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精选12篇)
1.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将“1”转化成几分之几进行灵活计算。
3、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的纸、长方形巧克力图片和实物。
过程:
一、复习:黄老师知道
里面有个里面有()个5个是也是()
1里面有()个,是。谁能跟他填得不一样?
二、教学例1:
1、为了鼓励大家,黄老师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巧克力)出示图片,问:我把巧克力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给小明3小块,他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给小红2小块,她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他俩一共分到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用什么方法算?(加法)
2、板书:+,(边说边写:用小明分得的加上小红分得的,就得到他两一共分得了几分之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一起读——
3、那分数的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请你看图回答我的问题:里面有几个?(板书3个);里面有几个?(板书2个);那3个和2个合起来就是几个?(板书5个);5个就是几?()所以+=(板书=,简单地教书写:小朋友注意看我们在写分数加法算式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分数线和符号都写在一条直线上)。好了,谁能说一说+是怎么得到的?
引导生说:3个加2个就是5个,5个就是。(如果说得好就不再请第二个学生说了)
师:对!说的好!
4、真能干!
练习1:翻开书101页第一大题的第2小题,(出示p101页第一大题第2小题图和算式),+你是怎么想的?(说得真好!表扬他!)请大家把答案填在书上。
出示练习2:+=(+等于多少?你怎么想?跟同桌说一说。请一生说)
出示练习3:+=+=(这两道题写作业本上)(请生说,用分数单位说)
5、小结:观察第一道算式:我们发现这两个加数它们的分母是——相同的,再看其它的算式,两个加数的分母也——相同,我们就说这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课件板书: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
师:再看第一题:在计算的过程中什么数是不变的?(分母)(板书分母不变)哪个数在变呢?(分子)是怎样变的?(分子要相加)(板书分子相加)。比如说……
师:通过小朋友的积极思考,我们探索出了分母相同时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后就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来齐读一遍。
6、示意黑板:根据这个方法,这道题我们就可以直接用3+2=5,分母不变照写,等于。快不快呀?
7、巩固练习:接下来我们看谁会用这个方法很快地算出结果,来,开开小火车咱们比一比!
卡片出示:+=+=+=+=
+=+=+=+=+=
(第一题+=算得这么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2=4,分母5不变,就是,那接下来的我们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
三、教学减法:
1、刚才小朋友都能很快地算出得数,你们学得真棒!(给自己掌声!)那老师想问了,小明得巧克力的,小红得了巧克力的,谁得的多呀?(小明)那小明比小红多得几分之几呢?(板书:小明比小红多得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来算?(减法)几减几呢?
2、板书—=猜猜看它的结果是多少?你说……你说……都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2=1所以就等于。
师:还有谁跟他说的不一样的?(想想看,加法我们是怎样说的?)
生:就是3个,减就是减去2个,还剩下1个,1个就是,所以—=。
师:你真能干!还有谁想说?(再说一遍)
师:小朋友真能干(板书3个减2个就是),会用加法的思路来考虑减法,验证这个得数(板书得数),(前面那位小朋友的猜想也很大胆)要搞好学习就要像这样——善于思考、大胆尝试!能做到这些,以后的科学家就是你们了!那现在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根据加法的计算方法小结出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做到?
引导生说: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你真能干!板书算法,大家一起跟他读——)
3、练习1卡片出示:—=(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说算理的,再引导说算法:还可以怎么想?)
出示算式卡: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快,读得整齐。
练习2卡片出示:—=—=—=—=
(一组一题不要求说算理,读:—=。)
4、说到最后一题—=时,问还可以写成1,那我把这道题改成1-师:“1”是一个整体,瞧!我用这个圆表示它,要减去它的,首先要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出示平均分成4份的圆)就得到了4个,4个就是。(板书1可以看作4个,就是。读一遍)边说边写:在写的时候,我们先把这个1写成再写减然后计算等于。指着算式讲:现在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把“1”看成
2.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二
《课程标准》指出:计算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强调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注重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了第一学段最为复杂的计算知识, 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其中, 教材在内容编排、例题安排、素材选取都体现了《标准》中关于计算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加大教学步子, 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等。但事实上,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由于部分教师对课标理解不深, 课堂表面热闹了, 算法多样了, 在练习的时间、数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 忽视了学生思维及技能的训练, 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弱化的趋势。因此, 本研究是针对区域小学生第一学段学习后,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保持情况如何?计算的基本技能如何?期望通过采集一些真实可信的数据, 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同时, 通过对部分师生的访谈, 了解新课程下师生对计算教学的理解。
二、测试目的及方式
1. 测试目的。期望通过这次测试与分析的结果,
能对新课程下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同时也希望为第一学段结束后基本计算技能掌握效果方面的测试提供一个数据参照。其次, 通过对测试情况的分析, 收集部分典型计算错例, 尝试对错例进行分类划分, 探讨影响学生掌握计算技能的心理因素, 促使教师改变单纯的、机械重复的训练方式。另外, 通过对师生访谈, 了解计算教与学的现状。
2. 测试方式。
为了减低因多次考试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测试与三年级数学期末区域质量抽测相结合。测试题的编制以《课程标准》及《广州市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标准》为依据, 进行测试量表的设计, 本测试研究从计算的正确性和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完成题目两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反映。
3. 测试样本。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代表性,
以整个区域学校的一个班整群抽样, 抽取了89个班, 3615份测试卷作为基本计算技能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收集教师测试分析表89份, 对60位教师作了访谈记录, 并抽取相应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案访谈。
三、测试结果及分析
1. 口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从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 有76%的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且不出错, 说明这部分学生口算技能相当熟练且注意力集中。而答对10题以上的学生占95%, 说明学生整体口算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仍然有1%的学生正确题数低于5题以下, 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分布在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或民办学校, 其中, 样本班的数据显示约占1到2名学生。通过查阅测试卷发现这部分学生书写潦草, 做题格式不规范等。从数学知识的纵向角度分析, 发现此类学生的估算、笔算题出错率高, 甚至个别学生不能完成。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口算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 因注意因素导致的错误。如100÷5=500, 学生在不善于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下, 受前面几道题乘法的影响, 错将除法做成乘法算。如14×20=180, 13×300=3300,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顾此失彼, 只注意乘个位或十位而忘记乘另一位。如30×50=150, 700×30=2100, 学生没有发挥注意的监督功能, 忘记添0。
(2) 因记忆导致的错误。如3.1-0.8=3.3,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时候漏减1。
结合师生访谈了解到, 教师认为教得最满意的是口算课, 认为口算能力是形成估算能力、笔算能力的基础, 只有口算过关了, 估算和笔算才有可能过关。在课堂上会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如开火车、夺红花、小竞赛等。家庭作业会有一定量的口算练习。对于口算经常出错的学生, 教师都把错误原因归为粗心、不审题, 改进建议也一再强调多练, 较少从心理角度分析原因, 而采取针对性强的策略。
2. 估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见表2)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影响估算题正确的主要因素有:
(1) 题目类型。从表中数据看, 有关“估计积 (商) 大约是多少”“估计积 (商) 在什么范围”。这两种类型的估算题, 学生的正确率都在80%以上。填空第11题, 学生的正确率只有76%, 题目是要求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 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2) 题目数字特征的因素。如:88÷3≈的正确率是87.7%, 而497÷7≈的正确率是80%。这说明数字位数是影响估算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同时, 数字在估算中调整幅度的大小除了影响估算的准确性, 也影响策略的选择, 即采取截取策略 (497÷7≈, 可把497看作490) 比采用取整策略 (88÷3≈, 可把88看作90) 的正确率低。
(3) 题目的运算形式。从表格数据发现, 乘法估算的正确率优于除法估算。
(4) 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如:53×62≈300, 27×83≈240, 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估算的意识, 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 口算的熟练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估算的准确性。
(5) 估算意识的影响。如:497÷7≈71……3, 学生把497看作500, 再把500÷7=进行精算。三年学生估算情感属于初步形成时期, 学生对估算是一种不精确的计算的认同, 对自己估算能力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他们更相信通过精确计算出的答案。
结合师生访谈了解到,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更重视估算方法的训练 (如取整、四舍五入等) , 也注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运用估算, 但忽视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未能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去解释估算思路的训练, 因而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3. 笔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见表3) 从表中数据来看, 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正确率较高, 都在80%以上, 同时也表明基本口算失误造成的笔算错误数量也较多, 尤其是需要进位的乘、加两步计算和退位减法;大数乘小数 (89×32) 的错误率低于小数乘大数 (56×74) ;位数的多少及涉及数字0或7的计算也较容易出错, 学生粗心、书写不当产生的错误等。另外, 选择第4题考查算理方面的正确率只有52%, 这说明算理的理解仍然是教师最忽视的, 片面认为练习数量多少是提升技能的唯一手段。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笔算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 口算错误。需要进位的乘、加两步口计算如56×74= (5×4得20忘记加进位的, 除法退位减法的错误) , 极个别学生是因为乘法口诀错误。
(2) 计算法则方面的错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的错误;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除法试商的错误;商和除数相乘的错误。
(3) 粗心、书写不当的错误。抄错数字、横式漏写、抄错答案等。
(4) 理解算理方面的错误。如选择题要求学生理解5×3实际上是计算什么,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答案 (1) 。
结合学生访谈了解到, 学生认为计算特别难的点有:算理的理解;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笔算乘法中的连续进位。计算能力强的学生知道运算的依据, 算理的理解较为清晰, 能自觉地训练多一点的题目, 能灵活运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计算能力弱的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依靠教师反复讲解和训练, 依靠记忆或凭感觉, 对算理的理解不甚清楚, 完成作业时不注意思考, 有时甚至还会互相抄袭。
结合教师访谈了解到, 大部分教师认为: (1) 学生形成计算技能的最重要环节有:熟记乘法口诀;理解算理;牢记法则;重复训练;书写格式;检查习惯。 (2) 对于计算老是出错的学生, 教师采取的策略有: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如经常提问、在黑板上板演等;帮助学生分析错因, 找出症结, 并针对错因进行个别辅导;反复训练, 课后布置专项练习;同学之间采取一帮一;设立“纠错本”、多复习;编顺口溜记忆计算难点;通过数学游戏, 提高兴趣, 如24点游戏。 (3) 关于笔算教学:要注重概念法则的教学, 对法则要牢固记忆;要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 要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根据, 关注知识的形成;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练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反复训练;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 而且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一套训练学生笔算技能的有效方法, 但从数据反映仍然忽视了算理方面的教学, 这说明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不一致性。
四、初步结论
1. 期望通过学业质量抽测开展测试分析的实践研究, 就如何从整体的面面俱到到某一专题作出尝试, 以期末抽测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以计算能力为切入口, 指导教师进行测试分析方法的研究。从汇总的分析表发现教师从应付的态度向认真的关注, 从过多地关注分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渡, 并对学生的计算错例进行摘录分类, 分析错误原因,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区域数据的比较了解到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水平。实践证明, 错例的整理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梳理, 为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2. 充分利用区域教研特色“三级教研网络”的教研体制, 在区、镇街、校三级层面进行指导和监控, 从量的分析角度, 在区、镇街、校三级层面通过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数据的统计, 得到比较真实数据的参照, 从质性分析的角度,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 初步探讨影响形成技能的心理因素。
3. 专项调查结果表明: (1) 区域三年级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总体达到了教学要求, 口算合格以上的学生占测试总人数的90%, 估算、笔算技能的掌握较好, 正确率都在80%以上, 但需要学生理解算理、表达过程的题目得分率较低。 (2) 偏向农村地域学生的数学基本计算技能水平低于镇街学生, 镇街之间、公、民办学校之间的学生差异较明显, 这反映本区域的数学教育存在差距。 (3) 影响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问题有:乘法口诀熟记程度、算理理解不透、计算法则掌握不好、书写检查习惯、注意力的保持、非智力因素等。 (4) 影响学生基本计算技能形成的因素有: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理解, 对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的理解, 对教材编写的理解及把握, 练习设计及实施的有效性、对学生计算错误的态度及相应的措施;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兴趣, 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理解, 对练习量的认同度等。
五、讨论及思考
本测试抽取样本的数量及样本的分布基本上都能代表区域的实际情况, 有待改进的地方: (1) 测试题以《课标》及人教版 (三下) 教参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制定双向细目表, 测试题可能偏重主观, 欠缺镇街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数据的差异检验、离散度的检验。 (2) 本测试是与数学期末抽测相结合, 评价方式限于正确性这一维度, 速度与合理性未能体现。 (3) 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 本次测试只针对口算、估算、算理、笔算四方面的数据统计, 对于是否加入运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 有待进一步思考。 (4) 学生计算能力的深入研究, 仅从量的角度测试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本研究还结合质的分析, 但访谈的内容还是侧重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教学行为, 对不同层次学生在计算中的思维过程的访谈有所忽视。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双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2]张晓霞, 马垊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3.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三
关键词: 小学低段数学 计算题问题 简单化策略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低年级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学习数学从简单的认识数字开始,到计数、计算,再延伸到运用理解基础上再计算等一系列过程,计算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能够发现数学的奇妙规律,对本质进行诠释。小学生低阶段对数学计算的熟练与否,将直接影响后面所有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低段学生的计算题处理能力,实施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系列策略。
一、提高数学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是数学计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计算题的几个基本元素之一。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字之后,要熟练掌握数学符号之后才能开始学着运算。著名数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见数学符号的重要性。研究者在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统计中发现:往往缺乏的是对符号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能够承载大量形式的数学符号,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更为每一个复杂的数学量找到简化的出口,因此提高数学符号意识非常有必要。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品加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如老师常常用l表示等边三角形一边的边长,那3个l就是三角形的周长。老师可以鼓动学生想l可以代表什么,3个l又可以代表什么?l长得像一个竖钩,l可以表示一个竖钩,3个l可以表示3个竖钩;那么l还可以表示一本书,3个l就是3本书。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对数学符号由陌生到有熟知的印象,如此学生想起来更容易。同时老师也应该布置一些符号相关的练习,让学生牢记,不要想当然地觉得学生一下子就能接受。
其次,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阅读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理解清楚,找好带入符号,弄清楚这些前提后才能不出纰漏,不然都是做无用功。如:“一堆苹果有5个,另一堆苹果有4个,两堆苹果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两堆苹果合在一起,应该把两堆苹果的个数“+”起来,列式是5+4;“妈妈买回8个梨,吃了5个,还剩下多少个?”可以用教具演示并让学生了解求剩下的就是从总量里减去减少的个数,要用“-”,列式为8-5。只有在学生理解题中物体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使用相应的符号进行列式计算。
最后老师要及时总结归纳。随着符号累积越来越多,小学生由于智力尚处于开发阶段,不具备完善的总结归纳系统,很容易记混记错。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温习所学知识,归类区别,总结其特点等,课后设计出举一反三的习题。如常见的鸡兔同笼,和差倍问题等,带入符号之后,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二、熟练掌握运算法则
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实际情境具体实例,通过一定量的对比练习让学生理解只有在同级运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而不是“先加后减,也不是先乘后除”。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让学生理解加括号的目的是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在初步接受运算法则之后,小学生会经常出现搞错运算法则的现象,导致结果不准确。因为小学生记忆不稳定,在一些连算过程中往往忘记前面的结果或者看错后面的符号导致把前一段的错误结果累积到下一轮运算中。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运算法则,那数学计算根本达不到教育规定要求,基本前功尽弃。低年级学生往往容易受定性思维的影响,由于一种习惯性心理状态,在已经算错的结果上经常浑然不知。由于学生思维跳跃不够灵活,在一些要求难度大的地方出错。如算10+20÷5的运算过程中,学生如果不清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话,很容易先算10+20=30之后,再除以5,最后得出6的错误答案。有些学生或者知道,但是一下子没有想起来导致出错,这样的现象属于对运算法则不熟悉。甚至有的学生不重视这个运算法则,不断重复出现错误,屡次不改,按同样思路进行。
这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知识讲解,直到学生意识到运算法则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
三、提高口算能力
前不久一档知识节目《最强大脑》播出以后,我们看到了中国隐藏的各种知识能力方面的高手,其中最惊叹的莫过于在台上对数学计算的较量,中国代表选手用强大的口算能力征服了外国选手。
口算作为一种便捷的、考量智慧与速度的计算方式,一直意义重大。这也是从小还未踏入校园之时父母就教孩子口算,民间四张扑克牌算合数24方兴未艾的原因。加强口算能力,学生在一些难度适中的运算中能够初度揣摩,对结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最后得出结果时如果与初步预算相差不大则不需要再次验算,减少计算时间,保留学生的精力,在考试中非常受用。
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口算兴趣,通过播放视频,采用多种方式,如听算、视算、口算等。如一年级学生应该掌握10以内的数字,把数字,做成卡片练习口算等。
其次,让学生牢记一些口诀,如“凑十”儿歌、加法口诀,表内乘法口诀等,为口算打下一定的基础。
最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游戏,如朵红旗、口算接龙、找朋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口算练习。
总之,提高低段小学生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把复杂的计算问题简单化,让学生读懂题目,正确理解题目意思,有正确的数学符号意识,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有相当成熟的口算能力,然后进行习题练习,做到举一反三,真正提高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晋河.提高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教育革新,2013(06).
4.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2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过程性目标:
1.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自拍的录像(请一名同学当导游,浏览太原的著名景点)、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导游,她要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我们美丽的太原,你们想认识她吗?
(播放录像,出现一位漂亮的小导游。)
导游: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桃南小学的学生,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想采访大家,星期天你们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和我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
出示:快乐的星期天
二、联系实际,讲授新课。
1.时间的换算。
(1)导游:你们知道今年是太原建城多少周年吗?(25)对,我们家乡太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现在就跟随我一块儿去看看吧!
(播放录像:游览太原2500年的变化,滨河公园、龙潭公园的场景。)
(2)导游:现在我们来到了春秋大鼎,它记载着太原2500年悠久的历史。瞧瞧去!我游览了两个小时了,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
生:2小时是120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
(3)导游:你们真聪明!可KITTY猫不服,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出示题:
3时=分3分=()秒
240分=()时1时=()分
2分=()秒180秒=()分
指名说。
问:240分等于4时,180秒等于3分,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
[评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中感受时间。通过对事情与时间的关系的.体验中,逐步建立时间的观念。]
2.时间的计算。
师:小导游又来了,走,瞧瞧去!
(播放录像:在山西剧院的场景)
(1)情境教学。
导游:同学们,这几天正上演迪斯尼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呢,很好看,你们想看吗?一起走吧!
(进电影院,小导游和售票员阿姨的对话。)
导游:请问阿姨,《海底总动员》几点钟开始呢?
阿姨:10:45分开始。
导游:谢谢阿姨。
导游:现在是10:30分,电影10:45分开始,我再过多长时间才能看上电影呢?
出示钟面: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你是怎样想的?请把你的好方法讲给组里的小朋友听。
(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介绍你的好方法?
汇报:①数钟面上的大格,有3个大格就是15分。
②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
③45-30=15(分)
师:你说的真好,用计算的方法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
……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这么多算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汇报。
小结:大家认为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评析:这里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组织了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活动。通过直观演示观察钟面,教学经过的时间。然后小组内讨论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出现了算法多样化。
(3)情境练习。
网
(播放录像:在儿童科技中心的场景)
导游:还有更好玩的地方,走吧!
(录像:游览科技城)
导游:同学们,现在是2:40,我是2:00进去参观的,你知道我参观了多长时间吗?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我算算吗?
生:用了40分钟。
师:你是怎么算的?和同桌讲一讲。
(同桌交流算法)
(4)小结。
(播放录像:小导游的结束语)
导游:今天我和大家游览了太原2500年的变化,我的收获很多,你们呢?也一样吧!我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太原建设得更加美丽!记得有空和我联系呀!
三、钟表王国
师:你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钟表王国的国王,今天王国里要举行盛大的比赛,邀请聪明的你们去参加,想去吗?走吧!
1.拨表比赛。(教科书第63页的第4题)
师:王国里正举行拨表比赛,按要求拨表,填出答案。
汇报。
2.智慧大比拼。
师:机器猫表要来考考你们,经过了多长时间,你会算吗?
出示:
3.运动会比赛。
师:看,热闹的运动会,都有哪些项目?你想参加哪个?请算出你参加的比赛项目用多长时间,算对了,就可以参加比赛去了!
出示:
生:我想参加50米跑,用1小时。
……
4.比速度。
师: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动物在比速度,它们都认为自己最快,想请你们当评委,帮它们排排名次,好吗?
出示:
先出让学生猜测谁的速度快,自由说。
再出示:跑相同路程所需的时间。
12:00―12:45
1:05―1:15
3:55―4:15
学生计算,汇报。
5.联系生活,连一连。
中央台的新闻联播1小时30分
做眼保健操5分钟
一集蓝猫三千问30分钟
看一场电影20分钟
6.请小朋友计算下面经过的时间。
吃饭:7:15―7:35
锻炼:9:25―9:45
看书:3:10―3:55
看少儿节目:5:40―6:00
问:你自己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几点上的课?现在是几点?上了多长时间?
评析:练习部分重视了教具、学具的作用,通过观察和直观演示,把直观教学和时间的计算对应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时间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小结
师:这是KITTY猫的作息时间表,看它把时间安排的非常合理,不浪费时间。我们也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个时间的小主人!
五、课外作业
5.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五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动手操作及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计算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西瓜图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下面各题。
(1)4/9里面有个1/9。
(2)5/6是5个()/6。
(3)7/8里面有7个()/()。
(4)2个1/9是()。
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3/5 2/9 4/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
师: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哥哥吃了2块,妹妹吃1块。
你能提出什?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挂图)
1、学习例1:(1)师: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2)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2/8)
师:妹妹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1/8)
(3)师:看到黑板上的2/8、1/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哥哥吃得比妹妹多些;
生2:2/8比1/8大;
生3: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生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5: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列式:2/8+1/8和2/8—1/8=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生提出的加法问题开展探究。
学生操作交流,形象感知,获得正确印象。老师巡视。
师:这个同学不知道答案到底是3/8还是3/16?怎?办呢?
(5)交流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妹妹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6)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引导,是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板书3/8)
(7)巩固3/5+1/5= 4/9+3/9= 2/5+3/5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8)讨论2/8—1/8的结果
①、2块是2/8,1块是1/8,2块比1块多1块,所以是2/8—1/8=1/8
②、“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板书1/8)
③、4/7— 3/7= 8/9— 6/9= 6/6—5/6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2、自主学习例2。
完成课本第99页的填空。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最后一个不做。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1—4/7”的不做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六、思考题:有几种填法?
()/5+()/5=4/5 ()/9—()/9=1/9
七、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2/8+1/8= 2/8—1/8
6.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六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 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利于学生了解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
2.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际问题。
3.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的不超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身份证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课件出示
某地区因缺水威胁各种生物生存和生活的录像及图片。同时配录音“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离开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有多少人面临水资源危机吗?世界上有 80多个国家,20亿人口正面临水资源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状况中。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看过、听过之后你有何感想呢?
(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4.让学生独立推算出1时、8时、1天漏掉多少杯水。学生交流推算的结果及方法。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有什么想法?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7.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七
第7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32+54= 68-7= 48+9= 25-17=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前两道是整数加、减法,不需进位也不需要退位;第三道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数要加上进位“1”;第四道减法题的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和个位合起来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不要忘了减“1”)
3、教师总结:①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减。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6页例3(1)。
出示教材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肯定他们的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说法后,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8+0.6= 0.8-0.6=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来结果,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相加减完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写成竖式计算。
教师总结并板书:
0.8+0.6=1.4(元)
方法一:8角 方法二: 元角
+6角 0.8 1元4角 +0.6 1.4 答:一共1.4元。
0.8-0.6=0.2(元)
方法一:8角 方法二: 元角
-6角 0.8 2角-0.6 0.2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0.2元。
教师说明: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的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目的是要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2、学习例3(2)。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如何列式呢?
学生可根据学习例3(1)的经验,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他们的不同做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4+4.9= 6.5+0.8= 5.2-0.7= 4.1-3.3=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2、写出竖式,并计算。
4.8+5.6 5.6-4.8 5.6+5.2 5.6-5.2
四、思维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2、动脑筋试一试。
7.□ 6.□-□.3 +□.5 3.5 13.3 【板书笔记】
生命不息
8.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例3,想一想,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二十第1~4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这一类应用题里不同情况的联系与区别,以及这一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难点:找准中间问题,进行有序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根据出示的条件,提出问题。
白兔有24只,黑兔有8只,?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并让学生列式计算。
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多少只?
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
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
2、根据线段图,让学生列式计算:
(1)
(2)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题目中讲了哪几种果树?桃树有多少棵?梨树有多少棵?
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
提问:苹果树的棵树与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桃树和梨树的总树?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把线段图合并成:
指出:这表示的就是桃树和梨树的总数。
提问:苹果树的棵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20棵,应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把线段图画完整:
提问:看线段图,根据果园里有桃树78棵和梨树有26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1)桃树和梨树的总数是多少棵?
78+36=114(棵)
指名学生说出78、36和114各表示什么。
提问:求出了桃树和梨树的总数,第二步应该求什么?根据什么条件来求苹果树有多少棵?怎样求?
要求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写答句。再要求学生说说分析过程。
2、讨论。
(1)把例3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20棵,并出示改编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红笔写出。
提问:这一问题第一步应该求什么?为什么?再怎样求苹果树的棵树?
(2)把例3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的2倍,并出示改编的应用题,其中改变的条件用红笔写出。
提问:这一问题第一步应该求什么?为什么?再怎样求苹果树的棵树?
3、比较。
提问:比较上面的三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略)。
(通过三题的比较辨析,让学生从中找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即基本的分析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同时,同中导异,由于第三个条件不同,所以解答方法也有所不同。引导学生在认真审题、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来解答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P91练一练第1、2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先算什么?)
2、做练习二十第3题。
3、先补充条件,再解答:(随机安排)
动物园里有8只大象,12只长颈鹿,猴子有多少只?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有时候可以根据题里的两个条件先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另一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2、4题。
板书设计:两步计算应用题
(1)桃树和梨树的总数是多少棵?
78+36=114(棵)
(2)苹果树有多少棵?
114-20=94(棵)
9.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2)同桌讨论
(3)操作验证答案。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13张是2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14张,2个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15张加1个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16张是3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17张,也就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18张……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4)引导辨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25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26张的结果为什么不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27张?
【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31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32张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35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36张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39张;
方法2:2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41张减掉1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42张还剩1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43张,也就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44张;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49张,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50张)
【设计意图】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53张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54张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的图片 第55张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0.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篇十
一、填空。
1、钟面上有()个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小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钟正好走一圈,是()分钟。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是()秒。
2、3分钟=()秒 1小时=()分 1分=()秒
4小时=()分钟 7分钟=()秒 5时=()分 3、30分+20分=()分5秒+25秒=()秒=()分
1分-40秒=()秒 90秒+30秒=()秒=()分
80分+40分=()分=()小时2时-30分=()分
4、填上“>””<”或“=”。
3时()300分 250分()5小时 6分()300秒 60秒()60分 10分()600秒 4时()280分 120分()2时 70分()7时 90分()1分30秒
5、中古友谊小学每天早晨8:00上晨检,8:10下晨检,晨检用了().8:10开始上第一节课,8:50下课,第一节课用了()。
6、(3)百佳超市早上8:30开始营业,晚上10:30休息,百佳超市一天营业的时间是()时。
(1)从9:50到1:00经过了多长时间?
(2)从8:45到11:20经过了多长时间
(3)百佳超市早上8:30开始营业,晚上10:20休息,百佳超市一天营业的时间是()时。
7、在钟面上秒针走了3个数字,走了()秒,走了8个数字是走了()秒。
8、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车开的早。
9、在100米赛跑比赛中,小菊用了14秒,小梅用了16秒,小桃用了13秒,小丽用了12秒,小兰用了17秒。冠军是(),亚军是(),季军是()。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35()。
2、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3、小新跑60米要12()。
4、工人叔叔每天工作8()。
5、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要17()。
6、李勇从家走到学校要15()。
7、这场雨真大!整整下了3()。
三、判断(正确的在()里打“√”,错的打“×”)1、2小时=20分。()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3、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
4、时针和分钟都指着12时是12时整。()
5、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小军做50道口算题用了128分钟。()
7、飞机2:30起飞,3:10分在机场降落,飞机飞了1小时20分。()
四、选择题。
1.秒针走一圈就是()
A.60分 B.1小时 C.60秒
2.分钟走30分钟,走了()个大格
A.6 B.30 C.5
3.在1分钟跳绳比赛中,小菊跳了50个,小梅跳了56个,小桃跳了48个。哪位第一名呢?()
A.小菊 B.小梅 C.小桃
4.52÷7,商是(),余数是()。
A.6,7 B.7,3 C.8,3
五、解决问题。
小青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早晨要在8:35到校,他至少应在几时几分从家出发?
一、在()里填上时间单位。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2、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3、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
4、课间休息10()。
5、小明吃饭用了20()。
6、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7、爸爸每天工作约8()。
8、王艳跑50米用了10()。
9、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
10、跑100米需要13()。
11、看一场电影用了90()。
12、做一次深呼吸大约7()。
1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
14、夏天午睡大约1()。
15、脉搏跳10次用了8()。
16、爷爷每天晨练1()。
17、小红下午在学校的时间是2()。
18、一集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是50()。
19、小惠每天晚上睡觉9()。20、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21、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约用了5()。
22、学生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23、运动会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二、填空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和(),其中()是最小的时间单位。2.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分针走了()分;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小格,是()分。
4.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5.8:30:25是()时()分()秒。6.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一小时。7.()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8.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时;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分,等于()时;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秒,等于()分。
9.分针走半圈是()分,时针走半圈是()时,秒针走半圈是()秒。
10.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小格,是()分;秒针走60小格,分钟走了()小格,是()分。时针从()走到6,走了5小时。
11.从8:40到9:30经过了()时()分;从2:30到4:40经过了()时()分;从6:10到6:45经过了()分。
12.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车开的早. 13.小军每天6:20起床,小青每天6:25起床,()起床早.
14.跑60米,小红用14秒,小英用12秒,小云用13秒.三人中()跑的最快. 15.月亮每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行2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千米. 1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米.
三、比较大小
1时○100分 60分○1时 60秒○1时 1分○10秒 2时○120分 300分○3时 5分○500秒 240秒○4分 1时○60分 1分○100秒 10分○1时 4时○4分 5分○50秒 4时○300分 200秒○4分 400分○6时 1时40分○100分 150秒○2分30秒 150秒○2分30秒
四、判断(正确的在()里打“√”,错的打“×”)1.2小时=20分.()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3.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4.时针和分钟都指着12时是12时整.()5.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6.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7.秒针从钟面上的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5秒.()8.分针从钟面上的2走到7,中间经过了35分.()9.分针和时针在6时正成一直线.()10.2时30分也可以说2点半.()
11.妈妈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
12.小云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要用54秒.()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个字.A.6 B.5 C.30 4.第一节课在8时15分上课,8时50分下课.这节课上了(). A.半小时 B.35分 C.40分
5.工人小李和小王各做24个零件,小王用了6小时,小李用了8小时.()A.做的一样快 B.小王做的快 C.小李做的快
六、算一算,填一填
1时=()分 1 分=()秒 60秒=()分 60分=()时 1分70秒=()秒1分12秒=()秒 2分=()秒 100分=()时()分
2小时=()分 1时35分=()分2分=()秒 65秒=()分()秒 75秒=()分()秒 1时5分=()分 118秒=()分()秒 80分=()时()分 1分21秒=()秒 2时12分=()分90分=()时()分
七、计算:
8时50分—7时40分= 7时50分—15分=
10时40分+60分= 12时10分—11时40分=
11时30分—8时30分= 7时15分+45分=
2时50分—2时5分= 1时20分+40分=
八、应用题(解决问题)
1、小兰去上学,7:35从家出发,7:50到校。她从家到学校要走多长时间?
2、奶奶今天早上6:30去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10分钟。她昨天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的?
3.玩具厂的王师傅1小时可以做8个玩具,他从8时到 11时可以做多少个玩具?
4.少先队员去李奶奶家打扫卫生,下午3:30开始,4:10结束,共用了多少时间?
5.工人张师傅6分钟做了54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比张师傅多做2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做几个零件? 6.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要在7:40到校,他应该在什么时候从家出发,才能准时到校?
7.杨师傅4小时做了36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比杨师傅多做3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8.一场大雨从9:20开始下,到10:55雨停止.共下了几小时几分?
9.王华上午在校3小时20分,下午在校2小时30分.他一天在校多长时间?上午比下午多多少时间?
10.1人唱歌要2分钟,18人合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11、妈妈做米饭用15分钟,择菜、洗菜5分钟,做菜用5分钟,做完这些事,妈妈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12、足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的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少时间?
11.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十一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究并掌握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2、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重在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算理,通过实际操作从思想上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
xiaoxue.xuekeedu.com 的面积。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
PPT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和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关于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你们会比较吗?
3、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
二、探究建模
(一)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那它的具体面积是多少呢?我们动手算一算,行吗?
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测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呢?
xiaoxue.xuekeedu.com
学生:活动、交流
3、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是怎样得出来的?请每一组的代表说说一说你们的想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那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4、动手操作,组织学生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要求: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完成填表。(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分别是多少?边摆边记录)(1)学生分组实验。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2)讨论:从表中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有什么关系? 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二)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尝试“做一做”(教材P78)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它就是正方形,所以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
三、练习巩固
xiaoxue.xuekeedu.com
1、开始上课时同学们不会比较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现在会比较了吗?该怎么比较呢?
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交流。
2、课件出示练习十九的第二题(口答)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1)教室的门长2米,宽1米,面积是2米。()(2)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3)边长×边长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要想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长方形面积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长和宽的单位名称要先统一)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每行的个数×行数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
12.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十二
同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认识时、分、秒的基础上,会进行有关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2.联系生活实际,能进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时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难点: 用不同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问题导入 2时=()分(教材4页例1)过程讲解
1.探究换算方法
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也就是120分。2.解决问曩 2时=(120)分
归纳总结
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知识点二】计算经过的时间
问题导入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5页例2)
过程讲解
1.观图,收集数学信息
由情境图可知,小明7:30离开家去上学,7:45到校,要解决的问题是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2.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 7:30时,分针指向6;7:45时,分针指向9,数一数钟面上的小格,发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15小格,即15分钟。
方法二 时针始终在7和8之间,整时数没有变化,而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大格是5分钟,共15分钟。
方法三 由于离家与到校的时间都是7时多,所以求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方法四 用到校的时间减去离家的时间,即7:45-7:30=15分钟。3.解决问题
45-30 =15(分)或7:45-7:30=15分钟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4.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30过15分钟就是7:45,所以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是正确的。
归纳总结
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用数小格或大格的方法,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误区警示
【误区】填空:3时=(300)分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对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掌握得不准确。误以为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100了。
错解改正180 温馨提示
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
(四)能力提升
【能力点】运用图示法解决计算经过的时间的问题
例 这个冷饮店每天营业多长时间?
分析 根据题意画示意图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从早上8:30到中午12:00共营业3小时30分钟,从中午12:00到晚上8:00共营业8小时,合起来一共是11小时30分钟。
解答3小时30分+8小时=11小时30分
答:这个冷饮店每天营业11小时30分钟。
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09-09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07-27
简单的小学三年级谚语06-25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学期复习计划-小学三年级教案09-17
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教案09-0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九单元09-14
小学三年级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有哪些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