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处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插话

2024-10-21

有效处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插话(精选2篇)

1.有效处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插话 篇一

多给课堂插话的孩子一些笑脸论文

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堂插话,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相统一的认知特征,是增加课堂反馈渠道、有效调控课堂的举措,是对学生的积极教学情感的呵护,是创造教学契机,培养教学机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插话 原因 种类 教学情感 信息反馈 教学契机 教育机智 鼓励

初二某班摩擦起电的教学课上,教者在导入教学时,演示了一个小实验,多次手捋扎成小捆的干燥化纤细丝。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细化纤丝纷纷飘起,形成美丽的辐射状。学生们瞪着大眼,观察着,思考着,有的在低声讨论着。这时,某个学生在座位上情不自禁地大声嚷到:“这有什么稀奇的,这同黑夜里脱下羊毛衫一样,那还能听到叭叭响声,见到火花呢。”全班同学的眼光,立即转向了这位学生。课堂一时陷入寂静,只见讲台上老师脸憋得发青,一脸恼怒之状,强按即将爆发的怒火,自我控制了几十秒钟的情绪,才接着继续讲课。

随着课堂教学平等民主氛围的逐渐浓厚,像这种学生插话的现象,逐渐变多,几乎每节课都能遇到。对课堂学生的插话,是严禁封杀,还是鼓励倡导?待我们细致分析其插话的原因、种类,再给出选择。

1。对插话原因的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地位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地位,共享话语权,教者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教师授课方法改变了,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变成了以师生交流互动为主的形式。课堂上的评价标准多元化了,没有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交流合作的课堂,是有缺欠的课堂。课堂举手发言的绳索被学生逐渐挣脱,插话的现象也普遍了。

2。对插话学生的类型分析。第一类:性格外向,胆子大,物理功课学习的基础较好,课堂上爱出风头,好表现的学生。经常性地多嘴饶舌。接话把,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时,或对教师讲解的新学习内容有共鸣时,情不自禁地插话了。第二类: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但思维活跃,生活感悟较强的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受到启发,有着新的认识,或认知的火花被点燃之时,也会让人意想不到的插上几句。第三类:对新知识的认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又要脸面的学生,不懂装懂,经常性的插上几句。

从以上并不全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插话内容是对还是错,或是哪一种类型学生的插话,都有着共性,就是插话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指向了认知的活动的内容,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初步地感悟或产生了共鸣,积极地参与了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学生的插话,同时分散了其他同学的课堂注意力。有的认知指向偏离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讲授内容;或者插话对新知识的认识产生误导;同时更有一些学生的插话,根本就是错误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花时间去纠正。但不论哪种插话它的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多给插话的孩子一些笑脸,对插话给予正确引导和鼓励。

为什么要多给课堂上插话的学生一些笑脸呢?

一、鼓励学生插话,因为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相统一的认知特征

初中学生,年龄多在12~15岁,身体处于发育的高速期。其心理发展也在快速走向成熟,在这个年龄段中,“学生的情感特点是肤浅的、外露的,越是低年级越如此。他们听课的表情、神态是他们内部思维活动、心理状态的直观显示图表”(《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第206页)。喜形于色,情动于中而行于外,面部的表情,无不自觉地外露的语言是他们内心思维活动的自觉反映。

学生课堂的插话是认知思维积极活动的结果,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体现,属于情不自禁的语言流露。所以对学生的插话,应看成是正常的现象,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不是学生存心捣蛋的恶作剧。要以宽容之心对待,要以博大胸怀容纳。要有巧妙的语言引导,要保护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插话,是对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的呵护

课堂上,有愉快、欢乐、满意的学习情绪,才会产生兴奋、追求、坚持等认知的态度。对插话的学生当头浇下一盆凉水,或把其批评得无地自容,会伤害学生认知的情绪和态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有理智,有情感,活生生的人,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第81页)

对待学生插话,我们应该呵护这种求知欲望的表现,积极引导他们围绕主题,展开思维,让学生的积极认知情绪在课堂上获得肯定,使学生身心愉悦,有愉快的学习情绪。

三、鼓励学生插话,是增加课堂反馈渠道、有效调控课堂的举措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复杂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单一地向学生灌输信息,而不注意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这种教学只是处于最低一级水平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第206页)

学生的插话,是学生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的积极现象。从插话中能反映出学生接受信息是否全面、是否失真、是否存在偏差。教师及时地接收这种信息、有效处理、准确调控,会使认知活动更加有效开展。屏蔽反馈信息、堵住反馈渠道,是毫无道理的。

四、鼓励插话,是创造教学契机,培养教学机智的有效途径

课堂上学生插话的时间、内容、指向、正确程度,是教师难以预料的突发事情,但教师及时做出反应和有效的处理,又是必要的。所以,插话是不可多得又无法制造的一种教学契机,抓住时机对插话内容,或给予肯定和鼓励;或给出否认;或积极引导、及时纠偏、重现主题;或即兴发挥、引向新的学习内容;或因话制宜、适可而止;或围绕主题、纵向深入;或开拓思维、横向比较;都是对教学有益的。这是一种教学机智,体现出教师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智慧,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理论,如果没有教学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摘自《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第208页)抓住这种难得的教学契机,做出正确的处理选择,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有效培养。

课堂上对学生的插话应多给鼓励,因为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统一,呵护和深化了师生之间的教学情感,课堂教学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调控,创造了难得的教学契机,能培养教师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所以课堂上要多给插话的孩子一些笑脸。

参考文献:

1。袁金荣。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有效处理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插话 篇二

张舍中学 周换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但是并不是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教师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点体会。我认为构建读--讲---感---练四环节的课堂结构是构建有效课堂一种有效实用的方式。,(一)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在引导自学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还原历史细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的去阅读思考。

如在“一国两制”一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清晰地展示讲课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它是不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途径?在香港、澳门为什么保留现有社会制度?3.请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4.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放弃台湾任其独立行不行?5.面对今天的局势,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什么方法更好?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能力。这样,一方面通过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教材信息资源、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括,并作出解释,深刻地理解概念。另一方面,于看似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反复地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对课本、教材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且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历史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打下一定基础。

(二)讲:在已有的读书的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可以以平行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三)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教师应根据年轻人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引入一些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史学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言,讨论争鸣,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史料,通过集中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特别是区分信息的真伪,反复推敲观点,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如在评价鸦片战争性质时向学生展示中西方史学界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其次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并据所选专题结成不同的小组,并指导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确定如分配学习任务、辅导同伴、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学生的尺度,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研讨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方式可包括考试、调查、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让成绩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如此则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个体的才智,还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这不仅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不是由自身个体所能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以后走上复杂的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在学习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时,引导学生合作研讨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探讨往往由于年龄和经验不同,会自发出现一些意外解答,教师应随时准备打破框架,改变分析方向,从熟知的课文和史料中解读出新含义,发现新变化,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看成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发现每位学生学习中细微的亮点和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对教学过程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围绕着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四)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试题,提高学生作答技巧。现在的历史试卷变得可灵活了,人文语言的表述,时政热点的结合,图文并茂,让历史不再只是“古董”。于是,我们设计出类似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愉悦读题,沉着思考,从容作答。作答时力求语言文字简洁,中肯、生动,而不是拖泥带水,更不能答非所问。同时,养成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

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教育,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批改作业,批改试卷,有打分的划等级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稳住A等生,重点推进B、C等的学生进入A、B等,尽量减少D等的学生数。

上一篇:公务员工资标准调整下一篇:简爱的读书心得500字