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

2024-09-13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精选10篇)

1.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 篇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方式的探究

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张澍

【摘要】

随着当今“数字地球”的建立,信息技术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苏教版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已经成为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必要途径,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含义着手,考虑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根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来提出合理高效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方式,从而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及整体的素养。

【关键词】

2.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 篇二

一、要突出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语文评价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评价的对象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 (写话)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二是评价的角度要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既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 又要看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

师:读了“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 如雷声轰鸣, 山谷回应。坐在下面, 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这句话,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1:我觉得“雷声轰鸣”这个词用得真好, 非常形象地把黄果树瀑布声音大的特点写具体了。透过文字, 我们仿佛听到了訇然作响的瀑布声。

生2:我最欣赏的是把瀑布潭比作一个圆形的乐池。这样的比喻, 既写实景, 又写感受, 把瀑布的美写具体了。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 不仅准确地理解了瀑布声音洪大的特点, 而且理解了比喻句的精妙, 这样的回答真有水平, 相信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 也一定会合理运用。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 教师不仅表扬了学生分析的正确性, 而且对表达的方式进行了点评, 让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要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和互动性

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我反思。

1. 教师评价要及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分别给予表扬鼓励或善意的批评, 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使他们得到自主的发展。如教师可这样评价:“我以为, 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 你说呢?”“某同学, 你对老师的建议有什么新的想法吗?还能说说其他同学的回答吗?”

2. 学生互评要客观。

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温馨的课堂评价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出心中的困惑。

三、要凸显评价的激励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方式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用真诚的语言激励和赞扬学生, 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优秀学生, 通过评价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如:“听了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你不但读准了音, 还读出了情, 希望你继续努力!”“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啊!”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可这样说:“你的回答真不错, 如能考虑再全面些, 就更令人佩服了。”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 则更应多鼓励:“你在不断进步, 老师相信你今后会做得更好。”这一句句激励的话语,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化作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要强化评价的指导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不理解, 有偏差, 甚至错误的现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这是很正常的事, 作为教师要敏锐地发现问题, 并通过评价的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发挥教师课堂主导的作用。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 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请几位学生朗读时, 都把句中的“一个个”读成“一个”, 学生纷纷举手说“读错了、读错了”。有部分老师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 这样进行评价:“读书时要认真、仔细, 不要少字、添字, 这句中是一个个, 不是一个。”但可这样评价:

师:到底读:“一个”, 还是“一个个”?

生:“一个个”。

师:为什么不能读“一个”呢?

生:如果读成“一个”, 就告诉我们只有一片荷叶了, 与挨挨挤挤的意思不符合, 而“一个个”说明荷叶很多。”

师:那从“一个个”, 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通过评价,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 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刻对话,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指导功能。

五、要发挥评价的纠错功能

实施新课程以来, 由于过分强调对学生的赏识教育, 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管好坏都是一味地表扬, 甚至出现明显的错误, 教师也不纠正, 给出模棱两可的评价语。殊不知评价中要有欣赏的因素, 更要有对课堂知识点的正确传授, 这才是对学生更好的爱护和尊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 让学生说说对狼的看法。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老山羊很聪明。”老师予以肯定。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狼也很聪明。”“你可真会动脑筋, 有与众不同的理解。”教师听后也给予表扬。这位老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但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没有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 面对学生这一错误的回答, 教师可通过评价语,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价值观。教师可这样说:“你能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很欣赏你。但狼会摇尾巴就说明狼很聪明吗?再好好读一读全文, 相信你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这样顺理成章地发挥了评价的纠错功能, 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 起着调控课堂活动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的评价,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任何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教师要努力去发现和引导, 并给予及时、公正、客观的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的评价,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要突出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要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和互动性;要凸显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强化评价的指导功能;要发挥评价的纠错功能。

3.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评价 自主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说:“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下面就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来谈一谈自己在评价方式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评价的原则

首先,教学评价要有系统性。语文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所以语文教学评价要兼顾全局,动态掌握,绝不能囿于语文教学的小圈子里,为教学而教学,为评价而评价。其次,教学评价要有前瞻性。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随时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进行教学评价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充分考虑到我们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而这些影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这样,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教学评价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教学评价要有客观性。客观的评价是评价之所以存在的基础,如果失去客观性,那么再美妙的语言、再华丽的词藻都将失去作用。教学评价最忌想当然,更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如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的浮动,成绩上去了,我们就要看是怎么上去的?上去了多少?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还是一种偶然,或者是打了小抄?如成绩有所下降,也要分析一下,是题型变化所致,还是学习不认真了,或者做题马虎出错?第四,教学评价要有公正性。公正性是一切评价的生命,如果失去了公正性,那么任何评价都毫无价值。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教师也是一样,先入为主的倾向是在所难免的,但这却绝不是一种应有的观念,我们教师应尽量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自己的主观意识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课堂上我们应该改变由教师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评价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就逐步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评价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共振。在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的空间,通过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而且还指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交融,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浅层之下的深入。它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挖掘隐性课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教育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中受教育,在生活中同样受教育,父母是老师,社会更是一个大学校。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质量评价时应从识、写、读、背、作、说这六方面出发,而这六方面也是对“双基”目标的最好概括。在课堂中教师很自觉地增强目标意识,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写、读、背、作、说的基本功训练。但在课外朗读、阅读、听说这些重要的基本功却往往被学生和家长忽视,他们只重视“纸上”的成绩,而听、说、读往往也是在考卷上不能直接反映出来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读能力就没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将日常表现和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對学生的课余活动采用“写字卡、朗读卡、阅读卡”等方式记录,并归入期末考核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让学生养成认认真真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增加文化底蕴……一句话,让学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性。

四、结合成长档案,体现评价多样性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评价角度与评价内容也应该因人而异,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选择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或主题。如在学科学习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建立以“我的语文知识屋”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有的学生兴趣广泛,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我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这样做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曾专门具体地讲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语文教学能力时,必须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平常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来考查。如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童话续写比赛等。将每次的比赛成果和心得记录到成长档案中去,这样的评价既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成长档案中能清楚看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取长补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08年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总结 篇四

倪 杖 子 中 心 小 学

2008年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总结

倪杖子中心小学

2008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课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将是我们进行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指南。过去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上教师不但能考虑到教师的“教”,也能考虑到学生的“学”

1.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师与生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导者、组织者,帮助者,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既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更着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既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更强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心情舒畅的教学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与策略,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2.建构主义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他认为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是过程导向而不是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是学习导向的,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评价的着眼点要放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真正实现“为学而教”。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所关照的主要目标将不是教学生掌握系统化了的知识,训练基本的技能技巧,而是发展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地达到这些目标的素质,而且还将由此把教学转变为不预设终点的,因而有拓展空间的活动。教学将更重视学生的问题情境和兴趣,重视学生的独特经验及个性品质。课堂教学必将致力于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学习策略的优化上。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责任,而是以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的责任,不再只是塑造学生、改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

5.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 篇五

一、基本概念题:(每题4分,共12分)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从而利用教学设计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来进行教学调整使之更富成效的一个过程。形成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做出肯定,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2考试评价——考试是一种较为严格规范的具体评价方式。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命题,通过学生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考察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评价不是应不应该取消的问题,而是应如何发展变革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问题。

3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知道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怎样有效减轻成长记录袋创建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是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文学品位和审美品味的提高,靠的是积累、感悟、熏陶。而其标志体现在以下方面: C、文化品味。指学生的文化积淀。语文要求广阔的背景知识,要 求厚实的生活积累。(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遵循三维评价原则。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三个维度。

2、其次看对大纲教材的把握情况。

3、再次看对学情的了解。

4、最后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2论述成长记录袋评价多方面的意义 答:

(一)、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突破旧的模式,打破以学科成绩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是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型评价方式。

(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以“等级+评语+特长”方式呈现,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心理环境。

(三)、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使信息交流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重视各方面素养与过程方法的成长记录,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既反映学生现有水平,又着眼于未来发展,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它将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如实地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对新课程改革有更多感性了解,增强教育孩子的信心。

四、辨析题(每题8分,共16分)1“使用新教材,语文考试让选择题走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答:我同意这个说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基础”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基础,过程与方法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综合的,涉及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许多不同的侧面,选择题属于单项测试,一般不需要具体的语境,缺乏应有的综合程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难以检测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考试中具有开放答案的编制应该是主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统一的固定答案评价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而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一种结论,提倡多角度地理解和表达。开放式的考试评价不再追求标准、固定、唯一。如果我们习惯于一个标准答案衡量学生,或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选择,那他们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思想。

2“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很低,在小学提出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为时过早。”对这个说法,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错: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参照、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参照他人进行自我评价。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习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设计成长历程,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使学生为自己的评价承担责任,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五、试从语文教学评价的角度,作案例阅读评析。(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1

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以下造句: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丢——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了叉,理由是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答|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

案例2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学生稍加思考,纷纷起起了小手)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思考: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一次作业或一件作品比较好的或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及时装入记录袋。

4、个人特长

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爱好,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可以侧重于学生特长培养;另一方面在学校开办的各中特长班,发展自己的特长。学期结束时,特色班

教师根据特长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班主任填写表册并提出发展要求和建议。

5、荣誉与奖励

期末班主任对每一位学生一学期所受到的各级各类奖励进行登记,表中只填写奖励次数,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获奖情况进行分析,给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

6、学科成绩

学科成绩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形式,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学科成绩测试对每一位 学生进行总评,给出等级,班主任填册。

7、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由体育教师负责,对学生的身高、体重、坐位体前驱,50米跑等项目进行测试填入表册。

五、评价机构

6.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 篇六

——读《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有感

最近,我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后,受益匪浅。自己结合学习与教学实践,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自主的课堂评价模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老师说好就是好,老师说不好就是不好,学生没有反抗的理由。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学生互评,还可以师生共评等。这样,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定,既让学生获得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学习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所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自主评价模式的特点是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评价。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现在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评价,确切地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单一地寄于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以分数论“英雄”、论“成败”。方法虽简单但片面,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之真实。所以,新课标大力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在分析听课、分析作业、分析习惯、分析思维等学习过程展示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学会评价,逐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不断地调整自我、更好地把握自己。在学生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我们不必强调一种形式,而是要注重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的客观认识,倡导自己和自己比,进步就是成功,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从课内沿伸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自我教育,在个体或集体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加强对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命题的研究

对考试命题的改革、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向来是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新课标在这些方面强调:。

1、建立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的评价制度

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和质量监控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及“学习过程与方法”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只偏重于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却无法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动态的情景中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方面的观察、记录、分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合作学习、观察能力、创造精神等。在教学中,我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充分体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写作知识与操作知识相结合,学习成绩与学习方法相结合,笔头测试与口头测试相结合,平时检测与期末考查相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力求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民主化,评价机会多次化,评价内容合理化。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1)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具体的说,采用积分制,过程评价占50%,终结性评价占50%。开学初,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收集学生平日的测查、综合性学习材料等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作为教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依据。过程性评价包括:识字写字、诵读欣赏、口语表达、探究学习、朗读、背诵的内容、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平时、期中、期末的成绩。这种分阶段进行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考试“时间紧、任务大、偶然性大”的弊端。

(2)是积极改进考查、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根据教材进度,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在命题内容、考试方法、结果处理等方面进行专项研讨。语文考试增加了课外阅读、朗读、背诵、口语交际等考核内容。如:低年级增加口试,主要内容是读拼音、读词语、读句子等,中高年级增加读课文、听写句子、写段等内容。语文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组成,平时分值占50分,期中期末成绩占50分。

2、增加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个性。

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一样,总是存在着多种正确的解决方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崇尚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评价测试题目也是标准化命题。这种模式,压制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抹杀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个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智力活动丰富多彩。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要在测评题目上加大改革力度,多用开放式的题目,不要局限在知识的记忆方面,应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这种问题,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可以测评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特别是能够测评学生非认知领域的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评价

活动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结束后,我都要安排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的思维、想象、表达、绘画、书写、判断、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时,教室就成了一个社会的小舞台,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还是评委。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评价者,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多鼓励,少批评”应贯穿于评价过程的始终。同时,奖励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即:体现学生基础学习与能力的差异,对课程学习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励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在学习过程的发展给予奖励;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个体特长发挥显著的学生给予奖励。

7.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 篇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创造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的过程。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在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空间, 学生才会大胆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 教师一个温柔的眼神, 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 都是营造民主和谐气氛的催化剂, 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从不敢参与课堂活动到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2. 激励赏识,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的这种渴望被赏识的需求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放大学生的学习亮点,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 调动学生的满腔热情并投入学习中去, 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念。传统教学中答案的唯一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已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意愿了。我们要重新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评价中建立表扬赏识的机制, 让表扬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引导自主探究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方法

“学成于思, 思源于疑。”有问题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带着问题学习才是主动学习, 疑问是自主探究的动力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做到在关键处设疑、引疑, 以疑导学,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并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抓住文眼设疑

《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字, 可谓一字千金, 围绕一个“游”字, 课文重点写了聋哑青年画鱼画得很逼真, 达到了“游到了纸上”的境界。初见课题, 便使人浮想联翩。一篇写人的文章, 却用“鱼”做题目, 到底是写人还是写鱼呢?几经猜想后, 学生的目光自然停留在了“游”字上。按常理, 鱼只能画在纸上, 怎么会游到了纸上了?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这个看似有悖常理的“游”字, 再一次点燃学生的思维, 逼着学生迫不及待想探个究竟。此时, 教师只要扣住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做各种猜想, 便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抓中心句,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 我紧扣全文的中心句:“为人类造福, 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引导学生抓住“造福”和“痛苦”两个关键词,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阅读体验、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煽情引读等手段, 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藕花深处”, 细细揣摩, 慢慢品味, 从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一颗善良、正义、坚强、无私的美好心灵;一片不畏强暴、热爱人类的浓浓真情;一个为民造福、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 共通共融, 和谐发展, 真正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3. 在困惑矛盾处设疑

如《西门豹》一文, 西门豹明知巫婆官绅是造成邺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不直接派兵把官绅抓起来, 而是对老百姓说:“看来河伯还真灵啊, 到河伯娶媳妇那天, 请告诉我一声, 我也去送送新娘。”这是文本最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 恰恰是这样一个令人感到困惑和矛盾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教师根据问题的生成情况, 逐步推进学习进程, 这个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是情感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可见, 准确抓住困惑矛盾处设计探究性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 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步骤。

4. 在意犹未尽处设疑

新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 现在的教学不能就课本教课本, 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如《唯一的听众》一文, “我”从妹妹的叫声中得知老妇人是音乐学院富有声望的教授, 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的时候, 会有怎样的表情呢?“我”心里会怎么想呢?以后每天早晨“我”还会如约到小树林里去拉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省略号未表达的意思。在意犹未尽, 欲罢不能的关键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兴趣最为浓厚。

三、加强语文实践是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这种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 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 动手演示, 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学科以感性为基础, 那些抽象性的文字, 只有通过学生亲自操作, 获得直接的经验, 才能形成感性的认识。教学《爬山虎的脚》时,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学生通过读文还不能在脑海中形成准确的画面, 这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 再现爬山虎的真实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脚生长的位置, 然后再对照课文描述, 这样图文结合, 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文中“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教学难点, 解决这个难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演示中加深理解, 并领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虚拟情境, 在体验中深化感受, 获得情感熏陶

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模拟真实功能, 创设真实的或仿真性的情境, 深化体验。《海底世界》一课中, 利用多媒体虚拟出潜水员深入海洋探索深海的情境, 学生同样也能走入虚拟的“真实”:500米处的深海画面色彩运用有层次的渐变色, 由浅蓝、深蓝, 再过渡到黑;接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洋深处闪现着点点星光, 耳旁不时传来海底动物的各种怪异的声响, 学生惊讶不已。通过虚拟情境的生动再现, 学生在观察、想象、感受中加深了体验, 激起了探索海洋奥秘的强烈愿望。

3. 立足实践, 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我经常会结合当下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家庭的光盘行动调查、街边饮食卫生调查、街头用字规范调查、中国式过马路调查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对这类调查兴趣浓厚。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探究、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合作等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收集、阅读, 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8.浅论小学语文课堂的评价方式 篇八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激励;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全方位地做出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来谈一谈自己在评价方式方面的探索与体会。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很好”“真好”“真不错”“你真棒”……这样的评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刚开始,学生可能很开心,但这种评语用得多了,学生就会变得麻木。甚至有很大的反作用,令学生难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师恰当运用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对那些优等生,教师的评价重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对那些后进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就更加重要了,要特别注意评价的技巧——评价重在鼓励他们敢读、敢说,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

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非语言性的评价。多种动态无声的和静态无声的体态语言的运用,比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地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都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生动,教师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示鼓励,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膀;当学生精力分散,走了神,教师可用皱眉、沉默、凝视等以提示;当学生自觉性较强,课堂纪律较好时,教师可用亲切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要吝啬这小小的举动,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如果能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预设语和随机语等课堂评价语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灵活巧妙地进行评价,定能打动学生的心,使语文课堂更精彩、更有活力。

二、评价标准分层化

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征。如果我们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除了恰当的口头评价,良好的课堂激励应该灵活自如地调动有声语言、形体语言、表情语言、情感語言等各方面的功能。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鼓励性的点头、由衷地翘起大拇指、慈爱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调动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从而使他们无法完整、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学生互评,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评价形式,它可以使课堂建立良好的生生互动关系,教师如果组织得好,必将是一笔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人就认为,生生互动,能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我常常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让评价成为课堂组织的亮点。譬如组织“讲故事比赛”、“口语交际”等,这时的课堂常常是情绪最高昂、气氛最活跃的,发言同学各展才华,听的同学各抒己见,能得到同学的真诚称赞或认同或指正,不仅使评价成为目标,也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机制。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朗读、背诵、作业,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互相评价,鼓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修改,如何修改作文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我常常要求学生在自我修改之后再与同学交换修改,并写出简单的评语,慢慢地,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

9.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 篇九

获得好的评价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抓住评价也就抓住了牛鼻子。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学生呢?

首先,要用多把尺子丈量学生。

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考试内容又比较呆板,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课程改革以加德纳的多元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评价方式上主张多元化。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多元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都主张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它们认为学生在意义建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过程往往由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信息搜索、整合信息和解决方案等技能组成;电子作品制作也可分为设计,组织,内容,演示等多项指标。

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能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都能尝到成功的味道,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的确改变了过去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推出了诸如故事之星、博学之星、绘画之星、书法之星、创意之星、小孝星等,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登上光荣榜和领奖台。

其次,要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一堂课的目标要从三个方面设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元化、动态化、互动化的评价方式,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及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的、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改进功能,并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再次,要重视考试成绩

在现阶段,考试仍然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主要举措,任何教育改革,如果忽视考试的作用必定会失败。所以我们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反对的是唯分数论,但不是不要学生的成绩。

第四、要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10.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方式 篇十

南宁市五一路学校王志欢

内容提要: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它强调改进与激励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探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一、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二、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的定义与运用

三、作业批改中体现人文评价

四、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运用策略

导语:“从一开始上课,老师站上讲台就有了评价,赞许的目光或语言行为可以激励和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新课程教学中的评价功能应该使学生始终对历史学习保持兴趣并主动投入到知识学习中来,使教室保持浓厚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评价、随机性评价、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作业批改中的人文评价、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它强调改进与激励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学和适当的课程评价方法,能使教师及早地诊断出学生的能力与不足。教师通过赞许、鼓励学生等表示,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互动合作学习的和谐、激发学习探究的热情;教师婉转而中肯的评价,又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帮助,及时纠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调整学习心态,让自己处于一个最佳学习状态中。同时,教师根据评价的材料,及时改进教学进度和方法,使课程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生动。

从形式上,课程教学评价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2、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3、作业批改中的人文评价、4、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等。

一、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众所周知,“随机”就是要即时、即兴、即地地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闪光点或火花,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由于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随机性评价是教师运用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因为随机性评价往往随堂进行,而且往往与整个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评价不仅不破坏和中断教学进程,而且促进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自觉、更有趣、更充满活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活动。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中,教师可使用的评价方法很多,包括与学生的随机交谈、对学生的随机提问、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发问卷、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让学生当场说出或写出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答案等,教师用简洁有力的话如“你的思路很好”、“非常好”、“换个角度想想你会找到答案的”等等发挥评价作用,甚至教师的肢体动作:如鼓掌、竖起大拇指、微笑、点头等,也能起到评价(暗示)作用。有一个教育家说过:“从一开始上课,老师站上讲台就有了评价,赞许的目光或语言行为可以激励和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新课程教学中的评价功能应该使学生始终对历史学习保持兴趣并主动投入到知识学习中来,使教室保持浓厚的学习氛围”。

随机性评价可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来完成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北方的民族汇聚》,讲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后,让学生自报民族成分,有同学说是汉族、壮族、苗族、瑶族等,有一个学生扭捏地说“我是么佬族的”。同学们都笑起来,那个学生的脸顿时涨得通红。我叫他站起来,问到:“你老家在哪?”,“巴马。”我又问:“家乡有什么习俗?”,“过年时舞狮子、跳神、吃糯米棕”。我笑着对他说:“同学们笑可能是因为你的民族名称比较陌生和有趣,其实么佬是一个很美丽的名称,在民族语言中是母亲的意思。么佬族人数很少,主要分布在我们广西北部的罗城、巴马等地,是一个能歌善舞又勤劳勇敢的民族。我们大家为能与你做同学而感到自豪呢。” 同学们都鼓掌起来。我趁机启发:“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积聚居的地区,但我们今天在这里共同学习与生活,穿同样的衣服、同说普通话、在外表上绝对判断不出谁是哪个民族的,这说明什么?”同学们有的说民族间和平共处、平等,有的用歌词:“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马上给予肯定:“很对,而且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的汇聚与融合一直是发展的主流,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北魏的孝文帝在这方面就作出过巨大贡献。”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正是恰当、适时地利用了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引导学生转向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具有导向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这里教师平时积累起丰富的知识、阅历和真诚友善的语言、态度,化解了课堂教学小小的“意外”,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生活连接起来,从生活中感受历史,结果把本来难度较大的“民族关系”内容通过学生联系自身情况加以理解了。

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具有新颖、灵活的特点,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发展等,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协作学习精神是在得到教师肯定和引导后逐渐形成的。如在学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内容时,我在屏幕

上打出《西汉出击匈奴示意图》让学生上来分析三次出击匈奴战争,注意时间、重要人物、出击路线、战役地点和形式、结果等。有一个平时很胆小的同学(王江)举了手,我立即点他上来,王江上台后才讲上两句话就错了,引起下面同学的轰笑。于是王江放下教鞭就想下来,我让他再想一想,他摇摇头。我说:“别紧张,你是一下子记不起来吧?老师允许你找一个好朋友上来帮助你好吗?” 王江点了全班学习最好的林建上来,在林建的指点下,王江完成了讲解。我马上表扬他们,对他们团结合作、完成任务的做法给予很好的评价,忽然王江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发现这三次战役有很突出的特点。”他跑上讲台,拿起教鞭指着地图说:“我发现第一次战役基本在长城沿线展开,是拉锯争夺战,我觉得最关键,因为打败仗的话对汉军士气打击很大;第二次战役沿后来的丝绸之路展开,是西汉试探性的进军,因此还是沿匈奴势力范围的边缘打;两次战役胜利后在士气、经验、实力都处于最佳时第三次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就是必然的了。” 王江滔滔不绝让我和其他同学很惊讶,我更加肯定了他善于思考、勇于发言的精神,同时号召其他同学向王江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我分析原因时,我想:在王江举手的时候,他其实有了一些思考与看法;林建上来和他一起讲解时,给了他勇气和自信,并理清思路;老师的鼓励又让他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后来我在历史课上有意识的多给他机会,锻炼他大胆、主动的学习品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节课中,教师不带多少刻意的鼓励、评价,换来的却是一份惊喜。而这种不带痕迹的评价一旦得到强调,教学就会成为一种新型的、充满乐趣和生机的、给学生一自信和鼓舞、多种可能性敞开的教学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学习,更促进了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

二、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的定义与运用

从评价的性质上看,评价有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所谓量化评价要了解学生情况时,教师在设计和使用调查方式中,尽量摒弃主观情感和主观导向,把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询问和搜集有关资料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种种数据和量表,由教师经过认真分析,得出较原始真实的结论,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利用和作为教学方法改进的依据。量化的方法主要测评了“量“的问题;所谓质化评价,是相对量化评价而言的一种评价,教师在搜集原始资料时,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参与和一起感悟,达到真正的了解对象,在情感上产生交流或共鸣。使学生和教师能够相互了解,形成共识。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运用,比较普遍的方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整体进行;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进行。常见方式有:

1、建立学生个人作品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如收集学生的历史作业、小论文、手

工作品、历史手抄报等与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情况的材料,每件资料最好有教师、家

长、同学和自我的评语,教师以此作为对学生阶段性或中点性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教师

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借鉴,还可以作为关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个性发展依据。

2、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面向学生整体,它因为具有全面、时效、真实、操作灵

活等特点而被教师使用,在问卷调查教师可以把需要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态度、学生对历

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知识程度、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等内容

列出,教师通过收回的问卷进行量化分析,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阶段性总结,调整

和改进下一步的教学方法。

3、学习中观察。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历史学习中的表现加以记录,对学

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行为和

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作为整体评价学生历史学习的依据。在观察学生历史学习时,教师既要

保持冷静观察,又要投入感情与学生交流,最终通过分析和评价,是学生与教师能够互相了

解,形成共力。

4、开展活动的评价。即通过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

考察、社会调查等,对活动结果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

观认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

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5、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注重发展学生学习个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又注重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随着教育本身的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师生间评价、学生

自我评价、学生间评价都可以加入到评价过程来,这些评价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通

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能够互相了解,形成学习共力。

三、作业批改中体现人文评价

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全面学习状况的一个最关键的任务。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还要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此,历史教师不但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且还要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在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中,新课程改革赋予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既传统又新型的内容,即在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关怀。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要么平时很少布置历史作业,到了快考试时,发一张张试卷和训练题给学生做,采取“考前突击”,有时也能取得好成绩,这是“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不能提倡;要么用干巴巴不带感情的数字或简单以“好”、“不好”来对待学生的作业;甚至有时学生交上来的历史作业,老师让它们“石沉大海”,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应以改进。事实上,学生对自己经过独立思考、精心完成的作品是很自豪的,也急切听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看法和评价,这时候教师如果抓住批改作业的机会,通过一些恰当的带有人文关怀的评语或其他方式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那么,肯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获得学生对于自己历史教学效果真实的第一手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改进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如在教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时,学生对明朝加强君权的一些措施,如:废除丞相,废行省制度,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难以理解,我就试着从对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的认识和评价入手,由浅入深进行,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先布置一道作业: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评价明太祖朱元璋”,要求从“他为什要这样做”入手,理解加强君权的一系列措施。然后设问“假如你是明太祖,你会怎样做?”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猎奇心理,使一个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学生积极通过图、上网书查资料,都很认真地完成任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有一个学生写道:“废除丞相是朱元璋自私自利的表现之一,因为丞相制度从秦始皇设立以来,历时1500多年,自有存在的理由;但朱元璋废除丞相目的是为了皇帝专权。如果皇帝英明,事事亲力亲为,国家还有发展,但如果皇帝昏庸、懒惰,则国家就容易乱了。我认为古代的皇帝和丞相好比现在的总统和总理,总理每天要处理许多国家大事,总理是不能没有的。”对学生每一篇作业我都作了批阅,纠正了学生的一些历史知识错误,对学生的见解加以鼓励,在以上这篇论文批阅中,我写到:“读了你的论文,老师感觉到你是一个认真学习、善于思考的好学生,你的观点很有新意,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后面与现实的制度对比很好,以后继续发扬。………希望你同意老师把你的观点在班上读出来,供大家讨论。”

优秀的教师会抓住任何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历史老师由于每周课时安排少,因此作业批阅是难得的接触学生学习、思想的机会,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接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便于师生间交流的加强。将评语引入历史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教好的效果。

四、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运用策略

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查)评价是学期或单元结束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终点性评价的最重要策略是考试。

在当今的体制下,学生虽然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能得到教师的随机评价,指导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但还是有很多学生重视各种考试的结果,考试后汲取的教训往往更能激励他们改正错误,追求上进,这就是终点性评价发挥的优势。终点性评价可以是一个单元结束时对学生的全面考察,也可以是期末或一个学年对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深入考察。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在教学过程进行中的形成新考试,就可以采用自主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命题、编制试卷、组织考试、评价总结,使历史考试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上,可以是评语,也可以打分。

如在一次期中考查中,考察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列出打分标准:

1、学习态度。是否对历史课感兴趣、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自主学习、是否自信等。

2、创造性。是否乐于探索、是否积极参与协作与讨论活动、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在遇到困难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

以解决等。

终点性评价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总体评价是个体评价的基础。考试后,对此次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要进行总结恩明白,自己是不

是也有同样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给他们一个自我反思的空间。

2、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尽心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师具有导

向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个良好得不偿失促进作用。因此,考试后带有人文关怀的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教师必须探索着运用。

总之,在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论证,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刘海燕主编)

3、《初中历史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李启明主编)

上一篇:公司保密奖惩制度下一篇:关于世界卫生日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