到2004年,全县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人员都没有增加,而在教育上却增加了1769人,都是教师。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才1300多万元,却拿出260多万元给学校作公用经费。从2001年10月开始,会宁这个财政穷县作为甘肃省教师工资统一发放试点县之一,率先在全省杜绝了教师工资拖欠。

超前安排教育经费,举债办教育,当地政府舍得在教育上投入,令记者惊诧:2005年11月,国家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审计结果表明,会宁县基础教育累计负债6600万元,相当于全县5年的县级财政收入。

众人拾柴火焰高

尊师重教之风,在会宁自古有之。这里自古民风淳朴,文风昌盛,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土壤。仅明清两代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人。到了1905年,全国公派赴日本留学的几十人中就有两名来自会宁。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千百年来,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深深地在这里扎根。淳朴厚道的会宁人坚守着他们的家园,坚守着他们的梦想:不遗余力地培育子弟,让他们通过教育这一途径走向外面的世界。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会宁人在办教育的问题上态度是明确的。中湾小学校长冉树苍“痴心教育、苦心办学”的故事就是流传在会宁的一大美谈。

会宁县头寨乡中湾村地处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离县城100多公里,十年九旱。十多年前,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主动来到这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重重困难,办起了远近闻名的模范小学,人们称他为“山区办学迷”。他就是中湾小学校长冉树苍。

三、会师圣地:

70年前的10月10日,设县2100多年的甘肃会宁,一座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值得记忆的一天———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大会在这里举行。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70年后的今天,当记者来到会宁,追寻回荡在大成殿里朱德总司令宣读会师“通电”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探寻会师楼城墙上那“发十万雄兵”大字标语背后的历史细节时,那铭刻在黄土地上辉煌的一幕幕场景,仍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如今,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尽。但历史的细节,依旧生动、感人。

“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聚首,三只铁拳紧紧握在了一起,实现了胜利会师。三军大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会宁自此和瑞金、遵义、延安一样,成为红色圣地。

1936年9月,冲破国民党军队重围的红二、四方面军,相继进入甘肃,与已经在陕北扎根一年的红一方面军遥遥相望,最后的会师近在咫尺。选择会师地点,成为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甘肃会宁,历史上曾经是“陇中苦瘠甲天下”的一个穷县,为什么会最后进入党中央决策层的视野呢?今年8月23日,会宁三军大会师纪念馆解说员李俊丰解开了记者心头之谜。

1936年9月的一天,陕西保安,晚饭时分,毛泽东居住的一孔窑洞里,周恩来推门而入,展开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对话。

“主席,现在二、四方面军即将北上,一方面军也正准备南下迎接。关于三军会合的地点,请主席考虑一下。军委也好提前协调安排。”周恩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三军会合的地点是要慎重考虑,要选个好地方。”毛泽东思考后作答。

周恩来望了望毛泽东,说:“我和德怀同志商量了一下,认为放在会宁为好。”他解释道:“会宁是陇中重镇和交通枢纽,北控靖(远)、海(原),西障定(西)、临(夏),南蔽秦(安)、通(渭),东跨隆(德)、泾(源),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会宁古代叫„会州‟,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因屡遭灾害,明代将其改称„会宁‟,意思是消除灾害,永保安宁。

二、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红军三支主力军在这里会师,既占领了枢纽地区,也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毛泽东听后兴奋起来:“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古人虽然起了一个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没有安宁,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到安宁。恩来,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起的啊。”

于是,会宁作为三军会师的地点就这样被确定了。

据记载,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时,正在陇南牵制敌人的红二方面军根据中央指示迅速北上,10月9日冒着敌机的轰炸渡过渭河。15日至17日,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副政委关向应率总指挥部和二军、三十二军陆续由通渭进入会宁县南部的侯家川、谷头岔一带休整。六军在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率领下到达会宁县东部的青江驿与红四方面军九军会师。18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和主力部队向会宁县东部的老君坡、苏家堡子一带转移,受到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政委肖华率领的红五团和师政治部宣传队及后勤人员的热烈欢迎。21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离开会宁县东进。

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东进到达会宁县东北的将台堡(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同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司令部会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伟大而艰巨的长征全部结束。

马进林认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以会宁为中心,包括周边静宁、通渭等5个县的大范围活动;红军长征中先后举行过多次会师,而1936年10月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师,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10月10日这一天,党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军委给在会宁的红军总部、西北局召开的“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联欢大会”发来的《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中明确指出:“我民族革命战争的先锋队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

“会宁地区是党中央确定的实现红军三大主力大会师的中心战略地点。会宁会师是革命大团结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马进林说。

参考文献:

1、《会宁志》

上一篇:院外会诊邀请函下一篇:退学生会检讨书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