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计算能力教研活动总结

2024-06-29

提高计算能力教研活动总结(精选17篇)

1.提高计算能力教研活动总结 篇一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问题研究总结

本学年,我们申请了校本研修一般性问题研究: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研究。在平时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以问题研究的要求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把教改实践的经验及时加以总结、交流和完善。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一个教师,我把研究重点放在口算教学方面。口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而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计算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

一、分析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

孩子在口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总结如下:

1.心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感知事件是比较笼统的,不够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独立的事物,不能觉察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特征,因而缺乏对事物间的整体认识。有时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有些学生还没看清数或运算符号,就将答案脱口而出了。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一年级学生太小,不能认识正确口算的重要性。本身对口算缺乏兴趣,加上机械重复的训练更是嫌麻烦,便不加思索的信口乱说。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写作业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思想的口算;书写时不规范、字写得很马虎,算后又不安心检查计算,都是计算错误的原因。

二、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

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为了预防学生口算出错,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的进行口算,我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1.口算方法归纳总结法

在小学一年级,特别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加减法口算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将20以内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练,那么更难一些的口算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主要用的教学方法是用“凑十法”,也就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的方法。(1)、归纳算法,“凑十法”。(2)、引导学生找出“9加几”题的规律:第一个加数都是9,第二个加数越来越大,和也就越来越大;和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少1。

2.练习形式多样法

由于口算题不同于解决问题,它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的枯燥单一,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所以在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平时,家长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练习,例如看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直接说出得数、对口令、夺红旗等数学游戏,还有如自算(自己在书中找口算题,规定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通过对比,来提高口算能力)、口算竞赛、抢答案等竞赛的形式,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此外,除了在课堂上的练习之外,还可以建议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等,让父母把10以内的加减全部做成卡片,每天练习,这样就不会感到口算枯燥了。

3.口算练习要做到持之以恒

口算要做到正确熟练,必须坚持做到天天练。我的做法就是每天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算20道口算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日积月累总会有进步的。

4.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口算的正确性。

口算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大多都认为是孩子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然而这些好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以往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培养出这些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养成“看清题目、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努力消灭计算错误,提高口算正确率。

总之,要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的正确率,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的过程,在口算练习中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技巧、养成良好习惯,才能达到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

双龙小学 郑家奎

2014年4月

2.提高计算能力教研活动总结 篇二

一、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每天都用一样的模式讲课,学生的兴趣肯定不高。如果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仔细考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前谈话时,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到好奇的故事、游戏作为切入点,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形式的多样化。如:在教学时,可通过情境创设、玩游戏、挑战过关等,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既准又快的目的。练习时,可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互考,等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以口算、听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

口算不仅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听算训练,能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所以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让学生进行口算、听算的训练。

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基本口算训练中,先集中练“进”、“退”位的口算,然后分散练9加几、8加几等,11减几、12减几等,最后集中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20以为退位减法表”。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反复性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在课前的2~4分钟,我坚持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口算、听算的训练,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着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正因为估算的实际应用较多,在课程改革后,估算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估算教学明显比以前更受重视。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中,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612÷3,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可以先估算一下,600÷3=200,所以612除以3的商肯定200多。这样既避免计算错误,又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四、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计算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因为缺乏严格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想算式的特点,能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不要没有想好运算方法就简便运算,如55+45×3,错误地算成(55+45)×3;三算,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四查,计算完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又要求学生找草稿中有无错误,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教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展示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批改作业及时、规范、认真等。要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教师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五、鼓励算法“多样化”,不失“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状况。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是无效的甚至是不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六、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总结、反思习惯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化、条理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计算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学生对于同一种类型的计算题,尤其是简便计算题,做了多次后,还是经常出错。于是,在评价时,我让学生认真审视错误题目,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注意什么?”等。仔细分析错误原因后掌握题型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错误在学生自己的反思中得到了分析和改正,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制定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措施,从整体上提高计算能力。

3.强化计算教学 提高计算能力 篇三

[关键词] 计算教学 计算能力 数学

实行新课程以后,一些人更多地重视学生的解题个性,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而对计算教学相对有所淡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是学生的必备能力,是构建数学王国的砖。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计算教学演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我重点围绕计算教学中常用计算方法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估算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学生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了一些估算方法如取近似数估算、结合规律估算、联系实际生活估算等,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取近似数估算。如计算498×31,我们可以把498看成500,把31看成30,估计计算结果在1500左右。

2.结合规律估算。算一组学生的平均成绩“78、86、93、95、88、90、92、87”,我们可以作出估计,平均分在最低分78分、最高分95分之间,如果结果低于78或高于95均为错误。

3.联系实际生活估算。到商场买衣服,标价318元打八八折销售,我们能很快估算出售价的多少。把318元看成是300元,把八八折看成是九折,270元左右。

二、口算

口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的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如每天课前三分钟进行口算练习,练习注意形式多样,可采用夺星大赛、男女生打擂台、算24点、三分钟准确率、对比练习等,从中挑选出“星”、“擂主”、“24点王”、“百分百赢”。让学生的练习热情高涨,以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口算题的一些常规数据应烂熟于心,这样为口算又快又对提供保证。A、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1/2=0.5=50%,1/4=0.25=25%,3/4=0.75=75%,1/5=0.2=20%,2/5=0.4=40%,3/5=0.6=60%,4/5=0.8=80%,1/8=0.125=12.5%…B、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如65+35=100,55+45=100,85+15=100,25×4=100,125×8=1000,625×16=10000等。C、1—10的平方数、1—5的立方数。D、1π--10π。

口算题型的选择应多样化,除了一些“死”算的题目外,更应体现一个活字,如计算1/7+1/6,1/8+1/5,1/2-1/5,1/3-1/4等分母为互质数、分子是1的题目时,可让学生归纳算法:两个分母的积是作分母,两个分母的和或差是作分子,或用分解数的技巧来速算,如354-299=354-300+1=55,1762+204=1762+200+4=1866,巧妙的口算,让学生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四则混合运算

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已能滔滔不绝的说出:在同一级的运算中,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二级运算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但在真正计算时,学生掌握不错的运算顺序往往会出现混乱,如35+65×35,1/8-1/8÷1/8+1/8,学生容易把35+65加起来凑成100,把1/8-1/8相减得0。其实这就是学生的简算定势思维在影响着他们,并不是他们不懂运算顺序。所以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而又典型的错例,让学生一起分析、交流,找出最先算什么、然后算什么,通过集体讨论,达到既防又治的目的。

运算顺序确定后,计算时的注意力分配也很重要。例如计算:360÷0.7÷1/5时,既要把0.7转化为分数,然后再来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又要把÷1/5也要变成乘以1/5的倒数,注意的问题多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按步做题”,以克服学生的思维不足。

四、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教学中运算定律是基础,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并由此类推出一些运算公式。如a-b-c=a-(b+c),(a+b)÷c=a÷c +b÷c,a×(b-c)=a×b-a×c, a÷b÷c= a÷(b×c)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有交叉地迁移、正确地转化,从而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在计算中。如计算3.57×0.75+2.43×3/4-75%这道题时,既要用到乘法分配律a×b+ a×c =a×(b+ c),又要用到a×b-a×c =a×(b- c),还结合了分数、小数、分数互化的知识,先应把0.75、3/4、75%转化成同一个数,把75%转化75%×1,这样把算式写成0.75×(3.57+2.43-1),自然而然地求出了结果。又如做56×55/57时,大部分学生对此题无法下手,只有用56与55相乘,这时应指导学生从转化的角度去思考,把56转化成(57-1),这样算式就是(57-1)×55/57,也就是57×55/57-1×55/57,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4.六年级语文写作能力提高教研总结 篇四

一、考试基本情况简述。

本次参考共三个班,103人,参考103人,缺考0。本次考试年级总分8442分,平均分82,及格率97﹪,最高分97.5分,最低分23分。习作应得分2575分,实得分2431分,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习作,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小部分学生的书写有待提高。

二.针对本学期联片教研方案,结合我校六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到了如下几点:

一、情感诱导,激发写作热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得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也就是得“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把写作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由此,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通过巧妙的情感诱导,恰到好处地点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观察实践,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是说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才能使文思如泉水喷一般敏捷。古人又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为水非朝夕之功。”引用来说明写作,是说自己要有丰厚的积累,得从平地做起,做生活的有心人,日积月累,以丰富习作的素材。由此可见,写作中的积累无非分为两方面:

1、知识的积累。《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密切配合”不仅说明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程度,对学生而言:阅读和写作如同一株大树,阅读是根系,写作是枝繁叶茂的树冠。若无庞大的根系,又哪来繁茂的树冠呢?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没有观察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所以指导学生作文就应先从指导学生观察入手。如教学《拾穗》时,结合第二部分让学生找到描写三个妇女拾穗时的动作及神态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文作者及图作者观察时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才能写得画得如此逼真。

2、生活的积累。学生要写出充实、优美的作文,就要像勤劳的小蜜蜂,从多彩的生活中采集丰富的花蜜。教师要教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带上“摄像机”和“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实践,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教师也要抓住各种各样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比如: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书法作品展,春日里带学生去踏青,参加“六一”儿童节的活动等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写好作文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

三、引领表达,培养写作能力。

阅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富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学生就会拿起笔来写作。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往往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也许这种童趣,成人无法体会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而我们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这是习作者的真实反映,他的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的体验的独特感受。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能横加指责,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不然的话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自信,从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只有敢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平时,我在批阅学生的日记时,常常会发现学生写的内容真切感人,有时甚至让人忍俊不禁。可作文却很少有如此地情感流露。生活是万花筒,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两个人,每个学生也有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让学生大胆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自如挥洒自己的情感,会更有创意,大语文观应是培育孩子的敏锐的感受力,在大千世界中处处感受语文的熏陶,而不是让学生在框框中习作,处心积虑地寻找习作的材料。

四、培养自改,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五、六年级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法”。显然,自改习作已成为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下气力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小学生刚自改习作,往往无从下手,如何培养这习惯呢?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有效的。修改稿子不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上说说看。”在作文讲评课中,我按叶老自读自改的方法指导学生修改,果然收效甚多。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自改中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局限,这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互改:

1、优劣互改互动。把优等文给差生改,让差生有榜样可学,知道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把劣等文给优生改,让优生有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给他们有当“小老师”的空间和时间,在互改中提高评改水平。

2、小组多向互改。以四人为一组,一人读自己的习作,三人听后提出修改意见,习作者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互评互改中不断提高自改习作的能力。

伟大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这些千古绝唱,难道不是经过反反复复地推敲才写下来的吗?所以,有人说:“一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

5.提高计算能力方法 篇五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老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老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6.怎样提高小学计算能力 篇六

师宗县高良鲁古完小:张佐萍

【摘要】::计算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是数学的灵魂,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实际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是需要通过计算并落实,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应从小学生日常训练入手,认真严格训练,这样才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关键词】:培养 计算 速度 能力训练 正确率

一、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的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的快的目的。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星期,寓教于乐。我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的多样化。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计算联系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品质。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

2、用小故事来激发兴趣

在教学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不做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达到目的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口算、笔算和简算教学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他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专心致志,同时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口算、笔算和简算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口算和简算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质量。

1、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口算能力

单一的口算训练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就不可能保证口算的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我们把部分训练练习创设成游戏,比如:在“小小邮递员”这个游戏中,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然后把“信”发给学生,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来完成这项投递任务。这时同学们都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致,跃跃欲试。这个游戏不但有趣、参与性强,而且还可以立即反馈结果,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口算也跟学习数学实践课一样有趣。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写得数比赛”、“夺红旗”、“开火车”等口算比赛,并适当评奖,激发学习动机形成。

2、在数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笔算能力 笔算教学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练习课。如果老师仅以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会让学生感到笔算更加枯燥以至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 除法教学中,可以通过笔算找朋友、抢答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3、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简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的情景,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我说:“昨天老师到市场买苹果,苹果是每千克8.6元,我买了1.1千克,店主很快就算出了总价,同学们你们知道店主是怎样算出来的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那么学生就愿意学,乐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

四、养成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一般来说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主要表现是平时做作业或者考试时粗心大意,不主动、不愿意检查。因此,要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习习惯。

五、帮助学生掌握算理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1、领悟

如:1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等。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在摆、画、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以达到领悟。

2、明理 如:小学教材中加法的交换率、结合率。减法的性质以及乘法的交换率、结合律率和分配率。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我首先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理解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已达到明理。

六、组织学生有计划的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的教学,兴趣的培养,还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练习。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细致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失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加强计算学习,培养计算能力呢?

1、明确计算要求

几年教学实践证明,要求偏低,不仅能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影响教学任务完成;反之,要求偏高,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能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根据课改大纲要求,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把握住各种计算的尺度。

2、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卡片、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回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3、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率 笔算的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4、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5、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做准确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从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从口算入手提高计算能力 篇七

一、基础性训练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 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练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 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 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 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 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 也有数位的比较, 又有记忆训练, 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 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二、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 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 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研究比较和教学实践证明, 把分数运算的口算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 异分母分数加 (减) 法只有三种情况, 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 学生只要掌握了,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 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如“”, 这种情况, 口算相对容易些, 方法是: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公分母, 只要把小的分母扩大倍数, 直到与大分母相同为止, 分母扩大几倍, 分子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然后可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进行口算:

2.两个分数, 分母是互质数的.这种情况从形式上看较难, 学生也是最感头痛的, 但完全可以化难为易:它通分后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积, 分子是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母的积的和 (如果是减法就是这两个积的差) , 如, 口算过程是:公分母是7×13=91, 分子是 (2×13) + (7×3) =47, 结果是.

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 则口算更快.如“”, 公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 (63) , 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 (16) .

3.两个分数, 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 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母, 其实也可以在式子中直接口算通分, 迅速得出结果.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具体方法是:把大的分母 (大数) 一倍一倍地扩大, 直到是另一个分母小数的倍数为止.如把大数10, 2倍、3倍、4倍地扩大, 每扩大一次就与小数8比较一下, 看是否是8的倍数了, 当扩大到4倍时, 是8的倍数 (5倍) , 则公分母是40, 分子就分别扩大相应的倍数后再相加, 得数为.

三、记忆性训练

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 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 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1. 自然数中10~24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2. 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 15, 16, 25几个常见数的积;

3. 分母是2, 4, 5, 8, 10, 16, 20, 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 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 还是现实生活中, 使用的频率很高, 熟练掌握、牢记后, 就能转化为能力, 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

四、规律性训练

1. 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 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 以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在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 学生往往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使计算复杂化.如, 用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是1001.5, 用化假分数的一般方法计算则耗时多且容易错.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等.

2. 规律性训练.主要是个位上的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结果的口算方法 (方法略) .

3. 掌握一些特例.如较常遇见的在分数减法中, 通分后分子部分不够减, 往往减数的分子比被减数的分子大1, 2, 3等较小的数时, 不管分母有多大, 均可以直接口算.

五、综合性训练

1. 以上几种情况的综合出现.

2. 整数、小数、分数的综合出现.

3. 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综合训练.

综合性训练有利于判断能力、反应速度的提高和口算方法的巩固.

8.重视“六练”提高计算能力 篇八

关键词:重视“六练”;提高计算能力;方法;负迁移

易忘、易反复是小学生认知的基本特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重视针对性,提高有效性,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定律、性质之后,要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练习设计要讲究策略,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形式,做到难易适中,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组织练习时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一、教给方法,注重口算训练

大纲指出:“在低年级基本口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要适当加强口算练习。”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是其他计算的基础,要反复练习,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中、高年级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口算练习,如巩固计算法则的口算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口算练习,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口算练习等。这类练习费时不多,但量大、省时高效,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结合计算法则,让学生牢固掌握口算的方法。如: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尽量做到每课必练口算。习题设计上乘法与除法、计算中的各种情况交替出现,让学生加以对比,牢固掌握方法。设计如下:10×3 23×2 3×14 45÷9 45÷3 53÷558÷3,上述题交替、间插出现,练习时注重强调乘法从个位乘起,除法从高位除起,并注意按计算法则有序思考,学生口算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口算练习贵在坚持,力争每课必练,持之以恒,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数目不宜过大。

二、围绕重点,针对“练”

一节课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必须要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学习难点。对重点内容集中练习,对难点则抓住关键,又适当分散,以利突破。如进(退)位加(减)法,重点练习进(退)位这一步;乘是数两(三)位数的乘法,重点练习用乘数十(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这一步;小数乘法重点练习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重点练习把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分数除法重点练习把它转变成乘以除数的倒数等。练习针对性要强,以利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强化,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防止负迁移,易错(混)知识对比“练”

课堂练习要讲究效率,练习要有针对性,练得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易相互混淆或相互干扰的内容,引导学生应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辨析,帮助学生区分,找到区别、联系,防止相互干扰。一方面,平时作业及时批改,搜集作业中的典型错例,作好记载;另一方面,及时组织学生纠错练习:错在哪里?让学生寻找错误,说出错误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及时组织对比练习,加以强化,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如:

(1)27+3 27+30 27-2 27-20

(2)35+4 35+7 35-4 35-7

(3)32×3 32×6

四、重视思维过程“练习”

计算法则的掌握过程,是从展开的详尽的思维活动过渡到压缩的省略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初期训练,应让学生把思维活动展开,按照法则的规定,一步一步地演算,以保证计算的正确,并牢固掌握法则。如笔算熟练后,“”可省略。熟练后,应逐步减少某些中间环节,压缩思维的过程,要求直接写(说)出得数,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连贯地进行。

从展开到压缩,是一个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技能和智力发展的不同层次。练习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写(说)出计算的详尽过程(特别是简算),这样不仅繁琐,而且降低了教学要求。另外,巩固阶段的宜先笔算,后口算,因为笔算是要展开思维的过程,相比之下,口算是思维过程要简约多了。

五、改换情境,变式“练”

练习中,要注意把某个知识点运用于不同的情境和场合中,使学生从知识的不同侧面深刻理解,灵活运用,让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要设计各种类型的题让学生练习:(1)■(2)■,(3)■(4)■。又如,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可以正向应用,也可以反向应用,还可以作适当推广后进行应用。

六、保证练习时间,新学知识当堂练,昨日知识今日“练”,基础知识经常练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每学一知识点要尽可能及时练习,让学生掌握牢固。教学大纲强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要通过操作、观察,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达到这一目标,学生练习、思考的时间要有保证。因此,一节课老师讲解、点拨、提示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三动”和自学时间应保证在25分钟左右。尽量留时间完成课堂巩固、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之目的。当天新课,尽量在复习引入阶段安排时间巩固昨日主要知识点,防止遗忘,当然内容选择上以为新知作复习铺陈为主。同时学生易错的基础知识要经常组织复习性练习,以及防止遗忘。

9.从口算入手提高计算能力 篇九

二、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研究比较和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运算的口算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

如“1/12+1/3”,这种情况,口算相对容易些,方法是: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公分母,只要把小的分母扩大倍数,直到与大数相同为止,分母扩大几倍,分子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进行口算:

1/12+1/3=1/12+4/12=5/12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这种情况从形式上看较难,学生也是最感头痛的,但完全可以化难为易:它通分后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母的积的和(如果是减法就是这两个积的差),如2/7+3/13,口算过程是:公分母是7×13=91,分子是26(2×13)+21(7×3)=47,结果是47/91。

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则口算更快。如“1/7+1/9”,公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63),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16)。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母,其实也可以在式子中直接口算通分,迅速得出结果。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具体方法是:把大的分母(大数)一倍一倍地扩大,直到是另一个分母小数的倍数为止。如1/8+3/10把大数10,2倍、3倍、4倍地扩大,每扩大一次就与小数8比较一下,看是否是8的倍数了,当扩大到4倍是40时,是8的倍数(5倍),则公分母是40,分子就分别扩大相应的倍数后再相加(5+12=17),得数为17/40。

以上三种情况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口算方法同样适用。

三、记忆性训练

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10.怎样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篇十

我说的一级题目,是指所有计算都会用到的基本题目: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乘法口诀;(当然,1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是学习20以内的基础)例题:20以内进位加法8+97+45+63+8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7-8 11-714-612-3

注意:加减法是对应的,8+9=179+8=1717-8=917-9=8

这四道题是一组的,可以一起记忆

乘除法也是如次口诀三四十二对应的是4个题目:

3*44*312/412/3

这些题目出现在低年级,是以后计算的基础,要想基础扎实就必须非常的熟练,熟练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就是要求孩子能把题目的得数都能背过。去年有学生经过训练之后,能在30妙之内做完30道基本题目。

家长可以用口算卡片等工具帮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练习中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要一次给的题目太多,更要注意坚持不懈,不能三天打渔式,每天能记住一组或几组就可以了。

二、培养孩子细心、耐心的品质,养成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孩子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孩子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容易引起心理疲劳,如果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在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时,让孩子注意以下三点: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然后再动手解题。

2.培养认真检查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概括为“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孩子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3.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训练孩子做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过程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注重平时作业的规范,让孩子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培养验算、估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孩子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三、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家长要注意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作业的准确率如何,计算能力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等等,只有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1.从口算入手提高计算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口算能力 训练方法 计算能力

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教学情况表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如何提高口算能力,很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主要做法是: 

一、注重基础性训练 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一是早读课,一是在家庭作业的最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让学生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2至3个月的时间后,其口算的速度、正确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

二、训练要有针对性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研究比较和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运算的口算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情况。如“1/12+1/3”,这种情况,口算相对容易些,方法是: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公分母,只要把小的分母扩大倍数,直到与大数相同为止,分母扩大几倍,分子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进行口算 :1/12+1/3=1/12+4/12=5/12

(2) 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情况。这种情况从形式上看较难,学生也是最感头痛的,但完全可以化难为易:它通分后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母的积的和(如果是减法就是这两个积 的差),如2/7+3/13,口算过程是:公分母是7×13=91,分子是26(2×13)+21(7×3)=47,结果是47/91。 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母,其实也可以在式子中直接口算通分,迅速得出结果。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具体方法是:把大的分母(大数)一倍一倍地扩大,直到是另一个分母小数的倍数为止。如1/8+3/10把大数10,2 倍、3倍、4倍地扩大,每扩大一次就与小数8比较一下,看是否是8的倍数了,当扩大到4倍是40时,是8的倍数 (5倍),则公分母是40,分子就分别扩大相应的倍数后再相加(5+12=17),得数为17/40。 

三、训练要讲究记忆性

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 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

(1)在自然数中10~24每个数的平方结果; 

(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 

(3)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

四、 训练的规律性

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在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学生往往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使计算复杂化。如2000/16×8,用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是1000,用化假分数的一般方法计算则耗时多且容易错。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 性质的运用等。

五、 训练的综合性

综合性的情况也很多,比如上文说到的几种情况的综合出现; 整数、小数、分数的综合出现; 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综合训练等等。综合性训练有利于判断能力、反应速度的提高和口算方法的巩固。 

12.提高计算能力,从口算抓起 篇十二

一、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口算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数感较差,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口算”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学具,比如小竹棒、三角形卡片、 圆形卡片。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通过自己理解、 总结得出最佳口算方法。

二、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注意力比较分散。平时在做题前,让学生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看错题目。做题时要确定运算步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做完后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三、运用多种方法,逐步形成技能

一年级学生用凑十法口算7+5,刚学时要说出口算过程,因为7和3合成10,把5分成2和3,7加3得10,10再加2得12,找出规律:“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7+5=12。即用规律去进行计算,学生在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还能自行找出更多的计算规律,并能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四、在进行口算练习时,要注意分层次

每个学生的计算能力不相同,因此,口算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3.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探索 篇十三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计算工具不断普及满足了生活中的计算需求。但是,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降低了,计算的正确率下降,速度也逐渐减慢,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加以重视。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计算习惯

数学中的计算在生活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的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且运算速度较慢,主要表现在抄错题、不遵循运算顺序、不尊重运算法则、不会运用简便方法等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进行培养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计算能力较低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缺乏严谨认真的计算习惯很难进行科学的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的时候看清楚数字、运算符号、考查重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和法则,要先理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如何计算,一旦顺序弄错结果可能会与答案大相径庭。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要清晰规范,要小心谨慎,避免看错导致计算错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和检查习惯。当计算完成之后要再进行验算,确保计算正确性,只有养成这种科学严谨的计算态度,才能够有效避免计算错误再度萌芽。

二、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道理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具体来说,教师要让学生透过计算的现象看本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推算出计算的法则和方法,以免因为记忆错误发生计算错误。例如,在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数字对齐的重要性,一个数字的对齐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正确与否,只有树立仔细对齐、列好竖式、细心计算的态度,才能为学生之后的小数加减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和重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三、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

小学生在计算中常常会出现进位、退位等细节上的错误,从而导致结果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计算技巧的引导,让学生对计算中的相关技巧烂熟于心且烂熟于手,促进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质量同时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因为这些基本技巧是提高学生以后计算质量的前提。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在计算的时候带领学生大胆口算,还要加强口算之后的验算训练,有效防止口算有数量而无质量的现象发生。

四、运用情境计算教学提高兴趣

小学生对计算教学很难保持较长时间注意力,在外界因素的诱惑下很容易走神,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运用生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小学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商场购物中的单价与数量来强化学生的计算,还可以运用用钱买东西剩钱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此外,通过创设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质量,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例如,针对118除以12这个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接近118的120来分析,因为120除以12等于10,所以118可以尝试着商9,再通过计算最后得出商9是对的,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很快理解了试商的方法和技巧,也强化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五、引导学生多分析计算中的错题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而很多次出错都是在同一个地方,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题及错题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引起小学生的重视,从而在下次的计算过程中有效避免以前发生的错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小学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和感知笼统的问题,很容易抄错题目、把加法当作减法来做,进位出错、退位出错等,教师可以将这些错题拿到课堂中来讲解,提醒全体学生注意,分析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懂计算法则、运算不熟练等,从而有效避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出发,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引导学生懂得计算道理和计算技巧,为学生创设生动情境、分析计算中错题等,努力创造一个民主、自由、活泼、有效的学习环境,在推动计算课堂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4.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十四

“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是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善于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15.讲究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十五

一、巧妙导入, 激发计算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导入新课, 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 巧妙地创设导入情境, 课堂伊始就使学生兴趣盎然, 在愉悦的心情中走进知识之门, 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 教师不是一开头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或者用枯燥乏味的算式, 死板地让学生计算和比较, 而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同学们, 你们知道神算子聪聪吗?一天, 聪聪去明明家玩, 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300÷25=?’, 聪聪看后, 马上回答等于52, 明明用竖式一算, 果真是这个得数。明明很惊讶, 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就知道得数呢?’聪聪笑着说:‘我用的是商不变的性质呀!’同学们, 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激趣导入, 新颖自然, 这时, 学生对其中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然地把学习新知转化成了一种内在需要,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

二、引导理解, 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的运算法则之后, 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法则进行运算, 还应要求口述计算过程, 培养学生言而有理, 行必有据, 以确保运算的正确性。口述运算过程, 不是简单地背诵计算法则, 而是按照法则结合具体题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 并逐渐过渡到语言简练, 这就是对计算法则的理解阶段。但计算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上, 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省略运算的思维过程,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这才能形成技能。如在讲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训练时, 让学生边计算边说运算思路、运算法则, 并写出计算的全过程, 一段时间后, 逐渐省略中间过程, 并挖掘出本质,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1/6+1/7, 开始时, 写全过程, 最后, 总结规律直接写结果。即分母互质, 分子是1的分数相加, 和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 和的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这样, 就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三、有序操作, 提高计算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 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 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 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 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 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 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 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 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 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实物演示, 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

案例:9加2的进位加法, 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 放在盒子里, 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 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 怎样计算呢?

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 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 (再添1个) 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 (学生说:9+1=10) , 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 (学生说:10+1=11) 这样教学, 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 边操作、边思考, 用操作促进思维, 用思维指挥操作, 所以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 要做到有条有理。

四、巧设反例, 提高计算能力

反例教学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当地反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正面思考, 同时, 适当提供典型反例, 可以对错误“防患于未然”, 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了“简单小数加减法”笔算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反例:

引导学生找错、议错、改错, 从反面强化对“简单小数加减法”的认识与理解。当然, 我们在设计反例时, 必须科学分析, 合理选取,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五、开展竞赛, 提高计算能力

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教学时, 可依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竞赛的环节。开展如“夺红旗”、“上长城”、“抢蘑菇”等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活动, 使学生在竞争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如我在教“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时, 我就有意识地创设竞赛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通过竞赛活动, 提高了口算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还体验了成功的的愉快。

16.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十六

一、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即使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二、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认真演算,仔细抄写,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四、加强练习

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才能够悟出计算的诀窍,从而全面提升计算的能力。当然,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的多样性,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

五、把口算运用到生活中去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知道: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经常讓学生有意识的参与购物等费用的计算,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7.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十七

学生计算时出错时的心理:一是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计算一部分中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学生只要理解的充分、掌握的牢固,就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计算技能。而由于口算等基本功不过关,计算法则的不明确,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这是计算失误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为此,我总是利用早自习等小块空余时间做一页的口算题卡。家长也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做口算题。口算的内容包括本册的口算题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训练学生作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3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概括为“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4 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上一篇:《虎妈战歌》和我的读后感下一篇:2015典当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